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2024-07-26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13篇)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二

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性”, 即强调质疑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质疑和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质疑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质疑,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就得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制约学生产生质疑的因素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固执保守, 更不爱提出问题, 这是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那么, 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疑问并提出质疑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1. 好奇心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高尔基认为“惊奇是认识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没见过或新鲜的事物, 他们就会本能地探索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等, 并有意识地将事物规律进行整合然后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如果他们不能认知事物规律并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时, 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矛盾和质疑, 这样就形成了好奇心。

2. 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产生质疑的土壤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高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就达不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就会导致个人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他们的行动和心灵受到了禁锢, 就不会表现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具有高度民主的、和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气氛, 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认知冲突是学生质疑的触发器

认知冲突是指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感受到的事件的对立性矛盾。在课堂教学中, 认知冲突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当理论与事实不相符时, 就发生了认知冲突, 即产生了质疑。另一种是认知空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 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 也就产生了质疑。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由上面的分析知道, 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没有产生质疑的动因, 二是敢不敢质疑, 三是会不会质疑。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应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 然后再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和质疑方法的指导。本人在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

(1) 在教学过程中, 可用科学家的名言, 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如爱因斯坦的“大胆质疑通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之中, 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 从而激起对问题的质疑。

(2) 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盲从权威,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获得的信息。凡事多角度思考, 刻苦钻研。

2. 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

在物理教学中,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拥有高度的心理自由, 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和见解。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 要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创新;对于好问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 不嘲笑、不讽刺, 要对其耐心指导, 让他们在提出问题前先思考、质疑, 以便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不善于质疑的学生, 一旦他们产生质疑后提出了问题, 首先要肯定其勇气, 然后帮助其分析、解决, 再鼓励其以后提出更多的问题;对提出与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 应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然后共同分析, 帮助他们弄清问题。

3. 为学生创设产生质疑的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设启发性的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导学生产生质疑, 从而提出问题。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实验现象, 或让学生阅读资料, 形成认知冲突, 产生质疑, 从而提出问题。

总之, 质疑和提出问题能力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培养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 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产生质疑的动机, 营造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氛围, 创设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情境, 指导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最终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小议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篇三

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外国专家的发问给我们以警醒:课堂上应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切实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不能再简单地把教学视为“教师教,学生学”。我们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去面对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作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所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课题质疑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课题,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如《“黑板”跑了》这篇课文,首先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围绕课题能想到“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跑呢?”“黑板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引号?”等等。教者顺势引导学生品习文章,让学生带着疑问学,更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插图质疑

苏教版课文配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适宜于儿童阅读,有利于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如《小鹰学飞》一课的插图画了小鹰先是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后来飞到了大山的上空,最后飞到了更高的天空,因为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让学生逐一说图意,最后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小鹰怎么越飞越高?”

三、抓重点词句质疑

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教师出示:“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一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为什么要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无疑是文章的中心,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教学,则一切水到渠成了。

四、在文中引发想象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者就可以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质疑,此时的质疑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如《云房子》这课的结尾写道:“没有了,没有了。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学生读了这句知道云房子没有了,引导学生质疑:“小鸟们看着无云的天空在说什么呢?”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想象、练说,感受课文所描写的美景。

4.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篇四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 本文以让学生“敢问”、使学生“好问”、教学生“会问”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质疑敢问好问会问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21世纪的伟大工程,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要求。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爱因斯坦还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显然,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的课堂比起以往增色了许多,但我们总是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有些许的不如人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于肤

浅,所谓的没有“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我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敢问”。

1、营造“敢问”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胆量,学生也是如此。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a、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法定的权威地位,扮演着不同的权威角色,但这种权威地位和权威角色赋予教师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这种外在形式的权威,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须转化为学生心悦诚服的内在权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积极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b、实行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在教学民主方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北京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教学措施,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李鉴惠老师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即:错了

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2、留给“敢问”的时间。

每节课都要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随便安排,在课的开头、课的进行中、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师问生答”的现象,把“示范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问,不要越徂代庖。

二、使学生“好问”。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胆小,紧张。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受老师责备,被同学耻笑,因而不敢生疑发问。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上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有位优秀老师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b、满足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不再继续深入地思考,不愿生疑发问。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引导,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帮助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孩子本身是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是思维的动力,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养成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3》案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按照儿歌内容继续编下去,让宁宁成为一个细心的小画家?

生:行。

师:那么先自己想想编编,再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很高兴,特别有兴趣,自己编后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非常地踊跃,小手举得高高。)

生:我来说说:“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了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他编得怎么样?

生:他编得很好,如果在前面加一句“画画之前先动脑,想好之后再来画”,就让人明白宁宁不是个粗心的孩子了。

生:我来帮他添一句“炉灶、桌子真高兴,鸭子、大马把他夸。”

师:小朋友们,你们编得真好,真爱动脑筋!

让学生自编儿歌,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好问”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狼和鹿》教学案例:

师:《狼和鹿》一课我们学完了,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们在班级中相互提问。(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站起来。)

师:只要你来提问,你就可以叫班中的任意学生来回答。

(学生一听,来劲了!纷纷举手想试一下。)

生:我想给闫璐同学提问“在狼与鹿并存时,鹿是那么的幸福,森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而在狼被杀死后,鹿死的死,病的病,森林却闹起了饥荒?”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以往都集中,可能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形式,也可能是人的好胜心在作祟,想把别人难倒,所以提的问题很多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向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提的问题难度低些,可他们提问的对象也往往是那些与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而成绩好的同学更是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仅不讨厌这样的形式,还特别喜欢这个环节。

三、教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在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一切知识就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创新教育自始自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赤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作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否则,教学则难以进行。问题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不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1、学会以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题看出来。学生学会分析文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教学《花瓣飘香》,请学生想一想,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一课是写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香飘万里吗?

2、学会从关键词语质疑。

词语质疑的方法很多,比如换词比较,从比较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进行质疑。如《李广射虎》中“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生疑:把带点的字换成“拿”“端”“吸”“拽”可以吗?为什么? ..

3、学会从重点句子质疑。

重点句子,包括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含义深刻和感情色彩深厚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在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重点句子生疑发问。如《槐乡五月》中,重点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学生这样生疑: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句我懂。为什么说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4、学会用求异思维质疑。

过去,我们只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做学生的问题只能肤浅。只有注重求异思维的引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等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提的问题才不会过于肤浅。如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多、快、好”三方面的要求: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快,学有创见不同一般。

5、学会想象质疑。

想象以必要的感知材料为依据。提高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就物抒情,由情入境,能产生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通过不断的发现及解决,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越走越好,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程》

2、《江苏教育》

5.中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中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字词的理解、运用、阅读的训练掌握等学习过程中,善于生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而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意识,让学生乐问学生的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及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而中低年级学生的缺陷正是不敢质疑、不会质疑和质疑不好。首先,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消除因质疑错误或质疑不当被老师、同学批评讥笑的现象。其次,巧置质疑障碍,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克服学生由于不屑于质疑,认为自己全懂了,没必要质疑的心理,让学生在“疑”中设疑,在“疑”中生奇。再次,巧设课堂“空白”,提供发挥质疑意识的时间,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做好质疑、思考、探索的心理准备。我们用激情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趣味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的所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意识,实现从“不敢、不愿质疑”到“乐于质疑”的突破。

2.教给确切的质疑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A、从课题切入

a、抓课题中的重点词语质疑。这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

b、演示、比较,紧扣课题质疑。通过课题中两个事物的演示、比较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有的放矢。

c、总结归纳,围绕课题再质疑。通过总结归纳再质疑,让学生揣摩语言文字,思考思想内容,更深地体会感情。

因此,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的过程,既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注意质疑时要使对方产生阅读课文的要求和兴趣,学生能从课题切入提出种种问题时,钻研课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B、从关键词切入

a、抓体现人物动作、感情的关键词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对准确、生动、形象、有感情色彩的词进行质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描写人物的能力。

b、抓突出课文中心的词质疑。学生对课文关键词的质疑,体会该词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了字、词、句与课文中心的联系,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基本功。

c、抓领悟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质疑。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从质疑中理解重点词语。“比较”质疑既是分析课文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学会思维的一种方法,质疑时,一般问“这词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词?说明了什么?”等,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成为训练、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C、从难句的矛盾处切入

句子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引导学生抓住难句,前后对照,联系比较,发现矛盾处提出问题,一般问“怎么会这样?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等,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加强合作,注重实效,开展丰富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善于质疑

6.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六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认为通过营造提问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质疑力.

作 者:徐梅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质疑 质疑能力 主动学习语文教学

7.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七

从爱因斯坦的话中, 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如何主动认识未知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能力的学生, 是知识的奴隶、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创新大潮中的失意者。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症下药, 才能事半功倍。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分析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对未来的思考是什么。这样, 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

现在的高中生, 思维活跃, 充满朝气, 兴趣广泛, 个性张扬, 藐视权威。但是, 遇到挫折, 容易自我消沉, 缺少坚强的韧性。所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树立信心, 敢于质疑

积极的心态, 坚定的信心, 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有信心就有勇气, 有信心就有力量,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 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信心着手,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课下等各种场合, 提醒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知识中体会到质疑在其日常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质疑, 就没有创新, 就没有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明白,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提出一个新的可能, 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教师指导, 乐于质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质疑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他们才肯埋头苦干, 才肯下工夫, 有了这样的学习动力, 学生就能够勤于思考, 乐于质疑。那么, 怎样去指导学生呢?

“亲其师, 信其道”, 老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高品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 让学生信服;高尚的人格, 让学生尊敬。所以, 教师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人师表, 让学生从内心里佩服。这样, 老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能够在常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知识, 如何质疑, 如何解惑, 同样也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疏导。教材是最好的范本,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考纲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 激发矛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化学教材选修五第51页实验3-1和图3-4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能否用饮用的白酒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

2. 浓硫酸的量为什么比乙醇的要多?

3. 沸石或碎瓷片防止爆沸的理由是什么?

4. 缓慢加热的后果是什么?

5. 生成的气体为什么先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呢?不处理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6. 温度计里水银泡的放置为什么很有讲究?

这些问题的提出, 会让学生明白:质疑就在平常的学习中, 在教材中, 在习题中, 在反思中, 在生活中。

另外,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教材, 针对教师的讲解, 针对习题, 大胆向同学质疑, 向老师质疑, 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质疑, 在质疑中求真理, 在质疑中进步。

三、体现价值, 善于质疑

人类的伟大在于有梦想, 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所以, 学生的每一次质疑, 就是一次进步。通过质疑, 学生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 体现自己的能力。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 学习的动力就会像永不停息的发动机一样, 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材, 挖掘教材, 应用教材的知识, 解决教材之外的难题。学生也有了时间去思考, 思考越多, 问题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这样, 学生就会由刚开始的围绕着教材提出自己的问题, 升华到自己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从而体验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后,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 构成原电池的两极金属中, 活泼的金属做负极, 那么有没有反常的呢?”我反问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他说:“自主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我又问他:“有没有一种溶剂能和较不活泼的金属反应, 却不和活泼的金属反应?”他想了一分钟左右说:“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但镁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我笑了笑, 提议说:“我们到实验室吧。”在实验室中, 这名学生亲手做实验, 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做完实验后,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8.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八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气氛,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我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学情,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答,并启发从中模仿至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谁要钓鱼?”“鱼有没有钓上?”“钓鱼时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充分肯定提出的问题后,通过引读,启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那些句子写钓鱼时遇到的情况?(2)哪些句子写出了鱼的可爱诱人?(3)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把钓上来的鱼放回湖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落花生》一文,当学重点段第十自然段时,教师引导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试着提几个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点拨,提出了:“父亲为什么要拿石榴、苹果跟花生作比较?”“花生有好处,难道石榴、苹果没有好处吗?”“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等问题。这些较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结合教学,教给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能自己提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来提问题。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来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我的“长生果”》一文,我问:“看到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提出:“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书籍比作长生果?”等等较好的问题。又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文中的“窃读”是文眼,可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窃读?”“窃读有哪些滋味?”“我是怎样窃读的?”等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从课文的关键词来提问题。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中的“劳苦、简朴”是全文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抓住它提问:“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工作劳苦在哪些地方?”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思维。

3.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来提问。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九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一句是全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生活也是这样?”“该走怎样的路?”“句中的目的地是指什么?”等问题。又如第九册《桂花雨》一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难道山上这么多桂花,真的比不上院子里一棵桂花的想吗?”“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等问题。再如《画杨桃》一文的最后两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提出:“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相似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发生在四年级的这件事,为什么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等有价值的问题。

4.启发创造想象来提问。根据课文内容联想,发挥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第五册《新型玻璃》一文,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提出:“新型玻璃对人类有这么多的作用,你能发明一种新型玻璃吗?”“你发明的玻璃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准备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等问题。又如第六册《荷花》,以图为依据,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问:“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蜻蜓告诉了我什么快乐?小鱼告诉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样想的?”通过拓展空间,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质疑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从以上角度来提问,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质疑,理解中心思想时质疑,从写作方法质疑,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可以质疑。

三、处理落实,讲求提问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质疑问难了。何时质疑,何处质疑,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教师如何处理呢?我认为首先将问题梳理分类。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训练重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优质的共性的问题,供全班探讨,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引导学生从会提问题到提好问题,树立不懂就问的实事求是的好学风。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质疑问难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学生提的问题涉及到哪段话,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读书、认知、求解,为学生铺设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是什么,解决的程度怎么样,要抓落实。凡有价值的重点的问题不但要落实到个人,还要落实到全体学生。力求牵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求知欲望。只有讲求实效抓落实,学生质疑问难、自悟自得的积极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9.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是学生自觉学习的需要、是师生互动性原则的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一直是我们备受困扰的问题,根据皮亚杰学说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Piaget,1970)。也就是说在现代的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质疑的法方呢?长期的教学实践材料证实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着学生走。面对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知识掌握的层面也越来越宽,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实施者”和“完成者”。作为教师在端正了教学新理念的同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心灵去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标新立异,理解他们的质疑发难。尽管他们的质疑不成熟,偏激,不合常理,甚至会向教师提出挑战,教师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鼓励、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难道他们真的没有疑问吗?我想肯定不是,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对语文理解能力较强,他们认为已经学会,不必再问,还有的学生根本不敢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此不能质疑,何谈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呢?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必须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我认为学生“出声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曾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名字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质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那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4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①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自由上台表演读,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山”和“海”在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的扩写作文。

②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罗敷模样。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造,用自己的美学经验去补充丰富罗敷的形象,使每个学生都在心中创造出了一个罗敷的形象:有丰盈健美的,有苗条俊秀的;有鹅蛋脸,有满月脸:有杏核眼,有丹凤眼;有柳叶眉,有卧蚕眉……总之,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这样比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形象更完美。同时也可让学生想象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材和新教材都出现的《曹刿论战》一文,教授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平民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我认为此过程可鼓励学生养成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要宽容,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看法,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当然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不要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10.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十

(一)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质疑。(2)从插图处质疑。(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4)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5)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学生相互讨论;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联系作业中进行。

(二)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纷纷提问:是谁送给盲婆婆蝈蝈?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学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

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11.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摭谈 篇十一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新的课程内容本身已经非常注重知识的趣味性、生活性,特别是七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想问”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知识,由于与七年级的知识联系紧密,且难度有所加大,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稍有减退,我就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的一贯编排模式,不再是由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让学生预习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解决能解决的知识。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剩下的时间内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探究能力,变成学生探究的舞台来解决问题。这时学生以组为单位,研究问题。讲知识重点、难点,谈自己的观点,方法等等,大家都是课堂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左诱导右启发,课堂依然一片沉寂,或者只有几个思维最活跃的学生提几个零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然张不开嘴。为什么?是学生无问题可问吗?当然不尽然是。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他们不敢提,不愿意提。因为他们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那么教师除了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让他们有的放矢外,还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当学生克服了大胆提问的心理障碍,可能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何让学生学会问,掌握提问的方法,知道从何而问,问些什么?

1.从数学定义和性质的要素中发现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很多的时候只是做题。对于课本中的定义与性质只是一眼看过不做深入探究。因此我经常会像学语文的课文一样引导学生阅读、分层。然后问学生有几个要素,怎样理解。最后再找关键词与字。因为我经常强化这一观念,所以从七年级下半期开始,学生就已经懂得自动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进行预习了。

2.从归类比较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是重点培养内容,而数学的结论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归纳和比较而得出来的。数学结论的得出很多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实质却有较大的区别(这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体现得较为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讲到较大数和较小数时,教师可以对较大数一节详细讲述,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自学较小数一节。这说明它们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新的内容来。

3.从图片中发现问题

课本当中有大量插图,它们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当然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树立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千万不能用类似嘲笑和不满意的情绪来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从“问”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探究质疑的学风。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背景,启发引导学生从想问、敢问到会问,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十二

一、在自学时质疑

1. 针对课题质疑

数学课的一个课题往往包含多个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每个课题又都包含很多问题, 但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就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在预习时, 我要求学生先不阅读文本的内容, 而是对着课题想一想:该课题可能包含哪些内容?自己对哪些内容还不熟悉, 还存在哪些问题?

例如, 在预习中学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时, 就有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文本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五个问题就是本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但掌握了针对问题质疑的方法, 而且提高了审题能力。

2. 针对概念质疑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 对概念的质疑, 有利于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时, 有的同学就提出了“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呢?在‘不同的平面内’也有不相交的直线吗?通过画图、交流, 学生明确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又如在教学“平方根”时, 当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作a的平方根。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启发:类比一下, 你还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出: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立方根。也有的学生在想:一个数的四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四次方根?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n次方根。

对概念的质疑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轻松地了解了以后才要学习的知识。

3. 针对例题质疑

例题是新知识的载体,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例题教学进行的。因此例题是构建数学课本的骨架, 要想引导学生自学例题, 独立获取知识, 就必须指导学生向例题问个为什么。通常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 并进行自我提问:本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课本是怎样解答的?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将例题与习题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例题与例题相比, 有什么新问题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常常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为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而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有这样一个例题: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而组织了一次义演, 共售出1 000张票, 每张成人票8元, 每张学生票5元, 共筹得票款6 950元。问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售出了多少张?课本上给出的分析是:成人票数+学生票数=1 000张, 成人票款+学生票款=6 950元, 课本从设票数和票款两个方面引领学生列方程。在学生根据提示列完方程之后,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在票价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1 000张票都售出的话, 最多可获得多少元?最少可获得多少元? (2) 能不能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经过一番探究交流, 学生不仅获得了答案, 还学会了用方程 (组) 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消元思想, 并在解答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法则质疑

法则一般是指计算的操作程序或要点。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照搬法则、会计算就行, 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迷信法则已十全十美, 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要逐句问:“如果不这样, 可以吗?”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时, 当得出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然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后, 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如果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第二个多项式, 再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不可以吗?能不能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一项, 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二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二项, 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这时,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地要回答这一问题, 有的学生还举了例子, 用实践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学生的质疑让他们尝到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甜头;学生的质疑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5. 针对定理质疑

定理是需要经过证明、推理之后而得出的正确的命题。在学习定理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定理、会应用该定理进行证明, 还要引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正确的, 有什么方法能够推导出这一命题。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学生就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时, 我加以引导:“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的用测量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有的用做辅助线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的质疑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 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上对同学或老师的问题质疑

在课堂上当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时, 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看问题是概念性的还是法则性的, 是例题的还是定理的, 然后再根据实际进行发散型或追问型质疑,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一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一学生追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哪些判定方法?另一学生追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习题进行质疑

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 要始终对课本保持质疑。古人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质疑: (1) 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 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 由题目的条件能不能得出其他的结论? (3) 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 这个命题还正确吗? (4) 把这个特殊的条件一般化, 结论还能成立吗?

例如, 九年级上册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的例2的原题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在理解了本题解法的基础上, 有学生总结出———底角是15°的等腰三角形,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在思考之后提出: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不是15°呢?通过探究、思考、交流, 得出了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那么底角是15°或75°的结论。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还得到了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 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为a。进而又总结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或15°时, 腰上的高都等于腰长的一半。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后,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运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十三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得体会

刘淑波

自从咱们学校提出这个主题教研,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我认为应该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大胆质疑,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加思索地接受知识的 “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 稚、古怪的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宽容,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要允许学生出错、争辩,而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对那些钻研课文,质疑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肯定,借此带动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二、引导点拨,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学会质疑,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要正确引导。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

1、可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青蛙写诗》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读完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提出这些问题:“我想知道青蛙在诗里会说些什么呢?”“青蛙写诗的时候都谁帮了它的忙?都做了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后,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易于突破了。

2、可针对课文“矛盾”处进行质疑。例如,《猴子捞月亮》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月亮没有掉到井里,猴子们为什么去捞月亮呢? 从而让学生明白遇事多动脑筋,勤思考,不要盲目做事,否则会做出傻事来的道理。

3、可针对学生“似懂非懂”处进行质疑。学生往往对问题的理解、层次比较浅,还没深究,就一瞥而过。尤其是对那些含义较深刻的语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似懂非懂。例如,《冬冬写字》一文中可提问: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是什么?冬冬最后写好字的原因是什么?

三、运用方法,积极解疑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

2、集合疑问,合作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再引导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自主解疑。

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上一篇:宪法日宣传手抄报下一篇:目标及实现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