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2024-06-18

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15篇)

1.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一

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 w w. 积极跟进网络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南湖小学2009年电教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电教工作在区教研室电教中心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及设备利用率上都迈向了一个新台阶,积极跟进网络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特将本期电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我校2009年的电教工作根据电教中心及各级领导的精神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我校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多媒体的使用为主,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的作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水平,以“教育科研为主导,以现代化教育媒体为手段,以服务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为基本思路,力争实现新的跨越。

二、坚持开展以下工作:(一)加强电教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1.继续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目前,学校各功能教室的电教设备已基本配备好,因此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做好管理及使用登记工作。“管”理主要包括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并做好维修记录。做好老师的教学软件借还登记,整理软、硬件资源,健全管理制度,使软、硬件不流失、不损坏。“用”主要是指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电教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养成使用完成后填写记录本的习惯。2.切实管理好多媒体由于班内都配备了多媒体,为了提高使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又要保证设备的完好,各任课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并做好多媒体的卫生、安全工作。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作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发挥创造力,大胆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计算机学习。4.增强电教人员的服务意识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学校内的电教资源传递给各位老师,让每位老师了解学校的资源进而能利用这些资源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得到较好的教学成果。本学期,每天对各班级使用电教设备进行记录,提高服务意识。(二)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1.在教师中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提高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其所教学科的整合能力,本学期分层次、分阶段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教学的能力,教研工作计划《积极跟进网络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进行计算机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维护常识,提高老师使用计算机的效率,人人参与到电教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中,减少维修次数,提高电教设备使用率。2.组织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由于我校班班都有多媒体,各任课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课,并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上级的电教论文及课件评比活动。

(三)努力推进我校信息技术课的建设,做好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工作。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以计算机为主,我校在4—6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由于我校没有专职计算机老师,本学年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升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升信息学科教学质量,使我校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得到成长与锻炼。

(四)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的互动平台。“网络教研”实施的关键是实现“互动”。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及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积极组织相关老师参加网络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设网络教研互动平台。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网络教研跨越了各县市、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精英、与专家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改变了教师默默无闻、凭个体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状态。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使教师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2.网络教研促进了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通过“教研博客”上的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和论文,我们的教师不但是在学习,更重要的是去反思、去研究,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加快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步伐。广大教师取长补短,积极学习并熟悉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3.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便于保存,也为写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语言和实践素材。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班级的管理困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提供有效的帮助。有感一个班的学生,随时随地记录教育中的现象,以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发表个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想法。通过这些,为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更加热爱工作,热爱学生!4.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力争取得成效。(1)利用校园网进行教研。我们利用校园网,延伸教研活动的全程。要求教师上传教育教学论文;上传公开课和优质课的相关材料;学生的优秀作品等。(2)利用教研网进行网络教研活动,学期结束,由学校对教师进行量化考评。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校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使现有的课题研究工作再上新的高度,取得新的突破。

三、努力的方向:1.把网络教研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拓展教研视野。2.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3.把网络教研的行政干预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最终实现每位教师都成为网络教研的参与者和实践者。4.积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性能力,制作出好的科技作品。总之,我校的电教工作根据电教中心及各级领导的精神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我校的设备条件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多媒体的使用为主,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的作用,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我校的电教工作再上新台阶。文 章 来源 中国教育文摘 w w w.

2.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二

一、配置硬件,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近七八年来, 受惠于江苏省“六有”“校校通”“四配套”“三新一亮”等工程建设, 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创建, 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添置与建设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目前, 我校配置有两个计算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汇报厅, 18个班级班班配备多媒体投影仪, 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公用电脑, 每位教师笔记本人手至少一台, 甚至已经跟市教育局的网络建立起互动联结。可以说, 已经全方位地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教研平台。

一切以服务教育、服务教师为原则。在平时的工作中, 对硬件配置随时查漏补缺, 工作需要的, 随时添置。学校有老师办班级作文小报, 在电脑中排版, 用打印机打出底稿, 最后用一体机印刷。由于打印机是A4纸式的, 班报只能小块小块地排版, 工作繁重, 版面也不美观。我了解到情况后, 立马安排购买了专用USB数据连线, 实现了电脑排版到一体机印刷的一步到位, 大大提高了班报的编辑工作效率。学校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改善, 逐步带来了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电脑、网络已经渐渐地成为教师们学习、备课不可或缺的媒介和途径, 而网络上的各种有益的信息和资源已经日渐被老师们开发出来, 作为有效学科资源的有益补充。

二、优化“软件”,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硬件要“硬”, “软件”也不能“软”。“软件”的第一软肋是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对于农村中心小学, 因为历史原因, 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投入的加大, 尤其是定向设备投入的加大, 我们学校获益很多。办学条件的提升是有钱好办事。但师资力量的提升, 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信息化网络教研这一块,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有时颇有难度。尤其是个别中老年教师, 学习新事物能力有时可能弱, 个别人对学用电脑和网络颇有微词, 很多都寄希望于年轻老师帮他们代办。所以, 我校在这方面加大动员和培训力度, 补贴经费给教师购买个人笔记本,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 还充分发掘校内人才资源, 进行长期的适用性辅导。学校信息员李成波主任在信息技术这一块颇有造诣, 每个学期, 他都会就若干个具体的信息技术运用给老师们开讲座, 在普遍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三、整合人力, 建设“原生态”资源库

“软件”的第二软肋是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问题。网络资源要多丰富有多丰富, 但既然都是大家能“百度”搜索到的, 那么对于我校的老师而言, 有利用与参考价值, 但没意义, 因为拿来主义提升不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所以, 我们就致力打造我校自己的“原生态”资源库。整体思路是:宏观调控, 条块分清, 职责分明, 责任到人。指导思想是:团队协作, 集思广益;宁缺毋滥, 积少成多。比如建设学科课件库, 全校一线教师被分成语数外和技能科四个学科团队, 分别由四个学校中层牵头负责, 将各学科教材按单元划分给具体的人员负责开发课件。课件开发过程中, 监控与指导到位, 确保成品要有一定质量。并组织优秀课件评比, 将胜出的课件向外推荐参赛。目前我校的课件库已经基本建成, 老师们做课件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

四、网络“落户”, 开拓教研“第二课堂”

(1) 创建学校网站, 开辟我校最权威的对外互联网窗口。学校网站辟有“校园资讯”“学校工作”“党工团队”“教师天地”“学生园地”“班级频道”等一级频道, 还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博客专栏。所有的在职教师都开通了自己校园博客, 成为校内教研互动的主平台。我校的陈树华老师甚至自费创建了教研博客“老Q工作室”和“学生成长博客”, 将自己的教研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 研究、学习的触角一直延伸到课外、校外、寒暑假……陈老师不论何时何地, 有条件就会登上博客, 与学生互动, 辅导交流, 师生感情融洽, 交流的内容从学习、到生活、到理想, 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会“回来”留下一行行“眷恋”。

(2) 鼓励教师在知名教育论坛, 如“教育在线”“语文论坛”等, 注册开帖。有的教师尤其是部分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局限于一隅, 难得名师引领, 所以提升的空间极为有限, 教师成长缓慢, 而且质量不高。少部分名师, 有时也自觉有点“井底之蛙”。互联网来袭, 网络平台打开了极为宽广的世界, 走进网络, 深入论坛, 品读着众多大师、名家和一线教师精彩纷呈的文字, 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外面的天地好开阔。很多老师表示, 我从“被上网”不知不觉地发展到“恋上网”, 现在大部分老师对论坛里的“读书空间”“教学研究”“学科备课”一类的栏目最感兴趣, 网络空间打开了教师教研的思路, 提升了教师教改的信心, 增进了教师立足讲台的资本。

3.开展网络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三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很多教师以各种理由“拒绝”网络教研,敷衍应对,草草了事。主要是教师观念未转变,仍习惯于一支笔一本书靠经验进行教研。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百度一下”,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询参考书,忽略了网络教研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以教育博客为例,“博客”是教师存放、整理个人资料的最好空间,也是教师的个人资源库。如果教师把“博客”作为教育叙事和自我反思的有效平台,不仅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开放的文本也会成为其他教师成长的借鉴。

教师应正确认识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认识网络教研的益处,愿意主动去了解电子邮件、论坛交流, UC研讨、MOO虚拟环境,以及QQ聊天、视频会议等网络工具,拓宽教研渠道,结合自己学科特点,有选择地使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健全制度,着重激励

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我觉得这个需要分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内在需要凭兴趣,外在需要靠制度。所以需要管理制度的跟进与保障。为了规范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科教师个人教研能力,强化教师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的意识并形成自觉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网络教研应该建立健全执行及评价制度。譬如建立《网络教研制度》《教师网络教研要求》《教师网络教研评价考核标准》等制度,使得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时有指导有监督,也便于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教研进行量化考核。如有一所学校《教师网络教研要求》规定如下:

1. 在不违反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每位教师都要建立个人的以教研为主题的博客;

2. 每学期至少发布一篇教学故事,字数不少于200字,形式不限;

3. 每学期至少发布两篇教学设计,能体现一节课或课堂某一环节的设计思想;

4. 每学期至少发布四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不少于200字;

5. 能主动参与博客圈中的讨论主题,积极思考,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不敷衍了事,博客圈中讨论主题初定每学期两次;

6. 每学期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此评价结果作为该教师业务表现的考查材料之一,也将作为该教师参与其他教学评比活动的参考成绩。

虽然这个制度存在一定的缺憾,偏重于对教师进行教育博客的要求,但它依然有可取之处,至少向我们传递出这样几条信息:

A. 领导重视是关键。从传统教研向网络教研的转型,领导发挥着核心力量,引导着教师工作努力的方向。

B.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前提。“成也观念,败也观念”,只有从观念上正真接受网络教研了,才有可能愿意投入精力去做。

C. 参与网络教研的数量(次数)是网络教研质量的保证,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D. 提倡教师自主学习反思。

E. 以评价促进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营建氛围,有效分享

教师要认识到网络教研的最大魅力便是有效分享。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基于课堂,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学习的过程,那么,网络教研就是基于网络,通过分享共同提高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会自觉地把博客当作一种乐趣。即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博客,也愿意随时翻开网页浏览他人的博客并收获学习的快乐。

如此看来,建立欣赏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你尽可以不欣赏他但你要尊重他。”如果说容人之短需要的是气度,那么容人所长需要的就是一种智慧。我们做人做事很多时候不缺乏“气度”,而是缺乏“智慧”。网页上常常会看到这样温馨的留言:“感谢您来我家留下珍贵的脚印。原来,这里也有一片美丽的天空。”是啊,当你迈出脚步走进别人的家园时,主人感受到的一定是你的真诚,你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教师本身固有的知识就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促使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慧眼和力量把学生引向更高处。我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有了网络,我们的教研就从原始状态转为数字化教研时代。例如博客,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博客和个人日记的不同,就是博客除了自己反思,还要给别人看的,这样,我们就要深思熟虑,才能下笔成文。在自己的博客里,我们有绝对的自主权,平时教学的快乐、苦恼、问题和体会等可以淋漓尽致地发表出来。这样就促进了我们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网络可以消弭时间空间的局限,同伴的及时互助,更激发了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研究意识。这样就成了良性循环。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与专家对话,这时候我们发现,原来专家并不神秘,原来我们也可以质疑专家的观点,原来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专家。大家都是平等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依靠课程专家的指导,更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网络教研,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在争议中感悟,在碰撞中思考,在交流中分享智慧,反思中探求真谛,在关注中共同进步,在相互扶持中共同成长。教师有效开展网络教研将受益无穷。

4.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四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五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而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带领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并且通过日常教学这一阵地,利用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构建为教师发展而研究的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打造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是教研组中的一个基本细胞。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们先认真钻研教材,在准备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并能够广泛地收集信息,利用各种资源补充教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备课组教师开展集体交流,让教师在讨论中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并指定专人形成教案,按照分工,将集体研讨的结果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处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并教案成册。在形成教案后,要求备课组其他老师再根据各班的学情,对教案进行深入推敲,添加个性化教学细节,对教案进行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最后的上课教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严禁抄教案现象发生。据此,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钻研教材、收集信息、集体研讨、形成教案、个性处理”五步骤集体备课法。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融会了集体智慧,又张扬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构建基于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的“课堂研究”模式

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有效课堂的研究,即“研课”。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框架,突出进行课前预习的研究,突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有研课的主题,规范研课流程,进行研课活动。在学期初,要安排好整个学年的研课计划,可以分年级备课组开展“每周研课”活动,也可以分各科教研组进行“每月研讨”活动。此项活动,必须要按照规范的浒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备教案。承担上课任务教师提前一周钻研教材,写出教案。(2)集体研讨。利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业的布置,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一环接一环进行可行性分析研讨。(3)完善教案。由上课人二次修改完善备课教案。(4)上课评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同组教师进行观课,教研组进行评课。评课时,主要看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发展情况,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究竟有什么收获,促使教师明确认识课堂上空间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5)同课多构。为了解决在评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难评课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同一堂课“二构”“三构”,逐步澄清教学中的困惑。教研组通过开展这样的“同课异构”“同课多构”活动,形成了解决课堂热点、难点的多轮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使教师们的课堂向高效性迈进了一大步,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很大提升。

三、创设基于推广教学经验、扩大研究成果的“网络研讨”模式 为了方便每一个教师及时回顾、参与反思,可以在学校网站设立

“教研在线”论坛,建立各科研讨专题贴。在教研组长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将每次的集体备课记录、上课教案、课堂叙事、评析记录等及时发布到论坛上,并鼓励老师们积极拟定课后反思、课堂心得、从教感言等。学校教研处和教研组长对老师们所发布的贴子进行评论、回复,让老师们在研讨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四、营造基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完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学校应该提供各种专业书籍、杂志、报刊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组织教师有效开展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各科教研组可以根据各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容,固定一个学习时间,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由教研组组织,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学习主要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后要有后续的研讨活动,实践要跟进,否则理论学习无价值。一是个人外出学习。个人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名额有限,所以,外出学习人员返校后,应该将所学知识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传达给该组其他老师,要有一定的幅射作用。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理论化水平,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6.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六

一、目的意义

通过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激发学校内生活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引领教师形成专业发展习惯,促进师德生成名师工程的开展,提高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

(一)研读课标

总体要求:通过个人学习、同伴互助、小组研讨、名师指导、心得交流、学校测试等方式,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倡导的改革理念,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功能,正确运用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具体活动:

1.找出新课程下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要求,评价,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变化中每个方面自己做的最好一条。2.理清课标在本年级教材每单元、每章节的具体要求,并在教案或教材中书面体现。

3.自主学习本学段《课标解读》,并在备课组内讨论,记录本年级每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每位教师分学科至少做2套《课标测试题》。学校要组织统一的课标测试。

(二)研读教材 总体要求: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设计大赛、说课比赛、个性化教案设计、板书设计展示、学校考核等措施加以督促、激励,做到对教材把握准确、全面、系统、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活动:

1.备课组根据实际的上课进度,分工制出本年级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当堂训练题,并进行实效的集体备课。

2.每位教师至少做两套学生学业水平测试题,至少编制符合课程标准,含重难点、易混易错点的期中、期末试题。

3.课堂实施“教学目标”当堂检测,提高目标达成度。实行单元过关考查制度。

4.有条件的学校实行本学段教师大循环制度。

(三)青年教师培养

总体要求:搭建个人学习、同伴互助、师徒结对、培训交流、外出学习、课件制作、基本功展示、讲课比赛、学校考核等促进专业成长的环境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主动发展和互助氛围,引领入伍不到5年的青年教师在职业操守、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具体活动:

1.青年教师至少有不少于15课时的集中专题培训,有图片、记录等活动资料。

2.开展实效的师徒结对活动,有具体措施、激励评价、活动记录和效果。开展一轮针对青年教师的“讲-评-讲-评-讲-评”n对一的磨课活动。3.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至少一次,有学习图片,有心得体会,有汇报活动。举办两次青年教师座谈会。

4.举办两次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内容的教学比赛,如讲课比赛、限时备课、说课、技能比武等活动,表彰表现优异的青年教师。

(四)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总体要求:通过开展名师引领、学校搭台、校际交流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形成科学、高效、有特色、操作性强且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具体活动:

1.学校最好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理念统一,至少每学科都有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并充分应用于课堂。2.倡导编好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3.每月采取不同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学生评教,注重评教结果的使用。发现和表彰在常态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

4.推行领导、家长、同事推门听课制度,督促教师关注常态课堂,并有配套的评价措施。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专门指导课堂教学。5.举办一次高效课堂论坛活动,举办两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注重效果和创新。适时扩大课堂开放程度和范围。

6.教研组活动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好记录。

三、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并有以周为单位的工作配档表,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师活动考核方案。

2.学校可从学习、实践、展示、评价四个方面划块组织活动,也可交叉进行,确保活动质量。

3.各项活动学校要保留原始活动资料。

4.每位教师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是活动的宗旨所在,也是学校检验活动效果的标准所在。

5.该活动要与师德生成名师及学校开展的常规工作有机结合。6.教研室将组织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形式指导检查学校活动的开展情况。

四、评估验收

1.年底查看各学校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占60%。

2.学校将本校全部教师按活动考核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县教研室在每个层次抽取一定比例教师参加课标教材测试、限时备课、等活动,按平均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占40%。

3.教师活动结果应计入各单位晋职评优评选标准之内。4.对活动中呈现的亮点,及时总结表彰,全县推广。

齐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7.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篇七

“关注细节, 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 是这节课最触动我的地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公式多、容量大, 如果每一个公式都让学生自主推导, 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如何在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既能达成教学目标, 又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

这是数学组的教师, 在听完我所执教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后, 在教研组的网易博客中所发表的见解。

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 也打破了教研的疆界, 让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尤其在Wi Fi的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穿梭在网络中, 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中学习、研讨。那么, 教研活动又应该如何依托网络的虚拟助推教师成长呢?

网络备课, 预设精彩

张海波曾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来形容“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90后”“0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眼里, 网络就是生活。这样的现实, 我们该怎样应对?作为教师, 我们除了要在教室、办公室教学、教研, 还必须学会适时地进入网络, 移民到网络空间, 去学习, 去开展教研活动。

为此, 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虚拟世界, 依托网络, 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在网上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 要求各年级组及备课组教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 精心备好一个章节的课,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 将自己备好的初稿发布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则利用碎片时间在线研读, 参与网上研讨, 然后负责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上传。

这样依托网络平台展开集体备课、研课, 交流各自备课成果, 分享集体智慧的做法, 既为教师拓展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对等、机会均衡, 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 他们虽然缺少备课、上课的实践经验, 但他们喜欢在网络中行走。因此, 依托网络平台的教研, 能让更多的新教师依靠网络快速地习得备课技能, 增长“教”的智慧, 避免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走弯路, 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初登讲台的迷茫期。

网络观课, 开启教研新视窗

目前, 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守护三尺讲台, 认为它足以演绎教学的全部精彩。其实我们错了, 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 注定走不远, 也站不高。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我们在共享网络集体备课成果的基础上, 依托网络又开展了观课。在观课过程中, 首先把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 并上传至教研组网络平台。然后, 秉承“找短板、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 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所需, 选择看课点, 制作适合自己的观课量表, 并带着问题再次进入网络课堂, 在网络上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进行反复、深度地观察和探究。

例如, 数学教研组的教师, 曾借助网络深度地研学了一位老教师所执教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首先, 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需, 确定观课点和观察量表, 并把自己的观课点及观察量表上传至教研组的网络博客中。其次, 在观课时, 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观课点, 先在现场观课, 然后在网络上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课堂实录, 并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解读, 如一位教师在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视频后认为, 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从方法到探究结果, 都由教师提前细化为一张张填空的表格。课堂上, 学生只需严格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探究”就可以了, 这实质是在探究包装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灌输”。从而提出怎样避免形式主义, 真正落实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与探究耗时的平衡;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等一系列问题。然后,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们依托网络平台, 在教研组博客中发表各自的思考、探索。经过网络中的反复观课、研课及磨课,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得以快速地提升。

网络议课, 直面教育困惑

“张老师的这节课, 如果导入部分再简短些, 课堂会更详略有致;如果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心声, 课堂上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让学生在回望中洞察自己的解题思路, 习得解题方法, 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到开幕前北京一个月的天气变化引入《函数的单调性》, 这样的情境创设, 耽搁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是否有点偏离教学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 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面对课堂上学生们解题思路的旁逸斜出, 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 作为驾驭课堂的教师, 我们是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引, 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有效地挖掘?选择后者就会打乱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 冲击预设的价值, 但牵着孩子们走, 无疑又会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 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课堂中, 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些?期待大家就这些问题能畅所欲言。”

“各位老师在博客中的精彩研讨, 让我这位新老师很受启迪, 这样的议课方式, 我特别喜欢!”

……

这是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在集体观课后, 大家在网络博客中所发表的部分见解。

多年来, 传统的议课方式是观课后, 教师们集中起来面对面地交流, 而在直面交流时, 很多教师往往碍于情面, 只讲执教者的优点, 少提甚至不提反面意见。这样, 一些真实的想法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为此, 我们将观课后的议课延伸至网络, 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观课后的思考, 发到教研组网络博客上, 然后再在网上共同研课、议课, 交流各自在“课堂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 反思存在的不足, 共享成功的经验。

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平台, 开放、包容, 谁都可以进入, 谁都可以拥有。利用网络展开议课, 能够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时间, 因而议课时的表述也会更准确、到位。同时, 教师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切磋, 不仅使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8.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八

关键词:网络教研 体育教师 专业成长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小学同校同学科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少,再加上长期缺乏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相对普遍较低,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网络教研作为以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教研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则能较好地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同侪互助,实现课程专家、各级教研员和全国优秀教师的远程引领。因此,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是突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一个新平台。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研问题呈现现状

1、农村学校因为体育专职教师人数少,课务重,每周小学是16节以上,中学12节以上,加上课余训练,很少有多余精力钻研科研。人数少,教研组凝聚力不高,业务缺少引领,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新课程改革变成了“闭门造车”,缺乏专业监督的研修,教师专业提高幅度不高。

2、基本上农村学校的体育老师属于综合组,其学校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一学期难得开几回课,往往又因为课后反思或者评议没有针对性而草草收场。

3、农村学校的信息相对闭塞,尽管各所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其利用律不高,椐笔者统计体育教师上博客的相对较少,在相关专业体育网站本地区体育老师活动的身影也不多。常常是要上公开课或者要查教案了,才匆匆在网上搜索一下。

以上,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的热情,但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相对效率不高。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寻求适合自己的教研模式,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本着为学生高度负责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确实有效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对农村的体育教研活动进行从体育教师本人至整个地区的改革,以网络教研推进方式,全面提升教研效率。

二、网络体育教研活动与体育教师成长

1、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专业成长

论坛使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當教师将自己遇见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的读解,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进行询问,或进行解答,或表明自己观点,这些都促进了教师进步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观察到问题研究的“跃进”。网上的人不留情面,他们对任何帖子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反复问难中,促使个人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实践表明,在网络教研的系统中,区域性教研博客群的建立,课程专家引领下的专业网站及论坛的开通,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现在例如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新思考教育博客等网络教育博客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思想历程。教学研究、记录个案、反思教育和讨论问题,在网络教研互动中,教师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在与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深度沟通与碰撞,使教师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肤浅反思向深度反思去转变。在调查中,一位偏远的农村老师说得好:“开展网络教研,不仅可以解决困惑,满足欲望。而且在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中,启发了教学思维。特别是得到专家的点评后,笔者本人不得不去学习和反思在这些反思、学习和实践的循环中。提高了自身对课的认识。迫使自己去撰写论文并发表论文,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同伴互助

网络研究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教改热点问题或公认难上的课时,可以通过登录相关网站论坛、博客、视频聊天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合作者们群策群力,把自己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众人智慧。共享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实现校际、同行间的同侪互助。例如: 笔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中国体育教师论坛群。在这里,笔者遇到了许多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了解到了许多笔者不曾想到的新见解。每次到群里,笔者都对聊课乐此不疲,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体育人谈论教育理念,讨论教学问题。

这个群保持经常性的活动,每次活动前都会提前在群里发布活动信息,说明活动内容、主持人、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提前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由主持人在收集到的话题中选取两三个热点话题放到群的公告栏中,所有的群友就公告栏的话题准备材料。活动的时候,大家就公告栏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人协助大家开展话题讨论。每次讨论完,主持人会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公布在群中让大学系统学习。

三、置身实践,网络体育教研的新形式

1、以快捷的反应,培养网络体育教研习惯。

热腾腾的馒头是最能勾起人的食欲的,在人的热切期待时段作出适可的反应,会起到最佳的效果。教研员的教学评论,同样是需要以快捷的反应速度来赢得教师们的期待心理的。例如:最近的一次体育区级专题研讨会上,当施教者试课完毕后,教研员与其他体育教师,能快速而准确地作出评价,既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当教研活动从常规移到教师研修网,专题讨论版块“小学低段体育跳跃项目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细化?”会后网络专题研讨更是激励,193人次的阅读量,45条专题留言,为我们网络研修达到了目的。在面对面的交流热情尚未减退时,就将相应的文章发布到网上,这样会使参与常规教研的教师有较强的继续参与网络教研的欲望,从而使网络教研真正为教师们所热衷。

2、以创新的干劲,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

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的更新速度更是以分和秒来计量的,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研,自然离不开不断的开拓、进取与创新。基于博客的网络体育教研,只是众多网络教研方式中的一种,利用网络的多种资源,开发或使用各种平台,可以拓展出更新型、更多样的方式。除了博客、QQ群,还有维客、播客等不少平台可以使用,再结合手机短信、E-mail、Ftp、校训通等渠道,网络教研更是前途宽广。本着更好地为教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合理地使用网络手段,创新网络体育教研形式,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把教师们“一网打尽”,让教师们迷恋上教研,迷恋上网络,就会为网络体育教研培育更充足的人气,注入更新鲜的活力,从而在充分发挥网络体育教研作用,挖掘教学研究程度,提高教学反思响应速度,扩大教学研究的参与面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最终实现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高效的教研目标。

目前面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教研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体育教师作为网络教研平台上的主体,必须认识到网络教研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负责任地投入到网络教研中去。“采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成金”。加大马力,直奔网络体育教研的高速路,相信,经过春的播种,一定会迎来秋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Blog的反思与展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2]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3]朱慕菊.论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4]杨成钱.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6).

9.抓校本教研 促教师成长 篇九

促教师成长

----固关镇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推广,给我镇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激励教师自觉投身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推广工作中来是我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一年来,我们以建设学习型学校为着力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实验县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研修方式,突出了根据需要自我学习,在反思中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进程。

一、校本培训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校本培训要立足于校情,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结合固关镇的地域特点,镇辅导站积极创设学习、反思、研究、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各自独特的培训特色,从而为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提供优良的土壤和气候。

1、加强管理,确保落实

为了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水准,避免出现封闭性和随意性,镇辅导站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

(1)抓组织工作的落实。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培训网络,如:根据各学校和各学科的工作的特点,设立中心校发展学校、学科中心教研组、年级学科教研组等多层面群体活动形式,我们的组织原则是把全镇的教师都组织起来,突出群体性,以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培训安排上,除了每年的暑假集中培训一周之外,还要求各校确立每周四下午为固定的教研会时间,为培训研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坚持每学期对学校工作开展1次全面检查、指导,做到考评结合,加大管理监督的力度,保证学校教研工作按计划进行培训。

(2)抓保障系统的支撑。校本培训如果没有真实可靠的保障系统为支撑,将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强化了五项硬性条件:

第一,校长承担了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同时由校长亲自担任教师发展学校校长。校长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亲自带头参加,多次开设专题讲座。

第二,配备固定的培训场地和必要的培训设施,设置教师阅览室,购买教育阅读书籍,订阅60多种教育期刊,同时发动教师捐献50本教育名著。

第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我们充分利用本镇教师资源优势,由市、县学科骨干教师、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承担主要指导教师,并择机聘请教研室教研员来镇指导“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开设“高效课堂”观摩课和讲座。

第四,构筑“青蓝工程”,让一些年青教师与优秀教师建立师徒关系,让这些年青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潜移默化中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

第五,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各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如购置教育书籍、打印机、小黑板,外出培训,以及为教师购置了计算机并安装了网络设备,确保了我镇“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2、精心策划,突出针对性

每学期初各校都能认真分析本校的现状及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计划。计划中突出两个关键的要素,即:突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广工作,确立有的放矢的举措;突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预留弹性调整空间,随着教师新问题的产生对计划做及时调整。加强校际之间的培训互动,教研互动,资源共享。一年来镇中心小学选派3位骨干教师到柴家嘴小学、苟家沟小学做课,参加学习交流,同时,在中心小学开展“先学后导、问题评价”高效课堂教学示范课2次,有力推动了全镇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推广工作。

3、内容保证,讲究实效性。

在校本培训内容上,各校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六个方面开展培训。

(1)师德师风培训。其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时组织以集中学习和教研组分别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并写出心得体会。

(2)教育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有效教学”教改实验推广工程手册汇编》和《有效教学论》等书籍,从理论上认识到“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推广意义和方法。目的就是更新教师观念,吃透课改精神,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改推广工作。(3)课程标准与教材培训。重点学习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新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要求,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的开发“一案三单”。(4)科学素养的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各校均能结合县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开展相关的课题解读与实验方法的培训,帮助实验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培训模式

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我镇构建“学习——反思——实践——研究”教研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学研究作为培训的焦点,突出培训的有效性。

1、强调学习。学习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和转变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我们将校本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其一,开通“专家在线”,促进理论学习,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开设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举办不同层次的“参与式”培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及教师的自学笔记和教育手记的交流。其二,做好“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相关理论解读,以研发“一案三单”为中心,促进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其三,开展“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阅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给教师的建议》、《赏识你的学生》、《教师成长》等一系列教育专著,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形成教育阅读的良好风气。其四,借助网络的超时空性、兼容性、交互性、资源的广博性等特点,开辟教育论坛,推动教师的网上学习。

2、引导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从反思中提炼问题,形成话题,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我们将校本培训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的重要途径,做好文字性案例、视频性案例和实践性案例三个方面的培训,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开设教研课后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填写《教学评价表》,突出了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培育,同时推行教师撰写教育手记,养成撰写教后记的习惯。各校每学期定期开设课改沙龙,为教师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专业合作创设了有效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水平,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反思的不断深入和专业智慧的不断生成。

3、促进实践。反思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将校本培训与“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校加强了实验年级集体智慧,确立“中心实验教师”,责任到人,然后在个人的教学基础上,采纳其他老师的建议,做到集体研究,个人增减,努力发挥集体智慧。在对比分析,寻找教学的最优化。各校形成三大教学研究课展示系列,此举受到教师欢迎。一是每学期开设实验教师展示课开放周活动;二是各校就教学中的问题开设的教研课;三是骨干教师的引领课与名优教师的示范课。这三大舞台的搭设为各层次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4、倡导研究。各学校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倡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努力促进实验工作课题化,课题实验工作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而教师就能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比如语文学科以“激情引入——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拓展升华”的有效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以“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自主探究,生成问题——讨论交流,归纳重点——汇报交流,多元展示——效果反馈,合作评价——归纳总结,畅谈收获”的有效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课和课改沙龙活动,融学习、反思、实践、研究为一体,从理论学习到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再到实践中探索,使教学与研究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形成全镇的科研气氛。

三、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1、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师德师表作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一年来全镇教师中有8人次获得县级各类荣誉表彰,我镇顺利通过了市级教育强镇验收工作。

2、教师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发展

校本培训给教师成长机制注入活力,也为一批优秀的教师创设的发展平台。在教师培养中,各校已逐步形成三个阶梯。

1、青蓝工程“结对子”。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师徒结对,逐步掌握教学常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2、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引领制”。全镇现有7名市、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他们发挥骨干作用带领本学科教师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全镇教师不断提高。

3、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普遍增强

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校本培训,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张伟、张浩亮老师的分别被评为县级课堂教学标兵和班班通课堂教学优胜者。兰海利、赵静、谢巨海、闫胜利、连小春、陈存太被评为学科优秀教师。

4、教师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注重了教科研实践,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不断完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一年来,我镇共有18篇课题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或获奖。

10.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

吉林省辉南县教育局

周亮

(“主题教研”方面的研究专家)

要让主题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既不要把主题教研看得太复杂、太神秘,又不能用偏激的思维去看待主题教研,用敷衍的方式把主题教研做得太草率。主题教研是新课程的载体,新课程是主题教研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在实施新课程进程中,教师要把主题教研当做学习进步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要自觉地、轻松愉快地走进主题教研。

一、让教师明确主题教研的结构

教师要明确主题教研的网络化、系列化结构,这种结构可称之为树形网状结构。

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主题教研,要建立学校的总主题,总主题便是大树的根部主干;而教研组或年级组的二级主题如同在根部主干上分出几个比较粗大枝干;教师个人的三级主题就如同在枝干上分出的枝杈,教师个人的每次探索就如同枝杈上发出的若干个枝条,而每位教师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正好象枝条上的花、叶、果。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后,当主题教研活动需要总结了,也就是这棵大树到了收获的季节了。总结时先从“枝杈”上总结,教师把每一次探索得来的收获甚至每一课时得来的积累撰写出成果总结论文。而接下来“枝干”的总结是在每个“枝杈”的总结论文中梳理概括出的典型经验材料。最后“根部主干”的总结,再从每个“枝干”的典型经验材料中概括并归纳出学校的主题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综述。

二、让教师视主题教研为乐趣

主题教研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主题教研所要研究的内容正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无论是有没有教研活动,不管是有没有领导来听课,教师们都在执着地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这也是常被称之为教师个人的研究——“单兵作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最好的减负方法。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教师对主题教研有了兴趣也会主动走进主题教研。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一书中写了浙江诸暨双桥小学黄芳老师与她孩子和学生的故事:以前,黄老师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对每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都记得很清楚,有些电视节目看了又看,甚至能背诵剧中人物的对话。另外这个孩子还是个网络游戏迷,经常偷偷上网打游戏。自从黄老师参加“毛虫与蝴蝶”研究实验之后,每天晚上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不久她的孩子喜欢读书了,有时还边听边手舞足蹈起来,孩子每天都在阅读,阅读面也逐渐宽了起来,童话、诗歌、天文、地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是孩子所喜欢的。在童书的滋养下,孩子对电视和网络再也不感兴趣了,学习也主动了,而且更懂事了。黄老师从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让她想到了班里的学生。于是她就坚持每天给学生读故事听,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在这些美妙故事的滋养下,孩子普遍进步了,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枕着您的故事入眠,我梦中也在笑。”这样黄老师与孩子们开展班级共读,进行主题研讨,在阅读和交流中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获得阅读的幸福感。

辉南三中的孙德春老师,在没开展主题教研之前,每当批改学生作文时就感到头痛,不得不批。自从孙老师确立了“学生作文二次批改的研究”主题之后,每当批学生作文,就象读小说一样有趣儿,看到学生作文方面的进步,孙老师暗自高兴,渐渐地和学生的关系也拉近了。学生的作文由教师的批改转移到学生之间的互批互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研兴趣。

教师们一旦淡化了功利性,而主动自觉地走进了主题研究,那么不仅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也还会有乐此不疲的反思与感悟。走进主题教研有很多益处,也有许多乐趣,如果我们把研究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把研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研究与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教育联系起来,我们这样去做实验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教师找准主题切入点

做为教研组的课题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总主题去确立,如学校的总主题要渗透“少讲”、“多练”、自主创新教法和学法方面的理念,那么,教研组的二级课题就要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关联,更要和教法、学法的创新相关联。

特别是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偏而窄”。什么是大而空呢?如:“学生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大而空”的课题,把它做为二级或三级课题都不十分合适,即便是把它做为学校的总主题,也要这样修改一下——“关注学生生命化教育,创建绿色人文课堂的研究。”这样的主题虽然是学校的大主题也要把重点落实到课堂上去解决、去研究。一般来说,教研主题逢“大”必“空”,而“空”却不一定“大”,例如“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并不大,但却因为不具体而显得“空泛”。

那么什么是“偏而窄”呢?所谓“偏”是指偏离了课堂。例如,有的老师把“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做为自己的三级课题,这没有错误,问题是课外阅读一定要和课内阅读相结合,否则就偏离了课堂教学。例如,学了《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原著或章节。即便是低年级学了儿歌一类的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再去阅读课外的类似的内容。没有和课内阅读相结合也不利于学生对现在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更不利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如果一味追求与课外的问题进行研究那就是偏离了课堂。那么什么是“窄”呢?例如,“物理教学中密度的测量的研究,”把这个问题做为教研组的二级主题就显得太窄了。再比如,有的教师把某数学的一个定理做为实验研究对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有进度的,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知识点上研究一个学期,几节课就能结束的内容,做为主题教研的研究主题不就使问题“窄化”吗?一个定理的研究可以看成是教师个人主题研究的一两次主动探索。如果把一个定理改成“应用数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就比原来的主题要宽泛多了。一般来说,“偏”容易使研究的范围“窄”,而“窄”却不等同于“偏”。

四、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去操作

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育与科学方法”有过这样的阐述:什么是科学方法呢?科学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别人不知看了几千万次,都没觉得有困难,惟有牛顿觉得有困难,所以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有的人上课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学风之坏也不注意,所以就没有问题。第二步是要晓得困难的所在,就是要找出困难之点来。如一个人坐在那里出脾汗是有困难了,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第三步是要想出种种方法去解决,是画符放在辫子里、请巫婆、去庙里烧香、请医生,还是去吃金鸡纳霜。第四步是把选出的方法进行选择使用,是用一种方法还是用几种方法。第五步是把使用的效果进行一番实验,看是不是选中的这些方法起的作用。

我们当前的主题教研的程序是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与科学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以我们教师的三级主题研究为例: 第一步,是教研主题的筛选与确立。教师的个人主题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或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发现问题的。如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合作学习不实在的问题;差生不愿意发言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当前最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做为主题教研的研究内容。而这项内容的研究既能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整体提升,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步,是研究问题的焦点。问题的焦点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所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困惑呢?如差生不原意发言的问题,我们可以确立“提高差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为主题。是差生的学科基础不好?还是学习习惯不好?是不会说还是不想说?难的问题说不明白,简单的问题能不能说明白?自己说不明白,在小组的帮助下能不能说明白?提出几个问题设计一个问卷,做个调查了解一下原因所在。然后才能过度到下一步。

第三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探寻。要想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调动差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有多种方法,开家长会或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学习小组并组成学生之间的帮带小组;对差生单独辅导,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自觉主动学习;建立差生培养进步奖励机制等。这些方法如何使用?也就自然过度到下一步。

第四步,是方法的合理运用。是用一种方法,还是每种方法都要用,当然这里的方法都是积极的可用的,特别是主题教研在每次的实验探索中可能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是不同的,这是根据要探索的内容决定的。而最有效的方法很可能是几种方法并用,何不做做尝试呢?这便是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当然,这些方法哪一种最常用,效果最好呢?还要等第五步去验证。

第五步,是重新检验。以上方法或用一种,或用两种,或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且效果非常好,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还要再次通过实践去验证。如果经过实验再次验证哪一种方法最好,或者说综合运用的方法最好,那么这种或这些方法就可以推广使用了。

11.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一

一、两个引领,走研究之路

实践研究是理念学习与理念运用的链接点,依托校本教研,实行专业引领与课题引领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校内合作,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发展。

(一)课题引领,专业扶持,开展大众化科研

课题研究是教师跨越经验的窠臼走向教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学校制定了以课题引领强化研究、专业扶持强化指导、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校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的教研思路,构建了以校级名师为骨干、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主导的课题研究队伍。学校以“梯度构建,板块组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总课题,组织教师开展以总课题为依托,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总课题为主体,以子课题和其他小课题为侧翼的课题系列。在课题研究过程,倡导每位教师要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课题实验要贯彻到课堂。课题研究要贯穿一个专题学习,要形成有效策略,每位教师要有一项有效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样有机地把课程改革的专题学习、教学探索、策略创新、成果运用整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教师科研创新的运行机制,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索。课后,自我反思与集体议课相结合,提炼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

(二)专业引领,活动搭桥,深化校本教研

根据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设立教研活动日,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四课”教学与“三项评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课题实验教师上课题研究探索课、教学问题诊断课、课堂教学反思课。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讨、教学评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开展教师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带着思考、带着疑惑、带着新的见解,进行合作探讨交流,促进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僵化教学为弹性教学。主题活动,促进教师运用课程理论,进行理性分析,科学提炼,培养了教师勤于动手、善于动口、巧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习惯与能力。

二、联片互动,走推广之路

教师专业素质的锤炼需要平台,教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需要新机制,运用“主题导向,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的联片教研模式,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及面、全面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

(一)分片实施,以强扶弱,构建教研新机制

分片实施是指根据地域现状,强校示范,名师引领,便于参与的原则,把小学划分为五个联片教研区,依托学校学科中心组、教研片、村完小教研组推进区域纵横交流。三层联动是指联片教研由学校学科中心组,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针对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主题式教研为载体,向全镇各片区学校提出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由教研组长组织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过程指导与信息提供,过程监控,活动后的效果评估。承办学校与参与学校根据教研室的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组织教师参与主题内容,做好前期活动的筹备工作,参与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精心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设计展示内容。

(二)主题导向,多边互动,提升业务素质

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联片教研的活动形式上,依托专业引领与成果推广,实施主题式联片教研。经过数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引领式、研讨式、课题式、会诊式四种主题式联片教研形式,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引领式主题教研。以教师的教学困惑与教学问题为主题内容,以校级名师现场授课,名师论坛等方式,展示全新的教学思考与探索。通过现场互动对话和实践再创的方式,激发教师对课程理念运用进行深度思考。

2.研讨式主题教研。以课堂改革探索为着眼点,以教学策略提炼为核心,通过教师展示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措施,促进参与者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引起思维碰撞,激活角色意识,内化新课程理念,总结经验,实现二次增递式的深度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3.课题式主题教研。依托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研究课、专题讲座、课题论坛、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鼓励教师走向研究之路,把课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研究对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的交流、评议,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4.会诊式主题教研。对教研薄弱的村小,采用“诊断与处方治疗”相结合的扶助策略,开展会诊式主题教研。会诊式主题教研以研讨薄弱学校教师的常态课为切入口,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引导教师科学分析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巧妙探索教学策略,推动教师均衡发展。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形成两个引领,联片互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不囿于不变的经验,不再沿袭模仿式的借鉴,学会用研究的思维分析教学现象,用探索的教学新策略思想去重构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的转型。◆(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中心小学)

12.园际联动教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二

每学期幼儿园内部都会开展教学活动评比,旨在通过每次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练兵活动创造一种和谐、研讨、互动的氛围,给予教师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没调入清凉幼儿园之前,我在北南幼儿园主管业务教学。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小型幼儿园,北南幼儿园专任教师只有9人,缺乏教育经验的年轻教师和教育观念陈旧的中年教师相对较多,骨干教师及优秀教师的资源匮乏。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榜样、示范的推动力不足。每次活动中,由于很多教师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而评奖也就是“矮个里拔高个”,导致园内教师竞争氛围不浓厚,难以真正激活教师的内驱动,很难在短时间内促进其发展。

案例实录:

在开学初,我园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数学活动的评优观摩,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评优要求定位于:数学活动要生活化,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机联系。希望能促使教师对数学活动的形式作出新的尝试和改变,找到最适合孩子接受的学习方式。随后,评比活动如期开展。

经过两天的赛程,我发现每一个活动不仅没有达到所提出的要求,反而离预期目标相去甚远。青年教师所组织的数学活动,虽然有些环节稍许渗透了一些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却显得牵强附会,实际的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数学术语、示范操作很多都不规范,比如蒋老师在组织“比高矮”的活动时,比较的物体排列没有遵循从左到右的规律,而是从右到左。还有的教师甚至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缺乏准确性,分不清“数”和“量”的概念,引导孩子在学习概念时,直接而笼统,不能分解概念,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只好让孩子机械地记住概念。中年教师虽然在规范性方面比青年教师要好一些,但是始终受陈旧、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照搬书本知识,以教材而教,对孩子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置之不理,缺乏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学得毫无乐趣,只是在被动地填充知识。

思考篇:

比比皆是的问题开始让我感到失望,失望之后是思考:“该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呢?”面对我园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没有气馁,辩证地看,暴露总比隐藏好,发现总比蒙蔽好,想办法解决才是当务之急。

这时,我想起我园与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红梅幼儿园师徒结对的良好资源。红梅幼儿园作为我市的模范园,管理先进,具有一支锐意进取、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而且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较多。如果让我园的各类业务活动、教科研活动与该园紧密结合的话,则不仅可以让我园教师感受该园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而且可以将我园教师推入强劲的竞争洪流中,变“要我努力”为“我要努力”,促使他们产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行动篇:

*学习磨合期

在与红梅幼儿园沟通后,我们以积极性的姿态参与红梅幼儿园的各项业务、科研活动。在一次参与式的活动中,采取了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围绕这位主讲人提出的一些主题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我园的教师明显感到红梅幼儿园的教师都很“能讲”,而仔细追根溯源就可以懂得“能讲”的背后是教师深厚的专业底蕴,大胆的创新意识,不懈的实践探索。通过比较、感受,我园的教师感到自己“底气”不足,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初步刺激了他们潜藏的危机感和进取心。以后几次两园的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更像及时雨一般,促使我园教师明白“学习是提高的阶梯”,在相互推荐各种有益书籍的同时,也使我园教师更深切地体会到“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益,如何学以致用”的真谛,在思想意识上大大激发了我园教师提高主观能动性。

*实战体验期

如果说前几次的教研活动是“热身运动”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活动就更像是“实战运动”了。在学期中段,我们两园联手组织了“同课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评优”,让我园的教师真正全员参与到大型幼儿园的评比活动中去,零距离地感受大型幼儿园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氛围。而且本次评优活动采取了“同课题”的方式,比赛的领域又是平时不太受关注的“社会领域”,因此相当考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宣布这一活动决定后,我明显感觉教师们脸上表情凝重,心理压力相当大,仔细分析后,我了解到教师们的压力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内压是胆怯于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怕到时上砸了;外压是红梅幼儿园人才济济,自己如何在比赛中不至于太难堪。在体察到教师们不同于往常的心理动态后,我鼓励教师积极地看待压力,化解压力,激励她们要相信自己是有潜力的,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更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把这次比赛当作是一次提高、积淀的良好契机。在备战阶段,我发现教师们比平时任何一次评比活动都认真和重视,她们或是上网查阅资料、参考优秀教案,或是相互请教、研讨,或是埋头推敲、斟酌教案中的流程安排、提问设计,或是到处取材准备教具,掀起了比赛前的一个小高潮。

*实践收获期

13.网络教研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三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和历练方式势必要进行深刻变革。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是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深情呼唤,也是教师生命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点:明确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校本教研中三个关于人的要素分别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所以说,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1.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2.同伴互助是教师与教师同行的对话。

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师之间迥乎相异的教学特质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同伴互助中要发挥积极作用,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同伴互助的形式可以新颖多样,但要注意其实效性,如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学沙龙等教学研讨活动,成立课题研究协作小组等。

3.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离开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理论学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中,专业研究人员以“课例”为载体的专业引领(即和教师共同“备课一听课一评课”)对一线教师的帮助最大。

二、支撑点:构建校本教研的七项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要想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

成长,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当然,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不能临时突击,做表面文章。实践证明,以下制度对于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具有实际而重要的作用。

1.理论学习制度。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不掌握理论就不能深入地进行校本教研。理论学习可以激发教师内心的研究激情,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主动的、内需的行为。理论学习制度要以个体学习为基础,以组织学习(群体学习)为情境,以学习型组织为平台。学习内容应紧密结合教育实践和校本教研实际,强调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课改文件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等。

2.课题研究制度。

校本教研要由课题牵动。加强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理论意识”和“对话意识”。

课题研究活动可按照教科研的一般过程进行。为了强化课题实验成效,实现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的目标,学校应制定有关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

3.对话交流制度。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信息交换、问题研讨、经验共享,并与专家、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对话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读书交流、教学研讨、论文交流、与专家对话、与名师结对等等。

4.案例分析制度。

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富有直观性和可借鉴性。案例分析能有效地使新课程理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碰撞。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既可以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促进自我审视,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5.问题累积制度。

教学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所以校本教研应以问题为起点,以反思、总结为终点,反思、总结中发现的问题又成为下一轮校本教研的起点,如此循环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6.评价奖励制度。

任何考核评价都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评价是最强有力的辅助措施。尤其是过程评价和具体评价对于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调整过去的考核评价制度,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和成果也纳入其中。

7.领导管理制度。

同学校的其它工作一样,开展校本教研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也不会取得实效。首先应明确,校长

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其次,要有专业人员或学科“带头人”进行校本培训;第三,在上级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研修。

三、着眼点:促进教师成长的四个切入点

改革是一次有目标的历程。目标明确,但方法和途径不能强求统一。不同学校可以建立不同的校本教研制度,当然研究的内容、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也会不尽相同。为了强化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我校主要着眼于四个切入点来促进教师的发展。试简述如下,权作抛砖引玉。

1.在案例分析中突破。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实现同伴互助和专业成长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我校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听”、“诊”、“改”,一般程序为“听课—说课—反思—评议—创新”。

案例分析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使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实现了“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归课堂”。

2.在反思提炼中发展。

教师的实践与正确的认识之间是有距离的,而缩小距离的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反馈、不断矫正。教师要坚持多方面的反思,不仅注重行为前、行为后的反思,更注重行为中的反思。比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教研活动中的反思、系统读书中的反思、观摩名师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座谈会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

3.在调查研究中改进。

改革与问题孪生,问题是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变革和最终达到目标的起点,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比如过去的许多教学常规、细则往往是管理者主观制定,教师被动接受,它们对教师的成长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需要改进和完善。而改进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师的自觉教研和自觉发展。

4.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4.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十四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应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如下: ①建立学习型学校。②倡导“全息”学习方式。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 手到——坚持记笔记。

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可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1、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教知识的知识;不仅要会教,还要讲究教的艺术性。

2、最具学习力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团队,最具学习力的老师永远走在最前。

3、三年前的课和今天的课以及三年后的课没有区别,原因在于没有反思。

4、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把错误的经验变成正确的经验就是反思。

5、书是最好的专业引领,多多少少买一点书,工资不高,节约一点也就够用了。买一本书读20遍并用于实践,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独成一家。

6、教师在工作中是痛苦还是快乐,在于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机制,是否做到得心应手。

15.校本教研主题式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五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瓶颈”时期, 我校通过实践, 认为“主题式教研”是立足本校, 带着问题, 以教材为文本,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课题引领实践探索, 以轻负高效为宗旨, 一举多得的校本培训途径, 是基于校本培训下教研活动的一种新模式, 或者说是对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尝试。主题式教研活动往往更具有全程性、系统性、相对延时性、研讨性, 为开展反思性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活动余地。它是一个集教师的集体研讨与备课、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容与途径、分析突破教师当前面临的教学困难与薄弱环节于一体, 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一、集体备课主题式,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 从而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 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订、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它以教材为蓝本,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备课组内经过集体研究, 确定若干主题, 由承担该“主题式备课”的主备课教师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主要有:本主题的编写特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重难点、教学的思维角度及操作策略、新课程理念对本主题的要求及教师对学情预估等。这样的备课方式让教师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剖析教材, 起到了提升教师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作用。如果教师只在具体方法上打转转, 不去深入挖掘学科思想, 就无法理解学科的深刻内涵, 也无法给学生最核心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 低段班级中有些孩子对上课没兴趣, 根据这一共性问题, 本学期低段备课主题便确立为——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段语文教师反映对学生写作指导效果不佳, 于是备课主题确定为——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写好随文练笔;数学组备课主题确立为——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设计更有效。美术课的教材由于教学内容之间欠缺衔接,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很少能够把以前学习的本领融会贯通。我们确定人物主题、静物主题、植物主题等, 从整体出发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进行最大优化的组合, 有效避免教学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单一性, 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一张画”过渡到“学会这一类画”并进而“能画好此类作品”。这种绘画训练不仅活跃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使其更好地认知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英语学科着重研究了低年级如何进行单词的识记教学, 研讨中, 有的教师认为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这一特点, 可以把单词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调动低年级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每组新授单词后加入猜谜游戏, 以此来巩固所学单词, 做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避免了机械的重复。也有教师提出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喜欢唱唱跳跳, 单词教学可以和歌曲结合起来, 还可以把一些英语歌的歌词进行替换。还有的教师建议利用趣味单词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

在教研活动中, 全体备课组教师针对主备课教师的展示, 分别提出自己与主备课教师处理本主题教材不同的设想后, 大家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形成全备课组对该主题基本统一的教学设计。同时, 每个教师针对本班不同学情, 制订出更有个性的操作策略。

如此安排, 全校各学科教师只需一年的时间, 就能完成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备课任务。学校可以收集教师们的资料, 建立教师资源库, 供全校教师参考。这样做, 不仅能使优质资源共享, 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还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提高,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展示主题式, 深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育上各种改革的起始点与归宿, 任何一种好的思想、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因此课堂教学是我们教研的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开放课堂, 更好地吸取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 加强课堂教研力度, 我们以主题式课堂展示为切入口, 更好地将集体的智慧引入课堂, 用于进一步实践、求证。

如语文学科中, 三年组的教师围绕《掌声》一课, 展开了说课研讨。教师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将这次课堂研修主题定位在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在课堂上, 教师将文本进行了有效切割, 把教学的重点段放在了第二、三自然段, 将学生引入掌声的具体语境, 了解前后两次掌声的来龙去脉。接着大家就如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效教学进行了讨论, 得出了几条有效的建议。四年组的教师以《搭石》为课例, 每位教师充分地解读了文本, 设计好了教案。他们从课文主线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句段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参与活动的各位教师一起进行分析教材, 根据研修重点制订教学目标, 重点讨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并给出一些建议。教师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意见, 磨课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令我们的活动更具实效性, 为下一阶段的磨课提供了蓝本。

科学学科中四年级第一单元, 两位教师以天气为主题,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一位教师以温度计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求手拿温度计上端 (拇指、食指和中指) 。观测时, 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小液泡虽然敏感, 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约2~3 min)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读数时, 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 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另一位教师通过制作风向标测风向:让学生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 (或麦秆) , 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 cm的缝隙。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 并固定。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 使其能自由转动。剪一个圆形纸板, 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然后中间戳洞, 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确定好方向 (可借助指南针) , 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 然后测定风向。两位教师运用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天气的基本特征, 体会到大自然的奥秘。不同的题材同一主题的研究,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同途径, 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就会有所不同, 从而掌握天气的多方面特征。

教师大胆进行“主题式”教学尝试, 开展课堂教学的新研究, 突破了传统的“独立教材体例”对教学的束缚, 也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集中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主题式, 实践轻负高效的理念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抓成绩, 导致了布置的作业量超多;作业布置比较随意, 内容多为重复的基础题、机械练习题, 综合创新的题目少;难度上缺少层次;形式上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 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造成有时作业大量积压, 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长此以往, 养成了不做或乱做的坏习惯,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骤降。

针对当前小学作业布置与反馈的现状, 经过交流和梳理, 我们提出了本学期的教研专题——“优化作业设计”。这个专题来源于我们的实践与困惑,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 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主题, 人文性强, 但是缺少读写训练的序列。为了让学生读写训练扎实、有序, 为了让教师们的教学有据可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花了大力气, 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一到六年级都进行了校本读写训练册的编写。除个别选学课文外, 每课都有积累、运用、拓展的练习, 积累就是指课文中适合年段特点的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运用就是让学生把课文的其他内容通过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拓展就是提供课外的材料进行这种语言形式的仿写。按纵向分, 一、二年级设计词、句的练习, 三、四年级设计句、段的练习, 五、六年级设计段、篇的练习。按横向分, 不同的课型可以挖掘不同的语言形式。如:科普读物, 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入手挖掘语言训练点;叙事明理的文章, 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挖掘语言训练点等。

精选语言训练点, 抓好语言训练点, 可以极大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和效果。在进行语言训练时, 必须对照年段教学目标要求, 并随着年段的增高而螺旋上升。通过教研, 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深切认识到常态课教学目标制订、实施都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 通过每节的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又如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 低段我们提倡“游戏作业”为主题, 以轻松学习轻松游戏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学生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老师提个小问题, 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数学小故事, 念念数字歌, 拼拼七巧板, 算算二十四点, 玩玩魔方或者干脆来个数字小笑话。每次游戏作业, 既不会耽误学生太多时间, 又能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 同时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游戏作业,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做参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一项并不难的作业, 这也会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消除写家庭作业的紧张感、疲劳感, 增强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 逐步找到学习的乐趣。英语学科, 我们也开展主题作业设计。在对人物描写一课中, 有的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 向你的父母用英语描述一下你的同桌或某位任课教师, 并把你的描述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有的教师则请学生用英语描述你班上的某位同学, 下节课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猜测等。

主题式作业设计, 不仅使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层次感强, 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 帮助教师找到适当拓展的思路, 让学生学得快乐,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上一篇:上网的利与弊研究报告下一篇:师德报告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