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

2024-06-18

《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精选4篇)

1.《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 篇一

怎样修改学生习作

怎样修改学生习作

“作文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难。”批改学生的习作不仅仅是学生主体的行动,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正如:“积累是形成文章的前提,辅导是形成文章的架构,批改是纠正、进步的阶梯,评价是文章成果的体现”。可见,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或学生应如何批改习作呢?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办法。

习作批改的方式一般有直接批改、当面批改、学生集体批改、学生自我批改等。采用何种批改方式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切记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通读几遍文章,确定习作是否符合作文要求,是否有修改的价值。

在刚开始学习作文修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掌握的批改方法比较单一,经验较少,一些差生的作文很难找到修改的切入点。所以,需要先通读几遍文章,确定这篇作文是否符合作文要求,是否有修改的价值。往往这样的作文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批改,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第二,教师示范批改,教学生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

这种方法是指将作文写在黑板上,或用屏幕出示。让学生看清楚,教师用红笔批改示范。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运用学习的规范的修改符号,删、改、添、换、调,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看懂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学会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使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师在示范批改时,要注意多鼓励,多赞赏。通过阅读批改,分享好的语句和段落,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有时面批面改,实施因人而异。

这种方式的效果很好,针对性强,可以亲和师生关系,增强感情,便于因材施教。但面批面改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宜经常采用。在实践中,一般只在个别辅导时重点运用。一种是写得很差的作文,让学生互改,无处理清,更是无处着手。第二种是对写得较好的作文,这些学生的底子厚,水平较高,不易犯那些表面错误,所以要当面指出不足,予以修改。但在面批面改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民主,与学生在“平等”的教学交谈、师生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接纳。

第四,教学生自评自改,学习修改步骤。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文章要自己改,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一方法主要在作文指导课中进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就要针对文章的形式让其修改,学会修改的步骤:首先,通读两遍作文,看内容是否具体,感情表达是否真实,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一定条理。然后,对字、词、句,及标点逐以推敲予以修改。最后看所有表达是否符合主题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文章的中心主题内容的理解还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因此,自改作文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见着的方式。

第五,学生互评互改,增强批改水平。

互改作文既可以发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这种方式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把合理组成的小组(一般按照作为水平高中低合理分配),由组长反馈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选出精彩的内容,找出存在的不足,根据修改目标,如:格式是否正确;错别字有几个;有几个病句;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所选材料是否真实等;互评互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它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作文的交流形成心灵的对话,更促进了同学友谊的发展,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第六,学习教师进行眉批、总批的方法,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尊重性和赞赏性。

写出一两条小批语即为眉批。当然,年级的不同,修改的要求也不同,但在修改时一定强调找出同学作文两个以上的优点,并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写在同学的作文本上,这就成了总批,再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还可以画或贴一个成功的标志,予以鼓励对方。这种方法由于学生掌握的文学基底较浅,艺术评价词语运用不是很到位,这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和学生共同“推敲”评价词语的选择。采用多样的批改方式。

第七,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家境、经历、知识基础、写作水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同一命题下,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在批改习作作时,不能一视同仁,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方法。譬如,有些优等的习作,可以说基础上没有什么毛病,()但这不等于不改不批。对这些学生要从严要求,除达到基本要求外,或指出精益求精的努力方向,使他们在同班级中出类拔萃;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除指出其一般错误外,还要多肯定他们局部写得好的地方,以提高其写作积极性;对于特差的学生,可能语句也不通,错别字连篇,要批改有时甚至无从下手,这就要放低要求。有些同学实在不会写的,可把写得好的习作借给他们看,让他们抄一点,从别人的习作中慢慢学点方法,从中悟出作文的诀窍,即使一时进步不快,但只要比前一次有进步,就要给予鼓励,让学生逐步树立写作的信心。

当然,习作的指导、批改、评价方法是多元的,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固定不变的。只有掌握多元的方式,灵活运用,更好地让学生积累、感悟、反思和运用,才能让学生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描绘出更灿烂的一笔。

2.《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 篇二

关键词:小学,习作,修改

修改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现实中孩子自觉修改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一份针对45人的班级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 :写完作文后,很少修改的有69.4% ;嫌麻烦,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4%。在有修改行为的孩子中再调查其修改动机,因为老师或家长强制要求的又占53.6%……为什么孩子“不爱改”更“不会改”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点。

原因之一 :写作目标扭曲。改是为了写得更好,可是当写本身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时,改,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孩子们的 写作目的 何在 , 意义何在呢?——“为了交作业”;“为了考试成绩高”。仅此而已,甚至连略带功利的“为了将来当作家”;“为了出书给别人看”这些答案都没有。孩子们的写作目标严重扭曲,他们都在为师而写,为考而写。始作俑者就是教孩子习作的教师。当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时,我们半是被动就范,半是“主动出击”,将教学这一富有艺术色彩的活动逐渐演变成考前“练兵场”,孩子们的习作也成了应付考试的“备战”练习,成了接受教师检查的特殊作业。在多次接受“规定套路”训练后,孩子变得习惯写四平八稳,看上去很美的“新八股”,不是出于需要而写的习作自然没有改的需要。

目标扭曲,写后确实不需要修改。其一,权利的错位导致不改。叶圣陶说过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而孩子写作缺乏最为直接和本初的发表意识,仅是为了给教师看,改的权力在写前就交出去了,当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二,很多时候在孩子们看来是天真浪漫的构思、想法,是童言无忌的表达方式,都被教师批改为错误。时间久了,孩子们也明白了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他们就像拳击中靠“点数”得分一样,擅长写些轻车熟路的得分型句子。这类句子写后自然不必精工修改,因为他们熟络得很。

原因之二 :修改所需的能力未经训练,有待提高。修改能力是一种高级的写作能力,作家说 :所谓修改,就是再思维的过程,不能拘泥于原先的思路,要善于反思、侧思、深思,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是难事,否定自己,修正自己是何等之难?即便是像欧阳修那样的大文豪,修改自己写就的文章也煞费苦心。他在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经常忙到深夜。当别人戏笑他时,欧阳修却道 :“文章是要留下来给子孙后代看的,如果不认真修改,改不好,岂不让人笑话?”

有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是将修改片面理解为词句的替换,甚至是优美词藻的堆砌。《文心雕龙·附会》对此曾有过形象的比喻,“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或锐精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就是说绘画的人只注意头发,便会改变容貌。射手只在乎细小的毫毛,往往就失去了大目标。那些只注重文章局部字词的修改理念,不但不会提升文章质量,相反便容易破坏文章整体,是不可取。修改真的没那么简单,它既要对细节润色,更要注重整体调整,至少涵盖发现问题、综合协调、灵活变通三种能力,需要靠无数次的锤炼得以逐步提高。很多孩子因为没有修改的意识,所以缺少能力锻炼的机会,形成了因为“不会”而“不改”,因“不改”越发“不会”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彻底放弃了修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以命令的形式要求孩子修改自己的文章时收效甚微的缘故,孩子们不是“抗旨不遵”,实为力不从心。

原因之三 :专项课与专业指导几近空白。很多教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也畏惧谈习作技法指导,习作修改的指导更是少见。有些教师认为写作就是随心所欲的表达,技法指导是障碍。其实不然,拘泥于技法指导固然会使文章变得呆板,但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初学习作的儿童,需要“扎好马步”。缺少技法指导,必将会让孩子走许多弯路,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技法指导,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要想孩子能够顺利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必须上好修改指导专项课。以下几种训练课型可以尝试 :1.故事激趣课 :讲述如唐朝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清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史实,海明威不顾体残多病先后二百多次修改《老人与海》的传说。通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对修改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学习的榜样,能对修改产生冲动。2.符号认识课 :将各种修改符号隆重推出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使用 ;3.修改示范课 :运用符号教师示范修改片段 ;4.片段练习课 :提供有待修改的片段让孩子实践 ;5.自改、互改评讲课 :针对典型自改或互改个案作点评 ;6.对比课 :指导孩子针对自己修改前后的文章进行对比,体会修改的收益。相信很多专项课教师是闻所未闻的,可见指导的空白已经成为孩子学会修改的障碍。我们有什么理由期待孩子无师自通呢?而有些指导贪多求全,恨不得“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一节课下来包含写成一篇文章的所有注意事项,生怕孩子疏漏其一。这种指导形式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是最为不合适的。就像一个人学习游泳,要从换气、手部动作、头部动作、脚部动作练习,最后在协调全身练习一样,先分解再组合。如果指导只有“组合”没有“分解”,这就好比一下子要一个初学游泳的孩子跳下水去游上百来米一样,只会令孩子怕水。

原因之四 :文章的构建形式单一。成年人的文学作品中分支较多,表达的情感较为丰富、多元。例如世界畅销书《哈利·波特》,全书以哈里的成长为主线,但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派生出许多旁支,如 :哈利父母在魔法学校里的故事 ;伏地魔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哈利好友罗恩的恋爱史 ;海格收养怪物做宠物的故事……这些枝节的描写不但没有冲淡主线,相反对塑造主人公哈利的形象和叙述他的成长经历起到很好的渲染、铺垫、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样多线索的写作,作者的修改环节就尤为重要。通过修改,作者要协调、安排各线索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各部分的比重,以形成烘托主线的合力,而不至于本末倒置。各个分支和主干的关系就像大小齿轮,而修改就像帮助齿轮之间顺利磨合的润滑油。没有了它,一切都将停顿下来,甚至可能崩溃。

文章的构建形式直接决定了修改的必要性,而大量孩子的文章建构形式排斥了修改的地位。由于长期的“习作技能技巧训练”,孩子们练成了各种习作的套路。这些套路四平八稳,“格律”严谨,导致写成的习作是单线索的,从头至尾叙述一个故事,描写一处景物,刻画一个人物。文章的构建形式也比较单一 :“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发展经过”三种线索安排最为常见。这样的文章类似单齿轮运转,个体就能决定运转,不加润滑油的危害不会那么明显地显现出来,所以小作者不会感到修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他们只需“顺势”按部就班地写完全文就觉得大功告成,再加上为“交差”而写的心态,孩子恨不得一写完就收进书包。当然,长期不加“润滑油”,隐患可想而知!

原因之五 :习惯养成缺乏监督。养成习惯至关重要,自觉修改习作更需要长时间习惯养成和监督。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开始有朦胧的修改意识后却没有坚持,不需多长时间后就自动放弃。有的孩子在教师的要求下已经开始修改,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没养成习惯,在“被动情态”下的行为很快会主动消除。看来,孩子不修改,教师的监督不力也逃脱不了干系,因为修改原本就是一种习惯。修改的确需要孩子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是由于年龄小,兴趣的持久度本来就不稳定,再加上修改的难度,一开始要他们自觉地坚持修改有些不现实。而我们常把心思花在如何做审题指导,如何精细批改习作上,几乎没有想过如何指导孩子修改,监督其养成修改习惯,监督难,养成难,这都是教师们鞭长莫及的遗憾。

如此说来,孩子习作后“不爱改,不会改”似乎已经成为“顽疾”,要想根除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其实,指引孩子彻底与“不爱改,不会改”说再见,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要营造良性心理体验。想办法让孩子切实看到修改的好处,从心理上接受修改,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是实现自觉修改的关键和保障。我曾多次看到教师拿出鲁迅手稿影印本或是叶圣陶为中学时代的肖复兴修改习作的图片向孩子展示名人修改。可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孩子越看越害怕,看后反而更加不愿意修改。为什么?这些手稿中修改幅度太大,原文、修改符号、修改内容混在一起,“阡陌纵横”,让孩子眼花缭乱,产生了畏惧心理,此时的心理暗示为 :修改,太复杂了,太凌乱了。其实,不要说是孩子,就连一般的作家也难达到鲁迅、叶圣陶的层次,为什么要扯大旗唬孩子呢?

确实应该展示修改的样本,但可以做得“儿童化”一些。英国优秀教师安东尼·海恩斯在其《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提到一个切实的做法。海恩斯为孩子提供了自己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初稿和修改后的成稿,还将修改过程中的“中间稿”也展示给孩子,让孩子切实地看到一篇新闻稿从初稿到完稿的完美变身,体会到修改的重要作用。分析此举有如下参考意义 :其一,新闻稿,短小精悍,即便修改多处也不会让孩子感觉复杂,不会“吓着”孩子 ;其二,教师本人写的新闻稿,具有极大的亲切感,孩子容易在“向师心理”的作用下,用心去关注,学习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主动的 ;其三,先后对比,能让孩子分明感受到修改的作用,具有激励作用,能产生积极亢奋的情绪真正迁移。

其次,要做足准备。当孩子认识到修改的好处,做好心理准备,调试情绪达到愤悱状态后,还要让其在动手修改前做好准备。这里所指的准备包括工具准备和认知准备。字典等工具书是必须随身携带的,改正带,改正液是绝对不能让孩子拥有的。同时必须提醒孩子带好至少两种颜色的笔,修改时能一目了然。准备工作的精细化能让孩子感受到修改的慎重程度,也同属心理准备的范畴。

认知准备包括对修改符号的认识,对历史上经典的修改故事了解。在修改符号的认识上,适当运用比喻容易让孩子记忆和掌握。例如 :位置调整符号比喻为长城的垛口 ;替换符号比喻为卫星天线 ;删除符号比喻为小猪尾巴。在这个阶段,修改典型病句的练习具有优良的辅助效果,现学现用,记忆牢靠。同时建议不要一次性让孩子掌握所有的修改符号,可以分几次,有针对性地逐步掌握。

第三,要切实地实施教学。很多教师认为修改就是态度问题,一味提出要求“自己修改习作”。这样做无异于让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自己去练习游泳,孩子只能在水中扑腾,没有丝毫训练效果。修改是一种技能,是需要教的。

可以拿出一个段落,运用讨论法和演示法实施修改习作专项教学。观察片段后讨论话题参考如下 :这段话中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修改?你的修改设想和他人的进行对比,谁的更加适合?如果将段落还原到文章中,还应该做哪些调整?请不要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语感和敏锐思维,当你真诚民主地组织大家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孩子总会让你意想不到。

接下来就要现场演示,教师用正确、标准的符号,在孩子的关注和参与下共同逐句修改,然后集体讨论,再修改,诵读,直至通顺为止。之后由孩子为主动手修改,教师组织讨论。修改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必须实施真正的互动式教学,让孩子反复经历全过程,有感受,有体验,才能收到实效。在整个修改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让教学更加有效。

其一,即便是修改,也要让孩子关注到自己写得好,写得对的地方。当我们指导孩子修改的时候,习惯性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错误上,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座森林”。其实,让孩子优先关注自己写得对,写得好的地方,能燃起孩子的自信心,这有助于其修改错误与不足的地方,让整篇作文都变得文从句顺。特别提醒教师要先针对孩子习作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再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表扬,容易让孩子接受,也为其动手修改再添信心。

其二,错别字不应该成为修改的主要对象。不少孩子片面认为修改习作就是修改错别字。这样的误识源于教师的关注点。经常听到教师在阅读孩子习作时评价说 :错别字多,你怎么没有修改呢?这就容易让孩子注意力集中于针对错别字的修改,忽视了对文章结构调整,段落语句增删,句子通顺合理等重要修改内容的操作,得不偿失。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在指导刘亦婷写日记时特别强调“不会写的字就先不写,等待有空后再查字典补上。写错了也没关系,不要纠结于一两个字。”实际上刘亦婷的日记中错字,缺字很多,日后几乎都没有补上,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用语言文字的表达。之前提到的英国著名教师海恩斯在其作文教学论著中也强调 :当学生向你提出某个字母如何拼写时,请不要回复 ;如果孩子的作文中错别字连篇,也不要强调一次性修改完成,允许文章中出现错别字。我想,孩子习作中有错别字存在,这可以看作一种规律,其演变轨迹是 :通过时间的积累,练习强度增加,见识增长,学识丰富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所以不要强求解决在当下。

其三,要鼓励孩子舍得删除。说到修改,增添与调整都是常见的,但要让孩子自觉删除某句话,某段话就有些困难了,可删除却正是修改最为重要方式。专业作家修改文章特别注重删除赘语,冗长段落,或是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尽力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孩子们不愿意删除自己写下的文字,一来这好像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做了无用功,二来“字数”的达标要求更让孩子舍不得已经凑成的字数。

在我们的修改指导上要特别强调让孩子学会删除 :其一,删除每句话中多余的修饰形容词,为句子瘦身的同时让句子变得简洁、准确、通顺 ;其二,删除段落中重复表达的内容,让段落不再臃肿 ;其三,直接删除和中心无关的段落。例如很多孩子喜欢在文章开头来一段抒情式的表达,没有丝毫意义,当孩子特别珍爱这些文字。教师可以直接示范删除无效段落,改为简洁开头后并做对比。有个方法比较实用,当孩子不舍得删除的时候,教师可以发出指令——请删除**字。这样的删除理念的渗透对孩子学习修改大为有益。同时,在我知道孩子为“字数达标”而不舍得删除的时候,是否应该更为科学合理地看待作文的字数要求呢?

3.《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 篇三

(修改稿)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可喜的转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大家对习作专项教研的投入等多方面的影响,习作(包括写话)教学在指导、批改、讲评、评价等方面,高耗低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而习作又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现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我市习作教学的实际,制订《关于改进习作教学的指导意见》供大家参考,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组将从本意见下发之日起,依此对镇街、直属学校的习作教学情况开展视导和评价。希望大家认真落实指导意见,提出宝贵建议,使其逐步科学和完善。

一、关于习作教学的观念

1.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习作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我们只有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才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2.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各学段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特别是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习作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

3.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习作要求

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做到求真、立诚,就应该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习作时要做到内容具体,不胡编乱造。

4.习作是一种技能、习惯,技能、习惯的形成靠训练

习作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并要注重落实勤于观察体验,1

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想清楚再写,乐于动笔,修改自己习作,规范、工整书写等习惯。

5.确立“习作基于阅读”的思想

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要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结合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适当练习给材料作文(提供文字、图画、声音),体现读写结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

二、关于习作的指导

在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是很大的成功。其次是一定要从内容入手,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交流、汇报草稿的过程中指导,不外乎习作目的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此外,在习作指导中教师所提的指导要求要简明扼要。

三、关于习作的批改

习作的批改,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批改”作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连“指导”下接“讲评”,是对学生习作成果的肯定与修正。

1.“批”的形式与要求

批的形式有:眉批(文字上方)、旁批(文字的旁边)、总批(习作后面)。批语的要求:批语要明确、具体、简洁、扼要、工整;还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2.“改”的形式与要求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修改的形式主要有:学生自改、学生互改、师生共改、教师修改等。

修改的标准:低年段要求是“写通顺、完整的话”;中年段要求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

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3.修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修改的原则

① “循序渐进”原则: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

②“多激励”原则: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习作。

③“多保留” 原则:要多尊重学生的原意,能不改的尽量不改,确实不通顺的才改。

④“及时修改”原则:学生写完及时修改,趁热打铁,方可事半功倍。3.简单的修改方法与符号

①用得准确、精彩的词句用“~~”画出。②“增”(即增加字、词、句、段),增补号是增补字、词、句、段的符号,一般用在需要增补的字、词、句的上方。第一个符号用于增补个别字;第二个符号用于增补几个字;第三个符号用于增补较多的字。③“删”(即将与文章中心无关的内容删掉),删除号是删去字、词、句的符号。第一个符合用于删去句、段;第二个用于删去字、词或标点符号。

④“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调位号是调整字、词、句次序的符号。第一个和第二个符号用于个别字或少数字的调位;第三个符号用于大段或隔行的调位,箭头插在移入位置。

无论是改句、改段、改文,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4.修改的数量与要求

不主张教师对每次习作都全收全改和精批细改,要坚决打破“生写师改”这一 “大包大揽”的老套的习作教学模式。建议教师每次修改不少于二分一,其余的主要是教给学生自主修改的方法,鼓励并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但无论是自改还是互改,教师对学生的自主修改都要有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四、关于习作的讲评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在评价中指导。讲评的时候,既要概括全班习作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表扬要面向全体,通过讲评,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讲评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相机读出习作体会——讲评也是指导;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撰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而后互改、自改。

五、关于习作的评价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形式评价。

习作评价要注重过程,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惯,还要注重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和阅读积累。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组

4.《星期天》习作修改及评价 篇四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那个角落里传出。因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前进。

这个拉二胡的人大概四十多岁了。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凹凸不平的青筋

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他拿着这个二胡,用二胡拉出一些不知名的曲子。他时而露出笑容,时而突然停止奏乐,时而好像回味着他拉的曲子。

他的前面有一陶瓷碗,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时不小心弹开了。他立刻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

天色快接近黄昏,人都快走光了。我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但又犹豫地收进去。

这老人突然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拉二胡的老人(潘老师修改并点评)戴山学校501班褚师路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就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角落里传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开头就很吸引人!好的开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拉二胡的人大概六十多岁。他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和凹凸不平的青筋。外貌描写很细致,刻画出一位饱经沧桑又似乎穷困潦倒的艺人的形象!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时而露出笑容好像沉醉其中,时而突然停止奏乐紧锁双眉,时而忆往事。刻画老人的神态,力求表现他对音乐的沉迷和对往事的留恋。的前面有一瓷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弹。他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细节描写(详尽地描写细微的动作),表现老人的沉稳和淡定。

天色近黄昏,围观的人都快走光了。我似乎想起点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一元,伸出口袋又犹豫地收进去 老人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然后,在渐渐笼罩的暮色里,他又沉醉在自己的乐声里了……

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刻画老人的饱经沧桑、痴迷音乐、从容淡定、自得其乐。外貌的描绘、神态的描摹、动作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我的犹豫,都集中指向这一目的!

拉二胡的老人(正稿)戴山学校501班褚师路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就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角落里传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挤进去瞧。

拉二胡的人大概六十多岁。他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和凹凸不平的青筋。

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时而露出笑容好像沉醉其中,时而突然

停止奏乐紧锁双眉,时而闭眼沉思似乎在回忆往事。

老人的前面有一个瓷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硬币从碗里弹出去。他慢慢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

天色已近黄昏,围观的人都快走光了。我似乎想起点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一元硬币,伸出口袋的一刹那,又犹豫地收进去,但终于蹲下放进那个瓷碗里。

老人微微点了点头,轻轻地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上一篇: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下一篇:山西省《说出你的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