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

2024-12-10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共12篇)

1.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 篇一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研说稿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研说的是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我研说的内容分为8部分。

第一、教材内容及逻辑体系:

本册教材同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的四大领域都有所涉猎,空间与图形内容包括“角”、“平行线”、“平面图形的认识”三部分内容;数与代数包括“图形与坐标”、“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法”三部分,其中“图形与坐标”也有很多图形与几何内容;“概率”部分要认识简单的随机现象;“实践与综合应用”体现于概率这一部分的课题学习,并穿插于各章节的学习中,教材在编排上,力求在小学的基础上,熟悉初中数学各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方法编排上更具有弹性,在逻辑关系上更体现了学生认知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与以前用的华师大版本的教材明显的变化主要有:

1、函数内容的处理:分散在初一与初三学习,初一上学期学习概念和基本常识,下学期则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学习一次函数。初二没有出现函数知识,初三学习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螺旋式上升是其主要的体现,但是矛盾的是破坏了内容的整体性。

2、关于整式的运算的处理,这部分内容与华师版比较进行了分割,分解为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与因式三章内容,并且分三个学期学完。

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不仅分解了难点,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空隙中,还给学生的消化知识、再认知识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教师在学 1

习之前可进行必要的前置知识的补习与学习。另外,青岛版在几何与图形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与分割处理,变化较大的是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处理的变化。

第二、关于知识点的衔接。

本册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学期进一步学习角、平行线及基本图形,然后初二上学期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初二下学期将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全等和相似以及解三角形和几何证明。整式的内容也分割在三个学期进行,初一上学期学习代数式的概念以及整式的加减,本学期学习整式的乘法运算,下学期学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这一部分的学习确实是一个难点,但是分割到三个学期学习虽然分解了难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门槛。继上学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本学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图形的镶嵌中将接触到不定方程的整数解问题,下学期将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在本学期学习到函数的基本的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初一出现函数对学生来言确实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要求,让学生慢慢的掌握函数的思想,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特别是高中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上一学期学习了数据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后,本学期将与学生一起走进概率,掌握简单的随机现象,概率是数学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要联系实际或者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感悟随机事件。下一学期将学习样本与估计。

第三、课标理念与要求

课程标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同时要关注学科特点。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教材的编写体例

教材中主要有章前图、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问题与习题、阅读材料、回顾与总结等栏目。章前图有情境导航、内容提要两部分。情景导航注意启迪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结合目录与内容提要让学生先翻阅本章内容,勾勒出整体的知识结构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交流与发现应当关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交流的前提、方式、时间处理等因素。要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然后进一步进行思考,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并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流,交流注意时效性与时间的把握,以及交流结果的处理。

实验与探究要明确实验的步骤与探究的方式,同样要通过实验与探究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问题中设有“挑战自我”以及分层次的习题和练习题,题目设置更加体现层次性和拓展性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册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学生阅读材料,主要有加油站、小资料、广角镜、智趣园、史海漫游等栏目,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和实践教学积累相关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将一些好的资料打印出来,作为学生进步的奖品奖励给学生。

回顾与总结设置了很多具体的重要知识点的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可以结合回顾与总结让学生自行画出本章的知识树,并加以解读,可以让学

生进行“说课本”比赛,来说一说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自己的学习经历、遇到的苦难以及克服的方法,还要说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补习计划。

第五、教材编写意图

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

2、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3、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指导思想。

第六、教材编写特点

1、内容选取突出时代性与现实性;

2、教材处理突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

3、内容呈现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4、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5、例题与习题的配备突出了了开放性和探究性;

6、内容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

7、注重教科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设有人物交流对白,栏目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9、相比与以前教科书以及部分其他版本,突出数学史资料的补充,并以多种形式增加了数学阅读资料,提升了数学的趣味性。

第七、教学建议

“角”一章建议类比于上学期第一章基本图形中关于线段的学习,线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线段的定义、度量、大小比较、线段的中点、还有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可以确定多少条线段的相关计数问题。角的学习同样

有类似的环节要学习角的定义、度量、大小比较、角平分线、一个顶点出发有n条射线的计数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类比以及如何通过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类比是一个重要的思想。

“平行线”这一部分借助三线八角,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将平行线的性质通过互逆的结论介绍的很完美,也是初中图形部分学习的一个开端,其实整个初中图形部分的知识点都贯穿着这种互逆的思维模式: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一思维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图形部分中如平行线、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些内容中的性质与判定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维模式,同时很多的例题和习题都是这样结论、条件互换的结果。代数部分中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等。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解方程的思想,函数的解析式到特性与从特性到解析式等。可以说掌握这一思维模式可以将初中的知识“压缩一半”。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章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小学中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与思考,提炼出结论,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寻找观察点和提出有价值的观察目标和问题,辅以动手操作与思考计算。

以上关于几何与图形部分还要注意学生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以及口头语言来表达数学问题。

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要采取分步训练法,然后加以综合,注重个别关键步骤的重点练习。注意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整式的乘法要抓住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验由字母代替数以及

由式代替字母的过程,而其变化的根本原理将没有发生变化。

图形与坐标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理解和获取知识。

走进概率建议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实验,并研究所获取的实验数据,经历概率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八、高效数学课堂的标准

1、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精神

2、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教师能灵活的驾驭课堂

4、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度高

5、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6、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 篇二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篇四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通过观察,归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4.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经历探索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互动式、合作探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概念

1.“猜猜老师的年龄”

(给学生提供信息):我是9月份出生的,我的年龄的2倍加上14,正好是我出生那个月的总天数的两倍。你们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岁?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寻找出正确答案

老师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析:

(1)算术方法(2)方程:

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那么年龄的2倍加上14就是2x+14,而这个式等于9月份的总天数的2倍,即30*2,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方程2x+14=30*2

解这个方程,就知道老师的年龄了 2.日历中的方程

请学生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请学生加以解释:(1)算术方法(2)方程:

设中间那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为x-7,第三个数为x+7,这样可以得到方程x-7+x+x+7=a(其中a为这三个数的和)

请学生回顾: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3.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

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问题的解(阅读教材20页内容)4.“方程”史话

详见教材86页86页内容“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根据下列实际问题列方程 例1:教材80页内容(略)

2.观察例1所列方程:

4x=241700+150x=24500.52x-(1-0.52)x=80 请学生分析前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归纳得出: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交流,拓展思维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7x+5=3x-9(2)3x-6(3)x-4x-5=0(4)2y+3=-6(5)-3x+2/3=7y(6)3a+9>2/3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练习二:教材82页内容(练习)

设计意图: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练习三:根据方程2(x+3x)=40,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并进行交流(供学生富有余力的学生做,也可做思考题)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以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进行

1.提出问题:本节课你主要学到什么知识? 回顾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列方程? 归纳列方程的思路

世界问题→数学问题→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方程

列方程的具体步骤: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期中的相等关系(2)设出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关键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布置作业:84页习题3.1:1.4.5.6教学设计说明:

1. 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入方程,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2. 介绍方程的有关历史,让学生了数学的发展过程

3. 关于例题与练习的设计是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情境,鼓励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根据不同的设法,列出不同的方程

4. 练习3的安排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程的实际背景,进行交流,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以加强对方程应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6. 作业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国培计划”2013特岗教师集中培训项目

河南教育学院初中数学班

有 关 一 元 一 次 方 程 教 学 设 计

学员:冯丹丹

电话:***

5.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 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题 篇六

一、请你选一选(下列各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编号写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6分)

1.你喜爱生物吗?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美丽。下面是在某小水塘中发现的物体,请选出全部是生物的一项。()

①水 ②泥沙 ③小鱼 ④水草 ⑤青蛙 ⑥石块 ⑦微生物 ⑧贝壳 A.①②⑥⑧ B.①③④⑦ C.③④⑤⑧ D.③④⑤⑦

2.中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下列植物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A.核桃 B.杨树 C.玉米 D.银杏

3.在调查校园生物的活动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A.赵伟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他没有记录

B.王峰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C.李玉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很快蹦到了校园外。李玉把它也记下了 D.张宏的调查记录中有蛐蛐,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没有,张宏决定删掉它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时,材料必须是()。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干燥的 D.完整的 5.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A.液泡 B.染色体 C.叶绿体 D.线粒体 6.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水 B.蛋白质 C.食盐 D.氧气

7.下列做法中,不属于正确的收集资料方法的是()。

A.查阅书刊报纸 B.采访有关人员 C.上网搜索 D.编写拼凑数据 8.种子结构中哪个部分实际上就是小麦幼小的生命体?()A.种皮 B.胚 C.胚乳 D.胚轴

9.下列生物中属于消费者的是()。A.小草 B.猫头鹰 C.松树 D.蘑菇

10.剪取一段带有叶的凤仙花的茎,插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用刀片把茎纵切开,用放大镜观察,被染成红色的是()。A.导管 B.筛管 C.形成层 D.表皮

11.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A.表皮 B.叶肉 C.叶脉 D.气孔 12.我国的植树节是()。

A.3月12日 B.3月15日 C.5月1日 D.6月1日 13.2003年春天,“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部分省市的人群中开始传染并且迅速扩散,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防治。“非典”的病原体属于()。A.植物 B.动物 C.细菌 D.病毒

14.同学们都喜欢吃苹果,苹果属于植物体的()。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5.植物在白天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三种作用都进行 16.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经过细胞分裂,新的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A.46对 B.23对 C.23条 D.24条

17.农民移栽茄子秧、黄瓜秧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这样做能()。A.促进根毛生长 B.防止秧苗的幼根和根毛受到损伤 C.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丢失 D.减少水分蒸发

18.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植被被破坏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19.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核的卵细胞中,结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到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出生的小羊长得()。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20.据报载,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它们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动物病害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

①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②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 ③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④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绿色植物具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作用的是()。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23.提倡“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A.减少个人的经济支出 B.减少城乡垃圾 C.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 D.移风易俗

二、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13分)

24.________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由地球表层各种生物和生物生存的_______构成。25.与草履虫一样,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生物还有很多,例如_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

26.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会出汗,主要是对缺_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

27.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欲观察的结构在视野的左上角,应向___________方移动装片,能使欲观察的结构移至视野中央。

28.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___________。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施旺和施来登共同创建了___________学说,恩格斯把该学说与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29.生物兴趣小组在适宜的条件下让种子萌发,如果100粒种子有89粒萌发,则该种子的发芽率是___________%。

30.写出两个我们佳木斯地区常见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___生态系统。

31.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DNA上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片段叫___________。

32.猜猜看:空气中95%氧气由我来提供,我分布在地球表面70%的水域环境中,我的结构很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诗人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形容我。我是___________。

三、请完成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9分)33.同学们在做“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时,都亲自捕捉过鼠妇。大多数同学都是在石块下、花盆底部或者在放置擦地墩布的角落里捉到鼠妇的。

(1)请你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做这个探究实验所用的鼠妇数量最好是()。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十只以上

(3)做完实验后,你是怎样处理这些鼠妇的?

34.李强小组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结果,请根据表格分析回答问题:

(1)本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瓶。

(2)① ③ ④瓶中种子未萌发原因分别是: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因此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四、请你简要回答(共8分)

35.黑龙江省科技馆中的机器人能与前去参观的人进行简单对话,并能作出如握手、抬腿等简单的动作。有人因此说机器人也有生命,是生物。你同意吗?请讲述你的理由(至少谈三点)。(4分)

36.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生物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的每一个新进展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令人惊喜,并使人浮想联翩。你一定知道很多生物学新进展。请你介绍其中两个你最感兴趣的新进展,并简单谈谈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4分)

五、展示你的绘图与识图实力(共18分)

37.在生物实验课上,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动植物细胞。请回忆一下你看过和画过的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在下面适当的位置按生物绘图的画法要求,画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细胞结构简图,注明所画图形的名称,并标注图中主要结构。(10分)

38.每年“五一”节前后的杏林公园,粉红的杏花竞相开放,你观察过美丽的杏花吗?下图是杏花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1)图中部分数字标号代表的结构分别是指杏花的什么部位?

花的结构模式图

①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⑥__________(2)怒放后的杏花随风飘落,她已将自己的骄傲──果实悄悄留在了树上。夏日收获的甜美的杏是经过传粉和受精,由杏花的[ ]__________发育而成的,杏仁是由__________发育而成的。因此[⑨]__________和[⑧]__________是杏花的最重要的结构。

六、请展示你的综合实力(共6分)

39.张女士特别喜欢花卉,乔迁新居时,她在卧室里摆放了20余盆花卉。晚上,在沁人心脾的花香中,张女士进入了梦乡。谁知第二天早晨她却头晕目眩,并有呕吐症状。张女士被送进了医院。医生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告诉她只能选择两盆花留下,其余的必须搬走。请你分析,张女士的病与花卉有关系吗?(2分)

40.绿色植物、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公园里有时还会看到践踏草坪、攀折树枝等不文明的现象,餐桌上有时还会出现田鸡、野生动物等。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写一份20字以内的短文,或设计两个警示牌,或两条广告语等。呼吁、提醒、号召大家爱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4分)

附参考答案

一、请你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46分)DDCBDBDBBADADCDBBDBDAAC

二、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13分)

24.生物圈 环境 25.变形虫等 26.水 27.左上 28.细胞 细胞 29.89 30.城市 湿地等(答案不唯一)31.细胞核(或染色体)基因 32.藻类植物

三、请完成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9分)33.(共4分)(1)光(或水、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光(或水、温度、等与所提出的问题相对应的环境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1分,要求必须是陈述句)(2)D(1分)(3)送回原来的生活环境(或其他适宜环境)(1分)34.(1)2号瓶(1分)(2)缺水温度过低缺空气(各1分)种子萌发需满足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1分)

四、请你简要回答(共8分)35.(共4分)不是生物(1分)。机器人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泄;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生长和繁殖等(答出一条给1分),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36.(共4分)每答一项新进展给1分,指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再给1分。

五、展示你的绘图与识图实力(共18分)

37.(共10分)绘图规范正确2分,绘动物细胞者正确标注每项2分,注明所画图形的名称2分;绘植物细胞者正确标注每项结构1分,注明所画图形的名称2分。

38.(每空1分,共8分)(1)花冠(瓣)花药 花柱 子房(2)⑥子房 胚珠 雄蕊 雌蕊

7.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 篇七

1 不该忽视的一类证明, 初步感受几何推理论证

平面几何入门学习中, 我感觉大多数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中对于利用“等式性质”推导线段和角相等的证明不够重视, 而事实上, 课本上更有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掌握证明, 苏科版七年级 (上) 课本第115页习题6.13如图1如果AC=BD, 那么线段AD与线段B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另一个方面是, 在教学中我作为一个典型例题重点讲解, 而且在黑板上写出严格的推理过程和填上每一步的理由依据, 证明:∵AC=BD (已知)

∴AC+CD=BD+CD (等式性质)

即AD=BC

证完结束后, 我小结如下:实际上, 这道题目是方程中等式性质在几何方面的运用, 接着就做一个变式练习:如上图如果AD=BC, 那么线段AC与线段B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模仿黑板上的证明过程自己试着写出来, 初步感受一下推理论证。同样在学习到角的有关知识点时, 尽管书本没有配套的习题, 我自编一题几何说理题:已知, 如图2, ∠AOB=∠COD, 请判断∠AOC与∠BO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 让学生回答证明过程, 教师板书如下。

证明:∵∠AOB=∠COD (已知)

∴∠AOB-∠BOC=∠COD-∠BOC (等式性质)

即∠AOC=∠BOD

接着做变式练习:已知, 如上图, ∠AOC=∠BOD, 请判断∠AOB与∠CO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通过讲和练可以让学生自我进行归纳证法:相同线段 (或角) ±公共部分线段 (或角) =新的相同线段 (或角) , 这是为以后的几何学习做好了铺垫工作。事实上, 在苏科版七年级 (下) 学习全等三角形时, 经常会利用等式性质去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条件, 因此, 我在这一阶段教学时一直加以重视。

2 重视几何概念教学, 逐步感悟几何推理论证

严格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 是从线段的中点概念开始的, 因此, 在讲解“线段中点定义”时, 尤其要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 以及几何图形, 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 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学好几何最基本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将“线段中点定义”的概念用表格形式列出来, 让学生看的更清楚, 理解的更深刻。

在进行具体的数学推理论证过程中, 符合语言有更细致实用的写法,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符合语言的运用, 可以按如下形式加以讲解:∵点C是AB的中点 (已知) ∴AC=BC或或AB=2AC或AB=2BC (线段中点定义) , 事实上在做题目时都是把有关的条件写出来的, 不需要的线段就不要写出来, 如果写出来了反而容易混淆做题目的“视线”。还要说明证明线段中点的常用方法:∵AC=BC (已知) ∴点C是AB的中点 (线段中点定义) , 这样说明线段中点定义的运用就是从正反两个表达了这一概念,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同时也强调了推理论证的几何书学格式。再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 线段的中点概念的解题思路会很清楚, 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好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可以采用“类比法”来学习角的平分线定义, 这样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强化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 自我实践几何推理论证

在教学中, 我发现有些教师对几何语言规范要求的书写不够重视, 理由依据也不要求学生写, 我认为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几何“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本身是一个难点, 如果教师自己不加以重视, 那么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我认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规范的书写几何推理过程, 并且每一步都要求写出理论依据,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扎扎实实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打好基础, 当然开始讲解例题时节奏可以慢一些, 好让学生听懂, 真正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直接写出几何的证明过程, 很多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 甚至无从下手, 这时我们可以出示有填空形式的证明题, 例如学填依据训练,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言必有据”, 要让学生理解推理论证的每一步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关系。

例如1:课本七 (下) 第9页练一练2

如图3: (1) 如果∠1=∠2, 根据______, 可得AB∥CE;

(2) 如果∠2=∠E, 根据______, 可得AD∥BE;

(3) 如果∠1+∠B=180°, 根据______, 可得AD∥BE。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推理过程的训练, 使学生熟悉推理论证的每一步过程, 并能明白证明格式的规范要求, 作为推理论证的书写样板, 由易到难, 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如七 (上) 课本第117页上的一道习题:已知, 如图4, ∠AOC和∠BOC互为邻补角, OD, OE分别是∠AOC, ∠BOC的平分线。求证:OD⊥OE, 我设计成如下的推理填空形式:

证明:∵∠AOC和∠BOC互为邻补角 (______)

∴∠AOC+∠BOC= (______)

∵OD是∠AOC的平分线, OE∠BOC的平分线 (______)

4 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 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对几何证明题不知从哪里下手证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没有掌握推理论证的思考方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教学, 使学生明白分析法:是从所要求证的结论出发, 经过研究分析这一结论成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如此逐步向上逆推, 一直推到题目的已知条件, 可以和学生归纳为:“择果索因”, 也就是“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而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通过一步步推导, 最后推得所要证明的结果,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因导果”, 也就是“由原因去推导结果”, 通过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思路。而在具体解题遇到困难时, 还可以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 我们把它称为“两头凑”的解题方法, 事实上在具体解题时非常有用。

例如:已知, 如图5, 把两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 点D在BC上, 连结BE、AD, AD的延长线交BE于点F.说明:AF⊥BE.

在教学时, 我采用分析—综合相结合,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解题途径, 具体如下:

分析法:要证:AF⊥BE, 即证:∠AFB=90°,

要证:∠AFB=9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证:∠FBD+∠FDB=90°

我们发现:∠FDB=∠ADC (对顶角相等) , 因此是否能证:∠FBD=∠CAD

因为在Rt△ACD中, ∠CAD+∠ADC=90°而要使∠FBD=∠CAD, 必须要证△ACD≌△BCE, 引导学生能否找到证全等的3个条件, 由于两个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得:AC=BC, CD=EC, ∠ACD=∠BCE=90°, 从而找到三个条件可证全等.

综合法:∵△ACB和△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

∴AC=BC, CD=EC, ∠ACD=∠BCE=90°.

在△ACD和△BCE中

△ACD≌△BCE (SAS)

∴∠FBD=∠C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Rt△ACD中, ∠CAD+∠ADC=90°

∵∠FDB=∠ADC (对顶角相等)

∴∠FBD+∠FDB=90°

∴AF⊥BE (垂直定义)

5 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 切实培养好逻辑推理能力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时, 有些常规的证明思路方法在教学中要及时跟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将更容易的去解决问题, 例如: (1) 证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条线段相等时, 通常证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2) 证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相等时, 通常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3) 当不能直接用全等证线段或角相等时, 可以转化成证与第三条线段相等或证与第三个角相等的方法来证明; (4) 利用全等证某些角相等, 从而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 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 可以和学生归纳为“由已知直角去证未知直角”的方法, 中间需要利用全等将某些角进行转化。学生有了这些常规解题的思考方法后, 做题时将更得心应手,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更强。

同时, 我在讲解典型例题后经常要和学生一起反思一下解题的思考方法:

(1) 这道题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2) 这道题目你怎么想不出来?

(3) 这道题目的突破点在哪里?哪个已知条件使你受到了启发;

(4) 这种证明思路是否可以推广作为一般方法?有没有其它方法证明这道题目?

(5) 做出这道题目后, 你对这个知识点的运用是否有更深的理解?等等。

例如:我把课本七 (下) 第123页第18题改编成以下的习题, 已知, 如图6, 在△ABC中, AB=AC, AD⊥BC, DE⊥AB, DF⊥AC, 垂足分别为D, E, F, 求证:DE=DF

这道题目并不太难, 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出来, 证完后我对学生说:“你们自己的证明是怎么想出来的?可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想法。看看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后, 总结以下几种证法:

证法1:先证△ABD≌△ACD, 得出∠BAD=∠CAD, 再证△ADE≌△ADF, 证出DE=DF;

证法2:先证△ABD≌△ACD, 得出∠B=∠C, 再证△CDE≌△BDF, 证出DE=DF;

证法3:先证△ABD≌△ACD, 得出∠BAD=∠CAD, 说明AD平分∠BAC, 由于DE⊥AB, DF⊥AC, 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可证DE=DF。

我通过一学年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的实践, 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 为今后几何学习打下了扎实的论证基础, 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中, 从不该忽视的一类证明, 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 强调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 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 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等方面的实践, 对学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推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8.青岛版七年级数学试题 篇八

1 以章头图为载体,彰显数学文化

青岛版数学教科书一改过去教科书抽象的味道,在每一章均配有“大器十足”的章头图,这些章头图和“情境导航”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把教材点缀得格外柔美,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感悟到画面蕴涵着数学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七年级上册“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章头图根据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算诗的画境,借助了杭州西湖及雷峰塔的夜景.配合章头图的“情境导航”提供了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首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这是一个需要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到问题中蕴含的方程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案例2 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章头图有两部分组成,下方是我国六个民族的标志图案,背景是一幅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风景区桂林山水(漓江)图画.该章头图与“情境导航”体现出该章的主要内容——轴对称与镜面对称.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不仅能从中感悟到轴对称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以及镜面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能得到数学美的享受,这正是本章章头图数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案例3 八年级上册“第5章实数”的章头图选自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作为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会议而载入史册.这次大会的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勾股圆方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教学中结合章头图,向学生介绍有关“勾股圆方图”的史料以及我国数学家的成就,使学生领略到了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以数学史为素材,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其知识本身,还存在于它的历史之中.青岛版教科书中的数学史料非常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及其成就、数学事件和成果、重要数学方法的起源、经典的历史名题、数学家的轶闻趣事等,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

2.1 本套教科书把数学的发展置于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毕得哥拉斯、希伯索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丢番图以及近代西方数学家韦达、牛顿、伽利略、笛卡尔、欧拉、莱布尼兹、拉普拉斯等重要人物作了介绍.本套教科书涉及到的中国数学家有刘徽、祖冲之、赵爽、贾宪、程大位、吴敬等,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严谨、思考慎密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2.2 本套教科书注意结合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展现古代数学及其理念、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教科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内容的呈现,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传统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运用于自己的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现将本套教科书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料列表如下:

3 以用数学为触角,体现数学文化

以数学应用为触角的数学文化渗透,将数学问题赋予生活内涵,一方面深化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学生感到数学离生活很近,生活中包含着数学,数学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学生通过对这些源自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实现多元文化下的数学教育目标.

3.1 本套教科书正文中所选择的素材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并且能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如,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游行方队的人数问题以及电视机屏幕尺寸的公制和英制的换算等问题,它们不但反映出一定的数学价值,而且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选取这些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来源、数学的应用、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发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2 本套教科书还十分注重结合课程内容配备数学应用的阅读材料.如,七年级下册第161页“广角镜”中的“美丽的图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第21页“小资料”中“指纹”,八年级上册第90页“小资料”中“全国土地使用情况”;九年级下册第28页“广角镜”中“漫谈抛物线”,九年级下册第101页“智趣园”中“葛藤有多长”等阅读资料的素材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探索世界的奥秘!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4 以智力活动为契机,激活数学文化

做数学游戏、解数学趣题是一种大众化的智力活动,体现了一种数学文化.青岛版数学教科书中引进了一些游戏素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智力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难得魅力,并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学会用数学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4 七年级上册第62页“智趣园”中的设计了“翻硬币的游戏”,游戏的解决方案是借助-1的乘方,道理也很简单“-1的偶次幂等于1,而-1的奇次幂都等于-1”.游戏的奇妙在于使学生感到数学的神奇,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案例5 九年级上册第31页“广角镜”介绍了“七巧板”,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对于充实人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利用七巧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也可以拼出一些中、英文字母.利用七巧板还可以阐明许多重要的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6 九年级下册第101页“智趣园”中给出了一道我国古代趣题“葛藤有多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枯木看作是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并排而放的7个矩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葛藤的长度.问题的解决既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这正是数学文化所潜在的教育功能.

5 以数学美为视角,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通过数学美的教育挖掘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享受美的数学,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青岛版数学教科书提供了许多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素材,这也是该套教书的亮点之一.

案例7 七年级上册第15页“智趣园”中的“以直‘绣’曲”,文中给出的“梅花盛开”、“群鱼争食”等图案,竟然是由一条条线段绣成的,这种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直”与“曲”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直”可以转化为“曲”;从局部看,“曲”也可以用“直”来代替.由此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

案例8 八年级上册第23页“智趣园”中的“奇妙的对称”,源自于著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的故事,文中给出的等式是镜面对称下成立的等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及其性质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

案例9 九年级上册第85页“广角镜”中介绍了“奇妙的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20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比例时发现的.人们发现“黄金分割”有许多奇妙的特点.如长方形的宽和长的比值是黄金数0.618时,从外形上看最具美感.我国国旗的长方形就选择了“黄金矩形”,国旗上的五角星中也藏有黄金分割.数学总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缺,这也是数学的最高“品质”与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在整个世界中,无处不闪耀着0.618那黄金一样熠熠的光辉!人们时时刻刻在有意无意创造着一个个的黄金分割.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可发现它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数学离我们很近,我们无时不刻地在应用着它!当数学文化真正渗入教材、进入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我们的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

爱数学,与数学成为好朋友!

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总长 间距(3 m) 间隔数(个) 棵数(两端不栽)

6 m 间距(3 m) 2 1

9 m 间距(3 m) 3 2

12 m 间距(3 m) 4 3

15 m 间距(3 m) 5 4

18 m 间距(3 m) 6 5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10÷5=2(棵) 2-1=1(棵)

②课件演示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应用规律进行解答)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教材110页8题。

脑筋急转弯:把一根木头钜成6段,要钜多少次?

10.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十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 若一个数的倒数是7,则这个数是( ).

A. -7 B. 7 C. D.

2. 如果两个等角互余,那么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60° D. 不确定

3. 如果去年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的产量为100a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了20%,那么今年的产量为( )件.

A. 20a B. 80a C. 100a D. 120a

4. 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

A. B. C. D.

5. 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AC=CB B. BC=2CD C. AD=2CD D.

6. 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 ,得x=2

B. 由 ,得x=4

C. 由 ,得x=3

D. 由 ,得

7. 如图,这是一个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即斑马线的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在过马路时三条线路AC、AB、AD中最短的是( ).

A. AC B. AB C. AD D. 不确定

8. 如图,有一块表面刷了红漆的立方体,长为4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现在把它切分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切出两面刷了红漆的正方体有( )个.

A. 48 B. 36 C. 24 D. 12

二、填空题:(本题共12分,每空3分)

9. 人的大脑约有100 000 000 000个神经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0. 在钟表的表盘上四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约为 度.

11. 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等于 度.

12. 瑞士的教师巴尔末从测量光谱的数据 , , , …中得到了巴尔末公式,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这个数据为 .

三、解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3. 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14. 化简:

15. 解方程

16. 如示意图,工厂A与工厂B想在公路m旁修建一座共用的仓库O,并且要求O到A与O到B的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m上确定仓库应修建的O点位置,同时说明你选择该点的理由.

11.人教版七年级寒假数学作业答案 篇十一

解:设成人x人 学生y人。

(1)则打折后所付的门票费为 80x+48y

(2)依题意得,设成人有人,学生有(x-12)人,根据题意得:

则(100x+80(x-12)= 10080%x+80 +1228

解得: x=31人,则学生有(x-12)= 19人。

答:成人有31人,学生有19人

21、(1);具体解答如下:

(1)解:设甲修理好这些桌椅需要x天,则乙修理好这些桌椅需要(x-20)天,根据题意得: 16x=(16+8)(x-20)

16x=24x-480

8x=480

x=60

60 16=960 答:该中学有960桌凳。

(2),960/24=40,960/(16+24)=24

甲单独修理好需要: 60 80+60=4800+600=5400;

乙独修理好需要:40 120+40 10= 5200

甲、乙合作修理好需要:

甲、乙合作需要的天数为:

24(80+120)+24=5040;

因此选择第三种方案,甲、乙合作修理既省时又省钱,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7――《综合训练二》答案:

一、选择题:dcbdc, bcbdd, ad;

二、填空题:1、; 2、3、; 4、100人;

5、

解答题:

1、解方程: (1); (2); (3);

2、化简:(1); (2);

3、(1)原式= 当a=2,x=3时,原式=1

(2)原式=;

原式=;

4、列方程解应用题:

(1)新箱子的高度:;体积减少了:;具体解答如下:

解:设新箱子高为x,新箱子的表面积=原箱子的表面积,

(XX+10x+20x)2=

解得x=10/3

改造后的体积XX10/3=XX/3

原来体积10*1010=1000

所以体积减少1000-XX/3=1000/3

(2)、① 设甲车速度是x m/s,则144+180=9x+(x-4)9 x=20 所以甲车速度是20m/s,乙车的速度是16m/s

②设若同向行驶,甲车的车头追及到乙车的车尾y秒,则甲车行驶的路程为20y,乙车路程为16y,20y=16y+144+180 y=81

所以需要81秒

5、几何题:

(1);(2)、cd=1;

(3)解:点e是线段ad的中点。具体如下:

∵ ac=bd

∴ ab+bc= bc+cd

∴ ab=cd

又 ∵ 点e是bc的中点

be = ce

∴ab+be = cd+ce

∴ ae=de

∴点e是线段ad的中点

(2)、be=2;

(4)、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8一――《相交线与平行线》(一)解答

一、1、d 2、d 3、a 4、c 5、b 6、b 7、140°8、120°

9、80° 10、20 11、45°

12、∠bad=150°,∠eac=60°,∠c=30°

13、∠a=44°,∠b=34°,∠c=102°

14、结论是:∠bed=∠b+∠d ;理由略

15、结论是: de∥cf ;理由略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8一――《相交线与平行线》(二)解答

一、1、c 2、30° 3、ab //cd 4、b 5、360°6、b 7、80°

8、da //cb 9、略 11、∠aoc= 45,∠boc=135° 12、略

13、略 14、∠a=60° 15、略

寒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1一――《丰富的图形世界》解答

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解答:

1、d; 2、b; 3、b,d; 4、20; 5、b; 6、略

丰富的图形世界(二)解答:

1、d; 2、a; 3、d; 4、d; 5、c; 6、b; 7、最少9个,最多12个;

8、沿长绕一圈:36;沿宽绕一圈48;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2――《有理数及其运算》解答

1.c 2.d 3.b 4.b. 5.b. 6.c 7.d 8.c 9.d 1 0.c 11.b 12.d

13. -3 14. 15.-3.5 16. 负数 17. 18. 26,27.5,24.5;

19.(1)-8 (2) (3)40 (4)-3 ; 20.略 21. -2c; 22. 3; 23. 1

24. 解:(1)设向上游走为正方向,

∵5+5-4-4.5 = 1 +0.5 = 1.5,

∴这时勘察队在出发点 上游 1.5 km ,

(2)相距1.5千米,

(3)水利勘察队一共走了20 km

25.(1)周五(2)35辆 (3)-27,不足,少27辆

26. 解:(1)∵不少于500元的,其中500元按9折优惠,

∴如果在该商场一次性购物500元实际付款是450元.

(2)设买a(a>500)元的物品.

根据题意得:实际付款=500×0.9+0.8(a-500)=(0.8a+50)元.

(3)购物用了138元时. ∵138<200,∴138元没优惠.

购物用了482元时.∵0.8a+50=482,a=540;540-482=58

∴两次购物分别用了138元和482元,共节省了58元.

他还能再节省一点,方案是:可以合起来买,理由:合起来买时

∵138+540=678,而500×0.9+(678-500)×0.8=592.4,

∴678-592.4=85.6.故合起来买会更便宜,节约85.6元.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3――《整式的加减一》解答

一、1、a 2、a 3、d 4、c 5、b 6、c

二1、(1)a+b-c-d ;(2)a-b-c+d;(3)_a+b+c-d;(4)-a+b-c. 2、

3、a=__1__,b=_3_ 4、5、(1)2n (2) 700

6、n(n+2)=n2 +2n

三、1、(1);(2)

(3). 原式=2-9x-2 x 2,11

2 (1)s=32 (2) s=3200 ; 3、4

4(1)甲:(0.2 x+500)元;乙:0.4 x元;

(2)甲:980 元;乙:960元;选择乙印刷厂比较合算;

(3)甲:7500份,乙:5000份;甲印刷厂印制的多,多2500份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3――《整式的加减二》解答

一 1 a 2 b 3 c 4 c 5 d 6 d

二 1 - +

2 (1) n-1,n,n+1 (2) 2n-4,2n-2,2n

3 -2b 4 5 27 6 89

1、(1) 3(1-2ab2)-2(a2b-4ab2) (2) x-(3x-2)+(2x-3);

解:原式=3-6ab2-2a2b+8ab2 解:原式= x-3x+2+2x-3

=3-6ab2+8ab2-2a2b = x-3x+2x+2-3

=3+(-6ab2+8ab2)-2a2b = (x-3x+2x)+(2-3)

=3+2ab2-2a2b = -1

(3) 3a2-2(2a2+a)+2(a2-3a),其中a=-2;

解:原式=3a2-4a2-2a+2a2-6a

=3a2-4a2+2a2-2a-6a

=(3a2-4a2+2a2)+(-2a-6a)

= a2-8a

将a=-2代入得,原式=(-2)2-8×(-2)

= 4+16

= 20

2、n2

3、10y+x 10x+y 4、.5、。6、5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4――《基本平面图形》解答

基本平面图形(一):

1、b; 2、d; 3、c; 4和5题略;6、60′,2520′,30°1536; 7、5cm或15cm; 8、15.5°;

9、

10、(1)相等。理由如下:

(2)

11、(1)∵∠aoc=130°且a,o,b在同一直线上

∴∠bod=180°-130°=50°

∵od是∠aoc的平分线

∴∠cod=∠aoc=×130°=65°

∵oe是∠boc的平分线

∴∠coe=∠bod=×50°=25°

∴∠doe=∠cod + ∠coe=65+25°=90°

(2) ∠doe的度数不变,仍为90°。理由如下:

由(1)知:∠cod=∠aoc,∠coe=∠aoc

∴∠doe=∠cod + ∠coe =∠aoc +∠bod

=(∠aoc +∠bod)

= ×180°=90°

基本平面图形(二):

1、a; 2、a; 3、c; 4、a;

5、(n-3)条,(n-2)个; 6、15条; 7、75度; 8、2个;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9、1cm;

10、(1)∵∠aoe=100°,

又∵∠eog由∠bog折叠而来,

∴∠eog=∠bog

∴∠eog+∠bog+∠aoe=2∠eog+∠aoe=180°

∴∠eog=(180°-∠aoe)= ×(180°-100°)=40°

(2) ∵2∠eog+∠aoe=180°

∴2y+x=180°

11、ac=ab+bc=6+4=10;ao=ab=×10=5;ob=ab-ao=6-5=1

12、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5――《一元一次方程1》解答

一、选择题:cdaabd

二、7、n=1,m=1;8、40;9、24;10、a=7

三、解答题:

11、x=11 ;12、x= -3;

13、解:他开始存入x元,

(1+2.7%×6)x=5810

解得:x=5000

14、解:设原来男工x人,则女工(70-x)人

(1-10%)x=70-x+6

解得x=40

15、设上山速度为每小时xkm,那么下山速度为每小时1.5xkm,

依题意有:x+1=×1.5x,

解得:x=4

答:上山速度为每小时4km,下山速度为每小时6km,单程山路为5km.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5――《一元一次方程2》解答

一、选择题:dcccbc

二、选择题:7、m=101;8、-13;9、1000元;10、2km/h

三、计算题:11、x=43;12、x=2;

13、设全校学生有x名

x- 21x-41x- 71x=3 解得:x=28

14、设债券的年利率为x。

5000+5000×x×2(1-20%)=5400

x=5%

所以债券的年利率为5%

15、设哥哥追上弟弟和妈妈用时为x小时。

则方程为:6x=2+2x

解得:x=0.5小时。10x=10 x0.5=5km

答:小花狗一共跑了5千米。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系列6――《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解答

1、(1)抽样调查(2)普查(3抽样调查)(4)抽样调查

12.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崔恒

一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第四章直线与角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 直线和角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9、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衔接及章元过关工作。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上一篇:跆拳道馆长发言稿下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