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2024-08-18

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精选9篇)

1.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篇一

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主件:《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编著和系列论文)成果类别:实践探索类

申报人及合作者:赵维坤 杨东锋 赵建军 吴友军 张正 申报者单位: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一、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举措 主要内容:

特级教师赵维坤及其团队对尊重教育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07年。课题组以“尊重”为突破口,进行了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尊重人格三位一体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研究团队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省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教育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之本。尊重教育致力于学生的生长和发展,致力于培养现在和将来都健康幸福的人。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现生命意义、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从中发展生命的智慧,凸显生命意义与永恒价值;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生命是独特的,充满个性的。尊重教育提倡以学生的幸福与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生命的个性发展,让不断发展成为生命的独特符号,要每天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尊重教育是推动学生生命成长 的教育,尊重教育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教育。尊重差异可以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学校推行的“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我们的课堂尊重生命的主体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张扬生命活力,抒写生命灵性的乐土;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的对接,是心灵的对流,让人时时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跳动。

尊重教育促进生命的成长,滋养出生命的诗意人格和心灵大美。人格高尚,足以影响、支撑、鲜活、幸福一生。尊重教育用人格丰富、润泽、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的发展来自生命的内在逻辑。尊重人的生命特性,让人格“在场”,追求心灵的丰盈和思想的自由,唤醒生命的自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不同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人的生命追求幸福与发展,生命发展需要尊重人格,完善个性。人的生命发展需要让其个性不断得到健全,打好精神底色,让人的灵魂更加高尚。

尊重教育,站在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幸福与发展。尊重教育提高了生命个体生存的质量,记录了生命的轨迹,完成了生命的绵延。主要观点:

1.尊重教育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情感体验,提升道德素养,促进精神成长。

2.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思想。关怀学生独特的个性,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生长与发展,成就每一个生命的卓越与幸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按自我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

3.尊重教育,将幸福与发展作为至高的教育价值。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人格,才是真正的尊重。尊重人格不仅促进知识的增长,更促进学生生命的生长和发展,促进学生灵魂的生长和精神的发育。创新举措:

1.构建尊重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引,编写出版《生命教育读本》。生命教育是一种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启迪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其他生命。

2.推行尊重差异的“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尊重差异,以“多层融合式”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合作”是“学习”的形式,“学习”是“合作”的内容。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3.搭建尊重人格主题教育平台,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尊重人格,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推行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在校园网开辟“道德银行”平台,以银行储蓄的形式,把学生个人的各种表现,兑换成相应数量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另起一行,多一个第一;添一把尺子,多一个优秀„„关注个体的生 3 命,为了每一个生命,成全每一个生命。

二、主要实践成果

1.由尊重教育研究团队牵头,学校教师参与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编委会编辑出版了《生命教育读本》。它是一本体系深厚、趣味浓厚、底蕴丰厚的教育读本。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对读本中提供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学校里收获的不仅有智慧,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和希望。在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乐园,精神成长的乐土,张扬个性的天地,使学生感到幸福与满足。

2.尊重教育研究团队每周都组织开展以“尊重学生差异,构建灵动课堂”为主题的论坛和沙龙活动。全体教师都能注重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这种新型的评价机制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高涨了,胆子变大了,发言积极了,争论热烈了,兴趣也更浓了,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地凸显。

3.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特长,因校制宜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切合校情、教情、学情的六大类社团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有特长、有特色的优秀学生。“存储文明,润泽生命”,通过道德币的存储,形成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学生每天关注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表现,正视自我,发展自我。

三、本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1.围绕“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编写《生命教育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尊重差异——课堂教学改革专辑》、《教育从尊重开始》等三本书,在省内外基础教育界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辐射示范作用。

2.召开多次“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讨会,在一定范 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影响;成果第一完成人赵维坤在省初中校长论坛和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会议上,多次作“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介绍与报告,得到相关领域的专家的热情肯定与称赞。

3.《盐阜大众报》长篇刊载学校课改经验文章《课改改出新天地》;《江苏教育报》专题报道了“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学生唱主角,课堂更精彩》,引起了强烈反响;江苏教育电视台以《校长“试验田”——给力新课改》报道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功经验。

4.“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获得省二等奖。尊重教育研究团队成员先后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教学随笔》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师生对话禁忌语例谈》、《让学生“代劳”要不得》、《给学生阳光,他们才会灿烂》、《授人玫瑰留余香》等五十多篇论文。

5.曹卫星副省长、中央文明办吴向东局长、省文明办领导来校视察并听取尊重教育的成果汇报。

6.学校先后接受连云港教育考察团、天津西青区教育考察团、日本鹿岛学园高中代表团、姜堰教育考察团、无锡锡山高级中学与实验学校教育代表团等多家代表团来校考察学习“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做法。

2.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篇二

我国确立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的工程人才, 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将会取得不同于以往的实质性的成效。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目标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对CDIO的指导思想、教学大纲、12条标准的内涵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工程教育实际, 采用设计研究法, 在汕头大学进行CDIO改革, 构建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 主要包括确立人才目标体系、重构课程体系, 实施主动学习与经验学习、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第二,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研究。CDIO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高校主动改革与政府协调的过程, 有许多经验可供其他教育改革借鉴。对这些教育改革进行研究,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有其突出的价值。第三, 专业评估与工程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创新。CDIO模式中的专业评估部分较好地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可持续创新的思想, 对比分析我国高校内部创新机制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来探讨如何完善专业、院系、学校三级创新保障机制, 专业如何进行周期性创新评估, 院系和管理部门如何进行周期性教学评估。第四,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实施指南。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需要一个标准性的指南,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改革的内容与改革的方法。结合汕头大学和试点高校的经验来描述CDIO实施指南。第五, 从CDIO视角构建我国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建议。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基本框架, 它是美国西北大学知名学习科学家阿伦·柯林斯 (Allan Collins) 等人经过长期摸索提出的一种工程学隐喻。设计研究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 (Artifact) 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实践, 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中的学与教并对其作出阐释。它通过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的迭代循环过程产生基于证据的理论, 并以此促进持续的教育革新。有人综合他人研究, 构建出设计研究的实践框架, 包括境脉考察与原型制定、干预系统设计、迭代精制与评价和持续革新四个阶段。CDIO工程教育改革基本上包含了这样一些阶段:在工程实践问题与工业界、学生的需求分析基础上, 经过教育理论, 设计出CDIO模式, 然后进行干预实践。通过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对设计实施进行第二代精制, 然后设计研究的案例包等。最后再在各个国家、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进行革新推广。

在研究方法上, 该课题采用了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 以汕头大学等学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尝试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该课题一方面对CDIO进行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对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提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专业评估与实施的指南。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该课题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专业评估, 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实施指南,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建议。

创新型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基于对我国工程教育现状的考虑, 该研究在CDIO的基础上, 提出了EIP-CDIO培养模式:即注重职业道德 (Ethics) 、诚信 (Integrity) 和职业素质 (Professionalism) , 并与CDIO有机结合。这一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做人与做事结合, 做人通过做事来体现, 做事依靠做人来保证,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富有责任感。具体的改革内容如下:第一, 明确专业使命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根据未来专业的发展、现今专业的定位、社会的需求、未来专业从业人员在社会的职责及角色, 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包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成为怎么样的人才、将到达怎么样的水平、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等。第二, 制定专业培养标准 (知识能力素质大纲) 。将顶层设计对工科学生在毕业时的“学习产出”期待进行细化和分解, 直至教师认为EIP-CDIO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在具体的课程和教学中实现并能够被测量和评估。形成本专业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包含四层指标的EIP-CDIO大纲。第三,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 再结合自身学校和专业特色, 提出了以三级团队设计项目为载体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团队项目为骨架的设计, 可以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广泛的探索兴趣结合起来, 将知识学习和个人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大系统掌控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一级项目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 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在项目中, 学生4—6个人组成一个团队, 每个团队有一个具体的项目, 从概念设计、系统设计和传动与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 直到成功制造出来, 经历一个完整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C-D-I-O) 全过程。在《产品设计》《先进制造》《电子电气技术》和《动力学与控制》 (创新设计项目) 四个二级项目中, 每个都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的设计项目, 能够有效地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避免内容重复, 减少学时。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 在为学生提供强大基础知识背景和数学、科学方法训练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低成本、短学时的实践项目, 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在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之后, 要求明确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或环节对专业培养标准的贡献, 即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第四, 实施基于项目/问题等探究式主动学习。实施了集成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体化主动学习方法, 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将科学与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学习型。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项目设计将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整合起来。使得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培养的能力和需要具备的素质都围绕团队设计项目这个核心, 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 锻炼团队精神、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 培养CDIO能力。

专业评估与工程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创新。借鉴CDIO的12条标准, 可以帮助完善专业、院系、学校三级创新保障机制, 建立一个能有效评价整个培养计划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的机制。汕头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 (MIT) 合作, 针对每条标准设计了一个评分指引 (Rubric) , 计划将该评分指引用于每个专业自评, 作为检验自身改革深度和发现改革短板的工具。专业评估的方法包括:审阅文件;与个人和专题小组访谈;问卷调查;教师教学日志;外请专家审查;纵向比较等。在学校自评阶段包括如下工作:思想发动、组织落实、材料准备、自评报告、评估实测表、向专家组提供材料。专家组进校考察可以分为:听、看、查、谈、评、议六个方面。

初步制定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实施指南。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改革的具体内容, 其二是改革的方法与路径。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等。改革的方法则是如何结合CDIO进行组织变革、如何推进CDIO改革。结合试点高校的经验初步制定了CDIO实施指南。

CDIO工程教育改革基本参照了哈佛大学科特 (Kotter) 提出的指导组织变革规范发展的八阶段流程。一是建立急迫感:考察市场和竞争的现实状况, 发现并讨论危机;二是成立强有力的指导团体:组成一个具有足够权威的团体来领导变革, 鼓励这个团体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展开工作;三是开发愿景:用愿景协助指导改革方向, 开发实现愿景的战略;四是沟通变革愿景:利用各种途径将新愿景和战略传播出去, 通过指导团体教给大家新的工作方式;五是实施授权行动:消除改革的障碍, 改革严重影响愿景实现的系统或结构, 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和非传统的思维行为和行动;六是规划并取得短期成功:规划一些可见的改善绩效的措施, 促使这些措施获得成功;七是巩固短期成果并推动组织变革:利用已经获得的信心来改革, 聘用擢升并发展能为新愿景工作的员工;八是将新方法制度化:明确新行为和企业成功的联系, 采取措施保证领导力的发展和传承。

从汕头大学和其他试点高校的经验看, 实施CDIO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 领导积极推动, 营造改革氛围。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比如, 汕头大学的主要领导者直接策划指导工学院的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 多次向工学院教师和学生介绍推广CDIO工程教育模式, 参加院内的CDIO研讨会和培训会;积极为工学院EIP-CDIO改革争取资源支持, 清除改革过程中的障碍;积极推动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交流改革经验。为了营造工程教育改革的氛围, 其它高校与汕大工学院一样, 组织教师参加CDIO培训会, 学习国外高校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在CDIO改革过程中, 还要充分发挥改革积极参与者的榜样作用。第二,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何改革想要取得成功, 应该让所有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改革。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 学校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CDIO教育改革中, 学生居于关键的位置。在制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大纲时, 各高校调查并听取在校学生、新老校友的意见建议;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每一阶段实施完成后, 都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反馈, 以获得他们的评价和意见, 改进下一阶段的改革。第三, 建立持续推进改革的动力机制, 将改革成果制度化。将工程教育改革的文件、学院制定的改革规划纲要、CDIO教学大纲、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和各单门课程的课程大纲等所有的文件和案卷的保存、整理和提炼工作, 将主要文件升格为制度规范。制定新的教师考核考评机制。建立ISO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第四, 协调好改革各方面关系, 提供所需资源。提供必要的资源对于持续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长期稳定地为改革计划提供新的充足资源, 教育改革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 各试点高校努力筹措资源, 这些资源既包括资金、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 也包括像时间、组织权力、机会等软件资源, 加大对CDIO改革的支持力度。第五, 积累实施经验, 持续推进。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 不断遇到很多具体的困难, 如改革的积极性问题、师资的问题、投入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等。试点高校不断探索, 积累了许多改革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课题组提出了构建我国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建议。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制定工程教育教学大纲中国版。CDIO教学大纲的产生基于培养能领导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的工程师, 大纲的条文契合目前的研究与实践对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广泛认识。大纲完整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四大支柱, 满足世界主流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工程教育社团和工业界对工程师培养的要求, 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然而, 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 处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 工业实践环境以及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需要在CDIO教学大纲的上根据中国的具体环境进行修订。

第二, 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整合。课程体系整合包括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以及学科课程与实习实践的结合, 实施与评估方法的整合。

第三, 制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研究制定独立于教学模式、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和教师标准等。工程教育应该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多样性发展, 不应该让任何一种培养模式在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然而, 一个成功的培养模式背后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应该推广出去, 作为指导建立新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 有必要在成功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总结提炼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标准。

第四, 构建基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环境, 还需要给学生创造实践和交流的环境, 促进他们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育不仅包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和时间, 还包括对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支持与安排。

此外, 为了构建我国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 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工作小组。在协调工作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各类工程教育专家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领导与规划工作。制定计划, 将项目分为几个重点领域, 每个领域包含若干个子项目, 将子项目按招标方式立项。招标立项结束后按照重点领域成立由子项目承担学校组成该领域子项目工作协作组。协作组负责本领域工作的协调, 交流和监督工作。设立若干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实验区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加强项目分类指导。加强各校协作, 按领域成立项目协作组, 协作组负责本组内项目的分工、进度和协调, 校际跨学科工程教师交流与发展培训机制。建立评估与退出机制。支持设立企业教育联盟, 鼓励工程师和企业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工程教育改革过程。

3.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篇三

十八大报告是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其中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最新阐述和部署,将我们党我们国家协商民主的实践提升到理论和制度层面,展示了党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开辟了实行广泛民主、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崭新道路,也指明了人民政协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新阐述新部署,是马克思主义民主内涵和民主实现形式最新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建立、运用的协商民主,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自己规定国家制度,以及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己的事情。概括地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本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和变革中国社会的理想追求,党从成立时起,就把消除阶级压迫、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此不懈奋斗,最终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通过各民主阶级联合的力量,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特定的联合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民主协商的实现途径,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彻底完成了现代与传统的历史跨越,其最大差别和最鲜明标志,就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面貌。创造这个历史巨变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首先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得益于作为先锋队的党的先进性,更得益于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无穷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从国体、政体制度和党领导实现民主的机制等各个层面,巩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其中协商民主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十八大将协商民主实践上升至理论和制度建设层面,列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提高到与选举民主并重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由实践到理论到制度,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基于实现人民民主、领导人民自我创造出来的民主形式,是在唤起民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在人民内部各方面秉着自由、平等、公开的原则,通过对话、沟通、倾听、讨论、辩论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对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协商,并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方式。它是人民意志的一种表达,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内涵及民主实现形式的创新。协商民主拓展了“人民”的范围。人民范围内的一切个体、阶级、阶层、党派、集团,都是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协商主体。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共同享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协商民主更丰富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内涵。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它贯穿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过程。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行了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执行之前各协商主体之间的充分协商,充实和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等民主权利。协商民主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在民主实现形式上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已发展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由各党各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各界别,在人民政协大家庭里和谐合作共事,与执政党并国家政权机关平等协商,一起议国是谋发展,共同为人民谋福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真实性、广泛性。在国家发展进步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伟大事业中,日益彰显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的就是让人民更好地当家做主。人民如何才能当家做主?要靠制度。尤其是对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让人民当家做主,没有制度必然混乱无序、寸步难行。实践中,我们正是依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一点不容置疑。不过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正是看到了这些“不完善”和“不足”,我们党一直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与扩大和深化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地体现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要遵循制度建设的一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设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新实践,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十八大做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部署,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任何民主形式都有一个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这种好形式,在制度和机制层面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第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协商民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尊重民主党派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和讨论,使党的主张和意愿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社会各界的共识,保证有序扩大各种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二是要支持参政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各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参政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各自所代表党派成员及所联系群众有序参与民主协商,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充分运用人民政协实行协商民主,这既是各级党委和政权机关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协的职责和任务。一是要按照十八大强调的原则、指引的方向,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权体系乃至法律体系内地位和职能作用的法定化,实现履行职能内容规范化、机制程序化,使通过政协民主协商达成的共识和决议具有法定效力。二是人民政协要坚定维护和依靠党的核心领导,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坚持团结各界和凝聚人心,坚持求同存异和体谅包容,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要把协商大事、要事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推进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决策之前就决策执行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广泛的协商。一方面政协要主动争取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将政治协商活动纳入规定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要全面掌握党政工作重点和重要工作部署,精选协商议题,妥善安排协商计划,积极有效开展协商活动。三是要充分灵活运用协商方式开展协商。要以大会发言、调研、考察、提案、建议案等多种形式,利用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等会议方式,与党委、人大、政府就有关重要问题认真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对协商方式、方法和协商结果的运用做出“刚性”规定,使政治协商更加规范有序,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成效;使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第三,要改进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协商民主机制。一要增强国家政权机关的协商意识。各级政权机关应善于采取民主协商的执政、理政形式,充分认识提高执政能力、培养协商精神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证,切实提高民主协商的自觉性。二要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商合作关系,把协商真正纳入决策的程序轨道。三要改进协商听证方法。凡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物价的调整以及教育和医疗政策措施等,都应举行带有协商性的听证会或其他形式的协商会议,让各方利益主体充分参与讨论,充分表达意愿,通过不同意见的协商对话求得共识,以增强政府出台公共政策的民意支持。人民政协可参与或主持听证活动,提出听证建议,交由有权决策的政府机构参考,以增强听证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第四,要积极扩大基层和公民的协商民主。发展协商民主,就是要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要积极引导自治性组织、人民团体、民间组织、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等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协商,还要扩大到普通老百姓,让普通公民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和意愿,在协商的基础上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要拓展协商民主的平台,完善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的旁听制度、政府的听证制度、基层组织的自治制度。改进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等方式,使社会各群体或个体的意见、愿望和合理要求,通过多种协商平台及时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要创新方法和手段,利用媒体特别是利用网络的快捷、开放、互动和不受时空、身份限制的特点,创建与公众的交流平台,广泛吸收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让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在维护公平正义、巩固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更高阶段。

4.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四

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接下来讨论了其在课堂教育和考试这两个大学教育重要环节中的具体实践。最后,分析了大学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外语教学应具有的适当的地位。

1. 引言

要探讨大学的素质教育,就要正确认识大学教育实施者和接受者,以及教育的目标。所以,首先要讨论大学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作用以及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课堂教育和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继而需要明确在这两个环节中有关素质教育涉及的实施原则。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考研及外语学习这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需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

2. 基本理论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大学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十八周岁至二十五周岁的成年人。他们基本已经具备成型的世界观。所以,大学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引导为主,塑造为辅。

学校教师是主体,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作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把握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思想和精神。同时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现有的本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科学研究,把握本专业科研的前沿动向。积极开展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科技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此基础上,要提炼出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拓宽专业面和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3. 课堂教育环节的实践

课堂教育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育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鉴于自觉性不同程度的欠缺,要求一定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其目的是限制恶意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鉴于主动性不同程度的欠缺,课堂教育质和量的保证也是必要的。大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难免的。课堂教育应以中等程度甚至中下等程度的学生作为契合点,因为大学教育是成材教育不是选材教育,亦即是要培养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而不是选拔极少数学生作为尖子人才。对于该等程度的学生,课堂教育是其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该等程度之下的学生,除了课堂接受教育之外,课下还要自学。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深入地进行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上等程度的学生,如果部分内容通过自学就能够掌握的话,善意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学习其他知识,应该和恶意的区别对待。同时,和谐课堂的构建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作为对立面的状态应该是绝对禁止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接受者的关系。一切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行为就应该提倡,一切不利于课堂教育的行为就应该被禁止。比如教师主动擦黑板应该提倡,以命令的口味让学生擦黑板应该禁止。学生特殊情况迟到早退,如若报告则打断教师讲课思路并耽误众多学生的时间,当时不打报告默默入座或离开的方式就可以尝试。对课堂上学生饮水等的限制也可以放松。课堂教育的和谐程度与课堂教育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教育有利于课堂教育效果的提高。

4. 考试环节的实践

考试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效果的检验。考试形式可以探讨,但是考试环节必须严格把关。考试形式决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亦即素质教育的标准。这里不着重探讨这个问题。考试形式确定后,考试环节必须严格把关,这是衡量标准是否达到。一门课考试成绩是否及格,是对该门课程知识是否掌握的衡量。某个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是否全部及格,是对该学生是否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知识的衡量。也就是是否成为该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衡量。这一点认识,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把握准确。不能渺小化,亦不能扩大化。不能渺小化是指不能放宽考试的标准,否则会使学生毕业时名不负实。同时也会使正常的教学活动放任自流,最终难以管理。不能扩大化是指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唯一标准。一门功课不及格仅仅是指该学生没有达到掌握该课程的标准。某学生某个专业未能毕业也只能说明他没有能够达到成为该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标准。不能因为某学生某个专业未毕业甚至一门课程未及格就认为该学生整体素质不及格。只要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会歧视这类学生。反过来,这类学生也不会因为未毕业甚至一门功课不及格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由于兴趣或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导致专业取向的变化是正常的。大学就应该包容这种变化,应该创造一个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些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在该方面的做法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类人才也不胜枚举。这些人未在某个大学毕业,非但未对其个人和学校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成为这些学校严把专业毕业标准的典型旁证。

5. 大学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的教育层次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提高和延伸。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型人才。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且不可动摇。没有扎实掌握现有本专业知识且能够熟练应用的本科生,就不可能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不能因为要追求大学层次的提高,要办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而把本科教育置于次要地位甚至取而代之。如若这样,则最终将一无所获。这一点大学的教师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务必要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务必向学生讲清楚,因为在这方面业已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学校为了办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挖掘生源,学生工作者为了创造以考研率为具体指标的较好业绩,学生为了摆脱近年来学历高好就业而得出的社会对研究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的假象而造成的困境,大多从大二就开始步入考研的轨道,大四则全力以赴。大一大二主攻外语和数学,大三则主攻某一门基础课,大四完全放弃本科学习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听课者寥寥无几。外语和数学都是工具,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则将成为空中楼阁。必将出现通过四级甚至六级考试,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连语法都不通,非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连一篇完整的本专业文章都不能翻译的怪现象。主攻某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不具有本专业实际问题所涉及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专业知识,即使数学基础再扎实也无用武之地。废弃大四专业课的学习,则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这一本科生培养目标根本就无从谈起。这个问题已到了非常危险和亟待解决的程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本身也不应该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这些假象是由一些偏激的个别扭曲的政策带来的,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绩工程,近几年出现的本科层次比研究生层次相比的就业困难并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社会对各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包括本科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果不按照此客观规律去武装自己,而是跟着一些假象去随波逐流,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其一,由于被假象所误导,硕士研究生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也会出现就业困难,随之这种现象逐渐波及到博士研究生。结果读研三年之后甚至六年之后和现在的情况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其二,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重能力轻文凭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作为用人单位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此时,那些不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人,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重蹈南郭先生的覆辙。

6. 外语教学的地位

前已述及,外语是一种工具,主要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我们为什么举国学英语?这个问题是不应该提出的,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答案----因以英语为母语的美英等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人会说是交流的需要。但是汉语作为世界上运用人口众多的语言之一,有很多别的国家举国学习的例子吗?!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人学英语是为了要溶入某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度里。

既然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别人比我们先进的东西,就应该粗略的衡量一下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学费。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2445.5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0.7%,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应约为4823.5万人。合计全国中学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约7269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据此估算在校人数约为850万人。

若按中学阶段学生投入英语学习的精力为六分之一,折合学生数约为1200万人。每生每年需花费按3500元计算,约为420亿元。大学阶段按本科四年计算,只考虑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英语,并且投入精力为四分之一,折合学生数约为106万人。每生每年需花费7000元计算,约为75亿元。

合计每年中学和普通高校阶段全国学生为学英语需花费近500亿元。若在计入城市小学阶段的三年、课外辅导班、研究生阶段以及建立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等等的费用,保守的估计全国每年花在英语学习的费用应该达600亿元人民币。600亿元人民币呀!基本上相当于我国同时持续不断地在建三个三峡工程!

这还不算为追求论文“三大检索”率的投入。我们在国内发表论文,用中文发表的都要附加上英文摘要,甚至全篇都要译成英文发表在英文版上。这也是一种扭曲了的极不正常的状态。正常的应该是由文献的索取者去克服语言的障碍。现在克服语言障碍的主体却变成了文献的提供者。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由此得到的回报又有多少?!得到的回报当中除了一文不值的名还剩几何?!

过若干年之后如果我们不再举国学英语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一景象会有何感想?如果能够把每年600亿的包袱抛给别的国家该多好啊!

要把外语的定位搞准确,不可偏颇。要把外语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搞清楚,不可颠倒。如果仅仅为外语而学习外语,近者不能使外语真正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远者我们也永远无法摆脱在语言方面被不断掠夺的困境。

7. 结语

5.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及成果 篇五

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了,如果危险突然来临,无法逃跑,我们可以暂时躲藏,用比较吸引人的东西进行求救,或拨打110,等待救援。而且我还明白了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珍惜生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要沉着、坚强,学会自护自救逃生。生活中可能处处都有安全隐患,我们要格外小心,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白白搭上自己的生命。

6.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篇六

---应用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国内生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

1.1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如表1所示。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以下标准:

●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足人类自身进化的需要。

●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小人工维护原则: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维持的,外部投入能量最小;时空生态位的重迭作用: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水”原则;共生原则:人与其它生物、人与自然的共生,邻里之间的共生;自净原则;持续原则:生态系统持续运行。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生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生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认为城市生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生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生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生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成熟度。此外,还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方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比较突出的有江苏省大丰县的生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山市的生态城市规划等。在江苏省大丰县的生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生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发起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无论其评价指标,还是具体实施,同国内生态学界的生态城市实践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1.2其他生态城市理论方面研究(黄光宇、梁鹤年、胡俊等)

生态学界在生态城市理论方面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在完备的理论

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规划界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体现生态城市的要求。黄光宇等(1997)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地理空间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创建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提出了涵盖这三方面内容的生态城市十项创建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和三步走的生态城市演进模式。

梁鹤年在“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一文中,提出生态主义的城市理想原则是生态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生态连接,而中心思想则是“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密度,如果城市形态是紧凑的,那么,城市化需要围绕自然生态的完整性来进行;如果城市纹络是稀松的,城市化就可以按城市系统和自然系统各自的需要来进行规划。

胡俊认为,生态城市观强调通过扩大自然生态容量(如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提高绿地率等)、调整经济生态结构(如发展洁净生产、第三产业,对污染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等)、控制社会生态规模(如确定城市人口合理规模、进行人口的合理分布等)和提高系统自组织性(如建立有效的环保及环卫设施体系等)等一系列规划手法,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并认为,建立生态城市(决不能仅仅理解为增建绿地)是解决当今现代城市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刘建军认为,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配合,把握城市合理规模与环境质量的集聚度,重构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积极推广“绿色运动”,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等。

由于上海市领导于1990年代初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上海规划界对生态城市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柴锡贤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宋永昌强调了生态城市的标准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王祥荣和张静则对上海建设生态城市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上海生态城市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的启动,相关研究又趋停滞。此外,宋永昌等(1999)提出了评判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江小军(1997)分析了生态城市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产业发展和空间形态。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3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理论综述及不足

以上的综述表明,国内各学科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遗憾的是,国内生态学界没有能够与规划界,和其它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影响更大、更加深入的生态城市研究计划。这使得国内生态城市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没有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更积极的意义。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

2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概况

2.1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

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1980年代后期,上海市进行了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研究。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由王祥荣(2001)提出。我国也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

发展中国家之一(张坤民,等,2003)。其重要标志是于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中明确地表示要推动下列6个新的领域:

(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动能;(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4)所有人具有适当住房;(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及建筑节能;(6)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其后,国家环保局于1996年编制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目标是在2050年全国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50%左右。199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在2010年基本改变城乡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进行基于以生态原理的规划实践。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生态城市规划试点,如长春、阜新、娄底、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扬州、常州于2001年开展中德合作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135座城市在不同层次及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黄兴宇,2004)。国家环保局在2003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近年,许多企业建设单位主动提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崇明东滩生态化建设高层论坛”上,把崇明岛东滩建设为生态城市社区的概念被提出,包括建议在东滩规划一个生态城示范区。建设生态城市的意图很快上升到国际政府合作关系的层次,同时引发其他城市研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规划模式。2007年底,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中新生态城”的宗旨是运用生态概念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唐山市也于2008年初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在曹妃甸建设海滨新城——国际生态城市。

由上述可见,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生态城市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愿景及框架阶段。有关应用技术、政策配套需要、经济模式等对策还在探讨阶段,相信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2.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误区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已进入起步阶段,但由于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造成生态城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结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更有甚者,把“生态”当作时髦,大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黄光宇等将这种现象称为“伪生态建设”。这些误区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态城市的建设。

2.2.1生态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生态市的建设不等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市的建设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建设,在我国,生态市的建设主要是指全市行政区域范围,除了城市外,还包括广大农村的生态建设,而生态城市主要的建设范围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甚至具体到城市的每一个社区、街区的生态建设。当前在我国,许多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分清,将生态市的指标作为生态城市的指标,将生态市建设当作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决策领导者,这种概念的混淆不利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2.2.2注重市区建设,忽视市郊改造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城市郊区的生态化建设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瑞吉斯特在《生态城市——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一书中指出生态城市应该有郊野这个要素,城市设计中应让自然能在城市边缘自由演替和发展。可见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市区的建设,城市郊区的生态状况也非常重要。而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生态化改造过程中,却忽视了城市郊区的生态建设。

2.2.3绿地建设与生态建设

绿地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将绿地建设当作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大量的兴建广场、草坪,机械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在绿化过程中,出现“重草轻树,重外来树种轻本地树种,重移大树轻栽大苗”[10]等现象。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等同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忽视了绿化过程中的乔木、灌木、草坪建设相结合,忽略了绿地建设是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为城市动物生存提供空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片面讲究城市的美化效果,兴建大草坪、大广场等形象工程。

2.2.4交通建设与生态建设

交通建设与城市的生态建设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交通建设要占用很多城市用地,土地类型的转变,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另外,道路的增加和拓宽使得城市的车辆提供了增加的可能,城市车辆的增加,就会消费更多的能源,并产生更多的废气、噪声等“副产品”,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阻碍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而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却不断扩大和建设很宽的公路、大道,挤压甚至取消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小汽车的发展,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相违背的。

2.2.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保护受到政府的重视,然而城市环境保护并不等于城市生态化建设,环境保护是遏制城市环境的恶化,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的必要条件。而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在环境良好的基础上,使城市中人和自然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3适应我国国情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4.1城市居民

城市生态化的中心是人,即城市居民,人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生态城市的主体,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居民的改造包括城市生态文化、生态法律、生态政治和生态教育等一系列人文生态的形成和建设,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素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并以此理论指导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使城市中的每一项活动都自觉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4.2城市土地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合理规划和安排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城市土地的生态布局是城市生态化中仅次于人的重要因素。应调整当前的土地利用布局,改变当前城市中建设用地过多、绿地、湿地过少的局面,使城市土地向着有利于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考虑到城市地价较高等因素,宜通过“土地置换”[9]等手段来增加城市中的“荒野”,保护历史建筑与农场。

4.3城市绿化

绿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应在重视绿地面积扩张,在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同时,加强绿化质量的提高,注重乔木、灌木和草坪的合理搭配,使之在城市生态调控中发挥最大化功能。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提出要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将城市森林建设看作是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与生态景观建设、绿地布局和树种安排都应以其生态功能为中心,应积极发展道路绿化、河道两旁绿化,建设城市绿色生态走廊,结合城市公园建设,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4.4城市湿地

城市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的河流和湖泊。一方面,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考虑到城市地价等因素,大量填埋湖泊、河流,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在河道的污染整治过程中,将河道掩埋变成地下管道,导致城市湿地大量减少。在城市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城市湿地,加强湿地的污染治理,大面积增加城市湿地比例,并与绿化系统相结合,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5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于生产者和分解者少,而消费者却数量众多,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比例失调,城市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因此,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不仅要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而且要增加其种类。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城市生物的生存空间,如上面讲到的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增加城市湿地,治理湿地污染;另一方面,应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或保护走廊,野生动植物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城市内部蔓延,使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向着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4.6城市交通

交通问题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首先在我国目前在观念上有些不正确,城市居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其次,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中各类汽车的增加之快位列世界前列。生态城市建设的交通改造过程中,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这个过度汽车化的时代,汽车造成的危害往往被它的快捷方便所掩盖。汽车容易产生交通事故致使人和动物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交通的生态化改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路改造,二是交通工具的改造。从生态化角度来考虑,应优先发展城市步行道、自行车道,建立完善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逐步缓解和消除交通对城市生态化的不利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城市生态化改造还应该包括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浪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提倡生态建筑,加强建筑的生态化,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等。

参考文献.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7.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篇七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

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8.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 篇八

2018年1月12日,深圳市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科易网在深圳龙岗建设及运营的区域市场,以下简称“中心”)携手运营商科易网成功举办龙岗区首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暨企业科技专员”培训班,活动吸引了160多名嘉宾及龙岗区企业代表前来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持续1天的活动为到场的企业代表们奉上了四场精妙绝伦的课程。

据悉,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关于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的相关指示,中心特举办本次培训活动,旨在构建一批专属于龙岗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为使到来的企业代表们能够收获高质量的课程,中心力邀六位行业内专家,课程内容涵盖了科技成果转化理念、企业科技专员解析、技术转移理念、技术交易合同实操、知识产权基础认识及运营、政府科技项目申报及管理等。

活动现场

在科易网华南区域市场总监兼中心副主任林建平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理念与科技专员概述》的课程分享中,本次活动拉开序幕。通过林副主任的分享,与会企业代表们了解到当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均可对接中心加以解决。

随后,张志军老师展开了关于《技术转移实战与技术交易合同解读》的授课,为企业进行技术交易合同签订及相关环节传授了宝贵的实操技巧,有效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

下午,刘苗老师带来的《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内容,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由万俊涛、陈婵维和邱娟华三位老师带来《政府项目申报及管理》的分享将本次的培训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些都是企业日常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经历,几位老师的分享,可谓雪中送炭,解企业燃眉之急。

为使到来的企业代表们能够与现场的老师交流互动,本次活动预留了将近1小时的互动时间,现场的企业代表们纷纷把握机会,踊跃向老师咨询和交流,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企业代表合影留念

9.工运理论调研成果 篇九

市工运研究会成立一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运研究会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新特点,着眼职工队伍的新变化、新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全市工会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一理论核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和各县(市)区、各企业中心工作,从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建功立业、探索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具有安阳特色的维权新机制、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持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市总工会课题组的《工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安钢集团公司工会的《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安阳供电公司的《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等理论研究成果在推进我市工运事业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还着重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会工作的难点、职工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及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研究,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工人运动发展规律、工会工作发展变化的认识,发挥理论研究在促进工作创新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关于滑县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关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的调研报告》、《新形势下创新民营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等一批有预见性和指导性的调研报告。

一年时间里,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运研究会通过开展调研、组织论文评选、召开研讨会、组织征文等多种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工会干部、理论工作者参与工会理论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市总工会课题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最终完成省总工会重点课题《工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获得全省工运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张琳教授等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新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法律对策》也获得了全省工运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一年来,市工运研究会共收到各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成果50余篇,上报省总工会参加评比20余篇,除2篇获一等奖外,还有二等奖2篇、三等奖8篇。

上一篇:联想管理三要素下一篇:给老师写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