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2024-08-17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精选6篇)

1.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篇一

静脉输液技巧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6、进针角度的选择: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为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拒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选择超过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7、无痛注射穿刺方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经研究表明*近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而*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8、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9、固定方法: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10、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VP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篇二

1 推行方法

1.1 培训

2009年7月起对儿科门诊部的全体护理人员 (分3个时间段) 由专项推行员进行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等相关内容培训, 重点在于强化观念和达成共设, 达到想做、要做和会做的目的。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全员和个别相结合即全体护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和对圈长、护士长和带教老师个别培训和演练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指导相结合, 实施前培训和实施中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考试, 对圈长、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实施应用能力考核 (如资料的收集、问题的选定等) 来评价培训效果。

1.2 组圈及实施

2009年8月起门诊部护理人员以小组为单位自发组圈, 以6~8人为1个圈, 按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个活动步骤实施活动, 每月召开圈会并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10个月为1个品管圈活动周期。

1.3 过程管理和评价

2009年8~12月儿科门诊部组织开题报告, 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活动进行管理。2010年1~5月起在此基础上按培训和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分成培训期、活动前期 (组圈到措施制订) 、活动中期 (措施实施到目标评价) 、活动后期 (检讨和成果发表) , 进行各期关键项目量化评价, 对未达标内容实施整改后再评价或淘汰, 有效提高实施效果。

1.4 总结和成果管理

每期结束后进行总结, 特别对各圈的检讨情况和成果能否在全院推广进行归类。对能在全院推广的成果以标准文件性质下发实施。

2 结果

本次共组圈9个, 其中2009年8~12月组圈5个, 2010年1~5月组圈4个, 共9个项目。主题内容有关于小儿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3个;护士操作方面的因素问题2个;提高效率或品质11个;其他4个;提高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改进措施问题4个。护理人员培训参与率98%, 直接参与率68.6%;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知晓率为95%;品管圈活动的项目完成16项, 目标达标率15项, 成果临床应用率13项, 项目检讨合格率17项。2009年8~12月穿刺成功率由91.91%提高到96.64%;2010年1~5月由96.58%提高到96.98%。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适合在儿科门诊护理人员中开展。这一活动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 从而提高管理效果。

3.2 掌握推行条件是否成熟是顺利推行的前提。实施品管圈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应重点关注推行条件是否成熟, 注重培训程度。在10个月的实施中充分体会到推动一个新的制度或管理方式, 应该要让员工了解其中之意义及正确做法, 切实增强培训效果[3];其次在培训过程更应关注护理人员的意识和观念, 即个人忧患意识、革新意识, 改进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和组织上下一体感。推行的首要条件是观念和意识, 是护理人员自己想做、要做。因此一定要以上条件成熟再开展, 不要留于形式让员工成为负担, 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3 推行投入程度和合适的指导和管理方式是活动顺利推行的保证。成立专管机构, 建立一种帮助式的管理模式, 是品管圈活动推行的首要任务。在推行过程中管理者必须用心经营, 将自己溶入到护理人员中去, 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并及时发现她们的细小成长不断给予鼓励[4]。如何引导护理人员积极、执著地投入到品管圈活动中去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特别在推行初期尤为重要。

3.4 加强过程管理和评价是确保活动有效的关键。过程评价是确保品管圈活动效果的重要管理手段, 每个阶段重点内容的评价是保证品管圈活动效果的关键。在推行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培训效果和主题选定的评价是活动开展前期关注的要点, 而现状把握的正确性评价是目标有效实施的关键, 而措施有效实施的评价是确保活动效果的关键。

3.5 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品管圈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适当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方能达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品管圈活动是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系统的实际演练, 作为管理者应注重从不同的角色、不同阶段、不同能力要求进行归类、总结和提升[5]。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是品管圈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总之, 通过10月的临床推行, 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品管圈活动适合在护理人员中推行, 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 倡导了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 我院儿科门诊护士操作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总数5066次, 一次成功数为48830次, 成功率为96.4%。

摘要:目的 探索品管圈以“品管圈”法提高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方法 以6~8人为1个圈, 按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个活动步骤实施活动。结果 护理人员培训参与率98%, 直接参与率68.6%;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知晓率为95%;品管圈活动的项目完成16项, 目标达标率15项, 成果临床应用率13项, 项目检讨合格率17项。2009年8~12月穿刺成功率由91.91%提高到96.64%;2010年1~5月由96.58%提高到96.98%。结论 结果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品管圈”活动适合在护理人员中推行, 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 倡导了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品管圈,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丽丽, 于晓焕.浅谈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的关系.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42-2443.

[2]孙海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6) :164-165.

[3]杨艳, 张莉国.品质圈活动在提高小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 :10.

3.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篇三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35-01

由于小儿的脏器发育尚未成熟,肝药酶系统尚未完善,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排泄速度较慢,且存在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容易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对于临床重症的小儿治疗上往往采取小儿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静脉输液穿刺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导致在穿刺过程出现体位变化,从而影响到一次穿刺成功率[1]。對于需要长时间及反复静脉穿刺的患儿,反复穿刺,会使患儿产生焦虑、紧张及抵触的心理,还会对穿刺部位造成疼痛创伤及增加感染的风险。随着心理护理广泛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的穿刺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护理在小儿临床治疗中的应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本研究将探讨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采用心理护理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需进行静脉输液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25例;年龄范围0.5-8.9岁,平均年龄5.8±3.1岁;急性病34例,慢性病16例;内科36例,外科14例;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0.4-8.5岁,平均年龄5.5±3.5岁;急性病33例,慢性病17例;内科35例,外科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告知患儿及家属关于静脉穿刺的相关规程、注意事项及临床价值;向患儿家属说明小儿静脉输液期间需要的注意事项;严格执行及规定病房管理制度、协助患儿进行相关的活动及保证患儿的正常活动;而观察组在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患儿的病房装修及物品的布置及外观要整洁、颜色要温和,呈现温馨、欢乐的环境;根据患儿的个人爱好,适当张贴卡通图片;制定卡通色彩的疾病护理手册,提高患儿的医学常识,并以小故事的形式,鼓励患儿积极与疾病抗急,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护理人员的着装要符合患儿的视觉需求,交流的语气要温和,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的治疗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满意充,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理需要及情感障碍,并根据患儿的疾病状态及家庭背景,根据与家属沟通,为患儿制定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的穿刺创伤、堵塞情况、并发症及穿刺依从性,综合评价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2]。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穿刺创伤率为6.00%、堵塞情况率为2.00%、并发症发生率为6.00%、穿刺依从率为78.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00% (44例);对照组患儿的穿刺创伤率为24.00%、堵塞情况率为8.00%、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穿刺依从率为78.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00% (36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评定指标对比[n(%)]

组别例数穿刺创伤堵塞情况并发症穿刺依从对照组5012(24.00)4(8.00)15(30.00)39(78.00)观察组 503(6.00)1(2.00)3(6.00)45(90.00)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存在较大的医疗风险,治疗效果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患儿的心理情绪稳定性及应激状态对一次性穿刺成功及输液治疗效果均会产生影响。郝晓东[3]研究表明,心理护理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依从性,显著减少穿刺不良事故的发生。颜梅[4]认为小儿静脉输液及穿刺过程极易发生医疗事件及医疗纠纷,但可通过心理护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心理护理可引导患儿的焦虑情绪及消除患儿的应激状态,提高患儿的穿刺配合程度,有助于护理人员穿刺过程的开展。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穿刺创伤率、堵塞情况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同时,观察组患儿的穿刺依从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中具有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输液中采用心理护理可通过提高患者的穿刺依从性,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小儿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惠珍,林美专,詹若朝等.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4,08(6):205-206.

[2]麦绍,刘瑞英,唐吉荣等.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69-470.

[3]郝晓东.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09(1):188-189.

4.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篇四

静脉注射是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相比之下,掌握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巧则更困难。做到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

1 小儿头皮特点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较大、不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缺点,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具有不滑动、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技术难度大些,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要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固定,但由于小儿多动,不易护理。

2 操作者的心理

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加信任感。

3 光线强弱

一般明亮、自然光线最佳,光线太暗,瞳孔散大,眼睛容易疲劳、眼花,看不清血管;光线太强,瞳孔缩小,眼睛容易刺痛,影响穿刺,晚上及阴暗天气可借助100~150w灯位于操作者前方,距穿刺部位40~50cm。

4 药液配制

在没有穿刺成功之前,液体内不要先配入药液,以免在排空气及多次穿刺时浪费药液,剂量不准确而影响治疗,待穿刺成功后按医嘱所需加入药液。

5 小儿头部固定

在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正确与否决定穿刺成功率,固定时助手或家属双手抱住小儿颧骨、颊部及下颌部,双肘为支撑点,小儿双手位于助手双手下,固定住小儿头部,不要压住小儿躯体及四肢,以免增加抵抗力而不易固定。

6 进针手法

穿刺时一般采取直刺法,针头与皮肤呈10°~15°,进入皮肤后,根据血管粗细直曲,在皮肤内潜行0.5~1cm,由浅入深,缓慢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

7 固定针头

鉴于小儿多动欠合作等特点,针头固定很重要,针头固好,利于护理,顺利完成治疗。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不好而致使液体外渗,重新穿刺。针头黏贴时,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第一条胶布一定要把针柄黏贴牢固,以后的胶布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黏贴,胶布不能太长、太宽,以4~5cm×1~1.5cm为宜,太长一是浪费、不美观;二是拔针头时黏住毛发及皮肤引起疼痛。

8 对特殊小儿的穿刺

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要认真辨别血管走向、深浅,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直刺法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进针,增加小儿痛苦。对于脱水小儿,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应空液体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黏稠血液堵塞。

9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配制药液时剂量要准确,注意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有无输液不良反应等意外的发生。

5.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篇五

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就是要给患儿和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 护士形象很重要, 外表要端庄、自信, 语气温和, 表情沉着、稳重, 动作应娴熟, 操作时应精力集中, 排除外界一切干扰, 无论血管难易、周围压力大小, 均需保持冷静, 有一针见血的信心。对患儿及家属的态度要和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要的说明穿刺部位以及家属配合的重要性, 适时劝导和安慰家属, 对小一点的患儿多一些爱抚和微笑, 减少其恐惧心理, 对大一点的孩子多做交流给予鼓励性的语言, 比如某某小朋友真勇敢、真是听话的好孩子, 一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使患儿更加配合自己, 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赢得一个良好的输液穿刺氛围。

2建立良好的穿刺环境

给患儿进行穿刺前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穿刺环境, 病室避免嘈杂和较多的人员来往, 应选择较安静, 整洁、宽敞、明亮的房间, 保证充足的光线, 以确保血管选择的正确性, 更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选择合适的血管

静脉选择粗、直、富有弹性、不易滑动、易固定、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皮肤不完整处的静脉。头皮静脉可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上肢前臂桡、尺静脉, 下肢内踝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等。对于血管找寻困难者, 可采用局部热敷、轻拍、按摩、指压等方法使血管显露。1周岁以内婴儿应选择浅显易见, 暴露明显的头皮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1~3岁的幼儿, 可选择四肢血管。选择血管时应先看外观颜色, 动脉偏紫色, 静脉成深蓝色, 用手的食指腹摸搏动, 用拇指指腹摸骨缝, 有凹槽感, 此处就是我们所要穿刺的部位。也可用食指指压血管处可使血管更加清晰可见, 可以确定血管的具体位置和深浅度[1]。

4压脉带的选择

压脉带的选择要合适, 压脉带过粗, 易压迫压脉带下端血管, 使血管腔变小, 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 即使达到了回血也很慢, 会误以为没有穿刺到血管, 松紧要适宜, 位置要适中, 也可根据患儿的胖瘦和血管的充盈程度适当的调节, 松压脉带时动作要轻, 以免套管针滑出。

5患儿的姿势

进行穿刺时将患儿置于床上, 护士一般以坐姿, 对于哭闹易动的患儿可以说服家属取得合作协助一同固定患儿, 固定好患儿的双肩, 双膝关节, 双臂, 以制动, 患儿的固定在穿刺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固定不妥可以使已选择好的血管改变位置增加穿刺的难度, 当已穿刺成功后也不要急于松懈, 以免将针脱出, 要等护士妥善固定好套管针后方可。

6正确的穿刺方法及技巧

6.1 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待干, 然后再进行穿刺。

6.2 用输液管头皮针直接穿刺于留置针Y型管端的肝素帽上, 排出留置针导管内空气, 轻轻转动针芯转柄部, 使针芯针尖部斜面向上, 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 然后右手持紧蝶翼, 沿血管走向, 缓缓刺入, 见回血后, 再缓缓进针2~3 mm, 助手一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 使血管成一直线, 操作者右手持蝶翼向后退针芯, 同时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 这样一退一进, 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送管要及时, 动作要轻、稳、快, 并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和损害血管.这样穿刺成功率较高一般选择血管不能太细, 以免针尖进入血管, 导管送入困难, 应选择平直、弹性好的血管, 穿刺前松动针蕊, 避免针蕊和套管过紧。进针时速度宜慢, 回血后再进针, 保证软管也进入静脉。退出针蕊时, 速度不宜过快, 用力不宜过猛, 以免将软管带出[2]。

6.3 掌握好进针的手法和力度, 选择血管后进针的角度要正确, 穿刺针头应稳、准、不宜过快, 以免刺破血管对侧壁。一般能肉眼看到的血管比较浅, 而看不到、凭手感摸到的血管较深, 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对于血管很短但其他情况良好又没有别的血管可选择的时候, 可从血管远心端进针后试探前行探入血管。对虚瘪的静脉可以使其手臂或脚腕下垂, 按照重力的作用血液会往下流自然会增加充盈感, 也可以用左手食指、拇指固定要穿刺的血管, 来回挤动, 使局部充盈后再行穿刺。

6.4 穿刺时未见回血, 不要急于拔出针头, 可以调整针头方向和角度, 以确定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方可拔出, 。

7穿刺部位的固定和血管的保护

7.1 留置针穿刺成功并不代表整个输液过程成功, 穿刺后的固定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查看输液部位有无渗漏, 是否通畅, 对于不通畅的留置针不要急于拔出, 而是要仔细检查有无压折输液管现象, 排除后再仔细检查套管针头软管有无打折或扭曲,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纠正扭曲或打折情况, 以免再次穿刺[3]。为了防止留置针脱落, 穿刺后手指固定针头要牢固, 不能移动, 不能使套管针漂浮在皮肤上, 先用3M贴膜大面积固定, 再用长胶布固定贴膜四周和套管针尾连接处, 以免患儿经常活动出汗由此处打折造成输液困难。头部可用胶布环形固定, 手背足部可用纱布、弹力绷带, 棉布垫等保护。输液时应加强巡视, 随时检查穿刺部位皮肤状况, 除了输液穿刺针的的原因外看有无因为Y型管太硬使得患儿皮肤长期受压摩擦的原因而致使局部皮肤发红或破损,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更换固定部位, 交叉连接管下方可垫以纱布固定以免再次擦伤, 若局部肿胀、渗漏应及时拔除, 按压5~10 min直至无渗血。

7.2 血管的保护对于长期输液的患儿很重要, 除了选择血管要正确外, 穿刺后的血管也要好好保护, 减少血管再次穿刺, 发现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应停止输液, 立即拔除留置针, 局部用50%硫酸镁或土豆片贴敷, 皮肤发红或坏死用喜疗妥软膏和百多帮软膏交替擦拭。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我们应该娴熟的掌握留置针的操作技术, 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 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 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 总结经验, 更好地服务于患儿。

参考文献

[1]陈艳红.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初探.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 (22) :243.

[2]杨勉.小儿静脉穿刺几点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23 (9) :5608.

6.逆向静脉穿刺输液的临床应用 篇六

[关键词] 表浅静脉;逆向静脉穿刺;输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以来我骨科住院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表浅静脉破坏,尤其是自身浅静脉显露不清者,掌指关节附件的小静脉往往又粗又直,充盈度好平均住院天数<20天输液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进行对比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50-80岁。

1.2 方法 对100例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分两组用同一型号51/2头皮针分别于掌指关节附近手背小静脉网穿刺输液。

2 结 果

进行向心方向及逆心方向两种穿刺结果:进行50例逆向静脉穿刺成功47例,失败3例,由于进针角度不合适刺破血管,手背浅静脉穿刺43次足背浅静脉7次,逆向输液过程中无输液不畅,静脉炎针头脱出,局部肿胀渗出疼痛异常情况发生,手的活动度无影响。而向心方向静脉穿刺成功32例,失败18例,渗液发生10例常规穿刺对手活动均有影响。

3 讨 论

逆向穿刺的优点:

3.1 易固定 方便手的活动解决了因顺向穿刺在掌指关节处即使穿刺成功也不易固定,且固定时需将手指一起固定,影响手的活动这一难题。

3.2 回血好 滴速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与常规法穿刺发挥相同的药效,逆向穿刺时通常在手背的中下段静脉进行,而靠近指掌关节处静脉吻合最多,当液体在正静压下进入血管后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经多条吻合支回流,因而虽是逆向静脉输液但因很快分流,不会影响点滴速度再者本组大多患者上段血管因静脉炎,静脉阻塞的情况下进行逆向静脉穿刺的,上段血管血流阻力增加时,下段血流可经交通支,建立侧支循环逆向静脉穿刺输液也正是顺应了血流的代偿改变,从其吻合支回流。由于手背脚背浅静脉丰富交通支吻合支也很多输入液体同样也可以回流不影响滴速。

3.3 由于此法穿刺避开掌指关节而易固定及方便手的运动,因而减少了针头滑出血管外致液体外渗现象,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2]

4 總 结

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只要掌握其适应症扬长避短就可以起到合理安排静脉血管保护静脉血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家香.逆向静脉穿刺在输液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8,(4):30.

上一篇:小学生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下一篇:激励励志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