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共9篇)
1.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篇一
文体分析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体分析是提高精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实例分析,从文体特征、偏离现象和语篇衔接三个方面论述了文体分析在英语专业精读课《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和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作 者:张建华 ZHANG Jian-hua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9关键词:文体分析 文体特征 偏离现象 语篇衔接
2.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篇二
1 文体知识有助于语音意蕴的理解
优秀的作家善于借助语音辨义及表意功能巧妙地利用语调变化、音位排列、声音虚实、语速快慢等,来传递语用信息,其目的是使语言表达更形象逼真,以声传意,以声传情,以取得与思想内容、语言目的相呼应的文体效应。因此,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应有意识地对课文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文体特征的语音及其文体作用进行分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例如:
1)“As you approach it,a tinkling and banging and clashing begins to impinge on your ear.”(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作者在描写中东集市中的铜器市场时,独具匠心的使用了tinkling、banging和clashing三个拟声词,用对声音特质形象的模拟给予读者生动的听觉感受,是读者如身临其境,亲耳听到一般。
2)“I see advancing upon all this in hideous onslaught the Nazi war machine,with its clanking,heel-clicking,dandified Prussian officers,its crafty expert agents fresh from the cowing and tying down of a dozen countries.”(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邱吉尔在描述普鲁士军官归来时,巧妙使用了clanking与heel-clicking,其拟声手法既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与音律美,又能使读者产生音与义的联想,把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皮靴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的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的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音义相融。
2 文体知识有助于词语使用的理解
词语的使用受制于语境、言语目的、言语主体的态度、心理、性格等因素。通过作家所选用的语言,读者既能了解话语内容或意图,又能了解言语主体的心理特征或性格。在高英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章的体裁和语境,引导学生从文体与选词的角度,将语篇中词汇的选择与语篇的诸多情景因素相联系,使他们体会到情景语境对词汇选择的重要性,领会词语的语体色彩与内容、意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语体的区别意义或功能。
例如在学习“Love is a Fallacy"这篇风格幽默又不失讽刺意味的散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浏览课文:Comment on the language used by Polly and Dobbie.What effect does their language create respectively?阅读完后学生会发现故事的讲述者Dobbie所使用的语言较正式,夹杂着很多文绉绉的雅语。比如在第四段中自我吹嘘时他连用了cool、logical、keen、calculating等11个形容词来描写自己。而Polly的言语则显得较为随意,幼稚,多为俚语词、俗语和缩略词,比如gee,sensaysh,delish,yemmy,terrif,magnif等。通过启发和讨论,引导学生除了获知上述词语的理性意义与说话者的意图外,还要借助词语的雅俗色彩与功能及其作者的刻意选择,了解典型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Dobie自负高傲、矫饰虚浮;Polley高雅漂亮,但愚蠢平庸。
3 文体知识有助于句式结构的理解
对于句式结构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语法与句法分析、自然语句的表象研究上,或仅局限于简单句、复合句或并列句等结构的分析上,而应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采用该特殊句式的意图,体会可能产生的文体内涵,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心境。例如:
1)“In your hands,my fellow citizens,more than mine,will rest the final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rse.”(Inaugural Ad-dress)
肯尼迪总统偏离句子形式的常规,将主语the final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rse倒置于句末。其效果却恰恰让主语不寻常的位置得到凸显,成为受强调的语意重点。听众不能很快的接触到句子的主干,因而心理上就会产生悬念。这种倒装句的文体功能还能增强同胞听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文体知识有助于语篇理解
“语篇是话语之间的联系和功能的结合”(Schiffrin,1994:12),因此语篇的文体分析涉及形式与功能的分析。但在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只停留在语法、词汇和结构的教学层面上,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全文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体会其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章的体裁,传授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使学生能借助显性的连接手段,透过语旨、语式及语料的相互联系,加深对篇章话语体和文本结构方式以及形式与结构的隐含意义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邱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讲话》一文时,可以通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解读文章标题,介绍这类政治演说题体裁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概括主题思想,对篇章各段落进行关联分析,正确理解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全文的语篇走向。借助文体知识,使学生对作者的思维模式、演讲部分的结构、主题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5 结束语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有学者指出文体学在高级英语等精读课中的重要性,《专业教学大纲》也把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摆在很突出的位置,但时至今日,由于师资、学习者、教育教学等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把文体学应用于高级英语课堂上的效果还不尽人意。因此,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促进高级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chiffrin,D.Approaches to Discourse[M].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2]Crystal David&Dereck.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g-man,1974.
[3]秦秀白.英语文体学人门[M].长沙:湖南教学出版社,1986.
[4]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3.英语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文体学;教学;流派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23-5
Abstract: This paper calls for an increased consciousness in stylistics teaching,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to se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se techniques us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in stylistics teaching. Meanwhile,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how the training of school consciousness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stylistics classroom.
Key words: stylistics, teaching, training of school consciousness
1. 英语文体学教学现状概述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2)明确规定:英语文体学应当作为专业知识课程中的选修课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开设无疑对于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文体学开始进入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王佐良先生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经过近30年的实践,文体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制上都得到较大的改革和发展。文体学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文体学:广义文体学针对各类语体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而狭义文体学则指专门对文学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它更多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从现有的教材看来,大多数文体学教程属于广义文体学(如王佐良、丁往道,1987: i等),而专门探讨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的狭义文体学教材相对较少(如王守元,2000:2-3)。广义文体学教材在编写上大都采取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文本的文体特征。宏观上包括对不同语言变体,如科技、法律、新闻、公共演讲、口语和书面语、文学(含诗歌、戏剧和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行归纳和介绍。如秦秀白(2002: iv-vi)在其《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中从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时间变体、实用文体(含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含诗歌和小说)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文体特征。微观上则从语言的不同层次,如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不同层面阐述其文体特征。如Wright与Hope(2000: F5-F7)分别从词汇、非短语、短语、小句、语篇等角度阐述其文体特征。
此外,大多数文体学课程也分别对文体学的基本性质、定义以及文体学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例如王佐良、丁往道(1987: 513-515)的《英语文体学引论》一书中,详细概述了文体学的一元与二元论之争、文体学的理论和流派、文体学与其它学科等理论知识。张德禄(2005: 1-57)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中专门介绍功能文体学的理论知识。王守元(2000: 11-12)在《英语文体学要略》中分别就三种文体观作了详细的阐述。
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大多狭义文体学教程运用传统文体学中的文体分析方法,分析英语诗歌、小说、戏剧三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如王守元(2000: 2-3)的《英语文体学要略》分别介绍了文学语篇在语音(含语音模式)、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上的偏离(Deviation)和“失衡”(Overregularity)所体现的文体价值。
这些教程注重对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描述,兼顾介绍文体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它们回答了“文体学是什么?”,“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然而,它们忽视了对文体分析方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语言学理论的阐发。也就是说,这些教程对为什么(why)运用某种分析方法和如何(how)进行文体分析这两个问题涉及甚少。即使有,也只注重介绍传统的形式主义文体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徐有志,2005: 225-299)。对于在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文体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分析方法等内容则涉及更少。这些导致了学习英语文体学的学生对于其了解有些片面和模糊,在运用文体理论分析文本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体学全貌,笔者建议在文体学的教学中,加强流派意识的培养,深入浅出地介绍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介绍每一种流派的文体学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文体学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文本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文体分析。当然,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也为这种流派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 现代文体学中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现代文体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文体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流派竞相纷呈的局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以形式和功能文体学的发展为主线,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和思想内涵。80年代则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90年代经历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一门新兴的文体学,即认知文体学出现。(申丹,2000:22-28;刘世生、朱瑞青,2006: 186-210,278-298)
六、七十年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尤其是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学者借鉴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深层结构理论对文学语篇中的“突出”特征进行阐释和评价,故被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形式主义文体学中的“突出”又包括“偏离” (Deviation)和“失衡” (Overregularity)两方面。通过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的偏离特征,文体学家力图解释作品中特定的语言选择如何加强了作品的主题,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Leech, 1969: 42-55; Leech & Short, 1981: 119-149)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该学派主要借用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进行文体分析。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在概念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运用及物性系统进行文体分析;在人际功能方面,文体学家也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申丹,2000:1-7;张德禄,1999:42-49)
80年代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话语文体学指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别。在分析对象上,话语文体学注重分析会话,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分析重点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其次,话语文体学的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话语文体学分析文学会话模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人类学方法的会话分析、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辛克莱和库尔恰德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法、戈夫曼提出的“脸面”和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模式和以格莱斯的会话原则为基础的模式等。(Carter & Simpson, 1989: 1-17)与功能文体学家相比,话语文体学家较为注重语言学描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注意展示或者检验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的可行性。话语文体学也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强调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主张超越对文本美学价值的探讨,而将注意力转到文体特征与阶级、权利、观念形态的关系上。这无疑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
90年代历史/文化文体学得到蓬勃发展。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看成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一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为福勒为首的批评语言学,另一个为麦克科夫倡导的历史语文学(ibid)。批评语言学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注重分析各种文本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结构中蕴涵的阶级观念、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等各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使语言表达带上了各种烙印和偏见。麦克科夫则强调语言研究中社会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关键性词语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的语义变化,并着眼于单个词对文本阐释所起的作用。
近些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认知文体学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为文体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尤其在理解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过程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人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语篇。目前认知文体学的研究主要是把一些基本理论运用到文体分析中。具体如:角色—背景理论、典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法和相似性理论等都可以运用到语篇的文体分析之中。
这些流派的发展为文体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成为可能。同时,通过不同流派观点的灌输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文体学课程的全貌。
3. 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培养的构想
综合上述,文体学的教学可以形成以下构想。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学中,文体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介绍不同体裁的文体特征的同时,兼顾介绍在不同流派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文体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着重阐述其分析方法,比较其分析技巧,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具体来说,文体学教学内容可以从介绍有关文体的基本概念着手,简要介绍西方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占主流的文体学流派,以现代西方五种文体学流派(即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和认知文体学)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为教学重点。针对每一种文体学流派,除了介绍该学派的理论外,着重阐述运用该理论进行文体分析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去分析不同体裁的文本,涉及的语种可以涵盖英汉两种语言,以检验这些分析方法、操作步骤、适用性和局限性。
教材的编写也可以流派为主线,各章节分别介绍每一种流派的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分析范例。在编写的过程中,重点介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所选的分析例证既可以是英语语篇还可以是汉语语篇,既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完整语篇,既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也应包含广告等非文学类的不同体裁的语篇。
其次,对照与比较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流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介绍各种流派的分析方法后,将同一语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不同流派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发现不同分析方法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布莱克的诗歌《伦敦》为例,对这首抒情诗的文体分析,我们既可以运用形式主义文体学流派的分析方法,运用Leech的“偏离”与“失衡”理论,分析该诗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次上的偏离特征,还可以运用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该诗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层次进行分析。在传统的形式主义分析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该诗中语音韵律、节奏运用,句法上的排比、省略的使用等都充分表现了主题。而在功能文体分析中,我们注意到该诗大量使用了心理过程小句,使用含有贬义的情态词,熟练运用词汇重复的词汇链,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虽然分析的方法不同,但是两种分析方法都能够挖掘出作者的深层主题:由于欧洲反动统治者出兵干涉法国的革命,英国政府也加紧对国内民主运动的镇压。伦敦因此失去了往昔的辉煌,显出从未有过的凄惨景象。当年的金城银河如今都已沦为富人的私有财产,劳苦大众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布莱克在诗中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英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英国政府和教会的不满与憎恨。(徐润英、袁邦株,2006: 52-56)
再次,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是指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和互动理论,开展文体学教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他人传授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并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建构主义同时主张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特别强调要通过社会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认为孤立的学习不能导致知识能力的增长,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与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内在各种因素。文体学教学也应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如课堂上的诱导提问、课堂讨论(小组讨论、配对讨论和个人思考等),让学生积极操练各种不同方法,开展文体分析,让学生动脑、动手,真正做到在练中学、学中练。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不同的文学语篇运用同一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或者对同一种文学语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形成批评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科研精神和初步科研意识。
此外,还应当创新文体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提高文体学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文体学教学知识的传输、信息的扩大成为可能。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建配套的教学课件,扩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网络资源材料融入到教材内容之中,扩充对被分析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作品所处的时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知识)的介绍。在课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提供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学生搜索并收集有关信息,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最后,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文体学课程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教师不能只是讲授单纯的文体学知识,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研究者,应对国内外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文体学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所了解,并介绍给学生,还应向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参考文献,鼓励并引导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究,对某一题材的语篇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文体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成课题小组,选择某个论题,参考有关成果,收集一定的语料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性报告或者小论文。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以及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基础。尤其对于一些有志于读研究生的同学,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期训练手段,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从文体学教材所反映的内容看,当前文体学教学过多重视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的描写,重视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文体知识的灌输,忽视对文体分析方法的展示,也忽视对文体分析方法背后所体现的语言学理论的挖掘。本文从文体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借鉴当今语言学最新的教学理论,在西方文体学发展过程中流派形成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构建了在文体学教学中加强流派意识设想,并通过例子阐述了实施这种构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在强调流派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仍需处理知识介绍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毋庸讳言,从教学实践看,文体学教学受到课时的限制与制约,致使对各种流派的介绍显得有些仓促和过于简单。此外,由于各个流派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时有交叉,这种相互交叉的关系也导致学生有些混淆,这些也是我们今后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Carter, R. & P. Simps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M]. London: Unwin, Hyman, 1989: 1-1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Leech. G.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 Longman, 1969: 42-55.
Leech, G. &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M]. London: Longman, 1981: 119-149.
Wright, L. & J.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Course Book[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F5-F7.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刘世生、朱瑞青. 文体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6-210,278-298.
秦秀白.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iv-vi.
申丹. 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1-7,22-28.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11-21.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i,513-515.
徐有志. 英语文体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99.
徐润英、袁邦株. 对两首同名诗的功能文体分析与比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2-56.
张德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2-49.
4.英语新闻标题文体特点简析 篇四
英语新闻标题文体特点简析
英语新闻标题具备独特的.文体特点,本文通过对英语新闻标题文体的介绍及举例说明,旨在提高学习者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作 者:邢媛媛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33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新闻 标题 文体特点 分析
5.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文体翻译 篇五
科技词汇和普通科技词汇,其使用率高达
6 0 % ,足见其数量之多。随着现代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
入,科技英语将越来越引起科学界和语言
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著名科学家钱三强
早就指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
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现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中
心,大学里也设立科技英语专业或科技英
语系,专门从事科技英语语言的研究、教
学和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科技英语的研究和学习方兴
未艾,科技英语系(专业) 、研究中心和翻
译机构在各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如雨后春
笋。这充分说明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经
济的良性循环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科
技等活动越来越需要科技英语。
尽管科技英语和普通英语( 如文学英
语) 外表上看一样,都是由语音、词汇和语
法构成。但随着其运用范围扩大,科技领
域的进一步规范,科技英语越来越表现出
其独特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并逐
步奠定科技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一、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
科技英语的特点表现在词汇、句法和
修辞三个方面。
( 一) 词汇方面
科技词汇在科技英语里大量使用,主
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纯科技词汇,即那些只用于某个专
业或学科的专门词汇或术语,如hydroxide
(氢氧化物)、diode(二级管)、isotope(同位
素) 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学科、新专业
的产生,这样的`词汇层出不穷,其词义精
确而狭窄,针对性极强。阅读专业性强的
文献, 就要了解该领域的专门词汇和术
语。
2 .通用科技词汇,即不同专业都要经
常使用的那些词汇,数量较大。这类词的
使用范围比纯科技词汇要广,出现频率也
高, 但在不同的专业里有较为稳定的词
义。如p o w e r 一词在机械力学中的词义为
“力”、“电”、“电力”、“动力”、“电源”、“功
率”等,在数学中的词义为“乘方”、“次
方”、“幂”;又如f e e d 一词的意义也很丰
富:“馈电”、“供水”、“输送”、“进刀”等。
3 .派生词汇,指通过合成、转化和派
生构词手段而构成的词汇。这种词汇在科
技英语文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由
前缀hydro-,hyper-,hypo- 和inter- 构
成的词条在科技英语中就有二干多条;以
表示学科的后缀-logy,-ics 和表示行为、
性质、状态等的后缀-tion,-sion,-ance,-
e n c e ,- m e n t 等结尾构成的词汇在科技英
语文献中俯拾即是。
此外,缩写词也是科技英语词汇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简便的优点。
( 二) 句法方面
1 .被动语态。翻开任何一页科技文
献,都可找到一定数量的被动语态,这正
是科技英语的显著特征的表现:客观、真
实,拒绝主观和臆断。
2 .非谓语动词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
用非谓语动词结构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描
述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位置和状
态的变化。
3 .名词化结构。用名词词组或短语
( 主要是用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 o f + 修
饰语) 来表示一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名词
化结构。这一结构在科技英语中大量使
用,主要因为它有简洁、确切、严密、客
观、信息量大等特点。
4 .长句。根据上海交通大学l 0 7 万词
的计算机语料统计,科技英语句的平均长
度为21.4 个词,7 个以下( 包括7 个词) 的
短句仅占8.77%,超过40 个的长句占6.3
%(方梦之,l989:97)。科技英语中使用长
句用来描写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
( 三) 修辞方面
1 .句型和时态的使用。科技英语文体
用来客观陈述事实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
态,说明特性和功能,所论情理多为一般
性、频繁性和特征性。因此,在这样的文
体中,大量使用陈述句型,谓语动词主要
以一般时为主,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
将来时等。
2 .语气的使用。科技作者在说明事
理、提出设想、探讨问题和推导公式时,常
常涉及各种前提、条件和场合。为了避免
武断,总是从假定、猜测、建议和怀疑的
角度出发,这就往往需要采用虚拟语气;
另一方面,有不少作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谦
逊,为了谨慎和留有余地,也乐于采用虚
拟语气而使口吻变得委婉和圆滑。
3 .祈使旬的使用。在使用说明书、操
作规程、作业指导、注意事项等科技文章
中,更多使用祈使句以告诫、建议、劝告
和命令用户或操作者的行动,以达到基本
目的。
4 .其他特点。由于科技文章本身的客
观性、信息性,所以在句子结构和其他语
言特点上就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分隔
结构、非言词符号、倒装、省略等的使用。
科技英语是用来传递客观真理、客观
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表
达上力求简明、扼要、规范,逻辑严密。以
上语言特点是应科技英语本身的要求而形
成的。
二、科技文体的翻译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接触了
一些英语翻译的练习,但大部分为文学方
面的,较少翻译科技方面的文章。然而,他
们工作时接触的大多都是科技方面的文
献,且科技文体有其独特性。如不系统学习,将直接影响翻译效果。
( 一) 科技术语和专有词汇的翻译
一般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根据原词的实际含义译成
对应的汉语术语。这种译法广泛运用于科
技术语的翻译,具有概念明确、易懂易记
的优点。例如:guided missile 导弹; automobile
汽车;software 软件;barometer 气
压计;input 输入;hard-wired modem 硬
线调制解调器;insulation resistance test 绝
缘电阻测定;等等都是采用意译的方法来
翻译的。
(2 )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按原词的英语发音译成相
对应的汉语。这种译法适用于计量单位名
称、人名、地名、公司名、首字母缩略语
以及一些还未完全了解的新术语。如:
gallon 加仑; clone 克隆; pound 磅;
Coco cola 可口可乐;watt 瓦特;Franklin
富兰克林;Mercerdes-Benz 奔驰(汽车);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力缺乏综合症);
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托福(作为一门外语的英语测
试)等,这种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无法
揭示词汇的真正意义。随着新术语的认
识,对不少词已用意译来代替,如:engine
(引擎)发动机;vitamin(维他命) 维生素;
microphone(麦克风)话筒等。
(3 )半音半意法
这是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Einstein equation 爱因斯坦方程;
Noble prizes 诺贝尔奖金;beer 啤酒;card
卡片等。
( 二) 句子的翻译
科技英语是用来陈述自然界、科技界
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规律、特点、
过程等的语言,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
结构严谨,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录自然界和
科技界的动态。用来记录的语言当然不会
很简单: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否则,很
难表达这些领域的内容或现象。这样的句
子也是难句,给读者和译者带来不少的麻
烦。从句法的角度来分析,造成长句难的
主要原因是:修饰、限定及附加成分多,从
而造成分隔结构( 修饰与被修饰成分相隔
很远) 。对长难句的处理,首先理顺语法结
构;然后根据句子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
如分译法、顺序法或变序法等。
例如:These things are notorious; Sir
William Scott, in his speech of 1802, in
favor of the non-residence of the Clergy,
expressly said, that they and their families
ought to appear at Watering places,
and that this was amongst the means of
making them respected by their flocks!
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复杂,要注意两个
and 连接的分句的语法功能。第一个and 连
接的与主句并列,第二个连接的则是s a i d
带的两个宾语从句。
参考译文为:这等丑事,尽人皆知。然
而威廉・司各特爵士在1 8 0 2 年演讲,明白
主张牧师不必定居教区,而应携眷到温泉
游览,据说这样反而能得到他的教区子民
的尊敬云云。
再如:The reason why air makes fire
burn more intensely was learned only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ago, when several
scientists finally proved that oxygen, one
of the gases air contains, can combine
with certain other elements li)ke carbon to release much
heat.
参考译文:空气为什么能使火燃烧得
更旺?直到大约2 0 0 年前才弄清其原因。
6.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篇六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
杨卫红
谌金洲
一、英语阅读文体类型简析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章的思维过错。完成这个思维过程,则需要经过认知、分析、综合、理解、记忆、感受、判断等程序。文体类别不同,决定着叙述风格的差异。掌握文体风格,识别文章叙述结构,对正确领悟文章主旨有极大的帮助。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记叙文体又可细分为小说、时文报道、人物传记及轶闻趣事。阅读时如能弄清文体类型,能了解把握文体结构和写作特征,对我们更快、更准地把脉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极大的帮助。[1]、记叙文。
英语记叙文以描写叙述为主,主要描写人物、事件、地点、或过程。特点是,其主题往往潜伏在字里行间,没有直接地表白出来;文章主旨要透过体察所揭示的人物、事件来进行提炼。描写手法大多按时间跨度、空间顺序、上下顺序来展开。阅读记叙文体应采取掠读和扫读的方法,快速抓住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连贯性,进而大体上揣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主线。高考阅读就记叙文设题大多以细节理解为主。[2]、议论文。
英语议论文通常为三段式,即“论点、论据、结论”三部份组成。首先借助某一现象引出论点,然后通过一定论据从各个层面上加以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议论文体主要考查学生对论点及论据的把握。因此,遇到议论文体时,应采取抓主题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主旨,弄清作者的观点。一般来说,作者的论点通常在文章首段被引出,接着是对这一论点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最后为结论。还应注意的是:在对论点论证的过程中,每一段的首句都是该段的主题句。把握全文论点、弄清论证各段的主题句、理解文章层次、找出中心论点的位置是理解议论文的关键。
就议论文而言,其论证的常见结构方式有: 1,总分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 2,并列式 几个论据之间属于平等关系; 3,递进式 几个论据之间属于递进关系 4,对照式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彰显其中一种; [3]、说明文。
英语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为三部份,说明对象、说明过程和归纳总结。常见的说明方法:
1,定义与诠释说明; 2,举例与引用说明; 3,分类与图表说明;、4,比较与比喻说明; 5,分析与综合说明;
就高考英语说明文的阅读而言,首先要抓住文章说明的要点,也就是要抓住被说明对象的实质性特征;弄清作者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开始说明;并明白文章最后的说明结论。高考说明文阅读材料通常介绍最新科技、重大成就、生活时尚、流行现象等。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手法、说明方法,理清短文结构及段落中心思想是答题关键。[4]、应用文。
英语应用文属于实用型文体,如书信、通知、日记、广告等。应用文阅读要注意文中具体细节的把握与理解,弄清作者所传达的实际信息及表达的具体内容。阅读时采取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快速精确地查出试题所设置的关键内容。
在英语阅读训练中,应充分了解文章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写作手段,以便更有效地提升对文章内涵的把握程度不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脉搏,获取准确信息,以此提高阅读答题的准确率;如果对文体风格和结构层次具有深度了解,就能跳出文章来看问题,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审视文章内容,就能在一片丛林里找寻到真正的“果子”。
二、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考阅读理解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词义猜测题、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题和推断题。题型不同,答题技巧也就有差异。下面就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作一点简分析。
1、词义猜测技巧。
这种题型要求对文章中的划线生词进行悟意猜测。这类题型不仅要求具备一定构词法,而且也要求对上下文具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做词意猜测时,应注意划线生词后面的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通常用来解释生词的词意。另外,还要应注意生词后的标点符号,如逗号、破折号、引号、括号都可用于提示词意。有时,词意隐藏在全文或某一段中,这就需要把握文段的意境来加以透知该词的含义。
2、抓主旨大意的技巧。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主旨大意要么在首段,要么在尾段。文章主旨位于首段时,其后的段落通常是演绎论证的过程;在段尾时,其前的段落通常是在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归纳出全文主旨。说明文的主旨也通常位于首段;记叙文的主旨有的位于开首段(如新闻报道、时事经纬等文章的主旨均置于开场白的位置,达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效果),但大多数记叙文的主旨隐藏在文章之中,需理清文章脉络,挖掘文章内涵,把握作者意图。
3、推理题型答题技巧。
推理就是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实际信息推出文中没有明确表明的寓意或没有直接表白的事实,也就是说,要基于事实依据通过正确分析来推理出包孕在文中所潜伏的内在思想及内在事实。解答推理题时,要弄清并把握文章的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所问作出准确有效的推理。
4、推断题型答题技巧。
推理是在既有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合乎文章内容的内涵意义,即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没有直接表述,而寓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求通过文中信息分析推出某种符合作者思想、符合文章逻辑的内涵意义。推断则是指通过对文章进行符合逻辑的综合分析,推出文章未直接陈述的言外之意。推断题推断得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正确把握作者潜隐在字里行间的语气及观点。
5、细节题型的答题技巧。
细节题型的解答通常是借助对文中的具体信息的查寻来解决。答题时要采取掠读、扫读、析读和精读的办法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细节题型多问及时间、地点、人物、数量和特征等。
7.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篇七
一、文体分析方法
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方式或风格的一门学科, 可以分为文学文体学和普通文体学 (也叫语体学) 。文学文体学关注的是“有动因的突出 (motivated foregrounding) , 即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的同义项中选择这一个表达”,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效果, 、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 其研究往往限于单个的、内部的分析, 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心理学、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而语体学关注的是“适切性 (appropriateness) , 即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以恰当的方式向合适的人讲恰当的话”;”, 让读者明白一类文章的语音、词汇、句法的共性, 其研究往往针对群体, 对其外显的共性进行分析, 涉及的领域是: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法学等。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专业英语教师的质疑,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中所涉及的课文主要是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没有什么文学色彩, 但在笔者看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非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是文采飞扬。
文体学和语体学所用的方法都是对语篇进行分析。文体分析 (stylistic analysis) 的目的是通过对语篇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修辞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和阐释,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由于不同的文体学流派的理论模型和文体观不同, 因此, 文体分析模式也各异, 如Charles Bally的内容双分模式, Riffaterre的读者反应模式, Ohmann的转换生成模式, Halliday的系统功能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 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语言的功能, 语言功能之间的同等重要性以及情景语境的作用, 因此, 功能文体学对话语文体学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系统功能模式自然受到了文体学界的普遍关注,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体分析方法。
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把文体分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分析阶段, 即分析语篇中语言使用模式 (patternings) , 回答“What are those particular linguistic patternings”;二是解释阶段, 即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模式出现, 回答“Why does the author here choose to express himself in this particular way?”。在韩礼德看来, 后者更为重要。英国文体学家Michael Short (1984) 则提出了文体分析的三步曲:描写、阐释与评价。从表面上看, 这两种方法的分析步骤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却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语篇突出的或偏离的语言特征 (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 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体效果、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魏多逊 (Widdowson, 1975) 认为:“文体分析的价值就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手段, 使他能够把一篇文学作品与他自己对于语言的感受联系起来, 从而使他的感受深入一步。”
二、样例分析
(一) 表层分析
中国人学英语, 往往只注重‘运用语言的正确性’, 而忽视其‘适合性’。使用语言当然要准确无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正确的都是得体的 (孙秀珍, 2004) 。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一般只关注文章的字面意义, 不关注它的文体意义。我们知道在口语中可以用语音、语调甚至副语言 (手势、表情、服装、场景、背景音乐等) 来达到强调突出和渲染气氛的目的, 而在书面语中, 这一切都要靠语言手段来表现:选择不同读音的单词和句子按不同的次序排列和排版 (、形状、颜色、大小等) (参阅L.Wright and J.Hope, 2000;Thornborrow, J.&S.Wareing, 2000) 。只有我们带着批判意识深挖细读, 才能找出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和美感, 也才能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下面我们以两篇文章的教学为例, 来说明它的具体运用。
1、宏观分析, 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得体的语言的能力。韩礼德 (Halliday, 2000) 认为语言是一个形成意义的语义系统和分解所形成的意义的解码系统。“意义”并不单指词语的意义, 而是一个完整的由词汇和语法所表达的语义的系统, 语义的形成在于遣词造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董启明, 2004;秦秀白, 1986)
一样东西的特点总是因为比较而存在。在教学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Text A:How I Got Smart (作者Steve Brody讲述自己怎样由于一场朦胧的爱情促使他从不爱学习、自卑到成为一个聪明好学、自信、受人尊敬的好学生的过程) 第8到第29段 (这4段讲了4个细节, 来说明他是怎样变聪明的) 时, (让学生每人找一段) 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对比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A: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 (讲的是丘35吉尔在1915-1925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 被撤职回到乡村, 在极度苦闷、压抑的情况下怎样走上了画画的道路, 并卓有建树的情况) 的第1至第6段 (这6段讲的是丘吉尔开始画画之前的情况) 。
从上表可以看出:前者多用短句、简单句, 句首状语和插入语少;后者大量使用长句、复合句、掉尾句, 句首状语和插入语多.前者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动词 (如came, said, widened, asked) , 很少用词组;后者多用多音节词动词和词组 (had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distracted from, was removed from, chanced upon) , 从上表看来不是很明显的原因在于:前者中人名和物名多是多音节词 (如Debbie, Aardvark, Asteroid) (这些词意义简单, 不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后者中的动词短语里的单音节词 (如begin one’s love affair with, rush off to) 占了一定比例。从段落上, 前者469个单词, 22个段落, 平均每段21.3个单词, 后者312个单词, 6个段落, 平均每段52个词。排版上, 前者短小松散, 错落有致;后者排列整齐紧密, 错综复杂。这两种写作方式使得前者读起来简单明了、气氛轻松、生动活泼, 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跃然纸上;后者信息量大、结构庞杂, 头绪繁多, 一个压抑沉闷的印象在头脑中扎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呢?因为前者是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写的, 情景单一, 充满活力是小孩的天性;而后者丘吉尔从一个显赫的高位跌下来, 失去政治影响力, 有很多桎梏约束着他, 使他挣扎着想摆脱, 却又理不清头绪, 找不到出路, 这种情景通过作者的写作技巧, 直接地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压抑、沉闷, 想尽快理出头绪, 却难以找到方向。
这种用简单句描述轻松场面, 用复合句、掉尾句和大量插入成分描写复杂正式的情景是英语中常见的写作技巧。总之, 语言的选择是受内容和情景制约的, 只有适合当时的情景和交际对象, 有利于表达主题的才是好的语言。
2、微观分析:句子成分排列的前景化效果分析,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使用语言时, 人们总是要根据语言交际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 文学家们总是在遵循常规的基础上去发掘有限语言存在的无限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有两种倾向:偏离-对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常规的违背;重复-过度使用同一种语言特征。偏离和突出都造成一种心理效果—突出某一个特征 (文体学中把这种现象叫住前景化)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把语篇功能分为三个子系统:主位-述位系统 (或主位结构) , 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 (或信息结构) , 和衔接系统。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 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一般是已知信息, 述位是新信息。如:
下面三个例子中, (一) 为主位, 已知信息, (二) 为述位, 新信息。
1.I (一) hesitated no more. (二)
2.My father, Winston Churchill, (一) began his love affair with painting in his 40s, amid disastrous circumstances. (二)
3.Overwhelmed by the disaster–“I thought he would die of grief, ”said his wife, Clementine
—he (一) retired with his family to Hoe Farm, a country retreat in Surrey. (2
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充当小句的主语时, 这样的主位叫住“无标记主位” (unmarked theme) , 如上面例 (1) 和例 (2) , 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 这样的主位就被称为“有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 它一般是作者想要强调突出的内容, 也叫有标记部分 (marker) 。 (胡壮麟等, 1989) 如例 (3) , 本句的话语核心是丘吉尔和他的家人隐退到了Hoe Farm, 但从文体效果或者说作者强掉的是‘丘吉尔处于这场灾难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中’。夫人的话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也说明了她对他的关心, 这句话只是一个插入成分, 没有同等重要的句子结构, 一是说明她的关心不能和他的痛苦相提并论, 二是她一直是个背后的默默的关心和支持者。再如:
4.She plunged into the paints and before I knew it, she had swept several fierce strokes and slashes of blue on the absolutely terrified canvas
主位 述位
本句话中主位是一个复句, 作者要强调的是画家夫人 (she) 的迅速果敢, 和丘吉尔的迟疑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是这种果敢迅速给了丘吉尔力量:‘I seized the largest brush and fell upon my wretched victim with wild fury.’我们也能从这种反差中让压抑沉闷的心情变得有一丝阳光。
(二) 深层分析:分析写作材料的安排,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已在第一个示例中分析了How I Got Smart第8-29段的语音、词汇和句式特点, 这一部分非常简单, 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可讲。而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4个事件说明他是怎样变聪明的。文体意识告诉我们:一个技艺高超的作者是不可能随便安排材料的, 他又怎样说明这个变化的过程的呢?
(二) 结合语言手段和世界知识分析其中的过程变化。 (见下表)
(三) 根据已有材料推出其安排过程及写作技巧。 (见下表)
通过分析, 学生们发现How I Got Smart一文虽然语言形式简单, 却生动活泼, 由于它是以一个学生的视角来写的, 在看似简单的背后, 却掩藏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层推进。通过这种全新的对课文进行文体分析解读, 学生们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学效果也比传统的单一的语言点讲解更加令人满意。
结语:实践证明文体学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得体语言的能力及语言修辞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鉴赏水平;能增加文化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 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反映良好, 因为他们是在全方位地运用语言, 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语言知识, 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学中, 学到了单凭他们自己学不到的东西。 (Jerry Harmer, 2004) 。
摘要: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受益面广、影响大, 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 对文本进行从表层到深层、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 进而说明怎样让学生初步掌握文体分析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逻辑思维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研究成果对我校, 乃至全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文体分析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Stern,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2.
[2]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Leech, G.N.&M.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Widdowson, H.G.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London:Longman, 1975.
[5]Wright, L.&J.Hope.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偏离理论 文体分析 理论运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体学研究将目光投向语言教学,教学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基础课程阶段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高级阶段要强调语法修辞和文体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而专业英语精读课教材中有很多文体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这为教学中文体知识的融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中将以文体学中的偏离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综合英语教学实践,讨论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体分析和文体思考。
1.偏离理论及其发展
文体学者认为,文体的特征是对常规的偏离(deviation)。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到:“有偏离常规用途的非熟悉化可拔高词语,而保留部分常规形式可维持词语的清晰。”这里所说的“非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也叫做“使陌生化”(estrangement),是指作者通过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它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表现出来。偏离是为了突出。1964年,穆卡洛夫斯基在“标准语言和诗学语言”一文中提出了“突出论”的观点.即诗学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前景化”或“突出”(foregrounding)。一个成分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它和处于背景或陪衬的成分进行对照。通过突出的手段,可以使读者注意到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穆卡洛夫斯基的“突出论”是文体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69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对偏离的种类进行归纳,区分了包括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等在内的9种偏离现象,并提出在下面3种情况下,人为的语言偏离具有显著性:①偏离传达了某些内容;②偏离传达了作者的意图;③读者感到或能够判断所出现的偏离具有显著性。但是,有些语法的偏离在某些文体中可能是正常的。比如在诗歌的语境中,那些不合语法的句子或词语就不能算做偏离。索恩(J.P.Thorne)认为这是因为语言偏离不是随机发生的,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识别。毫无疑问,对常规的偏离是确定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标记。但传统的偏离理论只要发现形式上与常规不同便是“偏离”并可视为文体特征的观点最终要受到挑战。
1971年,在“突出论”的基础上,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突出是有理据的显著性”的观点,即只有与语篇的整体意义相关的显著特征才是“突出”的。在韩礼德看来,“显著性”有别与“突出”,它是指语篇中某些特征被置于比其他成分显著的地位。“最初我们可以观察到某些显著性,然后按此提示去进行审视或计算。如果我们有理由说明这个显著性是有理据的,便可确定它为突出”。韩礼德坚持显著性与概率有关。常规形式的频繁使用只要适合于某一语境都可以实现突出。突出不一定是偏离。特定的语言结构的存在,比如偏离和/或排比的存在本身不能保证读者会认为它与解释过程有关。韩礼德的观点使文体研究的视角不得不从关注偏离的、不合语法的形式转向兼顾某些在频率上与所期待的有出入的“失衡”(deflections)现象。为了使“偏离”论能概括韩礼德的观点,莱文(Samuel Levis)提出了一个折中的理论:定量偏离和定性偏离。前者是频率上的偏离,后者是非语法性的偏离。这样,偏离理论从点到面,从横向分析到纵向分析,逐渐走向完善。
2偏离理论的运用
2.1定性偏离现象的文体分析。定性偏离是指通过明显地违反语法、词汇、语义、书写等规则的手段达到突出、强调文体意义的效果,往往通过句子结构的变化、词语非常规搭配等形式出现。
2.1.1句子语序的调整。把新信息或最重要的部分安置在句子的尾部的句尾重心或末端中心是英语句子的常规布列。但有时为了强调,把一个非句尾成分移至句尾,这叫后置(postponement)。另外,在语言交流时,句首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将旬中某一部分挪出其正常位置,置于前位,叫前置(fronting)。后置和前置都是对常规的偏离,是为了突显某一部分文体意义。比如在《新编英语教程》,Book 3中的My first Job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① I saw in a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advertised at a school in a suburb of London about ten miles from where I lived.
②—and across his ample stomach was looped a silver watch—chain.
例①中saw的宾语a teaching post…后置,表面上是强调广告的出处,深层意义则传达出作者要应聘的不过是一个当地的不太起眼的学校,为下文中作者对学校简陋糟糕环境的描述埋下伏笔。例②中,across his ample stomach前置,将小学校长“隆起的腹部”放在突显的位置,不良的视觉效果暗示作者对校长外表的厌恶,也预示了这次面试可能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2.1.2词语搭配的偏离。作家或诗人一般通过造词、改变词的惯常搭配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传达蕴意。在词的惯常搭配方面,Roger Fowler(1966)认为词的搭配、发展和偏离,对文本结构意义有很强的影响。搭配的偏离通常暗示比喻的用法和特别的含义。比如:
③The school was a dreary,gabled Victorian house of red brick and with big staring sash—windows. —My First Job
此句中staring与sash—windows在语义上显然是不搭配的。Stare一词的本义是“由于恐惧、惊讶、愤怒、沉思而睁大眼睛盯着看”。在这里表层意思是指教室的推拉窗很大,像一双大眼睛盯着你看。按照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只能在句子的语境里寻求词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表征、阐释中不断寻找出符号新的意义。不难体会到作者对即将到来的面试的心情是不快不满意。
总之,对定性偏离现象的分析和阐释离不开语境。这点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2.2定量偏离现象的文体分析。定量偏离是指某一词、句式等出现频率过高,与期待的有出入而造成的“失衡现象”。韩礼德认为,读者对不同语法和词汇形式的相对频率会是敏感的,它是“意义潜势”的一个方面。如果说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有可识别的文体的话,其可区别性归根结底是可以用相对频率来表示的。教材中这种由频率造成的文体突出十分常见。这里主要从重复与反复、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进行说明。
2.2.1重复或反复。一般来说,语言应力求简洁,避免重复。对某个字词、句式、概念的无端的反复使用,会使语言显得累赘、单调。然而,作者有意安排的重复则具有修辞意义,是突出主题意义的有效方法。通过对重点词、重要概念的多次重复,可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加深他们对重点的印象。反复则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样的意思。反复能帮助避免简单重复带来的单调。
1)词汇重复或反复。词汇衔接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它不仅是原词在同一语篇中的重现,还指一个词语的语义重复出现,如同义词(近义词)、概括词和上下义词重现的偏离具有很强的文体效应。
原词复现,指重复或反复使用某一字或词时,词类及词形不变,只是有时根据语法需要作细微调整。兰斯顿·休斯自传小说《拯救》(Salvation)中作者4次重复使用Lamb一词,除了谋求结构上的统一呼应,还暗示基督徒希望他们的孩子们听到上帝的呼唤像羔羊般的尽快得到“拯救”,渲染突出了浓浓的宗教气氛。如:
⑤to bring the young lamb to the fold
...but one little lamb was left out in the cold
Young Iambs,won’t you come?
All the new young lambs were blessed in the name of God.
—Salvation
概括词和上下义词,是词汇的粘合手段,它的一条基本规则就是用上位概念的词来复指下位概念的词,即用更概括的词来复指更具体的词。比如在《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一文中下义词复现率很高。描绘“发光”的词出现了glow、glitter、sparkle、glistening、shine;描绘“色彩”的下义词有blackness、bits of white、pink fragment of flesh、white bone、whitetail之多,这些具体形象的词汇的使用,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句式的重复。句式的重复包括句子的重复和句法结构的反复使用。比如:
⑦I sat there calmly in the hot,crowded church,waiting for Jesus to come to me.
Still I kept waiting to see Jesus.
And I kept waiting serenely for Jesus.
—Salvation
随着叙事的进展,作者分别在3处使用了I(kept) waiting for(to see)Jesus这一 复产生节奏,暗示了“我”一定要亲眼见到耶稣的坚持与执拗;同时,执拗的结果与“我”最终没有看到耶稣、幻想的破灭,形成强烈反差,嘲弄了在“我”看来很荒诞的教堂仪式;而句中连词“still”和“and””的递进重复强化了文体结构的完整性。可谓滴水不漏,周密严实。
2.2.2正规语言和非正规语言。文本叙事中语言特色的突变也是常见的偏离现象。它表现在语言的正规和非正规性在使用时发生错位。也就是说,如果在正规场合使用了非正规语言或者在非正规场合使用了正规语言,均视为偏离。比如:
威尔·斯坦顿的《今年将别开生面》①一文以生动轻松、幽默地道的会话式文体风格出现,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词汇,比如“bet,cute,sure,tiptoe over”等。但有关自我修养的7条计划却突兀地使用了刻板的书面语言,比如:“Be spontaneous in showing affection”.“A sincere compliment is worth its weight in gold”。这种语言风格偏离的突出,呈现出新年伊始,作者决心采纳书本上提出的修身建议,重塑亲和体贴的丈夫、父亲形象的计划与家人对他的突然间改变的不接受、不适应之间的戏剧冲突。暗示书中的教条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处处行得通,不可死搬;教条让家人熟悉的丈夫、父亲变得陌生了;作者最终回归真实个性是必然结局。
3结束语
文体分析关注的是语篇的独特性,偏离现象是文体的重要特征,是作家别有用心的文体风格体现。其表现形式很多,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涉略一二。专业英语教材提供了文体丰富的文本,作为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味阅读之乐趣。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Poetics" in The Works of Aristote Translated in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Leech, G.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69
[3]Thorne, James Peter. Stylistics and Generative Grammar Journal of Linguistics [J],1965,(21):349-3
[4]Halliday, M. 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 ”.In Seymour Chatman.(ed.)literaturestyle:A Symposiu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胡壮麟, 理论文体学体系 [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115.
[6]钱瑗, 实用英语文体学(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8.
9.各种文体的教学 篇九
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是精选的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学来完成的。文章的各类体裁各有特点,各有教学规律。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写法上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的教学。
一、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
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因此,记叙文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高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语言。可以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学习语言必须多读。篇幅短的精练文章应该熟读成诵,篇幅长的也要选取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句式,学习各种表达方法。
二、说明文的教学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是对事物进行讲解、介绍和揭示的一种文体。重在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说明文大多属于常识性文章,比如《太阳》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月食》说明月食的经过和发生月食的原因;《庄稼的好朋友》说明益虫、害虫和庄稼的关系。
教学说明文,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除此以外,就学习语文来说,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说明文不同于记叙描写事物的记叙文,也不同于通过推理阐明主张的议论文,它重在说明,说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成为说明文的最基本的特征。说明文的语言因此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些语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用词准确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说明文的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句中的因果关系: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嫩茎就“紧贴在墙上”了。如果再把这句话同课文结束句中“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联系起来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会这样“牢固”,也加深了对修饰词语“相当”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认识能力,又学习了说明事物的语言。如《月球之谜》中“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注注意“首次”“第一次”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学《松鼠》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品语写松鼠外形漂亮的言不由衷“清秀” “闪闪发光” “矫健”“敏捷”“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比喻的运用,“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再如教学《鲸》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可以让学生体会如果去掉带点的词,会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鲸》为了说明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和联系生活实例的方法。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这些说明方法的渗透是最重要的,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二)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内容层次清晰,结构上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12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9册的《假如没有灰尘》。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琥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蛇与庄稼》《蝙蝠和雷达》。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如《松鼠》作者开头就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下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鲸》这篇课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的方法。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接着课文就具体说明鲸到底有多大。课文第四小段也是先提出问题:“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其他段落也都是先点出要说明的问题。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板书上也要尽量表现文章的内在结构和说明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不写,也可以把说加入进去。
(三)注意将说明文的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为了把事物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常常会运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不同的表达方式等等,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说明文应该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如学会对生活中某事物的状态、性质、使用方法的说明,或者会对书刊内容作出准确介绍等等。例如学了《参观人民大会堂》,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空间位置说明学校大门、礼堂和教室等等。
三、诗歌教学
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诗歌近百首,这些作品跨越的时间久,范围宽,题材广,有古诗、现代诗、儿歌、歌词等。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表现,有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特点在于它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诗人凭借想象,对事物作出种种联想、比喻、象征和大胆而又合理的夸张,抒发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另外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诗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习和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准确、形象、凝练,它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等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教学诗歌应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丰富情感,领悟诗歌遣词造句的精当,并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教学《水乡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对诗中字词的体会,如从“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片片”、“满”、“一箩又一箩”等词语,品味出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从“荡清波”的“荡”字品出碧波荡漾的无尽余韵,从“飘满湖面飘满河”的“飘”字品出船只往返的轻盈愉悦。再如《江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诗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再将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千万孤独”,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营造出得空旷、凄凉的境界。而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只有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语境对言语作细细的咀嚼,于吟诵中赏析作者在语言过程中“辛苦经营”的功力,才使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深入,从而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振奋。
“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体悟到诗歌之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诗人常常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常常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他们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因此,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切忌“就字论字”、“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诗论诗”。
比如教学张旭的《山中留客》一诗,可以抓住第一句的“山光物态弄光辉”中的“弄”字,驰骋想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就是一个“弄”字,把山中各种物态的活泼风姿,都生动地凸现出来了,又把各种景物争奇斗艳的姿态、蓬勃的生机、活跃向上风貌,全部都传达出来了,还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抓住一个“弄”字,托出诗的意境,人们仿佛看到了俏丽花朵、晶莹剔透的枝叶,又仿佛听见了淙淙泉流声、悠扬的鸟鸣声。这样全诗便赏析活了。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触及诗的深层寄意,真正达到艺术享受的目的。
(三)加强朗诵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在诗歌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建构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反复朗诵。
指导诵读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指导学生掌握诗的情感基调。根据诗的不同内容,或欢快活泼、或凝重沉郁、或轻盈优美、或豪迈雄越、或婉转舒缓、或高亢激昂;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三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四要指导学生对诗中的警句、妙语反复吟诵、铭记在心。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朗诵氛围中,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不仅表现在朗读的声音、节奏、情感上,还表现在脸上表情、手上动作。这些不仅能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诗歌中的韵味旨趣,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且对打破孩子羞涩感,培养自我表现意识和自信心都有极大好处。
四、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但对童话教学法的研究还停留在部分或个案层面上。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根据童话的体裁特点和儿童心理,童话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童话中幻想和现实的关系。
童话最大的特征就是幻想,但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种种现实。教学童话时,教师不要点破或经常提醒故事是虚构的,以免影响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应让学生按一般故事来读。要让儿童明白,童话中的幻想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幻想世界中的事物一般地说都不违背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和社会关系。如《两只小狮子》中,勤狮子勤学苦练滚扑撕咬本领,而懒狮子却懒洋洋地晒太阳,这样的性格与儿童很相似。再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在课文快结束时可以这样提问:“松鼠愿意把怎样的纸船和松果告诉小熊呢?”以此来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交往进行体验想象式的补白语言训练。这种结合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体验丰富了童话的内涵。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童话在丰富和培养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优势。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再如教师在教学童话《去年的树》(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第一部分时,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像,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像,想像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像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像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想像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表演童话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了。学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而淡化了学习兴趣。因而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作为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有效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2.改写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配音乐、图像来学习、写书评、给童话配插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做游戏、写童话日记等都是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目前,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教学不够重视,他们的童话理论知识还很缺乏,童话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童话教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教授童话。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童话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五、寓言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是其中所蕴藏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搞好寓言教学十分重要,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寓言教学要掌握两个要点。
(一)感受形象。
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绘,道理是抽象的概括。小学生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这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引导。
1.领会寓言里形象的语言。
寓言和其它的文体一样,也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例如《亡羊补牢》,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后悔”“还不晚”、“赶快”、“结结实实”、“再也没丢过”等这些形象的词语的含义,说明它的作用,从文字中掌握养羊人知错就改的形象。
2.想象寓言里的艺术形象。
寓言有明显的比喻性,作家总是把所包含的整个事件当作一个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发展经过、事件高潮、结果。我们要利用寓言运用的这种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但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不宜再扩充创造。
3.用朗读增强形象的鲜明性。
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寓言教学中。我们可借助朗读手段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寓言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读寓言时应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即可,语调轻松、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指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语言特点,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用有感情的朗读去突出狼和小羊的形象,去加强儿童对形象的理解。
4.观察插图深入画面的意境。
寓言故事常常配有插图,寓言作家所创造的插图具有幽默、风趣、童话般的意境。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要重视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深入画面的意境,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联系插图朗读课文,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加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感知狼和小羊的个性特点,狼的声音粗暴、凶残和蛮横无礼,小羊的软弱温驯,从而对小羊产生同情,怜悯。
(二)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人或者现象。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形象当作真实的形象来认识,这样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印象深刻而且对寓意的理解也会加深。
1.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故事中有东郭先生与狼以及老农之间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东郭先生的语言及其狼说的话,便可以了解东郭先生的愚蠢、糊涂和老农的果断、机制形成鲜明的对照。2.从分析精警句子中揭示寓意。
寓言中除了形象性语言外,还有理智性、概括性很强的语言。有的含有深刻的教训意义。《自相矛盾》有这样几句话,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哪?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理解这些警语的含义,也就理解了寓言的中心思想。
3.从分析事物实际特点或发展规律中揭示寓意。
寓言的寓意是指向人类社会的。其价值在于它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的某种现象。例如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地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4.从学生对事件或角色的行动的评价中揭示寓意。
学生掌握了寓言内容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事件或角色的行动作出评价。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六、议论文和文言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议论文和文言文是很少的,近几年来由逐步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予关注。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即提出观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证明观点的正确。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的方法也大多从正面证明,少有反驳错误观点而使正面观点成立的。所选论据,一般来说是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的论据大多为事实论据。例如《说勤奋》一文,它先提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依靠勤奋获得的。然后选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以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都是靠的勤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教学议论文,要让学生多自读课文,悟解文章观点,然后探究怎样证明的,并能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更好。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读懂意思,要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弄清相关实词的意义,还有一些虚词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文言句式,教者必须适当点拨。同时,短小的文言文要强化朗读,力求熟读成诵,在朗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
【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文体与健康教学计划02-03
文体学作业答案01-30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特征10-26
最新2020年文体活动总结_文体活动总结12-05
文体工作06-18
各类文体教案09-05
公文文体写作10-28
文体有哪些01-22
文体活动请示08-01
文体卫生自查报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