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探究(12篇)
1.合作与探究 篇一
合作探究与个性化作文教学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框限,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中个性缺失,造成作文千人一面,万人一调;作文教学不仅成为教师的心病,更变成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任何学习都是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生个体能动的改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教学,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发现为手段,更多地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勇于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大胆发表见解,从而不断提高认识。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联系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开始尝试着在运用“合作探究—个性化作文”的模式去进行作文教学。
“合作探究—个性化作文”就是以“合作探究”为基础、以“个性化作文”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激发求知个体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同时,着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主见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个性化作文作准备。
下面以《作文思维训练合作学习法之五——叙述与描写》教学方案.一、知识储备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研究表明,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具体真切地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心中流淌。这样就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激发主体意识。
此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建立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写作做好早期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前,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好几项准备,使学生的心灵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1.搜集材料。利用课余,学会观察、搜集关于“爱的故事”的主题的材料,交流后由组长收集材料,将故事整理成册。通过开展写作的前期准备,让学生或采访、或实地调查、或上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展开自主学习。
2.定向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小抄写员》;完成定向阅读内容。
3.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制作成课件,丰富学习的资源。
二、情境创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个性,让学生酝酿了美好的写作情感,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思维空间,使作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知识与情趣。
1.课堂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极大地感染同学的情绪,为这节课做好前奏,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深刻内涵。
2.课件展示。以《小抄写员》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音乐韩红《天亮了》一曲,再现生活,把材料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再次创造出热烈感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小组表演。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场小品剧,进一步领悟“爱”的真谛。
三、情感体验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在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在强烈的自我需求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爱”的主旋律中,经历一次真实的心灵体验。
第一步,温习单元课文,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身边爱的故事;
第三步,展开交流讨论,探究—体验—感悟;
1.“关爱身边的伙伴”:你身边有没有需要关爱的伙伴?你要怎样给予切实的帮助?
2.“同在一片蓝天下”: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普通人,他们对你可能会有触动,当你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时,你想说点什么呢?还有,丢弃亲子、虐待老人、拖欠民工工资、贫困生失学,还时有发生,你认为应该社会该如何看待它?是当冷漠的看客,还是伸出援助的双手?
3.“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应采取哪些行动?怎样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奖励办法,激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或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体悟,或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补充、质疑、反驳、解疑;或充当评委,时而点评,时而小结。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因为出色回答,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树立了自信;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见贤思齐,学习思维品质得到优化。与此同时,通过交流思想,分享集体的成果,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甚至得到有益的启悟,真正有所收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四、个性化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在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自己能动的思维活动,逐渐构建线性知识乃至立体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个体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记下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辨别、筛选、综合,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挥、开放创新的空间,放飞学生灵性。如在文题上,倡导学生自主拟题;在语言上,鼓励进行创造的有个性化的表达;在形式上,欢迎学生不拘一格,或记叙,或抒情;或童话,或小说;„„让学生把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展现出来,使作文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抒写学生心中的真性情。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选取的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写出文章也就“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写作中,同学的思路就明显的较为开阔,行文自如,并且出现了多
篇优秀作品。如:《落叶的声音》、《风铃里的祝福》、《心中的歌》、《爱如潮水》、《爱的选择》、《给他一个家》等等。
实践出真知。好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作文成为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抒写出学生的真性情,再现了时代生活的本色。
叶圣陶先生老先生说:“学生对一双宽舒的鞋是多么羡慕啊!对于自由自在地思想是多么想望呀!对于写出自己经验范围内的一切是多么有兴致呀!”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在新时期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尝试,走出一条作文的成功之路。
2.合作与探究 篇二
说实话, 好多时候我是装腔作势, 虚张声势, 强颜欢笑, 尽力来撑起一个像样的语文课堂。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怀疑这个班学生的淡漠性情, 但是我更知道, 如果刚开始的课堂氛围没有营造得轻松主动, 不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那么以后的课堂将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死气沉沉, 整个班级一潭死水, 师生受罪。所以我是使尽浑身之解数, 拿出“十八般武艺”, 极尽夸张之能事, 把这帮“服务对象”给“捧”起来, 竭尽全力驱散他们心中的顾虑、阴霾。
这里特别感谢我的两个课代表, 第一堂课征求意见, 他们建议还是搞个自我介绍 (我当时感觉没有什么新意, 没特别打算这样做) , 还真就是这堂自我介绍课松解了大家紧绷的心。自我介绍时我无视他们一副“时时留意, 步步小心”的林黛玉模样, 而是插科打诨, 撺掇怂恿!先拿“稀有动物” (文科班57人7名男性公民) “开刀”, 让“七朵金刚花”羞答答地开, 还好有潘顺鑫、张春红、胡家宝、王文玲、高文婧几位“带头大姐”, 新班级语文课堂就这样风生水起了。
给班主任汪老师建议继续上学期小组的教学, 感谢她的大力协助, 在小组长、积极分子的带动下, 在我的“鼓动吹捧”下, 语文课堂总算起死回生, 枯木逢春了……
现在这帮小家伙们上语文课啊, 那叫一个兴奋踊跃积极, 和小学生都有得一比了。一读文章, 他们手都举得高高的, 抢着站起来, 起来了又抢着读, 以致于七嘴八舌此起彼伏的, 有时候站起来一大片一起抢着读下去, 硬是没有停下的。我只有出个规定, 前面和后面, 后面优先, 中间和两边, 两边优先, 男生和女生, 女生优先, 高个和矮个, 矮个优先, 这样才紧紧张张地读下去。读书抢不算水平, 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再抢, 那才叫水平。嗨, 别小看他们, 还真有不少同学站起来谈, 你一言我一语的, 硬是把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风格感情特点不同处给说出来了。教的多轻松啊!
我有时候在纳闷, 他们真的喜欢语文课吗?是不是刚开始啊?是不是瞎凑热闹啊?可是几个月都快过去了, 他们的热情没减反涨, 那就不是图个新鲜凑个热闹了。
说实话, 我对这一届学生可没有上届学生期望值高, 主要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上届学生差远了, 所以一开始我没报多大的希望, 也就是尽点心而已。可是随着接触的增多, 发现他们虽然语文素养较弱, 写不出上届学生那么流畅那么文学的好文章, 可是他们因无知而率真可爱, 而不拘泥做作, 而充满表现欲, 可比那些故作深沉的家伙们可爱多了。高中了还有这些童真, 太难能可贵了, 哪儿找去啊?我得好好地保护住了, 有这高昂的学习兴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基础弱一些, 文学素养差一些又何妨?
他们为什么兴趣盎然?小组学习, 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来讨论来交流, 话语权给他们, 哪怕只言片语, 哪怕旁逸斜出, 哪怕语意肤浅, 含义却在交流中渐渐明了, 思想就在表达中愈来愈清晰。天天坚持, 时时夸赞, 常常鼓励, 形成习惯,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自我表现。
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妙处, 这就是坚持鼓励为上, 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 合作探究行动跟踪的收效, 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啊!
更可喜的是他们的进步慢慢显示出来。书读得越来越多了, 课堂表达越来越清晰流畅了, 随笔写得越来越有文学味了, 感觉他们的气质在慢慢改变呢!相信他们一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3.合作与探究 篇三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63-04
0引言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你讲我听、我管你服的模式,“把英语教学与感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挥合作精神”[1],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外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影响,特别强调语法知识的传授,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从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和认知心理学的介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到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和Hymes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给外语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教学法甚为流行。近来,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到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成为外语教学的重大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念在美国的兴起,成为近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1 “合作学习”理论探究
Robert E 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到80年代中期,该理论取得实质进展并形成体系。随后它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几十个国家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强调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师生的交互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倾听”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沟通,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表现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融合共生。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一个人不断发展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自主地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网络等),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Johnson D.W.& Johnson R. T.兄弟提出“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它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因此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2]Johnson兄弟也提出“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①积极性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依赖整个小组的成绩而受到奖励;②建设性直接交流(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共同讨论任务的性质,决定最佳工作学习方案,特别强调互相帮助;③个人与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每个成员都对小组负责;④小组协作技巧(Small Group Cooperative Skills):学习必须的社交技巧,同伴间形成和谐的工作学习关系;⑤小组评价(Group Processing):共同讨论和评价学习的进展情况。
我国“合作学习”领域的著名学者王坦把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互动观、目标观、形式观、师生观、情景观和教价观。他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3]
2 “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1)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有效克服语言的焦虑感。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出现语言焦虑感。语言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在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交流时产生的心理不安和恐惧,它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虽然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从总体来看,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4]。合作学习之所以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降低了焦虑感,是因为它改变课堂的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多说,不怕讲错。学生在小组可以随时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随时把不懂的问题弄懂;
2)合作学习能够使师生关系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身份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传统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媒体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下,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时刻记住这一点,并致力于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3)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凸显的今天,世界普遍关注家庭、社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人与人的合作及和谐相处。合作学习正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教学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凝聚人心,增进相互间的理解。社交技能并非与生俱来,由于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学习社交技能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英语,锻炼了诸如听取、解释、说明、求助、自控、帮助、建议、协调、反思等社交技能。这些技能逐步内化后,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与人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并终身享用;
4)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自主认知能力的学生个体在具体的合作情境中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建构知识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它会不断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进行主动选择、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5]。
3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实践策略
以下将以“A Traffic Accident”教学片段来探讨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以下内容的动感画面场景。A truck is coming round the corner.A bag of rice is falling off the truck and l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A motorbike is hitting the bag and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is falling off the motorbike.
T:I was leaving school when I saw a traffic acciden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yesterday.What do you think caused the accident?
Ss:(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The bag.
T:Was the man badly hurt?
Ss:(一部分学生)Yes.
T:Yes?
Ss:(另一部分学生)No.
T:No?OK.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在屏幕上出现问题):
a. When did the accident happen?
b. Where did it happen?
c. Who was mentioned in the accident?
d. What do you think caused the accident?
(学生听录音大约五分钟,然后回答)
T:Have you got the answers?
Ss:Yes.
T:All right.I'm sure most of you ha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s.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read the text by yourselves,then check your answers.
(学生个别学习,勾画单词、词组、重点句,思考问题)
点评:围绕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先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对信息群的归类,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T:I'm sure you have your own ideas now.let's share them together in groups.(学生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每组六人,学生们相互讨论、核对答案,气氛活跃、热烈。老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先是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言。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 使各组的讨论既热烈又深入。)
T:All right.Let's come to Questions 1 and 2. Which group will come first?
Group 1:……。(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其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The teacher hands out a set of pictures to each group.)
T:Well.You all did a good job in the discussion.Now let's put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教师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顺序打乱,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后将图片重新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并根据所提供的Key words 叙述图片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在一个小组发现学生们正把图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时就给予适当的表演,同时告诉他们Key words 列出来后要工整地写在图片的下面,以备交流时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点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其中,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老师又来到另一小组,发现两个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T:Why don't you discuss with others?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S1:I don't know how to say these words.So I can't say any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S2:I can't read this text.So I don't know how to retell it.
T:Let me help you.OK?
(老师指导这两个学生读单词,读课文)
T:Can you read the text now?
S:Yes.(学生继续参与交流活动)
T: Time is up. I'd like the speakers from each group to give a report to the class.Which group will try first?
(各组发言人纷纷上台展示完成的作品,并叙述图片内容)
点评:本片段从多角度体现了合作学习全过程。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和“裁判”,而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小组活动、讨论、个别学习、展示等)共享资源,互助合作,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4 “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4.1分组不科学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切忌分组不科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由于教师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学生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因此,合作完成的任务又快又好。
4.2分工不合理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改变原有学习方式的载体。不管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如成员间不能友好相处、纪律无保证、随意浪费时间、相互抄袭依赖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甚至比无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小组成员个体在小组中的责任不明确,分工不清楚,小组成员之间对学习任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相互推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重视强调实施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注重个体的责任。
当小组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往往分工是非常重要的。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语言表达条理清晰的学生充任小组“发言人”的职务,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文笔优美者充任小组文书工作,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绘画特长者充任小组美工工作,为展示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美化加工,以期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当小组进行实验时,从实验的任务分配、现象观察与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整理等都需要专人负责;当共同完成作业时,在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有专人负责对有疑问且共性的问题进行分工协作,或对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助……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以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小组成员对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小组内也需要有个体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制度由小组内部制订并实施,其结果只作为给教师评价小组的参考。
4.3组织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盲目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处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处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组织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4.4角色定位不清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时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量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表达意义,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全班的综合情况和个体差异,设置多种选择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学习目标落到实处。但是,平等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作用,而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应是:①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②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③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④引导深入。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次独特性的探究。在这一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合作技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他们获得认知的,情感的和技能的综合发展。
4.5评价方法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②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这些不科学的评价方法往往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法,一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的评价。
5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为构建合作学习型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当然,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还有待于教育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
2 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34.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7.
4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Beijing: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9.
4.合作与探究 篇四
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 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前准备几种种子各1000粒,课上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的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1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4、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的“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
5.合作与探究 篇五
课题研究方案
沛县孔庄小学孙守芳
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要努力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我认为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
课题研究的内研究内容:
1、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研究并建立能使小学生在“解放其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的环境氛围中充满兴趣并探究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的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观察记录、调整方法。
行动研究法: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得出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再实施、再检查、对原方案修订、再次实施……获得结果。经验总结法:确定研究内容对象、收集经验材料、筛选、归纳总结。案例研究法:撰写相关案例分析。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10年4月--6月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走在教育的边缘》; 2010年7月----11月读《做幸福的教师》《新课程教学法》;
2010年12月—2011年1月读李国忠主编的《教师最需要什么》。
完成读书笔记、课例分析、案例、随笔、教育故事、论文等的具体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申报课题,课题设计,确定研究思路,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2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后写出阶段性总结。
2010年1月——2011年1月 阅读有关书籍,完成读书任务,并整理好研究笔记(4篇以上),课堂教学案例(4篇)填写结题报告或提交一篇高质量的课题论文。
6.合作与探究 篇六
基于网络教学环境,初中各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安庆四中
张旸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研究背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几个改变”,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本课题研究是基于课程改革的的要求,以课程的结构改革、内容改革、实施改革为研究的依据,突出以网络教学为实施课程改革的技术支持,探索各学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在信息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态度,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基于此思想观念,我们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任务是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研究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突出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的三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假设前提是基于以下的理论成果:
(一)主体学习理论的主导框架
人的主体性特征一般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基本方面;学生自主性在思想观念上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包括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主动性集中表现在:①成就动机,如渴望当优等生;②竞争意识,喜欢挑战,表现欲强,有进取心;③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④积极主动参与,应该可以看到,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喜欢学习,学生对学习都是充满着好奇与冲动,因而在态度上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不同见解。正是基于这种对学生的认识,主体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必须是自主学习,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主体性学习理论是我们研究的主导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建构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而服务,教学模式必须以主体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知识观的理论指导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并认为它们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指学习环境中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验证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会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在于学生学习是自我自主的意义建构,因而教学模式中必须要注意“情境”、“协作”、“会话”的设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关怀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特别重视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强调要把学生当作全人进行培养,既要重要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全方位人格,罗杰斯指出:①学生自身具有学习能力;②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目的时才会有意义;③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就会促进学习;④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理智和情感的自我发起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⑤同伴和小组学习会促进个体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人学习的全面关怀,因而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从“讲坛的哲人”变成“学习者身边的指导者”,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模式更应关注师生互动,互动中体现教师的教育关怀。
(四)多元智力的理论借鉴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其理论的可借鉴之处在于:①人具有多种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禀赋,又有赖于后天培养;②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们从智商到情商得到灵感的研究证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人的潜能开发来不断完善人的素质结构;③多元智能理论既可以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导,又可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基于此种理论,我们在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中必须要研究教学改革,比如:如何了解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群体优势智能,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弱势群体的水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体化优势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时必须要研究多元智能的构成、测量方法、教学评价等一些具体实际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运用信息化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重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突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是要求学生倾听,倾听、记忆、背诵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式机械、呆板、被动,当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明显地带有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以适应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Biggs在研究了学生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于是1995年提出了“表层式学习方式”、“深层式学习方式”与“成就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的理论推断,并指出,各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复杂结合体,一般多为“表层――成就式学习”和“深层――成就学习方式”,而后者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实现后者,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作为自己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各学科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网络平台,因而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建构教学模式应着重研究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及协作性。
4.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大特点是学生地位的变化: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一种主动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关系的变化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技能,逐步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投入学习的动力。
师生互动是建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转化传统的教师观念,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地位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三统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统计法和调查法。
研究中,设比照班,实验班也要做前测,并进行常模统计,采取纵向比较法和个案调查,以便论证实验效果。
研究假设:基于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艺术教学理论的指导,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变学习效果。
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的合理筛选、组合与提供。
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增强。
实验自变量的控制通过对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网络技术的课堂支持来实现;实验研究因变量的检测主要结合各学科的解决方案,将实验班与对照班作对比检测,对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检测。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检测以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文字资料实施,方法采取调查问卷、观察、资料汇总等方法.六、研究条件与保证
(一)我校具备校园双控网络和宽带网络的教学设施,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
(二)我校与北大附中建立友好合作学校的关系,享有北大附中的教学资源,并能保证有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软件应用平台可供教学使用。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对教师培训给与积极鼓励和经费支持,并从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按照新课程标准给与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制度的保证。
七、研究计划与安排:
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调整、新课题的确立阶段(2002.4-2002.5)
对照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聘请专家,对原课题中与新课程标准结合不很紧密的研究方案进行调整,确立新的选题,制定新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实施研究阶段(2002.5-2003.6)
我们的研究将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分学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技术支持手段,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开展研究,期 冀能探索出培养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模式(1)课题研究小组每月保证有一次课题活动。
(2)每学期有两次学校课题组的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每位研究教师要提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课件,上一堂研究课。
(3)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汇报阶段成果报告。
(4)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要参加信息教育技术的培训与交流总结。
3、阶段研究成果鉴定验收(2003.7)
八、研究的目的与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变学习效果。
(一)近期目标(2002.5-2002.12)
1、改变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创造较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主动发展创设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探索并初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各学科子模式群。
3、研制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教学课件。
4、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二)远期目标(2002.12――)
1、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
2、形成有层次的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
3、开发研制学科系统的教学软件
4、扩大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
九、研究成果:
1、各学科教师的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教师的课堂设计方案等研究资料
2、反映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录像片
3、形成一些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能基本定性的教学模式。
4、开发网络环境下的适宜教与学的应用软件
5、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学生论文、学生小制作、小创造作品。
6、学习活动主题网站的建立
7、学习主题资源库的建立
十、课题的组成:
语文学科:„„„„„„„ 数学学科:„„„„„„„ 英语学科:„„„„„„„ 物理学科:„„„„„„„ 地理学科:„„„„„„„ 生物学科:„„„„„„„ 政治学科:„„„„„„„
7.合作与探究 篇七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1. 人员分派,如何分组
一般分4个人为一个小组,整个班级被分成10个小组左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长时间观察了解情况,可以安排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也可以安排学习稍好的同学和学习稍差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相帮扶,还可以把同样优秀的同学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得到更精确更深层次的结果,更可以让同学们自主组合找自己比较要好的伙伴一起,这样同学和睦,减少别扭,有利于大胆合作。每个小组一定要有一位组长,教师对组长的要求是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组织能力强,小组成员比较信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安排好小组内部工作分配,检查监督,表扬批评,当组员之间针对某个问题有争议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做出定夺。
2. 实验工具的准备
实验要研究同时抛两枚硬币后,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是多少,这样需要两枚硬币。
3. 实验记录的准备工作
每一次实验总会得出一个结果,四百多次的结果只靠学生脑子记当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巧妙的设计表格准确的记录每一次的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还要动脑筋思考,可以用“正”字法。因为实验的结果绘制在折线统计图上才可以清晰的看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趋近于稳定,所以每个小组还要准备好一张大大方方的折线统计图,备以用处。
二、合作学习的真实过程
1. 实验规则的拟定体现“合作”
对于实验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由自己来讲解新知识,而是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主地探索新知。但是让学生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教育的作用,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即将进行的实验,同学们经过考虑和商量,决定每个小组进行40次的实验,全班有10个小组,这样把每个小组的记录累加起来共有400个实验结果!其实正是这样的分、合才可以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集体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合作学习的向心力。
2. 实验过程的操作体现“合作”
实验过程的气氛超乎想象的“热闹”,但并不杂乱,每个小组的成员有秩序地一个人抛,一个人记录,一个人查数,一个人监督。同学们紧张的准备报结果,由于累加,所以除了第一小组可以直接报结果外,其他的小组要把自己的结果加上前一个小组的结果求和后作为填表的数据。为了数据不出错,大家推选两名他们信赖的学生作为总监督,监督累加时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记录累加数据的过程其乐融融,同学耐心的等待一个个数据的出现,认真地抄录在自己的书上。接下来计算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两个频率,由于计算方法雷同,为了节省时间,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仍然小组合作,由组长分配每个同学计算几个,然后再汇总起来。
3. 实验结果的汇总体现“合作”
当同学们小心翼翼的绘制好了折线统计图,“咦?这两条折线越到后面越平了。”这时老师再启发他们:“折线代表的是频率值,它到最后有没有接近某一数值呢?”“有的,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值接近25%,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值接近50%”。老师继续问:“其实,我们思考,同时抛两枚硬币,最终会有几种可能呢?”“四种,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这时,有反映快同学的马上说出:“这四种情况的出现机会都是25%,不过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可以归为一种情况,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是50%”。“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的实验是成功的吗?”“成功!成功!”同学们欢呼起来,甚至有的同学鼓起掌来。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来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平稳时的频率)可以用来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抛掷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合作学习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总之,“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让学生都能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友善的竞争,怎样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表达、思维、创新能力和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使得老师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
摘要:新教育实验中的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当遇到困难时,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8.合作与探究 篇八
1.“你的”还是“你们的”
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的“乃”,在《辞海》以及教材参考中都作“你,你的”解释。因此,有的学生根据这一解释,推断出陆游只有一个儿子,因为如果陆游有两个以上的儿子,那“乃”就应该解释成“你们的”。
——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于是求证“陆游有几个儿子”成了学生当天的课外作业。
第二天,结果出来了,不过有三种:
答案一:陆游有一个儿子,名叫陆子聿,因为陆游有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答案二:陆游有六个儿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中,《示儿》这首诗的作者简介中有相关的资料;
答案三:陆游有七个儿子,给出该结果的学生未能说明出处,只是从网上抄了个数字。
从现有情况看,答案二似乎更有说服力。但是答案三的支持者第二天补来了有力的资料:陆游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子虞、子龙、子修、子坦、子约、子布、子聿,并说明这个结果出自《陆游年谱》这本书。
经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第三个答案可信度比较高。也有学生提出,也许陆游有七个儿子,但在陆游临终作《示儿》时说不定在场的只有一个儿子呢?不过经过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此,诗中“乃”应解释为“你们的”。
2.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我在进行古诗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根据诗作内容完成一篇探究习作,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在对《示儿》做情景再现时,提出的要求是“根据事实,发挥想象”。因为情景再现,就是还原事实,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哪些是事实,而不能盲目编造。要还原数百年前的事实,可不容易。结果,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了三种争议:
争议一:陆游是哪一年去世的?
一种说法是1210年;另一种说法是1209年。教材、《辞海》等均支持第一种说法,但也有许多诗集记载为1209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进一步探究,关于陆游去世时间的第一种说法具体为1210年1月6日;第二种说法具体时间为1209年12月29日。根据两个日期相差不远分析可能前者是阳历,后者是阴历,实为同一天。但网络上所有的万年历都无法完成这么久远的阴阳历转换,不过最后终于在维基百科上得到了确认,这种分析是正确的。
争议二:有学生在习作中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来衬托陆游去世时的悲伤、压抑的气氛。陆游去世时的天气是晴还是雨,恐已无法考证,但从争议一的结果看,陆游去世时应该是在冬季,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电闪雷鸣”的景象。后来,有的学生在修改后的作文中采用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来衬托,就比较合理了。
争议三:陆游在哪儿去世的?
陆游去世时的地点教材等资料均未作具体说明,只介绍陆游的故乡是山阴,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但是陆游一生颠沛流离,最远曾任职四川,终老何处,却也难以断定。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多回避这一问题。后经过补充查阅资料,了解到,陆游晚年自1190年起即辞官还乡,直至去世。所以可以确定陆游是在浙江绍兴去世的。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陆游去世时的真实情景,但是通过学生自主调查研究,接近了这一事实。
3.陆游为什么多次“示儿”
经过上述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陆游曾多次“示儿”。除了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临终绝响《示儿》,还有《示儿礼》《示子聿》《示元敏》《病中示儿辈》《送子龙赴吉州掾》《家训》等,仅以《示儿》为题的诗歌就有数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陆游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自幼受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家族中的爱国传统,也将这种博大的爱国情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在临终之际,留给孩子们的遗产,不是祖屋田地,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到这里,陆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已不再仅仅是一位南宋的伟大诗人,一位有血有肉,关爱子女,爱国至死不渝的父亲形象穿越了800年的时空,真真切切地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陆游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情真正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示儿》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学生对《示儿》及陆游的探究与学习也许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通过在《示儿》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教学目标。
1.在探究中感受合作的重要。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成功者。作为教师也只能是其中平等的参与者。由于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个人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当众多的信息在课堂上汇集后,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来自己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点,原来还有那么多答案。最后的结果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大家不仅共享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成果,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失败与成功,也从别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经验。
2.在对信息的甄别中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找到你需要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搜集更多的信息,并自主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3.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结果。也许已经有那么一本书,记载了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对学生来说,获得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更重要。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知识,建立开放的架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上述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我们经常侧重于结果评价,而这里更应该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去评价。
9.小组合作探究 篇九
在进行八年级《海燕》一课的教学时,涉及到“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的“高傲”一词的理解时,我是这样引导小组合作探究:
“‘高傲’一词一般属于贬义词,‘高傲地飞翔’,是否说海燕太高傲了?”学生肯定知道“不是贬义,是指革命者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老师接着引导“这叫什么用法”,学生回答“贬义褒用”,然后再采取小组竞争法激励学生说说“以前我们学过的这样的例子”(《我的老师》中的“狡猾”,《背影》中的“太聪明”),以此来推动小组合作探究。
10.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收获 篇十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小学路国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 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11.合作与探究 篇十一
自主学习是以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为特征的自觉性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等主要特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个体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内在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协同性、交往性、分享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集体的观念和团队的意识。
探究学习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者并不完全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统一,不应把三者对立和分割开来。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从只关注课中学习到关注课前和课中学习并重转变
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所以教师通常会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研究,一遍一遍地修改,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配合,达到教学目的。然而,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情绪等。在课堂中,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但是真正训练学生思维的时间并不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学习后的探究解答困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要关注学生课前的自我学习效果。教师要在课前研究学生在先学时可能遇到的旧知识难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可以梳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提供学案文本让学生提前学习,尽可能为学生的先学提供帮助,以便达到最佳的先学效果,为课中教学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从只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课堂环节和教学内容并重转变
传统的教师备课往往不太关注课堂结构,而是比较注重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把学生的学习融入教学环节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教学环节模式主要有:
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要求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探究式教学基本程序为:揭示主题、提出问题——自读自解、质疑探究——引导点拨、反馈讲评。在实施这一教学程序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学懂课本知识;二是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答;三是包容学生的问错、疑错,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发展其潜能。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和有探讨余地的问题,如“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教学中通常采用下列几种讨论法:一是课堂前后小组讨论;二是辩论型讨论;三是演讲型讨论;四是设置情景讨论等等。讨论中虽然是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及时进行归纳,对同一问题做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
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在情境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和探讨,使学生在平等中相信自我,树立自信,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思考研讨——组织演示——归纳提高。需说明的是,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三)从只关注思维引导到关注思维碰撞和思维引导并重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教师根据自己预设的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因为有了对学案的初步反馈和当堂反馈等环节,大大缩减了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
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非常容易捕捉到教材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但思维活动本身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矛盾、碰撞等展现出来,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思维活动之中,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又能形成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问题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也无需回答,教师教的就是课本预设的内容。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常常因不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只根据自己的推测来讲解课程内容,通常会陷入不讲不放心、面面都讲时间又不够、学生反映不积极的尴尬局面。
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难点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将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一般教学问题提炼成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师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比较有智慧的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听的状态临时调整讲的方式和时间长度。但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在教之前已经通过对学生先前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困惑已经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而且在课前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科学设计教学步骤,采用共同探究问题的形式,精讲少讲,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为进一步保留学生的学习痕迹,教师在学案上也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尝试解决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还可以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找到当时的学习思维轨迹。
(三)有效的教学巩固
教学后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巩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后巩固是教师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课后完成。传统作业有两大弊端:其一,因课后还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做作业时间不能确定,巩固效果不佳;其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因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缺乏期待性和挑战性,容易在主观上降低重视程度。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则创新了知识训练形式,注重课堂上巩固,有效解决了这些弊端。
12.校企合作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十二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会展人才,模式优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 (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 (学时) 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1]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方向上, 还是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上, 都把引进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来抓。
一、校企合作新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校企合作概念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接轨、专业技能与行业要求接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方式,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条件、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模式。
2.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过程, 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教什么“学”, 育什么“人”, 成为教育关键所在。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仍处在传统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死板, 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教学大纲多年不变, 跟不上行业要求;单纯的知识和经验教学, 较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以考试分数评高低, 忽视人文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特别在民办职业教育院校, 在资金缺乏, 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局面的形成更是加大了这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此外, 作为企业, 能否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发, 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为企业培养并输送合格的可用人才, 无疑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
怎样使学校摆脱教育的困境?企业如何节约时间及成本, 在人才资源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客观上呼唤着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到来, 校企合作应运而生。
3. 校企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一:低层次合作模式
(1) 工学模式
企业和学校相互寻觅合作伙伴, 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不稳定, 学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基本问题。例如在广州一些酒店在交易会期间需临时增加人手, 一些学校又因实习实训条件缺乏, 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 便使这种“用工”和“学习”合作成为可能。
(2) 利润模式
企业和学校为降低人工成本, 双方达成“工读轮换”或“工余上课”的合作协议 (让学生在学习周期内, 采取一半在学校读书, 一半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在工作时间之余回学校上课的模式) , 企业聘用工资较低的实习生降低运营成本, 学校节约课酬和资源等消耗也降低了成本, 使得双方在利润上实现最大化的成本。
合作模式二:中层次合作模式
(1) 销售模式
学校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和要求, 开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及课程, 由学校负责教学, 学生毕业后推荐到合作企业就业;
(2) 订单模式
企业对特定的岗位有相应的要求, 寻找符合条件的合作院校进行合作, 出资委托学校进行培养。企业根据本身需要, 对学院的招生数量及要求, 毕业生应掌握的技能上提出要求, 实现招生与就业同步、教学与岗位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模式。
合作模式三:高层次合作模式
(1) 互动模式
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 指派优秀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培训, 为学院提供资金、实习基地、设备和原料;学校指派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2) 互补模式
企业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实训基地、设备和原料等条件, 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学校为企业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和分析,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企业解决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因经费和资源缺乏造成的不足, 学校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技术和人才缺乏造成的不足, 双方实现互补。
二、会展人才培养必须融入校企合作模式
1. 会展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 我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5年我国的展览项目数量达3800个, 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今后十年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引擎之一的会展业在我国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会展业还没有真正成熟, 虽然我国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已经很多, 338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已超过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 但在办展质量和社会收益上无法与之相比, 真正形成国际品牌的屈指可数。
2.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简表[3]
(1) 从主干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设置来看 (红色字体)
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实务、会议接待实务等课程的开设, 加强了本专业实践实训能力, 需要提供一定的实训实践条件。场地、设施以及主体人员等条件成为这些课程开设的依托和基础。这些依托, 单靠学校有限的资源是难以实施的, 它必须依靠企业来提供,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成为必然。
(2) 从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看 (蓝色字体)
会展营销、服务接待、人际沟通、会议策划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环境和氛围是决定性因素, 它必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 这个环境的构成, 大与小, 好与坏直接制约着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程度。学校单纯的教学环境已不适应这些能力培养和提高, 它也必须通过一种新模式来加强和完善, 校企合作显然是这种模式的最佳选择。
(3) 从典型工作任务来看 (绿色字体)
招商招展、展会服务与管理、展览营销、参展商参展、各类活动、会议的策划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工作任务的实施与落实, 离不开一定的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没有一定的工作主体和对象, 这些工作任务便无法实施。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 显然不符合工作任务的开展的要求。因此, 到企业和实践中去成为必然, 校企合作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三、深化校企合作, 不断优化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在会展人才培养上融入校企合作模式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也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它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我们还是应当看到, 我国的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它起步晚, 很多地方还有待优化。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如此, 它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很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深化。
1. 在宏观上, 要通过各种手段, 鼓励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
(1) 加强宣传和引导, 促进观念的转变
当前的社会“普高热”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重“好大学”, 轻“技能”,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着校企合作的进程。国家应当在宣传上加大力度, 加快人们思想的转变。
(2) 加强法律保障, 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目前, 校企合作之所以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 还是国家仍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其实施。在资金保障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劳动准入制度的执行上力度不够;在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待遇上没有太大的提高;
2. 在中观上, 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 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1) 转变育人观念, 拓宽合作渠道
要改变大众化教育的观念, 使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会展行业需求相结合。会展专业一方面要拓宽渠道, 积极寻找会展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开辟会展专业实训基地。另一方面, 会展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应当听取会展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尽量与会展企业的人才要求相对应。
(2) 深化教学改革, 转换教学模式
要充分利用会展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场地、资源、组织及设备优势, 使会展专业的实践课程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以开展, 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轮派会展专业教师到会展企业的一线中进行实践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利用会展专业教师在技术、教学研究和策划上的优势, 为会展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会展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承担实践课程教学, 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强会展专业与会展企业之间的互动、互补合作模式。
3. 在微观上, 制定相应的措施, 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1) 健全机构, 制定章程, 为校企业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章程, 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由一名校级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 系部配备一名专 (兼) 职校企合作联络员, 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 商定合作协议, 制定合理的实践实训规范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会展企业专家、会展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共同商定校企业合作协议, 规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制定实践实训规范, 规范学生在实践实训中的行为。
(3) 开发开设实践课程, 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听取会展企业专家意见, 根据会展企业的岗位设置共同开发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要与会展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相适应。要让具体岗位相对应的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让他们参与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4) 制定相应的应急及保障措施, 有效维护企业和学生权利
成立由学校领导、会展企业领导、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应急 (突发) 事件处理小组, 制定相应的应急及保障措施, 提高预警功能, 避免或减少企业和学生的利益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2011年12月.
[2]中国行业会展网.《关于会展人才教育的几点思考》.2010年03月22日
【合作与探究】推荐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10-14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06-17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06-10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07-04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06-27
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识字教学探究09-01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