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

2024-07-24

终身(12篇)

1.终身 篇一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摘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键词:终身教育;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培养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一、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

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的一切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所接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终身教育显然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终身教育使我们理解和认识个人在其中显示出的新的意义的整整一系列基本情况;它为影响着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某些重大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他还指出教育应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学校教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一个人一生的10%一20%,其中80%的教育是在学校以外得到的。我们面临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终身教育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现自我,能够真正的实现机会均等,使人生的一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的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风行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必然发展。1968年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形成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北京体育大学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开启了终身体育研究的先河。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以及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和爱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终身教育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学生时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也是贯穿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三)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1,高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就高校体育本身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坚持性。主要表现在能持久地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始有终地不懈工作,能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地去克服困难,不为所处环境内外的干扰因素所动摇。二是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踟蹰疑虑、优柔寡断的现象,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自信能克服。三是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抑制感情冲动,和善地与人合作共事,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各情形下理性地处理问题,能够遇事不急不躁,能委曲求全等。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一切都会成为空谈。4.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和核心,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

(一)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要从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要素上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当中去,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其次,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加进来,如武术、气功、太极拳、健身跑、游泳、网球等。要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游戏性、健身性和时代性。课程设置应依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础、兴趣和爱好的差

异区别对等,充分调动这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张扬,同时也使体育课程内容向多层次方向发展。体育课的开设时间、方式可逐步趋向机动灵活,如登山远足、郊游则可结合假期或野营活动组织教学。这种灵活的课程安排可使学生有多重选择,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有利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再次,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要改变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变灌输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应从堵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把体现情感目标的有关指标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之中,开始逐步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视个体评价,主张以个人的进步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加强宜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校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自然渗透以每个学生的中心,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自觉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优势项目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因素,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学生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和对体育的个体要求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项目,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从而为学生以后能够更长久地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逐步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改善高校体育设施

运动场馆、设施、装备是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但是从目前全国众多学校的现状来看都十分匮乏,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同时,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部门开展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训练竞赛、群体活动以及场地维修的经济基础,随着体育改革发展,学校体育各项工作蓬勃发展,体育经费开支日趋增大,但体育资金在大多数学校还得不到应有的增长,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切实扭转高校体育部门经济地位与实际需要严重反差的局面。

(五)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我们应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体育健康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同时上课时要突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和让学生掌握2—3项自身热爱、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并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内计划,纳入考试评价体系中,使学生能真正从观念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并使其终身受益。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应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人手,以战略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将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造就高素质人才。

2.终身 篇二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特征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每个社会成员个性和潜能的和谐充分发挥,为各个年龄段的人设计和提供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总和。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不会随着正规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从横的方面讲它也不仅仅限于成人教育,而是既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所有教育阶段的统一体。

1965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尔·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设想,并赋予了明确的现代内涵,这标志着系统的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揭示了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去适应社会变革。1996年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具有整体育人的功能,它的基本任务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二)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含义中,可析离出以下基本特征。

1. 时间上的连续性。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一直到老人的连续不断的人的一生的随时随地为每一个需要学习的人提供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

2. 空间上的整体性。

终身教育观坚信教育是一个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所有场所和正规、非正规等形成的各个阶段,各个场所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普通和职业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学校与校外教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终身教育观主张教育应坚持教育机会均等,要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

4. 教育目标的个别性。

终身教育以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了以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5. 教育内容及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终身教育观倡导采取有利于学习的各种组织形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时间与地点等方面都由学生本人自行计划,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共性和个性

探讨终身教育,必然会涉及到“终身学习”。终生学习与终身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周期性: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延续,但二者存在差异。

(一)二者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学习思想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终身学习是伴随终身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因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第二,内容一致。在内容选择上施教者的社会与学习者的个人都是一致的,都要求既要扩充和培养个体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要发展个体的个性及其人格的完善。所以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目标、内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两个概念虽在叙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及基本特征是相通的。

(二)二者侧重的主体各不相同

终身学习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个体内部的变化。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任何一种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其区别在于:第一,实施的主体不同。终身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社会,是政府,要求社会努力创造条件,随时随地为每个需要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机会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实施主体是人,是体现社会和个人的双重意志,是社会意志和个人意志的统一。第二,促进形式有所不同。终身教育的促进形式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发和有效提供方面;终身学习则是通过对学习资源有选择、有效的吸收转化,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益。第三,内涵不同。终身学习一般指个体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和自身生存发展,而进行的贯穿生命始终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1. 观念的更新。

当前,终身学习的观念虽为全社会所接受,但要把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应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舆论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建立新的学习时空观。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把学习推广到人的一生即人的生命发展全过程。

2. 政治经济的保障。

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稳定,更是保证全民终身学习的主体物质保障。终身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它不是一种类型的学习,而是人生学习全过程的总称。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社会经济力量来保障和实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3. 法律制度的支持。

完善法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必须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制定关于终身学习的学习目标,干预管理终身学习,引导终身学习行动,明确终身学习系统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战略步骤,用法律确定终身学习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

4. 人文环境的营造。

为使终身学习体系能够有效推进,营造一种人人爱学习且处处能学习的良好社会人文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5. 建立适应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

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衔接,其中很关键的一环是应用一种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具体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用人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要淡化乃至取消岗位要求与文凭挂钩的用人体制。

(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1. 学习结构的调整。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超越传统的学校学习,发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重组学习资源,重构教育体制,使全社会的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学历学习与非学历学习,学校实体学习与网上虚拟学习相整合,合理分布,明确分工,各种形式的学习之间要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并能自由转换,从而形成家庭网络化、社区中心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格局。侧重形式多样化——即学校要全方位立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社会学习等方面。

2. 以成人学习为主体,成人学习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具有主力军的地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应当以成人学习为主体。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习主体而言,成人学习的主体构成了终身学习的主体。第二,从本质上讲,终身学习是人的一生所学习的总和。第三,成人学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吻合性。

3. 形成社区学习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已不完全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架在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政治地位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使各种文化素质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成为一种可能。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学习,使得学校、家庭、社会趋于一体,已经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4. 远程学习。

远程学习是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依托,其根本任务就在于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电大和网络学习为例。电大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设置灵活,集中了大量现代化的学习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学习手段的优势,使大量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得以学习,为学习向终身化、大众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学习是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最佳载体。网络丰富的资源,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利于学习的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突破了年龄限制,突破了地域性,在人的一生学习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是终身学习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宝萍,皱海.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实施主体[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2]刘晓燕.论终身教育的特征及其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3).

[3]王兆生.当代终身教育和学习思潮与新教育理念的确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1,(6).

[4]李兴洲.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

[5]徐荣远.论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J].成人教育,2001,(8—9).

[6]李洪军.终身学习的价值分析与体系建设新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3.终身 篇三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内涵

终身教育的概念的是在1965年,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的一生中所有的教育过程。在197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中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一概念,是指学习者自发的。有选择的、进行学习的活动,强调人的主体价值。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相似点:二者强调不断学习,每个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权利和义务。不同点:终身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出发。终身学习是从学习活动的主体出发的,不论是求教者还是施教者,看重的是个体在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力,是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推进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二、从两个“终身”审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的解释,即:“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

1.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各国推进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无不重视立法的工作。目前,我国缺乏相关的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福建与上海颁布《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均属于省级政府出台,但这些法例规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领域,目前有“国培计划”等方式给老师做一定程度培训,但有些教师对假期进修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没有像国外的教育体系非常细致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教师的继续进修、深造,实施立法予以保障教师进修的权利与义务。

2.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有所断裂

目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是有所断裂的,大家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是相当重视,培训知识要点、上课技巧,以理论培训为主,目的是让新手教师更快上岗,能以开展教学工作。以至于忽视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在职的专业发展培训与教师职后的教育状况,而那种职前培训往往指一次性的,终结性的,似乎靠这一次培训能够一劳永逸。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与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相匹配。

3.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有的教师,对于在职培训、学习持一个比较消极的情感态度。认为这些培训占用了原本属于自我休息的时间,在继续学习培训的课程里效率不高或者到课率低。虽参加课程培训,多半出自上级压力或评比职称或应付心理,以被动适应为行为特点。或者是积极学习状态,但是在接触到新教育理念后,产生认知上的不一致,缺少自我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是比较坚持教学首先得完成对学生知识点的传授。

三、两个“终身”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强调教师以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从教师新手成长为成熟型的教师。这个过程是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1.“两个终身”要求教师进行自我角色的转变

角色,本是一个戏剧用语,指演员在舞台上依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后被人们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2]这里关注的教师角色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给予的心理期待,关注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视角下教师发生变化的状态。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视野下,教师要摒弃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形式十分的多样化,教师要转变对学习者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辅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积极性,进行自觉学习能力的构建,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生从盛装知识的器皿变为创新学习的主人,发扬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获得和谐的师生之情。

2.教师应成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自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不断学习的身份,尤其在这么一个知识大爆炸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只有通过持续的求知解惑,才能不断的重组自我的认知地图,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保持自我存储知识的新鲜度,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教育活动中的突发状况,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不仅教师的知识储备需要更新,教师的德志意情都需要学习与突破,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才会让教师树立起在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信念。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循序渐进,不断突破完善的过程。教师自己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进行自我更新的修炼

所谓“自我更新”, 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通过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设计、实施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3]所以, 自我更新意识突出了教师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掌握自我人生发展的主人。随时保持自己对专业发展的关注, 不断地利用专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 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知识、专业结构随之更新和改进。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维下,也要谋求教师的发展。教师要进行自我更新的修炼,在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反思教学活动的成果与不足,培养有效的进行自我监控和教育监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教学中没被注意到的“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并将它显性出来,为其他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力军,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水平与进程。人的智慧的发展“没有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独立的体悟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3]

4.国家需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已经不再是自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而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强制性(即政府的主动性)和高度自觉性(即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相统一的教育制度。[4]

首先,国家必须以终身教育专业立法方式来定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属于每一个公民。其次,以教育法例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专门的教师终身教育法,以规范来来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这能够培养教师教育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自己终生的学习和更新。最后,需要相关配套的法例细则或政策来推进教师终身教育的活动展开,比如: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认可非正规教育的认定证书、教师明确的进修学习时间表、教师带薪学习进修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6-50.

[2]明庆华.试析教师的心理角色及其冲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87-92

[3]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7,15.

[4]李旭初.终身教育——21 世纪的生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6:56-61.

作者简介:

4.终身学习完善自我 篇四

终身学习完善自我首先,借此机会我对在过去的一年中全体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这个岗位性质决定了和他们接触的比较多,因此,从语文老师们身上受益也最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我工作方面的帮助,而且,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我思想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从他们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叶圣陶先生那句“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就个人来讲,谁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谁也不能是全知全能的人,只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样样问为什么。教育者的不断学习,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养成钻研探索的良好习惯,身教为要在当今的时代也是我们为人师表极其重要的一项,这些也正是我自身所欠缺的,惭愧之余,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固步自封了,随着学校全体老师前进的步伐,我也将会奋起直追,赶上老师们前进的步伐。

5.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五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终身学习计划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1

教师个人终身学习计划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自己专业发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增长自己的见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1、每天利用早中晚各半小时为自己的学习时间,早上6:00-6:30阅读课外各种有利书籍,扩大视野,增长知识。2、午餐后半小时,11:45——12:15,前国家大事及国内外新闻,增长见识。3、睡前半小时,晚上8:30-9:30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并做摘抄记录,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

二、大力加强自身的能力培训

1.岗位培训。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任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与扩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业务培训的同时,提倡敬业、爱岗、奉献的德艺双馨的人才。2、学历培训。现在我已大专毕业,我会抽业余时间参加高层次学历的学习,特别是本科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以适应开放的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强化终身学习的方法

⑴ 师德教育。重点突出为人师表和献身教育的精神理念。让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的礼仪形象、行为举止的一般要求,懂得言传身教的关系,懂得既教书又育人的道理。使教师逐步形成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的专业眼光;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专业品质。⑵学校文化教育。通过参观、介绍、解读、讨论、参与设计和实践,理解和完善学校文化内涵、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共同愿景、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培养目标。使教师自己都牢记“上下联系、左右通气、合作竞争”的校风,“用童心拥抱童心、用爱心滋润爱心、用智慧涵养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灵悟对心灵”的教风,“广涉猎、善归整、勤践行、敢超越”的学风,“我们以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而自豪”的校训。⑶学科教育。教师具备了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但怎样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他们了解的则比较少。引进的教师虽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对本校的教学要求、学生及其家长的特点不熟悉,我们要从“六认真”(备课、上课、实验、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外活动、个别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要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基本功),学科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业务指导。逐步成熟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实验等方面的专业技能。(4)涵养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心理咨询、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果断性以及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学会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学会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学会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和做法。⑸业务素质教育①师徒结对。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②听课,根据课堂了解的情况,详细地进行分析、评述。自己课堂教学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值得肯定,应该发扬光大;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改进,并且提出整改要求。③每学期至少听课 10节,并随听随评。④是“走上台”,创造条件出去上示范课,上示范课、研究课、实践课,摸索教改新途径,熟悉工作对象,与其他教师心灵沟通,进一步掌握教学规律。

四、贵在有恒,只要自己坚持到底,相信再过一两年对自己专业素质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我希望能够缩短自己的成长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上越来越完善,争取成为学校中的骨干教师。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愿意为此付出,我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2

为了适应朝代的需求,促进自己专业发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增长自己的总计见识,用途各项工作开展,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业务方面: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4、计算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计算机能与课程整合。

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终生。所以,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1、每天利用早中晚各半小时为自己的学习时间,早上阅课外各种有利书籍,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2、午餐后半小时,阅览报刊杂志,了解当前国家大事及国内外新闻,增长见识。

3、睡前半小时,晚上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并做摘抄记录,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

二、当选择阅读书籍

1、择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特别是名作家的。

2、借阅有关名家专著如魏书生、窦桂梅、贾志敏等名家专著学习。

3、订阅报刊杂志选择学习,如《中学学语文教师》、《中学教学》等杂志。

4、常阅读有关报纸如:《教师报》、《教育信息报》、《中学教育》。

5、阅读一些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书籍,如:《新课程》、《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等书籍》。

三、读思结合及时运用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3、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4、做点摘抄,做到每课必有反思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3

作为一名不算太年轻的教师,我一直都能保持一种饱满的激情工作。为了自己更好的工

作,并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成长。特制定了教师自我发展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首先,在理论学习中成长:

1、主动关心国内外英语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

2、通过多种途径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其次,在实践中成长:

1、有计划的积极参加各级专业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积极参加研训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培训

2、尊重学生、走进课堂,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每一个学生。

3、探索适合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方法,寻找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4、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周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反思。

5、认真做好教学和阅读笔记,积累自己一些学习或工作上的经验。

6、在校本教研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积极参加网络教研,加大参加课件制作培训的力度,上课大胆尝试使用课件,组织开展一课三议活动,力争在教师论坛上多上传教育教学资料,多听取专家同行的建议,多向专家同行学习,力争成为网络教研的活跃分子。

二、重视师德修养

1、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树立起“一切为学生”“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思想。

2、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做表率。

3、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进一步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三、多学习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用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

2、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提高执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在教育科研、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3、学习专业知识,用渊博的知识、个性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吸引家长,让自己尽快成长为学生满意、社会信赖的合格人民教师。

无论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今后地工作生涯中,我将利用教学实践、业务研修、校本培训等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使自己发展成为具有多种业务知识、多种职业情感、多种教学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我不仅有一桶水,而且有长流水。

四、多反思

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改进,向“教研型”的教师转型。

1、不断进行师德自查,反省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2、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动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地习惯;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五、多实践

1、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用新的教学艺术充实课堂教学。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

营造尊重、赞赏、宽容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力争完成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

2、积薄发、开拓创新,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参加各类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的磨练自己,在挫折中不断的成长完善,结合教学实践实现创新和开拓,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3、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发达的资讯和媒体手段,观摩名家教学,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立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授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六、多总结

定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及时总结,有所沉淀,不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用心,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我用心,有不足就学习,有困难就探索,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自己专业发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增长自己的见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1、每天利用早中晚各半小时为自己的学习时间,早上6:00—6:30阅课外各种有利书籍,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2、午餐后半小时,11:45——12:15,前国家大事及国内外新闻,增长见识。

3、睡前半小时,晚上8:30—9:30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并做摘抄记录,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

二、大力加强自身的能力培训

1。岗位培训。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任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与扩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业务培训的同时,提倡敬业、爱岗、奉献的德艺双馨的人才。

2、学历培训。现在我已大专毕业,我会抽业余时间参加高层次学历的学习,特别是本科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以适应开放的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强化终身学习的方法

(1)师德教育。重点突出为人师表和献身教育的精神理念。让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的礼仪形象、行为举止的一般要求,懂得言传身教的关系,懂得既教书又育人的道理。使教师逐步形成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的专业眼光;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专业品质。

(2)学校文化教育。通过参观、介绍、解读、讨论、参与设计和实践,理解和完善学校文化内涵、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共同愿景、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培养目标。使教师自己都牢记“上下联系、左右通气、合作竞争”的校风,“用童心拥抱童心、用爱心滋润爱心、用智慧涵养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灵悟对心灵”的教风,“广涉猎、善归整、勤践行、敢超越”的学风,“我们以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而自豪”的校训。

(3)学科教育。教师具备了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但怎样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他们了解的则比较少。引进的教师虽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对本校的教学要求、学生及其家长的特点不熟悉,我们要从“六认真”(备课、上课、实验、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外活动、个别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要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基本功),学科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业务指导。逐步成熟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实验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4)涵养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心理咨询、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果断性以及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学会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学会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学会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和做法。

(5)业务素质教育

①师徒结对。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②听课,根据课堂了解的情况,详细地进行分析、评述。自己课堂教学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值得肯定,应该发扬光大;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改进,并且提出整改要求。③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并随听随评。④是“走上台”,创造条件出去上示范课,上示范课、研究课、实践课,摸索教改新途径,熟悉工作对象,与其他教师心灵沟通,进一步掌握教学规律。

四、贵在有恒,只要自己坚持到底,相信再过一两年对自己专业素质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以上措施我希望能够缩短自己的成长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上越来越完善,争取成为学校中的骨干教师。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愿意为此付出,我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5

我于20xx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其间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从教伊始的跌跌撞撞,如履薄冰不禁让我对教育事业一直充满敬畏和神往,不敢懈怠。在学校领导和诸多前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工作取得了些许进步。但与此同时,我深深感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好好学习。

做为教师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发展已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社会。教师自身除搞好专业教学外,还要积极参加业余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首先,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因为为教师的道德品格、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为此,我打算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爱心对待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取做到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其次,作为英语老师,在学识上“广开门路”、“广种博收”,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将积极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培训,坚持不断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力求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努力适应今天新时代对老师的更高的要求。

再次,我积极了解教育改革的趋势,关心教育新动向,努力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理念。我打算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最后,我将认真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坚持经常写教后感不断总结教学的得与失,积极听课以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认真对待每一节公开课并主动积极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实施以上规划,坚持不懈,争取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终身学习计划 篇6

有人作了这样形象素描: 具备崇高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我渴望成为这样的教师。

通过这次写自培计划计划,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解剖了自己,在认真学习领会 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我为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为:

一、理论方面:

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 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 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 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次,作为一个骨干教师,要把学习与思考真正成 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二、业务方面: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 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4、计算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计算机能与课程整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教 案及教学课件。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 生的发展。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现实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设计、组 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尤其,教师自我发展的信 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 终生。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 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 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 些方面多下功夫。

6.终身难忘游泳比赛 篇六

今天晴空万里,我和哥哥一起去嘉林广场游泳。刚到,朋友阿忠已经在游泳池等我很久了,我乐坏了,马上换上泳裤,一只青蛙似的冲向游泳池,只见一跳,马上到了游泳池里。

这是阿忠对我说:“我们来比赛游泳吧。”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哥哥喊道:“1、2、3,Go。”只见阿忠领先了一步,我用自由泳又向前方,不一会儿,就超过了了阿忠,我兴奋极了,回过头来喊道:“这一次我赢了。”刚说完,阿忠已经领先我一步了,我迅速转身,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前方。可是阿忠还是比我快,我马上把自由泳改成蛙游。学着青蛙的样子游向前方。一会儿过去了,我再次超过了阿忠,我刚到终点,阿忠还在后头呢。所以,这一次我赢了阿忠,这令我感到骄傲,而阿忠要求在比一次,我欢快的答应了。

这下阿忠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居然游得比我快,我努力前进,可是还是追不上,我又把蛙游改成自由泳,继续冲向前方,游了一会儿,阿忠比我领先一步。这下我和阿忠打成了平局,希望下次的我和阿忠能游得更快,当然,我也希望以后的我能每次都游得比阿忠快。

这次游泳比赛,令我终身难忘。

7.终身教育展望 篇七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性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书、《全民终身学习》报告书、《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到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颁布的《终身学习法》《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等政策性法规与文件, 无不对推动全球性或本国、本地区终身学习实践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见, 终身教育的实务发展, 需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政策引导, 并据此制定具体的配套方案, 方能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 相对于先进国家和地区而言, 在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方面更为滞后。尽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都提到终身教育, 但都缺乏具体行动的措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 将对我国终身教育的推动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三大教育发展目标。其中, “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 反映了国家期望尽快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决心。“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在其1968年出版的《学习型社会》中提出的,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 可简要地理解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形态。建成学习型社会是每个致力于终身教育实践的国家的共同愿景, 学习型社会的实现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密不可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是通向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十七大报告中已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但缺乏具体的时间规划与评价标准。而此次规划纲要从时间上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的期限, 为下一步规划终身教育实施方案提供了参照。同时,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目标的确立, 也反映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已摆上了日程。

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终身教育的具体举措与发展指标

终身教育的推展不仅需要政策引导, 还需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方案或实施举措。《教育规划纲要》在终身教育推展中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措施及发展指标。

在具体举措方面, 提出要进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试点工作。包括: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其中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间的沟通机制是一个新的亮点, 此举措充分考虑了我国教育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国情。进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试点工作表明, 将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 进而实现全局目标。这遵循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也符合教育改革的一般逻辑。

在发展指标方面, 提出到2020年我国各级学校教育及非正规教育应达到的发展水平。终身教育指标的建立, 有助于衡量国家的终身教育发展状况与成就。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 均为重要的终身教育指标范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到2020年我国教育水平应实现以下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以上, 等等。这些目标的确立可同时视为衡量我国终身教育阶段性建设成效的参照指标。

三、《教育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澄清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终身教育理论在发展之初由于不成熟、不完善, 出现了一些理论困惑或误解。如果这些困惑或误解不及时澄清, 往往会使终身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长期以来, 在终身教育理论界存在一种误解, 即将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回归教育”或“继续教育”。出现这种现象, 有其历史渊源。

其一, 从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源头看, 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密切, 成人教育实践是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基石。终身教育理论的首要倡导者保罗·朗格朗本人即是一位成人教育专家, 他曾如此论述成人教育对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重要性:“倘若我们没在得益于成人教育, 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途径所作的贡献, 那么, 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朗格朗本人并未将“成人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 而是认为终身教育的内涵超出了成人教育的范畴。

其二, 各国在推动终身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一般将成人教育作为切入点和发展重点。“在正常情况下, 绝大多数的成人生活年限远远要比其儿童或少年生活年限长得多。仅仅因为这一原因, 终身教育制度显然将主要与成年人打交道。”[2]终身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往往以成人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致力于为成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仅仅是“成人教育”的代名词。如果将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 那么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将无法进入终身教育体系, 这显然背离了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继续教育”这一术语主要反映了一种成人学习活动,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表明, 《教育规划纲要》从政策的角度明确了继续教育 (或成人教育) 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澄清了我国终身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困扰, 将有利于保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吴明烈.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4, (序二) :001.

8.“终生”与“终身”辨析 篇八

【诊断】

“终生”应为“终身”。音近义近致误。两个词都解释成“一生”、“一辈子”,其实意思上还是各有侧重,使用场合也有不同。

【辨析】

“终生”是指人从出生到去世整个阶段。“终身”的“身”可理解为某种身份,“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从是否与社会身份有关、是否等于一生这两个方面来看,两个词的使用大致分几种情况:

第一,只用“终生”的情况。如果指从出生或者小时候到去世这个阶段,而且与社会身份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一般用“终生”。如一个人从小就不吃肉食,一直到老,应当说“终生吃素”。

第二,只用“终身”的情况。如果涉及人的某一社会身份,而且拥有某种社会身份的时间明显不等于人的一生,那么必须用“终身”而不用“终生”。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从某人“为师”那天开始的。“终身总统”是从当选总统那天算起的。“终身大事”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算起,同理,“终身不娶”或“终身不嫁”也不是从出生之日说起的。为某种信念“奋斗终身”,也得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

第三,“终生”“终身”两可的情况。如果“终身”所表示的拥有某种社会身份的时间大致等于人的一生,那么既可以用“终生”,也可以用“终身”。此时,怎样选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终身/终生教育”、“终身/终生学习”。如果用“终身”则倾向指人生某个阶段(如学龄阶段)开始直到去世,如果用“终生”则倾向指从出生到去世整个一生。

【正例】

① 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鲁迅《看镜有感》)

② “这件事总得慢慢儿的商量,现在只要你把书念的好好儿的,让大爷乐了,你的终身大事那就是铜打铁铸的了。”(张恨水《啼笑因缘》)

链接:为什么称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根据我国法律,对于罪行严重被判以死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也会有“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

为什么要用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一是因为与其死刑或无期徒刑罪犯身份有关,二是因为其罪犯身份是判决以后获得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时间是从这时算起的。

另外,所谓的政治权利有些并不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如著作发表权。中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如果是“终生”剥夺,那就只到生命结束为止,后面就又有了发表权,而用“终身”剥夺,“其死后五十年”也被剥夺了著作发表权。

9.终身学习方式 篇九

五、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学习完成后,需要经常复习和反复使用,你才能记住。

六、解除焦虑和自我激励

焦虑是某种压力的体现。压力有阈值,未超过临界点就形成动力,超过就形成逃避。

压力的3个原因:

1、能力不匹配;

2、工作量大;

3、拖延习惯。

努力也要量力而行,制定自己能够承受一定压力的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才能保证你的刻意练习产生效果。

解除焦虑与自我激励的方法:有氧运动+激励歌曲。

七、制造反馈机制

人的本性是唯乐原则,开心就会激励你不断重复这件事。

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机制,运用在我们的学习中。每完成一段时间的学习,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反馈,以及信息记录。

可以把每次学习形成一个进度表格,将学习可视化,每隔一段时间回顾总结。

八、提高意志力的诀窍

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控,一个冲动。当冲动要击败自控的你时,就去想想什么事情可以延迟这个冲动。进行冥想,想想自己最初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后自己美好的状态。

九、管理时间

寻找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

十、知识管理

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分类、归纳、总结、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学习转化为可用于工作生活的技能。同时用于实践训练,才能慢慢转化成属于自己的能力。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1.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2.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同时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报告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

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

3.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排”,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4.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10.终身学习的目的 篇十

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随着新学科的不断形成,知识门类大量涌现,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交叉,构成纵横交错的大知识群落,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存储与检索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努,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等特征明显,21世纪的世界,将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日益关注和开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得不去”学会生存”。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第一次强烈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和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观念传遍世界。1973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解释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1979年,罗马俱乐部发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问题的新方案在于改革面向传统或面向现在的”适应性学习”,实现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学习”以满足未来为目的的”前瞻性”和各个层面的”参与性”为基本的两个特征。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它告诉人们,当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它得以维系的基本前提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这个全球性社会唯一不能浪费的资源,就是人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进入90年代,欧盟发布《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用以指导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到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这份报告通过宣扬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人类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对社会而言,学习告诉人们影响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并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社区的发展之中;对个人而言,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人人需要生存的智慧,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你将来生存的能力、挣薪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

一、重新探讨学习的目的

既然学习已经关乎我们的生存,那么我们就必须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人类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谁在学?即学习的参与看。②学什么?即学习的内容。③在哪儿学?即学习的地点。④什么时间学?即学习的时间。⑤怎么学?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⑤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 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为什么学习”。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目的,不管这种目的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而每一个清醒的学习看都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他的学习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某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是要从人类生行与发展的角度去讨论终身学习的目的,回答关于学习的最根本问题:为什么而学?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学会生存”。年,教科文组织又发表《学习:内在的财富》,”学会生存”被发展成为教育的四个支往之一,”四个学会”成为国际社会关于学习与教育问题的一份宣言。

11.一纸定终身 篇十一

搞笑的岳父,嫁女的婚书

民间有个传说,传说掌管男女姻缘的神仙月老手里,有一本铭记着天下男女姻缘的婚书。于是在所有供奉月老的神殿里,月老像手里都握着一本书卷样的物什——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婚书”二字的记载。

人们常常觉得,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结婚证的,古人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稍微讲究一些的,也不过是个三礼六聘,婚事一操办完就算是生米煮成了熟饭,无须那一纸婚书了。

其实事实却不尽然,古人们也是有结婚证的,只是那结婚证,被称为“婚书”。古人多妻,而正室始终只有一位,这一位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妻妾而倍显尊贵,恰恰正是因了这一纸婚书。

看古代的文学或是戏剧作品,常常可见到妇人对夫君讲出这样一句:“我可是过了红绿纸书的。”所谓“红绿纸书”,便是古人的结婚证——婚书。

古代的婚礼有很多程序,繁琐复杂得让现代人一个头会变成两个大,这繁琐之至的程序中有一道,就叫做“文定”。“文定”,顾名思义,讲的是用文字的形式定下这门亲事。当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八字以后,若八字无相冲,家里长辈将对方的生辰八字压于灶神牌位下,三日之内,家中无坏事发生。就首先由男方家中有文化的长辈,在红色纸笺写下正式的求婚书,由媒人交到女方手里,而女方家里有文化的长辈,则回复一封绿色纸笺书写的正式同意书,交到男方手里,各为凭证,婚事就算定下来了,不可反悔。

所以若是要对古代婚书作出一个定义,那就是一个由男女双方家族私下约定的一份互不反悔的契约,虽然不像现代的结婚证一样有相应的国家机构发放,但同样具备法定效力。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份民间的古代婚书,并请专业人士对婚书进行了现代文字的翻译,内容相当有趣。这份婚书是由女方写给男方的,拟写人是女方的父亲,文化不高,为人大概十分爽快,所以婚书也写得很是直白。

他首先问亲家大人,是否读过《诗》、《书》、《礼》、《易》,接着自问自答,反正我是没有读过,不过没读过也不要紧,没读过不代表我不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然后他说他家有小女初长成,年方十六,平日里管教不严,所以还是有许多缺点的。蒙亲家大人不弃,以后嫁到婆家有什么做错的,还请亲家大人多担待。接着在后面附上了女儿的生辰八字,就算是同意了婚事。

这份婚书十分经典,除了让现代人看来十分幽默的开场白以外,它完全展示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关系,同时还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历来的谦逊之道,让人透过这篇短短的婚书,对女方的家庭背景与拟书人的大概性情都有了很形象的了解。

结婚证上的年轮印

有史记载的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最早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定亲之后的7~10天,双方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贴,尊章纳税交款,帖上填写定婚人姓名、年庚,并填写双方家长主婚人和媒人的姓名,均需签押盖章,以示郑重。经官府认可,盖上公章大印,证明婚姻已经取得合法手续。然后,选择吉日良辰,进行换贴仪式。

之后,太平天国时期出现过名为“合挥”的结婚证。但形式与清代差不多,这个时期的结婚证与以后的结婚证有了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从民间私约上升为由官方收费发放,相比起来更具有契约性和合法性。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提倡男女平等的民主主义,结婚证就更具有了意义。

天津有个结婚证的收藏达人杨永刚,他收藏了上至清代下至现代的六七百份结婚证,他常年研究这些不同时代的结婚证,发现在不同时代的结婚证上,都能看出那些年代的特色来。

比如有一张民国时期的集体婚礼证书,标题为《南京市新生活集团结婚证书》,标题下面是男女双方的名字,主体内容为“据右列当事人等联名申请参加集团婚礼,经审查合格,公告期满并无异义,准予参加于X年X月X日X时于X地举办结婚典礼,合给结婚证书此证”。

而最令人诧异的是,发放单位居然有三个,打头的是当时的南京市市长签名,接下来是一个名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总干事的签名,再之后是南京社会局局长签名。要换在今天,我们很难搞清楚一个集体婚礼与这三个机构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囧关系。

留心一下这些各个年代结婚证的发放单位,除以上述的几个,还有文革时期的“革命委员会”,上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样;更有某县县长副县长,或者是某区区长的签名字样;奖状一样的结婚证上占据大片面积的,甚至是毛主席语录……简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

自古休书最无情

万事有聚就有散,古时结婚有婚书,离婚的时候,便有了休书。

古代的休书可没有现代的离婚证那么平等,古代的休书,仅仅是男性的权利。最著名的休书,是乐府词中《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因母亲的挑唆将妻子刘兰芝一纸休书发还娘家,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古代的休书多是如此,虽然从汉代开始,官府就规定了女子的“七出”(应当休妻的七种理由)与“三不出”(不应休妻的三种理由),但从民间发掘的清光绪年间遗留下的一纸休书中,还是看出了男性在婚姻制度中的绝对统治权。

这纸清代光绪年间的休书,翻译成现代语言的内容是这样的:妇人江氏于何年何月逃难来到本地,经人说合嫁到文家。圆房后只生得一女,去年因父病重执意要回家省亲,省亲归来性情大变,整日走东窜西惹闲言非语,近日还将家中物什盗出不知道送去何处,特此休书一封,从此逐出文门,任其自便,立字存照。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文家休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江氏无子,只生得一女,且执意回乡探父让文家人不满意,于是便加以“走东窜西惹闲言非语”的罪名,把文江氏休了。在古代社会,一个被休女子的命运有几多凄苦?今人怕是不足道哉了。而一纸休书背后所承载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更怕是“载不动,许多愁”了。

闪婚的前辈

中国人对于婚事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一般来说要成全一段姻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才举办婚礼。可偏偏就有一些人,对于这一纸婚书却是非常随性的。

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就不小心做过一次事先毫不知情的证婚人。被后人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与胡适私交不错。1921年6月1日这天,赵元任邀请胡适吃饭,胡适应邀来到饭馆一看,在座的除了赵元任以外,还有赵的未婚妻杨步伟,以及杨的同学朱征。

饭吃到一半,赵元任突然开口说有事要麻烦朱胡二位,说罢掏出一纸自己写好的婚书,请胡适与朱征做他们婚礼的证婚人。胡适和朱征两人大感意外,完全不知情原来今天这顿随随便便的饭局,原来是场婚礼。大概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锋文人都不会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于是胡适与朱征在吃惊之余,也还是爽快地在婚书上签下了自己见证人的大名。

如果说赵元任的作风是新派文人与旧风气对抗的结果,那么台湾影后刘雪华的即兴婚书,就纯粹是浪漫主义的极致发扬了。

1999年9月19日,刘雪华与剧作家恋人邓育昆跟好友聚餐,席上有好友提及,说今天是个结婚的好日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是受了良辰美景的感动,邓育昆当即向刘雪华求婚,并表示马上就举行婚礼。

婚礼来得匆促,自然就没有结婚证书,邓育昆找了一张粉红色的纸笺,提笔写下“我们决定结婚了”七个大字,然后在结婚人的落款处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刘雪华。刘雪华当时热泪盈眶,也在落款处写下自己的名字。接着一众好友,纷纷在粉红色的小笺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见证,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为即兴的一纸婚书了。

12.终身 篇十二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近几年,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为各国普遍接受, 成为人们“学会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说, 让一个人甚至一部分人一生坚持不懈地接受教育和学习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但若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一生坚持接受教育和学习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这仅靠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那么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终身学习——21世纪的生存概念

学习是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 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1994年11月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促进会”正式提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 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很明显, 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显著特征表现为:终身性——终身学习是从初生到临终的连续历程, 涵盖了个人生命的起点到终点, 包括胎儿、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全员性——终身学习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也就是说, 伴随着“终身学习”在时间上扩展到人的一生, 空间上拓展到整个社会。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 进行学习, 而且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每一个人通过在正规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情境中参与社会活动来进行学习, 从而最终促进社会中每个个体获得现代生活所要必备的知识、技能, 完善个人的自我发展。

古人云:吾生而有涯, 而知也无涯。学习追求知识, 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同时也是通往终身教育的途径。一个人不学习, 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 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而社会中每个个体不学习, 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当今世界飞速变化,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言, 终身学习日益被视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 与国家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结。人们若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就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正如有关资料表明: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现在则是每2-3年就增加一倍, 到了2020年, 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至4倍。显然, 与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10岁接受教育, 就能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涯的需求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5-22岁的求学时间相比,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习的年龄段不仅仅限于青少年时期, 而是一直要延续到老, 人类唯有把12年制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终身教育恰恰能超越阶段性、制度化的传统教育模式, 适宜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毫无疑问, 由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基本观点, 确实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二、终身学习敲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门

终身学习, 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由于客观世界变化不断, 人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行为常常更多地指向高学历、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从社会角度出发, 终身教育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社会的各个方面, 并为了促进人持续全面的发展, 对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布局、沟通、目标等等进行一连串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将终身教育看做“教育权的终身保障”, 迫切地要求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合理地结合起来, 以制度的形式向每个公民保障这种权利的可能性。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 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充分发挥其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优势。具体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须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即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促进个人的终身全面发展, 又要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从当代的教育理念来讲, 大学教育不过是一种素质教育, 一种通识教育, 是为以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和研究打基础。正因为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诉求, 学校教育从关注学业向着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方向努力。1999年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指出“终身学习是一条有许多支径的旅程, 技术和职业教育是这条旅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会反复强调技术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 对所有人具有生产性作用, 其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次性的职业技术教育,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 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起点, 人们需要不断地回归到学校接受新技术、新技能, 这种不间断地回归到学校的需求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显然高等职业教育要履行自己的使命, 必须把自己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 以终身学习为指导原则, 适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完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的相互贯通, 成为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

高等职业教育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即希望把原来相互割裂的各种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资源加以统合化、一体化, 使人们在其生活的所有部门都可根据需要方便地获得学习和教育的机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宣布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 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但由于以往传统的正规高等教育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激烈的竞争性, 人们能否进入大学, 一般由高考决定, 一旦成功, 就“鲤鱼跳龙门”, 一旦落选, 则很难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而终身教育为了实现对传统教育制度的超越, 必然更多地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应当整合各种资源, 为每一个公民创造终身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可能性, 这就使得这种高考竞争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尽管18岁未能接受高等教育, 却不妨碍他在30、40岁再入大学深造, 尽管他未能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却不排斥他通过其他途径、其他方式得到大学层次的进修、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带来了高等教育时空观的重构。在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 我们要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促进社会选择、社会流动与社会整合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终身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做些什么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 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和沟通, 为学习者提供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 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 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想想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到2010年若要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 屈指数来, 只剩两年时间, 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开始并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务必要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1.促进个体发展, 提升整体生存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 具体的培养目标比较多样, 几乎覆盖社会的各行各业, 但就其人才类型而言, 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其首先担负着培养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广大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使他们学习不断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获得更广泛的包括信息科技、外语等积极参与知识社会与经济中所需之可迁移性技能, 积极走向实践, 利用其智能优势和技术优势与外界进行密切合作, 让学生们感受新知识、新技术, 使他们具有对复杂情况的分析能力, 形成一种敢于竞争、勇于竞争的心态, 能够及时融合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在相互竞争中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还担负着提高各类学习者精神品位, 及时为社会培养具各种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感等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它将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以其较高的文化品位生成每个人独特的魅力, 使人在懂得并肩负社会使命的同时, 也逐渐发展和丰富有意义的个人目的, 使人的生命意义得以张扬和完善。

2.面向社会开放,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学校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成为开放化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高校是知识与信息密集, 学者、专家、教授们集中的地方, 又具有完备校舍、图书馆、实验实习基地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科技信息, 这些特点和条件决定了它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 不仅是正规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 而且也成为非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式高层次、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因此, 广大高职院校在保证教育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 要充分考虑如何使教育资源更广泛、更有效地服务于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主动开辟新的教育资源,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关注弱势群体, 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缓和教育发展的供求矛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又可优化教育的投入产出结构, 努力降低教育成本并提高教育成本补偿力度, 最终在平等和效率的原则下, 实现社会机构或个人对高职院校的设备、校舍、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有效利用。

3.开展继续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桥梁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相当多的高科技生产部门和第三产业, 越来越需要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 尤其加入WTO后, 我们更需要一大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国际法和熟悉WTO规则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 高等教育的学位证书不应被视为教育生涯的结束, 而是终身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的一个过程。无论何时何地, 当成人有学习需求时, 教育机构与大学均要提供学习机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各种进修教育、岗位培训、各类补习班等。随着继续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众多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拓展新的教育项目, 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及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 并以多元且有弹性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新可供选择的“菜单”, 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相互贯通和相互衔接, 构筑起以高职院校为主力,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格局。

4.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实现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

随着新兴学科不断形成, 知识门类大量涌现, 科学呈现高度分化与综合交叉。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颁布职业标准有113个, 涉及1 838种职业, 与此同时, 电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催生一批新兴职业的产生。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空间, 为人们的学习开辟了新的渠道, 许多无校舍的“多媒体大学”“虚拟大学”应运而生, 成为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渠道。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 成为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性高等教育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设高质量、多样化的网络课程, 与广播电视大学实行联合办学, 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辟栏目, 也可以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与一般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开发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 以现有教育科学网、电视网和电信网为基础, 建立远程教育网, 向各行各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提供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 从而扩大规模, 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也如同在大学课堂里一样学到先进知识的可能性, 在传统教育方式之外, 为教育终身化作出新的尝试。

我们相信, 只有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学习做作终身追求, 同时我们的职业教育制度能充分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时候, 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源巨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9.

[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3, (1) 79-82.

[3]高体健.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 8-9.

[4]徐明祥, 李兴洲.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01, (3) 61.

上一篇:中秋送烟贺词下一篇:语感培养“三层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