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

2024-08-11

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精选14篇)

1.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 篇一

在蔚蓝的天空,鸟儿们自由自在的飞翔着;在微风的吹拂下,那些美丽的花儿散发着缕缕幽香;我仰望寥廓的蓝天,欲展翅翱翔。

我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瞄准了向往的方向,振动双翼预备翱翔。怎么啦,这到底是怎么啦?我为什么飞不起来呢?我焦虑地回望,才发现一根线将我死死拉住,微微的挣扎都伴随着阵阵疼痛。不,我要飞,怎么可以把我捆绑?放开我,我要翱翔!

“那无尽的天边有着说不完的危险,狂风会让你失去平衡,暴雨会让你失去方向,雷电会折断你娇嫩的翅膀,在我的牵动下你才不会受伤。”线轻轻地说。

没有你,我会迷失方向;没有你,我会犹豫彷徨;没有你,我如何变得坚强!但是,请不要把我拉得太紧,就让我在你的牵动下自由翱翔!

蝴蝶的翅膀

轻轻地吐出丝,然后将自己紧紧捆缚,光明的天空霎时间变得黑暗,我已化作一只蛹。黑暗的日子也许会漫长,束缚的感觉也许会痛苦,但是,那寂寞的等待后将是无限的灿烂。我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我在期待。

忽然,一把剪刀触动了我的世界,周身紧紧的束缚开始慢慢变松,黑暗中渐渐透出一丝光明!不,请不要动我,我要化作漂亮的蝴蝶。

“不要惊叫,我不忍心你这样痛苦,太紧的束缚会让你幼小的翅膀受伤。就让我帮你去除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带你来到光明的世界吧!”

谢谢你!谢谢你们!但这是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就让我独自承担吧!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请放下你的剪刀吧!这时候,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要靠自己!

孩子的泪光

一轮明月在云朵中慢慢穿行,一抹清辉轻轻撒在大地上。夜深了,一个小屋的灯光亮着,一个孩子独坐窗前,晶莹的泪珠在他的眼里滚动。

“我是多么渴望那一片无垠的绿茵场,那滚动的足球里裹着我的梦想。我想踢足球,想驰骋在美妙无比的球场,我想成为球王!”他的眼里闪动着光亮。

“可是,爸爸、妈妈不让我出去玩足球,他们怕我摔跤受伤;老师禁止我们踢足球,他说那样会影响学习。更让人伤心的是,他们都说,政府不给孩子们开球场。”光亮一下子在他的眼中消失,他的眼睛又变得黯淡无光。

“请让我玩足球吧!谢谢你们的关心,谢谢你们的呵护。没有你们,我不会健康成长,可是,我也需要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呀!爱我,请别把我搂得太紧。”

在那阵阵微风的吹拂下,传送着孩子们的呼吸:感谢你们的爱,请轻轻放松你们的双手,让我们飞翔在爱的牵动下吧!

2.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 篇二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考试, 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一个好的问题,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 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试想, 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 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 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 是否仅仅为了有用?”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讶然, 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试题。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 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新加坡的试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哲学?”考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有独立严肃的思考, 才是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 是否感到惭愧?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努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教得还不够多?不是, 这样悬殊的差距背后,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上说, 他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许多国人还感到陌生。是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教这个。简单地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然是在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好的命题都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 而宗教排斥质疑, 你怎样看?”这样的题目在审题上几乎没有难度, 人人都看得明白, 根本不可能出现离题偏题的问题。考生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能忽悠, 不能“发散”, 写不出就是写不出, 能说多少就是多少, 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在于问题本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 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 就是这样朴素, 功夫不在表面。

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 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一些题目争奇斗异, 花里胡哨, 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

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 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 感激地说:“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 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 叙述之吊诡, 引来一片声讨。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 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 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 就是有什么阴谋。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 应该立即通报主人, 请专业人士来修理, 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 这才是责任感, 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随手补上”?“补船”不是他的专长, 若仅仅凭感觉去“补”, 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

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 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 但“质疑”在应试中是无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 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 “提炼”出“举手之劳”和“懂得感恩”这两个平庸的立意, 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 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个让人无谮的题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收起”, 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 一眼看去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笔。

●一个好的题目,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 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 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 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 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作文题目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 考出读书的量, 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 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 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审题”,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圣意”, 但其实这个“圣意”, 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 至少是不清晰的。题目既不明确, 还思考些什么?对考生来说, “思考”越多, “偏题”可能性越大。

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 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 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 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已见的, 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 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尼采的信徒, 认为“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 那就是审题错误。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 写上一段“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拒绝平庸”。写这个题目, 若有人反弹琵琶, 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是要不得的。

其实不管是“拒绝平庸”, 还是“安于平凡”, 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 真是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 考生只有乖乖“附和”。这样的题目, 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 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 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华丽、最肉麻罢了。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 闭眼编套话。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致的“万金油”

题目的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样的考试, 炮制出来的所谓“高分作文”, 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 于是只要表面上“扣题”即可, 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 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来糊弄自己, 糊弄阅卷官。

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 有着深厚的底蕴, 听孔老之教诲, 感孙文先生之遗忘, 理应“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 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揣摩模仿的对象。但是, 读者能否看出, 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 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 既可以套“梯子”, 可以套“感恩”, 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责任”甚至“希望”、“收获”云云, 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 喊口号, 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万金油”罢了。

历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 如当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如“七富长诗”《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之类, 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 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

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 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 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这不能怪学生, 他们也不愿意这样。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

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亲情友情 篇三

亲情和友情都是我们这一生的财富,那么对于亲情和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下面是关于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关于亲情友情,欢迎欣赏!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作文频道。

关于亲情友情的名人名言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

3.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5.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6.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8.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

9.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 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10.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12.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13.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高尔基

14.患难之中的友谊,能够使患难舒缓.——莎士比亚

15.用友谊的耙子铲除敌视和仇恨的种子,再在原来的地方种下和谐的嫩苗.——狄更斯

16.有了朋友,生活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 侵蚀,也是为了朋友.——罗曼罗兰

17.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 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够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泰 戈尔

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

19.布衣之交不可忘.——(唐)李延寿

20.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21.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22.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

4.关于亲情的小学作文:亲情最可贵 篇四

我的姥姥,她相貌普通,如果将她放进老人群中,一定立刻会被人山人海淹没。但是,她的心灵是十分美好的,因此,我认为,我的姥姥,是最美的。

姥姥的相貌并没有多出众。矮矮胖胖的身材,一头半白的头发,那慈祥的笑容则是无时无刻挂在她的脸上。

记得一次暑假,我正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听见门把手转动的声音,姥姥风风火火地冲进家里,只见她急忙放下随身带的小包,赶紧回房间取出一个包裹,又要匆匆出门我见她急急忙忙的样子,不禁问她:“姥姥,你怎么走得这么匆忙?而且这个包裹是要拿去干什么啊?”她告诉我,她在散步的路上,遇见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可怜乞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姥姥本来也想施舍一些,却发现自己没带钱,她想到家里还有一些不穿的旧衣服,便要回家取来送给他。我又告诉她这不值得回来一次,她却严肃地反驳道:“他这么可怜,为什么不做一些为所能及的事来帮助他呢?”望着姥姥带包裹远去的背景,我不禁想着:那个乞丐在得到姥姥这包衣服时,也一定会十分感动的吧......

姥姥与姥爷也十分恩爱。多年前,姥爷突然成为了植物人住院了,姥姥便风雨无阻,起早贪黑地去医院照顾他,亲戚们嫌麻烦,请来一个护工,但姥姥依然像原来一样一丝不苟地照顾着姥爷,她常常会叹着气告诉着我:“护工又不是亲人,哪里会像亲人一样照顾你姥爷呢?”

姥爷走后,姥姥哭得死去活来。仅仅过了几天而已,她半白的头发中又多了几缕白丝,几道皱纹也爬上了她的额头......她常常呆呆地盯着窗外,不时叹着几口气......

这样一个善良而又有爱的姥姥,她的心灵无疑是最美的!她的美好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我......

别让亲情成为一种负担

我回到家的时候,整个院子里很安静,我觉得有些奇怪,“妈,我回来了。”我高声叫了一声,没人回答我。难道家里没人?平时我回家,妈妈和姐姐总是会及时发现我的啊,爸爸在外工作没在家我知道,她俩难道也不在?我进了客厅,又尝试着叫了一声:“有人吗?妈。”奇迹发生了,妈妈答应了一声,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她房间的门,她看到我疑惑的问我怎么没找到她,然后她赶快过来给我解开书包,我一眼就看到沙发上一条新买的围巾,我拿起来摸了摸,真舒服,然后我开始一边洗脸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姐姐听到我的声音也过来了,可是却没有说话,我的脸面对脸盆,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却感觉到在周围有一种安静到可怕的环境在压制着我,让我心里感到十分不自在,我一边擦脸一边看看妈妈和姐姐,姐姐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妈妈一直心不在焉地擦着桌子,我看了看她俩,说:“怎么都不说话啊!”仍然是不正常的平静,接着姐姐关心了我几句,又走了出去,我看出了破绽,转过头来问妈妈发生了什么,原来是姐姐给妈妈买了条围巾,妈妈嫌贵就说了她几句,于是就闹了这么一出。原来是刚才那条围巾,我拿起围巾,又摸了摸,说;“真舒服呀。”接着递给母亲,母亲接过,用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眼里泛起了泪光,那泪里掺杂着喜悦和自责,我说:“围上试试。”她仔细地围上,说:“是啊,真舒服啊。”然后笑了起来。

有时候,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人太随意,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刺伤了彼此的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你的家人,有缘才成为了一家人,只有亲人才会无条件的包容你,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让亲情成为一种无穷的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不是让亲情成为一种负担。

忽略的亲情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被我们忽略的亲情,你发现了吗?

早晨六点,小鸟儿正在欢快地唱着歌儿,我刚刚从梦中睡醒,朦胧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一眨一眨地。不知是谁帮我把漱口杯装满了水,还帮我把牙刷涂好了牙膏,记不起来刚刚谁进来过了。洗漱完后到客厅,一碗热腾腾的面放在那晾着,又是谁帮我盛的面呢?我疑惑着,突然,肚子开始罢工了,我不理它是谁放的,我先吃了。

到了中午放学回家时,我已满头是汗,母亲过来帮我擦汗,擦完汗后,放好手巾,指着一道菜——五花肉炖茄子,说:“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菜,多吃点,补充一下热量。”

下午五点五十分才回到家里——那天我扫地。父亲担心地问我这问我那。准备洗漱时,又有人帮我盛好水,涂好牙膏了,哦!我恍然大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的父亲。

还有一件事,这时正在放暑假,炎热的太阳似乎离我们很近,嘴唇干巴巴的。咚!一声巨大的响声,两个西瓜同时放在台上,一眼看去,这两个西瓜显然不同——一大一小,大的表皮是深绿色的,小的表皮是浅绿色的。终于到了震撼人心的时刻到了,咔咔咔……两个西瓜被切成了几块,我那两个姐姐瞬间各拿了一块血红色的,我也毫不犹豫地了一块比较红的,一口吃下去甜滋滋的,母亲与父亲大部分都是吃小的那个——小的是浅红色的,味道也有很大的差距。

5.关于美术高考的准备 篇五

一、思想认识的准备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有过生动的比喻:“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形式是它的躯干, 色彩是血液, 而素描则是神经。”高考首先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以素描考评为例, 无论是考人像还是考石膏像, 对形的基本要求是比例的正确, 透视的正确, 基本结构的正确, 形象特征的正确。在高考辅导中, 一个普遍而有害的提法, 是画“感觉”, 一种不强调知识理解的所谓“感觉”。轻视理解和分析, 是造成训练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不强调知识理解的所谓“感觉”, 其最大的危害性在于使学生以为画好一张画完全是凭运气, 以至于有时画出一张好画也不知好在哪里, 画失败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由于知识的贫乏而导致绘画水平停滞不前, 甚至“一年不如一年”。知识准备的主要意义在于, 它可以使作者明确作这幅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哪些问题, 其中难点是那些, 这些难点或要点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以什么方式或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高考辅导中发现, 许多学生对画面中所出现的问题呈“外行”状。只感觉到不好看, 而不知道怎么办。感觉到有很多问题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一般来说, 画面整体效果不好应该是从最基本的主要问题入手。要把诸多问题分解为哪些是主要问题, 哪些是次要问题;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对诸多问题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的把握, 决定于作者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对问题解决的程度, 取决于对基本原理的运用和掌握的程度。忽视对知识的准备, 将会使作者在问题的面前寸步难行。

要根据自己的理想、爱好和愿望, 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或系科。不同院校、不同系科专业考试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考生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训练。例如:设计系科目的要求和传统绘画系科目的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院校的命题、作画要求和评分标准也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针对所报考院校的具体要求, 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考前训练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

二、技术的准备

技术, 从本质上讲是运用知识的一种表现。没有以一变应万变的技术, 但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宗, 在于对基本上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技术的训练和准备在指导上主要表现为能够熟练稳定地表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能够熟练有效地控制大局, 将复杂的问题有序地一个一个地解决, 完整地表现出画面的整体感。徐悲鸿重视素描的基本训练, 他还提出了“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以强调勤于练习的精神。与表现方法直接由关的, 徐悲鸿还有“宁方勿园, 宁拙勿巧, 宁脏勿净”的主张。以素描为例, 单就技法而言, 局部的表现并不困难, 但整体并不是简单的局部叠加, 而是通过各个局部的调整和控制来达到和谐统一。而在实际操作上, 一幅画又必须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整体?整体如何表现?什么样的技法才是整体的技法?为什么这样做是整体而那样做就不是整体?整体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的问题, 例如:构图、比例、结构、明暗、强弱、透视、疏密、穿插、对比、节奏、质感、量感、空间感、形式感等等, 由此才构成了整体感和整体效果。从技术上, 只有解决了诸如构图、比例、结构、明暗、强弱、透视、疏密、穿插、对比、节奏、质感、量感、空间感、形式感等问题, 才解决了整体感和整体的问题。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 如果是经过两至三年系统科学地训练是完全可以达到高考要求的。在高考前的三四个月内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解决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或者是把复杂性的问题通过几个阶段性训练使之达到统一。笔者以为, 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基础性问题 (构图、比例、结构、明暗、透视) ;表现手段 (强弱、疏密、穿插、对比) ;造型表现 (节奏、质感、量感、空间感、形式感) 。从训练的手段来看, 也可抓住以上三个方面有层次地逐步进行训练。在训练中要特别强调每个单元, 每张作业, 要有极明确的目的性, 前后的训练要有关联性。每张作业既是对前期训练的总结和复习, 又是为后期训练作准备和打基础。在训练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多临摹, 临摹好的作品受益匪浅。齐白石就曾对人说:“我的绘画启蒙就是一本芥子园。”在欧洲, 临摹教学也是源远流长。米开朗基罗甚至认为:“谁善于临摹, 谁就善于创作。”临摹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 是一个欣赏玩味的过程, 只有积极主动去临摹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心理的准备

除了知识上和技术上的准备以外, 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 就是心理准备, 就是对自己如何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报考哪个学校或哪个专业更适合自己, 切不可盲目跟风, 不切实际地报考自身能力完全不及的学校或专业, 以至造成精力、财力和情感的浪费。在报考的过程中既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又要避免无谓的失败, 有效地利用你的精力、财力和情感的资源。在考场上最忌讳的是临时采用自己不熟悉的技法解决问题, 使自己乱了方寸, 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影响情绪。

6.关于亲情的作文 篇六

关于亲情的作文1

怀一颗感恩之心,还母亲一池清泉。母亲的爱似滴滴雨露,滋润我们长大。还父亲一颗感恩之树,父亲的爱似片片树荫,使我感觉不到炎热,让我在树荫下快乐成长。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亲情了吗?亲情是寒冷时父亲脱下的棉衣,给我遮风挡雨;是我口渴时母亲给端来的一杯水,为我解渴;是我玩耍时奶奶送来的点心……

朋友们,你们感受到亲情了吗?它不仅仅是父爱和母爱,也是爷爷,奶奶等其他亲人的爱。我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也要学会关心他们,母亲休息时为她送上一杯水,为她捶捶背;为父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帮他解除一天的劳累。我爱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所有的父亲、母亲都永远健康快乐。

关于亲情的作文2

她有一双光滑的手,甚至比我的还要白嫩一些。可是每当我看见这样一双美丽的手,心里都会浮出一丝不屑:四十多岁的女人终究要靠化妆品来欲盖弥彰,用化妆品和金钱堆砌的光鲜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在我心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双手代表了中老年妇女对年龄的恐惧和人类共有的虚荣心。

也许你已从年龄中猜出“她”就是我的母亲,那么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我会用如此鄙视的态度对待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只能告诉你,时代在变,母女的关系也在变。我是个叛逆的孩子,她是位传统的母亲;我是青春期的少女,她是处在更年期的妇女。总之我们之间有太多的不一样,总之我们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渠。

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逃避,可是终于有一天夹在我们之间的炸弹还是爆炸了。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一边听着CD,一边悠闲地写着作业。正当我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忽然传来一阵开门声。我匆忙拔下耳机,把CD胡乱塞在床下。没想到这一幕还是被母亲发现了,她迅速地冲向床边,一把揪出CD摔在我的面前,几乎就在那一瞬间,母亲的愤怒决堤了。“你看看你这是在干什么?难道这就是你认真学习的态度?”母亲的质问在耳边响起。“我什么都没干啊,我只是在写作业。”我无所谓地回应着母亲。“啪”一个清脆的声音刺痛我的耳膜,原来是我的CD不幸“夭折”。终于我的叛逆爆发了,我像发疯的母牛似的疯狂的咆哮:“你凭什么摔我的CD?你有什么权利?你平时除了上班,加班,到底有多少时间用在我身上?”说完,我气愤地摔门而去,完全不顾母亲那一脸的错愕和震惊。

然后我便带着横冲直撞后的一身伤口游荡在大街上,渴望着自由的空气能给我一些清凉的慰藉。但面对着茫茫人海,我第一次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与落寞。我感到心灵的伤口正在把我一块块撕裂,身体里的某个部位生疼生疼。我开始试着思考我与母亲的关系,我们是否可以不再对立?我们是否可以成为一对正常的母女?忽然我想到了一种简单的途径:握手。不知是谁说过,握手是触碰心灵脉络的最有效方法。我与母亲之间的冰山真得可以融化么?

我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满心的困惑回了家,迎接我的是一片黑暗。当我在思考如何和母亲和解时,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一声淡淡的啜泣。我开灯一看,原来是母亲。此时的母亲完全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蜷缩在沙发里。几缕黑发垂下来,掩住了母亲的侧脸。我看不到母亲的眼泪,但是我能感觉得到那沉重的眼泪敲打着我心灵的震颤。那是一种无奈而又无助的泪水,一向坚强的母亲因为我的一句话而彻底崩溃。我突然意识到是我的任性,把母亲打入了最黑暗的深渊。在一种悔恨情绪的驱使下,我坐在了母亲身边。母亲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眼里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温柔。我轻轻地抚着母亲的手,那感觉仿佛有一颗珠子滑进了我的心里,一股温暖油然而生。原来这就是我一直渴望的温度,原来我要的美好就在身边。指尖慢慢滑过母亲的手,惊奇地发现母亲虎口处的关节也有了细细小小的皱纹,再昂贵的化妆品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啊。母亲在渐渐地衰老,她再也不是那个伴着我在草地上疯跑的少妇,她再也没有心力来防备我尖锐的反抗。母亲渐渐地像个孩子,偶尔也需要我的关心和照顾,偶尔也会在我面前显露出疲惫。当我的手贴着母亲的掌心,突然有一种被“俘虏”的感觉,我想我是被母爱“俘虏”了,母亲的温度再也不允许我做亲情的逃兵。

7.关于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映亲情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1

爱有伟大的力量,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是甜甜的……每个人心中都拥有过爱,我也拥有过爱,我体会到的爱,在我心中更像是一首歌。

记得我刚上初中时,因为从小学进入中学后,学习节奏加快,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也发生了变化,使我很不适应,进入初中后,因为要写大量的作业,每天会到很晚才能睡觉,和我同屋住的奶奶也天天叮咛我:“孩子抓紧时间写,好早点休息,明天还要早起读书呢。”每次我都会顶嘴冲着奶奶说:“我知道了,烦不烦啊。”奶奶从小就疼爱我,她知道我因为写不完作业心里着急,说话冲,所以也不和我小孩一般见识了。月考前的一个晚上,作业要比平时还多,当我写好作业不知不觉的已是深夜了,突然才想到今天怎么没有听到奶奶的“唠叨”声,刚要转身,忽然发现桌子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放着一个刚刚削好的苹果,还有一杯热气腾腾的菊花茶。奶奶呢?我好奇的起身来到门厅,看到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依靠在门厅的沙发上睡着了,原来为了不影响我学习,奶奶特意到门厅等我写完作业。看着奶奶满头的银发,布满皱纹慈祥的脸庞。想起前几天我对奶奶说话的态度,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体会到奶奶是多么疼爱我,从小我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我小时候奶奶天天给我梳小辫,经常教我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就是奶奶教会我的。这首歌更像是爱的旋律。这时奶奶好像听到了什么醒了,睁开了眼对我说;“孩子,写完了吗?”这时,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哭着对奶奶哽咽的说:“我……我……”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不用说了,写完作业,就快点睡吧,明天好有精神去参加考试.”

这件事后,我很快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节奏,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通过这件事后我也更加爱我的奶奶,爱我的家人了,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我心里感觉是那么幸福,总是心里甜甜的。让爱的这首歌永远回荡在我的心中。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2

距离产生美,爱是否因距离而升华?

你站在村头,我站在村尾,这样长长的三十分钟的路,没有半句叮咛,只是默默无言。

七岁那年,我背起重重的书包,一个人缓缓地走出村,我哭,我闹,我说,为什么别人都有爸妈送,而我没有,你没有说话,如你,下雨天,放学后,别的家长都来接自己的孩子。而你,没有,只是在出门前叮嘱我带上伞。

发现你的爱其实离我那么远。

渐渐地长大了,习惯了一个人在路上,也习惯了你目送的眼光。

上初中了,你把我送到学校,只是告诉我一个人在学校要好好生活,别的家长都在与老师谈话,叫老师关照关照他们的小孩,而你,没有,只是默默地转身、离开。

也许你只容许我默默地看着你的背影。

中考后,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妈妈每天都在为我择校的事所操心,你似乎默不关心,只是在高中报名的最后一天默默地为我报了名。妈妈埋怨你,说你干什么事都不经考虑,而我也很不理解,可是终究你还是这样做了。

上高中了,你送我上车,等车的时候,你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俩就这样沉默着,沉默着,临上车前,你终于说了一句话,“好好照顾自己”,如你,不再多言,仅此一回。

沉默也许便是你无言的爱。

现在,你一人独自在外,为了生活,你背井离乡;为了我,你在田间辛勤耕作了十七年,现在又为了我,为了家,你远出打工,在外,无亲人,打电话给你,你总不多言,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三言两语之后便挂断了电话。

也许真的是因为距离让爱升华了。你的缺席,终于让我感觉空气中少了爱的味道;你的缺席,让我明白了你沉默中含蓄的爱。

也许,只是让我远远地看着你,过去十七年的爱便会在村头至村尾这一段长长的距离中显现。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3

每当想起那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我总想为父亲唱起一支歌。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一旦犯错误,就会遭到他严厉的批评。记得有一次,回家时比平时晚了许多,结果就遭到了父亲的一顿训斥,当时,我感到很委屈别顶了两句,使得父亲更为生气,罚我呆在房间好好反思。晚上,他跟我长谈,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安全和守时的问题。要告诉我“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守时和知错就改的习惯,而这些好习惯也对我与他人交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想在想来,正是那次父亲对我的惩罚,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受益。

“父亲是那拉牛的车……”

我的父亲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总是默默地用他的爱浇灌着我,让我茁壮成长。每当我深夜学习时,他总会为我上一杯热牛奶,每当我厌案而欲睡时,也总是他将我抱到床上,为我盖上被子,也总是他,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父亲就是这样,默默地帮助我不图回报,如那拉车的牛一样。

还记得初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读到“父亲”艰难的攀爬月台为朱先生买橘子时,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外奔波,不曾好好休息,光阴已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印记。在我不经意间,岁月的霜气染白了他的鬓角,忽然明白一句话:爱,一夕忽老。又记得有人曾问父亲,人生中什么时候最快乐?他回答说是听到我说第一句话时,后来才得知,我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当时我已近想到父亲那欣喜若狂的表情了。父亲曾多次因我而感到骄傲,而我从未因他的优秀而感到自豪。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你为我骄傲,我去未曾因你而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

父亲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每当我看到您为我奔波劳累时,便会想为您唱起这一支歌。愿您在这支歌的陪伴下,永远健康快乐!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4

我的爸爸是一个商人,为了这个家,我的爸爸每天都在努力挣钱。除了挣钱养家,我的爸爸还有一些优点,如很爱学习,每天晚上在手机上看书看的最晚。做的饭菜也很好吃……而我爸爸的缺点是很爱打我的头,只要不听话就打我的头。

有一天,我在做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不会做。就马上叫爸爸帮我一下。爸爸听了就走了过来说∶“那一道题?”

我说∶“这一道题。”

爸爸看了几眼就在脑中思考,我也在思考,在我还没思考出来时,我爸爸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就跟我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我听了爸爸说的怎么做就按我爸爸说的怎么做。

我做好了这一道题和剩下的题后就把作业给收拾好放入我放作业的地方。然后马上就走到爸爸面前说 ∶“爸爸您真好!”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5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参加了在龙泉公园组织的一个活动——亲子游戏。

活动休息时,我发现一棵大树上有一只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它竟敢跑到树下来!看见我向它走来,松鼠又赶紧爬了上去。正当我暗暗佩服松鼠胆大时,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吱吱”声。这好像不是那只爬上爬下松鼠的叫声哦,而是有点像小老鼠的叫声!于是,我开始寻找这叫声是从哪里来的。后来,我终于在地上找到了一个小东西——一只松鼠宝宝,那叫声就是它发出的。松鼠宝宝非常小,还没有长出毛来,全身光溜溜的,幸好身上有一些花纹,才能辨认出它是松鼠宝宝。这只松鼠宝宝的身上爬了许多的蚂蚁,蚂蚁一定在咬它,所以它才疼得直叫唤。出于好奇,我正想去拨弄松鼠宝宝,可感人的一幕发生了:“啪嗒”一声,一块“泥团”砸在我面前!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刚才那只松鼠!松鼠回过头来看看我,拖着摔伤的后腿艰难地逃去。我一看松鼠逃得并不快,完全可以抓住它,于是来了兴致,迅速向松鼠追去。就在这时,我的余光发现,另一只松鼠从树上蹿了下来。就在我回头的一刹那,前面松鼠的伤腿神奇般地好了,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我回转身来,另一只松鼠和松鼠宝宝也不知去向!

我猛然醒悟——我上当了!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让另一只松鼠救走了松鼠宝宝。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6

十年前,当我呱呱坠地时,我的小眼睛里就哭出了恼人的眼泪,当时姥姥说我会是个累人的“小难缠”。的确,我如姥姥所说,一点也没让爸妈省心。

刚上幼儿园小班第一天,妈妈由于工作忙托小姑来接我,结果发生了车祸,具体的事故原因已经不记得,反正我的头皮开裂,缝了八针。这次事故在妈妈心中留下了记忆的伤痛,在以后的日子中,无论多忙,只要是我的事妈妈一定会在日程安排中放在首位。

当我正恣意享受着妈妈略带放纵的爱的时候,原来我已慢慢长大,成了一名小学生。

第一次挨打是在一个星期天,着着急急完成作业找妈妈签字,可由于字迹潦草妈妈拒签,心里还想着我的动画片,边对妈妈嚷嚷:“我哪个字写的不好了,真是烦死了。”话音未落,您一个巴掌打在我的脸上,我还没哭出来,您已是泪流满面,您心疼而又恨铁不成钢的眼神,让我一下子明白,我哭着说:“妈,我错了,我一定改。”

“妈妈”两个字意味着责任、辛劳,每天丰盛的饭菜、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您在默默付出,妈妈我以后不想让您掉泪了,女儿喜欢您对我露出欣赏而灿烂的笑容。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7

在你的心目中,有一个人占据是最大的,她具有一种伟大的爱,叫做作“母爱”。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小水饺,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临街的商店里又传出了这熟悉的歌声。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勤劳的妈妈。

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有一次,我在做作业,妈妈洗完衣服,便在家里转来转去,我没好气的对她说:“妈妈,你没事就去看电视吧!别再我眼前晃悠了,我在思考问题呢。”

妈妈严肃而坚定的说:“不行,为了你的学习,我坚决不看”我笑着说:“没事的,你只要把声音调小一点就不影响我了”。“不行,只要我看电视,你就会分心,影响学习。”妈妈斩钉截铁的说,见老妈宁可无聊的转来转去,也不去看电视,我心中涌起一丝感动。

妈妈还很支持我读书,她常用一些读书名言来教导我,只要是我喜欢的书,他都会给我买。并且她每天都监督我读书,陪我看一些杂志。妈妈还经常教导我,书不一定要买,借也可以阅读。有一次,我看中了一本书。这本书我的同学有。但我想自己买。于是让妈妈给我买。妈妈知道我同学有,问我:“你为啥不借同学的呢?”

我说:“他是他的,我是我的,借人家的干什么,自己买不行吗?”

妈妈语重心长的说:“不是我不给你买,而是让你懂得节约。同学之间就应该彼此分享,既然你的同学有,你借来看看不是很好吗?”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妈妈,在我成长的路上,你是我的指路灯,你陪我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13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我要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8

端午节正悄悄地走来,然而,我早已麻木于繁重的学习生活,无心顾忌这与放假没有丝毫联系的节日。自然,端午的习俗就淡忘了。妈妈没有包粽子,当然,她也不会包。

这天——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我还与周公约会呢,只听一阵清脆的门铃骤然响起,过了好半天,奶奶才喘着粗气闪进屋里,手里挂着一袋鼓囊的包,还没等气喘匀,就急忙操着正宗东北话说:“唉呀妈呀!你家这楼也太高了,好累啊!张元星,快趁热吃,奶刚烀完,吃完赶紧上学去,可别迟到啊,啊!”奶奶是盯着我拿出碗筷的。我打开挂着热水珠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深绿团子,仔细辨认才知道,啊,那原来是粽子,奶奶手不巧,一辈子干粗活,干不得这妇女活,能整到这程度,实属不易。这粽子没有棱角,但却看得出来奶奶曾经努力的拢过,只是里面的“内容”太多,合拢不住。拉开拥抱着的棕叶,里面红了大半片,原来,奶奶在里面放了两颗又红又甜的蜜枣。吃着这蜜枣,心里也跟着甜甜的。那江米相当粘糊,奶奶一定是泡了好几宿的罢。咬着这江米,自己的心仿佛也跟奶奶的心粘在一起。奶奶瞧我吃安稳了,便起身要走,说是怕耽误我们收拾。妈妈特意嘱咐她打车走,她回应了一声,便下去了。我捧着粽子走到阳台边,等了好久奶奶才踉跄地出来。

这时背后跳出了妈妈的声音:“哎!你奶这兜落下了,赶紧送去,不知道能不能赶上了。”我以光速直奔楼下,幸好她只过了一条街,原来她没有打车。

略微O型的双腿垫着两片大脚缓慢地移动着,阳光依偎在他背后,这时我才注意,她穿了件新外套。奶奶很胖,也能干活儿,小时候曾听奶奶得意的说过她得到过大红花呢,市劳动模范喱。然而奶奶正在变老,从前我心中的“巨人”,如今已不在高大,时间压弓了他的背,年华染白了她的发,原来奶奶也会苍老啊。可我确认,奶奶的脸上一定静静流淌着甜蜜的微笑。

迟来的泪终于落下,奶奶,谢谢您,谢谢您给我的爱。

反映亲情的作文 篇9

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妈妈给我洗脚,今天我也要给亲爱的妈妈洗一次脚,表示我对妈妈的爱。

我先倒了一盆惹气腾腾的水放在妈妈的脚下;然后帮妈妈把鞋袜脱了下来,轻轻等我把妈妈的脚放入水中,轻轻地揉搓着,我看到妈妈的脚底下有一层厚厚的老茧,心里很不是滋味,眼泪如同下雨一样落了下来。妈妈亲切的对我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我听了连忙点了点头。妈妈笑了,我拿来了擦脚布把妈妈的脚擦干净。

8.关于高考分类招考模式的若干思考 篇八

一、高考模式的历史变迁

1.文理分类的统考模式

文革后, 高考制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进入正轨。1977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废除“文化大革命”中的推荐制, 恢复之前的考试制度。它规定, “应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的原则, 实行自愿报名, 统一考试, 地市初选, 学校录取, 省、市、自治区批准。”[1]但由于国家未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 这一年的高考主要由省、市、自治区命题考试。次年, 《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出台, 明确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标志着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

高考制度恢复后, 考试科目分为文史类 (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 和理工类 (数学、语文、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 , 形成了文6理7的经典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考查的科目多、范围广,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偏好做出相应选择, 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考试形式单一, 仅侧重对书面硬性知识的考查, 造成知识和能力的失衡发展, 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3+2”的高考模式

为了缓解文理分类统考模式所带来的学业压力, 1991年, 湖南、河南、海南实行高考改革, 缩减考试科目, 称为“三南方案”。次年, 在“三南方案”实施的基础上, 国家提出“3+2”高考改革模式。该模式规定语、数、外作为共同考试科目, 文科加政治、历史, 理科加物理、化学。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变动最大的一个改革, 改变了贯穿十几年的“文6理7”模式, 减少了考试科目,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高考压力。但是, “3+2”模式没有把生物、地理列入高考科目, 引起生物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强烈不满, 也对高等院校生物、地理学科的招生带来负面影响, 不利于该学科后继人才的培养。同时, 各高校只能根据既定的五科分数选拔人才, 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不同专业对不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此外, 这种考试模式延续了以往文理分科的模式, 使得学生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3+X”的高考模式

为了解决之前“3+2”高考模式的弊端, 1999年广州高校试行“3+X”的高考模式, 在考试科目上, 语、数、外三门为必考科目。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专业特点, 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或综合科目 (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 中确定一门或几门为考试科目。“综合科目”是指以中学各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它不是各科目的简单叠加, 而是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3+X”模式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3+2”模式的改进, 使得高考形式更具多样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学校以及所报专业要求的考试科目, 利于高校选拔出适合各专业的人才。但“3+X”模式的实施加重了语、数、外的分值比例, 从而导致学校、教师为应付高考恶补这三大学科, 影响到以政史地为首的人文和以物化生为首的自然科学的正常教学, 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自然素养的养成, 乃至阻碍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步伐。尤为重要的是, “3+X”仍然只注重文化课的考查, 忽视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

二、国外分类招考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1.英国教育模式

1944年《巴特勒法》的颁布与实施是英国实施分类招考模式的开端, 该法案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倾向提供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 其中包括三类学校:能够升入大学的文法中学, 注重一般文化知识、技能教育的现代中学以及注重工商技术训练的技术中学。法案规定, 儿童应在较早的年龄进行科学分类, “11岁考试”作为基础教育分类的依据。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文法中学, 考试成绩逊色者进入技术中学或现代中学。由于学生的考试结果受家庭、文化背景及社会阶层的影响较大, 因此, “11岁考试”制度自颁布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其次, 过早的分类教育, 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专业。最后, 该法案将职业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主要是为了推动教育普及, 因而在注重教育功能的同时忽略了就业功能, 虽然在法律上确保了技术学校与现代学校的地位,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保障。

20世纪60年代, 受教育民主化运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 废除“11岁考试”和中等教育的“三轨制”被提上日程。1967年的《普罗登报告》提出之后, “11岁考试”逐渐走向消亡[2]。至此, 由文法、现代、技术三种类型合并的综合型中学成为学校的主要类型, 这标志着英国的中等教育由原先的“选拔精英”向“综合大众”不断转变。2005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发《14-19岁教育与技能白皮书》, 规定改进职业教育, 针对14岁这一年龄, 在更多部门引入能获得证书的专业学习途径, 雇主将通过本门技能委员会在这类学习的设计中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院校也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3]。这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职业途径, 使年轻人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建立了适合学生能力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文凭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术型学习与职业性学习之间的壁垒,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权。

2.日本教育模式

深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 日本历来重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二战结束后, 日本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经过几番修改, 最终形成了由大学入学中心举办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和由各大学自主承办的“个别学历检查”两者并用的“二次考试”模式。“大学中心考试”共设有六科31门科目, 考生根据所报高校的相关要求参加对应的科目, 各科目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由各高校自主决定。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组织, 该考试主要包括个别学历检查、综合能力检查、针对职业高中和综合学科毕业生的选拔、特别选拔等多种方式, 其中特别选拔又包括推荐入学、归国子女特别选拔, 社会考生特别选拔等。同样, 考试形式也由各大学自主决定, 主要包括笔试、面试、小论文撰写、实操等方面。这种模式为考生提供多次机会, 避免一考定终生情况的发生, 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提供可能。同时, 选拔方式也由单一封闭式向多元化转变, 注重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 也重视学生的文化活动、就业经验、社会实践等多项技能。

3.法国教育模式

二战后, 法国把战后各项事宜的重建工作提上议程, 教育改革问题成为一个重点。1947年《郎之万- 瓦隆计划》应运而生, 为继承战前教育传统、重建适应战后需要的教育体制提供了纲领性借鉴。该计划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义务教育期、定向教育期和确定性的分科教育期。定向教育期对少年儿童实施系统观察, 发现其能力、兴趣与禀赋所在, 并依据观察结果给予定向指导, 确保他们在普通知识方面得到必要补充[2]。确定性分科教育所修习学科包括实务科、职业科和理论科, 在此期间, 适宜接受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学生将受到理论培养, 其他学生在学习普通知识的基础上, 主修专业知识, 为步入职业生涯做出充分准备。但是, 由于二战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 教育界众多保守势力的屡屡反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该计划最终未在实际中实施。

1975年, 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该建议提出:“初级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前两年为观察期, 向所有学生提供统一的基础教育, 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后两年为方向指导期, 在实施统一教育的同时, 通过选修课发展学生的职业定向。”[2]为了延续初级中等教育, 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设置三类高中: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 法国延续以往的教育传统, 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等教育阶段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并将职业教育纳入中等教育的正轨中, 为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兴趣, 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可通过高考选拔合格人才, 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法国的高考 (亦称业士考试) 总共可以分为三类:普通业士考试、技术业士考试和职业业士考试。考试推行20分制, 共包括十几门科目, 采取各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偏科造成考试不公现象的发生。

三、高考分类招考模式的意义

1.以实践能力为导向, 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等院校以理论为依托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文化水平、站在科技前端的高素质学术人才, 要求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能解决有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高职院校以技术为导向培养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毕业后能够从事所学专业的技术性工作, 能解决所学专业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当前, 我国的产业结构整体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 这样一个国际分工的角色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被动地位, 技术创新与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保障经济模式与世界接轨, 我国的产业模式逐步发生转变, 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型密集产业。而技术型密集产业与劳动力密集产业相比, 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此外,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就业率远远低于高职院校, 表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胜于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分类招考, 为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创造可能, 为我国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高校独立对口招考, 有利于扩大学校的自主权

传统意义上认为,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是那些考试分数低, 整体素质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使得高考中失利的人才会被迫选择进入高职院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发展的脚步。传统高考一直由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 过度偏重文化课考试, 一方面造成高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招生自主权, 另一方面职业高校招非所用, 所招学生与专业吻合度不高, 同时, 职业院校难以有自己选拔的权利, 被动接受普通高校筛选后的学生, 生源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分类招考不仅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参与招生工作的具体流程及细节, 根据自身的培养目的制定技能招考专业标准, 而且与高等院校站在同一起点招生,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3.技能与学术分开招考, 有利于构建多元考试模式

恢复高考以后, 中国的高考模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 在以往的众多考试模式中, 都是将高等院校作为服务对象, 很少考虑高职院校的招生需求, 从而导致这类院校的畸形发展, 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分开招考, 学术型高考侧重考查考生学术发展的方向和能力, 技能型高考则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两种考试形式互不干扰、各司其职, 这必将是中国高考史上的又一创举,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高考模式存在的许多问题, 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为学生兴趣的发展提供途径。同时, 各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采用多元考试模式, 可以满足不同院校的招生需求。

四、国外分类招考对我国的启示

1.以学生兴趣为依据, 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点, 拓展学生的素质, 分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 必须服务于这一目的。但是,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以及社会价值需求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导向, 我国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过度重视文化课, 把文化课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导致高校培养出过多的学术型人才, 而其他具有天赋的学生则难以通过考试选拔出来, 无法进入院校深造, 造成高层次职业型人才的短缺, 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 造成用工荒局面的产生。在国外, 许多国家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通过分类考试进行选拔, 为学生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契机。这启示我们应发挥分类考试的引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培养目标, 并进行相关教育, 不应仅把文化课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其次,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应考虑学生兴趣,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有意向走职业道路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度干预, 帮助学生找到各自不同的兴趣点, 为学生的专业选择提供借鉴。

2.注重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使分类考试发挥一定功效,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必须保持一致。如果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有机的衔接, 会导致高等教育困难重重,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如果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缺乏衔接,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大学专业知识相脱离, 之前所学则失去效益, 学习困难较大。为保证分类招考的衔接性, 英国1944年“11岁考试”制度明确规定, 学生11岁实施分类考试进入不同类型学校学习, 2005颁发的《14-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要求中等教育实施分流教学, 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4]。这启示我们, 一方面应从初中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设计, 使学生较早地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另一方面,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性文件, 保障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及考试的衔接性, 避免出现衔接性不足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从而违背分类考试的初衷。

3.倡导大学自主改革, 促进高校的有效转型

与国外职业院校相比, 我国职业院校处于劣势地位, 存在数目少、学校综合实力差、社会影响度小、学校发展处处受限、社会地位无法与普通大学匹敌等问题, 致使广大考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为保障职业大学的发展, 国外许多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从1969年起, 德国相继颁布《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及《职业教育改革法》等众多法案, 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这启示我们,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条件及师资情况设置不同的专业, 为分类考试的实施提供平台。其次, 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制定, 一方面促使普通高校向职业院校的转型。另一方面提高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 创办出自身特色, 促进其健康发展。

4.实现高考形式、内容多样的转型, 打破传统的全国统一笔试考试

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分类考试的有效途径, 倘若考试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 那么课程设置再多也毫无意义, 无法分辨出学生的专长所在, 分类高考中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合理性。然而, 传统意义上的我国高考形式、内容古板僵化, 只能选拔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学科素养的才人, 满足了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的需求, 但是, 对以培养应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 这种考试模式难以满足它们对人才的要求。在国外, 各国十分注重招考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日本“二次考试”模式中的第二次考试形式多样, 使高校能够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考试形式。这启示我们一方面应丰富考试形式, 打破单一的通过笔试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 根据各专业对考生能力要求的不同设定相应的考试形式, 考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而是直接参加自己所报院校组织的技术考试, 以便更有效地选拔出具有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 拓展考试内容, 不应仅凭借文化课作为考试内容, 应根据学生所报专业有所针对地进行相关的能力考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技术技能型主要有三种人, 工程师、高级技工及高素质劳动者。在这三个分类中又包含根据市场需求所设置的不同专业, 如工程师中就可包含机电、电器、汽车维修等上百种不同专业, 技能考试就是根据考生填专业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实操科目, 即便是同一专业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因此, 如果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缺乏多样性, 分类考试就有走向形式化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杨学为.高考文献 (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贺国庆, 于洪波, 朱文富.外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李艳“.满足每一个青年人的需要和渴望”——《14-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11) .

9.关于亲情的高三作文 篇九

曾经以为时间过得很,慢慢到可以有很多机会来挽留之前错过种种,然而在这些错过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初中到现在高中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压的喘不过气,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与家人的沟通少了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只有在吃饭的时候甚至等我下晚自习他们早已熟睡,小学家长来接放学,在路上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可以高兴的和家长交谈一番,现在只剩下几句简单的问候,而家长还是时不时在耳边唠叨,天冷多穿点衣服,生病了耽误学习,路上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车辆。我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甚至能倒背如流便不耐烦的回答,知道了,天天啰啰嗦嗦的,短短的几个字,把家长所有的关心都击退了,关上门走了。

到了教室才点到的,看见同桌趴在桌子上他是住校生,一问才知道没有吃早餐,忽然意识到好像我每天都有热腾腾的早餐吃,当我每天抱怨要早起去学校的时候,原来家长也在陪我们一起早起,甚至起得比我更早,在为我制作早餐并且还要定点喊我起床,然后又要准备开始他们自己的工作,这几分钟的思考,我感悟到了亲情的力量。

当我在沮丧学习的苦时,他们在努力工作,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当我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他们在身后小心的保障,当我感到没有动力的时候,他们也在身边耐心的陪伴。

10.关于亲情的主题作文1 篇十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亲情的主题作文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而我把他们的爱比作是燃烧在心中不灭的火把,是一把雨打不倒、风吹不垮的保护伞,是漫漫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导航灯。我没有太多赞美他的言语,只希望把爱捧在手心,用最好的方式去珍惜它。

那是“六一”节,本应是个快乐的日子。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还算晴朗的天空竟下起了大雨。雨“哗哗”的下着,无情地冲刷着一切。我的心越揪越紧,因为今天下午放假,可雨中却迟迟没有出现那熟悉的身影,我的妈妈。

一分一分焦急地等待,打妈妈的手机,却是“嘟嘟”的应答。眼看只剩一个孤零零的我,蓦地,有人喊我,欣喜地以为是妈妈来了,回过头,却是好朋友顾冯邀我去她家,盛情难却,最后望了一眼川流不息的车流和瓢泼大雨,我撅撅嘴,去了她家。

两个快乐的孩子在自己的节日里自然玩得忘乎所以,我根本想不起有个人还会在此时顶着风雨找我,直到电话里传来颤抖的声音。

几分钟后,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蓬乱的头发,许多晶莹的.东西挂在脸上,不知是雨,还是焦急的泪?冰冷的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生怕我溜走似的,茫然的眼神中闪现出无比的喜悦,那是妈妈!刹那间,我呆住了,从没见过妈妈这样!一路上,许久的沉默,我很是自责,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多等一会儿……

11.关于高考解析几何命题热点的分析 篇十一

高考命题热点一:直线与圆的方程

对于直线方程,要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特别是求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而对于圆的方程,要熟练运用与圆相关的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如求解圆的方程的待定系数法、求圆的圆心与半径的配方法、求圆的弦心距的构造直角三角 形法、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法与几何法、求圆的切线的基本方法等。这些方法是解决与圆有关问题的常用方法,必须认真领会,熟练运用。

例1: 设O为坐标原 点, 曲线 上有两点P,Q满足关于直线x+my+4=0对称,又满足

(1)求m的值;

(2)求直线PQ的方程。

解:(1)曲线方程为 ,表示圆心为(-1,3),半径为3的圆。

∵点P,Q在圆上且 关于直线x+my+4=0对称,

∴圆心(-1,3)在直线x+my+4=0上,代入得m=-1。

(2)∵直线PQ与直线y=x+4垂直,

∴可设直线PQ的方程为y=-x+b。

将直线y=-x+b代入圆的方程,得:

由 ,得

设 P(x 1 ,y 1 ),Q(x 2 ,y 2 ),

由根与系 数的关系 得

解得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y-1=0。

解后反思:本题考查了圆的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联立方程,转化为交点坐标,结合条件,求出参数值。

高考命题热点二: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圆锥曲线定义的考查,一般涉及焦点、长轴、短轴、焦距之间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解题时要注意恒等变形,进行合理转化与化归。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作为解答题中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第一小问的,这一问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求出了曲线方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运算。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很多,其中“待定系数法”最为常见。

例2:已知双曲线 的两条渐近线均和圆C: 相切,且双曲线的右焦点为圆C的圆心,则该双曲线的方程为( )。

A.

B.

C.

D.

解:圆心的坐标是(3,0),圆的半径是2,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根据已知得 ,即 解得b=2,则a2=5,故所求的双曲线方程是 ,故选A。

解后反思:本小题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渐近线方程、焦点坐标)以及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求解本题时应注意将直线与圆相切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列式求解,本题难度适中。

高考命题热点三: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离心率是高考对圆锥曲线考查的又一个重点。求离心率取值范围问题是解析几何中常见的问题,求解时,可根据题意列出关于a、b、c的相应等式,并把等式中的a、b、c转化为只含有a、c的齐次式,再转化为含e的等式,最后求出e。该类题型较为基础、简单,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或解答题的第一问的形式出现,是送分题,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就可以顺利解题。

例3:设直线l过双曲线C的一个焦点,且与双曲线C的一条对称轴垂直,l与C交于A,B两点,|AB|为C的实轴长的2倍,则C的离心率为()。

A. √ 2 B. √ 3 C. 2 D. 3

解 : 设双曲线C的方程为 (a > 0,b > 0),焦点F(-c,0), 2 2 4将x=-c代入 可得 所以 答案:B。

解后反思:本小题考查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热点四: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此类试题一般为高考解答题中的高难题,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直线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高考经常设计探究是否存在的问题,也经常考查与平面向量知识的综合运用。处理此类问题,主要是在“算”上下工夫。即利用向量坐标关系及方程的思想,借助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

例4:已知平面内一动点P到点F(1,0)的距离与点P到y轴的距离的差等于1。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过点F作两条斜率存在且互相垂直的直线l 1 ,l 2 ,设l 1 与轨迹C相交于点A,B,l 2 与轨迹C相交于点D,E,求AD·EB的最小值。→→

解 :

(1)如图,设动点P的坐标为(x,y),由题意有 化简得

当 x ≥ 0 时,

当 x < 0 时,

所以,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为 (x ≥ 0)和 y=0(x < 0)。

(2)由题意知,直线l 1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为k,则l 1 的方程为

设A(x 1 ,y 1 ),B(x 2 ,y 2 ), 则x 1 ,x 2 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根,于是

因为l 1⊥l 2 ,所以l 2的斜率为-1/k

设 D(x 3 ,y 3 ),E(x 4 ,y 4 ), 则同理可得

当且仅当 ,即k=±1时 取最小值16。

解后反思:本题综合考查了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平面向量知识,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其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一般联立方程,设而不求,并借助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转化。

高考命题热点五:圆锥曲线的综合性问题

高考对圆锥曲线的考查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圆锥曲线、直线、圆、平面向量、不等式等知识的相互交汇,高考对圆锥曲线的综合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进行,一般以椭圆或者抛物线为依托,全面考查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函数、方程、不等式、平面向量等在解决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例5:已知椭圆G: ,过点(m,0)作圆 的切线l交椭圆G于A,B两点。

(1)求椭圆G的焦点坐标和离心率。

(2)将|AB|表示为m的函数,并求|AB|的最大值。

解:(1)由已知得a=2,b=1,所以

所以椭圆G的焦点坐 标为 (- √3,0),(√3,0),

离心率为

(2)由题意知,|m|≥1。

当m=1时,切线l的方程为x=1,点A,B的坐标分别为(1,31/2/2),(1,-31/2/2),此时|AB|=31/2。

当m=-1时,同理可得|AB|= 31/2。

当|m| > 1时,设切线l的方程为

由 得(

设A,B两点的坐 标分别为 (x 1 ,y 1 ),(x 2 ,y 2 ),则

又由l与圆 相切,得

由于当m=±1时,|AB|= 31/2,

所以| ,m∈(-∞,-1]∪[1,+ ∞)。

因为

且当m=±31/2时,|AB|=2,所以|AB|的最大值为2。

12.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 篇十二

——题记

小院还是老样子。

土坯房,小猪圈,老枣树。虽然破旧,却仍然干干净净,一把大扫帚立在墙角。枣树上绿叶仍然茂盛,其间缀满红枣。红绿摇曳,鲜艳诱人。

我快步奔进院子,踩在黄土上,感到莫名的熟悉和踏实。

“老爷!我回来啦!”我开心地大叫,跳上台阶,推开破旧的木门。

“吱呀”一声中,熟悉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炕头上,老爷穿着蓝色长褂,戴着一幅老镜,正在看一本很厚很厚的《三国演义》。听闻声响,缓慢地抬头瞧来。

瞧见站在门口笑盈盈的我,老爷混浊的眼中喜色闪动:“回来了啊,快,快,坐一会儿。”说着,伸出枯瘦的手一把拉住我。“什么时候回来的啊?”老爷每次见到我绝对先问一句。

我把身子挪近一些,大声回答有些耳背的老爷:“刚回来,看您来啦!”

老爷乐呵呵地拍着我的手,细细地打量我。我也温和地回望着他。老爷已年近九十,仍坚持独居。脸上皱纹深深,眼神浑浊,但从那不再清明的眸子中,依稀可以辨出倒映着我的身影。他枯瘦的手掌握着我的手,细细地抚摸,我真切地感受到那手掌中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他慈祥温暖地笑着,如春风般温暖,轻轻刮进心田,在心中盘旋往复。

淡淡的阳光从窗口斜射而入,照在老爷佝偻的脊背和花白的头发上,恍惚间思绪拉回到十年前。

那时我还是一个头上扎满小辫子的稚童,老爷的背也还没有这么驼。父母上班忙,把我放在老家由老爷带着。他总是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到墙角,然后自己拿长长的竹竿敲打树上红透的小枣。我总爱不听话地跑到树下,在漫天“枣雨”中又跳又笑,随手拣起一个枣,在老爷“洗洗再吃”的喊声中,一下子塞进嘴里。那枣儿真甜啊,沁人的,蜜的香味,至今仍能回味。

思绪被拉回。“多待几天,别着急走。”老爷爷絮絮叨叨地说着这几句话,粗糙的大手一直裹着我的手。是啊,我回城上学后,便很少回来,每次回来,也是匆匆。

我冲着老爷爷咧嘴一笑。老爷也慈和地冲我微笑。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

那一刻,老爷握着我的手冲我笑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亲人对我无限的关怀与挂念,我感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美好。

作者:小马驹

13.关于高考亲情的作文 篇十三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情的牵挂高中话题作文800字-关于亲情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亲情的牵挂,是温暖的阳光,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亲情的牵挂,是真情的挂念,是爱的无私奉献。

去年,我和父母一同去云台山游玩。由于我生性活泼,好奇,便征得父母的同意,与同龄人一起走在旅游团的.最前面。

那天上午,晴空万里。下午,我们在“小寨沟”沿途看完景点,准备返回时,天上顿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导游说:“大家赶快往下走,待会要下大暴雨了。”人们无心思观景了,都加快脚步往回赶。果不其然,先是无情地刮起了风,刮得树枝胡乱舞动。紧接着,狂风夹杂着暴雨犹如脱缰的野马,朝我们呼啸袭来。当时有的人带着伞,被狂风吹得,也撑不开。本来,我也相等父母一起下山,可我被人浪催促着,无法停下来,只能往下走。暴雨好像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山上的一条小河也在涨水,已经没过了脚背脖子,我虽然过了河,但父母走得比较慢,过了一会儿,河水又涨高了怎没办?我从内心里为父母担心。

暴雨像巨大的瀑布仍在下着,人们冷得浑身打颤,衣服全湿透了。我走在山脚不远的小路上,而我牵挂的是还在半山腰上的父母。大家都慌乱而着急地往下走。由于人多,山路滑,只能是慢行了。再走走停停的几次反复中,我总算走下了山,来到一个小店避雨,人们一个个被暴雨浇得想落汤鸡。

我在山下的小店焦急地等待着,还不时冲出小店看看父母回来没有。终于我在人潮中找到了他俩的熟悉的身影,我连忙扑上去抱住了他们。爸爸抚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傻孩子,你一定在担心我们吧?其实,我和你妈最牵挂的还是你,我们一路边走边看,怕你滑倒了,或是摔坏了。现在咱们都平安无事,这比什么都好。”

14.关于优秀生选择“洋高考”的反思 篇十四

一、优秀生外流现状

几年前, 参加“洋高考”的学生, 大部分是在国内高考中把握不大、想在“洋高考”中碰运气, 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想到国外上大学镀金, 他们考入的大学排名一般不高。近年来, 学习基础好、成才愿望强烈的优秀学生也加入出国留学队伍, 生源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2013年, 广州赴国外留学的优秀学生占比大幅提升。各家留学机构的数据显示, 广州地区出国的高中毕业生中, 来自华附、省实、执信、广雅、2中、6中等6所著名中学近两年出国的学生, 比2011年增长了近四成。其中, 多数学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20名之前的居多。根据媒体报道, 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 出国的优秀生的比例平均达到10%耀20%, 高的甚至达到30%耀40%。如果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课程班, 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已经超过50%。不少优秀学生从高一时就把目标直指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顶级名校。

笔者汇总了北京部分知名高中毕业生2013年出国留学的资料, 情况如下:

二、优秀生外流原因

中国留学教育咨询机构启德教育《2014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2014年, 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家中, 美国仍将吸引近30%中国学生, 保持最大留学生输入国地位。英国、澳大利亚热度不减。而加拿大凭借费用低、移民优势成为中国学生第四大留学目的国, 比2013年增加了3.1%。以上国家也是吸纳我国国内优秀生留学的主要国家。那么,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优秀学生远离故土, 只身求学遥远的他国呢?

(一) 国内高考和“洋高考”内容和方式有别

国内高考和“洋高考”机会不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读大学、选专业仍是高考“一考定终身”, 限制了学生的选择, 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无奈, 而“洋高考”则选择面更广。如美国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高考) 考试每年可以考5次, 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每年可以考7次;英国A-Leve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英国高中课程即大学入学考试课程 ) 每年可以考2次, 并以成绩最好的一次申请学校。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参加几个国家的高考。

国内高考和“洋高考”成绩评价有差异。前者多数学生以高考一次考试分数定成败;而后者升学则是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兼顾, 权重虽有所不同。

国内高考和“洋高考”课程设置有区别。国内高考课程固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政治;而“洋高考”科目设置很广, 经济、艺术、宗教、统计都可以学, 高中时可选修, 高考时自选考试科目, 为对接大学专业做好准备。

(二) 中外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差异

1.培养方式差异

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 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 高校教育“严进宽出”, 学生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 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外大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另外, 国外高等教育“宽进严出”, 每学年结束时, 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 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 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 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授课内容和方法差异

中国高等教育注重“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培养, 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 多实行大班化教学, 在授课内容教育上往往是填鸭式的, 学生死记硬背, 思维模式固定、僵化, 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得比较牢靠, 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美等国外教育着眼于“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开发, 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堂一般实行小班化。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 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教师布置作业只是给出大的方向, 并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或者小组成员一起完成。这种授课方法,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发表意见和观点, 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 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考核成绩评定差异

国内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 对过程很少关注。英美大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统一的试卷, 更没有标准的答案。考评的结果完全掌握在老师的手中, 只要学生的解答言之成理、具有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都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另外, 英美高校反对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更关注过程, 平常的成绩如课堂问答、实践报告、论文写作等在综合评价中占很大比例, 促使学生养成一贯认真、诚实的习惯。

(三) 国外留学综合优势明显

优秀生留学国外顶尖大学可以了解外国的多元文化, 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 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 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思想理念, 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毕业后, 就业选择更灵活, 可选择在国外就业;学贯东西、兼具中外知识的国际化人才归国谋求发展更有竞争力。出国学习对个人毅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能很好地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呼吸新鲜空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也是吸引优秀生“留洋”的重要因素。

三、优秀生外流的思考

(一) 国内政府机构和重点高校需要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教育是百年大计, 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想进步, 特别是重点高校谋求留住优秀学生, 必须努力改善学术氛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招生模式和评价评估体系等。另外, 管理的行政化导致教学和学术的行政化, 鲜明的层级关系、冗杂庞大的行政系统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缺乏, 大学去行政化和官僚化势在必行。

应该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不仅可以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理念, 还可以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进而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吸引更多的优秀生就读。

(二) 家长和学生应该理性选择海外留学

优秀生出国留学必须理性, 考虑好五个W:“Why”为什么去留学;“How”经济实力、家庭情况如何;“Where”留学去什么地方;“Which”选什么学校, 学什么专业;“Will”今后的发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实地了解自己, 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留学目的明确, 学生能够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 踏踏实实地进行积累, 促进自身具备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三) 中国的发展会为人才提供更大舞台和更多机遇

上一篇:鲊埠回族乡2011年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实施方案下一篇:机关干部作风整治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