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十七岁的故事

2024-09-15

我们十七岁的故事(共15篇)

1.我们十七岁的故事 篇一

十七岁的我们学生作文800字

十七岁的我们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对社会中的事物的好奇。十七岁,正是我们开始学会接受与学会拒绝的年龄。

十七岁的我们要逐渐学会接受独立。十七岁,早已过了到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早已过了遇到困难就躲到父母的羽翼下的年龄。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独立,学会接受自己将要长大成人的事实。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们要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接受失败。在我们十年多的学习生涯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失败,面对这些失败时,我们常常听到朋友的鼓励——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学会坦然地面对失败;学会接受失败;学会在失败之后鼓起勇气向前“奔跑”。要知道,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失败,我们不能对此耿耿于怀。我们要学会接受失败,要坚信:无数次的失败,会铺成通向成功的道路,会铸就攀上人生顶峰的天梯。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十七岁的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知道世界上好人多于坏人,因此不必刻意记住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告诫——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我们应学会接受陌生人的好心与善意,学会感受人性的美好。

十七岁的我们不但要学会接受,而且要学会拒绝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拒绝对父母过分的依赖。对父母的过份依赖,会使我们生活不能自理;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只知道向父母寻求帮助。然而,我们的父母终会变老,而我们也终会离开他们,独自生活。如果我们现在仍旧过份依赖父母,到了那一天,我们必定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何况在社会立足呢?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拒绝逃避。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要学会拒绝逃避,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要知道,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彻底地解决困难,战胜挫折。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拒绝对他人的.冷漠。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以冷漠的面孔面对他人,他人必定以冷漠回报你,这样生活便充满冷淡与阴暗。只有以微笑面对他人,他人才会以微笑回报你。这样,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雏鹰学会了接受天空的洗礼和学会了拒绝大地荫庇。因此,它得到了自由,成就了搏击长空的壮举。

梅花学会了接受风雪的洗礼和学会了拒绝在春光中与百花斗艳的机会。因此,它得到了“暗香浮动”的婀娜。

十七岁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独立和学会拒绝对父母的过份依赖;要学会接受失败和学会拒绝逃避;要学会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和学会拒绝对他人的冷漠。朋友们,让我们在不断地学会接受和学会拒绝中成长,成长为自由翱翔的雄鹰!

2.八十七岁的“私奔” 篇二

这天她上白班,下午,23号病房来了一位探视者,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头,摇着轮椅来探望2床七十六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是前天送来急救的,心脏病,昨天刚出ICU(危重病房),此时正在沉沉地睡着。一连两天在病床前照料她的子女们刚好走开了。老头来到病床前,看看沉睡的老太太,替老太太掖了掖被子,又安静地在床前坐了一会儿,见老太太呼吸均匀,脸色已转红润,这才微微一笑,放心离开。过了几分钟,老太太的儿子回来了,老太太的邻床病友向他说起刚才的情况,他惊呼道:“天哪,那是我爸,他怎么来了!?”

老头八十七岁了,家离医院很远,坐公交车得八九站路,他那轮椅不方便上公交,肯定是自己摇着来的,他年老力单,这段路,肯定走了很久。儿子追了出去,沿着回家的路寻找老父亲,果然,没走多远就找到了。将老父亲送回家,儿子又回到医院,说其实老父亲是个最怕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唯独在看望老伴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固执。儿子对他说:“妈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息调养,你去做什么?”老父亲回答:“她看见我,比任何调养都起作用!”儿子说:“你出门不方便,医院这么远,楼梯这么高,我们现在这么忙,你怎么去?”老父亲又倔强地答道:“不用你们管。”儿子以为他说气话,没想到,这几公里路,他硬是凭着信念一路“私奔”而来。

儿子说,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从未分开过,母亲这次住院,是他们第一次分开,漫长而不可忍受。母亲被急救车带走的那天,老父亲焦急地哭,母亲则努力地咧着嘴微笑:“嘿,过两天我就回来了,你看你哭什么哭。”

到医院探望之后,老父亲这才放下心来,安心在家等待老伴痊愈归来。

神奇的是,老太太醒来后,对病床前的儿子说:“你父亲来过了。”没有实凭,也没有人告诉她,但她感觉笃定。

我的护士朋友说,她在医院工作了十几年,人间的悲欢离合见得太多,唯独对这对老夫妻记忆深刻,那种感情被岁月浸润得已经说不清道不明,是爱情吧,不全像,爱情是年轻与奔放的;少年夫妻老来伴吧,比之又情味浓郁。那感情就像一杯岁月酿出的酒,你可以品尝其中滋味,但若是为它取一个名字,又顿觉词穷。

(据《彭城晚报》刘丽/文)

3.十七岁的雨季作文 篇三

十七岁的雨季

那年,那时,那刻

你是否想起了那个用灵魂唱歌的少年?

我们都要经历十七岁

十七岁都要看见我们

十七岁那是多么灿烂的梦

十七岁那是多么的美好

当我还是小孩子

茉莉花盛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当我慢慢长大

茉莉花已经慢慢地枯萎不再萌芽

什么样的心情

什么样的年纪

什么样的欢愉

什么样的哭泣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不变的依旧是茉莉花的香

茉莉花真的很香

十七岁的雨季

那一年的雨季

你喜欢坐在天台上接受雨的洗礼

想起你当年的蓝色雨衣

如今却隔着无法触摸的距离

那一年,我们快乐的十七岁

那一年的雨季

你喜欢在雨中婆娑起舞

你用青春洋溢的笑脸和着雨滴

旋转、跳跃

那一年,我们放纵的十七岁

那一年的雨季

你喜欢用语言来表达心情

于是你准备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心情日志

此后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回忆

那一年,我们忧郁的十七岁

那一年的雨季

你喜欢说自己想当只小鸟

日日飞上屋檐外那座古塔的顶端

以生命和生命的贴近去聆听

那一年,我们幸福的十七岁

今年的雨季

望着窗口的晴天娃娃

看见了吗?

他就是我们曾经的面容

青春洋溢

当你看到这晴天娃娃

别再沉默

别再沉默

请喊一声

那年十七岁的雨季

4.十七岁的青春作文 篇四

十七岁的酸,十七岁的甜,十七岁的苦,十七岁的辣。十七岁的青春,有着花一样的年华;十七岁青春,有着雨一样的愁情。十七岁的青春,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十七岁,转眼间,爸妈已经开始逐渐变老;十七岁,转眼间,我也慢慢地成熟长大。回想以前的种种,那儿时的欢乐,依旧荡漾在心头。时光的流逝竟是如此之快,让我还来不及去细细品味,青春的脚步开始走远。

年复一年,一切都在慢慢变化,我们的世界不再有童真,不再有傻傻的梦,不再有爷爷奶奶的过分呵护,不再有爸妈的溺爱。我们学会了独自面对生活,我们学会了坚强自立,我们也学会了一个人承受悲伤,我们更学会了怎样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十七岁,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好朋友,那灿烂的笑容就这样烙在了心底。甜甜的滋味,如同糖果,有种梦幻的味道。但却又甜的真实,欲罢不能。所以,笑吧,朋友!你那美丽的笑容,是我随时的需要。

十七岁,我们正值青春期。每个人都在心中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屋子,里面有我,只有我,仅仅有我。甚或容不下任何别人,好苦,好苦。难过时,一个人流完眼泪,擦干;流完眼泪,擦干。十七岁的青春,内心好孤单,好苦好苦。

十七岁,我都有点小调皮。“辣”是一种青春的.活力。而在我身上,却处处体现着这种活力,你怕吗?那就别来惹我,我可是一个小辣妹哦!哈哈,十七岁的青春,就是这样张扬个性,就是这样肆无忌惮,就是这样激情火辣。

十七岁,我们之前经历的也许并不能称得上是什么轰轰烈烈,但是我会从心底里感激那些在这十七年里,给予我关心爱护的所有的人,是你们给了生活的动力、信心和希望。我也会从心底里感激那些给予我痛苦伤害的人,是你们教会我如何成长和保护自己。十七岁,有关青春和无关青春的,一切都可以结束了。

十七岁,该懂了,即使再美丽的“青春”也会终将逝去。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的停留在十七岁。

十七岁,去拼搏吧!只有努力过,才不会后悔;只有经历过,才有的回味。

十七岁,谁的青春没有过放肆?十七岁,谁的青春没有过跋雇?但是,十七岁的青春,转眼而逝。不想染指青春,但却又不可摆脱的挥霍着青春。

十七岁的青春不能太迷惘,十七岁的青春要充满正能量,十七岁的青春要有着春天般的梦想。

5.高二作文,十七岁的我 篇五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

十七岁的钟声悄无声息地来到长河彼岸,在它敲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已步入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一站。

十七岁的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雄心,往往去追求春日的生机、夏日的热烈、秋日的成熟、冬日的含蓄,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想追求春叶的茂密、秋实的硕硕、冬雪的洁净、夏光的强悍。

十七岁的我,时而寂寞,时而疯狂,时而喜悦,时而忧伤,变幻莫测,整个像个小孩子的`脸。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曾幻想去获取一粒“定绪丸”,来抚慰我这极易燥乱的心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在我所追求的范畴之内。尽管这般的善变易换,但我还是会设法纠正,争取做真正的我。

十七岁的我,平日里爱做白日梦,有相当多的梦想,有远大的抱负。想用知识改变命运,想用实践验证一切,夜晚在睡床上更是照做不误,每次都周游神奇的大千世界,还曾几度奔赴那富有诗画色彩的大好河山。梦境中的事物都是无比的美好、无比的宁静、无比的纯洁。

十七岁的我,不是太崇尚那些高风度明星气派的人,我知道,这年头让我们富有羡慕之心的人物数不胜数,他人的丽质美貌,他人的俊俏潇洒,他人的满腹经纶,他人的博学多识,他人的流利口才,甚至他人的金钱权势地位,都能引我们患“红眼病”。这是何等的可悲?但是我明确知道,我们在敬仰的同时不能沉迷,要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前进的航标。

十七岁的我,有很多缺点,有时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有时极不了解世事的复杂与艰辛,不了解人生的无奈与烦恼,喜欢怨天尤人。为了证明我十七岁的珍贵时光,为了给未来的追忆铺埋一片光彩的地毯,我要尽力去付出,及时改正错误,亡羊补牢,这样也可以为靓丽的十七岁涂抹亮丽的彩粉。

十七岁,是我的珍藏品。十七岁的我,为了纠正病态,为了做真正的我,只能让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将这段美好的光景记入人生史册,永保一份美的回忆。

★ 十七岁日记

★ 音符世界作文700字

★ 十七岁的高中作文

★ 十七岁生日祝福语简短

★ 丰富多彩的世界700字作文

★ 抒情作文未来世界700字

★ 十七岁的痕迹-800字作文

★ 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6.十七岁的青春 篇六

在这十七岁的花样年华,十七岁的张扬青春,十七岁的喧嚣天空里,刚刚褪去少年的稚气,但还未被套上成人责任和枷锁的我们,对人生与世界都还蒙昧无知的我们,热情但略带胆怯地向世界呼唤,渴望得到世界的回应和承认。

这青涩但挺拔的身躯里,炽热的情感喷薄欲出,年少的热情澎湃了心灵——这炽热情感仿佛更融化了所有,清冷的理性缓缓流淌,为发热的大脑注入了一丝清明,但过去老成的理性会收缩心灵——收缩青春的丰富绚烂。情与理共舞,火与水同行才能带来合适的空间和舒适的尺度。

博大又纷繁的心灵世界里,洋溢着我们火热的情感——青春的叛逆所带来的亲情的歌哭。青春的敏感所带来的热情的憧憬……这些情感所赋予我们青春的绚丽多姿,但过度热烈的情感在冲动下如岩浆爆发,却会灼伤他人,自己,这时,就需要冷静的理智来调控情绪,使心灵受热膨胀的空间得到合适的调节。

苍白而又现实的人生起跑线上,浮动着我们冷静的理智——人生的规划,未来的蓝图已极力向成熟后的甜美和芬芳……这些理性赋予我们青春的成熟,但过于冰冷老成的理性会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增加隔阂,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冰封亲情之河,这时就需要用热烈的感情来消除友谊中的误会,去消融亲情的寒冷,就需要用心中的温情拭去朋友脸上的泪水,去抚平父母脸上风霜,我们需要那热烈的感情去控制心灵的伸缩,给心灵一个舒适的尺度。

情感与理智——两个相反。

水与火——两个对立。

但只有获得燃烧才能让锅里的水歌唱。只有火的光芒才能造就水的沸腾,只有文明圣火与生命源头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化。只有两者同行才能延续着文明的辉煌。

同样,只有情的奉献才能制造理的成功。只有情的欢歌才能创造出华美激扬的青春赞歌,只有情与理的共舞,才能延续着奏章的传唱。

山西省沁源一中高二(321)班

7.十七岁的伤爱情诗歌 篇七

那年,阳光灿烂

那年,清风飞扬

我在你的柔软头发间徜徉

轻拾落满一地青春的芬芳

今生要死在你的手上

誓言在红尘中流转

盼望你像星空皎洁的月亮

我独自在深夜的银河里耽想

交出我的灵魂

能否填补这一世的忧伤?

贡献我的.肉身

能否将这一生的贫瘠滋养?

将你,写在纸上

默默背诵

将你,握在掌心

感受温度

那年的时光

在泪水中静静流淌

那年的爱情

在独自守候的时光里默默忧伤

十七岁的海洋

汹涌澎湃

十七岁的远方

只剩破旧的行囊

为你,曾一世风光

为你,也曾落魄流浪

为你,将自己

8.十七岁的优秀高二作文 篇八

我掰着手指数日子。哦,元旦过了,新年快来了。那么,我的十七岁也要逝去了么?

饶雪漫说:“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第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单纯地感动了很久。只因为那时的自己刚刚十七岁。 人们常说:“十六花季,十七雨季。”真的真的是真的!十六岁我笑得有多开心,十七岁我哭得就有多痛苦。 十七伊始,面临的是中考的压力。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竟落在这样美好的年龄。还来不及感受青春的美丽,我便已经被中考的重担压得看不见阳光。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做题,拼命地背探索中考。何其悲哀!每天都考试,只要哪一次考试的分数低于老师说的,“考不到**分,上二中就没希望了!”我便感伤地落泪。那时候,很容易流泪。很奇怪,十七岁的我喜欢把痛苦放大。每当有泪在眼眶徘徊时,我总是会把我所有的不快乐都想起来,然后自怨自艾。天知道,比我可怜的人多了去了。。。。。。就这样,十七岁的初三只晓得学习,并且在痛苦与乏味中随着沙砾一去不复返。

老天怜悯我的付出,我真的考上了二中。可是为什么一心想要摆脱像初中那样的`痛苦的我,现在,更加伤悲,更加痛苦?如果十七岁的上半年我只为怎样考上二中而悲伤,忧愁,那么,十七岁的下半年我的悲伤就太丰富了!突然之间,我从人间掉到了地狱。我是一个笨小孩,常常怀疑自己的智商。从前的优异成绩到底从哪来的?为什么现在用尽了全身的气力,心都累了,学习依旧没有丝毫起色。十七岁很笨,一切都是我的错。算了,算了,就算没有学习不好这回事。现在,有人认为我内向。很可笑,对不对?真实的我完全和这两个字搭不上边!可是现在教室里,我确实很安静。为什么很安静?我也说不清楚。除了宿舍的人,我和谁都不熟。所以就很安静了。不喜欢14班,一点都不亲切。身为14班的同学,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要被鞭策的。可是,对不起,这就是我心底最真实的想法。以前,我是17班的。好喜欢17班的所有。亲切,热闹。从前,人缘超级好,站起来回答问题,同学们会叫着我的绰号起哄,开玩笑。被人重视的感觉真的很好!现在,我要是从14班消失了,没有人会知道。看,如此偏激,这又是我的错。我再也不是唯一,班里居然有两个陈丽媛。似乎大家都喜欢她呢!同学们和她比较熟,说她可爱,健谈,人好。老师也比较喜欢她。刚开始,她就是学习委员。甚至有的老师还不知道我们班有两个陈丽媛。她有女生缘,男生缘,老师缘。。。。。。有一次,有些男生想偷拍她,叫她的名字(也是我的名字),我偶然回头,那群男生笑了!笑得我无地自容,笑得我好悲哀!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回头。为什么老天现在不怜悯我?我们本不该同班!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这些想法藏在我内心深处。有时候想想,觉得自己好阴暗。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心中生根发芽。没有人针对过我。可是他们这样,我就是好难过,好难过。。。。。。不知道是不是十七岁才如此敏感。 不错哦

这样想来,十七岁应该快些逝去才对。我的十七岁如此平庸,如此乏味,如此无聊,如此痛苦。。。。。。可是,我还是很不舍,多么想留住十七岁。人也许本身就是矛盾体。只是不错哦 你也可以投稿,过了,我再也没有第二个十七岁了,我不想长大!多少年以后,我会忘了这些痛苦,忘了我的十七岁!

The sandglass remembers the time we lost。。。

9.十七岁的爱情电影 篇九

无论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知道,我都不会遇到你……

一个人的下午,蜷在小小黑黑的屋子里看《梦旅人》,三个游走在围墙上的孩子,我喜欢可可的黑翅膀,只是喜欢那双翅膀而已,小猫就在我的身边,眯着眼睛,昏昏欲睡,窗外是7月瓦蓝瓦蓝的天空,不知道为什么,我写下这个颜色的时候,居然觉得它有些残忍,就像这个故事一样。

可可开枪打死了自己,完成对卷毛的救赎,可可说,她生下来的时候,才有了世界,她死了,世界就不复存在了。后来她真的死了,倒在疯狂而绝望的卷毛怀里,可是,世界还是在,海水还是那么蓝,夕阳还是美丽而柔和的红色,只有可可的黑色羽毛随着那声轰响而漫天飞舞。

还有小悟,有双单纯的大大的眼睛,像猫咪一样胆怯的蜷缩在墙角,可是他笑起来那么的漂亮就像个孩子或者是个天使,但他是个在围墙上飞翔的天使,终于,他掉了下来,摔断了脖子。我看DvD里的介绍说,那个扮演小悟的男孩子,在99年突然死亡——那么单纯的大大的眼睛,沉寂的消失在这个迷乱芜杂的世界里。

我有点怕导演的残忍,那种残忍不动声色,他用那么宁静清澈的钢琴声伴随着小悟痛苦的死去,他让可可死在那么温暖明媚的画面里,墙上飞翔的天使,就这样从那里跌落,悄悄的消失。

B

走出去的时候,阳光依然明亮的刺眼,天空并不是很蓝,我知道,那种瓦蓝瓦蓝的颜色,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我去附近的体育场看那些男孩子打篮球,他们打得很烂,真的很烂,比钟信差很远,我只是很喜欢那里面的一个男孩子,瘦瘦高高的,一直穿深蓝色球衣,喜欢把球顶在一只手指上。我就蹲坐在杨树下的石台阶上,暖暖的,然后看夕阳的红色一点点逼迫下来,有的时候是那种模糊的灰蓝色,烟雾一般的落了下来,那些男孩子就变成一些剪影,眼睛累了,我就回家。

钟信的E—mail安安静静的躺在信箱里,他总是那么的惜墨如金,他走了以后,我一直一直后悔当初没有要一张照片在身边,我怕我要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庸碌生活中淡忘掉他的样子。

我怕我忘记了他的样子,却还是那么的想念他,就像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眩目的日子,就像被我永远遗失掉的17岁。

C

17岁,我留长长的头发,很细很软;17岁,我穿蓝白相间的校服,干净而整齐;17岁,和男孩子讲话会脸红,天一黑就迷路,17岁,我的每一天几乎都属于纹路。

纹路是我喜欢的女孩子,她的手又软又暖,17岁,我们一起在电影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借一堆片子在她小小的宿舍里看,把窗帘拉紧,关掉电灯,纹路每一次看《心动》都会哭,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心动》,尤其是那个煽情的结尾,小柔坐在飞机上看浩君留下的那些照片,全部是他想念她的天空,我和纹路晃动脚趾,她嘴里不停咬着冰块。她说,颜色,我多喜欢他。纹路的眼睛闪闪的,外面正在下雨,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纹路说,17岁她的生命里注定会出现一个解救她的人,他出现了,她的生命才会变得闪光起来,纹路知道一切,这点我长久以来一直深信不疑。

我和纹路在学校门口的小杂货店买橘子水,逗一只长着黑色耳朵的白猫,我喜欢橘子水从喉咙滑落发出瞬间的声响,然后我们看着对方哈哈大笑。

纹路说,颜色,如果上天答应实现你一个愿望,你会怎么样?

我说,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停在17岁。

纹路笑了,然后双手合计,微微昂起脸,她洁净的面庞在阳光下接近透明,然后她突然转过头,天真的笑容对着我说:“颜色,我对上天说了,他答应了我没有答应你”。纹路的笑容那么单纯,她身边的那个空的玻璃瓶盛满夕阳的金色,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

后来,很久很久以后,我对钟信说起关于纹路的这个细节,钟信居然只是笑了笑,仿佛这一切的一切他早就知道了似的。

D

钟信就游走在我们17岁的边缘,他有张温和的脸和看上去明媚的笑容,他在最热的季节里突然闯到我们面前,我们两个女孩子双手摊开,满脸的茫然,我已经记不起钟信是来找什么的,我只记得他那天穿了件深蓝色的T-shirt,腿很漂亮。

后来,我们和钟信一起去图书馆翻看电影杂志,纹路喜欢一个法国女演员的浅蓝色的眼睛,那种颜色很淡,但是的确迷人,纹路悄悄把它剪下采,夹在书里,上数学课的时候,举在阳光下看,琥珀色的眼睛闪闪发光;我们和钟信一起去附近的小饭馆吃面,听钟信讲他的一个号称糊涂大王的朋友的奇闻逸事,每次都笑得我们招人侧目,我们和钟信一起骂学校的制度,骂校长的虚伪做作,一起走过每一条熟悉和陌生的街道,一起经历每一次考试,以及每一次的惊喜和失落。

我们还常常去街角的小电影院看电影,飘雪的冬天,幽暗的房间,纹路的一只手紧紧捱着我的手,我的目光跃过她去看钟信的侧脸,那双明亮的眼睛就在光影的变化里忽明忽暗,我的心也一点点疼痛起来。

17岁的那个冬天,我和纹路一起爱上了严井俊二,尽管钟信说那是一个只懂得伤春悲秋的导演,但我们两个还是被那些清冷干净的镜头所打动。我记得我的手在纹路的手心里渗出湿漉漉的汗水,我记得钟信就微笑着走在我的左边,我记得我呼吸急促,而雪落无声。

E

我的抽屉里锁着我给钟信的字条,还有那张我一直都想送给他的礼物,在他的十八岁。但是我没有真的给他,而是把他们永远锁在了那个抽屉里。

纹路在离开之前,曾经问过我:“颜色,我们要不要把彼此的秘密埋在大树下,然后53年之后感动我们的70岁呢?”我答应了纹路却没有真的把这个秘密埋起来,我心里充满了不合,我把它看得比我的生命还要重要。

钟信喜欢阳光明媚的地方,有漫长下午,我们趴在地板上用红笔圈起地图上密密标识,我问他:“你真的会走么?”他笑着说:“真的”,我问他:“什么时候走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他看了看纹路,然后低下了头。

纹路像只小猫蜷在大大地图上,她的眼睛紧紧贴着地板,那样子好像睡着了一样,我不知道钟信为什么要望向纹路,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难过起来。

钟信告诉我,纹路笑的时候,好像所有的花都开了,绚烂极了,钟信告诉我,纹路的眼睛很特别,是猫一样的琥珀色,钟信告诉我,纹路像个天使,她掌控一切,她无所不知,钟信还告诉我,纹路是个孩子,在17岁疯狂妖娆的大森林里找不到方向。我微笑的听,目光游移不定,我不敢看他的眼睛,他提起纹路时那里面凌厉的光,会划伤我。

我也不敢问起纹路,我们的话题里有任何人只是没有钟信。在我们共同的17岁,我们和钟信始终保持着固定的距离进行着平行移动。

F

我一个人看《梦旅人》的时候,孤单极了,但是我依然没有哭,只是在字目滑动,钢琴声响起的时候打开了窗户,我知道,纹路一定很好,钟信也很好,他在E-mail里说,“这里的阳光可以把人晒化,而那么强烈的绿色几乎把人的眼睛灼伤,颜色,所有的问题我已经不想再去探究了,因为答案于我,已经不重要了!”

我的眼睛有些潮湿,对于那些过往的记忆在一点点的淡去。我已经不想去碰,因为那会让我感觉疼痛。至于纹路是不是同样喜欢着钟信,没有人知道。

这样复杂的问题,恐怕只有两个人清楚,那就是上天和纹路自己。

G

我没有遵守诺言,我没有等到70岁就挖开了槐树下那掊黄土,17岁的玻璃瓶里,有我和纹路美丽的秘密。

我的字条上写着:纹路,我会在我们共同的70岁,告诉你一切,原谅我。

纹路的字条上写着:颜色,钟信跟我说了,他说他喜欢我,但是我永远都不会答应她,我是那么的喜欢你,从你第一次出现,微笑着对我说:“嘿,你好。”颜色,我想,我知道了你的秘密。

H

钟信终于还是飞去了他心驰神往的国家,偶尔写简短的E-mail给我,永远无法知道归期,日子依然平淡如水。

我剪短了头发,空闲的时候喜欢漫无目的地游走在这个我极熟悉又极陌生的城市里。

关于那个与钟信有关的秘密,我将永远锁在那个抽屉里,不再打开。

我打算一生为它守口如瓶。

我还常常想起纹路,想起她在阳光下琥珀色的眼睛,和单纯清澈的笑容。

纹路是对的,她的生命因一次意外,永远的停在了17岁。

而当时,我和钟信就站在距离她十米远的地方,她跑开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等我回来。”

10.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篇十

影片的开头是不同的人物在不停的切换,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判断出他们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弟。从他们的工作场所--飞达速递公司,我们可以推断出该片应该是讲述农民工与城里人的一些列纠葛。

《十七岁的单车》是吉光电影公司制作,王小帅主导的一部片子。该片是焦熊屏与史东明策划,焦熊屏制作的。该片主导王小帅在没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虽赢得了一尊银熊,却因此在国内被禁播。该片是一个艺术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片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1.音乐

在背景的配乐中,多次的用到了华尔兹。轻松而欢快的3/4拍调子显示出了小贵的快乐与兴奋。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有车子。这些个第一次,再加上小贵的单纯.朴质的脸,无一不表露出这的河南小伙的“轴”劲。

一串清明的电钢琴倾泻而下与周围的环境相应和着。另一位男主角小刚登场。琴声与心情交和着,表达着小坚内心的喜悦。初尝爱情的滋味使这个高中小伙子在举手投足间都显示着自信与潇洒。

整个影片一共出现了两次鼓的声音,紧张而有序的鼓点,让听众内心无比焦躁,表现出主人公们内心的煎熬。第一次出现是因为小贵的丢车,丢车使这个河南小伙焦急.心痛.懊悔.无措。一张被放大的绝望的脸让观众看了心痛。第二次出现是在小贵和小坚被人在巷子里追着跑。紧张的画面和狂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间将观众的心提了起来,不觉的为他们捏了把汗。

音乐和画面完美的融合,另人引引入胜,本片不仅在思路上更胜一筹,在音乐方面也紧紧地抓住人心。

2.镜头

在本片中王导多次运用了“跟”的拍摄手法,让摄影机与被测物体一起运动。放平了视角让我们从平行的角度上客观的等待事情的发展。

当镜头照在地图上时运用了拉镜的手法,成功的切换了观众的视觉,将观众局外人的视觉换成了小贵的视觉,突显了北京的大,以及小贵今后的不容易。

因为小贵送东西时的大意,致使车子被偷了。镜头从刚开始的红绿灯摇到了一个空旷的建筑内,再由建筑内拉成透过建筑的天空的远景。表现出了小贵在刚开始丢车时的手足无措,慢慢的脑海里的思绪陷入了死角,怄气的坐在了丢着的地儿,似乎在等待小偷将车子送回来,后来思绪逐渐清明,下定决心要找回车子。虽然有了目标,但内心很空洞,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天空广阔却很黑暗。

日落西山之时,小坚骑着车子回家。在门口停下,望了一眼破旧的门,便开始找地方将车子藏起来。镜头慢慢地向上移,一种无法言喻的压迫感向我们袭来,我们本能的感觉到这个车子来路不正。后面小坚与父亲的对话则让我们越发肯定我们的猜想。在小贵知道小坚的车是他的后,跟着小坚来到了小坚的家,依然是抑郁的压迫感。当小坚在镜头前消失后,小贵出现了。依旧是隔着门打量。第二天,小坚的车没了。中间用了巧妙的过渡和转换,即使导演没告诉我们,我们也清楚的知道,车子肯定是再次回到了小贵那里。

3.长镜头

本片除了运用大量的推拉摇移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长镜头的描写不仅清楚地指出故事所发生的细节,还客观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内心。

片中有一处运用了两个长镜头。是在一处废弃的建筑中,小贵与小坚同时出现,两人在车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歧义。最后小坚在一对哥们的帮助下与小贵抢夺车子。小贵死抓不放,最后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哭叫。似对命运的愤怒,又似对社会的不满。镜头慢慢的往下拉接着便出现了另一个长镜头。天已暗了下来,华灯初上。在众人的劝说中同意两人一人一天的骑车方式,两人同时拥有车子。在两个长镜头之间用了一个“拉”的方式过渡,前后的巧妙衔接将中间小坚与小贵的谈判过程一笔带过。使观众想象中间的过程激起了对下文的兴趣。

4.女人

本片一共出现了两个女人。一是周迅饰演的保姆莉红,一是高圆圆饰演的学生萧萧。两个女孩贯穿电影的始末,虽出场不多,但,是本片不可缺少的暗线。

小贵因莉红而想挣钱,小坚因萧萧而想买车。小贵因莉红的离开而拿起了烟,小坚因萧萧的移情而愤怒。他们都成长了。一系列的事让他们都认清了现实的无情与残酷。二他们所能做的除了接受就是忍耐。

5.烟

在两人商量怎样骑车时的长镜头中,有人给了小贵一支烟不会吸的他大大呛了一口,那不仅是不成熟的标志,也是无奈的象征。他不得不接受他与小坚一人骑一天的现实,就像手里的烟,他明知道自己不会吸,但他不得不吸,因为给他烟的人他惹不起。后面在小坚将车子送给小贵时也吸了一口烟,他也是第一次吸。他也尝到了对现实的无奈。他要车.买车.骑车的目的是为了追女孩子,向她炫耀。而她却不理他,他很无奈,因为她身边有一个比他更好的的人,在大人面前他还是个孩子,孩子是斗不过大人的。他放弃了,放弃车子的同时,也等于放弃了她。

我对本片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小坚半夜起来练车。那个镜头强烈的光暗对比刺伤了我的眼睛。他不管周围的黑暗多么的骇人,他现在只在那唯一的一片光晕下努力练车。不停的跳跃想要多得到一份光明,多一份快乐。突然小坚停了下来,冲着光源努力的伸出了手似乎要抓住它。他一定知道自己的车子来路不正。但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只有这辆车能给她带来快乐和慰藉,他很珍惜这份快乐努力的想要抓住,可是他忘了,当白天来时,灯要灭的。

在影片的最后小贵用砖头将砸他车子的男孩打晕。扛起车子走了。那是一个被升格的镜头,背景音乐是排箫,哀伤而无助,周围的一切静止无声。镜头跟着小贵一起移动,绿灯亮了,周围无声的喧嚣与静止像是对他行青春的注目礼。车,终于属于他了。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将两个毫无关系的年轻小伙用一辆车子紧密的联系了起来。故事的一切也都紧紧围绕车子展开。车上有河南小伙的挣钱梦想,有北京小伙的爱情梦想,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也许在小贵与小坚握手的刹那,他们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真谛。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青春年华的贫富差距

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电影作品,而且是完全凭借叙述性和阐述当代青年成长的故事而被禁播,仔细想想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了。

片中小贵和小坚都没有错,即使有错也是错在了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美好青春的向往。同为一件事物而坚持,但却用途完全不一样,这辆普通的单车在他们各自的青春年华中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但我认为导演在影片中更加着重刻画的并不是青春本身,而是当代中国青年人青春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巨大的,是残酷的,是很表面化但却很少有人注意的。之所以巨大,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差距,小贵想拥有单车,因为那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是他要摆脱贫困的必需品。更准确的说单车并不是他的追求,因为在他的命运中谈不上什么是追求,谈不上什么是青春的追求。而单车对小坚来说则是他的追求,虽然他在应试教育下不应该存在这种追求,不应该用车技在同学中炫耀,不应该用车技去吸引女生的注意,但这一切他都做了,而且他很固执,无视身边的所有人。

之所以残酷,体现在他们命运的差距,体现在社会的无情,当在伟大首都北京的小巷中进行血腥的打斗时,那些旁观者是那么的熟视无睹,镇定自若。就象自己家的牲畜在那追逐打闹,且导演在这段镜头中着重的去刻画了场面和旁人,以及恰当的音乐,让这种残酷体现的是那么的强烈,使你看过很久也不会忘记。

之所以表面化,体现在这种事不经意间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但却很少会引起注意,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影片开头那段打工者的自白,诙谐幽默下让每个观众都是那么的熟悉,因为对于这些打工者大家应该都习以为常了。导演这是选择到了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现象和场面让观众和社会有一次自省的机会。

这是一种对贫困最直接的表达-----------通过贫苦人无知的话语博得观众的笑声。但当你欢笑时,你要知道你是在嘲笑贫穷,侮辱自己,很少有人会冷静下来去思考这些无知的话语是多么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残酷和黑暗。

单车,并不代表其本身,而是代表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所出现的无数新鲜事物。而所面对这些事物的正是当代青年人,但不同群体的青年人所面对它们的心境则是迥然不同的。影片的原名叫做北京的单车,我想用“北京”这个名字要比用“十七岁”更有说服意义。因为十七岁只要看影片都能知道,但用北京则是在强调北京的存在,强调故事发生的地点,强调这个时代。北京,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是文化等多方面的中心,不用多说,大家就都应该明白了。

11.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模版) 篇十一

感一:

《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的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义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义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主演《十七岁的单车》的大陆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年龄都不过从18岁到22岁。高圆圆人如其名,大眼睛、圆圆脸,微笑甜,活生生就像个洋娃娃,她现在已经是大陆的广告天后,目前就读於中国工运学院经济学系三年级,22岁,在拍电影前,已经有不少广告作品。她希望以后在摄影和广告方面发展,至於拍电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长得帅帅、有点日剧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战后在中国东北住了下来,父亲取了中国女子。从东北来的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小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武术系的学生,对於电影十分有兴趣;听说他还有个舅公在台湾,目前正想办法寻人中;他希望以后仍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如果台湾有人找他拍戏,崔林十分愿意到台湾。

李滨长得个头较小,但戏味十足,十分随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崇拜的偶像,也无所谓自己是否成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就心满意足了。(森 甄宝琳)

影片中繁华忙乱的北京城、快节奏的音乐,衬托着一个乡下的小伙子“阿贵”,他纯朴、善良、有点儿木讷,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色山地自行车。从此阿贵就骑着自行车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总与他格格不入。首先导演让他看见了一个不断换衣服的漂亮美眉,让他见识到什么是“城里人”;然后让他在都市四处受气,见识下什么是“城里人”的气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门口,让他“感受生活”,不停转动的酒店大门代表着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进的物质文明,跟着转门彷徨旋转的阿贵,却代表着外来者对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贵好不容易进入了酒店却如同呆儿般被招呼去洗了个“文明澡”,谁不知这“澡”却洗错了,不但要找的“张先生”没找到,还要被迫交纳

洗澡费,阿贵无助地喊着“我不是来洗澡的”“是你们让我洗的”——一个不清楚城

市生活“金钱”法则的阿贵,再次显现出他与城市的不协调,他想逃可以说他是想

逃离这一片令人窒息,与自己格格不入、梦魇般的土地,这里有太多的另人费解!

受尽凌辱的阿贵终于在经理的“施舍”下免费离开了酒店,可是厄运再次降临,他

唯一的财产——单车,被盗了,他不知所措的四处寻找,影片中的阿贵象盲头苍

蝇般奔跑于茫茫的车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节奏的萨士风音乐,成分的表达出

人在丢失“希望”(单车是阿贵在城里赖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财产、相依为

命的“亲人”,单车是阿贵的唯一希望。)后的无助、焦虑与惊惶!——这就是城

市的现实——残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贵陷入悲哀!最后演员看着丢车现场那空余的车锁链,眼中溢满了旋而不滴的眼泪,无一不足以震人肺腑,这正是下层人民深

度绝望、无奈的表现。

车丢了,工作没了阿贵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单车,也找回希望,在寻车的过程

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的中学生,与阿贵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

层,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里人,他的爸爸总是宠着他继母带来的妹妹以至于从

未兑现过给他买单车的承诺。义愤之下他偷了家里500块钱,去旧货市场买了一辆

单车,对阿建说来,单车也不仅是单车,它是 “本来就该他的东西”,是他的尊

严,不想单车却是阿贵丢失的那辆。阿贵发现后,他去偷回来,阿建抢回来;阿贵

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着要抢回来,两人就为了在这循环往复中纠缠,一个要回

“希望”,一个要回“尊严”,在最后一次的抢夺中,阿贵哭了, 他拼命的抓住他的车,撕心裂肺的呼号着。这一声又一声的喊叫,可以说是对不公世道的发泄,也可以

说是绝望中自我保卫的发作,现实已经把这下层的打工仔,逼得兽性毕露了,阿

贵的嘶喊震惊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们的继续抢夺,似乎从他们的灵魂深

处唤醒了他们的良知。阿贵这样的喊叫,让人感觉他将要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17岁的阿建承受不住这样的喊而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叫,可是单车也是他身体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也不能放手,他们只得让步,“不给

车可以,还钱吧!500没有,400也行,实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贵看来单车“这

本来就是我的,我已经付过钱了”,但在阿建看来“我也付过钱了”,他们终于达成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这个在成人看来荒谬的事情,在他们之间却似乎是最好的解

决办法。这是身处下层社会两个17岁人执著,是对生活最无奈的抉择,但是也善

良的。

单车把两个17岁联系到一起,阿建伸出手与阿贵主动的那一“握”,更是意味

深长,两个下层的年轻人,在各自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约定”下,承受着最不公平的待遇,这一握手可以说是这两个深受命运迫害 17

岁之间为同病相怜结成的友谊,悲惨的现实使“敌人”变成了“朋友”!

命运似乎把他们紧密栓连,最后阿健,用砖头拍倒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金

毛”。回来报仇的人们把他和阿贵毒打一顿,连单车也被无情的砸烂。在影片的结尾,阿桂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

这个城市中。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

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

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

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

征。因为单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可以帮助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真实可

信.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都是

通过真实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朴素到连一点表演的雕饰都不存在,给人一种

亲切自然的感觉。影片好,不是胜在演技,而是胜在自然真实!

感二:

多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不知道现

在是不是还有这种说法,流行开始渐渐疏远我。这个说法流行了多年,源自于一

部电视剧和一首流行歌的流传,那是《十六岁的花季》和《十七岁的雨季》。那

些充满年轻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方寸大小的电视荧屏上吸引住成千上万的大人与

孩子的目光。年轻俊美的“小”帅哥林志颖在华美舞群的陪衬下,在人工的大雨滂

沱中随着青春的节奏舞动着。时光流逝,那些青春的脸庞已不再年轻,“十六岁

花季,十七岁雨季”的这种说法也已被尘封在人们流光年华的记忆中。

单车,其实就是自行车。我国是自行车大国,所以自行车对于国人而言并非

代步工具那么简单。有些时候,对某些人来说,自行车可就承载着太多了。对生

活的美好追求,有时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对于像郭连贵这样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

子来说,他现有的生活稳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都附在他那辆银色的自行

车。

将十七岁和单车这两样东西联系起来,预示着影片并非是像《蓝色大门》那

种清纯美好的青春片。单车是我国南方广东一带的口音叫法,影片的故事却是发

生在首都北京。片名这种显眼的不和谐,让影片从一开始就带给你不好的感示。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郭连贵与小健两个同处于十七岁芳华的男孩子,因

为一辆银色的自行车而被扭在一起,展现了郭连贵失车、找车从而遇上小健的一

系列事件。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然迥异的人生价值

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给观看影片的人们淡淡地留下了一个问号。

我们就像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郭连贵和小健一样,都曾经有过那亮丽的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

段生活。在此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

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小心翼翼、蹑

手蹑脚地走回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

慢打开似乎已经泛黄的记忆相册。

翻阅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以往的自己身上找到更多与小健相似点,而与

郭连贵对照却发现,郭连贵对于年少的我们而言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无法靠近。

回到现在长大的我们,却对郭连贵又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理解他。这也许就是

我们为什么要长大的缘故吧。

同一辆自行车,那辆银色的自行车,对于小健,那只是可有可无的虚荣附属

品。甚至因为那莫名奇妙的虚荣,让悄悄靠近自己的女生又转过头去投向另一种

虚荣的怀抱。而对于郭连贵而言,那是他满足生活最低的依赖,甚至是他整个生

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快地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行,对

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全部寄托于那辆自行车上,那辆

银色的自行车。当自行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找,他不是在找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

失去车的那种歇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或许可能使我说重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对自己正在追求的或者自

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没有一个清晰而确切的概念。在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去追逐本应不该在半空中漂浮的红丝巾一样。只是拼命地奔跑,至于自己为什么奔跑,在追逐什么东西,或许连自己都不是很了解。

虽然影片开头那一段对话,让我开始嗅出影片的一丝黑色幽默。然而对着郭

连贵,我那僵硬的嘴角实在无法牵动一丝。这个饰演郭连贵的演员实在是影片的亮点。如果不看背景资料,我还以为是从农村里找的本色演员。他精准把握着郭

连贵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他每一次出现都让我相信他就是郭连贵。

影片中的女角倒是符号化,代表着两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看完影片,我居

然连她们的名字都不记得。要不是演员现在的“名声在外”,我几乎要忘却在影片

中还有这两个女配角,戏份少得可怜。看完影片,让人记住演员的名字,而非饰

演角色的名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做演员的缺失,话扯远了,不说了。

相比较而言,周迅饰演的角色倒是有一点符号化的真义。她第一次出现在郭

连贵眼里,那可是在符号化不过了。她代表着郭连贵所奢望的生活,郭连贵只是

在欣赏她的美好生活。当她近距离出现的时候,她那一身大红的衣服,她那如血

一般刺眼的口红,这一切都让我感觉不自在,隐隐觉得她的不真实。我不知道是

不是导演故意安排她这种形象,以此来暗示郭连贵瞻望的那种生活泡沫也有破灭的时候。因此,郭连贵更为珍惜他现有的生活支点——那辆银色的自行车。而高

圆圆饰演的小健女同学,平白无味,在小健丢车之后那一次转向实在是毫无征兆,出乎我对影片剧情的计划展望。

说到影片剧情的曲折,感觉影片的编导们有点为曲折而曲折,这让我有些不

适。不过幸好,影片在这一点没有太为过火,尺度把握得很好。影片的配乐做得

很用心,并没有以往国产影片的那种“拿来主义”的通病。少而精,而且出现得总

是恰到好处,这也算是影片的另一亮点。

前面说到影片隐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我不知道影片的编导们是不是避

重就轻,故意为之。影片中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剖析笔调不是十分尖刻、一针见

血。自从郭连贵像一头瞎了眼睛的芒蜂一般,给逼入北京那些绕弯打结的胡同之

后,就像暗喻着他被现实的生活给无情地一步一步逼近,直到将他逼入那个胡同的死角。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原来打算做手术,到了手术台前却只是将患者的皮

肤划开,半睁着眼睛看了一眼,然后吩咐护士缝合,这个手术就这么简单完结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在影片中,北京显得那么真实,虽然我还没有去过。影片

中的北京并没有茫然消失在那熙来攘往的匆匆人流与车流中,那些纳入摄影机北

京的大街小巷是那样的真实的。影片的画面虽然也像时下青春片流行那样的明

亮,却比其他的青春片有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侧首观看影片的过

程,我似乎一直含着一枚苦果,然后随着影片去翻阅我的芳华岁月。十七岁——

在这个年龄每个人也许都有一辆银色的自行车,骑上它,然后拼命的蹬着它,你

在追逐着什么?为什么追逐?在影片的结尾,郭连贵拥有它却等于失去它,他该

怎么办?如果是你,你又该怎么办呢?

也许,也许你我依然在那一片虚无的红尘中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中奔跑,却

失去了十七岁时的一往直前,而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头,也许我们,也许我们该……

感三:

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虽然电影的情

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

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

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

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

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

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

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

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

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我觉得王小帅导演是个很有生活的导演,他应该经历过两位男主人公的经

历,影片场景一(自行车事件被发现,男主角之一与父亲争吵,那种少年的叛逆

和无奈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希望偶然间看到的朋友包涵,希望像

这样有生活的电影多出几部

感四:

昨天看了一部很老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虽然没有看完,里面的情节却

是让人甚为慨叹,那个时代,那个空间,让人感到窒息,也让人感到无奈。

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洒落自己的快乐笑声,在朋友间放肆地聊着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党胡吃海喝,在理所当

然的享受着父母的照顾……现在低头细细回想属于自己的十七岁,不由得眉目舒

展,嘴角含笑,多么无忧无虑的年龄啊,正值灿烂年华,在那年华消逝之际,我们都没有起伸手挽留,直到过了多年以后才会回首想起那段生活。在此时,我们

通常会因为每一个事件或事物才会去翻看尘封的记忆。影片就像我们随手触及,让我们可以轻松时光倒流的神奇事物。我们泡上一杯花茶,在夕阳的余晖中细细

回忆年少的过去,轻轻抚去覆在记忆上面那一层薄薄的尘灰,然后再慢慢打开似

乎已经不复存在的记忆画面

片子里的郭连贵,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打工的小伙子,在一家速递公司找到

了一份送快递活计,骑着公司发的自行车,开始满北京城地跑,故事就从这里开

始了,就在自行车将要属于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行车已经丢了,影片里的郭连

贵踏上了寻找自行车的路程,影片的结尾终于让两个年轻孩子所代表着的两种截

然迥异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交汇,这让我的心从一开始提起来就

再没有放下过。

同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健,是虚荣的实体化。而对于郭连贵而言,是他赖以

生存的工具,甚至是他整个生活的支点。在影片中我们看见郭连贵骑上自行车欢

快地穿行在北京大街小巷,脸上满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当自行

车被偷去之后,郭连贵的脸上再没有欢快的笑容,他拼命的寻找,他不光是在找

自行车,而是在找他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见小健失去车后的那种歇

斯底里,那是对失去虚荣的极端体现。

一系列故事的发展,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在我的认识之外,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反省,城乡的差别产生了歧视,权力的高低影响了价值观,让我不

得不说一句无用的话:“这个社会,是金玉其外的最佳诠释。”

农村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单纯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单纯,造就了他们

单纯的本性,忽略了社会的负面,也忽略了人心的距离;城市的孩子对世界的认

识是复杂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复杂,让他们在看到了现实的一面后,学会了

权衡利弊,学会了攀比和虚荣。

感五:《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因同一辆山地车而展开的各自命运。农村少年纯朴勤劳,只有这辆山地车是他所有希望,少年靠它每日

送信。城市少年因为恋爱等等缘故也渴望一辆山地车,但家庭又满足不了他的愿

望,于是他偷了家里钱从二手市场买了这车,想练车技。最后城市少年还是放弃

了自己的渴望,将车送还农村少年,城市少年大受打击无奈地坐在墙边,而农村

少年则扛着已经坏了的山地车沿着大街走向自己工作的地方。

本片中虽也有少年的一些阳光之处,但远不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短暂的利

益而大打出手。在这些少年的生活中也无太多光明,种种不幸都进入了这些少年的世界。难道年轻时的生活就是这样吗?难道青春就这样被消磨了?

少年烦恼多多,然而除了打架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吗?看完片子,我真感

12.十七岁的笔记本 篇十二

周末的地铁里,拥挤而嘈杂,列车紧急制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中学”校服的女生没有站稳,歪歪扭扭之中抓住了她身旁穿着同样校服的男生。

“小心一点呀,”男生轻轻地说,“让你抓扶手你不抓。”语气虽有责备,但听上去却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柔。“挨了训”的女生有些难为情,但还是把放在男生右手臂上的手乖乖地抓住了扶手。

她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刘海儿扫了一眼男生,脸上写满了娇羞。男生则恋恋不舍地把手放在右手臂上,像是要捂住女生手心残留在他衣袖上的温度。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边跟对方抱怨补习班的任务好繁重,又一边说马上就要月考了压力好大,紧接着又说到了自己想去哪里上大学,一会儿下了地铁要去培训机构外面哪家餐馆去吃饭——但却丝毫不说他们之间的小情感,仿佛要让外人看来,他们就像是偶然碰到一起的两个同校又碰巧在同一个补习班上课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同学。

我心头浅笑,孰不知当局者迷,这点“小心思”已被我这个旁观者悉数看尽。可就在看尽的这一刻,我的心里却被眼前这一道宝蓝色校服风景填得满满当当。

就像一直往前行走的时光突然裂开了一条缝,让我的记忆回到跟眼前的他们一样,十七八岁如青苹果般青涩懵懂的年纪。更让我想起在那段时光里,我也曾如此小心翼翼地喜欢过一个人,而自己又何其有幸地被那个人温柔相待过。

[2]

十七岁时少女心作祟,在我的日记里,我把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取了一个代号,F君。并为此窃喜,F君的姓真好,跟boyfriend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就只差一个B。还时常在自己偷偷陶醉于F君人伏案疾书的帅气侧颜时,花痴般地幻想,假若有一天,我能堂而皇之地挽起F君的手广而告之,“看,他就是我的BF哦。”那一刻我该有多高兴啊。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自己对F君的喜欢他并不知道。直到高考之后,吃散伙饭的那个晚上,他把一本写有我名字的蓝色笔记本递给我,并跟我说了高中三年以来的第一句超过10个字的话:“柚子,我的志愿也要填北京,我们北京见哦。”

我最喜欢吃柚子,好友就给我取了“柚子姑娘”的这个绰号,但从没有人像他一样如此亲昵地,把“姑娘”二字直接去掉后这样叫我。一声简单的“柚子”,却隐约让我觉出不一样来。

于是旁边的同学围着我俩起哄。同学说:“柚子姑娘你知道吗,付凌云偷偷喜欢了你两年哦。”

没错,F君的名字叫凌云,大鹏展翅般的恢宏恣肆。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是,F君也偷偷喜欢着我?哄闹中的我羞于去问他,却从眼角余光里捕捉到了右边少年热切而闪亮的眼神。

然而凭着女生的直觉,我好像知道了那本蓝色笔记里的“小秘密”。

今天,月考成绩下来了,柚子考得不大好,她好像哭鼻子了;

今天,一二·九歌咏比赛排练,柚子唱歌走调的样子好可爱;

今天,我把柚子抽屉里的一封情书扔了,虽然做法不君子,但不能影响柚子的学习嘛;

……

跟我那本满满都是他的少女日记比起来,他写给我的这本,更像是我的成长记录。中规中矩的一撇一捺,像极了平日学习中一丝不苟的F君学霸作风。但其间诙谐幽默的语气又让我觉得,或许这才应该是F君的真实性情。那是我至今为止收到最棒的,值得我珍藏一生的珍贵礼物。

[3]

只是后来,我们高考的成绩不够去北京的重点高校,但我们都没有再复读,而是一个去了中部,一个去了东北。F君说,没有必要再费时一年,去看看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也蛮好的。

走的那天,F君来送我,我也把我的那本日记送给了他。他接过去,郑重其事地说:“柚子,我等了你两年,也会再等你四年的。”

我不是一个喜欢别人对我许下承诺的人,因为我怕轻诺而寡信。然而在F君跟我承诺时,我还是忍不住眼泪滂沱。不管今后结局会如何,至少在那一刻,我信他。

13.十七岁的重阳节高中作文 篇十三

十七岁,我在乡下的玉米地里给自己过了个老成的重阳。

这个村庄,那么遥远却又那么清晰。一闭上眼,就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场景:那些潮湿的稻草堆,那些沾着露水的灌木丛,那些被堆到在地上的泥墙,那些装在麻袋里的陈谷,那些刚被砍下的树枝……传统的农家院里,大姨一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上班的原因,我到大姨家都是在日落时分,抬头,不经意间,看到了从房舍上方掠过的电线很精细,仿佛铅笔不小心在黄昏的天上留下的划痕。

吃过晚饭,我走向了两大座玉米山,玉米家族有的穿着好多层皮囊,有的金灿灿裸露着,更有被虫子吞噬得面目全非的,它们一个个心甘情愿地躺在家门口,等待着我们一大家人去拯救——上房顶。乡村独有的夜风气息扑向我的脸,浅浅、瑟瑟,像一缕深蓝的风,仿佛哪儿的天犬被悄悄召唤。

召唤!召唤!我被高悬的一轮纤素驱使着走进了屋后的小树林。各种高低不同的树影潜伏着,鬼魅一样。晚上的风塞满了我的薄衫,风透过衣服吹到皮肤上有种退缩的感觉,我回头,发现那两座玉米山有时黑得看不到边际有时又被照得通亮,也不知我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勇气,没人给我答案,就这样孑身一人,走进了树林大无畏地探索漆黑。这是与平日里我所接触的明晃晃的窗外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将自己放低,沉下心,丢下身上那些陈腐灰尘的味道。河风里那棵大树挥舞着骨瘦如柴的枝丫张牙舞爪。月光前所未有地亮堂,水洼里泛着明亮的光,声音的空白宛若安静的漆黑的深渊。当我猛然地看到凄白的墓碑时,撒腿就往回跑着,内心诡谲地浮现的是圣——埃克苏佩里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深夜里坚定凝重的景象。

当我跑回玉米山时,一大家人恰好有说有笑地带着满嘴油光从家里出来,我落下惊恐的眼皮,酸酸的委屈刮满了鼻头,无奈地堆了个不自在的笑,开始捋起袖子干起活来,唯恐说出奇遇,爸妈又要唠叨我乱跑了。

我像个地道的劳动人民一样坐在歪歪扭扭的马扎上,手缓慢又认真地掰着玉米叶子,金黄的棒棒玉米在地上堆成了又一个新的小山丘。

黑色浸透了夜幕,爸爸的车停靠在路边,树叶的沙沙声和着乡间的凉气纠结着再次向我的脸颊扑来,可这次我的心里不再凄冷、悲伤,而是被这一大家人的干劲,被一堆堆饱满的玉米照得温暖、金黄。

“露重风刮金,汗沉锄落粒。你在何处笑眯眯?我在玉米地等你。”抑制不住从黑暗中解脱的喜悦,我支支吾吾地献词一首,搞得一大家子人笑得人仰马翻,干劲又嗨起来,发现大家极需要精神食粮的慰藉后我的幽默细胞立即被唤醒:我拖着锨,在地上歪七扭八得划出一条路来,叶子被划到两边,人就漫步在颗颗掉落的玉米粒上,使得本来就小心翼翼的我更唯恐摔倒了。“日本鬼子不是有三光吗?那我这个行动就叫三清——清粒子、清叶子、清路子,其实我的小名叫王清光呀!呦呵我这不成清光花生的CEO了吗?”无邪的朴实的劳动人民笑声再次传到了耳边。

从华灯初上算起,我们已经干了好几个时辰了。我看到妈妈扑棱棱的长长黑睫毛上粘了几粒晶莹的夜露;在平房顶上控制小吊车的姨夫也在吆喝大姨去西屋拿点机油来;表姐手中的小推车也变得深沉了许多,仿佛一个青壮年承受不住隔夜之重变成了个抑郁不吱声的老头;我一个个捡拾的玉米也越发透心凉,玉米叶上的污泥也一块块地黏在我手上,棕色的土壤混杂着黑乎乎的虫子尸体或是粪便被露水粘得分不清楚。我的双手,这双稚嫩的劳动的手,心甘情愿地甩掉了一块又一块。

深秋,就这样迅疾地来临了,还未等到我的秋衣秋裤严阵以待呢。

凉风有信,它通知着每一片即将凋零的树叶在晚年合奏一首赞颂丰收的哗啦歌,之后便一片片地落下来,孤零零地跳完最后一支舞蹈。“谁家孩子哭得这么犀利?”我惊恐道“这是猫头鹰!”我惊悚地直起身子,又是一声凄厉的叫声划过耳际,仰头望向天,除了静谧的夜空,什么也没有,连一颗眨眼的星星也玩起了躲猫猫,想必是被个个饱满闪光的玉米吓得躲回夏天的夜空了。

心脏像空了一拍,空出的一拍正巧落在我脚踩的乡间小路通向远方黑暗的恐惧上,我甚至可以听到它撞击黑暗后特有的回声。

远方漆黑,我站在玉米堆中,将这些类似诅咒的东西统统报复给了棒棒玉米,将寂寞扔成了温暖,将凄凉用小车推成了灿黄。

完工后,我如释重负地进了家门,发现角落里的那只瞎眼母狗困倦了,也不哼唧了,呜呜地趴在自己的小窝里享受着五个狗仔中仅存活的一只小黑肆意地索取母乳,她的鼻头不再润滑发亮,浑浊的老眼里流出浑浊粘稠的液体,那场景,我不忍直视,心中涌来的除了暖烘烘还有一如黑暗带给我的酸凉苦楚。

今夜无星,惟存深露。

14.《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 篇十四

第一段故事,编剧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抄袭德西卡的那个《偷自行车的人》。它让一个乡下来的孩子小贵由于进入某快递公司而获得了一辆工作用的山地自行车,从而把一个自行车变成“饭碗”一样之于人的意义进行扩展放大,以获得故事中“此车被偷”所造成的发展张力。

小贵丢车那段是整个电影最出彩的,特别是背景中那群跳舞的老头老太太、那个大鼓的鼓点。一开始只是表现这是一个乱嘈嘈的地方,等到小贵回来发现车丢了,背景中的节奏鲜明的大鼓点越来越响,却拉出个远景,小贵的紧张心理被表现的一览无余。

对名作的抄袭也只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偷自行车的人》那个故事的情节在这个“被偷遭遇”的张力下叙述寻车的遭遇和艰难,以及因为这艰难加上生活的艰难所形成的逼迫,使丢车的人变成了一个偷车的人。但是这影片最后段演变成了青春剧了,除了想勾起观众的零零星星的青春回忆之外,主题也就变得轻飘飘的消失了意义,甚至连现实都抛弃了。特别是其中有很多形象失实不可信的地方。

影片中的配角人物其作用只是为了成为故事中的一个环,所以全都空乏渗淡,即没有原型性,也都没有什么圆满的性格,连突出的个性都没有。小贵有个性,就是很“轴”,但是这个“轴”也几乎没有发展,即使说中间有点发展,那其实是一种妥协划出的一个弧。

小贵乡下的朋友(大叔还是大哥)先是为了小贵第一次寻得车的巧合,后是与那个小保姆一起确保小贵在后面一段故事中出镜而设计的,他既是一个环又是一个转轴。小保姆的故事是一个充填物,用来填充小贵在后一段故事中的苍白部分(小坚的故事太冗长)。小坚的女朋友是为了引入大欢和大欢手下那个砸车人而设计的(她的行为最不可理解的,她喜欢小坚很突兀,喜欢大欢又比喜欢小坚更突兀,所以她只是作为一个招灾引祸的花瓶在影片中与观众见面,她在故事中只有几个动作几个台词和一笑一嗔一沉醉一无奈的几个表情,她的作用只是稍稍比周迅要强一些,但是也是形同道具)小坚的爸爸是一个转轴,他在故事中只负责使小贵和小坚之间的和解建立一个转折。小坚的妹妹则是对小坚的行为和他老爸的行为作一个和解,不过这小姑娘对小坚背诵的那一段和解词太文字化了。所以要是不是这样说而是直接传给小坚一张歪歪扭扭写着这些字的字条就更好了(当然这样就会使她没有了出镜的机会,她损失就大了)。这些人物全都空洞苍白,一点也不生动。

还有一个让人难容忍的败笔之处就是对农村人的处理。首先说小贵,这个能看得懂北京地图的少年竟然从没刷过牙,没刷过牙就罢了,编剧还让那个农村光棍汉(大叔还是大哥)把自己刷了一半的牙刷递给小贵,而小贵还真的把那个牙刷就这样直接填到了自己的嘴里面,完全是一个“没吃过猪肉更没见过猪跑”的人)。这真是编剧对农村人的意淫。我不是说在农村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最少在这个能在北京混下来的农村孩子身上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农村人也象城里人一样不都是一个样。这情节本身也可有可无,但是这编剧为什么就非得这样来把它塞到影片中呢?

15.我们十七岁的故事 篇十五

一、 自然环境设置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的活动场所,生存场所等等。导演把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北京,应该说在这里,北京已经失去曾被广泛赋予的文化涵义或政治喻指,这里只是提供故事发生的一个大都市而已。在影片中,都市环境是显性的,而农村环境是隐性的,它主要集中在郭连贵和同乡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形成对置,进而为郭连贵的一系列行为引发的情节奠定最为根本的矛盾基础。

影片中涉及到的主要场景大体可以分为:以郭连贵为主的小卖铺、快递公司、公路和几个快递的地方,其中主要的场景应该是小卖铺和马路。

小卖铺是郭连贵的同乡开的,是他暂时的委身之所,他从农村出来到北京打工,投奔的就是这里。在小卖铺有一面墙,对面是“城里人”的住宅,导演在这面墙上设计了一个砖洞,透过砖洞,看到了高楼里的女人,整天无所事事换衣服。这个洞实在是满足了外乡人对城里世界的窥探欲望,而且只能是“窥探”,不可能进行平等正常的观察,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外地人”,而且是农村人,心理存在一种天然的低微感和间离感,这个砖洞微妙地表现了这种心理。而且如果要在这个城市生存“关键是不能让人看出你是个外地人”(郭连贵同乡语)。

郭连贵还有很多的时间出现在送快递的路上,他卖力地骑车,就是为了能够做好这份工作,赢得在这个城市存在的凭依。这种在路上的表现无疑和人物的漂泊无依的心理有关。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坚。他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大杂院和平房区,这是一个在高楼大厦包围下的旧城区,到处是破旧的围墙和错综的胡同。高耸的大楼和低矮的平房形成对比,折射人物艰难地在缝隙中成长的心理状态。

二、人物设置及人物关系设置

人物关系是构成情境的重要因素。编导在设计人物关系时,充分考虑到故事的构架和情节流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电影中所谓的人物关系,也就是性格关系。

(一)主人公郭连贵的角色设置

郭连贵是一个从外地进京打工的少年,典型的小人物形象。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一无所有,虽然投靠一个开小卖铺的同乡秋生那里,但是更多表现出一种局促不安、无助渺茫的状态。他在一家快递公司作快递员,公司承诺只要做到一定数额就可以得到一辆自行车。就在完成年定额的头一天他的自行车被人偷了,他无比沮丧,又非常无助,决定找回自己的自行车。

影片的开始部分快递公司的经理说是要帮助这些农村来的人尽快的适应社会,但是就是在这个“城市化”或者“社会化”的过程中,郭连贵表现的是更多的不安和不适应。比如酒店的自动门,比如稀里糊涂到澡堂子洗澡。在洗完澡被服务员要钱时,他一直强调“当初是你叫我进去的”“是你们叫我进去的,是你们一进去就把我的衣服脱光了”,其实,小贵强调的“你们”就是城里人,进而可以理解为这个城市,他并非自愿,而是一种强迫的行为。可以看到小贵“城市化”的过程,实在是一个被迫无奈的过程。这里需要联系一下前面的几次他与同乡秋生的对话。他的同乡很明显比他早进入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对城里人已经有所了解,因而告诉他要想在这个城市生存“关键是不能让人家看出你是个外地人”——其实就是“城市化”。秋生还让阿贵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刷牙。但是,就像秋生说的,“我要有了钱,天天喝糖水,喝红糖水,一天三顿都吃排骨面”,“听说饭店的厕所还放音乐,要是我,我可尿不出来”, 无论怎样模仿,他们仍然是外地人,有些东西一时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就形成了小贵和这个城市的矛盾。

郭连贵的性格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就是“轴”“倔”,这也主要体现在他对自行车的态度上——自行车承载了他太多的东西,在这个城市里,小贵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他的那辆自行车,那是他亲手挣来的,证明了他的存在,是他在这座城市生存的意义证明。

我们说人物关系其实就是性格关系,也正是因为郭连贵性格上的“轴”“倔”才引发一系列的事件。自行车被偷了以后,如果不“轴”,可能就会另外找一份工作,如果不“轴”,可能就不会一直找自行车,如果不“轴”,可能即使找到了自行车,在小坚同伴的威胁甚至是给他钱的情况下,他可能会放弃这辆自行车。总而言之,郭连贵的性格设置是从整部影片的情节整体走向角度出发的,否则故事将无法进行。

(二)主人公小坚的角色设置

小坚相对与郭连贵来说是典型的本地人——北京人。应该说,作为本地人,是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的,但是他们两个又极其相似,同是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

十七岁,正是青春萌动的时期,对爱情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急切,以及对成长的焦虑,都集中地投射到对单车的渴求上。小坚急切希望证明自己,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硬邦邦的现实总是一次次地挫败他那颗脆弱的自尊心。偷拿家里的钱买自行车,和郭连贵谈判,与潇潇的爱情,拿板砖拍情敌大欢,这一切的行为都是一种证明自我的尝试。

小坚所生活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大杂院,噪杂破旧,市井气息非常浓郁。小坚的家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境非常地拮据。父亲几次三番的承诺给他买一辆自行车,却总也兑现不了,于是,他无法在忍受大人的欺骗,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去旧货市场买了辆“黑车”(当然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进而围绕着这辆自行车两人产生出一系列的事件。

小坚敏感而脆弱,自尊心极强,甚至有一些自闭,他也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正因为这种性格,小坚才会如此在意朋友的评价,如此在意一辆自行车的得失,如此在意潇潇的对他的态度,进而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行为。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在《十七岁的单车》中,编创人员对两个主人公性格的设计花费了心思,利用人物的性格关系来形成不同的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一种丰富性和生动性。

(三)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

分别与郭连贵和小坚对应的是两位女性的设计,即周迅饰演的小保姆红琴和高媛媛饰演的女学生潇潇。这两个人物的戏份不多,但却是揭露两位主角心理的重要因素。影片将人物年龄设定在十七岁,那么,青春期的冲动、对爱情的渴望、对自身的认知等等普遍性的话题必然反映在影片中。

郭连贵对红琴的感觉是青春萌动,也是深埋在内心无法表达的痛苦。郭连贵对红琴的视角总是设定在偷看的角度,从不敢正视。最开始郭连贵是透过围墙上的一个砖洞窥视红琴而产生的好奇,然后在撞倒红琴之后产生了一种好感(当然当时阿贵并不知道红琴也是从农村来的)。后来红琴来小卖铺打酱油时,到小卖铺找东西时,郭连贵都是低着头偷偷地看,透露出紧张和不安。

潇潇的设置是从小坚的角度进行的,影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两人互有好感,朦胧而美好。但在小坚丢失自行车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因当然是小坚好强的自尊心,伤害了潇潇,随后潇潇和大欢走在一起,引发纠葛,最终,小坚的爱情也破灭了。

可以说,红琴和潇潇的设置一定程度也是扩大了导演表现的范围,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内容。

三、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

事件在一部影片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的方面。人物关系和事件的相互作用构成一部作品的基础。“事件作为情境的构成要素,指的是能够引起矛盾的那些事实”[2]。

概括地说,这部影片就是围绕自行车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展开。在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经历了各自的十七岁中一段难忘的历程,伴随着对自行车激烈的争夺和占有,两人也从最初的对立走向了和解。

可以说,两人对自行车的态度是一致的,不管是开始时的激烈的争夺还是最后两人和解(甚至表露出淡淡的友谊味道),两人都在自行车上投射了自我,而且对自我的认知是通过自行车来进行的,这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上的“他者”存在形成“我”的认知——通过对自行车的占有来证明自己。对于郭连贵来说,自行车是他在这个诺大城市的唯一依靠,是他“存在”的证明;对于小坚来说,自行车则是他自尊心和爱情的证明。

四、结论——情境设置折射出导演的叙事态度

导演王小帅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把人的本体,人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这才是电影的真谛”,“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终于出现个体精神的东西,我知道这个东西出去后人们会用比较新奇的目光去看他。他讲的是一个个体很平常的生活和关系,这又变成了我有信心的一点”[3]。

他始终关注个体,尤其是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既然是关注个体,那么选择就要呈现生活的本态,尽量剔除加工的成分。但是作为艺术的电影,决不是照搬生活,必定是主体的加工选择和艺术创作,反映到这部影片,导演较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

关于影片的叙事,给人的感觉更多地是似乎是随意截取了两个人的生活片段,自然流露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比如影片一开始,就是几个外来人员在应聘工作,随后是快递公司经理的一番讲话,介绍了事件的开始,直到郭连贵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大街上,观众才明白,原来这个就是影片的主角,故事是关于他的。影片的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出场,同样采取相同的手段,一群中学生在废楼里玩车,但是谁是主角,我们不知道,直到他们在厕所里换完衣服,摄影机首先给了小坚的镜头,观众大概知道可能是将关于他的故事了,进一步到小坚遇到喜欢的女生,其他同学散去,观众才确定他是主角。

这种表现的方式,给了观众一种遐想:这部影片是关于郭连贵和小坚的故事,那么,其他人呢,比如和郭连贵一起进入公司的那些人,比如小坚的同学。这样,观众形成一种认识,这部影片选取的是芸芸众生的一个截面,摄像机无意闯入然后又悄然离开,呈现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摄像机的任务已经完成,至于郭连贵和小坚以后怎么样了,谁也不知道,留给观众去思考。当然还有结尾,小坚被打了,郭连贵也被打了,自行车也被砸的不成形了,以后他们会怎么样生活?自行车还会骑吗?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好像摄影机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至于人物怎么样了,不知道,导演并不明确告知,而是把思考的空间更多的留给观众。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尾,而这不正是生活的原态吗?生活有开始吗?生活有结束吗?

注释

[1]郝朴宁,李丽芳著:《影像叙事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79页。

[2]同上,第182页。

[3]参见韩晓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电影艺术》1995年第2期;王小帅、李迅:《我喜欢那种由衷的感觉》,载王朔主编《电影厨房:电影在中国》第5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51页。

[1]郝朴宁、李丽芳著:《影像叙事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潘秀通、潘源著:《电影话语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上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作文 沉默的爱下一篇:委托施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