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精选6篇)
1.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 篇一
2014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重大变化
最近,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及《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新鲜出炉,对语数外和政史地物化生等9门课程的高考考查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其中明确,江苏高考仍是语数外三科计分,总分480分。而政史地物化生6科选修科目,以等级计。
高考计分科目
语文
变化大,预计仍考材料作文
新变化:
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从整体看,“命题指导思想”去掉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把高考最终意义定位在“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典型题示例”也做了调整,除保留部分历年江苏高考精题外,增加了部分外省高考精题,如实用文中有说明性小品文、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题,这些应该有很强的暗示性。
从局部看,现代文阅读把文学类、论述类和实用类两大块考点合并,分列“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4个层次11条,成了一个符合规律的阅读能力系统,有效解决了命题实践过程中文体与能力考查点不匹配的问题;论述类文本体类上增添说理散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辨析文句意义”,结合“典型题示例”《古弼传》的例子,有考文字表达理解的迹象;名句名篇默写初中名篇去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等达27篇,高中部分不变,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去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增加“提炼语意”。作文最大变化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文章”,终于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附加卷名著阅读去掉《女神》,增加《飞鸟集》《子夜》,达11部。
复习建议:
精练多思,学会感悟与归纳,注重能力训练,做清醒的学习者,而非储存罐;不急功近利,重视文本阅读,重视作文表达个性认识情感;研究“典型题示例”及其他高考精题,总结命题答题规律。
2.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 篇二
江苏省高三语文复习一般都会研究《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遗忘《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使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精神, 切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课程目标要求, 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特别制定的。可以看出它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具体化。《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制定的标准必然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高三语文复习回归《教学要求》就是回归《课程标准》, 也是回归复习的常识。
二、具体细化
下面我选择《教学要求》中“阅读与鉴赏”这一部分与《考试说明》对照, 来说明“考试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一) 阅读与鉴赏的指向:“立人”
《考试说明》中具体落实《标准》中“感受与鉴赏”的要求是:“中外又学作品阅读鉴赏, 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要求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在2009年江苏卷的《上善若水》和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中有明显体现。《上善若水》借都江堰的建造科学, 功效持久以及治理都江堰人的功绩说明最高的善就如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竞高下”。这种“上善若水”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底蕴。《这是你的战争》强调个人的追求在于国家大义、民族危亡之际的取舍, 体现了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是指向《标准》的。
(二) 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整体”
《标准》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应在《考试说明》中就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 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几年高考题加重了对这类题目的考察, 其目的就是强化《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指向作用。请看以下题目:
1.《麦天》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7年) ;2.《侯银匠》:小说第二段 (“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 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2008年) ;3.《都江堰》: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 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2009年) ;4.《谈静》:文章题为“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 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5分) (2010年)
这一块是近年高考中尤其注重强调的题型。从能力上来说, 这是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贯彻“整体阅读”, 即“整体”—“局部”—“局部”;“综合”—“分析”—“分析”的阅读过程。
(三) 阅读与鉴赏的重点:“内涵”
《标准》中提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看《考试说明》中指向更明确:“‘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010年的《溜索》最后一题是此类要求的典型体现: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这道题目的参考答案是: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 相互信任, 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 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物、动物乃至峡谷在这里都需要学生能从形象的角度出发, 注意内涵的“多义性”和“象征性”。
三、尊重常识
3.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 篇三
吴锦:高考内容、分值新变化
第I卷(共30分)
1.取消字形考查,归入作文计分。
2.科技文阅读恢复为4题。
3.考查的文言虚词增加两个,去除一个。具体为:而、予、乃、其、所、为、焉(替代“何”)、以、因、于、则(新增)、之。
第II卷(共120分)
1.名句名篇
考虑到部分学校已使用新课标教材,新旧大纲对背诵篇目要求不一致,所以《考试说明》将背诵篇目减少为新旧大纲均作背诵要求的13篇古诗文。具体篇目为:《劝学》(“君子曰……用心躁也”)《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氓》《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道夫先路也”)《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考查的名篇也向名句靠拢。所谓“名句”就是思想艺术性较高、流传比较广的句子。这部分内容的分值仍为6分,课内部分占3~4分,课外部分占2~3分。
2.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内容的选材可以是议论性的(如《波茨曼的诅咒》),也可是文艺性散文。如果第I卷现代文阅读选用社科类文章,第II卷的阅读必然会选择文艺性文章。
3.语用题
这部分,新《考试说明》在语句“简明连贯得体”前增加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具体考查调动语言积累和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4.作文
提倡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不提倡刻意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高考阅卷加大了对错别字的扣分力度,即每错1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
何永康:高考作文别写“诗散文”
说到高考作文,有30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何永康教授最有发言权。今年高考是否考话题作文,何教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如果还考话题作文的话,他提醒同学们首先要审清题。他说,同学们一定要看引号里的东西,题目提供的材料可以看,但不能当真,甚至可以不看,跟着材料跑不会得高分。
随后,何教授分文体对高考作文的写作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尽量不要写“诗散文”或者“散文诗”,更不要时而议论,时而记叙,时而抒情,因为这种 “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文章很容易被阅卷老师判为“跑题”而“打入冷宫” 。
他说:“如果选择写记叙文,最好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一个或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要见“事”见“人”,不能人影晃动、模糊不清。选择了记叙文这个文体就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尽量少发议论或者不发议论。特别是“细节”描写一定不能少,有传神的细节才能脱颖而出。如果选择写议论文,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而且要“开门见山”。写作时最好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三个分论点,只有一个显得太单薄。这些分论点必须要概括清楚,不能含糊不清,让阅卷老师来概括。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不会有时间仔细看。所以说,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调整议论和论据的关系,要以“讲道理”带动“摆事实”,不能反过来,这就是所谓的‘讲理’。”
总的来说,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议论文要讲清道理。何教授建议,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写记叙文最为妥当。因为以同学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写议论文不容易拿高分。其实,老老实实地把记叙文的人、事、情节、细节、背景写清楚,写生动,就会成为一篇不错的好作文。
最后,何教授还特别提醒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写作不要回到古代,更不要复述经典。写作最重要的是写生活实际。比如,写水,要有自家的水,不要动不动就是李白的“黄河之水”,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哪怕自己家屋后的是“臭水”也比写别人家的水好。他提倡同学们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酸甜苦辣。
第二,要写放胆作文,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阅卷老师是宽容、厚道的,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看到同学即使很幼稚的思考,老师顶多也就是会意一笑。
4.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 篇四
考试内容:2013年山东语文命题,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2013年山东高考说明 统一使用“山东卷”
“今年山东高考不会再用全国卷了吧?”离2013年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考生关注的高考说明却迟迟未出,一些考生家长又开始不淡定,担心会不会又像2012年一样,在山东卷和全国卷上出问题。
2014年山东高考不分文理科 考基本能力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我省高考正式增加基本能力测试科目,实行网上阅卷。该科目涉及内容广泛,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2013山东高考文理科数学说明:简答题仍保留
考试内容:在数学考试的必修内容方面,文史类和理工农医类的必修内容都为: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013山东高考英语说明:考试形式无变化
考试内容:2013年山东高考英语命题,在语言知识方面,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八级要求规定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和话题,要求词汇量为3300左右;在听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
2013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说明:基本能力试题仍然不变
思想政治必考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时事政治。
2013山东高考理科综合说明:与2012年相差不大
物理必考内容为物理
1、物理
2、物理选修3-
1、物理选修3-2,选考内容为物理选修3-
3、物理选修3-
5.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 篇五
【变化】
初步分析,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五大变化。
其一,删去了原说明考试内容每条下的解说。在全国众多考试说明的体例中,考查内容条目下再加解说的,本不多见;再加上解说文字,有的切实,有的空疏,未必尽能与条目相吻合;在各地高三复习实践中,也颇多将解说文字零敲碎打、机械切割,使复习更加僵化的,因此,斫去桂婆娑,清光应更多,复习的要点反而更明晰了。
其二,现代文阅读将几种文本的考试内容整合表达。原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分A类“文学类文本”和B类“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先后各有数条从理解到探究不同能力层级的考查内容,其中不乏重合牵扯之处。此次将三种文本等量齐观,将考查能力层级统一合并,强调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异中之同,可称得上是清通的认识。
其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删掉题型限制。原说明试题类型分类值得商榷。如“表述题”“要点归纳题”与“简答题”并列,难以区分;修订后,只保留“简答题”。在原说明“试题内容、题量、赋分”之下还规定了考查题型,如加考内容“文言文阅读”中规定“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略欠灵活,修订后只规定大致的题量和分值,给复习和命题都留下了空间。
其四,附录部分加星号的篇目、作品有调整。名句名篇默写,初中篇目去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蒹葭》《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附加卷名著阅读去掉《女神》,增加泰戈尔《飞鸟集》、茅盾《子夜》,达11部。其五,典型题示例有大幅改动。较之以往,所选试题不仅试题代表性有所增强;而且与考纲前后呼应更为密切,每一考点均有示例;同时各考点题量分布更为合理;另外兼收并蓄,吸纳了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佳制。
【建议】
6.名师点评高考江苏语文卷 篇六
>>点击查看《2007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江苏语文试题》
江苏作文题目全文:
21.作文(60分)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 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评人文色彩丰富、时代气息浓郁的江苏语文卷
江苏省自己命制的第四套语文试卷今天终于面世了。匆匆一瞥之后,笔者的最深印象是:文化色彩丰富,时代气息浓郁。
今年江苏卷的题型、题量和赋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24分。其中语音、成语和病句3道选择题,9分;语言运用3道简答题,15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6空,6分。古代诗文阅读,5题,26分。其中选择题3道,9分;古文翻译1题3句,9分;古诗鉴赏1题2问,8分。现代文阅读,8题,34分。其中小阅读选择题4道,12分;大阅读简答题4道,22分。写作,1题,60分。因此,命题者严格遵循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语文科考试大纲》和本省考试院制定的“补充说明”。
从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选材到小阅读选用今年4月“世界汉学大会2007”主题演讲《汉学是什么》再到大阅读采用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先生的具有浓郁关中风味的散文《麦天》,从要求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要求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到围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主题口号补写主持人的开场白再到以“怀想天空”这一抒情色彩浓郁的作文题目……充分表明江苏卷“语文科补充说明”“注重能力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注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命题指导思想得到命题者的高度尊重。
关于三道语言知识题
第1题语音,采用了前几年全国卷形式,但考查点还是同江苏去年一样,全部落在了常见多音字上,难度与去年相同,可能致误的是“着落/不着边际”(都音zhuó)的辨读。第2题恢复全部考查成语(没有像去年一样出现近义词辨析),除“一孔之见”离学生距离稍远之外,“改弦更张”“釜底抽薪”和“推波助澜”都是常见成语。选项应为“推波助澜”,属褒贬色彩颠倒。难度与去年相当。第3题病句辨析应当比去年容易。A项是“传统”与“继承、提高、升华”不能同时搭配,B项也是“专利意识”和“开发水平”不能同“提高”一起搭配,C项是句式杂糅或成分残缺。值得一提的是正确项D,该句结构同全国卷得分率极低“银行储蓄额的高低”那道题: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考生的跟斗可能跌在这里。
关于小阅读
这是一篇很新鲜的材料,刊载于2007年4月的《光明日报》,作者是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原是演讲稿,命题者作了较大改写,现近千字。这篇文章围绕“汉学发展历程”和“汉学研究应当持守的对话精神”设置了四道选择题:分别要求选出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和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文章视野比较开阔,人文底蕴不够深厚的考生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总体难度与去年冯骥才先生的《木版年画》持平。
关于文言文
材料节选自武敏之的笔记小说《三十国春秋》,传主是南朝刘宋时的高进之。选文700多字。江苏命题者在文言文取材上有一个“潜规则”:避熟就生,而不像全国卷常选《史记》等经典,而人物也常常与典故、成语有关。材料情节较为曲折,出现人物也多,要求判断的字词和翻译的句子,感觉上不太容易。第8题的中“爽”的“差错”和“趋”的“快走”义高中课文中都出现过;“刑”的“宰杀”义属名词活用为动词;“伺”为多音多义字,据文意因为“等待”而非“等候”,属于极细微的差错,考生极易误判。第9题选出主人公“善于计谋”的一组是送分题。第10题正确选项为D,考点设在“桓道济为朝廷所收”上,事实上也是被诬陷而英勇就义了。翻译中的“设备”属古今异义,“死友”“死君”属为动用法,这些也都有些障碍。
关于古诗鉴赏
江苏卷今年继续选用词作。作品为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全词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试题设计了如下两问:(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送别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却立意不俗,超出常境。
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56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由此词正可悟出。
关于名句名篇默写
与去年一样,4分出自“补充说明”今年首次规定的篇目,分别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另1分考查初中背诵的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课外1分选自《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该句上句知名度极高,而下句却相对冷僻,想必不少考生会有困难的。
关于现代文大阅读
选文《麦天》刊于7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雷抒雁,陕西人。当代诗人、作家。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等十多部和散文集《悬肠草》等六部。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语言鲜活生动。题目涉及信息概括和分析,如第14题;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分析,如第15题;文中一段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如第16题;第17题是对文中重要词语“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些题目,较去年切入角度小巧,设问清晰。试题更突出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欣赏。比较清楚地体现了新课程对文学作品学习的要求,这对的复习和应考应当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关于语言表达运用试题
第18题继、后继续选用有条件压缩语段形式,概括文字较为宽容,难度尚可。第19题,4分,笔者认为相当困难。原题如下:一位学者指出,“0”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试题不是要考生讲道理,作议论,写出一个将“0”收进辞书的理由,而是要“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0”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笔者的感觉是该题的题干文字较为别扭,表意不甚明朗。
第20题,还是仿写题。奥运主题口号,考生耳熟能详,奥林匹克精神考生也了然于胸。细细读来并不困难,要求考生填写的内容也较常见。但一道5分题,文字占据了16K纸的大半版面,想必会给考生带来压力。
关于作文
江苏作文,四年的题目似乎形成了一个系列。
【名师解析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变化】推荐阅读:
会计从业名师辅导习题及答案解析07-13
2023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答案及解析(部分)11-18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11-25
名师点评2013年高考作文 四川卷06-13
名师点评2013年高考作文 山东卷09-25
高考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27
名师点评雅思考试06-27
名师指导:英语四级考试词汇复习策略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