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企业管理

2024-06-08

转型升级企业管理(9篇)

1.转型升级企业管理 篇一

一、这次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提升我省煤炭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是:

(一)这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重组两大集团的战略决策,将有利于我省加快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巩固和提升我省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切实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了重大机遇,使我们有机会、有平台,在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大作为。

(二)这是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转型升级是河南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势而行、借势发力、加快转型,赢在转折点,赢得制胜未来的主动权。

(三)这是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加快提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这次战略重组,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互补联合、顺势联合、共赢联合,对大家来说是大事、好事、喜事,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把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用大思路、大胸怀、大气魄,推进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两大企业集团战略重组后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优势更加突出。战略重组后,我们的煤炭产量将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把原来分散的优势变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必将推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形成强大的发展力量,迅速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重组后,无论是采选业、化工业还是铝工业,都具备无缝衔接的条件,能够迅速围绕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拓展生产链条,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求机遇、找出路、谋发展,迅速提升市场掌控力。

(三)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重组后,一切优势资源都将实现流通、共享和互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装置和技术、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将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将对提高我省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四)资金保障更加有力。重组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将拥有更加充足的现金流,为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五)市场布局更加合理。战略重组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可以握紧拳头一致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更广阔的市场,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大的内部市场,可以在内部合理调剂,实现抱团取暖。这些都将为我们应对复杂严峻形势赢得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六)品牌溢价能力更强。义煤集团经过55年不断积累和沉淀,无论是企业信誉还是产品质量,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河南煤化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品牌优势也比较明显。这都是我们的无形资源、品牌财富。利用我们多年来打造的优质品牌,不断挖掘内在潜力和价值,必将增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在对外合作方面的话语权。

2.转型升级企业管理 篇二

关键词:企业转型,必要性,转型路径

1 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前, 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靠制造维持发展的阶段,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位置, 没有核心技术支撑, 产业结构单一, 盈利模式单一,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不能有效利用资源, 高耗能、好污染、低效率, 容易受到原材料成本和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金融危机后, 许多企业不得不走上企业转型的道路,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 改变生产经营模式, 加大技术创新投资, 扩宽产业链, 向价值链两端升级, 实现企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 (2014) 指出, 中国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逐步变化的经济形势, 必须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以期克服中国全球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困境。

陈昌智 (2013) 认为, 企业转型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根本保证, 因为企业作为经济的微观主体, 其行为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转变。

毛蕴诗 (2012) 在对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的研究中, 在考虑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外部因素的情况下, 通过对历年原材料、燃料、人工成本的对比, 认为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代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日益消退, 且企业处于价值链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经济效益低, 使得代工企业易受冲击, 这些内部以及外部因素迫使代工企业升级转型。

2 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企业转型升级是指企业利用其现有资源, 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 寻找更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新途径, 使得企业与现有环境相适应,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Gary Gereffi (1999) 认为企业转型是一个企业提高其获利能力的资本和进入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毛蕴诗 (2011) 对此补充道, 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杨芳兰、郭东强 (2013) 通过对企业知识基础论的阐述以及知识基础论在转型企业中的运用, 提出企业转型就是企业原有知识存量, 特征和组合发生变革的过程, 是企业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

3 企业升级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 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中, 主要从动态能力、核心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其中动态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改进自身条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自身具备的, 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 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价值的资源和能力;而全球价值链是在全球网络的视角下, 研究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理论, 更多考虑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学者对企业升级模式的研究中, 较为著名的是Humphrey和Schmitz (2000) 提出的企业升级的四种模式, 从全球价值链 (GVC) 的角度出发, 认为企业升级的模式有: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而这也成为之后众多学者研究产业升级的理论支持。在这四种模式中, 跨产业升级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毛蕴诗、李田 (2014) 利用行业边界模糊解释网分析模型进行研究, 充分说明了跨产业升级可以使新产业与原产业协同发展, 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附加值提升, 并且给予苹果公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跨产业升级的S-O-S模型, 即Several techniques crossed—One company—Several sectors crossed, 在一个处于多条价值链上的企业之中, 研发整合多项技术领域, 形成创造性资产, 再将其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 形成经济价值。

毛蕴诗、吴遥、邹红星 (2010) 在结合相关方面的研究后, 将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归纳为:从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 u r ing) , ODM (or iginal desig n manufact u r ing) , EMS (Design&Manufacturing Service, 设计、制造、售后服务) , DMS ( (Engineering&Manufacturing Service, 工程、制造、服务) 的代工升级, 品牌建立层面上的OEM-OBM (Own Brand Manufacturing) —标准或OEM/ODM/OBM的混合模式以及进入新行业, 新市场的OEM, 反向OEM等路径。

余建平、胡峰 (2014) 则认为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单一引入全球价值链 (GVC) 就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实际是悖论, 忽视了价值分配命题, 指出在企业的强化升级中嵌入多类型多数量的价值链状态, 即多重嵌入, 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战略。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代工企业升级路径演进模型, 证明多重嵌入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性意义。

4 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企业转型的模式和路径, 但是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同, 应该根据自身情况, 找出适合自己的具体转型升级方法。

熊尚鹏、施永 (2013) 基于江西省民营企业的现状, 提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五种模式, 分别是:产品创新升级发展模式、产业组织创新升级发展模式、管理创新升级发展模式、市场创新升级发展模式、贸易与投资创新升级发展模式。

吴家曦 (2009) 在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研究中提到,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主要存在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资金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在内的诸多方面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他提出中小企业的企业转型升级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协作配套与并购重组, 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推荐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张聪群 (2014) 则基于动态视角, 探讨中小企业转型的主线与方式, 指出转型目标、转型内容、转型时机及其路径是把握中小企业转型的重点所在, 并利用企业转型和企业战略的概念相关性指出战略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核心。他将企业转型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 被动转型具有自救性和适应性, 而主动转型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并对于在产业集群环境中的企业提出了协同转型的转型方式, 即依靠集群内其他相关主体的互动与协同。

毛蕴诗 (2011) 引用台湾聚阳实业的案例提出通过提高产区效率, 加大研发投入, 以营销为导向, 向产业链两端移动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观点。台湾宏远兴业以绿色环保作为经营理念, 通过对技术设备更新, 减少污染排放, 加大环保生态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建立企业园区等手段展现了绿色环保在企业升级中的重要性。同时他提出企业应当与研究所结成战略联盟, 提升企业生产研发的能力, 引进新技术, 创建生态园区等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孙颖荪 (2014) 在对中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后, 提出中西部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 具体包括税收政策保障, 金融政策保障, 法律制度保障, 产业结构保障以及完善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发展绿色经济等举措。

5 企业转型绩效评价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 对于企业转型的定义、目标、路径、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较多, 而在企业转型过程中, 对于企业转型绩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研究较少

姜秀娟、侯贵生 (2014) 将经济绩效、安全绩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社会绩效作为评价企业转型绩效的指标, 选取A股21家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 具备2008~2012年连续数据的煤炭企业为样本企业, 采用Topsis法计算综合绩效, 最后用协调度矫正得到转型绩效, 经过对21家煤炭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我国煤炭转型绩效并不理想, 远未实现四个绩效高水平协调发展。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 (2014) 通过对企业转型升级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建立了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六大类要素指标及25项具体指标, 这是一个多层次, 多指标的复合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分层指标的六大类要素指标的权重进行排序, 得出经济效益, 质量品牌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立足之本。

韦江宏、黄健柏 (2013) 对资源性国有企业的转型绩效进行了研究, 对资源性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通过对1999~2009年间全部资源型国有企业绩效指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分析, 并与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我国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功, 规模不断扩大, 整体绩效有所提高, 但与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在一些指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6 结语

3.企业仿生理论与企业转型升级 篇三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复杂程度日益显现,具体体现为:人们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新事物、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事物、新现象用原有的机械观和将事物割裂开来的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和阐述,同时,简单的因果关系也无法解释复杂事物各因素间蕴涵的错综关系。总之,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的观点深入人心。那么,复杂世界区别于非复杂世界的界限在哪里?解决复杂世界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在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国内外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了生物世界,生物学用于研究和解决复杂世界的理论及方法成为大家借鉴的有利工具。于是,关于“企业是生命体而非利润体”“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基因重组”等概念及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生命型企业概念的由来

所谓生命型企业,是相较于利润型企业而言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和观点,即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存活,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利润只是社会对企业所创造价值的回馈,所以,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不创造价值不可能有企业利润,企业有可能因获利而存在一时,却不可能存在长久。在此基础上,该观点认为,生命型企业应具备如下特征:具有实用性的理想主义、以“创造价值”为立业之本、善于构建企业生态环境、注重“学习能力”的修炼。

综观生命型企业概念的观点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和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性、柔性,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企业文化思想的延伸及另一种表达方式。

引发企业文化理念进一步向组织生态思想演进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下图所示。

1.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随着以IT技术为主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变革。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企业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这使依靠内部化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做法受到冲击,于是,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完成,自身日益精专于核心业务,即企业日益瘦身、减肥,这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基础。网络组织区别于实体组织的最主要特征是:实体组织整合的是企业内部资源,而网络组织整合的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依据的是法律和信用,要求的是沟通与合作能力。这是建立良好结盟关系和长久合作机制的前提,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互利理念和互利行为对合作的达成至关重要。由此,企业间的关系开始变化:由战略竞争转向战略合作、由优胜劣汰转向共生进化。其次,在网络化、模块化组织大量出现的同时,企业间合作、沟通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间接性日益提高,这些增加了企业的协调成本,成本降低压力的作用,促使企业协调机制进化,并成为无法被轻易复制和购买的核心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生存寿命。

2.组织有效性评价的变化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企业有效性的评价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实体组织通常是纵向一体化的经营,开发与制造密不可分。对实体组织有效性的评估,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且广泛使用的方法,如从整合资源角度进行重点考察的系统资源评价法;着重从企业内部管理有序性角度进行考察的内部过程评价法;重点围绕企业产出结果(产值、利润、税收、市场绩效)进行考察的目标法等。这些方法多为企业自评(如系统资源法、内部过程法)和企业主管部门上评(目标法)。与实体组织不同,网络组织由于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广泛利用,使其评价(外部化、多元化、社会化)完全区别于对实体组织的评价。首先,自评是显然不合适、不全面、不客观的,其次,单纯的上评也不复存在。实质上,网络组织面对的是一种网评和环评的状态,即360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应对这种变化,出现了著名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即是对这一变化的积极回应。而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企业社会属性的需求,这部分内容与企业文化理念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3.企业战略的演进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竞争战略,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问题,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与方法。但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力度的加强,企业遵从竞争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时间和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在此背景下,蓝海战略的理念应运而生,即企业若想取得相对长久的竞争优势,需要依靠创新寻求竞争的真空地带,独享创新带来的优势和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而将激烈竞争的红海远远甩在身后。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提出了对传统2/8理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观点——长尾理论。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随着需求的个异化、多样化,针对细分市场,满足特定需求,很可能会是未来市场格局的总体趋势。那些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大市场会日益被多样化的需求所分化、细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在个性化、差异化方面奋起努力,唯有如此,方能存活。

总之,满足和应对上述变化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无一例外地都对企业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更多地对企业隐性知识提升的要求,这些无疑还是企业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因此,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理论,一直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至今的走向、脉络,足见其影响深远。同时,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融,也使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丰富、饱满。正如此前管理学不断接纳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一样,新视角、新体系的介入,很可能催生管理学理论在企业文化阶段之后走出另一番企业仿生研究的新天地。

企业仿生视角下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1.何为企业“利润”?

企业性质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枢纽,创造利润,既是企业组织的本职,也是企业组织的首要责任。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无论其所处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结构或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特征——必须有责任去创造利润。”利润是经济和社会必需的,利润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是不需要被辩解的。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作出了贡献,企业因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而获得回报,这部分回报即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的报酬(利润)是社会对其所创造的价值和作出贡献的认可与反馈。换言之,只有被社会和顾客认可的、自愿支付的回报才是企业的利润,或称,只有那些是因真正创造了价值而产生的回报才是企业的利润,其他都不能称之为企业的利润。如,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利益:寻租、避税、成本外部化等。

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的情况如何?事实上,这些年来,不知不觉中,除了超越法律范围获取的不当得利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指责、限制外,其他仿佛都不太重要,只要是实实在在落下的“真金白银”,都自然地成为企业的利润。且这种获取利益的能力无形中被视为某种独特的能力。如此,人们不再细究“利润”的真实来源,而只关心“利润”的多寡。评价企业的标准也日益地倾向于以账面上财务数据的多少为依据,这种评价,无形中强化了企业的趋利行为,同时,也激励了企业在趋利行为中的利己行为或短期行为。于是,利益驱动成为企业行为的惯例,仿佛只要不违法,一切皆可为。更有“聪明”的经营者专心研究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寻求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的空隙,打好擦边球。这样的经营者确实称得上市场中的“精明者”。但是,如果将这部分人或企业因此而获得的利益称之为企业利润,显然是对企业利润本质的最大误解,这一点是必须理清的。

2.企业资本精神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指出,企业的资本经营仅有世俗的动机,如赚钱的欲望是不够的。依照人性的常识,当企业家们创造了大量财富或赚够了足够数目的钱后,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他们可能不干了或者享受挥霍了,如果这样社会将会失掉部分继续创造财富的动力;二是他们赚了很多的钱但不愿拿出来让他人和社会分享,如果这样社会将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是他们将赚得的钱迅速进行资本扩张,过渡性生产、无节制污染,摧残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慢性自杀。所以,企业资本经营需要一种完全先验于个人幸福或功利效用的资本精神来支撑,只有这样的资本精神力量才能抑制人贪图享受和贪婪残暴的本能冲动,造就一种将劳动和事业当作目的本身的全新的工作态度。

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宗教信仰的力量,把“为上帝努力赚钱”和“把所有的钱分给穷人”同时作为上天堂的条件,实质上就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动力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确立了某种资本精神力量。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也没有经历过宗教改革运动,那么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本精神动力何来?改革开放开启了一大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诞生了一大群意气风发的中国企业家,今天,已经汇聚了相当成就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却并不一定都对企业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也并不一定都有足够的资本精神动力。一场真正的企业资本精神的革命,其意义远比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

3.何为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学对“企业二重性”的解释是企业既具有生产性,也具有交易性,然而企业除了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除了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如此说来,企业具有社会责任。那么,何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情况下,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之于社会、环境、公众的功能、效用,这可称之为“企业为用论”。在这种观点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企业之于社会的物质回报,如:财务捐献、贫弱救助、公益支付、环境保护、解决就业等。然而,实质上呢,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为体论”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按照最新的观点,企业是生命有机体,作为生命有机体存在于时空之中,尽灵性之责、享情感回馈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需求。从这一角度定义企业,则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命属性的伦理本题,是企业性质的意志表达,企业生命周期的代谢活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确证。企业使命及其发展能力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适用边界。以企业使命为载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根植于企业自身的、内生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和愿景,正于精神价值和使命感之于社会人。依据这一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的另外一层内容应该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管理改革等对人类社会进程显著推进的力度与强度;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机制、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良性外溢等。如果外部环境更多地依据这一标准规范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企业价值的多样性会更好地得到鞭策与激励,企业在经济功能发挥的同时,也会兼顾社会功能。如此,企业存在的多重意义也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印证。

当金融危机引来全球经济疲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开始重新反思企业存在的意义。如果将企业视为是一种价值创造的组织,那么企业不仅创造经济价值,也创造社会价值。利润是企业的第一项责任,但并不是企业的全部责任,企业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同一性正体现了企业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叠加。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企业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应该是通过变革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方式,净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内涵。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意义和效用远大于要求企业在财务层面对社会进行物质支付。

4.企业性质再审视

企业是谁的?按照松下幸之助的观点,企业是社会的工器,企业是社会的。

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作出了贡献,企业因满足社会和顾客需求而获得回报,即企业的报酬是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和反馈,即企业是社会单元,任何企业,只要实现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承诺,均有理由获得社会的回报与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致的,没有本质区别。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应得到一致的对待。但现实中,企业会因资产属性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如国企、民企、私企、外企等。企业的政策待遇不同,社会地位亦有区别。显然,这种按资产属性划分企业性质并予以不同的政策待遇和施以不同的管理控制的思维与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另一方面,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依照最新的理论,企业是生命有机体,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存活。有种说法:“现实条件下,何谓企业成功?”回答:“只要不死,就是成功!”因此,追求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成为企业的目标。如此,企业与人一样,健康是第一要义。那么,何为企业健康?纵观国际长寿公司的案例,突出的特点是“专”和“实”,企业做专,则有特长、有优势,企业做实,则有力量、有根基,由此,企业才可能做“长”。与做“专”、做“实”相对应,时下流行的观点,更多强调企业做“大”,做“强”。但实际上,“大”与“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大”未必“强”;“强”也未必 “长”。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还是存在企业趋“大”求“强”的现象?这即是上述按资产属性划分企业性质并进而施加管理的结果: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及企业的行政级别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或超越不了这种客观现实,企业必然陷入趋“大”求“强”的怪圈。

生态学的实践证明,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具备良好适应性和柔韧性的物种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一味地强调“大”或“强”,不仅企业难于做到,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大”“强”企业(物种),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要求存在更多灵活、敏捷,具有补充性、替代性、结构性的“中”“小”“特”型企业(物种)。因此,从企业生命属性的特征出发,也需要还企业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永续经营。

5.实业精神再审视

实业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能力的标志,从纵向上看,是一个时代,一个阶段发展水平的象征。因此,就国家而言,必须重视发展实业,发展实体经济。忽视发展实业,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弱质化,地位边缘化。

我国实体经济基础薄弱,大而不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国际订单锐减,国内需求疲弱,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困难,成本提升、利润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盈利颇丰,于是,许多实体经济企业转而投向金融、房地产行业,如石油、电力等一些中央企业收购或投资参股到银行,并将建立金融板块作为主业发展,更有国企在大城市中心地带斥巨资拿地。一些企业主放不下心来做实业,想赚快钱,炒地、炒房等。于是,社会上流传着“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说法,同时,也出现了“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资金外移、民资乱窜的现象。这些都反映和说明了我们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状况。

在应对危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尤须呼唤实业精神的回归与勃兴。企业家是振兴实业精神的中坚,重在坚守主业,执着追求。企业家要稳得住根基,经得起诱惑,忍得下艰辛,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放弃,把企业发展当做一生乃至数代人的事业去经营,争做百年老店。同时,还需要以“实业报国”“实业强国”的精神超越单一的赢利动机,自觉将企业目标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甘于奉献。因此,身为企业、企业人,要有产业理念和实业精神。何为实业精神?真正的实业精神是:笃定主业、凝视专一的执着;做到极致、做出境界的追求;回馈社会、肩负责任的担当。

为此,国家应从理念层面与政策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予以必要的支持。从理念层面讲,要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层面培养和建立崇实尚本的实业文化。在实体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强引导,塑造实业文化,重振实业精神,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着力,使人才和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从政策层面讲,当前的重点,一是针对性抑制投机。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抑制“杠杆率”畸高的经济活动,挤压“暴利”空间,赚取“阳光利润”,推动企业回归实体经济。二是结构性减轻税负。现行税制间接税比重较大,实体企业普遍“税感强烈”。要优化税制内部结构,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涵盖税源,多予少取,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尊重劳动创造。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变目前分配重资本、轻劳动的现象,让从事实业者经济上有收益、社会上有地位、发展上有愿景。使劳动者用心创业,安心守业,潜心兴业。

4.企业转型升级中工商管理的作用 篇四

一、引言

由于传统管理经验的影响, 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 有的企业管理人员甚至还会认为工商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所以工商管理在一些企业的利用率比较低, 而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差强人意。所以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管理思维,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究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积极影响,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的认知。

二、有利于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为各个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 结合市场的需求对企业进行转型, 在这个过程当中工商管理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的转型, 优化其产业结构还可以规范市场当中的竞争方式, 避免因为出现恶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另外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市场竞争进行规范, 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和监督, 在保障其安稳“升级”的同时又能保证转型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合法合理, 增强工商管理的公信效力, 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的管理者有尊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并利用这种意识去规范自己平时管理企业的行为, 使企业的发展不在触及法律的红线。另外对于恶意竞争的企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净化市场的氛围, 并且通过法律手段也可以打消一些企业的违法苗头, 防患于未然。总而言之, 利用工商管理对市场进行规范, 就是为了合法的企业能够平稳地发展, 打击不正当的企业竞争, 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三、工商管理为企业升级提供技术指导

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会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这对于一些民营的小型企业影响更是明显。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时, 会遇到很多管理上以及未来规划上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企业就会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转型与发展的隐患。并且这种现象的发生会严重的破坏经济链条的完整性, 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而如果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融入工商管理的手段就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首先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经济的动态了解比较深入, 能够一针见血的表明企业转型的问题所在, 并且还能为企业指出在未来发展有哪些不稳定的影响因素, 能够使企业提前进行准备, 规避风险的发生。其次工商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能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使企业的管理者能更加得心应手的处理企业转型的问题, 推进企业的发展与建设, 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工商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竞争进行合理的调控, 可以让企业及时的知晓并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与资金补助, 推进企业更稳更快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方式始终保持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企业的权利也会受到相应法律的保障, 因此企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底气和信心。通过这种管理方式, 会使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工商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使企业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更是为了使我国的企业能够适应将来要面对的更多复杂的发展难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把市场中和社会中的行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缩短企业的发展时间并减少在这个转型的过程当中消耗的人力与物力, 使其能够投入较少的资源就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另外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可以获取到许多先进的转型经验, 通过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和利用, 促进企业的内部技术改革和创新。

(2) 工商管理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 会收集到非常多企业转型工作的经验, 这也是未来对企业转型进行指导的重要依据。另外, 工商管理部门可以把企业转型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系统的分类, 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就能及时的规避这些问题。这样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会更加的规范, 也更加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 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支持。对于企业来说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手段去争取企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工商部门的协助使企业转型能够平稳完成。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要及时地发现企业转型当中的问题并给以整改意见, 另外还要及时发现自身工作当中的问题, 不断去完善工作体系和专业技能, 真正地使工商管理成为企业的保护神。

五、结语

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规范着市场竞争有序进行, 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极其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所以企业管理者就要把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摒弃, 政府要把工商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去, 提高企业转型的成功率与抗风险能力, 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华.浅议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J].经营管理者, (4)

[2]张艺, 乔健.试析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4 (2) .

[3]高雪琳, 张渝, 张晓敏.刍议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 (6) .

5.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1月11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先后听取了孙立群教授所做的《以史为鉴感悟人生》、段文斌教授所做的《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杨斌教授所做的《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赵道政教授所做的《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薛红志教授所做的《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瓶颈突破》等八个讲座、以及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和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空客320组装线等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学习,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低成本扩张为主线的高速增长模式现在已无以为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结果。如果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以做大为基本追求目标的话,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一定要转产或转行,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容既包含了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了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企业社会地位更高、价值贡献更大,企业员工更体面、更有尊严、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离开这个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来谈论和谋划转型升级,无异于“黄梁一梦”。

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当中准确的找到平衡点,这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升级不仅要看得远,还更要看得准、走得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盲目地、缺乏科学和非理性地转产或转行,一味地追求好上、快上或快速膨胀,对企业来说,都将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发展脉 搏、产业政策倾向要能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和研判,就是要清楚地知道企业现在所处的这个行业、从事的这个产业的未来空间和潜力,就是要清楚地知晓企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价值和地位。如若不然,企业的转型升级就充满了盲目性和随机性,这样的转型升级必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

二是企业转型升级工作重点应当围绕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来进行。企业是经济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必然是以经济效益和持续生存发展为中心,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脱离不了这个中心,就是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一切支出皆成本、一切成本皆效益”,说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核心、本质很少有不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不论是抓公司管控转型,还是抓信息化建设、构建采购及电子商务平台,本质上都是在优化成本构成和增加效益来源。因而,就抓企业转型升级而言,如何占领成本优势至高点?如何拓宽效益增长点?应当成为企业立足自身实际、追求长远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升级领域和内容。

三是转型与升级同步实施。转型与升级是个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的过程,没有互为独立存在的转型与升级。不论是管控转型还是业务转型,其本质上还是要实现管理模式、生产运营模式、营销采购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升级,最终向公司管理与工业生产运营模式集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管理上的高效能、成本效益上的最大化。正如前面所述,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升级,升级依赖于转型并起始于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如果没有企业的软硬件、生产运营手段措施和思维意识、观念的同步创新和升级,就如同一艘船没有桨或发动机一般,再 好的转型也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前进,再优的转型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最终实现不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依然是“原地打转”。

四是转型升级工作应当是一个“量体裁衣”、统筹兼顾和稳步推进的系统组合。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很少存在单一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多数是多种转型升级模式的组合,力求在转型中升级、升级中转型,追求的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体现的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思维观念的创新。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在转型升级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布置和落实上,要形成一条明晰的、具有自身特点特色、符合自身实际和切实可行的企业转型升级思路,明确一个统一的转型升级方向和目标,具体分解构建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落地手段和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否则再好的想法也如空中楼阁,最终淹没在企业发展的惯性推动中,因循守旧、不知不觉中让企业走向发展困境。

6.民营企业需加快升级转型(范文) 篇六

沙钢:钢铁行业整合让民营钢企倍感压力

2011/5/25/9:50来源:中国钢材价格网

升级转型

作为钢铁行业的一家民营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沙钢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2006年开始,沙钢先后兼并重组了五家钢铁企业壮大自己:购买江苏淮钢特钢有限公司64.4%股份、购买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公司80%股份、购买江苏鑫瑞特钢51%股份、购买永钢集团25%股份,以50%多的股权控股无锡锡兴钢铁„„这五起围绕主业开展的连环收购,不仅让沙钢实现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市场占有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那么,下一步,沙钢还要通过扩张做强做大吗?

事实上,近年以来,沙钢不断在布局上下游的资源产业链上做文章。一方面,近年来沙钢收购了不少上游煤炭企业的股权;另一方面,沙钢很早就对海外资源进行了投资和开发,为未来发展采取了有效的资源储备措施。

目前,沙钢在海外投资参股澳大利亚BHP威威拉项目,每年可获得250万吨铁矿石的供应;同时,沙钢还能从其拥有47.20%股权的澳大利亚上市公司

GrangeResourcesLimited(股票代码为GRR)每年获取250万吨矿的供应量,并拥有约8亿吨资源量和年产680万吨的矿石生产项目待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GRR目前的董事局主席奚志强,虽然是2008年加入沙钢的,但他之前曾在宝钢位于澳大利亚的子公司主持过4年工作。另一位执行董事JohnHoon,BA,也来自宝钢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

此外,在GRR担任执行董事的赵洪林则是地地道道的老沙钢,曾任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项目建设总指挥等,目前负责监督GRR的Southdown项目。2010年12月9日,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去张家港市专题调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情况时,沈文荣曾表达了沙钢想转型的强烈愿望,并提出在发展钢铁主业做精、做优、做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非钢产业,提高非钢产业收入占比。

对此,他提出了四个方向:一是要围绕钢铁主业拉长产业链,二是要围绕钢铁主业做好配套,三是要围绕钢铁主业发展大物流,最后则是要围绕钢铁主业进行资本运作。

事实上,除了上述收购以外,沙钢正在斥巨资试图转型。2011年2月,做了30多年钢铁的沙钢集团,将一笔巨资投向了服务业斥资300亿元打造玖隆钢铁物流园项目。

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在早前就曾指出,玖隆钢铁物流项目是沙钢重大转型升级项目,是一个集现货和期货交易、剪切加工、运输配送、进出口保税、电子商务及金融担保质押为一体,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物流成本最低、功能配套最全的钢铁物流园。

他认为,从国内、国际市场看来,钢材需求的增长空间已很有限,同时,资源的利用、节能减排等对钢铁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发展方向由求量转向做精、做强。

转型难题

然而,做惯了传统产业的一群人,又要如何去摸索、适应转型呢?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钢铁巨人背后,确实有一系列难题。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大中型钢企共实现利润897亿元,宝钢一家利润就占到了近三成,约为233亿元。而沙钢2010年实现利润92亿元,盈利水平显然仍和宝钢存在一定差距。

沙钢内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目前宝钢每生产一吨钢的利润约为700元,韩国浦项每吨钢的利润在1050-1100元之间,而沙钢的利润则在350-400元之间。显然,成本控制和提高利润率是沙钢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韩国浦项一直是以严格的管控著称,而宝钢集团在非钢产业的发展则是沙钢所艳羡的。截至2009年,宝钢股份(600019,股吧)共持有70家公司的金融资产,当年的投资收益就超过9亿元,占到利润总额的13%,利润率明显高于主业。宝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许会正成为沙钢暗中学习的目标。

虽然沈文荣曾谈及下一步要“围绕钢铁主业进行资本运作”,但这方面的准备似乎令人不免担心。

首先从过去的可查资料来看,沙钢对资本运作的经验乏善可陈。

沙钢的全资子公司张家港保税区荣德贸易有限公司和持股90%的江阴市润德贸易有限公司曾分别同时出现在江苏宏宝(002071,股吧)(002071.SZ)和凯诺科技(600398,股吧)(600398.SH)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但其他投资却鲜少见曝光,资本运作的基础还嫌薄弱。

而在金融投资方面,虽然在四家银行、四家信用合作社、一家证券经纪公司有参股,但份额都比较小。除此之外,就是持有的澳大利亚GRR47.20%股权和直接持有长江润发(002435,股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6.25%的股份了。

虽然上个月沙钢控股的江苏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借*ST张铜(002075.SZ)(现称沙钢股份(002075,股吧))上市,但是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沙钢集团借沙钢股份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很小,一个是沙钢集团本身持股关系复杂,一个是若整体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结构会失调。

其次,从沙钢的人才储备来说,金融资本运作方面,似乎缺乏特别抢眼的人才。沈彬是做财务出身,历任江苏国泰(002091,股吧)国际集团国贸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科会计,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香港)高级会计,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沙钢南亚贸易公司副经理,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第一副总经理、财务处处长兼沙钢南亚贸易公司经理。

7.转型升级企业管理 篇七

在推动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中铁电气化局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中铁电化”文化。特别是2004年以来, 中铁电气化局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全力实施“铸魂、育人、塑形、传播、强本”五大工程, 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企业核心价值、形象识别、行为规范”等三大系统基本确立, 并转化为员工价值遵循和企业品牌形象,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1、实施“铸魂”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始终把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凝炼形成了“促创干, 争一流”的企业精神;“为您服务, 让您满意”的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否定中超越自我, 在不断创新中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一呼就起、一触即发、一激即活、一战就胜”的企业作风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企业传统。中铁电气化局及时总结并大力弘扬“挑战新时速、砥砺再奋进”的高铁建设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敢于挑战、敢于胜利”的京沪铁路建设精神;“关键时刻冲在前, 舍身忘死我来干”的抢险救灾精神, 不断将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员工报效祖国、发展企业、团结奋进、锐意创新的共同追求。

2、实施“育人”工程。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为主题, 大力培养“文明型、知识型、敬业型、主人型、创新型”员工。中铁电气化局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手拉手”提素、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活动, 每年评比“金牌员工、首席员工、能工巧匠”, 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近年来在高铁建设中持续开展的“挑战新时速, 砥砺再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已成为企业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勇攀科技高峰的推进器, 实现了员工能力素质的大飞跃, 涌现出一大批岗位专家、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目前全局已拥有资深专家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80名、高级技师200名。为营造“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材”的员工成长环境, 中铁电气化局创办了《电气化铁路》报、《探索与交流》杂志以及网站等媒体, 精心打造广大员工的精神家园;认真编写局志、年鉴, 用企业成长发展的历史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光荣感;组织员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激励员工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进取;举办员工摄影、美术、书法展, 增强员工立志成才的责任感;编印《电气化人的故事》系列丛书, 拍摄电视片《飞驰的时代》, 录制广播剧《特殊使命》, 以及参与拍摄电影《青藏线》、电视连续剧《雪域天路》、《铁血》等, 展现电化局在推动铁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3、实施“强本”工程。

2003年, 中铁电气化局确立了“五四”发展战略, 即建立“四跨格局”、构筑“四大支柱”、开辟“四新领域”、谋求“四化发展”、实现“四步跨越”, 努力把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2007年, 针对企业营业额首次突破百亿元的情况, 及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 提出了“纵向延伸上中下游产业链, 横向完善结构拓展布局”的发展目标。2009年, 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新机遇, 作出了“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加快集团发展, 增强集团实力”的系列决定, 确保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全面实现。2011年, 制定了“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把工作的重点和立足点转移到提高发展质量上来, 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力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 提出了“推动十个转变”、“实现十五个突破”、“在六个方面要效益”的战略举措, 推动企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发展。

4、实施“塑形”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确立了以“职业素养好、道德品行好、诚实信用好、合作共事好”和“信念坚定思想过硬、心系职工组织过硬、百折不挠作风过硬、行业领先本领过硬”为内容的员工形象标准和企业形象标准。通过广泛开展以“忠诚企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精神文化建设, 以“遵章守纪、安全生产”为重点的行为文化建设, 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制度文化建设, 以“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为重点的廉洁文化建设, 以“领导心中有职工、职工心中有企业”为重点的和谐文化建设, 以“理性平和、包容开放”为重点的主旋律文化建设等十二种文化建设, 逐渐使员工和企业形象标准落地生根, 为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 以卓越的文化、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管理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中铁电气化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在抢险救灾、抚危助困、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积极当先锋、做表率, 曾被誉为“钢班子、铁队伍”, 受到铁道部嘉奖, 并荣获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5、实施“传播”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以“立体交叉、规模效应”为总则, 大力加强文化传播工作。一是总结宣传了一大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典型人物。例如, “知识型工人、农民工楷模”巨晓林的先进事迹, 受到中宣部、中组部、全国总工会、国资委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的高度评价, 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二是策划组织各大媒体对铁路重点工程的报道, 年均发稿在1000篇左右。三是积极宣传本企业的党建工作, 例如, 建设“三型”党委的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五小工作法”, 党支部“三包”工程经验等, 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8.信息中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介;转型;升级

一、信息中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人力资源中介于美国,后来快速发展至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欧美各大跨国公司在高层人才的引进招聘方面都依赖于人力资源中介。跨国公司每到一个地方开拓新市场,其合作的人力资源中介或人力资源需求也就跟随之而到这个地方。随着各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不断扩张, 人力资源中介也相应地发展了到世界各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亚洲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力资源中介也传到了亚洲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到了 1992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人力资源中介。随后,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多家人力资源中介诞生。截至目前,在全国通过各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并正式经营人力资源业务的公司已有2000-3000多家。在过去的十多年间, 人力资源中介在中国取得了良性和健康的发展,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人力资源中介,更有十几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服务商,经过了近十几年的发展,行业整体发展十分迅速。通过社会中人才流动配置的这个窗口,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和国内企业发展、创新的轨迹过程。特别是在目前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有二次探底风险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源中介这个窗口,可以去进一步观察中国企业发展生态或趋势。整体而言, 人力资源中介是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帮助市场解决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信息匹配和价值发现,促进共同发展和突破。对企业而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最先拥有最合适的人才,谁才能最终决胜于市场。人力资源中介提供了一个快速、高质、安全、专业获取人才资源的渠道。对个人而言,个人的充分发展离不 合适的平台和环境,离不开明晰、正确的职业规划,而人力资源中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多样的选择平台,并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咨询建议,帮助获取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

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业问题就更加引人关注。高等教育的發展正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都有体现。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3年-2013年这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原来的212万增长到699万人次,增长了 487万人,增长了 330%。年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使得本来就未就业的学生数越积越多,造成每年的就业压力增大。对社会而言,只有人才的有效合理流动,才能实现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力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于人力资源中介而言,成人之美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更是最大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努力,可以真正帮到企业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合适人才,帮人才摆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困境,寻找到实现价值和创造财富的合适平台,实现企业、人才、市场和社会的多赢,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也是巨大的成就。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源自于传统人事管理,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0 世纪 50-60 年代发生的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萌芽阶段;20 世纪 70-80 年代中期的关注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具有现代完整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高速发展阶段;90 年代中期至现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与广泛运用阶段。国内研究的第一阶段时间即起步阶段时间晚于国外。在国外的第一阶段研究时期,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局限于的 “行政命令式管理”等因素影响下的传统的、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和竞争机制的阶段。直至 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引入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资源”成了一个新的审视和研究视角; 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阶段,明确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形成具有保障作用的系列法律。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相对于国际水平而言,仍然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管理经营模式的探索方面,尚无较好的案例和实践。

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内容

人才资源对于整个企业而言,既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环节之一。企业的发展方向,乃至整个企业未来的命运都掌握在掌握企业关键技术的人才以及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的管理型人才的手中。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来说,我国对于高级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高级人才资源绝对数虽多,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有效利用。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其主要表现是各个企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争夺上。本课题通过分析该现象,有针对性的将重点放在对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某某公司的研究上,并以荆州的一家某某公司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其人力资本的经营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猎头公司的人力资本经营进行论述,首先总结了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其运动本质,以此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根基。接着将关注重点放在某某中介公司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某某公司的内涵及特点、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遇到的问题,并详细描述了某某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就公司人力资本经营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荆州一家人力资源中介——A公司为例,介绍其经营现状和经营模式,并具体分析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如何持有储备显性人力资本以及挖掘展现隐形人力资本。第四部分提出了改进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人力资本经营方式的建议,指出只有建立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才能在人才配置上真正发挥其优势作用。第五部分对本课题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表明未来中国的人力资源业蕴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分析了猎头业几个新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元化与特色化并存、日益专业化等。

能够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中国的人力资源中介行业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并能够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猎头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国内目前的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多,当前很多研究只局限于部分问题研究,能够从整体上应用多种方法对人力资源行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很少。另外,本人的研究目标也是本文比较具有突出性和创新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282).

[2]彭万.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2.(167).

[3]樊威明.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视角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J].商业经济.2010. (97).

9.对外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篇九

分享

创新

对外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

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资源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免费

分享

创新

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至今,我市已有14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势,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深度挖掘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的定价权,进而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突破路径,使企业以崭新的形象实现了行业晋位,更成为了新时期东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转型,要靠先进工艺掌握主动。

技术改造是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尤其对传统产业来说,实施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无异于给老迈的行业肌体注射一针强心剂。我市企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倍和1.5倍,总额和增速在珠三角各市都排名前列,技术改造已成为我市传统企业寻求突破的法宝利器。位于常平镇的东莞多宝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就是一间从中初尝了甜头的企业,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市场,在美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更新方面多宝针织有着自己独到眼光和心得,从起,他们便陆续引进德国全自动电脑针织机1400余台,使企业设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该企业已全面实现电脑全自动化生产,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8台织机,单位产量是之前手织机的15倍。同时,该企业还投入200多万元

免费

分享

创新

对生产流程、工艺分析等领域进行系统完善,大大降低了单位生产能耗,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该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保持世界同行业前列。正是由于多宝针织决策早,转型快,在传统行业发展疲软,不少企业主动压

缩生产规模,谨慎接单的大背景下,该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仍敢于拿较多的订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转型,要靠强势研发抢占高点。

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经历金融危机后,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我市产业环节中技术创新的先天“贫血”已严重限制了加工贸易的转型步伐,要摆脱外界“制造车间”的刻板印象,必须恶补研发环节长期存在的空白。在政府10亿元转型资金的刺激鼓励下,代表着东莞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举跃升至全省第二,超过了之前的总和,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近200家,企业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并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突出重围。位于我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回首生益科技的发展历程,无不烙下“技术新则企业兴”的痕迹。该企业早在上世纪就成立了由公司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每五年制定一次“技术发展纲要”,明确未来的研发方向和着力点,即便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生益科技也义无反顾地将6%以上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创新中,而在产品环保化、短小化、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目前企业98%的产品为自主研发产品。而正是基于如此执著的努力,生益科技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出愈发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实现利润3.86亿元,比增长了256%,一跃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覆铜板生产商。更为超前的是,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该企业还卓有远见地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为公司的安全经营、自由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保障,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去年该企业打赢了广东第一宗在美国维权的知识产权大案,迫使世界覆铜板行业第一巨头美国埃索拉公司向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动撤诉。目前,生益科技已提交国外专利申请10件,中国专利申请9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超过了60%,近三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5亿元。

(四)转型,要靠创意产品撬动市场。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

免费

分享

创新

财富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是工业化时代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危机后的东莞,不少有眼光的加工型企业已经开始试水创意经济,他们把创意、时尚等现代元素与传统产业优势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以创意驱动产品提升的新路径,也使企业发展获得了新动力。落户石龙的泛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凭借创意产品异军突起的一个典型。泛蓝科技成立之初仅为一间家具代工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等传统弊病一度让企业步履维艰。在困难面前,企业敏锐地发现跨行业的产业整合也能成为一种产品创新,并大胆地认定电子与家具的创意组合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几年来,他们坚持以此为方向,不断探索具有时尚潮流气息的新产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智慧电子家具的概念,首创了沙发音响产品,继而又马不停蹄地开发出音响椅、游戏椅、健康休闲椅等系列电子家具,极大丰富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泛蓝科技顺势而为,在拥有拳头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开拓自有品牌力度,自有品牌“aiv”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通过创意拉动产品升级,泛蓝科技已成功转型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自有技术的电子家具制造商。目前在国际电子家具市场,泛蓝科技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综合竞争力远超其他对手。

(五)转型,要靠人本管理凝聚士气。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者们越发感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生代工人日益提高的尊严诉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样成为新时期加工贸易企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在转变管理模式上,东莞长安品质电子制造厂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投产八年来,品质电子厂坚持突出“关爱员工”这一主题,推行人性化管理,将“爱心”融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媲美花园的厂区由多名员工分8组合作设计,从构思到摆设完全由员工自己完成,四栋宿舍大楼艺术化地将楼身涂成红、蓝、紫、绿四种颜色,分别以“软红香土、筚路蓝缕、紫气东来、绿野仙踪”冠名,平添一份文化韵味;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富足的精神生活,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他们着力为员工搭建进步平台,由专人帮员工设计规划职业生涯,鼓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更为突出的是该企业不仅从大处着眼营造家的氛围,更从细微的生活小事着眼关爱员工,比如该企业有这样一个规定,员工家属来探亲,只

免费

分享

创新

要能证明家属关系,就可以在厂里免费吃住一个星期。这种人性化管理就像春雨润物一样,让员工感觉到了浓浓情意,找到了一种主人翁的尊严,更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工作主动性与团队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随着经济回暖,在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又面临“招工难”尴尬的时候,品质电子厂却从没为找不到员工或员工不稳定而发愁,企业正是凭着这种先进的管理、优秀的员工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良,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引线框供应商,并先后荣获“东莞市青年文明社区”、“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六)转型,要靠延展链条拓宽空间。

长期以来,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被视为制造环节的代表,始终贴上了“低端”、“低附加值”等标签。然而经历金融危机洗礼后,不少企业已悄然从单一制造稳步向市场环节进军,东莞加工贸易的“微笑曲线”正向更宽广的领域展开。一方面,国内市场正成为企业转型释放产能的战略要地。不少企业在外需短期难以大幅反弹的情况下,采取内外销市场并举的全新策略,如东莞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头顶“世界第一碎纸机制造商”等系列光环,其产品远销欧美各地。然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欧美订单严重萎缩,曾一度下降20%左右。在困境面前,东聚电子及时把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在“外资企业产品内销”,“广货北上”等政府帮扶措施推动下,企业主动寻求与联想、海尔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产品内销获得了质的飞跃,今年上半年,内销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0%。另一方面,料件国产化也成为企业升级的一个可施之策。过去,我市加工贸易企业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增值率极低,导致企业发展往往受制他人,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已做出了积极转变。位于石碣的东莞巨千家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他们的产品原料多为五金和玻璃件,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如何最大化降低采购成本、缩减采购流程,对于依靠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巨千家具来说,是最为头疼的环节。为此,该企业及时转变思路,不再采取“大进”的采购策略,代之以“进口与国内采购并重”的战略思维,目前超过六成的料件采购在国内完成,使企业在一个月内就可实现备料、生产和成品出口,国际接单能力大增,同时对国内相关的产业也形成了明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企业的产业合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免费

分享

创新

二、有益启示

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企业在危机后的叠加压力下依然走出了漂亮的转型之路,成绩得来实属不易,令人倍感鼓舞振奋。但客观来看,一批企业的华丽转身并不意味着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的脱胎换骨。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除了要继续消化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还必须正视人口红利减弱的全新环境,更必须经受转型阵痛的严峻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企业之难,政府感同身受,然而典型企业的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了转型阵痛的蜕变,发展之路也必将更为宽广。在这个事关我市加工贸易发展大局的关键时刻,政府应与企业同担当、共进退。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稳固、文化包容等优势,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工作中既服务企业发展,又助推企业提升,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推动我市加工贸易实现更高层次迈进。

(一)推动转型,政府要比企业站得更高。

毫无疑问,加工贸易企业的逐利特质会局限他们对于自身调整的眼光和步伐,随着危机阴影日益远去,出口订单不断增多,淘汰落后压力逐渐减弱,以往那种依赖订单的传统模式很可能又会重新抬头。各级政府务必认清形势,巩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良好开局,通过政策调控等各种手段严防传统模式复归。同时,应从全球新一轮产业洗牌的大视角对加工贸易进行再定位,以“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抓紧制定完善“十二五”时期加工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转变以承接发达经济体产业梯度转移为主的被动跟随模式,在产业统筹布局上切中要害,以更高更宽广的视野引导企业的转型升级。特别要意识到危机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各镇街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主动引领加工贸易企业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此外,还要看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以“低碳”化为目标,主动引导加工贸易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创造绿色经济新优势。

(二)推动转型,政府要与企业贴得更近。

能否实现从“危机”到“机会”的嬗变,取决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要

免费

分享

创新

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政府服务就必须率先升级。从长远来看,政府应从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向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转变,形成既“贴身”做好各种行政服务,更“贴心”满足并引领企业升级需求的全新局面,打造出“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东莞外向经济服务品牌。从近期来看,政府要突出抓好几项实际工作,要做好企业转型的“领航者”,积极为加工贸易企业度身制定转型方案,落实专人为转型企业提供业务指导;重点跟进资金、技术密集型来料加工企业,打消企业转型疑虑;组织小分队到境外企业总部推动总部经营决策转变,鼓励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要做好企业转型的“推销员”,实施出口企业内销辅导计划,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贸产品展销活动,扩大东莞外贸产品的影响力;构建“东莞制造”等网页专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市场,为外资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商贸流通领域搭建对接平台。要做好企业转型的“牵线人”,充分发挥“科技东莞”、“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等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创造条件让企业将境外研发机构逐步转入东莞,在我市设立国家设计中心,建设更多公共科技平台,为广大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等服务;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台湾生产力中心等产业服务机构合作,在品牌认定、质量检测等方面引进更多知名专业机构,形成先进、实用、高效的生产服务格局。

(三)推动转型,政府要助企业行得更稳。

从“微笑曲线”的中端向两端提升,对于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过程,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相比,它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更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为了能让企业毫无顾虑地释放升级潜力,政府要想方设法帮他们荡平前进障碍。当前,人才、资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是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三大“心病”。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拿出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办法来,切实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要解人才之急,制定更具弹性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以项目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自由多元的人才“磁场”,同时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建立人才基地,采取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企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破融资之冰,把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疏通融资渠道,用好用活10亿元“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专项资金”,积极探

免费

分享

创新

索加工贸易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种可行制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投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直接上市。要攻历史遗留问题之难,以镇街为单位,抓紧梳理分类好企业遇到的具体情况,第一时间给予企业明确答复和详尽解释,同时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的操作细则,采取并联审批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对加工贸易企业已有土地房产的确权发证。

(四)推动转型,政府要为企业做得更细。

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群体庞大,而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企业帮助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扶持企业的过程中应当摈弃“撒葱花式”的普遍支持,做到因企而异,对企业进行分类支持。建议参考借鉴周边地区的经验做法,实施“加工贸易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结合我市的产业布局特点,每两年选择一批重点骨干加工贸易企业、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以及部分成长型中小加工企业,改变以往以资金补贴为主的扶持方式,而是按照普惠制、先转先得的原则,集中有限资源,从强化融资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发展能力等几大方面,给予计划内企业系统支持,使政府、社会和金融等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加工贸易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改善我市加工贸易企业“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就地不停产转型等共性问题,力求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实现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发展的均衡兼顾。

上一篇:小学生必看的十部电影下一篇:油菜花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