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作文:今又七夕

2024-06-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七夕节的作文:今又七夕(精选6篇)

1.七夕节的作文:今又七夕 篇一

七夕那晚,黄昏出发,驱车抵达位于郊区的婆婆家时,已是薄暮渐起,四围静寂,而小姑带着女儿早已先于我们到达。摆上几样带来的水果、小蛋糕,婆婆家小院的葡萄架下,一场温馨特别的七夕节宴即将开始。清风透过疏离的葡萄叶子吹过来,无比舒爽,串串葡萄垂在头顶,伸手可摘,颇有情趣;矮墙上还架了丝瓜,翠绿翠绿的,在风中摇荡。门口有葫芦,牵牛花与其纠缠,虽然此刻的牵牛花已落了,还仿佛隐约可见盛开时的淡紫;朦胧的灯光中,绿色的小葫芦顽皮摇手,看得人遐思连连,浅绿嫩白的葫芦皮还绒毛未褪,真的如豆蔻之年的少女,透着鲜妍。

收拾停当,大家坐定,婆婆把院中的灯也都打开了。这是一个不同于都市的夜晚,没有楼下吵人的车笛,没有空调房冷漠的森凉,自然的清风拂过,四围小院中的蔬果散发着天然的清香。婆婆给我们讲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小时候就听父母讲过了,可是在今天这样的场景中,由婆婆讲述,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别有情趣。我们像孩童似的问幼稚的问题,而婆婆也好像回到了从前,是那个循循善诱的母亲。

此外,还有一些我从没听过的民间传说。尤其有趣的是,婆婆竟然说丑女无盐之所以最后能进宫当皇后,是因为七夕这天许了愿,变漂亮了,实际无盐进宫时是一位貌美绝伦的女子。我不知婆婆的说法是否有据可查,但这样的观点却是我头一次听闻,心里大为称奇,觉得婆婆真是很有学问的,正所谓“能人在民间”。这些故事,听起来多么有趣。

我们也喊正在园子里乱窜摘果子吃的小姑的女儿,大声告诉她一会乞巧时,别忘了祈祷自己像公主一样漂亮。小女孩嗤嗤的乐,然后却说,公主就漂亮吗?我现在就很漂亮。我们逗她,那你祈祷什么呢?小女孩嘻嘻笑着说“天降美男呗!”哎呀哦,这一句,绝对具备笑料,把我们几个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谈着,笑着,月亮却迟迟不肯露脸,突然一阵风,还落了几个雨点。我说,哎呀,要下雨,这牛郎织女还会到葡萄架下说悄悄话吗?婆婆却说,不会有问题的,每年的七夕节都掉几个雨点,这是牛郎织女快见面了,激动地哭起来,一会就过去。果然婆婆有经验,说着话,雨点就不落了,不一会儿,大月亮竟然衬着云朵露出脸来。

就着月光叙谈,我们又催促小女孩快乞巧。婆婆拿脸盆装了清水,又准备了缝衣针,按照规矩,乞巧,七针皆过,我是不懂的,但按照婆婆的说法,样样吉祥,孩子的所有心愿都会实现。看着孩子兴奋的脸,我想从小到大,孩子们受了大人无数祝福,也许并不能全部实现,可是这种祝福背后体现出的亲人那颗热切盼望你幸福的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又想起自己小时候,大人们那些美丽的谎言,每一次生日他们都会说祈祷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事实虽并非如此,但回想起时的温暖却毫不逊色。

我又想起某年我生病在外地,正赶上七夕,先生陪着我,身在异地他乡,又在病中,心情可想而知。先生见我趴在窗口,对我说:“我带你下楼看月亮吧。”我行动不便,他向病友借来轮椅,推我到楼下院中,找了一处花木葱笼的长椅,他抱我坐在长椅上,靠着他墩厚肩膀。我们聊起各自的小时候,遥想家中的亲人都在干嘛,还开玩笑说牛郎织女见面会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吗?那一晚,虽然远离故乡,没有烛光,没有糕点,只有先生塞到我手里的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可我还是被这温馨的暖烫着了,落了泪。有一刻,我们静静地听着草丛里的虫鸣,什么也不说,却觉得这是最幸福、最美好的一刻,世间再无法逾越,还有什么比两颗无间的心一起共同跳动更美的吗?

2.一个民工的七夕节 篇二

他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

与妻约定,每年七月七,回家一趟。这是因为,七月七是他妻子的生日。听妻说,妻是七月生的,母亲就给她取名“七巧”。这里有二层意思,其一,像仙女那样心灵手巧,做起活来样样拿手,得到仙女的灵气,容貌美丽;其二,希望能够得到一位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娇小玲珑的妻做起活来手脚灵巧,他却没有给妻带来幸福,深感内疚,总觉得对不住妻。

尽最大努力,希望能给妻带来好一点的生活,他常常责怪自己无能,看着全村的妇女,衣着漂亮,带上那金光闪闪、明晃晃的首饰,他就眼热,遗憾的是他还没有给妻买过一次首饰。不是他买不起,而是妻多次阻拦。现在孩子也大了,家里的瓦房,也变成了二层半的楼房。吃的、住的、用的都好了,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给妻买一个。

天刚刚亮,他就早早起床,整理好行李,看了看那红色的盒子,把它放在哪里呢?放在兜里,不放心,怕小偷给偷走,放在行李包里也不妥。左思右想,一拍脑门,有了,放在又脏又破的蛇皮袋里,谁也不会想到蛇皮袋里会有这么贵重的东西。他把红盒子放在内衣兜里,把内衣包好放在蛇皮袋里,里面再放些七七八八的东西。这样就安全了。

为了赶时间,他多花了一倍的钱坐上了一辆“灰狗”,恨不得马上见到心爱的妻子,不耽误回家与妻共度七夕夜。走到车上第二排,选了第一个座位,把蛇皮袋放在行李架上,坐下。车出发了,那车速快啊!他的心情伴随着车速,一样地快,欣赏着车外的风景,想着与妻欢聚的时刻,禁不住露出了笑脸,怎样献给她呢?放在身后,让她猜猜;像西方礼节,单膝跪下。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要按中国人的方式去……在思绪中他打起了瞌睡。

身旁有一小伙说,既然你瞌睡了,咱们换换位,你睡着方便,我也可以观赏外面的风景。他就与那小伙换了位置坐到里面,他又想起与妻欢快的时光,慢慢地睡去。他一磕头,头就顶在了前面的那个座位的后背上,一磕头,一磕头的,突然他听到“嘭”一声,就钻进了前面的车座底下,失去了知觉。

一刹那,就夺走了好几个人的生命,刚刚与他换位的那个小伙,头一下子就削掉了,右边那位左半臂碰掉了,痛得晕死过去,车内尖叫声,血腥味,模模糊糊地流淌着血水,人们一边打120求救,一边扒找幸存者。当他被人从车座底下拉出来时,正流淌着血,头血淋淋的,人家摸摸还有气,就大声叫他,让他醒醒。当他被唤醒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蛇皮袋呢?”人家说,你的行李在这里,那个蛇皮袋,满是血迹,看着破破烂烂的就扔进垃圾里了,蛇皮袋也与车内的垃圾一起被运往垃圾处理站了。

他一只手捂着伤口,一只手拦截出租车。人们拉他不住,都说,那里有十万、二十万,也不要了,先顾命吧。有了命什么都有了,没了命什么都没了。他偏不听。他说,那要是十万、二十万也不要它了,但是那是他的一颗心。他拦到一辆出租车直奔垃圾处理站,到了那里扑过去,双手扒着,血水顺着他的脸往下淌,终于找到了蛇皮袋,找到了他的红盒子,人们把他拉起,送到医院帮他洗擦伤口,医生给他缝了八针,包扎好伤口,挂上吊针。医生说,下班了,等到明天做个CT吧,先躺下休息。

他不休息,连忙又搭车往家赶,当他到家时,已经是夜间十一点了,妻子正心急火燎地等着他,他手捧着红盒子扑到妻的怀里,妻看看他那样,说,你咋这样了?

他笑着说,出车祸了,能捡到一条命,已经够不错了。是这盒子救了我,他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金光灿灿的耳环,给妻戴上,“你戴上它,漂亮。”微笑着晕眩过去。

妻又惊又喜,搂抱着他,泪流满面。

妻说,你真傻,为了它命都不要了?这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七夕节。

3.儿时的七夕记忆 篇三

记得小时候七夕前一晚,奶奶总会和我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还会指指天上说,每到七月初七晚上,深受牛郎织女故事感动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每当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下或是寂静的地方,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我那时候小,不知情为何物,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感动,总躲在天台的某个角落静静地听,期望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可每次都失望而回。

最吸引我的,还是我们家乡的七夕风俗,每年七月初七这天上午10点多,一大群兒童,都早早准备两个小水桶和一条扁担,浩浩荡荡来到小溪边,左右手各提一个小水桶,蹲到小溪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溪看,看有没有仙女的影子。

一到中午12点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两个小水桶装满水,整条小溪都是我们打水的声音。

4.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篇四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悄然来临。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国民理当主动张罗、积极吆喝,不管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还是步入金婚、银婚甚至钻石婚的老年一代,都希望借此佳节对自己心中的“他”或“她”,聊表爱意,一诉衷肠;作为商家,不管是门店还是电商,网上网下都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想趁这股七夕节热潮,磨拳霍霍大肆营销。如此,七夕节的浪漫味淡了,文化味没了,商业味却越发的浓厚了……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描写古代七夕盛况的诗句。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 ——乞巧市。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是说郝隆蔑视晒书的习俗,同时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七夕晒书晒衣服的习俗,但到了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陵罗绸缎时,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此可见七夕也盛行晒书晒衣。

儿童会在七夕当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主要是纪念老牛为了让牛郎织女见面而献出牛皮的牺牲精神。

此外,七夕节还有“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但唯一沾不上边的便是男女互通情意的“情人节”,有也仅限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5.我和日本的“七夕文化”学者 篇五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最后鸟住贞义先生告诉我,日本将举办全国性的“七夕文化研讨会”,他希望我去参加。

6.七夕,藏在卧室里的浪漫 篇六

人是视觉动物。目之所及,眼睛看到的最能触动情绪的发生。用对色彩,卧室立刻能生出不一樣的风情。浪漫前奏曲,就从色彩搭配着手吧。

调情高手——粉红色

粉红是女性代表色的不二选择,卧室里装扮上粉红色,最能勾起男性对闺房的想象。用重垂粉红布料做窗帘,或者用丝滑缎锦粉红布料做夏天的床品,借粉红折射色光营造心动氛围;抑或用粉红色罗莎绕床一周,任浪漫情愫在若隐若现中升腾。

喜庆代言——红色+白色

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地认同红色是喜庆的代言,因此有“中国红”一说。在中国这个浪漫七夕夜,不妨来点中式元素。以纯净的白色为主基调,配以“中国红”,让喜庆与“中国情人节”互为点缀,引发你和她(他)之间的浪漫序曲。

浪漫星空——宝蓝+黄色

像夜幕一样纯净的宝蓝色,既没有全黑的沉重,又有深色系的安宁,配以醒目的黄色,最能营造雅致、宁静又雀跃的效果。黄色可以以星星、月亮的造型出现,睡在自家卧室内,犹如躺在人迹罕至的星空下,慢慢诉说爱的呢喃蜜语。

不走寻常路——轻盈缎锦彩色色块

来自大自然的五光十色的花色,对应不同人的色彩心理需求,引发各自的浪漫感受。但对于那些丝滑、光亮、轻盈、娇嫩的丝绸缎锦类织品,无一例外能勾起人们内心的柔软。不妨在卧室里点缀一些这样的布料,让布料本身的光泽感打动我们。

灯光:浪漫进行时

拥有明亮光线的灯绝对不适合营造脉脉温情,只有影影绰绰的朦胧之光,才更适合此刻的款款深情。LED当道的当下,已经不需要借助灯罩的颜色来营造不同色彩的光效了。某种程度上说,带着特殊色彩的灯光,就像彩色纺织品的延伸。除了LED灯带,为了营造卧室温馨神秘的氛围,照明范围有限的壁灯、射灯、落地灯等也适合做卧室灯具。

灯光单品推荐

壁灯造型轻巧,本身即是画龙点睛的装饰。射灯适合营造立体的朦胧灯效,将光线打在卧室结婚照上的射灯尤其能烘托甜蜜气氛。落地灯更容易体现主人个性,或优雅,或华丽,或清新,不妨成为主人的个性代言!

配饰:360°浪漫小推手

自造浪漫氛围,当然少不了锦上添花的小物件。烛光摇曳,离不开烛台的贡献;奇香袅袅,到处能嗅到香薰的美妙味道;将精致餐盘摆上床桌,来一场卧室浪漫餐;而雅致花瓶内的插花,一如此刻怒放的甜蜜心情——“色香味”俱全,立体烘托独一无二的浪漫七夕夜。

配饰单品推荐

受卧室空间大小限制,烛台最好不要太繁复;考虑到正值盛夏,香薰的香味不宜浓烈,淡雅的清香型最适宜;抱枕色彩及材质的选择可与“调情色块装饰”成为一统;在朦胧的灯光下,花瓶反倒更像是花儿的陪衬。 (摘自《都市主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法规案例题下一篇: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