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2024-06-28

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精选13篇)

1.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一

网络传播和舆情引导

在面对互联网给舆论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要研究和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文明、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渠道的去中心化

增加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与舆论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统渠道相比,互联网分布式和开放性的技术结构使得网络不存在技术上的中心控制问题,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解除了舆论传播中地域、时间、人数、方式等限制。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表达新手段和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新空间。互联网因而成为现今社会重要的舆论场所,承载了调动民心、反映社情、汇集民意,影响事态进程等功能。

但是,互联网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可能使负面舆论在短时间内得到散播。境外一些组织和机构不断研发网络穿透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政治宣传,推销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境内一些人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门户,以及手机短信、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借题发挥,恶意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放大”社会矛盾,试图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网上问题落地化。这些负面舆论散播如果任其发展,会混淆网民的认知,从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表达自由权的普及

促使舆论引导方式与时俱进

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每个用户都拥有平等的信息传播权,虽然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审美旨趣、利益诉求,但是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见解、表达诉求、释放情绪。

虽然这种表达自由体现了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现实中许多网民只具有“免于„„的自由”的自由观,却没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因此,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促进公民表达的积极自由,是政府部门、媒体和公民应尽的共同责任。但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迅捷性等特征,以及大部分网站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传统舆论引导方式不能完全应用到商业网站的管理之中,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中舆论一律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所带来的舆论源头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的现状,又使得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量急剧增大,技术含量和管理难度也骤然升高。再加上网络舆论引导的力量较传统媒体相对薄弱和分散,防范和处理网络负面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

利用渠道优点加大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兼具报刊、广播、电视、图书、音像等传统媒介的优点,这为正面舆论的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互联网的全覆盖、全天候、超链接的传播特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可以在网络上不间断地得到滚动式宣传,从而提高正面舆论的影响力。

二、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势,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将宣传工作内容有机地融入网络文化和娱乐活动之中,使网民在轻松愉悦的互动参与过程中升华思想,从而增强正面舆论的吸引力。

三、利用互联网对等传播技术所带来的交流互动性、平等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加强群众与领导、专家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阐明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努力把网民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正面舆论的引导作用。

四、利用移动式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以及搜索引擎链接的聚合性特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信息,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和处置意见等,有助于增强正面舆论的强势地位。

2.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二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鲜明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动性、发布迅捷性和检索方便性等。[1]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的观点可以更好地得到表达,对于热点事件也会有更多的讨论和意见,如果不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舆论进行适当的疏导,则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信息传递和社会秩序。暴雨事件后,对灾情的及时报道能够给人们准确的信息以应对灾情,促使人们及早防御,因此对灾情的报道必不可少。此次灾情发生后舆情也同样火爆,因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舆情发展为何如此广泛,各大社交平台舆情引爆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网络传播特点。

二、网络传播者身份的匿名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在各大社交平台中的网络传播身份具有匿名性,这就导致个体可以进行角色的自由选择和转换。且现在对于网络空间中言论的立法也并不健全,这就使得网络传播者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基于此,网络传播内容较为随意且无规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网民情绪的宣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身份的相对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2]更能够使得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意见。

网络言论的表达可以使他们把对现实灾情的恐惧转移到网络中来。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前期媒体未对安徽灾情进行报道时,网民就是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发布自我观点的,体现了人们对于安徽暴雨的恐惧。同时,由于官方对此言论应对的不及时,导致谣言的出现和蔓延,出现了类似“安徽是国家默认的长江泄洪处,而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优劣造成的”等言论。

三、网络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网络使得人们的交流范围扩大,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网络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固有群体的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这就为公众舆论的出现提供了必备的土壤。

在此次暴雨事件中,人们不仅可以对自己身边的情形和环境进行观察,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观看整个暴雨事件以及暴雨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带来的危害。而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同样受灾严重的湖北和安徽却受到媒体不同报道程度的对待,也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同时,媒体对安徽和湖北灾情的不同报道程度的意见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共鸣,网民在网络平台发表共同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导致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网络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一般而言,网络传播效果是由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受众在情感、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被预测,传播效果往往是开放的、难以控制的。并且因为受众在网络传播中获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他们在信息生产流程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受众的参与使得双方的互动更加明显,也导致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传播过程;同时,在网络中,人们所发表的观点和意见都因为互联网的海量空间而聚集在一起,使得每个网民都能公开地观看这些已经被发表的意见,从而进行网络群体的聚合,产生共同的群体合意。

在充满群体合意的社交平台中,会产生一种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的压力,即群体压力。这样的社会心理会导致更多的人发表同质的意见,而排斥那些拥有不同意见的人发声,出现网络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在暴雨这一事件中,人们的关注点从对灾情的报道逐渐转移到对媒体不报道安徽灾情事件的不满,且对安徽媒体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在社交平台上对安徽媒体的集中批评也充分体现了这点。

五、网民的把关作用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4]把关人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在网络传播中,网民也可以是把关人。这不仅意味着网民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绕开某些政府或网站的把关关卡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的引导者。

正如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学》一书中所说:网民在博客中发布内容时,是需要经过选择与思考的,这个过程是一种把关;网民在论坛中转发帖子,也是有选择地进行内容的再传播,这也是一种把关行为。暴雨事件中,网民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发表的意见都是经过了筛选和把关的。而这种把关又会促使形成关于这一看法的集中讨论,从而引发媒体对这一现象的重视,进行新一轮的媒体的把关。因此在此次暴雨事件中,网民们集中对安徽媒体的不满以及对湖北暴雨灾情的看法也充分体现了网民有意识的把关过程。

六、结语

因为网络传播的种种特点,网络舆情的发展更为迅速和复杂,而又因为网民自身的把关现象和网络群体中群体压力的存在,舆情的发展可以受到一些把关和限制。因而在舆情发展时,政府及媒体要更加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同受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向受众传递真实的信息,进行合理合适的引导,以避免和制止舆论谣言的肆意传播和扩散。

摘要:进入7月以来,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天气,连续的暴雨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灾情,网络舆情更是发展得热火朝天,各大社交平台也接连被灾情和舆情刷屏。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中传播者身份、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和网民自身把关等方面来分析在暴雨事件后舆情火爆的原因。

关键词:舆情,网络传播,把关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其平.网络传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理论建设,2007(06):1.

[2]彭兰.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3.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8.

3.网络受众的特点及传播功效 篇三

2008年9月,三鹿集团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曝含三聚氰胺,致各地数百受害婴幼儿患肾结石,被网络称为“结石门”事件。次日,《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网文神秘曝光,并快速流传于网上,文章直指百度涉嫌向三鹿收取300万元“新闻公关”保护费屏蔽负面信息,使网民无法搜索到更多有关内容,人们称之为“保护门”。

本文拟就“结石门”、“保护门”和“最牛钉子户”等媒介事件,看网络受众的特点和作用。

一、网络受众的特点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网民除了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等方式接受信息外,还可以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个人博客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在这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活动中,网民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或对公共事件自由表态,相互之间能够灵活沟通和交流。

网络进行的是网状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对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传播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将传播分为五大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统媒体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工具,而网络则是融合了多种类型传播的新式传播媒介。当一条信息面对众多网民进行传播时,这是大众传播;当网民直接与信息发布者或另一网民进行交流时,这是人际传播;当具有相同爱好或目标取向具有共同点的网民在特定的网络空间里进行小范围交流时,这是群体传播;当某个企业或部门通过自建的网站对内或对外发布信息时,这又是组织传播。由此看来,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进行的大众传播已有明显不同,它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①

正是网络的这些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受众和传统受众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何为网络受众呢?网络受众,可诠释为网络传播所面向的无名个体与群体。其与传统的纸制媒体或电子媒介的受众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可以是隐匿的,这样其传播活动很少受到限制。

2、受众身份的双重性:

传统媒体传播呈现一种明显的单向流动性,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网络传播中,受众不但可以自由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更重要的是,受众不只是接受信息的受者,还可以充当发布信息的传者。网络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3、受众身份的互动性:交互主体

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受众——传者之间的纵向的意见反馈。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极其方便地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网上交流方式,与作者和编辑进行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其二是受众——受众之间的横向意见交流。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对某一事件的意见看法“贴”到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上发表,与其它网民一起讨论。

尼葛洛庞帝预言,受众甚至可以跨媒体将自己需要的内容再组合成一份报纸(或其他类型的媒体),形成个人的报刊(电台或电视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众化传播。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变化,网上订阅、视频点播、BBS、论坛、博客或者播客,以及信息推送等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网络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自由的交流信息。

4、受众身份的个性化自我表达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而获得和形成的外在行为模式。社会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职业、财富等。每一个个体都会拥有多个身份,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角色丛”。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中,人们必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这些场景的特殊要求。网络赋予人们的是一种“虚拟角色”。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个体的角色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与以前的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不同的是,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地自我表达的平台,任何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别人分享。在网络受众的身上,客体身份与主体身份交融起来。网络极大地体现了网络受众的主体性。“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②

受众的角色会随着媒介变化而改变。与以往的传统媒介不同,网络这种双向型、去中心化的媒介为受众主体构建机制的重新构筑提供了种种新的可能。在网络世界里,网络受众大多会脱去压抑自己原生态的面具,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尽显自己的锋芒和个性,扮演着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这样网络就给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他们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塑造全新的自我。他们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或不便向他人吐露的纯属自身的真实、重要、隐秘的私人细节和内心想法显示出来,摘下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具,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本身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往往更彻底地揭示出人的本性。③

5、受众法律意识缺失带来的弊端

网络传播中,受众的多元化和隐匿性为不安全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大开方便之门。发泄的快感和各种政治、经济势力利用舆论企图的存在,一些人出于各种心理和目的进行违法犯罪信息传播,一些无法考证的传闻、流言、诽谤、虚假信息便泛滥开来,很容易引起接收者的非理性、情绪化,盲目地认同和跟从传播,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传播失控。例如作为受众一部分的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网络为恶,黑帮分子可以利用网络贩毒,敌对分子可以利用网络制造动乱,黑客出于各种目的攻击不同的网上结点,随意修改网上信息,导致信息虚假,从而引起传播失控。这些缺乏法律意识的行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德国批判学派的哈贝马斯(Habermas.J)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④所以,探讨网络传播的控制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时下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网络传播的法规,但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有待及时跟进、完善。不妨借鉴一下一些国家对于影视管理的分级制度,对网上的一些言行、图片等的尺度,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也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立法在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时要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传统媒体的做法。网站作为一个信息发布主体,自然承担着文明办网的主要责任,所以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网站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受众的功效

1、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动。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已成为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的重要力量。

2007年2月26日,“最牛钉子户”的照片首先是由网络受众发到猫扑、天涯等网站,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并被好事者戏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新民周刊》,2007年3月28日)。4月2日下午到晚上,从协议达成、事件当事人杨武撤出,到拆完房屋这一段时间内,人民网、新华网重庆频道和华龙两江论坛直播了拆迁过程。网络直播“最牛钉子户”拆迁过程的消息,随即被其他媒体纷纷转载。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来看,尽管“最牛钉子户”的报道由传统媒体唱主角,但网络媒体不仅提供了最初的新闻来源,而且扩散了传统媒体的有关报道,还进行了网络直播。这一典型个案表明:网络媒体在推进我国信息公开与舆论开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网络受众打破地域限制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在百度“保护门”事件中,有网民发文《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其内容大体是这次事件中,2008年8月11日,在这封信中称:现有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给予百度以一个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即可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通过百度难以搜索到广告企业的负面讯息。信中更强烈建议,在“肾结石”事件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应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元(保护政策最低费用)的框架协议,这样,小网站有关三鹿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再加上其他公关努力,此事件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信息一出震惊了整个网络,很快传统媒体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不久,又在网络上传来了“竞价门”事件。在天涯杂谈一个《牛人揭秘:百度是这样保护三鹿等大客户的》的帖子引起数万网友的关注。2008年11月15、16日,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第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竞价排名黑幕。这是百度继涉嫌“三鹿门”之后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17日,百度声明致歉,并要整改这一服务。

网络受众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挖掘了事实的真相,维护了受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我们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受众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是新闻事业生存的需要。而了解受众的变化,不管对传统媒体网站来说还是对商业网站来说,都是经营好网站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网络受众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

②刘吉,金吾伦等.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78.

③刘京林.大众心理传播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④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OL].wwwd.oubanc.omg/roup/topci/

1032890/30K2,006-05-08

⑤符号:《“异地监督”的妙用》,《今晚报》, 2002年6月14日。

4.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四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5.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五

中移舆情是中国移动基于大数据平台自研的“移智”系列产品,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实现舆情信息的收集、追踪、监控、溯源和预警功能的应用产品。产品利用实时数据采集和精准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各级政府及大型企业对网络舆情信息及时监控预警,了解行业动态、竞争对手信息等,实现对重要关心信息第一时间获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提供web端、APP、H5访问方式。

中移舆情具有几大优势。对于重点事件、重点人物、重点地区、负面新闻等,系统可以通过设置词库、特征关键词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关注;系统可以通过来源分类、地区分类、正负面分类、时间分类等多种分类方式进行导航浏览。系统支持定期产生舆情报告等统计分析数据,支持日报、周报、月报自动生成与导出,帮助客户浏览该时段内舆情分析情况;支持按一定规则将重要舆情以短信、邮件、APP、微信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实现及时报告、快速预警的处理效果;信息溯源、热点发现等功能,对于舆情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网站分布等,可以进行各种方式的统计,统计结果以列表或饼图或直方图等多种方式直观呈现;由舆情分析师为客户提供报告服务,可提供监测日报、周报、月报、年报和专报服务,帮助用户理清网络舆情以及传播情况,并提供建设性的舆情应对建议。

中移舆情中国移动的强大技术支持,凭借良好的产品口碑和使用效果,与各市县区级政府和各大中小企业建立的紧密的合作关系,积累的广大的使用用户。中移舆情产品具备相当高的性价比,广大中小企业都能承担,灵活的收费政策,优质的服务,让中移舆情产品成为广大用户的首选。军犬舆情监测系统

国内专业舆情监测厂商中科点击,历时一年精心研发的军犬舆情管家在期待中重磅上线。作为中国网络舆情行业领跑者,军犬舆情,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与运维保障团队,8年来服务高端客户超过600家。军犬舆情管家的上线,革新了互联网舆情行业现状,打破了现有格局,开启大数据舆情的新纪元。据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介绍,军犬舆情管家解决了传统舆情监控系统部署复杂,实施周期长,费用高昂等痛点,能够更加简单快捷地满足各类客户互联网舆情监测的需求。多年从事网络舆情行业经验,他深知部署一个舆情监测系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需求沟通到平台搭建、硬件建设、再到关键词配置,短则数周,多则数月是常见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军犬舆情管家从一开始就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做产品,提供给用户一款实施便捷,操作简单,快速见效的互联网化舆情监测平台。

3.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

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提供独立开放的应用服务,通过平台在线使用授权租赁的方式,面向不同客户提供全面的舆情信息私有云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实时精确采集和即时深入分析,使不同领域用户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并能够对关注事件或线索进行持续追踪和多维分析,对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应对突发事件起着关键作用。监测范围涵盖境内外新闻、论坛、博客、评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全网平台和渠道。应用领域包括政府、媒体和企业,同时面向外宣、旅游、工信、公安、教育、金融、医疗、渠道等各垂直行业,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信息服务。

方正电子是方正集团下属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和行业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软件研发和服务经验。“云”服务是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的特色之一,用户无需过多的软硬件、网络资源投入,即可充分享受“云”带来的便利。另外,智思以方正多年积累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核心,在语义分析和文本处理功能方面极具优势。而在数据采集方面,方正采用的是模板抓取方式,据说模板库较为庞大,基本涵盖国内外所有重点或者一般站点,对客户提出的增加信源的响应速度也较快。在目前的舆情系统服务市场上,方正智思的占有份额较大,高端客户也比较多,当然这与方正的品牌效应和与政府机关良好的关系有关。

4红麦舆情监测系统

红麦软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较猛的一家专注于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公司,其系统依托互联网信息智能抓取技术和搜索引擎相关技术,抓取重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站里的舆情信息,并可实现对危机信息的及时报警。同时,系统利用分类、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等处理,配合专业分析师生成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提供舆情监测预警作用。该公司的舆情产品线较为全面,包括舆情监测平台、微博监测系统、微博营销工具系统、境外舆情监测系统、红麦舆情手机客户端。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关、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企业等。

6.网络舆情监测 篇六

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舆论发生和传播的情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此事件产生和持有的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成速度快、传播速度快、传播有一定的无序性、处理头绪多难度大。既具有媒体的特征,又具有口碑相传的特点。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微博、微信、BBS、新闻点评和博客(blog)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形式多样,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配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分析系统弥补了人工难于处理的不足。它具备以下的功能:

1.引擎。这是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4)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5)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6)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7)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8)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目前,一些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网络舆情监测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3.信息抽取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抽取并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于微博、微信、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信息处理技术

7.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七

媒介素养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认识和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 该词最早在1933年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提出,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其明确了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发达的西方国家把媒介素养纳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作为人们的基本素养教育。但是, 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时间尚短, 目前基本局限于新闻学术圈和一些大学的新闻类专业课题教学。

网络媒体兴起前, 传统新闻媒体把握着整个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 新闻工作者有组织地进行信息筛选把关, 希望人们认识传媒的性质、种类和结构功能, 以及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 并培养人们对各种大众媒介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如今, 这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垄断信息传播的渠道, 过去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介入了新闻生产和传播, 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传播者。此时, 作为没有全面“媒介素养”培养的受众, 在身份转变为新闻信息发布者时,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这形成了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探讨的内涵。

传统媒介素养注重资本和权威政治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并没有完全消失, 而是以相对民主 (看似自由开放的言论) 的形式存在, 这比传统媒体信息环境下的情况更为隐蔽, 存在一定的虚伪性, 更难被认知。表面上看来,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自由掌握着媒介, 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传统权利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网络商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大肆炒作进而名利双收获得利润。官方对信息依然控制, 采用网络水军等雇佣力量进行网络信息控制。

二、媒体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影响及作用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提出了“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参与传播过程的传受双方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加入并突出了“反馈”功能, 描述了传播者是如何获得反馈。反馈让传播者有可能使自己的传播方式更有效地适应受传者。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多地集中于单向传播, 把受众当成是靶子, 传者传播什么信息, 受众都会像射击场上的靶子应声而倒。但是, 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 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传播者, 人人都能对传播的信息发布自己的看法, 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功能。因此, 信息生产传播者应重视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发展。

(一) 对事件本身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 比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6.2%, 比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网民迅速增长的同时, 网上的活跃度也不断提升。由网络舆情产生的一系列网络事件频频发生, 对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表哥事件”“PX项目”“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等事件尽管其原因不尽相同, 但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关系, 都是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 网民利用人肉搜索等方式, 推动事件进展。

网络舆情对事件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政府的某些项目决策存在极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PX项目”就是典型的案例。PX项目, 指的是二甲苯化工项目, 各地如今谈PX色变, 在彭州、昆明、宁波、厦门等地都遭到强烈的抗议, 很多市民以喊口号、拉横幅、散步等方式抗议。但是, 据中国经济网络报道, 韩国2013年一季度对二甲苯 (PX) 累计出口量达806657吨, 同比增长60.5%, 较上一季度增长41.4%。一季度韩国对中国的PX出口量达762382吨, 较上一季度增长了49.2%。长期以来, 我国PX的产能严重不足, 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 1997年我国PX产能不到120万吨, 2011年PX产能达到了840万吨, 这些数据远远达不到需求, 2011年的需求量是972084万吨。因此, 我国的PX需大量的进口, 最大的进口国来自韩国、日本和印尼。日本JX能源公司社会环境安全部副部长石井俊昭表示“我们没有把PX项目当成很危险的东西”。他们的项目一般分布在港口周边, 离居民区比较近, 职业管理安全,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二) 对人物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事件中的人物有着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今众多民众存在“仇官”“仇富”心理状态下, 网络舆情对我国的政府官员以及富有人群存在极大的监督。

2012年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查看一次大型交通事故现场时, 被网友发了一张面带笑容的图片, 随即人肉搜索拉开大幕, 有人将其佩戴怀疑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照片发到网上, 另有人将找到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的5款不同形式手表照片公布, 网民戏称他为“表哥”。此后, 这些图片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一个安监局长按其正常收入, 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名贵手表, 从而推断其腐败嫌疑。“表哥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借助人肉搜索, 将原本的“微笑事件”推向了从表哥事件, 进而眼镜事件, 到最后的官员落马。当然, 杨达才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在网民们的质疑下其腐败行为一一浮现。不可否认, 网民们在整个事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后, 有记者在监狱中再次拍到杨达才的照片称他拍照片原本就是看起来微笑的样子, 这真是“一张照片引发的悲剧”。

(三) 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很大一部分网络水军或舆论领袖左右着网络言论, 对整个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的舆论对社会影响有的具有推进作用, 但有的舆论可能对社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 网民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构成等决定着他们在网络上发表信息的水平和内容质量, 有的网民在现实社会中沉默寡言, 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非常活跃并成为舆论领袖, 在某些舆情事件中掌握着言论的方向, 很容易令其他网民产生从众心理, 令事件朝着他们的预期发展。

三、媒体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策略

20世纪20年代传播学大师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提出了魔弹论, 他们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传递信息给受众如同子弹击中身体, 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 直接引起快速反应, 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支配人们的行为。网络传播互动性和开发性, 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等平台, 任何受众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掌握的信息, 使人类进入了“个人传播”时代。这种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由媒体掌控, 有专家称, 我们进入了“大喇叭时代”, 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渠道, 都可以表达意见, 都能引导舆论。媒体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应增强媒体自身经营, 树立品牌;加强记者自身素质, 提升信息传播质量;加强网络管理, 引导舆论。

(一) 增强媒体自身经营, 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树立媒介品牌

网络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报纸阅读受到极大冲击, 更多的年轻人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手机报的阅读。一般的手机都有自带阅读软件, 一般集中在腾讯、新浪和搜狐三大手机报。因此, 网络新闻媒体应增强媒体自身的经营, 树立媒介品牌, 让受众形成阅读习惯。如搜狐强调信息传递的及时, 能快速将社会重大信息传递给网民。快时代, 微信息, 很多信息都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马航事件出现后, 众多的媒体派出记者报道最及时的信息, 通过以搜救活动为主题辅以家属、马航官方以及一些民众的多方面、多角度持续报道, 从2014年3月8日到20多日, 该信息不断地被肢解, 对不确定的搜救情况进行不断地报道, 最后到4月底该航班的黑匣子搜寻未果, 飞机和乘客依然处于失踪状态。纵观该事件发生始末和网络新闻报道信息, 碎片化、微信息的传递, 前后不一致, 或在信息没有得到完全证实的情况下, 家属和受众一直在信息的迷雾中, 没有方向。这也是网络媒体的极大弊端, 海量信息, 真假难辨。网络信息发布者应提高媒介素养, 对信息进行选择编辑, 做到实事求是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没有核实的或不确定的信息应该延迟发布时间。

(二) 加强媒体编辑记者素质, 提升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

大量的网站出现使得网络编辑人才紧缺, 网络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加强媒介素养培养, 增强整体素质。网络新闻也是新闻, 应遵循新闻写作的原则, 真实、有效、简洁明了, 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但是, 随意打开手机报或网络新闻网站, 充斥着大量编辑对事件的描述、记者对事件的看法, 甚至有的是对没有看到的事件情境的虚构, 这些都不利用新闻传播, 新闻工作者要做的是把信息客观公正地传递给受众, 如果加入了记者的看法、编辑的虚构则直接引导着受众对事件的判断。因此, 加强媒体编辑和记者的素质, 增强其新闻素养, 整体学习新闻理论, 提升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势在必行。

(三) 加强对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应加强教育功能, 加强对民众的媒介素养培养, 通过媒体信息传播构建起媒介素养的培养体系, 在学校、社区、家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 增加受众对网络的识别, 让人们正确地认识网络道德, 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 强化网民遵守网络道德意识, 养成科学健康的网络习惯, 提高对负面舆论的抗干扰能力, 成为网络媒体的主人, 而不能让网络牵着鼻子走。

四、结语

总之, 媒体对网络舆情事件应该加强引导, 通过加强自身编辑记者的素质和对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及时将具有新闻价值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论,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让民众成为网络的主人。

摘要:媒体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对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涉及的人物在生活上、工作上都会产生相关影响, 左右着整个社会舆论发展。媒体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应增强自身经营、树立品牌形象, 加强编辑记者素质, 提升传播质量, 并加强对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媒体,网络舆情,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谊茜, 王玉洁.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具备的媒介素养[J].中国广告, 2013 (3) .

[2]孙庚.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PX屡遭抗议, 日韩“闷声发大财”[EB/OL].http://wap.cnpc.com.cn/system/2013/05/13.

[4]曾润喜, 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 2010 (29) .

8.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八

主持人:传  馨

(今传媒杂志社责任编辑)

主持人语: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介環境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组织有效传播,是组织传播学界亟需研究的课题。以大数据为背景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在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大时代背景下传统传媒并不能独善其身,进行相应变革并有效运用新传播手段是其适应传媒新变化必须采取的手段。组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传播风险及舆论导向偏差等现象,从大数据背景研究数据新闻理念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风险,探讨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及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研究将突破传统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定势,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和可行性。本期“组织传播”立足大数据时代,深刻探析数据新闻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及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阐述传统纸媒应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风险及规避策略,以期为构建新媒体生态下传播新格局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组织传播效率的提高。

9.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篇九

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危机公关——叶东课件

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10.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篇十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信息归档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宣传处日常检查

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

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

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

5、市委宣传部通报

6、市教育局通报

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

8、其它部门通报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等查找相关的话题。

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贴吧进行日常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

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信息。有害信息又可分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侵犯我院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

10、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第9条(大部分属于泄愤类)。

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院的各类建议与意见。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

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理

2、经核实,属于言论过激,则针对言论内容做出相应处理

3、经核实,内容低俗,则针对言论者做适当的教育引导。对于无害信息,学院应严格按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处理办法》执行。

五、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

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向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通报。向院外上级部门反馈统一由宣传处负责。

六、网络舆情的信息跟踪

网络舆情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反复及多样性。对处理完毕后的信息应开展跟踪工作,查看是否有类似的信息在其它相关网站出现,或同一发贴者事后又多次发贴,是否做好发贴者的转化引导工作。

七、网络舆情的信息归档

网络舆情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其中包括重点监控网站列表、网络舆情监督员名单、院内重点监控人员名单、媒体黑名单等。

八、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 网络舆情应建立三支队伍:

1、由分管副院长、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团委、学生处、保卫处、现教中心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

2、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由学生党建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网络舆情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

1、宣传工作(部)处: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员日常管理与培训;对重点网站及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制订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向各部门通报相关情况;联合学生处考核相关辅导员日常工作业绩;处理相关有害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

2、党政办:依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管理办法》监督各部门的信访工作;对宣传处转交的重大问题及时请示院领导;考核各部门的信访工作;确保院长信箱畅通、院长接待日公示。

3、学生工作(部)处:定期开展网络使用的普查工作,为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提供必要数据;完善学生的有效信息,重点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要重点把握,开展关于文明上网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校内申请宿舍上网的学生审查工作;通过展板、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鼓励辅导员开通博客,微博,建立班级QQ群。

4、现教中心:对通过校内局域网上网的学生做好登记工作,做好一人一IP;安装客户端的过滤软件;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

5、保卫处:及时向各职能部门通报院内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或警示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查找有关发布有害信息的人员。

11.涉检网络舆情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舆情;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2011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1]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空间。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以有效控制舆情的导向及把握引导与干涉之间的度,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等问题,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网络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具有情绪化的特征,因此,舆情有时会缺乏理性。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曾润喜博士提出的: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

二、涉检网络舆情现状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干警(一般称检察人员)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总汇。[4]按其范围可以分为广义的“涉检网络舆情”和狭义的“涉检网络舆情”。广义的“涉检网络舆情”包括一切与检察工作、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关的和可能发生影响的网络舆情。狭义的“涉检网络舆情”仅指直接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直接影响的网络舆情。

在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小的案件,通过网络这个平民化、自由化、广泛化的大麦克风的传播和放大,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批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使命感,投入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使网络舆情成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

涉检网络舆情有以下几点特征:

1.突发性。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常常因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就是源于一篇名为《一个贫困县女检察长和她的名车》的帖子,随后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2.广泛关注性。涉检事件本身就有很高的关注度,时常被媒体放大。事件一旦被在网络上曝光,其的影响会在短时间内呈爆炸式的扩张,从而引发公众舆论的激烈评议,这也是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之一。

3.放大性。也可以称之为辐射性,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因被炒作而被放大和辐射。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和职业界限,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能让人们在论坛、博客等虚拟空间里交流对一个案件的看法,一个极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无限传播与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特别是一些偏激者,很容易导向负面的涉检舆论,如此循环往复的话,会对检察机关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4.偏差性。偏差性是指涉检网络舆情所反应的情况或问题与事实不符或不完全符合实际,有的基本属实、个别失真,有的个别属实、大部分失真,有的则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是恶意炒作和攻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网络本身缺少监督与约束,二是因为发言者身份隐蔽,可以不受限制的“畅所欲言“。

5.对象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特定性,是指检察机关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有关的人或事。包括检察机关对一个案件是否立案、侦查,或者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是否提起公诉,以何罪名起诉等。

6.途径上的拓展性和渗透性。拓展性:在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舆情表达快捷,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民人数快速增加,很多在官方渠道无法得到满意答复的网民,纷纷转向网络来寻求信息、发表观点;渗透性是指网络的快速发转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频频曝光的司法腐败、暴力执法事件、官员腐败等都迅速引起巨大的网络舆论,促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实现社会正义。[4]

三、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民众对公权力缺乏必要的信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贪污受贿、司法腐败等现象不断曝光,人们对于司法机关的不信任程度逐渐积累,而网民通过网络对权力行使瑕疵进行的指责、批评,形成强大的舆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盲从及缺乏必要的引导

网民普遍存在着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理性思考等情况,极易走进误区,对某一事件形成极端观点和评论,而缺乏必要的引导有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当前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对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引导机制仍停留在“有口号、无行动”的阶段,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措施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必要的组织机构和监督、引导机制尚未形成,制约着涉检网络舆情处理的进展工作。

(三)事件发生后相关机关未及时正确回应

舆情事件发展初期,频繁使用“外交辞令”回应舆论,各级官员的谈话风格趋向保守、古板,灵活性和亲切性不足。言论内容以官方语言、套话为主,较为空洞,在公众面前缺乏说服力,检察人员的媒介素养不符合时代要求。

四、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构想

建立健全涉检网络舆情的立体引导机制,积极把握舆论导向,缓解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冲击,是检察机关妥善处理负面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执法公信力及自身形象的必然之举。对于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必须要牢记两点:一个是“快”,另一个是“准”。一切利用传播媒体的手段都应该围绕着“快”字展开。

(一)加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把媒介通识教育纳入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中,增强检察人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19世纪初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的初步构建为: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5]

由此,对检察人员进行媒介通识教育就是指对检察人员进行有关媒介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检察机关应加强网络技巧的运用。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多数基层检察院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上还是倚重媒体采访、新闻报道等传统模式。而且,从很多官员在面对新媒体时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很多的检察人员的媒介素养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检察人员的媒介通识教育的培养。

(二)转变消极观念,正确看待涉检舆情问题,把握“黄金四小时”原则

检察机关不能再采取过去的那种“鸵鸟式”应对策略,或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采取“堵”的办法。检察机关要正确看待涉检舆情问题,强化接受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外界监督,不斷提升自身形象,使负面的涉检舆情没有产生的土壤,将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法律监督效果得以实现。在应对舆情问题时要勇于摒弃官僚思维,告别官话、套话,采取灵活、充实的沟通方式和丰富的语言内容与民众沟通,答疑解惑,塑造检察机关的新形象。

“黄金四小时”原则是由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提出的,是指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应该牢记及时性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把握舆论的麦克风。当政务公开成为一种全民共识的时候,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的政务微博逐渐进入网民视野。司法部门要充分利用微博的新媒体特性,成果引导舆论。例如山东济南女狱警街头打人事件。事件在微博上曝光后,立即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当晚,济南市公安局利用在人民网、新浪注册的微博,及时向网友通报事件的处置情况。“济南公安”微博及时、细致的回应,有效避免了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使一场来势汹汹的网络风波化解于无形。此举具有示范意义,对我们检察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加强推进“阳光检察”工作

在检察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检察信息发布平台、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或网络互动、电话交流等,从容有序,不回避、不掩饰,在第一时间便开始做出一系列回应,简明扼要的正面回答人民群众的疑问,尊重事实,注重权威发布,这不但可以扭转多数人的看法,争取很大的舆论支持,而且也宣传了自己的正面形象,有利于检察工作的开展,为案件的“软着陆”创造良好的条件。坚持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应学会“组合拳”的应用,在平息了公众的舆论后对事件的调查应继续进行,不能让人感到其表态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只是为了淡化事件,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仅有承诺而无行动。

(四)注重总结,不断健全、完善涉检舆情的监督引导机制

虽然每一个舆论热点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诱因和表现形式,但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共性和规律,检察机关应当以包容的心态正确看待涉检网络舆情问题,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积极研习热点案例,对其发生、传播和处置等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不同的舆情危机中发现其共性,以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能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确实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在事件发生后在采取补救措施。

五、结语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的体系尚未建立,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和扩展。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会不断开拓创新。对于网络舆情的理性监管将有助于我国网络媒体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树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保障人民监督权的真正实现、促进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3]谢江溪,邹俊豪.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思考[J].中国检察官,2011(10).

[4]周鸿广,周炳华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DB/OL].http://www.cnmn.com.cn.

[5]董秀萍,张力.通识教育中课堂互动的探索与实践[J].2010(3).

12.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篇十二

一、事件的舆情层级演化历程

1.酝酿:社区话题@

事件发生前,“@魏则西”就因其公布的抗病历程中所显露出的乐观精神在网络社区拥有了超过3万粉丝。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死讯公布后,魏则西生前写下其寻医问药过程的一篇文章,因为他的死亡引发了大量关注。文章中明确表示,其选择是因百度医疗搜索竞价排名的影响,虽然文中并未点明医院名称,但其被骗经历依然迅速点燃舆情怒火,很快网民就挖出收治医院为有军方背景的北京武警二院。

2.爆炸:双微发力

开始有关信息只在社交网络上小范围内传播,直至4月27日“@孔狐狸”发微博质疑魏则西事件,获得数万转发。在微博上,意见领袖拥有大批粉丝,其观点可以影响粉丝和舆论走向,甚至改变公共事件走向。(1)随后逐步引爆网络。五·一期间,微信号“有槽”发布了名为《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小长假后第一天,“#魏则西百度推广事件#”成为高居前三的微博热门话题,而此时百度成为众矢之的,舆论纷纷指责其唯利是图,缺乏企业对社会的基本责任感。

3.发酵:舆论混战

5月2日,微信文章《百度的中枪掩护了多少人安全撤退?》在全网广泛流传,文章中直指“莆田系”医院为我国医疗行业毒瘤,而武警二院负有不可推卸的失察责任。随即,起底“莆田系”医院的旧闻重回公众视野,武警二院也成为舆论焦点,其军方背景,和“莆田系”存在的利益关系成为新入场舆论讨伐的焦点。

4.深入:抽象讨论

魏则西之死似乎牵出了隐藏已久的医疗行业内幕。社交网站上,一篇名为《一个也不能少》的文章直斥监管武警二院乃至其上级监管部门失察,此时我国医疗行业监管部门的履职问题、医疗监管制度漏洞问题甚至连同腐败问题,都成为舆论的讨伐对象。舆情开始将问题归因于制度,讨论也开始逐步抽象化和宏观化,尽管随后中央调查组进驻百度、武警二院开始整顿自查,舆情依然居高不下。

二、舆情层级纵深演化背后的原因

1.舆情产生基础:涉事人本人有关注度

在魏则西之死引爆舆论场前,“@魏则西”在社交网络上拥有超过3万粉丝,有不少网友长期关注着魏则西的治病进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魏则西”是一个正能量网红,本身自带基础关注量。此外,魏则西生前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详细治病过程记录也对百度和“莆田系”表达了明确的愤怒,并点出了包括百度、三甲医院、部队医院、央视背书等事件爆炸的关键性要素,质疑合理,情节令人动容,因此大批网友立刻顺其思维开始了下一步质疑。

2.舆情发酵温床:所涉行业的负面形象

我国医疗行业在舆论场有着较深的负面形象,此次事件更是进一步曝光,且事涉行业内部以前舆论关注的空白点,其中不仅包含虚假医疗、不实广告、科室外包、监管缺位,甚至有网传的行贿受贿,这些都是区别于以往专注于医患关系、治病价格的医疗行业焦点的新痛点。舆论在发现了关注空白点后,在死亡事件的驱动下迅速聚焦,事发后,网民很快发现武警二院肿瘤科背后的“莆田系”身影,随后2015年“莆田系”医院企图洗白自己的媒体文章顺势再回公众视野。魏则西被骗并非孤例,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类似被坑案例,而且“莆田系”在过去数年内野蛮生长,在全国发展到近万家医院,这无疑是过去数年中的默然提供了舆情滋长的温床。

3.舆情强化动因:涉事方的处置失当

很显然,针对魏则西事件,舆论质疑经历了从质疑百度医疗竞价到“莆田系”无良医院虚假医疗,直至央视不当背书、武警二院,乃至其上级监管部门失察的一个思维焦点转换过程。而除百度在4月28日和5月2日做过两次被网民认为是“假惺惺的无力回应”外,事件发酵初期,莆田系、涉事医院和医院监管部门都保持了沉默,虽然最后的处置体现了一定的力度,但相对于舆论场引爆的时间来说,无疑太迟又显得缺乏诚意。

4.舆情深入推力:网民质疑能力提升

网络表达平台的形成给予网民自由讨论的空间。(2)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最初酝酿发酵的社交网络上,关注网友无疑具有极高的社交网络使用能力和质疑能力。该网站上,网友先后做出了这样的提问:“如何看待大量公立医院尤其是军队医院被私人承包的现象”、“如何看待百度推广针对魏则西事件的回复,以及这件事哪些机构需要承担责任”、“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治理莆田系医院”、“为什么魏泽西事件发生后,公众主要针对的和政府部门首先调查的是百度而不是莆田系”等等,不仅每个问题都具有相当高的热度,更可以看出,思考呈现出一个明显递进与深入的状态。种种现象都说明,网民飞速提升的质疑能力在魏则西事件的扩散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舆情高涨环境:网络消极情绪积淀

围绕着事件的网络情绪一直都是悲伤、愤怒、无奈的消极状态,由于普遍社会问题的存在、共同社会情绪的积淀、网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有的阶层情绪被长期压抑,言论内涵有具体诉求,现有的价值观遭到冲击,期待相关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及追求事件真相的态度,都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3)事件牵扯出监管部门的失察,而这种状态无法简单归咎于某个个人或群体,很多网民都会认为是制度存在漏洞。网民对国家的调查结果翘首以待,却担心处置避重就轻,陷入追责死循环,这种担心和对事件的负面情绪混杂在一起,导致负面网络情绪居高不下,推动舆情上涨。

三、事件背后的舆情新风向

1.行业隐性痛点和灰色领域将成新的引爆点

无疑,在魏则西事件之前,医疗行业就经常成为舆论焦点,而这些问题无疑是显性的,网民对此有着非常直观的切身体会,而此次事件无疑是将长久以来医疗行业内的隐性痛点和灰色地带曝光给了社会公众,这种高关注度行业的隐性痛点无疑非常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舆情关注。

2.面对理性质疑的回应能力要求提升

不得不说,面对魏则西事件,舆论在初期虽有着短暂的愤怒,但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并层层推进地进行质疑,包括《百度中枪》和《一个也不能少》在内的质疑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质疑合理,对舆情发酵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无疑对涉事单位的回应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舆论层级演化的制度归因现象

魏则西事件的舆情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层级演化趋势。横向上,涉事者主体逐步扩大,舆论焦点延展性转移,下一个关注焦点的出现并未减轻上一个焦点的关注热度;纵向上,质疑的层次逐渐深化,从具体事件逐步纵深至行业乃至制度。而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演化,舆论都有一种最终将所有问题归因于制度的趋势,这无疑是牵涉众多的舆情事件普遍会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注释

1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3):47-51

2王国华,方付建.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2(1):89-93

13.网络舆情监督制度 篇十三

为更好的服务我院师生,根据《龙岩学院校园网信息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凡我院微博、微信、网站及各个班级微信、微博平台都属于舆情监督对象。

第二条

以团委学生会名义,成立相对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监督员队伍、新媒体管理队伍。

第三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由一名专任教师指导,针对发现的违反党纪国法、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道德伦理的网络信息及时删除,并根据信息的影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确保有天天有人,时时关注,工作安排合理紧密。

第五条

网络监督员队伍要定期培训,掌握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第六条

本条例自制定之日起实施。

**工程学院

上一篇:小学作文:助人为乐的爷爷下一篇:江苏2013施工员考试建筑施工基础知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