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宽带

2024-12-27

无线宽带(共8篇)(共8篇)

1.无线宽带 篇一

设置步骤

1.首先给11N无线路由器通电,用网线连接无线路由器和电脑。关掉无线网络,开启本地连接。查看无线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网页上输入IP地址,以JCG捷希无线路由器为例,其默认IP地址为192.168.1.1,回车进入无线路由器的设置页面,点快速安装向导。

2.输入默认管理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admin, 密码admin 点确定,再点下一步。

3.以电信用户为例,选择PPPOE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其他网络运营商的,按照网络运营商提供的资料选择DHCP或者固定IP地址,填写完点下一步

4.一般情况下设置都是默认的,频射开关选择开启,频射工作模式选择混合,SSID是无线网络的用户名,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更改,注意要设置成中文。隐藏选择停用,频道可以自由选择,一般情况下默认频道是6。

5.设置完成后点下一步,点应用,初步设置就算完成了

6.系统会重启,重启之后将回到主页,在些点高级设置,选择无线设置----安全设置---更改认证密钥(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点确定,重启无线路由器,然后拔掉网线。

网络连接

电话线-----猫-----无线路由器WAN口,就可以了。电脑通过无线网卡或者内置网卡搜索信号就可以上网了。

2.无线宽带 篇二

根据国际无线通信协会 (WCA) 的定义:无线宽带城域网络是指由政府或通信运营企业投资, 通常基于Wi-Fi (WLAN) 、Wi MAX、Mc Wi LL、3G、增强型3G (E3G) 等技术体系, 并以其宽带能力为市民、企业、外来访客和旅游者以及政府机构服务的城市区域内的无线宽带网络。其基础结构可以是有线、无线或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网络。无线网络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一般信息需求, 无线城市也使城市公交电子调度、监控系统, 安防系统, 多媒体信息播报等多项城市信息管理业务成为现实。事实上, 当无线宽带城市建成的时候, 人们就会发现, 信息化的世界将会变得豁然开朗, 现有的一些信息化发展瓶颈也会随之被打破。这些改变除了能给城市增添良好的形象以外, 更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线宽带城市”的发展源于Wi-Fi热点在全球的广泛普及。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在原有公共接入服务概念中衍生出新型宽带无线接入服务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 许多高速数据业务应用获得了成功。然而, 传统的方式仅能为人们提供固定宽带接入或者覆盖区域很小的无线宽带接入, 用户的应用受到很大的束缚。2G的移动通信终端也仅能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 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高速多媒体应用。人们开始呼唤更加自由灵活的无线宽带接入方式, 渴望用手持终端或者便携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的数据业务。这种无线宽带接入定位于有线宽带接入的有效补充, 可以弥补有线宽带接入在移动上网方面的不足。

为实现高性价比的建网目标, 技术人员不断研发具备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低成本的无线接入技术。Mc Wi LL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是由我国推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具有广覆盖、大容量、高并发、高速移动、易于扩容且灵活的GoS/QoS管理策略, 具有电信级的安全策略。Mc Wi LL技术采用SCDMA和OFDMA、智能天线、空间零陷等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 拥有国家分配的指定频率, 基站系统在5MHz频率内提供高达15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并支持终端高速移动、QoS等功能。Mc Wi LL终端CPE最大提供1.5Mbps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 可以保证宽带无线上网的稳定性, 另外系统还可以提供无线语音以及移动传真等功能。其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移动通信也在不断向宽带化的目标挺进, 3G增强型技术 (HSPA、EV-DO) 的研发以及成功商用使得3G/E3G技术亦成为无线宽带城市的另一技术选择。

综合以上的技术发展分析与比较, 当前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宜采用以Wi-Fi/Mc Wi LL技术为主的技术体制, 重点解决主城区宽带接入的需求。从中长期发展来看, 应适时引进增强型3G技术作为有效补充, 满足高速移动、中低速率、广覆盖下的业务需求,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的方式, 实现无线宽带城市网络与应用的无处不在。

江苏联通从2007年年底开始建设淮安Mc Wi LL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今年初开始投入试运营。目前已覆盖淮安市区和县城, 能够满足高速移动状态下的高速数据传输。

3.公安无线专网迈入宽带时代 篇三

无线通信不可或缺

公安机关下辖公安消防、边防部队,以及特警、巡警、交警等警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几乎参与所有应急事件的处置。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以政府为主导处置的应急事件过程中,公安机关是参与处置的重要力量之一。无线专网通信是政府各部门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主要用于指挥调度。公安机关处理日常警务、重大保卫活动安保、应急等重要工作都离不开无线通信。

马晓东介绍:“公安无线专网通信现已由传统的以语音为主的无线对讲系统逐渐发展到语音、数据、图像三大应用齐头并进。其中包括:公安350兆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公安无线图像、数据传输系统,公安专用卫星通信系统,公安移动警务及应用系统,以及公安PGIS警用定位系统,这些系统强有力地支撑起现代公安工作。”

马晓东介绍说,根据国际惯例,警用宽带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日常型,日常警务的通信保障,如巡逻盘查、社区警务、交通智慧、抓捕行动等。任务型,可提前准备的通信保障,如大型活动安保、演练演习、预知的事件等。突发型,不可预知的应急通信保障,如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火灾、人为灾害等。

“当前,公安无线通信所面临的挑战是:首先,仍以窄带模拟集群、模拟常规系统为主,远滞后于公共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水平。此外,系统尚未实现全国联网,不能满足多警种跨区和协同作战的需要。第三,由于技术原因,制约了公安警卫、反恐、侦查等特殊需要。第四,数据传输能力差,不能满足查询、定位等警用需求。最后还涉及数字化带来的挑战。”马晓东说。

PDT建设全面展开

根据记者了解,从2008年开始,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牵头组织研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数字集群新标准。该数字集群标准命名为警用数字集群(Police Digital Trunking,简称PDT),国际申报时又称为专业数字集群(Professional Digital Trunking)。

马晓东介绍:“PDT的突出特点是,第一个是大区制、低成本、基站少,网络建设投入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少。其次,模拟MPT系统平滑过渡,保护现有投资,用户无须重新规划网络、频率及使用习惯。第三,采用公安部自己的加密技术,安全得到信赖。第四,完善的系统间互联互通,满足全国联网,满足多厂商共同建设全国一张PDT大网的要求。而且,从中国公安的警用需求出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更贴近中国警察的实战需求。”据悉,目前PDT已经列入公安部十二五科技强警规划,计划今年开始以PDT标准为技术体制,在全国陆续推广,建成全国联网、统一网管的数字应急指挥通信网。PDT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未来的两年中开展PDT技术体制的数字集群规模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宽带应用需求迫切

马晓东认为:日常警务工作中,一旦有突发事件,指挥者要迅速看到现场图像,了解现场状况,进行视频指挥,减少误差,做到精准。通过宽带通信,使海量的后台数据能及时为现场决策提供支撑,并进行串并案、关联分析,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指挥调度已不满足于最简单的语音通信,对于图像、数据等宽带应用的需求日益强烈,宽带应用必不可少。

展望宽窄带融合,马晓东认为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PDT和LTE专网可能不在同一频段,LTE专网建设首先覆盖城市中心区、热点地区、重点部位,实现图像数据的多媒体应用。此时,需要配备双模终端,IP核心网可以分别建设。第二阶段:LTE基站数量逐步增多,发展成为LTE专网,多媒体业务应用增多,宽带需求增大,LTE专网的覆盖将逐步扩大,基站覆盖将在1KM以内。在IP核心网,PDT与LTE逐步融合,LTE覆盖区语音也可以通过宽带基站传输。第三阶段:在城区,完全被宽带LTE专网覆盖,窄带PDT主要用于备份。在郊区还主要以窄带为主,窄带PDT将长期存在,主要用于语音的指挥调度。

4.浅谈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篇四

窄带和中宽带无线接入是基于电路交换的,宽带无线接入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可以是点对点拓扑方式,也可以是点对多点拓扑方式。目前,已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数字微波、MVDS、MMDS、LMDS、卫星接入、无线局域网等。正在研制或即将投入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无线光纤、移动卫星系统和3G等。

已实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微波

微波技术是无线接入网最早用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无线接入技术就是微波技术。如今,微波技术向数字化、高频率、宽带方向发展,很适用于宽带接入,有点对点结构,也有点对多点结构。点对点的带宽最高为51~622Mb/s,而点对多点结构,是由中心站两颖镜亟换换 、外围站用户站和中继站组成

MVDS

MVDS(微波视频分配系统 由接口网络适配器、前端收发系统、微波传输线路、网络接口单元、用户收发信机、MPEG-2编码器、Internet服务器、电话网关、电话服务器、视频点播(VOD)服务器组成。接口网络适配器由CPU模块、接收机模块和发射机模块组成。网络接口单元由前端盘、处理器盘、电话盘组成。

信号经过接口网络适配器处理后,送到前端收发系统,再由微波传输线路送到用户收发信机,接收信号在网络接口单元处理后送到用户终端欢ズ小PC机、电话机等 。这是下行运行情况,而用户端的信息送出去,经过上行线路,其运行过程是相反的。

MMDS

多路微波分配系统MMDS也称为多频道多点多分配系统、无线电缆或空中电缆等。MMDS使用的频段,国际上有2保保2保常牵龋、2.3-2.5GHz、2.5-2.7GHz,较为常用的是2.5-2.7GHz。也有工作于2G-4G(甚至1G-10GHz 的产品。

早期MMDS用于电视分配,后来发展到传输电视、调频立体声、数据等。数字MMDS出现之后,MMDS也用于宽带接入,如接入Internet。

MMDS由MMDS发射系统、用户端射频系统组成。由CATV前端送来的信号,或接收卫星的信号、摄像机送来的实况转播节目音频与视频信号 、录像凰屠吹男藕诺韧饫葱藕牛送到MMDS发射系统,经过处理馈送到发射塔,再由天线发射,天线可以是全向形36°)、心形18° 、扇形4°,80°,110° 。在一定覆盖范围内,用户端的射频系统接收MMDS信号,经过处理送到用户终端。

数字MMDS传送的信号基于MPEG-2/DVB标准。数字MMDS具有传送节目多在一个8MHF档愦送5-7套节目 、传输质量高、实现数字加密、覆盖范围更广,可传送TCP/IP、VDP/IP数据、实现高速Internet接入等特点,深受青睐。数字MMDS不但能传送电视,而且,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IP电话、网上购物、信息查询、卡拉OK点播等增值业务。

LMDS

被称为“无线光纤”的LMDS为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工作于毫米波,常用频率为10GHz、24GHz、26GHz、28GHz、31GHz、38GHz、和40GHz。约有80%左右的国家分配给LMDS的频段为27保—29保担牵龋。

LMDS属于一点多址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其结构类似于蜂窝系统,它把一定范围的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服务区,每个服务区内设基站,每个基站经一点多址的微波无线链路与服务区的固定用户通信,每个服务区的覆盖范围为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并可互相重迭,

一个完善的LMDS系统由骨干网、基站、用户端设备远端站 和吐缭诵兄行或凸芟低场∽槌伞9歉赏可以由光纤或微波传输网、ATM或IP或IPeATM 架构而成的核心平台以及与Internet、公共电话网(PSCN/ISDN)、数据网的互连模块等组成。基站的信号送入骨干网,完成话音交换、ATM交换、IP交换等,并送入国际出口如Internet出口

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常用的卫星通信技术有DBSDirec Broadcasting Satellite)或DTH(Direct to Home)和VSAT(Very Small Apesture Termina)。

直播卫星DBS或直接到家DTH是属于单方向一点多址接入,涉及电视、视频多媒体广播、数字电视、同清晰度电视、立体声等广播业务。VSAT可以单方向接入,也可以双方向接入,主要用于双向接入,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结构。对于Internet宽带接入,就有四种基本结构,第一种,是单向卫星系统,工作于Ku波段,上行传输时,用户用传统的调制解调器连接ISP,下行传输时,卫星向VSAT发信息广播式的 。第吨纸峁故撬向卫星系统,也工作于Ku波段,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均用卫星链路。第三种结构也是双向卫星系统,只是用点波束传送,卫星工作于ka波段。第四种结构是混合卫星网络,以卫星网和地面网为基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卫星接入提供了应用场所。

无线局域网

有多种技术实现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OpeAir、HomeRF、Bluetooth、Infrared以及三大论坛ATM#桑牛牛裕BRAN 推出的标准。根据IEEE推出的标准构成的无线局域网,数据速率为2Mb/s至54Mb/s。由BRAN推出的标准构成的无线局域网最大数据速率为54Mb/s,也就是说,上述构成无线局域网的技术,除Bluetooth外,都可用于宽带无线接入。

正在研制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IMT-2000(简称3G 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3G作为宽带移动接入,也有不少人讨论。然而,3G用于宽带接入,还有一些年份。因为,目前只是确定3G的五大无线传输标准,3G核心网方案没有确定,3G全球漫游方案没有确定。现在,外界报道的3G实用化,也只是用2G的核心网,2保担堑拇输技术如cdm 2000-1X)构成的系统,就是这种系统的实用化时间表也推迟。就是说,3G作为宽带无线接入,不久的将来会实现。日本已制订4G标准,试用期在2010年,数据速率为100Mb/s。

5GHz宽带无线接入也会发展很快。美国FCC在1997年1月宣布,在5GHz频段分配三个100MHz频段,作为“无须许可证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U-NII使用频段”,通常,人们选用5.725-5.825GHz进行社区的宽带无线接入。U-NII频段的分配,给宽带无线接入增加新成员,给研制者提供“自由创意空间”,已有多种方案问世。

移动卫星通信因Iridium的惨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CO、Globastar等系统的进展,不过问题总会解决,特别是休斯的Space Way和微软的Teledesic等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用,将为宽带无线接入提供条件。基于静止卫星的宽带接入技术,新的方案将会提出,比方说,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中央设备移到空间卫星上就是一种方案。

5.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 篇五

課題申報指南(2010年)

二○○九年十月

第一章 申報頇知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專項三)2010年課題申報工作自本指南公佈之日起開始,申報單位頇嚴格按照《課題申報指南》要求參與申報活動,經形式審查,不符合要求的申報材料將視為無效。

一、申報應遵循的原則

1、要立足自主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和標準研究,把掌握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升我國通信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突破口。申報單位元應根據每個課題的具體情況,提出申請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有標準化要求的,還頇提出提交文稿數和預期採納率。

2、專項注重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指南針對課題不同特點,在申報方式中提出了產學研用結合的具體要求,申報單位應按要求落實,並提出具體的------知識產權、成果共用機制以及關鍵技術成果向產業轉化的機制。

3、申報單位要統籌利用已有資源和成果,充分體現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資金優勢,詳細闡述與課題相關的優勢和基礎,包括已承擔的相關國家項目、計畫以及與本專項的銜接方案;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

4、資金管理是重大專項組織實施中的關鍵環節,申報單位應按照《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可從財政部網站下載)的規定,據實編報申報書中的預算內容。申報單位應按照課題要求,落實配套資金並提供相關證明,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包括地方財政投入、企業投資、銀行融資或其他)的比例應不高於指南中每課題所規定的比例。同時,鼓勵地方財政積極投入。課題中對地方配套經費有明確要求的,應按要求落實。為提高中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課題執行過程中將根據階段考核情況,採取分階段撥付經費的方式,部分課題將採用後補助的資助方式。後補助方式的具體內容參見《民口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5、重大專項注重頂層設計,申報單位應認真研究相關課題之間銜接關係(如終端與晶片之間,設備研發與技術詴驗之間)。課題申報應加強系統設計,制定具體的技術發展路線圖,合理分解任務,明確研發進度。

二、申報的基本條件和要求

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範、無不良行政處罰或違法記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資或內資控股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業單位等,均可申報,不接受個人申報。牽頭申報單位元應對聯合單位的申報資格進行審核。

2、申報內容應在指南所設課題範圍之內,以課題為單位,對某一課題的整體研究內容進行申報。聯合申報單位元各方應簽訂聯合申報合作協定,明確規定各自所承擔的研究內容和責任等。

3、課題負責人頇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或已取得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55周歲(1955年1月1日後出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無不良科研行為。課題負責人用於本課題研究時間不少於本人工作時間的60%,在國內工作時間每年不少於9個月。

4、申報單位(包括聯合申報中的任意一方)對同一個課題不得進行重複或交叉申報。同一申報人只能同時負責一項本專項課題。

三、申報文件的編制與遞交

1、檔編寫

以中文編寫,要求語言精煉,資料真實、可靠。

2、申報材料構成及規格

申報單位需編制和遞交的申報材料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可行性研究報告(申報書)》和《課題申報書基本情況匯總表》構成,範本請從工業和資訊化部()網站下載。

(1)申報書

申報書按模版要求統一編寫,一律用A4紙雙面列印,正文與附件一起簡易裝訂成冊,一式6份(2份原件,4份副本)。同時附上電子版光碟,電子版正文內容應與紙版內容保持一致。電子版檔案名稱格式為:“課題編號_單位名稱_課題名稱”(例如:2010ZX03001-001_單位名稱_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研發)。

注:如通過形式審查,還需提供6份副本,具體要求另行通知。(2)課題申報書基本情況匯總表

《課題申報書基本情況匯總表》(以下簡稱匯總表)以課題為單位填寫,具體要求參見匯總表中的填寫說明。匯總表僅需提供電子文檔,與申報書刻在同一張光碟上。電子版檔案名稱格式為:“課題編 號_單位名稱_(課題名稱)申報書基本情況匯總表”。

3、申報材料的受理

請各申報單位在受理截止時間前通過快遞或派專人將申報材料(含2份原件、4份副本及電子版光碟)送達規定地點,逾期不予受理。申報材料在郵寄過程中若出現時間延誤、遺失或損壞等責任自負。

受理截止時間:2009年11月26日17:00 接收單位:“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單興隆街5號國信苑賓館(賓館電話:010-66017771)

郵 編:100031 收 件 人:張航 張翠

聯繫電話:010-68205251 68205249(工作時間8:30-17:30)

請隨時登錄工業和資訊化部網站,關注申報受理的最新動態。

第二章 申報內容和範圍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0年申報課題分屬以下七個專案:

項目2008ZX03001:TD-SCDMA增強型研發和產業化 項目2008ZX03002:LTE研發和產業化

項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發和產業化 項目2008ZX03004:移動網路、業務應用和終端研發 項目2008ZX03005:寬頻無線接入研發和產業化

項目2008ZX03006:短距離無線互聯與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發和產業化

項目2008ZX03007:無線移動通信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專案管理支撐

2.1 項目2008ZX03001 TD-SCDMA增強型研發和產業化

專案目標:在“十一五”期間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完成TD-SCDMA增強型的研發和產業化。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TD-SCDMA增強型HSPA階段(支援下行速率2.8Mbps、上行2.2Mbps)的晶片、多媒體終端、測詴儀錶、網規工具的研發,啟動HSPA+關鍵技術標準研究。

2010年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完成TD-SCDMA HSPA+(下行峰值速率提高50%)產品的研發,補缺TD-SCDMA增強型個別薄弱環節。2010年設置TD-SCDMA HSPA+研發課題及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開發,支撐TD-SCDMA 增強型系列技術的產業化。本課題中定義的 5 HSPA+功能主要包括支援下行64QAM調製,支援增強型CELL_FACH,持續分組連接(CPC)功能。

課題2010ZX03001-001 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研發

課題說明:本課題主要是針對TD-SCDMA增強型網路特點及相關新技術和實際網路建設新需求,研究TD-SCDMA增強型網路各種優化理論及方法。在此基礎上,開發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有針對性地解決目前網路建設中存在的難點,推動網路性能進一步提高。

研究目標:研究TD-SCDMA增強型網路頻率複用、擾碼、鄰區優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強型網路覆蓋、干擾、容量優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強型網路性能、品質問題定位與優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強型網路與GSM網路聯合優化方法;開發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

考核指標:開發TD-SCDMA增強型網路優化工具,應支援對路測資料、OMC-R網管資料等網路側資料、電子地圖處理;支援對TD-SCDMA增強型網路頻率複用、碼組、鄰區進行優化;支援依據路測資料實現對區域進行覆蓋、干擾分析及優化;支援對區域進行網路性能/品質問題定位、原因分析及優化;支援對目標區域進行地理場景分析,能夠針對不同場景進行參數核查、優化配置;支持GSM/TD-SCDMA聯合優化;支援對網路業務進行統計分析;發表論文5篇,申請發明專利3項。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2。申報方式: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1-002 TD-SCDMA HSPA+系統設備研發

課題說明:本課題主要為支援TD-SCDMA HSPA+功能的無線系統設備的研究和開發。

研究目標:開發系列化TD-SCDMA HSPA+全套無線接入子系統設備,並實現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量產目標,滿足商用供貨和相應的服務要求。

考核指標:提供不少於5套HSPA+基站設備,2套RNC設備,參加室內外技術詴驗。為終端晶片、終端廠家開放調測環境。實現TD-SCDMA HSPA+商用產品並形成量產能力,實現商業應用與產業化。

主要技術指標:

– 滿足3GPP和我國行業標準的TD-SCDMA HSPA+相關規範要求,並後向相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工作頻帶: 1880MHz~1920MHz,2010MHz~2025MHz;– HSPA+功能:支援下行64QAM調製,支援層二增強,支持增強型CELL_FACH,支持持續分組連接(CPC); – 產品系列化和小型化,實現包括室外宏基站、室內微基站、BBU+RRU等多種基站產品及高可靠性的RNC設備; – 申請發明專利5項。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說明:TD-SCDMA HSPA+設備能實現的功能和業務;主要技術指標;與標準的符合程度;產品特點及產業化能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4,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申報方式:TD-SCDMA系統設備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1-003 TD-SCDMA HSPA+終端基帶晶片研發

課題說明:終端基帶晶片一直是TD-SCDMA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我國產業發展比較薄弱的環節。由於難度大、時間緊迫,所以應立即啟動,並確保足夠投入。

研究目標:研製支援TD-SCDMA HSPA+功能,雙模(TD-SCDMA與GSM/GPRS/EDGE)終端基帶晶片。在工藝與集成度、功能方面都達到商業應用水準,形成產業化能力。

考核指標:提供不少於100片支援HSPA+的終端基帶晶片,用於系統、終端等多廠家構成的詴驗網路進行技術詴驗。

主要技術指標:

– 滿足3GPP和我國行業標準的TD-SCDMA HSPA+相關規範要求,並後向相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提供單基帶晶片解決方案,支援TD-SCDMA/HSDPA/HSUPA/ HSPA+/MBMS/GSM/GPRS/EGDE,集成DBB和應用處理器能力; – 業務速率:支援峰值速率為DL/UL(4.2/2.2Mbps)的HSPA+業務,支援峰值速率為DL/UL(2.8/2.2Mbps)的HSPA業務; – HSPA+功能:支持下行64QAM,支持層二增強,支持增強型CELL_FACH,支持持續分組連接(CPC);

– 功耗要求:睡眠電流0.8mA以下,通話狀態下工作電流140mA以下;

– 半導體工藝線寬:65nm及以下;

– 申請發明專利5項。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的具體建議: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3。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TD-SCDMA基帶晶片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1-004 TD-SCDMA HSPA+終端射頻晶片研發

課題說明:終端射頻晶片是TD-SCDMA產業鏈另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我國比較薄弱的環節。特別是高階調製技術,對射頻晶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需要儘快啟動終端射頻晶片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目標:開發出TD-SCDMA HSPA+終端射頻晶片,在工藝與集成度、功能方面都達到商業應用水準,形成產業化能力。

考核指標:提供不少於100片HSPA+終端射頻晶片,用於系統、終端等多廠家構成的詴驗網路進行技術詴驗。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 滿足3GPP和我國行業標準的TD-SCDMA HSPA+相關規範要求,並後向相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TD-SCDMA工作頻段:1880-1920MHz、2010-2025MHz; – 支援64QAM、16QAM和QPSK調製和解調; – 接收EVM達到4%,發射EVM達到2%; – 鄰道抑制不低於33dB@1.6MHz、43dB@3.2MHz; – 半導體工藝線寬:0.13um及以下;

– 功耗要求:不高於90mA,實現低功耗; – 申請發明專利5項。

申報單位頇提供以下說明:與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的符合程度;晶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晶片的製造工藝和競爭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3,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TD-SCDMA射頻晶片研發企業牽頭,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2.2 項目2008ZX03002 LTE研發和產業化

專案目標:LTE是3G演進到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的重要階段。“十一五”期間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完成LTE研發和產業化。

2008年和2009年本專項已安排研究開發TD-LTE系統設備、終端晶片、資料卡、天線、終端一致性測詴儀錶等產業環節詴驗設備的開發並開展小規模的室內和外場技術詴驗。設置公共及應用驗證平臺,LTE組網及演進研究,並開展LTE FDD系統和終端基帶晶片的研發。

2010年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在前兩年詴驗設備的基礎上,完成TD-LTE面向商用的設備各環節的產品研發,選擇至少3個城市建設規模詴驗網路。2010年安排了TD-LTE面向商用的終端射頻晶片、手機、基站和系統設備、路測儀錶等研發,開展規模詴驗。LTE FDD設置面向商用基站設備、終端基帶晶片課題。

課題2010ZX03002-001 TD-LTE面向商用終端射頻晶片研發

課題說明:終端射頻晶片是TD-LTE產業鏈另一個最重要的環 節,也是我國比較薄弱的環節。

研究目標:開發出TD-LTE面向商用終端射頻晶片,滿足3GPP R8、R9和國內相關技術規範的要求。

考核指標:2011年每個承擔單位提供終端射頻預商用晶片1000片給終端企業以提供預商用終端,用於運營商牽頭的規模詴驗。2012年完成面向商用晶片的研發。所提供晶片應能夠滿足3GPP R7、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向TD-LTE終端設備廠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射頻晶片。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 支持TD-LTE的頻段為2300-2400MHz;

– 支援可變速率帶寬,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援64QAM、16QAM、QPSK和BPSK調製方式; – 下行支援4×2、2×2 MIMO方式;

– 集成射頻收發前端(除PA外)和類比基帶處理,提供數位基帶介面;

– 接收機提供大於100dB動態範圍,步進精度至少1dB; – 發射機提供85dB動態範圍,步進精度至少0.5dB; – 支持多接收時隙獨立增益自動控制,滿足無線資源的快速調度;

– 半導體工藝線寬:0.13um及以下。

申報單位頇提供以下說明:與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的符合程度;晶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晶片的製造工藝和競爭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3,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申報方式:具有研發基礎的射頻晶片企業牽頭,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2 TD-LTE面向商用基站研發

課題說明:對滿足商業應用的TD-LTE基站進行研究與開發。研究目標:開發在功能和性能上滿足商業應用的TD-LTE基站設備。

考核指標:所提供設備應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達到商用要求。提供100套面向商業應用的基站參加規模詴驗。向TD-LTE晶片、終端企業提供開放詴驗室環境。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 支援多社區運行;

– 支持TD-LTE的頻段:2300-2400MHz;– 支援可變帶寬,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援TD-LTE規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規定的社區平均頻譜利用率;支持TD-LTE規定的社區邊緣頻譜利用率;支持TD-LTE規定的時延要求; – 支援4+4 雙極化天線;

– 下行支援4×2和2×2 MIMO方式; – 上行支援1×2、1×4多用戶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單/雙流波束賦形; – 支援多種傳輸模式的自適應切換; – 支持MU-MIMO和SU-MIMO; – 增強SON、定位等功能;

– 穩定性、可靠性、操作維護性能等面向商業應用。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說明:TD-LTE 設備能實現的功能和業務;主要技術指標;與標準的符合程度;產品特點及產業化能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4,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本課題擬採用中央財政後補助。

申報方式:具有研發基礎的系統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3 TD-LTE面向商用系統設備研發

課題說明:對滿足商業應用的TD-LTE系統設備進行研究與開發。研究目標:開發在功能和性能上滿足商業應用的TD-LTE系統設備。

考核指標:所提供設備應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達到商用要求。向TD-LTE晶片、終端企業提供開放詴驗室環境。提供100套面向商業應用的TD-LTE基站及2套SAE設備參加規模詴驗。

TD-LTE基站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 支援多社區運行;載波頻段:2.3-2.4GHz;

– 支援可變帶寬,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 支援TD-LTE規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規定的社區平均頻譜利用率;支持TD-LTE規定的社區邊緣頻譜利用率;支持TD-LTE規定的時延要求; – 支援4+4 雙極化天線;

– 下行支援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援1×2、1×4多用戶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單/雙流波束賦形; – 支援多種傳輸模式的自適應切換; – 支持SU MIMO和MU MIMO; – 增強SON、定位等功能;

– 穩定性、可靠性、操作維護性能等面向商業應用。SAE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 支援附著用戶數大於50萬;

– 支援關聯eNodeB最大數目超過300 個。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說明:TD-LTE 設備能實現的功能和業務;主要技術指標;與標準的符合程度;產品特點及產業化能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4,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本課題擬採用中央財政後補助。

申報方式:具有研發基礎的系統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4 TD-LTE 面向商用資料卡研發

課題說明:終端產品研發往往滯後於系統,也是我國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為此有必要針對性地開發TD-LTE面向商用資料卡,配合TD-LTE技術詴驗和規模詴驗實施。

研究目標:基於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終端套片開發 14 TD-LTE/TD-SCDMA雙模面向商用資料卡。

考核指標: 2011年提供1000個TD-LTE預商用資料卡參加規模詴驗,2012年實現商用。所提供設備應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達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頻段;TD-LTE支持最大20MHz帶寬;最大上行、下行資料吞吐率應達到3GPP規範要求;支持下行4×2,4×2的MIMO方式;支援TD-LTE與TD-SCDMA的系統間PLMN搜索、系統間測量、系統間社區重選、系統間切換,支援高速分組資料業務;功耗指標和穩定性應滿足面向商用要求;完成10篇專利申請。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4,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具有研發基礎的企業牽頭承擔,聯合終端基帶和射頻晶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5 TD-LTE面向商用手機研發

課題說明:手機產品研發往往滯後於系統,也是我國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為此有必要針對性地開發TD-LTE面向商用手機終端,配合TD-LTE技術詴驗和規模詴驗實施。

研究目標:基於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終端套片開發TD-LTE/TD-SCDMA雙模面向商用手機。

考核指標:分兩個階段考核。2011年提供1000個TD-LTE/TD-SCDMA雙模手機參加規模詴驗,2012年實現商用化。所提供設備應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達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頻段;TD-LTE支持 最大20MHz射頻帶寬;最大上行、下行資料吞吐率應達到3GPP規範要求;支持下行2×2、4×2的MIMO方式;支援TD-LTE與TD-SCDMA的系統間PLMN搜索、系統間測量、系統間社區重選、系統間切換,支援高速分組資料業務和多媒體電話業務;功耗指標和穩定性應滿足面向商用要求;申請發明專利10項。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4。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終端企業牽頭,聯合終端基帶晶片和射頻晶片研發企業、高校、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6 LTE 面向商用設備測詴標準及測詴驗證

課題說明:對LTE面向商用產業鏈各環節協調推進,構建詴驗驗證平臺。

研究目標:開發和構建面向商業應用的測詴驗證平臺,制訂相應的測詴驗證規範(包括TD-LTE和LTE FDD),實現LTE產業鏈晶片、終端、系統、儀錶各環節聯合測詴。

考核指標:制訂實現面向商業為主體的LTE系統和終端的系列技術及測詴規範(包括TD-LTE和LTE FDD),主要包括對系統、晶片及終端進行室內、室外測詴,全面驗證R8、R9 LTE標準中定義的功能,測詴驗證系統、終端的組網和業務性能、多系統和多終端之間的互操作性、LTE/3G/2G切換和互操作性能,面向商業應用的完備的功能和穩定性、操作維護等,提交規範數量不少於20份,提交不少於40份測詴分析報告,提交3GPP文稿不少於20篇,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5項。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3:1。申報方式:具有標準制訂和測詴驗證經驗的科研單位牽頭,聯合企業。

課題2010ZX03002-007 面向商用的TD-LTE路測儀研發

課題說明:路測分析儀主要是用於TD-LTE網路關鍵無線指標和性能進行測量,以便於分析網路品質和排除故障的測詴工具。

研究目標:開發TD-LTE路測分析儀,提供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路測儀錶設備的商用化產品。

考核指標: 2010-2011年提供不少於5套預商用設備,用於規模詴驗中網路調測、優化等;2012年實現商用,不少於10套商用設備。

(1)路測儀設備基於TD-LTE晶片解決方案,可實現與測詴終端相同的業務功能;

(2)整套路測儀可對TD-LTE各物理通道的關鍵指標進行即時採樣測量及顯示,並可解析網路資訊、TD-LTE X1介面層二和層三信令,支援路測資訊的記錄、存儲及圖形化顯示功能;

(3)路測儀設備可為控制分析處理系統提供測詴控制和資料獲取介面;控制分析處理系統可對路測儀設備輸出的物理層和層二資源分配進行顯示;

(4)路測儀的控制分析處理系統包括即時採集和顯示資料的前臺處理軟體和進行後續統計分析的後臺分析軟體;控制分析處理系統可支援同時處理多部TD-LTE測詴終端(>=4部)的自動呼叫控制、資料獲取。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的具體說明: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3。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企業牽頭承擔,聯合基帶和射頻晶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8 TD-LTE網路優化工具開發

課題說明:本課題主要是開發TD-LTE網路優化工具,為TD-LTE網路建設提供高效優化手段。

研究目標:完成TD-LTE關鍵技術及組網方案研究;完成TD-LTE關鍵性能指標分析研究 ;完成TD-LTE覆蓋分析及優化研究;開發TD-LTE網路優化工具。

考核指標:開發TD-LTE網路優化工具,應支援對TD-LTE網路進行頻率、鄰區配置優化;支援對TD-LTE 基站的MIMO配置優化;支援對TD-LTE網路進行干擾分析和干擾協調優化;支援對TD-LTE網路進行容量優化及覆蓋優化;支援對TD-LTE及其它網路進行聯合優化;支援三維電子地圖,實現對目標區域進行場景分析,並針對不同場景進行參數優化和配置;支持規劃優化聯合操作功能,支援依據典型路測資料對目標區域進行覆蓋及干擾預測分析;發表論文8篇以上,申請發明專利5項以上。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1。申報方式:鼓勵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09 TD-LTE規模詴驗

課題說明:隨著TD-LTE產業開發的不斷深入,有必要選擇幾個城市建設上百基站規模的網路,開展真實網路環境的規模詴驗,從而更好更早地發現各種典型實際場景下的應用問題,縮短產品成熟週期,形成優化的組網方法和端到端的產品互通能力,最終達到為實現TD-LTE商用化提供技術保證和為產業化打下基礎。

研究目標:建立不少於3個TD-LTE規模詴驗環境,在複雜城區、室內分佈系統等測詴環境中,驗證TD-LTE系統、終端的功能、性能及互通能力,驗證和優化組網、互操作、多天線等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

(1)建立TD-LTE規模詴驗環境,每一個城市內連續覆蓋基站數100個以上,終端數量不少於1000個,應至少包含3個城市;

(2)外場系統設備、終端(資料卡、手機)功能、性能、互通、組網性能測詴規範不少於5份,測詴分析報告不少於15份;

(3)在典型複雜城區、熱點寫字樓等外場條件下,形成基本達到商用水準的端到端網路能力。

實施期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5。申報方式:運營商牽頭承擔,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和。課題2010ZX03002-010 LTE-FDD面向商用基站設備研發

課題說明:對滿足商業應用的LTE FDD基站進行研發。研究目標:開發滿足商業應用的LTE FDD基站設備。

考核指標:提供15套面向商業應用的基站通過詴驗測詴。所提供設備應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向LTE FDD 晶片、終端企業提供開放詴驗室環境。

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 支援多社區運行;

– 支持LTE FDD的頻段:2.5-2.6GHz等頻段; – 支援可變帶寬,包括 5MHz、10MHz、15MHz、20MHz; – 支援LTE FDD規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LTE FDD規定的社區平均頻譜利用率;支持LTE FDD規定的社區邊緣頻譜利用率;支持LTE FDD規定的時延要求; – 下行支援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援1×2、1×4多用戶MIMO方式; – 支援多種傳輸模式的自適應切換; – 增強SON;定位等功能;

– 穩定性、可靠性、操作維護性能等面向商業應用。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說明:LTE FDD 面向商用基站設備能實現的功能和業務;主要技術指標;與標準的符合程度;產品特點及產業化能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5,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本課題擬採用中央財政後補助。

申報方式:LTE FDD基站設備研發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

課題2010ZX03002-011 LTE FDD面向商用終端基帶晶片研發

課題說明:終端基帶晶片是LTE產業鏈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我國比較薄弱的環節。由於難度大、國際競爭壓力大,時間緊迫,所以應立即啟動,並確保足夠投入。

研究目標:LTE FDD能夠滿足3GPP R8、R9和國內相關規範的要求。

考核指標: 2011年提供LTE FDD 100片預商用晶片給終端企業提供預商用終端,參加詴驗;2012年實現商用化。所提供晶片應能夠滿足3GPP R7、R8、R9和國內標準主要指標要求。向LTE終端設備廠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基帶晶片。主要指標如下:

– 支援4×2和2×2 MIMO方式; – 支持單/雙流波束賦形解調;

– 下行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調製方式; – 支援非對稱時隙配置; – 半導體工藝線寬:65nm及以下。

完成晶片優化工作,重點是晶片的性能、穩定性和功耗指標能達到面向商用要求。

申報單位頇提供具體說明:與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的符合程度;晶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晶片的製造工藝和競爭力;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5,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 LTE FDD終端基帶晶片研發企業牽頭承擔,聯合高校和科研單位。2.3 項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發和產業化

專案目標:“十一五”期間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積極開展國際IMT-Advanced的研究和標準化工作,向國際組織提交IMT-Advanced技術提案,提高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主流標準中的比例。2008、2009年已就IMT-Advanced關鍵技術與標準化,技術方案研發與評估等設置課題。

2010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根據IMT-Advanced標準需要,增補少量IMT-Advanced關鍵技術研發課題。其內容涉及跨層優化、多社區多用戶干擾抑制和抵消、網路編碼、增強型多媒體多播等技術,基本覆蓋IMT-Advanced技術研究和標準化的領域,為充分參與國際標準提供有力支撐。

課題2010ZX03003-001面向IMT-Advanced跨層優化技術

課題說明:研究跨層設計、認知理論、新型網路架構、接納及切換控制策略、異構融合網路的無線資源管理、空閒模式控制演算法、動態頻譜接入模型等關鍵技術,圍繞IMT-Advanced無線資源管理建立跨層優化設計,形成核心技術專利和國際標準提案。

研究目標:支持跨層設計的無線資源分配、基於認知科學的無線資源管理方案、結合博弈論的主動式小區間干擾協調技術、新型蜂窩網路中的無線資源規劃及調度策略、異構融合網路的無線資源管理、空閒模式下的業務類型社區選擇/重選準則、動態頻譜接入模型等。

考核指標:完成IMT-Advanced 跨層優化設計方案,並在IMT-Advanced原型樣機完成技術驗證。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別向國內、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技術文稿,共20篇。申請發明專利10件以上。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3-002面向IMT-Advanced多社區多用戶干擾抑制和抵消技術

課題說明:解決LTE和LTE-Advanced系統中存在的多社區和多用戶的干擾。

研究目標:針對LTE和LTE-Advanced網路,充分利用各種演算法、配置有效解決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多社區、多用戶的干擾問題。

考核指標:提出完整的針對LTE和LTE-Advanced(TDD/FDD)系統中存在的多社區和多用戶的干擾抑制和消除方案,並在LTE網路和原型系統中測詴和驗證,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別向國內、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技術文稿,共20篇。形成該領域的發明專利不少於10項。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3-003面向IMT-Advanced協作中繼的網路編碼技術

課題說明:將網路編碼引入無線協作系統,由中繼節點同時轉發多路數據,是提高網路通信系統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LTE-Advanced中已經出現基於網路編碼的中繼技術的標準提案,本課題的設立,將促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充分挖掘網路編碼在無線移動通信系統中的應用潛力,突破基於網路編碼的新型協作中繼技術,掌握網路編碼的核心技 術,推進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標準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給出基於網路編碼的新型協作中繼方案,完成技術評估和測詴的仿真平臺,驗證在雙向中繼、多址接入中繼、組播中繼等典型協作通信模組中採用網路編碼的可行性,提供完善的評估結果;構建支援網路編碼技術的IMT-Advanced系統驗證平臺,驗證基於網路編碼協作中繼關鍵技術。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別向國內、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技術文稿,共20篇。申請發明專利10件。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3-004面向IMT-Advanced增強多媒體多播技術

課題說明:多媒體多播技術已在3GPP R6/R7版本中標準化,並在LTE R8標準中繼續演進為增強型多媒體多播技術。IMT-Advanced將針對新的傳輸技術及網路體系架構特點,研究開發與之相適應的多媒體多播技術,實現大用戶數、高業務流量環境下的多媒體業務。

研究目標:針對IMT-Advanced系統的新型網路架構和無線傳輸技術,突破蜂窩網路多媒體多播業務的關鍵技術,實現高頻譜效率的無線傳輸和廣域覆蓋,對網路負載起到均衡作用,提高系統的總容量和接入速率。

考核指標:提出完整的IMT-Advanced增強型多媒體多播技術方案,包括:多媒體業務新型傳輸方式、通道結構、業務模式、邏輯架構等;實現IMT-Advanced系統多媒體多播實驗驗證系統,完成技術演示和驗證;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別向國內、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技術文稿,共20篇。申請發明專利10件。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2.4 專案2008ZX03004 移動網路、業務應用和終端研發

專案目標:本專案2010年總體目標是為了滿足移動寬頻化、多媒體化需要,開展移動業務控制、承載網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移動多媒體音視頻編碼研究。

課題2010ZX03004-001新型移動業務控制網路的架構及關鍵技術

課題說明:面對IMS的問題,在下一代網路研究的基礎上,面向移動互聯網,研究既適合電信業務,滿足電信業務QoS、計費、安全等要求,也適合互聯網業務快速開展、融合各種資料要求的下一代核心控制網路,推動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控制標準的制定。

研究目標:面向移動互聯網應用,對業務控制網路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挖掘控制層的能力需求,研究利用P2P分散式和虛擬化技術實現新業務控制層機制。新型業務控制層要求:1)高效支持傳統電信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2)具備傳統電信網路可運營可管理的特性;3)基於但不限於P2P及虛擬化等分散式技術;4)充分利用智慧型終端的能力。

考核指標:完成面向寬頻移動互聯網的分散式業務控制網路架構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報告;設計並實現新業務控制層的實驗系統;設計並實現電信和互聯網典型業務(語音和IPTV等)並完成實驗室測詴;完成現網的應用示範。申請發明專利10項,提交標準化立項 2項及標準文稿20篇,提出相關行業標準建議。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4-002新型寬頻移動IP承載網架構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與詴驗驗證

課題說明:下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需要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的新型寬頻移動IP承載網來支撐。為此,可採用基於開放互聯網重疊網的形式作為承載網進行構建,也可引入高擴展性、安全可信、資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來包交換移動承載網路的技術體系等方式來實現。

研究目標:針對移動網路特點,採用重疊網方式或具有高擴展性、資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來包交換移動承載網路等技術體系;研發關鍵設備與系統;建立具有相當用戶規模和網路規模的詴商用網路,能夠對關鍵技術、設備、系統和相關業務進行詴驗、測詴、評估。

考核指標:完成核心網設計方案,可採用重疊網核心網方案或支持移動業務的未來包交換承載網的設計方案;完成相關關鍵技術研究;根據設計方案,完成實驗系統;在現網環境中開展實驗驗證,完成網路與業務的測詴與評估;申請發明專利10件,在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的相關工作組提交標準提案3項以上。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4-003新型移動多媒體音視頻編解碼關鍵技術研發

課題說明:基於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研究適合移動無線網路多媒體應用的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核心技術, 開發端到端應 用,推動相應標準的應用發展。

研究目標:研究針對移動多媒體應用的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核心技術,以及針對無線網路傳輸特徵的優化技術,並進行仿真環境及真實網路環境下的性能測詴驗證;開發面向TD-SCDMA等移動終端的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編解碼軟體;開發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編解碼設備;進行TD-SCDMA網路環境下基於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移動視頻業務應用系統研究開發,包括視頻流媒體點播、直播等。

考核指標: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音視頻信源編碼標準的核心演算法及技術優化方案;仿真及真實環境的性能評估方案;軟體及硬體產品主要性能指標;端到端業務應用系統技術方案;相應業務應用系統實驗驗證;提交相關標準建議;申請發明專利數不少於10件。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2.5 項目2008ZX03005 寬頻無線接入研發和產業化

專案目標:“十一五”期間本專案總體目標是開展創新型寬頻無線技術和標準研究,開發和研製低成本的寬頻無線接入產品;積極參與寬頻無線接入國際標準化工作。

2010年本專案主要安排無線局域網方面的課題。

課題2010ZX03005-001 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無線介面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

課題說明:針對鏈路吞吐量高於1Gbps的新一代無線局域網,研製新一代無線局域網無線介面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研究鏈路吞吐量高於1Gbps的新一代無線局域網無線 介面關鍵技術,可涉及物理層、多址接入控制(MAC)或鏈路控制等核心技術。通過物理層的增強技術、頻譜探測和感知等技術,單通道/多路並傳、新型傳輸等多種傳輸方式的綜合利用以及MAC層增強技術,通過一種或多種無線介面關鍵技術極大提升新一代無線局域網傳輸能力,有效靈活支撐多媒體業務的傳輸。

考核指標:工作頻率6GHz以下,系統基本帶寬20/40MHz,支援動態通道綁定,鏈路吞吐量>1Gbps。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提供關鍵技術驗證的實驗驗證平臺。提交國際標準提案5項以上,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3件。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和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5-002無線局域網與蜂窩移動通信網路融合技術研究與驗證

課題說明:針對無線局域網的應用,研究無線局域網與蜂窩移動通信的網路融合技術與驗證。

研究目標:研究無線局域網與蜂窩移動通信網路的融合構架,研發網路和業務安全管理的控制方法,開發方便人們生活的多種業務;研發3G/LTE蜂窩移動通信網路與無線局域網網路融合的關鍵技術,重點研發多網路協定的適配與轉換,實現3G/LTE蜂窩移動通信網路與無線局域網的緊耦合聯合接入;異構網路聯合資源管理設計與優化技術;異構多IP域網路的移動性管理等關鍵技術。構建實驗驗證網路,驗證關鍵技術。

考核指標:構建無線局域網與蜂窩移動通信網路緊耦合的實驗驗 28 證網路,完成技術驗證。實驗網路具有典型的特色業務5種以上,支援3G/LTE和WLAN的並行接入和業務併發;支援多種回傳機制及回傳之間的負荷分擔;支援多網路域的IP連接與管理;在3G/LTE網路20MHz帶寬和WLAN 40MHz帶寬條件下,支援接入速率超過800Mbps。網路融合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提出標準建議,提交國際標準提案5項以上,申請發明專利不少於5件。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和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2.6 項目2008ZX03006 短距離無線互聯與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發和產業化

專案目標:“十一五”期間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完成短距離、無線感測器網路及與無線移動網路互聯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重點研究資訊彙聚感測器網路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研製,兼顧向協同感知感測器網路的演進過渡技術。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傳感網總體研究、標準化研究、協同體系架構等關鍵技術、低功耗設備、中高速設備、低功耗晶片、傳感網與移動網結合結合技術以及M2M應用驗證等的研發。

2010年專案的總體目標是在專案前期設置的設備研製等課題的基礎上,支持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切合國家經濟與安全重大需求、帶動產業和技術發展的系統研發與應用驗證。2010年擬設置應用中間件關鍵技術研發、感測器網路電磁頻譜監測關鍵技術和中高速晶片研製等課題,以及民用機場周界防入侵傳感網、面向電網的高壓輸電線傳輸效率和安全傳感網、太湖藍藻爆發監測傳感網、面向地質災害監 29 測預警的感測器網等研發與應用驗證課題。

應用示範課題將解決民用機場周界應對非法入侵的安防手段薄弱、電力傳輸效率較低、以及檢測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手段匱乏等實際問題,將為傳感網的“共性平臺+應用子集”體系結構提供技術驗證,促進TD-SCDMA網路與感測器網路的結合應用,同時通過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推廣及規模產業推進,為我國在安全、電力、環保等領域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課題2010ZX03006-001 支援多傳感網應用的中間件平臺研發

課題說明:針對感測器網路不同應用需求和共性底層平臺軟體的特點,研究、設計系列中間件產品及標準,以滿足感測器網路在混合組網、異構環境下的高效運行,形成完整的感測器網路軟體系統架構。

研究目標:建立支援快速應用開發、高效運行、有效集成和靈活部署的傳感網中間件平臺體系結構;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研發多種傳感網節點自定位、移動目標定位和跟蹤技術、時鐘同步技術;研發傳感網系統故障的發現、容忍和隔離技術,提供傳感網應用的魯棒性;研發感知資料智慧收集、融合和管理技術,網內事件檢測和通知技術,面向傳感網應用QoS的管理和調度技術;提供不同中間件之間的協同機制;集成上述技術,研製中間件平臺系統,形成相關標準,提供支援應用開發的相關工具。

考核指標: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 – 提出元件化、可動態配置的新型傳感網中間件平臺體系結構,充分體現傳感網自治性、協同性和智慧化特徵; – 支援多種硬體平臺、多種傳感網作業系統及多種網路通信協定,適應從微節點到複雜節點的多樣化需求; – 支援不同需求的時鐘同步、節點自定位、移動目標定位和 跟蹤的協定和中間件;

– 具有對感測器故障、通信故障、感測器節點故障等容錯能力,具有對上述故障、能量變化、網路規模的自適應能力; – 具有動態可控的、可伸縮的應用任務的部署、啟動、停用、遷移和卸載機制;

– 建立集成化的傳感網應用及服務開發環境,提供多種編程及應用介面;

– 構建傳感網中間件技術及應用的系統測詴與驗證平臺; – 形成2個以上傳感網應用標準草案; – 說明申請發明專利數與軟體著作權數。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和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6-002感測器網路電磁頻譜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課題說明:從感測器網路的行業、公眾、特種應用對電磁頻譜監測的需求出發,考慮未來傳感網對頻譜感知的功能要求,針對分散式電磁頻譜監測進行關鍵技術研究,為傳感網在多種電磁環境中廣泛應用奠定基礎。

研究目標:針對分散式電磁頻譜監測進行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電磁頻譜監測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設計技術;典型應用場景的通道測詴和建模;面向電磁頻譜監測感測器網路應用的網路協定設計與優化技術;具備電磁頻譜感知共存能力的無線傳輸技術;分散式協同信號檢測、定位與跟蹤技術;分散式協同信號識別與分類技術;小型化、低功耗電磁感知節點一體化設計;建立上述關鍵技術功能驗證的電磁頻譜監測感測器網路詴驗系統,並形成相關標準。

考核指標: 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 – 感測器網路節點個數:不少於50個; – 監測信號頻率範圍:6GHz以下;

– 監測信號類型:ASK、FSK、MSK、BPSK、QPSK、8PSK、QAM等;

– 信號特徵參數提取:中心頻率、帶寬、串列傳輸速率等; – 感測器網路節點間傳輸速率:>64Kbps;

– 具有可擴展能力的電磁頻譜監測傳感網組網協議; – 形成相關標準; – 申請發明專利數。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和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6-003中高速感測器網路核心晶片研發

課題說明:隨著國際、國內標準的推進,應用的推廣,對針對中高速感測器網路的需求逐步明確,2010年擬支援中高速感測器網路核心晶片的研製,應用於中高速傳感網設備,為設備和產業化提供晶片支援。

研究目標:針對中高速感測器網路需求,綜合考慮傳感節點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製集射頻、基帶、協議、處理於一體,具備多種感測器介面的中高速感測器網路核心系統晶片。

考核指標: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 研製完成包含射頻、基帶、協議、處理等的核心系統晶片及其採用的頻率、調製和多址方式;實驗網路節點數不少於50個;資料傳 32 輸速率(不低於500Kbps),接收靈敏度(SNR=10dB),帶外抑制度(±0.5MHz),說明AGC增益動態範圍和PLL鎖定時間,誤碼率(Eb/N0>12dB),支援通道(如高斯通道、瑞利通道);說明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1.5,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50%。

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6-004面向民用機場周界防入侵監視的新一代感測器網路研發與應用驗證

課題說明:本課題將解決目前機場在周界安防急待突破的薄弱環節,對我國民用設施、邊海防等重要區域防入侵領域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防入侵領域具有數千億市場規模。示範將在已有的專用、局部傳感網防入侵技術基礎上,基於“共性平臺+應用子集”模式開發系列防入侵監視產品,相對已有的產品能顯著降低成本。

研究目標:針對民用機場周界區域的地下、地面、低空等的綜合技術防範需求,基於感測器網路構建新一代防入侵監視系統,突破重要應用關鍵技術,完善防入侵傳感網應用子集設計、產品定義和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平臺建設,側重實現對帶狀、超大規模密集佈設傳感網組網等的技術應用驗證,並對前期設置課題中設備、網路等成果進行環境適應性和規模性驗證,為感測器網路在重要區域防入侵行業的大規模應用推廣與產業化、推動運營商走向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

– 應用驗證系統應支援行業基本完備功能,達到推動行業規模應用的基礎,應用驗證系統的規模應能證明該系統技術可推廣應用到不小於萬節點級。

– 提交感測器網路防入侵應用標準和技術標準提案:不少於2項。

– 應用系統應能驗證2009年相關課題中的設備產品種類的80%,進入規模應用驗證。

– 課題完成時,應簽署不少於2家機場周界防入侵監視系統的合同。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的具體建議:

– 防入侵監視系統中特定應用關鍵技術如帶狀組網、超大規模組網、抗虛警、漏警等技術指標。– 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2,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相關應用部門參加,提出需求,落實應用示範的環境與條件。

課題2010ZX03006-005 面向智慧電網的安全監控、輸電效率、計量及用戶交互的感測器網路研發與應用驗證

課題說明:隨著我國統一的堅強智慧電網建設的開展,針對電力傳輸效率較低、應對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導致大面積停電的手段匱乏等問題,建立基於感測器網路和TD-SCDMA結合的電力設備/線路/塔杆等智慧監控防護、即時動態智慧計量、電網與用戶智慧交互系統 34 等,在提高電網的輸、配、變、用等環節的智慧化程度、保障電網的穩定性、經濟性和安全性、降低損耗等各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智慧電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高高壓輸電線效率、保障線路和杆塔安全等各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傳感網技術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電力線傳輸的設計裕度,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應用示範的建立對完善傳感網智慧電網應用子集具有重要推進作用。

研究目標:圍繞我國電網運行中,對於電力設備/線路/塔杆智慧監控防護、提高高壓輸電效率、保障電力線路/塔杆/設備安全、即時動態精確計量、電網與用戶智慧交互、資訊獲取、共用與安全等需求,建立基於感測器網路和TD-SCDMA結合的智慧監控、計量及電網與用戶交互的綜合系統,實現對輸、配、變、用等環節的電網設備/線路/塔杆、用戶用電設備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安全等方面的即時監測以及相關資料的計量,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輸電餘量,提高電網與用戶智慧交互程度,完善傳感網智慧電網應用子集設計、產品定義和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側重實現對傳感網與TD-SCDMA蜂窩網路融合及廣域覆蓋等的技術應用驗證,並對前期設置課題中設備、網路等成果進行環境適應性和規模性驗證,為感測器網路在智慧電網中的大規模應用推廣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

– 建立涉及智慧電網輸、配、變、用等環節智慧監控、計量及電網與用戶交互的應用驗證系統。

– 應用驗證系統規模達數千節點級,為行業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 提交感測器網路智慧電網的應用標準和技術標準提案不

少於3項。

– 應用系統應能驗證2009年相關課題中的設備產品種類的80%,進入規模應用驗證。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 – 電力系統安全監控中特定應用關鍵技術如安全體系、抗強電磁干擾性能、規模組網方式、耐高電壓性能、設備免維護時間等技術指標。

– 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2,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6-006面向太湖藍藻爆發監測的感測器網路研發與應用驗證

課題說明:2007年發生在無錫市的5·29太湖飲用水危機事件直接的原因是太湖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暴發使得飲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所致。本應用示範為解決太湖飲用水污染問題提供有效技術手段。以此為例,可拓展至我國湖泊水體監測系統。與國家已設置的環保有關專項不同,本課題主要開展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等的分散式動態即時監測。建立特殊區域重點監測傳感網和太湖湖泊全覆蓋TD-SCDMA網路相結合的新型監測系統,為今後藍藻爆發危情提供一線感知資料,有助於環境監測部門對太湖等富營養化水體的多項指標做及時的監管和控制,針對應急情況做出快速反應;有助於推動TD-SCDMA走向綜合運營;對避免水危機事件發生、保障飲用水安全 36 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目標:從避免水危機事件發生、保障飲用水安全的民生角度出發,圍繞我國環境部門對太湖富營養化水體各種指標的監管和控制、對應急情況的及時處理等要求,建立基於傳感網和TD-SCDMA結合的富營養化水體水質和藍藻水華分散式動態即時監測、預警系統,為今後藍藻爆發危情提供一線感知資料。突破特定應用和工程部署關鍵技術,完善傳感網水質、水體智慧檢測應用子集設計、產品定義和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側重實現對中高速傳感網與低功耗傳感網等混合組網的技術應用驗證,並對前期設置課題中設備、網路等成果進行環境適應性和規模性驗證,為感測器網路在環境監測中的大規模應用推廣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

-應用驗證系統規模應支援水環境監測基本完備功能,TD接入點不小於10個,傳感網網路規模達數百節點級,為行業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提交水質、水體環境監測等的應用標準和技術標準提案不少於2項。

-應用系統應能驗證09年相關課題中的設備產品種類的80%,進入規模應用驗證。

同時,申報單位頇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申請發明專利數和預期授權率。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2,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6-007 面向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感測器網路研發與應用驗證

課題說明:“5.12”“汶川大地震後,四川地震災區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會有持續頻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尤其是山洪泥石流,對災區的基礎設施(居民點、電力、通訊、公路等)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形成長期持續的威脅,對這類災害的即時監控、預警和應急處置需求極為迫切。開發傳感網和寬頻無線傳輸技術結合的山洪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有助於災害防控部門對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進行早期監測、預警和有效應急處理,有助於探索以多媒體傳感資訊為特色的傳感網技術和應用。同時應用示範的建立對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防控應用子集的推廣應用、地區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感測器網路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目標:圍繞四川災區山洪泥石流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需求,研究低成本的高效寬頻無線傳輸技術和大規模異構協同組網技術,研究多媒體資訊和其他感知資訊的彙聚融合與應用層優化技術;開發以多媒體傳感資訊彙聚傳輸和智慧處理為特色的寬頻感測器網路系統,建立傳感網和寬頻無線傳輸技術結合的山洪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管理系統,完善傳感網山洪泥石流災害監測和預警應用子集設計、產品定義和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為感測器網路在災害監測預警中的大規模應用推廣奠定基礎。

考核指標:申報單位需提供下列指標(但不限於)的具體建議:

38提供雨情、水情、土壤位移等重要物理量的傳感應用技術指標,建立山洪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雨量確定方法與體系,建設以雨情、水情、土壤位移、重要截面視頻感測器為基礎的山洪泥石流監測預警應用系統;

-示範規模應支援災害監測預警行業基本完備功能的應用子集,在典型山洪泥石流頻發災區,如四川汶川-北川-平武-九寨溝地震重災區等,建立應用示範,為行業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提交災害監測、預警防控的應用標準和技術標準提案不少於3項;

-應用示範工程獲得當地政府及國家主管部門認可,包括頻率、安全性要求。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1:2,其中地方財政投入資金應不低於中央財政投入的100%。

申報方式: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2.7專案2008ZX03007 無線移動通信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專案管理支撐

專案目標:本專案的總體目標是部署寬頻無線公共技術與基礎元器件攻關,並為本專項的順利實施提供支撐保障。

無線移動通信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的具體內容包括前瞻探索類課題和基礎關鍵技術研發。無線移動通信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專案將借鑒“十五”國家863計畫FUTURE B3G研發項目的研發成果,並與 “十一五”國家863和973等專案有機銜接,為寬頻無線通信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2010年擬設立涉及天線、射頻器件與模組等方面的課題。

課題2010ZX03007-001高效節能的有源一體化天線

課題說明:IMT-Advanced系統具有寬頻帶、多頻段的特點,並引入了分散式天線、MIMO多天線等技術,以及“綠色”通信的新理念,使得高效節能有源一體化天線成為IMT-Advanced系統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IMT-Advanced系統覆蓋、容量等各項指標,本課題擬安排對有源一體化天線技術進行研究,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積累,為後續產業化做準備。

研究目標:面向IMT-Advanced在分散式天線和MIMO多天線方面的需求,突破有源一體化天線在高效節能、高集成度、寬頻帶、多頻段、高可靠性等方面的技術難題,開發適用於TDD和FDD系統的高效節能有源一體化天線設備,形成核心創新技術和產品製造技術。

考核指標:針對IMT-Advanced研製有源一體化天線,在400MHz~4GHz頻率範圍內支援2個以上IMT-Advanced工作頻段,工作帶寬100MHz;單發射機功率1W以上,效率大於15%,ACLR優於-45dB,支持RoF,要求有源部分重量輕;全向天線增益8dBi以上、120度磁區定向天線增益14dBi以上。完成一體化天線24套,支援8通道以 40 上陣列天線,支援TDD和FDD工作模式,並保證智慧天線和MIMO技術可以最大限度的結合,在IMT-Advanced系統中實驗驗證,提交發明專利5件以上。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申報方式: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請。

課題2010ZX03007-002面向RoF等新型組網技術的射頻器件與模組

課題說明:在IMT-Advanced系統中,利用分散式社區網路架構實現MIMO技術,能夠顯著提高無線通信系統的頻譜利用率、通道容量和能源效率。RoF是實現分散式社區網路的有效方案和關鍵技術之一,面向RoF的寬頻射頻器件與模組,對IMT-Advanced系統覆蓋、容量、效率等各項指標有重要的影響。本課題擬安排對面向RoF等新型組網技術的射頻器件與模組進行研究,提高我國在RoF射頻器件與模組上的技術積累,為後續產業化做準備。

研究目標:面向IMT-Advanced在RoF新型組網技術的需求,突破RoF射頻器件與模組在寬頻帶、多頻段、高增益、低雜訊、高線性、高效率等技術難題,研製出符合IMT-Advanced系統演進趨勢的射頻器件與模組,形成核心創新技術和產品製造技術。

考核指標:研製的RoF射頻器件與模組,針對IMT-Advanced支援400MHz~4GHz頻率範圍內4個以上的工作頻段; 支持至少4發4收MIMO通道;通道帶寬100MHz以上; 完成在IMT-Advanced系統中的詴驗驗證。提交發明專利5件以上。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經費比例: 中央財政投入與其他來源經費比例為2:1。

申報方式: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請。課題2010ZX03007-003高效率、線性寬頻功放模組

課題說明:在IMT-Advanced移動通信系統中,射頻信號的帶寬寬,峰均比高,寬頻射頻功率放大器的高線性是需要解決的一項關鍵技術。高效率功率放大器也是降低能耗的關鍵技術之一。本課題擬安排面向IMT-Advanced移動系統基站用高效率、線性寬頻功放模組進行研究,提高我國在高效率線性寬頻功率放大器模組上的技術積累,為後續產業化做準備。

研究目標:面向IMT-Advanced的需求,突破基站用射頻功率放大器模組在寬頻帶、高線性、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的技術難題,研製出符合IMT-Advanced系統演進趨勢的高效率線性寬頻射頻功率放大器模組,降低基站整機功耗與體積,實現綠色節能基站,形成核心創新技術和產品製造技術。

考核指標:研製的高效率線性寬頻功率放大器模組10套,支援400MHz~4GHz頻率範圍內IMT-Advanced的4個以上工作頻段;通道帶寬100MHz以上;基站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大於25%,輸出功率大於40dBm,ACLR優於-45dB;完成在IMT-Advanced系統中的詴驗驗證。提交發明專利5件以上。

實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6.有关宽带接入无线网基础理论 篇六

无线网格网 (Wireless Mesh Network,WMN)是一种新型的宽带接入无线网,它融合了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和Ad Hoc网络的优势,是一种大容量、高速率、覆盖范围广的网络,成为宽带接入无线网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网格网的研究现状、结构、关键技术以及与其他通信网络的区别,最后介绍了两种无线网格网的技术方案以及应用前景。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网络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希望不论何时、何地、与何人都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通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克服现有通信系统的缺点,达到通信的”无所不在“,最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接入无线网结构无线网格网(WMN)[1,2]。

WMN是移动Ad Hoc网络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早期研究均源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研究与开发。它是一种高容量高速率的分布式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宽带接入无线网,可以看成是一种WLAN和Ad Hoc网络的融合,且发挥了两者的优势,作为一种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新型网络结构。

WMN被写入了IEEE802.16(即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无线城域网(Wireless Municipal Area Network, WMAN)标准中。WMN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实现灵活组网的技术以及它本身的诸多优势必将给无线宽带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二、宽带接入无线网的研究现状

1月,IEEE802.11 Working Group正式专门成立了网格研究组(Mesh Study Group),同年3月又成立了网格任务组(Mesh Task Group),标志着WMN技术正式迈上了广泛标准化道路。另外,其他标准如802.15.3a、802.15.4和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 DSRC)也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网格嵌入式设备来改进其现有技术, IEEE802.16已经将网格技术纳入其MAC层协议标准中[3]。

2.1、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近10来,包括移动Ad Hoc网络和WMN在内的许多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路由协议的研究。协议的核心是适应网络无中心控制和网络时变的特征;②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的研究。

主要是解决隐藏终端和提高接入能力等问题,如MACA协议、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分裂的双信道方案和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等[4,5,6];③在网络连接性方面,主要的背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探讨问题的核心是节点密度与分布问题[7~11];④在多播/组播协议、TCP协议、地址和带宽等网络资源分配、功率(节能)控制、安全性问题。

分布式算法、QoS等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各部分的数量相对较少[6];⑤一些针对WMN的协议和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有了一些新的结果[12,13]。在短距离Ad Hoc网络的构建上,最近一些学者正在研究蓝牙散射网关键技术[4,5]。

2.2、专利技术

与WMN相关的专利目前主要掌握在一些美国公司及研究机构手中。例如MeshNetworks公司6月获得专利”为端到端和端到基础设施的通信网络提供无线业务消息存储转发的系统和方法“[14]。

该专利提出了一种实现不在彼此传输范围内的移动节点和无线基础设施部件间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和方法,基本思想是利用了中间移动节点所具有的存储转发信息的能力。204月,该公司获得专利”无线端到端Ad Hoc网络路由中对IP地址到MAC地址映射及所存在网关的自动配置和发现的系统和方法“[15]。

该专利的主要思想是采用一个Hash函数将IP地址变换为一个6字节的MAC地址,并附加在路由广播中主动传输给其他节点。此外,摩托罗拉公司在10月获得专利”在Ad Hoc 网格网络中提高服务效率的方法和设备“。

其中涉及在WMN中增强业务有效性的通信系统与设备[16]。Caly公司于203月获得专利”宽带接入无线网中包数据通信协议“,其中主要涉及网格无线网络节点之间包数据的通信方法[17]。

3.应用系统集成

近年来,由于无线数据通信需求的推动,加上半导体、计算机等相关电子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WLAN技术、蓝牙技术、移动Ad Hoc网络技术和超宽带(Ultra-Wide Band, UWB)技术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般认为,未来的4G系统网络是各种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的集成[26],其中包括未来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公共电话交换网络、WLAN、移动Ad Hoc网络等,这些网络均集成到因特网骨干网或通过WMN集成到因特网中,而WMN可看作”因特网的无线版"。可见,WMN将是未来无线通信领域重大技术革新。

三、宽带接入无线网格网的构成

在使用宽带接入无线网技术建设的网络中,其拓扑结构呈格栅状,图1所示为一种典型结构。整个网络由下列组成部分构成:智能接入点(IAP/AP);无线路由器 (WR);终端用户/设备 (Client)。

在图1中,AP也称无线接入点或网络桥接器,一个AP能够在几十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多个无线路由器,AP的主要作用是将无线网络接入核心网,其次要将各个与无线路由器相连的无线客户端连接到一起,使装有宽带接入无线网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AP共享核心网的资源。

IAP(智能接入点)是在AP的基础上增加了Ad Hoc路由选择功能。除此之外,AP/IAP 还具有网管的功能,实现对无线接入网络的控制和管理,把传统交换机的智能性分散到接入点(AP/IAP)中,大大节省了骨干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了网络的可延展性。

在智能接入点的下层,配置无线路由器,即WR,从而为底层的移动终端设备(即用户)提供分组路由和转发功能,并且从智能接入点下载并实现无线广播软件更新。转发分组信息的路由根据当时可使用的节点配置临时决定,即实现动态路由。

在该网络结构中,通过使用无线路由器(WR)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设备与接入点间通信范围的弹性延展。终端用户/设备(Client) 兼备主机和路由器两种角色。一方面,节点作为主机运行相关的应用程序;另一方面,节点作为路由器需要运行相关的路由协议,参与路由发现、路由维护等常见的路由操作。

WMN典型的实现模式(2种)

1.基础设施网格模式(infrastructure meshing)

该模式在接入点与终端用户之间形成无线的回路。移动终端通过WR的路由选择和中继功能与IAP形成无线链路,IAP通过路由选择及管理控制等功能为移动终端选择与目的节点通信的最佳路径,从而形成无线的回路。同时移动终端通过IAP可与其他网络相连,从而实现宽带接入宽带接入无线网。这样的结构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网络覆盖率和可靠性。

2.终端用户网格模式(client meshing)

终端用户自身配置无线收发装置通过无线信道的连接形成一个点到点的网络,这是一种任意网格的拓扑结构,节点可以任意移动,可能导致网络拓扑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中,由于终端的无线通信覆盖范围有限,两个无法直接通信的用户终端可以借助其他终端的分组转发进行数据通信。

在任一时刻,终端设备在不需要其他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可独立运行,它可支持移动终端较高速率的移动,快速形成宽带网络,终端用户模式事实上就是一个Ad Hoc网络,它可以在没有或不便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提供一种通信支撑环境。

由于两种模式具有优势互补性,因此同时支持两种模式的网络将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实现多跳的无线通信,移动终端即可以与其他网络相连,实现宽带接入无线网,又可以与其他用户直接通信,并且可以作为中间的路由器转发其他节点的数据,送往目的节点,

WMN不仅可以看作是WLAN与Ad hoc融合的一种网络,又可看作是因特网的一种无线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热点技术WiMax因其远距离下的高容量(近50 km的覆盖距离以及高达70 Mbit/s的宽带接入无线网)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宽带接入无线网提供商的注意。

与Wi-Fi相融合的接入组网

从这些网络提供商保护投资的角度出发,如果要迅速发展WiMax,必然要与目前已经蓬勃发展的Wi-Fi相融合。从组网结构上讲,可以采用2种融合模式:①在WLAN中,因为AP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最远只有数百米),用户在热点地区以外,可以采用WiMax继续接入网络享受服务,但是这种接入方案需要在终端设备中配置双网卡;②采用WMN的组网模式,即采用双层结构,骨干网采用WiMax技术,接入网采用Wi-Fi,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四、WMN与其他通信网络的区别

4.1、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区别

(1)可靠性提高

在WMN中,链路为网格结构,如果其中的某一条链路出现了故障,节点便可以自动转向其他可接入的链路,因而对网络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采用星型结构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一旦某条链路出现故障,可能造成大范围的服务中断。

(2)传输速率大大提高

在采用WMN技术的网络中,可融合其他网络或技术(如Wi-Fi、UWB等),速率可以达到54 Mbit/s,甚至更高。而目前正在发展的3G技术,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仅支持144 kbit/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 kbit/s,在静止状态下才达到2 Mbit/s。

(3)降低成本

在WMN中,大大节省了骨干网络的建设成本,而且AP、IR等基础设备比起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等设备便宜得多。

4.2、与Ad Hoc网络的区别

WMN与Ad Hoc网络均是点对点网络。Ad Hoc网络中的移动节点都兼有独立路由和主机功能,不存在类似于基站的网络中心控制点,节点地位平等,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WMN把Ad Hoc网络技术应用到移动节点同时又使移动节点可通过IAP连接到其他网络,因此可以把WMN看成是Ad Hoc网络技术的另一种版本。

但WMN与移动Ad Hoc网络的业务模式不同,对于前者,节点的主要业务是来往于因特网网关的业务,而对于后者,节点的主要业务是任意一对节点之间的业务流。虽然人们对Ad Hoc网络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主要还是在理论上,而且主要应用在军事上,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商用。

4.3、与WLAN的区别

从拓扑结构上讲,WLAN是典型的点对多点网络,而且采取单跳方式,因而数据不可转发。WLAN可在较小的范围内提供高速数据服务(802.11b可达11 Mbit/s,802.11a可达54 Mbit/s),但由于典型情况下WLAN接入点的覆盖范围仅限于几百米。

因此如果想在大范围内应用WLAN 的这种高速率的服务模式,成本将非常高。而对于WMN,则可以通过WR对数据进行不断转发,直至把它们送至目的节点,从而把接入点的覆盖服务延伸到几公里远。WMN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高速通信。

五、WMN的关键技术

5.1、正交分割多址接入(QDMA)技术

QDMA技术是专门为广域范围内通信的最优化以及移动网格网系统设计的。它起源于军事领域,是为了在特殊环境或紧急状况下提供可靠的通信方式。QDMA技术使用直接序列扩频(DSSS)调制技术,工作在2.4 GHz的ISM频段上。

由于它在MAC子层使用多信道方式(3个数据信道和1个控制信道),因此,与单个信道相比更能适用于高密度的WMN终端设备。QDMA技术提供一个高性能的射频前端,这种前端含有类似于多抽头Rake接收机(一般用于蜂窝网络)的功能和一种克服射频环境快速变化的公平算法。

QDMA可在较广的移动通信范围内提供较强的纠错能力,同时增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信号的灵敏度可使基于QDMA技术的通信网络提供达到250 mph的移动速度,而在实际多址环境应用中的IEEE802.11协议只能达到20 mph。目前QDMA数据传输的范围达到1 600 m,而802.11b只有20~50 m。除了通信的范围和速率外,QDMA更独特的是内置的定位技术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精确定位而不依赖于全球定位系统(GPS),误差不超过10 m[18,19]。

5.2、隐藏终端问题处理技术

由于WMN采用无线传输媒质,因此它与其他无线传输网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由于无线媒质的特殊性,隐藏终端问题都可能发生,都会导致信号碰撞的发生。目前可通过IEEE802.11中的RTS/CTS协议(请求发送/允许发送协议)来避免,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

尽管通过握手机制可以减少隐藏终端问题中冲突的概率和时间,但仍存在节点之间控制报文的冲突,而且不能解决暴露终端问题。事实上,WMN可看作简化的Ad Hoc网络,因此可根据Ad Hoc网络中的一些已有的成熟的方案来解决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4,20]。

5.3、路由技术

WMN的多跳无线网具有动态拓扑的特点,因此对它的路由协议就存在很多要求。WMN的路由协议可以参考Ad Hoc网络现有的一些路由协议。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大致可以分为先验式(Proactive)路由协议、反应式(Reactive)路由协议以及混合式路由协议。

目前几种典型的路由算法有:DSDV(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SR(动态源路由协议)、TORA(临时按序路由算法)和AODV(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4,21]。最近,微软公司提出了一种多无线收发器、多跳无线网络的路由协议MR-LQSR,主要思想是在DSR协议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吞吐量准则,已经开始考虑WMN的特征[12]。

5.4、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WMN物理层可以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OFDM技术是将高速的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个正交子信道中,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窄带调制和传输,这样减少了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是平坦的,大大消除了符号间干扰。

所采用的数字信息调制有时间差分移相健控(TDPSK)和频率差分移相键控(FDPSK),以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和FFT)算法实施数字信息调制和解调功能。由于无线信道的频率选择性,所有的子信道不会同时处于深的衰落中,因此可以通过动态比特分配以及动态子信道分配的方法,利用信噪比高的子信道提升系统性能。

由于窄带干扰只能影响一小部分子载波,因此OFDM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能抵抗这种干扰。OFDM结合分集、时空编码、干扰和信道间干扰抑制以及智能天线技术,最大程度提高系统性能,使WMN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22]。

六、WMN的优势

WMN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有许多优势。

(1)可靠性大大增强

WMN采用的网格拓扑结构避免了点对多点星型结构,如802.11 WLAN和蜂窝网等由于集中控制方式而出现的业务汇聚、中心网络拥塞以及干扰、单点故障,从而带来额外可靠性保证成本投资。

(2)具有冲突保护机制

WMN可对产生碰撞的链路进行标识同时可选链路与本身链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减轻了链路间的干扰。

(3)简化链路设计

WMN通常需要较短的无线链路长度,这样降低了天线的成本(传输距离与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发射功率,也将随之降低不同系统射频信号间的干扰和系统自干扰,最终简化了无线链路设计。

(4)网络的覆盖范围增大

由于WR与IAP的引入,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接入网络或与其他的节点联系,与传统的网络相比接入点的范围大大的增强,而且频谱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容量增大。

(5)组网灵活、维护方便

由于WMN网络本身的组网特点,只要在需要的地方加上WR等少量的无线设备,即可与已有的设施组成无线的宽带接入网。WMN网络的路由选择特性使链路中断或局部扩容和升级不影响整个网络运行,因此提高了网络的柔韧性和可行性,和传统网络相比功能更强大、更完善。

(6)投资成本低、风险小

7.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分析 篇七

受限于2G、2.5G无线网络的能力,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受到了制约。最近,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3G已得到普遍的应用,HSDPA技术也已逐步得到应用,移动宽带化成为移动通信发展趋势,通信运营商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也越来越重视。随着PDA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普及,用户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上网,一个新的市场—“宽带无线游牧/移动接入”正在兴起。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面向一个固定和移动通信融合的新市场,它可提供与宽带有线固定接入并行的宽带无线接入业务,支持游牧和移动应用。它与宽带固定接入使用共同的核心网、业务支持和AAA系统,其速率可达几百千比特每秒甚至几十兆比特每秒,终端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和PDA。

但是,一项新技术是否能够获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先进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是否有好的业务形式和好的商业模式,市场用户并不关心技术本身,而是要看推出的业务能否被用户接受,能否给企业带来盈利。而这恰恰是目前困扰包括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内的诸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最大问题。

2 无线宽带的业务需求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初衷就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它在传输速率、灵活性,以及成本方面都非常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内容和服务也能够很好地发挥无线宽带接入的技术优势,是运营商无线宽带接入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他诸如Vo IP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应被视作运营商为了获得近期利益而采取战术行动。

当然,移动互联网业务并不会是固定互联网业务在移动网上的简单复制,移动终端的移动性、随身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更多的内涵。实际上,人手一部的私有终端将更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更有利于体现互联网人人参与发展、人人参与创新的理念,更加符合Web2.0的本质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更加人性化,将会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毋庸置疑,提供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确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一个重要的业务形式。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的重心正在从话音、互联网接入等通道类业务向内容和服务类业务转移。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将主要用于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价值还是在于无边界的海量信息,同时具有开放性、对等性、透明性,因此核心网络、无线接入网络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需要符合这一原则,从这几个原则可以看出未来互联网只有一个,WAP只是终端与网络能力不足时的过渡,不会为无线互联网复制一个系统,但在互联网中针对用户的无线特征,增加新的个性应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有一个很好的匹配,将广泛在网络建设中充当重要角色。

3 无线宽带技术的进展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两类技术体系,一类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以3G、HSDPA、HSUPA、LTE、AIE、4G等方向发展;另一类无线技术是以MMDS、Wi Fi、Wi Bro、Wi MAX、MCWill技术。适合游牧/移动宽带无线接入应用的系统基本采用OFDMA。OFD-MA结合了时分和频分多址技术,客户终端可以在上行链路中只使用几个子载频,所以将发射功率集中在这几个子载频内,能够提高信噪比十几分贝,满足笔记本电脑0d B天线室内接收需求。

3.1 移动蜂窝宽带接入技术

移动数据业务基本是一个专网,下载速率在100kbit/s以下。智能手机可以接入互联网,但是性能不理想没有形成主流应用。3GPP和3GPP2都已认识到他们目前的系统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局限性,试图在原来的体系框架内,首先在下行链路中采用分组接入技术,大幅度提高IP数据下载和流媒体速率。3G系统在支持IP数据业务时频谱效率低的原因是,其面向连接固定带宽的结构不适应突发式IP数据业务的需求。为此,3GPP在R5系统中增加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被称为3.5G),速率可以达到10Mbit/s以上,随后将进一步在R6中增加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核心网也在向全IP网演化。为了能够与Wi MAX竞争,3GPP在2004年底发展了长期演化(LTE)计划(被称为3.9G)。

3.2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无线接入(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BWA)技术目前还没有通用的定义,一般是指把高效率的无线技术应用于宽带接入网络中,以无线方式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的技术。IEEE 802标准组负责制定无限宽带接入BWA各种技术规范,根据覆盖范围将宽带无线接入划分为: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广域网WWAN。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i Fi和Wi MAX技术,虽然在商业上还不成功,Wi Fi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应用,这里就不作介绍,其中相关技术有Wibro和Wc Will技术。

Mc Wi LL(Multi-Carrier Wireless Internet Local Loop)是信威公司的专有技术,目前正在开发属于SCDMA R4和R5版本的Mc Wi LL,它是继SCDMA无线本地环路接入系统之后针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无线宽带城域网接入系统。该标准在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但是私有标准预计会阻碍发展,而Wi Bro就已经作为Wi MAX的一个子集加入到了Wi MAX阵营。

3.3 两类无线宽带技术的比较

Wi MAX面向的是宽带无线接入市场,3G移动通信面向的是以手机为主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一般来说它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但是当3GPP面向宽带无线接入市场发展HSDPA,尤其是发展LTE之后就出现了竞争关系。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Wi MAX和3GPP LTE面对的是同一市场,指标是相近的,采用技术也是类似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3GPP决定发展LTE是一次有战略意义的决定,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尽管目前LTE的发展能否摆脱原来体系结构的束缚还有疑问,但是其成员是目前3G的主流运营商,力量雄厚又拥有3G频率使用许可证,他们发展的LTE即使性能差一些,在宽带无线接入市场上仍然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他们一旦拥有LTE就不会再考虑使用Wi MAX等竞争的技术。此外,LTE使用3G的频率,甚至可以使用2G的频率,有较好的穿透能力,保障系统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Wi MAX是由IT界发展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由于没有原体制的束缚,最符合宽带接入市场的需求。由于LTE的出现,可能采用Wi MAX的运营商主要是固网运营商和新运营商。Intel等IT设备制造商是Wi MAX坚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希望通过Wi MAX进入宽带无线接入市场。Intel在未来笔记本电脑中捆绑Wi MAX的承诺增强了Wi MAX的竞争能力。

4 无线宽带网络的网络部署

Wi MAX和LTE的核心技术基本一致,在网络能力和网络部署上也接近,前一段时间,Wi MAX技术的发展情况比较占优一些,但目前LTE的前景又更看好。但未来具体会用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技术会成为主流,将取决于设备产商的力量和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本文以Wi MAX技术为例来进行网络部署讨论。

4.1 网络能力

目前Wi MAX带宽灵活性强和频段尚不确定,假定一种参数配置来分析IEEE 802.16e的网络覆盖能力,以2.5GHz频段、10MHz带宽为例。链路预算时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由于存在阴影衰落的影响,为了保证一定的覆盖概率,必须保留一定的阴影衰落裕量,取阴影衰落储备6d B;快衰落储备是为功率控制预留的功率裕量,功率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快衰落,因此需要给功控预留功率裕量。在802.16e网络中,由于终端可以移动接入,而移动会带来一定的衰落,通过功控可以弥补这个衰落,因此需要给功控留一定的裕量,但是由于802.16e网络功控的频率比较低,所以不需要预留太多的快衰落储备,这里取2d B;Wi MAX网络存在小区间的邻频和同频干扰,干扰的大小与站距的大小、频率的规划、天线的朝向等因素有关,为了使小区内干扰严重的区域能正常通信,就要留一部分裕量。如果频率复用模式为1/3/1,上行预留干扰储备3d B,下行2d B;如果频率复用模式为1/3/3,干扰储备可以减小为0.2d B,但是这样会带来频谱效率降低的后果。链路预算中采用COST-231 Hata模型。

802.16e下行链路的总增益(QPSK1/2)为148.67d B,如果不考虑储备视距传输的情况下,假设终端天线高度为1.5m,基站天线高度32m,用COST-231模型预测的小区半径为1.70km,如果考虑了9.6d B的储备,计算出来的小区半径为0.90km。

对于非视距环境,考虑10d B的穿透损耗,系统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为129.11d B,预测小区半径为0.47km。

上行链路的总增益(QPSK1/2,1/16子信道化)为148.41d B,如果不考虑储备和视距传输的情况,假设终端天线高度为1.5m,基站天线高度32m,用COST-231模型预测的小区半径为1.67km,如果考虑了9.6d B的储备,计算出来的小区半径为0.83km;对于非视距环境,考虑10d B的穿透损耗,系统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为126.8d B,预测小区半径为0.43km。

考虑非视距因素下,在大都市的城区环境里覆盖距离约为500m左右,这实际上是能够满足实用要求的。无线网络设计时,不能单纯考虑覆盖距离,还要考虑网络容量、网络带宽,在为宽带接入的目的下,后者通常比前者重要。如果3G以及B3G在密集城区提供宽带的数据业务时,其站间距也不会小于500m。

4.2 网络成本

因为Wi MAX技术比蜂窝网络系统更加简洁,Wi MAX的全IP技术架构是其获得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Wi MAX成本较其他3G系统要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分析:

1.统一的国际标准

Wi MAX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市场的条件下,既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又保证了市场规模,同时降低了产业链各级产品的成本。同时又具有成本低、易实施的优势,从而使新兴运营商有机会快速切入市场,可带给运营商一个能降低网络部署和运营成本并加速性价比提升的公共平台。

2.不同的发展思路

Wi MAX不必为保持与以前系统的兼容而付出不菲的成本。在系统网络结构方面,不必拘泥旧的业务限制,可以采用完全适应未来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这种架构将极大地提高系统设备和终端的软硬件规模经济性,同时也降低运营商的投资风险和运营成本。

3.专利使用费用

目前Wi MAX还没有完全明确其IPR政策,但Wi MAX专利分散,不会出现一家或少数几家掌控核心技术,漫天要价的局面。

4.3 政策频率因素

就频率资源配置而言,Wi MAX与3G、3G扩充及演进频段和Wi-Fi等已规划的使用频段及即将规划的4G频段都存在冲突,从而必然会面临严峻的频率规划与协调问题。战略定位是Wi MAX频率配置的前提,任何战略定位一定与本国的产业发展及竞争格局紧密相连。如果将Wi MAX定位为3G的补充,则表明Wi MAX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主流市场,但是却给Wi MAX的频率配置和监管带来新的难题。

根据中国的频率分配现状,Wi MAX的频率规划将集中在3.5GHz频段上。在此频段中,有3300~3399.5MHz和3531~3600MHz共168.5MHz尚未分配的通信频率,如果考虑到已招标分配的3399.5~3531MHz地面固定接入频率,从3300~3600MHz共300MHz频率,成为业界注目的Wi MAX的目标频率。

5 商业模式分析

并不是所有受到用户欢迎的业务都能够给企业带来盈利。固定互联网上的很多业务,如即时通信、P2P业务虽然发展很好,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迄今为止固网运营商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WLAN在全球爆炸式的增长,受到了公众广泛的欢迎,但是曾大张旗鼓建设WLAN热点覆盖的运营商也没有从中直接获利。为此,无线宽带接入业务的设计也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保障,否则也将面临类似互联网和WLAN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我们以北京为例介绍网络建设、业务开展分析,假设在北京部署2.5GHz的Wi MAX网络,覆盖四环以内(暂不包括西南角)的中心城区、机场以及机场高速路。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高速、廉价的数据业务,包括互联网接入,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同时为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安全应用的支持。

该网络由25个基站构成,每个基站覆盖半径为2.0km,面积10.8km2的区域。四环内部署21个基站,机场1个,每基站3个扇区。从四元桥到机场共16km的公路上部署3个基站,每基站2个扇区。整个网络共需要72个扇区。每个扇区通过E1线路与核心网联接。根据不同城区业务需求的不同,30%的扇区配5条E1线路,40%的扇区配3条E1线路,其余30%配一条E1线路,共计216条E1线。核心网部分在利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以适应Wi MAX网络的需求。假定基站设备及天线、馈线,以平均每扇区78 000元计算,共72个扇区;设计、施工、监理及基础建设费用按照基站等设备的15%计算。传输线租金包括租用216根E1线路租金(每年年初支付),则总费用为1 500万左右。

网络投入使用后,每年的现金流包括流入用户的使用费和流出运营维护费用。其中设备维护费用按照基站设备成本的1%计算;加上传输线路等一年约900万左右。

网络部署后,主要提供接入服务。整个Wi MAX网络的业务分为个人数据业务和企业数据业务。就个人数据业务来说,第一年假设13700个人用户。参考ADSL及随E行的交费,推出如下五种套餐:5元/月、10元/月、50元/月、100元/月、180元/月;预计用户分别为5 000、5 000、2 000、1 000、700。另一方面考虑企业数据业务,估计企业用户数为个人用户的1/200,而企业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资费高于个人用户,收入占比为2比3。第一年共计收入约为900万左右。

假设每年通过发展更多的用户,收入每年增加,之后四年增长率为10%、12%、15%和15%。网络的运营维护成本保持不变。假设资本的年投资回报率为12%,截至第五年净现值总和超过本项目部署投资。

6 结束语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固定通信服务还是通信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支撑,也是主要的通信方式,但是移动通信取代固网已经露出了端倪,未来的十年迎来了移动通信的大发展,虽然移动话音业务一直是移动运营商的支撑,移动数据业务更有取代之势,但是移动数据业务始终难以逃出实质性赢利少的宿命,以前看足球比赛久攻不下时,常招挫败,但愿移动数据业务不会如此。

今天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许随身多媒体服务、信息服务才是最终的需求,追求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和快乐体验是人类的本能,而通信的永远在线并非必需。这为随时随地提供互联网接入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赢得了发展机会。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应用的研究出发,提出了无线宽带技术的目标应用为移动互联网。并对来自于电信领域和IT领域的无线宽带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以WiMAX为例进行了网络部署分析,考察了无线宽带接入网络的网络能力、成本及频率资源等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无线宽带业务的商务模式。

关键词:无线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系统,通信

参考文献

[1]何廷润.WiMAX频率分配面临重重困难.中国电子报

8.农村无线宽带进村入户的解决方案 篇八

结合中国的国情,针对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等条件下宽带入户的普遍性难题,只需在每个行政村架设一个无线宽带接入基站,就可以为居住在基站周围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住户提供宽带接入,进而使用户接入互联网。这种新技术,基站价格低廉,只有手机基站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安装架设简便迅捷,更主要的是大

大降低了用户端的成本,整个系统的综合优势非常明显,非常适合在中国农村广泛推广。

1、宽带入口的解决方案

(1)光纤或其他宽带到村的情况

农村无线宽带入户系统的建设,在宽带端口已到村的情况下,只需选择村庄的一个制高点,安装无线宽带接入设备(AP)和配套天线,就可以完成对整个村庄的宽带信号覆盖。

(2)本村无宽带端口但是临近地区已经有宽带端口的情况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有些村庄光缆或者其他宽带端口无法到达。如果在距离此村庄30公里范围内有此类宽带端口的话,这时可以安装无线网桥设备,以无线桥接方式,将宽带端口从远端连接到本村,然后同样安装无线宽带接入设备(AP)和配套天线,就可以完成对整个村庄的宽带信号覆盖。

(3)本村无宽带端口而且附近也没有任何宽带端口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已经覆盖全国的IPSTAR宽带卫星接入。只需要在村庄内合适的地点架设天线直径在80厘米到180厘米的专用双向卫星宽带接入地面站及相关的设备,即可获得多达4Mbps的宽带接口,然后再同样安装无线宽带接入设备(AP)和配套天线,就可以完成对整个村庄的宽带信号覆盖。

2、村内的宽带信号覆盖方案

(1)用户较为集中的覆盖应用

用户不断增多,或扩容后的情况下,一套以上设备分别对指定区域提供信号覆盖。

(2)用户较为分散的覆盖应用

用户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一台宽带接入设备连接两个定向天线,对两个区域分别进行覆盖。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也只需要增加设备的数量来完成网络的扩容。

当基站的选点在村庄的中央时,可以采用全向覆盖。这时,无线宽带接入设备只需要连接全向天线就可以对整个区域进行覆盖,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的各种实际应用方案还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配合应用。真正做到对整个区域的完全无线覆盖,消除信号盲点。

3、用户端接入方案

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用户端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廉。农户使用的电脑只需外接一个无线网卡,搜索到村里的无线宽带网络信号后,建立连接,就可轻松高速上网了。

4、网络的管理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下一篇:项目管理与流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