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教案(精选12篇)
1.论证方法教案 篇一
文秘助手()之2014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论证方法
内容简介:
【复习目标】
1、了解五种论证方法。
2、学会使用二三种论证方法。
i、知识网络图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学习内容)
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假言说理法
就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举的是反面例子,就应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例如: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我想未必,假如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那刘备干吗要放下身段,三番两次地去请一个诸葛亮?当时臭皮匠多了去了,全国到处都是,他刘皇叔怎么没拉十个八个的臭皮匠当他的军师?其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后来魏蜀吴三分天下,一大半都是孔明兄的功劳,假如刘备真请十个八个的臭皮匠为他出谋划策,估计他早被别人拉出去砍了,哪轮得到他后来称帝?
2.论证方法教案 篇二
一、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议论文是以明事理、断是非为己任, 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主张从而给人以启迪为目的的。我们在运用事实进行论证的时候, 不能总是列举事实, 而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把道理讲清楚, 才会使文章有说服力。同样, 议论文中讲了道理仍要摆事实, 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后, 也要列举一些事实作为依据, 用有力的事实, 把阐述的道理说得更加明白具体、深刻透彻。
如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 孟子列举“攻城不胜”和“弃城而逃”的例子, 分别说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然后又进一步阐发, 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而全面体现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张, 使论证更有力度, 使主题更加深刻。
又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 作者指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 列举“约翰·古登贝克尔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电子游戏机”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使自己提出的观点得到证明,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
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叫正面论证, 从反面去论证观点的是反面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能使论述更全面、结构更严密, 主题更突出。
如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 作者先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再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然后从正面解释真正的实验精神的含义, 又从反面论述缺少实验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困难。
又如在《鱼我所欲也》中,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 先从正面阐述了“义”的重要, 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是因为有“义”, 再从反面假推理, 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接着又列举了“行人、乞人在一箪食, 一豆羹面前的舍生取义”和“贪图享乐者在万钟、宫室、妻妾面前的舍义取生”两个事例, 说明了人们对待利欲的不同态度, 正反对比中重申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再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 作者把“得道”与“失道”对比,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经受磨炼的好处, 使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论证更严密。
三、运用比喻巧妙说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以事喻理。运用比喻论证,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易于被人们接受。
如培根在《谈读书》中, 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如冰心在《谈生命》中, 把生命喻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使抽象的生命具体化;用“暴风雨”比喻人生挫折和逆境;用大海比喻人类的大生命, 突出博大、深邃的特点。
四、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排比论证
在分析道理时, 我们把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构成排比, 使节奏更加鲜明, 使论述更为全面, 这就是排比论证。运用排比论证, 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 使论证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如培根在《谈读书》中, 用“读书足以怡彩,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构成排比, 表明了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 读起来也富于气势,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又如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 先列举了六个事例, 构成排比, 说明这些人虽出生贫贱, 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 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接着又用“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构成排比, 论证了磨炼的好处。既增强了语势和文章的美感, 也为后文得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蓄势。
五、引用名言警句增添韵味——引用论证
在论述时恰当地用上几处名言、警句, 文章就有了韵味, 有了文气, 也增强文章的美感。
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谈到敬业时, 就引用了庄子之话“虽天地之大, 万物之多, 二惟吾蜩翼之知”、孔子之话“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曾文正之话“坐这山, 望那山, 一事无成”;强调了“敬业主义, 于人生最为必要, 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谈到乐业时, 也引用了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述了学习和工作的乐业含义。这些名言的引用, 使说理更具有权威性, 也增添了文章韵味和美感。
六、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一篇文章要连缀组织, 要能体现严密的逻辑性, 除了合理使用论证方法, 还应采用恰当的论证结构。在论证结构方面, 递进式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更值得学习借鉴。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 作者提出论点之后, 不是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而是逐层深入, 层层递进, 有理有据地证明提出的论点。既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怎样寻求第二种答案这就需要创造性的思维。那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是否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作者对这些问题逐个地进行解答, 得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从而得出人人都可寻求第二种答案, 进而得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当然不止一个这一论点。
3.运用论证方法,推进议论深入 篇三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师说》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用短短几百字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文章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全文一共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要运用推理论证。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定义出发,说明“人非生而知之”,从师才能解惑。然后说到“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文章在后面的小节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第二小节主要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证。首先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得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就在于圣人“从师而问”,而愚人“耻学于师”。接着用“爱其子择师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对比,引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批评“学小遗大”的不明智行为。最后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对比,指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虚荣自误、迂腐可笑。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不同角度入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和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第三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阐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先以孔子师从“其贤不及”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又引用孔子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强化观点。同时,孔子的事例也将前文所说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具体化,说服力更强。
文章最后,作者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了写《师说》的原因,同时也是举例论证——用一个身边事例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师说》的多种论证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的。那么如何巧妙地在一篇文章中运用论证方法呢?
(1) 要综合地运用论证方法。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最好能用上两到三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过程更为丰富充实,使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2) 论证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合乎逻辑。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中所举之例、所引之言要能说明观点。
(3) 论证方法是用来证明观点和推动论证的,因此,进行论证时,要围绕观点展开分析,切不可分析与观点脱节,甚至大相径庭。
2015年广东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见本刊第27页)是多种论证方法运用的典型例子。
作文题中的材料指出,实地观察自然与利用现代科技了解自然各有优势,又都有局限,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作者在这篇满分作文中提出的观点是:综合实地观察和现代科技两者之优势,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
全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法,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其间又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句,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却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无法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感受自然。
4.论证方法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理解议论文完整论证段落论证部分的基本要求。
2、要求学生掌握议论文完整论证段落论证部分的几种写法。教学重点:
1、议论文完整论证段落的假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引用分析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展示学生作文中的两个病例
(解剖透视)
下面请看学生作文中的二个论证段落,联系议论文有关知识,分析讨论它们存在的问题。出示学生作文片段(学生默读、讨论3分钟)
片段
1、《心灵的守护》
守护心灵要不畏艰难。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不满于朝臣的趋炎附势,而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结果被汉武帝关进了监狱,甚至受到了遭人耻笑的宫刑。但内心的痛苦并没有将他击倒,他凭借一种顽强的精神挺过来了。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片段
2、《心灵的守护》
恪守职业道德是对良心的守护。今年55岁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晓兰医生,原是上海一家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着医疗器械行业的打假。为了取得一手的证据,她曾假扮病人;为了获得有说服力的理由,她曾以身试针。即使屡遭报复,陷入困境,也依然不改初衷,无怨无悔。最终,被她揭露的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被查处。间接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正是因为陈医生的这种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的精神才震撼了国人的心灵,感动了2007年的中国。
1、第1个论证段落存在什么问题?
[老师启发: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和论证)②对于一个完整的论证段落而言,也应该具备这三要素,本段文字中已经有了什么要素?(论点和论据)③那本段文字中缺少了什么要素?(论证,而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开掘议论文深度的着力点,是完整的议论文论证段落必不可少的内容)]
2、第2个论证段落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启发:①本段文字有对论据的分析部分吗?(有)②分析句是哪一句?③显然,这个分析、评价句是说陈医生凭借她的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而本段的论点是“恪守职业道德是对良心的守护”。这个分析、评价句没有分析陈医生的职业道德 和良心,没有揭示论据与论点的联系,就是说分析没有紧扣论点。] 小结:由此可见,运用例证法来论证论点,在写完事实论据之后,必须要有分析,而且对事例的分析必须精当。所以,我感觉同学们的作文就显得缺乏了力度与深度。打个比方,同学们的作文中论点与论据关系就如同“油”与“水”的关系,没有融合到一起。而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是“水”与“乳”的关系,应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怎样才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就是对事实论据作恰当地分析。
三、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析的方法。
(一)、完整议论文论证段落分析部分的写法有许多,其中,最常规的方法有“揭示本质法”、“因果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我仅举教材中的一个例子加以阐述:
《理想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了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的水泥地面,竟然被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毅力与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
点评:本文在论证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时,先是列举了马克思和诺贝尔这两位伟人的杰出事迹。然后分析“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使他们终于登上了光辉的理想之巅”。这个分析就揭示了观点与材料之间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理想和追求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人们刻苦勤奋的精神又是攀登理想高峰,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和条件。这里就采用了“因果分析法”。
今天,我再来介绍几种简单易学、运用得好,还能为文章增添文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方法。为我们的高考作文再添一柄锋利的宝剑。
(二)、如何写分析、评价句。
(1)第一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指点迷津)
出示幻灯片:《耐住寂寞》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康德是德国的闻名世界的大哲学家。但他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远离尘嚣,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吹捧,没有参加过什么名流聚会,没有什么领导接见的风光,他在寂寞之中领悟、思考、探索天地的哲理,路不断地在寂寞下延伸。如果他耐不住寂寞,把时间、精力都用于出名和享受世俗的热闹上,他的一生可能会“丰富”些,但是,他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吗?(学生默读、思考)
1、请同学们找出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的句子?(如果他耐不住寂寞……他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吗?)
2、这里是用什么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的?(假设 材料是正面事实,假设从反面入手,指出康德如果耐不住寂寞,而享受世俗的热闹就不可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做出学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做学问与耐住寂寞之间的深刻关系。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假设分析法。)
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古人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诗云:(学生、教师齐背)“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就是假设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便利,曹操的铜雀台就会成为囚禁着大乔与小乔的地方了。从而传达出杜牧慨叹周瑜侥幸成功的观点。
(2)第二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指点迷津)
出示幻灯片:《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列文〃虎克在关注细节中发现了细胞学说,齐白石在关注细节中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画法,鲁迅在关注细节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对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对细节处毫不在意,最后一事无成。两相比较,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关注细节,收获精彩的人生;忽视细节,空留无穷的遗憾。(学生默读、思考)
1、请同学们找出本段文字中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的句子?(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空留无穷的遗憾。)
2、这里是用什么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的?
(比较 在写完正面的事实论据之后,又引入反面的事实加以比较分析,从而表明关注细节与否,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紧扣了论点。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古人也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画眉鸟》诗云:(学生齐背)“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后两句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林中画眉与笼中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第三种方法:(引用分析法)(指点迷津)
出示幻灯片:《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挫折能充实思想。明代历史学家谈迁花费二十年心血,收集大量资料,历尽许多艰难,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国榷》。但是刚完成时,被小偷给偷走了。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残忍的了。面对此打击,谈迁在痛苦中毅然决定:重写《国榷》!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一部更高水平的《国榷》展现在世人面前。至此,我想到了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和哭泣;在不幸的日子里,不要着急,相信吧,愉快的一天正在等待着你!”我们要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要让过去成为负担,换句话说——不要为打翻 的牛奶哭泣!(学生默读、思考)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的句子?
(至此,我想到了普希金的诗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2、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评价?
(引用 在写完事实论据之后,再引用了普希金诗句佐证,挫折之后就是幸福,接着阐释我们要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丰富思想,不应让挫折成为负担。从而论证了分论点“挫折能充实思想”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引用分析法。)
这种方法同样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古人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有这样二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就引用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尚未建功立业,归家无计的爱国情怀,读来十分悲壮感人。
四、接下来,请同学们作一回“高鹗”,就我班同学上次作文中的那二段文字任选一段,任用一种方法续写或改写分析句。
(牛刀小试)
挑选完成得较好的学生作文进行讲评。
五、多发病
六、总结:
5.论证方法:材料怎样证明观点 篇五
谈影响力(16分)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可以左右潮流或掌控政局,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显性,或者不常在荧屏前暴露,不够闪光和耀眼。但千万别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
4.第④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6.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篇六
一、例证论证法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的人们,(总体性例子)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个别事实)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要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充分运用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包括实践经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等搜集积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选事实论据要可靠,“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洪迈《容斋随笔》)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新鲜,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选取事实论据,要尽可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理论论证(引证论证)法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辅证,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例:《六国论》第二段:首先,通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之对比,证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其次,通过“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比,证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又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证明秦的欲壑难填。这三方面,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化论证模式,其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分析。要知道,议论文分析才是硬道理。
例: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在列举事例后,本文能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掘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样的理论分析就能使文章说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比较论证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例:“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威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五百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那个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例:“学习必须要打牢基础。以前有个‘三重楼喻’的故事,说一个富翁大兴土木,要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他看见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砖,就焦急起来,连忙上前阻拦:‘我只要那最上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从平地造起,不是浪费吗?’这个富翁何等荒唐,不扎扎扎实实建好一、二层,何能建起第三层?”
作者在这儿以富翁的故事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做学问,钻科学,不能像这位富翁,采取不从实地做起的荒唐的跳跃法,从而证明了学习必须要打老基础。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例(1):由因推果。《拿来主义》中前六小节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
“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七节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例(2):由果推因。“拿花朵久久地挨近鼻子,我们对于香味就会没有感觉;
吃了很多蜜,我们喝茶时,便以为没有放糖;一只手托起很重的物体,好一阵子,再来举轻巧的东西,就仿佛没有重量似的这些例子,这些过分的情况都说明活动起着消耗作用;活动愈猛烈,成比例地,后果愈是筋疲力尽。
六、归谬论证(引申论证)法
这是写驳论文常用方法。它用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从而否定反面观点。具体做法是:首先,暂且假设对方的错误结论是正确的;接着,顺着对方的逻辑去推理;最后,导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运用归谬法,可使文章具有幽默和讽刺性,文风犀利而泼辣,让人有胜利的快感。
韩愈在《讳辨》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七、反证论证法
就是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果“另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错误的;如果“另一论点”是错误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正确的。反证法的逻辑基础是排中律,即,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来说,两个矛盾判断不能都是虚假的,其中必定一个真实,一个虚假,而没有第三种可能。反证法有立论和驳论中反证两种。立论中反证,并不直接论证作者的正面观点,而是论证与正面观点相对立、矛盾的反面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反证出正面观点的正确性。驳论中的反证,并不直接批驳错误的论点,而是论证与错误论点相对立、矛盾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反证出错误论点的错误性。
立论中的反证。
例:“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皇帝还有没有?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一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个正面论点,但并未直接论证这个论点,而是论点与之相反的“国民党以为他们的堡垒政策是铜墙铁壁”的论点的错误,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论点。
驳论中的反证。
例:“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并未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结论的错误,而是论证与之相反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性,从而也就否定了作者需要批驳的错误论点。
7.浅析英语议论文的部分论证方法 篇七
摘 要: 议论文是用严密的逻辑证明和推理来阐明作者观点,令人产生强烈信服感的一种英文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英文议论文不仅能证明或反驳某一观点,还能达到发人深省、令人改正的效果。了解英语议论文中的部分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鉴赏和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水平。
关键词: 英文议论文 论证方法 《毫无根据的观点》
英文议论文作为英语写作中一种常见的体裁,在某些方面与英文说明文有着共通之处,但议论文更体现出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清晰的结构脉络和鲜明的主题思想等特点。目前,议论文是中国学生在日常及考场写作时较常见的一种选材,但在实际作用方面,因对英语议论文论证方法不甚了解,难免出现主题模糊、有理无据,令文章中心出现“墙头草两边倒”的现象。本文就《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探索英语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旨在通过此文分析的部分论证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使读者形成有鲜明的开头、扣题的结尾、衔接自然的中心段落的文章,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议论文的鉴赏能力。
一、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作为英语议论文中一种被大量使用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论证时多直抒己见,快速切入主题,旨在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鲜明地体现作者想要论证的论点。如《毫无根据的观点》中,通过将“童年对父亲有成见的人长大后也会对父亲提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亲、母亲、老师或者某个在他童年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人怀有美好的回忆,他则会与他们持一致的观点”对比,以此说明情感联想是形成毫无根据的观点的原因之一。作者在论证时无繁杂的华丽辞藻,只是强调一些可能被普通人忽视的现象,达到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喻证法
喻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恰当地使用喻证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论点,使观点更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在《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中,作者用“鹦鹉学舌”暗喻“人云亦云”,用简单的事物喻证,更形象生动,令人醍醐灌顶。
三、例证法
例证法是用事实作为论据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英文议论文中很常见,如《毫无根据的观点》中,作者用奴隶制是否存在、行星运行轨迹是否有多种形状、心脏是否是意识器官、地球是否是平的、重物体下落速度与轻物体是否一样快等诸多观点的变化历程说明“人云亦云”是毫无根据的观点产生的原因之一。事实胜于雄辩,作者用从古至今已被验证的诸多真实的观点做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令读者感同身受。
四、引证法
引证法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直接证明论点的一种英文议论文中用来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毫无根据的观点》中,作者用詹姆斯的术语“老顽固”论证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毫无根据的观点,其实也是受我们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作者用名人术语使文章更具有权威性,论据更充实,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五、归纳与演绎法
不管是对中文议论文还是英文议论文,逻辑性都是议论文的性命。作为议论文中常见的两种体现逻辑的方法,归纳法是将自己的观点在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地摆出,然后一条一条地叙述论证;而演绎法则是逐条分析,最后自然而然地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英文写作中,更多被运用的是演绎法,因为西方多注重逻辑。作者就是先介绍了毫无根据的观点的普遍性,然后分别阐述了造成这种观点的五种来源,最后鼓励读者发现事实,以一种清晰、理性的方式认真考虑事情,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查明真相。毫无疑问,作者运用的演绎法因向读者渐进式说明,步步紧扣,加大了论证的力度。
六、结语
通过就《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文议论文与中文议论文在某些论证方法上大同小异,但英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仍需我们深入研究,切不可与中文议论文论证方法相混淆。本文只是列举部分论证方法,希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多研究其他英文议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英文议论文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邱绍姬.关于英汉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对比研究.2009.5.
[2]黄军利,骆北刚.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议论文习作论证模式及其思维特征研究.2016.2.
8.语文论证的方法有哪些 篇八
一、对事实论据要归纳概括
学生在运用事实论据论证时,常犯的毛病就是提出论点之后,简单地把事实摆出来就算是论证。要克服这种毛病,需要弄明白论点和事实论据的关系。议论文中,正确的论点是在概括总结大量的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是通过分析具体的事实而形成的抽象的真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找出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抽象内容。说通一点,就是概括出事实论据的中心意思,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揭示出论点与事实论据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论点论据浑然一体,克服把论点论据简单凑在一起,不做具体分析的毛病。课文有很多对事实论据善于概括归纳的范例。
如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作者通过举例唐朝诗人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个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朱先生对这个论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假设了两种可能情境来做相应揣测和评价:一是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是自己虚掩上的,归来时“推”门也是很自然的事:一是表示“乘月夜访友”他“敲”门,是向往着门内的热闹和温情。前者因和尚孤单一人,显得冷寂,但朱先生从中看出了孤僧独来独往的自在气度;后者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两下比较起来,朱先生还是认为“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朱先生这样分析这则文坛轶事,并不是在批判优劣,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借此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学会使用推理的分析方法
在运用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时,学生中常常是在引用过经典著作名人名言之后,就不知道再说什么了。给人的感觉是过于简单化,致使所提出的论点无法让人信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充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从一个问题推导出另一个问题,层层紧扣,步步推进,最终推导出正确结论。讲起推理,有的同学觉得这是逻辑学的范畴,高深莫测,难以掌握。实际上,在平时生活及学习中,大家经常使用推理的方法,如看到天上有了乌云,自然便推论出“天要下雨”,由“天要下雨”,又推论出“出门要带伞”的结论。在教学中更是经常使用推理方法。只要掌握了推理方法,就会使学生逐步提高事理论证的水平。
如《师说》一文,作者韩愈在文中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接着,通过两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推理分析。作者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慨叹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作者使用了三个论据予以论证:第一个论据是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前者“从师而学”,后者“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论据是以士大夫对其子与对自身作对比,提出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自身却“耻师”,结果是小学而大遗;第三个论据是以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指出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之族一谈及“师”“徒”却群聚而笑,其结果是师道不复,智不能及。这三个论据,围绕从师与否展开分析论述,说明士大夫之族不重视从师的愚蠢,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实际意义。继而在第二段作者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使用两个历史材料作论据,加以论证:第一个论据是孔子“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的行动;第二个论据是孔子多方面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作者用这两个事例分析论证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道观点。
2论文常用论证方法的辨析
1. 举例论证是指列举确凿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各种现象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所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性事实和个别性事实。概括性事实在于体现所要论证的观点的普遍性。个别性事实,所列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 这两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马说》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食马者”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一类统治者。作者这样写更能体现普遍意义,更能针砭时弊。而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作者为了论证“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观点,举了“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两个典型事例。作者所举的这两位古代贤哲,是享誉中外的伟人。在文章中举出这两个人的例子,就能使论证更具典型性,更能使读者信服。
2. 道理论证是指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敬业与乐业》一文, 作者在论证“敬业”时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由于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名人名言,所以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道理论证过程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如《多一些宽容》的第一段“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者先写人与外界的关系,再写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最后自然而然就推导出了“宽容”这样一个作者所需要论述的主题。作者的推理过程就是讲清道理的过程。这样写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3. 对比论证指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对比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对比论证方式的范围很广,如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在对比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和对立之处。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观点了。例如《纪念白求恩》的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作者用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和白求恩作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难能可贵,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这处对比论证的运用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出作者鲜明的观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3如何才能写好议论文
1.拟好题。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名称,是文章的“窗口”,它能透射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显示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好的标题能使人耳目一新,会写文章的人都非常重视标题。写作中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开宗明义,点明主旨;②高度概括文章内容;③运用修辞,为文章添彩;④引用诗句或名言。
2.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3.中间段论证要充分,还要写好首句和末句。论证是文章的骨架,是论点的支柱,因此论证要严密、得当,才能支撑文章论点。这主要表现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何使议论能够“论起来”,而不至于沦为简单粗浅的举例说明呢?“论起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曲曲折折的论述程序中。论述程序是由论层组成的,所谓论层,指的是每个围绕分论点而相对独立的论述层次,论层与论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为并列、递进、正反对比、多角度相互补证的关系等,而不应该是对某一现成结论的重复证明,这样可以将问题论述得更透彻明白,更有说服力。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
4.论据鲜活。论据是文章的血肉,好的论据应做到声情并茂,使文章生动起来。如果说论述是晓之以理,那么论据就要动之以情。论据要能充分表现主题。
议论文最大问题就是空洞无论据。作文中所选的材料、论据不求“高大上”,但求贴近生活现实,普通、细腻、真实、感人、新颖,运用不能牵强,要恰当。一定要多储备材料,自然万物、人文社会都要准备。
9.公务员申论写作常用论证方法 篇九
【阅读提示】申论方案论证部分一般属于议论文体,议论文体离不开论证,因此,公务员考试考生必须掌握例证说理法、引证说理法、分析说理法、论辩明理法和类比说理法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为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国家公务员网解读每一种论证方法并提供了写作范文供考生参考。本文为论辩明理法论证方法的写作范文。
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无论是批驳性的文章或是正面立论性的评论,往往都离不开论辩。
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批驳与之有关的错误见解。而且有了对立面,自然就有思想交锋,面对面地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进行论辩明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敢于和善于进行思想交锋。在具体操作时,不外乎这样三种方法:
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
二是在文章的必要处,为了强调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一个思想靶子,由正面论述转入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得出正确结论;
三是全文连续陈疑设靶,又连连交锋进而达到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的目的。
这种边破边立、又破又立多回合进行的思想交锋,犹如波澜起伏,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起伏破立之间澄清了种种片面认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也就是在交锋中树立起来的。
其次,采用辩证的方法,即对片面的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这种论辩方法称为辩证。这种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10.论证方法教案 篇十
一、揭示原因,发掘内涵
也就是举了事例之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事例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这个片断作者并没有举例一举了之,而是进行了恰当的分析。这段话运用的是因果分析论证法。文章先列举了三国时马谡失街亭的事例,然后深入分析街亭失守的原因是马谡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一观点。
二、假设分析,反面论证
假设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后,故意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表现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得出的结论都可体现论点的正确。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这个片断较好地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文中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三、分析意义,以小见大
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举了事例之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这个事例所缊含的道理和意义,从而以小见大地证明文章的观点。比如:
11.SAT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篇十一
SAT写作考试的时间是25分钟,很多考生对此最直观的印象就是-----SAT写作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两个例子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很明显对写作的认识并不深刻,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首先论证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举例子那么简单,其次即便是举例,也不是非二不可的。
首先,单从写作角度讲,论证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 例证法。
二 引用法。
三 类比法。
四 让步法。
五 假设法。
六 求异法。
12.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指导与训练 篇十二
一、高考范文导入: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论证手法的运用。坚守个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个性,这个性,无奈却执著,“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子的个性,这个性,孤独却坚定”,“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子的个性,这个性,自信而昂扬。[排比举例引入,是作文常见的开头方法,能够凸显文采。] 回首历史,猛然发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恰恰是那些在浊流中却依然坚守节操与志向的人。这节操与志向,便成为先贤们熠熠闪光的个性。正因他们坚守个性,才能傲视群芳,彪炳史册。[运用归纳法,由上文举例通过分析搭桥,引出观点。] 人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人们时时呼吁个性,前卫者时刻标榜个性,那么个性到底指什么呢?有人把独特的发型叫个性,有人把奇装异服称个性,有人把哗众取宠的媚俗叫个性,有人把特立独行的孤傲叫个性,甚至有人故意说反话、唱反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美其名曰“非主流”。这些真的是个性吗?回首遥望屹立于历史之巅的先贤,哪一个靠的是奇装异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座座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的真正内涵:那是在污世浊俗中对本真的坚守,是一种精神气质、理想操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披肝沥胆。[本段通过正反对比,理清概念,指出“时尚”不等于“个性”,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虽无比辉煌,却也压抑了个性。翻开史册,我们听到的是一声声壮志难酬的呻吟,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如今,闭关锁国已成历史,创新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张扬个性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要创新,社会要发展,个性要解放。解放个性才会激起人的创造才能,才会更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张扬个性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本段先从历史入手,进行反面论证,运用引用手法,说明为什么要张扬个性。然后再从现实角度正面分析,指出时代发展需要张扬个性。] 时代需要个性,个人更需要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坚守本真,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不盲从,不迷失自己,不妄自菲薄。在好莱坞这个充满名利欲望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30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拍摄过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靠电脑特技猛抓观众眼球时,他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他冲击奥斯卡20年,皆以失败告终。这个人就是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坚守艺术的个性,被公认为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试想,在好莱坞商业巨制风靡全球之际,如果斯科西斯一味跟风,只求效益,只讲包装,那么电影界只会又多了一个想象天才,在喧嚣的英雄救世背后又怎会有理性的冷静?我们又怎能通过电影看到对人类顽疾的深刻反思?因此,真正的个性不是追风,更不是盲从,而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坚守。有时执著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分析坚守个性的意义。] 个性的张扬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追求都是好的。哗众取宠的媚俗,或是故意的背叛与标新立异,不但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会很快走向生命的尽头。个性的解放不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它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为衡量标准。
[本段辩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评判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 在人人张扬个性又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那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因个性而精彩。
从上文不难看出,“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种议论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纵横开阖,汪洋恣肆,说理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但总有许多考生,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文章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道理分析,既可增强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二、方法指导
(一)引用论证
引用著名作家的、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作为论据,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1、单独引用
2、融于句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引用的运用。双赢,你我共辉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如”的美谈流传至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赢,你我共辉煌!
(二)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运用大量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1、名人典型事例
2、排比举例
3、大自然的例子
4、现实生活的例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具体事例的运用。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三)比较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用正面的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齿轮 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争荣的丽景。让参差咬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
上苍造就鸿蒙之初的太阳与星斗,于是我们有光明的白昼和灿烂的星空。大鹏飞过天际时,小小的雀在檐头嬉耍,因着小雀,我爱大鹏的凌云之志,因着大鹏,我爱小雀的温顺可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胜负,只是这充满意义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长长短短。时间为你记下,回首时,是紧紧咬合的齿轮。推进长与短的互补,闪烁着双赢的智慧。
时钟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太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明光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牛顿与伽利略,开普勒与第谷,一对对智慧的星辰在相互映照下,照彻了整个的人类原本蒙昧、无知的夜。前进的齿轮,一次次长与短的咬合,推进着文明的脚步。
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造一片共同的蓝天和一盘有力的齿轮。
有青松翠柏的高大挺拔,才有无名花草的别有馨香;有如云飞飘的风帆,于是更显似赤鳞翔浪的轻舟;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麻雀;慕步行万里的风,更羡潇洒的雨。长短咬合,有一轮推进文明的齿轮!
(四)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的原因和结果周密分析,通过结果找出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五)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因果方法的运用。善行如雨,润物无声
如果善行像春雨,自然润物而无声,但若善行像暴雨,它带来的只有破坏。——题记
富翁善行,可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君不见,他“为人慷慨”?殊不知,他“热心于慈善事业”?而且看到他人家境贫寒,就“同情”起来,要捐助那些人,但是,我们也透过材料可以看出,善行若如雨,润物方无声。善行,会带给人心灵的滋润,但如果方式不当,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甚至会伤害别人,我们行善,不应该只是要获得心灵的满足,而是要让援助者真正得到帮助。行善,不仅是一种爱心,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善行像春雨,那么它会润物新无声。讲究方法的行善,会更能打动受捐者。从这点来说,我不由得想起浙江大学的“资助”形式,在浙江大学里一直都保留着资助贫困生的传统,学校“行善”时,把贫困生聚集在一个房间,统一派发助学金。这样做虽然资助了贫困生。但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而后来,学校发现这种做法虽好,却不能让受捐者接受,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们改变了资助方式,直接把钱打到学生的卡里。浙江大学这样做,不仅帮助了贫困生,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让他们能更自信地完成学业。这种帮助,显示出了学校的人文情怀,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善行。
具有人文情怀的捐助,能使受捐者愉快地接受。浙江大学改变捐助方式,令人欣喜。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对雷锋称赞不已?很简单,就是因为雷锋能默默地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这样的善,更容易打动人心,更会持久。如果善行像暴雨,它将冲毁一切。中学生谭睿跳江救人后发微博自夸,引来一片指责,陈光标高调行善,被疑作秀;重阳节志愿者扎堆去敬老院,造成老人不堪负重,一天被洗了7次脚。如此等等,这些善行,已经超出了行善的初衷,已经被许多无法言语的因素掺杂进
去,所以被援助者是不会真正得到帮助的。试想,平时老人在养老院孤苦伶仃,无人问津,而重阳节却被一大群人围着,心中难免会产生落差。养老院负责人也表示,如果真的想献爱
心,不必等到节日才来。为什么富翁捐助贫困家庭,第三家却不愿意接受呢?是因为他采用
了直接捐助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同情,倘若富翁能有智慧地行善,相信就不会造成这样的 结果了。
讲究行善的方式,我们都能够在行善的同时,成为聪明的施善者。善行者成为春雨;就肯定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六)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喻方法的运用。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样子,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弛的情景。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佩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人区分开来,听着旁人的“啧啧”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现代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悲情证实,一旦金钱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顿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有谁会承认,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自豪会输于比尔.盖茨的母亲呢?我想是不会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的公开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毕,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你曾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过吗?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带给母亲的难道不是同样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一株花蕾,虽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致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而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航/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那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是不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三、美文赏析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名师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清泉,能说清你节操的一眼清泉。”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浑然天成的美玉,容不下半点垢点。”也有人问我:“ 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芳香的花。” 是啊!诚信是清泉。
我们生活的世界太需要这样的清泉,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欺骗和谎言,我们多么想拥有一片承诺于人,守信于人的蓝天,有人因为欺骗而失去了最珍贵的友谊,有人因为谎言而众叛亲离,也有人因为欺骗而走上了生与死的边缘,试问,我们身边没有欺骗,那该有多好啊!有人为了信守承诺而至死不渝,那桃园里的三拜首,岂能忘记?关老爷的诚信又怎样?面对高官厚禄,面对加官进爵,他毅然过五关斩六将,留下千古美名,只为一个“信”字。诚信是玉,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它有着玉的清洁,它有着玉的高贵,它更有玉的坚贞,历来文人学士以玉为友,以玉为伴,这就是玉与信的融合吧!他们在玉的身上学到了信,一个传唱千古的立身准则。“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古人也有无信的代表,一代豪杰吕布,手持方天化戟,身骑赤兔烈马,那是何等威风,何等的英雄,可到头来,却为一个“信”字搭上了身家性命,他把承诺别人的话当作儿戏,只仗自己一身好武艺,那是他愚啊!那是他无信啊!假若给他一个机会,一个从信开始的机会,历史或许真的要重写。
诚信是花,是一花一世界的豪语。
是的,我们的生活更需要鲜花来装点,我们的人生更需要鲜花来陪伴,陶渊明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与菊花结缘,他守望着那一棵棵诚实的菊花,活的多么自在,又怎愿与那充满欺骗,黑暗的统治势力同流合污?他做不到,他也不想做到,因为有那诚信的山菊为他作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自然。
在这片诚信的蓝天,不需要欺骗,不需要谎言,要的只是那清澈的泉,坚贞的玉,芬芳的花,因为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字--“信”。看!诚信的蓝天下站着三个人,你、我、他。
【名师点评】文章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应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本文结构很有特点,采用总---分----总形式。在论证方法方面,小作者善用比喻,诚信是清泉,是美玉,是鲜花,形象自然,有理有序,堪称美文。缤纷成就和谐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井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钦佩。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点评】考生由三人喜欢不同口味的饮料提炼出观点——缤纷成就和谐,从‚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三个层面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有思辨性。作者时而引用,时而举例,时而比喻,异彩纷呈。文中所引的自然界的缤纷色彩、红楼儿女的众相纷纭、春秋战国的文化盛宴以及蔡元培先生的名言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值日班长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名师点评】本文显示了作者的一定写作才情和作文文采。一开始文章就带有说理氛围,开头部分充满思辩色彩又酣畅淋漓,表明该考生思考成熟。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先举来自校园生活的两例论述我们很容易轻易说“不”,后从“世事尚未洞明”,“付出代价”,“生死攸关的选择”等三个角度论述不要轻易说“不”,整体构思严谨,重点论述比较透彻,论证方法灵活。综合来看,本文构思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议论中不乏激情。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罢了,“心”却是失去了。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立意深刻,有独立见解。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用例鲜活、假设推理到位,排比说理有力,引用自然,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中心论点。文章活泼洒脱,不干巴巴地说教。今后的高三学生,应从中得到启发。
四、练习题 虹和石桥
虹看到了拱形的石桥,向石桥说道:“我的大地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那么的美.” 石桥回答说:”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论证方法教案】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论证08-18
论证申请书06-26
法律的道德论证07-27
用地预审论证意见09-20
药学专业论证报告11-10
专项方案专家论证流程06-14
课题实施方案论证06-22
课题可行性论证07-15
专家论证工作流程08-15
初中数学课题设计论证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