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体系

2024-11-24

创建新体系(共10篇)(共10篇)

1.创建新体系 篇一

安全社区机构体系建设

机构:工作场所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贾洪松 镇政府党委委员、政府副镇长 副组长:徐茂堂 镇安监站站长 成 员:崔晓林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

丁建俊 镇安监站安监员

李秋林 镇安监站安监员 张伟玲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经管员 郭小丽 镇统计站站长

孙永伟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经管理员 根据工作分工,领导小组在镇安监站设立办公室。职责:

1、监督全镇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负责本系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2、督导各类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负责本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3、负责督导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4、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5、负责对各企业的安全考核等。工作总结:

矿山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职业危害普查、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机构:消防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斌强 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仲卫青 金城公安分局局长

杜 波 金城边防派出所所长 各包片领导和包村机关干部

根据工作分工,领导小组在金城公安派出所和金城边防派出所分别设立办公室。职责:

1、负责全镇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工作;

2、对全镇消防工作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工作;

3、组织指挥重大火灾的扑灭抢险救援;负责消防和民用爆破器材经营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4、参与编制城镇消防规划;

5、审核较大建筑工程项目的消防设计;

6、审核与确定消防重点保卫单位;

7、督促重大火灾事故隐患的整改;

8、负责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总结:

沿海防护林防火、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防控体系建设;特殊时段重点区域防火工作。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应急演练、居家消防安全、防电火、柴草村外集中堆放、家中常备灭火器材、做饭取暖注意火源、煤气安全使用、使用电熨斗不能离人 机构:道路交通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徐月东 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尧明东 金城交通管理所所长

王明东 金城交警大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金城交通管理所,尧明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职责:

1、对全镇城乡道路交通依法进行管理,负责道路交通运输专项整治;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2、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交通指挥;

3、维护交通秩序和处理交通事故;

4、组织车辆检验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

5、负责路障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

6、负责道路运输单位及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及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工业园区路口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原家危桥新建;县乡路警示标志设置;学校周边交通安全。

机构:居家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张炳爽 镇纪委书记 副组长:徐茂堂 镇安监站站长 成 员:邹晓晨 镇政府办公室主任

原震世 镇乡建办主任

张俊香 镇民政助理 仲卫青 金城公安派出所所长

杜 波 金城边防派出所所长 郝京海 金城工商所所长

领导小组在镇民政办公室。职责:

1、居民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卫生安全、防灾意识、家庭暴力、用药安全以及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康复。

2、进一步发挥“帮万家”服务队的作用,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3、投资新农村建设再装15组健身器材。

4、定期举办社区康复知识讲座,开展适合残疾人的各类文体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坚持走访、救助辖区各类残疾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切实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5、利用各种时机对广大居民开展防火、用电、科普、健康、燃气等教育,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活动

6、开展安全文化进社区、家庭等广场文艺宣传活动

7、印制家庭防火、地震、食品安全、自救与逃生、健康食品、疾病防治、用药、家庭急救等宣传册、免费向群众发放,提高广大社区居民对居家生活中的安全知识认知水平,使事故与伤害事故得到控制。工作总结:

新农合普及;上消化道肿瘤排查、糖尿病疾病普查;建立群众健康档案,疾病普查档案;育龄妇女提供孕情健康查体服务;垃圾集中无公害处理;居家农药安全放置;农药废弃物无公害处置;金城镇敬老院改建工程;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一场七室”建设;保洁队建设;文化长廊建设;健身广场建设。机构:学校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张炳爽 镇党委纪委书记 成 员:季锦涛 镇中心中学校长

张晓林 镇中心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设在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季锦涛、张晓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职责:

1、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利用好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渠道,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2、组织消防演练工作。加强火源、通道、消防设施等方面的检查,加强防火安全教育,进行消防安全演练,使学生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加强校舍的经常性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安全。

4、对餐厅、校内超市派专人加强管理,严把进货关,坚持进货登记制度,坚决杜绝“三无产品”进入校园;针对夏季天气炎热,加强督导检查,剩菜剩饭坚决不留,督促其提高饮食卫生质量,预防出现群体中毒事件的发生。

5、交管、交通、安监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辖区内经营性娱乐场所尤其是网吧等青少年容易聚集的地方进行检查,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6、协同学校、幼儿园定期检查消防、用电、食品卫生、运动器械等 工作总结:

“512”防震减灾日逃生演练;“学校安全隐患我排查;家庭隐患我整改”活动。中心中学、小学危房改造;防校园暴力专项活动;学校安全保卫、公安警力进学校;开展“安全日”活动;开展队旗下讲话活动。防暴器械配备。

机构:社会治安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斌强 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仲卫青 金城公安分局局长

杜 波 金城边防派出所所长 各包片领导和包村机关干部

根据工作分工,领导小组在金城公安派出所和金城边防派出所分别设立办公室。职责:

1、社会治安防范重点包括:群体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诈骗等刑事犯罪,劳动教养或刑满释放人员改造及社区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其他方面等。

2、紧紧依靠辖区派出所、边防派出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全感。

3、是紧紧依靠普法宣传,教育广大居民群众依法办事,不断提升百姓依法维权的责任感

4、是紧紧依靠“五老”积极分子,开展保家护院巡防活动,不断提升百姓维护公共安全的义务感

5、使辖区重特大刑事案件下降,治安案件要稳中有降,无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发生,辖区纠纷调解率达90%以上。工作总结:

开展防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诈骗专项活动;开展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专项活动;保家护院巡逻工程;增设视频监控;实施“天网”工程。

机构:环境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徐月东 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原震世 镇乡建办主任

姜玲昌 金城镇卫生院院长

根据工作分工,领导小组在镇乡建办和卫生院分别设立办公室。职责:

1、楼院零星改造建设。继续对部分基础较差的楼院和楼间道进行适度改造和零星修补,改善部分居民出行、生活等方面的不便,提高环境质量建设。

2、道路建设。继续推行村村通、户户通路面硬化工程

3、继续推进村庄、企事业单位闭路监视系统建设。

4、摸黑路改造。配合村村通工程建设13处摸黑路段进行照明路灯安装。

5、对辖区87个破损严重的公共设施进行更换和修补,解决好居民急需改造的问题。

6、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解决好206省道金城路段护坡泥土裸露问题,加强辖区主干道路容建设。

7、联系产权单位解决好府前路西地段的下水道疏通问题。

8、继续对辖区建筑上的野广告进行清理整治,针对镇驻地建筑较多,野广告屡清不绝问题采取对策,建立广告宣传栏,专人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达到有效遏制。

9、金城镇驻地非物业小区多,绿地、花坛弃管较普遍,在发动居民认领的基础上,争取上级投入经费,健全绿化管理服务专门队伍。

10、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根据区相关文件精神做好食品安全整治活动。

11、继续完善防台防汛、防风暴潮、冬季除运雪、森林防火等预案,切实保障辖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12、爱卫会工作。做好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整治工作,改善辖区人居环境,降低四害密度,预防控制各类传染及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工作总结: 机构:地质危害防治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贾洪松 镇党委委员、政府副镇长 成 员:宿旭光 金城国土所所长

徐茂堂 镇安监站站长

根据工作分工,领导小组在镇安监站设立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宿旭光同志兼任。职责:

1、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要坚决执行恶劣天气停产撤人制度。根据当地雨量,连续降雨超过50㎜或天气预报为大雨、暴雨天气时,对有可能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危及安全生产的工矿企业、建筑工地和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区及各类单位,要立即撤人疏散,确保安全第一。

2、要加强对露天矿山、坑口边坡的监控,防止发生滑坡、坍塌。

3、要加强对地表塌陷区域、老采空区等重点部位的防洪检查,划定警戒区域,设立警示标志,落实具体监控责任人员;要密切监控受影响范围内各类尾矿库,安排专人24小时专盯职守,做好防范因强降雨和地质灾害造成垮坝、溃坝等各项工作。对矿区内的民工宿舍和住宿场所,要加强安全检查和防范,防止发生倒塌伤人事故。

4、井下施工作业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严禁超层越界开采。工作总结:

机构:渔业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杨剑波 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成 员:周瑞清 镇渔业助理

王吉成 镇水产站站长

张军彦 镇水产员

于广乐 镇水产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渔管委,周瑞清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职责:

1、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针对出海渔民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教育,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2、负责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导各类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出海作业必须佩带救生设备及通讯设备。

3、组织对遇险渔船救助;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4、进一步完善恶劣天气预报体系,落实风暴潮渔船归港登记制度。

5、坚决杜绝“三无船只”出海作业。

6、严格管理游艇出海游乐及垂钓。工作总结:

机构:农药用药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谭业乐 镇政府副镇长 副组长:刘海军 镇农技站站长 成 员:徐茂堂 镇安监站站长 郝京海 金城工商所所长 尧明东 金城交通管理所所长 领导小组在镇农科站设立办公室。职责:

1、负责全镇农药经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取缔非法经营、运输行为;

2、对农药经营业户定期检查,年检率达到100%。

3、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4、督导农药经营业户对农药使用说明不够、果农凭经验蛮干,过度使用农药;推广农业科技服务站带动果农科学使用农药。

5、对果农科学使用农药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工作总结:

机构:农业机械安全社区创建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谭业乐 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万旭东 镇农机站站长

孙洪茂 镇农机员 盛海涛 镇农机员 孙玉芹 镇农机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机械服务站,万旭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职责:

1、监督全镇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负责农机安全整治工作;

2、督导农业机械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3、负责督导农业机械作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4、负责农业机械作业各类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5、负责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的安全考核等。工作总结:

2.创建新体系 篇二

根据相关媒体以及数据资料显示, 水灾害事故一直都是煤矿发生频率最高最难防止的事故之一, 从1980年开始计算, 全国总共有400多个煤矿工人因为水灾害事故的发生而被淹死在矿井中, 同时水灾害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 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是一项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

1新形势之下煤矿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研究

第一, 煤矿管理工作人员对煤矿的防止水安全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 没有相应的保护意识, 煤矿防治水设备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 没有教导煤矿设计工作人员如何使用, 或者是对于已经损坏了的设备并没有及时展开维修工作, 由此对一线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 开展煤矿挖掘工作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前期没有对周围的环境条件展开勘察工作, 水文地质条件没有详细的了解清楚, 致使工作开展没有坚实的基础。第三, 一线工作人员对于防治水的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 相关数据显示, 从2000年一直到2010年间所出现的水灾害中, 高达95%的比重显示着因为矿工的不作为而直接导致了本次事故灾害的发生, 也有20%的工作人员因为没有水灾害防止意识, 而违反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扩大了灾害, 70%的原因是因为管理方面不够完善, 15%的原因应该归咎于设计人员在防治水保障体系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2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和运用需要管理制度的改进, 技术的提高, 一线工人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得等,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防止水灾害意外事故的发生, 减少损失。

(1) 提前进行防范同时从根源上进行治理。一线矿工在开采煤矿的操作过程中, 务必要重视对于防治水设备的使用办法, 使得防止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一定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因地制宜, 同时还要能够符合煤矿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要求, 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创建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要严格进行监督, 对于出现的缺陷和潜在威胁需要及时的督促进行修改完善, 从而使得煤矿防治水保障体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要能够要按照气候条件的变化随时对煤矿的水质以及地质状况进行勘测, 一旦发现防治水保障系统出现任何的漏洞, 就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2) 重视防治水安全工作。煤矿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需要对防治水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重视程度, 严加管理, 组建一支高效防治水工作管理以及探测的队伍, 将安全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完成工作任务, 为一线施工开采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

(3) 对开展潜在隐患排查工作。高层管理人员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 定期对煤矿开采工作环境进行检查, 对防治水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监督, 使得工作的开展都在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不至于偏离预期。同时对于煤矿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要进行排查, 不能因为没有出现过水灾害就过度乐观, 需要专业防治水技术人员展开工作, 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防治水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否已经落实;第二, 煤矿水质情况以及相关数据是否明确进行记录;第三, 煤矿的警戒线以及探水线是否标注清楚;第四, 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否在积水区内, 是否安全;第五, 根据本月的防治水状况来对下一个月的防治水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 对水灾害事故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估计。新形势下煤矿的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创建的重点就是要能够对于水灾害事故的发生提前进行预防, 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探测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各项指标以及经验对水灾害发生提前进行准确预测, 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时的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具体来讲, 就是要设定出积水警戒线, 对周围气压环境能够反应敏感。同时因为钻孔对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反应过度敏感, 有时会出现探测不真实的状况, 这会对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误导, 需要及时反复的对周边环境进行检查, 调整整体水灾害防治体系方案。

3提高煤矿防治水安全工作的建议

(1) 煤矿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防治水安全意识, 对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重视, 引导全体工作人员上下一心, 组建高效团队, 配备经验丰富的保障体系工作人员, 同时面对灾害事故能够不慌张从容指挥大家共同面对。

(2) 设立专门的检查小组, 制定出严格的奖惩制度, 随时对防治水安全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抽查, 对于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将责任追究到个人, 严禁出现设备质量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陈旧过时的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采取维修或者是更新措施。

(3) 对于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其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 对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先进新鲜的技术要敢于尝试接受, 综合处理, 对于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水措施要抱着学习的贪渎, 不能够固步自封, 停滞不前。

4结语

煤矿水灾害事故的频频发生, 不仅仅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 因此, 在新形势之下创建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它需要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 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 施工人员的认真态度等等,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在新形势之下打造出一个合理有效的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爱民.现阶段煤矿防治水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

[2]郭开文.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勘探方法的综合运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11) .

3.创建新体系 篇三

一、“校本研修+参与社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才能树立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个体差异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理念。

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师自身转变教育观,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转变评价观念。怎样让教师、社会转变对教师的评价观念呢?

首先,通过校本研修,转变管理者和教师的评价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通过进修培训、自修反思、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观,树立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教育评价人人有责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其次,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学生及家长的评价观。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怎样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介绍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目的和意义,让广大家长能从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去评价学生和教师,而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再次,成立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转变社区群众的评价观。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区领导、社区群众代表参加的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让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同时,利用社区大会,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介绍新课程理论知识,新课程观及评价观。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首先,面向未来,关注教师的促进与发展。新课程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成绩简单进行考核、鉴定、认可,而是要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不足、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评价不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发展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

其次,自下而上,制定评价目标与方法,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学年初,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情况,制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学校评价人员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目标进行督促与检查,并适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年末,收集整理信息,要求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在达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讨论,对教师的优势、进步和不足应尽量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还要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办法。

第三,求同存异,彰显教学特色与风格。由于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使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只宜提出相对一致的粗线条的评价标准,对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则不宜统得过死。教师要根据粗线条的评价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方法,最终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四,共同参与,优化评价过程与信息。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价多元化。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也是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如此,被评价教师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罗川镇小学

4.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篇四

为加大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的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现就加强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过程管理做如下规定:

一、建立领导机制

(一)成立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区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人事、编制、文化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项目建立由当地文化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分工。

(二)设立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日常工作。

(三)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专题研究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落实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形成会议纪要备查。

二、建立联络员制度

(一)为加强工作联系,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应确定一位联络员,原则上由文化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与省(市、区)文化厅(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衔接与信息沟通,协调落实有关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具体工作事宜。

(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示范区联络员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创建示范项目联络员工作会议,由各创建示范区和创建示范项目所在地区轮流举办。

三、建立经费管理制度

(一)中央财政拨付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加大基层文化投入,进一步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用于地方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训基层文化队伍、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组织管理、新闻宣传、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支出。对奖励补助资金分配应遵循“规范公平、鼓励先进、引导投入”的原则,不得充抵当地的创建资金。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要制定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经费使用方案,包括使用范围、详细的项目预算和用途、预期效果等,使用方案应经省(区、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审核后报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创建资金需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建立经费使用报告制度。各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期向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经费使用情况,并报送相关材料,同时抄报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四、建立督导检查制度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督查组赴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地开展1-2次督导工作。督导检查情况以书面反馈的形式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立工作自查机制,每半年在领导小组组织下,开展一次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报送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及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五、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联络员负责,定期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进展情况。各创建示范区每月(示范项目每季度)报送一次工作动态,每季度(示范项目每半年)报送一次深度工作进展情况、制度设计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创建成果。

六、建立信息宣传工作评分制度 按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定期完成报送任务即可获得基础分50分,没有按要求完成定期报送任务的基础分为0分。根据报送信息采纳情况,分为几档加分值:

(一)被《新华社内参》、《人民日报内参》、《求是》等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50分,在中央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一次得分50分;

(二)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40分;

(三)被文化部《文化要情》、省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30分;

(四)被文化部《文化信息》、创建示范区(项目)同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20分;

(五)被文化部网站、国家公共文化网、示范区(项目)人民政府网站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10分。

创建示范区评分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评分结束后清零重新开始,评分结果由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通报各地。创建示范项目评分工作在两年创建周期内进行一次。在创建周期内信息宣传得分情况将作为对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验收的重要内容,占验收测评总分值的一定比重。

过程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情况将作为创建示范区验收的重要依据,纳入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考核指标体系。对过程管理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时将实行一票否决。

2011年11月18日

5.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 篇五

为加快推进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品牌为引领,通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大规模引进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新技术,为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公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概况

公司系集团对旗下城市公交客运业务进行战略性重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而新组建的城市公用事业类服务企业。公司享有中国城市公交业首个注册服务商标,并于201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公示为全国公交行业首例“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现辖属6个分公司,从2000年初的1条公交线路、22部公交车发展到现在遍布市区、郊区的60余条公交线路960余部公交车,由以前单一的城区公交业务,延伸到城际公交、都市观光、通勤客运等多元领域。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驰名商标”、“市环境友好标兵车队”、“全国节能减排优秀贡献企业”、“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全国用户满意服务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山东省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山东省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 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2012-2013年,公司先后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四体系标准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认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评审,五星级公交场站评审,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等一系列环境质量管理资质认证,为企业的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打造绿色巴士 2013年,公司中国首例公交行业驰名商标为动力,围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环保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设施环境,倾力打造温馨、低碳、和谐公交企业,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氛围,为市民创造舒适出行环境。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作为公交运营企业,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公益活动。对内通过员工例会、信息期刊、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向一线驾驶员宣传创建环境友好城市的重要意义,宣传车辆节能环保知识,提高驾驶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对外积极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2013年先后参与举办了“环保走进崂山”、“十年树木”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邀您参与”、“清理浒苔系列大行动”、“海水浴场环保行”、“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公益宣传、报纸义卖、9.22无车日活动,“我为创城添光彩”,关爱环卫职工等环保公益活动,共组织参与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为我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倡导低碳出行,传播低碳理念,保护城市的蓝天白云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完善环保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公司从基础管理入手,完善环保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日常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一套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了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详细的环保教育、驾驶员安全服务质量规范,车辆检测维护制度等一系列环保规章制度,完善了环保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上报环保信息,定期实施环保监控,确保车辆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明确了公司安全、营运、机务等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环保教育、规范服务、车辆保洁、环保检测、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各单位成立了日常的环保领导小组,加强日常的环保教育和管理,通过爱车例保检查等加强对驾驶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驾驶员绿色环保意识。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驾驶员综合素质、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等特点,公司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环保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组织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让驾驶员了解“环境友好公交”对创建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行业服务品牌的积极意义,树立一线职工自觉的环保意识。二是对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驾驶员进行车辆维护、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课题的强化培训,让员工正确认识车辆在维护保养、运行过程中哪些因素和行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规范操作,避免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当行为。三是组织开展节能环保竞赛,公司连续多年举办节油、爱车例保等技能比武,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驾驶员予以奖励,积极推广他们的节能降耗经验,通过这批骨干力量的带动和影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 “比学赶帮” 的良好节能工作氛围。2013年公司营运车辆柴油、天然气、电的实际消耗平均比定额消耗降低8%。

(四)关心关爱员工,温馨服务社会

公司认真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积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干事创业、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和谐企业氛围,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期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年均工资增长20%以上。深入落实“交运新工时”,推出四天工作制,让工作制效率更高,把员工当主人,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在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条件的同时,公司重点提升驾驶员的规范服务和文明服务水平。统一规范着装,挂牌上岗;规范进出站,安全行车;微笑服务,自觉使用文明礼貌“十字”用语,最大限度得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以差异化服务为主题推出的孕妇徽章、爱心哺乳间、零币兑换服务,让服务更加细微温馨。

(五)提升设施环境,建设星级场站

2013年,公司以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水平,更新环保服务设施,美化办公环境。公司在车厢内更新和增设了雨伞套机、零币兑换盒、垃圾桶、纸巾帕、报刊、便民袋、遮阳窗帘等20多项便民利民的温馨服务项目,展现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城市新公交、新形象。力争为市民为员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绿色环保的乘车环境和工作氛围。公司积极推进办公场站7S定置管理,员工统一着装,办公用品统一定置,设施标志统一规范,车辆规范有序停放,办公区域的整洁美观。2013年11月5日,以王村路公交场站为代表的现代化公交场站接受了国家星级场站专家评审组的现场审验,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六)推广新能源,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公司以打造绿色环保企业为已任,在车辆选型上,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公交车。2013年初,公司购置更新了196部达到国IV排放标准的天然气车,尾气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公司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的汽车东站、王村路充换电站建成运营,新增的100部纯电动公交车陆续投入到31、223、605、623、632等市区重点公交线路,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2013年年底,公司将再引62部天然气车,其中26部18米大容量公交车单车核定载客达到200人,将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期车厢内的拥挤现象,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公司共有车辆960部,其中LNG天然气公交车110部、CNG天然气公交车178部、纯电动公交车160部,公司所属车辆全部达到国III排放标准,天然气车和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占有比例达到50%。其中仅160辆纯电动车,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碳氢化合物14吨,一氧化碳149吨,氮氧化物29吨,颗粒物12吨,二氧化碳10905吨。

(七)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与壮大,过去以人工模式为主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营运生产发展需求,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2013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实现了20余条线路的远程智能调度和指令传输,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和营运成本。2013年3月,公司由以色列TRAFFILOG公司引进并改进的驾驶行为管理系统在公司所属80部公交车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通过车辆CAN总线提供的数据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和车辆技术状况,同步反馈提示,约束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实时监控车辆技术状况,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驾驶人、公交车辆实现全方位管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该成果获全国交通行业新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通过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公司营运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不断提高,车辆技术状况、营运服务质量和场站环境建设受到了乘客和员工的充分肯定。公司将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为契机,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和谐环境,为城市的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6.创建新体系 篇六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2.图书馆建设。市、县两级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3.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设。市辖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 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6.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7.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行政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区、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8.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市县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县级以上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9.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0.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

11.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2.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市、县图书馆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

1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的资源服务。

15.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市一级建设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建立网上 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6.政府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7.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8.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9.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 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2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2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2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23.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24.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5.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6.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7.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8.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9.结合具体实践,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课题报告通过专家组验收。

30.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31.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附件2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标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入稳定,设施完备,队伍健全,活动丰富,服务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此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创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和体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2.导向性。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典型性,在全省(区、市)产生广泛影响,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3.带动性。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好的作法和经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7.创新理论体系创建智能医院 篇七

尽管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但离患者服务、临床诊疗、医院运营和管理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数字化医院建设已经积聚一定力量, 正酝酿着从量变产生质变[2], 这个质变的目标就是全面、智能的数字化医院。但目前数字化医院的理论体系和架构模型显然不能满足智能型医院的发展要求, 需要理论创新, 重建新的体系结构[3],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1 现状分析

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现在仍然处于HIS+专业化信息系统阶段, 各个医院数字化建设最典型的步骤就是先找一家公司建HIS系统, 然后缺什么就补什么, 分别建设各个专业化信息系统, 比如PACS、LIS、成本核算等。其信息模型, 见图1。

这个信息模型存在以下问题:

1.1 与医院业务模型脱节

信息模型应是医院业务模型的信息展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核心业务是围绕病人疾病开展的临床诊疗服务, 其他业务, 如物资保障主要是围绕临床诊疗业务展开并为它服务的, 收费是临床诊疗业务的附属品。而HIS以收费为中心, 有些系统甚至连病人主索引都没有, 基于HIS建立的医院数字化系统显然无法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 与医院业务模型脱节。

1.2 模块组成模糊不清

医院信息系统 (HIS) 是个万金油产品, 看起来包罗万象, 实际上很多功能模块不精不细, 无法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患者服务、临床诊疗以及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 于是医院又引进了各种各样专业化的信息系统, 这就导致模块功能模糊不清。如预约及挂号是属于HIS还是患者服务系统?医生工作站是属于HIS还是属于电子病历系统?住院药房摆药系统是属于HIS还是ERP?核算系统是属于HIS还是属于成本核算系统?

1.3 缺乏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以医嘱为核心的闭环业务数据链, 尽管这几年不同系统间的集成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但微观层面数据之间还不能形成有效联系, 大部分系统还不能实现可追溯管理。如医嘱执行到护士转抄后就失去联系, 没有形成闭环医嘱功能;虽然收费是从医嘱生成过来的, 但收完费后也与医嘱失去联系, 没有形成医嘱开立、医嘱执行 (如检查登记、拍片、报告) 、物资消耗以及收费的全流程、可追溯的业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等也没有与HIS、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PACS) 等其他系统建立联系, 如医院各种信息系统需要授权的用户都应该是从人力资源系统中来, 一旦人力资源系统中某人已调离, 应该能够自动通知其他系统取消该人的授权。

1.4对数据无法有效管理

一是没有建立有效的主索引。各种主索引在牵引业务流程、实现系统整合和数据融合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必备条件之一。但目前医院信息系统除了病人主索引相对好一些, 其他主索引如医嘱、工作人员、资产、科室等对医院运营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主索引基本都没有建立。

二是没有构建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 尽管临床数据中心有一些雏形, 但离电子病历要求的临床数据中心相距甚远;影像数据中心对于已建立PACS的医院有一定基础, 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其他数据中心现在基本还是空白。

三是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医疗信息标准的, 也没有一家医院建立完整的受控医学术语表 (CMV) 。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 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 还不能使用标准的医学词汇来规范医学概念[4]。

1.5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

医院现有系统更多是作为信息采集、记录以及共享;临床知识库、临床辅助决策支持、临床路径、疾病追踪管理等系统还非常薄弱, 信息系统对医院决策支持的能力还不够, 辅助决策支持和综合绩效评价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智能型医院系统架构

智能型医院主要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临床 (医嘱) 为核心”的信息模型;二是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数据中心;三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各种知识库;四是充分集成的智能应用系统;五是全程、闭环和优化的业务流程[5]。

2.1信息模型

与现在基于HIS的信息模型不同, 整个系统应是真正按照“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以医嘱为主线”的医院业务模型来建立。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 因此, 首先要建立患者服务系统, 建立病人主索引, 我们把在窗口为患者服务部分如预约、挂号、收费、自助服务等都纳入患者服务系统范畴;其次医院以临床为核心, 病人到医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病看好, 因此, 围绕病人建立完整的临床信息和电子病历系统是数字化医院的核心, 特别是医嘱, 是贯穿整个临床信息系统的一条主线;第三, 在为病人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很多资源, 如医生、护士、技师、药品、物资、血液、设备、房子、床位等, 这些资源保证了整个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 资源管理系统 (ERP) 也是医院必须要建立的系统。

以上三个系统是医院最核心的业务系统, 为了保证这些业务系统能够顺利开展, 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与服务系统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 如医政、护理、科训、人事、财务等系统, 还有办公自动化、图书情报等服务系统。最上层, 是要建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达到以上几个智能化的目标。信息模型, 见图2。

2.2主索引

可管理的数据中心和闭环的业务流程需要主索引作为支撑。其实每个业务系统都应该至少有一个主索引作为牵引, 通常是两个以上主索引来带动整个业务过程的全程管控。如医嘱执行这个业务就有两个主索引, 一个是需要对医嘱执行的对象病人建立主索引, 通过病人主索引建立临床数据中心;一个是医嘱本身需要建立主索引, 通过医嘱主索引才能实现闭环的医嘱功能, 实现对医嘱执行过程的全程管控。因此, 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要建立在各种主索引的基础之上, 常用的主索引主要有病人主索引、医嘱主索引、工作人员主索引、科室主索引和设备主索引等。

2.3数据中心

在系统构建时还要紧紧围绕两条主线及两大数据中心构建系统, 这两条主线和两大数据中心应是以医院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数据中心和以电子病历为主线的临床数据中心[6]。

2.3.1临床数据中心

临床数据中心以病人为主索引, 整合病人所有诊疗信息。2.3.2管理数据中心

管理数据中心以管理对象为主索引, 如科室、岗位、人员、设备、财务等, 为辅助决策支持、全成本核算和综合绩效评价等系统服务。

2.3.3影像数据中心

医院80%以上的数据是医学影像数据, 因此构建影像数据中心也是数字化医院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2.3.4区域数据中心

作为医院, 还应该参与或构架区域数据中心, 无论是管理还是诊疗都需要这样一个数据中心。

2.4知识库与决策支持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库使基于知识的系统 (或专家系统) 具有智能性, 智能型数字化医院一定是基于知识库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临床知识库、业务知识库、流程知识库、医护人员知识库、患者服务知识库。基于知识的辅助决策系统和医学专家系统, 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众多的智能医疗手段, 极大提高医疗质量, 减少医疗差错;提供关于其治疗的病人的全部健康信息和治疗历史的一个集成的视图, 避免医护人员因信息不全而造成的错误判断。结合合理用药知识库, 在医生下达药方医嘱时进行药方的合理性校验, 可避免用药错误及重复用药, 降低医疗差错率, 提高医疗质量;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史及检查检验结果, 与诊断标准知识库的疾病诊断要点识别匹配, 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不但可避免诊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 还能起到对实习医生的指导作用, 极大地提高诊断质量。

3 实现目标

3.1临床业务智能化

以医嘱为核心, 构建完善的临床信息系统及其信息融合, 人性化的临床数据展示, 支持及时和最优化的床旁即时数据收集、临床决策支持以及患者安全。

符合工作流程以及病历保存的需要, 以病患为中心的, 整合的互操作技术可自动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升级。

3.2管理决策智能化

医院管理相关业务全流程电子化, 全新的管理知识库建设及应用, 结合信息化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的功效, 通过建立强大的管理数据仓库、综合绩效评价和辅助决策支持等系统, 使医院管理决策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和决策水平。

3.3患者服务智能化

把优化病人就医流程作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切入点, 充分应用各种成熟技术, 如磁卡、条形码、因特网和手机短信等, 建立统一的服务窗口、呼叫中心、门户网站, 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服务前移、预约管理、提醒服务、咨询管理和投诉管理等, 着力解决诸如门诊“三长一短”等现象, 全面提升为患者服务的质量。

3.4资产管理智能化

资产管理智能化, 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医院环境中, 包括医疗设备、器械、药品、人员、计算机设备等各种对象, 然后将“物联网”与院内现有计算机网络整合起来, 实现人和物的有机整合。整合后的系统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业务, 达到“智慧”状态[7]。

参考文献

[1]King LA, Fisher JE, Jacquin L, et al.The digitalhospital: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J Healthc Inf Manag, 2003, 17 (1) :37-45.

[2]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2) :1-4.

[3]Grimes, Stephen L.Key to the Future of the Digital Hospital[J].Journal of Clinical Engineering, 2004, 29 (4) :170-171.

[4]陈金雄.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 2004, 25 (4) :35-36.

[5]李劲松, 王华琼, 张小光.数字化医院的信息一元化管理[J].医学信息学, 2011, 32 (5) :19-22.

[6]陈金雄, 王海林, 鲜荣华.创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7) :14-16.

8.银企对话:创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篇八

在银企对话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中国银监会银行二部副主任张金萍、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等嘉宾出席,并就当前形势下高成长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众多银行、创业投资机构(VC/PE)、担保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中小企业负责人等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

朱宏任指出,高成长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企业,是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有效解决高成长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如融资困难等突出问题,便如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推动高成长中小企业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朱宏任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已得到大大缓解。在间接融资方面,工信部与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致力于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担保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工信部还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关于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鼓励轻资产的高成长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方式,以及贷款保证保险、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

朱宏任表示,工信部今年与建设银行共同确定在12个省先期开展金融服务合作试点,与交通银行开展了金融服务合作交流活动。“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已大为拓宽,高成长中小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还可通过发行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私募债等方式便捷融资,优秀的高成长中小企业更是创业风险资本追逐的对象。”他说。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英在致辞中指出,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解决投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国家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广东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不断完善,融资支持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去年底,广东中小微企业贷款额超过2万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中国银监会银行二部副主任张金萍、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也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在演讲中,狄娜从操作层面对中小企业关注的五个投融资热点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张金萍介绍了中国银监会近年来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举措和成效、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的几个约束以及银监会要加大进一步支持小微金融服务的突出工作。利明献呼吁,政府在风险担保金方面应给予业界更大力度的支持。“除了在税收方面提供优惠外,我建议政府相关单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信贷保证、信贷担保上加强力度,在银行加大融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时在(防范与化解)风险方面提供重要后盾。”叶檀则表示,新经济的拓展,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阿里巴巴等公司已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制。

随后,来自银行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的代表们发表了中小微企业服务宣言。

9.创建新体系 篇九

史璐璐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体系是指以系列性实践为主旨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考核和评价机制,是贯穿从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到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化教育模式,是以实现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为目标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素质提升 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培养的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党在高校领导的中坚力量和重要骨干,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成效的好坏,更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一、大学生党员素质的内涵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要求等等就成为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但对于大学生党员素质的内涵很少做出明确的定义。

今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意见》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五个显著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道德品行素质显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工作能力素质显著提升,身体心理素质显著提升。这五个显著提升,其实比较完整的概括了大学生党员素质的内涵。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的定义及

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但是他们也是缺乏阅历的年轻人,易偏激、易冲动.认识上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些不足之处,都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提高认识、增长经验、成长成干,而实践的内容就需要根据大学生党员素质的内涵来具体安排。

(一)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体系的定义

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体系是指以系列性实践为主旨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考核和评价机制,是贯穿从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到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化教育模式,是以实现大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为目标的。在这一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党员既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甚至管理者。

(二)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体系的特点

1.突出实践性。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决定了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开展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党员提高认识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有助于他们把党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党性意识的目的。

2.突出延续性。实践教育体系是贯穿从入党积极分子选拔――预备党员考察――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化教育模式,体现出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在实践任务中选拔优秀大学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选,从源头上保证了入党人员的高层次和高起点;通过实践任务来培养发展对象,能够确保他们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修养,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体系的内容

(一)纵向阶段教育

纵向阶段教育,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从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核――预备党员的发展和考察――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确立不同的实践任务和实践目的。

1.考察入党积极分子阶段

主要通过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体现模范带头作用,掌握有关党的理论知识,思想状况,关心时政等方面的情况,突出考察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行素质,培养身体心理素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2.考核发展对象阶段 在发展对象阶段,在坚持继续考察其掌握有关党的理论知识,思想状况,关心时政等方面的同时,还应着重考察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成绩和表现,综合两方面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其加入党组织的重要依据。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增加考察身体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塑造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增加社会实践内容,重点提高工作能力素质,通过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主要提高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和创业创新创优能力。

3.考察预备党员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教育的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社会职务,增大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实践的力度;通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帮助预备党员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深化专业素养,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4.正式党员后续教育阶段

正式党员后续教育阶段是综合型的实践教育,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实践教育后,每个党员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清楚,所以这个阶段也是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阶段,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以平衡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横向模块教育

横向模块教育,将实践教育分为三种类型,专业创新性、社会拓展型和校园服务性。

1.专业拓展型: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协作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协调、交际、写作、表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水平,继而打破常规、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独特视野。

2.社会开拓型:

(1)建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党组织加强与厂矿企业、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广泛联系十分必要,通过与他们建立校外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2)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服务活动等,通过活动增强大学生党员与社会、与群众的接触,增强对群众的感情,了解国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3)提供大学生党员挂职锻炼机会。校内可选拔优秀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工作,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提供工作机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校外可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在企业、社区和政府机关中争取大学生党员挂职锻炼岗位,为他们提供多角度了解国情、体验社会的机会。

(4)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目前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党员理应发挥骨干作用。创业是锻炼大学生党员的最佳实践方式,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新的实践载体中,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积极为他们提供创业机会和资金支持,激励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青年的楷模。

3.校园服务型: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场所。建立“大学生党员分片包干制度”,把日常工作、学风建设和宿舍管理细化到个人责任,组织大学生党员为其他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提供帮助,自觉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大学生党员以个人任务为阵地,为所负责的同学主动帮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化同学,既提高了服务意识,又树立了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夯实了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群众基础。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党组织应在充分重视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为大学生党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10.创建新体系 篇十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范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示范区(项目)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深化推动课题研究,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应紧密结合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三)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展开,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鼓励地方探索经验,形成典型和特色,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与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等工作有机统一、相互衔接。

三、创建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当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城乡统筹城乡,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示范区(项目)建设。

四、创建类型和申报基本条件

(一)创建类型。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组成方面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二)申报主体。

示范区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为主。

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文化管理部门(含省直辖的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为主。

(三)申报基本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基本条件为:文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制度设计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综合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申报基本条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在某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对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形成较为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五、重点任务和重点创建内容

(一)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重点创建内容

1.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服务人口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示范区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等指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2.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聘任制度,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健全。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标准(含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标准),按照标准落实资金,配备技术设备并培训技术人员。建立公共文化远程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以及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明确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并已经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实行经常性开放和免费服务,有针对性地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可以从市场招标购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4.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

5.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实施,制定并实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6.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宣传和推广。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六、创建标准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用地指标、评估定级标准等为遵循,制定具体创建标准。

在《创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

七、创建周期

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命名颁牌。2012年、2014年、2016年分别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命名名单。

八、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定程序

创建示范区评定采取地方人民政府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创建示范项目评定采取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一)申报。根据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参照文化部、财政部制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申报创建示范区(项目)。每批每省申报创建示范区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申报创建示范项目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

(二)评审。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论证和初评审,提出创建名单。

(三)确定。文化部、财政部根据评审结果,考虑区域、结构、代表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并公示。

(四)验收和公示。列入资格名单的创建单位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两年后,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最终名单在媒体公示七天。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创建资格命名和授牌。

(五)命名和授牌。通过验收和公示的创建示范区(项目),经文化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文化部、财政部将定期对已通过验收命名的示范区(项目)按照与时俱进修订的创建和验收标准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后续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示范区(项目)予以摘牌,撤消其示范区(项目)资格。

九、工作机制

(一)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加强领导,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部、财政部领导任组长,两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职责是:

1.制定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 2.审查批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3.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协调解决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对示范区(项目)创建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决定有关奖惩。

(二)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办公室 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示范区(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汇总各地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各创建示范区(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向文化部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建议名单;

2.受领导小组委托,指导各创建示范区(项目)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和管理培训;

4.推动各地区之间、各创建示范区(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研究总结、宣传推广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

(三)专家委员会

为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审订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审标准和课题研究体系;

2.、受领导小组的委托,对各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提出意见;

3.、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 4.、协助开展创建示范区(项目)和课题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四)地方文化、财政厅(局)

负责统筹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对本省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向文化部、财政部统一申报,并负责督促指导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十、激励机制

(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上一篇: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方案下一篇:拳铺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