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2024-08-28

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11篇)

1.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一

大班数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学号小人》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的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自制学号小人;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图示导入、激发兴趣意图: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出示线条提问: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有箭头)你在生活中见过箭头吗?在哪里见过?代表什么意思?

小结:箭头有指示方向的作用,不过今天带着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

2、教师出示线条,请幼儿猜猜0-10之间的数字。

提问:0-10之间会藏着哪些数字?(1、2、3、4……)

小结:它们都比0大比10小,所以它们藏在1-10之间。

3、猜猜10后面的数字,将线拉长。

提问: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瞧,在这条变长的线上还会有一些数字,你能猜出来这些地方可能会是什么数字呢?

(请幼儿回答,回答对了大家一起鼓掌。)

4、如果我把这条线再拉长还会有数字吗?会有什么数字?还能再大点吗?

小结: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二、探索实践、大胆表现意图: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一)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学号)提问: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离得远?

小结: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5.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一种趋势,越来越大的趋势。

(二)游戏:猜学号

1.引导幼儿分成两队玩“猜学号”的游戏。

教师说明规则:

(1)两队轮流“猜学号”,教师提示猜的数字是大了还是小了。

(2)谁猜中了,那一队即赢,获得一面小红旗。

2.第一次玩游戏。教师先在空白卡片上写下心中想的学号。提问:猜猜我心里想的学号是几号?

3.幼儿猜出一个学号,教师就给出提示,如11太小了。这时教师要追问:我说的11太小了是什么意思?11比谁小?那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去猜?

4.让我们用一个小箭头来帮帮忙吧,请箭头来帮我们指明接下来应该往哪个方向猜。这个箭头可以怎么放?指向哪一边?现在有几个箭头?两个箭头是什么意思?我心里想的学号肯定在几和几的中间?

5.第二次玩游戏。请一位幼儿来选一个学号,教师将线上的学号卡片都拿走,再来玩一玩猜学号的游戏。

三、讨论延伸、经验迁移意图: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1.今天玩的游戏都和数字排排队有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字是排好队的?数字排好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幼儿分享生活中数序的经验。

提问:“电影院里有数字,座位是从小到大排好的。”“马路上的红绿灯上也有数字。”

3.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梳理:电影院里座位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好队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座位。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在活动中我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运动,提高了幼儿自我观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孩子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满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我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教研课,虽然事情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当老师一个个进班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紧张、有一点点担心,总怕自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节课下来,觉得小朋友和自己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就是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紧张,在教课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说:个别汉字发音不准、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很好的提醒幼儿场景布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还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本文扩展阅读:小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xiǎo 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四指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五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辈的人。

2.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二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 幼儿数学教育总是处于教和不教的两难之中, 或是顺其自然、放任自流, 或是拔苗助长, 特别是面对即将踏入小学的幼儿稚嫩的小脸和家长们急切的目光, 不得不科学地来看待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 研究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数学意识就是幼儿能直观感知、体会他们生活中的数、形及其关系, 并能主动、自觉地感受和运用数、量、形、数学符号、简单的数学方法的态度和意识。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1. 教什么

冯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面积的守恒:“小马想造一间大一点的新房子, 设计师画出了6张设计图, 请小马挑选, 可是小马不知道哪一间大。你觉得哪一间大?”6张设计稿被不同的幼儿认为是最大的, 并伴随着许多的理由:这间是上下的, 有阁楼的就大一些;这间的旁边两间可以用来放东西用……最后, 冯老师出示了一张大的方格图纸, 让幼儿借助数格子的方法再次判断6个图形的大小, 幼儿从原来的模模糊糊到现在的思路清晰, 很好地掌握了面积的守恒。

朱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单双数的掌握, 教学一开始, 她出示了三幢房子和门牌号码, 告知幼儿这里发生了盗窃案, 并提供出事房屋的门牌特征, 接着就进行了一场“过三关斩六将”的追捕活动, 孩子们在车牌号码、电话号码、交通路线图中进行单双数的区分, 直至抓到小偷。朱老师现场还对幼儿进行了现场的报数听指令做动作的检验, 结果还是有很多幼儿没有区分出单双数。

两位老师选择的内容“造房子”“抓小偷”都是来源于生活, 看似从生活出发, 但是实际真实的教学内容是面积守恒、区分单双数。现实生活中, 抓小偷、看车牌、记号码是不会用单双数的概念来解决的, 这一内容不能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在教师种种的教学措施之下, 一些幼儿仍没有搞清楚单双数, 没有发挥教育的效果, 实际上不会区分单双数的幼儿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抓小偷的问题, 因此这个内容的选择不是很适合。而面积守恒的内容则可以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让幼儿凭借自己的主动探索, 独立发现问题, 体验、学习、运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 幼儿从不懂、不理解到清晰, 无不体现了此数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应从幼儿生活出发, 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幼儿生活中的素材, 帮助幼儿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从而培养幼儿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 怎么教

片断一:

教师提供给每位幼儿两团橡皮泥, 一团搓成圆的, 一团搓成长条, 提问:“哪一团橡皮泥大一些?”幼儿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长的这一团大。”教师又请幼儿把长的也搓成圆的, 问:“现在哪团大?”……第三次又搓成长的, 问:“长的大还是圆的大?”幼儿的反应发生了变化, 有的幼儿说是一样大。

片段二:

教师设计了一起盗窃案, 请幼儿当警察找出小偷, 幼儿始终围绕着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单双数的区分练习, 情绪很愉悦。

片断三:

抓小偷的活动进行到最后环节, 幼儿获得了小偷逃亡的路线图, 需要找到其中一条正确的路线时, 教师发现幼儿对两位数、三位数的单双数区分不清, 于是重点把数字30、26写在黑板上, 问题1:30是单数还是双数?问题2:10是单数还是双数?问题3:3个10是单数还是双数?

片断一中, 幼儿通过反复的搓橡皮泥, 获得了粗浅的守恒概念, 直观地感知到没有增加减少橡皮泥, 它的外形变化了, 数量是不变的。片段二中, 教师和幼儿玩着捉小偷的游戏, 寓教于乐。片断三中, 教师随堂提出的三个问题, 给幼儿提供了一把学习的阶梯, 让幼儿自己通过爬梯, 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 问题、操作、挑战和兴趣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条件。幼儿天生就是问题的发现者和答案的追问者, 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并喜欢探索属于自己的问题。让幼儿学习, 首先要刺激他们的学习愿望, 让他们兴奋, 让他们疑惑, 在他们自己想去寻求答案时, 才会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三、案例反思

1. 问题、操作、挑战和兴趣是彰显幼儿数学意识的有效条件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好动、好模仿、好群、爱游戏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 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提供问题、操作、挑战的机会。

2.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意识生成的有效途径

3.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板立体造型表现出各种人脸的形状。

2.运用捏贴、刻画等方法表现人物高兴或生气等脸部表情。

3.能充分想象、大胆制作。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对人物的各种表情有一定的了解。

2.陶泥、操作工具及综合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玩游戏:猜猜我的心情。

(1)师:我们的脸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比如开心的时候会有高兴的表情,(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生气的时候会有发怒的表情。现在请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玩“我的表情”,说说朋友的心情。

(2)幼儿自由讲述。

●让幼儿置身于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讲述在做各种表情时脸部五官的变化,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教师交代创作要求。

师:请你们在卷筒上把各自好朋友的表情做出来。你准备怎么做呢?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师:先把泥拍成泥板,再卷成一个卷筒,注意一定要把泥板的两条边连接牢固,然后在卷筒上装饰自己喜欢的人物造型。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将幼儿作品布置成“我的朋友”场景,(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鼓励幼儿相互讲一讲自己的作品。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生活区:提供哈哈镜,让幼儿观察变形后的自己,并大胆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美术区:提供纸、笔、橡皮泥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漫画人物的资料,解答幼儿的有关问题,丰富和积累幼儿有关表情的认知经验。

4.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指纹图案上添加简略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动态。

2、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每桌一盒印泥,两块半湿的抹布。

2、长方形画纸、黑色勾线笔人手一份。

3、教师《小人国》范画及若干小人动态图片,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人国》范画,引发兴趣。

――你们还记得《小人国》的故事吗?今天小人国的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了,朋友来了我们

――该对朋友说什么呀?(礼貌用语)

2、请幼儿仔细观察,说一说小人们都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幼儿说的情况教师分别在转换仪上出示相应的小图片)

3、了解“指纹画”的作画方法。

――以“小人国还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来做客”的情景为由,教师示范指纹画。

――示范指纹画的步骤:右手食指尖蘸足印泥,轻轻地印压在纸上做小人的头;再用右手大拇指肚蘸足印泥,稳稳地落在纸上,稍稍向下压,不要移动,做为小人的身体;然后用勾线笔的细头画出小人的五官,用勾线笔粗头画出小人的四肢。

4、幼儿绘画。

――小姑娘一个人来做客太孤单,她想请好朋友一起来。现在轮到你们大显身手了!画出你们喜欢的指纹小人来陪小姑娘一起玩吧!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象和动态的指纹小人,使画面生动而富有情趣。

5、作品展示。

――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

――请若干幼儿来介绍你的小人在陪小姑娘干什么?

――游戏:我和小姑娘做游戏。

教学反思:

孩子很喜欢这个手指活动,通过儿歌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方法。如,“食指点一点,笑脸点点头,拇指点一点,身体药一摇,用上水彩笔,画上手和脚,我的小人画好啦。”孩子们边画边念儿歌,可开心了。边嘉茗还给小人戴上了可爱的帽子,冯佳宸用手指画了树、花,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效果不错。

5.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受多种运动姿势,会用简笔画表现一些运动的姿势,并能有节奏地念儿歌。

2.能根据儿歌的格式,替换中间部分的短句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幼儿谈论过奥运会、全运会或自己参加的多种运动项目及相关姿势、动作。

2.幼儿初步会念儿歌《拼小人》。

3.塑料圆片、拼小人用的火柴棒、纸、笔、黑板、诗歌图标等。

4.《健康歌》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复习《健康歌》,导入活动。

1.在《健康歌》伴奏下,幼儿边唱边跳进场。

2.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做了哪些运动?

二、复习儿歌《拼小人》。.引导幼儿边看图标边复习儿歌。.幼儿朗诵儿歌2--3遍。

三、教师指导幼儿仿编儿歌。

1.谈谈我们喜爱的运动项目。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运动项目?。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最喜欢的运动项口是什么?.教师以调皮的小人还会做哪些运动为题,引发幼儿的仿编兴趣。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运动项目,启发有困难的幼儿先用火柴棒和圆片拼摆小人的运动姿势,再照样子画。

4.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作品。

四、幼儿独立或与同伴合作仿编儿歌。

1.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仿编儿歌,提示幼儿注意动词的运用。

2.集体朗诵仿编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在活动中我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运动,提高了幼儿自我观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孩子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满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我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教研课,虽然事情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当老师一个个进班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紧张、有一点点担心,总怕自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节课下来,觉得小朋友和自己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就是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紧张,在教课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说:个别汉字发音不准、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很好的提醒幼儿场景布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还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6.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六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学,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教学目前是全国都为之关注的教育话题, 不仅是青少年需要全面、个性化发展, 幼儿同样应该在这些方面着重培养。因此, 区域活动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区域活动, 也称之为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 它是幼儿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发展水平、兴趣, 有目的性地将幼儿活动室划分为不相同的区域, 例如积木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按照各个幼儿的喜好层次, 事先投放相应活动室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能力, 摆弄材料, 进行个别化的学习的活动。在开展幼儿教学区域活动的情况下, 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指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幼儿教育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因此, 本文就将着重分别阐述幼儿教学、区域活动以及对幼儿教师的指导, 同时就这个活动开展所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策略。

一、对区域活动的定义和认知

1. 从教育角度认识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并非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很多家庭、学校里面总是放任孩子自我捣鼓, 却不加以引导, 在孩子的意识里没有形成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而是随性发挥, 当然, 不是说发散思维不好, 只是过犹不及, 这点值得大家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起到指引作用从而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散思维, 不至于漫无边际, 也不会导致思维固步自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围绕教育目标,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和其已有经验, 巧妙地开展区域活动, 才能充分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效能。总的来说, 区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强力的坚实的平台。

2. 孩子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区域活动认识各不相同, 但其共同认知就是区域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无论从现在的幼儿来看还是拿过去的孩子比较, 区域活动无疑是吸引他们的所在。孩子们能考虑到的当然不是区域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 他们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详尽地表达出来, 仅仅是出于孩子的天性———玩、乐、开心。但是通过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他们也能够自己组织小团队, 互相竞争。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和魅力

1. 区域活动的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小组活动。教师将活动范围划分成小区域的活动空间, 然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 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而相对其他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儿童可以自选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 活动内容多由儿童自己选择, 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这种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全体授课形式, 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环境的适应, 从中获得延伸的发展。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 思维扩展了, 孩子就更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甚至有些孩子就可以专挑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操作。 (2) 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孩子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方面。就是说, 在他们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其他同伴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负责自己部分的个性特征。两岁左右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叛逆期, 现在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备受呵护, 部分家长就忽视了这一自主性的萌芽时期, 事事为孩子包办。有的孩子养成了长久的习惯, 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甚至是大学时期, 孩子的独立性就被埋没了, 从而诸事都不经过自己操作, 完全缺失了自主的能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隐患, 因此, 通过区域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协调孩子的发展能力。 (3) 个体活动和组队活动。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小组, 当然个体活动同样适用, 现在的区域活动更多的是小组之间的活动, “有竞争才有进步”, 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努力和表现的机会, 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 通过大家的相处, 优劣也可以相互指出, 相互改进。偶尔教师的加入会为孩子的活动带来更大的帮助。

2. 区域活动如何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们要想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孩子, 那么怎样通过实际证明区域活动的魅力从而引发孩子兴趣呢?这就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幼儿的年龄阶段、活动室的空间、以及现有的材料布置各种“有型”的区域。比如, 泥工区, 投放形形色色的泥, 以及各种模具, 最好将整体的模具进行拆分, 在孩子折腾出各种图形时拼凑了整块的模具。娃娃家, 则是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 大家构成一个大家庭或是组成几个小组, 一起模拟做客游戏、招待游戏等。总之, 区域活动中丰富的材料、创新同时具备意义的活动就是区域活动吸引孩子们感兴趣的主要理由。

三、对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和策略

1. 语言层次方面的授受策略指导。

语言层次授受策略, 顾名思义, 就是说在区域活动中着重以语言为主, 动作为辅的策略介入儿童的活动中, 对孩子进行“讲授———接受”的指导。这是最为简洁明了、意图明显的教师指导策略,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语言功底, 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建议、鼓励、帮助、联结等。例如, 创建活动规则制度, 这是为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刚接触新区域新材料的时候, 但却对即将接手的事物迷茫, 不知道该如何去玩, 这时就需要老师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和活动的玩耍规则。首先, 应该建立区域活动规则的常规性指导。对于不同类的材料, 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分寸如何来介绍这个“度”, 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孩子无法理解, 亦不能过于详细, 导致简单化, 降低了孩子的兴趣。而对结构以及操作方法的繁杂材料, 就应该清晰明了的介绍, 以免幼儿误解或是误用材料。从人际关系活动规则方面着手还需对幼儿进行整理玩具、爱护玩具、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方面进行规则指导, 减少孩子之间的摩擦、争执。

2. 物化层次的暗示策略。

物化层次就是指通过设置好环境和投放材料, 转化成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影响和规范孩子的活动行为,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方法, 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地专业化地思考, 并且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因此, 环境设置以及材料投放是此活动的基本要素。老师得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话来”, 进行引导。因此, 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发展情况下的幼儿的需求, 细分材料, 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投放等认真思考。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范围。

3. 幼儿互动的建构指导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不得不提到互动层次的建构策略, 它是指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相互之间讨论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 互相帮助, 从而建立起幼儿经验体系,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促进稳定的成长。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从人际影响的策略上延伸出来的想法, 人际关系当然是从小培养起, 一般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在这个互动指导方法中, 需要幼儿教师扮演角色给孩子一定的影响从而带动孩子的活动, 协调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孩童们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老师的意图, 从而转变成自己的意愿。互动, 就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要善于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事情圆满地完成。要及时引导孩子解决突发的矛盾和冲突, 孩子之间虽然心无芥蒂, 但是有了矛盾不及时解决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这即是“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四、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 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定位的合理性。

最初, 区域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师需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转变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众多角色。我们了解传统的教师角色是指挥者, 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由教师事先安排, 幼儿能做的就是配合。对比区域活动, 活动安排却是灵活无比的, 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 需要制定合适的目标, 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 发现儿童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孩子在初始接触材料到操作、讨论、得出结果是有个过程的, 这时就要给孩子们相当的时间让他们由发现新问题、运用之前的经验探讨, 从而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 急需寻求答案的时候,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自行解决, 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定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教育有个传统的观念———答案的唯一性, 其实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一个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也有可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不应该老是讲究答案的唯一性、固定性, 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因此, 对待幼儿教学就该告诉他们,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取得答案的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会的方法。另外, 教学中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里需要提醒幼儿老师切不可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衡量幼儿之间的水平, 导致幼儿之间反差过大。

2.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活动、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凑。

区域活动的开展毋庸置疑为孩子的发展带了必然的好处, 可是在这个活动的开展同时, 却存在了一些弊端。因为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活动的过程里, 忽略了与幼儿园的其他正规教育活动存在的联系以及发展价值。因此, 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同其他常规教育联系起来同时与幼儿家庭之间互动, 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幼儿家庭提供区域材料, 而是指家长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些时间来参与区域活动的展开,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家庭之间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适应于孩子的发展。

3.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

其一, 独立性的缺乏。正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导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 区域活动却成了正规教育活动的辅助和补充。通常我们是将正规教育发在课堂之前, 一天的正规教育结束后才进行区域活动, 以此来巩固所学到的内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区域活动的独立性却受到了挑战, 它在根本上需要依附正规教学活动, 作为对正规教学的延伸或者是补充。其二, 区域活动与正规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不够充分。区域活动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目标、材料的投放等, 这样就和正规教学活动之间堆砌了一道“无形的墙”, 一定程度上毁损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 区域活动中所设置的自然角, 里面长期放置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这些东西究竟用来做什么, 幼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停留在对果实和种子的外表欣赏上。在区域活动里, 很多事物过分关注外表的美观, 实用性却不强, 很多幼儿不能持之以恒, 同时使用期限又短, 不能反复利用, 这样就造成了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针对以上, 就必须正视一点, 区域活动并不是附属品, 而是与正规教学活动一样的存在, 不分主次、高低, 更非相互独立, 而是融会贯通的, 有效互动的。

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存在就是必然的,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在开展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的时候对幼儿教师的指导就需要全面、合理, 需要对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考评, 对区域活动的深层次认知等。从各个层次详尽分析不同区域活动以及在同一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 指导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 争取使得幼儿得到最好的学习。开展区域的活动意义重大,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伙伴之间的交际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区域活动的自由性、多样性、趣味性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自主活动以及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它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慢慢地挖掘出来。为了使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实施活动时正确地认识区域活动, 有效地指导区域活动, 建构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等, 这样,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邓淑冬.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22.

[2]周桂芳.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4) :235.

[3]董航.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56-57.

[4]李翠平.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9) :118.

7.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七

设计背景

新年刚过完,小朋友们的家里一定还有一些没有吃完的糖果,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漂亮的糖果纸,总觉得把它直接丢掉很可惜,它还应该有些别的用途,那些颜色鲜艳的糖果纸可以折出很多可爱的造型,比如说小动物、小人、植物······教会孩子们有些东西不一定要丢掉,它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用途,初步教会他们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废旧材料还可以再利用的知识。

2、利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可以自己完成折叠小人的工作。

3、在折叠的过程中能初步掌握折叠的技巧。

4、能够较熟料的掌握折叠糖果小人的步骤。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折叠的技巧。

2、能够较熟练掌握折叠糖果小人的步骤。

3、知道哪些废旧材料还可以再利用。

活动准备

果盘、糖果(带有鲜艳颜色的糖纸)、手工剪、图画纸一张、胶棒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问幼儿过年的时候喜欢吃什么?

2、教师把准备好的果盘端出来,里面装有五颜六色的糖果。

3、分享糖果,告诉幼儿糖果纸不要丢,它还可以做成小人。(引起幼儿兴趣)

4、拿出做好的糖果纸小人给幼儿展示,引起幼儿想学做的兴趣。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先完整的演示一遍折叠的过程。

2、分步教会幼儿折叠的过程,在此期间学会并掌握基本折叠技巧。

——把糖纸展平,像叠纸扇子或者百褶裙那样,折起来。就是,先折一道。

——翻过来再折一道。!来自快思老师教案.!

——直到全部折完,打开的样子有点儿像百褶裙。

——收拢起来,就是一长条了。

——打个结。打结的时候,注意结的两端呢,需要弄得一端长点儿一端短点儿。

——把短的那端撕成三份,分别是胳膊和脑袋。(撕不成的用剪子剪一个小口,再撕)

——长的那端,展开,就像一条裙子,小人就可站起来了。

3、在幼儿折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4、有能力的幼儿还想折,教师应该发给糖果纸,并给予鼓励。

三、结束环节

比比谁的糖果小人最漂亮。

四、延伸环节

发给幼儿图画纸一张,胶棒一个,把自己折叠的糖果纸小人两个或者三个摆成各种造型,比如:跳舞的造型,摆好用胶棒固定在图画纸上,做成一幅作品,名字叫《会跳舞的糖果纸小人》。告诉幼儿还有哪些废旧材料还可以再利用,比如:饮料瓶、废布头······

教学反思

当糖果拿出来的时候,幼儿看见了,都想要,这时候我会适当提醒幼儿,有好东西的时候应该拿出来和小朋友们分享,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在展示糖果纸小人的时候,幼儿特别有兴趣,有的幼儿还主动问我这是怎么做的,让我看到了幼儿爱学的一面。在教折叠的过程中,反复折是一个难点,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折得宽度过大,有的幼儿折得不齐,中间打结处需要教师的帮助,我觉得幼儿的动手能力方面还是应该要加强锻炼。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

8.浅议幼儿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 即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 去寻求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幼儿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幼儿全面、主动、和谐地进行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巧用游戏, 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应当属于, 将生活中的物品用作数学材料, 选择材料时需注意其趣味性与操作性, 并合理利用利用自然物品或者较为实用的实物, 如纽扣、瓶盖、吸管、冰棍、积木等, 只要这些物品干净、卫生、安全, 都可以为教学服务。

教师还可以在班里增设“百宝箱”, 储存其他的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选择性的利用。幼儿通过这些熟悉和喜欢的材料提高了进行操作活动的兴趣, 增加了他们操作的持久性与创造性,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主动探索与积极创造的需求。教师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游戏情节, 使幼儿积极参加到活动中, 并使他们的各个感官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以“数的形成”学习为例, 它需要幼儿对“+1”与“-1”进行反复的练习。教师可以用一朵梅花作为操作材料, 每个花瓣都涂有一个圆点。刚开始, 花瓣都是合拢的, 每打开一个花瓣, 就会出现一个小圆点, 一个圆点加上一个圆点是两个圆点, 逐次打开花瓣圆点会逐个相加。花开完以后, 再将花瓣收回, 每收一个花瓣, 圆点就减少一个。这个过程有较容易操作的游戏环节, 孩子们对“开花”与“收花”越来越感兴趣, 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验数形成的规律。此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规则与奖励方法来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以“七的组成”为例, 教师可将孩子们分成几个二人组, 每组发七片双色花进行撒花比赛, 两人交替进行。在撒花前, 孩子们需把花片分成两份, 每只手拿一份, 记住每只手拿的数目。假如他们将花片分为三和四, 花片落下, 显示结果恰巧是四片红色和三片白色, 则这个孩子就“中奖”了, 教师就奖励给他一张漂亮的贴纸。这些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七的组成上, 并记住了“7”的若干组成方法, 为了“中奖”, 他们还会反复操作, 且学习积极性一直较高。

二、贯彻自主性, 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开展自主性的探索学习, 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适时引导, 还要激活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方法。幼儿在操作时, 教师需要美化材料, 适时设置疑问, 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操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学习4的组成”为例, 教师提供一张印有花朵图案且可以涂色的纸和四片双色花 (花正面是红色, 反面是白色的) , 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撒花片, 每撒一次, 孩子们就根据花片停止以后颜色和数量分布在涂色纸上进行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数量与前几次不同, 他们就可依次画在纸上, 这样, 每次撒完以后他们都要进行对照, 做出判断要不要进行涂色。孩子们在操作会发现某些问题, 如4片花撒出去, 出现了同一种颜色, 该怎么涂色呢?涂了三次以后, 孩子们会发现如果继续再涂, 总是有与前三组相同的情况, 因此就会产生疑问, 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三、数学教学要注重与科学教学活动的整合

幼儿园数学与科学两个科目的特点较为一致, 都需要动手操作、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及其关系。幼儿在作、观察、探索、思考、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各种科学活动, 都会接触到数, 感知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而且需要用数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光与影子”的科学活动中, 幼儿通过找影子、画影子、量影子、比影子的活动, 探索了光与影子的关系, 学习了测量, 学会了比较长短, 也学会了运用测量比较解决数学问题。这二者的有机融合, 体现了数学活动与科学活动整合的教育价值:幼儿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还感知体验到了光与影子的关系, 并获得了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一日生活整合数学学习

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知识。比如, 我们可以利用中午用餐时间进行“小兔子餐馆”的活动, 让孩子们戴上小兔子的头饰, 为大家分发餐具, 然后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自己面前有几双筷子, 几个碗, 几支勺子, 并观察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数量。幼儿逻辑思维的养成, 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 而是要通过由他们自己参与的活动, 这能帮助他们建构逻辑思维, 为今后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孩子们回忆:昨天几点看了动画片, 几点睡觉, 今天是谁送自己上学的, 几点出门, 早餐吃了什么。通过谈话, 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意识和时间观念, 进而在简单的谈话中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

总之, 幼儿的各种能力是渐进发展的, 幼儿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补长取短, 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争取早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勇军.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2]施良方.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谈小班幼儿的数学游戏教学 篇九

一趣味数学在小班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 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 我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 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如我在《树叶分类》一课中, 就设计了一个游戏, 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我牢牢地把握住了小班小朋友的心理特点, 在教树叶分类时,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当“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来握握手, 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 我说:“卡片上的树叶中, 每一片树叶都能找到跟它一样的树叶的作为它的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 当歌声停止的时候, 很多一样树叶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地站在一起, 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加入游戏中, 欢快的音乐声一次又一次地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 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 他们在游戏中既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又活跃了气氛, 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 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属于趣味教学, 趣味数学是一个增强幼儿数学兴趣的学科。数学历来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 是自然科学的有力工具。小班趣味数学教育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新颖、实用的操作材料,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游戏、运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 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各项活动中抽象出来, 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 并用语言促进思维,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在这个探索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幼儿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得到了提升, 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

二趣味数学在幼儿活动中的体现

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 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游戏深受幼儿喜爱, 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 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 千方百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这样, 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 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 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效果也会更好。

1. 创设活动情境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家长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 所以, 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 我设计了一些游戏, 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为了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我通过创设让孩子们喂图形宝宝吃图形饼干, 用图形钱到图形商店购买图形食品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帮助幼儿进一步区分三种图形的特征, 同时, 感知不同的图形集合。除了整个活动贯穿一种游戏情境形式外, 在活动的部分环节也可运用游戏的形式。在这个活动中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2.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不会喜欢, 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 由于年龄原因, 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 顺应这一年龄特点, 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 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收效也很明显;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 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 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 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 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学科的教学计划, 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 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 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 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 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 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小朋友都专心致志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注意力高度集中, 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10.幼儿数学教案 学号小人:数学 篇十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订书机正确的连接图形卡纸,组合成能活动小人。

2.能将作品摆出各种造型,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

3.体验制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投影仪、制作流程图一幅。

2.订书机人手一个,圆形和长方形卡纸片、黑水笔、固体胶人手一份。

3.运动场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变变变”。

我先出示白纸(对折,中间夹着纸片小人)“这是什么?”拿出蜡笔,“我们请小蜡笔来变个魔术,我们一起说变变变……瞧,你们看,小蜡笔变出什么来了?它在干什么?”一方面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各个组成部分。

幼:出来了一个人。

师:你们知道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幼:我猜是纸头下面放了一个东西。

教师揭开纸,出示“小人”,引导幼儿发现小人会活动。

分析: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创设积极宽松的心理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变变变”的游戏中,幼儿轻松自然,和老师一起喊着“变变变、加油”当纸上拓印出的小人来,孩子们都感到很新鲜,当掀开纸的那刻,孩子们露出了惊奇的表情。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带着他们的好奇心,更加专注地学习制作“小人”。

二、幼儿观察,学习制作会动的小人。

首先,我引导幼儿说说小人是用什么制作的。然后按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物品,并总结:会动的小人是用订书机将一个圆形片片、一个大长方形、八个小长方形按一定的顺序订在一起做成的。然后,出示步骤图和订书机,请幼儿说说制作步骤并示范。

幼:先要订圆形和大的长方形。

师:对,这是小人的头和身体。注意订书机的口子要对好纸片连接的地方,两手大拇指按住订书机的前端,一起用力,听到“咔嚓”一声,就好了。

幼:然后要把两个小长方形连起来。

师:这是手臂和腿,看看一共要做几个?

幼:四个一样的。

师:对了,然后把做好的四肢订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幼:手臂在大长方形的俩边的上面一点,腿在下面。

教师要强调钉子的位置,确保能让小人动起来。

师:谁来试一试把手臂订上去?

请个别幼儿来尝试制作,以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订好后摆出动作,请幼儿来摆一摆、说说它在干什么。

分析:因为学习使用订书机是重难点部分,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操作,就怕小朋友学不会,先出示了制作步骤图,又利用投影仪进行了示范,不仅示范了几次,还请了两个小朋友来操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孩子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讲解了四肢的方位,以免造成观察不仔细,在制作时将小人的“手臂”按到“腰”上的现象,这提醒我要仔细研究幼儿发展的特点,从幼儿掌握的技能出发来设计活动。

三、幼儿制作小人。

要求:先制作小人,然后让小人做一个动作,再将小人贴到体育场上。

分析: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是满怀激情的,由于对精细动作的要求比较高,孩子在制作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有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同伴能积极的帮助,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欣赏共同完成的作品“运动会”。

分析:由于前面的活动都是安静的,要是在最后的环节放上激动人心的音乐,让小朋友模仿小人的动作,运动起来,那就更好了,这样就体现出动静交替。

教学反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进入大班,他们不再满足涂鸦的活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幼儿尝试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进行美工活动。本次活动就是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展开的生成活动,可以说是“从幼儿中来”。为了使幼儿通过此次活动掌握相应的技能,感受作品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到幼儿中去”,我在活动前做了许多准备,设计了几套方案,通过试上课,最终确定了活动的重难点:正确使用工具、明确制作步骤、集体展示作品。

1.正确使用工具。

以前,孩子在美工活动中用到的工具不外乎剪刀、胶布等,这次他们需要使用“订书机”,这是他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到的工具,所以学习正确使用它就成了能否制作成功的前提。因此,我在教幼儿使用工具的时候用了实物投影仪,让幼儿能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还花了很长时间讲解示范,并用游戏的语言来形容按订书机的动作。这些都是为了解决难点服务。

2.明确制作步骤。

制作“运动的小人”关键是了解“小人”的构成,因此,我绘制了步骤图,引导幼儿按流程制作,并强调订书钉的位置,以便幼儿制作出的小人都能动起来。这样就解决了活动的重点:制作能运动的“小人”。

3.集体展示作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可见,美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有美的享受。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快乐,怎样在作品展示环节让他们感受作品的美呢?好花是需要绿叶衬托的,只有将作品呈现在背景图上时,幼儿才更容易发现自己制作的“小人”是一朵朵“好花”。

11.浅析幼儿园数学操作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操作方法

长期以来, 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中操作方法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笔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及对周边一些幼儿园的走访、实习, 发现在幼儿数学操作方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幼儿数学操作方法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操作方法包括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讲解演示法等。

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常常利用操作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但操作法在具体运用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操作法只作为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

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利用操作法进行教学时, 只是把操作法作为一种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 使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 用途不大。教师在进行操作时, 也只限于桌面上的操作, 把操作完全局限在活动室桌面上这一小范围之内。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同时也阻碍了幼儿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虽然幼儿教师把幼儿园的墙面布置得多姿多彩, 但是那些往往是幼儿教师的劳动成果, 幼儿的作品则被装在一个个的小袋子里。

2.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活动时间没有准确的把握。

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时间不够充分, 活动开始或幼儿自由游戏的时候, 教师发给幼儿操作材料, 但当幼儿刚刚开始操作起来, 对操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时, 教师就急于把材料收回或活动结束, 开始了下一环节的活动。这时, 幼儿手中的操作材料就仅仅成为能否显示活动中有无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的形式, 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而另有一些教师留的材料操作时间过长, 远远超过自己所设定的时间。

3. 操作法与日常生活相脱节, 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人类数学的起源上, 数学能力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幼儿获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教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时, 往往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 认为数学知识只是单纯的知识, 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 利用环境进行教育是幼儿教师常采用的方法。人的全部的生活 (衣、食、住、用、行) 都离不开数学。在幼儿生活的空间里同样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玩具的类别、大小、摆放的空间位置;小朋友有几只手;班上有几位小朋友;各种形状的模子、杯、碗做出各种形状的“糕点”, 等等。这些都是较为隐蔽的, 幼儿很难将其与数学联系起来, 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信息。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所接触的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数学活动时发现:多数幼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往往喜欢采用童话情境, 用小动物或童话中的人物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幼儿教师不重视生活环境, 没有在生活中捕捉信息, 而使数学学习失去在幼儿生活环境中应有的意义。如笔者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学习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时, 教师往往采取让幼儿扮演游戏中的人物, 让幼儿通过苹果与香蕉的一一对应, 比较是苹果多还是香蕉多, 多几个, 少几个的问题。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问幼儿班中有多少男生, 有多少女生, 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的时候, 幼儿往往不知从何说起。

二、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应有怎样的认识呢?

1.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定的目的需要我们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我们明确了教育目的的前提下, 如何把握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呢?对于操作方法的把握, 我们绝不能走形式主义道路。方法的优劣不在于方法本身, 而是实施者智慧与经验的体现。

在幼儿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操作活动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 是教师讲解演示的手段, 还应该成为幼儿探索数学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一。

2. 解决材料功能、方位单一的问题。

让幼儿把操作材料仅局限于课堂桌面上同样是一个误区, 我们的操作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在桌面上, 幼儿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为幼儿提供操作的空间。如教师在布置幼儿园的墙面时, 可以请幼儿前来帮忙, 这是幼儿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让幼儿在墙上贴一些教师设计好的小贴饰或是专门留出一小块地方, 告诉幼儿, 这是幼儿自己的小园地, 让幼儿随意地在自己的小园地中创造一些东西, 然后让幼儿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表述并演示操作的过程。这样幼儿对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深地加以巩固和理解。

我们同样可以成立一个数学角, 把操作材料放在数学角, 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内容、方法。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观察幼儿的情况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操作材料, 让我们的材料为我们的操作服务, 以确保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3. 充分考虑操作时间。

教师要考虑操作所用的时间, 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 千万不要让幼儿的操作活动如“蜻蜓点水”似的流于形式, 幼儿还没有完成操作, 教师就急忙把幼儿叫回来, 幼儿这时的思维还处于操作活动之中, 接下来教师要讲什么幼儿往往不会注意听, 心里一直想着那个操作活动或是左右乱动影响教学继续进行。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时间的运用,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 如果时间来不及干脆就不要插入蜻蜓点水似的操作活动。在实践操作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收放自如, 心中有数, 要让操作法真正地为数学教育教学服务, 不能为操作而操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依据幼儿的动手能力、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任务难度等多种因素加以分析, 充分准备, 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良状况, 影响教学。

4. 操作法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紧紧相关的教学案例, 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教师的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 使幼儿无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无法学以致用。在教师创设情境时, 可以设置一些幼儿身边的情景, 如午餐分餐具的情景, 让幼儿自己动脑想办法怎样才能解决老师要准备多少碗和小勺, 准备多少才能够分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既包括了让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又能够让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情况, 还能启发幼儿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寻找数学知识,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幼儿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就不会毫无反应。

部分教师比较重视操作法与生活相联系, 但运用的效果并不好。如幼儿园中有一些盆景花卉, 教师让幼儿把它们一盆盆地搬进教室,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进行特别的提示。教师这时应抓住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时机, 讲授一一对应的原则, 让幼儿数花盆中开了几朵花, 最多的有几朵?最少的有几朵?一样多的有多少?几朵黄色的花?几朵红色的花?可以让幼儿把花盆摆成所学过的图案, 等等。幼儿的操作法可以通过游戏、数学角、日常渗透等多种方式进行, 不要把操作法仅限于教室内课堂中, 应该说处处是课堂, 处处都有操作法。

如何解决幼儿园数学教学操作法中存在的误区还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笔者抛出引玉之砖希望能够与同行共同探索, 为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数学教育中操作法的地位, 以及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春榕.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探索.学前教育研究, 2003, (10) :48-49.

[2]林泳海.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向 (1) .山东教育, 2001, (11) :4-6.

[3]林泳海.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向 (2) .山东教育, 2001, (12) :4-6.

上一篇:感冒用热毛巾敷还是冷毛巾敷?怎样治疗好下一篇:古诗填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