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2024-06-29

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共12篇)(共12篇)

1.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二

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2年,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初见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基本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转型指标逐步改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0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1.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为0.76吨标煤,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3%;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0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为0.57吨标煤,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 优化产业结构。编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思路,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三农”投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发展经济林,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壮大工业规模效益为重点,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壮大第二产业。培育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产业, 抓好18个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 着力扶持肇庆工业50强, 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进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地、粤台光电产业园等规划建设, 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三新”产业和环保产业。到2012年, 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2家;2020年, 培育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1个、销售收入达千亿元企业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 积极培育商务会展、金融、信息服务, 支持端州创建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娱乐、影视制作和动漫等文化支柱产业, 打造端砚制作和玉器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 到2020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和农业园区, 推进国家级西江北岸水果产业带和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稻产业项目建设, 发展壮大柑桔、淡水养殖、蔬菜、禽畜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三)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 到2012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 中小企业普遍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信息化对企业在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作用明显提高。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 做强做优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林桨纸一体化、林产化工、服装制鞋、食品饮料等传统支柱产业, 重点扶持壮大2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推进高要金利小五金、广宁林浆纸一体化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 创建电子元器件、精密压铸、金属加工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 (著) 名商标, 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培育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建设1至2个新兴产业基地。依托风华高科等龙头企业, 引导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 做大做强肇庆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推进省光电产业基地建设, 以中导光电为龙头, 打造世界级平板显示检测装备企业, 加快高代数平板显示检测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缺陷检测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硅芯光电、立德电子等项目建设, 争取引进台湾光电企业, 培育发展半导体照明 (LED)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型产业。以星湖科技、大华农和中恒实业等企业为龙头, 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等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通过中巴软件园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发展软件开发、动漫生产、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行业, 推进物联网、传感网技术开发和应用。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产值力争分别达180亿元、80亿元和100亿元。

加快提升综合实力

(一)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城乡建设、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谋划建设, 通过重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华润 (封开) 水泥项目、亚洲铝业二期、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国电大旺热电联产、肇庆市粮食物流项目、园珠顶铜钼矿采选工程等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积极配合国家、省在肇庆建设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肇庆核电、封开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进入省和国家的建设规划, 到2012年新增发电能力80万千瓦;争取中国砚都 (肇庆) 端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区、肇庆新港综合物流产业园等项目纳入省落实《规划纲要》专项规划。

(二) 坚定不移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 实现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相结合, 加大对世界500强、国有大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资源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 密切与港澳台合作, 加强与港澳服务业的合作发展。组织企业“走出去”, 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

(三) 加快推进“双转移”。着力抓好中山 (肇庆大旺) 、顺德龙江 (德庆) 、中山大涌 (怀集) 等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和市、县级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明确主导产业, 提高园区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对接,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创建2—3个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和发达地区转移, 以及就近就地就业。

扩大投资消费出口

(一) 积极扩大投资。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省重大投资项目。落实省“千百亿”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和肇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计划 (2009-2012年) 的项目及技改扶持资金。完善政府融资平台, 扩大政府性融资, 解决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力争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20%的增长。到2012年,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7公里,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公里,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3100万吨;2020年, 分别达600公里、100公里和8100万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领域。编制民营投资指导意见、项目计划和扶持政策, 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 研究建立产权交易中心及各类专业产权交易市场, 降低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 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促进民间资本与多种所有制资本融合发展。

(二) 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引导扩大内销, 培育壮大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热点。组织参加“广东产品全国行”等各类展销会, 推广连锁经营, 试点网上销售新模式, 积极开拓肇庆产品内销市场。精心组织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引导, 升级改造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改善消费环境, 推进“肇庆天天农展会”、“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建设, 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

(三) 努力扩大出口。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 巩固传统市场,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着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引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全面落实外贸出口扶持政策, 组织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展销活动, 支持企业抢抓订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一) 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结合肇庆特色产业, 着力扶持创新企业。鼓励创办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由市财政在科技经费中对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给予资助 (国家级100万元, 省级重点80万元, 省级50万元, 市级30万元) 。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 (技术) 研发中心与肇庆企业联合建立分支机构, 共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器、技术转移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 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肇庆列入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 积极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建设, 到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0%, 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52%。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中巴软件园发展, 完善超级计算中心配套服务, 加快影视动漫设计平台、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

(二) 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发挥肇庆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校市合作的作用, 建设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引进科技特派员进驻相关企业,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共建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建设完善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等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建设产学研示范基地。到2012年引进1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 组建3个产学研创新联盟, 建成7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三) 加快高新产业园区发展。推进肇庆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工作, 积极扩大融资规模,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增强产业集聚功能, 争取打造成为肇庆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央企落户广东、省企扩张发展的重要基地, 积极引进规模总量大、创税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尽快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的目标。

(四)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利用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的政策, 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 构建科技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 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引进、科技转化与技术市场等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保护,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示范基地。

加快建设宜居城乡

(一)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按照构建区域中心大城市,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加快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着力抓好“大肇庆”、“大端州”规划。促进肇庆城区“东扩南连”, 加快构建“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大城建格局。加强城乡规划控制力度。

(二) 加快城市建设。加快肇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星湖大道、信安大道、砚都大道、肇庆大道、城东新区三期道路和星湖牌坊广场、环星湖栈道工程、西江三桥等工程项目, 高质量完成珠三角区域绿道 (肇庆段) 主线建设。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工程, 加快龟顶新城等一批“三旧”改造项目建设, 到2012年全市完成“三旧”改造总面积4.1万亩。推进城镇化建设, 落实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 高起点建设中心镇,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专业镇和县镇区域性商贸中心。逐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限制, 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政策, 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2012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达80%。

(三) 加强生态环保。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环保准入, 加强环境监管, 加大重点污染源整治力度, 全面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加快肇庆城区、县级和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2012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6%;2020年分别达90%、100%、100%。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和低碳经济园区试点。以肇庆高新区、肇庆工业园、四会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广宁华南塑料再生工业基地为载体, 加快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 推进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省卫生村、镇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 协调推进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 积极推进广佛肇重点合作计划项目, 打造广佛肇经济圈。大力推进广佛肇城际轨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 加强与广州铁路新客站、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加快形成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与广佛地区产业对接, 加快探索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层面合作。

(二) 加快规划建设发展功能区。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 推进四会、高要撤市设区, 拉大城市发展框架, 加快构建“大肇庆”发展格局。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和要求, 加快研究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制定实施不同发展功能区产业准入机制, 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三)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强化中心区带动战略。以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着眼点, 促进“两市两区”和肇庆高新区融合发展,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集约集聚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增强中心区综合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全面落实富县强镇工程,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工业, 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壮大县域综合实力, 促进山区同步发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 努力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一)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加强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分类指导,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切实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力度推进“五大民生工程”建设,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积极解决关乎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建立完善住房货币补贴标准和住房公积金制度,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 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 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核算和使用, 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以社会保障为基础、慈善事业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创建和谐劳资关系。全面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任务。

(三)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全面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投入20亿元资金, 确保2012年建成教育强市。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全力支持肇庆职教院校升格本科院校, 提高办学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大力推进职教基础建设, 到2012年创建2所万人高职院校, 1所万人技工学校, 建设成为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加强与肇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 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

(四)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着力打造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区、文化产业重点示范区、岭南特色文化展示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艺术场馆,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申报,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端砚文化、宋文化、包公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 抓好“古宋城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

(五)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2年,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中心城区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 巩固提高参合率。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县、镇 (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等重点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行以大部门体制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抓好高要市大部制机构改革试点。大力简政放权, 扩大镇级管理权限, 加强镇级财力保障, 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 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二)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肇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规范机构编制制度管理, 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

(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配合做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核准制和备案制,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机制。加大市属国有经济整合力度, 全面完成中小企业改革, 鼓励和支持市属国有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途径扩大规模、提升实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效的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交易制度。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激活旅游投资市场, 实施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市级旅游企业开发融资能力, 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深化价格改革, 推进医药价格改革,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 推行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制度。推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同网同价。推进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改革, 实施居民用电、用水阶梯式定价, 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实行差别价格政策, 研究推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差别排污费政策。

(四)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 均衡配置城乡之间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 财政扶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 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 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从2010年到2012年, 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2400万教育专项资金、2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500万元促进外贸扩大出口资金、800万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促进港口物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 支持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二) 金融措施。积极引入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肇庆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 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稳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积极开展组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 拓展中小企业及“三农”领域融资渠道。积极推进端州区、高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探索以林权抵押的形式发放农业贷款, 扩大政策性农村保险险种和范围,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成立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 培育扶持优质企业改制上市。

(三) 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落实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政策。落实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落实对企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优惠, 以及对企业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实行税额抵免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其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税收服务环境。

(四) 土地政策。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 优先解决本实施办法明确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土地供应。研究制定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准入标准, 大力支持鼓励类产业项目、严格控制限制类项目的用地, 积极探索高效率的用地模式。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五) 行政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推进第四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时限,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提升“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服务功能, 推进部门协同办公和网上联合审批。进一步清理核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控制出台新的地方性收费政策。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 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各县 (市) 区、各部门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 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严格问责等手段, 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执行力, 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二) 人才保障。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落实肇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意见》,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完善人才总体规划。加大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专项人才的扶持, 提高专项津贴和住房补助标准, 优先解决入户、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引进、培养和奖励一批对肇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重要作用的创新型、科技型、高端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 狠抓落实。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责任制, 强化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激励和奖惩力度, 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充分调动全市人民支持、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社会氛围。

3.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三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调结构 促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淮安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国有土地出让金)407.8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4.6亿元,同比增长44.7%;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幅达47.9%,税收比重达71.2%,比2010年上升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总量均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由于全市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障碍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经济总量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突出、相对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二、三产业比重和工业化水平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尚处于较低水平,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重点税源企业和列统企业发展缓慢、效益波动,地方可用财力增幅放缓,财政保运转、保工资、保民生等刚性支出加大,同时面临减收增支和增收节支的双重压力,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需要认真思考、妥善解决,而首要之策就是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着力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完善,要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针对当前淮安经济发展实情,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做好工作:

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我市正处在人均GDP从4000美元向7000美元跨越的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市的综合实力还不强,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效农业占比还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们既要千方百计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又要力争“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为淮安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定要把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围绕靠扩大开放、靠科技创新、靠人才支撑的“三靠”策略,全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互动并进。

二是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抢抓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拓展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升台资集聚水平,加速形成台资集聚新高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把握台资加速向大陆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契机,牢固确立“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的战略决策。台资企业已经成为淮安经济杠杆的新支点。打造“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集聚高地的战略构想,正在迅速变成现实。总投资不低于2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项目空降淮安,旺旺、明基、康师傅、台玻、膳魔师、华达利等多家台企巨头纷纷落户淮安。目前,全市已经吸引五百多家台资企业入驻。继昆山、东莞之后,淮安已逐渐成为外资尤其是台资企业密集区和品牌企业聚集区,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围绕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加快特色城市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推动县城建成各具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梯次辐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筑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劳动就业等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各个方面工作的良性互动、统筹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坚持发展为民理念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必然。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那样: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要着力推进社会保障普惠化。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让更多群众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拥有财产性、资产性收入。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健全困难群体救助、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尊老金普惠等保障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构筑更加健全的“社会安全网”。

五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不动摇, 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建设,突出“生态相连”,实施一批滨河景观提升、公园湿地建设、生态新城开发等彰显城市特色精品工程;围绕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打造名城、名人、名菜、名湖旅游“四大精品”。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李克强 《求是》2010年11期

[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李长春 《求是》2010年12期

作者簡介:吴丹丹,女,(1983.8-),汉,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市委党校)

4.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四

要通过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后劲。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经济领域的实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发展动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句话而言,是市场的归市场,是政府的归政府。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进行,而公共物品、社会管理及外部性市场失灵的领域则应由政府来管。二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

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在新36 条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新活力。三是要进行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体现在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完成这些改革,重点要在这样几个问题上下功夫,包括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金融体制改革体现在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主线。十八大报告中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特别注重协同创新,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以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重点调整改善需

求结构,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

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

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1)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健全社

会保障制度并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5)改革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6)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随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已经提上了议题。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劣势:

随着更大的开放,国际优秀电商企业必将分割我国现存的电商状态,相应的份额必将被收割掉。而且要求市场的深度融合,必将有一场电商市场的争夺战,相应的电商大佬必定会被重新组合和洗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增多,开放性的怎增强,宽度的扩大,电商行业的竞争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战场。所以需要仁人志士沉着面对。

优势:

越开放,也就越能证明电商企业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学习国际的优秀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创出一种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商经济。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让那些肤浅的电商经济模式被优秀的电商模式取代,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电商新发展趋势。

所以,紧抓国情这一外部环境,创造有利的电商新模式,产出自己的电商新方向,这就是十八大三中全会电商商业需要去面对的。

电子材料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材料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也早已成 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国防、国民经济现代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磁性 材料等电子材料行业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智能电网、物联网、汽车电子新型产业被 国家认定为战略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因此急速上涨;此外,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再次,电 子元件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电子材料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随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已经提上了议题。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劣势:

随着更大的开放,国际优秀电商企业必将分割我国现存的电商状态,相应的份额必将被收割掉。而且要求市场的深度融合,必将有一场电商市场的争夺战,相应的电商大佬必定会被重新组合和洗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增多,开放性的怎增强,宽度的扩大,电商行业的竞争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战场。所以需要仁人志士沉着面对。

优势:

越开放,也就越能证明电商企业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学习国际的优秀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创出一种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商经济。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让那些肤浅的电商经济模式被优秀的电商模式取代,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电商新发展趋势。

5.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五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6.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六

根據《**市開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監督檢查的實施意見》(**紀發

[2011]11號)檔精神,我局及時開展了污染減排和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自查,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污染減排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污染物減排工作,2006年就將主要污染物減排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減排工作辦公室(設市環保局),統籌安排全市的污染物減排工作;二是嚴格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市政府同相關部門負責人和重點排汙企業法人簽訂減排責任狀,督促各項減排措施落到實處;三是不斷加大減排專項資金投入,2006年以來,市財政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減排專案建設,以此帶動了全市減排專案的順利實施;四是不斷加大對重點減排企業的環保監管力度,督促企業加大治汙力度、嚴格落實國家減排政策和減排措施等。“十一五”期間,由省政府考核的砷、鎘兩項減排指標和由國家考核的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減排指標均超額完成了減排任務,全市環境品質持續好轉。2011年,市委、市政府對“十二五”污染減排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力爭“十二五”減排工作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二、重點行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全市有色、鋼鐵、化工、火電、煤炭等重點行業的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

有色行業方面:我市有色行業主要以*品行業為主,2010年全市涉*企業專項整治,共關閉合法*冶煉企業*家,取締非法*冶煉企業*家,非法*浮選廠*家,並對保留的*家*品冶煉企業進行了擴能改造升級,基本實現了達標排放,有色冶煉行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鋼鐵行業方面: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環保部門的督促下,**鋼投入鉅資,相繼完成了生產廢水迴圈利用工程、高爐和轉爐煙氣治理工程、煤改氣工程,淘汰了落後燒結機,目前正在實施2臺135平方米的燒結機的煙氣脫硫治理工程等環保專案,**鋼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治理。除督促**鋼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實施清潔化生產以外,我局還投入100餘萬元,在**鋼安裝了線上監測、視頻監控系統,24小時即時監控其污染物排放動態,及時發現和處理**鋼的污染問題。

化工行業方面:尖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和福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實施了生產廢水治理工程,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為我市的減排工作做出了貢獻。

火電行業方面:***火力發電分公司的3臺火電機組全部安裝了煙氣脫硫系統,3#機組安裝了脫硝裝置,目前正在實施其餘兩臺機組的煙氣脫硝設施專案,氮氧化物污染問題得到改善。

煤炭行業方面:2010年以來,我局開展了涉煤行業專項整頓,對各涉煤企業的環保設施以及是否持有排汙許可證等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建立了煤礦企業環保情況資訊庫。責令無井下廢水處理設施的煤礦對井下廢水進行治理,並建設規範化煤矸石堆放場、建設封閉式廠房等。煤炭行業對環境的污染逐步減小。

三、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情況

環保審批作為建設專案第一審批關,我局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建設專案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的規定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把建設專案准入關,對不符合環保准入條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污染、高排放或選址不當的建設專案堅決予以否決,從源頭上防止了新污染的產生。

四、重金屬污染防治

我市為省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為了落實湖南省重金屬污染治理要求,我市委託湖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了《**市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專案方案設計》和《**地區重金屬污染“十二五”綜合防治專案實施方案》,目前正在按照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方案要求加緊實施各個污染防治專案,我市重金屬污染防治完全符合規劃要求。

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嚴格按照防治規劃要求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案,一方面加強了對重點流域內排汙單位的監管力度,督促企業環保設施正常運轉,確保企業達標排放;另一方面加強城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市污水處理廠於2005年底建成運行,**市垃圾衛生填埋場已建成即將投入試運行。目前正在採取相應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和城鎮污水處理率,保障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

六、飲用水安全保障

我局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風險隱患排查。近年來,依法查處了位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資江選礦廠、銀和選礦廠等多家

違法排汙企業,不斷開展和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基礎工作,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了標誌牌,並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工作,每月定期在飲用水源保護區**斷面和**斷面開展水質監測工作,確保了我市飲用水安全。

七、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建立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對重點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進行重點防控,確保我市大氣環境品質不斷改善。我局每月不定期對市政府和市環保局2個採樣點進行為其10-14天(次)採樣,對重點防控的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及時瞭解我市大氣環境品質狀況。

八、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

我局不定期對全市涉化學品企業開展污染防治專項檢查,並下達現場檢查通知書,督促相關企業加強化學品的管理,嚴防化學品環境污染事故發生,並按要求制定化學品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同時加強了對危險化學品運輸轉移過程中的環境監管,消除了化學品的環境安全隱患。

九、危險廢物處置

成立了固廢辦,專門負責全市固體廢物的管理工作,也是××市成立的首家固廢管理專門機構。由於機構健全,我局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強:一是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進行了徹底的摸底調查,建立了危險廢物產生單位檔案,方便了日常的監管工作;二是要求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必須轉入符合環保“三防”要求的場所貯存,嚴禁亂堆亂放;三是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同時嚴禁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單位

和個人處置危險廢物;四是加快實施***地區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專案。該專案實施後,將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解決我市***地區數十年遺留安全隱患。

7.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七

一、亳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亳州市位处安徽省西北部, 黄淮平原腹地, 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是著名的药材之都、华夏酒城。亳州市特色的地域文化培育了老子、庄子、华佗、曹操、花木兰等一批杰出人物, 拥有花戏楼、亳州古地下道、尉迟寺遗址、万佛塔等多处文物景观, 留下了二夹弦、华佗五禽戏、亳州剪纸、晰杨掌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 亳州市拥有以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城里寺、义门清真寺为代表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多处, 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近年来, 亳州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2009年, 亳州市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市文化旅游局, 打破了文化与旅游行业分割。2010年, 完成了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教育台“四台”合并, 组建了亳州市广播电视台。目前, 亳州市新闻出版、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印刷、广告、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创意设计、数字内容与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始呈现。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 576 家, 图书经营单位126家, 印刷企业146家, 各类艺术教育培训机构38家。全市文化系统企业机构1, 142个, 从业人员5, 286人,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二) 文化项目增多、文化企业逐步壮大。

截至2013年4月, 亳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7处, 分别为花戏楼、曹氏宗族墓群、曹操运兵道、尉迟寺遗址、万佛塔, 南京巷钱庄、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二夹弦》、《华佗五禽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子传说故事》、《亳州剪纸》、《捻军歌谣》、《泗州戏 (拉魂腔) 》等13项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 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等11个项目进入省“861”重点项目, 八角台遗址保护项目、道德中宫修缮扩容项目、薛阁塔及观音山汉墓保护项目、北关历史街区重点古迹保护项目进入市政府2013年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药都旅游商品开发公司、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公司、亳州梆剧团、庄子影视传媒等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 各县区文化项目也有较大突破。

(三) 文化消费日益增长。

2011年, 亳州市旅游业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市入境旅游人数达15, 034人次, 比上年增长56.4%, 旅游总收入46.94亿元, 增长70.4%。其中, 旅游外汇收入497.77万美元, 增长51.3%;国内旅游收入46.61亿元, 增长70.5%。同时, 广播影视、图书音像、网络会所、3D影院、旅行社、星级饭店和农家乐等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消费平台、产品和服务日趋完善, 大众消费市场不断拓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文化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据统计, 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文娱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63.75元增长到2011年的696.34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 , 年均增长率为27.28%, 比同期全市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高出14.8个百分点, 高于同期全省人均文娱消费支出9.1个百分点。

(四) 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

亳州市依据自身拥有的医药文化、酒文化和名人文化, 相继创办了多种文化节庆来提升地区文化影响力, 如国际 (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 中国 (亳州) 芍花养生旅游文化节、老子文化节和庄子文化节等。2012年9月8日至10日国际 (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8届全国 (亳州) 中药材交易会在亳州成功举办。作为一个集市场研讨、产品展示、产品销售、技术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品牌和经贸合作的盛会, 本届“药博会”现场签订贸易协议20个, 签约金额达19.2亿元人民币, 其中进出口交易金额1.14亿美元。至此, 亳州已成功举办了7届国际 (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 得到了国内外中医药界的广泛好评, 国际 (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成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之一。

二、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存在问题与面临困难

(一)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总量规模上较小,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截至2012年, 亳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占全省比例为8.17%。部分公共事业不健全, 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依然是空白, 县区文化馆占全省比例为3.78%,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相比于同样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黄山市 (2012年文化馆、图书馆占全省比率为17.0%) , 文化基础设施占比较低。同时, 亳州市对于现有的文化遗址没有加以良好的修缮和保护, 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曹氏宗族墓群、曹操运兵道等, 存在规模小, 条件差, 周边环境设施混乱的问题。一些名人文化也缺乏相应的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宣传和普及。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无形之中降低了文化产业的价值, 缩减了经济效益。

(二) 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目前, 亳州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多数仍遵循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 未完成市场化过程, 竞争力较弱。处于文化产业主导地位的旅游业整体效益不高, 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 各项旅游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小,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文化产业区域发育程度不够平衡, 不能形成合力。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9亿元, 占全省比重为1/30。同时, 无论在城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创作、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都不足。2012年, 全市文化体育传媒经费投入 (1.12亿元) 占财政支出 (179亿元) 0.63%。这种投资受限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亳州市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

(三) 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亳州市厚重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难得的宝贵资源。目前, 大部分文化资源还停留在挖掘和保护上, 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特色文化资源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资源潜力未能转化为产业实力。近年来, 亳州市在文化营销上取得一定成效, 但仍没有真正树立特色鲜明且充满吸引力的文化城市形象, 例如曹操故里、华佗故里、道家文化发源地社会认知度不够高。多数历史文化仍停留在博物馆图片展示和简单介绍上, 不仅缺乏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品, 也缺乏精心包装的、前景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文化资源闲置, 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 从而限制文化产业集群, 制约亳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 文化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亳州市文化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城市管理水平滞后和管理人员缺失两个方面。在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 一些与旅游相联系的基础设施, 如饭店、住宿以及交通的运行质量较差, 城市“脏、乱、差”现象明显, 城市规划管理不全面。同时, 亳州市人才队伍基础薄弱, 引进优秀人才的机制不够灵活, 一些文化站点管理人员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人才和产业人才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 艺术创作人才等方面人才比较匮乏, 不能适应文化强市建设和加快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亳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产业可以渗透到旅游、信息、制造、建筑等产业中, 通过提升文化产品、设备、服务的产业层次,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效益节约型转变, 提升文化经济增长空间。鉴于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将成为承载亳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行政职能整合, 加强市场调节和市场监管, 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关系, 完善治理结构, 处理好工作交叉, 防止工作缺位、越位, 做到事权明晰, 职责分明。同时, 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 提升服务水平。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内在活力, 逐步将文化事业过渡为文化产业, 将文化事业转变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亳州市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依据《亳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亳州古城文化》等政策、法规来定位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做到科学发展、合理规划, 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性。再者, 通过政策引导, 如财政优惠政策、税费优惠政策以及用地优惠政策来扶植当地文化企业和产业, 提高其竞争力, 带动地区文化产业升级。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和“名人保护”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强化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三) 整合资源,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文化资源, 抓好以亳州历史文化古城为中心的名城建设, 抓好涡河文化旅游带和西淝河生态休闲旅游带的开发工作;以谯城区为主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休闲旅游区;以涡阳和蒙城为主打造天下道源休闲文化旅游区;以“皖北水乡”利辛为主打造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 逐步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做好郑店子中华药都养生园、曹操地下运兵道入口改扩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重点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以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应。

(四) 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 培育优势文化企业群体。

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的前提下, 把政府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位置。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积极争取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其他各类资金支持, 加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不断提高文化设施质量。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上进行转变, 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文化企业, 允许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 吸引和带动社会闲置资本。同时, 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 把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引进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企业和文化经营机构, 实现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隶属关系和跨所有制的联合。促进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 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

(五) 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是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创意产业, 科技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助推器。目前, 亳州市的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中科技水平含量较低, 文化产品大多未经深层次加工、附加值不高, 制约着当地文化产业的提升。因此, 要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将创新渗透到文化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强化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环节, 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 努力形成符合亳州文化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 做好衍生品的开发工作,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

(六) 大力宣传亳文化,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的作用,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亳文化, 将文化渗透到商贸和餐饮等相关产业中,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省内外的文化交流, 参与全国、全省性的文化活动以及海外文化活动, 不断提高 “药博会”、“白酒文化节”、“养生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品质, 塑造亳州独特的城市形象风格, 打响亳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影响力, 实现亳州的城市品牌化。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及亳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崔雪梅.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J].商情, 2011 ( 29)

[3].雷光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4 ( 1)

[4].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 2006 ( 1)

[5].周凯武, 晋原.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 9)

8.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八

自2013年召开首次峰会以来,“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已经开到第三届了。前两届峰会的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粮食和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蓝图,特别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今年的峰会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为主题,既体现了“十三五”时期中国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又切中了中国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关键。我相信,围绕这一主题,汇聚大家的真知灼见,一定能够为我们研究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的启发。

说起中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这一代人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从粮食短缺到供给充足的发展过程,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建立起庞大的粮食收储、加工、分销体系,城乡居民的粮食可获得性明显增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既为中国应对改革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世界缓解贫困和饥饿、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个突出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繁荣之下,亦有隐忧。我们清醒地看到,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有些方面尤其脆弱。无论是外部的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的要素配置,都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突出问题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走的还是依靠要素投入的老路。在用水方面,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水资源实际用量普遍超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比世界先进水平低0.2左右,水资源过度消耗问题突出。在化肥方面,中国的施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酸化,造成的污染成本超过了增产收益。在农药方面,中国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总起来说,我们的水土资源已经过度开发,不少地方超出了环境容量;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经济代价越来越突出。如果粮食生产继续透支资源环境,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破坏,今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就必然面临巨大的风险。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当前,粮食市场最突出的矛盾是国内粮食价格变化趋势与国际市场严重背离,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日益突出。 2013年以来,大宗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价格,很多用粮企业转向国际市场进口更便宜的农产品或替代品,国内生产的高成本粮食由国家托市收购,导致粮食产粮、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库存积压严重,财政负担加重。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突出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隐蔽性强,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信息不对称,政府实施有效监管的难度较大。尤其是面对2亿多农户、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00多万个食品经营主体,现有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不能让人放心。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消费市场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因素影响,一些食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减少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0-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10-2014年中国从112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各年度分别为1692批、1857批、2499批、2164批和3505批,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国产和进口食品的这种质量安全状况,与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远不相适应。

三条主要对策

面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主动作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紧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当前和长远兼顾、国内和国际统筹,全面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要坚持确保产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年粮食消费量达到6.5亿吨,而目前世界年粮食贸易量仅3.3亿吨。中国拥有13.7亿人口,必须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持足够规模的粮食产能。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确保粮食产能,绝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资源环境来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相反,我们要确保的产能,必须是有效率、可持续的健康产能。也只有健康的产能,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面对农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必须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在横向扩大农业生产和服务规模,在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在提升土地产出率方面,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要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让过度透支的耕地休养生息。即使休耕也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要全面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保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一方面,要提升化肥、农药自身的质量,推广使用高效、绿色、低残留的化学投入品。另一方面,要推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施肥、施药方式,提高精准性。通过利用效率的提升,做到化学投入品减量不减效,在确保产能的同时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二,要坚持适度进口。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性选择。而且,中国加入WTO后的事实表明,渐进和可预期的粮食进口增长能实现双赢。因此,适度进口不是中国政府的权宜之计,而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坚持适度进口,首先必须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外有一句共同的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进口渠道越多元越安全。为此,应坚持品种多元化和国别多元化并举,加强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增强政策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让贸易伙伴对中国粮食进口有一个清晰而稳定的预期,增强战略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把重要出口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出来。坚持适度进口,还必须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可能带来的风险。应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美、非洲为重点地区,以仓储、物流、加工等为重点领域,加强农业领域的产能合作,建立全球主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通过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提高东道国自身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坚持适度进口,也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应积极推动农业贸易和投资规则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全球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实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同步提高。

第三,要坚持品质优先。中国要保障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更是质量上的安全,不仅要做到国内产品质量安全、而且也确保进口产品质量安全。只有质量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因此,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要始终坚持品质优先。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必须从产业源头抓起,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一方面,要净化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通过品牌效应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必须切实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要严格执行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属地政府管理责任,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互联共享的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的质量监管,更加重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最终还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要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充分发挥信息甄别功能,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通过市场信号引导生产者主动生产高品质的产品。

再过一个月,就将进入2016年,迈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十三五”时期需要完成好的重大任务,也是各国落实联合国“新的发展议程”的重大使命。希望大家能围绕今年的主题,积极探讨,集思广益,为保障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九

一、背景材料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10.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十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剧烈的,虽然,我们已经顺利的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式步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时总结经济发展情况,把握自身发展现状,通过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链条、抓好项目建设,整合要素,优化布局,努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靠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现在依靠制造业单一生产型、依赖高投入和出口的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我们要把这次经济危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次机遇,引导三次产业本着着眼现实、着眼未来、着眼世界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经济正处在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协调的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我们应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结构变化、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 1

五方面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现状。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进决策科学化,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对于经济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平台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提供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政府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而需要加快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继续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技术交易、人才培训、劳动力供给、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按照集中式布局、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加速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为纽带,大力支持高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发展各县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突出骨干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扩大农业设施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强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产业,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株洲,积极利用好国家、省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共

同发展。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全市经济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与珠三角先进市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高层次的人才群体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开展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培养、交流的良好环境。

11.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十一

“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总体部署或者说叫战略部署,可以用这样几个数字来概括,两个“一”:叫一个“坚持”、一个“立足点”;两个“二”:叫两个“翻番”,两个“加快”;有两个“四”:叫四个“着力”、“四化同步”;一个“五”:叫五个“更多”。

一个“坚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个大家在《报告》(指中共“十八大”报告——编者注,下同)当中,经济发展方面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强调。再次强调,就是我们新一届的党中央仍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一个“立足点”,《报告》经济发展的下一段专门讲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我们要发展,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过去不一样了,不再是立足于速度的高低,下一个十年到底有多快,这个《报告》上没有追求高速度。

而且我们要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四个字大家看一看,过去仅仅用到改革开放上,就是改革开放是关系我们国家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次把主题、主线上升到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我觉得这次“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如何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发展的话,就是坚持主题主线,把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围绕着速度、立足于速度来推动发展,它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就是由于过去盲目地、过度地追求高速度带来的问题。

两个“二”,其中一个是大家所熟知的叫两个“翻番”,但是我觉得需要说明一下,在目前媒体对两个翻番以及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解读,有点儿过于去强调两个翻番了,我觉得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两个翻番它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大家还要注意有两个全面,第三部分的标题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然我从经济角度上来讲,我不全面讲那五个一体的发展目标,但是两个翻番报告中也是讲,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目标,整个目标是有五个方面,但是两个翻番只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这是需要说明的。

第二个是两个翻番是有前提的,大家一定要注意,报告是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个是为什么这次增加了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我觉得这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要纠正过去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的比例,因为在后边也讲到了两个提高,提高两个比重、两个同步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的翻番才能更多地建立在消费,建立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如果还是像过去似的,过于依靠投资、过于依靠出口来拉动增长,那么实现这样的一个翻番,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四个两个翻番是一个全国的目标,并不认为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群收入都翻番,因为我们现在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比较大,所以说它未来可能翻一番,可能会多一些。

那么对于低收入群体,对于农民来讲,国家要通过加大再分配调节的力度,这个在收入分配当中专门讲了这个,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使他们的收入增长,我相信低收入群体应该翻一番还多,当然这个居民收入翻番它是讲扣除了价格因素以后的这样的一个翻番,是实际的增长。

两个“加快”,怎么实现这两个翻番,我觉得报告的第四部分的标题叫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这个是统领整个第四部分标题的这样一句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最根本的方针。

大家如果比较一下“十七大”(报告)的标题,关于第四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标题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果大家仔细读一下报告,这次报告当中除了在总结经验当中用了一个“加快发展”以外,就是对发展前面加了一个“加快”,在未来发展的步骤当中,没有再使用加快这两个词。而把有限的加快用在了转变发展方式和改革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总的方针的提法,这次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个又好又快的“快”已经没有了,在《报告》里找不到了,“平稳较快”也找不到了,我们今后促进经济发展总的方针是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有了一点全党的共识是,未来我们的发展不在于快,关键是怎么样持续、健康,这个当然就包括转变发展方式。

四个“着力”,或者叫要推动形成四个新机制,前面讲到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来,但是具体还要进一步地说怎么样做到这一点,怎么样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四个新机制上来。

第一个这个《报告》上都有了,就是要“增强新活力”,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等,他们才是市场主体的新活力,企业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政府并不是主体,当然这要通过改革了。

第二个叫“新动力”,要增强创新的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来带动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等各方面的创新。

第三个是“新体系”,就是要推动我们新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凝聚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未来能够成为带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最后一个是“新优势”,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个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所以要培育形成新的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这样一种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那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推动转变发展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当然我们是不否认政府的作用的,我们发展需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但是政府怎么去发挥,不要是再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主要着力点、主要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壮大产能、促进生产上,这样会加剧我们产能过剩的矛盾,而把工作着力点转到这儿来了,会有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nlc202309010926

四“化”同步,大家知道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的是三“化”同步,这次专门加了一个信息化,这里面的涵义我想把握三点。

第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目标要求。就是我们中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这样一个现代化,而不是某一个工业化孤军奋进、城市化孤军奋进这样的一个现代化。

第二,推进四“化”同步,重点在哪里?这里面讲了三句话,第一个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应未来新技术革命的这种需要,可能要更多地通过信息化来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那质量不高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次也在《报告》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作为一个城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实质的城镇化有进步,因为按照统计来讲,我们城镇化已经超过了50%,但是按照户籍来讲,我们城镇化只有35%、36%这样的一个水平。

第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四化同步当中第三个重点,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说下一步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通过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也通过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市民化,来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最后一个就是五个“更多”,这是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这次《“十八大”报告》当中,专门有一句话叫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用五个“更多”来进行描述。

第一个,因为我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但是目前消费不足问题或者说叫内需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了,所以说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这就是新的发展方式的第一个内涵。

第二个,我们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但是制造业已经产能过剩了,所以说今后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二个内涵。

第三个,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已经开始凸现,工资上涨很快,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了,去年到今年,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压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所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我们国家在能源和资源消费总量方面,仍然处于总量扩张的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总量还要扩张、扩大,但是目前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瓶颈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收紧,所以今后应该更多地依靠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来推动增长。

第五个,我们国家城乡区域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方面,这个差距还比较大,概括起来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但是在前一个阶段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报告强调要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来促进增长。

上述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式的五个内涵。相比较于“十七大”报告讲的三个转变,(“十八大”报告将)需求、产业和要素进一步扩充、进一步明确,方向更进一步地清晰了。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的思路,我觉得是一套完整的逻辑,首先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变,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叫着力点要转变,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样我们“四化”才能够同步,我们“两个翻番”的目标才能完成。

12.肇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篇十二

一、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针对昆明市三次产业中, 工业不强、结构偏重, 服务业比重偏低, 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状况, 要以“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高”服务业, 以构建循环型生产、集约化增长、集群化发展、节能型体系为方向, 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增长逐步从主要依赖数量扩张向提高要素效率转变, 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着力抓好保护耕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关键环节, 全面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实现城乡统筹的新突破, 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2. 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以促进优势产业、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为主攻方向,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三个环节,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烟草、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 延伸原材料和矿产品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结构, 优先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有色冶金、磷化工产业, 巩固提升黑色冶金、建材、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 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配套能力, 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规模大的产业群体。集聚发展, 优化布局, 推进工业发展重心向昆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呈贡、安宁、海口、杨林、东川五个工业园区, 省级寻甸特色工业园区以及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转移, 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引进战略投资者, 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整合,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 (集团) , 带动一批小而专、专而精的中小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必须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层次, 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 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 只有将增长更多地建立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带动转变。

1.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重点支持烤烟、畜禽、蔬菜、花卉、特色经济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良种繁育,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技术,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 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 重点推进工业技术创新。

围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等支柱产业, 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打造产业集群,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重点, 要放在引导和支持工业技术的创新开发上。

3.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要落实好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立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 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瞄准国家和省、市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 采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 对纳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 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采购。

4. 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要重点建设一批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要支持有条件的县 (市) 区和大中型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要支持在昆高校建立科技园, 制定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5.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

要按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 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发明专利产生。要重点支持烟草、冶金、机电、花卉、生物制药等优势行业结成技术联盟, 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规划, 鼓励企业吸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6.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 打破地域和部门所有制界限, 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依托重点项目, 开发一批关键技术, 推动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三、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一方面,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才能使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 抓好节能减排, 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站在产业布局层面上, 一方面, 坚决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落后的工艺装置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方面, 鼓励、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高载能产业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高载能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昆明市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 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拥有全国领先甚至世界先进的市场工艺和技术, 它们的发展对现代新昆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 节能减排淘汰的只是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并非淘汰高载能产业。要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高载能产业向低能耗、高产出方向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现阶段的实际需要来看, 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归根结底要靠人的转变来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基本要求。

1. 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优先位置。

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要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和机制, 建立体现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新机制, 为各类人员营造公平施展才能的机会。

2.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

确立现代教育观念, 使教育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创新力, 建立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上。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 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 着力加快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步伐,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积极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 通过市场机制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向教育。通过产学合作、服务全省等多种新途径, 改善教育的基础环境, 形成现代化开放型网络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五、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 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清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使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归位。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

2. 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加快培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主体, 增强企业自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

3. 加快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

上一篇: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二审答辩状下一篇:安全教育考卷【信号司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