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考试题库(精选8篇)
1.教育理论考试题库 篇一
《中国国防》章节
1、国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制止,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A.侵略、武装颠覆
2、中国的国防类型是自卫型 3一个国家实施国防的主要手段是(A)A.使用国家武装力量
4、以下所列的不属于我国古代的国防工程范畴的是兵工厂
5、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行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公里的万里长城。B.12700
6、我国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汇总,建设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是(A)A.城池 7、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爱国将领率领的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A)A.冯子材
8、八国联军于年,发动了侵华战争。1900 9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与八国为达标的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 10、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11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12、中的国防条款在国防法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宪法
13、我国奉行的国防政策。防御性
14、《国防法》是哪年开始颁布实施的? 1997
15、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16、国防所维护国家利益主要是D、安全利益
17、民兵干部一年内训练时间为D、30天
18、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设有(C)个大军区C、719、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A)A.1949年 20、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C)组成C.第二炮兵
2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凡年满(B)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除征集服现役者外,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
B.18岁至35岁
22、每年九月的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第二
23、第二炮兵组建于(C)年7月1日。C.1966
24、“第二炮兵”的名字是由亲自给它命名的。C.周恩来
25、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C)C.祖国的统一,海洋权益争端,边界争端,影响边疆地区的安全的其它原因
26、我国军用高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B)年代中期B、60
27、由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内容的国防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D)D.国防法规体系
28、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是(D)A.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 B.预备役部队
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D.公务员
29、就其动员内容来讲,下列不属于国防动员的是(C)A人民武装力量动员B人民防空动员
C国库储备金动用
D国防交通动员30、以下不属于学生军训的意义的是(B)A.履行兵役义务B.准备战争 C.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D.提高学生素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公民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国防义务(ABCDE)A.履行服兵役的义务B.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C.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D.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E.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4、国防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哪几种?ABCD)A.国防经济活动B.经济动员 C.经济战
D.经济制裁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使用范围包括(ABCD)A.防备和抵抗侵略B.制止武装颠覆 C.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
D.保卫领土完整和安全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组成部分为(ABCD)A.解放军现役部队B.解放军预备役部队C.警察部队
D.民兵
7、国防动员按照动员方式分可以分为(AB)A.公开动员B.秘密动员 C.战争初期动员 D总体动员
8、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的描述,正确的是(BCD)A.组建于1985年B.以现役军人为骨干
C.以预备役军官、士兵问基础 D.平时隶属于省军区
9、以下属于《兵役法》所规定的内容的是(ABCD)A.兵役制度的性质 B.兵员的平实征集C.战时兵员动员D.高校学生军事训练
10、关于我国现行的《国防教育法》的描述,正确的是(ABC)A.是2001年通过的 B.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通过的 C.是第一部国防教育法
D.是2000年通过的
1、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国防。√)
2、政治、经济、外交可以是属于国防的范畴。√)
3、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4、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也是重要的国防工程。√)
5、184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X)
6、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8、中国国防的历史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9、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防教育工作,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10、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受国防教育。X)
11、国家是统治阶级有组织有系统的暴力机器。√)
12、强调党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是我国国防领导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
1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是我国最高国防领导的根本。√)
14、“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是胡锦涛提出来的。X)
15、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经之路。√)
16、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17、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年龄限制在18—35周岁之间。√)
18、国家在高等学校进行军训过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
19、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20、国防的手段是国家为达到国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措施√)《军事思想》章节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A.高卢战记B.共产党宣言C.制空权D.机械化战争论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 C.核武器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9、《战争论》的作者是克劳塞维茨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
13、下列哪一种打法不属于积极防御作战(D)A.慎重初战,初战必胜B.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C.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D.坚守不出,专心防御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D)A.暂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B.实行“一国两制”C.以和平对话代替武力对抗D.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18、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______保障有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
19、列宁指出,现代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20、冷战时期,局部战争的根源是霸权主义
22、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贯穿始终的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
23、下列哪句话是毛泽东关于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论述。C)A.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B.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C.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D.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24、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指导艺术和作战方法上表现的突出特点是灵活机动
25、把战争目的和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原则。C.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26、“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个观点是邓小平提出
27、要造成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使敌人想打而不敢打,想打又打不起来。这种军事战略被称为遏制战争
28、从古到今发生的战争的基本起因和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经济利益
29、既不能因为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提高了,就完全照搬别人的军事理论,也不能因为还是打人民战争,就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的一套战略战术。这种军事思想属于C.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30、创新和发展我党我军的军事指导理论,必须围绕解决哪两个历史性课题打得赢,不变质
1、关于军事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BD)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B.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成为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其主要的技术标志是哪些(BCD)A.火药B.机械化武器C.核武器D.高技术武器
4、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ABD)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5、实行人民战争的基本依据是(ABC)A.首先要依靠战争正义性质的巨大威力B.其次要依靠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C.第三要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D.第四要掌握科学的战略战术
1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军事思想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在世界史上,我国是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孙子兵法》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军事家和全国人民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军事思想不具有阶级性×)军事思想不属军事科学体系结构中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战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战争永远不会消亡。(×)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核武器成为现代战争的主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集体创作的军事名著。×)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政治,而不在于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是毛泽东对当代国际形势的精确判断。(×)坚持军民一致,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第三代领导核心首先提出来的(×)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战略环境》章节
2、我们国家的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3、与我们国家陆地上相接壤的国家有B、14个
4、军事战略主要通过对()的建设和运用来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B、军事力量
5、战略思想是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的根本立场和态度BB、战争问题
6、对战略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国家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综合国力状况
8、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C、祖国的统一,海洋权益的争端,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影响边疆地区的安全的其它原因
9、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是C、朝鲜半岛和印巴之间的对立
10、在军领域里,层次最高,指挥的范围最广,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总纲,各种活动的依据是B、战略
11、战略重点和枢纽的把握,战略方针的确定,军事力量和斗争方式的运用,战略调整和转变等,这些活动在军事上称为B、谋略性
12、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的客观情况和条件C、战争全局
13、军事战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战略思想、战略环境和D、军事力量
14、从国际战略环境的角度看,是什么战争严重损害了现行国际秩序。B、伊拉克战争 15、2002年9月,美国正式推出了“()”的战略,放弃了以往只有美国受到直接威胁时才使用武力的原则。C、先发制人
16、以下哪一种是资本主义初期时候的国际战略格局单极格局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战略格局是()A、两极格局
18、三圈战略格局是指在欧洲以()为中心的政治、军事、经济圈、德法
19、目前国际战略格局主要呈现的态势和结构应该是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一超多强
21、我国的陆地边界长度是A、2.2万千米
22、我国拥有多少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A、300万
23、目前我国地缘方向上的表现为“_______”的不同态势。AA、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24、我国新的国家安全观是()A、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25、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第一轮会谈在什么时候B、2003年
26、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六方指哪几个国家A、朝鲜、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
27、我国领土总面积应该是()平方公里C、1260万
28、在军事方面, 中国政府贯彻“_____”的对台斗争总方略B、文攻武备
29、当代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中的多强是指俄罗斯、欧盟、中国和()A、日本30、以下哪一项不是李登辉在位期间的台独声称?DA、中华民国在台湾
B、七块论
C、两国论
D、统一不是唯一选项8、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国际战略格局是()与()并存时期。ACA、两极格局
B、多元交叉格局
C、三角格局
D、多极格局
9、以下哪些是当代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或趋势?ACDA、一超多强 B、多极格局
C、四边格局 D、三圈格局
10、中国在多格局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反对霸权主义 B、制约强权政治 C、经济发展示范 D、构建和谐世界
1、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军事力量等情况。(错)
2、战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和相对稳定性对)
3、目前我国地缘方向表现为“北稳、南紧、西和、东动”的不同态势。(错)
4、国际战略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对)
5、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军事力量。(错)6.战略的含义: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对)7.战略的特点: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对)8.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对)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多元交叉格局。(错)
10、四边战略格局论是指德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形成的一个四边国际战略格局。(错)
11、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对)
12、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1.6万千米长。(错)
1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对)
14、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核心。(对)
15、军事战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战略思想、战略环境和战略方针。(错)
16、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是多极格局。(错)
17、与我们国家陆地上相接壤的国家有15个。(错)
18、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六方指韩国、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错)
19、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略部署的客观情况和条件。(错)20、2002年9月,美国正式推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战略,放弃了以往只有美国受到直接威胁时才使用武力的原则。(错)《信息化战争》章节
1.拉开信息化战争序幕的时代是D、20世纪80年代2.在信息化战争中,战争消耗巨大的特征表明,一个国家要赢得未来战争主要依靠AA、国家的综合国力 3.信息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D、信息4.当前处于信息化战争的A、初始阶5.的需要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催产剂”B、军事斗争6.战争与20世纪80年代“空地—体战”理论所描述的未来战争的形体和方式如出一辙。D、海湾7.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发展为控制战争提供了相对有效的工D、精确制导武器8.在信息化战争中,可避免战火的外延和战争的升级A、高技术武器装备9.下面不属于自然战(地球物理战)的作战形式是 A、在战场上,利用次声波,使敌方部队丧失战斗能力B、冬天作战,用人工降雪给敌军作战行动和后勤保障增加困难C、抗登陆作战中,采用人工制造海啸、大浪、台风等阻止破坏敌军登陆 D、防空作战中,用人工降暴雨的方式使敌方飞机不能起10.地面部队和作战行动方式的非线性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主要标志、数字化11.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引发战争最根本的诱因B、政治14.“海湾战争”以战争实例向人们展示了夺取的重大意义D、制电磁权15.现阶段,从国际战略形式和我国周边环境看,我国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
A、局部战18.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为南亚与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阿富汗21.1986年,美国对采取“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作战方A、利比亚22.战争无论是作战理论的变革、武器装备的使用,还是作战方法的创新,都展现出与以往战争迥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
D、伊拉克战争23.NMD是的缩写。A、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24.世纪是机械化战争诞生和走向辉煌的世C、20 25.战争体现了美军的主战武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 D、伊拉克战争26.战争中有被称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A、海湾战争 27.在各种新的作战方式中,被称为导弹袭击式的是精确战28.看不见刀光剑影,听不见猛烈的枪炮声,是在一种比较温和的战场环境中,使敌丧失作战能力的作战形式是C、软杀战29.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军队作战指挥能够实现自动化指挥、1.信息化武器系统中武器的战斗效能有。ABCDA、火力B、机动力C、突击力和防护力D、电子信息处理能力2.从信息化武器系统的结构看,主要包括。ABCDA、信息化智能弹B、信息化作战平台C、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D、综合军事信息系统3.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在方面存在较大差别。ABCA、作战主导要素B、作战指挥控制C、作战总体效能D、作战监督部署4.信息化武器装备引起了军队的结构变化。ADA、组织结构B、人员数量C、人员性别比例D、人员素质6.以下属于信息化战争中出现的新的作战方式的有。BCDA、运动战B、软杀战C、太空战
D、心理战8.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是。ADA、地面部队的数字化B、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生C海湾战争的爆发D、作战行动方式的非线式一体化9.美国在对阿富汗塔利班作战中,使用了侦察定位技术。ABCDA、KH-
11、KH-12“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B、无人侦察机C、激光光标定位仪D、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10.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A、塞尔维亚D、科索沃阿族 1.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的产物。(√)2.赢得全局战争胜利的强烈需要,刺激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3.高技术武器可控制战争的升级和战火的外延。(√)4.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已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约系统的对抗所代替。√)5.人们把C4ISR系统称为“力量倍增器”。√)6.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7.海湾战争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开篇之作。×)8.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9.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就是人民战争。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10.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是纵向连接的树状结构。×)11.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12.1998年5月印度、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短短几天内进行了多次核试验。(×)13.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的主体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14.战争消耗相对较少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15.伊拉克战争无论是作战理论的变革、武器装备的使用,还是作战方法的创新,都展现出与以往战争迥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16.科索沃战争被称为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17.信息化战争不再是核威慑下的高技术常规战争。(×)18.空中部队的数字化和作战行动方式的线式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19.“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这是在伊拉克战争的战争转折阶段× 20.平战转换机制是吧军用科技潜力迅速转化为战场上现实战斗力的运行方式。×)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2、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了国防的性质和形式。(√
3、科技、教育肯定不属于国防的范畴。(X)
4、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5、重视和了解国防,是国家和军人的事情。(X)
6、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
7、现代国防的类型,按照性质可分为联盟型和中立型。(X)
8、自卫型国家的国防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
9、国防的目的只是捍卫国家的主权和保卫国家的统一。(X)
10、军事是国防的主要手段。√)
11、政治作为国防的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息息相关的”政治活动,12、而不是政治本身的全部含义。(√)
13、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活动。(X)
14、现存问世最早,影响最深的军事理论奠基之作《孙膑兵法》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代表作。(X)
15、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16、兵役制度是一成不变的。(X)
19、1856年至1860年,英国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0、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1、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3、1936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X)
24、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25、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说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赖于经济的发展。(√)
26、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的观点,说明富国是强兵之本,富国是强兵之急,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是经济发展。(√)
27、国防法规体系,指的是由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内容的国防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28、国防法规体系的层次,指的就是对国防法规体系的纵向划分。(√)
29、在国防法规体系的纵向关系上,依据我国国防立法的权限,通常将国防法规划分为二个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国防条款和基本国防法律。(X)30、国防法规体系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防领导和国防建设事业二个方面的制度。(X)67、警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X)68、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69、我国的陆军设置有独立的领导机关。(X)70、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属于陆军的一个兵种。(X)72、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隶属于中央军委。(√)73、武警部队享受同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74、民兵是国家的后备武装力量。(√)75、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可以编入普通民兵组织。(X)76、女民兵也可以编入普通民兵组织,只是要控制适当的比例。(X)77、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训练原则上由县(市、区)人武部组织实施。(√)78、国民经济动员属于国防动员的内容之一。(√)102、裁军100万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体现。(╳)103、以和平对话代替武力对抗是胡锦涛为解决国际争端指出的有一条新的途径。(╳)104、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必然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05、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不再适合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形(╳)106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仍要把军事战略的侧重点确定为打赢战争而不是遏制战争(╳)107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是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可以例外(╳)109、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内容是先进的武器装备。(╳).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的产物。√)2.赢得全局战争胜利的强烈需要,刺激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3.高技术武器可控制战争的升级和战火的外延(√)4.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已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约系统的对抗所代替。(√)5.人们把C4ISR系统称为“力量倍增器”。(√)6.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7.海湾战争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浪潮时代”的开篇之作×)9.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就是人民战争。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10.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是纵向连接的树状结构(×)11.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12.1998年5月印度、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短短几天内进行了多次核试验。(×)13.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的主体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14.战争消耗相对较少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15.伊拉克战争无论是作战理论的变革、武器装备的使用,还是作战方法的创新,都展现出与以往战争迥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16.科索沃战争被称为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17.信息化战争不再是核威慑下的高技术常规战争。×)18.空中部队的数字化和作战行动方式的线式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志。(×)
2.教育理论考试题库 篇二
一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国内对于考试公平性的研究,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技术层面, 一些学者引用了国外测验中题目偏差的概念和统计检验方法, 如曾秀芹、孟庆茂 (1998) 曾对国外项目功能差异的概念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最早的介绍;曹亦薇、张厚粲 (1999) 运用两种方法对男女、城乡初中学生在词语测验上是否存在偏差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等;李华 (2007) 提出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原理对课程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做定量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考试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陈至立 (2004) 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 要“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 营造良好、公正、公平的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苏尚峰 (2006) 依照教育公平理论发展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价值参照, 对考试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反思了教育考试的程序公平背后可能隐含的实质不公;谢小庆从程序公平、条件公平、事实公平三个方面讨论了考试的公平性;余扬 (2005) 对考试公正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考试公平目标展开探讨;胡向东 (2005) 则是从如何保证考试安全的角度对保证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了研究。同时, 在如何推进考试公平的问题上, 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刘复兴 (2002) 指出, 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和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 研究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戴家干 (2009) 提出“公平是考试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立法保障教育考试平等, 如汪国培认为考试立法不仅是实行考试制度的基本保障, 更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客观需要;胡晓春 (2007) 以“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国家考试立法”为题,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考试本论、国家考试论、国家考试法论三个层次提出了以保障社会个体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国家考试制度设想。
除了上述的总体性研究, 考试公平的研究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考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公务员考试的公平问题。其中, 高考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 王红兵 (2003)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高考制度改革为背景, 对高考的功能和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刘海峰 (2002) 、郑若玲 (2001, 2007) 等以科举考试经验为参照, 讨论了高考录取中的地域公平和考试公平的两难问题;李立峰则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出发, 对高考中区域公平和考试公平这两种不同的公平观进行了理论分析;谭秀森、孙兆凤等人 (2006) 讨论了高考中因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而导致的高考移民问题;戴家干从高考命题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公正等问题;邹德萍 (2005) 、宋丽 (2005) 分别讨论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中的招生腐败问题;厦门大学覃红霞 (2008) 认为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价值选择应寻找基本的平衡, 坚持在招考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有效人才选拔。
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是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考试领域的体现或暴露。找出教育考试暴露出的公平问题及其原因, 是做好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并以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上述文献中所关注的有关考试公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认为普通高校招生中区域间存在公平问题。以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为例, 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如河南为42%、甘肃为43%, 高的省份如浙江80.6%、海南80.6%, 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差别很大, 也就是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别很大。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行政区划来下达的, 在高考录取中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竞争性 (个别特殊类型招生除外) , 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入学机会。 (2) 普通高校招生中城乡间存在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平衡, 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城乡入学比例逐年缩小, 但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城乡还有一定的距离。 (3) 作弊问题影响公平。高考作弊破坏了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性要求, 如作弊得逞、虚假的成绩将使考生之间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发生转变, 导致教育公平问题。 (4) 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认为高考只考试一次, 没有给予考生充分反映自身实力的机会;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没有其他评价参与, 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真实素质。另外还有民族间的差异问题, 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归纳目前我国考试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现有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 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教育考试制度层面的公平性问题, 对当前管理体制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提出分析和解决意见, 应该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 (2) 对于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和质量, 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理念层次, 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和系统的管理规范。 (3) 理论分析探讨较多, 实证性研究为数很少。 (4) 对于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在现行高考制度方面。 (5) 对教育考试所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深入, 对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认识不全面、界定不准确。 (6) 对教育考试中公平问题的评判, 缺乏权威的标准。教育考试公平性的认识与研究上的局限性, 从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看, 考试与招生的关系模糊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考试公平理论的缺失引起的教育考试公平的无标准状态, 这也是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外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 力求使测验客观化、标准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以往考试的主观化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公平的问题。在美国, 对考试公平性问题的争论之一, 便是围绕着谁是受益者展开的。受益者问题的讨论焦点, 是如何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60年代,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在测验结果上的差异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兴趣, 统一考试能否克服现存的由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形成的不平等成为美国教育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在考试内容的公平方面, 围绕“统一课程及标准化考试”, 课程及考试内容究竟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平等还是损害了教育平等, 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少美国教育者认为, 标准化考试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歧视性。对于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 如何解读与使用考试结果, 也常常引起与公平有关的争论。追求教育平等的努力应遵循“杀富济贫”式的“补偿性原则”, 保护、保障少数族裔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 还是以“奖优”为原则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经费拨款的依据, 也是美国教育考试的焦点之一。后来因测验公正与否而诉诸公堂的案子屡屡发生, 导致政治和法律介入测验设计和使用越来越多。1974年, 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 (AER-A) 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 用于指导、规范和评价各类测验的设计和使用。1985年修订的第二版中, 首次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讨论测验公平性问题。1999年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AERA) 、美国心理学协会 (APA) 和全美教育测量学会 (NCME) 三家共同对1985年版本进行修订并颁布。这是今天教育与心理测验领域中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文献, 体现了考试领域中的行业标准, 是所有考试工作者的必读书。其中在第二部分测试中的公平性中, 对测试和测验应用中的公平性、多元语言背景考生及残疾考生的测试方面给予了较详细的指导意见。从19861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年开始, 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 (ETS) 规定其编制的所有测验都要进行题目偏差的检验。ETS宗旨是通过提供公平和有效的评测、研究以及相关服务,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其编制的《ETS质量和公平性标准》几经修订, 成为规范和评估其众多考试项目的指导手册。其他如《公平测验实践规范》、《教育测量中专业责任规范》等文件, 成为测验行业公认确保考试科学而公平使用的标准。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是由民间考试机构主持的一个有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 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 (ETS) , 它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有学能测验和各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测验。
在技术层面, 20世纪中叶, 建立在潜在特质理论基础之上的项目反应理论 (IRT)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测量体系, 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 国外的很多研究侧重于应用各种统计方法甄别测验题目的偏差, 如有IRT法、STND法、SUBTEST法、逻辑斯蒂回归法等。这些方法为诊断来自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地域、语言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系统差异提供了方便。
总之, 国外对于考试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大致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 (1) 所关注的问题仍以高校招生考试为主; (2) 在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上, 侧重于实践层面的标准制定; (3) 重视教育考试的技术发展, 侧重技术上的甄别方法; (4) 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多; (5) 通过政策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
三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探讨
探讨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也可从教育公平说起。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 欧美学者较公认的观点是由科尔曼和胡森提出的起点平等 (入学机会的均等) 、过程平等 (学校条件、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 、结果平等 (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生活成就的机会均等) 。美国的科尔曼 (Coleman, James S) 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第一, 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第二, 为所有儿童, 不论社会背景如何, 提供普通课程;第三, 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第四, 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瑞典的胡森针对欧美二战后期教育公平研究做了综合性的评述, 当时教育公平的观念是指教育机会均等。他认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 不仅要界定“均等”, 还应界定“机会”, 均等包括着教育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 而机会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我国学者在吸收总结欧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 也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 公平不等于平等, 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 其内涵是不同的等。这些观点的差异因视角的不同而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意义。但是, 从实践的角度看, 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是对公平应然状态的期待, 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应是什么样的问题, 是一种公平观, 而不是公平的标准。
理解教育考试公平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从理论的发展上形成科学的教育考试公平观或教育考试公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情况, 制定可行的教育考试公平标准, 并不断完善, 向理想的教育考试公平靠近。教育考试的公平性, 是教育考试领域的公平性, 虽然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 但它只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教育考试本身是一个单纯的活动, 是一个带有一定技术和专业的评价活动。虽然因参与了教育利益的分配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因素, 但是教育考试本身的属性没有改变。因此, 在分析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理论时, 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教育考试的内容, 不因民族、性别、地域、财富而有所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 (2) 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 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3) 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
从实践的层面, 实现教育考试的公平的关键是公平标准的制定。如何制定标准, 理念层面只是追求的目标, 实践层面则是根据教育考试公平理论制定标准, 并在教育考试的各个环节实施。在制定标准时, 建议树立如下4个主要观念: (1) 教育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如现行的高考制度把高考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这是招生政策的问题, 而不是教育考试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 已经证明, 高考成绩不是评价的全部, 高考成绩的使用是由国家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来决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必将多元化, 评价也将多样化, 从考试到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教育考试是专业性的考试。教育考试公平标准的制定, 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专业性决定了在制定教育考试标准时, 不能依据非专业的民意感性测验的方式进行, 专家的专业就是标准公平的保证。考试内容的设定、考试组织的管理、考试的评判, 以及对不同地域、性别、民族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倾向, 必须以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或解释。 (3) 教育考试是权威性的考试。教育考试的结果涉及教育利益的配置, 考试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 需经过国家的授权。考试机构的权威性, 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结果的信赖程度, 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公平的认识。这些信赖和认识,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做好公平理念的引导和公平标准的宣传。是否公平, 对利益相关者个人而言, 是对公平标准的认可度问题。公平是个历史产物, 教育考试公平也一样,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公平也是客观的, 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 有了公平的理念不代表公平能心想事成。
3.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篇三
一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国内对于考试公平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技术层面,一些学者引用了国外测验中题目偏差的概念和统计检验方法,如曾秀芹、孟庆茂(1998)曾对国外项目功能差异的概念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最早的介绍;曹亦薇、张厚粲(1999)运用两种方法对男女、城乡初中学生在词语测验上是否存在偏差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等;李华(2007)提出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原理对课程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做定量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考试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陈至立(2004)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营造良好、公正、公平的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苏尚峰(2006)依照教育公平理论发展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价值参照,对考试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反思了教育考试的程序公平背后可能隐含的实质不公;谢小庆从程序公平、条件公平、事实公平三个方面讨论了考试的公平性;余扬(2005)对考试公正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考试公平目标展开探讨;胡向东(2005)则是从如何保证考试安全的角度对保证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了研究。同时,在如何推进考试公平的问题上,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刘复兴(2002)指出,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和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研究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戴家干(2009)提出“公平是考试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立法保障教育考试平等,如汪国培认为考试立法不仅是实行考试制度的基本保障,更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客观需要;胡晓春(2007)以“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国家考试立法”为题,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考试本论、国家考试论、国家考试法论三个层次提出了以保障社会个体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国家考试制度设想。
除了上述的总体性研究,考试公平的研究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考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公务员考试的公平问题。其中,高考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王红兵(200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高考制度改革为背景,对高考的功能和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刘海峰(2002)、郑若玲(2001,2007)等以科举考试经验为参照,讨论了高考录取中的地域公平和考试公平的两难问题;李立峰则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出发,对高考中区域公平和考试公平这两种不同的公平观进行了理论分析;谭秀森、孙兆凤等人(2006)讨论了高考中因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而导致的高考移民问题;戴家干从高考命题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公正等问题;邹德萍(2005)、宋丽(2005)分别讨论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中的招生腐败问题;厦门大学覃红霞(2008)认为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价值选择应寻找基本的平衡,坚持在招考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有效人才选拔。
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考试领域的体现或暴露。找出教育考试暴露出的公平问题及其原因,是做好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并以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上述文献中所关注的有关考试公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认为普通高校招生中区域间存在公平问题。以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为例,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如河南为42%、甘肃为43%,高的省份如浙江80.6%、海南80.6%,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差别很大,也就是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别很大。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行政区划来下达的,在高考录取中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竞争性(个别特殊类型招生除外),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入学机会。②普通高校招生中城乡间存在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平衡,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城乡入学比例逐年缩小,但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城乡还有一定的距离。③作弊问题影响公平。高考作弊破坏了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性要求,如作弊得逞、虚假的成绩将使考生之间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发生转变,导致教育公平问题。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认为高考只考试一次,没有给予考生充分反映自身实力的机会;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评价参与,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真实素质。另外还有民族间的差异问题,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归纳目前我国考试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现有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教育考试制度层面的公平性问题,对当前管理体制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提出分析和解决意见,应该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②对于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和质量,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理念层次,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和系统的管理规范。③理论分析探讨较多,实证性研究为数很少。④对于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在现行高考制度方面。⑤对教育考试所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深人,对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认识不全面、界定不准确。⑥对教育考试中公平问题的评判,缺乏权威的标准。教育考试公平性的认识与研究上的局限性,从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看,考试与招生的关系模糊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考试公平理论的缺失引起的教育考试公平的无标准状态,这也是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二国外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力求使测验客观化、标准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以往考试的主观化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公平的问题。在美国,对考试公平性问题的争论之一,便是围绕着谁是受益者展开的。受益者问题的讨论焦点,是如何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60年代,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在测验结果上的差异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兴趣,统一考试能否克服现存的由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形成的不平等成为美国教育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在考试内容的公平方面,围绕“统一课程及标准
化考试”,课程及考试内容究竟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平等还是损害了教育平等,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少美国教育者认为,标准化考试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歧视性。对于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如何解读与使用考试结果,也常常引起与公平有关的争论。追求教育平等的努力应遵循“杀富济贫”式的“补偿性原则”,保护、保障少数族裔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还是以“奖优”为原则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经费拨款的依据,也是美国教育考试的焦点之一。后来因测验公正与否而诉诸公堂的案子屡屡发生,导致政治和法律介入测验设计和使用越来越多。1974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AER—A)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用于指导、规范和评价各类测验的设计和使用。1985年修订的第二版中,首次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讨论测验公平性问题。1999年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全美教育测量学会(NCME)三家共同对1985年版本进行修订并颁布。这是今天教育与心理测验领域中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文献,体现了考试领域中的行业标准,是所有考试工作者的必读书。其中在第二部分测试中的公平性中,对测试和测验应用中的公平性、多元语言背景考生及残疾考生的测试方面给予了较详细的指导意见。从1986年开始,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规定其编制的所有测验都要进行题目偏差的检验。ETS宗旨是通过提供公平和有效的评测、研究以及相关服务,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其编制的《ETS质量和公平性标准》几经修订,成为规范和评估其众多考试项目的指导手册。其他如《公平测验实践规范》、《教育测量中专业责任规范》等文件,成为测验行业公认确保考试科学而公平使用的标准。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是由民间考试机构主持的一个有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它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有学能测验和各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测验。
在技术层面,20世纪中叶,建立在潜在特质理论基础之上的项目反应理论(IRT)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测量体系,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国外的很多研究侧重于应用各种统计方法甄别测验题目的偏差,如有IRT法、STND法、SUBTEST法、逻辑斯蒂回归法等。这些方法为诊断来自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地域、语言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系统差异提供了方便。
总之,国外对于考试公平性问题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①所关注的问题仍以高校招生考试为主;②在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上,侧重于实践层面的标准制定;③重视教育考试的技术发展,侧重技术上的甄别方法;④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多;⑤通过政策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
三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探讨
探讨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也可从教育公平说起。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欧美学者较公认的观点是由科尔曼和胡森提出的起点平等(入学机会的均等)、过程平等(学校条件、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结果平等(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生活成就的机会均等)。美国的科尔曼(Coleman,James S)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第二,为所有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第三,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第四,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瑞典的胡森针对欧美二战后期教育公平研究做了综合性的评述,当时教育公平的观念是指教育机会均等。他认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仅要界定“均等”,还应界定“机会”,均等包括着教育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而机会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我国学者在吸收总结欧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也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公平不等于平等,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其内涵是不同的等。这些观点的差异因视角的不同而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意义。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对公平应然状态的期待,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应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一种公平观,而不是公平的标准。
理解教育考试公平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从理论的发展上形成科学的教育考试公平观或教育考试公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根据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制定可行的教育考试公平标准,并不断完善,向理想的教育考试公平靠近。教育考试的公平性,是教育考试领域的公平性,虽然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但它只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教育考试本身是一个单纯的活动,是一个带有一定技术和专业的评价活动。虽然因参与了教育利益的分配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因素,但是教育考试本身的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在分析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理论时,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①教育考试的内容,不因民族、性别、地域、财富而有所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②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③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
从实践的层面,实现教育考试的公平的关键是公平标准的制定。如何制定标准,理念层面只是追求的目标,实践层面则是根据教育考试公平理论制定标准,并在教育考试的各个环节实施。在制定标准时,建议树立如下4个主要观念:①教育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如现行的高考制度把高考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这是招生政策的问题,而不是教育考试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已经证明,高考成绩不是评价的全部,高考成绩的使用是由国家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来决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必将多元化,评价也将多样化,从考试到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②教育考试是专业性的考试。教育考试公平标准的制定,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专业性决定了在制定教育考试标准时,不能依据非专业的民意感性测验的方式进行,专家的专业就是标准公平的保证。考试内容的设定、考试组织的管理、考试的评判,以及对不同地域、性别、民族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倾向,必须以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或解释。③教育考试是权威性的考试。教育考试的结果涉及教育利益的配置,考试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需经过国家的授权。考试机构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结果的信赖程度,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公平的认识。这些信赖和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做好公平理念的引导和公平标准的宣传。是否公平,对利益相关者个人而言,是对公平标准的认可度问题。公平是个历史产物,教育考试公平也一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公平也是客观的,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有了公平的理念不代表公平能心想事成。
4.2017继续教育考试题库 篇四
奉新二中兰勇整理
1、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
A.国内外人士的捐赠 B.向企业摊派
C.向社会募捐收入
D.国民收入
2、新兴市场经济的主要代表是金砖五国,即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南非。A.韩国 B.印度
C.日本
D.新加坡
3、美丽中国的核心理念是()A.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C.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4、分配制度改革首先重点应该放在()A.初次分配 B.再次分配
C.三次分配
D.四次分配
B.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积极开展应对()的行动,要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个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A.教育问题 B.医疗改革
C.社会均衡
D.人口老龄化
6、()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A.经济发展 B.政治体制改革
C.复兴传统文化
D.缩小收入差距
7、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A.重遏制、不减压、长震慑 C.重预防、强高压、长震慑
B.重遏制、强高压、长威慑 D.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
8、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A.创新型国家
B.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世界一流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
9、党的()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A.思想建设
B.政治建设 C.组织建设
D.制度建设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A.国际流通货币 B.自贸协定
C.跨太平洋协议
D.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11、“十三五”建议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A.自由、民主、绿色、开放、协调 C.创新、和谐、绿色、开放、民主
12、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A.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C.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B.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自由、民主、共享、创新、开放
13、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A.创新型 B.廉洁
C.服务型
D.法治
14、()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A.协调 B.创新
C.开放
D.绿色
15、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机构。A.国有自然环境资产监管和自然生态管理 C.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
B.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环境监管 D.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和自然生态管理
16、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A.国家政策 B.改革开放
C.科技创新
D.人才发展
17、()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A.教育差异 B.城乡二元结构
C.医疗保障
D.养老保障
18、()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A.人民利益至上 B.经济发展
C.共产主义
D.执政稳定性
19、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A.文化创新 B.制度创新
C.理念创新
D.科技创新
20、“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是第一要务。A.发展 B.改革
C.开放
D.创新
21、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能源消耗,而工业的能耗又占能源消耗的()左右。A.80% B.90%
C.60%
D.70%
22、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最终实现()。A.政治稳定 B.共同富裕
C.文化繁荣
D.经济发展
23、新型城镇化是以()为核心。A.经济 B.人
C.社会
D.国家
24、创新发展注重解决()问题 A.发展规划 B.发展方向
C.发展动力
D.发展理念
25、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A.南京 北京 B.厦门 杭州
C.北京 南京
D.杭州 厦门
26、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绿色
2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A.政治体制改革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28、江泽民提出(),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A.发展是硬道理 B.矛盾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
D.发展是第一要务
29、坚决防止和反对(),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A.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 B.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 C.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 D.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
30、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A.谋幸福,谋复兴 B.谋生活,谋未来
C.谋幸福,谋未来
D.谋生活,谋复兴
3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中国共产党领导
B.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32、美丽中国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A.核心理念 B.根本任务
C.基本要求
D.实现途径
3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A.转换增长动力 B.转变发展方式
C.优化经济结构
D.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4、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最突出的是()。A.股市风险 B.产能过剩
C.经济下行
D.房地产过热
35、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A.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 C.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战斗性
36、培育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A.根本途径 B.工作方式
C.基本动力
D.重要支撑
B.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原则性 D.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7、共享发展是坚持()的体现。A.为人民服务 B.以上选项都错误
C.以人为本
D.人民主体地位
38、在社会发展的()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认识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性。A.目的性 B.基础性
C.规律性
D.客体性
39、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A.“金砖机制” B.自贸区
C.“一带一路”
D.区域合作
40、坚持创新发展,重点是()。A.自主创新 B.理顺机制
C.要素整合
D.需求引领
41、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现代化。A.和谐共生 B.和谐相处
C.和睦共生
D.和睦相处
42、开放发展必须坚持()原则。A.一个中国原则 B.协同发展
C.九二共识
D.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3、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A.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B.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官僚主义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C.精神懈怠危险、封闭僵化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D.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腐化堕落危险
44、()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A.改革开放 B.聚集人才
C.创新思维
D.国家政策
45、()是第一生产力。A.政治 B.军事
C.文化
D.科技
46、()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A.收入水平提高 B.依法治国
C.一人一票选举
D.GP指标
47、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A.低级阶段 B.中高级阶段
C.中级阶段
D.高级阶段
48、在实践中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人自身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A.经济基础 B.目标和方向
C.根本目的
D.前提和条件
49、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A.关键期 B.决战期
C.攻坚期
D.决胜期
50、中国共产党人()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提法。A.邓小平B.江泽民
C.周恩来
D.毛泽东
51、确保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A.二〇三〇年 B.二〇二五年
C.二〇二〇年
D.二〇三五年
5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53、()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A.全面依法治国 B.五大发展理念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全面深化改革
54、()是我们时代的主题,是本世纪末实现的战略目标。A.小康社会 B.世界第一
C.现代化
D.中国梦
55、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问题。A.法治 B.和谐
C.利益
D.公平正义
56、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世界。A.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公平正义、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B.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公平正义、清洁美丽 C.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公平正义 D.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57、共享发展有一个统一指向,即是()原则。A.民生第一 B.重点第一
C.制度第一
D.底线第一
58、全党必须牢记,()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A.执政宗旨 B.权力来源
C.建党宗旨
D.为什么人
59、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的最高价值观。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三个代表
60、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A.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 B.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 C.坚持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 D.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立场坚定、素质过硬 61、美丽中国,首先必须是()。A.生态中国 B.富裕中国
C.文明中国
D.和谐中国
62、五大发展理念以()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A.创新 B.开放
C.发展
D.问题
63、()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64、()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A.协调 B.开放;
C.共享;
D.绿色;
65、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A.促进国际合作
B.加快经济发展
C.维护国家安全 D.维护国家统一
66、协调发展注重解决()问题 A.发展不协调 B.发展不全面
C.发展不足
D.发展不平衡
67、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增长。A.中低速 B.低速
C.中速
D.中高速
68、()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A.社会发展 B.经济发展
C.生态发展
D.绿色发展
69、我国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A.支撑 B.基础
C.决定
D.关键
70、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A.创新 B.协调
C.共享
D.开放
71、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空间。A.共享 B.开放
C.创新
D.协调
72、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A.人大协商 B.基层协商
C.人民政协
D.政党协商
73、现代经济学中的创新学派是()创立的。A.比尔盖茨
74、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B.布努诺
C.基若夫
D.熊彼特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5、()是关系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A.道路 B.制度
C.理论
D.政策
76、要以()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开放战略。A.实现现代化
77、()是第一要义。A.自由 B.政权
C.军队
D.发展 B.世界第一
C.人类命运共同体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8、“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则不包括()。A.互相结合 B.互相尊重
C.互相信任
D.合作共赢
79、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的经济体系。A.绿色节约循环发展 B.绿色低碳节约发展 C.节约低碳循环发展 D.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0、“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A.共享; B.创新;
C.色开放;
D.协调
81、“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是()。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C.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82、美丽中国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A.基本要求 B.实现途径
C.核心理念
D.根本任务
83、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的开放战略。A.互利共赢 B.互相合作
C.包容互信
D.开放共赢
84、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为主题。A.科学发展 B.制度创新
C.尊重自然规律
D.以人为本 85、()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86、胡锦涛提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A.科学发展观 B.发展是第一要务
C.发展是硬道理
D.矛盾发展观
87、()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A.开放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创新发展
88、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成立中央全面()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A.深化改革 B.依法治国
C.从严治党
D.司法改革
89、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是()。A.增强创新驱动力 B.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C.加快发展服务业
D.扩大内需
90、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A.八千多万 B.九千多万
C.六千多万
D.七千多万
91、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A.必要途径 B.最终目标
C.根本要求
D.动力之源
92、五大发展理念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内容。A.三严三实 B.两学一做
C.四个全面
D.科学发展观
93、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经济强国 B.政治强国
C.教育强国
D.文化强国 94、()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共享 B.协调
C.创新
D.开放
95、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A.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96、坚持创新发展,要求构建构建以()为主体、()为导向的创新体系。A.企业;市场 B.资源;市场
C.企业;政策
D.资源;政策
97、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发展理念的特征是提出()。A.科学发展观 B.发展是第一要务
C.发展是硬道理
D.矛盾发展观
98、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A.党的自我监督和民主监督 C.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
B.党的自我监督和舆论监督 D.党的自我监督和司法监督
99、我国经济已由()阶段转向()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A.高速增长 高水平发展 C.高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
100、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A.人的全面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稳定发展
5.第一学期排球理论考试题库 篇五
一、填空题
1、排球运动起源于(1895)年,由美国麻省好利诺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发明。
2、排球规则规定,比赛中每当交换发球,发球队队员要进行(位置)轮转。
3、(准备活动)和(移动)是排球运动中各项技术的基础。
4、排球运动的五大项基本技术(垫球)、(传球)、(发球)、(扣球)、(拦网)。
5、排球比赛场区为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
6、(排球网)长9.5米,宽1米,设在场区中线的中心线的垂直上空。
7、标准排球网的高度,成年男子为(2.43米),女子为(2.24米)。
8、一名队员连续击球两次或球连续触及他身体的不同部位(第一次击球统一动作中除外)称为(连击)犯规。
9、第1—4局,每当领先队达到8或16分时自动执行(技术暂停)。
10、发球时,第一裁判员没有鸣哨,队员将球发出,该发球无效,需要等第一裁判员鸣哨后(重新发球)。
11、(发球)区宽9米,位子在端线后(不包括端线)。
12、排球比赛决胜局中没有(技术)暂停,每队可请求两次(普通)暂停。
13、排球运动时在(1905)年传入中国。
二、选择题
1、进行移动时,身体重心应保持(C)。A起伏; B平稳; C下降; D不变。
2、移动过程中,脚的着地和发力部位都应是(C)。A全脚; B脚跟; C脚前掌; D脚尖。
3、在移动过程中,两手应保持(C)。
A在腹前相抱; B 固定在腹前; C 在腹前侧自然放松;D自然下垂。
4、接发球时,准备姿势一般采用(B)。A稍蹲;B半蹲;C低蹲;D直立。
8、排球网上沿两标志杆之间的距离为(A)。A 9.5米;B 9米;C 8.9米;D 9.1米。
10、国际排球联合会于(A)年在法国巴黎成立。A 1945;B 1947;C 1949;D1952。
11、排球技术有两种:一是有球技术,另一种是无球技术,下列哪一选项是有球技术(B)A.移动 B.接一传 C.准备姿势 D.起跳
12、学习排球首先应学习的是(B)
A.移动 B.垫球 C.准备姿势 D.发球
13、排球准备姿势不包括(D)
A.稍蹲准备姿势 B.半蹲准备姿势 C.低蹲准备姿势 D.全蹲准备姿势
14、正面双手垫球的手型错误的是(D)
A.抱拳 B.叠掌 C.互靠 D.手指交叉
15、正面双手垫球的部位应在腕关节以上(D)厘米左右。A.2 B.3
C.5
D.10
16、教练请求暂停的时间为(A)
A30秒 B60秒 C50秒 D25秒
17、传球技术的手型,主要是以(C)几个手指来负担球的压力。
A食指和中指 B拇指、食指和中指 C拇指和食指 D拇指、食指、中
指和无名指
18、球队获得发球权时,该队应该(D)
A按照逆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
B换人发球
C继续发球
D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
19、发球队员发出的球碰到球网上沿后,进入对方场区,此时(A)
A若球被对方正常击起,则比赛继续进行
B判发球队员击球犯规,对方得分
C判重新发球
D若对方没有接起,则判发球违例 20、裁判名稍后发球队员应该在(C)将球发出,A3秒
B5秒
C8秒
D10秒
二、简答题
1、简述正面垫球的技术要领
2、简述正面上手传球的技术要领
3、击球时的犯规有哪些?
4、队员在球网附近的犯规有哪些?
5、什么是后排队员进攻性击球犯规 1,准备姿势:两脚开立稍比肩宽。击球的手型:垫球手型主要有抱拳互握式、叠掌式、互靠式等。垫球部位:看准来球,两臂夹紧前伸,插到球下,用前臂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的地方两臂桡骨内侧形成的平面击球的下。
2,动作要领:1.身体正面对准来球,十指自然张开成半球状。
2蹬地伸臂,两手在额前上方处主动迎击来球。
3传球时上下肢要协调配合用力。
3,连击犯规
排球比赛时,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均可触球,但一名队员(拦网队员除外)连续击球两次或球连续触及其身体的不同部位即为连击犯规。但在第一次击球时,允许队员在同一击球动作中,球连续触及其身体的不同部位。
持球犯规
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任何部分均可触球,但球必须被击出,不得接住或抛出,否则即为持球犯规。
四次击球犯规
一个队连续触球四次(拦网除外)为四次击球犯规。队员不论是主动击球还是被动触及,均算该队员击球一次。
借助击球犯规
队员在比赛场地内借助同伴或任何物体的支持进行击球,皆为借助击球犯规
4,队员在球网附近的犯规
队员在球网附近的犯规包括过网击球犯规、过中线犯规、触网犯规和网下穿越进入对方空间妨碍对方比赛犯规等。对方进攻性击球前或击球时,在对方空间触及球为过网击球犯规。比赛进行中,队员整只脚、手或身体其他任何部分越过中线并接触对方场区,为过中线犯规。比赛过程中,队员触网或触标志杆不是犯规。但队员在击球时或干扰比赛情况下的触网或触标志杆为犯规。队员击球后可以触及网柱、全网长以外的网绳或其他任何物体,但不得影响比赛。比赛过程中,在不妨碍比赛的情况下,允许队员在网下穿越进入对方空间。若网下穿越进入对方空间的队员妨碍了对方比赛则为犯规。
5,后排队员进攻性击球犯规
6.教育理论考试题库 篇六
题库:
第一大类:名词解释及答案(题库)
1.国家标准
答:它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是由国家指定机关制定,发布实施的法定性文件。2.行业标准
答:它是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有关行业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3.企业标准 答:它是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工业产品要求所制定的标准。4.点样
答:点样是指从油罐内规定位置或在泵送操作期间按规定时间从管线中采取的试样。点样仅代表油品局部或某段时间的性质。5.上部样
答:点样时,在油品顶液面下深度1/6处采取的试样称为上部样。6.底部样
答:点样时,在油品顶液面下深度5/6处采取的试样称为底部样。7.初馏点
答:蒸馏油品时,冷凝管较低的一端滴下第一滴冷凝液时的温度计读数,称为初馏点。8.终馏点
答:蒸馏油品时,蒸馏过程中瓶内的温度计最高读数,称为终馏点。9.馏程
答: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馏,从初馏点到终馏点这一温度范围称为馏程。
10.闪点 答: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到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接触火焰能发生瞬间闪火的最低温度。11.凝点
答:凝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液面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12.倾点
答:倾点是指在试验规定条件下冷却时,油品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13.烟点
答:烟点是指油品在标准灯具和规定条件下点燃,产生无烟火燃的最大高度。14.结晶点
答:结晶点是指油品冷却到结晶后,再升温至结晶消失的最高温度。15.滴点
答:滴点是指润滑脂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时达到一定流动性的最低温度。
第二大类:判断题及答案(题库)
1.烟点是评定喷气燃料燃烧时生成积炭倾向的指标。()答案:√ 2.评价车用柴油安定性的主要指标有总不溶物和10%蒸余物残炭。()答案:√ 3.测定凝点时,冷却剂温度要比试样预期凝点低7~8℃。()答案:√ 4.研究法辛烷值测定报告时,可简写为:××/ RON。()答案:× 5.测定实际胶质时,若蒸发浴温度超过规定,则结果偏高。()答案:√ 6.研究法辛烷值和马达法辛烷值之差称为汽油的敏感性。()答案:√ 7.当碳原子数相同时,烷烃和烯烃易被氧化,自燃点最低,不易引起汽油机爆震。()答案:× 8.通常,汽油检验中所说的无水,是指没有游离水、悬浮水和溶解水。()答案:× 9.天然气只能通过管道输送。()答案:×
10.天然气所含烃类包括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答案:× 11.组成原油的元素主要是C、H、O、N、S。()答案:√ 12.润滑剂包括润滑油和润滑脂。()答案:√ 13.评价车用柴油的蒸发性指标主要馏程和闪点。()答案:√
14.轻柴油和车用柴油的50%蒸发温度反映其启动性()答案:×
15.闭口杯闪点测定法规定试样含水量不大于0.05%,否则,必须脱水。()答案:√ 16.点样的测定结果能够代表试样的整体性质。()答案:× 17.钙基润滑脂是一种多用途、多效能的通用润滑脂。()答案:× 18.润滑脂的游离酸和酸值的定义相同。()答案:× 19.润滑脂主要作用是润滑、密封和保护。()答案:√
20.溶剂油中芳烃含量越多,其溶解能力越强,使用安全性越好。()答案:√ 21.油品含水可使结晶点、冰点显著升高。()答案:√
22.当柴油机油的100℃运动黏度变化率超过±15%时,必须更换新油。()答案:× 23.根据内燃机油灰分的大小,也可以判断添加剂的相对含量。()答案:√ 24.锥入度是反映润滑脂稠度的指标,据次可划分润滑脂稠度等级。()答案:× 25.铜片腐蚀试验时,如果在试样中看到有悬浮水(浑浊),则应另取试样试验。()答案:× 26.石蜡含油量常作为石蜡生产过程中控制精制深度的指标。()答案:√ 27.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按针入度划分产品牌号。()答案:√ 28.国内油品分析标准都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答案:× 29.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同一操作者、同一仪器、同一个实验室),在短时间间隔,按同一方法对同一试验材料进行正确和正常操作所得独立结果在规定置信水平(95置信度)下允许差值称为重复性。()答案:√
30.采取单个试样越多,组合后试样的代表性越好,越有利于分析。()答案:√
第三大类:填空题及答案(题库)
1.我国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方式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等同采用、等效采用、非等效采用
2.常用来装试样的容器有__________、_______和聚四氟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答案:玻璃瓶、油听
3.液体试样容器容积一般为0.25~5L,取样时不应完全装满试样,要至少留出_________用于膨胀的无油空间。答案:10% 4.盛样容器应清洁、干燥并备有能密封的塞子,挥发性液体不应使用____________。答案:软木塞
5.立式圆筒形油罐采用上部、中部和下部样方案组成组合样时,其体积比为_______。答案:1:1:1 6.对非均匀油品取样时,在多于3个液面上取一系列点样,然后按其代表的油品数量按 _______掺合。答案:比例
7.液化石油气取样只能是___________,而且要避免从容器底部取样。答案:液相
8.液体沥青试样量,常规检验试样从桶中取样为_______L,从储罐中取样为_______L。答案:
1、4 9.车用无铅汽油的抗爆性用________辛烷值和_________来评价。答案:研究法、抗爆指数
10.评定车用无铅汽油安定性的指标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实际胶质、诱导期 11.汽油中有害物质主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指标来评价。答案:硫含量、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
12.燃灯法测定硫含量,是使油品中的硫化物转化为____________,并用碳酸钠溶液吸收,然后用________滴定过剩的碳酸钠,进而计算试样的硫含量。答案:二氧化硫、已知浓度的盐酸 13.车用无铅汽油的蒸气压用_______来表示。
答案:雷德蒸气压
14.评价车用无铅汽油的蒸发性的指标有__________与饱和_____________。
答案:馏程、蒸气压
15.测定闪点时,油杯要用车用________或_________洗涤,再用空气吹干。答案:无铅汽油、溶剂油
16.黏度是评定轻柴油和车用柴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指标。答案:流动性、雾化性、润滑性
17.评定轻柴油、车用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答案:凝点、冷滤点
18.我国轻柴油和车用柴油产品标记由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国家标准号、产品牌号、产品名称 19.净热值为总热值减去水的__________。答案:汽化热
20.在测定液体油品密度时,测温度前必须__________试样,保证试样混合均匀,记录要准确到______℃。答案:搅拌、0.1 21.同种烃类,密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当沸点范围相同时,含芳烃越多,其密度越_____;含烷烃越多,其密度越______。
答案:增大、大、小
22.碘值是评价喷气燃料______的指标,主要用来测定油品中的不饱和烃含量,碘值越大,表明含不饱和烃越 ________,其贮存安定性越_______,贮存时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生成深色胶质和沉渣的倾向越_____________。
答案:安定性、多、差、大
23.内燃机油是以适度精制的矿物油或合成油为_________,加上适量_______调和而成的。答案:基础油、添加剂
24.内燃机油黏度等级中,带“W”的油品,如5W,20W等,表示_______用。答案:冬(winter)
25.评定内燃机油黏度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评定黏温性的指标是________。答案:运动黏度、低温动力黏度、黏度指数
26.评定内燃机油_________性的主要指标有酸值、硫含量。答案:腐蚀
27.润滑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添加剂等部分组成。答案:基础油、稠化剂、稳定剂
28.润滑脂分油量越大,胶体________越差。答案:安定性
29.液化石油气的组成测定通常采用________法。答案:气相色谱
30.液化石油气的挥发性是以试样被汽化至___________时的温度表示。答案:95%(体积分数)31.综合评价石油沥青质量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延度。答案:软化点、针入度
第四大类:选择题及答案(题库)1.下列石油馏分中,不属于燃料油的是()
A.汽油 B.润滑油 C.轻柴油 D.喷气燃料 答案:B 2.下列石油产品中属于石油化工原料基础原料的是()A.芳烃 B.石油蜡 C.石油沥青 D.石油焦 答案:A 3.下述标准等级属于地方标准的是()
A.GB/T B.SH C.GJB D.DB 答案:D 4.下列国外先进标准中,表示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的是()A.ISQ B.BS C.ASTM D.API 答案:C 5.下列有关产品合格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采样地点 B.包括分析日期 C.试验方法 D.必须用碳素笔书写 答案:D 6.液化石油气取样完成后,液相试样应占取样容积的()A.20% B.50% C.80% D.100% 答案:C 7.点取样器适合于油罐、油槽车、油船等容器中采取()A.界面样 B.例行样 C.组合样 D.底部样 答案:C 8.按等比例合并上部样、中部样和下部样可得到()
A.全层样 B.例行样 C.间歇样 D.组合样 答案:D 9.天然气取样时,若试样压力等于或低于大气压,可采用的取样方法为()A.吹扫发 B.封液置换法 C.抽空容器法 D.控制流量法 答案:C 10.油罐取样的不安全因素是()
A.取样绳应是导电体 B.灯和手电筒应该是防爆型 C.应穿棉布衣服不应穿人造纤维的 D.任何条件下取样时间不能变
答案:D 11.采取可溶性固体石油产品的试样还需要的进一步处理步骤为()A.粉碎,混合 B.粉碎,熔化
33.密度计法测定透明低黏度试样时,两次结果之差不应超过()
A.0.0002g/cm3 B.0.0005g/cm3 C.0.0001g/cm3 D.0.0006g/cm3 答案:B 34.用SY-10型石油密度计测得某透明油品的密度为0.7865,则正确的记录是()A.0.7860 g/cm3 B.0.7865 g/cm3 C.0.7870 g/cm3 D.先做弯月面修正后再记录 答案:D 35.测定烟点时,灯芯不能弯曲,灯芯头必须剪平,并使其突出灯芯管()A.3mm B.5mm C.10mm D.8mm 答案:A 36.测定辉光值时,要求灯芯不弯曲,灯芯头剪平,并使其高出灯芯管()A.3mm B.6.4mm C.5mm D.8mm 答案:B 37.下列各项中不是评定喷气燃料流动性的指标的是()A.结晶点 B.冰点 C.运动黏度 D.凝点 答案:D 38.下列油品属于汽油机/柴油机通用油的是()
A.SC B.SD/CC C.SE D.CD 答案:B 39.黏度指数计算中,如果计算值是84.51,应修约为()A.84 B.84.5 C.85 D.84.6 答案:C 40.通常,所用内燃机油的倾点应低于环境温度()
A.8~10℃ B.5~10℃ C.5~15℃ D.1~5℃ 答案:A 41.评定内燃机油抗氧化安定性的指数是()
A.沉淀物 B.黏度指数 C.中和值 D.残炭 答案:D 42.内燃机油酸值大于()时,必须重新更换新油。
A.1.0mgKOH/g B.2.0mgKOH/g C.5.0mgKOH/g D.1.1mgKOH/g 答案:B 43.使管式炉法硫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因素是()
A.炉温太低 B.助燃气流速过快 C.空气中染有硫 D.正压送气供气时漏气 答案:D 44.测定开口闪点的重复性要求是,同一操作者,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试样测定的两个结 果之差不应超过()
A.1 B.3 C.5 D.8 答案:D 45.润滑脂代号标记中L-XBEGB00中“00”的含义是()
A.润滑脂组别 B.水污染 C.极压性 D.稠度好 答案:A 46.俗称“黄油”的润滑脂的含义是()
A.钠基润滑脂 B.钙基润滑脂 C.复合铝基润滑脂 D.锂基润滑脂 答案:B 47.润滑脂滴点测定接近读数时,应以1~1.5℃/min的速度加热油浴,使试管内温度和油 浴的差值维持在()
A.1~2℃ B.1~3℃ C.1~4℃.D.1~5℃ 答案:A 48.润滑脂生产过程中可以检查产品均一性的指标是()
A.不工作锥入度 B.工作锥入度 C.延长工作锥入度 D.快锥入度 答案:A 49.通过比较未工作锥入度和工作锥入度可以判断()
A.化学安定性 B.机械安定性 C.稠度 D.胶体安定性 答案:B 50.由烃基润滑脂中有机酸的含量,可以判断()
A.皂的分解情况 B.润滑脂的极限强度 C.润滑油的氧化程度 D.蒸发性 答案:A 51.醋酸铅法测定天然气中的硫含量时,反应速率和生成硫化铅的颜色变化与硫化氢的含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确定 D.无关 答案:A 52.天然气中总硫含量测定方法是一种电量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下列项中有关的是()
A.滴定池中电解液的体积 B.测定中消耗的电荷量 C.库伦滴定池中电解液中的I3–的浓度 D.滴定池电解电流的大小 答案:B 53.液化石油气蒸气压测定时,装入的试样体积与测定器总体积之比可能是()A.1/2 B.1/3 C.2/3 D.1/4 答案:C 54.液化石油气蒸气压测定时的不安全因素是()
A.仪器接地不良 B.残液直接排放在室内 C.测定器试样装满后下室试液排放缓慢 D.以上都是 答案:D 55.KB值越大,表示溶剂油()
A.对油脂、树脂等的溶解能力越强 B.对油脂、树脂等的溶解能力越弱 C.对水溶性污垢的溶解能力强 D.对水溶性污垢的溶解能力弱 答案:A 56.沥青软化点测定时,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水浴中两次测定温度平均值为()时,则应 在甘油浴中重复试验。
A.85.5℃或更低 B.85.5℃或更高 C.80.5℃或更高 D.80.5℃或更低 答案:B 57.测定石油沥青针入度时,要求加热时间不超过30min,温度不超过其软化点的()A.60℃ B.100℃ C.90℃ D.110℃ 答案:A 58.测定沥青延度时,若3个试样测定结果的最大差值在其平均值的(),可取其平均 值作为测定结果。
A.5%以内 B.3%以内 C.2%以内 D.1%以内 答案:A 59.测定沥青延度时,()试验得不到正常结果可报告在该条件下延度无法测定。A.1次 B.3次 C.5次 D.7次 答案:B 60.下列评价石油沥青软硬程度的指标是()
A.锥入度 B.延度 C.软化点 D.针入度 答案:D 第五大类:简答题及答案(题库)
1.简述液体石油产品顶部试样的点样过程。
答:当取顶部试样时,小心降落不带塞子的取样器,直到其颈部刚刚高于液体表面,再突然地将取样器降至液面下150mm处,当气泡停止冒出表示取样器充满时,将其提出。2.车用无铅汽油对蒸发性的质量要求是什么? 答:保证能够充分燃烧,并使发动机在冬季易于启动,输油管在夏季不形成气阻。3.蒸馏后怎样处理油样? 答:蒸馏完毕,油样不得倒入水池或下水道,必须待油温降至100℃一下,再倒入废油桶内,如不慎洒在地面上,应及时用砂土等处理干净。4.简述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及爆震形象。
答:汽油机属于内燃式发动机,通常为四行程,即吸气、压缩、膨胀做功和排气。
其爆震现象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油品被点燃后,燃料着火逐层推进,发动机工作正常,但是,如果汽油的辛烷值太低,则开始燃烧时,气缸内积累了较多的汽油同时燃烧,压力剧增。5.简述水分测定中无水溶剂的作用。
答:(1)降低黏度,以避免含水试样沸腾时,发生冲击和气泡现象,便于水分蒸出。(2)可以起携带剂作用,同时防止局部过热。(3)若测定润滑脂,它还起到溶解润滑脂的作用。6.蒸馏法测定油品中水分测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溶剂必须无水,使用前必须脱水和过滤;仪器一定要保持干燥;试样和溶剂混合要均匀,已便形成稳定的混合物,迅速分离水分;烧瓶中加入沸石,注意加热强度,防止发生突沸现象。7.简述喷气燃料碘值的测定意义。答:碘值是评定喷气燃料贮存安定性的指标,主要用来测定油品中不饱和烃的量,碘值越大,表明含不饱和烃越多,其贮存安定性越差,贮存时与空气中氧化作用生成深色胶质和沉渣的倾向就大。
8.测定碘值时,为了防止碘挥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测定时用碘量瓶,其磨口要严密,塞子预先用碘化钾润湿,可以防碘逸出,待反应完毕后再洗如瓶中进行滴定。反应及滴定温度都控制在(20+5)℃。9.测定润滑脂滴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仪器规格和安装要符合要求;(2)要严格控制加热速度;(3)润滑脂中不能有气泡 10.怎样进行油品腐蚀试验的结果判断? 答案:(1)在铜片的表面上稍有颜色改变时, 则认为试油合格。
(2)若铜片上覆有绿色、黑色、深褐色和钢灰色的薄层或斑点时, 即认为试油不合格。(3)如果在平行两次试验的一块铜片上有腐蚀的痕迹, 则应重做试验.第二次试验若在一块铜片上仍有腐蚀痕迹, 亦认为试油不合格。11.测定馏程时如何安装温度计? 答:温度计不能插得过深,也不能插得太浅,温度计应用插入中央与烧瓶,瓶颈中心线重合,温度计毛细管的低端与支管内壁底部最高点齐平。12.测定闪点时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加热速度?
答:若加热速度过快,试样蒸发迅速,会使混合气局部浓度达到爆炸下限而提前闪火,导致测定结果偏低,若加热速度过慢,测定结果将延长、点火次数增多,消耗部分油气,使达到爆炸下限的温度升高,则测定结果偏高。
第六大类:计算题及答案(题库)
1.电位滴定法测定某试样硫醇含量时,取30.00g试样,消耗0.01mol/L硝酸银-异丙醇标准 滴定溶液4.24mL,求试样中硫醇硫含量。解: 硫醇中硫含量%100/06.32mcVmolgw 2.某黏度计常数为0.4780mm2/s2,在50℃试样的流动时间分别为318.0s,322.4s,322.6s 和321.0s,试报告试样运动黏度的测定结果。(已知测定温度下,要求的允许误差为0.5%)解:流动时间的算术平均值为
允许误差:321.0×0.5%=1.6s 由于只有318.0s与平均流动时间已超过1.6s,所以舍去它。平均流动时间为
则应报告的试样运动黏度的测定结果为
3.测某润滑油酸值时,称取试样20.12g,用含有少量水的甲苯-异丙醇混合溶剂溶解,用
0.12mol/L氢氧化钾-异丙醇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混合溶液,终点时消耗氢氧化钾-异丙醇标准溶液4.62mL,空白试验消耗0.12mL,求试样的酸值。解:试样的酸值
7.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篇七
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 也是测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工具, 它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伴而生, 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并使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到新的可控水平。目前考试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和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教育系统以外的人才市场上, 考试也被用来作为职业资格鉴定和人才选拔的基本工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高职教育课程如何通过考试理念来引导, 如何改变一张卷纸定人才的考试模式, 使考试真正成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测评的手段将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需要明晰的三个前提
1.1 确定高职课程考试目标
高职课程考试目的是考试主体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考试活动功能和价值的主动选择和确定, 考试目的直接决定考试的种类、程序、内容、标准及组织形式, 指引着考试活动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 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应该明确的是, 与中职教育强调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还不同, 高职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应用知识”, 没有系统的知识, 没有必要的理论, 没有定量的计算能力就不是高等教育, 这是“高职”区别于“中职”的重要内容[1]。所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这一培养目标指导下, 考试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 即高职教育考试的目的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的掌握, 强调在系统应用知识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高职课程考试内容
对高职课程而言, 尤其是专业课程, 每门课程都需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来讲, 更需要获得的是一种能力, 能力是需要“训练”来获得的, 而不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 解决尽可能接近现实岗位中会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 才能锻炼出能力。仅仅通过一张试卷, 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或论述题等题型的考试内容, 难达到考核学生能力的目标。在课程考试中, 如何设置能体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容需要教育者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定, 但基本的原则要遵循既能体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应用, 考核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能力这一标准。科学、有效的考试内容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 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3 选取恰当的高职课程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研究考试方式和类型的科学选择以及考试时间、空间的合理设定。[2]在对考试方法进行选择时, 要有利于我们在考试实践中根据考试目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类型和方法, 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2 高职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 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等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均采取试卷的形式, 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高职课程考试的目标, 是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传统的闭卷或开卷的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2.2 课程考试命题简单化, 答案标准化
为方便课程考试成绩的给定, 实际考试命题中设定的场景过于理想化, 在使用试卷为量表的考试中, 教师会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学生通过强制突击的记忆完成考试, 而到工作中却不能将知识运用。标准答案的设置也抹杀了创新思维, 教师也是机械劳动, 不能考查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课程结果的考试, 轻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
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的时间都集中于期末阶段, 考试时间集中。期末分数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部分构成, 两者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往往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小, 多数做法还是以期末试卷的分数为评判标准。尤其是在学生数量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由于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 期末试卷分数就成了学生评价的重要量尺。有些学生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而有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即使掌握很好, 也许分数还不理想, 亦或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好, 但仅仅是期末考试没有发挥好, 造成分数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因为大多数院校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和荣誉的标杆。同时, 也是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4 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 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不过是个培养媒介或工具, 培养目标是借助教材, 达到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目标。而且,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考试内容依赖教材, 会让学生更加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与此同时, 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速度逐年提高, 尤其是对高职学生, 企业希望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 尽快进入角色, 有的企业甚至希望, 学生能在校期间就完成角色转换, 以降低成本, 这对课程考试的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程考试不再只是学校考核学生的工具, 也是企业考核学校, 选拔人才的工具。
3 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3.1 正确认识考试,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
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树立新的考试观念。考试是要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肯定学生的优点, 帮助学生成长, 把考试做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工具。老师要秉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的原则, 设计考试考核模式,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得到证明、自身得到鼓励的机会, 学生在为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不同的课程考试类型相组合, 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2 精于教学组织, 突出学生主体, 营造“乐考”氛围
教师要明确将课程考试的目标,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形成职业素养。考试改革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以教学方案设计为突破口全面展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注重教学组织, 在教学方法上更提倡行动学习和项目化教学, 在考试形式上更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采用学生熟悉和习惯的工具考试, 依据课程类别不同, 使用混合式考试方法。坚持以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自主行动学习的理念, 教师在整个课程考试过程中主要起任务设计、情景设置、课程评价等导师作用。通过考试让学生行动起来, 让考试成为学生能力的证明, 通过考试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行动做出肯定, 通过考试树立学生信心, 见证学生的每一次成长, 让学生体验考试的乐趣, 形成乐考氛围。
3.3 精于教学方式设计, 改革考试方式, 体现过程化考核
精于教学方式的设计, 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试行小组讨论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形式, 突出学生主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项目化作业, 要求学生自主行动完成, 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避免抄袭作弊, 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社会活动中提升信心。变一次性期末考试为过程考试, 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4]。因此,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考试, 以过程性考试为主, 终结性考试为辅。
3.4 技能证书和竞赛引领、技能协会支撑, 形成特色的课程考试方法
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 有效的机制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职业能力的标准, 职业技能竞赛是目前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力平台, 找寻职业资格及技能竞赛与课程考试的结合点, 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 瞄准特定的在全国、全省、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赛事, 将课程考试融入其中。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考试模式。成立技能协会,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资源的作用,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训练。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资格的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 用能力考试、素质考试逐步替代知识考试, 不断促进以赛代考, 以证代考的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3.5 课程考试主体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目前的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 教师担任着考试的执行者、评价者, 而忽视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造成评价渠道的单一性, 导致考核结果渠道单一。通过企业评价, 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方式, 使学校即使掌握企业需求信息, 增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通过学生自评, 使学生积极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 同时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提出改进计划, 从而在整个工作学习过程中得以成长。通过小组互评, 同学之间客观的评价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 建立和谐的团队环境, 提升团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试合格的标准, 企业按“员工”的要求来考试, 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人的角色, 考试模式上可以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相融合。
总之, 改革考试模式是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起点, 一张试卷定人才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人才的评价方式, 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 更要不断探讨客观评价学生的方式, 让考试成为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有力工具, 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9.
[2]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改革理论研究报告, http://lilun.hbee.edu.cn/html/ksll/2010-01/68181.html.
[3]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2) :56-58.
8.芬兰式教育,几乎没有考试 篇八
为女儿制定“十大戒律”、骂女儿是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耶鲁大学的华裔博士、“虎妈”蔡美儿苛刻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引起轰动,但在中国掀起的波澜却相对有限。不难理解: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同许多中国父母没什么不同。
在中国,如果有家长或学校主张减少作业和考试,才有可能被视为异类或疯子。尽管在一项国际测试中,中国上海的学生击败了美国学生,但美国教育界人士却并不想向中国同行学习,而是转向北欧国家芬兰取经,学习如何不用高压式教育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国际教育界的“新星”
芬兰成了全球教育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全世界都为之惊讶,包括芬兰人自己——芬兰学校的测验和考试数量极少,因为老师们认为考试没有多少好处。
近年来,芬兰数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项目主要对基本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测试从2000年开始进行,每三年进行一次,从阅读能力、数学、科学素养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考核项目,另外两个为次要项目。
几届比赛下来,芬兰学生的成绩始终位列前三。在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学生在科学素养中排名第二、数学排名第三、阅读能力排名第二,而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仅排在第十五位,其他科目的成绩更差。
在PISA测试中,芬兰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只有亚洲的传统教育强国,如韩国和新加坡,但后者的教育方式完全是高压教育。
“虎妈”蔡美儿在她的个人网页上说,自己17岁的女儿已经被哈佛和耶鲁录取,现在还没决定上哪所学校。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会因此就向她学习。西方人似乎青睐芬兰的教育理念,众多教育代表团成群结队来到赫尔辛基,学习当地为何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获得如此成就。
负责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对媒体表示:“在亚洲,学生往往要在学校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而在芬兰,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比美国还短,这种教育模式更有吸引力。”
用石块和水果上数学课
单单以国际学生测试的成绩证明芬兰的教育领先一步,未免欠缺说服力。只有亲身来到芬兰,才能知道这里的学校如何教书育人:在首都赫尔辛基深东区,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地面上大都仍然能看到积雪,空气干冷。卡拉赫蒂综合学校一群9岁大的学生们却已经来到户外,他们背靠背坐着,将树枝、松果、石块、水果等在地上摆成各种形状,随后用几何名词描述他们摆出的形状。
“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用这种新方式取代纸笔,所学的内容会直接印入孩子们的大脑中。”韦利·哈留拉是这群孩子的老师。芬兰并非“户外式教学”的发源地,邻国瑞典的教育家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概念。但让学生到户外用这种方式学习数学,是哈留拉的一个创新之举。在学生完成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后,老师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教给孩子数学知识。在数学方面,芬兰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课程很少,教学大纲只有不到10页内容。
同样,芬兰学生的作业也不多。卡拉赫蒂综合学校的学生辅导老师卡特亚-图奥里表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作业就已经足够了。孩子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当然,宽松的环境下也要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卡拉赫蒂综合学校要求上课期间任何学生不能携带iPod或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室内时也不许戴帽子。不过,如果学生违反规定,校方也基本不会施以体罚。图奥里说,他曾看见一名学生在教室内用手机发短信,于是责备地瞪了他一眼,这名学生立刻把手机收了起来。“除非孩子有十分恶劣的行为,例如殴打他人,校方才会惩罚他。”
在教育孩子同时让其保持天性的问题上,芬兰人有不少可取的办法。例如,一名教师将负责一个班级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这样,他就有时间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并据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想当老师不容易
芬兰教育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强大的教师队伍。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负责人施莱克尔认为:“师资水平是芬兰的独到之处。在美国,老师的教学更像工业化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某种定制产品;而在芬兰,教师本人就被视为优秀学生的榜样。”
许多芬兰人立志成为教师,但难度颇高:2008年,1258名芬兰大学毕业生申请小学教师职位,但最终只有123人(即9.8%)如愿获得培训机会,他们需要经过5年相关培训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此外,芬兰的教师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教育部门有大量人才可挑选,形成师资力量培养的良性循环。
芬兰教师每年的薪水是4万~6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每年需要工作190天。花费5年时间培训教师需要昂贵的费用,但这样的标准令教师水平普遍较高,并受到尊重和爱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育专家丹·麦克艾萨克曾在芬兰研究当地的教育状况。他认为:“芬兰的教师在物理课等方面比美国的老师更有水平。在美国,教育部门对待教师的方式与对待快递员差不多,仅仅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送货效率。”
“人人都是好学生”
芬兰的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芬兰曾为学生们设置了两套平行的教育体系——成绩好的孩子选择一种,落后者沿用另一种。这种类似中国的优等生和差生分班的方法,效果并不好。1968年,芬兰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取消了两套教育体系,不过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到上世纪90年代,芬兰开始派遣专人监督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不过,当时各个学校对专员充满敌意,最后专员们甚至不敢到校园里巡视。
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芬兰国家教育部门的顾问雷约·劳卡宁认为:“芬兰拥有一个基于人人平等理念的社会。日本和韩国的社会竞争氛围浓烈——如果你比邻居的孩子成绩差,父母就会花钱送你去补习班。而在芬兰,人们觉得达到平均水平就可以,不过大家都希望这个平均值是很高的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让芬兰教出的学生成绩不会“贫富悬殊”。在2006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芬兰表现最差学生的得分比所有参加测试的最差学生平均得分高出80%,而芬兰最好的学生得分比优秀学生平均得分高出50%。
【教育理论考试题库】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题08-08
黔东南州2013年度政治理论教育考试试卷(B卷)答案07-08
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1-07
叉车理论题库07-15
排球理论考试11-18
体育考试篮球理论07-18
军事理论复习题库07-30
护理知识理论考试09-06
军训 理论考试复习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