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饮食文化礼仪(精选6篇)
1.韩国饮食文化礼仪 篇一
韩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饮食习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韩国饮食特点十分鲜明, 食物以“辣”和“少油”为主要特点, 但口味非常讨中国人的喜爱。与中国料理不同的是, 韩国料理比较清淡, 少油腻, 而且基本上不加味精, 蔬菜以生食为主, 用凉拌的方式做成, 味道的好坏全掌握在厨师的手指中。尝过韩式白菜泡菜的客人都对这个韩国饮食文化中的“国粹”难以忘怀。韩式烤肉以高蛋白, 低胆固醇的牛肉为主。
韩国饮食以辣为一大特色, 但是和中国四川的辣不同, 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 而且还有“冷辣”。冷面就是韩国典型的冷辣食物, 就算冬天仍旧有很多人吃冷面。
二、日常饮食
所谓的日常饮食就是韩国人日常生活中普遍吃的食物。
1. 米饭
韩国人的主食是米饭。一些人会问为什么韩国人那么喜欢米饭?根据韩国地理位置, 韩国地处温带季风气候, 北有长白山脉阻挡, 雨水丰富, 适合种植水稻。韩国的米除了水稻外, 还有粟 (俗称“小米) 、大麦、高粱米等。根据这些米的种类又分为白米饭、小米饭、大麦饭、高粱米饭等。还有用这些米参合在一起的五谷饭、杂谷饭。韩国人很喜欢把各种蔬菜拌到米饭里吃, 把这种饭称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拌饭”、“药饭”。
2. 酱
酱是韩国日常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副食, 在韩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一日三餐, 一辈子离不开的看家食品就是酱。在韩国饮食中, 酱又分为做拌饭常用的“辣椒酱”、韩国人做最喜欢吃的烤肉时用的“烤肉酱”、做大酱汤时一定要用的, 散发着臭臭味道的“大酱”等。韩国食谱中有重要的“三兄弟”那就是酱油、辣椒酱和大酱。“三兄弟”中大酱味道最特别、最有营养。
在韩国, 有个大酱生产基地, 韩国市场13的大酱都产于那里, 它就是有名的“大酱村”——淳昌郡。这里还是韩国长寿老人的聚集地。根据韩国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 长寿的原因是大酱。因此, 韩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每天一顿大酱汤, 益寿延年永不老。”大酱已经成了韩国人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物。早晨来碗大酱汤, 中午吃份大酱拌饭或大酱火锅, 晚上吃大酱年糕, 韩国人最爱吃的烤肉也用大酱腌制, 用大酱做成的佳肴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作大酱的原料需要黄豆、水粗盐、水、干辣椒、大枣、木炭。将颗粒饱满的黄豆煮熟手工捣碎压成长方形, 酱饼做好后, 再同红辣椒、大枣等一起放入用大缸中, 最后用纱布封起来, 放在院子里, 在阳光照射下发酵。在朝鲜王朝, 大酱成为“国食”, 当时朝鲜女人以做大酱为荣。韩剧《大长今》里有一年宫内的大酱变了气味儿, 于是乱了套。韩国人认为大酱的气味预示着国家的运气。
3. 泡菜
韩国泡菜, 对韩国人来说, 它不仅是一种食品, 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以至于有句“没有泡菜, 吃饭没味”之熟语。从大人到小孩, 从总统到百姓, 泡菜是韩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之物, 须臾不可离开。在韩国, 大街小巷, 地铁站, 更不用说超市上, 都可以买到盒装或袋装的泡菜。去普通饭店吃饭, 除正餐外, 全是不重样的泡菜。在韩国饭店, 先上来的必定是小碟盛着的花花绿绿, 酸辣爽口的各式泡菜。
泡菜是一般把用盐、洋葱、蒜、红辣椒、鱼贝浆做成的调料和白菜、萝卜、黄瓜拌在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制成的传统韩国美食。它味道鲜美可口, 是韩国人每餐必备的饮食。在韩国, 各个城市和各个村落甚至每个家庭都相传着他们各具特色味道的泡菜, 其中家家户户相传至今的,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用整棵的白菜制做而成的白菜泡菜了, 俗称“辣白菜”。现在随着韩流文化的来袭, 白菜泡菜走出韩国的国门, 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4. 汤
汤和米饭、泡菜已成为韩国人们饮食中基本不可或缺的副食。汤自朝鲜时代就是人们最喜欢吃的饮食之一, 就算有好吃的菜肴, 日常饮食中也不能缺汤, 可谓无汤不下饭。
根据汤的原材料的不同, 可分为大酱汤、辣白菜汤、狗肉汤、土豆汤、海带汤、豆腐汤、萝卜汤、鸡蛋汤、牛肉汤、辣汤等。
韩国生日当天一定要喝碗海带汤, 不说不知道, 原来海带汤是孕妇的补品, 同时代表着韩国人对母亲的敬意, 纪念母亲的痛苦。
二、特殊饮食
所谓“特殊饮食”不是特别高级的食物, 而是韩国人平时不经常吃的食物。
1.烤肉
(1) 烤肉的由来
韩国烤肉起源于我国的秦代左右大约公元前300~500年, 当时朝鲜半岛属游牧民族, 放牧区在鸭绿江一代主要是养牛, 烤肉就这样流行起来, 到了隋代, 高丽使臣朝见隋文帝供品里就有牛肉干一类 (是烹饪过的)
(2) 烤肉的制作
烤肉是一种把肉用调味料腌过, 在炉子上烤着吃的饮食。调味料里放有酱油、香油、芝麻、蒜、洋葱等东西。做的方法是, 首先在切薄的肉里放上调料腌一天。之后把入了味的肉在炭火上烤熟, 用生菜、芝麻叶等蔬菜包着吃。烤肉和别的韩国饮食不一样, 不刺激, 味道鲜美, 所以是韩国人最喜欢的菜肴。烤肉味道的妙处在于调料, 每个人做的调味料不一样, 那么烤肉的味道也不一样。
一般吃烤肉时会一起吃些泡菜和包菜团。在吃特定食物时, 和其他食物一起同食的情况比较多, 这是因为根据长时间的经验发现两种食物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包菜团是指将肉和大酱等用菜叶包起来吃。主要使用的菜叶有苏子叶、生菜, 有时也用茼蒿、婆婆丁叶子。包菜团的风俗是韩国和蒙古部分地区特有的文化。最近还开发出了用于包菜团吃的酱, 和烤肉一起吃的饭。使用菜和酱主要是为了在吃肉时不会感到太腻, 也可以用泡菜和烤肉一起吃, 同样可以减少油腻感。
2.年糕汤
年糕汤寓意着新年成长, 是韩国的传统美食。按照传统风俗, 在韩国年初一当天, 韩国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汤,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喝了年糕汤才能长大一岁。而且在韩国家庭中, 年初一要举行重大的祭祀祖先活动, 年糕汤是此时最重要的祭祀食品。韩国人还要用年糕汤招待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
三、酒
在韩国传统饮料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酒。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韩国的酒一般分为普通烧酒、高度烧酒、清酒 (酒精度数12%左右, 大米酿制) 、浊米酒 (酒精度数不详, 甲醇、丁醇含量很高, 饮过后会头痛, 大米酿制, 但韩国困难时期有用白面酿制的, 一般为下层市民所喜爱) 、酒酿, 另外韩国人喜欢地产洋酒, 如something special、passport等, 进口洋酒也很受欢迎。年纪大些的人也喜欢金门高粱酒。
烧酒之所以大行其道, 在于它的味道清醇和廉价, 这两大长处往往很容易让喝酒的人尽兴。虽然韩国人在酒桌上很少劝酒, 但邀上三五知己, 有“醉之卧之君莫笑”的韩国酒文化做后盾, 无论烧酒还是炮弹酒, 兴致一来, 不醉不归。
韩国的传统酒是米酒。米酒是在蒸熟的糯米、粳米、面粉等中掺进酒曲和水发酵酿制而成的, 也称作浊酒、农酒。据说, 米酒在韩国三国时代就已经有了, 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酒。米酒的颜色像掏米水一样, 是白浊色的, 是一种酒精含量仅有6~7度的低度酒。
四、韩国的饮食习惯
具有悠久历史的朝鲜民族所形成的,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被韩国人也代代传承。
韩国用餐通常使用椅子或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 男人盘腿而坐, 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 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
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节的国家, 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
第一, 韩国人很爱喝酒 (喝的几乎都是真露) , 和长辈一起喝酒时候一定要侧过身去喝, 而且喝干后要别人给自己满酒, 不自己倒酒, 就是跟长辈一起也如此,
第二, 韩国人从来不会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举动, 一律都要用筷子夹着吃或是用勺子舀着吃, 而且嘴不能接触到饭碗, 也不要让筷子和勺子在碗上碰出任何声音, 左手要老老实实的放在桌子下面。
第三, 如果和长辈们一起用餐时, 长辈动筷子晚辈才可以动, 且不能把勺子和筷子答放在碗上。
第四, 韩国人一起吃饭时,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吃, 最好不要伸筷子到盘子里夹菜吃。
第五, 韩国人爱喝真露烧酒, 入口很柔, 后劲十足。但是喝酒就是喝酒, 吃饭就是吃饭, 不能像国人一样一边喝酒一边吃饭。
第六, 多人一起用餐时, 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 要看着别人的步调吃, 吃完饭后的餐具要放在初始的位置上, 使用过的餐巾叠起来放在桌子上。
从以上罗列出的六个韩国人吃饭的小细节不难看出, 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礼仪的国家, 在饭桌上也不忘各种礼节。虽然韩国的文化多数都源于中国, 但国内的很多礼节早已摒弃了, 虽然弃了的有很多是糟粕, 但亦不乏精华, 这点国人应该反思。
参考文献
[1]大酱:“代表”韩国人品德和文化的食物[J].中大网校, 2011-11-25 (1-2) .
2.韩国家庭的道德礼仪教育 篇二
金老师有一对子女,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一个饭局上。我认为自己年龄稍长,应该大方主动地和孩子们打招呼,以消除他们见到“外国人”的陌生感。谁知我的主动问好令两个小朋友顿时紧张起来,虽然年龄尚幼,但他们竟对我弯腰呈九十度鞠躬回礼,如此大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后来一起赴宴的韩国朋友告诉我,在韩国,孩子从小就进行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必须由晚辈先向长辈问好,表示尊敬。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两位小朋友的“见面礼”却让我对韩国传统严谨的家教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那天,金老师6岁的大女儿敏淑成为了大家啧啧称赞的焦点,原因就是她大方得体的道德礼仪,毫不矫揉造作,显然是因为良好家教的结果。饭局上,敏淑时而照顾年幼的小弟弟,为他擦嘴,表现出姐姐的风范;时而又为妈妈递酒,表现出女儿的孝顺。席间有朋友打趣地问:“金老师是否有点重男轻女,把照顾弟弟和体贴妈妈的活儿全让敏淑一个人承担了”金老师却坦然说:“敏淑是长女,有教育弟弟的责任,有些道理由姐姐去教导,比我们大人说教有效得多;另外,敏淑的一举一动让弟弟看在眼里,才会心悦诚服,愿意模仿学习,身教是比言传更高级的家教方式。”
虽然家中同辈学习的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但金老师对子女毫不溺爱、崇尚身教的教育方式却令在座的我们感触很深。
待人接客的礼仪教育
一个周日,我去找金老师讨教问题,她刚从教堂结束礼拜出来,便说:“干脆到我家作客吧,离这里很近,我们可以慢慢聊。”那天在家里的是小儿子俊尚。俊尚看到有人到家里作客,顿时紧张起来,小声拉着金老师问:“我昨晚玩过的拼图还没收拾,怎么办?”我心中暗笑,家里有两个正上幼儿园的孩子,玩具、书本难以收拾是再正常不过了,何必那么在意呢?却见金老师严肃地对儿子说:“昨晚已经提醒过要收拾,没有做好是你自己的责任,妈妈该做的已经做到了。所以,即使今天有客人到家中作客,妈妈也不会替你包揽收拾工作或者向客人解释。”
这在我听来,不但有些不近人情,还把小事严重化了,正打算圆场,给俊尚一个面子,谁知接下来俊尚的举动却更令我惊奇万分。这个4岁的孩子思索了大约5秒,便做出了补救的决定:跑回自己的房间,弯腰清理起拼图玩具了。我诧异地盯着俊尚收拾玩具的背影,问金老师:“没关系么?”金老师笑着说:“没事,谢谢你!经过这次手忙脚乱的收拾,相信俊尚以后再也不会随处乱扔玩具,懒于整理了。”
韩国是个讲究面子的国家,请人到家中作客时,家里凌乱邋遢是非常丢脸的事情,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这种观念也深深贯穿到了家教中,根植于孩子心里。但金老师宁可在客人面前丢脸,也要让孩子养成整洁的习惯和待人接客的礼仪,这一点令我尤其感动。
我报读了韩语学习班,给我们上课的金老师来自首尔,在和她这两年的接触中,不但让我在语言方面有所进步,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带给我很多触动。
责编陈金华
3.韩国饮食用餐礼仪 篇三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4.韩国的礼仪常识 篇四
韩国人在一般的情况下喜欢吃辣和酸。主食主要是米饭、冷面。菜肴有泡菜、烤牛肉、烧狗肉、人参鸡等等。总体来说,韩国人的菜品种不是太多,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比较清淡。一般来是说,韩国的男子的酒量都不错,对烧酒、清酒、啤酒往往来者不拒,妇女则多不饮酒。
平日,韩国人大都和茶和咖啡。但是,韩国人通常不喝稀粥,不喜欢喝清汤。韩国人一般不喜欢吃过油、过腻、过甜的东西。不啻鸭子、羊肉和肥猪肉,至于熊掌、虎肉。吃饭时,一般用筷子。为环保,韩国人的会为你提供铁餐具。与长辈吃饭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
吃饭时,不宜高谈阔论。吃东西时,嘴里响声太大,也是非常丢人的。在韩国人的家里宴请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都是不允许的。
5.透过盘索里看韩国文化 篇五
(一) 研究历史
对韩国语教育中文学的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 刚开始时是作为文化教育的形态出现的,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人们对文学教育的关注才日益兴盛起来, 相应的研究也陆续出现。
比较而言, 对盘索里使用的研究属于对韩国语的教学研究范畴, 虽然存在从音乐教育的层面探讨盘索里的研究, 但是对韩国语教育方案或文化教育方案的研究几乎没有。
(二) 研究方法
为了提出在韩国语对外教学中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盘索里使用方案, 首先要确定并理解盘索里的特征和内容。之前的研究可以揭示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盘索里的使用意义。
二、盘索里的一般特征和构成要素
(一) 盘索里的一般特征
“作为文学语篇的盘索里”, 这种古典文学承载了韩民族的灵魂, 蕴含着当代人生活的面貌, 展示了文化的原型, 因此这可以看作是对盘索里的教育价值给予充分认识的结果。
欣赏并尝试创作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盘索里, 探索盘索里出现的时代状况等, 首先要考虑盘索里的辞说是采用口头表演的演绎方式, 追求与观众面对面的现场效果。
盘索里是一次性的现场演绎, 因此随着内容的情境、演唱者的肢体动作、鼓手的助兴词和听众参与的不同, 每次都可以创作出全新的剧情。这种自由奔放﹑任意演绎﹑即兴创作﹑重视听众反应的演唱方法随时融入演唱者的变化及即兴发挥, 这也是盘索里特有的特性, 也是其美妙所在。
没有乐谱、“口头传唱”的盘索里, 是在很多普通人的共同努力下确立下来的, 是在口头相传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无数人的共同作品。透过盘索里, 我们能收获到的也正是这种集体的情感和价值。
流传至今的盘索里, 是无数情境不断累积沉淀的结果。悲壮的剧情﹑滑稽的场面﹑交替穿插才谈, 使听众在作品和现实中忽进忽出, 反复产生紧张和放松的情感。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具有非常独特的心理和美学意义。
最初, 在广场或花园里, 盘索里是作为仪式或庆典的附带音乐被演绎, 庶民是主要的欣赏者;后期以地主士大夫为主要欣赏者, 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最终, 盘索里成为各个阶层共同欣赏的音乐。因此, 盘索里反映了庶民的意识和士大夫阶层的利害关系。从积极的角度去看, 盘索里也可以看作是通过统一和解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一种形式。
(二) 盘索里的构成要素
盘索里是由表演者、鼓手及观众组成。表演者 (滑稽演员、演唱者) 是演唱盘索里的人, 通过不断交替反复歌曲和说话完成演唱。演唱者的动作, 即假装哭泣﹑做舞蹈动作等类似演戏的动作, 被称为“肢体动作 (指盘索里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做的身体动作) ”或“科 (盘索里的表演者根据声音的曲调或辞说的内容移动手﹑脚﹑整个身体来表现声音或故事感情的身体动作) ”。演唱者右手持扇, 有时也会使用棍棒﹑书信﹑书等多种多样的道具。
盘索里的辞说中有韵文表达, 有音律的对话式的散文表达等多种方式。正是这种方式, 使人在欣赏表演时感觉像是在听日常对话一般, 亲切舒服。
演唱者一人担当多个角色, 因此盘索里与西方的演剧不同, 行为非常节制。这种戏剧性动作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影子, 但是这种肢体动作本身必须体现简练美, 因此在表演中, 将肢体动作和声音进行艺术加工, 使其成为颇具艺术感的肢体动作和声音, 这就是盘索里艺术。
观察盘索里的意思, 我们发现“盘”有“玩一盘﹑唱一盘﹑乐一盘”等意思, “声音”指声乐, 但是为什么不叫歌曲, 而称之为声音呢?对此有如下解释。
鼓手在演唱者的左边席地而坐, 根据演唱者的声音调节声调和节拍, 发出“哎嗨”﹑“好”﹑“做得好”﹑“就是”﹑“妈呀”等的助兴词。助兴词的说唱者不仅仅担当戏剧性的对象, 还控制声音的收放, 交替击打鼓腔和鼓体。
听众作为声音的倾听者, 不是单纯的坐着静听欣赏。欣赏西方的音乐会需要屏气凝神, 静静欣赏。但是, 盘索里却不同, 它随时保证听众对表演的参与, 同时听众也应该参与其中。盘索里的听众通过助兴词, 可参与到表演当中。
三、盘索里中体现的韩国文化
(一) 恨文化
盘索里中的登场人物不是特殊的英雄人物, 而是存在于自己周围, 包括自己在内的平凡人, 都是属于现实世界的下层人民。
这些主人公代表了那个时代民众的典型面貌, 将他们的欲望形象化。大部分主人公是庶民出身, 因此盘索里代表了庶民的意识。春香是以妓女的形象出现, 兴夫和沈青是以贫民的形象出现, 将庶民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刻画出来, 反映他们的主张和声音, 表达他们对新社会的希望。
春香虽然是妓女出身, 但是却勇敢地打破身份的禁锢, 追求人性的解放, 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在御史的帮助下获得了幸福。沈青在父权制秩序下, 孝敬顺从, 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自己的父亲, 随之出现了龙宫这样的非现实空间, 沈青死后回到龙宫, 过上了如幻想般的幸福生活。除了表达兴夫善有善报, 孬夫恶有恶报的中心主题外, 孬夫代表了认为金钱至上的世俗人类。兴夫虽然是没落的两班, 却被刻画成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人, 很好地反应了朝鲜后期的社会面貌。
春香﹑兴夫﹑沈青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流传至今, 是同时期韩国人的一个缩影, 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盘索里中出现的故事, 是有关韩国人自身本性的, 是按照所有韩国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形象化创作出来的。既严谨又轻浮的人物行为中体现的两面性恰恰反应了人类的双重性。
既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社会地位的普通民众要想摆脱用现实能力无法解决的身体障碍, 就不得不选择那些卓越的对象。盘索里作为消除这种恨的方法, 只能是一种间接性的代理满足。
(二) 诙谐和讽刺
诙谐是指针对某一对象或在某种状况下, 通过诱使人们发笑, 委婉地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表现手法。诙谐是指过分的投入戏剧性的幻想中, 在悲壮的场面前后加入诙谐的要素, 或通过正常的表达, 将悲惨凄凉的故事诙谐的表现出来, 减轻听众的心理负担。要想了解盘索里的诙谐讽刺风格, 首先要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氛围、盘索里的演唱者及听众的意识结构。盘索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物, 而是以演唱者为中心, 通过不断的口头相传确立下来的, 因此盘索里的真正作者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特别明显的是朝鲜时代社会制度中体现的身份制约。盘索里是通过一种诙谐的手法来讽刺社会的支配阶层———两班贵族, 进而表达出因社会身份的不同带来的矛盾。受实学思想的影响, 在两班阶层内部也留下了自我反省的现实批判和诙谐讽刺的痕迹。
祖先通过诙谐的情绪克服现实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苦。经历过各种残酷现实的听众在笑声中确定作品中的现实与自己的距离, 得到一种满足。因为这种诙谐讽刺的手法, 盘索里的任何一个场景都充满笑声。即使在沈青投海祭神和春香狱中受难这样的矛盾和悲哀下, 也能通过制造笑声, 消除这种矛盾或悲哀, 可谓“用笑声克服悲哀”。
盘索里中韩民族的恨是通过韩国式的笑容文化, 即诙谐和讽刺表现出来的。盘索里使观众又哭又笑, 体现在作品中是通过消除自身的恨和悲伤来逗乐观众, 实现自己的诚恳愿望。
(三) 神明文化
盘索里与以舞台为中心的西方表演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韩民族的生活体现出较强的团结性, 所以盘索里展现的互助组等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大部分都是强烈追求统一的。
在盘索里中, 无论是歌曲曲调、故事要素, 还是盘索里演唱者的演唱技巧, 都可以将听众引入戏剧性的感性世界。盘索里传统亲切的歌曲曲调和故事内容具有的普遍性情感很容易激发现场所有人的情绪并使他们参与到演出中。
盘索里的语言大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 或是由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语言构成的, 因此能激发听众的兴趣。
(四) 乡土文化
盘索里生动地反映了当代的生活面貌, 是非常好的语言资料, 在下面的文化相关词汇中都可以窥探韩国人过去的生活面貌。
服饰文化:上衣、布袜、纱帽、飘带、缎带、裙子、衬裤、手帕、道服、烟袋、长衫、念珠、丝绸、簪子、衬褂、唐巾、幧头、草鞋、唐鞋、裤脚带、行者裙、荷包、银妆刀、绗裤、帽子、长衫、海军蓝色裙子、麻布头饰、木屐、挂饰等。
饮食文化:米酒、豆腐渣汤、酒饭、炸米饭、童子鸡汤、牛肉汤、生雉、鱼馒头、艾糕、泡菜、饊子、咸鱼、锅巴水等。
住宅文化:军营、厢房、椽子、屋檐、正门、屏门、禁闭室、胡同、文件柜、天花板、桌子、大户门、土房、大厅、柱础、梁等。
农耕生活文化:与农业相关的农具、根据24节气变化的风俗等。
农耕文化:农具、生活用具、窝棚、秫秸、柴门、棒槌、背架、铁锅、水车、碓、磨盘、除草机、稻草火等。
24节气:根据节气的不同安排农作活动、节日庆典3月3日、6月流头、7月七夕等。
游戏文化:男寺党牌、女寺党牌、居士、焦兰伊等。
朝鲜时代儒教的传统伦理道德在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 强调忠诚与孝道, 同时强调妻子对丈夫的顺从。三纲五常通过上下秩序的确立, 维护封建社会的身份等级秩序, 是社会支配阶层的统治理念。
传统儒教制度:三纲五常、冠婚丧祭等。
家庭制度:大家族制、父权制、家庭关系称呼等。
身份制度:两班、雇农、长工、户房、生员、左首、御史、使道、公子、衙前、使令、妓女、奴仆、参判、士大夫、东副承旨、丞相、侍婢、化主僧等。
女性卑下: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所有物存在, 不能和男性一样享有同等的人权;指称男性的词汇有很多, 大部分都是肯定性的, 女性则都是以一种愚蠢﹑麻烦﹑嫉妒心重的形象存在。
经济制度:地契、田契、奴婢卖身契
祖先崇拜:祭祀的目的是对人类祖先的报答, 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追慕。
民间信仰:阎罗王、阎罗国、极乐世界、北斗七星、井华水、三神床、城隍庙等。
民间疗法:断了的话粘大酱、粘明太鱼的外壳等。
宗教生活:佛教、上天崇拜思想等。
特产:安城黄铜器、统营黑板、韩山细苎麻织物等。
参考文献
[1]朴颐正.韩国的盘索里文化[M].首尔:国际文化财团, 2003.
[2]金钟哲.盘索里的现实主义及特质[M].首尔:韩国教育学会, 1998.
[3]卞周爕.盘索里辞说中体现的潜在民众意识研究[D].圆光大学, 2001.
[4]禹仁慧.针对外国人的韩国文化项目选择[J].釜山:二重语言学会, 2004.
[5]李石柱.韩国文化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目录制定[J].釜山:二重语言学会, 2002.
6.韩国婚俗文化一瞥 篇六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到了公元 676年至935年的新罗时期,婚礼形式稍有变化,光是口头宣布就不够了,还必须请家人和族人来摆上酒席吃上一顿,“轻重随贫富”。后来有的韩国学者把这种婚礼形式概括为“祝宴”和“共食”。这种婚礼形式保持的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公元918年至1392年的整个高丽王朝时代。
高丽王朝的婚娶有其独特的方式。结婚时男家向女家只送酒和肉,不送彩礼。结婚的当天晚上,亲戚们聚在一堂贺喜,只喝三杯喜酒便散。这就是固有的祖传婚礼习俗。另一方面,实行“入赘婚”,韩语又叫“男归女第”或“婿留妇家”,也是朝鲜半岛的传统婚俗。这种简单的婚俗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同佛教在新罗时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及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有关。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公元1392年,韩国建立了朝鲜王朝,又称李朝。李朝把中国的儒教作为新的理念备加推崇,使之成为国教。此后 500年间,儒学思想在韩国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其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韩国的传统婚俗。
儒教文化传播开来之时愈加强调冠婚丧礼等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办,嫁娶礼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烦琐的“六礼”。
李朝时期的韩国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觐亲,一共分为6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 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宫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礼的人了”。
韩国在借鉴和吸收中国婚俗礼仪外,在婚礼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一种是“半亲迎”。即“男归女家”,与亲迎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婚礼形式,先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宿新娘家。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见公婆。另一种叫做“三日于归”或叫“三日对盘”,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李朝社会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举行婚礼(“真亲迎”)外,大多数的婚礼还是以“半亲迎”或“三日对盘”为主。
李朝是韩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19世纪,日本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与西方文明发生了激烈冲突。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婚姻习俗也必然发生变革。韩国进入了新式婚礼时代。
现代韩国青年抛弃了包办婚姻的旧俗,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不少青年男女结婚以个人感受为准绳,强调“只要我们幸福就可以”。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儒教传统的影响,重礼仪的韩国民族并没有在婚俗中完全放弃一些重要的传统礼节。他们在民族传统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习借鉴西方基督教婚礼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韩国式的新式婚礼。
现代韩国的婚姻习俗是传统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礼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韩国的婚姻习俗发展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结婚年龄从低渐高,过去13~14岁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妻子,目的在于早抱孙子,并由妻子把丈夫侍养成人。现在法律规定男子20岁,女子18岁才能结婚,但在实际生活中,男女都致力于工作和学习,结婚比法定年龄还要晚。二是婚礼从繁变简,以西式的教堂婚礼为主,费用大大减少。无论是结婚程序、宾客人数或是庆贺延续的时间和方式等等都日趋简化,使人们从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三是新式婚姻是自由恋爱,订婚仪式可有可无,结婚仪式各地虽不尽相同,但大体有如下程序:婚礼一般在专门的婚礼厅或礼仪厅举行。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新娘在家或到美容院梳洗打扮,新郎穿上西服(燕尾服),新娘穿上白色婚纱,然后同家人一起来到婚礼场所。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侧迎接来宾,新娘的父母则站在左侧迎接来宾。来宾都到场后,主婚人整理座位,并请两家的母亲走到台前点燃蜡烛。新郎的母亲点红色蜡烛,新娘的母亲点蓝色蜡烛。婚礼开始时,新郎随着音乐慢慢走到台前,给主婚人行礼,再向来宾行礼,之后站在右边准备迎接新娘。新娘随着音乐把自己的手放在父亲的左手上慢慢走过来。新郎上前走几步,给新娘的父母行礼,然后跟新娘一起来到台前。两个人互相对着行礼,转身。主婚人宣读婚姻誓约时新郎新娘要回答“是”。主婚人宣布二人结为夫妻之后,两个人转身向来宾行礼,再伴随音乐慢慢走出去。然后,双方的家人带领来宾到宴请的地方。新郎新娘换上华丽的传统服装,举行传统婚礼中的币帛礼。旁人把新娘家准备的币帛饮食摆在公婆面前。新娘新郎一起向公婆磕头,公婆把大枣扔在新娘的裙子上,祝福他们早生贵子。接着他们向亲戚家人磕头,人们把为新郎新娘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新郎新娘一起拍照,在照片中留下甜蜜的吻。婚宴结束后,在亲友的祝福中,新郎新娘以旅游的方式外出度蜜月,开始新的人生。
虽然传统婚礼不适应现代生活而被新式婚礼所取代,但对重礼仪的韩民族来说,还是保留了某些重要的传统礼节,如币帛礼和觐亲,这两项是最能体现新人对两家父母亲的孝道。
在韩国,数医生(自己开业的)、律师、教授三者地位最高。而这三种职业女性很少,多是男性,如果能嫁给这三种职业的男子,女方则要预先为男方准备好三把钥匙:汽车钥匙、房子钥匙、医院或律师事务所钥匙(即为男方开业做好准备)。这有点像印度妇女出嫁要给婆家厚重嫁妆的味道。
【韩国饮食文化礼仪】推荐阅读:
韩国文化礼仪英语06-09
韩国的礼仪07-10
韩国企业文化特点探析07-02
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07-10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被发扬07-23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08-02
韩国留学 如何选择韩国留学院校?08-09
韩语范文 韩国历史06-27
韩国旅游介绍07-24
韩国旅行叙事作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