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2024-09-10

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精选12篇)

1.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艺术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08.12——09.6)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研究和反复论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艺术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已正式形成。本学期,课题研究将进入行动阶段,为保障课题有序、有效地开展研究,特制定本学期研究计划。

一、期初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学习研究方案,研讨阶段计划,形成共同愿景。

二、加强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让理论来指导实践。为此,我们组织教师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形成会议记录、读书摘记、撰写心得、论文等。

三、开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

语文教师经常与艺术学科教师相互听课(学校在听课上的要求是:每一周必须听同科外1--2节);对典型课例请相关学科教师一起备课,然后推荐有特色的教师上课,最后进行交流,提高。

四、本学期研究重点:

(一)研究周期

半年,即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9年2月,撰写开题报告。

2009年2月27日,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2009年2月—2009年3月,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学生调查问卷。

2009年2月---2009年3月,调查问卷分析,形成盛堡初级中学课题调查报告。

2009年3月--4月,教师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形成对策报告。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2007年2月—2008年4月,实验阶段:对所调查的我校学生进行跟踪实验,制定实验报告,根据规划进行教学实验,形成初步材料。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08年5月,撰写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整理案例集。

2008年6月,结题。

2.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二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 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促进了教育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重要的是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其次,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 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 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 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 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点突出,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思维活动, 增强记忆, 提高智能。表情包括教师的服饰、脸色、手势等。

四、教学要有系统性

在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语文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繁多, 教师要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就要指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分散的知识集中了, 学生掌握起来会事半功倍。同时,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语文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另外, 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过程中, 既要重视宏观上的学习原则、学习心理、发展智力等内容的系统性, 又要重视微观上的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和复习等内容的系统性。实践证明, 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指导, 其效果优于零散的局部的指导。要把学习方法指导当作一个系统工程, 全面统筹, 系统实施, 充分发挥学习方法指导系统的整体效应。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越俎代庖,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 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主动去学, 独立探讨, 从而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除此而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 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 使学生消除压抑感, 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 使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老师如果尊重学生, 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 学生对老师也会尊重, 发自内心地喜爱,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对老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但多年来,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约束,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许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适应教改的需要,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大作用, 但经常使用远教资源的语文教师却极少, 大多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或没有机会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其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仍然较难发挥出来。教师的教学仍然侧重强化训练和反复训练, 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资料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尤为薄弱。运用信息技术和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 急需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实践

1. 多维阅读交流, 促进协作互补。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和多维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实现互补和共享, 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可以就阅读中的发现与教师讨论, 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个体获得的资料可以彼此共享;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 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取知识。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 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并把这种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 才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同时学生的情感品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语文能力都可以逐步提高。

六、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灵感和天才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 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 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 是不能获取成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就体现了这一点。教这类课文, 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 (特别是“差生”) 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同学们自己讨论, 或者写读后感。“差生”往往缺乏意志、毅力, 缺乏敢于拼搏、夺取成功的自信心, 教师如能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机会,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差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会使他们找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改变不自信的状态。若对其给予鼓励, 并将这种动力转化在学习上, 就会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做到学习方法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每一种方法都放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去尝试与检验, 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使理论在实践中掌握, 方法在实践中熟练, 认识在实践中提高, 以提高教学效率。好的学习方法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落实, 才能使之达到熟练化、技巧化的程度。所以, 教师的学习方法理论指导要突出实用性特点, 注重实际可行和具体的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 适合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 便于实际接受和掌握。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讨

(纳雍县龙场中学, 贵州纳雍

多年来,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 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的状况, 即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这一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掌握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 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 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 又是学法的体现。多年来, 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 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 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 在互动中互补, 得到大家认可, 获得成功的喜悦。

2. 结合教材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专题赏析活动。

首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从不同的方面对语文教材进行赏析。教师或从文题入手, 整体把握特点和内容;或从关键句段入手, 提取精华, 单刀直入主题;或从风格入手, 从整体去延伸;或从感情入手, 进行感情熏陶与体验;或从写法入手, 把握技巧和方法;或从注解入手, 联系背景深层挖掘等方法, 让学生学会结合文章的特点选定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赏析, 从而深、精、透地挖掘教材。

3. 适当开展网络名著阅读。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 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网站上设立电子图书室, 指定名著进行精读, 并让学生借鉴有关网站上的赏析性文章和评论性的文章, 在“雁过留声”中做好读书笔记并写出读后感。网络教室发挥着比图书室、阅览室更巨大的作用。我们每学期都向学生列出书目, 学校统筹安排,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教室, 围绕一定的中心和目的, 开展有辩论、有演讲、有汇报、有竞赛的丰富多彩的“读书周、读书月”活动, 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事实证明, 名著阅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阅读内容, 相关网站上的专家评析对引导赏析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 极大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和个人情感体验, 效果显著, 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经常进行想象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 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

二、激发学习兴趣,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发现与探究, 从而使学习成为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 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体验。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 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 一种学习的冲动, 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 达到有效的情感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 一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因此, 在上课时要尽量做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让学生谈自己

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 凭借想象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5. 指导资料检索, 培养信息素养。

教师要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并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上资源来学习语文。发达的网络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长期接触网络, 会使学生变得不愿意动手, 学生之间可能存在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现象, 而作文中引用的实例、数据等又可能来自同一出处。因此, 学生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由于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 在上网查找资料的时候难免会被一些其他内容吸引, 因此, 迫切需要教师在学生上网时给予一定指导,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短时间之内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 但完全可以借鉴、引用别人作品中好的地方, 从而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完善自己。

总之, 语文课堂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 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现代信息技术将是21世纪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 必定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能激活语文课堂, 提高教学效益, 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蓉.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10.

[2]苏凤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的模式及尝试.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8.

3.整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导入;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当今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的必需品。没有信息技术,我们将难以前行。在教学方面,信息技术同样具有它独特的作用以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初中的物理教学,近几年,教育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更加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丰富性,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的需要了,教师应更多地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交流、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可以深入地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以及相关的原理、规律等等,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相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整合就是整体的结合,就是将某些比较分散的要点,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而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初中的物理教学整合,也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课程有效融合,为我们的学生创建一个信息化的物理教学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和初中的物理教学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改的相关的教学理念,初中的物理教学更加的强调基础性,以及实践性,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比较抽象的相关的物理知识转变成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借助多种渠道掌握物理知识,而且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以实现知识共享。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代替传统的被动的死板的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动态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例

如,在教学声波的传播的过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建立各种场景,模拟鸟叫,虫鸣,汽笛等等的声音,伴随着色彩,图画的演示,使得学生具有身临其中的感觉,变枯燥的教学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教师借助多媒体模拟较难以完成的演示实

验,将较为抽象的概念,规律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电动机等的原理的讲解,单凭语言的讲解就显得苍白无力,借助视频就能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黑板毕竟是有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扩充教学内容,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特别是教师在讲解电路图的时候,可以利用幻灯片,节省板书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首先就是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以及学校的相关的设备的不足,不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相对较为普通的初中学校。因为计算机的短缺,往往导致几个班的学生不得不轮流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因为多媒体的紧张往往延误教学的进度。

2.教师的演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创造性。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师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的青睐,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了师生的实际操作,这严重制约学生的实验动手的能力,而且,多媒体过分介入,过多的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完全接受新的知识,无形中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压力。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更加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理念下,结合教学经验多多地探究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方法、策略。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策略

1.导入教学的有效工具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引入教学情境中来,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的展示等等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以及对于问题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物理“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的相关思考,如:“什么是摩擦力?”等,然后通过相关视频的播放,使学生通过眼睛,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以及与摩擦力相关的一些因素。这样在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关于摩擦力知识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本身充分的认识,使得其对问题产生大致的答案轮廓,最后,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迅速地导入教学,使得学生对摩擦力的模糊知识变得更加清晰。

2.探究教学的工具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学生借助计算机采集数据的功能,收集实验过程产生的多种数据,

也就是最原始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得出最后的结论。在学习晶体的熔点时,借助有数据与图像的课件,让学生输入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从而绘出融化的图像,得出结论。

3.动态演示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物理知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编制知识框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例如,对于《眼睛》的学习,利用课件模拟环境,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同

时,利用眼睛看物的原理的动画图像,将此与凸透镜成像做对比,通过互动课件的模拟配镜,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不同透镜光路变化的动态过程。

4.资源共享,合作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内网站,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物理知识的相关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网络结构,上传到网上,以实现知识共享,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后,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巩固学习,以及交流学习心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得学习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使得学生可以争先恐后地学习、讨论、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推动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是适应社会的潮流,符合新课改的发展的核心要求,当代的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韩建忠.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

[2]王学能.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2013(3).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中学)

4.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 篇四

蔡红梅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056200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5.信息技术和初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 篇五

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知识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使用,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课堂。通过网络学习英语,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也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比如,八年下册第七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世界地理知识”,具体涉及“最高的山峰”“最大的海洋”等。第八单元中心话题是“音乐”,内容涉及“电影明星”“著名歌手”“介绍热门歌曲、乐队”等。大多数英语课本每单元的编排都是一样的,如果教师的课千篇 一律,缺乏变化,学生会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适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

二、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深刻性。它增强了学生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息技术和教材的整合

我们现行的英语教材里只有枯燥的文字和单调的图片,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学过程中整合了信息技术后,可以采取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将教材上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材中的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一课里涉及四部名著,但只给学生呈现了四部名著的图片。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画面等多方位地展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新的认识,对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2.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可以通过发送E-mail,应用PowerPoint等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下面试举两例:

(1)利用幻灯片介绍好朋友。人教版七年级Unit 1要求学生描述朋友的照片,设计版面,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好朋友。通过幻灯片的展示,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而且学生对软件PowerPoint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

(2)发送电子邮件。在英语写作方面可以使用E-mail,在E-mail辅助下,学生为了更好地在交际中表达思想,不断努力地修改内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义。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而且锻炼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三、信息技术和教师的整合

要做到信息技术和教师的整合,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结合课程的需要,做到信息技术充分地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把教学和信息技术做到真正的`整合。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因时而异,灵活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实现教师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如果每节课都用信息技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发动全体教师的合力成立电子库,制作出一套适合英语教学的课件,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四、整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电脑主体,教师主导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一直在电脑前操作,极少走到学生中,学生只是抬头看屏幕,极少关注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整整一堂课中,教师用课件贯穿始终,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机械性地完成一堂课,学生也机械性地看了一堂课,可在这堂课中,学生掌握了多少?甚至这堂课中学生到底在干什么?老师都不一定知道,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教师的教学走向了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极端。其实,我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每堂课、每节内容都要用的,应尽量做到少而精,能不用时坚决不用,让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深入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哗众取宠,画蛇添足

很多教师费尽心思将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想要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有些幻灯片的一角设置一个动画,此时,不知道莘莘学子是该看内容还是该看动画?所以,我认为在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本着有效的原则,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只要能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即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其巨大的教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广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6.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六

数学教学 2010-09-24 13:18:01 阅读3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条

件日趋成熟发展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 整合 策略

随着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作为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内涵,良好地改善了数学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鉴于此很多教师都反映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投入多(时间,人力,经费)、产出少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我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数学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如几何教学平台的“几何画板”,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因此这样的软件很受老师的欢迎。此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就很好的体现了“积件”思想。在多媒体资源处理方面,数学作为一门信息技术邻近学科,数学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许多数学教师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并把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可以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Internet 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反之,其它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CAI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数学学科资料库,形成网上数学学科联盟,实行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Internet 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数学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因此,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课堂上的运用走出低谷,朝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这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2、发挥演示实验作用。用计算机上课,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学生被吸引去看去听,不由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情感,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深了理解,而且长久难忘。如在讲二次函数Y=aX2,Y=aX2+K,Y=a(X-h)2+K的图象关系时,如果一个个不同的逐个作出图象,常规教学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计算机作图,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便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

关性质,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发挥学生自主探讨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计算?这时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形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教育资源库数学学科、中国数学教育网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数学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数学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7.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七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事物产生的好奇心的开始, 是学生主动设疑、勤于思考、深入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鲜明的画面、逼真的声音, 模拟亲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MTV歌曲《幸福在哪里》导入新课, 美丽的旋律、动人的画面, 给学生带来春天的气息,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引出课题、介绍完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后, 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 学生一边欣赏春天的景色, 一边聆听课件中极富感情的范读, 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信息教育技术强大的视听功能, 将声音、图像和文本等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很容易融入“春”的意境中。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同时, 也拓宽了学生的语文信息容量,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功能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信息交流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通过一定的信息储存、传递、交换、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多的掌握语文知识, 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互交流, 相互了解, 丰富内涵, 发展智力, 形成能力。信息技术内存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既方便又快捷, 它以其动感的闪烁图像的缩放, 颜色的变换、视频的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效手段, 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突出重点, 提高了理解能力, 强化了记忆。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寻作者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文坛地位及《故乡》的写作背景等。教学时, 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 互相补充, 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功能, 慢放视频中闰土等人的典型形象, 如少年的闰土, 项带银圈, 紫色的圆脸, 月夜里看瓜刺猹, 冬天装弶捕鸟;20年后的闰土, 先前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重点回放学习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故乡》的内容, 提炼作品的主题, 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单单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学参考进行教学, 那么教学的信息量是相当有限的。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语言贫乏, 交际面过窄, 远远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因此, 要巧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扩大教学容量, 拓展学习时空。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课文后, 给学生播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视频片断,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 体会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同时还可以给学生选播《水浒传》中其他脍炙人口精彩的视频片段, 对比了解其他各位英雄好汉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征, 从中体会作者罗贯中的写作艺术手法。这样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信息容量, 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习作时空, 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推进, 虽然使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但是学校班容量越来越大, 农村初中学校班级人数由十几个人增至四五十人, 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因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课时要求, 两周安排一次作文, 时间虽长, 但每次作文数量很大, 对所有学生作文详批详改很不现实, 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校教学网络的开通, 学校网站的建成, 将有效地改变这一弊端。如利用多媒体微机教室上作文写作课,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及时上传到班级网站的“写作天地”网页上 (课上没有完成的, 回家用家庭电脑) , 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写作天地”网页的留言板上, 不仅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点评, 更多的可以获得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从而相互提高。也可以在学校网站的“学生天地”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 或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网络上其他有关写作的网站让更多的读者去评价, 去交流;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投稿。这样一来, 不仅解决了作文全批全改的问题而且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提升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快速处理信息。网络信息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以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教学《〈蜘蛛〉两篇》这篇课文时,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播放《蜘蛛侠》影视资料及蜘蛛图片,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激发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比较学习周建人的《蜘蛛》和涂静怡的《蜘蛛》, 体会选材、构思、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差异, 提高多向思维的能力, 启发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虽然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但面对日新月异教改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新优势, 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及时总结,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 2009, 10

[2]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2

[3]邹静.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3

8.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篇八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以下简称整合),为现代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在介绍热机的工作原理时,课本画了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图像,学生感觉不是连续工作的。利用多媒体讲授有助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够动态感受热机的工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整合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场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能源家族”这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和数据。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核电的安全性让人质疑。而日本的地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地热能在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地热能是否能够吸引到更多科学家去研究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能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整合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使讲课节奏更适应学生的学习进程

在“水的沸腾”时用了2课时,第一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二节利用已制作的课件,让学生输入自己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观察电脑绘制出来的图象。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整合能实现物理资源的共享,使物理教学更加开放

不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围绕同样的问题合作学习。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思考,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得知: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热发电厂不需要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可以说是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前景将会十分广泛。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内容的组成成分,又是教学的工具。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又能更好地创设教学环境。通过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认知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将会给传统的物理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定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洪善中学)

9.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九

一、导入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吸引学生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点晴之笔。导入首先要有新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师应协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累积新经验。相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世界和国家历史知识,乡土历史知识就是活生生的既有直观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既亲切又有新鲜感、既熟悉又充满情趣的崭新的学习天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以乡土知识导入新课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由于学生在政治课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课一定提不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伊始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政策就在身边”。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介绍石狮发展史的材料:“石狮脱胎于农村,原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的一个农村集镇,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升格为省辖县级市。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列第26名,1994年跃居第17名。1995年已经跃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在石狮建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经济总量的增幅来看,一个石狮已经变成了十个石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材料中的数字,通过分析感受到家乡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点化学生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都汇集在讲授的过程中,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运用到初中乡土历史教学中,就能够较好地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国家教材的辅助作用。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很多方面,如已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等。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等技能迁移到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授《思想文化》一课,本课涉及的思想文化知识高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太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了解泉州学生比较熟悉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性格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了解李贽的其人其事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让学生了解李贽的家乡和家庭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李贽的生活境遇与商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李贽个人的经历后剖析其性格特点,了解李贽离经叛道、不畏权威和善于思考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李贽的思想主张,学生就会觉得李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政治主张合情合理,他代表下层人民发出了一声呐喊,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再做深入讲解:这些下层人民在城市中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对他们设下的层层束缚,李贽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如 “人皆有私,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男女应当平等”等。由此可知,在高压的封建政策下,李贽被称为“异端”也不足为怪,其命运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10.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十

作 者:董群英、葛 勇

单 位:河南省淮滨县邓湾中学

邮 编:464436 手

机:***

关键 词:直观激趣 补充资料 快速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需求来考虑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新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下面我从这5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学生很容易的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5、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11.初中教学计划总结整合 篇十一

同时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不能因重视教材而限制了教师本人的创造力。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把握教材课堂使用现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情,深入研读教材教法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以川教版的教材为例分享一些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资源重新整合的案例。

一、对历史教材课程子目的重组

在上到川教版初一下《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本节课分三个子目展开: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本节课最好的导入方式就是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但导入新课后如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讲解就会先讲遣唐使来华,这会让学生觉得思路是混乱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打破原有的教材格局,直接先讲玄奘西行:“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那么,知不知道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事件呢?大家一起到‘玄奘西行’这一子目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由导入到讲授玄奘西行水到渠成,也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二、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组

上初一下册历史《辽、宋、西夏、金的并立》这节课时,教材的安排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它分三个子目展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南宋和金的对峙。如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很容易将朝代的建立更替混为一团。因为本课内容多,涉及的政权多,它们之间相关的战与和也多,同时由于初一学生梳理知识、线索的能力还不强,如按教材的编排来设计这节课,那么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所以在本节课的教材处理上我完全打破了教材的格局,直接采用三个步骤展开:一是找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是如何建立的;二是看他们之间有哪些战与和;三是看这几个政权是如何被灭的。这样线索明了,内容言简意赅,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历史教材学习主题的重组

川教版初三历史下册包括两个世界近代史两个学习主题和世界现代史七个学习主题,教材的编排先后顺序是这样的:世界近代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给学生一条清楚的线让学生对世界的发展进程有清晰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在上这本教材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即通过两条线来展开: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线,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线。围绕这两条线对学习主题也进行了重组。第一轮:最先讲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讲完后直接跳到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再到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就是讲一战后对战败国的审判以后产生的影响以及随即引发的二战,刚好一条线。第二轮先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再讲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刚好社会主义一条线。第三轮讲“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学习阶段的实情,使知識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改要真正落实,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较为落后的教学实践落差,因此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上看,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巧妙地整合教材资源,保持合理的张力并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灵动的、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阮清暖.整合资源: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2]王秀芹.多媒体资源与初中历史的整合[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3]金培裕.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05).

12.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篇十二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优化生物高效课堂

南海霞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摘要:要打造高效生物课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外,还应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动手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标志的生物学新课程全面推广实施,这是中学生物响应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对乡镇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教材的改革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这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主动学习生物的人少之又少。[1]生物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学习角色的转变,是我一直认真研究的问题。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难度虽然不小,但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对优化中学生物课堂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1. 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2]课堂不单是教师或学生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密切配合,有效互动,才能使双方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2. 增强学生体验,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学博士肖川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就有内在动力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有趣的材料,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学习的内容趣味无穷。[3]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体验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身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自学,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帮学生解决问题。

二、设计学生动手探究活动的方法

1.有效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因地制宜。

乡镇学生可以较多地接触农田果树等,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生物为探究材料,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

进行小课题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观察有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与无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的生长状态的差别,认识光照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2.充分联系生活需要,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后,动员学生对当地退耕还林后气候变化和生物种类变化等方面进行调查,利用所学生物知识为当地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优点。

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模型,环保创新。

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在课前动手制作教具,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环保意识。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学生利用废纸废铁丝等制作肾小球模型,在制作中发现很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前讨论交流,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4. 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比如:在讲解“昆虫的生长发育”之前,先组织学生分组,然后发放蚕卵,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优生的带领下,仔细观察并记录每个阶段蚕形态的变化特点。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讲述观察结果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认真分析并指导解答问题。

三、学生动手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自由无序”。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使部分老师在课堂中淡化了自己的作用,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结果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却收获极少。学生的展示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认真倾听、及时纠错、引导和精讲点拨,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要协调好,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4]

2.合理安排时间,防止“片面无用”。

课上学生动手实践会占用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活动不能过多,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而产生负面情绪。合理分配讲授与活动的时间,才能事半功倍。

3.明确设计目的,防止“为动手而动手”。

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在每节课中加入实践活动。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在准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实践氛围中掌握重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大庆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科德育指导纲要[S].大庆.

上一篇:冷库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咪咪家的节奏童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