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知识总结

2024-09-17

工程测量知识总结(8篇)

1.工程测量知识总结 篇一

(1)工程建设的三个阶段1规划设计阶段2建筑施工阶段3运营管理阶段(2)工程测量学就是研究各项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虽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工程建设中规划设计所需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这个问题。(3)数字地面模型(DTM)是表示地面起伏形态和地表景观的一系列离散点或规则点的坐标值集合的总称。(4)在测绘领域,用一系列地面点的x,y坐标及其相联系的高程表示区域地面形状的模型,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5)铁路、公路、输电线路以及输油(汽)管道等均属于线性工程,它们的中线通称线路。

(6)铁路勘测设计的过程:1方案研究2初测3初步设计4定测5施工设计(7)初测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勘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沿线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以及地质和水文方面的资料(纸上定线)。

(8)定测的主要任务是把初步设计中选定的线路中线测设到实地上。(9)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有草测、初测和定测工作。

(10)公路的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和沿线设施等。(11)根据线路工程的作业内容,线路测量具有全线性,阶段性和渐近性的特点。

(12)导线点的布设要求:1导线点宜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前后相互通视。2导线点应选在开阔的地方,以便作为图根控制,进行地形测量。3导线点间的距离要适中。4导线点应尽可能接近将来的线路的位置,以便为定测时所利用。5桥梁及隧道两端附近,严重地质不良地段以及越岭垭口处应设置导线点。

(13)基平测量是沿线路布设水准点。2中平测量是测定导线点及中桩高程。(14)将纸上线路测设到实地上的工作称为中线测量。(15)线路纵断面的测绘:

(16)水下地形测绘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为:1任务的来源、性质、技术要求,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技术设计的依据及原有测量成果的采用情况。2各施测控制点的等级,标石及造埋数量,水深测量图幅,测深面积及障碍物的大致分布情况。3作业所需的各种主要仪器、器材、船只类型和数量。4根据测区地理气象及技术装备条件,确立的不同测区的作业率,计算的各种测量作业的工作量和工作天数及时间安排。5根据测区特点和作业技术水平,重点提出的适当的作业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具体技术指示。

(17)检查线的方向应尽量与主测线垂直,分布均匀,并要求布设在较平坦处,能普遍检查主测深线。检查线一般应占主测线总长的5%~10%。

(18)编绘竣工图的目的:1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使设计有所变更,这种临时变更设计的情况必须通过测量反映到竣工图上,以竣工图作为检验设计的正确性,阐明工程竣工最终成果的技术资料。2为改建扩建提供原有各项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交通线路的坐标,高程等资料,作为改建扩建设计的依据。3便于工程交付使用后进行生产管理和各种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特别是地下管线等隐蔽工程的检查和维修工作。

(19)竣工图的特点:1竣工图的图面内容相当复杂。2竣工图上所有建筑物,管线等重要地物的细部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采用解析法测定并在图上注记,精度取决于细部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测量精度。

(20)施工控制网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在精度上不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21)控制网优化设计的质量标准------精度,描述误差分布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靠性,发现和抵抗模型误差的能力的大小的一种度量。------灵敏度,监测网发现某一变形 的能力大小的一种度量。------经济,建网费用。

(22)空中网优化设计的分类:1零类设计(基准问题),2一类设计(图形问题),3二类设计(权比问题),4三类设计(加密问题)。

(23)施工放样的任务是把图纸上以设计好的各种工程建筑物,构筑物,按照设计的要求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并设置各种标志,作为施工的依据,以衔接和指挥各工序的施工,保证建筑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24)坐标法放样:1角度放样2距离放样3点位放样:1经纬仪+钢尺(或测距仪)放样法2全站仪坐标放样法3GPS、RTK放样法。(25)规划法放样的思路:首先采用直接放样法确定实地标志,再对放样出的实地标志进行精确测量,求出实地标志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然后根据偏差将其归化到设计位置。(26)曲线的形式:------单圆曲线:亦称为单曲线,即具有单一半径的曲线------复曲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向的单曲线连接而成的曲线。------反向曲线:由两个方向不同的曲线连接而成的曲线。------回头曲线:由于山区线路工程展线的需要,其转向角接近或超过180度的曲线。------螺旋线:线路转向角达360度的曲线。------竖曲线:连接不同坡度的曲线,分为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

(27)曲线要素:曲线的半径R,偏角(即线路转向角)a,切线长T,曲线长L,外失距E及切曲差q(又叫校正数或超距。)(28)偏角法:所谓偏角法,是根据曲线点i的切线偏角di及其间距c作方向与定长交会获得放样点的点位。

(29)路基边坡放样:路基施工填挖边界线的标定,称为路基边坡放样。(30)线路复测

(31)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2

岩爆破法3盾构法4顶管法

(32)地下工程施工测量的特点:1由于地下工程的空间条件限制,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形式只适合布设导线。2地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不能预先一次全面布设。3地下测量的测点标志一般设在隧道的顶板上,测量时需进行点下对中,观测时需要进行照明。4地下隧道施工出现错误不能及时被发现,点位误差累积较大。5地下工程的环境对地下测量工程工作测量工作干扰大,给测量工作和保证测量精度增加了难度。

(33)地下工程贯通情形:1两个工作面相同掘贯通,称为相向贯通。2两个工作面同向掘进贯通,称为同相贯通。3由一个工作面向另一个指定的地点掘进贯通,称为单项贯通。(34)贯通误差:

(35)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的特点:1高程测量线路一般与地下导线测量的线路相同,通常利用地下导线点作为高程点。高程点可埋设在隧道的顶板,底板或侧壁上。2高程点(导线点)设在顶板时,观测水准尺应倒立在测点上。3地下高程测量线路在贯通前均为支水准路线,因此需要进行往返观测或多次观测,以次检核,防止出现差错。4在施工中为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一般是先用低等级高程测量给出隧道在竖直面内的掘进方向,再用高等级高程测量进行检测,并建立永久高程点。(36)联系测量:为了保证地下工程按设计方向掘进,保证各相向掘进的工作面在预定地点能正确贯通,就必须将地面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通过平峒斜井及竖井传递到地下,这些传递工作称为联系测量。(37)一井定向:是在一定竖井内悬挂两根吊锤线,将地面点的坐标和地面边的坐标方位角传递到井下的测量工作。

(38)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变形监测)1精密高程测量2精密距离测量3角度测量4重力测量。

(39)准直测量:就是测量测点偏离基准线的垂直距离的过程,它以观测某一方向上点位

相对于基准线的变化为目的,包括水平准直和铅直两种。(40)为了测取观测点较近的绝对水平位移值,需要有稳定的点作为参考,这样的参考点也称为基准点。

(41)在离观测点较近的地方设置比较稳定的点,称为工作基点。

(42)将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或观测点联系起来,常需要一些过滤点,称为联测点。(43)柔性弦线两端加以水平拉力引张后自由悬挂,则它在竖直面内呈链线形状,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利用此直线作为基准线可以测定附近测点的横向偏离值,这种方法称为引张线法。

(44)观测资料的整理、整编工作主要内容:1对观测记录进行核校,检查是否有记录或计算错误。2数据存档及存入数据库。3绘制相应的因素(如测端分布图,变形过程线,建筑物变形因素等。

2.工程测量知识总结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及强大等都更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资源已取代传统的实物资本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并形成了新的资本形式, 即知识资本。

(一) 知识资本的概念

知识资本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知识资本不同的定义。加尔布雷思提出知识资本的概念, 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是一种动态的资本, 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斯图尔特将知识资本定义为, 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埃德文森和沙利文认为, 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 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斯维比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不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部分。布鲁金认为知识资本是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并将知识资本分为人才资产及基础结构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 同时给出等式:企业=有形资产+知识资本。国内的学者保建云认为, 知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潜在的、无形的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 是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王成、许庆瑞等认为, 知识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 是各种知识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对知识资本的含义已形成一些共识: (1) 知识资本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或竞争优势的资源, 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在知识资本的运动中。 (2) 知识资本具有非货币化或者难以货币化的特点, 知识资本是对财务会计中货币资本的补充, 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产。 (3) 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信息、经验、体制、组织关系等资源, 可以看作是知识转换过程的最终结果, 也可以被看作企业所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净值。 (4) 知识资本概念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概念, 揭示了企业或组织真正的知识资产。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的总和。知识资本有效地说明了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之间的内在的、互动的关系, 改变了过去财务会计无法科学测量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局面, 为企业或组织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二) 知识资本的内容

斯图尔特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中。人力资本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文化等, 顾客资本指市场、营销渠道及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者共同作用、共同推动企业资本的增值与实现。人力资本是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源泉;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联系与作用的纽带;顾客资本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 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扩张提供基础。

(三) 知识资本的特征

知识是一种特殊商品, 其特殊性在于其使用价值是价值与增值的手段。知识商品成为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手段后, 就变成了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具有知识商品的特征, 但知识商品并不全等于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知识资本的高增值性。知识具有可学习和可复制等特征, 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 (2) 知识资本的耐用性。知识作为资本具有长时间使用而不会立即消失的特征, 知识可无限制循环使用。 (3) 知识资本的无形性。知识资本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 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4) 知识资本的共享性。知识资本可以同时记入两家以上的知识资本财务账, 如专有技术的转让。因此对易流动的知识资本需要用法律或其他方法保护起来。 (5) 知识资本的依赖性。知识资本无法单独存在, 其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本对员工个体的依赖性, 二是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性, 特别是拥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专用知识的员工。 (6) 价值转化的不确定性。知识资本参与生产经营和价值转化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其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弹性。知识资本的价值大多是处于潜在状态, 转化为现实价值的程度高低取决于企业利用和运作的能力。目前知识资本因难以度量而暂时还无法进入现有的财务账户, 知识资本的价值表达和实现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过程, 知识资本参与生产经营过程的程度不易把握,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

二、高校知识资本的测量

我国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蕴藏着无限的知识资本资源。参照斯图尔特知识资本理论, 高校知识资本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依附在高校人力资源上的资本价值, 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业务骨干团队等, 简单说就是高校师资力量。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的独特性是高校重要的核心技能之一, 人力资本的价值是衡量高校整体竞争的标志之一。结构资本指依附于高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上的内部组织能力, 包括学校人才引进机制、科研政策、人才奖励政策、人才培训机制、学科前沿性、特色专业优势、知识共享性等。结构资本逐渐成为高校竞争取胜的基础。目前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科研政策等成为高校结构资本的突破口。顾客资本主要指广大考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政府机构、高校评价机构等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可度, 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知名度等无形资产, 包括学生就业率、学生人数、科研成果转让的数量、横向科研课题的数量、学校公关能力等。衡量高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是顾客资本。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 影响顾客资本的重要方面是学校培养的产品即学生是否能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对高校知识资本进行测量可促成高校知识资本的转变, 制定高校发展战略;通过知识资本测量可以筛选影响高校绩效的关键性的无形驱动因素, 从而提高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组织的发展水平, 发挥高校在科技兴国与教育兴国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确认高校知识资本的运行绩效, 进而认识高校的真正价值和潜力, 为高校的管理提供信息和标准。知识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价值进行绝对测量是非常困难的。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 目前国内外对包括大学的知识资本在内的测量评估方法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 直接知识资本方法 (DIC)

是指通过识别大学知识资本的各种构成来评估测量其货币价值。只要这些构成能够被识别就可以直接评价, 不论它是单独的, 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具体方法如知识资本元素收益计算法, 将知识资本分成许多可辨识的独立的基本知识元素, 分别计算其收益和成本, 得出每项基本元素的投资收益;如包含估值法, 使用组合的权重指标层级, 关注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 即组合价值的增加=货币价值+组合的无形价值附加值。

(二) 市场资本化方法 (MCM)

将大学知识资本的市场价值与资产净值的差别作为大学知识资本的价值。如托宾的q比例法, “q”是公司股票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通过q的变化了解组织或者项目的有效绩效 (或许不是组织或者项目的知识资本) ;如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法, 知识资本价值是组织股票市场价值与公司账面价值的差额。

(三) 资产回报法 (ROA)

用大学知识资本在一定时期的平均税前收入除以平均有形资产, 得到知识资本的资产回报率, 然后将其与参考的或类似的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 用其差乘以知识资本的平均有形资产, 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年度平均报酬, 再用平均报酬除以知识资本的平均资本成本, 得到知识资本的价值。如无形价值计算方法, 用组织或项目的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平均收益率相比较, 计算出组织或者项目的税前超额收益, 然后计算税后超额收益作为知识资本价值。如知识资本收益法, 将知识资本收益看成是组织正常收益中超过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预期收益的一部分。

(四) 记分卡法 (SC)

识别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的各种构成, 并且在记分卡或图表上反映出各类指标。如Skandia导航器法, 通过164个指标测量知识资本 (91个智力性指标和73个传统指标) , 这些指标覆盖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等五个部分。又如平衡记分卡法, 通过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创新和学习四个领域的23~25个指标来测量公司绩效。

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资产回报法和市场资本化方法反映知识资本的财务价值, 并且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容易与会计报表沟通。但这两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试图将任何无形的事物都转换成货币, 这一方面不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计量的偏差和肤浅的结果。同时这两种测量方法只能针对组织层次, 限制了委员会层次以下各部门的使用, 而且其中一些指标不适于非营利型组织和公共组织。直接资本化方法和记分卡法创造了比财务计量更为综合的有关组织健康状况的图画, 并且可以应用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它们的测量和报告比单纯的财务测量更快速和准确, 不需要测量严格的财务指标。这两类方法的缺点是指标之间的前后关系不易确定、可能产生大量的指标和数据的海洋, 加大了分析和交流的难度, 而且对每一个组织定制化, 组织间的比较相当困难, 习惯于从财务观点看待事物的管理者对评估的结果不容易接受。

综合分析各种测量方法, 根据高校特点, 笔者建议应用Skandia导航器法对高校知识资本进行指标确立和测量。其组成部分包括: (1) 财务部分。在知识资本中, 财务起着仓库的作用, 只要时间足够长, 知识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财务部分和其他部分是共生关系。 (2) 顾客部分。顾客行为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 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顾客部分反映顾客类型、顾客忠诚度、顾客支持、顾客角色和顾客成功五个方面内容。 (3) 过程部分。这一部分考察技术对整个企业价值创造方面所起的作用。 (4) 更新和发展部分。这部分反映企业将来的情况。用61个指标反映市场吸引力、顾客、战略伙伴、产品和服务、员工、基础设施几个方面内容。 (5) 人力部分。这部分是知识资本的核心与联系其他几个部分的纽带, 是知识资本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主要包括领导指数、激励指数、顾客满意度。

三、高校知识资本价值测量指标设计

根据高校知识资本运作特点, 参照Skandia导航器法的原理设立高校知识资本测量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对于最终的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但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又使评价指标的选取难于采用统一的标准, 因此, 在指标的选取上只选用代表性的指标。

(一) 人力资本指标

包括: (1) 教学科研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教学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 (2) 高级职称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正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 (3) 博士硕士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所占的比例。 (4) 教职工培训费用。测量高校对教职工投入的培训及进修费用。 (5) 骨干团队创新能力。测量高校学术骨干团队在专业上的业务创新能力。 (6) 教职工的满意度。测量高校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 结构资本指标

包括: (1) 高校制度。测量高校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科研政策、教职工奖励等方面的制度。 (2) 学科前沿性。测量高校现行设置的学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3) 特色专业优势。测量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在同类高校中的竞争优势。 (4) 科研经费来源、科研项目数、科研成果数、专利数、版权数。测量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取得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数、取得的科研成果总数、申请专利和出版专著的总数。 (5) 馆藏图书、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化程度。测量高校图书、数据库建设、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软件、校园网等方面的投入。 (6) 知识共享程度。测量高校知识共享程度。

(三) 顾客资本指标

包括: (1) 学生就业。测量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情况。 (2) 学生数量。测量博士、硕士、普通本科及其他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数。 (3) 学生家长满意度。测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4) 横向科研课题量。测量社会企业等校外机构与学校的科研合作情况。 (5) 科研成果转让、科研成果转化实用技术量。测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6) 外部公关的能力。测量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等融资机构的协调能力。

高校知识资本测量涉及的指标很多, 以上指标是对高校较有代表性的指标, 不能涵盖高校知识资本的全部, 每个高校在选取指标时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单位, 最重要的是: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是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才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兴山、范利民、黄红灯著:《大学知识资本的管理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知识工程初探 篇三

1、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工程

知识是指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人类的知识两种。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一类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包括技术方案、机械图、计算机源程序等。另外一类未被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时候所拥有的知识可以称为隐性知识,包括技能、经验、诀窍等。

知识,特别是可以作为企业智力资产的知识,在企业研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世纪初,我国企业界开始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已经逐步走出简单文档管理的范畴,正向企业智力资产管理的纵深发展。我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把个体的知识转变为公有的、有组织的、大家可以共享的知识。整合并且关联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智力资产。从战略高度对待智力资产,并且充分利用,让大家可以很容易地访问并且主动参与收集和归纳总结。

1977年,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费根鲍姆教授做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技艺”的演讲,提出了“知识工程”这个概念,其研究方向是专家知识的获取、表达和推理过程的系统方法,目的是构建一个具备专家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软件系统。

知识工程作为学科研究始于日本。知识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使之成为指导具体研制各类智能系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工具,以及使之成为一门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体系。但是直到1984年,知识工程的定义才逐渐清晰起来,即知识工程是研究知识信息处理的学科,提供开发智能系统的技术,是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数理逻辑、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2、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知识工程

知识工程最终目标是用机器复制人在解决某方面问题时所-需要的能力,从而达到在解决相同或相似问题时,用机器替代人工的目的。这和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使用机械的动机一模一样。为了能深刻理解此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世界经济发展史。

按照各时代的生产力技术特征,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

手工时代是16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时代,尽管已经有了像纺织机的精巧装置,但由于依然依靠手工劳动,依赖于个别人的技能,生产效率极低。

蒸汽时代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生产力极大提高。

电气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从此电力开始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基于电学原理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电子时代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方面通过“马歇尔计划”迅速恢复和强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另一方面在经济成果的支撑和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科学事业,使科学技术研究更加群体化、社会化、产业化,并且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这个时期虽然短暂,却产生了对人类有深远意义的几项技术,原子能成为新能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人造卫星上天、宇宙飞船登月等等,科学的巨大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

信息时代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此间计算机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得到迅速推广,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卧薪尝胆,在短短的三十年内迅速崛起。在建立了一整套企业精细化经营成熟模式的同时,也将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设备生产管理信息化技术推上新的台阶。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企业发展,资本固然重要,但保持绝对技术优势也是立于不败的先决条件。那么,维持技术优势就必须保持知识的领先和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把这一时代叫知本时代。

网络时代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已经迎来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智慧文明时代,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电脑连接起来的同时造成了人脑的联合,它促进了脑力劳动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人脑及其智力资产将成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本。人类将进入智本时代。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两大趋势,首先是在经济结构的价值体系中,资本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知识和智力,其次是在人类财富的价值权重中,物质财富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以知识和智力为主的精神财富。生产模式的改变将直接导致社会的深刻变革。知识工程在这次变革中,将会起到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知识工程的推广实施一定会加速变革的进程。另一方面,知识工程也为减缓变革对企业的冲击提供有效手段,从而帮助企业平稳摆渡到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工程动因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研究适用于企业的知识工程才对社会发展最具有现实意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需要不断进步,而且不容有丝毫喘息。只要前进的步伐稍有停滞,就会有被市场吞没的危险。

2009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作为电气时代成长最快的公司,曾一路斩关夺将,先后联合或兼并了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悍马等十多家公司,从1927年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但就在最近一次的金融风暴中,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巨无霸轰然倒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实质上是忽视产品创新,竞争力衰退所致。

通用的例子让企业清晰认识到规模巨大难免轰然倒塌以及资本雄厚不足抵挡危机,那么企业需要必备两个觉悟,即如何不死和如何领先。这两点互为因果,企业要想不死,只有靠领先。领先是生存的需要。

市场竞争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外部压力。作为中国的企业,还面临着来自内部的人才压力。经济全球化导致大量人才外流,我国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转型,机会与危机并存,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很难形成敬业有恒的专家群体,另外人才流动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再加上制度缺陷,教育失当,加快了人才的无序流动,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技术流失。知识工程要点

1、企业的出路

面对内外双重压力,企业化解的方法只有两条:致力创新和留住知识。

人才流动和技术流失让企业常常非常被动,有时为了挽留人才不惜重金,但即使这样,人才还可能离去。在人才问题上,钱解决不了全部问题。那企业应该怎么办呢7答案很明确:人留不住,要留住知识。把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复制下来,留在组织里成为集体共同拥有的能力。对于个人,能够破除技能垄断,避免人才自我膨胀,最终与企业关系恶化。对于企业,能够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人才与企业共生共赢。

我们提出的致力创新和留住知识这两条建议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创新一定是基于知识的创新,而留住知识的目的也是为更有效地创新。两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知识的最高体现形式。没有知识支撑的创新,是无米之炊,是无源之水,是空中楼阁,是海市蜃楼。企业要创新必须先从知识抓起,知识工程就是帮助企业整理知识、用好知识的重要手段。

2、知识工程的定位

(1)面向知识的信息化工程

知识工程包括两项关键技术。其一是关于知识转化为代码的技术,也就是通过知识编码将知识进行重构的技术,其二是关于知识代码运算和输出的技术,这是纯粹的信息化技术。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前者是基础,是关键,后者是保障、是环境。

知识是固化的经验,但知识不等同于经验,是因为还有一部分无法表达也无法固化的经验不包括在内。知识工程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企业每天要解决的问题可分为新问题和老问题两类。老问题可直接应用成功经验进行解决;新问题的解决是要在既往经验类比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和综合。无论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经验都是基础。

做企业就是要做事,做好每件事都要有好的方法。这些好的方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反复验证和修正,最后才能固化成为最有效的操作步骤和工作标准。每一个有效方法的获得都是有高昂代价的,是企业用无数的金钱和时间换来的。这些方法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硬件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做事的方法就是软实力。软实力有时还可以弥补硬件能力的不足,它更能体现竞争力,并且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实现突飞猛进。

经验是获得先进方法的过程记忆和深刻理解以及方法本身,但尽管企业为这些经验付出了高昂代价,可这些“记忆”、”理解”和“方法”却只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中。知识工程就是要帮助企业把人脑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知识在计算机里做一个备份。这是知识工程关键的第一步:知识识别。

第二步需要考虑把知识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的问题,能让计算机区分每一个知识点的特殊属性,包括应用场景、操作步骤、产生效果以及评估标准等。这个过程是知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环节。

企业既要把重复性的工作越做越好,也要适应市场不断地创新。人在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如果老的经验不能有效地解决新的问题,那么多是因为两种问题的特性不匹配。为了使宝贵的经验解决更多的问题,首先需要提炼问题的全部属性。只有分类和描述非常清晰准确的属性,计算机才能去对比和匹配,属性分得越细致、越抽象,则适用的范围越广,匹配也越精确。知识工程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解析和知识重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知识的重用。解析的粒度和精度以及重构的层次和关系都会直接影响重用的效率。这也是知识工程里最核心的部分。

(2)复制专家的过程

知识工程的首要目标是复制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专家出色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知识工程里叫“企业最佳实践”。专家要对每一步骤做出详细讲解。这在知识工程里被称作“协议分析”。对于已经发生的或无法记录的实例,只能事后通过面谈的方式,请专家一起回顾和说明。知识工程就像一个录像机,要能把历史事实复现出来,而专家的讲解是对历史演变的真实意义做出注解,这样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全貌。这些没有被歪曲的历史描述,对后人才有真正的借鉴意义。做到这一点才算完成了知识工程的基本任务一知识挖掘。如果知识工程中缺少对专家的录制环节,那样的知识工程大多只是搭建了一个文献检索平台。因为无从得知别人的数据是否经过验证和是否有效,而且缺少操作过程,所以,对企业的价值有限,能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3)输出结果是知识系统

完善的知识工程的目的是要建立知识系统,其作用是为业务流节点的每一项任务提供所需要的有效知识,即能操作、有结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决策原则、判断标准以及适用条件等等。知识系统是与所有业务流程相关联,与业务流程并行的知识保障系统,像一个如影随行专家顾问,站在业务人员的背后随时赐教。它不必去试图改变业务流程,而是如实反映流程运作情况,为流程优化提供一手资料。总的来说,知识系统应该具备记录功能、学习功能、训练功能、咨询功能和管理功能。

3、知识工程的实施

知识工程的早期曾叫专家系统。后来知识工程转变成为构建专家系统通用方法的研究学科,而知识系统依然包含专家系统的功能,这也是知识工程最重要的功能,是我们强调的把知识留在组织的之中集中体现。这一功能服务于企业一线的业务人员,也直接反映企业的竞争力。

知识工程的实施过程,不仅要改变企业内的业务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知识系统开发之前,我们要设计好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期有效的系统运行、维护机制。用来保证知识通过识别、获取、解析、重构、共享、更新各个环节能够顺畅流动。同时,既要保证知识流主动完成与业务流的充分融合,又要实现业务流主动对知识流的补充更新。这个机制既有对知识系统的信息化智能要求,更需要有专人专职来监管维护系统的运作。不仅管理知识挖掘的过程,知识重用的情况,还要管理知识流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软件工程知识点总结 篇四

计算机科学中与实践相关的部分,都和数据以及其他学科发生关系。软件工程和人的行为、现实社会的需求息息相关。

发展史:1.生产作坊方式2.面向对象的方法3.软件过程工程4.软件复用和基于构件的开发 学生做到:1.研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软件 2.通过一定的软件流程,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足够好的软件 3.通过数据和其他方式展现所开发的软件是可以维护和继续发展。

单元测试(好标准):1.在最基本的功能/参数上验证程序正确性;2.由最熟悉代码的人写;3.测试后,机器状态保持不变;4.要快;5.产生可重复、一致的结果;6.独立性;7.覆盖所有代码路径;8.集成到自动测试的框架中;9.和产品代码一起保存和维护。

回归测试:模块出现退步,从正常退化到不正常状态,为了验证新改进的代码的正确性。个人开发:计划:估计时间(开发):.需求分析.生成设计文档.设计复审.代码规范.具体设计.具体编码.代码复审.测试;记录用时;测试报告;计算工作量;事后总结;提出改进计划 个人在团队中:1.通过交流实验等方法理解问题、需求或任务2.提出多种解决办法3.与相关角色交流解决问题的提案,决定一个可行方案4.执行5.和其他角色合作,测试实现方案,修复缺陷6.对结果负责

代码规范:代码风格规范:1.缩进2.行宽3.括号4.断行与空白行5.分行6.命名7.下划线8.大小写9.注释

代码设计规范:1.函数2.goto3.错误处理4.处理C++中的类 代码复审目的:1.找出错误代码2.发现逻辑错误3.发现算法错误4.发现潜在错误5.发现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6.传授经验

代码复审步骤:1.代码成功编译2.程序员必须测试过代码3.程序与提出新的代码,差异分析4.可选择面对面复审,独立复审5.面对面复审中,开发者控制流程,讲述修改的前因后果,复审者有权打断叙述提出自己意见7.开发者负责所有问题得到满意解答8.达成一致意见 复审后:1.改正明显的错误2.对无法解决的错误,记录下来3.把所有错误记在“我常犯的错误”表中,作为以后自我复审的第一步

结对编程好处:1.在开发层次,提供更好的设计质量和代码质量,解决问题能力强2.对开发人员,结对更有信心3.在企业管理层上,更有效的交流相互学习传递经验,高投入产出比 如何结对编程:1.驾驶员:写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和单元测试2.领航员:审阅文档、编码;考虑单元测试的覆盖率;思考是否需要重构;帮解决技术问题3.不断轮换角色,不连续一小时,领航员控制时间4.主动参与5.只有水平差距,没有级别差距6.设置好结对编程环境 团队模式:1.主治医师2.明星3.社区4.业余剧团5.秘密团队6.特工7.交响乐团8.爵士乐 开发方法: 统一流程(RUP)业务建模.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部署.配置和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敏捷开发原则:1.尽早并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满足需求2.欢迎需求的变化3.经常发布可用软件,间隔较短4.业务员与开发人员共同工作5.以有进取心的人为核心6.面对面交流7.可用软件是衡量项目进展的主要指标8.可持续发展9.不断关注技术和设计10.保持简明 敏捷流程:1.找出完成产品所需要做的事2.决定当前冲刺需要解决的事3.冲刺 软件需求:1.获取和引导需求2.分析和定义需求3.验证需求4.在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管理需求(功能性需求.开发过程需求.非功能性需求.综合需求)需求获取方法:用户调查1.焦点小组2.深入面谈3.卡片分类4.调查问卷5.用户日志研究6.人类学调查7.眼动跟踪研究8.快速原型调研9.a/b测试

利益相关者:用户:直接使用软件的人;客户:购买软件的人;市场分析师:代表典型用户的需求;监管机构:符合行业和政策规定;软件工程师:需求阶段重要角色

项目经理PM:对项目流程负责,正确的协调团队内部外部,调配各部门资源和时间,有效进行风险管理,保证一个项目按计划结项。管事也管人,不一定做具体工作。应对风险:1.进一步研究2.接受3.规避4.转移5.降低6.制定应急计划

PM能力:1.观察、理解和快速学习2.分析管理能力3.专业能力4.自省能力

典型用户:名字.年龄.收入.代表的用户在市场上的比例和重要性.典型场景.环境.生活情况.知识层次/能力.偏好

功能说明书 1.定义好相关概念2.规范好一些假设3.避免误解,界定边界条件4.描述主流用户5.一些好的功能会有副作用6.服务质量说明 功能驱动设计:1.构造总体模型2.构造功能列表3.制定开发计划4.功能设计阶段5.实现具体功能

用户体验:1.用户第一印象2.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3.软件服务始终要记住用户的选择4.短期刺激和长期影响5.不让用户犯简单错误6.用户体验和质量7.情感设计 评价标准:1.尽快提供可感触的反馈2.系统界面符合用户的现实惯例3.用户有控制权4.一致性和标准化5.适合各种类型的用户6.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并修复错误7.有提示和帮助文档 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2.代码覆盖率测试3.构建验证测试4.验收测试5.探索式测试6.回归测试7.场景/集成/系统测试8.伙伴测试9.效能测试10.压力测试11.内/外部公开测试

黑箱:把软件系统当作一个黑箱,无法了解或使用系统的内部结构及知识。从软件的行为而不是从内部结构出发来设计测试。白箱:设计者可以看到软件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使用软件的内部结构和知识来选择测试数据及具体的测试方法。

软件质量:1.程序的质量2.软件工程的质量(开发过程可见性、风险控制、软件内部模块、开发成本控制、内部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如何衡量:CMMI理论:一级初始级(企业项目目标实现),二级管理级(对项目流程审查,保证成功),三明确级(对管理体系制度化保障完成),四量化管理级(数字化管理,流程的稳定性),五级优化级(充分利用信息资料,主动改善流程)

如何衡量:1.软件CC后DCR的数量2.用户的好评3.在CC后发现bug的数量4.文档完整性和准确性5.修复bug平均时间6.单位开发量出现最大bug数量7.测试用例的覆盖率8.模块的复杂程度9.代码的行数10.文档的数量和复杂程度11.有多少代码重复12.平均每天构建失败的次数13.实现了多少功能点14.软件能运行多久,平均初次错误时间,无故障时间 会诊:1.开发者提交参加会诊的bug和修改方案2.会议决定是否同意修改方案3.执行

IT创新:1.灵光一闪,创新及随其后2.大家都喜欢创新3.好的想法会赢4.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5.要成为领域的专家6.技术是创新的关键7.成功的团队更能创新

团队合作阶段:1.萌芽阶段2.磨合阶段3.规范阶段4.创造阶段5.团队的效能曲线和假团队 职业道德:1.行为与公众利益一致2.以客户和雇主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做事3.确保自己的产品以及修改满足专业标准4.具备完整独立的专业判断5.软件项目的经理和领导人应提倡并亲自采用复合道德规范的方法来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6.保证职业的诚信和荣誉7.公平对待同侪,并予以支持和帮助。

5.交通工程知识点总结 篇五

1.交通工程将道路、车辆、人、环境四者同意在一个系统中。

2.交通三大调查:交通量调查、车速调查、行人和车辆起讫点调查。

3.交通流理论撒种研究方法:概率论方法、流体力学方法、交通动力学方法。4.交通规划四个阶段:现状及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及交通需求、交通规划方案、方案评价与实施。(区别交通规划四步骤)

5.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交通噪声、交通废气、交通振动。

车辆、驾驶员及交通流特性 6.交通流量:交通量。

7.密度:在单位长度路段上,一个车道上某一瞬时的车辆数。8.地点车速:瞬时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时的车速。

9.时间平均车速:道路上某一断面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即断面上各车辆的地点车速的平均值。

10.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11.车头时距、车头空距

12.Q=KVs、Vs=aK+b((0,Vf)、(Kj,0))、Qmax=Kj*Vf/4 13.平均车头时距可由流量算出、平均车头空距可由密度算出,进而可以利用流密速关系导出平均车头时距和平均车头空距的关系。交通调查与分析

14.AADT、AAWT、ADT、AWT 15.高峰小时流量比、PHF 16.方向不均匀系数=重交通方向交通量/双向总交通量。17.交通量年变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年平均日交通量。

18.月变系数:月平均日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周变系数:周平均日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

19.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将一年所有的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其占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例绘制图像,发现在第30位附近曲线曲率变化最明显。即允许一年中有30个小时交通量超过设计通行能力。

20.如何确定路网高峰小时:路网各测站所测得的高峰小时可能出现在不同时刻,整理出各交叉口的高峰小时,统计全路网各交叉口不同的高峰小时出现的聘书,找出聘书最多的那个小时,作为路网高峰小时。

21.第85%位车速:在行驶的全部车辆中有85%未达到的车速,用以确定观测路段的最大限制车速。

22.第15%位车速:在行驶的全部车辆中有15%未达到的车速,用以确定高速公路上的最小限制车速。

23.行程车速和行驶车速,前者包含停车时间。24.等时线越密的地方,车速越低。

25.车型换算系数可以用该车型平均车头时距与小车平均车头时距之比来确定。交通流理论 26.泊松分布(离散型):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微弱。非常重要:表示在t时间段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λ表示车辆到达率,m=λt表示泊松分布的参数。27.二项分布(离散型):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方差小于均值。

28.负二项分布(离散型):适用条件:到达量波动大的车流。方差大于均值。

29.对于同一车流,计数时间间隔t的大小会影响到达数的波动程度。随着t的增大,波动程度也许会被抹平,因此,当t较小或较大时,到达数可能分别服从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只有适当大小的t,才服从泊松分布。

30.N趋于无穷大时,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都趋向于泊松分布。因此,当一组观测数据服从泊松分布时,它必然服从另外两种分布,反之不然。

31.负指数分布(连续型):适用条件:用于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的分布,可由技术泊松分布推导而来。局限性:车头时距越小,越接近于零,出现的概率越大。实际中车头时距必有一个大于零的最小值。

32.移位负指数分布(连续型):适用条件: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局限:车头时距越接近于τ,出现的概率越大。实际上车头市局的分布概率应该是先升后降。

33.“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排队系统”既包括等待服务的,又包括正在被服务的。

34.排队系统分三个过程:输入过程(定长输入D、泊松输入M、爱尔朗输入Ek);排队规则(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服务方式(服务时间的分布:定长分布D、负指数分布M、爱尔朗分布Ek)。

35.掌握M/M/1系统的各种参数计算:服务强度、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平均排队长度、非零平均排队长度、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36.相同通道数目条件下,M/M/N系统比N个平行的M/M/1系统优越。

37.用简化的到达离开曲线图方法计算的最大排队车辆数比实际偏低。因为:红灯时,车辆的停车位置是向上游延伸的,各车的停车时刻早于绿灯时到达交叉口的时刻。这样,排队的延长率要大于车流的到达率λ,最大排队车辆数也就大于λtr。精确计算应采用车流波动理论。

38.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有三个特性:

1)制约性(车速条件、间距条件):前车车速制约着后车车速和二车间距。2)延迟性

3)传递性:信息沿车队向后不是平滑连续而是脉冲一样的间断连续。39.波动理论表明:当车流量虽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度则随时间而增大。40.波速=(Q1-Q2)/(K1-K2)。注意在K-Q图上判断波速方向。

41.交叉口上游驶来的车流流量为Q,红灯时间为r,则红灯结束时交叉口进口道上排队的车辆数量应该大于Qr。因为车辆到达率和排队延长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计数是在固定断面上进行,后者计数是在变动的道路断面——排队车尾部所在断面上进行。应用集散波公式可以推导说明。城市交通规划

42.小区形心:代表同一小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该小区交通流的中心点,不是该小区几何面积的重心。

43.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因其反映人们期望的最短距离而得名,与实际出行距离无关,宽度表示区间出行的次数。44.四阶段:

1)出行生成:到远景年时,各区域的出行次数是多少? 2)出行分布:各区域相互间的交换出行有多少? 3)方式划分:各区域间将采取哪些交通方式?

4)交通分配:分配到各条道路上的远景年交通量是多少? 45.PA矩阵和OD矩阵的概念搞清楚。

46.发生率法要注意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的调整,使得调整后总产生量等于总吸引量。交通安全

6.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篇六

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

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帧中继交换

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信元交换技术

1、ATM信元

ATM数据传送单位是一固定长度的分组,称为信元,它有一个信元头及一个信元信息域。信元长度为53个字节,其中信元头占5个字节,信息域占48个字节。

信元头主要功能是:信元的网络路由。

2、ATM采用了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ATDM,ATDM采用排队机制,属于不同源的各个信元在发送到介质上之前,都要被分隔并存入队列中,这样就需要速率的匹配和信元的定界。

3、应用独立:主要表现在时间独立和语义独立两方面。时间独立即应用时钟和网络时钟之间没有关联。语义独立即在信元结构和应用协议数据单元之间无关联,所有与应用有关的数据都在信元的信息域中。

3、ATM信元标识

ATM采用虚拟通道模式,通信通道用一个逻辑号标识。对于给定的多路复用器,该标识是本地的,并在任何交换部件处改变。

通道的标识基于两种标识符,即虚拟通路标识VPI和虚拟通道标识VCI。一个虚拟通路VP包含有若干个虚拟通道VC

4、ATM网络结构

虚拟通道VC:用于描述ATM信元单向传送的一个概念,信元都与一个惟一的标识值-虚拟通道标识符VCI相联系。

虚拟通路VP:用于描述属于虚拟通路的ATM信元的单向传输的一个概念,虚拟通路都与一个标识值-虚拟通路标识符相联系。

虚拟通道和虚拟通路者用来描述ATM信元单向传输的路由。每个虚拟通路可以用复用方式容纳多达65535个虚拟通道,属于同一虚拟通道的信元群,拥用相同虚拟通道标识VCI,它是信元头一部分。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

1、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

2、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4、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议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5、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

2、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4、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5、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6、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7、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8、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9、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10、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

TCP/IP的分层

1、TCP/IP的分层模型

Internet采用了TCP/IP协议,如同OSI参考模型,TCP/IP也是一种分层模型。它是基于硬件层次上的四个概念性层次构成,即网络接口层、IP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也称数据链路层,这是TCP/IP最底层。功能: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发送至选定的网络。

IP层:IP层处理机器之间的通信。功能:它接收来自传输层的请求,将带有目的地址的分组发送出去。将分组封装到数据报中,填入数据报头,使用路由算法以决定是直接将数据报传送至目的主机还是传给路由器,然后把数据报送至相应的网络接口来传送。

传输层:是提供应用层之间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功能:管理信息流,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无差错的地按序到达。

2、TCP/IP模型的分界线

协议地址分界线:以区分高层和低层的寻址,高层寻址使用IP地址,低层寻址使用物理地址。应用程序IP层之上的协议软件只使用IP地址,而网络接口层处理物理地址。

操作系统分界线:以区分系统与应用程序。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

3、复用与分解

发送报文时,发送方在报文中加和了报文类型、选用协议等附加信息。所有的报文以帧的形式在网络中复用传送,形成一个分组流。在接收方收到分组时,参考附加信息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分解。

IP协议

1、Internet体系结构

一个TCP/IP互联网提供了三组服务。最底层提供无连接的传送服务为其他层的服务提供了基础。第二层一个可靠的传送服务为应用层提供了一个高层平台。最高层是应用层服务。

2、IP协议: 这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送机制称为internet协议。

3、IP协议三个定义:

(1)IP定义了在TCP/IP互联网上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和数据格式。

(2)IP软件完成路由选择功能,选择数据传送的路径。

(3)IP包含了一组不可靠分组传送的规则,指明了分组处理、差错信息发生以及分组德育的规则。

4、IP数据报:联网的基本传送单元是IP数据报,包括数据报头和数据区部分。

5、IP数据报封装:物理网络将包括数据报报头的整个数据报作为数据封装在一个帧中。

6、MTU网络最大传送单元:不同类型的物理网对一个物理帧可传送的数据量规定不同的上界。

7、IP数据报的重组:一是在通过一个网络重组;二是到达目的主机后重组。后者较好,它允许对每个数据报段独立地进行路由选择,且不要求路由器对分段存储或重组。

8、生存时间:IP数据报格式中设有一个生存时间字段,用来设置该数据报在联网中允许存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如果其值为0,就把它从互联网上删除,并向源站点发回一个出错消息。

9、IP数据报选项:

IP数据报选项字段主要是用于网络测试或调试。包括:记录路由选项、源路由选项、时间戳选项等。

路由和时间戳选项提供了一种监视或控制互联网路由器路由数据报的方法。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UDP协议功能

为了在给定的主机上能识别多个目的地址,同时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在同一台主机上工作并能独立地进行数据报的发送和接收,设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使用UDP协议包括:TFTP、SNMP、NFS、DNS

UDP使用底层的互联网协议来传送报文,同IP一样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服务。它不提供报文到达确认、排序、及流量控制等功能。

2、UDP的报报文格式

每个UDP报文分UDP报头和UDP数据区两部分。报头由四个16位长(8字节)字段组成,分别说明该报文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以及校验和。

3、UDP协议的分层与封装

在TCP/IP协议层次模型中,UDP位于IP层之上。应用程序访问UDP层然后使用IP层传送数据报。IP层的报头指明了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地址,而UDP层的报头指明了主机上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4、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

UDP软件应用程序之间的复用与分解都要通过端口机制来实现。每个应用程序在发送数据报之前必须与操作系统协商以获得协议端口和相应的端口号。

UDP分解操作:从IP层接收了数据报之后,根据UDP的目的端口号进行分解操作。

UDP端口号指定有两种方式:由管理机构指定的为著名端口和动态绑定的方式。

可靠的数据流传输TCP

1、TCP/IP的可靠传输服务五个特征:面向数据流、虚电路连接、有缓冲的传输、无结构的数据流、全双工的连接。

2、TCP采用了具有重传功能的肯定确认技术作为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基础。

3、为了提高数据流传输过程的效率,在上述基础上引入滑动窗口协议,它允许发送方在等待一个确认之前可以发送多个分组。滑动窗口协议规定只需重传未被确认的分组,且未被确认的分组数最多为窗口的大小。

4、TCP功能

TCP定义了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可靠的传输而交换的数据和确认信息的格式,以及计算机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到达而采取的措施。

5、TCP连接使用是一个虚电路连接,连接使用一对端点来标识,端点定义为一对整数(host,port)其中host是主机的IP地址,port是该主机上TCP端口号。

6、TCP使用专门的滑动窗口协议机制来解决传输效率和流量控制这两个问题,TCP采用的滑动窗口机制解决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但并未解决整个网络的拥塞控制。

7、TCP允许随时改变窗口小,通过通告值来说明接收方还能再接收多少数据,通告值增加,发送方扩大发送滑动窗口;通告值减小,发送方缩小发送窗口。

8、TCP的报文格式

报文分为两部分:报头和数据,报头携带了所需要的标识和控制信息。

确认号字段指示本机希望接收下一个字节组的序号;

顺序号字段的值是该报文段流向上的数据流的位置,即发送序号;

确认号指的是与该报文段流向相反方向的数据流。

9、TCP使用6位长的码位来指示报文段的应用目的和内容

URG紧急指针字段可用;ACK确认字段可用;PSH请求急近操作;RST连接复位;SYN同步序号;FIN发送方字节流结束。

10、TCP的三次握手

为了建立一个TCP连接,两个系统需要同步其初始TCP序号ISN。序号用于跟踪通信顺序并确保多个包传输时没有丢失。初始序号是TCP连接建立时的起始编号。

同步是通过交换携带有ISN和1位称为SYN的控制位的数据包来实现的。

握手可由一方发起也可以双方发起,建立就可以实现双向对等地数据流动,没有主从关系。差错控制

CRC-CCITT G(X)=X16+X12+X5+1 HDLC的帧校验用

CRC-16

G(X)=X16+X15+X2+1

CRC-32 G(X)=X32+…+X+1 用在局域网中

海明码 m+k+1<2k

数据位m,要纠正单个错误,得出冗余位k必须取的最小值。码距为m、n中最小值,它能够发现(码距-1)位错,并可纠正(码距-1-1)位错;比如8421的码距为1。要检测出d位错,码字之间的海明距离最小值应为d+1。

CRC冗余码求法:(1)、如果信息位为K位,则其K-1次多项式可记为K(x);如信息1011001,则k(x)=x6+x4+x3+1;(2)、冗余位为R位,其R-1位记为R(x);如冗余位为1011,则R(x)=x3+x+1;(3)、发送信息为N=K+R,多项式为T(x)=Xr*K(x)+R(x),Xr表示将K

(x)向左平移r位;(4)、冗余位产生过程:已知K(x)求R(x)的过程,一般应选一特定R次多项式G(x)(生成多项式)一般先事先商定好的,用G(x)去除Xr*K(x)得余式即为R(x)。R(x)=Xr*K(x)/G(x);运算规则异或运算,相同取0,不同取1。

模拟信号

à、模拟传输

b、模拟信号à数字传输 需要编码**器(Codec),模拟数据数字化分为三步:采样、量化、编码

采样:对于连续信号是通过规则的时间间隔测出波的振动幅度从而产生一系列数据。量化:采样得到的离散数据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表示的数据范围的过程,即将样值量化成一个有限幅度的集合X(nT)。编码:用一**数的二进制数来表示采样所得脉冲的量化幅度的过程。常用编码方法有PCM脉冲编码调制。

c、数字信号—>数字传输 常用编码: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差分曼彻斯**

IEEE802.3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IEEE802.5令牌环使用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者的编码效率是50%,FDDI、100BASE-FX使用了4B/5B编码和NRZ-I(不归零码),编码效率是80%。

d、数字信号à模拟传输

需要调制和解调,调制:由发送端将数字数据信号转换成模拟数据信号的过程;解调:在接收端把模拟数据信号还原为数字数据信号的过程,调制的方法:载波的表示--y=A(t)sin(wt+Ф),分为ASK振幅调制、FSK频率调制、PSK相位调制。

曼彻斯特编码:每比特的1/2周期处要发生跳变,由高电平跳到低电平表示1,由低电平跳到高电平表示0;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有电平转换表示0,无电平转换表示1(关于曼彻斯特编码,此处特别注意:

1、0的表示方式并无明确强制规定,也可以规定由高电平跳到低电平表示0,由低电平跳到高电平表示1,而且现在大多数主流教程确实按照这种方法规定的。根据百度百科--曼彻斯特编码的词条:

曼彻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0”,从低到高跳变表示“1”。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对于以上电平跳变观点有歧义:关于曼彻斯特编码电平跳变,在雷振甲编写的<<网络工程师教程>>中对曼彻斯特编码的解释为: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表示1,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表示0,模拟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张友生写的考点分析中也是这样讲的,而《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P232页)则解释为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转换为1,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转换为0。清华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计算机网络(第4版)》采用如下方式:曼彻斯特编码从高到低的跳变是 0 从低到高的跳变是 1。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传输速率 S=(1/T)log2N

T—信号脉冲重复周期或单位脉冲宽度

n—一个脉冲信号代表的有效状态数,是2的整数值

log2N--单位脉冲能表示的比特数

信道容量:表征一个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单位:bps

信道容量的计算:

无噪声 C=2H =2Hlog2N(奈奎斯特定理)

H—信道带宽 N—一个脉冲信号代表的有效状态数

有噪声C=Hlog2(1+S/N)(香农公式)

H—信道带宽 S—信号功率 N—噪声功率

dB=10log10S/N,当S/N=1000时,信噪比为30dB

数据交换方式

延迟的计算

1、电路交换

总延迟=链路建立时间+线路延迟+发送时长

2、虚电路分组交换

总延迟=链路建立时间+(每个分组在交换结点延迟+每个分组线路延迟+每个分组发送时长)*分组数

3、数据报分组交换

总延迟=(每个分组在交换结点延迟+每个分组线路延迟+每个分组发送时长)*分组数

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 主存—辅存层次 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计算机网络概论

滑动窗口协议规定重传未被确认的分组,这种分组的数量最多可以等于滑动窗口的大小,TCP采用滑动窗口协议解决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定义:以应用为中心,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于特定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硬件上,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使用专用的嵌入式CPU。软件上,代码体积小、效率高,要求响应速度快,能够处理异步并发事件,实时处理能力。

应用:从航天飞机到家用微波炉。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死锁的预防:

1、预先静态分配法

2、有序资源使用法

3、银行家算法

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页面置换算法有:

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7.工程测量知识总结 篇七

企业知识存量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度与评价、影响因素与增长路径四个方面。测度与评价是以影响因素的识别为前提的,据此,本文认为研究重点主要是影响因素和增长路径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个人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6,7]、技术创新能力[8]、知识的收益 性[9]、知识的积 累与整合[10]和文化氛 围[11]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知识存量。在增长途径方面,杜敬,魏江 ( 2004) ,从知识的静态和动态积累,知识整合等方面来探究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 并对知识存量增长进行了条件分析。魏江,张帆 ( 2007) ,借用动态能力思想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究知识激活机制,提出基于知识应用与知识重构的知识存量动态激活模型。张少杰,汤中彬,鲁艳丽 ( 2008) 从知识存量影响因素的转化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转化行为对知识存量影响的知识存量增长途径。骆以云,李海东 ( 2011) 从知识存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出发,基于知识活动的流程和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视角提出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途径。 上述文献的梳理表明,对知识存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 1)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很少有单一因素的深入分析; ( 2) 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大多基于同一层面的分维度阐述,很少用系统思想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知识存量生成路径的动态解析; ( 3) 研究方法多是理论分析,缺乏案例实证研究; ( 4) 从文献的搜索结果来看,缺少针对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的研究。

因此,本文基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通过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编码化并解构其内在联系,识别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最终构建出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共生状态下知识存量增长机理模型。

1共生理论

“共生” 是由德国生物学家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是指为了生存的需要,两种或者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2]。之后,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管理领域[13],现已拓展到集群企业、联盟企业、研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等微观企业群体中[14],成为解决合作主体之间模式优化和能量生成的重要理论,对于深入分析合作关系以及提升组织绩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5]。根据共生理论, 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为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互换和信息交流关系,是共生体持续演进的基础,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16]。三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的产物即 为共生能 量[17]。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或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共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18]。共生界面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 、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和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19]。在共生体中,共生界面的选择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20]。共生界面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21]。在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员工以一定方式借助一定工具及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即员工共生能量。在工程咨询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掌握工程领域的某些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员工之间的共生,促成员工共生体知识的交流、共享、升华及创新,最终通过知识共享达到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因此,第一,本研究要选取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 第二,通过研究识别出影响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因素; 第三,解构并重构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路径。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研究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通过文献综述和信息沉淀,未发现有很好的量化处理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但从共生视角来研究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还未涉及,本文通过对企业中处于一定共生关系中知识员工的选择,通过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并运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化、概念化及范畴化,自下而上的构建概念模型。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通 过资料的 搜集及整 理自下而 上的构建 理论[22]。

本研究采用随机理论抽样初步选择访谈对象, 然后向受访者详细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所研究的问题,以期受访者对共生、知识存量等核心概念又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共生员工,对非共生员工进行剔除,选定了本次研究的受访者为46人,向所有的受访者发放了半结构化的问卷和访谈提纲,以使受访者能充分的准备访谈。最终的受访者基本信息所下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个人访谈 ( 并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提问,以期更好地挖掘信息) 和小组访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深度访谈进行了29次 ( 其中公司领导、部门经理及副经理全部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每人访谈半小时左右,小组访谈讨论一共进行5次 ( 每次3人) ,每次访谈一小时左右。访谈之前,研究人员再一次向受访者说明与研究相关的概念的含义。整个访谈过程围绕研究目的展开,即: ( 1) 什么促使你与他人进行知识存量的积累; ( 2) 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路径; ( 3) 知识存量的增长因素如何作用于共生员工来促使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的。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访谈资料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对受访者进行追踪式深度访问。结果得到13万字左右的访谈资料及半结构化问卷资料,从中随机选取2 /3进行编码分析和概念模型建构,剩下的资料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3范畴提炼和概念模型建构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把原始资料打破揉碎并把揉碎后的语句标签化,然后抽象出语句的概念,再通过概念的内在逻辑重新分类组合的过程。表2是对访谈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14个范畴。鉴于篇幅的限制, 对每个范畴,我们仅取3 ~4条原始语句进行列表。

注: A**- + + 表示第**位受访者回答的经过标签化的第 + + 句; 每段句。

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主要是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得到的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此,通过将涉及到开放式编码中范畴的访谈纪录重新逐条分析,以求找出所隐藏的潜在的脉络或因果联系。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开放式编码中14个范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可得4个主范畴,即共生单元、信息丰度、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如表3所示。

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 “故事线”的方式进一步处理范畴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以求找到一个可以统领所有主范畴的核心范畴,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归纳,本研究认为 “共生”可以作为 “核心范畴”统领所有的概念及范畴,同时定义共生的行为结果为知识存量,定义共生的行为过程为知识共享。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是主范畴。扎根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发现新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已有理论,通过补充被遗漏掉的内容延展并细化现有的理论性类别和相互关系[23]。本研究中,我们一边通过扎根理论来进行概念模型的建构,一边通过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来完善共生理论,以期通过两方面的互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概念模型。因此,本研究结合扎根的范畴、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和共生理论的同步建构得到了在一定共生模式下的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将剩下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通过与上述研究相同的方法进行编码的三步处理。 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是影响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的原因,包括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信息丰度这一判别准则,均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模型解释

通过扎根理论三步编码技术抽象出访谈资料的概念、范畴,并通过分析资料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明晰概念及范畴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同时结合共生理论的相关概念、理论,构建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是共生的三个主范畴,在第二步的主轴编码阶段中把信息丰度作为一个主范畴,可是通过第三步的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 “故事线”的梳理,挖掘出了核心范畴共生及其共生的行为过程 ( 知识共享) 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 知识存量) ,同时发现信息丰度只是一个判别准则,不属于主范畴。下面从共生单元、 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主范畴对概念模型进行详细解释。

4.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指工程咨询企业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员工,包括知识员工的质参量、象参量和物理参数, 其中质参量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象参量包括资历和合作意愿; 物理参数包括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 知识员工单元由于质参量的兼容,且同质度达到一定阀值,使员工单元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趋势, 进而引起员工单元在共生环境中借助一定的共生模式的交流需求,员工单元在这种交流需求的作用下借助界面的共生对象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知识员工。 当选择了知识员工,彼此产生了交流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的顺利进行需要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大于阻力 ( 动力与阻力由共生界面阻尼特征系数决定) , 此时交流可以顺利的进行,但是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交流,需要有一定的信息丰度才能达到一种深层次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了共生,也即共生形成的充要条件成立,共生的行为过程表征为知识共享过程,共生的行为结果表征为知识存量增加。在动力形成阶段,信息丰度阶段、共生形成阶段、知识共享阶段及知识存量增长阶段都有相应共生环境的作用。

知识存量通过共生界面反馈作用于共生体,通过共生界面的共生能量损耗了一部分的能量,剩下的能量即是净能量,用Es表示。这部分净能量有两种用途,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功能的改进,即K选择;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即R选择。 其中,K + R = 1,也可表示为ES = R* ES + K* ES。 K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功能改进 ( KSA) ,KSA作用于A的质参量; 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B的功能改进 ( KSB) ,KSB

作用于B的质参量。R选择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A的增容扩维 ( RSA) ,RSA作用于A的物理参数; 一部分能量作用于共生单元B的增容扩维 ( RSB) ,RSB作用于B的物理参量。象参量是共生单元本质属性的特征参数,一般不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可以通过连续积累的作用改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从而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同时质参量往往会引起共生单元的突变。质参量和象参量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本和动力。

4.2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在共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共生关系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包括了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有形界面一般形成于工程咨询企业员工基于企业目标和业务需要而开展的一种企业层面选择中,无形界面一般形成于知识员工基于个人的人际网络的一种带有偏好性的选择中。 共生关系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共生界面提供的动力和阻力的对比上,稳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能量损耗及R选择和K选择上。如果能量损耗过大,将不利于共生产生的共生能量对共生体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系统性内耗,这显然不利于共生体的进化,甚至导致共生体的蜕变。K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R选择主要用于共生单元的增容扩维。 在进行能量分配时,共生单元不仅会考虑自身的绝对能量所得,也会考虑自身的相对能量所得,绝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上,相对能量所得主要体现在KSA和KSB的比例 ( 由共共生界面非对称分配因子决定) 及R和K的比例 ( 由生界面能量使用选择系数决定) 上,这种绝对能量和相对能量的所得关系也契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以,应该选择利于共生关系效率发挥和稳定性的共生界面。 同时,从以上分析也可以明确共生界面影响着共生模式的选择。

4.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员工所处环境中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既有相同的作用,又有个人独特性的作用。 下面从这两方面的作用进行阐释。

内部环境在动力的形成阶段、信息丰度的形成阶段、共生的条件成立阶段及公升的行为过程和共生的行为结果阶段都发挥了作用,是共生关系所依赖的最根本的环境。包括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组织激励和自我满足体现了个人层面的激励,是一种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员工的内心更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这也和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相契合。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体现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激励,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组织内部支持有利于员工的社会心理的满足,有利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所以, 既要重视员工的个人满足,也要注视员工的社会满足; 既要重视员工的物质满足,也要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借助于公司外部的条件来满足员工共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外部支持。组织外部支持是一种积极地组织特征,是对员工的一种工作上的支持,有利于信息丰度的达成。 同时,外部环境对于整个共生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共生系统也属于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如果没有外部能量的输入,都最终走向一种无序的状态。组织外部支持正是这种外部能量的输入。

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外部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弥补促进的关系。内部环境是根本性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共生体。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环境依赖,主要作用于整个共生系统。由此, 研究得出共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两种作用对维持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平衡既有相同的作用,也有各自独特性作用。

5结论与讨论

5. 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共生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扎根理论可以用于完善已有理论的特征,把扎根得到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引入到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得到了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其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个核心范畴和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是共生单元的本质属性, 同时质参量和象参量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2挖掘了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路径,并结合共生理论和扎根资料的内在逻辑丰富了概念模型,不仅发现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形成条件,也发现了影响共生体和共生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因素。

5.2理论贡献和管理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1通过扎根理论能够完善已有理论的作用,丰富了共生理论的应用范围,佐证了共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以往研究中只涉及企业层面等应用; 2通过扎根理论发现员工单元有时也会和自身质参量不同的人形成共生关系,如A17 - 18虽然我们性格不同,但代工业务水平很高,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概念: 性格,技术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知,性格属于软实力范畴,技术水平属于硬实力范畴,它们都属于共生单元中质参量这一主范畴。皆然,共生理论可以依据主质参量的进行解释,也即同质度解释。共生内在的要求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也可以说主质参量兼容并满足同质度的要求是共生形成的必要条件,可是共生内在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 根据 “反者, 道之动”的哲学思想,我们认为异质性是共生之所以共生的最根本动力。而现在共生理论只强调同质性的作用,所以对共生理论异质性研究的提出是本研究的又一理论贡献。

管理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 良好的人际网络是员工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员工应该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网络; 员工不仅应该重视硬实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培养,两者同属于员工质参量; 员工也应该注重自己资历及合作意愿的加强,比如继续教育和敬业心,因为质参量和象参量是辩证统一的,质参量的改变对象参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象参量也可以逐渐的影响质参量。2对于企业环境而言: 企业应该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给知识员工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知识员工的内心需求和社会需求,企业应该加强同外部的联系,以加强内部活力; 3对企业的工作方式而言: 创造良好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设计利于员工共生最大能量生成和最小能量损耗的模式。

5.3研究不足与展望

8.知识工程公司的百年追求 篇八

在庆祝SKF百年华诞之际,为了分享跨国公司的百年成果,本刊记者专访了SKF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强斯顿先生。

用知识堆积的发展史

1907年,SKF的奠基人Sven Wingqvist为了解决他所在的纺织厂机器传送动力的问题,发明了自调心球轴承。不久高层认识到这项设计所带来的更广阔的工业发展潜力,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就这样SKF在瑞典诞生了。今天,Wingqvist的技术成就仍然是公司成功的核心。

创业之初,SKF就开始了国际化经营。在德国和法国设立了办事处,在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澳地利和澳大利亚指定了销售代表。三年后SKF成为瑞典第四大公司。

1912年,SKF涉足中国。此时,Wingqvist已确定了他的经营原则:创新、解决客户问题、进取、雇用高学历和素质的劳动力生产优质产品。1995年以来,SKF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年均增长率达28.5%。

回顾SKF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自调心球轴承、球面滚子轴承、球面滚子推力轴承、CARB圆环滚子轴承,直到节能率达30%的能效型圆锥滚子轴承。公司的发展正是基于对轴承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

如今,SKF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已经是汤姆·强斯顿。为SKF效力了30年的强斯顿从未认真考虑过到别的公司工作。原因何在?强斯顿毫不犹豫地答道:“因为SKF这个名字和SKF员工!这些是你无法带走的。”谈到SKF公司的知识时,他说:“在SKF,我们用3种方式定义知识:其一是我们业务运作的地区和文化知识;其二是在众多工业领域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其三是我们有5个技术平台组成的技术知识。没有任何一个工程公司能够提供如此宽广领域的知识。”正是这种将自身的技术知识与客观所学知识相融合,才产生了SKF的技术核心。并且他善于将各种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公司的发展。

将知识与工程完美融合

在SKF公司中,最核心的自然是轴承技术的开发。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基础上,SKF积极创建了五大平台来为客户提供整套知识的服务。因为SKF人知道,光有技术无法提升整体的品牌影响力,无法把新产品真正带给客户,也无法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斯顿告诉我们,SKF的五大平台就是轴承和轴承单元、密封、机电一体、服务和润滑系统。他们利用轴承这一环节与其他四个环节紧密相联,正是这些平台使SKF独树一帜,遥遥领先。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把所有优势综合起来。或许,中国有许多公司在其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但很少有公司可以在其名下集所有这些领域为一体,提供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也同时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服务。只有抓住客户,才能抓住市场,并开拓更多的市场。从SKF的身上,我们看到,不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要想解决好客户的需求,首要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注入全球化的企业文化

虽然SKF被公认为一家知识工程公司,但是强斯顿认为,公司朝着这个目标只完成了20%~30%的转变。他解释道,完成这种转变需要公司内部和外部都花费更多的时间。强斯顿说:“我们必须用SKF的知识装备全社会,但是首先需要用SKF的知识装备SKF的员工。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超越滚动轴承本身,延伸到我们所提供的所有解决方案和服务。”强斯顿补充说,在SKF朝这个方向不断演化时,已经具备了一项优势,那就是它的企业文化。

“公司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不论我们的员工身处SKF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国、巴西、瑞典或北美——这些价值观举目可见,这是公司在最初25年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的成果,因此很难生搬硬套。公司扩展的一个可喜之处是,我们成功地建立了SKF文化,但不会减弱当地的价值观念。”

开放的全球营销模式

在战略营销方面,SKF公司旗下的120多家制造型企业,分设在世界各地,对于基地的选择,他们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及关注的战略重点。比如选择在韩国釜山成立一个生产轴承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满足韩国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亚太地区进行出口。在中国的9个生产基地,均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一些新的投资也是围绕这些领域。强斯顿指出,SKF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是尽可能地把钱投到客户身边来,也就是说投资的战略就是提供市场成长所需要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自公司成立以来,SKF便采用由经销商或者代理商来销售产品的方式。如今面对15000家经销代理商,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比如在某一项目中会设立12个模块,用这12个模块帮助经销代理商的财务、销售形成一个技巧的管理和库存的控制,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培训。同时还帮助他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另外,对于一些终端客户会形成一个与经销商、代理商一体的团队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另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法就是利用互联网对各地经销商、代理商进行管理和培训,这个网站叫做“SKF经销商学院”。在这个网站上经销商和代理商可以获得一些培训的资料和一些认证的知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公司的建立离不开核心技术,一个公司的巩固离不开深厚的企业文化,一个公司的长存离不开可持续发展。从强斯顿对SKF的特性定义中可窥见SKF公司的成功之路。他说:“SKF的特性可以说是:品质、信任——我们说得出、做得到;领先科技和可信赖性——客户都知道我们所从事的业务是从长计议;加上我们为客户提供全球支持的能力。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可持续性,作为一家国际公司,我们十分重视我们承担的责任。”

谈到可持续性,这个作为国际化工程公司精神领导人的决策者强斯顿总裁,马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解释说:“我向SKF员工提出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把可持续性变为真正的、积极的因素?作为一家企业,这是我们希望和应该履行的责任,并不是为了应付监管条例才去做。’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使其趋于零的同时,我们力求增加SKF产品及服务对环境的正面影响,从而使总体环境影响属于正面。另外我们在印度、巴西和其他地方开展救助贫困儿童的活动,也是我们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

强斯顿头脑中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和可信赖,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或者说贡献。做到某一点很简单,将两点结合起来却不易,就如同我们常说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国企业在强调走出去,要自主创新。这就涉及到很多产品的保护问题,对于该问题,中国企业应增强本身的国际保护意识,要想让企业发展,靠模仿不会长久,靠创新要注意国际游戏规则。当采访话题涉及到SKF在中国遭遇侵权问题时,强斯顿先生指出:“品牌保护措施对SKF很重要,这是对一个品牌的保护。假冒产品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会给我们的品牌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的市场开拓。”

上一篇:朗读技巧训练心得下一篇:跨部门沟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