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其二

2025-02-09

古诗十九首——其二(精选3篇)

1.古诗十九首——其二 篇一

赠别二首·其二古诗词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2.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带拼音版 篇二

12 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带拼音版,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一起学习一下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带拼音版,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翻译,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赏析吧! 3 古诗清平调其二李白赏析

这一首,写贵妃的受宠幸。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3.古诗十九首——其二 篇三

作者:李贺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作品赏析

【注解】:

1: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兔目,《续博物志》:“槐叶之生,入春季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更旬而始规,三旬而叶成。”

2: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3: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出《庄子》,心也。此句 ,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4: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5: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6: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7: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拱柳,合抱之柳。蛴螬,《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化书》云: “燥湿相育,不母而生蝤蛴。”

8: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幼客,游子年幼也。晚吹,晚之吹角。

【韵译】:

刘辰翁评曰:非深爱不能道此兄弟情。语自不同,读亦心呕。

上一篇:2019-2019学年勤工俭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