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精选8篇)
1.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一
浅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颍东区枣庄镇刘庄小学
杨春丽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合作探究
农村教育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针对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自主质疑,疑中感悟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多读善思,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2.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二
关键词:亲子阅读,策略,小学
众所周知,亲子阅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所认可。毋庸置疑,亲子阅读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促进亲子间的交流等。然而,生活中有许多家长认为亲子阅读是早期教育的事,到了中高年级自己就可以完全解放了。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指导家长的亲子阅读策略,教师则任重道远。
其实让家长认识到“亲子”是维系一生的事情并不难,让家长充分参与中高年级的“亲子阅读”也容易办到,但究竟如何参与到孩子的阅读当中呢?经过探索,我们逐渐摸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整本书的阅读
1.读前充分准备
进入中高年级,一方面孩子们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随着知识更新淘汰的速度日益加快,许多优秀作品家长也不一定都读过,另一方面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内容也日趋深入,家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所以,家长要在亲子阅读之前充分阅读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从作者到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读这本书的价值等都能有侧重地略知一二,这样,在与孩子读这本书时就更得心应手了,从而提升亲子阅读的效率和品质。
2.读中略加点拨
进入中高年级,孩子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加强,所以,低年级的互动式阅读可以减少,但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完全放手了,适当的点拨,仍是必要的。这里我着重想谈一下阅读中的积累。
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适当的勾画圈点对学生积累语言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什么地方勾画积累,孩子和家长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所以,我们提倡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动笔,勾画圈点,提高孩子的语言积累。为此,我们引导孩子和家长在以下几方面勾画:(1)画在核心的词汇处;(2)画在难理解的地方;(3)画在生动、感人的地方;(4)画在想和大家分享的地方;(5)画在想模仿的句子处。
3.读后交流拓展
我常常提醒家长,不要一开始就一本正经地和孩子谈交流,容易让孩子畏惧或逆反,而应该多注意与孩子在无意识中多交流。例如,在孩子玩的时候,在和孩子打扫卫生、整理书架的时候,在和孩子一起做饭的时候不经意地和孩子说说最近看的是什么书?里面的哪个主人公吸引你?让你感触最深的情节是哪些等等之类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只是在和自己聊天,静静感受聊天的乐趣。作为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孩子思维的火花,及时地肯定与补充,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完善孩子的认识或引导孩子的价值取向,并感受、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顺势牵引,提高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质量。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亲子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第三学段有这样一条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课标第一次明确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及其阅读目标,也充分表明了阅读非连续文本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明确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意义,并根据其特点展开亲子阅读活动。
在现行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少之又少,所以,教师要开发相关的非连续文本,根据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生活需要的紧密联系,从生活需要入手,关注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关键,这就有赖于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例如,“行走在路上”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学会看公交车的站牌、路标、广告牌、地图,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经验。又如,生病了,可以让孩子一起阅读药物说明书,知道自己所吃药的用法和用量等。有一位家长谈到一个例子。有一天,他买回一台面包机,孩子非常新奇,于是他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阅读产品说明书,孩子拿实物和说明书中的图表相对应,并一个一个解说给家长听。后来,为了吃到自己喜欢的面包口味,孩子跟着家长一起阅读《面包机食谱》,一起购买食材,并亲自动手,大勺、小勺、量杯,克、毫升等都被孩子运用得灵活自如。最近孩子还想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各种面包展示卡,如果可能,可以开个家庭面包店推销给大家。从中可以看出,生活需求促使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而自己解决问题,则培养了学生快速提取一段或几段非连续性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受重视的一部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也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适当的阅读强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够发散小学生们的思维、调节他们的学习节奏、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其整体文学素养。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加剧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对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存质量,而这其中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又不容忽视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界以及普通民众对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质疑与反思不断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标准的要求,转变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引起的学生兴趣流失
方法单一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很多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强调课堂讲解、反复朗读及课后习题练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趣,根本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试图通过高强度的强化训练来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卷面的对错,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难免会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二)课外阅读时间的不足
尽管人们对现行教育目的的质疑与反思正在逐渐推动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但目前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善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小学学科的教育现状。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和学生而言,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应试。无休止的讲解和做不完的练习正是应试教育最主要的特点,而这无疑占据学生大量课内、课外时间。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其实仅仅是整个学习引导活动的第一步,课外的自主学习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养成阅读习惯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真正可以从容进行实质性阅读的时间却很少。
(三)缺少专门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单一的教学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习惯,而一旦形成了教学风格,就会相对依赖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事实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缺失正是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单调的教学方法,既无法实现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应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
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上,我采用以下几种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开展一些读书笔记会、故事演讲比赛、读书经验交流讨论会等活动。选出获胜者,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以激发其本人和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2) 组织多种多样的游戏和表演,如小品、猜谜、童话表演和填写对联等。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3) 设立“智多星”讲台,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搜集信息,在“智多星”讲台上各抒己见,赢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的占 30%,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占 70%。由此可见,阅读活动不要只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阅读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制力,但完成课外阅读还需教师引导、督促。教师可以使用复述这个策略。复述看起来很枯燥,实际上对学生理解与记忆课文都有很大的益处,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条理性、逻辑性。
(三)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时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和理解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提升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不但会解决许多问题,而且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和寻求新知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都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疑难问题,相当于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此外,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没有耐心和恒心不会获得好的阅读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点一滴不断积累。
4.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四
《鲁滨逊漂流记》《童年》 《爱的教育》《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寄给小城》《花的学校》《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叶圣陶童话》《校园交响诗》《顽童时代》《阿城的龟》《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昆虫记》《四个调皮蛋》《同桌冤家》《暑假奇遇》《宠物集中营》《巨人城堡》《好学生好学法》
《小精灵比比鲁》《苦儿流浪记》 《白熊王子》《海洋与天文》《人体与日常》《动物与昆虫》《植物与地球》
宇华学校教导处
5.小学中高年级拼音教学 篇五
汉语拼音专题讲解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注意:i做声母要写成y)【韵母】
单韵母
a
o
e i
u
ü
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前鼻音韵母
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韵母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汉语音序表】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知识点归纳】
声调和标调
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表示----
ˉ
′
ˇ
ˋ 标调----就是按一定规则给音节标上调号,表示这个音节读第几声 汉语声调符号的标记位置有两种情况:
一是声母和复韵母、鼻韵母相拼时,声调符号应该要标记在主要元音上,即那个发音最响亮,也是开口最大的元音上。次序依次是:a、o、e、i、u、ü
(韵母iu,调号标在u上是例外)
例:非 fēi 袍 páo
秀xìu
剖pōu
君jūn 组zǔ 二是声母和韵母相拼时,声调符号要标记在元音上。例:撒 sǎ
则 zé
突
tū
至 zhì
【 即讲即练】
哭 ku 窝wo 宁ning
天 tian
水
shui
托tuo
卢 lu
尔 er
近
jin 见 jian 碟 die 段 duan 拼音方法 【两拼法】
两拼法就是把音节分成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进行拼音的方法,韵母当作一个整体,不管结构如何都不分开念。
两拼法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如:包—bāo
山—shān 【三拼法】
对有声母、介音和韵母三段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拼读时,要将声母读得轻短,介音读得要快,最后的韵母要读得响亮。
三拼法的要领是“声短介快韵母响,三音连续很顺当”
如:想—xiǎng 暖—nuǎn 【我来写写拼拼】
水
窃
撑
趟
瘾
彭 侠
锻
鉴
玷
衰
眷 拼写规则 单音节的拼写规则
(1)j、q、x、y和ü、üe、ün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略。
如:jū(拘)、qùe(确)、yún(云)。
(2)n、l和ü相拼,ü上两点不去掉。如:lǚ(旅)、nǚ(女)。
(3)韵母“i”上需要声调时,“i”上面的一点要省略不写。如:lì(丽)、nín(您)。(4)韵母“o”,只跟声母b、p、m、f相拼,而不跟别的声母相拼。如:bó(脖)、pò(破)、mō(摸)、fó(佛)。
(5)韵母“e”,除“么”字(me)是声母和韵母e相拼外。不跟声母b、p、m、f相拼。
(6)韵母“ü”,不跟声母b、p、m、f相拼。 拼音大写规则
参考资料:《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句子开头的字母和诗歌每行开头的字母大写。(举例略)(2)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Běijīng(北京)Chángchéng(长城)
(3)由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Guójì Shūdiàn(国际书店)
Hépíng Bīnguǎn(和平宾馆)
(4)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连写在一起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Zhōng guórén(中国人)Míng shǐ(明史)
注意:已经转化为普通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guǎnggān(广柑)zhōngshānfú(中山服)zàngqīngguǒ(藏青果)隔音符号的用法
隔音符号的用法 隔音符号用“’”表示。
当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在任何一个音节后面时,将隔音符号标在音节开头字母ɑ、o、e的左上方。
例如:
fān’an翻案
fāng’an方案 【随堂精讲】
连线,选择黑字正确的读音。
努力
nǔ
道路
lù
秘诀
jié
女士
nǚ
降落
luò
清洁
jué
惩罚
chén
呻吟
sēn
恶劣
liè
沉重
chéng
森林
shēn
劳累
lèi 请你给以下音节找出隔音符号的位置
shēngou生藕 mínge名额
xīan西安 kùai酷爱
yúe余额 píao皮袄
请你圈出以下词语中拼音字母要大写的音节并把音节写下来
qīng míng(清明)guāng míng rìbào(光明日报)guǎng dōng huà(广东话)
chuān xiōng(川芎)shu xue(数学)han leng(寒冷)qian tu(前途) 音变 轻声
(1)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要读轻声(妹妹、尝尝)(2)名词性词缀“子、头”和表示复数的“们”等读轻声(馒头、人们)(3)双音节动词重叠后(打听打听)
(4)用在名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出去、下去、过去”等读轻声。
(5)一些常用的单音节词,第二个读轻声。(蘑菇、喇叭、玻璃、哆嗦)
儿化
6.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课教学已经由传统的临摹、口授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换,情境教学在美术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情境教学改善了美术教师授课单调的不良因素,也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在美术课中地运用,使得学生能够由始至终地保持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美术的创作中去。在情境中,老师有一个授课者变为一个讲述者,学生由一个学习者变为一个创造者,学生既能激发兴趣,也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达尔文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个性,就有区别,那么在统一意见上,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发生根本的变化,由无所谓态度到积极参与的态度,从喜欢画画到酷爱艺术到独立创造,学生得到锻炼,教师也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这也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我研究的动机。
现在农村小学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授课过程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美术单靠老师讲解教材,靠自己闭门造车式的绘画来理解课文的。学生学什么,怎么画,都无法理解,一节美术课的重点、难点都不是很明确,由此学生的积极性很低甚至厌恶美术课。学生没有主动研究绘画和创作的兴趣,而老师要完成课程又必须要画,因此,美术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性课程。所以要转变美术课在学生心里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抓住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加以老师创设的优美的情境和讲述实用的技巧,学生的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2、教师引导的少,学生缺乏创造性。
现代教育观都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美术课本身就是利用儿童的发现和研究,用画笔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只要有新奇的东西,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加以优秀的组织和引导,表现的题材和方式就会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施缺乏,实施教学的条件受限制。
无米不成炊,农村教育条件相对滞后,即使教师有较好的经验做后盾,没有各种所需的设施作保障,也不会有太多的成果。学生的创造力来自于主观感受,没有感受就谈不上创造了。教师设置了问题,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查阅资料,学校没有这方面资料或没有相应的设备去查阅时,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通过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只要是为了解决设施缺乏,和学生不积极等各方面对教学不利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用情境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的方法: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积极地掌握创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饿创造力和想象力。《农村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实际上就是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三、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心理学理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往往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的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要指向某一问题,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很自然的启发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可以问值得探究的问题。
四、研究目标及采取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觉能力
通过学生天生猎奇的性格,创设情境锻炼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等。(1)、示范作品激发创作欲望。(2)、介绍相关知识增强兴趣。(3)、参观实物激发兴趣。
2、让学生掌握美术课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1)、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手工锻炼。(2)、每节课的时间作好学生指导。(3)、课余时间加强学生辅导。
3、通过研究,让教师掌握美术课创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4、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美术课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五、研究对象
三年级(1)班(对照班)三年级(2)班(实验班)五年级(1)班(对照班)五年级(2)班(实验班)六年级(1)班(对照班)六年级(2)班(实验班)
六、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06年9月——2007年7月
(一)观察准备阶段(2006、9——2006、10)(1)调查分析
对我所教的三个年级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给学生发放问卷,对小学阶段美术课运用的教学手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2)构建体系
巩固学习小学美术的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知识理论,从整体把握情境教学的体系的脉络。(3)制定方案
针对问题与存在的差距,在课堂上、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多方面寻找分析原因,制定可行的研究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6、10——2007、4)(1)鼓励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创新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肯定有学生不知所措或者过度兴奋,在初期,实施新方法的时候,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随后就多鼓励学生创新,并以赏识教育为主。(2)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以及想象力等。
(三)测试及总结(2007、4——2007、7)
组织好每一次的比赛,作好各项的综合调查,对每次的统计做好比较,完成课题报告。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分析法
3、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5、文献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学生美术课实践活动成果。①比赛成果及发表作品 ②学生优秀作品集
2、调查报告、阶段研究报告。
3、学生课外的优秀作品。
4、教师学习笔记。
5、教师研讨活动记录。
6、结题报告。
小班情境下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 2007-12-21 14:59:00 | By: 五星红旗 ]
0
推
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有12个班级,学生281名,教师37名。从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我校的学生数从95年的984名,到2005年已经减到323名,平均每班只有26.9人,特别是一、二年级仅20多人。通过对未来三年我校区域内的入学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也只能保持在平均每班25人左右。因此小班化教育也就顺应生源锐减而自然形成。我校是从96年开始尝试对小班化教育进行研究,2004年11月被定海区教育局列为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
“小班化”教学是最近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试验,因其具有体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的优势。研究表明,教师所带学生不宜过多,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只是“抓两头”,中间“带带过”。而这种忽视“中间”在现代教育中被认为是教育对绝大多数的不平等。因此,笔者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在美术课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多向性发展
在“未来的世界”的创作中,有一个学生画了一幅题为《处理污水的鱼》的想象画,画面上一条神奇的大鱼踩着两个风火轮把垃圾和污水吸进肚子,经过内部一系列的加工处理,然后从它的尾部排放出清水和可以让水生物吸收的有机物质。这个想象就来源于生活,她看到一些人往江河湖水里丢垃圾,把原本清澈的水弄脏了,就想:要是我们能让自然界中的水变清该有多好啊!这种来自生活的强烈的情感与愿望使她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为想象插上了翅膀。
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从学生经验和生活出发,往往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秋风习习,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舞,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那是多么开心的事啊!教师引导学生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然后探讨:可以用这些美丽的叶子做些什么。让大家在群体合作的氛围中画自己喜欢的树叶,用树叶贴画、拓印,还可以和同伴一起自制叶片标本„„对此,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展示自己成果时的一张张自豪、喜悦的笑脸,真令人感动。在这样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创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在课堂中尝试“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课桌四张合并组成4人学习的小组行式,有计划的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家居设计》一课,是动手做和绘画相结合的内容。在设计新居的制作问题上,我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外型的制作方法和要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一个练习,共同完成一个新居的外型制作。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房顶的连接,底座的平稳等,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和他们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起一个联系各个小组的作用。而且此时我对学生的坐姿、坐位都不作限制,我觉得限制学生肢体活动的条条框框太多,可能使他们的思维受到约束。它看起来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变,但它带来的却是深层次改革,是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互动式。总之,在实践中,学生的自理、自制、自学等综合能力提高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明显了。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之间兴趣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结合课标要求及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课堂活动及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力自由选择。在编排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将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在一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助互动,取长补短。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设计A、B、C三个层次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本课的接受程度进行选择。
四、有利于生成教学
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美术学习、创作内容,将会使学生在创作中拥有丰富的题材,不会再为不知道画什么而抓耳挠腮了。
这是一位留心观察生活的女孩的作品——《妈妈梳妆》,内容非常简单,就画了妈妈坐在椅子上梳头的一个场景。来自生活的平淡无奇的题材一点也没有削弱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反,更让人觉得亲切。有意思的是,同一题材,另一个女孩也进行了创作。由于观察、写实能力的提高,她的画面明显复杂了,卫生间里的一些物品、镜子前的一些用品都得到了生动的再现,然而,那种单纯的画面所构成的冲击力却减弱了。
五、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
“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比过去减少了,教师有时间针对不同情况“开小灶”。就拿上课提问发言来说,以前,一堂课平均发言人次很少。而“小班化”一堂课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小班化”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各显神通,自己想办法,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在课堂上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则培养了他们自信心,让每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对学习感兴趣。其时,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老师应该给他们均等的机会来表现,使每个孩子都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椅子》这一课,它是一节手工制作课。用一张硬一点的纸张,通过折、剪和设计完成的一份作业。学生通过自己有创意的设计、制作,最后在作业展示时,采用‘卖椅子’的形式,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顾客’。不单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意图,练了口才,而且在别人‘买’下他的产品时,给了他一种成就感。在愉悦的心情下结束四十五分钟的美术课。
因此,小班化教育意义并不是完全在于让少数学生受益,它所起的更大的作用是让我们每位教师树立一个新的教育观念:②不仅要重视教,还要重视学生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还根据每个学生认识水平、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学习障碍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需要的学习进程。这样,学生能够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学习充满信心,独力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应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中能自我调控并做出一定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我觉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并促进孩子的创造思维,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追求寓教于乐效果
班级小了,有助于教师充分实施“互动式”教学,重组时间、空间、可老师更累了。为了达到“愉快而有效”的教学效果,要开动脑筋组织活动,还要制作大量教具。以前光想怎样把课上好,现在想的是学生怎样接受,怎么调动,要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尤为可贵的是,①学生取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大胆质疑才有创新。我在每堂课的设计上也尽量做到家庭化、趣味化、让它充满温馨、快乐。
总之,“小班化”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数减少,而是一种教育形态上的改变,它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课堂上讲究老师与孩子“等高”,并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更贴近自然人的形态,而这些标志着教育思想的真正进步。
如何更进一步的在美术教学中创设开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很好的实践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①、罗恩菲德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②、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5月
以美育人--农村小学创建美术特色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1] 张惠杰、陈朝峰(执笔)等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探索有特色、有创意的特色学校模式,培养全面而又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各类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对于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我校位于农村半山区,基础教育相对较薄弱,但近几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对学校美术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通过实践以生活为主线,因地制宜开展创意美术特色教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教学成果[2]。学校亦由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成为当地、宁波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积极影响力的、有特色的农村小学,现把我们的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成文,以求抛砖引玉,为现阶段农村小学特色创建工作提供研究、借鉴和参考。[关键词] 创意美术 特色学校 创建 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
当今社会,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更多的家庭希望孩了能上所好的学校,能碰到好的老师,使孩子能接受优良的教育;而另—方面,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特别农村学校师资条件相对较薄弱,优质教育的资源相对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如何选择学校的特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众多学校发展的内在目标。(1)学校的发展需要特色。
我校创办于一九二O年,坐落于宁波东乡太白山下,鄞县大道的最东端,依山傍水,环境整洁、幽静。13个班级,700余学生、30余教职工的办学规模与区内外的一些名校、示范校相比,没有可供回顾的丰厚文化底蕴,也没有令人炫目的名人校友;与一些新兴的学校相比,没有完善优越的教学设施,也没有引领潮流的办学形式。我们感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结合创新的理念,必须练好内功,提升内涵。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整合特色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特色是理念的组合,资源的组合。要寻找一种东西可以统帅学校的大量乃至全部工作,并使它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对学校来说是办学理念、思想的体现,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并随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对农村薄弱学校来说是一个突破口,是抓手,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各项工作。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发现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个性、特长,营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挖掘他们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综观我校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借鉴区内外特色学校的发展经验,学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看到了我们学校的亮点,那就是在美术教学方面我们学校占有一定的优势。2002年,我校学生在参加宁波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组织的全大市招贴画比赛中11名学生全部获奖,获奖作品由主办单位统一寄往北京参加教育部、团中央等16个部委组织的全国评比,最终8件作品获得“中国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21世纪议程》招贴画大赛”
一、二等奖,其中3件作品被选送到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美术学科中的创新使我们的看到了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引起了区内外教育界的关注。鉴于此,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全面+特色”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及综合能力,作为我校的特色建设之路。(2)对教育发展的再认识、反复思考的结果。国内外美术教育专家普遍认为,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是一种可以提高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课程,发达国家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着眼于此,着眼于对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为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学校美术教学的过程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美术在创作中最能突破传统的模式和桎梏,给学生从小熏陶创造性的观念。
传统的美术教材把学习领域分成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内容;现行《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的各版本试用教材编纂的虽较传统教材有很大进步,但从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同时,在各地、校的内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造成教学的实效性不高,效果欠佳。因此,本课题是在立足于新课标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而确立的,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反映了新时期美术教育的要求。(3)学校工作的课题化形势的需要。学校工作需不断创新,创新便是一个课题,以课题的思维管理学校工作以提升学校工作档次。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将通过“创建美术特色学校”这一课题研究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小学创建美术特色学校”的成功发展模式。促使学校工作进一步规范,呈现课题化运作,以此形成学校特色,推动教科研工作深化。
二、理论依据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注意人能力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一九五二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同志曾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进程都密切相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创造教育,他曾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1)培养审美意识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培养人的审美感觉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孩子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端正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情感,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审美教育能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审美感悟,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提高孩子们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升华审美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人民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美术教育在此任务中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3)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得纳认为:智力并不是某种神奇的、可以用来测验和衡量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恰恰相反,智力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地拥有并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并能有所创造,这就是智力。因此,加得纳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他所提出的“多元智能”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智能,而不是知识;第二层是:智能不是唯一的、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每个人的智能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依据加得纳的上述理论,我们在美术特色教育课程开发中以儿童的认识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方案;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模式;发现儿童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儿童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唤起每个儿童的自信心。
三、研究的过程、方法
(一)创意情景化——营造“美术园”。
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影响人,不同环境中的人,其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有异同,可见环境对人影响之深。我们的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营造一个创意情景化的“美术园”,对于学生的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学校面貌已悄悄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1)营造美术特色教育环境,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有时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努力营造美术特色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我们在校园环境方面做了一些美化。如,在进入校门后便出现一个大型花坛,在鲜花、绿叶的掩映中矗立着金灿灿的校名,使人一迈进校门就产生亲切的美感;原本教学楼对面光秃秃的庙山,经过数年的绿化、改造,现已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经过一条水泥切成的山间小道,直通山顶,从山上眺望可以看到学校的整个面貌;操场的升旗处布置着一块大型彩色的壁画,由天安门城楼、金水桥等内容组成画面,每当重要活动时,全校师生都在它的前面集会,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
(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营造情景化的美术园。优良的校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术特色教育阵地,发动师生,对校园文化、班级艺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情景化的美术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一是实施“画廊”工程(右图),让墙壁都会说话,墙壁上的每副作品都蕴涵深刻的道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好,感悟人生。二是每学期一次的“班级艺术角”评选,更是拓展了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右图为获得102班获得校第四次班级艺术角评比一等奖的“班级艺术角《智慧树》”)(3)活跃校园气氛,蹲下来和学生交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形象已不在适应学生的心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校园里是教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只有贴近学生,事事从学生角度来理解课堂,课堂才是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课堂。如:“班级艺术角”师生共同策划布置,班级中的各类美术期刊相互传阅,一起交流,一起创设一个活跃的校园氛围。
(二)体验生活化——构建“大美术”。儿童美术的创造性表现,是通过其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实现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给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为使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和创造,教师还要不断地寻求适合于儿童使用、并为儿童所喜欢、促进儿童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各种表现的形式和材料、工具。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构建“大美术”的体验内容
以美术课、兴趣创作小组、校本课为主。渗透德育,培养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告别不良行为。如设计课内外开放的活动作业一绘画日记、艺术创作活动、竞赛展示、彩泥造型、卵石画、特色展示、想象画、创意画等。结合版画课、指印课、美术创作组每周定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课题组成员陈朝峰老师为第一作者编写的《彩泥卵石画》、《趣味纸版画》、《趣味指印画》、《创意100课》等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有范围的进行实施。有创意、趣味性教学内容突出了儿童的本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的主动精神。这些课程资源内容生活化,讲究创意和趣味性,贴近儿童生活,具有生命力。每课的教学内容都从老师的话、小窍门入手,并且有儿童原创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启迪,这些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生动有趣,没有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说教。我们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经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如《创意卵石》,在选材上我们利用了农村自然资源中卵石多的特点,针对一块块天然造型不同卵石的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彩泥卵石画作品,引导学生获得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其自由而有个性地进行创作。这些源于儿童生活的创作素材充满童趣,给予了孩子们无限的创意空间,是农村美术基础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内容,这些成果绝大部分曾在《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全国30余种报刊介绍。
●体验生活化的“大美术”。如:2006年3月7日,结合“三八”节开展了《画出漂亮妈妈》创意绘画课,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彩笔画出了生活中美丽、漂亮的妈妈,祝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如图)
●构建乡土情的“大美术”。夏天,农村小学旁的小溪变成了孩子们游泳、捉小鱼、打水漂尽情玩耍的场所。银杏树下小溪的波光里折射出多么美妙的音符,踩在清澈见底卵石上的感觉多么令人难忘,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卵石使人联想起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之美。我们在构建乡土特色的“大美术”内容时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卵石。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几乎天天碰到的,特别是到了在选择卵石时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根据形态各异的卵石,选择创作的主题并进行创作加工。(如图)●凸显时代感的“大美术”。结合学习贯彻“荣辱观”主题教育,美术教师以绘画书写的形式《每日一句“荣辱观”》,让全体师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荣辱观”,效果好。(如图)
同时,探究学习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探究领域”的课程。
(2)体验的五“还”原则
美术体验的过程一般都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课堂就成为知识授与受的平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是学生、文本(教材)与老师对话的过程。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却只能听到教师那充满权威的声音在课堂上孤零零的飘荡,让学生体验创作最关键的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早已经习惯尽可能多的占据时间,因为在教师心中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的控制课堂的节奏与主动,才能把更多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如是,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启发,或反复不停的示范,课堂成了舞台,授者成了主演,受者成了观众。面对着太多知识、技能的灌输,学生少有时间动脑、动心、动手、动情。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体现五“还”原则,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还学生以探索权利;还学生以创新可能;还学生以个性张扬,40分钟的创作时间,学生拥有一半以上时间。
●还学生以课堂时间。如在《卵石》创作前,为了孩子们能够亲近自然,获取灵感。教师组织学生到校门口采集卵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
●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在《卵石》创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象进行创作。●还学生以探索权利。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启迪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索新有趣的表现技法,在相互交流中使的共同提高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学生以创新可能。如在201班的泥塑课时,我们的美术教师邀请的民间面人艺术家到课堂给学生讲解方法,引领孩子们创作与创新,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艺术效果。(如图)●还学生以个性张扬。在《瓶罐创意》中,孩子们的个性化作品更是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图)
现在40分钟的美术创作课,教师精讲5——10分钟,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创作等。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思考,不能越俎代疱。讲解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构建“大美术”、生活化的体验内容作为一种儿童美术领域里被接受、受欢迎的新兴操作方式,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创作内容。
(三)互动趣味化——活用“五步法”。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欲望激发起来”。教育是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探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形式,而应把它视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新理念。我们借鉴了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优秀成果,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的“五步趣味教学法”是指:“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 五步。●定义“五步趣味教学法”。
即在教学中通过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即在美术教学中以“趣味教学”为主线,通过选择趣味课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树立创作的目标以及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趣味体验活动,运用交流点评作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与学习的持久兴趣。在“五步趣味教学法”中以“学生为本”,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并始终以激发学生美术兴趣为前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用“五步趣味教学法”。如2005年3月12日的美术课,正好一夜罕见的已超过15厘米达到暴雪级别暴雪,给位于农村半山区学校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我校师生们利用这场罕见的的积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美术情境创意教育。美术课上把整个操场近300平米的积雪堆起了三个超大雪人。师生们一起兴致勃勃地滚雪球、打雪仗、并堆起三个超大雪人,与之合影,这场大雪给孩子们带去了意外的收获。由此师生设计并开展了美术情境创意教育活动《雪人一家亲》。(如右图)
●“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施建议。一堂美术课的开始引入、结尾展评,中间出现的问题都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法解决。其他可由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互动完成。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创作就会有生机,有活力。此时,教师不是划船的“老艄公”,而是“指手划脚”的“教练”;教师已不是平时“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该教些什么”,而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这样的趣味化互动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也给课程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发展动力。这一成果曾获2002年度宁波市教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灵活运用“五步趣味教学法”,对于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会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从而让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庆元县淤上中心小学
吴佳巍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为了弘扬民族优秀美术文化,体现各地区美术教学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辅助教学,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做为新型的农村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学会利用,并巧妙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契机,让农村孩子也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关键词:农村
美术
思考 农村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怎样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也许陶行知先生的一席话可以代表我们面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态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做为新型的农村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学会利用,并巧妙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契机,适时地增设弹性课程。
一、农村美术教育要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加以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1、“走”向自然,拓宽审美视野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曲曲的小路,起伏的山峦和丰富的色彩,为农村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创造环境,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示。在我的一节美术课中,让学生画《咱家的风景》,我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同学们兴趣盎然,接着我建议,为何不把它画出来展现给同学们看呢?学生们立刻响应。一星期后,一幅幅生动的作品上交了。当一个同学提议办个画展时,教师又把办画展的工作交给了他们,只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展板、展览场地等。整个过程学生们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有条不紊。经过两天的忙碌,各个班级的展板全都呈现在师生面前了。我们美术许多教材是来源于大自然,特别是工艺美术教学对农村学校来说更具优越性。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树皮、树根,不同形式的瓜子壳、玉米皮、麦秸草、野草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粮食等,经过学生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情趣的工艺品。如我曾利用农村家庭制作家具后会有很多的刨花,收集起来贴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先选长条平整的刨花在温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擦干、着色并压平,接着构图,最后剪刨花并粘贴,若能用精美的画框装裱起来,效果更佳。还有那些用色彩各异的笋壳粘成的作品,如在我县举水乡校,美术老师和同学们利用笋的外壳,经过上山拾笋壳、脱干、防腐、烫平、粘贴等工序,做成各式各样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卖,很畅销,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挣点小,虽然钱不多,但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这些自然物质、田野山林的充分利用,在丰富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2、融入民间,让艺术“走”向学生
山区学校可利用本地一些随处可得的自然材料,将民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到美术课上来。我们可以利用我县传统的民间艺术加工厂庆元兰氏根雕、双枪竹木作为一个现成的美术大课堂,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这里溪峡如网、廊桥星罗,在我县的周边地区,完整的廊桥便有200多座,而且都很古老,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这些古廊桥别具风姿、异彩纷呈,有的似长虹凌架于碧波之上,有的恰如蛟龙腾飞于青山之间,“长虹饮涧、新月出云”座座廊桥如瑰宝镶嵌在群山之间。加上我县还有省级古村落——大济进士村及各处革命遗址等等。作为这山区的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的欣慰,这里有无穷的天然教科书。
3、学习科技,让现代化农村理念“走”向学生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建设,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市、农村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涌现出很多科技示范园、种养殖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投入了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这些示范园和基地都是我们美术教育的很好的教材,通过以美术课为依托让孩子们接触让现代化农村,从而使他们更多更早更好地了解现代农村,了解依靠科技新开发的农产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追求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泛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在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满堂灌,提倡因材、因人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才是高水准的教学。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经过这几年政府的改革开放,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过上较好的生活,但一些家长受经济浪潮的影响,自己一味的出去挣钱,孩子放在家里任其自由地玩,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玩艺术,如用泥巴、竹编等做各种自己想玩的玩具,这些孩子只要老师加以提醒,也许这些玩具也成了艺术。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少了些。城市学校教师会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来制作CAI课件,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还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去看一些画展、图片展……而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小学所不具备的,致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因此,我们也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还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真的只能就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上泥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都有橡皮泥来做泥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泥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作为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应懂得尊重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我是从山里走出去的,我知道山里的孩子更需要关心。加上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对孩子们的心情我颇有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校的小学生,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非常强烈。每当他们从课文中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想以自己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用薄纸印摹捡来的画面纸片。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涂抹和影印,便会悄悄的搞起自己的创作。经过一番工夫,他们的丑小鸭出笼了,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这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亲手孵出的丑小鸭羞涩的掬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权威人士”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什么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孩子们亲手“孵”出的丑小鸭,美术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切忌给孩子们泼冷水或武断的否定。
点滴感想,难免肤浅偏颇。相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农村的美术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三人之行,必有吾师。在美术教学同仁的启迪下,今后的美术教学一定会有长进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中小学美术》
2004年第3、4期
[3]《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
作者:殷建国 [4]《艺术课标实施中思索》
作者:李亮
[5]《从人文自然景观中探索乡土美术教学》 作者::胡满广
[6]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13日第3版
《由“旧鞋变了”想到的》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教学研究室 李正火
[7]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13日第3版
《 要注意挖掘农村的美术资源 》
7.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七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
1. 拓展性。
拓展性是选择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基本要求,若是拓展性缺失,那么拓展阅读势必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若是拓展性太强,就又会导致拓展阅读资源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不能达成预期中的拓展阅读效果。所以,在选择拓展阅读资源时,必须加强对拓展性的考量。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拓展阅读展开的时机,若是在教学之后进行,那么阅读资源的选择势必就要和教学内容相贴合。若专门拿出一节课时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就需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目的进行阅读资源的选择。比如,在教学完《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选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拓展阅读,其不仅非常贴合课文,更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2. 目的性。
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并没盲目地展开教学。所以,在选择拓展阅读资源的时候,也需要对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加强考量。就语文教学的实际目的来说,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不同的教学目的,所需选择的阅读教学资源是不一样的。比如,若是出于写作目的,那么在选择拓展阅读资源时,就需要选择语言文字较为优美、内容逻辑清晰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若是为了实现“说”这一教学目的,那么阅读资源的选择就应该以对话内容较多的文章为主,通过人物对话了解说的艺术。若是出于读的目的,就应该选择一些可读性高、内容丰富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教学目的为先导,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实际运用
1. 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的展开时机比较多样,根据教师自身对教学活动的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拓展阅读教学。在教学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开展时机。比如,在教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可能对其中的相关内容还存在认识不足,或是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所以,就需要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相关知识点,以便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可能对于文章的部分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像“《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若是学生对《七色花》以及《血泪仇》不熟悉,那么自然就无法理解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所以,为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可以引入《七色花》以及《血泪仇》中的一些片段进行拓展阅读。如此,通过拓展阅读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2. 专项拓展阅读。
阅读是语文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其所占分值往往较高,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专项拓展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由于专项拓展阅读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选择拓展阅读资源时,就可以更多地对文章的可编排性进行掌控。可编排性即指对一篇文章能够进行重新编排或是问题设置,如在教学《梅花魂》这一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专项拓展阅读的方式展开。通过对文中的核心意象———梅花进行辨析,学生可以明确作者对外祖父的墨梅图情感的理解和认知,并且用梅花这一意象深刻表达了海外华侨思念祖国之情。所以,专项拓展阅读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文中的梅花有何作用,地位如何?墨梅图在文中体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进专项阅读更加深入。
3. 以拓展阅读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拓展阅读资源可以起到丰富语文课堂的作用,不论是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还是常规语文教学,拓展阅读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活动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在常规教学中,可以利用拓展阅读资源对课堂进行补充,针对课堂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入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对其进行强化。再如,进行写作教学时,也可以引入拓展阅读资源,从阅读资源中挖掘可用于写作的相关素材和技巧,以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阅读资源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选择这些阅读资源的时候,需要秉承拓展性和目的性的基本原则,加强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后、专项阅读等环节加强拓展阅读资源的应用,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课程,更是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阅读资源进行拓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由此,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然后对其拓展阅读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展开深入探究,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助推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贞.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探讨[J].课外语文.2013.06:50
[2]梁夏玲.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J].学园.2015.09:114
8.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应用策略
G623.2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的粮食。阅读书籍能够给予人力量,催人奋进,使人明智。有效的阅读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仅仅靠阅读教材内的文本,其数量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提升语文素养了。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之后,应引导学生将思维像课外扩散,加大阅读量,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吸收丰富的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一、拓展阅读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丰富写作素材,从而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外通过拓展阅读积累大量的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通过阅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但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写作能力也会逐步的提高。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据相关统计,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70%以上是通过阅读材料及其他参考书进行的,因此可以看出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俨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每名小学生开始。大量的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阅读中的拓展延伸恰恰符合发展创新能力的需求。阅读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大胆从文本中走出来,注意进行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在“大语文”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像学生灌输知识重要的多。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了吸收才能够进行模仿创造。有效的拓展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養及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学生会在阅读某部作品后在思想上或表达能力上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阅读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的见识及能力会随之增长。思想及表达方面会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而发生智的飞跃。鲁迅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够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枯燥了。”开展拓展阅读,对于热爱阅读的学生来讲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一主题有了深入的了解,还能够促进其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那些平时对阅读兴趣比较低的学生,在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料中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在大量的语言熏陶下,学生会觉得拓展阅读要比剖析课文有意思的多,渐渐的会喜欢上阅读,同时为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中高年级拓展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1.明确拓展教学认识有目标的开展
由于一些教师对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拓展阅读教学错误开展,以至于不仅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开展拓展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其目的,是扩充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其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亦或是体验语言迁移运用。只有拓展教学的目的明确了,才能进行有效的实施。由于受到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拓展阅读教学也出现了应试的倾向,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影视教育的影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拓展阅读,只要考试中可能休闲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便会生拉硬灌,从而使学生在拓展阅读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这样将原本的拓展阅读变为学生的考试训练,使学生感受到的是应试的压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拓展阅读教学不能够只看近期的效果,应立足于长远,树立端正的阅读态度,明确阅读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开展拓展阅读促进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
2.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外界的因素很容易会对其造成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使孩子沐浴在拓展阅读灿烂的阳光下,时时吸允阅读的新鲜空气,享受丰富的阅读精神食粮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方面应大力度建设校图书馆,不断进行图书更新,鼓励学生进行图书借阅,在班级里建立图书区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将课堂内学习的内容与课外拓展阅读资料有效的进行衔接,顺利地过度,从而形成坚固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正确的进行引导他们正确的处理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于身心的拓展读物,同时能够根据拓展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展示成果等等。如此一来就不必在担心没有时间进行检查学生们拓展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这也使得小学生拓展阅读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从而积极朝着大语文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调动起家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便是家长,因此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教育的投资,然而真正的投入时间陪孩子进行阅读的父母非常的少。学校应像家长宣传阅读额重要性与必要性,组织进行“亲子共读”活动的开展,并给予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致力于将学校的拓展阅读延伸到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相信孩子会培养出浓厚的阅读兴趣,促进拓展阅读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拓展阅读作为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一种形式,能够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积极性,更加深入的进行文本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及良好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广大教师与家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韩淑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 理论导报. 2015(05)
[2]孙凤莲、缴健华.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J]. 学周刊. 2014(18)
[3]王建飞.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29)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中高年级12-16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训练12-15
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题目08-31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06-27
中高年级随文识字案例10-14
中高年级组主题教研活动总结09-24
物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07-15
中高层述职报告07-08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07-12
备考CATTI和中高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