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途径

2024-12-14

队伍建设途径(精选10篇)

1.队伍建设途径 篇一

昌吉州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研究

陈东运 管志刚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城市基层自治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品位、投资环境等。社区工作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昌吉州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昌吉州共有街道9个,城镇5个,社区103个,其中城市社区61个、城镇社区42个。共建立街道党工委9个,城镇党委5个,社区党(总)支部103个。共有社区党员4583名,其中女党员1497名,少数民族党员433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2188名,45岁以下党员1424名,60岁以上党员980名。共有社区工作人员1545名。在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昌吉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三个渠道”,着力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结构

昌吉州坚持广开渠道,并重点面向大学毕业生挑选好“苗子”,不断吸纳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使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实现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知识化。一是公开招聘“外引”人才。昌吉州深入贯彻落实“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发挥公开招聘的“主渠道”作用,2009年以来,开始实施大学生社区干部招聘工作,目前,已经保证全州每一个社区有一名大学生任职。为了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后备人才队伍,在招聘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直接招聘入编的单一方法,采取考试前移、基层锻炼、滚动培养、竞争入编等方式,保证社区人才引进的质量。二是教育培训“内造”人才。与大学毕业生相比,现有社区工作者具有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等优势,但文化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在拓宽社区人才引进渠道、提高社区人才“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大从现有社区工作者中造就人才的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观摩、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坚持每年轮训一遍,全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各级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社区干部1500余人次,使社区干部较好的掌握了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写作等基本技能,并要求他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为自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立足实际“孵化”人才。在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的过程中,建立社区党员资料库,注意从退伍或企业下岗等类别的社区党员中,把热心社区事业、有一定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党员吸收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同时,根据社区党员来源、构成和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自荐和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并培养社区党务工作者。一方面,在社区、物业和企业班子中挑选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的合适人选,实行“双肩挑”;另一方面从新转入社区的党员中挑选素质高、经验足、能力强的合适人选,经认真考核,按规定程序产生支部书记。

(二)落实“三个留人”,逐步健全社区人才培养机制

社区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留得住人”。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受限、待遇偏低等原因,社区岗位难以吸引年轻人,更谈不上留住优秀人才。昌吉州从“三个留人”入手,逐步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和后备干部队伍。一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以待遇留人。2007年以来,州党委出台政策,为103个社区解决编制597个,平均每个社区5.8个,社区各类人员平均达到15人以上。将社区干部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对于招聘的社区工作者,规定在服务期间,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75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享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聘期内社区招聘生的生活补贴,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增长适当提高,费用由财政承担。二是提供社区工作者发挥才干的平台,以事业留人。加强社区平台建设,将社区骨干力量安排上重要岗位,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华。对进入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跟踪培养,尽量安排他们在社区重要岗位锻炼,择优选用担任过学生干部、工作表现好的党员在社区任职。对服务期满经考核优秀的社区招聘生,列入社区党支部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的后备人选管理。指导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做好“传、帮、带”工作,让社区骨干力量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社区工作的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三是营造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氛围,以感情留人。拴住人才重在“拴心”。近年来,昌吉州不断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投入,按照全州所有社区阵地均不少于400平方米,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平方米,并全部实现自主产权的要求,三年内累计投资投入147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部分社区的办公场所。同时,将社区办公经费由原来每个社区每年0.8-3万元不等,增加到现在的4-6万元,水电暖、聘用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等费用全部由财政承担,保证了社区高效运转。

(三)坚持“三个面向”,努力拓展社区人才发展空间

昌吉州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努力开辟社区人才的成长通道,着力实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新突破,保证了社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连续性。一是面向社区党支部书记开展“入编选聘”,2009年以来,党支部书记享受副科待遇。二是面向社区招聘生实行“就业兜底”,为了让社区招聘生服务期满后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组织人事部门面向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社区招聘生,优先提供缺编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被录用后其在社区工作年限可计算连续工龄。对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社区招聘生,愿意继续留在社区工作的,可直接予以聘用;并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是面向社区干部,打破 “身份壁垒”,推进了社区人才“培养链”的形成,极大鼓舞了广大社区工作者,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也推动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工作。

二、昌吉州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社区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社区一线工作的社区工作者,无论是从事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还是实际经验都相对较为缺乏,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从行业角度看,社区干部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已成为深入开展社区工作的瓶颈,难以完全适应服务社区居民,建设新型社区的需要。

2、工作效率偏低,创新意识薄弱。社区工作者来源庞杂,有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他们许多人还是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社区自治功能的要求尚存在差距。社区工作者中居委会“老大妈”工作作风也较严重,“上面催下面干,不催不干歇着看”,主动性较差,工作效率不高。

3、表达能力欠缺,心理素质不强。随着社区工作职能的加重, 对社区干部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事群众工作, 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麻烦, 这就需要社区干部具备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社区工作者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4、工作任务繁重,考核不够科学。据调查,目前社区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考核,每年要同有关部门签订各方面内容的“责任书”、“合同”、“达标书”10余份,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职能部门,导致社区工作者的业绩并不取决于居民会议和居民群众的认同,而是取决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偏离了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存在价值。

5、队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差。目前社区工作者女性占到80%,部分社区的工作者队伍是纯粹的“娘子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社区工作开展。年龄结构上,多数社区的工作者队伍都是“4050部队”,新生力量稀缺,整支队伍缺少干事创业的朝气和热情。

6、职业化水平较低。从长远发展来看,职业化是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而从当前实际来看,社区仍是一级“小政府”,社保、低保、计生、综合治理等等工作,最终要落实到社区一线。这就要求社区人才要以专业水准面对、协调、解决各方面问题,做到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并重。部分社区的领头人由于视野不宽、思路不畅、工作方法陈旧,面对工作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7、社区工作后备力量薄弱。因为社会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不高,社区岗位缺乏吸引力,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导致社区工作力量来源不足。还有少数不具备要求的工作者,进社区工作的目的,只是找一份安稳的收入贴补家用,没有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对待,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欠缺。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8、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不够,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专业社区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培训未能普及,社区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

9、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人才管理相对滞后。由于社区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需要,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就使社区工作没有连续性,社会上工作人才队伍也得不到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1、对社区干部关心激励的措施不足。社区工作事务繁杂,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比例失衡,使得社区岗位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差。目前社区干部的月均收入为800元左右,达不到目前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在职业发展的路径上,缺乏向上发展机会,职务晋升的道路阻隔,使得社区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不大,一些社区干部难以安心工作。此外,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没有完全落实,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也一定程度地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行政性事务过多。社区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得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如各项创建活动中的三天一检、五天一查,另一方面,还得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真正是所谓“上头千根线,下面一口针”。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干部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全面了解少,动态跟踪少。据调查,社区书记一年下来用在思考、研究、落实社区建设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只有五分之一。长期下来,社区干部很难在社区事务中提高自己,更难有所突破和创新。

3、学习培训不够。许多社区党务干部在社区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由于知识更新缓慢,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绝大多数社区党务干部开展工作一靠上级指导,二凭传统经验,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街道党务部门较多的是下任务、提要求、要成果,而对社区党建工作者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不够,以致出现了一些工作被动、创新不够、方法简单等问题。虽然街道党委每年都组织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由于经费困难,培训形式单

一、内容简单,没有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4、选拔任用渠道相对单一。在体制上,目前社区既不是城市基层的行政机构,也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自治能力的社会组织,因此社区党务干部身份不确定,既非国家公务员,又非事业单位干部,导致了社区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边缘化,甚至成为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部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了社区党务干部的选用上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入难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建设宏大的社区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很多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摆到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臵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要深化对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社区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确定社区工作职业规范、从业标准,为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作用,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社区人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工作日程,纳入决策视野,正确把握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采取舆论宣传、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搞好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社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区工作中来。实现对社区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高社区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积极开发社区工作人才岗位,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者社会化

社区工作单靠专业社区工作者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走出一条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社区志愿者义务服务与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之路。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人才广泛参与。提高社区居民人才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一方面要从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做起,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利益把他们同社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浩浩荡荡的社区志愿者大军。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会不断提高的。二是加强社区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参与进来。志愿者是社会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积极打造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同时,拓宽人才队伍建设层面,积极培育民间社会志愿者工作人才队伍。在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的同时,通过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增强志愿者的稳定性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努力形成“培养专业社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社会工作格局。要想吸引更多志愿者,主要是广泛宣传发动,使社区建设宗旨、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区成员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与社区工作。更要通过骨干示范带动,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居民群众。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内容复杂、范围广泛,社区党务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而且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日常琐碎事务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干部资源,加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是建设和培育一支“专业型、复合型、实务型”专业社区人才队伍的首要任务。针对目前实际从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实际,实施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在完善各级党校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与其他培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在职社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实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通过选聘十名社社区工作领域专家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培养百名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对千名社区工作者进行社区工作相关理论的普及培训教育,不断壮大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加大对各类协管员的管理力度,进行队伍力量优化组合,理顺条块管理关系,发挥协管员队伍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管理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社区工作人才培训列入计划,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通过考试取得社区工作的资格证书。

(四)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凝聚居民搭建平台 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管理和文化专业辅导员队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按照重点突出、分布合理的原则,设立社区文化活动辅导,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培养群众文化人才: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库”,对辖区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造册,统筹协调市区文化人才的使用,充实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二是加强各类社区文化兴趣协会建设,从中发现有专长的文化骨干,及时吸收到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中来;三是加强同本地艺术团的联系与合作,从艺术表演骨干、退休或在职教师、文体爱好者中,采取自愿报名、组织考核的办法,选聘一批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又热心社区服务工作的人才,担任社区文化活动辅导员,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四是引导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参加社区文化建设。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定期、定点,面对面地指导基层文化活动,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提高社区文化活动水平的重要途径。五是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开展驻地单位与社区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发挥驻地企业、机关、学校人才聚集的优势,将驻区单位的文艺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增强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最大限度“盘活”小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的硬件设施、各类人才优势的社区文化资源,开展与驻区单位文化共建共享活动,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六是定期举办社区文化骨干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社区文化与管理”、“如何组织社区艺术团队”、“大型群文活动策划与组织”、“群文活动方案的制定及总结”等,不断提高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举办秧歌、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辅导班,组织学员到一些先进社区进行考察、观摩,强化学习培训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的能力。

(五)推行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鼓励选派优秀的机关、街道干部到党务人才薄弱的社区任职。一是锻炼了干部,使他们更加了解基层工作实际,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二是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同工作的水平有了提高,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这些下派干部在社区党建工作中以自己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搞好“传帮带”,并利用召开支委会的时机,认真组织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有关党务知识,积极指导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提高了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凝聚了社区力量。

(六)建立可靠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问题

要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区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在必要的财政支持体制,要保证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使社区工作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建立可靠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制定出台社区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区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二是要设计并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价值。对于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区人才及机构,可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采取嘉奖、评优、培训、保险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工作者,吸引优秀人才,使其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社区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三是对于事业单位的社区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要适应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和合理的薪酬指导标准。

(七)尽快制定出社区工作人才规划,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各地区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相关内容,在人才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突破,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的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群体,提高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抓紧制定各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不同时期的培养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计划性、实施性,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八)积极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面对现有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情况,加大改革力度,是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和首要任务。一是制订目标规划,优化干部配备。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选人标准、选拔方式等,同时,要加强居民区党支部建设,突出一把手这个关键,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有条件的居民区还可探索党支部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的办法。要实行职业化管理,交叉兼职,通过民主选举使居民区党支部成员依法进入居委会领导班子,为提高班子效能、加强党支部对社区工作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改革选人方式,推行竞聘上岗制度。针对社区干部来源单

一、人才欠缺等问题,要拓宽渠道,广辟“才源”,采取公开招聘、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形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要特别重视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进社区工作,以加快解决干部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并提升社区工作的文化含量,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声誉。三是积极推进社区干部轮岗交流和条块之间的交流。交流一方面是锻炼培养社区干部的一个好途径。(完)

管老师,你好,我1号要到清华大学学习,麻烦你对这篇文章做一些修改。

州组织部领导看后,认为文章写得很好,为了保障让自治区入选,特提出如下修改意见,供你修改时参考。

1、第一部分,把社区干部的作用方面的内容增加一些,比如,在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

2、第二部分的存在的问题部分再提炼一下,有些内容可以进行一些合并概括。

3、对策建议部分的对策要针对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接,不要和提出的问题相脱节。有些内容可以再归纳提炼一下。

文章修改好后,直接发到州组织部这个邮箱(2337204@163.com)在下周一,8月2号发过去。谢谢。

2.队伍建设途径 篇二

一、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企业中的很多领导人只关注企业的利益问题, 而并不重视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公司的业务搞好, 思想政治工作开不开展都是无所谓的。所以在他们实际工作中经常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问题, 只是有的时候为了应付上级或者响应国家号召而做点表面工作, 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而且, 当外界评判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的时候, 重视的也仅仅是经济效益, 并不在乎企业中的文化范围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这样, 企业领导就更加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了, 他们不是把政工队的建设当作是增强企业活力的, 而是当作企业的一种精神负担。由于他们的这种思想, 会使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 其精神文明建设并不能与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相平衡,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 政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思想观念过于老旧

现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政工队伍中成员的能力差别大、年龄结构冗杂、综合素质并不统一的现象。有很多的员工已经不能胜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求, 很多适合政工建设的员工反倒选择到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部门工作。由于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 导致很多员工对自身要求很懈怠, 不会去积极的更新观念、学习知识, 用他们的传统思想模式来解决新的问题, 显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 企业不重视对政工队伍中人员的培训

很多的政工建设中的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是也使他们的思想定型, 难以有新的创新和突破。但现在的很多企业不重视对政工队伍中人员的培训, 所以他们的整体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有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只重视职称, 而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实质性地培训, 这样的培训是没有效果的。

二、社会对于政工建设提出的新挑战

(一) 企业政工队伍的稳定性

我们都知道, 一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有着无私奉献、时时准备经受磨练、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他们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 但是却肩负着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贡献的责任。但是在当今充满着诱惑的年代, 很多政工队伍中的成员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 反而到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思想再加上外界社会对于政工工作的不重视, 使他们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企业政工队伍的稳定。

(二) 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 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和正确的发展策略。企业政工队伍不应该墨守成规, 而更应该在这个时候把握住当前的发展形势, 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通过在公司中展开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活动, 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士气, 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团队建设。从而让他们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现今的技术对其工作方式的挑战

当今社会, 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各种工作的工作形势, 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 很多企业都与时俱进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也在网站上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创建了员工的网络论坛, 方便他们提出对公司的建议和自身的问题等。但是通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网络的点击率都很低, 很多员工心里有着怕得罪人的心态, 所以从来都不敢到网页上公开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即使有的员工提出了问题, 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因为企业领导者也不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 只是在空闲的时候会想起来看一眼, 很多领导还对于员工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避开不谈, 可见这种网络平台形同虚设, 并没有有效的解决员工的问题。所以, 这就需要企业政工队伍中的成员多浏览网页, 并及时将得到的消息与领导进行沟通, 将网络平台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一) 提高对企业政工队伍中成员的重视度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企业对政工队伍中成员的不重视。但是却不能否认企业的政工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事实, 他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公司始终保持着活力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企业必须提高对政工人员的重视, 企业可以提高政工人员的地位, 适当增加他们的薪酬和福利,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才有利于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 提高政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一定要加强政工人员的竞争意识, 并采取一定的淘汰机制来刺激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企业的政工队伍中的成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所以, 我们需要挑选出整体素质高、有较强的责任心、思想觉悟高的年轻员工为企业工作, 也可以适当的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 建立奖励机制, 来促使他们更好的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 优化企业政工队伍的结构

企业政工队伍的结构是企业政工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 所以企业无论是采取招聘的措施, 还是采取从其他部门调入更适合开展政工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措施, 一定要保证政工队伍中是资历高、素质好的专业性人才。而且, 要尽量保证政工人员的专业不同, 只有当他们各有所长的时候, 整体的实践性才会越高。

四、总结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也就更离不开政工队伍中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的政工队伍建设的好, 就能有效的调动起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 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 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要重视政工队伍的建设问题, 也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企业中员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变得多元化, 企业中的思想潮流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就需要加强企业的政工队伍建设, 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才能够增强企业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力, 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 从而确保企业各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企业,政工队伍,建设途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志强.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王岩.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3.队伍建设途径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47-02

一、双师素质标准解读

考虑我国相关人才市场的状况,我们对不同来源的双师素质教师,采用有区别的标准。所有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实际技能;具备组织、指导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的能力。但对理论转型教师和实践转型教师采用不同的学历和职称标准。

1.证书标准

以双证书为标准认定为双师型教師的,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原来是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必须是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第一学历专科及以下的,必须是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理论教学能力上,必须按照我院专业课分类目录,具备2门以上主干理论课和合计6门以上分支课程(指前述主干课程的细分课程)的授课能力,教学评估在称职以上。以上条件,是理论转型教师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通用条件。证书范围包括:国家劳动部门和其他特许部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技能鉴定员资格证书、技能培训师资格证书。

从相关的实际业务工作岗位调入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具备相关专业工种高级技师职称的、具备中等专业或技工学校第一学历,或者具备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取得一项国家正规执业证书并连续从事该工作2年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调入前,连续从事该专业活动2年以上;能够讲授相关专业技能课,并能讲授相关专业理论课1门、及分支课程2门以上,教学评估在合格以上;获得理论课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上职称。

2.资历标准

理论课教师以一定资历(挂职锻炼、指导实习、其他方式参加社会实践)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除满足前项所列通用条件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来主持、参加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应用研究,验收或采用;主持、参加校内实践教学研究(包括全仿真实验室设计、建设),并实际应用于教学,效果良好。按此标准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不要求考取前项所列证书。

3.竞聘标准

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双师素质教师,均可竞聘上岗。但岗位考核和发放双师岗位津贴均以岗位标准为准。

4.岗位标准的制定

在程序上,首先根据学院现有专业和一定期间的专业拓展规划,确定技能型专业和该专业的技能型课程;第二,规划出该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第三,根据前项重组课程并规划出重组各相关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第四,按照前项教学目标的要求,规划双师岗位目标和标准。对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以及基础岗位不同,实行分类标准。

二、当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1.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之一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相制约。理论知识的幅度、深度,对于培养技能所需时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知识的幅度、深度,不是简单地用学历来衡量的。尤其是从我国这种以培养官僚“肢体”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只能为官僚机构的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局部工作。这也是我国目前情况下,虽然劳动人口的文化结构很低,但仍有大批大学生失业或找不到岗位的基本原因之一。掌握或较快地掌握一种技能,需要有一定幅度、深度的基本知识做基础。知识面窄、深度不够,掌握一项技能就慢,或者无法达到精深。但要求过宽的知识面,有些是不必要的,关键的是在更多场合下,是不可能或不可行的。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把握好理论知识的这种幅度、深度界限,对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是十分重要的。

2.教育补偿机制。虽然目前教育经费仍由国家或部门拨款或部分拨款,教育补偿也是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因素。从长远讲,培养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眼前来看,学校要增加费用开支。这些投入,需要由招生收入予以补偿。追求办学收入最大化,是学校扩招的基本动力。减少培养过程的投入、提高投入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3.教育市场需求规律。在用人单位多元化、人才使用双向选择和技术进步加快的条件下,必须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组织教育资源、设置培养目标和方案,学校才能生存、发展。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人才流动机制。不论是自己直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还是直接从实践部门引进符合条件的人才,都是学校参与这些人才市场竞争的行为。人才的流向和培养、引进成本,会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竞争的加剧而变化。即使是实行新的用人制度,以外聘方式引进,也不例外。这是任何学校在规划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按照教师素质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市场规律、教育需求规律和补偿机制,本着重在实用和质量,而不是简单追求数量、应付上级检查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培训途径。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上,通过调整、制定配套的相关引导性、激励性政策措施,发挥学校和教师两个积极性。在统一的素质目标、规模结构规划的引导下,通过适量外聘、少量外调、进修培训、实践“进修”、产学研结合的成组培养和社会兼职等多种方式,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1.适量外聘。指外聘兼职教师。外聘比例(指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以下同)可以控制在10%~20%以内。外聘技能型教师是双师教师的重要补充。为了检验、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了使实践教学始终站在前沿,也需要聘请第一线实际工作的行家里手参与实践教学。包括参加实践教学考核委员会,参加对学生能力、教师能力的考核鉴定,参加制定、修改素质标准。外聘的最大问题在于外聘人员的允许外出任课时间和学校计划教学时间的冲突较大。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建立稳定、广泛的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密切的、适当形式的互惠联系。

2.少量外调。高职学院的专业课师资补充,应结合新的专业设置,尽可能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中选择。严格控制从院校直接选拔年轻教师;新进硕士毕业生,也应该在从事1年理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到实际部门锻炼1年。并制定严格的实训锻炼目标要求及考核、检验的方法、程序和标准。要控制外调比例,部分原因是要把双师队伍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起来,兼顾实践教学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与学历层次。同时,这也是保证实践来源的师资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控制这种来源教师所占的比例,使相关专业严格按照需要和标准选拔实践型教师。

3.进修培训。进入院校培訓,要严格按照学院专业规划进行。对于计划(或预料)减少课时的模块,其原有教师的进修和实践,必须符合新的专业规划的要求。通过到相关机构进行专项技能培养、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包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双证书,这是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之一。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正如我国的各项考试制度一样,证书考试仍然是以知识点为重心进行的。双证书和双素质之间,是有差距的。

4.实践“进修”。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最基本的途径是让教师到与专业对应的实践岗位锻炼。这是长期的、基本的培训途径。可以采用驻厂(场)实习、挂职实习、支援和服务实习等多种形式。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每年结合专业调整情况,以专职专业课教师的10%~15%的比例为宜。力争在5年内,使80%专业课教师都在相应岗位工作半年以上。以后则采用包括其他形式在内的多种方式,保持与实践的经常性和紧密联系。在专业调整时期,可以较多地安排教师参加实践。要求是:时间相对集中;任务目标明确;考核、验收严格。

5.社会兼职。社会兼职是指教师不仅是本岗位的教师,而且同时是其他岗位(校内外)的工作人员。包括两种类型:学院提供的和教师个人从事的兼职。

第一,学院提供的兼职。不论是学院内部实践性岗位兼职(学院医务室、食堂管理、物业管理等),还是相关学科教师结合创办公益性或盈利性社会服务、咨询机构(如律师事务所、148援助服务、企业咨询诊断事务所、健康咨询中心等),这些兼职职业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锻炼能力的舞台。教师对这些活动过程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听、看这些间接途径获得,而且是要通过自身处理、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随机的复杂行动来获得。而且这些实践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便于教师个人和教务部门统筹安排时间。这种兼职活动,在为学校节约人员工资、培训和实践费用开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但这个途径可以容纳的人数是有限度的。正因为如此,这种途径,没有必要给予比例限制。

第二,教师个人从事社会兼职活动。包括经营、开发、跨单位兼职。在锻炼、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方面,作用远大于前述各种途径。在这里,教师的兼职实践是最紧密地个人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经营状况、开发成败、供职能力、水平的高低、决策的恰当与否,都直接影响他本人的物质利益。因此,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由此扩展知识、更新知识和技能,来自于完全内在的动力。是一种永不枯竭、百折不挠的动力。这和外在于自身利益的学院或行业规范、标准所加于他的外在压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实践者会自觉、及时、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类实践活动,也不需要学校花费一分钱。

6.产学研结合的成组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具体包括3种类型: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包括全仿真实验室项目研究)、产学研结合。除去纯粹的教学研究外,产学研结合的课题研究活动,实践性、技能与知识综合性强;实施的可控性好;与当前教学活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进程的需要,随时随地到实践中考察、学习,考察、学习目的性强,因而实践环节紧凑、有效;实践成果检验标准客观、准确。这些特点,使产学研结合成为提交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的最为理想的模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晓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7).

[2] 唐瑞海.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5,(6).

[3] 旷健玲.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4] 顾文明.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5] 张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现状和对策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2).

4.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途径 篇四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建设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不能仅停留在对安全文化理念的空洞宣教上,也不能仅着眼于局部的、个别的文化形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问题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途径包括:

一是要以坚持强化现场管理为基础。一个企业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等作斗争,而且还要同自己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管理,搞好环境建设,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并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

二是要坚持安全管理规范化。人的行为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坚持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

四是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

五是要坚持树立大安全观。企业发生事故,绝大部分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以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人们建立安全新观念。我们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建立大安全观,通过宣传教育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行为。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就能有所保证,这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

浅谈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企业中,谈到生产就不可避免要提到安全问题。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

5.队伍建设途径 篇五

作者:杨清云 文章来源:万源联社 点击数:445 更新时间:2007-12-20 11:41:

42要目:★ 万源农村信用社被评为内审工作先进单位

★ 万源市农村信用社2007稽核审计工作综述

★ 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队伍建设的途径

编者按:万源市农村信用社2007年稽核审计工作,以联社确立的工作思路为指导,结合改革发展具体实际,着力开展“强内控、防风险、争创无案年”活动,对稽核队伍、稽核重点、稽核方式、稽核范围、稽核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推动了稽核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万源农村信用社被评为全市内审工作先进单位

在达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第一届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万源农村信用社被评为全市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从而成为全市金融系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近年来,该社稽核审计工作紧紧围绕联社整体工作安排部署,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坚持“全面加强内部监督、促进依法合规经营、提升稽核服务质量、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序时稽核、专项稽核、后续稽核、再稽核以及制度执行年、合规经营(操作)、案件风险排查、创无案年活动。认真履行指导、教育、预防和惩处职能,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未发生任何责任性事故和经济案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经营合规稳健运行。三年来,完成序时稽核1210社次,完成211个专项审计项目,发现问题8935个,提出稽核审计建议380条。

万源市农村信用社2007稽核审计工作综述

一、科学制定稽核工作思路

针对实际,研究制定“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即:提出了“创新方式、加强力度、扩大范围、保证效果”的稽核工作理念;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推行对稽核直接对象、业务管理部门、稽核人员的三重严格问责;构建“监事会→稽核审计部→稽核大队→稽核人员”的四级责任控制网络;建立一线员工的自我监督、分社主任的实时监督、信用社主任的直接监督、业务科室的职能监督、稽核审计部门的再监督的五级监督防范体系。

二、完善稽核工作制度

先后制定并下发了《稽核项目质量管理办法》、《稽核现场检查办法》、《稽核人员道德准则》、《稽核员后续教育办法》、《内部稽核章程》、《稽核员目标考核办法》、《稽核员人盯社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行为失范监察制度》、《干部职工廉政诫勉谈话制度》、《2007年稽核人员

目标考核办法》等10余个规范性制度文件,有力推进了稽核工作制度化、稽核操作流程化进程。

三、创新稽核手段

一是建立了稽核承诺制。每次开展稽核工作,被稽核单位均要对稽核事项作出书面承诺,明确双方职责,维护稽核的严肃性。全年收到书面承诺书 378份。二是建立稽核整改回复制。做到查处与整改并重,对稽核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报告,有效地控制了违规问题“前清后欠”,屡查屡犯的现象。全年收到稽核整改报告96份。三是建立管理建议书发送制度。对稽核发现的重大问题,以监事会名义向职能部门发送管理建议书24份,进行风险提示,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效能。四是建立稽核工作例会制度。将每月第一周星期二定为稽核工作例会日,以此为平台,定期听取稽核人员工作汇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并在每月主任工作会上通报稽核未整改事项,要求主任当场作出口头说明。全年召开稽核例会12次。四是规范稽核处罚程序。为使稽核人员充分履行查处职责,全面反映暴露问题,将稽核人员发现的问题提交工作例会进行研究,采用统一处罚尺度,以“稽察通报”形式将处理结果向全辖通报。全年共编发“稽察通报”12期五是规范稽核载体。为提高稽核人员工作效率,为每名稽核人员配备电脑笔记本,统一制作并使用规范化的稽核工作底稿、取证记录、资料调阅清单、稽核处罚通知书、发现问题移交书、稽核整改通知书等,达到了稽核工作文本的格式化、规范化、标准化。六是创办“信合稽察简报”。该简报全年编发12期,设置了稽核工作动态、稽核工作探索、稽核工作专题报道、业务辅导、稽核风险提示等栏目,针对业务风险点进行了剖析、规范、引导和提示,丰富了员工的业务知识,有效地规范了操作行为。并以公文方式发表金融信息9篇、金融调研3篇,被多家媒体采用。

四、设计业务操作监管流程

为尽量减少业务操作风险发生,在3月组织编写了“农村信用社业务规范化操作监管流程”一书,并印发到每位员工手中。该书编印后,得到四川省联社高度评价和肯定,在该书基础上,经省联社完善改编后的《四川省农村信用社业务流程合规操作手册》一书已正式出版,并在全省农村信用社推广实施,成为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规范化操作的范本。

五、强化核心工作,加大稽核力度

一是全面覆盖,做好序时稽核。全年开展序时稽核342社次,40个营业网点均稽核到12月份底,稽核面均达100%;二是重点突出,抓好专项稽核。全年共实施专项稽核6次,共计稽核检查191社次;三是注重整改落实,做好后续稽核。共计实施后续稽核191 社次,形成后续稽核报告58份;四是务求实效,认真开展再稽核工作。先后对白沙、官渡、大竹9个营业网点进行再稽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

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队伍建设的途径

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湛、敢于碰硬的稽核审计干部队伍,是发挥稽核审计部门内部监督作用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队伍建设。

一、充实稽核队伍,准军事化管理。稽核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协调能力及执行能力是决定稽核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通过公开选拔、择优聘用的方式,将一批能干事、善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具有充分服从性和高度自觉性的优秀青年员工充实到稽核队伍中来。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稽核审计工作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同时,围绕稽核审计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信用社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三、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经常开展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新业务知识培训,积极鼓励稽核人员参加会计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考试。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力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稽核审计队伍良好形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基层的精神,营造爱学习、勤工作、争奋进的良好风气。

五、加强廉政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作风,做到廉政教育经常化、监督制度化,严格执行稽核工作纪律,并自觉接受基层员工的监督。

6.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篇六

民主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成果,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完善。

第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化作为动力支撑,很难建构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失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在构建新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重视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该自觉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构建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第二,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市民社会的强大、繁荣和成熟,能够培养和深化民主价值文化,把市场经济对政治发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直接推进民主进程。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巩固市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培育社会中间阶层,鼓励社团的组织的发展,加快市民主体的形成和扩大,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各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缓和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它们的激化,同时又能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相互平衡,对国家产生一定的权力制约,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受更多的直接干预。最后,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的政治推动力,促进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共生共强。

第三,努力扩大基层民主。新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作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全面实施,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为发展民主政治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行为和习惯,提高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把民主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其次,要理顺政治关系,维护当地民众的权益,保证国家政策得到妥善落实。

要认真处理好民众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关系,自治组织来源于民众、授权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其决策权和管理权与民众分享并受到民众的监督。处理好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自治组织能力的发挥,维护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队伍建设途径 篇七

特岗教师、支教教师比例高, 骨干教师比例低。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 而老教师, 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实践能力不是很强。骨干教师比例已经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年龄和性别比例不对称。在教师年龄结构上, 出现断层现象, 不利于学校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个别学校女教师所占比例大, 呈逐年上升趋势, 经常出现产假、孕期挤到一起, 出现教师“短暂性匮乏”, 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

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 “骨干型”教师少, 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个别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孩子特征的教学方法, 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 杜绝不文明的行为。近三年来招聘的新教师, 有的本身专业是非师范类的, 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不是了解, 特别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层面上。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教师学历与能力不协调。学历与能力存在着差距, 呈现一种“高学历, 低能力”的状况。以及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依然存在, 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 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 转变教育理念, 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 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

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教师队伍的紧缺导致了我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 优秀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其他学校, 使得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进行的难度加大, 给学生的适应性也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教学工作。

职业归属感不强,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压力敢很大, 对自己职业没有成就感, 依然报有“跳槽”, 参加其他类的考试, 或者转行。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提升, 出现了“职业疲倦”和“职业懈怠”现象。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以更好的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改善和提升教学环境和教学成绩。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 注重增强教师素质, 培养教学骨干人才。将集中式培训、教研式培训、网上培训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 体现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我校教师发展需要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培训主要任务加强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问题, 同时还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具备教学艺术问题。围绕这两个方面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人才, 形成具有规模和带头作用的骨干队伍。在骨干教师培养上注重培训,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素要, 提升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继续进行教研连片活动和“教师优质课”活动开展, 通过教师自评、互评、观摩、交流发现教学工作中不足, 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 形成富有学习风气的教学环境, 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三是切实做到德高为范, 关爱学生, 沟通家长。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引导, 不能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造成社会对学校的不良影响, 避免优生回答多, 差生不让说的现象。面对我校留守儿童多的现状, 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 在共同交流中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及时了解和解决家长和学生反映的问题, 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来促进孩子的教育成长。

四是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注重教学人才梯队建设,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成就感差的现象,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对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和成绩显著的老师进行适当奖励, 以及在评优选先活动给予优厚的政策, 创设一种争先创优的工作环境, 是人才各尽其能。在职称评定中, 注重对一线教学老师和青年教师的选拔, 使职称结构逐步合理。

综上, 通过对我校教师队伍培训、连片教研和优质课竞赛、与家长和学生沟通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达到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目的。

摘要:作为移民地区, 教育发展关乎着整个地区发着, 而教师队伍建设对移民地区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乎移民地区教育的成功得失。笔者就宁夏移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8.队伍建设途径 篇八

在校本培训的制度建设上,各校根据区教委的工作意见要求,都制定了符合学校现状的培训制度。例如,大兴七中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实际需求,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干部学习培训;榆垡中学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榆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和《领导干部日日思》;采育镇第三中心小学要求每位中层干部制定一份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自我分析,明确发展目标,制定目标达成的具体措施;青云店第二中心小学加强对每位干部校本培训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做到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学校、各单位、各幼儿园基本上都采取听讲座,外出考察,定期召开校例会,组织汇报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干部校本培训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学校又都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

庞各庄中学的“校长导读”培训模式,通过校长导学促进了领导班子读书习惯的养成。

德茂中学通过“立制度、定职责、促学习、抓绩效、搞评议”,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兴四中实行“领导包组制”,每位领导班子都要参与一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既督促指导教研组长认真按时开展教研活动,也可以跟随教研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大兴八中通过举办论坛活动,在研讨中提高干部的素质。学校继2010年成功举办了教学论坛之后,今年又举办了德育论坛。全国首届校长教学领导力高峰论坛在我区举行,在八中设立了同课异构分会场。

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培训方式,采取“拉菜单”式服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拉菜单”就是将讲座、培训项目开列出来,做成“培训菜单”,让教师各取所需。“走出去”就是受邀到外校外省市讲课、讲学,通过这种方式给予领导干部适度的压力,使其更加积极地、良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采育镇第一中心幼儿园通过参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2011年6月,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大兴区学前教研室组织的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安定中心园、魏善庄第二中心园、庞各庄中心园结成了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

今后,我区干部校本培训工作将把干部自身需求和教育事业客观要求作为干部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按需施训,以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培训模式,保证干部校本培训的质量;加大对校本培训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强调研训并重,提高干部素质;规划未来,为年轻后备干部教师搭建共同学习、相互研究、并肩发展的平台,让年轻干部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与交流中不断成长,促进年轻干部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干部的校本培训工作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还比较滞后,我们将通过网络学习让干部在教育教学、教改实践、教育科研等方面努力走在最前沿,站在最高端。

9.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九

企业青年文化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在企业内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把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放到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大局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格局中去考虑和推动,自觉纳入企业文化创建之中,重点把培育和弘扬“忠诚事业、追求更好”的平禹精神、强化青年企业主人翁意识、促进青工提高业务素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青春建功等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内容,把服务企业发展与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采取了先易后难,聚焦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狠抓了推动实施。

1、营造氛围,强化宣传引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工作之中,公司团委结合公司党委围绕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开展的平禹精神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从抓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入手,层层召开团的工作会议,大讲抓企业青年文化创建活动目的意义、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帮助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提高认识,增强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强化了团员意识教育,在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了“我同祖国共奋进,我与企业同发展”主题教育。同时,结合团的工作实际,在全公司团组织中层层开展了青春建功理念、最佳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组织团员青年进行了“企业在发展,我们怎么办”和“怎样让人一眼看出我是共青团员”大讨论,引导青年围绕企业文化、平禹精神与企业、青年的关系等方面,挖掘企业精神的内涵,提炼具有共青团特色的青春建功理念,共征集青春建功理念用语300余条。在广泛讨论、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青年为本,服务为重,求实创新,勇于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平禹青年文化理念,并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初步形成了共识。

2、立足岗位,强化理念渗透。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把团的工作理念内化为团员青年自觉行为,体现在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上。特别是通过实施理念灌输教育,强化企业青年文化理念,赋予每一种思想、理念以具体的内容。一方面开展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按照公司党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步骤程序,开展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深化了“让团徽在岗位上闪光”、团建“五个一”竞赛等活动,引导团员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目前,立足岗位做奉献,争创一流好业绩在团员中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加强了团的标识性建设。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和优势,在各单位显要位置建立了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牌版,悬挂了宣传条幅标语,并结合青年岗位工作特点,制定了具有青年特色工作的警示语、提醒牌,使青年文明用语、团员青年工作标准等,时刻用“青年为本,服务为重,求实创新,勇于奉献”激励团员青年、约束团员青年。

3、载体推动,体现青年特色。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具有青春的特质,必须体现青年特色,特别是通过具体的载体活动,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于一体,使广大团员青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的同时,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为确保设计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制度化,我们层层建立了以二级团委为核心的青年文体协会、青年自学协会,从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不断加强开展文化学习活动指导。要求各单位年初都要制定开展文化活动计划,季季有主题有计划,月月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活动结束后将总结及资料上报公司团委。今年,我们围绕纪念五四运动88周年重点突出了青年思想教育和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始终坚持弘扬青春、奉献、上进主旋律,通过举办纪念大会、演讲比赛、征文、艺术节、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等形式,展示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文化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举办的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深受公司领导及公司广大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成为公司团员青年传播新知识、宣传青年文化,促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公司发展稳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0.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篇十

陶学荣黄元龙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必须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1、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政府必须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各国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本国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原来以官僚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正逐渐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取代。“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哪个国家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好、服务效率高,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正面临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其管理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并加以监管,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从过去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确实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中国加入WTO,也呼吁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WTO的一整套规则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的,或者是通过政府来约束企业的。因此,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须尽快从原来的生产者角色中退出来,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按照WTO规则并恪守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3、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说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府以及办事程序如同鱼缸里的鱼,是透明的、公开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需要一支观念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公务员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有的专走“上层路线”,“不怕群众意见大,就怕领导印象差”;有的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吃、拿、卡、要,对自己或小集团有利的事大开绿灯,对自己没利的就推诿或置若罔闻,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行为上腐化堕落等。这些行为都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作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

型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管理就是服务”,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小政府、大服务”、廉洁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扩大公民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向地方实行更多地分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审批项目和程序过多过杂,甚至乱收费、乱罚款、同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规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要求政府必须规范审批行为,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或取消,对于非政府审批不可的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3、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我国政府过去把公共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公开往往看作是内部秘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行政执行随意性强且缺乏监督。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政务公开是实现决策民主和依法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适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目前,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衽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透明政府提供制度保证。

4、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即电子化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此外它还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提高政府的反映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开放政府。中央提出,我们的政府要由传统的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真正建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新的人民政府体系。

5、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废止以GDP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使政府权力始终处于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必须追究相关政府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责任。建设一个负责的、讲诚信的、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6、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公共财政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效进行公共服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危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当前国有资产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籍此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财政资金过多投资国有企业、基础领域和竞争必行业,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投入过少。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这种投资型财政体制,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和现代金融制度。政府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抽身出来,把公共资源的力量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上来。要改变对现存国有企业的投资软约束,避免国家直接向竞争性领域进行增量投资,消除金融业的行政垄断,增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各类基础领域。

7、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上一篇:培训机构校长致辞下一篇:初中考试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