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语文的反思

2024-06-30

考试后语文的反思(精选19篇)

1.考试后语文的反思 篇一

期中考试后语文反思

本次考试从成绩来看,初二

(十)、(十一)班学生的总体水平暂有进步,但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还有相当部分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差。另外知识的扩展和积累不够,以下是我的反思: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方面失分较严重。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步够,平时,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仍然不是很严格。

2、阅读理解题方面

本次考试三个阅读中有两个是课内文言文阅读和一个课外眼袋

问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失分较少,但课外阅读学生失分率较高,即使是高分的学生失分也较多,失分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二是平时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步够,虽然平时也做了相应的阅读理解题,但觉得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不同,课堂上又不能浪费太多时间给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详细讲解,所以导致了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3、课外知识的积累方面

平时课外知识主要*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大阅读以及《伴你学》进行积累的,这些都使要*学生的自觉性的。本次考试课外积累并不难,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应

该有部分同学会,因为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积累关于贝多芬的资料了,学生之所以全军覆灭,是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以及老师的要求步严格造成的。

4、作文方面

1、记叙文的写作平时训练的步少,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缺少细致的描写,写作技巧步够,文章不能感人,针对自己以上不足,今后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将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知识积累落到实处。通过作业、抽写等方法督促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严格检查学生有关课外知识积累的作业。

2.增加学生阅读训练。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做题时重视阅读题,并且要进行阅读题做法的指导,循序渐进,投入时间和精力。

3.写作方面充分利用大阅读课让学生多读书,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利用大作文课和周记练笔,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考试后语文的反思 篇二

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渐渐远离了多媒体的热闹,渐渐没有了音乐的喧嚣,也渐渐摒弃了一些形而上的拓展。课堂上,我只是静静地带着学生在文章中穿枝拂叶,在字里行间玩味、品析、感悟。

我戏称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偶像派”向“实力派”的转型。

这节课就是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一个明证。

一、在文本中寻找巧妙的“关联点”,以此串构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我从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入手“切入”,紧扣住“依依不舍”一词,追问“为什么会对南极依依不舍呢?”,以这个主问题为抓手,串起了文章写作手法中首尾呼应的问题,串起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景、人、情。

课堂的收尾,我仍紧紧扣住最后一小节,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品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从一个板块到另一个板块的学习,我尽可能找到关联点,自然过渡,巧妙转折。例如从“景”到“人”的过渡,我就抓住“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他们抬着器材、建筑材料,穿梭似的飞跑着……”,对这段话中的“他们”进行提问:“他们是谁?”从而自然过渡到“他们”是科考队员们,是“南极人”。

串构,就是串联和结构的意思。串构既包括课堂的切入和收束,更包括过渡和照应。串构的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各种“关联点”。串构是形式,串构也是“小技”。我认为,正如《三个太阳》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富有文学性一样,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一次富有文学意味的愉悦之旅,课堂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起承转合如珠联璧合的审美艺术建构。

二、在设计中体现活动的“多样化”,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活动的内容较广,包括把文本读好并借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堂,应以设计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为主。鉴于这种思想,我认为,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上,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言,小组合作交流、质疑、补充,教师倾听、点拨、归纳,如此多样丰富的语文活动让整节课显得活泼灵动。

这种多样化还体现在语文活动的设计方面。

这节课比较新颖的一个活动是让学生为所给图片配文章中的文字。学生对南极很陌生,借助图片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南极。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地理课,也不是美术课,这些图片如何有效地为语文课所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的要求,而我设计的这个语文活动恰好能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对文字比较熟悉,并能把握其要点,才能与图片配得完美。

再有,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形容一位‘南极人’”的提问,既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的习惯,又训练了他们准确概括的能力。

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不等于活动设计的眼花缭乱,也不等于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一是要体现文本展开的变化特点,关注文本的显著特质;二是要通过变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体味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三、在对话中紧扣“文学性”,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通讯。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如是解读作品》中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性。”

《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有着与一般通讯相似的地方,如真实性、及时性,但在文学性这一点上,又与其他通讯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在对这篇通讯的文学性进行把握。

其一,这篇文章的构思很巧妙,以一位女画家的眼光来写南极景、写这群“南极人”,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以画家的笔触来表达在南极的感受———画三个太阳,这既符合画家的身份,又使人回味无穷。

其二,文章是以时间作为行文线索的,小标题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同时,如果深入钻研文本,就会发现文章的写景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由陌生到渐渐熟悉到欣赏再到不舍的顺序。这也是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

其三,以画家的眼光选材,以“美”的标准选材,写出一些前人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也是一般通讯所不及的。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些,也就紧扣了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之源。

“语文味”还意味着带领学生在辨析中、品味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妙。

例如“‘终于’能否改成‘就’?”,我在追问中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的差异,让他们品味文字的妙不可言。

无论是对南极景的欣赏、感悟,还是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我都能紧扣文本展开,避免“空对空”的分析,力争使学生概括出的内容有理有据。这个“理”和“据”,就是文本。

例如,学生说到考察队队长的“流泪”,我就追问下去,为什么而流泪?联系到前面内容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呕心沥血”等词句,学生自然不难推想出他的泪里含有民族的自豪感、喜悦和创业的艰难等意味。

语文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反省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太在意整节课的完整,忽视了每一个生成点的精彩。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而束缚了学生的动态生成。这节课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多媒体的预设性太强,一环扣一环,我担心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自己预设的环节,就不能充分展开,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整节课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因而放不开手脚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发言。

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而非教师的精彩。

反观自己的课堂,正是少了那种气度和挥洒自如,却多了禁锢和匠气。

二是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实这一点与前一点是相通的。如果对文本的挖掘能再深一些,视野再广阔一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后反思的作用 篇三

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我们比较重视课前的备课,更多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忽视了教后的反思,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缺少了一个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环节,缺乏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个规律来看,教后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正是起着一种承前起后,不断深化的作用。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必定会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后反思必不可少。俗话说: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教后反思既是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又是积累第一手教学资料的过程。而现实工作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和课后的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督促学生上,结果,教学成绩却不尽人意,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成效不平衡。不知问题的结症在何处,甚至越教越困惑。就其原因,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后反思、总结这一过程,有些人即使写教后记,也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真正去反思,甚至有的同志就不知道教后记写什么内容。这在我们语文老师提高自我能力方面是一大失误。那么怎样进行教后反思呢,教后记写些什么内容呢?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教者要反思本节课有什么亮点,有没有精彩的高潮,学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有困惑的地方或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机智地加以引导或点拨的,总结这些成功的方面,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保持的。

其次教者要思考,教学中有什么失误的地方,教材还可以怎样处理?预设的目标有没有达成,为什么没有达成,是目标设置的问题,还是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问题,可以怎样处理就可能有理想的效果?总结这些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克服或改进的。

第三,回忆学生在这节课上有哪些精彩的发言,尤其是体现他们对文本精彩独到的解读的内容,这些往往会给教者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笔者在执教《囚绿记》一文的时候,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那样的爱绿时,一般同学都是从绿的内涵和性格上去回答,说绿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而有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这一句:“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他认为,作者爱绿,是因为在他孤独苦闷的时候能给他慰安,即使明知自己的爱伤害了常春藤,也不愿放她离去,更显出他的孤独,苦闷。他的这一发现,给了我提示,顺着他的理解,我随即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何苦闷?能不能从文本中先找出答案,学生找到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这时,我给学生介绍陆蠡的事迹,及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很轻易的就理解了作者囚绿时的情感和回忆时对常春藤的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敬佩,从而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下课后随即记下了这点,这给我细致理解这篇文章以有益的启发,其实我们只要做有心人,你会发现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往往比我们的见解有新意,不经意间拓展了教者的思路,因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时过于依赖教参,而失去个人个性化的解读。

第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问问学生,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喜欢这堂课的什么地方,不喜欢什么地方,再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那些环节需要修改,怎样修改更合理,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观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作出及时的记载。这些就是教后记的内容,如果每节课或每上完一篇文章后,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或一点经验,或一点启发,或一则教训,或一例疑难都及时地一一记载下来,积铢累寸。这些宝贵的资料、信息、思考,将会给今后的教学以莫大的帮助。将之再付之于文字,长久的坚持下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不论是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反思 篇四

通过期中考试,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反思,能够使下一段工作更好地进行。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从做题情况看,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上出错较多。如:字音字形题,有的学生对字音字形似是而非,造成失分较多;还有古诗的填空题,因为有的学生没背熟,有的学生字不会写,所以造成失分较多。

阅读理解题,学生在回答问题及开放性问题上出现理解不到位,不能抓住关键词语回答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大量的失分。

作文分数普遍不高。作文历来是语文成绩优异与否的最大制约因素,两个班级的学生作文书写质量较差,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叙述表达不清。

二、努力方向

1、在生字字音、字形方面加强识记及加强书写训练。

2、加强对词语的理解,能正确运用词语。

3、加强对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强化训练。

4、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审题水平。

5、加大练笔力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三、应对措施

今后教学中应对措施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要把握课标要求,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语文积累,尤其是对常见字词和古诗文的积累,重视常见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同时还要注意名著的阅读,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同时注意对重点语段或重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重视对文本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思维的训练,也要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

3.加强检查督促和辅导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后的检查督促和辅导力度,特别是对优生的培优,对学困生的辅导,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4.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不是天生具来的,是靠后天不断的积累训练的,在让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掌握基本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加强学生练字。

5.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篇五

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我的试卷发下来了,小小的心如此激动、兴奋,可一看分数,不由得像泼了一盆冷水,把我浇得冰冷冰冷的。为什么这么低?为什么只有87.5分?我的目光转移到了题目上。

在第一题里,我错了三小题,本来应不该错的,可是我太粗心了。像100米的是80米,可我写的是80,漏了米字,还有两小题是书中原原本本的,我也做错了。这3.5分扣的真是千不该万不该呀!

在第三题里,我又错了三小题,那就是1、2、4小题,这几题很简单的,对吧!可是我偏偏就错了。

714÷题,我真不知1627

714318怎么说,1÷59明明等于,而我写的却是59×÷的结果是,91627459

9我忘约分了,写的是!1245还有在第四大题的1、4小题里,1÷59和×89

后面的题做得还可以,不该扣的没有扣。像动手操作题,我认真地分辨了“半径”、“直径” 和计算周长。这不该扣的分就保留了下来,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也一分没扣,说到这里,我还是有点开心!

对这张试卷,我有点失望,但我又觉得还可以,因为我已经努力了,但下次,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和爸妈失望的!

红旗路小学六(2)班

6.模拟考试后的反思 篇六

我拿着我的答卷看了看,才发现我原来很多地方原本能拿到分的,但是因为我在考试中过分的自信了,导致了欧文错失了该得分。就拿选择题来说,一共才xx分,而我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我竟然没有仔细的去作分析,直接是看的选项,觉得对了就选了,都没有去算一下,只是因为自己之前做过,所以就自信到了看一遍题目就知道答案的地步,却没有去想老师出题会这么简单?模拟考试通常都不会是简单的,因为是对我们的一个检验,那就不能简单,不然就不能考验到我们了。说到底都是我粗心和过多的自信造成,是我不能看题看全面。

除了上面的问题,再有就是我复习的也不到位,自己觉得有些知识会了,就不去在复习了,只专注一些难点,偏偏这次的考试老师也考了一些基础题,我之前认为自己对基础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所以就没有去认真的在看一遍,没有记下来,结果这次考试,就考了一两个题,虽然考得少,但是所占的分值还挺高的,我当时在做这道题目时心里也是没有把握的,也知道自己可能拿不到多少分,果然答卷发下来,我去看了那题,只有不到一半的分吗,那我的总分又怎么能高呢?这也是我这次考试最大的原因,因为很多知识点都没有复习到,导致自己在考试中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去做题,做题也就不能很准确了。

这次的成绩也是我目前考得最差的一次了,反思下来,才发现自身原因占上一半,即使这次老师出的题毕竟难,以我的基础也是不能考成这样的,但是结果偏偏是这样,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去说自己了。明知道这次模拟考很重要,还不去做好准备,当别人在努力的复习时,我竟然在看杂七杂八的书,老师给我们时间去复习,我还不当回事,总是做自己认为是对的是,现在好了,考成如此成绩,自己都看不过去,老师就更不能满意了。我只能争取在下次的模拟考试中把这些改正,取得好成绩了。

7.解题后的反思 篇七

一、思疏漏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与成人不同, 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 这就难免有“错”.解题后, 首先要思考是否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 总结应该注意的方面:如答案是否与题中隐含条件相抵触, 是否有其他可能情况, 是否掉入了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这样往往能找到“病根”, 进而对症下药,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m取什么值时, 方程x2- (2m+1) x+m+1=0的两根的平方和最小, 最小值是多少?

错解∵x1+x2=2m+1x1·x2=m+1

故当m=-1/4时, x12+x22最小, 最小值为-5/4.

反思:上述解题过程正确吗? 显然x12+x22的值不能为负.经查, 上述解法疏忽了一个重要条件, 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的条件是△≥0, 所以

解得

∴抛物线顶点不在有实根的范围内.

故当时方程两根的平方和最小, 最小值为

二、思方法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是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速度的得力措施.所以解题后总结方法, 归纳解题技巧, 无疑对方法的牢固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例2:如图1, 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 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解析:由圆环面积公式及勾股定理整理即可.设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S1, S2, 如图1:

在Rt△AOD,

反思: 此题解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没有直接求出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的面积, 而是利用的整体性, 巧妙求出圆环的面积, 下面的题目也可用上述方法解决.

如图2两个同心圆, 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 且AB=20, 求此圆环的面积.

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 就能真正掌握一类解题方法.

三、思过程

在解题教学中, 若能注重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往往可以看透问题的本质, 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许多创新灵感的获得, 都是源于反思的自觉.因此, 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用好“反思”这一的武器,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例4: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1) 求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2) 判定方程x2+2x-3=0有无实数根;

(3) 解不等式x2+2x-3>0.

解: (1) 顶点坐标 (-1, -4) , 对称轴是直线x=-1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3) 又图像知当x<-3或x>1时, y>0, 所以不等式x2+2x-3>0的解为x<-3或x>1.

反思:回顾解题过程, 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拓宽了认知结构, 加深了对“三个二次”之间关系的理解, 认识到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弄清了它们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对我们以后的解题大有帮助.

六、思变化

解题后要从题目的实际出发, 深入挖掘, 把原题“改头换面”, 变为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 但解法类似的题目, 这样可以增强变通能力, 扩大视野, 深化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例6: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的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①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②顺次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③顺次连接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由此,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思:在思考问题时, 将信息向各种可能方向扩散, 引出更多信息, 使解题思路不拘泥于一个途径, 不局限于一种理解, 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8.后危机时代的反思 篇八

铁扁担道义

在危机中,很多民营外贸公司都放弃了原有的经营,将外贸专为内销,或者转向炒房、炒股、炒大蒜,使得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在这里我无意指责什么,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还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关键时刻要懂得“铁肩担道义”。

在我看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道德沦丧,职业道德没有了,欺骗便开始盛行。并由此导致了大量跨国企业、投资公司的倒闭破产。所以,我在傲中远大的时候,尤其注重“为政以德”。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很多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把仁义道德都给抛到九霄云外,而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展所学去钻营和赚钱,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

温总理在英国的讲话中提到“我深深地爱着的祖国”。是啊,正是因为他对国家昌盛的责任感,他才讲出这句话。感动之余,我也想到“小责治家,中责治企,大责治国”,如果企业家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都没有,那就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我倍感责任重大,我要对我的企业负责,我要对我几百个供应商负责,我要对我的几十个客户负责,我要对这个社会尽责,不能危机来了,把企业解散了,把我那几十个弟兄交给社会,让那些供应商的几万个工人放假回家。所以,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必须把企业做下去。

治大国如烹小鲜,就一个企业来说,要从自身出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大家的信心。我们有个理念是“激情工作,成就梦想,完美团队,创造辉煌”,这个文化不能丢,理念不能改。我们要继续挖掘我们的企业文化,以德治企,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勇敢的心”。经过几个月的讨论,从高层到基层,从客户到供应商,我们最后总结了一个中远大精神,那就是“亮剑精神”。经济危机来了,就要亮剑,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从此话题衍生出来一个对付经济危机或后危机时代的应对策略,那就是以人为本。危机来了,但机遇也伴随着风险而来,而要抓住机遇,企业要靠什么呢?只有靠我们的员工。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几句话,“对待员工,像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客户,就像对待我们的亲戚朋友一样,销售产品,就像我们嫁闺女一样,管理企业,就像管理我们的孩子一样。”对待员工、企业、客户和产品,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的氛围也就自然生成。

乐观看待比较优势

外贸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持有乐观态度。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全球的需求结构会有所扭转,而中国制造产品的比较优势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彻底扭转。比如,某人原来吃的是三文鱼,因为他收入下降了,就可能用罗非鱼来替代。两者营养类似,但是价格差别很大,这不就给我们中国罗非鱼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了吗?国家也在鼓励企业转型,我想转型的目标不是去花费大量的金钱搞国外市场也消费不起的产品。我觉得企业要转型,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为目标来进行,那样的话,“中国制造”将会再次获得10年的比较竞争优势。

作为一个外贸企业,我们必须要分析欧美等主要市场的需求是什么。美国的消费需求是由金融做支撑,也就是贷款消费,美国人到超市买牛奶都是刷信用卡,那么现在美国金融形势基本稳定了,虽然需求结构会有变化,但是需求会继续下去。这也就是从2009年的2月开始,美国对于中国食品的进口需求有了一个大的上升,大概上升了30%左右的原因。依然存在国际市场需求,可能操作难度有变化,需求结构有变化,但是我们还有市场,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巩固自己的企业的根基,发展自身实力,我们就能赢。

打造务实的企业精神

在经济危机中,企业中谁最需要培训?应该是董事长总经理,因为他们的理念、能力和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这也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原因。除此之外,企业领导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做一个伯乐。在一个企业里,千里马很多,但是伯乐很少,为什么?这是因为做一个优秀的伯乐比做一匹优秀的千里马更难。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要求领导既是千里马,同时又是伯乐。很多企业领导都有过作为千里马的辉煌的经历,现在成为一个优秀的伯乐的任务就要摆在你面前了,既要让千里马吃饱,又要给他足够多的培训和历练;既要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又要时刻鞭策他前进,既要相信他能够干好,又要相信他能忠诚于组织。做一个好伯乐,尤其需要能力和胸怀,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伯乐。如果把种子比作千里马,把农田比作千里马的事业平台,把伯乐比作农夫的话,对于一个农夫来说,发现或者打造适合种子发芽的农田,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更重要。

9.考试后语文的反思 篇九

这个星期,我们学校准备了一次期中考试,我以为自己考得很好,可是,当昨天语文试卷发下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卷面上写着鲜红的七十四点五。这是我的试卷吗?不可能呀,我不可能只考了这么几分。我怎么会考得这么差?是我没有认真复习?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越想越生气,几乎都要哭出了。今天,在我去订正试卷的时候,孙老师对我说:有两门课的成绩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两门你都考得很差。我听了,心里更加难过了。我心想:孙老师说我有两门课考得很差,一门是语文,成绩我已经知道了,但是,还有是哪一门课呀?是英语吗?不可能,我记得孙老师说过,方老师还没有把试卷改好。是数学还是科学?就这样,一个中午就在一片忧虑中度过了。

下午第一节课就是科学课了,我很紧张,真害怕听到自[]己的成绩。老师进了,老师每报一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就得站起。轮到我的时候,我的心紧张到了极点,当老师说:考得还可以,九十五分不到。我听了,顿时松了一口气,可马上又为自己的数学成绩开始担心了。从裘老师那里拿过试卷,我考了九十四分,我发现自己错了好多不应该错的地方,本可以考九十分以上的试卷,我却被白白地扣掉了六分,真不应该。

10.考试后的反思高中作文 篇十

这个星期是开始周练的第一周,自己考的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以前自己的物理好,通常都能得到80分,可这次却只考了60几分,还有数学,虽然自己数学不好,但这次数学很容易,原以为自己可以考80分,可是因为自己乱涂乱写扣了不少分,心里很后悔。

但晚上,我在床上反思自己,想着自己怎么考成这样?自己悟出了许多,虽然自己作业也做了,预习复习也做了,但是在考试时,总是粗心大意,没有做到小心谨慎,有的`连自己会做也做错了,通过这次周练,我明白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自己也分析了自己的试卷。

一、以后考试不能心急,在检查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选择,不轻易改

二、越简单的东西越不能掉以轻心

三、看到别人做完,自己不要心急,自己做自己

四、以后书写要准确,不乱改乱涂

11.解题后反思总结的路径 篇十一

的确,“题海战术”可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但要提升能力,还要靠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对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的解答和反思,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解题前后思考和总结的路径与线索.

寻找解题思路

例 [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 设△ABC,P0是边AB上一定点,满足P0B=AB,且对于边AB上任一点P,恒有·≥·,则

(A) ∠ABC=90°(B) ∠BAC=90°

(C) AB=AC (D) AC=BC

这是一个以三角形中向量数量积的最小值问题为背景的题目.对于选择题,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到答案.但对这道题而言,一一代入费时较多,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尝试从题目的条件出发寻找解题思路.

题目的实质就是当点P在点P0的位置时,数量积·取得最小值.要由此判断△ABC的形状,首先要考虑如何计算数量积·.当点P变化时,向量,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夹角都在变化,所以直接计算·可能会比较困难.

求解平面向量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坐标法、向量法和几何法.我们首先考虑用最常见的坐标法,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点P,B,C的坐标来计算.

解法一: 如图1所示,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BC的三边BC,AC,AB的长度分别为a,b,c,则B(c,0),C(bcosA,bsinA).设P点坐标为(x,0) (0≤x≤c),则·=(c-x,0)·(bcosA-x,bsinA)=x2-(bcosA+c)x+bccosA.因为0≤x≤c,故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当x=时,·取到最小值.

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又P0B=AB=,所以x==c-c=c,化简得cosA=,代入cosA=,解得a=b,即AC=BC.

点评: 借助直角坐标系是求解向量数量积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设定点的坐标,我们把几何关系转化为点坐标之间的代数关系,这就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答案是求出来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就此终止.以上解答虽然思路比较简单,但还需要用余弦定理来判断△ABC的形状,运算量较大.有没有其他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呢?

变换解题角度

在计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时,我们还会经常使用向量法.如果能把两个向量转化为其他特殊向量(垂直或共线的向量)的和或差,就更容易计算数量积.

解法二: 过点C作CH⊥AB,垂足为H,则·=·(+)=·.要使·最小,则与方向必相反,点P必在点H与点B之间,如图2所示.

设HB=t,PB=x (0≤x≤t),则·=·=-x(t-x)=x2-tx,当且仅当x=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点为HB的中点.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0B=PB==HB. 又P0B=AB,所以HB=AB,即H为AB的中点.又CH⊥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把转化为与之和,使得·等价转化为·.从而得出若·取得最小值,则与反向,这种转化是本题的重点.

那么,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地方呢?我们发现,不管点P变化到什么位置,-=是恒成立的.从问题的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量是我们思考数学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从已知条件·≥·直接入手,结合数学中“和、差、积”相互转化的方法,可将·≥·等价转化为(+)2-(-)2≥(+)2-(-)2,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可知-=-=,所以(+)2≥(+)2.由于+,+均过BC的中点,我们想到用几何法求解.

解法三: ·≥·等价于(+)2-(-)2≥(+)2-(-)2.因为-=-=,所以等价于(+)2≥(+)2.

如图3所示,设D为BC的中点,则+=2,+=2,所以2≥2,即PD≥P0D,所以必有P0D⊥AB.

因为P0B=AB,所以当PB=AB即点P为AB的中点时,P0为PB的中点.又D为BC中点,所以PC∥P0D,即PC⊥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根据条件·≥·,我们发现其充要条件是(+)2≥(+)2,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思考问题,正是这个解法的本质所在.

扩大解题成果

经过上述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求解向量数量积的最值问题,坐标法(解法一)、向量法(解法二)、几何法(解法三)可以作为解题的思考方向.这三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一般的向量问题,因为向量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产物,既具有代数的抽象与严谨,又不失几何的形象与直观.

在解题前后,如果我们经常思考题目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考方向,就能够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得到不断的提升.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提高解题能力,做题是必经之道.但是,做了题,甚至做了大量的数学题,解题能力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提高呢?

的确,“题海战术”可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但要提升能力,还要靠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对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的解答和反思,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解题前后思考和总结的路径与线索.

寻找解题思路

例 [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 设△ABC,P0是边AB上一定点,满足P0B=AB,且对于边AB上任一点P,恒有·≥·,则

(A) ∠ABC=90°(B) ∠BAC=90°

(C) AB=AC (D) AC=BC

这是一个以三角形中向量数量积的最小值问题为背景的题目.对于选择题,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到答案.但对这道题而言,一一代入费时较多,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尝试从题目的条件出发寻找解题思路.

题目的实质就是当点P在点P0的位置时,数量积·取得最小值.要由此判断△ABC的形状,首先要考虑如何计算数量积·.当点P变化时,向量,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夹角都在变化,所以直接计算·可能会比较困难.

求解平面向量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坐标法、向量法和几何法.我们首先考虑用最常见的坐标法,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点P,B,C的坐标来计算.

解法一: 如图1所示,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BC的三边BC,AC,AB的长度分别为a,b,c,则B(c,0),C(bcosA,bsinA).设P点坐标为(x,0) (0≤x≤c),则·=(c-x,0)·(bcosA-x,bsinA)=x2-(bcosA+c)x+bccosA.因为0≤x≤c,故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当x=时,·取到最小值.

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又P0B=AB=,所以x==c-c=c,化简得cosA=,代入cosA=,解得a=b,即AC=BC.

点评: 借助直角坐标系是求解向量数量积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设定点的坐标,我们把几何关系转化为点坐标之间的代数关系,这就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答案是求出来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就此终止.以上解答虽然思路比较简单,但还需要用余弦定理来判断△ABC的形状,运算量较大.有没有其他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呢?

变换解题角度

在计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时,我们还会经常使用向量法.如果能把两个向量转化为其他特殊向量(垂直或共线的向量)的和或差,就更容易计算数量积.

解法二: 过点C作CH⊥AB,垂足为H,则·=·(+)=·.要使·最小,则与方向必相反,点P必在点H与点B之间,如图2所示.

设HB=t,PB=x (0≤x≤t),则·=·=-x(t-x)=x2-tx,当且仅当x=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点为HB的中点.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0B=PB==HB. 又P0B=AB,所以HB=AB,即H为AB的中点.又CH⊥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把转化为与之和,使得·等价转化为·.从而得出若·取得最小值,则与反向,这种转化是本题的重点.

那么,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地方呢?我们发现,不管点P变化到什么位置,-=是恒成立的.从问题的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量是我们思考数学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从已知条件·≥·直接入手,结合数学中“和、差、积”相互转化的方法,可将·≥·等价转化为(+)2-(-)2≥(+)2-(-)2,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可知-=-=,所以(+)2≥(+)2.由于+,+均过BC的中点,我们想到用几何法求解.

解法三: ·≥·等价于(+)2-(-)2≥(+)2-(-)2.因为-=-=,所以等价于(+)2≥(+)2.

如图3所示,设D为BC的中点,则+=2,+=2,所以2≥2,即PD≥P0D,所以必有P0D⊥AB.

因为P0B=AB,所以当PB=AB即点P为AB的中点时,P0为PB的中点.又D为BC中点,所以PC∥P0D,即PC⊥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根据条件·≥·,我们发现其充要条件是(+)2≥(+)2,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思考问题,正是这个解法的本质所在.

扩大解题成果

经过上述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求解向量数量积的最值问题,坐标法(解法一)、向量法(解法二)、几何法(解法三)可以作为解题的思考方向.这三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一般的向量问题,因为向量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产物,既具有代数的抽象与严谨,又不失几何的形象与直观.

在解题前后,如果我们经常思考题目涉及的知识和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考方向,就能够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得到不断的提升.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提高解题能力,做题是必经之道.但是,做了题,甚至做了大量的数学题,解题能力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提高呢?

的确,“题海战术”可以提高解题熟练程度,但要提升能力,还要靠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对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的解答和反思,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解题前后思考和总结的路径与线索.

寻找解题思路

例 [2013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7题] 设△ABC,P0是边AB上一定点,满足P0B=AB,且对于边AB上任一点P,恒有·≥·,则

(A) ∠ABC=90°(B) ∠BAC=90°

(C) AB=AC (D) AC=BC

这是一个以三角形中向量数量积的最小值问题为背景的题目.对于选择题,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到答案.但对这道题而言,一一代入费时较多,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尝试从题目的条件出发寻找解题思路.

题目的实质就是当点P在点P0的位置时,数量积·取得最小值.要由此判断△ABC的形状,首先要考虑如何计算数量积·.当点P变化时,向量,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夹角都在变化,所以直接计算·可能会比较困难.

求解平面向量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坐标法、向量法和几何法.我们首先考虑用最常见的坐标法,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点P,B,C的坐标来计算.

解法一: 如图1所示,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BC的三边BC,AC,AB的长度分别为a,b,c,则B(c,0),C(bcosA,bsinA).设P点坐标为(x,0) (0≤x≤c),则·=(c-x,0)·(bcosA-x,bsinA)=x2-(bcosA+c)x+bccosA.因为0≤x≤c,故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当x=时,·取到最小值.

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又P0B=AB=,所以x==c-c=c,化简得cosA=,代入cosA=,解得a=b,即AC=BC.

点评: 借助直角坐标系是求解向量数量积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设定点的坐标,我们把几何关系转化为点坐标之间的代数关系,这就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答案是求出来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就此终止.以上解答虽然思路比较简单,但还需要用余弦定理来判断△ABC的形状,运算量较大.有没有其他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呢?

变换解题角度

在计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时,我们还会经常使用向量法.如果能把两个向量转化为其他特殊向量(垂直或共线的向量)的和或差,就更容易计算数量积.

解法二: 过点C作CH⊥AB,垂足为H,则·=·(+)=·.要使·最小,则与方向必相反,点P必在点H与点B之间,如图2所示.

设HB=t,PB=x (0≤x≤t),则·=·=-x(t-x)=x2-tx,当且仅当x=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点为HB的中点.因为·≥·,所以当点P与P0重合时,·取到最小值,此时P0B=PB==HB. 又P0B=AB,所以HB=AB,即H为AB的中点.又CH⊥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把转化为与之和,使得·等价转化为·.从而得出若·取得最小值,则与反向,这种转化是本题的重点.

那么,这道题目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地方呢?我们发现,不管点P变化到什么位置,-=是恒成立的.从问题的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量是我们思考数学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从已知条件·≥·直接入手,结合数学中“和、差、积”相互转化的方法,可将·≥·等价转化为(+)2-(-)2≥(+)2-(-)2,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可知-=-=,所以(+)2≥(+)2.由于+,+均过BC的中点,我们想到用几何法求解.

解法三: ·≥·等价于(+)2-(-)2≥(+)2-(-)2.因为-=-=,所以等价于(+)2≥(+)2.

如图3所示,设D为BC的中点,则+=2,+=2,所以2≥2,即PD≥P0D,所以必有P0D⊥AB.

因为P0B=AB,所以当PB=AB即点P为AB的中点时,P0为PB的中点.又D为BC中点,所以PC∥P0D,即PC⊥AB,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C.

点评: 根据条件·≥·,我们发现其充要条件是(+)2≥(+)2,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思考问题,正是这个解法的本质所在.

扩大解题成果

经过上述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求解向量数量积的最值问题,坐标法(解法一)、向量法(解法二)、几何法(解法三)可以作为解题的思考方向.这三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一般的向量问题,因为向量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产物,既具有代数的抽象与严谨,又不失几何的形象与直观.

12.例析解题后反思的作用 篇十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习题训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后进行反思能提高习题训练的有效性, 能够达到举一反三, 能够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有很好的思维方法.而学生往往难以养成反思的习惯, 这样学生的技能、思维能力就难以提高.习题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解题的必要途径, 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应是习题教学的重要步骤.所以, 我们在解题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 特别要多做“解题”后的反思.下面就解题后的反思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反思解题策略, 优化解题思路

经常会在班上发现这样的学生, 很认真很努力, 有时候连下课的时间都不放过拼命的解题, 但成绩还是不见有大的提升, 她们觉得自己做了很多题却感到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是不是自己智商很低.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在于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于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 却从来不加以评价, 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主次不分等不足, 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去审视、去思考, 从而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象经过 (-2, 0) , (4, 0) , (1, 6) 三点, 求二次函数函数解析式.

解法一: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 (a≠0) ,

所以,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反思1:因为点 (-2, 0) , (4, 0) 在x轴上, 则这两点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用待定系数法可设二次函数的两点式为y=a (x+2) (x-4) .

反思2:因为 (-2, 0) 与 (4, 0) 关于直线x=1成轴对称, 由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可知直线x=1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所以点 (1, 6) 是抛物线的顶点.用待定系数法可设二次函数顶点式为y=a (x-1) 2+6.

由以上可得如下解法.

解法二: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 (x+2) (x-4) ,

又因为图象经过点 (1, 6) ,

所以-9a=6,

所以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解法三:因为点 (-2, 0) 与 (4, 0) 关于直线x=1成轴对称, (1, 6) 是抛物线的顶点.

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 (x-1) 2+6,

又因为图象经过点 (4, 0) ,

所以9a+6=0, 所以

所以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通过对解题方法的深层次分析理解, 学生会找到最佳方案, 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逐渐提高学习能力.

二、反思错误原因, 深化知识理解

学生在解题后很少会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 但学生在解数学题时, 有时会因为审题不明、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等原因,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解题后, 必须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 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

比如这样一个题目:当m为何值时, 方程 (m-2) x|m|-1-5=11是一元一次方程.

错解: (m-2) x|m|-1-5=11是一元一次方程,

所以|m|-1=1, 所以m=2,

所以当m=2时, (m-2) x|m|-1-5=11是一元一次方程.

反思1: (m-2) x|m|-1-5=11是一元一次方程, x的指数|m|-1应为1;由|m|-1=1得到|m|=2, 然后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m=±2.

反思2: (m-2) x|m|-1-5=11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另一个条件是m-2≠0, 所以m≠2, 这样得到正确答案为:当m=-2时, y= (m-2) x|m|-1-5是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不进行解题后反思, 学生很容易得到错误答案:m=2或m=±2.

教学过程中, 如果提醒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克服由于知识理解的偏差和不透彻, 导致审题不清出现的错误, 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反思题目的实质, 寻找质同,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是形式多样的, 有些题的形式虽然不一样, 但可归结到一种题型上去, 通过这一道题的解决, 达到会解一类题, 所以解题后要反思题目实质, 并进行归类, 总结通解通法.当一道数学题解完以后, 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题目条件和内涵, 探求什么性质不变, 善于进行推广所获得的就不是一道题的解法, 而是一组题、一类题的解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习惯,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比如这样一道题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为坐标原点, 点A的坐标为 (1, 1) , 在x轴上确定一点P, 使△AOP为等腰三角形, 则符台条件的点P共有 (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错解:因为△AOP为等腰三角形, 则点A、O、P都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 共有3种情况.故选C.

反思1:在等腰△AOP中顶角的顶点有3种可能分别是A、O、P.当以O为等腰△AOP的顶角的顶点时满足条件的点P有2个.

正解: (1) 在等腰三角形△AOP中, 如果A为顶角的顶点, 则以A为圆心AO为半径画圆弧与x轴有1个交点P1;

(2) 在等腰三角形△AOP中, 如果O为顶角的顶点, 则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弧与x轴有2个交点P2、P3;

(3) 在等腰三角形△AOP中, 如果P为顶角的顶点, 则AO为底边, 这时作AO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P4.

由 (1) 、 (2) 、 (3) 可知符合条件的点有P1、P2、P3、P4共4个.故选D.

反思2:若把求符合条件的点P的个数改为求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 则这四个点的坐标分别是P1 (2, 0) 、P4 (1, 0) .

反思3:把“x轴”改为“y轴”, 结果符合条件的点P的个数不变.

反思4:如果把“x轴”改为“坐标轴”, 那么题目就更有趣了.

13.教师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期中考试已然结束,然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个成绩对我来说,我并不是很满意。然而教学还要继续,生活还要继续,我不得不定下心来,静静回忆我顶岗以来来的教学,规划今后的教学道路。我们班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课堂纪律。在上课时对于班上几个爱讲话的孩子,我找他们多次谈话都无济于事,他们觉得我并不严厉,经常和我开玩笑。最后我疏忽了对他们的要求,导致课堂纪律失去了保证,课堂秩序乱,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教学方法。在教材把握方面,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讲解过程不够细致,对于一些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就产生了一些影响。从平时的默写来看,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当时的我心急如焚,乱了手脚,没能认真细致的分析学生致差原因,而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在我的多次说教中,学生或许对学习地理有些失去信心,对于地理学科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这就导致了学生考试时对于一些常见题型不能够耐心、细致地分析,思考,解答,最终做出了判断错误的结果。

3、对于期中考试的考前复习,我还是没能抓住方向,一味的讲解经纬网这章,即其它几章的难题部分,对于一些基础问题复习甚少,对于填空、判断、选择平时练习的也较少,所以学生在这部分的失分太多。

4、学困生的“困难点”抓的不够准,也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对有些做过的原题仍束手无策,而且对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在这次考试我没有准确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辅导计划。没有用足够的耐心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希望学生不要出错或少出错,总是认为将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讲细讲透学生就应该把知识掌握住了,结果适得其反,到考试时认为学生不该出现错误的地方都出现了。平时也总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脑子笨,经过认真反思后,我觉得我应转变教学观念,不应害怕学生出错,而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避免错误,我要把学生的点滴进步作为我以后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怕学生出错,而让学生把该出的错都暴露出来,并通过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常说“错题是个宝,提高成绩少不了”就是这个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会继续努力的!

14.考试后的反思作文400字 篇十四

刚入学时,由于刚接触高中的新知识,所以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在考试的时候检验出许多漏洞,成绩十分落后,在我自己的反思中,我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努力提升。

后来,我发现平时的练习错得越来越少,有时竟一道业不错,这令我十分高兴及惊讶,从此,我也对自己有了信心,对学习业充满了乐趣,找到了目标与前进的方向,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方式,并坚持做下去,不动摇。

不久,时光已逝去了不少,我们又迎来了期中考试,这次考试之前我十分紧张,担心成绩还和上次一样差,种种担心都是我十分紧张,不过到了后来,经过自己的调整,我又不紧张了,又充满了自信。

在考场上,拿着试卷,我像平时做习题一样镇定,遇到不会的题我没有像上次一样焦躁,而是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最后回来思考,通过这种方法使我少丢了好多分,等得到考文科的时候,我又认真读题,依靠平时的积累来答题,也比上次有了进步。

但是这次考试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不细心,总是不看完整题目就做,还有一题忘记写在答题纸上,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但又很难避免,所以我以后要细心审题,认真做题,仔细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少失不必要的分。

15.新课改后小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篇十五

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等于降低对算理的理解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 简单重复练习很多没有意义的题目, 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提倡注重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算理的出现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不再是以前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学会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通过现实情境进行算理教学, 学生才会知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 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仅仅强调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上花费很多的精力, 影响到学生对算理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探索算理去吸引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 需要操作、实践、理解才能掌握, 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才是有意义的计算。

二、增加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内容不等于否定必要的笔算练习

学生对计算的厌烦一是以前大量简单重复的计算, 二是单个习题计算的复杂性。所以新课标对很多计算降低了要求, 《考试大纲》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是以两步为主, 一般不超过三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则是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增加对计算器的使用, 目的是:一方面, 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 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 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可以代替笔算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该是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达成的。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措施, 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品尝成功的喜悦, 提高练习的兴趣, 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也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算法多样化不等于不要求算法最优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等于越多越好, 并不是每个方法都要求学生掌握。前年听到一个教师教学计算9+6, 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例如, 从9往后数, 再数6个是15;9+1=10, 10+5=15;把9分成5和4, 4+6=10, 10+5=15;9+5=14, 14+1=15;9+2=11, 11+4=15等等。这时, 如果教师不加引导, 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困惑。有的学生会用一个一个去加的低水平的方法计算, 口算速度难以提高, 这会为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埋下隐患。教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比较、归类, 引导学生选择“凑十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通过比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优化意识得到培养。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不是一对矛盾体, 两者是统一的, 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16.疫苗危机后的科学反思 篇十六

面对网络上充斥的“毒疫苗”“夺命疫苗”等字眼,一位2岁孩子的母亲用“心惊肉跳”形容自己的感受。一篇2013年的旧文《疫苗之殇》在朋友圈的广泛传播,在混淆“疫苗不良反应”与“不良疫苗反应”概念的同时,也令公众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升级。

失效≠致病

对各种关于问题疫苗的信息,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十分忧心,在他看来,将非法行为与疫苗一分为二来看,事情并不复杂,但无论如何“坚决不要否定疫苗”。

“中国疫苗质量还是相当可靠的。”高福告诉记者,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天花、乙肝、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防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建国至今,乙肝病毒携带人数已从人口的20%,下降至1%~2%。

“疫苗已经是被认可且非常科学的预防疾病的手段。”高福强调,“如果不打疫苗,我们国家的乙肝、脊髓灰质炎、天花这些疾病肯定会卷土重来。”

正如福建某医院的一位医生所说,“因恐慌不打疫苗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社会群体免疫力下降,疾病肆虐。”

此前报道显示,这次的问题疫苗是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而导致失效,并非所谓的“毒疫苗”。“失效疫苗的问题在于接种后没有效果,但不会因此致病。”高福说。

2016年3月23日,国家卫计委回应非法经营疫苗案称,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科学家的分析:无效疫苗带来的人体安全风险很小。事实上,公众对无效疫苗安全风险的担忧,部分源于对疫苗失效与“疫苗不良反应”的混淆。

对于疫苗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医学上主要有2类:一类是概率很低的不良反应;一类是偶合反应。“一些疫苗对一定的个体可能会有不良反应。”高福解释道,“偶合反应则是巧合因素,例如在打疫苗前虽无症状,但却已感染流感病毒,恰好在接种疫苗后表现出了流感症状。”

高福介绍称,“疫苗所存在的一定的副作用,归根结底在于科学对于病毒认识的局限性。”

疫苗市场流通不能因噎废食

研发、生产、批发、流通、接种,疫苗的整个流程,涉及到研究人员、药企、批发商、流通环节以及疫苗接种单位等诸多层面。其中的环节,也因疫苗类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高福介绍,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接种,而二类疫苗则需要老百姓买单。“一类疫苗由疾控中心掌控,而二类疫苗则走向了市场流通。”而此次问题疫苗涉及的都是二类疫苗。

然而,走向市场流通的二类疫苗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对从事疫苗业务的企业资质的监督与管理。

2005年颁布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该《条例》还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此次山东疫苗事件中的经营者堂而皇之地经营起了二类疫苗的生意,监管的疏漏显而易见。

据河南省一名地方疾控人员介绍:“二类疫苗市场放开后,疾控部门可以组织购买,也可以不组织。而基层防疫部门受利益驱动,多通过其他较为便宜的渠道购买。”他坦言,“可以说,这种市场行为完全没有人管。”

此次暴露的监管问题不容回避,高福也表示其根源在于“我们在体制机制上的监管出了问题”。他担心疫苗市场流通会“因噎废食”。

“市场最主要的特点是有竞争,有竞争就能让疫苗价格尽快下降,质量尽快提升。”高福说,“最好的办法,还是二类疫苗变成公益性疫苗,由国家买单。”

不过目前问题在于,在鼓励疫苗市场流通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实现有效监管,在鼓励市场流通的同时,通过监管把好安全这道关。

科普、监管、科研三管齐下

公众、政府部门和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致使三者间的信任鸿沟越拉越大。

权威机构的失语与网络信息的轰炸,让此次疫苗事件变得复杂,甚至“今后不敢打疫苗”的声音此起彼落。对此,高福表示,“科学家要出来说话,加强科普,让公众了解疫苗。”

李克强总理对该案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

总理的批示展示了政府处理此事的姿态,但此事件中暴露出的公众对监督体系的不信任也需进一步反思。

“确实要加强二类疫苗的监管工作,监管做不好,出了问题就变成了疫苗本身的问题。”高福表示。

北京某医院一位医生也建议,“此次山东疫苗事件不能是严打式的、一过式的,必须要给公众一个交代,链上的问题还有很多。”该医生强调,“必须尽快建立因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而产生后遗症的国家补偿机制,并严格执行。大样本人群的小概率事件,对某个家庭而言就是百分之百,他们的痛苦必须由获得外部收益的大众和集体共同分担。”

17.考试后的反思作文800字 篇十七

“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同学们抓紧复习!”老师传来令我们紧张的消息,我立刻像箭上的弦,绷得紧紧的,心想:期中考试可不能掉以轻心呀!小学生作文大全

妈妈看看我,又看看书,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休息。”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对妈妈是又亲又抱。

考数学前,我坐在位子上,看起了课外书,被王承轩看见了,大呼小叫道:“哇!不愧是尖子生,马上要考试了,居然不看书复习。”其实,我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紧张,看课外书只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卷子发下来了,监考老师恶狠狠地说:“不许抬头。只要被我发现,就扣十分。”老师呀,不抬头,咋可能吗?你不要吓唬我了,我娇小的心脏可是很脆弱的呀!

我前后看了一下卷子,感觉没有特别难的题,便自信满满地想:只要不马虎,还是有希望拿一百的。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奋笔疾书,教室里安静得仿佛掉根针都能听见。今天的题对我来说可能忒简单了,我有些飘飘然,但妈妈熟悉的话语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看似简单的题往往会藏着陷阱,你要多读题。会做的题一定做对,计算题一定要稳拿。”对呀,我不能掉以轻心,不然就“大意失荆州”了,回家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喽。我前前后后、认认真真地检查了两三遍,才交了卷。

考完后,同学们相互对着答案,听着正确的答案,我长舒了一口气。是的,期中考试虽然结束了,但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历练,我才会长大。

笑傲考试!!

18.历史考试后的反思 篇十八

根据这些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在教学当中的措施很明显起了直接的作用。先说选择题,我从月考结束以后,就把得分不高或者没有发挥自己的水平的同学们单独找出来了解情况,鼓励并指导他们去有意识地积累基础的知识点,另外,在课堂上用5分钟限时训练,从各方面强调基础知识点的重要。要积累,更要落实巩固,反复练习记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评讲和复习后,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选择题得分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坚持评讲,练习,反复巩固是有效的方法,我以后还会坚持下去,希望把同学们的基础成绩能大面积地提高上来。

材料题的难度较往年偏大,学生做的不够好。鉴于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解决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找出有效地知识信息,得分偏低。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注重基础知识落实和训练。在教学方面,我还是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和别人交流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19.注重解数学题后的反思 篇十九

解题中往往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解答不正确.因此在解题后需要对解题的正确性进行反思.

1. 反思解题过程与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求解过程和结果有无错误, 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促使学生养成做题后检查的好习惯。

2. 反思解答的全面性

学生做题易发生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 有无丢解现象。

3. 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

学生在求出结果后, 就以为解题结束, 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吻合, 这是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解题教学中恰当引导, 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 它的一条边长为4, 求另两边长.”很多学生都能分两种情况讨论, 即当4为底边长时, 求得腰长为7;当4为腰长时, 求得底边长为10.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都能构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反思中汲取教训, 吃一堑, 长一智。

二、反思思维迁移

1. 反思引伸、推广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某些题目适当引伸、推广,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已知四边形ABCD中E、F、C、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完后, 可引伸为:四边形ABCD不是一般的四边形, 而是特殊的四边形, 如分别是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那么四边形EFGH又分别是什么四边形呢?

得出结论后还可进一步推广:此四边形若分别为 (1) 对角线相等; (2) 对角线互相垂直; (3) 对角线既相等又互相垂直, 又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通过这样的反思就把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情况了。

2. 反思题目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1.已知△PAD中, B是AD上的一点, 若∠APB=∠D.

求证PA2=AB·AD.

发现该题的结论与射影定理非常类似, 都有结论PA2=AB·AD, 但不同的是 (1) 射影定理的条件比较特殊:∠APD=Rt∠、PB⊥AD, 而本题没有这么特殊; (2) 射影定理还有另外结论PD2=DB·AD、PB2=AB·BD, 而对本题不能得到此结论。可以引导学生再探索在AD上能否找到一点C, 使PD2=DC·AD成立呢?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是:∠DPC=∠A;再探索若满足条件的B、C重合时, 是否一定有∠APD=Rt∠、PB⊥AD呢?经讨论答案是肯定的。还可引导学生回忆曾做过这样一个题目:已知∠DPC=∠A, PB=PC, 求证PB2=AB·CD (或PC2=AB·CD) .经过这样的反思, 学生对本题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3. 反思一题多解

一道题做完后, 再引导学生反思能否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分析、思考, 从而寻找多种方法求解, 寻找最佳解题方案。通过这样反思不但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2.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1, 0) , (3, 0) , (1, 5) 三点, 求其解析式。

解法1:设其解析式为y=ax2+bx+c (一般式) , 因图象过已知的三点, 所以有

完成后, 让学生反思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 (-1, 0) 、 (3, 0) 这两个点在x轴上, 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这样可设交点式。

解法2:设其解析式为y=a (x+1) (x-3) , 因图象还过已知点 (1, 5) , 所以, 有5=a (1+1) (1-3) , 得a=-5/44

∴所求的解析式为y=-5/4 (x+1) (x-3) .

还有些学生发现 (-1, 0) , (3, 0) 是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所以它们一定是一对对称点, 从而对称轴为x=-1/2 (-1+3) =1, 即直线x=1, 而第三点 (1, 5) 又在对称轴直线x=1上, 所以 (1, 5) 是此抛物线的顶点, 于是可设顶点式解析式为y=a (a-1) 2+5, 再将 (3, 0) 代人, 求得a=-5/4, 所以所求的解析为y=-5/4 (x-1) 2+5.

再让学生思考这三种方法哪种最优。

4. 反思一题多变

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

例3.如图1, 河对岸有水塔AB.在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 向塔前进12m到达D点, 在D处测得A的仰角为45°, 求塔高。

变式1:从点A看一高台上的电线杆QP (图2) , 顶端P的仰角45°, 向前走了6m, 到B点, 测得其顶端P和杆底Q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 求电线杆PQ的高。

这题是变求原题中的“AB”为求“AB”中的一段。

变式2:一般轮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 A观察站第一次测得轮船在南偏东30°的C点, 2小时后又测得该船在A站的南偏东45°的D处, (图3) 问几小时后船在A站的正东方向?

这题仅仅把仰角、俯角变为方向角, 把求“AB”变为求“DC”.

变式3: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D为32.6m (图4) , 从A点观测到D点的俯角为35°, C点的俯角为43°, 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

这题相当于把原题目改变为已知“AB”, 求“CD”.

变式4:两建筑物AB, CD (AB>CD) (图4) , 从C测得点A的仰角α=55°, 点B的俯角β=30°, 已知AB和CD相距100m, 求AB、CD的高度。

此题相当于把变式3中由“A”点引出的两个俯角改为仰角。

变式5:为了测量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 现在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 (1) 皮尺一根; (2) 教学用三角板一副; (3) 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 (4) 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 (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 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你设计的方案中, 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用工具的序号填写) ________;

(2) 在图5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 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哪些数据, 并分别用a, b, c, d, β等表示测得的数据

(4) 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__________.

变式6:如图6, A、B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 隔岸相望的建筑物, B楼不能到达, 由于建筑物密集, 在A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 为了测量B的高度只能充分利用A楼的空间, A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 现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量器 (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 测角器可以测量仰角或两视线间的夹角) 。

(1)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案, 简要写出测量方法和必须的测量数据 (用字母表示) , 并画出测量图形。

(2) 用你测量的数据 (用字母表示) , 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

变式5、6是操作性的开放题, 其中最主要的解法是利用前面几题的解法。

变式7:某型号飞机的机翼如图7, 根据图示尺寸 (单位:m) , 求AC、BD和AB的长。

此题的解法与变式6的解法类似。

5. 反思多题一解

解完一个题目后, 再反思以前是否有过与此题解法相同, 但类型不同的题目, 特别是初三最后复习阶段, 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起着很大作用。

例4.K取何值时, 方程-2x2+ (4k+1) x-2k2+1=0没有实数根?

因为当根的判别式小于零时, 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所以令△<0,

即△= (4k+1) 2-4× (-2) × (-2k2+1) <0, 得k<-9/88

解完此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 在你所解过的题目中与此题解法相同, 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有吗?请举几个例子, 学生举出了如下例子:

(1) k取何值时, 二次三项式-2x2+ (4k+1) x-2k2+1的值总是负数?

(2) k取何值时, 不等式-2k2+ (4k+1) x-2k2+1<0恒成立?

(3) k取何值时, 二次函数y=-2x2+ (4k+1) x-2k2+1的图象始终在x轴的下方?

(4) k取何值时, 二次函数y=-2x2+ (4k+1) x-2k2+1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6. 反思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近几年来的中考数学试卷中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从小处看, 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处看, 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其中要求: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 要求教师在上课时, 要指导学生在解题后反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在学完求解扇形面积后,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的扇形, 请举出例子, 并编制一个实际应用题, 让其他同学做一做.

有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家每天把羊用绳子拴在一个顶角为120°角的等腰三角形池塘的顶角处的草地上吃草, 羊所能吃到草的范围就是一个扇形, 所以喝到水的范围也是一个扇形, 如果绳长5m, 求羊能喝到水和吃到草的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解得:

我又引导学生反思, 求出的结果完全正确吗?有学生经过反思, 提出如下问题: (1)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小于或等于5m长, 则吃到草的面积为半径为5m的圆的面积减去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喝到水的面积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2)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大于5m而且小于10m, 则吃到草的面积等于半径为5m, 圆心角为240°的扇形面积加上池塘对面的一块弓形地的面积, 而喝到水的面积等于半径为5m, 圆心角为120°的扇形面积减去池塘对面的一块弓形地的面积.因此, 还得量出此池塘的腰长方可求解, 而且后一种情况答案不好求。另外, 羊喝到水的面积理论上可按上述方法计算, 但实际上还需考虑池塘水深、羊是否会走进池塘内等因素。

上一篇:张嘉佳的小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书心得下一篇:深圳改革40周年巨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