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2024-07-02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精选15篇)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一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二、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单位:迁安潘营中学

姓名:李 志 稳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二

一、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二、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三、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3.议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三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因此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的形成也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地理教学当然也应该结合生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出发,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从乡土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学生就能轻松判读,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学会了知识。

2.创设生活化情景,巧用图像化语言,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除用好教材,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从人们喜欢喝茶,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电热壶)引入,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边迅速画出陆上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让人过目不忘,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的原因,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转化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达到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3.向传统习惯挑战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4.关心时事,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4.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篇四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递,而忽略知识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新课标提出最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知识与生活

教学方法

在地理科目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地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则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实例,让学在科学与传统的冲突中了解知识。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5.生活化地理教学探索体会 篇五

昌吉市一中

邓李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于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了新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中,由于高度统一的“一纲一本”,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少数学者或者优秀骨干教师的专职,而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则是“弱点”,甚至“盲点”。新课改实施以来,与课程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成了课程的开发资源。许多教师已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提出了不少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途径。

地理新课标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理念首当其冲的一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因此,课程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而非虚假生活文本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课程回归生活,就得要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依托自己的活动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文本知识.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找原型。

从以上可以看出要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就需要生活化的地理课程资源的支撑,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充分有效开发与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就成为值得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理性知识较多,比较抽象、枯燥、深奥难懂。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地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地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新课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等现象。如冬季坐在教室门口附近的同学,会感到冷风从近地面的门缝里钻进来,而教室内的热风从上方的门缝里流出去;春游爬山时,会感到山上比山下凉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寒潮、春秋季节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等,都与冷锋活动有关;“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与准静止锋有关;我国秋高气爽的天气,以及冬季我国东部吹偏北风,与受高压中心控制有关;城市比农村的温度偏高,等等。从这些学生的亲身生活体会引入到怎样区分各种锋面活动与天气、气候现象。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设计体现了灵活多变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的特征。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置换,把它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案例或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从而突出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点。例如在国土整治中学习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的措施时,可以结合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的内动力得到激发,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6.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六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许多高中开始渐渐引进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师。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地理内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并不属于理科生高考的内容之一,这就使得许多学校和教师渐渐降低了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仅仅持一种应付的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我国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但是,仍然有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他们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我们知道,高中地理的内容不仅复杂而且繁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由于受应试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地理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现阶段,许多学校对理科生的地理考核体系不完善,在结业水平考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作弊的现象,在考试结束后,教师阅卷也存在“放水”现象。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更不会真正爱上地理。

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地理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应该学会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之前,首先查找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常识,然后将这些常识应用到课堂讲解过程。当我们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中联系实际的生产生活,列举一些与该内容有关的例子,如阴天为什么比晴天的气温要低些?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交通信号灯为什么是红色等等。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地理课程的特征来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我们知道,地理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教师可以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另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地理故事、专家讲座、电视纪录片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PPT,并且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自己的PPT进行讲解。例如,当我们在讲解选修五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安全。如6月1日晚,一艘载有456人的客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如205月底印度创纪录高温天气致死超1100人的高温灾害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甚至引发学生如何应对极端等自然灾害的思考。

3.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讲解台风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台风发生的过程与家里的.洗衣机洗衣服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努力回想利用洗衣机来甩干衣服的过程与台风眼的形成过程是否相似。另外,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洗手池里的水流旋转方向,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4.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7.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七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中学地理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 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二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当前中学教育大多只重视考试成绩,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涉及较少。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 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 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地理教学的困境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认为地理难教, 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 地理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1. 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地理知识虽与生活息息相关, 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脱节。在高考压力下, 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 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整理出一套使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纸上谈兵”;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死记硬背, 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 学习过程“味同嚼蜡”。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但在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运用自如, 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 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无用, 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

2.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由于他们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 学习过程枯燥;二是由于学生生活地域相对狭窄, 生活经验有限;三是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抽象, 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四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 覆盖广, 涉及物理、政治等多学科, 对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高, 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认真整理和总结, 知识之间容易混淆, 难于理解。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途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 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地理教学要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教师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依据, 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和创新, 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 教学联系乡土地理知识, 创设现实生活场景

中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主要源于居住和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 学生身边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居民生活等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生活场景。在讲解“等高线表示的相关地形”时, 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 理解等高线, 认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 再让学生用橡皮泥做出常见地貌类型的模型并标注出等高线, 再对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 增强对等高线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联系乡土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2. 教学过程引入生活经历, 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 平常留心观察和思考, 会发现身边许多生活现象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水平地转偏向力”学生难于理解, 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由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旋涡或旋风。在对该内容教学时向学生设问:你看到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这样以生活现象作教学素材,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同学难感知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北方的同学也难以体验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在进行“气候特征及成因”教学时, 以学生所在地的气温、降水为教学切入点, 再结合当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知和理性地思考。利用生活的经历和现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迁移,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由感性向理性深化。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联系, 不是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既要联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1. 联系生活要有针对性

联系生活要具体和有针对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部分是对学习有利, 另一部分是对学习不利的。地理教学要选择对学生学习有利的生活经验, 避免把联系生活局限在获取生活经验, 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 而忽略了地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原理、方法和知识, 学生虽然获得了感官的愉悦, 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2. 联系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时学生不仅要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也要学习不感兴趣的知识,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技能的提升。地理教学通过与生活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桥梁, 使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体现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并指导于生活。联系生活的地理教学“真”“实”, 素材从生活获取, 内容向生活渗透, 知识向生活扩展。联系生活使地理教学转变为学生学习、观察、思考生活现象, 并与学习地理知识相结合, 使地理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 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运用并超越生活的过程, 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探讨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61-02

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界关系,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初中生第一次全面接触地理知识,如何通过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带有生活化色彩的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地理值得我们研究。对此,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施,谈谈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积极学习地理。

一、教学内容做到“生活化”,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学习

新课程更注重课堂内容的预设与生成,强调教师的引导与启发,然而事实上教师经常回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无语于学生的“无知”。其实,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旧知还未和所学习的新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们与其苦恼,还不如沉下心来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旧知识和已有的体验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将知识的“硬水”软化为可以饮用的“软水”。熟悉的生活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将师生己有的体验引入课堂,既包括生活体验,也包括其学习体验,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生活体验,例如观察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夏雨冬雪,昼夜长短变化等等。学生早己习以为常,却不知道这正和地球的运动状况有关。如果在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引入这些生活体验,那么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富有生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其中。

二、教学方式做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沟通地理与生活的平台。教师对学生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素材进行提炼处理,以此构建学习情境,能够将陌生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拉近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气温分布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家住海南的小明,寒假期间去东北的外公家玩。设想一下接下来在小明身上会发生什么事?(不断添加衣服)为什么呢?(冬季南北温差大)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过渡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了。接着继续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暑假到了,小明还想到外公家去,这一次小明主动带了厚厚的衣服。他带衣服这事,你怎么评价?(1.聪明,寒假时冻怕了;2.不用带厚衣服,夏季普遍高温)。

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创设情境,将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去,抹平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使学生产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学完中国气候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海南的小米想自主创业,在当地开一家羽绒服专卖店,你觉得这个创意怎么样?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应该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征。生活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动态画面组成,结合这种状况,生活化教学要以一个个活动为载体,将静态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初中地理新课程也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生活化教學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如,让学生用乒乓球、铁丝、橡皮泥手工制作地球仪,动手实践更能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以及经纬网性质的理解;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中国省级区划拼图,同时教师就具体省份请熟悉情况的同学进行点评,再在班级组织拼图比赛。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考虑到学生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设置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或谜语,在课堂上进行有奖竞猜。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熟悉省级行政区以及行政中心,收集了网络上相关的谜语如太阳下山(山西)、夸夸其谈(海口)、大吵大闹(南宁)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后,还可以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进行自我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氛围做到“生活化”,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首先,师生关系和谐,形成良好氛围。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放松,能抛开顾忌,根据理解,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体谅,适时的鼓励,恰当的点评,又会反过来调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的是愉悦的、成功的体验。学生往往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彼此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创新教学“语言”,营造良好氛围。初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得体。生活化的地理语言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谚语、诗歌等。如有关天气预报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因为彩霞是阳光照射在云朵上散射形成,朝霞出现说明日出东方时,东侧无云,西侧有云,能对光线散射,霞光越深说明云层越厚随着时间推移,云朵会移到观测者所在的位置,容易形成降水,为防被雨淋湿,不要出门;晚霞出现,说明观测者西侧无云,否则光线会被云遮住,也就看不到晚霞了,没有云,自然降水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由此可见,民间的一些言语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诗句如“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描述的是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植物差异,实质是说明气候的差异,这里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些生活化的地理语言,拉近了地理和学生的距离,将他们带入美好的地理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第三,运用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氛围。现代化多媒体,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显得直观具体。而且,多媒体将声音、视频集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耳朵、眼睛和大脑一起参与学习。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黄河一节时,播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音频的同时展示一组反映黄河地区景观的图片,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总之,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课程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应将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与地理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创设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耿夫相.追求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2(24)

[2]刘福香.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J].学周刊.2012(23)

[3]王海丽.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下). 2011(07)

9.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篇九

地理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学会生存的素养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存能力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终身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个观念进行思考和创新,科学来源于生活,地理更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如 何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学的 有趣、学的有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正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过 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也是最好 的老师。但是,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很难对地理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理老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主 动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一、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创境导入 传统地理教学中普遍缺乏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导致知识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与社会的真实问题环境 中加以应有,成为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 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地理。例如: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具体几天的天气变化对生活、出行的影响;从 我国荒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反思我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从探究某地 详细的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到某厂址的选择原因分析,都可以成为创境 引入的素材。用讲述地理故事、开展地理游戏、组织竞赛或辩论,设 置案例课题等多种方式创境导入,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让地理课堂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 理解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要 经常把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联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这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 然”,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尤为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 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 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地图是内容丰富 的直观教具。地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把地图 和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述黄土高原时,除了说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及土层深厚外,又讲到 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让学生结合窑洞的插图,明确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这样 学生不但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对窑洞能作为住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和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 更大的压力。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有 限的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是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为中心任务的地理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备担负进 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正作为一种划 时代的观念,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发展,培养青少年正确 的人生观,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联系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 好地理的愿望。

10.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十

作者姓名:厉延桂 学科:地理 职务:教师 职称:高级讲师 单位:日照师范学校 手机:***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日照师范学校自然

科学教研室 邮编:276800

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关系分析

日照师范学校自然科学教研室

厉延桂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针对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从不同的方面渗透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地理知识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亲力亲为,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市所环绕的营子河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河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市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得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性爱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四、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环保与发展意识

由于地理学科发展的继承性和一贯性,地理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多年变化不大,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课堂与时俱进。社会热点和焦点可作为地理课堂的切入点,亦可作为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走进地理学习“新时代”。例如,最近“热点词”—— PM2.5,可告诉学生什么是PM2.5,其产生的主要来源及应对措施等。又如,“地球熄灯一小时”可激发大家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在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平时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做有心人,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地理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11.浅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阶段,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传统的地理课堂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再符合社会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周围事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意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该方法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为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密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引入教学元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节内容学习时,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然后提出对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组织教学。

引入生活化材料能更好组织教学活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例如,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地貌学习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分析其特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好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列举贵州喀斯特地貌来讲解和分析,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调动学生热情,有效把握每个知识点,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导致地理教学依然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地理”内容匮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太多局限于知识点内,不能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地理知识的思考。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持续性研究的积极性,教学成绩评价过多注重对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三是受中考压力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生活地理化的联系和体验,而过多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忽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通过实际的地理教学能够得到正确的、积极的验证。

三、初中地理 " 生活化"教学 的实施策略

(一)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

涉及初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而庞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生活素材,素材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通过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对南方的洪涝灾害与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对比讲解,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期间如何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交通工具的系统性归纳,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度。

(二)提高教师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性

教师在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要掌握好跨学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掌握最热点前沿的新鲜事物,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捕捉到惊喜,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并喜欢地理这门学科。那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有劲,能以更积极的情绪来学好这门课。教师才会相应地产生成就感,产生教学生活化的动力。

(三)通过案例授课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而形成理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是教师精心准备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特点,积极地去查找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案例,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如学习《保护资源环境》一课,根据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这一实际,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你认为我们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如何?(2)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状况?(3)你在平时有哪些不卫生的习惯?怎样改正?(4)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5)为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请你设计几条宣传语。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话可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它弥补了课本的不足,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统一,对学生的行为将构成深刻的影响。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的良好效果。因此,在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以及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王桂红.日本、德国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科书[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 - 38.

[2]梁会成.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5(2):29.

1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篇十二

地图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 其中, 长时间形成的绘画艺术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 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技能。通常情况下, 绘画艺术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轻重虚实, 活化地图。将绘画艺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其主要是利用绘画过程中线条的虚实、轻重和色彩的明亮度差异, 将部分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地图、图表画活, 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 例如:在学习《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运动》的过程中, 利用普通的挂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便可以利用绘画艺术绘制图形, 让地图更加形象生动;其二是重彩对比, 启迪思维。在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将课本地图和板图相结合进行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观察得既准确又迅速,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二、引入语言艺术, 增加课堂趣味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地理课堂中,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然而,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具有文理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这又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 因此, 将语言艺术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 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修辞是语言艺术中应用较多的一种, 其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语言能够大幅度增强语言感染力。 通常在地理课堂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包括:其一, 比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部分教学内容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进行表述, 不仅能够让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牵线易懂, 而且有利于深度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绪, 开发学生智力。 例如:在学习“我国行政区划分中主要包括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的知识点时, 老师在表述过程中便可以将其比喻成为学校内部的年级、 班级和小组,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地层与构造》的知识点时, 其一老师可以将化石比喻成为文字、地层比喻成书页, 而整个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则可以比喻成为一部完整著作;其二, 夸张。 使用夸张句将涉及的地理知识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出来, 使语言活泼有趣。 例如:一句“整个宇宙空间中, 地球只不过就是沧海一粟”,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整个宇宙的大和地球的小;另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水的源流状况及整个自然界水循环的规律;其三, 拟人。

三、整合表演艺术, 培养地理情感

(一) 引入歌舞, 激情引趣。

将歌舞引入初中地理课堂,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音乐, 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 讲述俄罗斯的文化特征时, 可以播放一段相关背景音乐, 烘托课堂氛围;其次, 以歌曲导入, 唤醒情感。 例如:学习《河流》一节时,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之歌”, 以歌曲动人的旋律和气势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再次, 采取歌舞并举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我国的民族》时, 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观看少数民族歌舞, 让学生深入感受祖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 涉入小品, 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表演平台, 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其中,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适合编制成课本剧的题材包括巴西热带雨林的保护问题、新城区建设、传统工业园及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策略等,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

(三) 影视播放, 创设情境。

为了将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初中地理课堂中, 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播放影视视频,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课堂体验,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但是, 老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应该切忌流于形式, 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注意视频播放的频率和音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受空间。 同时, 老师可以在播放视频之前提出相应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例如:在学习《南极洲自然环境特征》时, 老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南极洲景观的视频。 视频中呈现苍茫雪海和冰盖及冰川在雪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 这种视听结合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南极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四、结语

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 然而, 通过实践证明, 将绘画、语言和表演等艺术元素合理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 从而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摘要:教学在某一层面上被看做是一门艺术, 而地理学科又是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性艺术。基于此, 作者以活化造型艺术, 提高读图能力为前提, 具体阐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艺术元素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元素,初中地理,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权.现代地理课堂不能忽视“三板”教学[J].地理教育, 2014 (Z1) :120-120.

13.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篇十三

邓丽冬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使教学更有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是我担任地理教师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

地理是初中新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喜欢,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要有“情境”引入。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 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东西干湿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和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不同干湿地区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驼队,森林,草原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原因:造成这些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的不同,最主要是降水多少的不同)。

一、展示图片:

①新疆平顶房 ②云南丽江的尖顶房

师:请大家观察图上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一个是平顶房——降水少的地区的民居

一个是尖顶房——降水多的地区的民居 师:屋顶坡度不同,有什么作用? 生:平顶——可以晒粮食和经济作物

尖顶——主要是便于排水

师:观察房屋的建筑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新疆的平顶房是土坯垒墙

云南丽江尖顶房,建筑材料多为砖、瓦、竹、木。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降水多少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影响建筑材料)。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觉得我国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知道了。

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它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印象。

请学生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谈谈降水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或者对我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漫画展示:第一幅:包子、馒头、面条

第二幅:米饭、元宵、粽子 师:哪个是北方人爱吃的食品?

哪个是南方人爱吃的食品?

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北方人爱吃面食——北方主要种小麦——旱田(降水较少)南方人爱吃米食——南方主要种水稻——水田(降水较多)

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们归纳:降水多少影响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教师再启发学生降水多少对交通工具、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影响。

四、降水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对自然景观及动、植物 的影响也很大。

师:请大家读我国干湿地区图。

1、观察我国划分了哪几类干湿地区?

2、观察干湿地区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的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展示图片:第一幅:热带雨林图片

第二幅:沙漠驼队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自然景观判断是哪一个干湿地区?说出判断依据?该地区动物、植物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五、展示各种图片,如自然景观图(森林、草原、沙漠图),动、植物图(骆驼、仙人掌、河马)等,包括地理书的封面。让学生判断其干湿地区,陈述判断理由。

最后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等许多方面,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张维一中

15.生活化地理教学实践初探 篇十五

1. 开展互动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进行生活化地理教学, 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动手操作,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例如, 搜集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实物材料、优美音乐和精美图片等让学生欣赏;课堂上听老师、同学或学生本人讲一些历史上的或现代生活中的地理趣味故事;把相关地理知识编排成顺口溜, 让大家读一读、乐一乐;把相关地理知识拟出谜语让大家猜一猜谜底;组织学生进行画图、拼贴画、漫画制作比赛和观赏活动等。

教学案例: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有关知识时, 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喜欢猜谜的特点, 分别搜集一些省级行政区和中心城市名称的有关谜语给学生比赛猜谜, 如太阳下山 (山西) 、夸夸其谈 (海口) 、大吵大闹 (南宁) 等等, 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 然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名进行思考, 创编出谜语来猜。学生们纷纷动起脑筋, 积极抢着举手发言, 出谜、猜谜……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在学习和欢笑声中渡过。90%以上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很快牢固地掌握了“中国行政区划”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

2. 关注每个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民主、平等的意识, 关注每个学生,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和学生交往中感悟乐趣, 创设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 并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员之一, 树立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时, 师生均给予掌声加以鼓励。

在教学中, 有时也会遇到极个别成长中的学生对老师非常挑剔、有明显抵触情绪的情况。教师要利用好生活化教学模式, 想办法和那些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以达到营造师生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目标。比如我教的2005级8班有个学生, 初二调班来到新班级时, 在生活中逆反心理特别重, 对老师和同学有非常挑剔的心理, 喜欢找茬。对他批评教育起不到什么作用, 师生关系紧张, 难以创设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我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 就对他进行教育。我就从他喜欢找老师的茬角度出发, 提醒他注意认真听课, 把课堂上找到的茬下课后告诉我。我不但不记恨他, 还因为他给老师提了好的意见, 给他平时成绩加分。果然他开始认真听课了, 找到老师的一两个茬后, 下课跟老师汇报取得加分, 心满意足之后就不再和老师公开顶牛了, 在课堂上还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3. 构建新的成绩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学生成绩评价机制, 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的做法, 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综合评价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采用综合成绩评价方式, 设计出地理学科学生成绩综合评价表,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学期的评分等级中,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表现占40%, 平时表现又细分学习情感态度、遵守纪律情况、社会实践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学生互评成绩等对学生多方面的考核评价, 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理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成绩综合评价后, 90%以上的学生在上课中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积极拓展书本上的知识, 50%以上的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和老师的布置, 积极动手参与创作一些地理小制作如地球仪、地形模型、拼贴画、漫画、课外活动调查表等;相比之下, 实行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情况下, 只有不到15%的学生勉强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其他教学活动参与者寥寥无几。

上一篇:(成语故事)奶奶的回忆――赛龙舟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