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2024-06-18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精选8篇)

1.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一

培养新型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体现出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三农问题又是农业问题的关键。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使命。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了新的台阶,经济结构的转折新变化,城乡水平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但从总体上来判断,我国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的经济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以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利因素。这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我们要联系客观实际从问题的切入点入手来解决问题。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获益者。农民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而中国传统农民素质、技术、观念已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并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必要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将新型农民定义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他们也只是昔日的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然而,他们的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所谓卖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一个农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新型农民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新型农民看成农商。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总体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的素质又体现在思想文化水平素质和科技水平素质两个不同方面。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的低文化素质制约着对政策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教育是文化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体系以达到降低文盲率,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资金充足,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思想观念上,切实看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多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如争创文明村庄、“五好家庭”、“十级星文明户”等。另外,大力弘扬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

中国农民主要是以大量的劳动力和耕地来产生效益,近年来耕地的减少以及污染造成的天气变化,都在限制着农场的产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水平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从以下的途径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切实抓好农民培训。着重抓好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给农民传授种、养、加工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

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卫星网、互联网、办学队伍三合一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二)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建立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开始面向市场来加大农民的收入。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全社会关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如通过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方式进行民主的管理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乐都县是青海省传统的农业区之一。山区面积广,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脆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开展以特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和“手把手”农民技术培训。从2002年起,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大规模的“手把手”蔬菜技术培训活动,对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户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在省农牧厅的支持下,农民将特色产品向产业化发展。至2006年全县蔬菜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5元,其中特色种植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2%。目前,乐都县已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乐都县生产的紫皮大蒜、长辣椒、地膜洋芋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知名品牌和当家农产品。

(三)培养新型农民也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为农民培训提供坚实的基础。英美等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民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如英国制定颁布了《农业培训法》来保障培养新型农民的实施。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一些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其中主要是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市场化。如在德国的“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资格,分为5个等级,结业考试分为企业实践考试及笔试两大部分,同时还有对考试委员会有严格限制,但这种证书一旦获得便受到社会的认可。

在实践中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一般表现为是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培训内容紧扣农时不够,培训教材实用性不强;农民老龄化趋势渐重,农民后备力量不足,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等等。对于农民的技能培训没能从实际出发,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新型农民的培养还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培养新型农民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道路。□

(编辑/丹桔)

2.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二

一、影响农民素质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 不少农民观念落后, 自我提升内在动力不足。

主要是小农意识作祟。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创造精神。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 只愿沿袭传统种植方法, 虽然想致富, 又不愿承担风险,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 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二是眼界狭窄。部分农民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 以“小家”为中心, 得过且过, 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

(二)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外部推力不足。

多年来, 为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科技示范片、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 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缺乏系统性的、有计划的、统筹的教育模式和量度保证, 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三)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黔江区有70%的山地, 20%的平地, 10%的水面,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 导致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播媒介不充分, 农民的活动半径短窄, 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同时, 也影响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主要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不断努力, 才会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部门应提高对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认识, 结合黔江区“五在五心”工程的实施, 制定提升农民素质的中长期计划, 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 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同时, 要制定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和实用人才向农村流动, 鼓励农村劳动返乡创业, 形成人才流动的良好机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从科技、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五在五心”工程的要求, 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前提,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只有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农民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高。一是充分发挥黔江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引导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 让农民在生产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因地制宜,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探索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流转模式, 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素质。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对农民自主创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型、农业科技创新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业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给予重点支持, 让农民按现代农业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二)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

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 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的直接途径。加强农民培训,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培训多样化。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文件精神。继续实施“阳光工程”, 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向外转移输出为主的技能培训与就近转移务工技能培训结合,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与培训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创业人才结合, 重点培训对象为“五业五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村组干部、农机操作手、沼气工、村级防疫员) 。同时, 对农村种养业大户实用技术、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绿色证书等开展培训。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因地制宜, 按需培训的原则, 认真研究黔江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准确把握农民需求, 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培训时间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实行培训项目化。要通过加大农民培训项目的争取和投入, 重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等, 做到有计划、有规划、分层次提升农民素质。

(三)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

3.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57-03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号角,并绘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农村的建设需要兼顾农民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农民利益表达的顺畅。所谓利益表达,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曾这样描述“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政治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1]通俗地说,利益表达就是利益主体向各级公共权力机构或其人员提出利益诉求,希求得到维护和保证的过程。但是目前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单一﹑不畅,导致了农民的利益诉求无从上达,执政党政治决策与农民利益诉求相分离。

由于当代农民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相对缺乏,在利益表达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强烈的意愿表达要求与有限的政治能力之间的矛盾;农民民意要求的公共性与表达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农民民意表达制度的规范性与运作低效率之间的矛盾;农民民意要求的非理性、非合法性、非制度性与表达渠道不畅之间的矛盾[2]。有学者对我国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的调查显示,贫困群体很少利用已有的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而一些被利用的渠道对这些群体而言也很少有实际效用。“上访闹事”被有些贫困群体视为最有效的诉求方式[3]。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没有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和谐社会也无法建立。为此,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利益表达制度,创新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

一、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为农民有效的利益表达提供物质基础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从属地位和弱势地位,农民利益常常受到剥夺和侵害,他们在社会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因而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物质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农民进行有效利益表达的物质和财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很多民主理论研究也表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富裕程度与公民的理性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公德意识是呈正相关的,而这些公民素养和公民文化的内化,正是农民进行有效利益表达的前提。

二、引入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创新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

协商民主形式是创新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所谓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不同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它尤其强调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在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4]。我国的农村政治建设中,民主恳谈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基层协商民主形式,是一种以农民参与和民主协商为核心的农村社区议事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基层党委、政府或农村自治组织在公共事务做出决策前,先在干部和群众或群众代表中间,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对公共事务了解不多、知识不多的人与具有处理相关问题经验和相关知识人之间,开展完全平等、自由、公开、坦诚、双向和深入的讨论,交流思想,分析利弊,论证观点,辨明事理,相互说服,形成一定共识后,再通过一定程序,由基层党组织、政府、基层人大或人民群众自己做出决定”[5]。民主恳谈会作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载体,优化了基层决策程序,提升了公共政策质量;满足了农民参与的要求,培植了农民对公共权威的合法性认同;减少了政策执行中的阻碍因素,提高了政策贯彻的效率;在公共论坛上交流思想,展开争论,培养了符合现代民主治理模式的公民精神,积累了规范、信任、互惠等社会资本;缓和了官民紧张关系,夯实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巩固了基层政权。

三、创新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利益表达机制。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包括有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信访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广泛参与政治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6]。但实际上农民通过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进行利益表达仍显不足。在基层,虽然中国农民可以通过村民自治参与村务的自我管理,但是村委会毕竟不是正式的政府,农民所参与的公共资源分配层次很低,对一些重大的公共资源仍无法参与分配,大的公共资源分配是通过各级政府实现的。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中,一方面是农民有效政治参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尤其是政府无法及时了解农民生存状态。政府对民意大体上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新闻报道、信访制度等来了解的。最能体现人民当家做主,最能让农民与政府沟通、进行利益表达的途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不足制约了农民利益表达。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四倍的原则来分配。现代民主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它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广度上,每个利益群体都应当在国家政治系统中有相应比例的代表,通过这些代表来反映该群体的利益。一个利益群体代表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在国家政治过程中,其利益诉求有可能被忽视进而利益受到损害。从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代表和最主要的参政、议政机构政协的委员构成情况来看,农民的比例是很低的。这样,农民也就缺少代言人来进行其利益的表达,其权利当然很容易受到侵犯。“从几十年的农业政策史及其经济后果来看,缺少一个反映农民利益的、平衡的政治结构,是许多损害农民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利益的政策轻易出台的重要原因。对于制度和政策,如果农民能够直接发出与他们的人口比例相称的声音,我们就无须等待一个检验政策的周期来承担政策错误的所有后果,而是直接将损害农民的政策排除在外。”[7]所以,要保护农民权益,实现宪法意义上的平等,我们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选举制度。只要是中国适龄合法的公民,都应有平等的选举权,要增加代表中的农民份额。目前的代表、委员中农民成分太低,官员比例过高,影响了农民利益表达。此外,改革现有制度架构中的信访制度。一般来说,信访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重要渠道。信访部门在国家机构设置中并非实权部门,它们本身一般不直接处理相关事务,信访部门对一些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大都作些原则性的答复或批转到县、乡政府处理。现实政治生活中,由于国家治理任务过于繁重,加上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推诿、拖延现象,处理时间过长,反馈不及时,或者并没认真去处理这些涉农事件,致使信访转了一个大圈后事情仍得不到切实解决。鉴此,必须改革信访制度,推行信访回复制度,使农民的每一次信访都有一个处理结果。

四、允许农民利益集团的形成并实现利益表达,使各种利益在竞争和博弈中实现均衡

利益集团是西方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分化,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通过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利益诉求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正因为如此,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断言,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运用博弈理论推导出的公正原则表明,公正实际上是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是通过博弈形成一种均衡。解决利益格局失衡的关键是解决权利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权利失衡。而所谓的权利博弈和均衡,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本质上就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

西方发达国家中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有关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却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具有的高度组织性,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即人们日常所说的利益集团,以组织的力量与政府进行谈判。这些国家一般会建立工会、商业或工业服务组织等团体发挥利益表达的功能,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团性利益集团。如美国就建立了许多农业组织,包括一般农业组织,如全国农场主联盟;农产品组织如全国小麦生产者协会、全国玉米生产者协会等,还有一些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集团如美国商会、杂货加工协会、肉类协会等。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农民组织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至今没有农会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期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二是怕农民组织起来闹事。其实,没有组织的农民更可怕,最难管理。正因为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农会,农民才无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政治权利,无法参政议政,无法管理国家大事,从而使农民受到不合理的待遇,这是对农民的政治歧视。正因为中国缺少一个充分反映和真正代表亿万农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组织,缺少一个平衡的政治结构,这是许多偏爱城市阶层而损害农民利益的法律政策轻易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实际,“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国家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来源(合法性)和控制权。”[8]

农民应该有自己的组织,以反映其利益诉求,并参与到与其他集团、群体的博弈中去。在现阶段中国的国情下,为了增大改革的可行性和减少改革的风险性,应该优先发展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增强的时候,必须加紧建立农民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从经济组织再到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以逐步提高农民的自治组织程度。因此,在组建的这些农民组织中,既包括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协会,也包括农民自治组织和维护农民权益的农民协会。这些组织承担不同的功能,在经济上,这些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在政治上,国家在制定涉农法律政策时则要先听这些组织的意见,从而避免伤农法律政策的出台。

五、培育新型公民文化,形成农民理性利益表达的精神文化支撑

哈佛大学经济社会学教授罗博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社会组织的特征,如网络、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我国的农村建设走过的是一条国家正规制度逐步下沉并日益同化乡村社会的道路,由于正规制度文本表述上的精英化色彩、内容上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趋向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刚性和简单性,使得农民对于这种侵入式的外在制度存在一种机会主义的信任和心理隔膜,实际支配乡村社会生活逻辑的还是家族的信任、熟人的信任、宗族的信任等狭隘的水平信任,因此为增强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性,外在制度必须真正与乡规民约等内在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正式文本与隐藏文本、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逐渐调适,这样才能增进农民对官方话语的心理认同和对正式制度的垂直信任,提升乡土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和基层政府的合法性权威,也才能缩减农民与正规制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有效地进行利益表达。社会资本还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互惠精神、合作意愿、参与意识等公共精神,要培养这样的公共精神,克服小农意识、消极心态、无为心理和激进主义思想,除了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着力加强对农民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政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升农民群体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精神,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理性和有效程度。

参考文献:

[1]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卢春雷,丁跃.对中国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4,(3).

[3]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6).

[4] Jorge M.Valadez,De 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sLegiti-macy,and Self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e Societies,USA West

view Press,2001,p30.

[5] 余逊达.基层民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C]//慕毅飞,陈奕敏.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N].经济观察报,2003-01-02.

[8] 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7.

4.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四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5―0004―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农村经济建设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环节。

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改革之初相比增长近20倍,从1978年的133.57元提高到2003年的2622.2元。但从1997年到2003年的这7年时间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4.5%,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增幅的1/2。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3元,两者之比为1:2.47;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元,差距扩大到1:3.24。1997年以后,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增速缓慢,城乡差别不断扩大。

二、农民增收缓慢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能反映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下,影响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与城镇居民相比,低2至5个百分点。1985、1990、1995、1999、2003等年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3.9%、5.4%、7.2%、10.7%、12.1%;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科教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1%、8.8%、8.8%、12.3%、14.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低,教育文化支出所占比重低,其绝对量更低。农民对子女教育经费的过低投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1997年为87.3%,2001年为87.8%。较低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制约了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由此陷入“低收入――低素质――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影响农民生产性支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的资金积累速度也相应缓慢。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28%左右。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生产性支出的实际金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几乎没有增长。这一方面使农业无法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四)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农民收入过低且增长缓慢还会诱发乱砍乱伐、围滩造田、过度垦荒放牧捕捞等短期行为,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等严重后果。

三、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一)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及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1.2亿,尽管如此仍有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003年,我国劳动人口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一产业人数达3.6亿,而同期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2%、3.4%、3.9%。

从农民人均收入总量的变化看。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变化呈现三个阶段:(1)1978年底到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超常规增长,根本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1985年到199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获得快速增长,原因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尤其从1992年到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高峰期。(3)199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徘徊、停滞。从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的变化看。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劳动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是主要部分。但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20,2%增加到2003年的34.4%,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75.5%减少到2003年的57.8%,减少17个百分点。

5.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五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行为,经济手段、法律规范、政策支持、舆论引导多管齐下。但从行业来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70多,有效利用率低,节水潜力大。

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个新课题,农

民用水户协会是个新生事物。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村水利的发展,事关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更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今年以来,我们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下的新型用水模式,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了公众参与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做法

一、制定合理、配套的规章制度。协会成立后,我们协助试点村讨论制定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机井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权交易管理制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会长的职责和义务,对试点村机井及配套设施和田间输水管道的维修和管理、水量的分配和落实、用水矛盾的协调处理、水价的制定和水费的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一一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共同管水用水。

二、安装计量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协会成立后,在农业灌溉机井上都安装了水表,浇地按计量收费;在生活用水方面一户一表,水费实行半年考核结算制,定额以内用水按0.8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用水按1.6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加价收取的水费,专门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

三、实行浮动定额奖惩的竞争节水制度。每轮次灌水按照同等作物实际灌溉总亩数和该种作物灌水总量,计算出该种作物该亩次灌水的平均数作为基数,上下浮8范围内既不奖也不罚,用水户种植同种作物实际用水量与上下浮动后的定额相比较,节约了得奖,超用了受罚。**村2004—2005年年度的4轮奖罚过程中,全村152户,72户被罚,52户受奖,奖罚基本持平,兑现罚金580.79元,奖金488.59元。村民***受奖46.27元,创下每亩次灌溉用水26方的新记录。

四、通过总量控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水权交易。现在试点村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每户一本《水权证》,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超用了要加价收费,人们像珍惜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由于水量全都定额分解,每一户用水都有限额,人们主动在“怎样更合理地调配用水、怎样少用水多浇地、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上动脑筋。试点村群众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品种,增加了各类耗水少、收效好的经济作物。部分结构调整搞得好的群众能节约一些水,转让或卖给其他的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促使其他群众用心思、花气力去调整种植结构。同时,由于水权明确、配水到户,大家可根据需要精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用水,使分配的水量有盈余。这样水量富余户、节水户、用水紧张户之间可以互相调节,很自然地产生水的买卖和交易,交易双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到协会进行交易登记,交易价格由协会监督。

五、帐目公开,管理透明。过去配水、管水由村委会全权负责,群众参与少,知情少,时间长了群众有了意见。再加上村里的一些开支有时也摊在水费中收取,水费价格高,管理使用不透明,因此群众怀疑、猜测多,心里有疙瘩,缴费不积极。现在,试点村经常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协会及时向用水户公布浇地、收费情况。遇到一些疑难或重大事情,由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量,征求村委会的意见后做出决定。由于帐务透明、节约用水,人均承担的水费明显降低,水费的收缴也不再是难事。

成效显著

一是改变了旧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实现了农民自觉节水。通过宣传教育,制订各项制度,发放水权证,使广大群众明白了水资源是国家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试点村家家户户在自发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采用“小白龙”等节水技术设备,自发地对春白地进行碾压以节约用水,由过去的“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

6.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六

姓名:

班级:12媒体1Z

学号: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首先,生活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也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其他生活环境。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在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团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4年8月1日——2014年8月10日

调查地点: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镇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人:

(三)海安镇概况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苏中水陆交通要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网,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2082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十天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266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552元,同比增幅11.4%;家庭经营性收入3747元,同比增幅10.9%;财产性收入512元,同比增幅29.4%;转移性收入852元,同比增幅28.5%。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方面,占人均纯收入的59.6%;家庭经营性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均纯收入的29.6%。

在国家进行扶贫济困这一方面,农民表示欢迎,但觉得有点不公平(有的人根本没需要却占了名额)

村民的娱乐项目较为简单,主要是唠嗑,打麻将,打牌,学习科技文化方面基本没有。

关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块,村民只从电视上稍微了解了一点,当地的村委会基本没有宣传,但是村民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都很支持。村里的民风民气还可以,基本能做到少有所养,老有所依,整体还比较和谐。基础设施,绿化,村庄规划等还处于一般等级,不过正在建设中。

(一)农民收入

1、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居民以乡镇企业的收入为主,其次是外出打工,最后是家庭副业及农产品收入,家庭副业及农产品主要以水稻、小麦、鸡蛋、肉类为主。村民家庭年收入在4~10万元,其中5~6万的居多。

2、阻碍村民增收的原因:

1、乡镇企业数量有限,且一般企业规模不大,创收并不多。

2、外出打工多是临时工,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家庭的收入问题。

3、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很难进行科学致富。

4、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并且土地资源在进一步缩小。

5、传统的小农意识还没摆脱,制约着农民向外发展,不敢做出大胆的尝试。

(二)医疗保险

1、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国统一。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衔接、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出现一些不和谐显象,多有药价虽低,但药效并不好,看病难等问题。

(三)教育

目前村里已经没有学校,子女上学需到镇里的学校上学。不过由于镇级的学校,所以师资力量并不强,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没法和城里学校比,农村孩子的教育目前处于不利地位。好在现在农村父母对于子女教育还是比较重视,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如果有条件会尽力将孩子送到学习条件较好的学校去学习。农村师资差主要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比较差,有能力的教师都被城里的学校挖去了。对于此,政府近几年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教育政策,在摸索过程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四)沼气的使用

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既环保又经济,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最适合于农村照明、做饭等生活所用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大实事来抓,大力提倡农户兴建沼气池,共建美好家园,可响应的农户并不多。解决此问题的方案:一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二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三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四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五、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对策建议

(一)如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1、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及种植养殖技术,具体措施是:政府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村图书馆(主要一农业技术书目为主),同时政府要在财政上大力支持,政策也要及时改动,从实际行动中带动村民科技致富的积

极性。对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政府也要组织相应的机构统一收购,以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对于乡镇企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一下,至少在政策上是如此,以便企业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如何解决农村医疗保险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政府补贴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和地方应安排一定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领域。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后,要在继续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总量的同时,调整和完善投入结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要坚持低标准、保基本、逐步提高的原则,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参保人员个人能接受、政府财力能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改进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方式。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促进农民对社会养老服务的综合利用,盘活养老金资源,降低农民养老经济负担。

3、引导农民自主参保,不断提高经办服务管理水平。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便于农民查询的管理系统,随时监察自己的保费状况;建立新的基金管理模式,便于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同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方便农民的社会养老金发放体系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4、加强监管力度。

(三)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1、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2、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

3、加大农村教育的宣传力度

4、尽量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如何解决沼气使用问题:

1、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2、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

3、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

4、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5、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结语

7.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七

1 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1.1 有文化

所谓有文化就是指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能够明辨是非的一种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 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 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与城市相差3年,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 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

1.2 懂技术

所谓懂技术就是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道理、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在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用对路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 农民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相关标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技术是农民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不论是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是以后的发展中, 农业都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此懂技术是农民的致富之宝, 只有农民懂技术了, 他们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3 会经营

会经营是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经营者无论从事什么项目, 关键是要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 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在创优争先上做文章, 不仅要能生产出名特优新的硬货, 更要能生产出独具慧眼的“俏货”。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 农民是无法脱离市场而走上致富之路的。

1.4 讲文明

所谓讲文明就是指农民以现代观念意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修养提高等方面。“讲文明就是要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 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努力创造一个农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1.5 守法纪

所谓守法纪就是指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 主要表现在一是遵守法律, 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建设新农村, 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 首先就是要让农民认识到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 都平等的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只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 新农村建设才是个相对完整的事物。

2 提高农民素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基本素养不高

基本素养不高在这里主要指的是, 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农业科技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 农村的科技水平提高缓慢。“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 加之存在急功近利思维, 难以接受新技术, 导致农民加工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到一席之地”。

2.2 市场观念不强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它具有自发性、竞争性等属性, 它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的社会表现。市场是只无情的手, 它不会因为你付出的多就给予你必然高的回报。市场只是一种规律, 只要你能合理的运用它, 你就能有好的收益, 相反, 如果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按市场的规律, 自发的、盲目的办事情, 那么市场将以其无情的一面来回击我们。

2.3 法律意识淡薄

现阶段, 我国农民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这就致使一些人不注意对法律的学习, 成为法盲。农村中存在着一大批不懂法的人, 他们往往在案发后悔恨自己对法律一无所知。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法律是无情的, 它不会因为你不知道而不对你处罚。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将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法律纠纷。

2.4 思想观念陈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 特别是山老区, 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农民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 科学种田的推广相当缓慢;而强烈的小农意识, 使得农业的规模效益低下。重男轻女的传统积习难改, 越是落后的地方超生越严重。由于超生使得家庭负担加重, 沉重的负担又使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如此恶性循环, 只能是越来越穷。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 赌资巨大, 让人无法相信。在西北的有些农村, 农民过着“3个月种田, 3个月过年, 3个月耍钱, 3个月游闲”的生活。在我国, 有很多地方的农民诚信缺失, 迷信盛行, 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

2.5 环保意识较差

越是落后的国度, 环境意识越淡薄, 这句话用于农村也是成立的。因为穷, 所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不能停下来统筹考虑, 于是不记后果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正在经历着发展的大好时机, 但环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不足, 大气污染严重,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存在。而在大多数农村, 村民们只是为腰包的鼓起而沾沾自喜, 却对环境的不断恶化视而不见。

3 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3.1 牢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根基

在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阶段。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之下, 我们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从全局看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全国文盲半文盲92%以上集中在农村,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所支撑着的。进入21世纪以来, 农民已经无法应对知识信息和资源环境的挑战了, 反映到具体生活中, 最明显的便是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面对这种局面, 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 决定从2006年开始, 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将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对于经济上贫困的农民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必将产生战略上的推动作用。

3.2 抓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安于农村、服务农业的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现代化也渐渐提上议事日程, 这就决定了农村成人教育培养目标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要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 努力在基础教育中加入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 加强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政府要加大投入, 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充实教学设备,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这将对开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3 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

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员的流动, 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输入。农民进入城市后, 会在工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并且学会某些技能, 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进城农民的专业素养。在城市中居住的农民还会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 眼界不断放宽, 思维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而当农民“衣锦还乡”, 到农村家乡投资办厂时, 他们在城里学会的技术、管理、收集信息等技能, 使他们在事业的进程中如鱼得水。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双向”流动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农民工进城后, 给城市带进了充足的劳动力, 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农民工返回家乡时, 又把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回相对落后的农村, 客观上推进了农村的发展。

3.4 加强高校与农村的联系

在我国, 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宝盆”, 是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桥头堡”。所以, 需要一批高校如农林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是综合性的院校, 能够采取设立代培班等多种形式, 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5 实施“大学生支援农村计划”

8.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篇八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中介组织;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37-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沟通农户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既可以搞活农畜产品流通,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的种养业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几年来吉林省通榆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边陲,幅员面积8476平方公里,有400万亩耕地,400万亩林地,400万亩草原,辖20个乡镇和6个国营畜牧(林)场,共有172个行政村,34.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24.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38%。几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引导、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数量达200个以上,从业人员达2500余人;中介农产品品种丰富,且其大多数农产品显现出通榆县的资源优势,是通榆的特色产品,如:主要中介农产品有西瓜、打瓜、棉花、花生、辣椒等;据调查的30个中介组织统计,共中介成交额4亿元,带动了20万个以上的各类农户。农村经济大户、农民中介人或经纪人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发挥服务拉动作用。如:双岗镇农民经纪人谢明在2005年中介销售西瓜近100万公斤,成交额达1600万元,带动周围3个村248个西瓜种植户;开通镇孙开会蔬菜运销大户组织16个农民从事蔬菜营销,起到了调剂本地蔬菜品种、平抑菜物价的作用,其年经营数量150万公斤,经营额达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0户。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如由县农业局发起成立的通榆县信息中心,可以收集、发布有关农业生产、流通信息,该中心今年开始运作,预计每年中介农产品数量可达200万公斤,中介成交额1亿元左右,并带动3000个农户的发展。在各级科协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牵头指导下,各种专业协会也迅猛发展,仅开通镇就拥有100多个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使农民调整有方向,增收有希望了。

从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以乡村干部为主牵头形成的中介组织;二是以种植大户和农村能人组成的经纪人队伍;三是各类专业协会(团体)。在运作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类是联两头,即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客户,中间人两头跑,先买过来,再卖出去,从中获取即得利益;另一类是将产销或供需直接见面,从中获取中介费;第三类是从各种媒体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后,以助销、联销等方式,按销售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利益。

2 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作用

几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发展,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民致富,并且补充了政府部门的功能,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成为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好帮手,为党委和政府有效实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搭建一个“平台”。通榆县双岗镇共建立农业专业协会20个,发展会员2100户,占全镇的90%。2005年通过协会引进新品种50个,推广新技术32项,招商种养加项目47个,签订单540公顷。当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比2004年增长2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协会的带动作用,保障了弱势群众的增收。2000年以前,双岗镇共有贫困户1000多户,现在通过加入协会已经有500户彻底解决了脱贫问题。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

通榆县双岗镇西瓜、打瓜协会成立以前,西瓜外地的市场销售价格在0.3-0.5元/斤之间,而本地的西瓜价格为0.15-0.25元/斤之间,有时甚至还要低,瓜农利益受损在0.1元/斤以上,公顷损益4000-6000元。协会成立后,保障了瓜农每公顷提高合理收益4000元以上,2005年全镇种植西瓜300多公顷,收入超过600多万元。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双岗镇早在2001年8月在全镇政府的组织和扶持下,太平村农民谢明带头创建了西瓜协会、打瓜协会,瓜农云集响应,一年内发展会员户984户,几乎覆盖了镇内所有瓜农,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同时协会牵头建立了双岗镇西瓜、打瓜交易市场,引来了四面八方客商,把西瓜卖到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目前市场已经成为我县影响最大的瓜类交易市场。西瓜价格也因此而上扬,最高价格每市斤达到5角,平均价格3角,瓜农受益并得到实惠,有一瓜农创造了公顷收入达到3.5万元的纪录。2005年全镇西瓜、打瓜协会已经发展会员1000多户,面积超过500公顷,通过协会外销1000多万斤,最高价格卖到每斤6角钱,外销西瓜和打瓜籽300万斤,会员平均公顷西瓜收入10000-15000元,农民收入超过1000万元。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自身的组织、信息、人员等资源,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起来,有助于解决分散的个体农户难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如八面乡的小米合作社和棉花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优质服务,实行订单农业。该乡的小米合作社在当地村办企业大段河米业加工厂的带动下,把当地的小米加工产业做大做强,该公司地处八面乡内,固定资产总值达100万元,年谷子加工能力达5千吨,年销售收入600万元,公司生产的“大段河”牌小米涵盖整个通榆及外地等10多个地区,在通榆内有10多个销售网点,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棉花合作社招商引资引进的鑫源棉业有限公司,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棉花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带来1000元以上的人均收入。实践证明,推行“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带动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粮食、棉花、油料作物订单面积从2005年的2万多亩增加到2009年的10万亩,生产农户从2005年的0.5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1.8万户。

2.5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意向,另一方面连接市场,是市场信息的搜集者、分析者和发布者,帮助农民全面掌握,科学预测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品种,从而有助于弥补农村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的缺陷,大大降低结构趋同的可能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如“开通镇反季节蔬菜协会” 帮助、引导开通镇东郊村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开通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目前该蔬菜协会现有会员152人,全村种植面积已达2400多亩,同时出现了几支专业流通队伍,专业流通人员24人,车辆6辆,分别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蔬菜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五井子村、和平村等村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已成为开通镇东郊村村民的主导产业,也是通榆县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典范。

2.6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抵御农业市场的风险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集中、联合的优势,解决了单家农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如通榆县乌兰花镇猪业协会在2005-2006年生猪价格迅速下跌的情况下,协会发挥了充当养殖户的参谋作用,帮助农户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指导农户调整生猪饲养策略,适度控制生猪规模。同时,协会还为广大农户提供饲养、防疫的货源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户养殖效益。

总而言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通榆县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养力度,边发展、边规范、边登记,做到成熟一个、登记一个、规范一个,协会组织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吉林省通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长期以来,在通榆县农村中存在着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分散经营的农民带来很大困惑。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八方市场的经济利益联合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通榆县的应对之策是:把现有以能人大户为主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协会,通过发布信息和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发展系上“安全带”。目前,该县各乡镇已建起各类专业协会、技术咨询服务部等中介组织200多个,会员达数万多人。这些组织牵着千家万户走向大市场,使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了70%以上,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启示。

3.1 启示之一:协会的组建使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由于协会按照“共用出资,入退自愿,按股分红”的原则吸纳会员,加入协会的农户便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经营。全县花生、棉花、葡萄、西瓜、打瓜、葵花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10多万亩,高标准建成专业养殖场10多个,协会建设对农业的贡献份额达35%。八面乡的棉花协会从河北省招商引资带来了一个棉花加工厂,与当地的农民签订了棉花种植合同,这一项就使当地农民比种植其他农产品多收入2万元。

3.2 启示之二:协会的组建使农民由不会种、不敢种、不会卖,转向有胆识、巧选项、种得精、卖得俏,拉动了特色农业的上档升级

在这个县的开通镇、双岗镇、八面乡,果蔬种植协会的会员们都是瓜果、蔬菜的种植能手,他们源源不断地把外地的信息和先进技术传输到本地,几年来共引进优良品种西瓜、水果贮运、果园滴灌等技术25项,引进了优良果、蔬、粮、油品种15个。这个县的双岗镇以前由于信息闭塞,优质西瓜只能沿街叫卖、地摊零售,有了西瓜收购销协会,200多个会员通过跑销售,把“黑水”品牌优质西瓜打进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市场,甚至出口。

3.3 启示之三:协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培育了一大批有作为的经纪人,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和大中专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就业门路

全县现有农民经纪人6200多人,他们市场信息灵敏,致富经验丰富,有效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展。两年来,先后有11名大学生应聘到我县各地农业协会、农业产品等协会,有的还成为公司的技术和销售骨干。开通镇迎新村养殖大户王世新成立了县奶牛协会,建起了奶站,先后解决就业人员500多名。

3.4 启示之四:协会的组建加速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乡、村干部由抓生产转向抓服务、抓协会、抓流通

政府采取入股、贷款、以奖代补等方式为协会安电话、配电脑、注册商标,制定了协会章程,启动了专项资金,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我县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还有一些难点和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目前,一些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规模化程度低,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法律地位不明确,经济性质难以确定;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缺乏紧密性,加之成员多是农民,文化底子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对此,要鼓励社会上各类人才、有识之士领办创办中介组织;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运行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保护会员利益,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后劲。

上一篇:惊蛰的祝福下一篇:形容读书人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