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2024-07-07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共15篇)

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一

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培训小结

一个多月的远程教育培训接近尾声了,无论从专业教学课堂的学习,还是从师德师风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我都获益匪浅,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新教师的课堂反而没有体现素质教育,而是单纯得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新课程、新观念、新方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没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作为一个刚跨进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听其他教师的课,但我的效率很低,因为没有系统的思想指导我。远程教育中,三位老师阐述精辟,系统性、逻辑性强,课堂案例典型有代表性,同时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了这些指明灯,我想我今后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快、更稳、更健!

二、学习方面:

(一)、课堂方面主要以李冬梅老师网上信息的检索为主,在学习课堂上的技巧与课堂组织能力之外,我还学会了很多搜索技巧,很多搜索引擎的理论知识。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经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许多我以前没有涉及到或者没有重视的方方面面。具体情况如下。

1、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想学,教师必须得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愿意学习本节课。

2、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

3、学习方法最重要,课堂上要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目前我们学校各学科都在大力倡导使用导学案,我们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我们以后要尽力使用导学案,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扬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的课程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人格魅力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5、“三维目标”理论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的整合互动,互为平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等

三、今后的打算:

四位老师的讲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让我感到惭愧。回想过去,自己对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了什么?除了备课、上课外什么也没有做。不学习不行了,不专研教材与深入挖掘教材不行了,不想办法提高自己不行了,那将要被淘汰。因此,我为将来作出以下打算。

1、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努力吸收知识的营养,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和同事交流,多请教他人,吸收他人的经验。

3、多作教育“行动研究”,不放过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

4、培养自己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情绪,做生活的有心人。

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而且逐步成为工科类专业的跨学科选修课。面对这一变革,同时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要对课程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建设[1]。具体说,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课程建设刚起步,必须要解决课程的发展问题。

2)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先进性的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技术教学实验室,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4)将科研成果引入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利用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验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所从事的惯性传感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经费的资助,自行设计制作传感器,研制开发实验设备,设计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将北京市教委项目“旋转载体用陀螺研究”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够开设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

5)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根据本课程理论广度、深度以及适用面大等特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理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精选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扩展眼界、引发兴趣。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把《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内容整合起来,教学内容以“传感原理”为基础,体系结构以信号分析处理为线索,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

1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分以下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2]。

1.2 教学基础

在教学上,主讲《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结合《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学,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4届,有关传感器方面的题目有水深传感器设计,陀螺电路设计,高冲击加速度计设计,水平仪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平姿态传感器,硅微机械陀螺仪等。

2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课教学设计

学时和内容安排,课程总学时64,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实验8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分三大模块:传感器技术基础、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新型传感器。各模块包含章节及学时分配如下:

(1)传感器技术基础4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传感器的特性指标和标定方法(8学时)。

(2)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2学时,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电容式传感器(3学时)、磁电式传感器(2学时)、压电式传感器(3学时)、热电式传感器(2学时)、光电式传感器(3学时)、光纤传感器(3学时)。

(3)现代新型传感器16学时,主要包括化学传感器(3学时)、生物传感器(3学时)、传感器检测技术(2学时)、传感器新技术(4学时)。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传感器原理、特性的研究,传感器的标定,相关调理电路的认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型设计型实验三大模块。

2.1.2 实践教学设计

(1)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教学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实验的比例。

(2)打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限,将课堂向实验室延伸,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3)不断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将课程教学与课外研学、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多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主要观点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我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是: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到教学案例中,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贯彻始终。

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实施了以下方案:

1)多采用案例教学,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案例。

2)探索基于资源建设的大班研讨课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的“课堂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3)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建设用于大班研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学生课外学习、师生交流、延伸和补充课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网站等。

4)积极改革考核方法,由传统的笔试为主向笔试+实验+研讨(论文)的形式转变,提高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过程考核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鼓励形成研究性教学氛围。

2.3 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重点在于:

1)对传感器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从机理上获得理解,避免落入简单的公式推导,使之成为无源之水。

2)理解常用传感器转换电路的原理和特点。

3)在理解传感机理的基础上掌握传感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学会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会选、会用,掌握传感器选用设计的一般原则。

4)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和标定方法。

本课程难点在于:

1)涉及的基础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本专业的前序课程,给学生深入理解传感机理带来困难;

2)目前绝大部分教材及参考书中对同一被测量的多种传感方法缺乏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涉及的往往只有正确使用的例子,而没有多种方案的比较或传感器使用不当的例子,导致学生学难以致用。

为解决以上矛盾,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体会,进行教材建设,编写适应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有效处理理论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2)改革教学方法,对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涉及到的基础理论进行跳跃式强化;

3)教师根据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扩充实例,分析讲解;

4)通过讨论课及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的机会;

5)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补充欠缺的知识,积累工程应用经验。

2.4 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1)开发4个综合设计性试验;

(2)完善多媒体课件,扩充和完善习题库和试题库;

(3)将科研内容融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中,例如加速度计系列项目的开发;

(4)努力向精品课程建设迈进;

(5)开发课程设计项目3个。

3 结束语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电子信息类的许多学科,如模电、数电、信号处理、电路、单片机、物理等。这几年,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面一直在改进。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的介绍,意在和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本人从事的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更好,通过撰写本文,也使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沿着这条思路进行下去。

摘要:《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已经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得到明显提升,并进一步将本课程建设成我专业示范性课程。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伯年,俞朴.传感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三

贵阳37中 杨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化学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因其既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又有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

首先,我们在化学听课、说课上使用了多媒体,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清晰、正确的化学实验,而且通过创设科学学习的情境,通过精美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化学学习环境中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其次,多媒体在教师导课时可通过投影播放一段与主题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所了解,且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海水资源的利用这单元时,我们先播放一段关于海水净化的原理及经过、结果的录像,并且介绍海中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使学生对海洋知识产生了强烈兴趣。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功能,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向学生诠释其中的奥妙,展现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模拟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演示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日益凸现。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多媒体使用技术不足,能力不够,需要提高操作技术。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关系紧密。它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不是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简单的鼠标操作,而是先从思想认识、操作技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具创造性与实用价值。而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没有处理一些小故障的能力,从而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制性,甚至中断。这当然达不到整合,相反,老师被多媒体所驾驭。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思想认识上先得以提高,然后在多媒体操作技术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2、存在的认识误区。

使用多媒体的确可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画图、板书等程序,且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进度过快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对恰当使用多媒体认识不足,只图减轻工作量,认为反正我已讲过了,也给你展示过了,而根本没注意学生的反应或接受效果。而且过于依赖多媒体,造成了滥用,未能体现因“材”制宜,灵活处理。

3、角色把握不当,人“机”位置倒置。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而非课堂的组织者,处处被多媒体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性,从而使得人“机”本末倒置。

4、课件制作多、乱、杂

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是纷繁复杂中,结果使课堂变成“电影院”,教师变成“放映员”,学生变成“观赏者”,既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未体现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失去了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

4.信息技术工作小结 篇四

没工作之前,一直在幻想工作后的幸福生活,工资、老师的称呼,自我的极大满足。哪知道工作后才又想回到学生的时代。学生的时候,可以想做就做,不想做可以推脱有事没空,别人不会说啥,当了老师,更多的时候要从责任的角度去做事情,而不仅仅是做事情本身。学生的时候经常想老师怎么这样,我当了老师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当了老师才发现,我也和他们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做的好,年轻,没有经验,不会管理。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师傅金老师的指点下,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各位同仁以及学校、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现将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总结《信息技术工作小结》。平时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教学教育经验。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六认真”工作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综信教学工作定下目标。接手的这届学生,指法的运用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指法教学,现在,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指法。

计算机维护是我的特长,在认真上好综信课的同时,和师傅一起全面负责学校计算机维护工作,保证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及机房计算机正常使用。还辅助其他教师做好课件。

为人师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许多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听了一些老教师的课,参阅了他们的教学笔记之后,更是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和默默奉献而感慨颇深。差距还很大,前面的路还长,以后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要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让我深感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

5.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小结 篇五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 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防建设和军事领域,计算机网络时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存在的安全隐患,促使人们采取各种方案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下面介绍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解决方案。

1、物理隔离网络

所谓“物理隔离”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公共网。实现物理隔离的方法有:

(1)一人双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给需要的人员配备2台电脑, 1台接入互联网, 1台只接入内部网。

(2)网络安全隔离卡:在电脑上加装1块网络安全隔离卡,并再配备1块硬盘,随时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在内外网之间进行切换。

(3)隔离计算机:例如:国内首创的神郁3000隔离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在网络之间实时在线、自由地切换,无需重新启动计算机。

2、防火墙

目前,常见的防火墙主要有三类:

(1)分组过滤型防火墙:数据分组过滤或包过滤,包过滤原理和技术可以认为是各种网络防火墙的基础构件。

(2)应用代理型防火墙:应用代理型防火墙是内部网与外部网的隔离点,起着监视和隔绝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

(3)复合型防火墙:复合型防火墙将数据包过滤和代理服务结合在一起使用。

目前出现的新技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监视技术、安全操作系统、自适应代理技术、实时侵入检测系统等。混合使用数据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和其他一些新技术是未来防火墙的趋势。

3、抗攻击网关

抗攻击网关可以避免拒绝服务攻击(DoS)和连接耗尽攻击等网络攻击带来的问题,用户只需将抗攻击网关架设在路由器之前就可以使用,通过独立的监控系统就可以实时监控和报警,并可以给出安全事件报告。目前,抗攻击网关的类型主要有入侵检测、指纹识别、免疫型等。入侵检测和指纹识别需要大量消耗CPU和内存才能计算识别出攻击,然后,给出过滤规则,这种机制本身就容易遭受拒绝服务攻击,因此,免疫型抗攻击网关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中网宙斯盾抗攻击网关为例,它本身对攻击是免疫的,不需要大量计算,将数据包直接转发过去,但不能产生攻击。

4、防病毒网关

防病毒网关放置在内部网络和互联网连接处。当在内部网络内发现病毒时,可能已经感染了很多计算机,防病毒网关可以将大部分病毒隔离在外部,同时具有

网络信息安全

反垃圾邮件和反间谍软件的能力。当出现新的病毒时,管理员只要将防病毒网关升级就可以抵御新病毒的攻击。目前,代表性的产品有亿邮防病毒网关、中网电子邮件防病毒网关、北信源防毒网关等。

5、认证

目前,常用的身份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RAD IUS的鉴别、授权和管理(AAA)系统。RAD IUS(remote authentica2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是网络远程接入设备的客户和包含用户认证与配置信息的服务器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客户或服务器模式。它包含有关用户的专门简档,如,用户名、接入口令、接入权限等。这是保持远程接入网络的集中认证、授权、记费和审查的得到接受的标准。华为、思科等厂商都有使用RAD IUS技术的产品。

6、虚拟专用网

随着商务的发展,办公形式的改变, 分支机构之间的通信有很大需求,如果使用公用的互联网络来进行通信,而不是架设专用线路,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使用成本。VPN(virtual p 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VPN建立一条通过公众网络的逻辑上的专用连接,使得用户在异地访问内部网络时,能够和在本地访问一样的资源,同时,不用担心泄密的问题。采用IPSec协议的产品是市场的主流和标准, 有相当多的厂商都推出了相应产品。

7、入侵检测和集中网管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是一种增强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能检测出系统中违背系统安全性规则或者威胁到系统安全的活动。目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产品很多,仅国内的就有东软、海信、联想等十几种;集中网管主要体现在对网管的集中上,网管集中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存放网管系统的物理平面集中和通过综合集中网管实现对不同厂商网管系统的集中管控。大唐、朗讯、华勤等厂商各自有不同的集中网管产品上市。

8、数据加密技术

(1)数据加密技术的含义

所谓数据加密技术就是使用数字方法来重新组织数据,使得除了合法受者外,任何其他人想要恢复原先的“消息”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方式有线路加密和端对端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线路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是对保密信息通过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后者则指信息由发送者端通过专用的加密软件,采用某种加密技术对所发送文件进行加密,把明文(也即原文)加密成密文(加密后的文件,这些文件 内容 是一些看不懂的代码),然后进入 TCP/IP 数据包封装穿过互联网,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由收件人运用相应的密钥进行解密,使密文恢复成为可读数据明文。

(2)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同时运用一个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非对称加密技术就是加密和解密所用的密钥不一样,它有一对密钥,分别称为“公钥”和“私钥”,这两个密钥必须配对使用,也就是说用公钥加密的文件必须用相应人的私钥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3)数据加密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网络传输中,加密技术是一种效率高而又灵活的安全手段,值得在企业网络中加以推广。目前,加密算法有多种,大多源于美国,但是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法的限制。现在金融系统和商界普遍使用的算法是美国的数据加密标准

网络信息安全

DES。近几年来我国对加密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密码强度 分析 和实用化研究上。

9、访问控制

(1)身份验证

身份验证是一致性验证的一种,验证是建立一致性证明的一种手段。身份验证主要包括验证依据、验证系统和安全要求。身份验证技术是在计算机中最早应用的安全技术,现在也仍在广泛应用,它是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2)存取控制

存取控制规定何种主体对何种客体具有何种操作权力。存取控制是网络安全 理论 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人员限制、数据标识、权限控制、类型控制和风险分析。存取控制也是最早采用的安全技术之一,它一般与身份验证技术一起使用,赋予不同身份的用户以不同的操作权限,以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分级管理。

通过学习关于网络安全的知识,我认识到了网络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和一些基本防范黑客和病毒攻击的基本方法策略。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电脑的人们,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提高安全意识。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及文件,不要随便运行不太了解的人给你的程序;尽量避免从 Internet 下载不知名的软件、游戏程序;密码设置尽可能使用字母数字混排,单纯的 英文 或者数字很容易穷举;及时下载安装系统补丁程序;不随便运行黑客程序,不少这类程序运行时会发出你的个人信息。

2、使用防毒、防黑等防火墙软件。防火墙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 / 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档外部网络的侵入。

3、设置代理服务器,隐藏自己的 IP 地址。保护自己的 IP 地址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即便你的机器上被安装了木马程序,若没有你的 IP 地址,攻击者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保护 IP 地址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置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能起到外部网络申请访问内部网络的中间转接作用,其功能类似于一个数据转发器,它主要控制哪些用户能访问哪些服务类型。当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申请某种网络服务时,代理服务器接受申请,然后它根据其服务类型、服务内容、被服务的对象、服务者申请的时间、申请者的域名范围等来决定是否接受此项服务,如果接受,它就向内部网络转发这项请求。

4、将防毒、防黑当成日常例性工作。定时更新防毒组件,将防毒软件保持在常驻状态,以彻底防毒。

5、提高警惕。由于黑客经常会针对特定的日期发动攻击,计算机用户在此期间应特别提高警戒。

6、备份资料。对于重要的个人资料做好严密的保护,并养成资料备份的习惯。

6.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六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7.四年级下期信息技术质量小结 篇七

晏祥兰

四年级小学信息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息素养以及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一、基本情况:

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自觉,参与练习积极。

二、主要做法:严格要求平时的纪律,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好,学生学习较自觉。

2.在学习新软件、新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软件、知识作对比,以利于学生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分析并掌握知识,为学生今后独立学习软件的使用奠定真正的基础。

3.练习时,大胆放手,学习自由操作,教师在及时纠正不足。

三、知识能力情况:

1.学生对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技能操作熟练。

2.对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有所提高;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掌握的比较好.3.打字速度慢、拼音不熟,有的甚至还出现一个指头在打字,指法不熟。

四、存在问题:

1、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加强课内外的融合。教师不要局限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去用,使学生的个性能真正得以发展。

8.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八

本学期,根据我校初中年级开展综合素质研究实验课题方案的安排,本人承担初一年级电脑兴趣小组的组织与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工作与摸索,下面就小组活动情况、教学组织措施、经验与提高措施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本兴趣小组活动情况

根据学生自愿报名与年级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到目前为止,因受学校文艺会演,运动会,冬季三项,打扫除,各类阶段性检测等各类比赛活动以及各类国假的影响,本兴趣小组共开展了12次教学活动。

二、本兴趣小组的组织与教学进展情况

计算机应用分支十分广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本兴趣小组在本学期主要学习了文字的录入、编辑;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对象的插入;对象属性、动画效果和超链接的设置,熟练掌握利用

POWERPOINT2003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并进行作品的发布与评价。

三、经验总结

1、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内在驱动力。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本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因特网的强大威力,我们使用的教程、学习的案例以及问题解答全部来源于因特网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具体教学,学生们也掌握了通过因特网查找所需信息的技巧并已习惯于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但是,因特网上的信息纷杂无序,加上七年级学生好玩并且自我控制力较差,这也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并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实践,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任务或发现某项事实时,必然能够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并增添一份喜悦之情,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3、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但是,个性化教育实践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学生的自制力问题,七年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总有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借机会上网聊QQ甚至玩游戏,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其二,学生视野不开阔,这主要表现在不善于从大量素材中选择合用的素材,制作手法不够大气,配色所需的美术功底也欠缺。

因此,对于今后的兴趣活动,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兴趣活动质量:

1、加强管理。通过从技术上和管理制度上约束学生的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行为,对不服从管教并且屡教不改的成员进行惩罚直至劝退,适当地缩小学员规模。

2、开展优秀作品欣赏活动,通过开展网上收集的优秀作品欣赏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并提高见识。

3、与美术老师配合工作。在适当的时候请美术教师讲授有关色彩搭配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觉,提高美术功底。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调动。

5、授课的内容还需进一步的精选。

6、学生的训练的时间不足。

五、下阶段工作设想

9.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九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10.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小结2018 篇十

本学期,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学校各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成员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通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一、加强政治学习,促进科组建设

全体成员认真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各项工作,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科组成员的师德修养,切实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工作,加强学科组会议和备课组活动,增强科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开展各项工作的方法措施,为科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加强教学常规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组织学科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课改要求,进一步明确课程任务,确立教学应以使学生具备一定信息能力,养成良好信息素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指导纲要》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把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到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学科的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中。

2、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认真研究我校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的情况,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变化大、经验少、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认真探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组织管理方法、设备合理使用方法,充分发掘我校现有教学设备资源,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使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科组成员认真备课、上课,同时,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管理困难的具体情况,认真讨论研究课堂管理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科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从而增强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水平

1、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新课标》的学习,认真探讨切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探索及运用工作。

2、本学期,信息技术组完成了“一人一课”的任务。全组的同志积极参与,采取自评与互查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3、加强高二年级学生的“省信息技术会考”的复习准备工作。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培训、维护工作

1、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高本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我们信息组认真对我校中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很高,也学到不少知识,能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2、积极维护学校校园网络,认真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保证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信息技术教研组

1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十一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过后的快乐,也有耕耘过后的收获,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遗憾,总体来说,不管是教学还是教研组和其他方面,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单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学期来,我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创新,努力进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五年级6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担任我校综合教研组长和校信息员的职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学期我力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搜索教学资料进行学习,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教学进度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接受层次的不同,适当放慢进度,在其接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有效教学,因材施教,以教材为基础,同时不断拓展知识面,寻求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学期我指导的两位学生的电脑制作作品也荣获了“合肥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一等奖。

同时,为了准备安徽省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暨基本功大赛,我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从理论上充实自己;常常隐匿于机房,钻研教学软件和练习基本功;经常奔波于其他学校听课,磨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水平。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四天不分昼夜的比赛,最终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在这里也要感谢学校的支持和许多同事的帮助。

三、教研组的工作

本学期我有幸担任我校综合教研组长一职,综合学科比较特殊,学科较多,有的学科甚至只有一名教师,因此,教研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到限制。怎样使我们综合组的教研真正有效地开展,又能体现综合学科教研的特色?怎样让我们综合组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怎样量身定做我们的综合组计划?……作为没有任何教研组长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有太多的疑虑和担心了。而最终“综合组学科教研周”活动的成功开展,一次次的综合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获奖,丰富而多彩的综合组师生活动等等。

我们用实力证明了我们团队的力量,最终获得了“优秀教研组”的殊荣。许多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而我只能说我是用学习和服务的心态去努力做好我该做的,如果说是我的教研组计划制定的好,或者说作为综合组长,我组织开展的教研组活动有效,又或是说我从一开始就注意收集我们组的各项文字和图片等资料,向着“优秀教研组”的目标而去。那么我想说如果没有综合组每一位教师的支持,那么再完美的教研组计划、再精彩的活动策划可能都只是纸上谈兵和空中阁楼了。因此“优秀

教研组”的荣誉称号,有我们组每一位教师的功劳,同时也有校领导的支持和语、数兄弟教研组的帮助。感谢你们!

四、学校信息员工作

本学期我担任了我校信息员一职,我的工作是负责校园网站的更新,同时负责将我校园网新闻向蜀山教育信息网发送。在这要说明一点,基本上只要是上了我们校园网的新闻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蜀山教育网,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说有我上传到蜀山教育信息网后台的新闻都能被审核,所以当有的老师撰写的新闻没有出现在蜀山教育信息网上的时候,请谅解。本学期我校上传到蜀山教育信息网的许多新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新闻数量相比一些兄弟学校还是稍微少了一点。因此希望下学期大家能积极撰稿,支持我的工作,同时也是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

五、其他工作

在机房管理方面,我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开关机,让其养成良好习惯。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管理好机房的每台机子,并时不时对机房卫生进行全面打扫。另外,我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例如我参加了“蜀山区教职工卡拉OK大赛”、“蜀山区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我校六一活动,我执教了区内的一节公开课和一节录像课。这些活动,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仅仅是参与,但是我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本学期做到了全勤,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12.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十二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 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 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 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 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 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 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 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 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课程改革, 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 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 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 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 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 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过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 资源全球化, 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 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 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 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 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 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 这是以科拉克 (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 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 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3]。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经过教师的践行。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育信息化浪潮中, 加强学习,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走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 到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历经10余年, 经历了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 , 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 利用电子学档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等, 可以说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不得不承认, 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 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的敏感度低, 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手中的媒体仅仅是知识展示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讲授与演示, 少见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人灌”变成了“电灌”, 不少教师被戏称为“拉洋片儿的”, 技术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过度使用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低下, 很多设备被闲置的现象也绝不是个例。以上种种, 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不少学校信息化环境不健全, 甚至缺乏信息化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 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三是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环境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 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 必须从信息化视野的框架下关注教师教育。2002年, 教育部下达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 在此过程中了解技术的优势, 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体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 以及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 了解信息技术在弥合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技术的挑战, 并主动将其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二是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 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四是能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呈现, 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五是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六是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应用于自己的终身学习。七是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等[4]。

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来看, 信息素养指的不仅仅是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素养, 技术素养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信息素养更强调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态度,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表达、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色彩。在信息时代, 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 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四、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 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方面。能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并富有成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包括对于技术技能与技巧的精通, 还包括了正确地、安全地、负责任地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人参加、参与现代社会的基础。因此, 教育信息化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化来逐步实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但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 信息技术课开设状况不容乐观,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课时不能保证, 教学质量偏低;同时, 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 如不加以扭转, 长此以往, 学生信息素养、乃至全民信息素养偏低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 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更要让他们体验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认识它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意义, 认识到它对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即将来临, 此刻我们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我们要认清形势, 加快步伐, 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 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 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8)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3]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7) .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十三

我党建课题研究小组由13所学校<学区>组成,过去的一年,在区教育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加之各成员校<学区>认真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深化党建课题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特小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工作。

信息工作不仅是一个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学校政治稳定的有效条件,也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

信息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加强宣传和信息工作,有利于扩大学校在区内外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学校对外展示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及时的信息报道又是学校领导判断事态、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一所学校,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把“教育信息工作”作为支部的发展目标进行研究,作为兴校的一个重要举措进行实施。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信息工作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推动学术信息工作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理念相适应,与社会信息化大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工作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各校党支部,课题研究小组始终地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摆在首位,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区教育党工委2005年宣传工作意见,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关文件等。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讨论,增强了对党建科研的认识,明确了搞好《教育信息工作》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认真实验,争创特色

各校党支部做到班子统帅、制度保障、活动求实、争创特色。

1、各校在年初时重新调整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2、各校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使其更结合实际,更有研究价值。

3、各校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学校的氛围,又体现奖惩、竞争的机制。

4、各校课题研究做到了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专题。如复盛实验学校对“教育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教育信息如何为先进性教育活动服务”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收到了显著效果。

5、各校利用教育信息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服好了务。及时向上级汇报了活动动态,得到了上级指导,通过教育网起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作用。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从复盛教育简报得知,复盛实验学校12名入党积极分子全部自始至终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区领导称之为全区唯一,值得推广。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党建课题研究,我们深刻的认识但:信息是沟通和理解的基础、决策和领导的前提、创新和开拓的关键环节,十分重要。学校的发展一靠人才,二靠资金,第三,很重要的一点要靠信息,因为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信息不仅是向上级部门全面反映情况、获得支持的重要渠道,也是校内各部门加强交流和沟通、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桥梁,更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主要依据。

课题组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在整合中逐步发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教育信息化方向,又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道路。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找准信息工作与领导决策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围绕领导决策需要,贴近领导工作思路,突出领导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和反馈信息情况,为领导掌握动态、指导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为学校工作服务。充分运用信息传递迅速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将上级的工作部署、安排意见及重要决策及时传达,并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反馈,实现了工作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工作的协调运转。三是为指导教师工作服务。通过向下编发信息、简报,传达工作部署,明确工作重点,指导基层工作,指导和推进了工作。

在区教育党工委的领导下,各校党支部重视下,加之全体党员、教师共同努力,教育信息工作成绩明显。复盛实验学校、五宝小学、鲤鱼池小学均获区教育信息工作二等奖。复盛实验学校全年共办简报52期,登载159篇,其中在区教委《教育简报》上发表11篇,市《重庆教育》上发表3篇,全国《中学物理》上发表1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校间发展不平衡,认识还不十分到位,对教育信息工作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态度,在研究深、广度上还要下功夫。

四、深刻的体会

复盛实验学校在认真实施党建课题《教育信息工作》研究,得到了三点体会,促进了课题研究。

1、上级领导关爱是保证。学校支部实施“教育信息工作”这个课题受到了区委、区人大、区府、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党工委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画龙点睛,指导办教育简报,激发了干劲和决心,并多次受到区委张书记、王区长、廖部长、区人大徐主任、教委陈书记等的高度赞扬。2004年、2005年均获区教育信息工作二等奖。

2、学校党政重视是关键。学校党支部、行政把“教育信息工作”这一课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五有”,即:有班子、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效果。党政一把手积极撰写教育信息稿子外,还亲自培训信息员,亲自修改教育信息稿件,起到了身体力行、率先率先垂范的作用,从而激发了教职工的热情。

3、教师努力是根本。全体教师高举“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旗帜,深知“教育信息工作”是党支部的党建课题,千方百计谋党建课题、齐心协力施党建课题,为学校发展无私奉献。

党建课题“教育信息工作”

研究小组

14.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支教小结 篇十四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小学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的支教经历,总结如下:

一、融入其中,品味平凡促自省。

我所支教的中心小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使人难以懈怠,特别是这一批长期扎根农村小学的教师的精神令人佩服。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位,同城区教师相比,这里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人力有限,无法实现城区教师任课专职化。高负荷、满载的工作量,使每位教师身兼数职。常常是才迈出语文课堂,又走进音乐课堂,转身又在美术、体育课上出现。连老师生病都只能等到学生放学后才能去看。高度的责任心,使不少教师在校吃完午饭就走进教室辅导后进生。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老教师拿汗水拼质量的劲头,是城区青年教师难以想象的。正是在他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中,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受到了崇高,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涵咏,使灵魂得以荡涤。

二、沉心静气,磨砺自我促成长。

虽说已有十年教龄的我,也曾有过一些教学成果,并有着四年的后勤工作经历,但我在中心小学从不炫耀这些,也不把这次支教当作身心放长假。在支教中,我摒弃浮躁,沉心静气地为自己定位:服务学校、充实自我、认真从教、教好学生。

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担任信息科教学任务。来到孩子中间,我从孩子的身上体会到他们的纯真和朴实,也看到孩子更需要好的教育。我感到了学校对我这个志愿者的重视和信任,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同学们喜欢我,我也深深的爱着他们,所以为了我的学生,为了他们的信任,我决定凭着我的热情,用我最大的努力投身到日常的支教工作中。

作为青年人,我发挥自己在电脑使用方面的特长。帮助学校教师进行网上收文、传文。为教师进行一些word文档编排、网上查找下载备课资料等工作,实现电子备课,并为学校打印材料。

三、不断学习,做心灵的充盈者。

课余时间我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多读书,丰富文化底蕴,让我的课堂有

书卷气,有翰墨香。

我就像一块干海绵,抓紧一切可利用的课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重新拜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浏览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窦桂梅的《创造生命的课堂》、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给我一个班就满足了》、程然的《莲花次第开放》、崔利.吉姆斯的《朗读手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金正昆的《生活中的礼仪》、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和《泰戈尔散文诗选》等17本书。每周定期上“教育在线”上饱享精神大餐,在读帖、跟帖中接触名师,在优秀教师的博客中,不断撷取智慧的火花。

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广泛地涉猎,使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心灵更加充盈,不知不觉两学期摘抄的学习笔记已有不少。我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也待做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15.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 篇十五

一、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指导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特别是90后的学生,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 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 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 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 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 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 我想对您说……》等作文, 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 可在《烛花里的妈妈》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懂你》的视频,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写作欲望被激发, 情景之中进入角色,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当然, 要写出好作文, 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作文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 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 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到园地, 不必经过老师的审定、筛选、淘汰, 可以直接上传, 与同学、朋友、老师、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以把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这些积极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再写上一两句评语, 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涨都难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保持。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因此,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让大自然陶冶他们的心灵, 进而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让学生贴近生活并把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但同时又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 变“不能”为“可能”。如用视频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 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数据服, 通过数据服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一下海浪的撞击和海水的温度。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 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4. 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机的。

在作文指导中, 如果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那么,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多媒体设计的情境, 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 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 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等。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 想象也使作文丰富,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是“教师批改”, 即教师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辞辛苦地在每一篇习作上写上评语,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 再发给学生;但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早已失去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学生互评、自评”, 即首先向学生出示作文评分标准, 并联系题目略作解释。然后教师朗读或印发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为例文, 按照评分标准分项评分并作解释, 再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 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语。接着把每组收上来的作文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评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学生批改作文提供示范, 使他们掌握评改标准和方法。

传统的作文修改方法是:因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 故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或是修改后重抄一遍。但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 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 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教师朗读或印发范文, 然后指出范文在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值得借鉴之处, 也指出文章的缺陷, 并作升格指导。

但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这些例文评改与学生实际评改脱节, 既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佳, 导致作文评改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以往的作文评改, 教师的活动居多, 学生的参与太少,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欠缺。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实物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使学生“眼见为实, 动手为真”。可取得作文批改、修改、评讲“三合一”的功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自然是改出来的, 多媒体写作课的优势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从批改到修改、评讲的全过程。在交流评议中,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以接受别人提议, 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 可以取长补短。

有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三篇作文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 , 让多名学生用不同修改符号或不同颜色笔迹逐一进行修改, 直观地指出哪些用语不当, 哪些句子不合语法, 谋篇布局上的适当与否等。师生共同交流每一篇习作的选材、结构、议论、抒情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以及存在不足,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同时把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 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然后, 教师又展示了几篇习作,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再相互评价, 在讨论中提高, 在评价中进步。这节课,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又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改作文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作文单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法, 扩大了参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变单纯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感情交流为多向的交流, 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时, 这种方法统一了作文评改的标准, 加快了评改的速度, 缩短了评改的时间, 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如果评改效果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很快提高。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是大有可为的。它以富有成效、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等鲜明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纸的教学方式, 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信息技术将在作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通知下一篇:关于炒鸡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