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精选16篇)
1.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一
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低段学生读图能力我见
苍溪县文昌镇中心小学罗睿
联系方式:电话***
邮箱2217863576@qq,com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读图能力很差。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在幼儿园虽接触过大量的图画,但仍不善于读图。一年级学生在看图时,只注重色彩是否鲜艳、图中有些什么、在干什么等。就比如我班上的学生,在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计算。很多学生都没弄清题意,只看到图中的表面内容,他们在提问题一栏中,这样写:这些小朋友在跳舞,她们玩得很高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他们的这种回答,在语文测试中可能是很好的回答,但在数学测试中便成了牛头不对马嘴了。在平时的上课中,当老师出示一幅图时,会听到很多学生说:这幅图好乖好漂亮。在一次上课中,我出示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主题图,让生认真观察,从图中能发现什么。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但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现以以下几方面简单谈一谈。
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如何有效引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课前备课
教师课前认真研究图,想一想这幅图应该怎样提问,才能更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上。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课前准备很不充分,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自己有个问题未发现,结果被一学生
发现并提出来了,当学生问她时,她回答不出并否定了学生。教师都不善于读图,学生的读图能力怎能提高。不管是为了避免学生问到回答不出的尴尬,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有图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在课前认真研究图,了解图中的信息,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读图。
2、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看到一幅图时,教师的提问方式很重要。一些老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经常会这样提问:图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什么,是不是呀?这种“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方式等于没有提问,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好处。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直捣问题中心,一针见血,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问要简短精炼,比如: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3、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在这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听了很多位老师的课,有个别老师的语言欠准确,导致学生误读题。不准确的语言,会误导学生思考,也会错误地读取图中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
教师的语言不要太僵硬,僵硬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很反感。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整节课都是用命令式的语言在和学生交流,比如要请某某学生回答问题,她会说:某某同学,起立。感觉像是在训练士兵,而不是面对学生。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这里不多说。
教师语言的描述具有示范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4朵小花,右边有3朵小花,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朵小花?或者小红先画了4朵小花,她又画了3朵小花,她一共画了多少朵小花?在教15的减法时,叫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香蕉,右边有3个香蕉,一共有15个香蕉,左边有几个香蕉?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12=15(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在叫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引导学生用“先摆……再摆……拿走……还剩......”或者“数出……拿走……再添上……现在有......”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读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
有一定的提高。
二、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1面国旗、2个小朋友浇水……7颗树、8朵花、9面旗、10只小鸟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同时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图画中。比如,我在上序数第几的时候,有这样一副图:图中有山羊、大象、小猴、小兔等动物在赛跑。我给学生创设的情境是森林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有好多的小动物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小动物们想知道自己跑第几,于是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它们记录一下。我就这样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据刚入学的儿童的年龄和注意力特点,他们的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11~20各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多少只鸭子在游泳?(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20只鸭子在游泳。)有多少棵小树?有多少个人在跳舞?有几张椅子?有多少棵大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研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比多”、“比少”、填‘﹤’、‘﹥’、‘=’符号问题,以蜜蜂开生日晚会,需要采很多的蜂蜜,蜻蜓来帮忙为故事背景,蜜蜂采花,蜻蜓抬篮子,其中蕴含了蜜蜂和花朵同样多,蜻蜓比篮子多,蜜蜂比蜻蜓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蜜蜂采蜂蜜,有几只蜻蜓朋友来帮忙?(2)3只蜜蜂采几朵花?(3)蜜蜂的只数和花朵一样
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蜜蜂和花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蜜蜂的只数和花朵的朵数“同样多”,“同样多”用“=”符号连接;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蜻蜓来帮忙?(2)抬了几个篮子?(3)是蜻蜓的只数多还是篮子的个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蜻蜓和篮子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蜻蜓比篮子多,篮子比蜻蜓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 “谁比谁多”用“﹥”符号连接,“谁比谁少”用“﹤”符号连接。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研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一道作业题,图上描述的是前面有9辆小汽车在排队进停车场,后面又开来了来了一些小汽车,文字叙述“又开来8辆小汽车”,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前面那样数辆数,数到5辆(还有3辆被停车场大门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那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3、研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我们村有4户评上了文明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10户评上了小康星,要求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解答。我班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少数学生会将题或“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解答”这几个字再抄一遍。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我们村有4户评上了文明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村评上文明星和五好星的一共有多少户?评上五好星的比评上文明星的多多少户?”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我们村有10户评上了小康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评上小康星和五好星的一共有多少户?”“我们村有10评上小康星,5户评上五好星,评上小康星的比评上五好星的多多少户?或者评上五好星的比小康星的少多少户?”等等。
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以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果。
2.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二
目前, 学前教育已经较为普遍, 在幼儿园阶段, 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认图和读图,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经历。进入一年级, 数学课本主要是以一副完整的图画来表达数字信息, 而且内容比较丰富。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本中第二单元“比一比”采用充满童趣、生动形象的图画展示了校园中的一角, 有两位小朋友在比赛谁跳绳跳得高、还有两位小朋友站在滑梯上比比谁长得比较高, 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比较能够得到一年级小学的喜欢。教师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资源,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图中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读图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一般比较弱, 并且对事物的观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随心所欲地来观察周边的事物, 没有逻辑和条理, 常常是好奇心主导他们的观察行为。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随心所欲、毫无秩序可言地观察行为,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图画的行为, 进而形成一种观察能力。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全面有序地的观察图画, 教导学生如何把观察的东西表述出来, 并且要有侧重地培养学生以数学的思维观察图画, 并利用通过观察获取的信息来解决书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观察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对这幅图画如何理解, 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和动手数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师要做好语言描述的示范
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 对充满数字信息的图片并不是很了解, 甚至还带有一些恐惧感。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低龄的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而且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在读图的过程中, 就需要一年级数学教师耐心地进行指引, 并且以一种简单且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语言读出图中的信息, 让学生以此作为模板, 自己读图, 用语言描述出自己所读到的信息。通过不断简单地重复练习, 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 掌握图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在这个简单重复的过程之后, 教师应该适当地鼓励学生抛弃模板,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从图中所读到的信息。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教导
良好的读图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必须注重读图方法的教导。在一年级课本中的主题图或者组图中往往包含着很多数学之外的信息, 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在学生的眼中看到的往往是故事情节而并非数字信息。然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引学生通过读图的方式获取数字信息, 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所以教师一定要尽快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字情景中来, 要教会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数字信息、如何带着问题去读图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提高读图能力。渐渐地, 数学题目中会出现图文并茂的情况, 教师必须教导学生不能只读图不看文字, 培养学生有序读图的习惯, 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依次读取数字信息, 通过读图、解图、理解文字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提高解题的效率。
苏教版的低年级数学教材主要是采用图文的方式传递数学知识, 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引导学生从读图向用图转变, 从具体向抽象思维转变, 打好读图的基础,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敬波.如何提高小学生读图能力[J].学周刊, 2012 (08) .
3.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提高学生 读图 能力
一、注重读图情感的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上幼儿园 时就经常接触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描绘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老师充分利用直观的图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阐述要简洁、清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学会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从而能顺利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观察整体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3=6(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进一步练好语言基本功。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一)读单一的主题图
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和谁作比较”。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1页第11题,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关联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根据了。
(三)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
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蜻蜓,6只蝴蝶,10只蜜蜂,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只蜻蜓,6只蝴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比蝴蝶多几只?”
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可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4.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四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初中生具有争强好胜、好表现自我,个人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喜欢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得到老师肯定的年龄。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分组竞答或个人抢答等形式来完成读图教学任务。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
一、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1、形状观察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突破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归纳法 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是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判读方法。
4、点、线、面结合法 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暗示地图填注法 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法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三、地理教学读图与析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4、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其次,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等。再者学生在复杂的地图上无法正确判读注记,使地理事物无法迅速正确找到,或错误的读取地理事物的注记。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图使用才能顺利,地理课可才能学好。
5、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初一学生着重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与填图能力,初二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初步的绘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信心。
6、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挂图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目标。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增加了读图析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用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7、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
5.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五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石。
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看似简单,但容易流入枯燥和单调,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算又是错误率较高的。新课改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变慢、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准确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个年级段都必须重视计算教学,避免使计算教学偏离“课标”要求。
一、要注重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必须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要注重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注重错题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要注重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6.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六
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培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三、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7.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七
一、认识读图的重要性
近年来的地理试题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并且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 而根据平时的答题情况来看, 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 有的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地形图、轮廓图都看不懂, 做题时处于猜测状态, 更别说用图来分析、解决问题, 读图能力欠佳导致地理成绩很不理想。可以说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读好图已经成为学好地理的法宝。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能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并灵活运用。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首先让学生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 要熟悉课本及地图册的相关图表语言, 比如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 明确地图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另外要让学生熟记基本的地理事物, 比如, 记忆重要经纬线经过或附近的国家、城市、气候类型、自然带、地形区、河湖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等, 以加强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掌握。可以说基础知识的积累, 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技读图技能的培养
1. 引导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 会看图是学习地理的“向导”。首先读图名, 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其次读图例, 这两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最后, 深入地图内部, 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看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的顺序, 逐步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读图效率, 当然看图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根据需要灵活变通, 有目的、有重点地看, 从多方面看, 但是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
2. 启发析图
析图, 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地图内涵。析图时要吃透基本原理, 不要死记硬背, 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 以不变的基本原理来应对万变的图形。比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两分两至时地球的位置图, 试题经常要求学生判断两分两至日, 不管图形发生怎样的变化, 大家都不必紧张,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只要抓住两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两条回归线上这个基本的规律, 对所给的图略加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问题。另外析图时要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 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既要找出一般的规律、成因, 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比如, 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一定要让学生联系前面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既能找到自然带和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析其成因, 又能注意到其“不同寻常”之处, 启发学生认真析图, 要让他们不仅知其然, 并且要知其所以然。
3. 培养绘图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 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 也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绘制地图, 比如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曲线图、两分两至日的日照图、水循环类型图、热力环流图、地壳物质循环等简单的示意图, 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感觉到困难, 但是经过反复锻炼, 熟能生巧, 最后只需要寥寥几笔就可以绘出简图、草图, 这对我们解题有很大好处。学生自己动手绘图, 不仅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巩固, 同时能提高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勤动手、多绘图。
4. 提高用图
用图, 是指灵活应用地图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阅读地图的能力, 检验的标准应该是在实践活动中是否会使用地图。现实情况常常是这样的: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 而学生却“有图不用”, 往往凭空想象或凭记忆, 想当然得出答案, 结果导致答题偏差太大, 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经常用图, 对试题中所给的图表一定要认真分析, 准确、灵活地运用。
5. 精心填图
填图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填绘出原地图表示不完整或没有的事物。这是培养掌握地理事物, 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 相对空间位置能力的一种手段, 也是记图的辅助方法。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 我们要让学生及时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及相关配套练习。精心填图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也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6. 训练换图
换图, 是指培养学生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一般有图对文的转换、文对图的转换、图对图的转换、文与图的结合等几种形式, 图形转换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 并不是任何一种图形都要经过转换。比如, 世界的气候类型图比较难记忆,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换成简单的模式图, 就易于记忆, 运用起来也相当方便。图文转换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旧知识的记忆, 能够灵活地转换地图, 充分体现了对地图的理解和阅读已达到一定的境界, 是最具说服力的地图阅读能力。
7. 鼓励记图
记图是对图示重要信息的记忆。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 印象深刻, 易形成空间观念。学生记住图形明显的特征, 能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 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识记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世界典型国家的轮廓图, 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鼓励学生多识记图, 形成心理地图, 是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图, 在无图考图的题型中, 将记忆在脑中的地图用适当的形式显现出来, 顺利解题。
四、养成读图好习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有用图的意识, 把每节课的讲述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 充分用图导入新课, 用图突破教材重点, 解析教材难点, 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此外引导学生养成经常读图的好习惯, 要人人有图, 会时时用图, 多看地图, 日积月累在头脑中装上一幅幅活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以备用时能应对自如。
总之, 读图能力是地理考核的重头戏, 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所以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 使其能真正观“图”知“地”, 知“地”而明“理”, 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8.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段学生 读图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不够合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层面看,不少老师对插图的使用不够合理
(一)教师“读图”单一化,忽视领会插图的内涵。
老师在使用插图的时候没有充分领会图的内容,使用方式单一,往往总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如“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
例如小学一年级《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老教材有这样一幅图:
在出示插图后,往往教师和学生会出现以下对话。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有9个人在踢毽子。
生2:有6个人在跑步。
生3:有7个人在跳远。
生4:有8个人在分牛奶。
生5:一共有13盒牛奶。
很少有学生会关注到盒子里和盒子外的盒数,从而提供老师需要的信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是老师自己还没有领会插图的含义,从而寻找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试想,如果连老师都不知道插图的内涵,又怎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呢?因此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所以这幅插图中真正有用的信息是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一共有几盒牛奶?有了这条信息,教师才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9加几的教学中。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教材上要求把看图提问演变成说话训练课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进行说话训练,而是需要教师自己挖掘插图内涵,引导学生将插图中有用的信息说出来。但教师往往在使用插图时缺少灵活处理,大多机械化、程式化——“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很少有新的突破。这值得老师思考。
(二)教师“读图”形式化,忽视“过程抽象”。
教师在使用图时把图的功能简单定位在为创设情境服务,忽视学生个性化“读图”过程、思维内化过程,即忽视形象化到形式化的过程抽象。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的认识》内容中,老教材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上课教师在解读这幅插图时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观察主题情境图,哪些信息你可以用数表示?
生1:10个人在过马路。
生2:一共有19个人。
生3:有20条斑马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接着结合课件呈现的小棒图理解11~20各数的认识。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片断,教师直接从主题情境图到数概念的理解,忽略学生个性化“读图”的过程,即忽略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理解位值制、进位概念的过程,直接从生活世界到符号世界,显然这样的学习未经学生的真正参与,弱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低段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认识数应该有一个过程,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从10到11的认识应该有一个过程,即数数时满十进一位,10个一可以结合成1个十,11是1个十加上1个一。从这幅插图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出6辆汽车、9辆自行车、9个人在骑车、10个人在过斑马线,以便复习十以内的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中出现的人多余10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以启发学生数数的过程,为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做好准备。
二、从学生读图层面看,低段学生的读图能力比较薄弱
(一)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信息加工能力薄弱。
“读图”是初入学儿童学习数学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他们刚入学,因此他们对图文材料、图表阅读、信息加工等能力总是比较薄弱的。一方面,图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情境,掺杂着许多多余的信息,孩子面对一个大信息的图时很难从中进行选择、判断提取能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数学信息,很难根据已有的经验整理分析出关键信息。另一方面,有些图包涵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学生很难发现隐藏着的信息,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后,教材中出示了一幅情境图(见上图)。
在这幅情境图中“已经开来了9辆车”这个信息是隐藏着的,如果孩子在读图中没注意这条信息,那么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插图有很多,在这些插图中往往将有用的一个或多个信息隐藏在图中,学生容易忽视,且易受到文字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在读图过程中学生用“图”理解“图”的能力较弱。
有的时候,图形可以是呈现数学思维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初入学儿童不具备图式意识,还是停留在依据具体实物思考的阶段,在读图过程中不会自觉地用“图”读“图”。
例如,在一年级新教材上册第79页有这样一幅插图(见下图)。学生容易受到插图的影响,直接数图中的人物,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低年级孩子容易受到图中直观表象的影响,很难将直观表象抽象成具体的图形。比如我可以将图中的小朋友看成圆圈,这样一道排队题就变成简单的数数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有了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在与一年级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全班39人中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只有3人,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会想到用“图”读“图”,更别说自觉运用。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低段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意识。
总之,低段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形象的“图”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插图的内涵,才能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图画世界。这样才能让低段学生有兴趣去学数学,有兴趣用数学,为今后高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J].人民教育,2006(7-8).
[2]孔企平主编.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九
张晶
[内容摘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第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第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关键词]:创造能力
环境
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并可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10.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
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在经历数学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抽取出一类数量的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概念的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一、辨认各种刺激模式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始于兴趣、好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呈现极大的关注了儿童情感的因素,本课学习素材的提供能够极大的唤起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引发学生从数一数形象的图形中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的分析活动中,来认识鸭子有6只,猴子有2只,使学生初步接受形象化的模式刺激,接着,用圆片、三角形等图形取代具体的动物形象,将具体的形象化的认知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认知,这是一种知觉水平的上的辨认,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辨别性的分析,在对数量多少的比较中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不同的刺激模式,无论是6只猴子,3只鸭子,还是6个圆片,3个三角都是前一种事物的数量多,后一种事物的数量少,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初步留下形象的模型。
二、分化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
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刺激模式有多种属性,为了明确教学本节课需要强化的属性,就得找出该类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所以需要对具体的刺激模式进行分化。如:从数小动物的鸭子有6只、猴子有3只的认知中分化出6只比3只多,多的特点是6正好比3多3,圆片有6个三角有3个,多的特点6同样是正好比3多3,(反向的推理3个比6个正好少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对于这种属性的分化教师采用的方式是调动学生的动作思维形态,先摆一摆圆片,然后再圈一圈,画一画,在动作思维形态与具体形象的思维形态相互作用下来完成对刺激模式的属性分化。
三、抽取各种刺激模式中的属性特点,并提出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种种假设
这一过程,是学生从前面大量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抽象的过程,老师用一个问题:“想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的本质思考,数学就是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从对看到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数数到直观地摆、画、圈由形象事物演化的图形这一活动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从直观具体图形的比较中抽象出数量间的关系(也是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归纳出:6比3正好多3个(3比6正好少3个),也就是6里面有2个3,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把6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教师适时地在被圈起来的两个3中间画一道竖虚线)那么6和3之间的数学关系也就开始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来,6和3 这种新的关系的建立是倍的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教学到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升悱愤之状,6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呼之欲出。
四、检验假设,确认本质属性
把前面所提出的种种架设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检验,在此基础上把概念的本质属性确定下来。如在上例中,经验证前面几种关系(比多少的关系)虽然成立,但是已经明确的关系了,不需要探究,需要确认的就是6和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五、归纳概括,形成新的概念
把前面的6里面有2这一本质属性固定下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新的概念,像这样的关系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将概念从具体的模式中抽象出来,从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增加了“倍”的概念。
六、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把刚获得的新概念同头脑中已有的其他概念区别、联系起来。像这样的关系还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在对除法算式中6、3、2分别表示的意义的区分中,学生进一步建立起来“除法”与“倍”的联系与区别。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要通过概念的形成方式来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不断增多,到小学中年纪以后概念同化就会逐渐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这两种方式是彼此独立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一面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获得抽取概念本质属性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由通过定义更深刻地揭示所学概念的属性,以及加深内涵的理解。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利于解释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概念背后的丰富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关于概念同另外阐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日记的作用
11.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借助有序、有效的识图、读图过程,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线段信息打下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当作一种教学媒体,仅限于看懂即可,而忽视对学生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中也不乏一些条件、问题隐蔽性强的画面,如果学生读不好图就很难解决问题或者南辕北辙,影响教学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读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借助图画,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以及有关集合的概念时,都可以通过形象的图画很直观的看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了漂亮的图画,化抽象、枯燥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说图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初步对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有一个雏形: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二、欣赏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慧眼识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低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例如在第一册准备课“开学图”的教学,
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性别、人物之间关系、活動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图中有几位老师?有几个学生?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棵树?……
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体现由扶到放
的过程。
四、七巧图形,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
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有所为有所不为,巧用活用教材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思维。我们认为可以在渗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例如在一年级《8和9的应用》一课,执教老师把主题图画成两部分,一部分有6个小朋友,一部分有3个小朋友,利用两张图的合与分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过程、感受其中的含义。
六、指导看图,注意知识的衔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一定要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从而为高一段的画线段图作准备。
培养学生数学读图的基本功,是一项很关键的工程,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的抽象文字分析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读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忽冷忽热,应该持之以恒,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12.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二
一、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读图能力培养的心理学依据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象,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象,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 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2. 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以教人成人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1世纪,80% 的信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3. 地图教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构建起文字理论与地学现象之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 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 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 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图、析图,使之形成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标注各大洲排名前五的大河的流域、找到世界面积排名前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 也可安排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能体验: 还可让学生制作自己最感兴趣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的旅游路线图,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
2. 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到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地球表层,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 于是,笔者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西岛、希腊半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3. 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个视角、方面提取出来的部分地图, 学生在读图时往往“不知其所云”,这时应该针对地图的特点,发挥联想,找到自己的思维与图中实证的契合点。如展昏线图、太阳高度角图等,各个地图的投影中心不同,地图呈现也有巨大差异,而考试中的题目往往会截取全球晨昏线图或全球太阳高度角图等各系列地图中的一部分,由于图示不完整和信息缺乏,这就更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思维联想,即凭借个人经验将“不完整”图补充完整,寻找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点( 极点、晨昏线与经纬线交汇点等) 和线( 极圈、赤道、晨昏线等) ,以确定地图的中心点,进而展开分析。如此有序的进行解图,可以使学生从这一个“部分” 而认识到图的全貌,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深刻领悟到此类知识点的本质。
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图表中的显含信息,揭示地理要素特征及其相关联系,是地理教学须直面的话题。长期以来高中地理学科被定位为文科性质,教学也偏向教师教材讲解、学生被动识记,其教学效能不高、效果不明显。在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崇的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当从自然科学点出发,有意识地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发展智力、个性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作为地理学特有的语言,地图既彰显了学科特色,又服务于学科教学,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地图作为信息传递、知识反馈的栽体而具有特殊效用。在认识解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对增加地理智慧、提升地理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策略。
13.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三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步骤,也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道桥梁,是实现科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完善小学教育体系,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所需要的分析技能、设计技能和调整研究技能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设计能力 构成一、前言
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然而目前我国在教育设计理论的研究上并不深刻,多数都是对外国理论的借鉴和转述,没有有效地联系教育实际,所以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全国的中小学之中。为了确保中小学教学质量,发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应该着力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本文就将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分析教师设计能力的构成,希望对其他学科有所启发。
二、教学设计能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习对象的特点,通过科学方法有序地安排教学要素,明确树立教学目标,深刻剖析教学问题,综合归纳出合理的讲授方案和计划。教学设计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反馈性四项原则,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收获教学效果,是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步骤。
三、教学设计能力的组成(一)分析技能
1.对课程教材的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教材也在更新换代,新概念和新理论层出不穷。身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及时对新晋的理论概念进行透彻领悟,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教育理论提倡教师巧妙灵活地运用教材,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和挖掘,对小学数学教育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
2.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明确的认知。如包含哪些知识内容,可以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知识的各单元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和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技能等等,都是教学任务分析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综合考虑到教学任务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彻底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
3.对学习者的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初步形成抽象思维逻辑的阶段,在教育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尽量避免数学知识的严谨晦涩与儿童思维的简单直接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也要关心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速度上或多或少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
4.对教学目的的分析
数学学习的目的包括对学生认识认知能力的促进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进行研究之后,与自己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相结合,然后才能具体设计每一节课的方针。合理针对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和具体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混乱、遗漏或者交叉嘲。
(二)设计技能
1.教学流程的设计
对教学流程进行整体设计,可以提前对在课堂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与问题进行调整,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对实际教育互动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考虑。如何讲解课程中的难点重点,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课堂作业的布置内容与多少,课后作业的批改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都要包含在整体流程的设计之内。
2.教学策略的设计
小学生的年龄多在7-1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也很容易丧失兴趣嘲。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为中心,这样才能做到既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保持充分的动力。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影响到学生们是否能积极投入学习,是否能对课程感兴趣的关键。
3.教学媒介的选择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那么教学媒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黑板、书本、挂图、教具、学具、计算机等等,都是现在常用的教学媒介。要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介的优势,才能给学生树立直观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变得容易。
(三)调整及研究技能
调整研究技能就是在上述条件都具?涞那榭鱿拢?根据课堂上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研究的能力。因为教育实际情况变化莫测,教育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课后二次设计来进行补救。对学生出现的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修改教学方案,总结教学心得,完善教学体系。
四、结论
14.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四
潜江市浩口一小洪宋校区 黄知荣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幼儿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指导是必要的。成人可以借助幼儿从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时期,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并终身受益。
(一)幼儿语言心理发展的需要。
3—6岁是人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帮助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能够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与书进行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分享阅读的本质适于《纲要》中的要求,它生动、活泼的形象,重复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大幅色彩鲜艳的画面激起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翻开图书时想说、乐说,正符合了幼儿言语发展从生动形象到具体想象的规律。
(二)幼儿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唤。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Holdaway于上世纪中下旬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它逐渐发展为国外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入中国,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与国内外专家成立专门的核心课题组,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研发了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按年龄段分为托、小、中、大班,每学期有18本完整的故事图画书,12本为园内教学,6本为家庭亲子阅读:书中的图画色彩鲜明,图案生动,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形象一出现就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视线。书中的文字大而简单,在页面中占的位置较少,不会因文字而给幼儿造成负担,而且语言幽默、刺激。从中仔细观察画面,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三)推进幼儿课程建设的探索。
本园自实施“分享阅读”教学的探索以来。我们深知,有了好的教育载体,如何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困难的,需要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和班内的幼儿水平,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老师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对幼儿阅读活动充满了热情,她们自发动员家长订阅幼儿书籍,并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引导。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把图书不加选择地直接给于孩子,或认为看书才是“阅”,如: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读图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而对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角区设置、公共读书交流氛围的营造等认识不足,缺乏采用一定的指导策略等。而且孩子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力和连贯的表达能力,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使幼儿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幼儿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我们一致认为它是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可以让孩子——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分享阅读,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首创,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享阅读迅速在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的家庭和学校中普及开来。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
自 1996 年开始,在美国spencer 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阅读学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组,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以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等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开始在中国开展分享阅读的中国化研究和实践,从中探索有效解决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困难与不足的最佳途径。“分享阅读”就是张守礼根据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产品,通过与儿童心理研究学者的合作推出的。“它是比较系统地解决3到6岁的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应该怎样和儿童一起阅读,最后帮助儿童迅速、尽快地过渡到独立阅读的产品。”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根据中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汉语儿章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现实的语言教育环境,专家们研发出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教学体系。我园拟在借鉴已有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园本化教学探索,找到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适合广大幼儿发展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三、概念界定
1、读图能力是指在阅读图类书籍时,幼儿能够按照画面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其常用符号等。知道图与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从而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
2、分享阅读,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3、阅读活动是指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同时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种过程。
四、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而,在大班进行“阅读活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的研究,能扩大阅读的面,拓展阅读的形式,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视觉集中现象:凡是活动东西、响亮的或色彩鲜艳的东西,以及人脸等刺激物更能引起儿童的注视。类似肢体语言表演、生活活动、熟悉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书本相比更形象、更生动、更贴近幼小孩子的认识水平,更易被接受。因而在阅读书本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幼儿周围生活活动的阅读。
3、师生共同成长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得益者是幼儿,但教师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幼儿早期阅读特点和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自身有广泛阅读兴趣,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具有较强的活动设计能力以及随机调控能力等。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最家的阅读效果,实现“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对话、生命的呼唤”。
五、主要研究目标
紧扣研究方向,对照幼儿园《纲要》有关精神,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现状以及家长需求,确立了如下目标: 托班:
通过让幼儿观察画面,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为提高幼儿的看图能力奠 小班: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口头语言流畅、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班:
1、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能把图画的主要内容与文字对应起来,从图画中展现文字中没有的内容。
2、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倾听、观察、理解、表达、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素质。大班:
1、通过穿插故事、预见结尾、续编等手段在观察、想象、讲述中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2、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重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
六、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对幼儿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早期阅读教育环境中,教师们按照语言活动的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阅读活动中幼儿读图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风车幼儿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对该幼儿园2—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阅读的读图能力进行研究。
(三)研究时间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2012年2月|——2013年1月
七、研究措施
在幼儿园我们侧重做好园中的阅读教学,在幼儿与教师共同阅读大书、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小书的实践过程中达成目标的实现。家庭中的亲子阅读作为辅助探索。基于在教学中,怎样做好大书阅读的分享,同伴间如何进行阅读的练习与展示,教师如何操作以达成最佳效果,这些都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整体化、生活化的的早期阅读环境
1、为幼儿开辟图书角。我园的活动室内都设有图书角,并配有小书架, 同时还提供了多彩的地垫及各式的靠垫,为幼儿营造了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为幼儿投放了适宜的图书,并定期进行更换,教师还会把一些图片,照片都贴在图书区墙上,让幼儿随时都能训练读图能力。在每天的活动区和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都可以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2、生活化的阅读环境。环境是隐形的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盥洗室内投放有关洗手步骤的照片和图片,并在每幅图下都附有相应的简单的话语;同时在幼儿园的楼梯墙上挂上由幼儿自己画的阅读作品画,每幅作品都记录有作者姓名、年龄,以及孩子对这幅画面的描述的语句。在给幼儿以美感,突出艺术氛围的基础上,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给每个走过楼梯的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良性感官刺激。
(二)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幼儿正式进行分享阅读之前,恰当地引导幼儿观察插图。它除了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让幼儿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自行编辑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体验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如在遮盖故事文字的情况下,幼儿进行的插图观察法中,可让幼儿进行观察故事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可让幼儿观察故事中的每页插图猜测故事细节内容,也可让幼儿利用小书分组观察插图自行编辑故事内容等。幼儿读图是要鼓励幼儿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对于有趣的画面让幼儿和大家分享讨论,给幼儿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指读法指读法包括点读和划读,是指在分享阅读时教师结合故事内容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读图后,教师阅读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先用手指点读句子,幼儿熟悉故事后采用划读句子法,阅读到哪个字就要点、划到那个字,指读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同步,才能起到建立音、形、义联结的作用。
3、小书阅读法
小书阅读法指在分享阅读中,让幼儿通过小书用手指指着图画下面的文字自己阅读故事,以建立音形的联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小书阅读中,幼儿的分享阅读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通过幼儿间不同的阅读组合形式对幼儿 的阅读进行精加工。教师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倾听幼儿的不同阅读特点,关注幼儿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拓展法
拓展法指对在分享阅读故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扩展性的学习,是幼儿原由经验与当前学习内容更好地结合,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法的形式多种多样。
(1)排图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一副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判断,将图片按序排列。如《在浴室里》一书的拓展活动中,我们将书中图的顺序打乱,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重新排列。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幼儿有序思维的能力,为幼儿有序地讲述语言奠定基础。
15.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五
一、分清各种类型的地图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 涉及的地图数量很多, 不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 对于进入七年级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 还不能正确区分各种地图, 解决问题时也常会出现使用不正确种类的地图。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 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比如学生在中国行政区图上了解中国地形的问题, 觉得无从下手, 类似的几次尝试后, 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 从而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 明确地图的种类。
在初中课本上学生能接触到的地图有以下几种: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地理原理图 (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地形剖面图、地理统计图 (包括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 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漫画等等。
二、由浅入深逐渐熟悉地图
弄清地图三要素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基础。弄清比例尺, 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是地理事物的标记, 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正确。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 变难为易和变难为趣, 把方向和图例让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中掌握。
三、学会读懂地图给出的信息
在熟悉地图的基础上, 将一幅地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 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学生反复指示图, 使学生大脑中形成可视、可感、清晰而准确的地图表象, 能够经常保持和提取再现。把一些复杂的地图进行简化, 有利于更好的提取信息。例如学习“世界气候的分布”一节时, 让学生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在图上找出热带四种气候的分布位置、温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位置、寒带气候;在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找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学习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时, 采用一些空白轮廓图, 让学生先掌握主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 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 做到胸中有图。
四、分析地图
分析地图首先要找出规律,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 因此,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对地图的讲解分析, 找规律、抓重点, 图文结合, 使文字知识落实在图上, 图上知识转换成文字叙述, 从而达到强化教学、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
笔者教的学生很多是农民工的孩子, 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学习, 利用这一特点, 利用学生数量较多的省份的各种地图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家乡, 找到他们熟知的区域, 讲解交通运输铁路线一课中引导他们在地图上寻找出来到新疆怎么走, 经过哪些铁路线等,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地图中获得多种信息:地理位置, 经纬网大致范围, 重要的国家、城市、铁路、山脉、河流、地名、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等, 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 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板图、多媒体教学动态展示、拼图游戏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 形象具体, 再增强动画效果, 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会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 首先列出要找到的地区和要分析的地理事物, 然后尽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自己去完成对地图的分析,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时, 也适时地进行了对“黄河的治理”的复习, 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 进而达到多图并用。
五、绘制地图
当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轮廓, 可以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去绘制一些比较简易的地图, 这样可以加深对地图的印象, 方便记忆, 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让学生先学着用白纸描简单的轮廓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地图, 例如学习七大洲时用“一笔画世界”的方法绘制出七大洲轮廓填出四大洋名称;学习“新疆”一节时根据经纬线绘制出新疆轮廓, 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业区等要素绘制在图上。
16.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电子技能 读图 电路图 装配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3-01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技能,但这里所指的技能不仅仅是指简单、重复的动作技能,它还包含着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以复杂、灵活的创造性为主的。电子技能课不仅是培养学生动作技能的基石,它还是丰富学生智力技能的土壤。
电子技能课程的学习,要经常装配、检测和调试电路,而读图是做好这些的前提条件。其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读图能力是各种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课本中的电路图、装配图传递出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成为学习电子技能的重要工具。借助电路图可以更好地掌握元器件的连接情况,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原理。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活动更好进行的措施之一。
一、记住元器件符号,为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路图由开关、电源、电子元器件符号和表示它们之问电气连接关系的导线组成。电源有交流和直流之分,元器件有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集成块等等,种类繁多,型号各异,各自有不同的符号。比如电容,就分为有极性电容和无极性电容,在电路图中用“+”来表示有极性电容的正极。各元器件的参数也不同,电阻有阻值大小、功率等因素不同,电容有电容量、耐压值不同等等,所以电路中各个元器件所起的作用不同。虽然学生在其他课程中也学习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在技能课中还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才行。
在电子技能教学中,结合实物和符号让学生认识,同时注意标称值,弄清楚参数,反复训练,采用老师监督和学生相互检查督促的形式,使学生记住各种元器件的符号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抽查和默写的方式来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二、练习画电路图,为读图迈出重要的一步
记住了各元器件的符号,还要能灵活运用,并且要清楚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1.让学生抄画电路图。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次上课都带上练习本,把本次课要学习的电路图抄画下来,并仔细检查,注意质量。刚开始一些学生不能接受,认为这是没必要的。通过实践发现,这样为后面的装配和调试电路带来了方便,因为自己对元器件及连接情况都很清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都能自觉画图。
2.让学生设计电路图。在教学中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练习设计简单的电路图。比如采用l5个定值电阻让学生任意组合,画出电路图。然后采用老师检查、学生自查和小组内互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别人的问题的同时,要督促自己也要注意不能出现类似的错误,比如导线上哪些地方该加点,哪些地方不能有点,因为有点表示电气相连。有了一定基础,再让学生设计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比如选用二极管设计电路,使电路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如限压等。
通过练习画电路图,学生熟悉了元器件的符号,既练习了读图,又为读图能力的提高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三、学生自己动手画装配图,为强化读图提供平台
在电子技能课程学习的电路装配和技能鉴定考核中,教学中使用的电路板都是单孔万能板,这就要求有装配图。装配图是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来的,这就要求准确而迅速地读出原理图中的信息。如果记不住符号,就无法选择元器件;如果看不懂电路连接情况,那就无法画出装配图。
1.在纸上画出与万能板对应的一些小孔
让学生在专用的练习本上认真画出与万能板上对应的小孔,并严格规范各元器件的管脚之间的距离,并注意把元器件放在相应的位置。
2.仔细分析电路图,掌握电路工作原理
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单级低频放大器偏置电路中,它是采用电阻RB1和RB2分压固定基极电位VB,再利用发射极电阻RE获得发射极电流IE,反馈信号使基极电流lB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典型电路。学生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分析清楚了各元器件所起的作用,这样就便于画装配图。
3.教师示范,做到作图严格规范
在画装配图时,我要求学生使用作图工具,规范作图。在示范时,教师严格按要求操作,元器件也都用作图工具完成,表示电气连接的加黑点表示。
4.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画装配图的时候,只要工作原理正确,在元器件的位置摆放上,我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比如流水灯工作原理电路,教学中让学生把五个发光二极管的位置摆放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有五角星的,有圆形的,有扇形的,有六边形的等等各种形状。在电路功能测试时,二极管发光以后,各种造型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有成就感。
5.画好装配图,对照原理图仔细检查
电路检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画好了装配图,还要仔细检查元器件是否齐全,元器件的连接是否正确,与原理图是否符合,元器件的极性是否正确等,如果都完全无误,那就表明有着正确的读图能力。检查时可采用学生互查的方式,尤其是读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巩固读图
技能实训是电子技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要根据原理图和装配图进行。分压偏置共射放大电路的技能实训共有十几个操作步骤,有时让基极电阻短路,有时让三极管基极上偏置电阻开路,等项目。如果不能正确读图,那就不能完成这些实训项目,更不能完成技能实训表中要填的数据,也就失去了技能课的意义。
在电子技能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画图,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重点知识,增加学生对电路图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学生看图的良好习惯,并有着较强的读图能力,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作者简介:
【读图能力教学小学数学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08-29
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07-15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07-0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论文07-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口算能力初试11-17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10-15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11-02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训练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