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12-10

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共12篇)

1.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党的xx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xx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把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xx市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以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为xx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关系双辽市全局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增强城乡经济活力,实现双辽县域经济突破的战略之举。为此,在赴长江三角洲考察学习期间,围绕如何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认真解读和吸纳了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市的政策意见精华内容,结合xx市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思

考意见:

一.放开政策,放开手脚。

可以说,哪里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里的经济总量增长就比较快,社会就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县域突破、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民创业是掀起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高潮的基矗发展的关键是观念和行动。我市在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硬件条件(资源、气候等)不差,差的就是外部环境(社会~、人们的观念等),在号召全民创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行动起来,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要使各级领导从允许民营经济发展转变到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来;使各相关职能部门从消极的“管”转变到积极主动服务上来;使广大群众从“小富即安”转变到积极创业上来。进而,使我市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要通过制定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允许私营个体经济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投资创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教育后勤设施;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化项目和科普、旅游、民政社会福利设施。建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市财政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创业辅导和服务、提供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服务、提供教育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标准与检测服务、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等。加快形成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市可安排部分财政性资金,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双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对其他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现有归属原投资部门管理的界限。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担保机构的风险分但问题,贯彻银行、担保公司、地方政府(财政)三方合理分担办法。

三.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

要积极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把私营个体企业家培养纳入到全市企业干部培养计划,鼓励私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私营个体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在调干、调工立户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流向私营企业的人员,原单位要按规定办理工作调动和有关保险结转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障碍。

四.加强对私营个体企业的引导和规范。

引导私营个体企业规范发展。私营个体企业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自觉做到守法经营。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定期进行财务预(决)算,不做假帐。不断强化质量监督和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确保产品合格,服务到位。对私营个体企业要加强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企业信用记录档案。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数据库为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资料库,根据企业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纳税信用和法人行为信用等情况,实行企业信用记录备案查询制度。建立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信用透明度和知名度,要由资信评估机构对私营个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级,对信用度高的,可优先获得贷款支持。

2.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保定市,蔬菜,产业,问题,对策

保定市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目前蔬菜种植总面积2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5万亩,总产近900万吨,年产值近90亿元,已成为种植业中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是保定市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尤其是设施蔬菜高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07.45万亩、平均亩产3 457公斤、总产量717.2万吨,2015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23.31万亩、平均亩产3 981公斤、总产量88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加15.86万亩、524公斤/亩、171.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6%、15.1%、23.9%。本文根据对保定市蔬菜主产区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当前保定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为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保定市蔬菜发展指导规划(2010—2015)》,确定了“稳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努力开拓京津及外埠市场”的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线、三区、十大蔬菜基地”的重点发展区域,每个县抓一个500~1 000亩的成方连片蔬菜标准园。目前,全市建成环京津的涿州、定兴和涞水3个省级蔬菜示范县,累计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基地18个,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3.3万亩,总产88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6.2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2. 区域特色更加突出。

全市形成了定兴、涞水环北京的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满城、顺平设施为主的草莓生产基地;清苑、容城设施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徐水、望都无公害西红柿基地;清苑拱棚蔬菜基地;蠡县、高阳、清苑麻山药基地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

2015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5.6万亩,塑料大棚27.8万亩,中小塑料拱棚31.6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52.8%,产量占总产的58.7%,产值占总产值的68.3%,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4. 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定兴县连续三年实施了省级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涞水县实施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蔬菜基地县建设项目;保定市共有17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公司)实施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化创建(含3个食用菌园区)项目,23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公司)实施了省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含5个食用菌园区)项目。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丽蚜小蜂等生态防控技术在规模园区基本普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方面取得跨越式进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种植规模分散。

蔬菜总体规模较大,但集中度不够,成方连片种植面积小,种植品种多、单体规模小,区域性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较少,规模效益不够,市场话语权较弱,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推广投资大,支持力度小,限制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2. 设施生产能力低。

设施面积所占比重偏小,特别是高档日光温室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左右。新建设施土地利用率低,早期温室建造标准低、设施结构不合理,抗灾防灾能力弱,操作空间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升级改造支持力度不够。

3. 支持产业创新不够。

当前,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中以50岁以上老人和妇女偏多,青壮年比例偏低,菜农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弱。设施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栽培基质化、管理网联化等新技术开发支持力度低、推广普及程度低,吸引知识青年从事蔬菜产业的力度不够。

4. 产业化程度不高。

种植多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农民参与合作经营的热情不高,全市仅有20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不完整,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存在依靠引进外地技术员、施工队、经纪人和配套物资来发展本地蔬菜产业情况。

5. 品牌效益偏低。

蔬菜生产加工出口规模企业少,具有品牌的知名实力企业更少。传统的知名地域蔬菜产品不少,但区域性拳头产品和真正能打入京津现代化高端市场的知名品牌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蔬菜产业壮大发展和农民的种植效益。

三、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把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产业来抓,充分发挥保定地缘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制定一套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持续政策措施,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统筹使用农业、水利、财政、金融、电力的扶持资金,形成以农民、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良性投资结构,破解发展难题。

2. 促进集中规模化发展。

建设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按照“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筛选确定1—2个指导品种,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单一种类向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争创单品生产规模大县,提高单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培育地域知名品牌。

深入挖掘传统优势特色品种,整合现有品牌,根据本地区域种植特色,每个县市主打1—2个品牌,解决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拳头品牌市场优势的问题;选择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特色鲜明的主导产品,通过集中扩大规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国内外叫得响的保定名牌产品;帮助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实现由无(无公害)到绿(绿色)到有(有机)的升级换代。

4. 推动高端设施升级改造。

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300万亩高端设施的机遇,以蔬菜产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万平米以上的高端智能温室,市级和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0亩以上连栋智能温室。同时,规范适宜推广的普通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标准,设施结构向大跨度、大体量方向转变,方便机械化操作,提高棚室保温、防灾效能,培植本土设施建造专家技术队伍。

5. 推广智能自动化控制。

在蔬菜集中产区稳步推广物联网控制技术,实施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的自动检测预警和保湿被卷放、通风口开闭和遮阳网收放的机械化操作。推广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定时、按需浇水施肥。加大小型专用农机具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菜农农机装备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6. 延伸蔬菜产业链条。

全面实施市场升级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批发市场、规范整合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市场档次;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高京津市场占有率;采取“走出去”战略,注重对外销区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参考文献

[1]刘妍,宗义湘,闫凤岐,等.河北省蔬菜产业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研究[J].长江蔬菜,2015,(17):4-8.

[2]齐皓天,高群.当前蔬菜产业补贴政策措施、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5,(6):1-6.

3.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共有23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0家,面粉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企业6家,油脂精炼企业1家,粮食纯购销企业3家,粮食储备企业1家。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中小粮食加工企业7家,其中饲料加工企业6家,油脂加工企业1家。

(二)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一些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多年的原始积累和滚动发展,已不满足停留在小规模和粗加工上,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加快了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在生产、销售和利税等方面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效果。

(三)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随着我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大米、面粉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调动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全县小麦产量逐年递增。

二、制约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问题

利津县粮食加工企业与前些年相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不能将办企业当成一种追求和事业,仅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合作共赢意识淡薄,对政府产业政策不关心、不了解、不研究,经营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既想克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又缺乏足够的魄力、勇气和能力。

(二)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在创办初期,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并且这种家族式管理在创办初期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企业逐步的发展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的不适应性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三)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多数企业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现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尤其是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几乎没有专利技术和专利技术开发能力,这也造成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主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全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企业主,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0%左右,大部分企业主只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这就导致了他们思路不够开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五)融资渠道不畅通。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等现象。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融资政策难以惠及,导致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融资难问题逐年加剧。

(六)原粮供应不足,产品销路不畅。全县大米加工企业的原粮供应有80%依赖外地购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以及江苏等地,只有20%依靠本地供应,随着原粮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

(七)粮食深加工发展水平较低。从生产能力和品种结构看,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和发达地区粮食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全县粮食加工目前还只处于初加工,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例如天成同发饲料加工企业只是以生产加工鸭饲料为主,产品品种过于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八)粮食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许多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大都是初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和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始终在低水平中重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毫无竞争力可言。

(九)品牌优势不强。影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品牌优势不强,企业主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只重视产品销量,如大米加工企业多为贴牌生产,认为只有单纯的销量才有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生存的命脉——品牌的创立、保持和保护。企业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主应该具有这种意识和准备。

三、对加快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发展优质稳定的粮食加工原料基地。我县粮食加工企业在市场上要占有立足之地,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粮食加工原料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在土地流转上鼓励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小麦、玉米等生产基地,引导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合作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稳控本地粮源,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二)大力培育粮油批发市场。在搞好全县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拟定全县粮油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按照“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购销户参与”的发展思路,探索粮油批发市场建设新机制。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粮油仓储、加工企业,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形成以粮油仓储为基础、加工业为龙头、物流为中心、功能配套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三)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可以与县粮食储备库开展购销联合,一方面发挥县粮食储备库在仓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在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出行业整体优势。

(四)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按照市场主导、政府调控、依托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机制、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鼓励各类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县内各类粮食企业入市做好夏粮、秋粮收购,全力掌握本县粮源的同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到县外粮食主产区开展委托收购、订单收购和建立生产基地。

(五)重视产品升级,实施品牌战略。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应把产品上档次上水平,要在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方面下功夫,从而创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六)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资金投入是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化的前提,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倾向,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投入,扭转重视农业产前、产中投入,忽视产后加工投入的局面。

(七)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壮大企业规模。除政府应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投资力度、政策倾斜外,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引城乡个体私有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等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4.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5 22:31: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对X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XX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富裕县,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富,财政穷”成了对XX的形象概括。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全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本文想就此问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谈点粗浅认识。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

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

5.*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石县民营经济调查组

为切实掌握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探索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对策,最近,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取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分析统计资料和到企业调查等形式,对全县民营经济进行了详细、深入和理性分析,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外地差距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秘书网网址:6636.bak.cn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1996年县级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改革启动,到2003年乡镇、集体企业清盘扫尾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比重迅速攀升,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1、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民营户数不断增加。截至到2004年底,全县注册民营经济户数9432家,比2003年增加20.8%,比1996年增加1.14倍。其中私营企业280家,比200

3表一:我县民经济户数占全县企业户数比重

年增加25家;股份企业256家,同比2003年增加营46家;个体工商户8874家,同比2003年增加351家(见表一);总注册资本13.8亿元,民营从业人员2.61万人,同比2003年分别增加9.3%和10.2%。二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近些年发展,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升。到2004年底,我县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分别为1.9亿元、8.7亿元和9.2亿元,其比重分别占15%、55.6%和57.6%,与1996年相比,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比重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县民营经济成分最高是餐饮零售业,占89.8%,最低是农业,也占到了20%。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已占据了重要地位(表二)。

2、自身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资料,到2004年底,全县登记为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150万元,远远高于1996年的34万元。目前,在全县38家规模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31家,比重达81.5%。在规模民营企业中,总资产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有3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的达到了10家(详细名录见表三)。二是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4年,民营企业完成技改投资8560万元,同比2003年增加了25%,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有一定增强。今年科峰公司完成了“网络传输图像监控器”样品设计,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环能

表三: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

公司自主研发“煤矸石发电技术”已应用生产;宝川公司研制成功F3000型中巴车连杆和F7100轿车连杆;宝亿公司研发出了6种国际国内知名轿车用连杆等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也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县有九峰实业等3家民营企业已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经济外向度有了质的提升。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民营经济做到了率先进入,目前全县有4家民营企业产品开始直接或间接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世运针织厂针织产品全部外销,九峰实业取得供港活猪注册证,年均向港供应活猪近5000头,宝川、宝亿公司生产出新型轿车连杆,并开始向大众、雪佛来等国际品牌轿车生产商供货。

3、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一是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邮政、电力、电信、石油、烟草、自来水等国家专营和垄断行业外,我县民营经济几乎延伸到全县经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目前正大量进入公共事业部门,特别是在公共交通、电力、教育、以及管道燃气等居民生活领域,民营资本开始形成新的投资热潮,有力支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对县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越来越大。2003年我县民营经济增长速度高达22.6%,比县域经济增速快10.8个百分点。今年尽管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达15.7%,比整个县域经济发展速度高3.3个百分点。经测算,在今年预计12.4%县域经济增速中,至少有6个百分点是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见表四)。三是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民营工业经济没有历史包袱,具有体制、机制等优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十分良好。据统计,2003年,在县域工业企业中,民营工业以17.6%的资产,产生了59.7%的工业总产值、71.4%的工业利润、38.7%的工业税金,同时还支付了73.3%的工人报酬(表五)。四是初步形成了一批县域工业支柱产业。数据显示,我县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力、采掘、建材、食品加工、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六大行业,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和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这六大行业的民营企业占153家和27家,其比重分别达到了75.3%和71.1%(见表六)。

4、有力推动了我县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我县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作用。一是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这一点特别是在农业民营经济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在双佳农牧公司,目前全省范围内有1600户为其养鸡,每天出笼活鸡达到25车以上,每年养鸡农户总收益就达3000万元。二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缓

钱,工行反而因银根紧缩提前收回了15%的贷款。目前,真正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是信用联社,但由于实力有限,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加之目前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尚不具备,利用股市、债市以及商业票据融资十分困难。目前,我县民间投资主要靠自筹,多数是依靠个人储蓄或者是高出国家法定利率几倍从社会上拆借,或是直接向职工集资借款,年利息大多在1分以上,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财务成本高、运行风险大等弊端,严重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据人行统计,今年全县民营企业申请的银行贷款额,仅有20%左右审批落实到位。前些年尽管银行惜贷,但由于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积集了大量民间自有资本(包括政府注入补偿金),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维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今后几年若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预见,我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大大降低。

3、生存发展环境不优,利润层层盘剥。有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公仆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代理人意识”,导致审批两头(即政务中心和审批机关)跑、乱罚款、乱收费、乱执法、多头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落实出现了严重“肠梗阻”。一个企业反映,今年来,他收到要求赞助的部门达5个之多。还有一个企业老板反映,一个案子拖了好几年某局就是不结案,办案人员还公然说:你一下子赚那么多钱,怎么搞也要给兄弟分几个。更令人愤怒的是,有的部门不但不服务,还专门给企业“下套子”。在新铺乡调查时,企业办的人就说,某局执法人员去年12月份就到该乡某厂去检查过,明知商标快到期,执法人员就是不告诉他,今年4月一过期,一纸罚款通知书就送达该厂,经求情最终还是罚了15000元。还有一个企业在主管部门默许下由他人代签股东变更文件,后又拒不认帐,被罚款4万元,最后在该企业起诉后协商以1000元了结。此外,近年来,省市县三级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从基层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落实过程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将优惠政策束之高阁。许多老板提出,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对企业的承诺一定要落实,不落实不如不制定、不承诺。

4、企业总体素质不高,发展战略不清。总体上看,我县民营经济良莠不齐,大多数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形象欠佳。一是民营老板素质较低。目前我县企业老板大多在40多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偏低,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统计,在现有203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不足50人,仅占25%。同时,在实地调查时我们感觉到,真正对自己企业发展有战略眼光、清晰的思维和独到见解的人不多,因而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大市场,缺乏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能力。二是管理方式滞后。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自身特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采取个人独资制、合伙制等形式,无疑是合理的。但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以后,这种管理体制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如在我县203家年产值50万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中,真正按照公司法规定形式进行管理的只有36家,仅占17.7%。三是企业高级人才缺乏。这次调查,几乎所有民营老板都谈到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科峰电子公司计划明年生产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影像信息存贮传输系统,但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技术人才都严重短缺,该公司老板对这个极具市场前景的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缺乏信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县实施“三化一拓展”战略的关键五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大好机遇的五年。未来五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坚持“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方针,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三类民营企业,迅速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全民营经济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发展目标是:全县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5.3亿元,力争占全县GDp总额(按年增长12%计算)的比重达60%,所创工业增加值占全县85%以上,所提供税收占全县55%以上,所解决就业人数占全县城镇就业人口70%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民营企业2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15家,产生1家以上民营企业集团,实现民营经济总体规模有大幅扩张,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发展实力有显著增强,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发展重点是:

1、围绕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强化招商引资。我县民营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实现加速发展的动力不够,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快速扩张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因此,要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通过资源招商、节会招商、环境招商,切实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老板、大项目,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此迅速壮大县域民营经济规模,加速我县民营经济发展。

2、围绕激活民间存量资金,催生地方金融。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开始全面收缩县以下贷款业务,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导致县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严重“缺血”。为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当前之计,一是支持以县信用联社为主的地方银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以金融担保、金融租赁为主的各类地方金融服务公司;三是大力引进省内外诸如光大、民生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以此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3、围绕发挥民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湘西北山区物产资源大县和民营经济小县,必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主动承接大武汉和长株潭区域经济辐射,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因此在民营产业发展重点上,要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围绕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做文章,切实改变当前资源粗加工的现状,大力培育电力、矿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旅游、教育等民营特色支柱产业。

4、围绕转变民营增长方式,突出工业先行。工业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壮大第三产业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民营工业化进程。当前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民营工业的外部条件;二是抓好区域工业合理布局,降低民营工业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做好全县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5、围绕提高民企竞争能力,狠抓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显示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工业龙头企业还是农业龙头企业,都会大力促进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通过挂牌保护,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向外发展,支持做大做强。

四、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1、凝结共识,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舆论保证。面对当前全国范围内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民营经济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因此,全县上下要形成“民营兴县”“民营强县”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在其作用意义、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凝成共识,达成一致。一是将民营经济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作为。要结合我县当前实际,深刻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淡化公私区别,摆脱姓资姓社困扰,只要依法纳税,照章经营,促进就业,就应果断予以支持、予以鼓励、予以保护,促使他们加快发展。二是贯彻“先予后取、重点扶持”的发展原则。总体上看,我县民营企业相对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相比,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早期阶段,数量少、规模小,体质差,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哪个部门都可以将其掐死(一民营老板语)”。因此,对待中小民营企业要像抓林业“封山禁伐”一样,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严禁各职能部门随意上门执法。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上,要根据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实施重点扶持,做到“五年磨一剑”,坚持不撒胡椒面,促进其率先发展。三是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民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反对“唯书唯上”,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同时坚持“先破后立”,实施“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规范”,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敢于在法律规定的灰色地带进行适度的探索,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扫平道路。

2、整合资源,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要摆正位置,创新机制。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当前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石门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民营企业制度。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各联系一家民营企业,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归并职能,理顺体制。建议成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切实发挥“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职能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经贸局,并作为专门抓民营经济工作的统一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县有关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三是改善领导,加强宣传。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助、少设障的要求,改进服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提高民营老板的政治地位。大力发展民营老板入党。在各级人大、政协换届选举中,进一步提高民营老板数的比例,并力争在县人大、政协副职安排中实现零的突破。充分发挥国家舆论宣传工具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民营企业发展典型,少报道会场多报道工厂,少报道官员多报道老板,特别是要报道民营老板的艰辛创业历程,从思想上消除部分人“仇富”和“患不均”的观念,在全县上下形成“创业光荣、创大业更光荣”的意识。

6.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农民股份公司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股农民的社会身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市场活动主体资格,入股农民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股份公司成立以来,他们主动找市尝闯市场,并真正进入了市常卧里屯乡德义农业开发股份合作公司现有股东20个,股本总额20万元,集中经营土地336亩。2003年,该公司种植元葱100亩,亩产3000公斤,全部销往俄罗斯,每公斤价格1.60元。与此同时,栽种林木50亩,青贮饲料50亩,育苗棚室5栋,其他粮食作物131亩。当年,公司实现纯收入28万元,入股农户每股分红280元,每月工资600元,实现户均增收7500元。2004年,该公司元葱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年末公司实现收入44万元,每股分红440元,入股农户增收近万元。农民参加股份公司,按订单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不仅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卖难”的问题。

农民股份公司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农业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局面。农民股份公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自愿入股,把零散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农用机械设备出现了剩余,变卖这些闲置设备所得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羊草镇众鑫蔬菜股份合作公司的10个股东,原来每户都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组建公司后只需4台,这就减少了60%的农机具投入成本。

农民股份公司以现代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农民的共同富裕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公司通过利益连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使“小舢舨”变成了“大轮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单一靠土地为生的格局难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非农化程度,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使农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土地入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农为非,或外出打工赚钱,或就地联合创办加工业、流通业等,这就形成了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双重”收入的格局。据统计,目前安达市外输劳动力达52400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额的38%。该市新泰苇业有限公司,就是由45户农民自愿出资创建起来的,拥有生产加工设备85台套,2003年加工工艺蔬帘130万片,实现产值230万元,税金20万元,利润80万元,每股分红2万多元。

通过调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股份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起步成长阶段,需要正确组织引导,不断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因势利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深化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农民,不仅肩负着全面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安达市农民股份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精心谋划,组建专门机构,确定专门领导,负责指导农民股份公司的规划、启动、运营、管理、规范。同时,抓好试点,培养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渐次推开的工作运行格局。有关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环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把新组建的公司扶活扶大扶强。

解放思想,为农民股份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要使这一经济组织大面积推开,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努力为其发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既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形成良好的~引导氛围,又要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出台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支持、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兴办股份公司的积极性。

把握关键,在提高农民股份公司成功率上下工夫。推广农民股份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防止出现大哄大嗡的现象,否则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包括这一尚处在萌芽状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应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不能搞“拉郎配”,更不能搞“一刀切”,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选择项目要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市场前景;选择带头人要看其是否有经验、有威信、有能力、有开拓精神,选择筹资模式要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前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有步骤地把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工作引向深入,逐步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

7.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平凉,林果产业,调查,思考

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 辖一区六县, 总人口22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 总耕地面积37.2万hm2。境内海拔适宜, 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得天独厚生态条件。

1 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

至2011年底, 平凉市林果面积达到12.2万hm2, 其中苹果10.5万hm2。建成万亩乡镇56个、千亩村459个, 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5%、30%, 农民人均林果面积613m2。培育了一批整乡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产业效益显著的林果乡镇和林果专业村。

1.2 标准化管理普遍推广

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hm2、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35.6hm2、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260hm2、出口创汇基地5000hm2、绿色食品9个, 创建国家级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12个, 建成万元果园4667hm2、优质丰产果园2.33万hm2, 优质果品率提高到64%。

1.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市县乡科技服务网络, 成立了市级果树专家组, 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76个, 建成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平凉综合试验站、市级果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平凉金果信息服务平台和3个果品电子交易市场。拥有林果业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 农民技术员1.2万人, 注册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

1.4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2011年, 全市果品总产量90.7万t, 总产值21.6亿元, 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 全市果业收入超过27亿元, 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1400元, 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

2 林果产业带动农村综合发展效益明显

平凉市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产生了多方面的显著效应。

2.1 推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把经营工业的思想理念用于发展林果产业上, 通过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建设、包装加工、仓储营销、农资采供等产销协会, 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业布局零乱、经营管理粗放转变为统一规划布局、规模连片栽植、精细化科学管理, 形成了种苗繁育、综合管理、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市场营销紧密衔接, 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2 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全市挂果园面积6.02万hm2, 其中苹果4.53万hm2, 667m2产值最低1200元, 最高的4万多元, 相当于小麦产值的2~60倍。

2.3 推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林果产业纯收入784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21%。静宁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350元, 占总收入2682.39元的87.6%, 有14.5万人依靠林果产业脱贫, 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2.4 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林果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交通运输、劳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35万人常年从事林果业生产管理, 有的县由劳务输出大县转变为季节性输入大县。

2.5 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全市林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2.6%。由于种粮面积压缩, 农作物病虫害减少, 化肥、农药使用数量下降, 减轻了对土壤、水体的破坏和影响, 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发展林果产业的主要做法

3.1 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考核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覆盖全市的大产业和大项目, 把林果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 由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考核, 兑现奖惩,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配班子、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为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2 科学规划布局, 精心组织实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研究制定了《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全市林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确定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为全市林果产业优势开发区, 把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85个乡镇作为主攻重点, 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以年均1.3万hm2的速度扩张递增, 使林果产业由川塬区向山台区延伸, 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

3.3 健全完善政策, 加强服务扶持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分别实施的原则, 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 整合部分林业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林果产业发展。对农户苗木购置实行定额补助, 对龙头加工企业优先给予贷款, 享受财政贴息政策。形成了财政引导、银行扶持、社会融资、群众投入、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大幅度增加林果产业投入的新机制。

3.4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

认真制定实施了《“平凉金苹果”地方标准》、《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GAP基地认证标准》等11个方面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种苗繁育、树型优化、测土配方、均衡施肥、抗旱保苗、综合防控、单果管理、贮藏保鲜、果品加工”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林果重点村每户都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指导者。与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5 兴办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吸纳民间资本, 引导果业大户、经销客商兴办龙头企业200多家, 其中11家拥有自营出口权, 进—步拉长加粗了产业链条。围绕贮藏保鲜, 建起了以常津、陇原红、元通、兴隆等为代表的一批果品贮藏营销企业, 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亿元, 建成现代化气调库4座36孔, 贮藏能力2.6万t, 为甘肃省第一家国家级涉果龙头企业;围绕包装加工, 大力发展纸业、果袋、发泡网、果箱等关联企业, 静宁县恒达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黄板纸、瓦楞纸2000万m2, 纸箱2500万只, 产值超过1亿元, 位居西北五省区首位, 进入中国包装行业百强;围绕果品深加工, 建起了怡香果醋、林源果酒和恒兴、通达果汁等一批龙头企业, 年加工果品26万t;围绕做大做强, 组建了平凉金果集团, 拥有7家成员企业及4个果业协会, 为果品生产加工出口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

3.6 实施品牌战略, 拓展营销市场

在市内多次成功举办果品交易会的基础上, 多次参加上海林博会、深圳果蔬会、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等大型果蔬展览会和节会, 大力推介品牌、洽谈合作项目, 提高了“平凉金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成纪富士”和“泾龙牌红富士”先后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二十强县”、“中国苹果之乡”, 泾川县被评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通过就地销售、订单销售、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方式, 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城市。“平凉金果”在已进入俄罗斯、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 成功跻身于欧美高端市场。

4 发展林果产业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4.1 发展林果产业大有可为

甘肃省国土面积大,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多年的努力, 南部核桃、花椒、东部苹果、中部梨、河西葡萄等, 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只要突出重点, 集中突破, 林果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

4.2 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为真正做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 所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和正确的政绩观,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善谋发展, 多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促开发的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作为为民造福谋利之事,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坚持不懈地抓落实。

4.3 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8.对高校档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档案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是2010年4月在原校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的,隶属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共收藏淮南矿业学院、泰安煤矿学校、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财政学校、泰山科技学院7个档案全宗档案94042卷。管理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产品、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实物、干部人事等13个档案门类,具有纸质、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的档案。目前已建成门类较为齐全、馆藏较为丰富、管理较为规范的“省特级档案馆”。

档案利用作为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以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7个全宗档案为调查对象,对1998年~2011年十四年间的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探索利用工作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1相关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1.1档案利用率调查。档案利用率,通常是档案界用以衡量档案利用工作成绩的标尺。利用率是个量化概念,指被利用档案的卷、件等的绝对数量占馆藏总量的百分比;或在某一时段利用者在特定人群范围内所占的比率,简言之,就是用数量来评价档案被利用的程度,通过利用人次和利用卷次两个指标来衡量。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1998年~2011年档案利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1998年~2011年十四年间,档案馆共接待查档利用14397人次,平均每年1028人次;提供档案资料59781卷次,平均每年4270卷次,平均每年所调用的档案数量不到馆藏总量的10%。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1年档案利用卷次节节攀高,利用人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上看,档案利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利用率的高低与馆藏量的大小并不成正比关系[1],利用人次与利用卷次之间也无特定关系。

1.2档案利用目的调查。档案统计年报表根据档案利用目的又分为以下几类: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和其他。1998年~2011年,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资料卷次分类统计如下表所示。

经统计得知,编史修志利用档案9836卷次,占利用总量的16.5%;工作查考利用档案32324卷次,占利用总量的54.1%;学术研究利用档案394卷次,占利用总量的0.66%;经济建设利用档案1206卷次,占利用总量的2.02%;宣传教育利用档案522卷次,占利用总量的0.87%;其他类利用档案15499卷次,占利用总量的25.9%。十四年间,工作查考利用一直稳居利用榜首,尤以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1年为最。编史修志利用特点显著,利用的高峰与低谷转换突兀。十四年间,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11年凸现三次利用高峰,致使这三年利用量统计数据总体偏高,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和时效性;经济建设类与编史修志类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波动幅度稍弱。其他类主要是对个人档案利用的统计,2009年前,学生学籍档案是该项的主体,利用量逐年稳步提升;2009年后,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计入此类,导致这一年其他类的数据有显著增长。以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为目的的利用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两者的年平均利用量在30卷左右,而且,分别有两年出现了利用的空白点。

1.3调查情况分析。统计数据表明,一定时期以来,高校档案就利用主体而言,主要是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目的多是“工作查考”,着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而师生等个体利用者较少,突出表现了传统档案利用工作的特点,这种状况延至2006年出现重要转折,广大师生及校友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逐渐成为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取向之一。

1998年~1999年,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山东矿业学院积极争取省市领导的支持,拟建设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为组织申报和专家论证,调用了大量的依据性档案材料,致使这两年的利用率略高于2000年和2001年。2001年,学校在青岛建设新校区,济南、泰安两校校区改造,使得前后几年时间内,对财会类和基建类等档案的利用需求大增;2008年,学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基本完成,利用随之减少。2006年,学校举办庆祝建校55周年活动,校庆筹备组从2005年即开始部署工作,为编写校史、布置校史馆等工作,急需学校建校初期、前期的档案材料。校史编写组一行4人连续查档4个多月,调用档案馆库存各全宗各载体的大量档案。2011年,学校建校60周年大庆,档案利用再次提升。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利用档案3288卷次,2006年,4700卷次,2011年,1112卷次,分别占全年利用总数的47.5%、54.6%和18.2%,而2005年之前、2006年~2011年之间利用卷次较少,说明编史修志工作具有临时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的利用量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6年,原因是刚刚过去的55周年校庆,已经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无疑降低了这次档案的利用需求量。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为补充完善评估支撑材料,学校各部门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在档案馆调阅、复印了大量材料,因而,2007年,档案利用总卷次和工作查考类利用均出现高峰。

2006年,个人档案的利用首次突破一千卷次,成为档案利用新的增长点。2008年实施的《高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加盖高校档案机构公章的档案复制件,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致使个人档案尤其是教师档案、学生档案的利用涉及面越来越广,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档案广布在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出版、声像、实物、基建、人事等档案门类中,教师在深造、职务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结题、报奖、买房贷款、遗产继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凭证作用。学生档案主要集中于教学类档案中,包括新生录取名册、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表、登记表、奖惩、学籍异动等,其中,学籍档案是学生国内外求学求职、学历学位认证的重要依据[2],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重要。2009年~2011年,个人档案利用已连续三年超过以工作查考为目的的利用,成为档案利用的“重头戏”。

以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为目的的档案利用长期居低不上。山东科技大学是以理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科研工作活跃,科研成果丰硕,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查考价值。但由于科研档案一直属于未开放档案,利用者仅限于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形成者本人,他人利用必须由科研管理部门签字盖章或经档案形成者本人同意,严重制约着此类档案的开发利用。宣传教育类馆藏亦很丰富,山东科技大学有着60多年的建校历史,60多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有文字、声像、图片、实物等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集历史性、直观性、原始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富含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但宣传教育工作效益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特点,成为此类档案不被重视的深层原因。据查询,十四年间,所提供的利用主要是配合学校55周年、60周年校庆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活动进行的。

总之,档案利用率不论从人次还是卷次上看,总趋势具有逐年上升的特点。从利用目的看,利用情况并不均衡,不遵循统一的利用规律,而且不同利用目的的档案利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了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既与学校中心工作的运行紧密相连,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

2思考与建议

2.1主动做好超前利用服务工作。以工作查考为目的的档案利用,不论今后还是将来都是档案利用的主体;经济建设和编史修志的利用虽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其作为学校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从本质上看,二者也具有工作查考的性质。如何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提高此类档案的利用水平?笔者认为,进一步强化超前服务意识是不二之选,如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重大纪念活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分析档案潜在需求,提前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超前安排档案工作目标,主动做好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工作。

2.2加大档案的开放和开发力度。针对档案利用效益总体过低,尤以学术研究和宣传教育为目的的档案利用远远滞后于馆藏建设的现状,加大档案的开放和开发力度。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科研人员一半以上在高校,80%以上的科研成果由高校承担完成,科研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人员实力和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今天,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防抄袭剽窃手段更加完善,开放不涉密的科研档案(对确需保密或有产权归属的档案,档案馆应注明特殊标识,单独存放,严格遵守查借阅审批手续)进行学术研究、规范培养科技人员是完全可行和非常必要的。对宣传教育类档案,档案部门要转变“坐等服务”的传统观念,利用馆藏宣传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担宣传教育重任,担当档案利用主体角色。开发资源,加强编研;引进“外智”,加强馆内外人才的相互合作,创建更多的宣传教育精品;借助电视台、校园网、报纸、档案网等媒介,推出有特色、有新意、有实效的档案宣传活动,更好地服务工作大局,将档案部门打造成宣传教育的阵地[3],开创档案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2.3加强对个人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利用研究。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满足各方面尤其是广大师生员工利用需求为导向,密切追踪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完善制度,组织力量,全力推进个人档案资源整合,科学配置档案资源体系。加强对个人档案利用研究,简化利用手续,创造利用条件。利用先进快捷的通信技术,拓展远程查阅档案利用服务。除学籍信息外,将更多民生档案纳入远程查阅服务范畴,避免利用者远途奔波查档,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广大师生和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积极作用[4]。保持和进一步提升个人档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2.4细化统计报表中利用目的分类。档案统计年报表“利用档案的目的”栏目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档案利用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宏观把握。现在通用的统计表,执行的是国家档案局1999年修订的《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制度》规定,至今,已绵延使用十几年,利用分类一直未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档案利用情况早已发生变化,这种分类方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明显不足[5]。应根据实际工作的发展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如进一步细化档案利用目的分类,将“工作查考”类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等分别进行统计;“其他类”过于笼统,可直接改为“个人利用”,再进一步细化为“教职工利用”、“学生利用”和“校友利用”三项。

3.总结

档案利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档案部门要坚持围绕工作大局开展档案利用工作,自觉为各级领导服务,为广大师生员工及校友服务,为社会各方服务。要善于捕捉档案利用信息的变化,根据不同利用目的,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统筹兼顾,努力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档案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孙大东.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十年(2000年~2009年)利用调查[J].档案管理,2011(1):58.

[2]朱小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中国档案,1996(9):20.

[3]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1(1):25.

[4]陈少毅.创新高校民生档案服务 促进和谐校园发展[J].档案管理,2010(4):56.

[5]李小飞.浅议高校档案统计工作[J].云南档案,2011(1):42~43.

9.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形势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服装业主业支撑,毛绒玩具、食品加工、汽车灯具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发挥产业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强化扶持引导,全县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有中小企业28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1-9月份,完成总产值178.4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销售收入167.5亿元,同比增长21.1%;完成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7.0%;上缴税金1.4亿元,同比增长19.0%;出口产品交货值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18.5%。

二是服装产业态势良好。容城服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方服装名城”。目前,全县共有服装企业920家,服装加工户1800余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产各类服装4.5亿件(套)。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10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2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21家,已经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服装加工户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

三是优势产业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县在做大做强全县中小企业开始由单一的第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其中工业企业81户,占全县中小企业总数的45.3%;批发零售企业19户,占企业总数的10.6%;建筑企业10户,占企业总数的5.6%;交通运输企业11户,占企业总数的6.1%;商贸餐饮企业18户,占企业总数的10%;农业龙头企业6户,占企业总数的3.4%。按照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划分,国有企业14户,占企业总数的7.8%;集体企业34户,占企业总数的19%;个体私营企业131户,占企业总数的73.2%。

三是就业渠道得到拓展。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城乡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对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职工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累计达到9278人,约占全县城镇就业总人数的35%;有30%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被安排在县属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四是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华亭工业园区和东华、安口、西华、策底、砚峡等重点乡镇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集群效应。以石堡子工业园区为例,园区自2002年组建以来,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9户,园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643人。2006年,园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80万元、利税1673万元,分别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3%和2.3%。园区企业上缴税金达到893万元,占到2006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4%。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小、资金周转快、经营决策程序简便、市场反应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也面临着融资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综合风险高等问题。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和实现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网数据资料显示,东南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出口创汇占到95%以上)。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还相对较慢,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差距更大、面临问题更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6年,全县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仅占全县GDP的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多达125户,占全县中小企业总量的68%。从投资领域看,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中小企业中工业企业占到45.3%,而农业、三产服务业、旅游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造成了少数大型垄断企业与多数中小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全县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偏小,而且投资相对集中,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完全适应“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社会融资困难。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发展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信档案缺失、信息透明度不高、综合实力较弱等问题,直接造成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也比较弱,社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极为欠缺。目前,我县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金融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信任,金融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大再生产。安口成秭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改制后,由于债务包袱沉重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维修设备,很难实施技术改造,现有设备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出现了产品有市场而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不良现象。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现有中小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占有较大比重,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企业仍然以“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方式为主。由于长期缺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方式粗放、运行效益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全县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大多数属于经验型、探索型技术人员。长期受发展资金的制约,企业对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部分产品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缩减了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培育“拳头”产品、发展品牌企业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华煜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全县中小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56人,仅占企业从业人数的6%。县境内绝大多数企业注册形式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而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的屈指可数。

四是政府职能缺位。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既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扶持措施,发展方式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等问题,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部门管理职责相互交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管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使部分企业对政策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同时出现了维持现状、疲于应付等不良现象,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而且对于营造发展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的特有殊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力军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的深入实施,我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按照“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扶持引导,创优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县推动发展转型、建设和谐华亭的一支主力军,项目开发、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在中小企业发展上,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也在中小企业发展上,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切实发挥政府“加强联系指导、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协调各方关系、帮助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增强服务,营造和谐政企关系。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设障”的要求,营造和谐政企关系,积极改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方式。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加大对破坏投资环境、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规范部门管理行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中小企业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实现政策优惠最大化、政策享受最优化。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办证审批时效。加快建立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指导帮扶重点企业制度,参照县级领导抓建大项目的办法,努力形成“服务制度化、帮扶具体化、联系经常化”的工作格局。

3、加大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一要建好基地。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实施煤电化运产业开发,发展药材、核桃、肉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莲花台风景名胜区均要立足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有赖于资源的优先发展,建好基地尤为重要,要把重点乡村建成特色产业原料基地,把西华、马峡等4个农业园区建成原料初加工基地,把华亭工业园区建成绿色能源精加工基地。要根据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种植业,以群众集资投劳为主,走规模化发展路子,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的新优势。二要培育市场。加快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现货交易、系列产品展示、商贸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化市场体系。通过规划专业市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工贸企业、物流企业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市场,通过共同参与、联合开发、先建后租、商业地产等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解决市场招商的后顾之忧,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三要扶持龙头。行业龙头企业不是“从头做到尾、包揽打天下”的大而全的模式,而是与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形成互补、建立联结关系。要按照“中小企业供原料、龙头企业搞加工,中小企业搞加工,龙头企业建网络、打品牌”的思路,出台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借助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设快捷、高效的销售网络。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逐渐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四要加大支持。要切实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整顿中介服务市场秩序,规范中介服务从业行为,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商务局、民营局、工商联等职能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协会加快发展,以集体的力量进行同行业整合,协调行业内部事务,规范行业市场和竞争秩序,维护行业利益,共同开拓市场,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4、拓宽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政企、银企对接洽谈、联席会议等制度,进一步密切政企、银企关系,引导金融部门把中小企业作为服务、支持的重点,适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贷款供给份额,提供更多金融信贷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组建成立同行业担保机构,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主的金融知识教育,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档案,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自我融资能力。要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企业参与我县的信贷市场竞争,增强全县信贷业的活跃度和高效率。

5、强化引导,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科学制定我县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园建设规划,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配套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鼓励中小企业牢固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超强的市场意识,不断加强与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切实从新技术推广应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等领域不断加强交流与协作,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长效机制,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品开发,打造知名品牌,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0.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山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相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开发、产业大户带动的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步伐。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就及特点

1、成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域工业化及农民增收,不断加大畜、果、药、茶、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吸引山阳在外老板返乡和有实力的客商创建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重点在畜牧养殖、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方面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开发、营销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个,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4个、专业合作社82个、专业协会22个,其中从事种植业开发的产业组织48个、畜牧66个、林特产业19个,其他14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2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达到48条,从业人数达到 3495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目前全县已有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省级1家,从业人数达到1966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带动农户7.5万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企业8家,其中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还有一家市级龙头 企业正在申报之中。

2、特点。一是订单模式。如金川封幸、三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药业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形式建立订单药源基地;二是示范基地综合带动模式。如户垣晨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蔬菜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1260亩,发展莲池养鱼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60亩,设施蔬菜700亩,为特色产业开发树立了样板,同时公司采取“反租农民土地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充分让利于群众,每亩每年租金800—1000元,超过群众种粮亩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各户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目前这一产业开发可实现群众地租收入112万元,就地常年安臵劳动力150人,实现就业收入150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每年共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使所涉及农户人均净增收3600元。计划投资700多万元的漫川镇前店子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龙山药材有限公司出资48.65万元与城关镇陈湾村农民组建了“山阳县龙乡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批发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中药材产品,开展技术培训,在城关冯家湾、色河赵塬、花栗沟、板岩罗川等地建立生地、丹参、连翘、二花药源基地5000亩,人工饲养鼯鼠6000只,收购中药材3153吨,价值2824万元,带动农民8000户,户均增收1770元;四是企业扶持带动模式。如天元隆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每亩补贴2000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村建立魔芋初加工厂等优惠政策,在全县建立了2个千亩魔芋镇、5个百亩以上魔芋村,目前已落实订单魔芋基地2290亩,促进了魔芋特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创新开发模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户,引导特色产业开发。全县在抓好14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对核桃、九眼莲、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户进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在设施蔬菜建设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按照中棚每亩3000、大棚5000、温室3万的标准,对2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予以补贴,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县财政对一次性出栏100头以上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存栏100头以上种猪大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使全县设施蔬菜、养殖、核桃、茶叶、九眼莲等特色产业发大户达到1万余户,促进了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抓点示范、信贷扶持、免收工本费和增值税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开发、产品销售中的作用,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已达到82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合作社从业人数累计达到 4756人,带动农户1.8万户,年销售收入达到 3142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有效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中药材保留29万亩,茶叶发展到2.13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41个,全县猪、牛、羊、禽发展到245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总量的40%以上;以九眼莲、魔芋、设施蔬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000亩,九眼莲1.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特色产业市场开发步伐,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开发。一是狠抓农产品开发包装步伐,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12个,农产品市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二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展示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农产品展示宣传,扩大山阳农产品营销;龙山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500余种、1200吨,与省内外1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业务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联系,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医药市场;秦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阳”牌鸡蛋已入西安市;“庙枫延”牌茶叶、“山里人家”牌手工粉条已畅销省内外;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丰菇源”香菇在西安建立了销售中心。三是强化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形象。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按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管理 “四个统一”的原则,加快核桃、茶叶、九眼莲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全县形成山阳核桃、竺仙牌天竺翠峰茶叶,山阳九眼莲三大优势品牌,有效提升了山阳农产品品牌形象。

3、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9—2012年)》、《2009年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山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及服务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及设施蔬菜建设,重点在漫川前店子、户垣桃园村、十里刘家村等7个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签订标准化土地流转合同1532份,集中流转土地770亩,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614亩,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创业技能”等培训项目,聘请农业、林业、畜牧多名专家携带电教设备、宣传资料先后多次深入100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开展产业培训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推广双膜莲菜8000亩,有效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不断提高产业信息、科技服务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企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上坚持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全县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合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联系金融部门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7亿元,落实各类税收减免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整 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7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200万元,核桃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设施蔬菜专项资金1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50万元,科技特派员项目到村帮扶资金20万元),整合农林水牧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把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季度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督查通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县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人才和资金缺乏,难以吸引外地资金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开发。

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较小,现有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年产量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农产品市场网点分散、辐射不全、经营不专、联系不紧、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品牌虽已达到14个,但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 场融资难度大,造成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品牌开发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认真抓好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指导,不断加快龙头企业认证,全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认证,不断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强力推进“强村大户”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即一抓核桃,二抓劳务,三抓畜牧,四抓药业,五抓茶叶,六抓特色农产品),形成六大产业分别有一名主要领导包抓,有一批产业强村支撑,有一批市场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扎实做好农产品宣传和产品推介,切实加强农产品门店的营销指导,做大经营规模,做优产品销售,做精产品包装,搞好农超对接,重点做好设施蔬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生产大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不断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强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积极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加快商标注册步伐,全年至少新完成一个农产品商标注册任务,继续抓好核桃、茶叶、九眼莲品牌整合工作,做到注册一个商标,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不断提高山阳“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50个,农民营销专业村发展到10个,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农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

五是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第一,建议将市级龙头企业纳入财政贴息范围,每年对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至少10万的贴息贷款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实行龙头企业信用等级量化考核制度,对龙头企业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带动农户致富快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并将考核等级与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评定依据。

11.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摘要:本文根据对大安市的耕地现有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对耕地修复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耕地修复;保护;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50

1农村耕地的现状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03万亩。近年来,随着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农家肥使用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小型拖拉机田间作业频繁,土壤结构板结、硬化,理化性质恶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多年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耕地土壤沙化、盐碱化现象也在不断加剧。由于耕地土壤质量的不断下降,致使种植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投入较大,成本高,效益低,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受到影响。据调研统计,耕地退化总面积为77.5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21%。其中,全市易涝地面积1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8%;土壤沙化面积8.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碱化面积9.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

2促进大安市耕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耕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要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目前土壤的增产潜力还是比较高的。笔者总结出促进大安市耕地修复和保护的工作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二是提倡增施农家肥;三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四是引导农民进行秋翻地;五是指导农民进行盐碱地、沙化地改良;六是加强农药监管,控制土壤污染;七是地膜回收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1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努力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保证农作物高产增收的关键环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要对当地的地块土壤进行调查,对不同地块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准确记录不同地块的养分情况,根据不同地块的养分情况分析、计算、制定出适合该地块的施肥方案,从而达到农作物高产的目的。

2.2提倡增施农家肥

农家肥含有机质和腐殖质,能改良土壤机构,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和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可缓和土壤酸碱性变化,清除或减轻盐碱类土壤对作物的危害。

2.3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好处是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质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此外,还可以采取种植绿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改良土壤,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2.4引导农民进行秋翻地

秋翻地不仅能改良土壤、加深耕层、消灭害虫、清除杂草,还具有蓄水保墒、防御旱涝的作用。近年来,大安市大部分地区春季干旱少雨,秋季雨水常常比春季多,秋翻地能够多积蓄秋冬雨雪,弥补春墒不足,使秋雨春用。

2.5指导农民进行盐碱地、沙化地改良

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总结盐碱地的改良方法主要是平整土地、洗盐、适时耙地、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通过这些技术措施,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碱性,增强抗盐能力。对于沙化地,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针对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防风、固沙,育林、育草。

2.6加强农药监管,控制土壤污染

重点是控制污染源。加强农药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把高毒有机磷农药、未登记农药、假劣农药作为依法打击的重点,把乡(镇)农药市场、城乡结合部农药市场作为区域监管的重点。督促农药经营业户建立经销档案,实现可追溯管理,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药安全。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等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2.7地膜回收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

废旧地膜回收就是将已经用过的地膜从田间清理回收,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力度。除适时揭膜外,还可组织人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废旧地膜经过清洗、破碎、干燥、挤压、造粒等工序加工成再生颗粒。

2.8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可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通过灌溉排涝、农田整治和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提高中低产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贤良,瞿廷广,施正连.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现状与修复[J]. 安徽农业科学,2005,(03).

[2] 钱群一,缪炎,荣林,黄洪光.实施耕地修复工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J].上海农业科技,2003,(04).

[3] 张乃凤.我国五千年农业生产中的营养元素循环总结以及今后指导施肥的途径[J]. 土壤肥料,2002,(04).

[4] 白选杰.21世纪初我国实施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的策略思

考[J]. 农业技术经济, 2000,(01) .

[5] 李小燕.对陇县水毁基本农田进行维修和改进的意见[J]. 陕西水利,2006,(01).

[6] 余艳玲,余杨,郑宏刚,王穗. 云南省陇川县章凤镇耕地复垦整理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6,(04).

[7] 魏丹,杨谦,迟凤琴,申慧波,陈雪丽.不同培肥措施对水毁耕地修复作用[J]. 大豆科学,2008,(04).

12.开原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发展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自贡市沿滩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自贡东南近郊, 农业发展面临效益偏低、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现代科技与装备应用困难、农村劳动力加速老龄化、农民增收缓慢等新形势, 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 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的地位和功能,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1]。通过对地理条件和自身的资源条件的分析, 沿滩区明确定位近郊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加快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围绕服务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提出“信步沿滩·美过周末”,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了沿滩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推进了城乡一体、产业互融发展。

1自贡市沿滩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调查

1.1自然生态资源

1.1.1气候资源自贡市沿滩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温17.8℃, 年降雨量1040mm, 最大值1431mm, 最小值仅724mm;年日照1200h。极限高温40℃, 极限低温-2.8℃, 有效积温6021.0℃, 无霜期340d。年优良空气天数302d, 优良率达84%, 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无台风、长期冰雪过程等灾害性天气, 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 也可种植部分温带和热带植物。

1.1.2土地资源规划区域幅员面积467.99km2, 耕地面积1.724万hm2。其中田1.06万hm2, 土442.67hm2,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065hm2。地形地貌属川南丘陵区, 海拔多为300~400m之间, 最高海拔450m, 最低海拔263m, 相对海拔187m。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地貌以缓丘、低丘、中丘为主, 缓丘平坝、低丘占60%以上, 低丘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变化复杂。

耕地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96%, 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2.86%, 耕地分布地形部位以正冲地形、子冲地形、磅坳地形、丘腰地形部位为主,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79%、16.85%、20.08%、10.75%。耕地地面坡度以0~6°为主, 面积1.06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77.46%。耕地耕层厚度10~40cm, 以20~25cm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8.27%。土壤有机质含量6~50g/kg, 以介于20~30g/kg、10~20g/kg为主,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33.73%;土壤p H 4.1~8.7, 偏酸性土壤 (p H 4.5~6.5) 占耕地面积的45.8%, 偏碱性土壤 (pH 7.5~8.5) 占35.31%。全氮含量6~40g/kg, 以1.0~1.5g/kg、1.5~2.0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43.7%、35.3%;有效磷含量2.5~20.4mg/kg, 以<3mg/kg、3~5mg/kg、5~1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32.38%、25.25%和25.06%;速效钾含量为39~182mg/kg, 以50~10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24%。规划区域人均耕地偏少, 地形复杂多样, 土块小而分散;土壤养分氮中等、磷钾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居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植被不良条件下,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体肥力水平不高, 且差异较大, 地力评价多为六、七等地, 约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 可种植多种植物, 但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较大。

1.1.3水资源境内河流属沱江河水系, 沱江河及支流釜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年均径流量达33.63m3/s, 流域面积435.09km2。水资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 年降水仅1040mm, 总量偏少, 降水分布不均, 5~8月降水量达70%以上, 冬干春旱严重。境内有碾子滩、观音坝、金银桥、高滩等小一型、二型水库15座, 工程蓄水能力10197.9万m3。境内水体污染企业和污染水源较少, 水质污染主要以上游水源污染和境内农业、生活污染为主。配套建设完善水利设施, 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

1.1.4植被状态林地面积不足, 林地0.84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27%, 林地植被以桉、竹等为主。耕地植被以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柑桔、花椒、梨、园林苗木为主, 经济林7500hm2。其中柑橘2133hm2、花椒2867hm2、桃李梨266.67hm2、园林苗木2233hm2, 其余土地 (沟、坎、边坡等) 植被较为稀少。林地资源较为缺乏, 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与城郊生态建设有较大差距, 需改良植被结构, 增加多年生植被, 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劳动力资源全区13个乡镇, 辖166个行政村, 1721个村民小组 (含社区) 。2015年末总人口39.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9万人, 农村劳动力19.81万人,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 占总劳动力85%以上, 务农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1.2.2地理位置地处沱江自贡段流域, 属自贡市大城市规划建设三环经济的特色农业带, 靠近城市, 距市区最近约10km, 最远约30余km,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区位优势突出。

1.2.3交通内宜、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和S305省道穿越境内, 境内现有和拟建高速公路出入口3个, 距自贡市火车站仅10km。境内乡村道路里程达417.6km, 其中硬化路面里程达258.6km, 等级公路102km, 公路通村、组率达100%,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 区域干线公路为骨架, 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三纵、三横、一环形”城乡一体化公路网, 交通便捷。

1.2.4农业产业基础典型的川南丘陵区, 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粱、大豆等粮油农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总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96亿元, 其中, 农业总产值12.96亿元, 林业总产值1.79亿元, 牧业总产值8.18亿元, 渔业总产值1.8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2亿元。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2.85万hm2, 油料种植面积0.35万hm2,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万hm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73万t, 油料产量0.86万t,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29万t。

2015年肉类总产量2.98万t,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2.01万t, 生猪出栏26.85万头, 肉牛出栏0.22万头, 肉羊出栏8.83万只, 家禽出栏287.93万只。

201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232hm2, 其中池塘养殖829hm2, 水库养殖347hm2, 水产品产量1.18万t。

2015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8400hm2, 森林覆盖率27%。

1.2.5基础设施有大小型水库15座, 山坪塘2458口, 蓄水池2830口, 提灌站184处, 农机总动力5800kw, 渠系467.8km, 耕地有效灌溉率52%;多条10千伏高压线通过境内, 农田通电率95%, 电力供应充足;农田耕作道、生产道1290km;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33万hm2以上;农村电话普及率90%以上, 电脑及网络普及率2%, 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1.2.6发展意识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偏低, 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 依靠当地农业及经济发展, 增收乏力、增收缓慢, 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迫切期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的党政及群众基础, 但受传统农业和传统观念束缚, 需要科学引导和指导。

2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情况

2.1农产品加工业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75.6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7.98亿元, 仅占10.55%。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弱小。

2.2乡村旅游业

沿滩区乡村旅游业自2010年从零起步, 乡村旅游业需要相应的农业产业打底, 沿滩区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 到2015年初步建成水果、蔬菜、花椒、水产、名贵花木等产业基地, 打造了仙市-瓦市片农业综合园区、金银湖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沿滩城区近郊的农业精品园区、九台山特色花椒园区、富全优质贡米产业园区。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产品、优美田园风光, 举办沿滩玫瑰、刘山樱花节、九洪西瓜节、仙市古镇金秋旅游节、富全打谷文化周、多种水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格局, “信步沿滩·美过周末”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全年旅游人数达484.2万人次, 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3%,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3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方向,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因地制宜,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 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改善城郊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结合沿滩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拓展提升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及能力, 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特色、健康、营养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体系, 推进一线经济带现代农业及沿滩区现代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以农为本, 效益统一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根本,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准则。

3.2.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区域及沿滩区实际。科学规划以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3.2.3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形地貌特征及产业基础, 深化拓展特色产业, 建设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相互协调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3.2.4生态改善, 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农业发展项目, 必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调。

3.2.5休闲主导, 多业融合原则以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特色商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多业融合, 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 统一组织实施, 整体系统推进, 紧密结合, 协调共融。

3.2.6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政策及投资扶持、发展导向及服务支持的职能,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及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3基本理念

3.3.1创新发展转变以农产品数量、质量为衡量标准和产业目标的传统农业理念, 树立农业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3.3.2系统规划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密切结合, 围绕休闲观光需求, 系统构建农业产业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 系统推进, 逐步建设。

3.3.3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主导, 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农业业态, 结合发展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3.3.4功能园区依据农业及社会资源状况, 以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3.3.5种养结合以种供养, 以养供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3.3.6体系构建构建政策及财政扶持体系、科技保障及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监管体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3.3.7规模经营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培育不同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及特色园区, 推进规模经营。

上一篇:新版PEP四年级上册Unit4_My_home_Part_A_Let’s_talk教学设计下一篇: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