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精选10篇)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一
新课程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的新任务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圈Ⅱ号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科学·技术·社会 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科学家的故事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科学家的故事 他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质核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科学·技术·社会 “脱缰之马”癌细胞
第三章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科学·技术·社会 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生物学与文学 寄予植物的情怀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科学·技术·社会 无土栽培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大地的美容师——园艺师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科学·技术·社会 节水农业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科学·技术·社会 现代化温室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科学·技术·社会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后记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家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科学·技术·社会 试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科学·技术·社会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社会 绿色食品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营养师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 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科学·技术·社会 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科学家的故事 血液循环的发现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科学·技术·社会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科学·技术·社会 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科学·技术·社会 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科学家的故事 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科学·技术·社会 退耕还林还草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生物学与艺术 动物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科学家的故事 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防治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养殖专业户
生物学与文学 借动物以言志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二节 细菌
第三节 真菌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 以菌治虫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 抗生素今昔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后记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科学·技术·社会 植物的组织培养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科学·技术·社会 带你参观养鸡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科学·技术·社会 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科学家的故事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技术·社会 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科学家的故事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科学·技术·社会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物有关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并没有结束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二
一、何为微课程
微课程即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微课程具有表达能力强、灵活性好、知识的可吸收率高以及与真实世界联系紧密等特性, 有效弥补了传统课程知识表达的不足。尤其是当前数字化环境下的微课程,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微课程学习包”,又可以起到“课程补丁”的功效。
二、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1.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选题设计。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 ,教学目标集中、内容要明确,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或针对教学难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题型分析,也可以是方法传授、动作技能演示等。
(2)时间设计。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教学过程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等环节。
1快速引入课题。微课程强调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具体方式有:可以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引入课题,可以从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课题, 可以从以前的教学内容出发引入课题, 也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入课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个途径,都要求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吸引学生,更要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2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程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重点知识,显露主干内容,去除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在讲授重点内容、罗列论据时要精而简,力求论据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3总结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总结可以对讲 授的内容 起到提纲 挈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4)资源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
(5)教学语言设计。在微课程中 ,由于时间有限,语言准确、简明显得极为重要。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2. 微课程的制作配置与制作方法
方法一:智能手机拍摄法
1设备配置: 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智能手机一个、几枝不同颜色的笔、一打白纸、相关主题的教案、多媒体电脑一台、视频编辑软件一套。2基本方法: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用笔在白纸上展现教学过程,边演算边讲解,尽量保证语音清晰,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画图、标记,演算过程逻辑性强,教授或解答过程明了易懂。在他人和辅助器材帮助下,用手机将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要保证画面清晰、准确;第三步,进行视频编辑,添加字幕并进行美化,生成微课程视频。
方法二:录屏软件录制法
1设备配置:多媒体电脑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Cyber Link You Cam、屏幕录像专家、PPT课件。2基本方法: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PPT课件,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幻灯片放映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方法三:手写板或交互白板、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法(简称“可汗学院式”)
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意义;方式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226-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当今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现代信息技术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从而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的资源丰富,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探索。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
教师为主导的演示性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演示、视频演播、模拟动画等方式制作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创造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这样学生会更乐意接受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它对数学对象进行多个灵活操作、提出探究问题,创造数学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结构关系,开展尝试、模拟、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研究性方式
合作研究性的方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教师呈现问题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筛选信息和网上协作共同完成课题。这种方式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3)自主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4)交流协作,制作、计算数据,解决问题。(5)汇报,评价,反思。
三、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①、当前我们需要更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它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②、加强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数学软件和进行课件设计,提高 “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4.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四
一、选择题(每题 2 2 分,共 0 20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
D
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A、创造性
B、拓展性、C、基础性
D D、实践性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C、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A、加工
B、传输
C C 处理
D 破译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 B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A、单学科、B B、跨学科
C、多学科
D、双学科 4、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 C。
A A、核心概念 B、基础知识
C、基本概念 D、重点内容 5、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
C 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A、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
C C、电子表格
D、图像处理 6、初中学生要学会利用 A
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A A、因特网
B、电脑
C、电视
D、报纸 7、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要遵循“ C
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A、探究
B、实践
C C、应用
D、拓展 8、.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要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
A 信息的能力。
A A、下载
B、查看
C、发布
D 传递 9、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
C
”。
A、复合价值
B、双赢
C C、双价值
D、独立价值
学校
单
位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
学
科_______________ 封 封 线 线 密 密
10、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以
A 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A A、兴趣
B、热情
C、爱好
D、意识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1 10 0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对)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对)
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无须考虑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错)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对)
三、填空题(每空 1 1 分,共 5 25 分)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
基础性内容
和
扩展性内容。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鼓励
多样化
的选题。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允许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 信息技术技能
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4、信息技术具有作为
学习对象
与
学习工具
的双重价值。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
信息技术
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 技术创新
意识。
6、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 ”。
7、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在“
玩 中学”、“
做
中学”。
8、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
综合实践 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 必修
内容。
9、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提高判断和使用 健康
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10、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
选修。
11、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
68)学时,建议 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12、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和()或实践活动为主。
13、教学评价必须以()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和()有利的原则进行。
14、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15、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四、简答题((每题 5 5 分,共 5 25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活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学科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结合以上案例,简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5.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五
论文关键字:信息技术 初中 自主学习有效性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开展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更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便捷的学习机会、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作相关研究。
一、引言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有效最快捷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可行的。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1.阅读策略
(1)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是知识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2)概括信息策略,即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或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
(3)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策略。阅读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
2.PBL策略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能力。PBL支持的自主性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
3.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主要是指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如敏锐地感知问题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预测能力等等。反思方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和学生有效进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日记法、描述―解释法、观摩法等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4.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5.激励策略
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结束语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4-36.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248.
6.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六
一、绪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于是,各级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实习及自我的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好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推进教学制度,避免更多教师走弯路,趋利避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的出现及其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伴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形成而出现的。计算机产业是个大产业,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军事、宇航、工业、银行、服务等大多数领域里。可以说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甚至不低于其他的基础学科。
现在初中的计算机课被命名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说这是一门学习怎样接受信息、分享信息、发送信息的学科。而现在计算机课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讲计算机的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信息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小部分内容。
信息技术课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人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不知该教什么,设备不完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这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各学校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知道由于这门新兴的课程在初中普及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部分学校机房设备较为简陋。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都不知道信息技术课应该教什么。主要分为两方面: 1.由于条件不同,教学内容有差异
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学校里同一年级教师所教的内容也有差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2.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我曾实习的学校就严重存在此问题,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硬件设备匮乏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一共有53万所,占中小学总数的 88%;在校学生1.6亿,占中小学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 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四)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中小学已经开设过的《微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五)信息技术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这样的师资状况,是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六)学生信息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置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榆林的各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无法理解。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小学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时间较少或没有,几乎没怎么用过电脑,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电脑,而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接触了这门课,但是当碰上期末考试,开会等情况时,这些课就被占用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样,也就是认知水平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四、对策
根据以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来看,这些都将影响和阻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策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各学校应当使《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确保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力争把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二)选择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
1.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据统计,有3.1%的学生希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能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实用一些;45.7%的学生认为操作性和理论性应兼备,只有5.8%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应更强。可见,学生门都希望能从信息技术课学到一些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生活的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介绍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产品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介绍现代科技的现状和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信息技术课究竟该教些什么呢?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却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内在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学习内容。初中应侧重于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高中、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再一方面应用到信息的特征,就如我们学校,有多数学生不知道 modem是什么;基本上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却知道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信息产品,只是都没用过,很希望能知道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并能实际操作一下。这些说明学生有极强的了解新科技及其产品的愿望,希望和这个信息时代有更多实际的接触。因此,教材和教师所教的内容决不能只局限于一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而更应为学生创造更多从各个角度了解信息技术和这个信息时代的机会,并安排更多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2.解决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的方法(1)教学内容系列化、学习进度统一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紧密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应分别配备相统一的教材,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使得各地区、各学段的学生个体信息技能的差异性减小到最低。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学习打字、绘图等基本技能和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访问因特网等等;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化的课程。
(2)“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合并,有机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我认为各级政府应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例如: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弱势学校可实施特殊补助经费策略,并明确补助原则和相应政策、审批制度,还要确保策略的可持续性。目的是使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对弱势学校的援助,增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软件配备、设备维修等费用,以提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可制定包括通过减税等有效措施来鼓励企业捐赠的政策。总之,要广开思路、多开渠道,搞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中学不可能像城市发达地区中小学一样普遍建立校园网,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自己的“校校通”工程规划。例如: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小学可先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然后逐步扩展为校园网;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大多数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学应普遍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能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教学可设置一种情境,或通过任务驱动模式来到教学效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启示,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达到充满生命与活力的目的。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可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很好的应用了发现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不管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起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水平,信息时代召唤高素质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充电,对已有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水平进行升级提高,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各地区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应采取相应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去。并对在职中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给教师创造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共同进步 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种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到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充分地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将学生按程度分组,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另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可以让一窍不通的学生开开窍,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习缓慢的学生加快速度,达到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总结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供大家借鉴,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有益的教学内容,采取真正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办学、教学思想,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不断努力,以学生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6.[2]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
//
7.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七
一、从理论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具有促进的意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科书教学方法转变成包括音频、动画、视频演绎等多种元素的形象生动的授课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 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 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整合, 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创造了条件。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 改变了数学教育的智能形态, 同时也改变了数学教育的物化形态, 使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理念, 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改革。通过信息技术, 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和交流手段, 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得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原则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从实践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形成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变得和其他课程一样形象生动, 使学生容易接受。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 可以使数学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 视觉感强, 印象深刻, 很好地展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利于学生记住并应用到实际中,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最终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改进数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进而达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从而解决信息化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与各个教学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 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之,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途径, 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结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文献
[1]缪亮, 盘俊春编著.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8.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篇八
摘 要:印度和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教学评价、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既存在相似处又各具特色。印度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22-04
引言
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而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1] 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我们选择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比较对象。
一、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1.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有六大教学目标(如表1所列),它既是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继续,又是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六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如表2所列。
(3)课程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印度制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2.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2)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7个模块。[6]其中,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为选修子模块)、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必修模块,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为选修(拓展)模块。每一模块中又包含若干小模块,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规定(请参阅2000年11月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
(3)课程教学评价。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习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3]
二、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1.课程性质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既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继续,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和职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4]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是其主要特性。
中印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将社会道德价值观列入六大教学目标之一,侧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中国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文化内化”教育,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5]
2.课程理念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0],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6]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3]
3.课程教学目标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倾向于从学习结果来分类,六个目标中都包含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印度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印度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类,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受布鲁姆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较大。中国将社会道德教育包含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
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都具有“双衔接”特征,即向下衔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向上衔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印度是螺旋上升地设置教学目标,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既有适当重复,更有深化和提高。初中处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中间层,起着“双衔接”作用。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四个目标方面同样起着“双衔接”的作用。[7]
4.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都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网络应用和人文与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等。但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中国还没有包括这方面内容。中国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必修、选修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印度以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中国以知识逻辑结构编排教学内容。
5.课程教学评价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6] 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但只给出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6.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数和上机课时数。
三、启示
通过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以下启示:
1.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9]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六大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以相应的知识、技能、行动来评价。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和病毒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10]
中国也对初中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提出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结束语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具特色。从比较教育研究的角度对两者的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挖掘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了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为今后制定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从而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ncert.nic.in/html/itcurriculum.htm.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DB/OL].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4]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Foreword[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fiveappendix1.htm.
[5] 李 艺, 殷雅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 教育研究,2001, (10):57-61.
[6]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 _guide/it_curri_content.htm.
[7]晓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005fo.html. (2008-11-10).
[8]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
[9]黄德群. 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4,(9).
[10]刘彦尊, 于杨, 董玉琦. 印度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1).
9.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九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10.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篇十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吴志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技术有紧密联系,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又对课程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借助网络便利化的优势创新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则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获得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环境;教学策略;探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正是青少年开始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时期。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1网络技术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世界更小了,学生生活中网络普及之后,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于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学也有了用武之地。网络不仅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发挥着影响,让教学更加互动、便捷,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变,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学在教学方面也经历了从“文化论”走向“工具论”的转变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2.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教师作为中心,利用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作为软件的传送和共享,作为收集各种教学素材的环境而存在,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对于某一主题,网络中存在大量教学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在局域网内或是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
来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提交给教师,同时,网络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QQ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2.3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
常规教学中我们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一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又消化不良。所以老师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课后对两头的学生都开小灶。而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备课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备不同的内容,并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时教师只讲知识的基本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内容进行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训练容易的;好学生则可以跳过容易的内容,直接做些有难度的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定有所提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名师给学生上课,只要将名师的教案、课件、练习等,甚至他的上课录像放到网络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就可以直接找名师解答。学习网站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帮助网页,帮助网页的内容可以简单到教材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扩充到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德育甚至国外的相关内容,这样所有的学生就能非常愉快的学习。随着QQ、BBS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同时对老师提出问题,而老师也可以同时回答遇到相同问题的多个学生。总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在乃至将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推荐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11-22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12-28
信息技术课程目录11-07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应用10-27
信息技术初中教案11-03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作业09-01
初中信息技术试卷分析09-06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免费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