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2024-08-11

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精选12篇)

1.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一

幼儿美术特色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施论文

对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个高度;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种境界;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毕加索是照亮艺术殿堂的明灯。《小小毕加索》便是一套引导孩子走近艺术大师、经历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体验艺术表现与创造的乐趣、亲近和喜爱艺术、提升艺术及人文素养的幼儿美术特色课程。

一、毕加索是可以教出来的吗

毕加索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艺术家的禀赋和能力,如富于创造和突破自我的个性、自由豪放的创作气魄、旺盛的精力与过人的热情,以及非凡的表现能力、娴熟的技法;其次得益于他身处的文化土壤和富有艺术气息的生长环境。毕加索的成才正是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完美结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毕加索是不可多得的。是无法复制的。

本课程提出培养“小小毕加索”的目标,代表着一种追求,一种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直接培养出像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而是意欲使孩子们拥有像毕加索一样的品质,使他们像毕加索那样保有好奇心、富有热情和创新意愿。这些品质不仅对将来想成为艺术家的“小小毕加索”们来说是重要的,对将来想成为其他领域和职业中的“毕加索”的孩子们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培养“小小毕加索”,重要的是什么

教育应为每个儿童将来的发展做什么样的准备呢?除了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便是智慧、爱心、热情、自信、创造性、自我实现等,它们不仅是儿童将来职业和谋生的需要,也是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必要保证。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艺术,结识艺术大师,喜欢艺术和艺术活动,乃至让艺术陪伴一生,过一种精神富足而有意义的生活,是作为课程设计者的我们和广大教师、家长对孩子们的共同祝愿和期待。

当然,为了培养“小小毕加索”。一定技能技巧的学习是需要的,但重要的不只是技能技巧。对于孩子们来说,从事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对多种材料的积极探索与利用,喜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品质。都是他们成为小小毕加索的重要因素。以上因素加上一定的表现技能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孩子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小毕加索”。

三、培养“小小毕加索”,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小毕加索”:

1.创设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与环境,培养美感,激发潜能

宽敞的活动空间和操作台,适宜的自然光线或灯光,富有艺术气息的室内环境和装饰,丰富多样的富于美感的操作材料……如此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与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帮助儿童较快地进入创作状态。经历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2.提供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拓展经验,开阔眼界

在课程中,我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使儿童有大量机会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以及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如各种在美术史上既有一定影响又适合儿童欣赏的经典绘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品、儿童美术作品,以及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可供儿童欣赏的美好事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同时,在每一学期,我们专门设计了以某位适合儿童欣赏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为主要线索的主题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对话,给他们提供一个高起点和高平台,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知觉或选择更加敏感。儿童通过欣赏而积累的美术素养会深刻影响他们的美术创作。

3.提供各种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激发动机,提升效果

多样化的、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是帮助儿童不断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刺激儿童创作欲望,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这样的操作材料也有助于儿童创作出更具视觉审美效果的作品,使他们更易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4.用多样的`引导方式帮助儿童探索和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技巧

在面向全体儿童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是次要的,美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教育的重点。技能技巧主要应作为帮助儿童保持活动兴趣进行创造的手段。也就是说,当儿童的自我表现遇到困难。当他们的创作受到最起码的技能技巧的干扰时(如一个正在制作纸版画的儿童因剪刀用得不顺手而准备放弃制作),教师给予技能技巧方面的帮助才是必要的。

本课程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为编写线索,同时也给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以适当的地位。儿童感兴趣的主题是看得见的线索,即“明线”;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则是一条潜在的线索,即“暗线”。这一暗线虽隐含在每一个切合儿童兴趣和经验的主题活动之中,渗透在每一次活动中,但它内部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本课程中,适当的技能技巧并没有被忽略,而是作为儿童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活动中了。

本课程重在为儿童创设某种情境或课题,其中暗含着需要儿童学习的某种技能技巧或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些挑战正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儿童在接受这些挑战的过程中自然能熟悉和掌握某种技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材料,必要时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策略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使儿童的探索活动更有成效。

5.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儿童无拘无束地探索与创造

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宽松自由,应为儿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应支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要相信儿童的艺术潜能,尊重和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使他们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如果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或经常要求儿童按统一的“范本”和固定模式创作,则会削弱儿童的创造性,束缚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所以,教师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统一化要求的倾向,允许儿童选择和使用多种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6.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

对儿童美术学习的评价。既包括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也包括对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儿童的美术创作是儿童记录生活和表达观念、情感与需要的一种手段。对儿童的美术作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多元的视角和标准来看待儿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性和独特性。对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儿童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更要重视对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意、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对美术活动是否感兴趣,能否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能否与同伴合作,等等。

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也有儿童的自我表达与评价,还包括同伴间的互相交流与欣赏。评价时应关注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以激励为导向,对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教师应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使更多的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毕加索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我们相信,《小小毕加索》幼儿美术特色课程一定会让更多教师获得裨益。不断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儿童真正像毕加索那样保有好奇心、富有热情和创新意愿。

2.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二

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 可总是收效甚微, 结果还是只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 毫无特色, 更谈不上发展,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客观条件是主要原因, 这也是很难改变的。那么, 能不能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寻求一些解决方案呢?首先要明确改革创新并不是效仿, 纵然别人做得再好, 也要冷静地思考自己是否合适, 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所具备的条件等等。既然是要创新, 就应该从实际出发, 分析自我, 找出特色。边远地区高校所处的地理特征看似不发达, 但在这一地貌上所形成的悠远的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却是相当丰富的, 把握好民族本土文化特征, 以此来实施特色化美术教育才是可行之道, 应该重视和提倡。

根据边远地区高校实际情况, 可从以下几个思路来发展特色化美术教育:

一、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这一最有特色的资源, 积累乡土艺术素材, 积极参与实践和创造

艺术类教学中都有一个实践环节, 就是下乡采风, 收集创作素材。从美术的角度来说, 美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 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明显不够, 美术不是静态的艺术, 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艺术创作者如果积极参加下乡采风, 开阔视野, 激发艺术灵感, 就根本谈不上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所以, 下乡采风是必须的。对于边远地区来说, 其本身就被众多的“乡”所包围, 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 不需要走得很远就已经有足够的本土文化资源来挖掘, 这些生活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本土特色, 与其花费不小地往外跑一趟, 还不如多深入几次身边的本土资源, 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有利条件, 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创作素材, 从中来进行艺术创作, 更能体现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 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本

土文化, 激发对本土文化学习的热情, 并能够使之融和到美术创作中来

作为一名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而且是实事求是, 具有针对性地学习, 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来学习, 不去盲目跟丛外校的教学体制。作为教师本身更不应该和学生一样怨天尤人, 而是应该积极从学生身上找教学思路。边远高校的艺术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本土地区, 从某方面来说, 他们的思想有些封闭, 活跃度不够, 经济也不是太宽裕, 面对艺术类较高的学费, 大部分学生是一边贷款一边上学, 甚至还有的学生要打工赚钱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就使得本来思想就封闭的学生压力增大, 更谈不上经常到较远的外地采风, 久而久之, 在矛盾的心理下产生了厌学情绪, 严重地影响了艺术才能的发挥。这一矛盾一直是边远地区高校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所以, 教师必须先从自己出发, 具有良好的心态,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修养, 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 逐步让他们认识自己学校和外校的区别, 有的客观条件是无法更改的, 但我们也有很多的艺术资源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 这些宝贵的文化在逐渐消逝, 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同时它们也是作为艺术创作者最珍贵的素材, 而且近在咫尺, 为什么还要耗费过多的精力、财力外出寻找呢?

三、民间美术是一个神奇的领域, 加强对民间美术的挖掘和研究, 才能真正地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创新之路

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边远地区尤具特色。现在都在提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作为学生, 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合理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来, 不仅弘扬博大的民族精神, 更能体现独特的创作理念。早在2004“黄金搭档”杯服装设计暨模特电视大赛中, 一位年轻的女设计师的服装设计作品闯入了冠亚军的争夺。她把民间传统服饰的各种元素用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完美地诠释出来, 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上, 都让人眼前一亮, 该作品保留了民族服装鲜亮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形式, 只是刻意地缩小了范围, 把这些元素运用到手臂, 裤腿, 或是用以点缀, 把稍作改动的苗族百摺裙配以现代意味很浓厚的皮草上衣, 而且上下又有相同的元素相互呼应, 使设计显得新颖有创意。当这种民间美术文化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时, 大家都会产生共鸣, 那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只是说人们在这个繁忙的时代忘了去回忆, 也来不及思考, 传统文化就即将消逝了。

边远地区有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 这是与生俱来的, 和任何一个地方相比, 它们的价值是等同的, 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紧抓住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 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 真正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就会不断产生, 沿着这个发展方向走下去, 才有可能和走在前端的高校并驾齐驱, 甚至能走向世界。

美术大师吴冠中在年轻的时候, 就曾经远赴巴黎学习油画, 几年后, 他还是选择了回国之路, 不是因为巴黎不好, 而是他在《凡高的书信录》中读到这样一段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 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 你的位置在故乡的麦田里, 只有种到故乡的泥土里, 你才能够生根、发芽。”所以吴冠中回来了, 他身在国外, 却有着这样的乡土情结, 值得我们学习啊。边远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只有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认真地去把握本土文化性特征, 找到有效的途径, 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走出一条特色化美术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3.浅谈美术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篇三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之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年画”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旳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刺绣、挑花、雕刻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民俗文化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王宏伟.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 篇四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所谓学校办学特色,就是创建学校文化上的自身特色,从本质上说,就是学校独特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彰显过程。

一定的文化环境孕育一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通过教学、科研和文化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结晶。特色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积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如: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校徽、校本课程、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警校名言、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办学思想、等都围绕着这一定式,这种定式为我们创建特色奠定了基础。

二、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坚实的团队来实现,只有发挥好教师团队的作用,才是创建校园文化和特色学校的重要因素。因为,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特色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通过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应,收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这支队伍在教育、教学方面不但要有优良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专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来自这个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特色办学中,校长必须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群体特长。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利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创建出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那是必做无疑的了。

5.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篇五

创建特色学校和学校优质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一、特色学校与学校发展

(一)特色学校

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发展,它由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者之和构成,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发展为支撑,以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硬件、软件),学校发展的要求是质量立校、教研强校、特色兴校。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全人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教师的发展: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注重学习培训、岗位练兵、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学校文化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创建特色学校更深层的是创建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学校品牌。

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所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才说:“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属于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它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大群体,以及体现这三大群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物质形态。

学校文化从狭义看主要有:

1、“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

2、“校风”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

3、“文化艺术活动”说: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

4、“教风”说:学校文化反映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5、“学风”说: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本文所指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以学校校园为重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得到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通俗地讲,学校文化可以包括两个层面:即显形的物质环境和隐形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上升,因此产生良性循环共同形成校园里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不可估量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校文化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它包含这些内容:学生的幸福生活,学生的突出特长,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快乐学习等内涵。学校文化的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优秀只能生存,卓越才能发展。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力的要素:目标力――导向功能,控制力――规范功能,亲和力――凝聚功能,感染力――陶冶功能,创造力――创新功能。现阶段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诚信、责任、感恩、正义、合作、民主、勤奋、乐观、包容等。

学校文化只有经过系统的整合和不断的强化,才能够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其能量得到高效发挥;才能够逐步形成学校的文化力,并不断使学校的文化力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彰显,社会形象更突出,促进学校整体的更好发展;才能够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使学校文化成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

(一)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我们要千方百计筹措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育人的校园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一改过去那种“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力争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开源节流等形式积极自行筹款。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还可以采取以料抵工的形式进行解决。从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势的特点、区域特点、教育特色、时代特色,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创设,充分利用历史悠久的石碑、经典的古训、牌坊、开国元勋雕像、中外科学家塑像、精美的雕饰、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显示了浓烈的人文氛围。通过集思广益,设计出了以“立体绿化”为特色的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的极富层次的园林式校园景观。

学校建立健全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开办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文化阵地与社区、社会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学校文化阵地,丰富学校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代化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浓烈的文化氛围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汲取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在环境建设中,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所品牌学校,除了其硬件,更重要的是其所体现的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感召力,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优化学校发展环境,不断充实学校教育内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形象,精心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中处处蕴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精髓还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中。浓缩为学风、教风、校风,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它是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它们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灵魂,使教师、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脚步、奋发拼搏。

秉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从而达到以“德化天下”的最高境界。现在所倡导的“先成人,再成才”,德育为先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

学校在办学中坚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人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由于各人之间还是有其各自的差异。要强调“因材施教”;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观念,还认识到学思并重的重要性,还要将其所知落实于日常生活行为中,这就是我们奉行的“真知力行”。

传统儒学依据其“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上,大致提供了三种模式,结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典范学习法

在学习中推崇“笃志近思”。“笃志近思”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些是学习的方法,古人云:“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注重多种形式多层次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内容丰富,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如: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每个班都悬挂相关的名人名言,标语,楼梯旁的墙上印有“静”、“轻声慢步”,不锈钢的垃圾桶上“请勿乱扔果皮纸屑”的字样。这短短的提示语便成了师生的行动、语言的准则。走廊上,张贴统一制作的安全、消防、节约标示牌等。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地文化修养。每个班都有统一制作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己。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干部队伍。

学校文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一中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提升办学形象、办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学校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举措。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学校历来是家长关注的一大焦点,在跨入新世纪后,它的发展牵动学生家长的心,学校领导班子的建立要慎重,招聘教师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公开招考,严把进人关。对于现在的教师,学校采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使各个老师潜能得到最在发挥,丝毫不会松懈。

全面启动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活动。通过理论讲座、专业学习、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评优课等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社会声誉,使教育在当地达到领先的地位。通过培养“名师”、聘任制、业务考试等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有力措施,让教师参与一年一度的业务考试,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培养教师个体授课艺术的百花齐放;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参加国家、省、州、县、校的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渠道,努力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为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通过培养“名师”来带动全体教职工队伍,努力实施“名师工程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牢牢把握质量这条学校的生命线,形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立起一种尊重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以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充分发挥“名师”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凝聚力。

学校从软、硬件两方面真抓实干,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打造品牌学校,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一中的发展。今后,学校还要在这两方面作精细的长远打造,以创建学校文化氛围更浓烈,教育特色更显著的省级二类示范高中。

6.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六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

[1]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2]思想。”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1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3]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2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3(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4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7.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七

一、科学解析“习得育人”文化内涵及基本要义

什么是“习”?“习”的意思是反复地在运用中学习掌握, 从而逐渐养成习惯, 直至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心理行为意识。《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习了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反复实践, 用心体验并吸纳养成, 在不断地温习、探索中感悟人生道理, 享受大大小小成功的喜悦, 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认为, “习”是快乐、积极心态养成的不竭源泉。

“习”字, 繁体写为“習”, 是一个会意字。从羽, 与鸟飞有关。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是什么时间呢?白天。古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太阳升起的时候, 大家就像小鸟一样, 迎着东方熹微, 开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践体验。多少鸟呢?所有的鸟。两片羽毛, 象征“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让每一只小鸟都能飞向蓝天, 寓意教师在阳光下为每一个孩子都插上理想的翅膀;还象征师生同飞, 教师带领学生颉颃校园, 展翅翱翔在理想天空, 去追逐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习得育人”又是何意呢?意为实践体验, 积极养成习惯、自主内化。“习善而为善”, 即在严格训练中, 在反复多次的体验中, 习惯熟悉, 有自律而为的自为、自觉、自由之韵。

二、积极思考“习得育人”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习”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主题, 是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核心引领, 在各种学校主题特色文化建设中应独树一帜。那么, 其文化的历史依据及现实的意义何在呢?

1. 依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必然。

中华儒家文化有六艺之学, 是中华先进的体验教育传统, 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六艺的课程与学段, 在今天看来, 依然科学实际。所谓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礼, 体验进退交际常识;乐, 操习艺术技艺;射, 体验健身自卫技能;御, 体验出行本领;书, 研习汉字书写技巧;数, 运用计算知识。我校文化特别突出“六艺”之学, 力求承继儒家文化衣钵。讲中华文化, “习”字当先, 师生共习, 在体验中提升品位, 在体验中成就品质, 在体验中与学校共成长。

2. 创立学校办学特色的现实要求。

我校前身为古南学校, 为武汉西部较薄弱学校。初中剥离后, 单设为小学, 借硚口名校———东方红小学的品牌优势, 得东小优质教育资源支持, 更名为“东方红第二小学”。“习得育人”文化主题中“习”的确立, 隐含向名校虚心学习的基本定调, 也蕴含零点起步创造西部小学传奇的教育梦想。学校希望在办学中做到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先行后说, 行知结合, 不浮躁, 不跟风, 真办学, 实育人,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育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华复兴大业接班人。

三、努力培养“习得育人”文化建设生力军

教育的改革实践关键靠教师, 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变化。东方红二小成为单设小学后, 学校的发展之路在哪里?我们认为, 首先在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上。因此, 学校秉承“日习日进, 常习常新”的校训, 践行“让校园成为师生读书、实践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对象在习练中提高素养的要求, 即干部要“习德———修炼人格, 得浩然之气;习学———修炼思想, 得管理之道;习做———修炼真知, 得成事之术”。教师要“习心 (爱心、耐心、真心) ———修炼心境, 得育人精髓;习业 (基础专业、学科专业) ———修炼专业, 得教书神韵;习技 (一技一特长) ———修炼艺质, 得心灵美好”。学生要“习行———修炼行为, 得习惯优良;习智———修炼思维, 得学识增长;习艺———修炼特长, 得兴趣宽广”, 也就是引导大家外筑“筋骨皮”, 内修“精气神”, 实现人的内涵及气质之升华。

几年来, 我们一直将教师的发展变化放在首位, 开展“修业“活动, 年年进行“五好” (上课好、带班好、作业设计好、培优好、补差好) 教师评比;开展“修德“活动, 定期安排“寻找教师职业幸福, 做幸福教师”的讲座, “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师德演讲等;开展“修技”活动, 如:“一师一特长”培训、“一手字、一口话、一专功”训练、“课堂模式运用的效能课堂”赛课、“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课堂”比课等;开展“修心”活动, 倡导教师树立“每天读书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读书理念, 开展每周一记、每月一思、学期“万字摘”活动。同时, 我们定期开展读书主题实践活动, 如“半月谈”评书活动, “悦读吧”品书活动, “感恩、敬业、做人”的读品人生活动、“与书香为伴, 做‘最美’教师”好书推介活动、“爱党、颂党”赛诗会、“学小玲, 做楷模”教育畅谈等。我们还通过心理健康讲座、生活健康讲座以及练武术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培养了大批“专业+特长+生态”的复合型教师。

四、逐步构建“习得育人”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 “习得”的关键词为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六年来, 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构建了“规范、实践、激励”的习得管理策略, “习惯在实践体验中养成、兴趣在校本活动中深化、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内化”的习得德育策略, “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的习得课程策略, “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的习得环境策略, 学校已经形成“习得育人”教育基本体系。

1. 建设习得德育的基本策略, 提高育人实效

我校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创建了以兴趣、实践、内化为载体的教育策略。

(1)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的体验中得到养成

在德育工作中, 学校开展了“三园” (阳光校园、有序校园、礼仪校园) 建设,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中逐步得到养成。

首先抓好阳光校园的建设。学校通过抓“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习故事”特色活动, 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抓好有序校园的建设。学校以“个个班好”“集体备班制”活动为载体, 打造有序的校园育人环境。一抓常规有序:以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入手, 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 抓常规“五有序”, 即校园安静有序、文明路队有序、课间活动有序、两操规范有序、清洁保洁有序。二抓活动有序:本着构建和谐有序校园的宗旨, 坚持“教学优先、分布活动”的原则, 实行按天分年级开展了足球、篮球、武术、跑跳、游戏等不同的运动。三抓管理有序: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 学校加强检查的力度, 对班级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评比, 通过三级检查, 坚持做到日反馈、周小评、月末评奖, 在学生、小组、班级和年级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班班争先的良性竞争氛围。四抓安全有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法制教育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 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

最后抓好礼仪校园的建设。学校把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校坚持全员育人的观念, 制订礼仪具体要求, 开展实践礼仪、展示礼仪活动, 让学生的言行遵礼守礼。

(2) 让学生的兴趣在校本趣味活动中得到提升

学校积极开发社团活动, 一是开发校级社团, 如:中华武术、漫游书画、东方声乐、工艺作坊、植物培植、科学探奇、航海探奇、电子制报等。二是开发班级社团, 如时装设计、插花艺术、咔嚓摄影、故事王国、诗诵艺术、神奇魔方、百变溜球、翻飞空竹等。学校现已组建近30种特色社团, 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

同时, 学校还积极建设书香校园, 建立了一整套书香校园建设机制。一是定期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唱故事、编故事等“读书·故事”系列活动, “爱国爱校、健康成长”励志读书比赛, “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活动, “亲书跳骚超市”书籍互换活动等;二是建立“四段八级”式“红孩儿故事汇”段位评价, 实行“读书三星”的周评、学期评机制。

此外, 学校还开展了如“雷锋伴我成长”“争做绿色天使”“红色的劳动节”“灿烂的毕业季”等主题活动, 也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 评出艺术、科学、文明、劳动等“学校百星”, 由此来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3) 让学生的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得到固化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的整体布局, 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场。我们围绕学校开发的《三习规范歌》中的要求, 对每个班级进行了统一布置, 设计了个性大秀场、“日习日进, 日进日高”班级争章榜、每月群星荟萃墙、文明进餐积分榜、“我的美好生活”集锦窗等特色展示栏目, 同时开展评选“美好孩子”活动, 以促进每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积淀好习惯。目前, 在这样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熏陶下,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实时的固化。

2. 聚焦习得课程的基本策略,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力求建构“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课程, 形成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有机渗透的学校特色课程的布局。

(1) 围绕国家课程, 实施“四习八法”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国家课程实施中也应有学校特色的烙印。因此, 我校将“习得”的思想贯穿课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践为基础, 以悦纳为前提, 以发展为目标,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态和脑智力开发, 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 并用八种策略进行教学 (简称“四习八法”模式) , 即1~2分钟的习心静神、调整心态环节;30分钟习思导智及习练储智两个环节;8~9分钟习得升智环节。在“四习环节”中有机实施“1:3分配, 学导互动;冥想静心, 调整情绪;五官联动, 助思提效;三法交替, 扩大容量;意义记忆, 导图整理;多元习练, 自主内化;实践反刍, 内外兼修;三维评价, 生态发展”八种策略, 由此, 全面改变了课堂, 促进了课堂效能的稳步提升。

(2) 开发“习得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丰富学生成长舞台

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遵循学校办学理念, 根据“六艺”之学, 彰显办学特色, 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 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学校开发了“三习规范歌”“必读国学故事”“红孩儿推荐故事选编”“中华武术”“班级社团活动校本教材设计”“中华经典礼仪课程”等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开发了“趣味练笔系列”“数学中的智慧”“开心综合实践系列”“脑科学阅读训练”“硬笔书法电子指导教材”等。学校通过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成长舞台。

3. 实施习得管理的基本策略, 不断规范教育行为

“习得育人”的核心价值就是以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在“实践、体验、感悟、内化”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围绕这一价值观, 我校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

(1) 依法依规, 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2012年, 学校拟定出《学校章程》, 内容涵盖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基本制度、岗位职责、师生校园生活要求及规范、教学流程管理规则、学校程序性制度、学校评比奖励性制度等, 特别制定了干部“五力”、教师教学“五好”、教师育人“五好”以及《三段六年学科、兴趣质量管理评价细则》《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突出贡献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评价标准、细则和办法, 以此规范、激励教职工的教育行为。

(2) 以“双主体”管理方式为突破口, 激活管理机制

我们提倡学校的每个教师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我们以《东方红第二小学“生长”式教师培训发展手册》为载体, 引导教师记录自己专业发展情况, 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等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修正。同时, 我们还坚持每月开展文明年组评比, 树立榜样年组;坚持每学期开展“金榜”年组、“标杆”教师评选, 激励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学生管理中, 我们也实施“双主体”管理, 学校和班级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设置参与管理的岗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管理中, 让他们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

4. 落实习得环境基本策略,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 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

学校本着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为特征的环境建设指导方针, 在环境布置的色调选择上总体基调上以粉红及海蓝为主。粉红:象征希望;海蓝:象征人生的海洋。粉红及海蓝搭配, 象征师生如飞鸟般在人生的海洋中展翅翱翔, 追寻梦想。学校力图通过色彩的有机搭配体现环境文化与办学理念的共通一致, 力求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 且有自己个性的美丽校园。

(2) 开发实践、体验的育人环境

我校文化核心是“习”, 所以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的整体布局。

第一个主题是绿色校园, 意为打造一片“绿意”, 使整个校园洋溢在一片绿色之中。目前, 学校绿茵景点错落有致, 奇花异草, 四季吐艳, 名木奇葩, 四季常青。

第二个主题为活力校园, 意为打造健康学园, 让校园动感飞扬。我们在操场的西侧, 建成了“健身场”, 设有太空漫步机、四位坐蹬器、攀越架等趣味运动设施, 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操场上享受健康和活力的运动。

第三个主题为书香校园, 意为形成浓郁的书香文化。一为由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布置的装饰物。有走廊上师生共同设计创作的字画剪贴作品;有梯间设置的小马虎领物吧、音乐习练吧、轻聊吧、棋艺吧和每间教室门口的漂流书架。二为习艺园。习艺园是学生集中进行才艺习练与展示的区域。我校特色才艺模块是拳术、地书、航模等, 我们有专门场地与相关配套设备供师生习练展示。三为习德园。习德区是每周例行周会仪式的地方, 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举行大型校园活动的集会场所。我们依据小学生实际, 提炼出传统道德中两个核心价值元素“善”与“俭”作为文化宣传的侧重点。习德区既是习德体验的公众表现之地, 亦是习德成果展示的褒扬场所。四为习思园。思, 是行知的积淀与消化, 又是视野的开拓与新起点的发掘。日习日进, 日习日新, 没有“思”便无以进, 无以新。习思园的设立, 给大家提供了读书看报、赏字赏花的场所, 让师生在读、看、赏中提升着“习”的品质。

8.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八

引言

清末时期,西方新型的釉上彩颜料——新彩的传入无疑为写实西画彩绘瓷的崛起提供了良机,而一批瓷画艺人抓住了这一机遇,创制出了新彩肖像画品种,从而开启了写实风格彩绘瓷的繁荣之路。百年来,写实风格彩绘瓷一直以新彩为主体,始终未进展至釉下彩绘领域,逐渐陷入发展瓶颈而少有创新。数年前,笔者来到景德镇,经不断摸索,创制出较为成熟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引起业内关注,开启了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历史,并使其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1、由釉上到釉下——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发展源流概说

中国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肇起于汉代画像砖。但自南北朝画像砖艺术基本匿迹之后,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历经一千多年未见有丝毫进展。

直至清代早期,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方在西方绘画的触动下再次萌生。清康熙时期,郎世宁等一批西方传教士艺术家入主宫廷成为画师,对清宫绘画形成巨大影响,珐琅彩瓷即是西方艺术浸润下的产物。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使清代釉上彩出现精细刻画之风,传统写实风格瓷画遂应运而生。清末写实风格新彩瓷出现以前,传统写实风格瓷画以珐琅彩、粉彩、广彩为主,尤其在外销瓷中,出现不少仿西洋油画肖像的制品。

清末时期,由西方国家直接引进的新彩,其工艺特性可如油画般地进行精细描绘,而于此时,摄影术亦传入内地,促成了更为成熟的写实西画风格新彩瓷的兴起。

一般认为“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是写实西画风格新彩瓷的第一人,他将“九宫格”技法运用于瓷画当中,使复制变得更加准确易行,逼真效果令人震撼。“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早年亦曾向邓氏学习,其后的吴康、章鉴等人亦为名震一方的名家。另外,邓氏弟子梁兑石携此技艺传播至南昌,形成以写实风格为特色的南昌“瓷板画”,并衍生出一批名家。

写实风格新彩瓷绵延不息发展至今,从事此行业的艺术家们亦曾希望能在釉下实现写实的创作,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真正实现。直到近年来,少数青花瓷艺术家才开始尝试在釉下实现写实的创作,但远未达到成熟与完善。笔者2009年来到景德镇时,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创作还基本处在空白状态。笔者积焦版画的创作经验和素描肖像功底,开始了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尝试。在逐渐熟悉釉下彩料性的基础上,运用更为成熟的减画技法,创作出一批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不过,就目前来讲,受技法所限,笔者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仍局限于单色表现,主要为青花与釉下黑彩表现,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前行。

2、工艺上的突破——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艺术效果

与釉上表现相比,釉下表现在工艺上面临诸多困难,因而写实西画风格釉下彩瓷成功的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工艺上的突破。其工艺难度具体表现在:其一,在于彩料。新彩颜料颗粒很细,色彩丰富,可自由搭配,易于精细刻画,而釉下彩颗粒较粗,色彩较釉上单调,不可自由搭配,难以使画面达到精细入微。其二,在于技法。新彩颜料以油调制,可如油画般精细描绘,釉下彩则以水调制,在坯上易渲染,不易控制,很难准确把握形象。其三,在于烧制。新彩以700-800℃烧制,烧成率高,而釉下彩则为1300℃高温烧制,胎、釉、料三者都极易出现问题,而画面稍有瑕疵即无法达到逼真写实,从而导致作品失败。

在笔者反复探索与实践后,不断掌握釉下彩料性,并深入学习与提高减画技法,终于得以实现工艺上的历史性突破,运用釉下彩烧制出成功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作品。为了使釉下彩料更易于绘制,笔者成功地自行调配出一种适合釉下彩绘制的胎体涂料,该涂料添加入特殊的粉状物,喷涂在坯体上,可遮盖坯体的纹路,使坯体保持平整光洁,烧成时可有效减少工艺缺陷,同时,还研制出一种釉料,添加了一些粉状物质,烧成后有滋润的感觉,温润如玉,美观悦目,从而非常有利于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绘制以及最终效果的呈现。

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与写实风格新彩瓷的艺术效果是不相同的,从而使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在艺术风格上亦取得重要突破。二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不少共性特征,但其区别亦是明显的。

其一是视觉效果。写实风格新彩瓷发色鲜艳光亮,而釉下彩色彩深沉有干涩感,因而其釉下黑彩、青花作品往往显现出一种炭铅素描的感觉,而笔者正是利用这种感觉将素描技法运用其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其二是点线表现。写实风格新彩瓷在烧成前后变化不大,其细微点线表现均能在烧成后呈现,而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则不然,在高温烧成后,其淡色细节往往烧失而踪迹皆无,因而其设色必须要厚重,需要更准确地把握大势而忽略细枝末节,这就使得写实风格釉下彩瓷更加厚重而具有气势感。

3、在写真中传神——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审美特色

古人将写实人物画称之为“写真”或“传神”,而这正说明了我国传统写实绘画所追求的两个基本审美境界。“写真”主要是将真实的形象如实地反映出来,而“传神”则主要是透过形象酷似,将人物的性格与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而作为本土彩绘瓷种类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虽然运用的是西方绘画技法,但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传统写实画并无二致,同样是“写真”与“传神”这两大审美特色。

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秉承了写实风格新彩瓷追求超写实效果的传统,以“写真”为核心内容,失却了这一本源则非真正意义上的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形似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最基本的审美要求,要基本做到毫发不差,使画面达到与人物、动物等形象上的酷似。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应在写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传神,在追求形似中充分展示人物、动物等的精神面貌,做到形神兼备。

与写实西画所不同的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面对的通常是照片或图片而非写生,这就明显加大了作品传神的难度。因而,在选取照片或图片之后,创作者必须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复制上,尽力通过各种技法将人物、动物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光影效果的处理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能否做到“写真”与“传神”的关键。写实风格釉下彩瓷采取的是更为成熟的减画技法,即在喷涂色料之后再通过涂擦以取得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这实际上即是几乎完全通过光影来表现形象,需要有对原作的全面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现代美术基础。

4、结语

写实风格陶瓷绘画从釉上突破性地进展到釉下,其意义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事实上,由于工艺与艺术效果上的差别,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绝非是写实风格釉上彩瓷艺术的复现,而是一种新的创造,就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今,写实风格釉下彩瓷方兴未艾,随着其在工艺上与艺术上的不断发展,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突破与成就。

考考文献:

[1]杨平.瓷板肖像画的艺术特征[J].中国陶瓷,2009(04)

[2]冯杰.瓷上肖像画技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9.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九

【关键词】 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传承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命道路的但却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天然联系的社会。《礼记?大同篇》中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有着相同之处,中国人憧憬的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大同世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与马克思描述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们不再将其收藏起来据为己有”相通。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人所梦想的状态有着相似的状态,又远远高于中国“大同世界”的生活,显然,这更具有现代性,也更符合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

2、“入世”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自春秋战国起,诸子的“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哲学辩证法和对待人生的一种“入世”态度。而中国哲学最显著区别于欧洲的就是中国的“入世哲学”,即注重社会的人伦关系,强调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的今生今世。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凭借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很快就把马克思主义高深的哲学转化成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资本主义金钱拜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反对奸商和社会财富不平等思想也有契合。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虽然从中国古代很难找到与“本位论”、“主体论”完全吻合的哲学话语。但是,从思想取向上看,自孔慕大同到杨朱、管子等思想家的主张,“入世”哲学本身就是现实社会实践在哲学基础上的反映,所以中国哲学探究的“养吾浩然正气”、“向善”、“求真”追求人类幸福的远大志向,这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整体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三、在传承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中国社会开始改革时,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一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对东方民族缺乏客观的认识,导致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也是落后的。然而,中国不仅没有在世纪之交演化成资本主义,还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决定的力量并不是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口、广褒的内陆,而是文化的力量。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

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用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文化作为21世纪一国发展的软实力,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在西方文化构成强势文化的背景下,一些人把庸俗、媚俗的糟粕当成了时髦,考古、旅游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文化低俗化的倾向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极不相符,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而在当代中国,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就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谐文化的构建。和谐文化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合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5]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弘扬时代新风,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正确方向,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自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党在十八大则进一步号召在文化建设中树立起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来自民族自信的。民族文化的存在以一个民族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为身份。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成员具有凝聚力量,是中华民族成员的归属栖息之地。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来强化民族身份,培植民族身份认同感,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培养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自觉还表现为对“他者”立场下的自我定位。由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些国家把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上升到普世价值,甚至企图以本民族的文化指标取代他国文化,而中国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这一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如今有些国人已经习惯了“中国任何一种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的生活意义来自别人的定义”。为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如果中华民族不能正视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漂泊的民族,一个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不能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民族。”因此,追求和谐的中国,迫切需要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根,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首先,要正视文化的多样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费孝通说过:“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的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6]其次,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立个性和民族特色,提高本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世界性话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既要主动融入世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高举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秩序。再次,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文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这既与国内文化产业政策有关,更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和商业化有关。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优秀文化,更要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10.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十

调研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总结归纳,得出最后的基本结论。

问卷设计:采用客观选择题和主观回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发放人群针对各学院的学生,并在最后根据相关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问卷如下: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1.您觉得,师大的科技周对于校园来讲,活动影响广泛吗?

A.特别广泛B.一般C.比较广泛D.基本无人看

2.您知道,学校每年10月——12月有哪项全校参与的大型活动么?

A.冬季运动会B.校园文化艺术节C.学风建设D.其他______

3.您认为,您所在的学院的学工体系健全吗?

A.特别健全B.一般C.比较健全D.基本不健全

4.在一个学期中,您感觉班主任对班级学习的关注力度大吗?

A.特别关注B.一般关注C.比较关注D.基本不关注

5.在23768890服务热线开通之后,您拨打过多少次?

A.5次以下B.5——10次C.10——20次D.20次以上

6.社团活动丰富多样,您每学期大概参加社团活动多少次?

A.5次以下B.5——10次C.10——20次D.20次以上

7.您每天的累积学习时间为多少?(不包括上课时间,只计算自习时间)

A.0.5小时以下B.0.5——1小时C.1——2小时D.2小时以上

8.您每次能够完整的阅读完《继之青年》的手机报吗?

A.全部能够阅读B.基本能够看完C.只看前两页D.没看过

9.您知道学校的地标性建筑——钢笔尖的意义吗?

A.育人百年B.自树树人C.严谨治学D.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10.您阅读过《读者益刊》吗?

A.每期都会阅读B.看过五次以下C.看过一两次D.不知道是什么读物

11.您对大学生运动会有什么看法?

A非常期待.B感觉一般C可有可无D与我无关.12.在新的学期开始之前,您对学校的生活期待吗?

A.非常期待B.比较期待C.无所谓D.不想去学校

13.您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有信心吗?

A.非常有信心B.比较有信心C.还可以D.没太大希望

14.新的一年,校园广播又开始了,您喜欢收听吗?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一般D.不爱听

15.在新的学期中,您想对学院的工作提一些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客家文化与学校特色教育 篇十一

家文化。

一、开展客家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一个我们立足于现实的选择。我校金坑小学所在地――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金坑、均和村及周边地区多为客家人聚居区。学校的学生都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人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没有停止、割裂过。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之祖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身上流淌的仍然是先辈的血,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存留先辈的特质。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地区的特性将客家文化引入金坑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极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承接民族文化传统、创建小学特色教育品牌的成功范例。基于此,我们很快进入实质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坑小学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大做文章。我们深入到学生的家家户户、深入社会各界广泛征询意见、建议。同时,全体教师员工明确任务、端正态度、身体力行、边做边学。从历史资料到文化遗迹,从民俗实物到民间传说,我们在学习中归纳,在学习中发现。既细心周到又大胆取舍,既围绕学校教育又兼顾社会影响。最终我们明确了方向,决心走一条弘扬客家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新路子。

其次,这也是我校利用人文资源服务于教育的大胆创举。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当我们深入到它的内里,才真正领悟到它的精神内核的绚丽多彩及强大生命力。客家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不正是青少年最需要又是最缺少的东西吗?从清代著名的诗人到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从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到共和国开国大元帅,从19路军抗日英雄到东江纵队游击健儿,客家人涌现一辈辈才俊,这些铁的事实不正说明客家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吗?在当今港台文化、韩日文化被追奉为时尚,青少年过度迷恋的严峻现实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其潜在的危机。不然,任青少年受外来文化冲击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客家文化在当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割裂里可以起到缝合作用。因为它既具有我们古老民族坚韧不屈、勇于进取的一面,同时它又具备对外来文明进行吸纳、融会的兼容性。此外,客家文化教育还可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说开展客家文化教育,弘扬客家文化,打造金坑小学特色教育品牌,是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我们珍惜客家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小学教育,可谓是颇有创意的教育新措施。

第三,客家地源的优势,有利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处于客家人居住地区的地利条件便于我们宣传客家文化。许多实物可以触动和引发学生对先祖父辈的浓厚兴趣和崇敬之情。实物的说服力比教师的说教更胜百倍。如通过客家人先辈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具、戏具等实物,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现在的生活是由客家人历经百年演变进化发展而来的。这些质朴实用的农具,这些祖祖辈辈都沿用的生活农具,维系了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存繁延。孩子们通过直观感受了解客家文化,可以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我们充分发挥金坑小学周边客家人文化资源优势,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教育模式,以形成金坑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并始终把握弘扬客家文化、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变革。我们采取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和将校外各界客家人请进学校的方式开展教研,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全方位感知客家文化。

第四,通过普及客家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客家人由中原地区长途迁徙,到今天客家人暂新的生活面貌,可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宿影。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的进步,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不仅如此,弘扬客家文化还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甚至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养成都会有所帮助。一句话,客家文化可以以点带面形成广泛影响,可以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大有好处。

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

首先,我们号召教师深入学习掌握客家文化知识。全体教师员工高度明确自己的责任,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系统消化吸收客家人知识:从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到客家民系的形成;从客家人的变迁到客家方言、民俗、民间文化;从客家的历史名人到客家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从客家人在海外的分布到近、现代客家人的历史贡献,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弘扬客家文化、提高教学品质这一中心,迅速兴起一股学习客家文化知识的热潮。许多教师为了便于学习,准备了个人学习小笔记,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对流传广泛的优美的客家山歌,不少青年教师自己学会后还教给其他教师。学校所营造的客家文化氛围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且迅速影响到全校学生。许多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后,非常认同和赞扬,给予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支持。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创办学校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教育团体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从最初的学习客家语言到对客家人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金坑小学特色教育这棵幼苗,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在课余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深入社会、深入兄弟学校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受此影响,不少社会组织和个人给我校捐赠了许多客家文化实物。相关人士给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图册。还有历史学界专家抽出宝贵的时间亲临学校向师生讲述客家人的渊源。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其次,我们探索如何有效地让客家文化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和影响。让客家文化从方方面面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田。比如我们尝试将客家妇女所唱的山歌词进行分类,将其中歌唱劳动表达劳动欢乐的优秀山歌的歌词引入高年级的语文课上,让学生欣赏词句的艺术组成,增加文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歌词:“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阴山水,山下山上唱山歌。”这种叠字艺术,使山歌结构清晰明朗,读唱上口自如,对培养学生的情致具有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对客家歌唱家罗天禅的《我爱你中国》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既能从中了解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质,也能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不正是很好的音乐课教学材料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吗?又如,暑假期间我校向学生推荐客家人优秀作家林海音和韩素音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广为学生喜爱,韩素音的短篇作品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外,我们还策划了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娱文体活动,使金坑小学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高。如学唱客家山歌,开展客家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到“世界客都” ——梅州参观游览等。“世界客都”梅州不仅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更是开国功臣、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故居。在叶剑英纪念馆学生们仿佛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叶元帅,他带着学生走进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学生不但了解了叶元帅一生的英雄事迹,更了解他的革命精神——那种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念。梅州之行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我校适时在学生中倡导朴素节俭的生活风气,指导学生传承客家人的勤俭持家、勤劳朴素的价值观,杜绝浪费奢华的不良生活习气,为我校校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让学生系统接受客家历史知识方面,我们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校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特点,便于学生理解的“校园民谣”。顺口溜式的民谣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如“五次迁徙、崇文尚武、男子谋生、妇女耕田、尊师重教、吃苦耐劳”,四字一句简单明了,学生们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客家文化的浸染,增加了对客家人优秀品质的崇敬。

第三,在学校建立客家民俗展览室。这不仅在萝岗区乃至整个广州都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工作。几年来,学校民俗展览室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如客家人捞饭的笊篱,是客家先民流传下来的活文物。据记载笊篱捞蝉蛹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客家人将它发扬光大,有了今天我们常说的笊篱捞饭。笊篱是客家妇女刻苦艰难养育老少的见证,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体现。再比如粤东客家乡村农忙妇女所戴的凉帽,是用竹篾青编织而成的。帽檐镶饰有四块靛蓝色垂布,这不仅是一种装饰,在炎炎夏日还能遮挡烈日的直射,劳作休息时凉帽又可作扇用。一顶普普通通的凉帽,却处处闪烁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对学生进行观赏指导时,不只是停留在凉帽的实用价值上,还将它在审美方面的价值加以认真讲述,丰富学生的体验。比如凉帽,橙黄油亮的细密竹篾与靛蓝色方形垂布,不但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具有方圆规矩、刚柔相济的审美情趣,朴素轻巧而又美观实用。

虽然我校的客家民俗展览室规模不大,也没有安排固定的讲解教师,但全校教师几乎人人熟悉展览室的每一件展品,对每一件展品人人都可以给学生进行全面详尽的指导和讲解。如今,客家民俗展览室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引导作用,它在学生与客家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12.文化特色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十二

一、煤化工特色建设的背景

1. 煤焦化技术的主流地位

煤焦化技术以其应用技术娴熟、应用范围广泛和应用效果良好的特点成为煤化工发展的主要手段。就目前我国的煤炭储备量分析, 在60年内, 我国钢铁冶炼过程都将都会采用用焦炭作为主要燃料, 并且以还原剂作支撑并运用高炉加热的方法进行[2]。

2. 节能减排为首要目的

新型的煤化工建设倡导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是续发展。发展煤化工建设必须本着以节能减排为首要的目的进行。发展以低污染、高治理、多维护为主的新型煤化工建设。

二、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原则

1. 市场需求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个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存在着双向的选择现象。企业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强的人员为其服务, 因此, 在发展高校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时, 必须注意其市场需求。尽可能多的针对煤化工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3]。

2. 创新原则

与传统的煤化工产业相比, 现代企业和新型的煤化工产业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应该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养成学生自主创新习惯和提高化学工艺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

3.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和工艺的特色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和积累的过程。通过发现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来完善特色的专业体系。使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发展和进步。

三、发展特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措施

1. 转变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和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教学的方向和专业进程的发展以及专业的教学成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的特色教学建设是培养我国煤化工人才和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通过不定期的开展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总结来了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 通过指出教学理念上的偏差来更好的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通过定期的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来发现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4]。

2. 丰富课程内容

针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对招聘人才专业性和知识多样性的愈加重视, 传统的化学工程和工艺课程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保证实现专业目标的基础上, 丰富课程内容, 增加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尽可能多的积累企业招聘人才时所需的知识, 扩大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建设特色的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的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关高校需要结合企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通过发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自己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独立工作的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4. 推进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的主要手段, 对特色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通过对现有课程的改革, 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有机的融合来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其次, 通过加强教材的改革, 丰富教学内容, 也是有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措施。例如可以在化学过程和工艺专业中加入材料学和物理学等知识;在化学工艺设计中加入经济学等知识, 使得在保证化学工艺特色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5]。

5. 健全监督机制

有质量保障的特色化工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体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完善特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建设。

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对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发展的一个有效评判标准。近些年来化学工程和工艺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新型煤化工人才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建设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势在必行。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健全的监督体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化工建设, 这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培养全方面化工人才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的整合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2.

[2]陈兴娟, 董红星, 景晓燕, 刘文彬.体现“三海一核”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群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05 (23) :46-48.

[3]梁杰珍, 陈小鹏, 王琳琳, 韦小杰, 张友全, 童张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创新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02:166-169

[4]钟胜奎, 刘长久.工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分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05 (11) :63.

上一篇:《天使的赞美》阅读答案下一篇:学习李源潮同志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