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2024-09-09

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8篇)

1.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一

第三章 特色题型精练 专题一 文言语段翻译

(一)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节选自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1)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

(2)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爱好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臵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生讳肇,字仲基。弱冠,从学季父益民于赣。

既归,属兵乱初定,先庐悉毁,先生孑孑勤力,仅复什一二。而累世坟墓久未省,榛芜莽苍中,或迷不可辨识,先生遍咨遗老,除荒薙荟,悉求得焉。而率子弟及时谒拜惟谨,买

田墓下,以供祀事。

先生幼罹兵乱,备极艰苦,既冠而乱定,拮据劳瘁,用造室家,自是脱危履安,遂其生意,而至于老死,未尝一日忘国家太平之泽。性刚果,遇事是是非非,以是乡后进率严惮之,宾礼先生。

(节选自明·杨士奇《思贻先生杨君墓志铭》)(1)既归,属兵乱初定,先庐悉毁,先生孑孑勤力,仅复什一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性刚果,遇事是是非非,以是乡后进率严惮之,宾礼先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去之后,恰好战乱刚刚平定,先人坟墓都被毁坏,先生独自勤勉用力,只恢复了其中十分之一二。

(2)先生性格刚强果敢,对待事情正确的就认为正确,错误的就认为错误,因此乡里后辈都尊敬害怕他,对先生以礼相待。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有删改)(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得分点:“甘”“考”“遗”,句意通顺)(2)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得分点:“穷”“欲”,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并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

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节选自《新元史》,有删改)(1)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得分点:定语后置句,“至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句意通顺)(2)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百姓将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得分点:“比”“罪”“顾”,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是大宁人。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王克敬到任后,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身陷日本的士兵,到这时跟从日本商人(从日本)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距离省治(省会、省府)有上千里之远,等到行省发布命令,百姓将要饿死了,他做了仁爱之事我们却怪罪他,自己难道不会感到惭愧吗(我们自己反而不感到惭愧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都救济乡邻,来他家吃饭的有一百多家。(得分点:“粗粝”“赈”“客”,句意通顺)(2)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供给),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得分点:“资”“荒耗”“图”,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伏湛,字惠公,是琅琊东武人。刘玄即位,任用他做平原太守。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慌骚动,而伏湛独自很安逸,教学不停止。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一季粮食没有收成,国君吃不下饭;如今百姓都饿,怎么能独自饱餐呢?”于是大家一道吃粗粮,把俸禄全都救济乡邻,来他家吃饭的有一百多家。当时,彭宠在渔阳反叛,光武帝想亲自征讨他,伏湛上疏劝说道:“渔阳以东,本是边塞,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供给),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

(二)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与承式同举于乡。今年,(承式)始得处之青田。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浙东儒者皆在。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1)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含蓄内敛,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2)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参考译文

我和承式在乡试中同时中举。今年,承式才得以在青田县任职。青田县坐落在群山之中,足以研读诗书、谈说义理,悠闲自适地居住其中。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含蓄内敛,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高皇帝最初定都建康,青田县的刘文成公(刘基),实际上和宋景濂以及丽水县的叶景渊、龙泉县的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到这里。在这个时候,居住在礼 4

贤馆,每天与他们一起密切商议。浙东的儒生都会聚在一起。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山川的灵气,积聚了二百年,应当有所生发了。何况凭借先王之道,六经孔孟的言论来教训启迪他们。我将看到括苍(丽水县)的读书人,一定会有文武忠孝的人出现而为国家所用。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阅《殿阁词林记》,恭述成祖视朝之暇,辄御便殿阅书,或召儒臣讲论弗辍也。尝问:“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学士解缙对曰:“经史粗务,子集尚多阙。”上曰:“士人家稍有余赀便欲积书,况于朝廷,其可阙乎?”遂召礼部尚书郑旸,令择通知典籍者四出求遗书,且曰:“书值不可较价直,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复顾缙等曰:“臵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乎?”大哉圣谟!非臣庶所宜恪遵者乎?

(选自祁承熯《聚书训序》)(1)书值不可较价直,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哉圣谟!非臣庶所宜恪遵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书的价格不要与卖家计较,只按他要的价格给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搜集书,那么)也许价值珍贵的书可以搜集到。

(2)圣上的(读书)策略多么远大啊!(这样的读书策略)不是我们这些臣僚应该严格遵守的吗? 解析 得分点:(1)“较”“惟”“庶”“奇书”。(2)“谟”“恪遵”,倒装句式、反问句式。参考译文

我阅读《殿阁词林记》,作者恭敬地记述了明成祖利用上朝的空闲,就亲自在便殿读书,或者召见文臣讲诗论文不停。皇上曾经问:“文渊阁里经史子集的图书都齐备吗?”大学士解缙回答说:“经史类图书粗略备齐,子集类图书还多有缺少。”皇上说:“读书人家稍有余钱财就想收藏图书,何况是朝廷,怎么可以缺少图书呢?”于是就召见礼部尚书郑旸,命令他选择精通经典书籍的官员四处收求过去遗留下来的书籍,并且说:“书的价格不要与卖家计较,只按他要的价格给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搜集书,那么)也许价值珍贵的书可以搜集到。”再回头对解缙等人说:“购买书籍不难,必须经常阅读,才有益。平凡的人聚积金银美玉,也想留给子孙。金银美玉的利益是有限的,书籍的利益哪里有穷尽呢?”圣上的(读书)策略多么远大啊!(这样的读书策略)不是我们这些臣僚应该严格遵守的吗?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侑,陈郡人。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不入王府。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一十五》,有删改)(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不入王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得分点:“宣谕”“倨”“宣言”“而”,句意通顺)(2)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也不上交朝廷。(得分点:“务安”“反侧”“赡军”,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殷侑,陈郡人。元和年间,多次升迁后任太常博士。当时回纥请求和亲,朝廷于是命令宗正少卿李孝诚奉命出使宣布朝廷的旨意,让殷侑任副职。到达回纥的朝堂后,可汗起初接待殷侑一行唐朝使者时,摆出了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还要唐朝使者向他称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自从元和末年以来,朝廷收复了李师道十二州,又将其分为三个藩镇。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也不上交朝廷。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礼部尚书。宗籓婚嫁命名,例请于朝。贫者为部所稽,自万历末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节选自《明史·何如宠传》,有删改)(1)贫者为部所稽,自万历末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贫困的人被礼部拖延,从万历末年到现在,积压的奏疏上千份,导致有的人头发花白了也不能成家,有的骨头腐烂了也尚未命名。(得分点:“稽”“至”“名”,句意通顺)(2)何如宠本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母亲九十岁了,他和颜悦色地供养母亲,从不懈怠。(得分点:“孝”“色”“衰”,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崇祯元年,被起用任职吏部右侍郎。还未到任,又被授予礼部尚书。宗室子孙婚嫁命名,按照旧例须向朝廷请示。贫困的人被礼部拖延,从万历末年到现在,积压的奏疏上千份,导致有的人头发花白了也不能成家,有的骨头腐烂了也尚未命名。

何如宠本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母亲九十岁了,他和颜悦色地供养母亲,从不懈怠。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久之,知漳州。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节选自《宋史·危稹传》,有删改)(1)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于是)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得分点:“谓”“名”“如”,省略句,句意通顺)(2)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两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得分点:“若”“凡”“奇”“识”,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考中进士。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于是)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臵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两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

(三)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 7

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有删改)(1)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得起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得分点:定语后置句,问句句式,“浚”,句意通顺)(2)假如(诸位)进言而我听不进,确实错在我;假如(我)征求意见而(诸位)不进言,过错将由谁承担呢?(得分点:“入”“实”“苟”“咎”“执”,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检查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占据多数。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各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后周世宗通过高平一战,开始知道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得起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各军普遍检查挑选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

壬戌(二十三日),后周世宗诏令群臣畅所欲言地陈述政事的得失利弊,诏书大致说:“朕对各位卿大夫,才能没法全部知道,面孔没法全都认识,倘若不采集他们的言论从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明悉他们的意见从而考察他们的忠诚,那凭什么来看出各人才器韬略的高低深浅,了解任用是否得当!假如(诸位)进言而我听不进,确实错在我;假如(我)征求意见而(诸位)不进言,过错将由谁承担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嘉,闽人也。上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节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得分点:“司”“苦

辞”“堪”,句意通顺)

(2)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得分点:“爵”“宗支”“贡”,“宗支之良者”句式,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皇帝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1)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得分点:“博闻”“强记”“达”“称”,被动句,句意通顺)(2)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背后不再说什么。(得分点:“罪”“面”“折”“短”,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

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观察刘荣,他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背后不再说什么。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美。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

(节选自《新唐书·刘昌传》,有删改)(1)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皇上因此将宣武军队八千人委派给刘昌向北出战五原,军中有人犹豫退缩且阻碍军队行动,刘昌相继斩杀了这些人。(得分点:“北出”“却”“沮”,句意通顺)(2)到他患病时,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世了。(得分点:“婴疾”“未发”“卒”,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汴州平定以后,李忠臣嫉恨李僧惠的功劳,就想杀掉刘昌,刘昌暗中逃走。到刘玄佐做刺史时,才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贞元三年,刘玄佐到京师朝见,皇上因此将宣武军队八千人委派给刘昌向北出战五原,军中有人犹豫退缩且阻碍军队行动,刘昌相继斩杀了这些人。刘昌在西部边地待了十五年,加强自身节省费用,军储富裕。到他患病时,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世了,时年六十四岁,追赠为司空。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也。元嘉七年,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后太祖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在坐,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大明元年,吴县令张闿坐居母丧无礼,下廷尉。钱唐令沈文秀判劾违谬,应坐被弹。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1)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明元年,吴县令张闿坐居母丧无礼,下廷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祖派到彦之进攻魏国黄河以南,大败,把所有的武器都丢弃了,武器仓库因此很空。(得分点:“经略”“河南”“委”“为”,句意通顺)(2))大明元年,吴县县令张闿因为在母亲去世期间不守礼节,被逮捕到廷尉。(得分点:“坐”“居母丧”“无礼”“下”,句意通顺)参考译文

顾琛,字弘玮,是吴郡吴县人。元嘉七年(430),太祖派到彦之进攻魏国黄河以南,大败,把所有的武器都丢弃了,武器仓库因此很空。之后太祖曾举行宴会,正好有外国投诚的人在座,文帝突然问顾琛:“兵器库中还有多少件武器?”顾琛欺骗说:“有十万件武器。”顾琛知道武器库的武器过去一向隐秘,外人不知多少,文帝既发了问,又后悔说错了话,可文帝听到顾琛的对答,却非常高兴。大明元年,吴县县令张闿因为在母亲去世期间不守礼节,被逮捕到廷尉。钱塘县令沈文秀因为判案错误,应该受到弹劾。

2.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二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 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 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 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 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 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 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 其中以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 吕布追赶曹操时, 曹操以手遮脸, 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 曹操“割须弃袍”, 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 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 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 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题的参考答案是A、E。当然, 这两个选项的错误都比较明显, 一般的参考资料都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但是, C选项说到“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这一判断显然是错的, 也就是说, C项也应是错误的选项。

戏剧冲突是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 性格冲突又因为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 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推动整部戏剧进程, 是戏剧的生命。而作为矛盾冲突的中心, 要能够牵引戏剧线索, 起到某种联系作用, 同时又能表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

《雷雨》一经问世, 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在《雷雨》这部剧作中, 其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关系、伦理道德和阶级矛盾上, 如四凤和鲁贵之间, 周萍和周朴园之间, 繁漪和周萍、周朴园之间, 繁漪和四凤之间, 周萍和四凤之间, 周朴园和鲁大海、鲁侍萍之间, 等等, 都存在或新或旧、或隐或显且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那么, 在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的这么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上题C选项中提到的“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我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呢?

通过戏剧《雷雨》, 曹禺先生旨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堕落和腐朽的灵魂, 鞭挞其压制人性、残害妇女、残酷地压迫剥削工人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罪恶, 预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结合时代背景和戏剧主旨, 我们可以从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中分析出两个方面:1.人性伦常矛盾冲突, 例如周朴园与周萍, 周朴园与繁漪, 周萍与繁漪, 鲁侍萍与四凤, 鲁贵与四凤, 等等;2.阶级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 周朴园与鲁大海, 等等。那么, 其中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不是整部戏剧的中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周朴园和繁漪, 两人是老夫少妻, 彼此毫无爱情。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 古板, 刻薄, 自私;而繁漪受过新式教育, 性格刚强, 追求自我和现代新式情感, 注重内心的渴求。两人的冲突体现在两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上, 其矛盾是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繁漪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 , 或者说是家庭内部矛盾, 但不是整部戏剧矛盾中心。笔者认为《雷雨》的戏剧冲突, 其中心应该表现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其实这也不是笔者的新创。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 在周家当使女, 后来爱上周家少爷周朴园, 周家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大年三十将侍萍和其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赶出周家大门, 侍萍跳水自杀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 并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再嫁过两次。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30年前就已形成, 但仅由于两人未再谋面而没有激化。可30年后的一天, 两人在另一处的周公馆不期而遇 (第二幕中) , 矛盾冲突便激化和发展, 两人在性格情感上以及阶级上的对立和冲突便显现了出来。而在这之前, 周、鲁两家人物的关系, 就已经因为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而变得错综复杂:繁漪是周朴园抛弃了侍萍后取的第二任出身显赫的名门小姐, 侍萍留下的大儿子周萍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 周朴园和侍萍的小儿子鲁大海成了周家矿场工人罢工的带头人……这些人物关系, 都因周朴园和鲁侍萍曾经的事实夫妻关系而变得复杂, 也因此推动了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 促使人物命运形成。

3.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三

【关键词】C项 矛盾冲突 表达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公布之后,不少中学老师和考生反映,附加题第22题的答案不大令人信服。阅卷结束后,新华网等媒体也有关于“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的消息。笔者研读了该题后,认为该题及答案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为方便商榷,笔者现将该高考原题及答案摘抄如下: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参考答案是A、E。显然,A项和E项都是比较明显的错误,但C项的表述也有问题。首先,C项的表述有语病。“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是用来列举“多组戏剧冲突”的,故“之间”后均应加上“的冲突”。或者将“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改为“曹禺《雷雨》中戏剧冲突体现在众多人物关系上”,这样才能与后面列举的“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相一致,且能真正体现《雷雨》或新或旧、或隐或显、错综复杂的冲突。因此,“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这句列举没有穷尽,故应在后面加“等等”。

其次,C项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剧中谁是冲突的中心,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两说:

第一说,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辛宪锡先生等。辛宪锡先生早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就发表了《〈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一文,否定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是全剧的主要矛盾,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辛宪锡先生认为,“作为《雷雨》全部戏剧情节的纽带的,却不是繁漪而是侍萍。《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雷雨》中的一切矛盾,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侍萍与周朴园两人身上,由此构成戏剧的主要矛盾。”“在《雷雨》的许多事件中,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还是侍萍的遭遇。人们急于知道,她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后,为什么没有死?……这一连串悬念,造成了整个戏剧冲突的总悬念。”“从《雷雨》戏剧冲突的几个发展阶段看,四幕剧中,侍萍的戏都作为重场戏贯穿始终。”

第二说,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陈瘦竹、沈蔚德、陈保平等先生。陈保平先生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发表了《也谈〈雷雨〉的主要矛盾——与辛宪锡同志商榷》,陈瘦竹、沈蔚德在《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发表了《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认为《雷雨》的主要矛盾就是贯穿始终的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而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导引出来的、起辅助作用的的矛盾,属于“过去的戏剧”。

因而,“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雷雨》这道题应该是见仁见智的。“说不尽的《雷雨》。”《雷雨》作为一部戏剧经典,文本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带来了《雷雨》接受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总之,笔者认为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加题第22题及答案是不够严谨的,“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是事出有因的。

4.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四

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他极力否定语言的纯工具观,认为人类使用语言,而语言诠释生命。

语言是人须臾不可离弃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语言,更准确的说,应是方言。方言是天然的语言,是具有地域基因的语言,是个体的文化归属,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言说着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态度,西汉扬雄谈自己编辑《方言》目的时,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即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使皇帝安居庙堂,坐知各地民风民俗。

同样,一个人在故乡所有的经验也会以这种地域语言的形式烙印下来,成为一个永恒的故乡符号。因此,离开故乡的人,他背负的故园情结必定是裹在方言行囊里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初读只觉“鬓毛衰”的人事凄凉,再读我们却能咂出诗人五十年官场纵横,仍执意不改乡音背后深藏的故园之思。

方言言说着个体的独特经验,而它的这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使其成为文学上的宠儿,许多作家用它来勾画一个个自然流露的活人。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他在刻画人物偶用一些绍兴话,如吕纬甫喝酒,他用“呷”,七斤嫂中摔碗,他用“搡”,阿Q倒了霉,他用“遭了瘟”。原本隐而不漏的地方生活,风俗,经由几个方言词的言说,便如同4D画面一般,倏然落于眼前,声色形嗅,纤微毕现,使原本面目模糊的人生动可观起来。

方言是可贵的,然而,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方言的生存空间却一再被挤压,在极速奔行的路上,我们将语言的工具性无限放大,忽视其诠释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独特性。我们将方言视为羞于显人的“身份证”,如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迫切地想要洗掉身上的“土味”,融掉身上的“胎记”,以便加入一场华丽的都市狂欢。

5.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五

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品。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更倾向于暫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①②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觳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等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具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荽,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知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8.把文中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4)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7)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8)

,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滿,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一一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崔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ニ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喚,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遺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対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村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架构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架构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望、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C

2.B

3.D

4.D

5.A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1)载笑载言(2)无以至千里

(3)秋月春风等闲度(4)高低冥迷(5)锦鱗游泳

(6)五十弦翻塞外声(7)风乎舞雩(8)铁肩担道义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14.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6.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六

..。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文言虚词全面重点突出版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第二课时

三.【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四.【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五.【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第三课时

六.【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七.【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八.【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第四课时

九.【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第五课时

十一.【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二.【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十三.【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第六课时

十四.【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十五.【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7.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七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 认真审视江苏卷, 我们发现, 试题难度有所下降, 没有偏题、怪题, 题目平和, 稳中有新。试题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进一步强化对核心能力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命题材料新颖, 呈现方式多样, 注重了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对引导中学教学向重基础、重能力、重实验的方向转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试卷分析

1. 试卷构成

整个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单选题20个, 每题2分, 共计40分;多选题5个, 每题3分, 共计15分;非选择题8道, 共计65分。全卷满分为120分。这已经成为江苏高考近年来稳定的试卷结构。

2. 试卷特点

1) 重视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笔者对2012年的江苏卷试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具体参见下表。

注:部分试题考查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分别统计在相应内容里面。其中第19题涉及化合物和实验, 各算1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 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主干知识占分较多。试题也兼顾了知识的覆盖面, 如第1题考查细胞的化学成分, 第4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 第5题考查生物的进化, 第20题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等。

2) 增加图表, 体现能力立意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较高的能力目标, 而图表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常见载体。2012年江苏卷选择题出现5处图表, 非选择题出现8处图表。下面就列举两例进行分析。

例1. (原卷第25题) 糖耐量受损 (IGT) 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 (如饮食) 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 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 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多选) ()

A.餐后60min时, 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 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试题立意:本题以IGT的血糖调节特点、治疗手段为命题背景, 结合实验和图表, 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解题思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生理功能。观察图知, 餐后60min时, 运动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原因是15~45min之间的运动消耗了部分葡萄糖, 使血糖浓度降低, 进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对比运动组和对照组的血糖峰值、胰岛素分泌高峰、胰岛素升高幅度, 不难发现运动组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下降。从题中信息知, 正常情况下, IGT人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 必须通过胰岛B大量分泌胰岛素来帮助降低血糖。餐后适度运动, 血糖峰值下降, 减轻了IGT人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例2. (原卷第33题) 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报告

(1) 材料用具:乳熟期的温室盆栽水稻, 1mmol/L NaHSO3溶液, 蒸馏水, 喷壶, 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为对照组, 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__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 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3)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 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 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 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 进而加快对图2中______ (填字母A~D) 物质的利用。

(3) 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 证明了0.2μmol/L硫酸甲酯吩嗪 (PMS) 和1mmol/L NaHSO3效应相同, 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 也无抑制效应。请用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 (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2·s-1) 。

试题立意: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年考试的重点。本题以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为背景, 考查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用图的形式直观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 (1) 因为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所以实验组用低浓度 (1mmol/L) NaHSO3溶液处理, 对照组用蒸馏水处理。水稻的株型、长势等是无关变量, 应该保持相同。实验结果与实验目的密切相关, 根据图1的实验结果, 可以得出不同光照强度下低浓度NaHSO3溶液均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 光合作用过程中, 光反应阶段有ATP的形成, 场所是类囊体。图2中A是CO2, B是C3, C是 (CH2O) , D是C5。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所以可以加快A、B、D的利用。 (3) 首先根据图1绘制出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2·s-1时对照和1mmol/L NaHSO3的实验结果。然后根据0.2μmol/L硫酸甲酯吩嗪 (PMS) 和1mmol/LNaHSO3效应相同, 绘制出PMS的实验结果。最后根据“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 也无抑制效应”绘制出NaHSO3+PMS的实验结果。这里需要注意柱形图的形式。

答案: (1) (2) 株型、长势、叶片均一蒸馏水1mmol/LNaHSO3溶液 (3) 不同光照强度下低浓度NaHSO3溶液均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 类囊体A、B、D (3) 见下图:

3) 加强实验, 凸显学科本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实验约占总分的25%, 这在近几年的试卷中也得到了落实。试卷中与实验有关的试题不仅取材广泛 (有的源于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有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 有的围绕生产、生活问题) , 而且全面考查《考试说明》中要求实验内容考查的能力, 如第15、16、17、18、19、21题等考查了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第27、31题考查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第33题考查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4) 关注热点, 彰显地方特色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是江苏《考试说明》中力求达到的目标之一。试卷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第5题涉及外来物种、第24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安全;第6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第20题的癌症、第25题的糖耐量受损 (IGT) , 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健康;第12题中的激素与动物饲养、第16题中的加酶洗衣粉、第17题中消化酶的使用方式, 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自实施自主命题以来, 试题的设计努力体现地方特色, 如2011年第20题就是以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为纽带, 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的第26题围绕江苏境内的某地区人工鱼塘改造,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备考策略

1. 研究纲领性文件, 制订可行的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国家《课程标准》、《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和《考试说明》三者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强调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即在原有“双基”基础上, 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教学要求》是按照模块的顺序进行编写的。每个模块的二级主题包括“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两部分。“学习要求”主要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将内容标准细化;“教学建议”主要是针对课程目标提出的教学参考建议。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 它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下明确界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 具体到了所有要考查的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有具体要求, 同时对能力测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归宿点不同, 但两者有交叉点。如在能力要求上, 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 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放眼长远, 踏踏实实落实好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复习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对《考试说明》的解读, 领悟命题指导思想, 理解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明确考试范围和内容, 熟悉试卷结构和题型, 提高复习工作的有效性。其次, 要制订可行的计划, 合理安排好每一阶段的复习任务。一般而言, 一轮复习安排5个月, 主要任务是梳理教材, 形成知识脉络;二轮复习安排2~3个月, 主要任务是专题复习, 构建知识体系;三轮复习安排1~2个月, 主要任务是实战演练, 提高解题能力。

2. 注重核心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现行的高考, 考查单一知识的试题基本绝迹, 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尤为重要。如2012年第28题, 把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等知识全部糅合在一起。

复习时, 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解读。如核心概念“基因突变”, 教材中的表述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就叫做基因突变”。这里, 基因突变的概念属性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标准属性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实上述仅仅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理解, 我们还可以进行如下思考: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碱基对改变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 可能有哪些情况?基因为什么会发生突变?什么时候发生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一定传递给子代吗?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基因突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有什么联系?等等。

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例如以“信息分子”为关键词, 可以设计以下模式图, 让学生思考图中A、B、C、D、E各代表什么物质, 以利于提高其对生命活动调节的理解。

有些知识分散在不同教材的不同章节, 如教材中与癌细胞有关的知识有很多,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交流, 最终可以整理成以下表格: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 构建知识网络, 可以从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方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后, 能在解决问题时被迅速、有效地调用。

3. 培养思维能力, 抛弃题海战术

长期以来, 很多老师和学生依靠题海战术, 寄希望于多做题来应对多变的考题, 这种做法不仅牺牲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 社会充满机遇与挑战, 而应对挑战, 主要依靠思维能力。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的思维。其次, 要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变换角度,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错题探源,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限时训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最后,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学会立体思维。

4.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探究意识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并着重提出的, 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近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 比重不但逐年加大, 而且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实验教学应该抓好3个方面: (1) 基础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这些实验中包含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不仅是高考直接考查的内容 (考纲规定部分) , 也是学生进行实验分析与设计的基础。有几年高考连续考查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和计数, 就意在提醒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不能仅仅“背实验”。 (2) 经典实验。课本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利用这些经典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使学生熟悉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 并让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 (3) 拓展实验。很多设计实验实际上是教材实验的延伸, 如“证明脱落酸 (ABA) 可以促进气孔关闭”就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迁移。总之, 教师既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也要制造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 如怎样检测某种奶粉是否合格, 黄曲霉素能不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 等等。

8.江苏高考2019年语文 篇八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跌宕/涤荡甘霖/干瞪眼奢靡/欲盖弥彰

B. 提防/堤防躯壳/俏皮话感喟/蔚然成风

C. 桑梓/姊妹内讧/闹哄哄斗气/豆蔻年华

D. 辗转/崭新溘然/和事老诋毁/中流砥柱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师上课,不仅功底深,内容丰富,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见禀性,显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A. 各有千秋惊世骇俗侃侃而谈

B. 各抒己见不同凡响侃侃而谈

C. 各有千秋不同凡响信口开河

D. 各抒己见惊世骇俗信口开河

3. 请以平实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35个字。(4分)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事情不应如此。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理应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头等大事。”

——摘自2007年6月7日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深层含意是:

4. 阅读下面的寓言,请从中领悟出两点启示。(5分)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今古是非,尔何能,居我上?”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豪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

眉曰:“我虽无用……若无眉,成何面目!”

——宋·王谠《唐语林》卷六

启示一:

启示二: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祖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2页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审:审察

B. 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吊:慰问

C. 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稍:略微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市:交易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祖逖智谋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②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③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④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

⑤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⑥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④D. ③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国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弱小的时候,进攻敌国是有利的;如果本国没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强大,那么固守本国领土更为有利:东晋及南朝的有关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B. 东晋南渡长江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变乱,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在那里互相攻打杀戮,东晋一般不出兵,而出兵北伐的石勒、庾亮及谢安父子等人,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

C. 桓温和宋武帝在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将领,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形势,如此看来,那些不及他们的人遭致失败是必然的。

D. 祖逖深知晋朝动乱以致中原沦陷的原因所在,他在晋元帝还未北伐时就进言,分析形势并表明自己雪国耻的主张,得到任用后,他以守为攻,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增强实力。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4分)

(2) 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3分)

(3) 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3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3页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从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1分)

(2) 第一联两句写景,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 清人金圣叹评论这首诗的后两联说:“‘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这段评论指出了诗中什么样的写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小雅·采薇》)

(2) 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 其间千二百里,。(郦道元《三峡》)

(4)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 戍卒叫,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6) 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

(7)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4页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

11. 小说开头“两个费猜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请根据文章说明。(4分)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华大夫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2)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

13.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请分析小说这一结尾的含意和作用。(4分)

14. 作品在叙事写人时运用了哪些技巧?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5页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协调才美

吴昊

上一篇:励志故事:简单道理下一篇:蓦山溪,蓦山溪吴礼之,蓦山溪的意思,蓦山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