《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28

《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小河与青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3课的生字和词语,你们还记得么?(出示生字和词语)(指名回答、齐读)

过渡:读了这些词语后,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小河和青草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

二、精读课文

(一)理解课文第一小节

1.图上有什么?(指名回答)

2.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把书打开,自己读第一小节。

3.练习填空,出示:玩玩的小河边,长___了青青的小草。

4.为什么这里用“满“,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5.谁来读读第一小节,读出小草的满?

过渡:小河和小草这两个好朋友,今天聚在一起说起了悄悄话,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小河与小草说的.话。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

(二)理解2、3小节

我们先来听听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1.小草觉得小河怎么样?(板书:清)

2.小草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干什么,语气是什么样的?(夸奖、赞扬)

3.想不想看看小河的水到底有多清呢?(出示图片)猜一猜,在这清澈的小河里能看到什么?(学生自由想象)

4.谁来当当小草夸夸这条小河?

听到小草的赞美,小河骄傲了么?

1.小河说了什么?

2.为什么小河要感谢小草?

3.理解“紧紧抱住”,同桌之间互相抱,感受一下。

4.如果小草被拔光了,小河会变成什么样子?(做实验,将泥土倒入清水里)

5.小河被污染了,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小虾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6.看来小草的功劳很大,谁来当小河感谢一下小草?

(三)理解4、5小结

过渡:小河与小草的对话结束了吗?接着,小河又说了什么?

1.小河觉得小草怎么样?(板书:碧绿碧绿的)

2.理解“碧绿碧绿的”,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3.谁来读读,读出小草的绿。

小草被夸奖了,它骄傲了吗?

1.小草说了什么?

2.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

3.如果没有小河,小草会变成什么样子?

4.谁来当小草感谢一下这条小河。

(四)理解第6小节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了吧?就是因为他们两个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小河才流的更欢了,小草也长的更绿了。

三、分角色朗读

同桌两个人,一个当小草,一个当小河,互相说说悄悄话。

四、制作贺卡

亲手制作一张圣诞贺卡,把你对好朋友的感学写在贺卡里,在圣诞节的时候,把它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板书:13、小河 与 青草

清 紧紧抱住

感谢

水分 碧绿碧绿的

清 紧紧抱住

感谢

2.《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设计意图:凭借教材, 透过文字, 感悟字里行间的情, 明白其中的理, 是阅读的基本规律;评词析句, 感悟诵读, 以文本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是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本节课围绕该校省规划办课题《小学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进行设计, 力争体现目标简明、手段简化、设计简单、教学高效的特点。教学中图文结合、品词析句、涵泳内化、习得明理、知识训练有机渗透, 引导背诵由易到难, 拓展阅读及时适度, 落实了课时目标,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整堂课的教学进行得扎实而富有成效。

该校低学段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会用“经过……终于……”说话。

3.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

教学过程

一、诵读默写, 复习巩固———感知“勤奋”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梅兰芳学艺》一课, 认识了京剧大师梅兰芳,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拜访大师, 了解他是如何学艺的。

1.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课后第三题)

学艺 动摇 或者 注视

渐渐 灵活 苦练 终于

评析:本环节所听写的词语, 均为课后练习中第三题“读读, 抄抄, 再听写”中的内容。沙老师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了词语读写这一基本任务, 目标意识之朴素可见一斑。

二、评词析句, 诵读感悟———领悟“勤奋”

链接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经过勤学苦练, 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那他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要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 看听读后能了解些什么。)

(2) 理解“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3) 学生表演眼睛没有神儿的样子。 (板书:没有神儿)

(4) 句式训练。

(1)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 , 是因为 () 。

(2) 因为梅兰芳的眼睛 () , 所以师傅说 () 。

(5) 梅兰芳八岁时拜师学艺, 可师傅却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听了师傅的话, 梅兰芳会怎么想呢?

(1) 学生当“师傅”, 评价“小梅兰芳”。

(2) 角色转换, 学生变成“小梅兰芳”, 去回答“师傅”。

(6) 教师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评析:沙老师对课文段序作了调整, 先直接切入第三自然段, 导出结果, 读书质疑, 再回头读悟第一自然段。这样先设置悬念, 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时的语气, 老师还创设对话情境, 通过让学生“演一演”的形式, 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 通过合理想象, 感受梅兰芳学好京剧的坚定决心。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 结合句式训练, 背诵目标得以轻松落实。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边读边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 创设情境, 体会训练之苦。

(1) (飞鸽图) 这就是空中飞翔的鸽子, 请小朋友们眼睛不要眨, 像梅兰芳一样紧盯着它。

(2) (观鱼图)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快瞧瞧, 多么美丽而可爱的小鱼呀, 请你注视着它, 千万别眨眼, 否则它就从你的视线中游走了。

(3) 学生谈感受。 (眼睛发涩、难受……)

(4) “紧盯”“注视”都表示看的意思, 为什么不都用“紧盯”?

(在一句话中, 同样的意思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体现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避免重复乏味之嫌。)

(2) 梅兰芳练眼神, 是不是就练了一天、两天?他练的时间怎样?——很长很长 (屏幕点击:常常)

(1) 齐读句子:日子一长, 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 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板书:会说话了)

(2) 出示表现梅兰芳眼睛有神的几幅剧照。

(3) 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儿到眼睛会说话了, 他该付出多少辛劳啊!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填空练习, 尝试背诵。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 () 。他 () 空中飞翔的鸽子, 或者 () 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 他的双眼渐渐 () 。人们都说, 梅兰芳的眼睛 () 。

评析:教法灵活多变是沙老师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 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画一画, 想一想, 感受梅兰芳学艺之辛苦;抓住关键词“紧盯”“注视”体会梅兰芳练眼神之艰辛。通过情境感知的方法,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让学生在“观飞鸽”“看游鱼”的游戏中设身处地体验角色情感, 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合梅兰芳的几幅剧照, 更激发了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这样, 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学生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值得借鉴的是, 沙老师还巧用填空、诵读练习, 使得背诵课文这一目标的落实不着痕迹, 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学京剧光靠练眼神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练好身段、唱腔、动作等等, 这些比练眼神更难、更苦, 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勤学苦练)

(1) 你知道什么叫“京剧大师”吗?

师:梅兰芳曾到过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演出, 因为他技艺精湛, 所以每次演出都场场爆满。他听说日本地震, 就把自己演出挣来的钱捐给灾民。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上海, 让梅兰芳给他们演戏, 梅兰芳却留起了胡须, 拒绝演戏。像他这样戏唱得好, 品德又高尚的人, 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大师。

(2) 你觉得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容易吗?哪个词告诉我们? (终于)

(3) 用“经过……终于……”说一句话。

评析:此环节学生通过了解“京剧大师”, 更加感受到梅兰芳成功的艰难, 懂得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深化了对“勤学苦练”的认识。学生结合实际, 借助“经过……终于……”说话练习, 揭示了梅兰芳成功的秘诀———勤学苦练, 不仅轻松完成了本课时的第三个目标, 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应该如何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回读全文, 引导背诵———体味“勤奋”

1.多种形式引导背诵全文。

2.填空 (补充习题第四题) 。

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 师傅说他的 () , 后来经过勤学 () , 他终于成为 () 的京剧大师。

评析: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教材情向学生情流淌的过程。背诵, 是语言积累的需要, 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咀嚼、体味。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填一填、读一读, 不仅是对语言的反刍内化, 更是对人物品格的深入体味。

四、布置作业, 拓展运用———升华“勤奋”

1.把《梅兰芳学艺》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话。

2.阅读《新补充读本》78页《音乐家聂耳》。

3.《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 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书写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学会感谢。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音,学会书写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学会感谢。

[教学准备]:装满清水的杯子 、泥土、小草根系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13课:小河与青草(生齐接读题)

2、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你一定记得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请完成这两个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 :( )( )的小河 ( )( )的小草

3、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呢?小河与青草是什么关系呢?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弯弯的小河边,看到河岸上长满青青的小草,听,小河和青草还说话呢!它们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小草为什么这么绿,请大家自己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小草为什么这么绿?(课件出示)

2、谁来说说?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现在你们就是河岸上的小草。你能把这句话说好吗?[指名]

2、老师听出来了,小草是在夸小河呢,怎么夸他的呢?(学生回答)是呀,不是一般的清,是真清呀!

清到什么程度?(能一眼看到底)

你们看到水底的什么啦?(游鱼、石子、泥、水草……)[课件出示]

是呀,这水真清呀,能一眼看到底,这就叫“清澈见底”(出示词卡,学生读词、贴词)

3、(出示清水杯)你们看,这就是老师从小河里舀来的水,它怎么样呀?

4、这么清的河水谁再来夸夸?,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5、听了你们的夸奖,小草有没有骄傲呢?(没有)

是呀,小草不但没有骄傲,还很谦虚呢!他说了什么?(指名回答)

6、你知道感谢是什么意思?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课件出示

7、现在老师是河岸上的小草,你们就是河岸上的泥土,我来紧紧抱住泥土,是这样吗?(老师演示)(出示“紧紧抱住”)

8、小草为什么要紧紧抱住呢?[指名](为了小河的清澈)

[出示清水,往里面加泥土,使水变得浑浊起来]

9、(出示带根带泥块的小草)这就是小草,下面是他的根须。小草就是用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

10、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

11、谁学着小河来谢谢小草呢?

12、句式训练:小河感谢青草,是青草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使它清澈见底。(屏显)

13、我们把这第一次对话连起来读一读,女生来做小草,男生来做小河,前面的话我们一起来读。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

1、(出示第二次对话)请同座位的小朋友一个做小草,一个做小河,互相练着读一读第二次对话。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 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你长得碧绿的, 让人喜爱!)

a)小河对小草是这样说的,老师把它改成“你长得碧绿的, 让人喜爱。”你喜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b)用了两个碧绿碧绿,说明小草很绿很绿,多了一个真,说明小河非常非常喜欢小草。

c)谁能做一做小河,来读读这个句子,夸夸小草。

4、听了小河的夸奖,小草也没有骄傲,他也感谢小河呢!小草感谢小河什么呢?

5、充足的水分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干枯的小草吗?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图片出示]

6、多亏有了小河,我们一起学着小草来感谢一下小河。

7、句式:青草感谢小河,是 ( )。(屏显)

7、愿意做小草的站起来读,坐着的读小河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让我们把两次对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河和小草是什么关系?(朋友)为什么?(小河因为青草紧紧抱住泥土,所以 清澈见底;青草因为小河给了足够的水分所以才长得 碧绿碧绿 。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帮助、互相感谢。)

2、有这么好的朋友,难怪――(引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在生活中你一定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看到听到这样的事,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______感谢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出示)

2、让我们一起拿好书,把课文连起来美美的读读。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青、草”。(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书写两个字。)

青:请看笔顺表,谁来说说?齐说笔顺并书空。书上描红。

这个字的笔画较多,你觉得怎样写才好看呢?

师范写讲解:上下结构。第四笔较长,第五笔是竖,三横中间的距离一样。

草:扩词

认识草字头并提醒草字头的写法:横、竖、撇

让学生自己说说草的笔顺并书空

书上描红。

生观察田字格位置并说说。

师范写:草字头,下面一个早字。

2、练习书写

(1)生自由练习,师巡回指导。(2)实物投影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互相评议、修改。(3)继续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与 小河←————→青草

帮助 感谢

清 绿

4.《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篇四

语文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5.《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篇五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在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6.《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 读悟结合。读中品味白鹭如诗的美, 读中积淀课文如诗的语言。将诗化的白鹭与诗化的语言、音乐相融, 营造“诗化”学习境界。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 品悟课文, 感受白鹭的美,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流程设计】

1. 动情导入感知美

出示课件一:白鹭不同姿态图

师:同学们, 瞧!这就是白鹭。它们有的翱翔碧空, 有的凝望远方, 带给我们无尽的美感。在郭沫若的笔下,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 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 去领略白鹭的精巧与无穷的韵味。 (点评:教者紧扣文学具有审美性这一特点, 依托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白鹭图, 配以优美的导入语, 一下把学生带入诗一般审美情境, 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 品味语言感受美

师:品读2~5节, 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精巧而充满韵味的?汇报交流:

指导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和对比、衬托写法体会作者描写精妙, 感受作者内心的赞叹, 感情朗读。 (点评:聚焦重点, 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 关注言语形式, 达到内容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师:白鹭不仅外形精巧, 它的活动也充满了无穷韵味。那么, 白鹭的钓鱼、栖息、低飞这几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呢?生自由读6~8节, 交流品悟:

出示1: (在清水田里……专为白鹭而设计的。配以白鹭钓鱼图。)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一自然段描写充满韵味呢?玻璃指什么?

生:水。

师:什么样的水能称之为玻璃样的?

生:平静清澈。

师:框指什么? (引导学生看图, 明白框指的是田埂。)

师:这玻璃框里有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白鹭在钓鱼。

师:白鹭会怎样钓鱼?生说出各自独特感受。

指导学生“放电影”想象白鹭钓鱼画面, 读出情趣、韵味。

出示2: (晴天的清晨……可它真是在瞭望吗?)

师:什么叫瞭望?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生说出自己独特感受。

师:是呀, 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 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真是韵味无穷。那就带着你独特的感受去读好这段话。

出示3: (黄昏的空中……可说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

师出示白鹭低飞图, 语言渲染:看, 夕阳西下, 暮色正浓, 田园如画, 白鹭低飞。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感情练读, 指名读。 (点评:朱光潜在《谈美》中说“慢慢走, 欣赏啊!”教者从细节入手, 如:“玻璃指什么?什么样的水能称之为玻璃样的?框指什么?什么叫瞭望?……”引导学生走进画面, 慢慢发现美, 欣赏美, 从而实现文本情境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相似匹配, 相似链接,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师:在清清的水田里, 在清晨小树的绝顶, 在黄昏的空中, 白鹭那美丽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作者情不自禁赞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师范读全文, 生整体感悟。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点评:教师立足整体, 声情并茂地诵读, 再次强化学生对白鹭的审美情趣, 激发背诵积累的欲望, 不知不觉地让美留痕。)

3. 有效拓展陶醉美

师:同学们, 从你们的朗读中, 我仿佛看到白鹭从文中飞来, 从同学们心中飞来, 从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飞来……

出示1:张志和《渔歌子》, 生读。

师:被后人传为“神仙”的张志和执竿而钓, 一群白鹭展翅在水面翩翩起舞。微风细雨, 天地静谧, 实在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你看, 白鹭又从杜甫《绝句》中飞来。

出示2, 杜甫《绝句》, 生读。

师: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卓绝千古。

……

师:听, 白鹭还从歌中向我们飞来:播放视频音乐《白鹭之歌》, 师生齐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精巧的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点评:白鹭是美的, 诗也是美的。课, 拓展于意蕴丰富优美的古诗, 立根于文化, 如石激水, 荡漾开去, 泛起层层涟漪, 意蕴无穷, 课韵无穷, 留给学生无尽美的遐想。)

4. 作业布置回归美

以《白鹭》为主题, 绘一幅画, 写一首诗, 哼一支歌, 拍一张照, 做一张剪贴……选自己喜欢形式完成作业。课后交流。 (点评:黑格尔认为, 审美是自由的,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作业布置向课外开放, 向每个学生开放, 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开放, 充盈着审美愉悦, 学生乐此不疲。)

7.《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一、以读为本,培养朗读的能力。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理解难解生字词。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三、语言训练,形成知识的积累.

8.《小河与青草》教案 篇八

《小河与青草》教案

一、导入:

上一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生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河与青草》,我们一起来读懂这篇课文,读好这篇课文。

1、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生读)

2、出示图画:这儿有四副图画,你们来瞧一瞧,哪一幅画画的是课文的第一小节?

四幅图画分别是:A、黄颜色的草B、笔直的小河

C、河边没有草D、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生看图)说另外三幅为什么说的不是课文的第一小节。体会“弯弯的”“长满了”“青青的”三个词语

3、间插训练读词

小卡片出示词语正面为“弯的河”反面为“弯弯的河”

正面为“长着”反面为“长满了”

正面为“青的小草”反面为“青青的小草”

先读正面,再读反面,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弯弯的”“长满了”“青青的”

指导读法:读这一小节,只要注意这几个词语就一定可以读好!

指名读齐读

过渡:他们生活在一起,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聊起天来了,想知道他们聊了些什么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学习第二、三、四、五小节

(一)、学习第二小节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拿起课本坐坐直,自己大声的读课文的`第二到第五小节

2、出示课件,问: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呢?…真清呀…

3、出示一盆清水,你能看到水里有什么呢?

4、想象说话:猜一猜,你还能看到什么呢?说明水真清呀!板书:清

5、谁愿意来当小草夸一夸小河的?生有感情的说指导不断提升

6、谁来读一读第二小节指名几名学生来读

7、齐读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听了小草说的话,小河会说些什么呢?

2、指名读“这要感谢你呀…”

3、问: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呢?指名回答突出“紧紧抱住”

4、实验展示“浑浊”小河里的水真清呀,要是小河边的小草不把泥土紧紧抱住,泥土就会一点一点地掉到小河里去,(在刚才的一盆清水里慢慢地倒入泥土),泥土就会变浑浊了。你们见过浑浊的泥水吗?这浑浊的泥水还美吗?而小河里的水却是清清的,所以,小河要感谢小草。你能来读一读小河对小草说的说吗?把这种感谢之情读出来。生读

5、自己练习怎样可以把这一句话读好

6、小结:这是小河和小草之间的第一次对话,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来读小河的部分,女同学读小草的部分,老师可以做什么呢?(生说读其余部分)准备好了吗?

7、分角色读

(三)、学习第四、五小节

他们的第二次对话中,小河又对小草说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1、一名学生说…碧绿碧绿的…

2、从哪一个词语可以看出小草很绿很绿呢?板书:绿

3、我们来夸一夸小草,谁想来当小河?学生读指导提升

4、想来夸一夸小草的,我们一起来夸。

5、小草听了他的赞美,他会怎么说呢?谁来读一读小草说的话?

8、听了小草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9、全体表演:感受小草与小河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都是小河边生长得碧绿碧绿的小草,喝着小河里甜美的喝水,咕噜咕噜,喝的饱饱的,你们长得更高了,更壮了,更绿了。可是有一天,小河里的水渐渐地少了,少了,越来越少了,小草得不到河水的滋润,一天天、一天天地干枯了。

10、现在你是一株干枯的小草,你最想说什么呢?你还想说什么?

11、反复读小草说的话不断提升

12、分角色读课文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二次对话,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分别来读小草和小河说的话,我们大家一起读旁白部分

13、你们还想不想再读呀?全班分角色读课文的二到五小节

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小河与小草之间的两次对话,我们明白了小草紧紧抱住了小河边的泥土,小河才会这么清,小河给了小草充足的水分,小草才会长的这么绿,他们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生活在一起过得非常地开心。板书

三、学习第六小节

1、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2、生读你想怎么来读课文的这一小节呢?谁来试试

2、想读的我们一起来读

四、拓展

1、大自然中,象这样的好朋友可多啦!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你们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吗?生说

2、在大森林里,一棵茂盛的大树上,住着一只啄木鸟,平时,他们也想小河和小草一样互相帮助,你来想一想,啄木鸟会对大树说些什么呢,大树又会对啄木鸟说些什么呢?生说

9.《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读出一种神秘感。

(生读)

师:上一节课, 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 读懂了这本有趣的石头书, 知道了石头书很有用, 也学会了许多词语。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听写几个词语, 比一比, 看谁写得规范、端正, 适当注意美观。

(师读词语:队员叔叔奇怪脚印足迹矿物 贝壳煤炭)

师:请看大屏幕, 自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自己对照订正。

(生自主订正)

师:请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觉写得不太满意的词语再写一遍, 争取写得美观。

(生写)

师:同学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石头一层一层的, 样子像书。刚刚听写的“脚印、足迹、矿物”在课文中就是石头书上的———

生:字。

师:对!这里“贝壳”指的是石头书的———

生:画。

师:勘探队员叔叔还根据石头书上的字和画推断出石头书里的———

生:故事。

师:课文还告诉我们, 读懂石头书的用处很大。

(生说用处)

师:同学们, 这么多关于化石的学问我们是怎么得来的?

生:是在“刨根问底”中得来的。

【教学思考:新课伊始, 引导学生听写词语, 自主订正, 并练写不太满意的词语。这里, 词语从容出场, 写字教学落到实处。接着, 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巧妙传递“刨根问底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这一信息。】

二、自主研读课文, 感受对话魅力

师:同学们, 遇到问题, 我们想方设法问个明白, 探个究竟, 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这一课, 我们一起来“刨一刨”对话里的学问。

师:先请大家读一读老师改写的短文, 再与原文比一比, 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改写的短文:石头一层一层的, 就像书。雨痕、波痕和矿物就是石头书上的“字”。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是石头书上的“画”。根据石头书中的“字”“画”, 我们可以推断地貌的变化, 可以寻找埋在地下的矿产……)

师:在对比阅读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改写的短文直接写出了化石的一些知识。

生2:原文写得很具体, 还用了许多对话, 我觉得比改写的短文生动有趣。

生3:短文能够让我们很快了解到化石的有关知识, 但课文让我读了还想读。

师:你们真善于发现, 也善于表达。这篇文章选入语文书, 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 还能让我们学到一些语文知识, 学到说话、习作的本领。

师:请大家根据“学习提示”研读课文。

(出示“学习提示”:细细品读人物的对话, 你能从对话中“刨”到哪些学问?可以画出给你带来启发的句子。)

师:老师这里还有“品读助手”呢。自己默读一遍。

(出示泡泡语:叔叔说的话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提示语写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 , 凸显了语 言学习的 价值———“言语功能体验”。将原文与关于化石知识的短文进行对比,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利于学生直面语言表达形式, 尝试破解语言密码。】

三、分享阅读收获, 领悟对话魅力

1.细品第一、二组对话, 感悟提示语的丰富性。

师: (出示第一、二组对话) 请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品读这两组对话时, 你们“刨”到了哪些学问?

生1:当叔叔说是在读书时, 川川和磊磊感到很奇怪, 用了两个问号。

生2:叔叔回答问题时, 用了一个反问句。

师:你们都对带问号的句子感兴趣, 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生读)

师:“你们看, 这石头一层一层的, 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你们想一想, 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应该怎么表达?

生:你们看, 这石头一层一层的, 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师:请大家比较比较,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反问句有一种强调的意思。

师:强调什么?把叔叔的两句话联系起来想一想。

生:强调石头的外形像一册书。

师: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 老师读叔叔的话, 你们读孩子的话。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师:在这两组对话的提示语里也有学问。思考一下, 提示语里写了些什么?

生1:“川川好奇地问”写出了人的心理。

生2:“叔叔笑着说”, 笑是表情。

生3:还有人的动作:他俩看了看面前的石头。

师:是呀, 提示语不仅交代了谁在说话, 还写出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丰富的提示语让文章变得具体生动。

【教学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 笔者根据科普小品文的特点, 挖掘文本中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人物对话, 让“种子”语言充分释放能量。学生在读、思、悟的过程中, 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提示语的丰富性, 有效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

2.细品后四组对话, 感悟人物语言的条理性、趣味性。

师: (出示第三至六组对话) 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四组对话。请女生读川川和磊磊的话, 男生读叔叔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与老师改写的短文进行比较, 你从对话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生:我觉得叔叔的话说得很具体 , 让我们一 下子就能读懂。

师:是吗?叔叔把石头书中的哪些内容说得很具体?

生:叔叔把石头书中有哪些“字”和“画”说得很具体。

师:你回答得真好!叔叔把雨痕、波痕、矿物这些“字、画”介绍得很具体, 而且很有条理。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叔叔的话很有条理?

生1:我从第7自然段的“这是”“这是”“还有”“这些都是”中感到很有条理, 而且还用了分号。

生2:第9自然段中也有“这是”“这是”“还有”“这些都是”, 也很有条理。

师 :你们的表 达也很有条理。

生3:我是从“这里曾是”“这里变成了”“这里又变成了”体会到的。

生4:在第13自然段中, 叔叔先总说“用处可大了”, 再具体介绍读懂石头书的用处, 也很有条理。

师:是呀, 有条理地表达能够让别人听得明白。我们一起读一读叔叔的四段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叔叔说话也很有趣, 自由读一读, 你发现哪些词语让你感到很有趣?

生1:这里用了“脚印”“足迹”, 把雨点、波浪当作人来写, 我觉得很有趣。

生2:“小不点儿”这个词让我感到叔叔很喜欢石头书中的矿物。

师:让我们读一读第7自然段, 读出条理, 读出趣味。

(生齐读)

师:在第11自然段, 叔叔的推断比较合理。联系上下文, 说说叔叔是怎样推断的。

生1:叔叔从雨痕和树叶推断出这里曾是一片密林。

生2:叔叔从波痕、贝壳和小鱼推断出这里变成了大海。

生3:现在, 石头书在山上, 叔叔推断 出这里又 变成了高山。

师:叔叔根据石头书上的“字”和“画”推断出这里的地貌变化, 比较合理, 而且用词也很准确。细读品味, 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

生1:“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很多年”说明地貌变化时间非常长。

生2:这种变化很漫长, “慢慢”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这就是勘探队员叔叔表达的智慧!让我们朗读这四组对话。

(生读)

【教学思考:这一环节, 直指“语用”, 引导学生聚焦语言表达形式, 感悟叔叔语言的条理性、趣味性,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有所沉淀内化, 实现“言”与“意”的有效融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3.回顾六组对话, 感受提示语位置的灵活性。

师:看看这六组对话, 你们发现提示 语的位置 有什么变化?

生1:有的提示语在前面, 有的提示语在后面。

生2:还有的提示语省略了。

师:真善于观察!这样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生思考, 无人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 提示语位置的变化使文章显得比较灵动。猜想一下, 提示语位置的变化还有什么学问吗?比如,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 您在看什么呀?”提示语在前面, 强调川川的好奇。

生1:“叔叔笑着说”这个提示语在后面, 我猜想, 这可能是强调叔叔说的话“我在读书呢”。

生2:“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放在后面是为了突出他们的疑问。

师: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 第7、第11、第13自然段省略了提示语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 没有人举手。)

师:提示语里的学问真不少!这里省略提示语, 对话变得更为流畅、急切。有时候, 提示语还可以放在中间, 比如第22课《金子》有一处提示语就放在中间, 我们课后可以研究研究。

师:同学们, 全文的六组对话一共13个自然段。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读起来比较清楚。

师:是呀!人物对话分段表述, 一目了然, 脉络清晰。我们在习作过程中, 也可以尝试将人物对话分段写。

【教学思考:这一教学板块, 在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感悟对话提示语的丰富性, 对话内容的条理性、情趣性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感受提示语位置的灵活性及分段表述的特点。问题设置很有层次, 为学生的学搭建了必要的阶梯。在学生有所感悟而不能言表之时, 通过“告诉”适当引领,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言”与“意”的再一次有效融通。】

四、创设生活情境, 尝试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通过与改写的短文进行对比阅读, 反复朗读、思考、交流, 从对话里“刨”到不少学问。现在, 老师请大家根据生活情境补写第一组对话, 再根据妈妈的提问写出第二组对话, 提示语中适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练笔3分钟左右。)

星期五下午放学以后, 我哼着小曲儿回到家里, 兴奋地对妈妈说:“”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刚才, 同学们写得很认真。现在, 请几位同学将所写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边听边思考, 看看哪里写得好, 有什么建议。

(生1汇报)

星期五下午放学以后, 我哼着小曲儿回到家里, 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 妈妈, 在本周的评比中, 我被评为‘最美红领巾’!”

妈妈说:“真是好样儿的!你们班有几个同学被评上了?”

“整个三年级只有我一个人, 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还要介绍呢!”我自豪地回答。

妈妈说:“真了不起!”

师:听了他的交流, 你们有怎样的看法或建议?

生2:他写得比较好, 一听就能听明白。我建议他可以把“我还要介绍”的内容写清楚一些。

师:这是个很好的建议, 我请他想一想, 怎么改呢?

生1: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还要介绍自己的事迹呢!

生3:我觉得在提示语中可以写一写妈妈的表情或者动作, 比如“妈妈微笑着说”“妈妈摸着我的头说”。

师:你能活学活用, 这就是会学习!

……

【教学思考: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对话魅力的基础上,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 学习运用对话开展自主表达。这一“外化”的过程使“内化”真正主体化,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现力。】

五、链接阅读,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 请大家课后从课外书中选择“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认真阅读, 注意人物的对话、提示语。

师: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刚才所写的对话, 想一想, 改一改, 让语言更有条理性, 让提示语变得更加丰富、灵活。

【教学思考:这一环节, 无论是“阅读”还是“修改练习”, 都聚焦“对话”, 指向明确, 很好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利于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让文本中的“种子”语言在课外继续释放能量, 不断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石头书》两课时教学总评

听卢珺和何建军两位老师执教《石头书》的教学, 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两位老师完整地演绎了《石头书》的教学,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课时, 但从他们的教学中,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位老师共同的价值追求。

1.聚焦语言, 让语言落地生根。教学中, 两位老师聚焦文本的语言, 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 卢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由题生疑、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理清文脉、概括内容等;何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听写词语、品味对话、迁移运用、拓展延伸等, 无一不是指向文本的语言文字, 无一不是富有生长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经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获得语言的滋养, 习得学习语文的智慧。

2.引导发现, 让学习真实发生。引导发现, 是这两堂课又一亮点。审视卢老师的课堂, 不难发现“你们发现了什么?”几乎成为她的习惯用语;何老师在课堂上, 也尤为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表达奥秘。两位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到文本里去,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

10.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篇十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和我们班孩子在大家面前上了一节课,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献丑了,表现不当之处,期待能得到您的指导与帮助

《小河与青草》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在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它们相互进行着欣赏,又相互进行着感谢,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简单的话语间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下面我就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及关于体验教学的浅薄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索养,进而达到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结合我校的省陶研课题,我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带领学生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时而成为小河,时而成为青草,通过设置情景、实验再现,唤起学生的经验、体验,而种种体验又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在一遍遍朗读中不断升华、内化。

一、强化诵读,让体验在“生——本”对话中生成.

为了让朗读更有层级性,我引导学生先达意,后表情,先读出语言的意思,再读出对话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之初,我就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读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人物,读小草说的话时,你就把自己当成——小草,读小河说的话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小河。这样读故事,会感觉特别有趣,还容易把故事读懂。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置换来走进文本,不仅要理解语言意思,更要体会内心情感,实现“生—本”对话。比如,在第一次对话中,小草说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这里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河水清的程度,让学生做做小草,想想能看到些什么,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知道河水确确实实清啊,清到一眼能看到底。接着我又问,河水这么清,这是小河的优点。小草在说小河的优点,这就叫做……学生会说“夸奖”,我就顺水推舟请小草来夸夸小河吧。运用角色置换,孩子不知不觉已经走进课文,把自己当做小草,体验了河水的清澈,懂得了字面意思,加之夸奖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要朗读出夸奖的感觉,读好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也不是很困难。

作为对话的读书,不应该将文本纯粹看成是一种定格的甚至是僵化的东西,而应该将它们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阅读它们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验其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会、情感交流,让书真正“活”起来。

二、创设情境——让体验在“生——境”对话中生成

在语文教育看来,文本形式的教科书固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仅仅局限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因为文本是符合性的、比较理性化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感性生活、认知水平或人生经验的“短缺”,造成沟通的困难。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让学生体验真切的基本手段。特别是针对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处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想象能力丰富,只要有吸引他们的情景设置,他们是很容易走进情景,并迸发出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图片和音频,创造了一个多元而贴切的情景。课文插图的反复利用,认识了弯弯的小河、河岸的泥土、青青的小草、柔嫩的草芽,尽力把课堂装点成课文中的童话世界。但我也不局限学生的想象力。在试课的时候,我曾把一张河水的照片呈现在PPT上,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可让学生想象河底会有什么的时候,学生除了石头就什么也回答不出了。看来体验性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调动过往经历的能力。在引导朗读中,我也不忘创设情景,“哪株小草来夸夸小河呢?”“小草,你长得碧绿碧绿是谁的功劳啊?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河说?哪株小草想来谢谢小河的?”每每朗读,学生的情绪总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仿佛积累的经验和情感不得不外露。学生在朗读它们时,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的心情,进而走进作品。

精心创设的情景,总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间的对话交流,激起了心中的共鸣,情景更为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引入互动,让体验在“生——生”对话中生成。

互动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互动体验的内容是特别针对课文内容而设置的,可能是之前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或不曾注意过的。

教参上有一个内容,需要理解小草为小河的清澈而付出的努力,由此来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河对青草的感谢,但学生并不能理解小草长期坚持“紧紧抱住”所花费的力气。为此,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一棵大树边进行体验,请一位学生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学生细细的胳膊和大树粗壮的树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反复强调要抱得紧紧的,手臂、身体和大树间不能有空隙,体验的学生累得直叫唤,傍边的同学更是看在眼中。之后,我让全班的同学都体验一次“紧紧抱住”,学生间边讨论起要“紧紧抱住”一样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这为课堂上理解“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像头发丝这样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泥土,那它该花多大的力气呀!”而做好准备,更为表达出小河对小草的真诚感谢做好铺垫。

在教学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化身为小草,体验一次青草从种子到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其间,多媒体播放的流水的声音就像小河在自己脚边流淌,这种感受真切而新奇,而我则用“小草要发芽了,赶快喝水吧!(作咕咚、咕咚喝水状)。小草,你想得高些吗?赶快喝水吧!小草,水里有很多营养,赶快喝水!你想比别的小草长得绿吗?赶快喝水!小草快长吧!”来一次一次地让学生体验小草在喝水。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一下就明白,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而小河就在小草旁边,你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小河给的水分够用而且用不完,这就叫做充足的水分。

为了让孩子明白课文中的故事其实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更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想法,课堂教学最后我还加入了一个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学着小河与青草对话的样子,来夸夸同学的优点,或就同学的帮助进行感谢。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尝试着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我想体验式课堂的魅力,它来源于生活实践,目的是指导大家更好地生活。

11.一年级语文小河与青草常用知识点 篇十一

词:小河、小草、感谢、河岸、浑浊、碧绿、喜爱、充足

重点句子:

1、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2、小河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3、小河对小草说:“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4、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主要内容:

12.《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本课是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 从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方面介绍了这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 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躲”“蛋”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 练习概括段落和课文内容, 继续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积累并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段落和课文内容, 继续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理解新词, 规范书写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练习概括段落和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 继续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积累并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强调“鼠”字的笔顺, 读课题, 注意读音。

2.内容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任务角度简洁导入, 强调“鼠”字的笔顺,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复习, 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再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为品读感悟环节的自然过渡唱响“前奏”。】

【点评“:你读懂了什么”的设计非常好。我们教师始终要相信, 学生的阅读及理解绝不是一张白纸,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之后, 他们会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让他们说说已经读懂了什么, 内容比较宽泛, 其实是给了学生一个表达阅读所得的平台, 也是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了解, 便于教师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

二、品读感悟

(一) 出示读书要求。

想一想:松鼠是一种___的动物。

找一找:从文中找出能说明的语句。

读一读:出声练读找出的语句。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1.指名读要求。

2.学生按要求准备。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读书要求的出示, 让学生学有目标。】

【点评:想一想“松鼠是一种的动物”, 其实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读文本的一个“诱饵”。这是统领全文的重点问题,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正因为问题局限性小, 所以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就大。而“想一想, 找一找, 读一读, 比一比”又给了学生比较具体的方法提示, 便于学生操作, 利于学生自我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养成。】

(二)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1.机灵。

(1) 学习第2自然段———行动

1指名回答。

2读句子, 谈感受。

3组织读书比赛。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行动的动词让学生读书、谈感受, 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重点词语, 读得有滋有味。】

(2) 学习第3自然段———搭窝。

1指名回答, 读句子。

2出示第3自然段, 交流本段中说明松鼠机灵的语句。

3指名交流, 学习“搭窝”过程。教师在展示台上相机勾画表示顺序的词语。

4指名说话, 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句话。

5组织读书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 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说话, 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开展比赛读, 以读代讲, 在读中积累。】

(3) 学习第4自然段———食物。

1指名回答。

2出示第4自然段, 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爪”, 随机处理三个“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3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机灵, 随即处理三个“它们”分别指什么。再次齐读, 整体回归。】

2.美丽。

指名回答。 (出示第1段)

交流: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松鼠的美丽?教师相机用笔画出词语, 学生练读, 读出它的美丽。

指名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并勾画描写外形的词语,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感受写法, 相机评价, 体会松鼠的美丽。】

【点评:本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以“交流、朗读”的形式对读书思考的情况进行展示, 即用“读一读, 议一议, 比一比”的方式对刚才“读一读, 想一想, 找一找”的结果进行反馈。有安排, 有反馈, 如此教学才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 这里的反馈很开放, 给了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 比如读句子比赛、试着用词语说话、谈感受等。】

三、拓展迁移

1.学习特点:第1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运用特点。

(1) 补充中心句:边读边想后面的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试着加一个中心句。

_________。小白兔的耳朵又大又长, 只要听见一点轻微的声音, 就会“唰”地一下竖起来, 灵巧地四面转动, 寻找声音发出的地方, 直到声音没有了, 才恢复常态。小白兔吃饱了的时候, 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在沙地上跑来跑去, 像一个个小雪球在滚动。

(2) 围绕中心句, 写最熟悉的一只小动物。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生自主练写。

(4) 交流展示。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以读促写。学段目标提出:通过仿写等方式, 继续练习用词准确、有内容、有条理地写话, 完成由说到写的过渡,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在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点拨写作特点, 先感知再运用, 设计有梯度的仿写练习, 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既整合了教学内容, 开发了学习资源, 又进行了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评析:“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不但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这里的仿写练习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很好举措。同时, 这一训练的设计有一定梯度, 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四、推荐读物:课外阅读《燕子》《翠鸟》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多读, 不仅指读的遍数多, 还指要读更多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这里推荐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就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同时深化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评析:学语文是个慢功, 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在阅读课上, 我们的眼光一定不能只停留在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上, 要注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 引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总评:郗老师《松鼠》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最明显的特点:

13.《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凉州区共和街小学 王雪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第28页内容及练习七有关习题。教材分析

统计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方法。就本单元来说,气球的个数、参加游戏的人数都是数据,这些数据都包含在生活事件和现象中。收集、整理数据,并用图或表的形式呈现,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了解能更清晰,把握更准确。

安排本课时教学,就是让学生参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活动,感受数据的意义和统计的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相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引出探究内容。出示:本课时情景主题图。师: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呢?这些人有什么不同?

师继续提问:如果成分两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每组各有多少人?(同桌互相说一说)。

2.探究分类的方法,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学生数数,并交流、确定方法。

学生大多能想出按男女性别、大人和孩子来分类统计。

师小结:要给这些人,先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可怎么把分类的这些结果记录下来呢?如果不记录,一转眼就会忘掉的,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项新知识------用表格来记录整理好的这些数据。(补充板书)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电脑上做表格。

师,这种表格真了不起,把刚才我们分类的数据正确清楚记录了下来。像这种表格,就叫简单的统计表。介绍统计表的好处。

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师:观察这两个表,都是在分这些人,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师:那总数有变化吗? 生:总数不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结并版书。

4、课堂练习:这些人,还可以怎么分类?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5、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准。a.如果这些人到公园门口买票,应该按什么分? b.如果这些人进更衣室,应按什么分? 从这两个问题,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桌讨论,学生回答师补充。

三、巩固练习

1.给图形分类并填表格。2.动脑筋,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快乐作业:

14.第12课小河与青草 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和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寓意,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看图,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小河”“青草”。(2)教学“青”。“青”这个字读时要注意什么呀?(后鼻音)谁会读?(指名读,评议)(3)揭示课题:板书“与”:多么可爱的小河、青草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河与青草》。教学“与”:这个字的音节(yu)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指名读题、评议: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齐读课题

二、初步指导。

1、自由读课文。

(1)要求读通句子,不丢字,不加字。(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指名读,并注意正音。小河边 感谢 河岸 紧紧抱住 碧绿碧绿 喜爱 水分 干枯(2)出示生字词

①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讨论一下哪些字音比较难读。②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指名讨论并领读

③下面让我们开火车读词语,比比哪一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④齐读词语(3)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训练。教学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河和小草是怎样的?(填空)()的小河()的小草

2、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中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学生自由读句子。

3、指导朗读:小河弯弯的,小草青青的,多美呀!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5、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呢?(下节课再研究)

四、板书设计

13、小河与青草

青 草 对 住 主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的小河边,长满了。

2、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呢?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对话吧!

3、我们先来听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1)多媒体出示: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2)小草觉得小河怎样?板书“清”

(3)课件出示清清的小河:这就是那条清清的小河,谁来夸夸它?

4、听了小草的赞美,小河骄傲了吗?为什么?

5、从哪儿看出小河的清水是小草带来的?

6、为了小河的清澈,小草就这样用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你说小草值得小河感谢吗?

7、指导朗读

①这么清的小河,多美呀!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引导学生评议。②小草保护了小河的清澈,不仅小河要感谢它,我们人类也要感谢它。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第二次对话。

1、(听课文录音)说说小河对小草说了什么?

2、比较句子。

(1)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2)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①自由地读读两个句子。

②假如你是小草你喜欢听哪一句表扬?为什么?

3、指导朗读,读出对小草由衷的喜爱、赞美之情。

4、听到小河的赞美,小草骄傲了吗?

5、、同桌互读,讨论。

(1)为什么小草又要感谢小河呢?(2)这里的“要不”是什么意思?

6、指导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

(1)动画演示:小河的水流光了,小草没有了充分的水分,渐渐干枯了。(2)指导朗读:小河的功劳也真不小啊,没有小河也就没有小草,假如你是小草,你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朋友们,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3、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

小结:正是因为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感谢、互相协助、和睦相处,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4、齐读第六自然段

5、角色体验、指导背诵

(1)分角色朗读

请同桌的小朋友自由练习,分角色读小河和小草的话。(2)指名分角色朗读。(3)练习扮演对话。

①分成小组,自由练习扮演。②小组汇报。

指名演得好的同学,戴上头饰,扮演给大家看。引导学生评议:演得怎么样?(4)练习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强化感受

1、课件出示:从前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河边长满了小草,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小朋友们在河边戏水,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淘米。可是后来,上游盖起了工厂,工厂里的污水流入小河,人们把垃圾倒入河中。小河变黑了,变臭了,河里的鱼虾死光了,河边的小草也干枯了,人们再也不能到河边戏水、淘米、洗衣了。

2、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小河,正面临着污染的危险。为了维护它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建议:让我们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创美好家园!(诵读宣传标语)

五、作业布置。

1、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15.《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1.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 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的春景及孔子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想象, 仿写练说。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扣题导入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去泗水河畔游春。 (板书课题:孔子游春)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 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篇课文大体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相机总结: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谈志向)

【设计意图】课伊始, 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回顾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结构, 较好地架设起一二课时的桥梁。

二、创设情境, 学习“赏景”篇

1.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去泗水河畔游春, 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呢? (板书:赏景)

2. 出示第2节内容。

(1)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一节, 看看通过朗读,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

学生自读, 交流。

看到那迷人的景象了吗?能把你看到的景象说出来一起分享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 师相机评价)

(2) 景美, 作者的语言更美。请女同学一齐来美美地朗读这一节, 再来感受一下这迷人的春景。 (女生齐读)

(3) 作者之所以能把景色写得这么美, 是因为作者把大自然当作 (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你的眼中, 大自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学生思考互说, 交流。

美丽的母亲、慈爱的母亲、温柔的母亲…… (相机指导朗读)

(4) 指导仿写。

你们的语言很美, 朗读更美, 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样一位美丽、温柔、慈爱的母亲。大家注意了没有, 在这段话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 它的作用大家肯定明白, 你们能通过想象, 仿照文中的句式, 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吗?

学生练写、互说, 交流:

薄薄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

巍峨的山峰是她挺直的脊梁;

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

……

(5) 总结范读。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是的, 春天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 你们看:金色的阳光、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柔柳、和煦的清风、青青的小草, 再加上泗水的绿波, 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多迷人啊!闭上眼睛, 再一次用心去感受这迷人的春景。 (师配乐范读)

(6) 美吗?想赞美大自然迷人的春景, 赞美这伟大的母亲吗?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节, 来赞美这迷人的春景, 赞美伟大的母亲。 (生齐读)

【设计意图】“入境始为亲”,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到了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给课文“留白”处“补白”。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还使他们学会了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 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体情悟道, 学习“论水”篇

过渡:弟子们都沉醉在这迷人的春景当中, 而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 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 陷入了沉思。这时孔子在思考什么呢?这司空见惯的流水在孔子的眼中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板书:论水)

1. 出示第八节内容。

(1) 请同学们默读孔子的这段话,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 学生自读后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3) 全班交流讨论:“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水是真君子, 是因为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3) 孔子说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结合对水的了解以及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来理解。)

水有德行是因为。

水有情义是因为。

水有志向是因为。

水善施教化是因为。

(4) 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深刻, 带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齐读)

(5) 真君子除了这些品质之外, 还有哪些呢?你能联系水的特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水, 它好像。

学生思考, 同桌之间先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

(6) 你们论水的本领和孔子不相上下。这些都是真君子的品质, 那么,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弟子做人) 是的,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教育学生做像水那样的真君子。他并没有简单地说教, 而是借水喻人, 发人深省,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点拨。

(7)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感受得很深刻, 是呀, 孔子的确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不单单要求他的弟子们做真君子, 同时也时时以真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我们一起再把孔子的这段宏论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感受一下, 并铭记在心, 作为我们做人的准则。 (齐读)

【设计意图】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讨论, 而后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水 (君子) 还有哪些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 。这样,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 及时进行扩散思维训练,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朗读, 实现师生、生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 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 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升华, 学习“言志”篇

过渡:同学们都明白了孔子的用意, 那么弟子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了吗?读10~17节画出相关语句。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板书:言志)

(1) 子路是个急性子:“……同享嘛!”

从这句看出子路乐善好施, 有如水的哺育众生, 真不愧有情有义。从他的志向里我们确实能看出子路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指导朗读子路的话。 (分角色朗读, 重点抓住“急性子”、“话音未落就开了腔”)

(2) 温文尔雅的颜回:“……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颜回希望成为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他的谦虚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

指导朗读颜回的话。 (重点抓住“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

2. 拓展。

(1) 文中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的志向歌的内容吗?

出示颜回的“志向歌”。

学生自读。

颜回拿利剑、美玉、猛虎、凤凰自比, 告诉我们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非常希望建功立业, 为国做出贡献, 却无用武之地。但他并不悲观失望, 也不高傲自负, 正如他所说的“用之则……舍之则不卑不亢”。

(2) 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志向。

3. 感悟春意。

过渡:听了你们的志向, 老师非常高兴。老师觉得我们课堂上的春意和泗水河畔的春意一样更浓了。

(1) 出示“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理解“春意更浓”的意思。 (相机板书与师生情有关的带有“春”字的成语)

(2) 总结:弟子们不仅沐浴在春风中, 更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 沐浴在美好的人生里。大自然浓浓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真情互相交融, 令人叹为观止。因此 (齐读)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方式, 体会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度的拓展“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志向歌的内容吗?”“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从学生谈自己志向的话语中, 体现出学生对孔子的话有了进一步体悟, 最后, 引导学生领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的含义——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浓浓的情谊,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五、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 与孔子这位圣人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触摸到了他那颗伟大的灵魂, 领略了他的智慧及博大精深的思想, 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让我们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设计意图】让教学活动与课外阅读“手牵手”, 让我们的学生与经典常对话。

板书设计:

12孔子游春

赏景 春意盎然

论水 春色满园

上一篇:六年级我的梦想范文500字下一篇:宣传部长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