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2024-07-10

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共3篇)(共3篇)

1.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篇一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

论文摘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又如《灯光》一课,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西安的结构紧凑,目的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3.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课文特点和儿童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情感性和审美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能把他从实践中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1.初读课文感受美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感悟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

2.细读课文体验美

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如教《中彩那天》时,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到的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使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与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3.精读课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为什么还会有一次次幻想?”通过学生的讨论,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熟读精思鉴赏美

有些课文,如文艺性的课文,它的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学生读完后还回味无穷,有兴趣的学生仍然在鉴赏文章的美。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愉悦的情感中鉴赏美、享受美。如教《鸟的天堂》时,教师播放了“静态”与“动态”对比的录像、小电影。孩子们看到了静止的大榕树和大榕树上百鸟奋飞、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热闹景象,他们对活动着的鸟形、鸟色、鸟声有了直感,都情不自禁地读着课文,看着鸟飞,听着鸟声,很自然地鼓掌称快,似乎自己也是一只鸟,飞进了鸟的天堂,感受着鸟的天堂的情境美,享受着天堂的幸福、欢快的生活。动态性的电影,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5.生活实践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是随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善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还要善于给小学生以理性的指引。例如上例,当学生朗读课文,想像随着千姿百态的鸟儿奋飞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于是学生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明确了题目的准确含义、作者选材布局的匠心,教师又可即席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畅叙想像思维的成果。这时课堂上活跃、欢腾,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情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给学生以理性的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另外,教师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教师善于寻求美,创设美的情境,并非轻而易举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渗透美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育活动日趋重要,美育内容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科书》

《山东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篇二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经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养,任何人的才华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最崇高的使命就在于培养德才双全的学子;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德育观念,时刻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在“五育”中,德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令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将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等曾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心。《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德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背后的精神,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并存的,它不仅是载体,而且实质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及的。笔者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了“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负起什么重任。一个情感、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例如,《妈嫂》一文通过嫂子含辛茹苦将弟妹几个拉扯成人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劳动妇女。又如舒婷的《致橡树》,以木棉树对橡树的倾诉为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鲜明地提出了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平等、炽烈、深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语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有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茅盾的《风景谈》有典型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诗意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豪放高旷的艺术美;莫泊桑的《项链》有迂回的悬念美。把这些美挖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就学生主体而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其次还能感受到的是诗歌创设的音乐情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再次还能通过诗中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陪衬、奇特的联想、比拟,感受到联想美。这些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课中的美。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益。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育人核心由“知”的传授向育人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寓德育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教育方法

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研究,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教学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主动性不能有效发挥。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思想观念上没有及时转变,这些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很大阻碍[1],如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应用,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不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1.2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将审美教育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比较有利。审美教育的融入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的提高,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必须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比较有利,通过审美教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美感。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将改变能力本位及知识本位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2],也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和谐发展的需求。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探究

将审美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汉语言能力是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体验汉语言的美。老师在审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进行感受,领会语言的美,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描绘,展开想象,对语言文字的美加以体会。

第二,为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老师要注重审美情境的创设。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审美情境中感受,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美的情境,老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应用,让学生感受这些美,将学生带进这一美的情境中[3],促进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老师要详细研读语文教材,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教学目标审美情境。通过对音乐的应用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加以呈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美。

第三,在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老师要设计适度的问题。审美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实施,要注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然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审美教育。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评判能力及感知能力都比较有限,老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局限性。在审美教学的内容选择过程中,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适度地进行审美教育,选取对学生理解比较有利的一面实施审美教育。

第四,审美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老师在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朗诵语文课文朗诵,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对美的描述。让学生对一些明文名句进行反复朗诵,注重朗诵的情感表达及节奏感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传达理解。理解文章中思想情感的传达,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4]。不仅如此,在审美教育中,为让学生对美有直观的感受,老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对植物及动物的生存状态进行观察,体会到生命的美,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重视,才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审美教学中,会有诸多障碍,老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注重对教学问题的突破,实现审美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生.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7).

[2]宋宝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6(06).

[3]侍新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8).

上一篇:等级学校申报材料下一篇:观察仙人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