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课件(共8篇)
1.王安石登飞来峰课件 篇一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尚萍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篇二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走进中国名川大山
同学们,大家都会出去旅游过吗?那么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山川呢?谁能来说说你爬山的感受?(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来同学们真的去过不少祖国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顶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有一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获得了一次次人生体验。其实古人和我们一样也会去游历这些名川大山,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两位诗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怎样的体会?(板书课题,作者)
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 。(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
1 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反复的朗读。请大家一起读出我们朗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按照要求,小组练习,并请小组展示,教师与同学进行点评。
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 提出读的第二个要求:有层次。请同学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这里讲解划分诗句节奏的标准。以意义为标准。
小组汇报情况: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登飞来峰》 篇三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现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现代)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的用韵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注释】
对该诗句的解释,赵文引述的观点有:
⑴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⑵符逸公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自言生也昆仑,死也昆仑;
⑶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古人亦谓仆人为昆仑奴;
⑷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俩人都曾教过谭嗣同学习昆仑派武术;
4.《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篇四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
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
3、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读古诗
1、齐读
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
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
5、指名读(两三个)
6、学生评价朗读
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师小结:
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二、推测诗人,品题目
(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
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三)走进文本,品意境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4、追寻古人,悦人生。
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
杨柳依依景色幽,闻说九中学子秀。
不畏学习压力大,自缘榜上有爷名。
不畏课余时间紧,自缘中考轻闯关。
不畏学海深似苦,自缘身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缘壮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缘豪情在心头。
今日来此方得知,国之栋梁显壮志。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5.2017最新登飞来峰背诵题 篇五
1《登飞来峰》作者是【宋】朝(王安石)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2前两句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表现手法: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作用:第一二句作者用自己的立足点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为后面议论抒情铺垫作铺垫。3诗的前两句用(千寻)两字描写了飞来峰塔的高大;
后两句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踌躇满志的情怀,体现出他坚毅无畏的精神)
4:本诗前两句写景,通过 夸张的手法,以塔之高和想像中鸡鸣见日升的雄奇景色,写出了 飞来峰之高,为后面议论抒情铺垫。
5: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请将此两句与本诗进行比照,结合作者的生平,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 错误 的一项()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A 6《登飞来峰》;诗的前两句用哪两字__“千寻_”_描绘了飞来峰塔的高大;后两句中的“浮云遮望眼”,表面指自然现象,实际暗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蒙蔽圣听7赏读全诗,谈谈你对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反映了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7你从这首诗中 领悟到 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者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8、《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心中的感受。
a、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b、“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c、“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10赏析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浮云”具有双关意,比喻奸吝小人或消极事物,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立志革新的雄心壮志,也蕴含了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的哲理。本诗中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雄心壮志。
9、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11、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当时的保守势力,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1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14、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寓意)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15、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16、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7、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1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0、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2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2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怎样的人生境界?联系王安石变法时的历史背景,试分析其当时的心态?
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安石提倡变法,导致激烈的新旧竞争,王安石似乎在借此诗说明:只要宋神宗信任他,就不必害怕反对者阻挠他实行新政。
2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6.王安石登飞来峰课件 篇六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7.飞来峰 篇七
目录历史形成四川飞来历史形成
大约在距今240至340万年前,地球历史上出现了最后一次冰期。整个青藏高原被厚约多米的冰雪覆盖,龙门山脉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分布在汶川、茂县一带呈岩溶地貌的小山丘陵,也在这次冰期中被厚厚冰盖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在此期间,冰雪层受着每年四季气温变化和降雪量及暴风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冰雪层的厚度时厚时薄(保持在1700至3000米之间)。当地球温度升高时,融化的冰雪就渗进石灰岩的裂隙中,并向裂隙处浸入;当地球温度降低时裂隙中的水又结成冰。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增大,又扩大了裂隙的宽度和长度。如此经过几十万年的反复侵袭,石灰岩的裂隙越来越宽,石灰岩内部被支解。 200万年以后,也就是到了整个冰期的末期,气候转暖,青藏高原大冰盖开始溶解,大冰盖的东缘,即汶川、茂县一带,出现了大面积的整体由高向低,即由高原向盆地、由西向东的冰雪大滑坡,滑坡面积足有数百上千平方公里。许多万年以后,冰川溶化得所剩无几,雪水也流走,无力再带动被夹带的石灰岩小山时,这些小山便停留下来,一部分坐落在彭州市葛仙山,另一较完整的部分坐落到什邡八角与彭州交界处的大垭口,其滑行搬运的距离达50多公里。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大自然,还有谁有如此神力?
冰川漂砾
在大垭口发现的10米厚的冰碛泥砾层,就是冰川滑体在运动中捎带来的,最大的石砾直径在1米以上,其历史约三、四百万年,地质学家称它为“冰川飘砾”,在八角大垭口的“冰川漂砾”遗迹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层由无数灰白、黄、褐、黑、灰等颜色的石块组成的断层。据科学家考证,压在冰碛泥砾层的“冰冻灰岩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冰川漂砾地质剖面,已有2亿年历史。2亿年的巨型冰川漂砾压在三、四百万年的岩层上,形成了独特的“儿子背老子”的反常地地质形态。而最下层又是约1亿年左右的大垭口本身的煤层。这种地质现象是极为罕见的世界奇观。
四川飞来
基本简介
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就是“飞来峰”,园区“飞来峰”集中分布在彭州市境内。“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最早于19世纪80年代发现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我国地质学家于上世纪代末首次在彭州发现“飞来峰”,经众多中外地质学家研究确认,并录入地质教科书中。国内部分专家在研究西藏大冰盖的同时,发现彭州境内的葛仙山--大垭口一带的石灰岩具有冰川漂砾的特征,认为该区石灰岩为罕见的特大型冰川漂砾,系西藏大冰盖时期的产物,提出了冰川漂砾说,使“飞来峰”更为神秘。但无论是构造说还是冰川漂砾说,彭州“飞来峰”是外来岩块,是独特的地质景观,比阿尔卑斯山“飞来峰”更具规模和特色,具有极高的科研教学和观赏价值,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亮点和看点。在彭州市境内主要与“飞来峰”相伴出现的溶蚀洼池、溶洞及石林等,其景观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对于地质科研和大众旅游都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配套地学景观主要有古生物化石产地、矿产地、与推覆构造相伴产生的多种构造现象、典型的高山峡谷、冰川遗迹、温泉、优质矿泉水、花岗岩奇峰、现代地震遗迹、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泥石流及流少等。 “蜀国有仙山,仙山有飞来。” 在什邡和彭州的龙门山脉,分布着11座特别的山峰,它们不是当地“土生土长”,而是从50 里以外的汶川、茂县“飞”来的。并且,飞来的山峰,年龄高达2亿岁,被它压住的地层才1 亿年左右。6月2日,地质专家韩同林、郭克毅、周自隆,在距什邡八角镇20公里的大垭口山区,发现“冰川漂砾”,从而解开了“飞来峰”之谜。
形成简介
8.杭州飞来峰导游词 篇八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湖新十景之一的灵隐禅宗,今天我们的游览项目是攀登飞来峰、进香灵隐寺!我是你们此次旅游的解说员,我姓胡,大家可以叫我胡导,虽然叫胡导,但绝对与乱说沾不着边!由于人流较多,请大家携带好随身物品,保管好贵重财物,以免遗失!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灵隐寺的大门,灵隐寺三个大字也因大家的到来而显得熠熠生辉。大家请看身后照壁上写着的四个大字“咫尺西天”,它的意思是只要虔心向佛,与佛之缘便在咫尺之间。请大家排好队,我们现在进入飞来峰景区!
走在恬静的小路上,参天古树遮天蔽日,身边潺潺清流伴随,一溪之隔是幽山秀峰,大家是不是大感到有一种消除尘意仿佛来到人间仙境一般呢?说了这么久,大家还不知飞来峰的来历吧,现在我给大家说说:飞来峰又名“灵鹫峰” ,相传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怪石,风景绝异,惊奇地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因此后人命此山为飞来峰。还有人说,飞来峰是从峨眉山飞来,并流传着济公**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相传飞来峰下原是个村庄。南宋初年时,有一位名叫李修源的天台人,在灵隐寺出家后,不受戒律,好吃狗肉,身穿破袈裟,头带破帽子,脚穿破拖鞋,手上还拿一把破扇子,整天在村庄里游来荡去,疯疯癫癫。但却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人称“济颠”。这位疯和尚还有能掐会算的本领呢!一天他掐指一算,四川峨眉山有一座小峰将要飞来,可能要压着灵隐村。他急忙跑到村里劝说村民赶快搬家,可村民没有一个相信的。大白天疯和尚难道又说疯话了?这时,远处正有一群人吹着唢呐,抬着花轿过来,济公一看是迎娶新娘的队伍,心想要是我和尚跟新娘在一起的话,那乡亲们不就会出来看热闹了吗?于是济公冲进人群,背起新娘就朝村外跑。村民一下子都哄动了,“不好了,和尚抢新娘了!和尚抢新娘了!”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追了出来。此时,天空的一阵乌云越来越近,只听“轰”的一声,一座黑压压的山峰,正好压在了灵隐村上。这座飞来的山峰便被人们叫作“飞来峰”。山峰飞来了,村民们又怕山峰会重新飞去,于是便在山上刻了数百尊佛像,镇住了山峰。从此,飞来峰就再也飞不走了。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我们眼前的这座奇秀的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所提到的飞来峰了。请各位仔细观察一下,眼前这座山峰,古藤交错,洞壑遍布,它的地质结构确实与周围的山峰不一样,似有“飞来”之感,“飞来峰”就是因此而得名的。飞来峰素有“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之称。特别珍贵的是,在天然岩洞里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属浙江省内最大的一处摩崖造像群。大家请看眼前的这尊石刻,大腹便便,面带微笑,全身珠光宝气,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佛吗???这个就是传闻中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全称“宝藏神大夜叉王”。据说他掌管天下无尽财宝。据佛经上讲,只要按照上面这种式样绘制或雕刻出“宝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而旁边的这座塔叫做“理公之塔”,是为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立的。据说慧理圆寂后,他的遗骨就存放在塔下。现在的塔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重建,塔为实心、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是佛像。古朴苍桑的理公塔见证了一个印度和尚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艰辛。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这个洞叫龙泓洞。大家看洞口右侧有一组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反映佛教历史题材的浮雕,是由三个时代内容各异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的。第一幅是“白马驮经”故事。说的是东汉永平十年(67),明帝派遣蔡谙等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音ROU ZHI)国遇到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请他们到京师洛阳传教;第二幅是曹魏僧“朱士行取经”的故事。第三幅是“唐僧取经”。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骑马的唐僧只跟了两个徒弟哦。话说唐僧从长安出发时是有三个徒弟跟随的,但却不是《西游记》里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有一天师徒4人行致高昌国时,高昌国国王见唐僧一表人才,满腹才智,便聘请唐僧做国师,可唐僧执意西行,而他的三个徒弟却在高昌国做了大官!唐僧出高昌国时有两个高昌国人被唐僧执着的精神所打动便拜师西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只有两个徒弟的原因了!各位游客,整个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对面崖壁间那尊袒腹露胸、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了,这是飞来峰所有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雕刻,高9。9米,宽3。6米,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间大佛。他这一笑整整笑了10了,笑容还是这么灿烂。我们现在入洞看看。此洞因中间端坐一尊观世音像,又叫“观音洞”,观音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大家可以伸手抚摸观音的右脚三下,便会保佑大家一生平安。大家抬头又能看洞顶开一小口,可以直接看到天,俗称“通天洞”。看!洞顶那一大一小的自然石块的背影像不像送子观音?旁边是射旭洞,也就是著名的“一线天”。请大家抬头仰望黑咕隆咚的洞顶石缝间,看你是否能找到这微露的一线天光。
现在我们来到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叫“青林洞”。它因洞口形似虎嘴,又称“老虎洞”或“金光洞”。请大家抬头细看,洞口右边的崖壁上,刻着的是佛教故事“卢舍那佛会”,这是飞来峰中雕刻最为精致的作品。石龛里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左右两侧骑在狮、象之上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有四天王和四菩萨像,再加上随身供养,一共15尊。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都是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的作品。这组浮雕,结构完整,雕刻线条非常细腻生动,很有现代装饰画风格,也表明了当时雕刻水平的高超!洞内除了古代石刻,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呢!我们前方这块酷似石床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常在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了便在石床上呼呼而睡。身后那黑黝黝的小洞里,还有一张石桌,传说是济公吃狗肉的地方。他还有一名言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因此济公也被称为酒肉和尚!
各位游客,我们游完了青林洞,再前去玉乳洞看看。玉乳洞四壁所刻20多尊真人大小的罗汉也都是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的作品。不过现在这些造像大多经元代修饰重装,每尊都高达1米以上。这个洞内还有个名字叫“岩石室”,传说晋代道人、炼丹专家葛洪的祖父葛孝先就在这里修炼而得道成仙的。洞前那块岩石平台,称“翻经台”,相传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翻阅过经书。玉乳洞内的十八罗汉像,高都有1米以上。在玉乳洞东端两侧还有六祖像,他们分别是:初祖达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合称“震旦六祖”。
大家看眼前的这一弯碧水就是传闻中的冷泉了,建在溪流之上的就是冷泉亭。1000多年来一直是诗人们流连聚会、休憩赏景的地方,特别是白居易、苏东坡常在亭上饮宴赋诗处理公事。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来杭任刺史,次年8月,他游览灵隐寺时,写下了《冷泉亭记》。白居易曾说,东南山水应惟杭州为最,杭州尤以灵隐为佳,而灵隐又以冷泉亭为首。亭内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唐代白居易先书“冷泉”二字,二百多年后,宋代苏轼又补书了一个“亭”字,二公书法风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迹能同处一匾,堪称古今一绝。在飞来峰北坡的山腰上还有一座名为翠微亭的亭子。当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当面责问秦桧:“莫须有”三个字,何以服天下!”后来韩世忠被解除了兵权,浪迹于西湖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这座亭子是他为怀念故人岳飞所建。亭的名字取自岳飞的一首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乘月明归。”翠微亭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其间几经兴废,到底还是被保存下来了,这也寄托了后人对岳飞、韩世忠的仰慕和敬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课件】推荐阅读: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09-18
王安石介绍10-20
王安石《雨霖铃》07-26
王安石梅花诗句12-30
梅花王安石古诗01-28
阅读答案《北山》王安石07-01
王安石《梅花》试题内容07-27
《王安石论》阅读答案08-05
王安石名人名言01-01
《王安石炼字》读后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