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共10篇)(共10篇)
1.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一
文章标题:城市供水服务承诺
城市供水服务承诺
一、严格执行《国家生活用水卫生标准》,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出厂水质合格率达到99。对用户
反映的水质问题,接到投诉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予以调查、处理。
二、管网末端服务压力不低于0.12兆帕,压力合格率不低于97;计划停水于24小时前通过《济南日报
》、《齐鲁晚报》或书面、电话等形式通知用户。
三、抄表收费做到按时准确,按备款通知时间上门收费,送水费单据到户,用户对用水计量、收费、故
障水表等业务提出查询,2日内予以答复。对于连续两个月拖欠水费的用水户,应提前24小时下达停水通知。
四、管网维修(贸易结算水表前公共供水的管线、井盖及消防栓等设施)及时,接到报警或投诉,抢修
人员应30分钟内到达现场,正常情况下小修不超过12小时,大修不超过24小时;管道维修施工现场设置红灯、路挡等安全标志,文明施工。
五、小白热线服务中心24小时有人值守;工作人员对用户来电,铃响三次内接听,先致“您好”,然后
自报工号,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咨询服务要耐心细致,热情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用水申请,应在15个工作
日办理完毕(用户原因除外);装表通水应在3个工作日办理完毕;用户来信一周内办结回复。
六、未按规定抄表收费,举报经查属实,一次性赔偿用户50元;管道抢修未在规定时间内(不具备作业
条件等客观原因除外)修复,举报经查属实,奖励第一名举报者100元。
《城市供水服务承诺》来源于,欢迎阅读城市供水服务承诺。
2.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二
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得到测量满意程度的一种指数概念。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测评标准为CSI(用户满意度指数)。对于公共服务,其“顾客”系社会公众。
满意度评价指标是满意度调查的载体,其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满意度测评的准确性。一般而言,某种服务质量的特征可概括为回应型、可靠性、获取途径和设施、沟通、费用5个方面[1]。具体到城市供水行业,其评价指标一方面应可以较为准确地表现影响供水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好坏的各类因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城市居民可以考察,易于判断的。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评价效果的无谓叠加;另一方面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性,来确保问卷的效度。在前期访谈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满意度指标的一般特征和供水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以供水企业绩效评测的一般指标和用户满意度评测的一般指标为基础,整理筛选出可控性较强、可测性较好、用户易于理解且用户关心的4类共15个指标,建立城市供水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一级指标为总体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为供水服务不同方面的满意度指标,三级指标则是每项具体服务的满意度指标。
三级指标中,水质方面,浑浊度P11反映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处理完整度,气味P12反映供水水源的水质,也反映供水处理过程的规范性,腐蚀度P13则反映供水的pH值及锈蚀度;水量方面,从断水几率P21和断水时长P22两个方面来反映城市供水的保障度和连续性;水压方面,从用水高峰期水压P31和水压不稳几率P32来考量城市供水管网及相关设施设计合理性和运行可靠性;水价方面,水价合理度P41和水价承受度P42两个指标分别反映居民对水价的期望和承受能力,缴费便利度P43和水费单清晰度P44则从侧面反映居民对水价的满意度;服务方面,从服务人员仪态和态度P51和及时响应与维护能力P52两个方面来反映供水服务中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能力,公共供水设备满意度P53则反映公共场所中供水服务全面性。
2 满意度指数权重分配
满意度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不同,需确定每个指标在其上级指标及在一级指标中的权重系数,便于得出客观科学的总体满意度评测结果。分析和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常见方法为层次分析法。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每次只需专家对2个指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提高了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把握程度,减小了专家评判的困难[2]。首先构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方法如表2所示。
注:αi,j为2,4,6,8时,表示介于两相邻重要程度之间;以上各数的倒数表示两指标反过来比较。
根据表2和行业内多位专家评判确定各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转化为最优传递矩阵[3]。求出各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对其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
随机一致性指标
一般而言CR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应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调整。
各指标的权重与其所在矩阵的特征向量有密切关系,在做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后,权重可表示为该指标对应在特征向量中的值占各特征向量值之和的比重。设定二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C1,C2,C3,C4,C5],各三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P11,P12,P13],…[P51,P52,P53,P54],则浑浊度的综合权重U1=C1P11;气味的综合权重U2=C1P12;水表准确度的综合权重U15=C5P54。
3 问卷检验
问卷是调查法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适应性[1]。在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各满意度指标应当是易于公众理解并作出判断的;同时根据对每个指标满意的程度,应当使问卷的结果便于定量分析。为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对问卷进行信度测试和效度测试。
信度分析通常由信度系数α表达,本次调查采用柯能毕曲α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式中:α为信度系数;k为问卷题目总数;σ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效度分析最理想的方法是利用因子分析测量问卷总体的结构效度。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用于评价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有累计贡献率、共同度和因子荷载等。采用结构效度进行测量,一般认为因子荷载系数应当不低于最低临界值指标0.6。
4 算例分析
该研究以南京市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结果对南京市城市供水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作为城市供水服务满意度模型的一次模拟。按照该次满意度调查的要求,调查对象范围为南京市城区居民,总体规模在500万人以上。由于总体规模过于庞大,为便于计算并保证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南京市各市辖区的常住人口规模按比例抽取样本,共随机选取了100名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抽样样本分布见表4。在综合考虑经费、人力和时间限制,以及尽可能提高样本容量的前提下,最小样本容量应该在200~250之间[4]。因此随机抽取的100个样本的调查结果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按照表1中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前期访谈和多名专家意见,构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A,C1,C2,C3,C4,C5,分别表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和水质、水量、水压、水价、服务下各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并将各判断矩阵转化为最优传递矩阵。对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5。通过表5可以看出,各矩阵的CR均远小于0.1,满足一致性的要求。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C1=0.232,C2=0.122,C3=0.122,C4=0.351,C5=0.173。南京市城市供水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如表6所示。
该次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问卷说明及指导语、个人基本资料和问卷正文。问卷说明及指导语主要是便于公众填表的指导性文字说明;个人基本资料主要是关于个人信息的一些选项,作为抽样调查代表性的衡量指标,同时也是数据交叉分析的依据;问卷正文是包含三级满意度指标的封闭式选择题。该研究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法,将每个评价指标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级标准,作为包含每个指标问题的选项。
该次问卷的k=15,统计计算得到各题得分的方差,最终代入式(1)得到信度系数α=0.864 7。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9以上,表示量表的信度很好;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以下,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抛弃。该次调查问卷的信度满足要求。
为分析该次问卷总体的结构效度,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的因子荷载系数均高于临界值0.6,该次问卷的效度满足要求。因子荷载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的样本分布特征见表8。将每个封闭性题目的选项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得分分别设为100,75,50,25,0。经统计分析,各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如表9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水质、水量、水压的满意度较高,对服务的满意度一般,而对水价方面的满意度较低。水质方面,3个指标得分都在80~85分之间,3个指标得分标准差均在4.5分左右浮动。水量方面,断水几率得86.00分,标准差3.9分;断水时长得分超过了90分,标准差则为5.0分。水压方面得分则不太一致。用水高峰期水压一项的得分超过了90分,而水压不稳定几率一项得分只有74.00分,2项指标得分的标准差均适中,在4~5分之间。水价方面,各项得分都明显较低,而水价合理度和水价承受度2个主要指标更是偏低,在50分左右。另外2个指标得分也均未超过70分。各指标得分的标准差均在4.5~5.0分之间。服务方面,各指标得分有高有低。服务人员态度和仪态、及时响应和维护能力2项得分在70~75分之间,说明顾客的满意度一般;而公共供水设施满意度得分只有65.50分,水表准确度的得分则接近90分。
表10是对调查对象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城市供水服务总体满意度交叉分析的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万~10.0万元的居民对城市供水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居民对城市供水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随着收入的增加,调查对象对城市供水服务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但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居民对城市供水服务的满意度低于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万~10.0万元的居民。总体来看,各收入阶层的满意度得分差距均在5分以内,说明各收入阶层对城市供水的总体感官差异并不显著。然而由于受样本数量的限制,该次调查分析的结果没有较好的代表性。
5 结论与建议
南京市供水服务满意度调查的实践表明,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城市供水服务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模型体系适用于各城市供水部门了解客户需求、获取公众感官从而提升服务质量的情形。通过对南京市的实例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水价较不满意,反映出市民普遍认为水价偏高。同时在服务人员仪态和态度、设备维护及公共供水设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模型运用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 城市供水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在注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对供水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b. 满意度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全面性,要考虑到顾客(公众)对该项服务的全部需求;同时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保证每2个同级指标之间没有重叠的情况。
c. 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主观性,可通过前期试调查的方式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5]。
d. 问卷设计时要注重易读性和明确性,尽可能减少由于问卷设计而出现的误差;问卷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问卷检验,只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才能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
e. 要得到代表性较高、可反映总体情况的调查数据,必须调查足够的样本数。当总体数目过于庞大,不便于一次抽样时,可结合多阶段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多种方法选取样本。
f. 供水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这样决策者才能获得连续的顾客需求和期望的变化,及时发现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建立动态的供水服务满意度调查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供水服务的实例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满意度指数,进行交叉分析,对满意度调查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为今后供水服务满意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水服务,满意度,满意度指数,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佃利,宋学增.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实证研究:以济南市市政公用行业的调查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6):73-77.
[2]李学平.用层次分析法求指标权重的标度方法的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25-27.
[3]李绍勤,王大伟.基于最优传递矩阵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应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3):193-196.
[4]张宇旋.国家顾客满意度调查抽样方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三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心城及新城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 17733.1 地名标牌 城乡
YZ/T 0129 邮政普遍服务
YZ/T 0067 信筒
DB11/T 190 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DB11/T 493.1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DB11/T 650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
DB11/1116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设置于城市道路路侧带范围内直接服务于行人的设施。包括护围栏设施(含人行道护栏、公交站安全护栏、绿化设施带护栏等)、废物箱、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含街牌、步行者导向牌、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桥指引牌等)、公交车站设施(含站牌和候车亭)、邮政设施(含邮筒<箱>和邮政报刊亭)、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存车设施(含自行车存车架、自行车存车围栏和公共自行车设施)、座椅、活动式公共厕所。
3.2 路侧带 curb side strip
车行道外侧路缘石的内缘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范围。路侧带一般由绿化设施带、人行道、行道树设施带组成。
3.3 人行道 sidewalks
路侧带上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
3.4 行道树设施带 street trees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条形地带。
3.5 绿化设施带 planting and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以绿化为主的条形地带。
3.6 道路平面交叉口 at-grade intersection
相交道路在同一个平面上交叉的部分。
3.7 步行者导向牌 sketch guiding map for pedestrian
为行人提供区域内道路、建筑、旅游场所、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机构分布示意图的设施。
3.8 公交车站设施 bus station facilities
用于乘客候车的站牌、候车亭以及安全护栏。
3.9 历史文化街区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area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3.10 路缘石 curbstone
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
4 一般要求
4.1 设计要求
4.1.1 设施外观、体量、材质、色彩设计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相协调,同一区域、道路的同类设施的样式、材质、色彩应协调统一。
4.1.2 设施体量设计应遵循小型化设计原则,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小设施占地面积,减少占用公共空间资源,并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
4.1.3 设施应方便行人安全使用,易于识别。
4.1.4 设施材质应坚固耐久、环保防腐、易于维护。
4.1.5 设施名称标识和图形符号应符合GB 5768.2、GB/T 10001.1 、DB11/T 493.1的相关要求。
4.1.6 除经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批准的设施,其他设施不应附着或显示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海报,不应悬挂、张贴标语宣传品。
4.2 设置要求
4.2.1 设施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所在道路规划要求。
4.2.2 应保证人行道连续、畅通,保障行人通行安全。人行道内不应设置妨碍行人通行的设施。
4.2.3 各类设施应统筹考虑,综合协调,适当组合,减少占用路侧带公共空间。
4.2.4 设施设置应满足道路交通的视距要求和通透性要求。
4.2.5 设施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不小于表1的要求。
4.2.6 设施外廓距路缘石外沿距离不小于0.25m。
4.2.7 盲道及盲道两侧各0.25m范围内不应设置设施。
4.2.8 设施距绿化树池、市政管线检查井距离不小于1m。
4.2.9 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及其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交通设施、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
4.2.10 人行地道内及出入口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人行天桥引桥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自行车存车设施、公交车站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4.2.11 设置在绿化设施带内的设施,外廓不应超出绿化设施带范围。
4.2.12 行道树设施带内不应设置设施宽度大于行道树设施带宽度的设施。
nlc202309082347
4.2.13 以下设施设置间距应符合表2的要求。
4.2.14 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场所周边,可适当缩小废物箱的设置间距,除公交车站和公共自行车外不应设置长度或宽度超过2m的设施。
4.2.15 设施应安装牢固,安装后确保地面平整,铺装规范,铺装材质应与周边一致。
4.3 管理要求
4.3.1 设施日常保洁、维护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使用功能完好。对闲置或丧失功能的设施,应立即拆除或修复;
——设施外观无损坏、无脏污、无锈蚀、无喷涂、无小广告;
——设施颜色应色泽均匀,无明显褪色,无明显色差,无漆面脱落;
——设施标识或所载内容无缺失、无模糊、无涂改;
——设施周边无堆物堆料、无污渍、无垃圾。
4.3.2 设施巡查和保洁、维护、清洗粉饰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巡查保洁频次应符合表3的要求;
——设施维护应符合表4的要求;
——设施清洗粉饰频次应符合表5的要求。
4.3.3 设施紧急维修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类设施应有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时的维修预案;
——设施倾倒、歪斜或不稳固时,设施产权单位应立即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或拆除;
——设施出现闸箱开放、浸水、电线裸露等情形,产权单位应立即对设施进行断电,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
5 具体要求
5.1 护围栏设施
5.1.1 人行道护栏要求如下:
——设置护栏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非机动车道内施划路侧机动车停车位的路段,不应设置;
——应按功能需求间隔设置;且高度不应超过1.0m;
——应紧贴车行道路缘石设置;
——护栏的样式、颜色、材质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5.1.2 公交站安全护栏要求如下:
——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要求;
——宜与周边护栏的高度、样式、色彩、材质协调一致。
5.1.3 绿化设施带护栏要求如下:
——绿化设施带不宜设置护栏;
——确需设置的,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且高度不应超过1m。
5.2 废物箱
废物箱要求如下:
——高度不应超过1.1m;
——应在公交车站、地铁车站、座椅旁设置。
5.3 行人导引类指示牌
5.3.1 街牌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应符合GB 17733.1的规定;
——应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路缘弧线切点附近明显位置。
5.3.2 步行者导向牌要求如下:
——图形符号应符合GB/T 10001.1 、GB 5768.2的规定;
——高度不应高于2.2m,宽度不应超过1m,垂直投影面积不应大于0.6m2;
——应设置在绿化设施带或行道树设施带内;
——应指引方位、区域、建筑物、旅游场所、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机构,不应显示企业名称、商标或产品等信息。
5.3.3 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及人行天桥指引牌应合并设置,规格尺寸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5.4 公交车站设施
5.4.1 站牌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和设置位置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规定;
——站牌信息面应与车行道垂直;
——距路缘石外沿不应小于0.4m;
——同一区域、道路的站牌样式、规格应保持一致。
5.4.2 候车亭要求如下:
——规格尺寸、设置位置、数量应符合DB11/T 650的有关规定;
——候车亭及其设置应满足通透性要求;
——设置候车亭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5 邮政设施
5.5.1 邮筒(箱)要求如下:
——邮筒(箱)设置应符合YZ/T 0129的有关规定;
——邮筒(箱)规格、样式应符合YZ/T 0067的有关规定;
5.5.2 邮政报刊亭要求如下:
——应采用封闭式设计,经营时设施不应开放或扩展,不应超出设施基座范围;
——长度应小于2.5m,宽度应小于1.5m,高度应小于2.2m;
——应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
——宽度5m以下的路侧带和道路交叉口、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出入口(含升降梯口)、公交车站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邮政报刊亭;
——人行天桥、立交桥下不应设置邮政报刊亭;
——邮政报刊亭设置后,经营时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6 公用电话亭
公用电话亭要求如下:
——应采用单机设置的方式,长度应小于1.0m,宽度应小于1.0m,高度应小于2.2m;
——宜设置在行道树设施带内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后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临近火车站、商业集中区、长途汽车站、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区的路侧带上,可在不增加点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话机数量;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出入口、公交车站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公用电话亭;
——人行天桥、立交桥下不应设置公用电话亭。
5.7 自行车存车设施
5.7.1 自行车存车架要求如下:
——停放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应保证停放自行车后,车身不超过路缘石外沿,距盲道不小于0.25m;
——样式、颜色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7.2 自行车存车围栏要求如下:
——应靠近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出入口设置;
——停放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高度不应超过1m。
5.7.3 公共自行车设施要求如下:
——停放公共自行车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单独设置的公共自行车设施,不应设置围栏;
——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及其两侧20m范围内和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出入口两侧30m范围内,不应设置公共自行车设施。
5.8 座椅
座椅要求如下:
——长度宜小于1.2m,宽度宜小于0.5m,座面高度宜低于0.4m,座面宽度宜小于0.45m;
——宜结合绿化设施带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5.9 活动式公共厕所
活动式公共厕所要求如下:
——宜结合绿化设施带或靠近道路红线一侧设置,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距盲道不应小于1m;
——规格应符合DB11/T 190的规定。
4.城市公共信息服务项目合作协议 篇四
地址:
邮编:
乙方:
地址:
邮编:
“_______导向牌”项目是经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批准(字〔XX〕第006号)由乙方负责建设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项目,甲乙双方就此项目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项目:
乙方同意甲方在乙方首期建设的____块(其中____块为赠送)_______导向牌全市及____张区域图上标注甲方企业图文建筑三维标注,具体合作内容如下:
1、由乙方负责在其所属的____块城市向导导向牌全市图部分为甲方制作企业图文建筑三维标注。
2、乙方负责在其所属的____块向导牌的区域地图部分为甲方作图文建筑三维标注,具体位置如下:西直门地铁出口、北京展览馆门前西侧、北京天文馆门前、官园桥西北角、官园桥东南角、桦皮厂胡同北口、积水潭地铁东南出口山釜门前等。
二、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提供自身建筑的产权证复印件、建筑照片或建筑图片、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资料作为参加_______导向牌的点位标注的重要审核资料保存。(见附件1)
2、甲方支付在_______导向牌上的部分区域地图标注所需费用。
3、乙方负责执行_______导向牌的建设,负责为甲方设计制作甲方自身企业建筑图形,并将甲方认定后的企业图形设计方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赠送给甲方,以便甲方留作它用。
4、乙方负责在___________块导向牌中甲方选择的____块区域图中以立体三维图形标注的形式标注甲方企业的建筑图形(具体位置见附件2)。
5、乙方负责_______导向牌每年的建设、经营、维护和安全工作。
6、甲方享有乙方承诺的甲方建筑图形在乙方_______导向牌中的全市图及____块区域地图中标注时间为____年。在____年中如果甲方信息发生变更,乙方免费为其更换。
7、甲方有权监督审核乙方的____块_______导向牌建设中地图标注企业图形情况。
8、甲乙双方的合作价格不得向第三方公布。
三、制作标准:
甲乙双方合作所涉及的地图的具体规格、样式、摆放位置的具体标准参照乙方提供的《著名企业建筑在_______地图牌标注建筑图形的竞标函》的相关数据。
四、费用支付:
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_______导向牌建筑标识图形标注费:全市图建筑三维标注费用为____元整/年;____张(实际收取____张区域图建筑三维标注费用;另外____张区域图建筑三维标注的设计、制作为赠送。)区域图建筑三维标注费用为____元整/年;合同合计金额为____元整/年。
五、惩罚条款:
1、乙方在承诺该向导导向牌在____年____月底前完成并在本合同约定的位置安装完毕。
2、甲方应在本合同签署之日起____日内一次性支付乙方地标性建筑图形点位标注制作费用。未按期支付费用所造成的乙方设计滞后等一切因素引起的责任由甲方承担。
3、乙方应在承诺期限内完成制作。未按期完成乙方应酌情退还甲方所支付的费用。
4、以上三条款项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六、其它:
1、甲方《著名企业建筑在_______地图牌标注建筑图形的竞标函》作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附件3)具有同样的法定效力。
2、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章之日起生效。
附件:(略)
甲方:乙方:
代表: 代表:
5.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五
关键词: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莞在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新媒体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建设,阐述了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1-0095-03
在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东莞的基本路径是以“基于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管理下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基础,以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资源为内容,以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渠道为延伸,形成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实现了实体网络与虚拟环境结合发展。
1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
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东莞将区域内的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
1.1“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
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经验中可以认识到,整合某一地区内的图书馆资源,实现服务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需要有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业务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因此,2002年东莞图书馆根据该地区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与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软件、文献和技术人员等多资源共享,分馆无须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存储器,无须配置业务系统,无须配备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总分馆共享数字资源,大大减少总体建设成本和日常维护经费。与单馆各自建设的模式相比,图书馆运用该平台在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数字资源、技术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可节省大量资金。目前,全国已有2,300多个图书馆选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范围涉及10多个省[1]。
1.2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系统
2005年9月,东莞图书馆南门外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读者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特点是突出“馆”的形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配备图书、书架、阅览桌椅和图书自助借还设备等。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门禁自动控制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图书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实现读者身份验证、放行、借还图书和防盗等功能,从而使服务区无须人员值守,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2]。
2007年12月,东莞第一个24小时图书馆ATM投入使用。24小时图书馆ATM借鉴银行24小时自助存取服务的理念,通过对自助借还设备、机械手自动控制等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将所借图书送出、将所还图书自动上架等功能。图书馆ATM兼容RFID和条形码两种自动识别技术,该设备的藏书量为500册左右,也可根据安置场所的不同将藏书量扩大至1,000册左右。
2011年,东莞市政府印发《2011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文件精神,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文化惠民’之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工程”。即由市政府、镇(街)政府按比例共同投资,各镇(街)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两种形式中任选其一开展建设,实现全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点全覆盖。
1.3公共电子阅览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是财政部、文化部于“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之一。2010年,东莞成为文化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首批试点城市,开始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探索。2012年,东莞将“全市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列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各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于2012年年底完成32个镇(街)和369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并建成1个管理中心,构建起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模式[3]。
2数字资源平台
2005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数字图书馆,该平台作为图书馆网络空间服务阵地,提供OPAC、信息公告、用户个人账户管理和数据库检索等服务端口。随着个性化、多媒体化学习模式的兴起,基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东莞数字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2011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东莞学习中心试用平台,探索学习中心的服务功能和学习机制。2012年,东莞将东莞学习中心项目纳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中,于2012年年底完成平台开发并正式推广使用。东莞学习中心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海量资源为基础、以虚实结合学习为特色的全开放、立体化、交互式、多功能、跨终端的全民学习服务新平台。东莞学习中心不仅有150万种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800万篇论文、1万部视频资源和2,000门网络课程,还依托超星数字图书馆,使用户可以免费观看143,877集视频,这些视频是邀请全国6,525位名师拍摄而成的。资源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学习中心网站、东莞移动图书馆和东莞“U互?印备咔宓缡幼?栏进行线上学习。
东莞图书馆还在图书馆二楼建立了可提供培训、交流、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实体东莞学习中心学习空间。该学习空间设有移动阅读区、数字展示体验区、数字教室和演播室,定期举办公益课堂培训、声光色影读经典和书影沙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并向读者提供研讨室、录音室免费使用服务。该学习空间还通过与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源整合,逐步拓展学习空间的服务项目,为市民免费提供学习资源。
3新媒体服务渠道
在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的热潮下,东莞高度重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传播渠道,实现智能化服务。
3.1网站群建设
东莞图书馆在研发“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也启动了东莞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工作。东莞图书馆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跨出了数字领域服务的重要一步,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为依托,陆续完成了系列化的网站群建设,主要网站有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东莞漫画图书馆和家庭藏书网[4]。
3.2移动客户端
2014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它整合了东莞图书馆的馆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服务和活动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新闻、多媒体学习和数字阅读等服务。它的功能有馆藏书目查询、馆情公告、阅读学习、读者服务和馆址导航等,支持用户进行个人账号管理,包括预约、续借图书等。目前,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共设有Android、iOS、WAP三种使用版本。
3.3微博、微信
东莞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可向广大市民提供图书馆的最新服务资讯,信息包括讲座活动预告、公益展览信息、馆藏数字资源推荐、新书导读和图书流动车服务安排等。
3.4数字账号服务
读者登录东莞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免费申请东莞数字图书馆使用账号,利用该账号可以免费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的海量数字资源,如:查询论文、听音乐、看电影和听讲座等。
4发展特点
4.1虚实结合的集群化网络管理
东莞建立了扁平式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总分馆集群网络,利用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从纸本书籍总分馆通借通还逐步拓展为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总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是主干,社区、街道图书馆(室)是系统分支,形成了多层级图书馆循环流通系统。基层馆(室)虽然规模小,但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使图书馆服务惠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整个系统畅通运行。
4.2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也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东莞地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平台上,图书馆推出的Web OPAC、自助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等服务平台也展示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因此,现代技术对于构建东莞地区图书馆现代网络服务新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不仅为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也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长远来看,现代技术不仅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工具,也为图书馆服务冲破现有行政体制的制约提供了重要路径。
4.3注重成本效益
东莞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时,注重追求成本效益,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由于东莞图书馆采取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各个成员馆之间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地区联合编目和文献资源共享。该管理平台既降低了成员馆的运行成本,又使基层图书馆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东莞还建立了市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云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统一管理和技术支持。
4.4政府与图书馆实现互动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东莞建立了总馆、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三级图书馆结构。总馆拥有较为充足的财政支持,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由于分布较为分散,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在经费保障方面,东莞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专项资金,培育和支持总分馆的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改善和提升欠发达镇、社区的基础建设,促进全市图书馆事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保障方面,东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图书馆之城建设做出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东莞市图书馆界树立了协同发展目标,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绩效评估。如:图书馆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政协委员学习网”和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服务,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的信息需求,也提升了政府的工作绩效。
4.5资源整合与联动
东莞推出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不同地区图书馆可以相互联系,使各馆资源可以很好地流通并得到有效利用。?|莞利用总分馆统一的业务平台,同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对各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各级图书馆组合成统一服务的整体。在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方面,东莞图书馆将基本业务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中,建立Web OPAC实现一站式检索。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总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负责对分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在设备资源整合方面,自助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4.6细分用户的多渠道服务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细分读者群体,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东莞建立了一系列个性化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如:针对儿童的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站、儿童电子服务区,针对青少年的漫画图书馆网站、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针对成年人的自助上网服务区、东莞学习中心等。
东莞图书馆利用电视、电台、网站、电子邮箱、QQ、手机短信、微信和APP客户端等数字手段,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活动,形成了与实体阵地宣传相结合的立体宣传阵势,增强了宣传推送效果。
5结语
东莞通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丰富新媒体服务渠道,形成了具有虚实结合、科技融合文化、成本效益明显、上下联动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6.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六
《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精神,落实交通运输部368号文件《交通运输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普及和互联互通,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交通的新期待、新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交通运输部决定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 “一卡通”互联互通建设和运营工作,为确保“一卡通”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的制订工作于2012年11月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牵头组织。
二、目的及意义
本规范的制订在于满足城市公共交通IC卡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支付需求,并具备向其它小额支付领域的扩展能力,形成统一的指导性规范,保障联网通用。
本规范的制订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IC卡支付体系建设,推广普
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跨市域、跨省域互联互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当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三、主要内容
本规范包括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从系统组成、系统功能、性能指标、业务流程、检测标准五个方面总体阐述了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要求。
第2部分《公共交通IC卡技术要求》:定义了卡片技术要求及卡片应用技术要求,明确了公共电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停车场、城际客运、城际铁路、轮渡等应用场景,支持包括圈存、标准扣费、分时分段扣费、脱机预授权、单次扣款优惠等交易。附录A定义了卡片支持的专用指令;附录B定义扩展应用文件短文件标识符,定义了卡片为支持不同应用场景实现分时分段计价、脱机预授权、押金抵扣、换乘优惠等功能而分配的专用信息文件短文件标识符;附录C定义了卡片需要支持的卡片和发卡机构数据元;附录D应用数据和文件,定义了交通一卡通应用个人化数据模板;附录E交易应用举例,以本规范在特定应用环境中的应用为范例,描述了实际实现模式;附录F支持的密文版本,描述了应用密文计算的密文版本信息;附录G定义了本规范支持的密码算法;附录H是行业应用开通指南,定义了行业应用管理和开通流程以及开通行业应用的途径建议。
第3部分《公共交通IC卡读写终端技术要求》:定义了终端技术要求及终端应用技术要求,以及终端所支持的交易类型和交易流程,定义了标准单次扣费、分时分段扣费、脱机预授权、单次扣款优惠等功能的实现。分时、分段扣费主要满足停车、地铁、高速收费等行业分时、分段计费的支付需求,此外支持押金抵扣功能。脱机预授权模式主要满足高铁等部分行业需要预先冻结费用,防止持卡人漏刷卡的情况发生。单次扣款优惠主要应用于公交换乘、学生卡、老人卡优惠场景。附录A定义了终端需要支持的终端和受理机构数据元;附录B扩展应用SAM交易指令,定义了扩展应用交易过程中涉及与SAM卡交互的SAM卡相关指令集。
第4部分《业务规则规范》:定义了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协议收单机构、特种卡片发行机构等入网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申请方式及资格变更等规则。同时对业务处理、资金清算、差错争议进行了相应规范——包括交易要求、系统要求、卡片及终端的形态要求、风险管理及客户服务要求、资金清算流程及划拨方式、差错处理的流程及争议解决办法等。
第5部分《信息技术接口规范》:定义了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内部及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交易流程说明及通讯协议,定义了报文结构、报文头、报文域、清算文件等相应格式及说明,约定了文件存取的方式及要求。
第6部分《通讯报文接口规范》:定义了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IC卡与终端机具之间非接触通讯的报文接口,针对卡片的物理特性、终
端机具的射频功率和信号接口、初始化和防冲突、传输协议、数据元和命令集等做了基本要求。
第7部分《安全规范》:定义了城市交通一卡通安全功能方面的要求以及为实现这些安全功能所涉及的安全机制和获准使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城市公共交通IC卡脱机数据认证方法,城市公共交通IC卡和发卡机构之间的联机认证方法及通讯安全,扩展应用行业信息文件安全保护机制,相关的对称及非对称密钥的管理和安全机制,以及认可的算法等。
第8部分《检测规范》从城市公共交通IC卡卡片、终端和系统检测的角度定义了合规检测的要求,包括卡片内部处理细节、卡片使用数据元、卡片支持指令集、终端内部处理细节等。
四、编制原则
1、先进性:本规范既考虑到目前城市公共交通IC卡行业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亦兼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跨应用、跨行业拓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兼容性:本规范参考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企业标准,分析比较了各标准的异同,在充分兼顾现有城市公共交通IC卡行业特色应用需求,保障行业应用扩展和自主性的同时,借鉴金融标准实现兼容。
3、安全性:有效防范城市公共交通IC卡在行业应用领域的支付风险, 为持卡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支付服务。
五、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相关的卡片、终端机具及后台系统的设计、发行、受理、研发、制造、集成和维护等方面。
六、编制过程
2009年启动第一版规范(征求意见稿)调研、编制工作。2012年11月全面启动技术规范编制项目,成立项目小组,分配相关任务。
2013年1月—2月完成项目前期调研,收集相关IC卡应用实施情况。
2013年3月—7月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方式进行规范的编制,形成初稿。
2013年8月—9月,向相关部门、单位就技术规范初稿进行意见征求。
七、其它需说明的内容
1、本规范与国际、国内同类规范相比较,无不符合或矛盾。
2、本规范对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虑,符合我国国情。
3、本标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7.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七
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为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范围、内容以及规范补助方式,2006年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三项补助内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补助和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对服务内容的补偿,后两项补助为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补偿。《意见》规定“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2007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2.4万个。但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投入与管理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产出计量困难、经费在区县划拨过程中未明确用途、评价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绩效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地方仍然是简单按照服务人口进行补偿。这一投入模式容易以下情况:一是相对于机构承担的工作,财政补偿偏低。“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框,什么工作都可以装”,加之地方政府配套经费不及时、不足额到位等因素,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经济负担;二是补偿经费绩效偏低。“大锅饭式”的补偿既较少考虑城市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与需求,也无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使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产出效率低,造成浪费。因此,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提高社区公共卫生财政补偿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探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几个问题
由政府承担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责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政府“核心使命”中的最基本责任之一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因此,“改善健康”理所应当成为政府在法律上和道义上的天然责任,是公共财政支持公共卫生发展的根本依据[1]。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具有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功能。基本医疗服务是通过财政和收费补偿,其中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而公共卫生服务由于社会性和公益性很强,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全部由财政经费负担。政府财政补偿资金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最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图1),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何提供这两类不同补偿模式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各项投入经费的管理情况。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模式,首先要了解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存在的特殊规律和矛盾。
2.1 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的主要责任。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关系到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界定。根据《意见》精神,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主体分为中央、省、市、县(区、市)四级,各级政府之间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划分其投入责任。县(区、市)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不仅要按规定在预算中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还要承担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日常经费。同时,县级(区、市)政府部门又是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和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实际管理者。管理权限下移的模式容易导致对管理者监督的失衡,比如个别地方出现挪用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不按标准配套专项经费或者进行假配套等现象。因此,除了要明确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投入与管理责任外,还要通过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机构的监督。比如通过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作为指导工作和绩效评价的依据。
2.2 政府与机构之间的责任与权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按照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举办,其中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图2),各级政府是服务的付费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家庭和居民是服务的直接消费者[2]。这里有两重受托责任关系:一是政府对社会公众承担“健康改善”责任,是以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补偿履行;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财政补偿,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服务模式实质是供方决定模式,付费者不是最终消费者,因此缺乏对服务提供者的直接评价,只能通过社区居民接受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体现。由此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必须建立在服务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进行补偿。
2.3 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在不同服务间的配置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一方面[3],“重医疗、轻公卫”的倾向容易导致基本医疗挤占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情况,抑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反之,如果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担过重、补偿太少,就会增加机构的风险。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特别是保证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有效地使用好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3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购买”模式
解决目前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是采用“政府购买”的模式。购买服务的实质就是绩效补偿,通过明确购买双方-政府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在“补偿标准”、“服务内容、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和 “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约定,并严格按照契约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偿。核心内涵是尊重交易规则与契约精神。
3.1 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购买服务的对象。
“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要从内容、数量、质量和效果上进行界定,即明确购买对象的内容、性质和特征。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差异,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具体要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包括政府有补偿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提供能力和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依据和绩效考核的标准。
3.2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用途,开展成本核算提供补偿依据。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是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其用途是弥补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将专项经费用弥补日常经费拨款不足的做法并不合适,因为这些日常经费开支的用途既有公共卫生服务也有基本医疗服务。因此,通过专项资金专账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等方法,以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耗费作为财政补偿的主要依据。
3.3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财政投入模式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以政府为评价主体,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过程、结果和投入产出的衡量,包括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情况、机构主观努力程度和居民满意程度的衡量。绩效评价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绩效优先的原则,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并作为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的依据,同时建立激励、惩罚及绩差机构的退出机制。
摘要: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政府购买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支出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4.
[2]景琳,李玉强,张媚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考评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4):42~44.
8.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 篇八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3-02
一、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概念
一个名词的定义是研究展开的基础,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从财政学角度上将,公共服务即为政府对社会公民免费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也包括公共产品。广义上的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了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还包括社区安全宣传、免费教育等服务。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和各类社区组织。城市社区作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环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非全面的,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的完善对我国城镇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在行政型供给机制体系下,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任务,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供给,以社区办事处、街道居委会的基层组织进行辅助。在新中国成立初,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是十分薄弱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于财政支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单一的由政府直接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机制越来越不适宜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单方面的决策未必全部满足社区公众的偏好,并且行政供给机制必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转变。
从民政部正式提出“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原本不被重视的城市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办事处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形成了由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供给机制。供给的形式和方法各式各样,较大型的公共服务由政府牵头,社区与企业参与协助;较小型的公共服务由各个社区自行组织,政府和企业从旁资助和监督;企业可以提供公益性的社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较低
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主要是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市场),执行者一般是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现在农村社区化趋势变高,原本的农村村委会,改制成社区居委会。原本的社区办事处与街道居委会基本上同级化,性质、功能都趋于相同。公共服务执行者都逐步变成了同级机构,这就不会使得相互之间因待遇不同而发生不公,是城市社区改制的益处。但这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者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政府,大部分的公共服务供给方还是政府。相当于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被认为是人民政府下属分支,从法律上讲这是不对的,但大多数人民群众基本这么认为,就连自治组织成员也产生误解。最大的原因是社区组织人员的工资完全由政府提供,社工工作起来当然需要依附政府这个“老板”。而政府直接介入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就很有可能发生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资源大量使用甚至被浪费,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较低
单一的依靠政府进行投资和管理往往会产生行政主导问题或者说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前面讲到,直接由政府单一供给机制可能会导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同时,如果政府产生“家长主义”的过度思想,可能还会影响到公平问题。因为政府可以将资源平均化地分配,但未必能做到均等化,有的地方供给过量,有的地方供不应求。并且完全公共提供也会带来社区公众“搭便车”的心理,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供给机制市场化的可能性。
(三)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需不对称
这里讲的供需不对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品服务供需不对称,其二是供需的信息渠道不对称。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一项职责就是要了解广大社区群众的公共需求,进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但因为基层组织人员由上层政府直接领导,他们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机关,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了解社区群众公共需求的积极性,社区公共服务的供需由此产生不对称。信息传达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供需不对称的一个原因。社区工作人员不了解社区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居民的利益需求也没有能够通过较好的信息渠道向工作人员反映,信息渠道闭塞,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产品服务和信息不对称的“罪归祸首”还是政府单一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财政学上讲,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公共提供指的是谁来承担提供的费用,公共生产则是谁来承担生产过程。目前来说,城市社区的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这两块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来完成,政府部门强势的行政力量,社区居民只能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导机制往往只体现政府供给意向,它和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匮乏
做一些事情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底气,这里所说的底气就是指资金问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相对于构建现代化城市社区目标,现行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渠道还是偏少的。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三个:政府投资、捐赠资金和社区内部筹资。现在,政府性投资资金在这三类资金中占了大头,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财政预算中,社区建设投资资金占比远远落后。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承担多数,而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居不下,既要管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又要提供相应投资资金,地方政府因负担过大而力不从心。再说捐赠资金,从我国的实际捐赠事业来看,出现过一些轰动社会的捐赠黑幕,这大大减低了企业、居民和其他组织对捐赠事业的热衷程度,用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捐赠资金少之又少。社区内部筹资则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方式,为了保护本社区的公共环境,社区居民愿意拿出一些钱来进行建设和修缮。但这个也仅仅限于单个社区内部筹资,并且筹得的资金量非常少,用于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远远不够。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不仅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数量也较为匮乏。
三、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自治式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美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以社区委员会为核心的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机制。美国公民的民主观念很强,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都是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一大好处就是自给自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高。高度民主自治使得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权利集中在居民自己手中,居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可以凭借民主协商进行提供,需求和供给相互对称。加上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实行财政拨款制,政府只出钱不出力,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高。当然,美国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上也充当一个角色,那就是监督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社区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持社区运行的政策秩序,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公平。
(二)新加坡政府导向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新加坡则实行与美国相反的供给机制,他们是政府导向、公众参与的形式,政府政策指导和居民自治并重。在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生产、建设、实施上,政府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社区的管理、规划、供给方式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政府根据社区自治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对于管理水平高的、社会反响好的社区,政府给予较高的财政补贴,反之,则给予资金较少,对于劣质的社区管理采取相应惩罚措施。这样的机制可以理解为社区竞争型供给机制,它使得城市各个社区间形成竞争意识,通过供给竞争来提升城市社区总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
四、基于国外经验的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分析
总体来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淡化政府角色,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二是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三是注重法律法规制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四是资金渠道来源广泛,社区运行更为有序。显然,这四个方面的优势都是值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学习和借鉴的。当然,也并不是照搬照抄,将西方的发展模式实施拿来主义,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改制问题。
(一)市场化导向需逐步深入人心
想要一瞬间转变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未免操之过急,但必须倡导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供给机制建设,使之逐渐深入人心,为改制提供理论基础。社区公共服务的重点是社区居民的需求,加强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使信息变得对称是首要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应以人为本,切合居民实际需要,而不是由政府家长式的统一管理,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市场化导向的意识深入人心必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从原先政府直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转变为由政府进行购买。从资金上来说,这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由政府出资,但意义上完全不同。政府购买是政府被动地提供供给资助,而政府直接供给是政府主动出资。前者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只需要搞清楚是否符合购买条件,是否适合提供公共服务即可,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在推行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原本管理者的态度也需要进行改变。社区工作人员不再是政府领导下的社区管理者,服务型社区的概念需要被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需要提高。
(三)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价制度
对社区的管理是否优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及时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绩效评价,这是为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提供保障和监督。绩效评价所设定的指标体系,不仅仅需要经过专家认证,还需要符合广大社区居民的意愿,从各个社区发展的实际程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的程序需要做到公正公平,同时对结果信息及时公布并给予行政奖励和行政批评。这样就可以激励城市内不同社区的竞争,达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写作组织研究[J].理论月刊,2012,(3):142-145.
[2]李凤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64-68.
9.郑州城市供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 篇九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保证饮用水不受污染,保障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市区范围内使用无塔供水、高位水箱、地下蓄水池、抽升设备及自备水源的水塔、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公用事业局是本市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行政主管部门。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对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卫生防疫机构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和水质监测。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二次供水设施,应当向市自来水公司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许可证。
与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许可证前,应就二次供水设施征求市自来水公司意见。
第五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方案应经市自来水公司审查同意。
二次供水设施建成竣工后,由市自来水公司组织竣工验收。与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组织竣工验收的部门应通知市自来水公司参加竣工验收。
第六条 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后,经市自来水公司验收合格,由市自来水公司发给《二次供水设施准用证书》,并抄报卫生防疫机构备案。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建成使用的二次供水设施,应补办《二次供水设施准用证书》。
第七条 城市供水管网水压能够满足用水需要的用户,不得建设二次供水设施。日用水高峰期不能满足用水需要的用户区,可以建设高位水箱,但少是擅自安装抽升设备。
第八条 二次供水设施不得擅自与城市供水管网直接连通。因特殊情况确需要直接连通的,应当征得市自来水公司同意,并安装逆止阀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安装管道泵从自来水供水管网内直接抽不。
第九条 地下蓄水池和高位水箱,应当加盖、加锁,不得有跑、冒、滴、漏水现象,进不孔、溢流孔、排污孔应配有密封防护设施,所用建筑材料必须无毒、无害。
第十条 在地下式二次供水设施周围三十米范围内,禁止设置旱厕和开放性垃圾堆。对已建的旱厕和开放性垃圾堆,应当限期搬迁。
第十一条 在供水管网压力小于国家规定的正常压力区域内,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当日二十三时至次日五时进行蓄水。
第十二条 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能上岗,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经常性检查、监测、维护二次供水设施完好,保证水质不受污染。
第十三条卫生防疫机构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水质应定期进行监督性监测,对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应责令限期清洗、消毒或暂停使用。
市自来水公司应根据二次供水设施的水质情况定期为使用单位提供清洗、消毒服务。
第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使用单位发现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时,应当立即通知市自来水公司采取措施;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应当妥善处理,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卫生防疫机构。
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自来水公司责令补办手续、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暂停供水、吊销《二次供水设施准用证书》:(一)擅自新建、改建、扩建二次供水设施的;(二)擅自将二次供水设施与城市供水管网直接连通的;(三)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时间蓄水的。
有上款第(二)项行为的,由市自来水公司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触犯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市自来水公司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公用事业局申请复议。
第十八条 各县(市)建制镇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公用事业局负责解释。
10.天水市城市供水分析 篇十
学院:生化学院
班级:09科学教育一班
姓名:夏永太
学号:292040138
天水市城市供水分析
摘要:《天水城市供水水源战略研究报告》由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评价、城区供水水源状况及存在问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城区供水水源战略研究、城区供水水源地方案研究、结论与建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城区供水水源规划图等部分构成。研究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天水水资源实际现状,提出的供水水源比较方案、水源建设优化方案和解决天水城市中长期城区供水的战略思路依据充分,措施建议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决策性,为科学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城区供水,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对进一步加快天水城市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城区供水源、可持续发展、天水经济
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制造业、物流业及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中心城市,是陇东南经济、教育、文化和科技中心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陇上小江南”之称。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省委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几个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涉及天水,将天水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天水必须依靠自身的优势全力实施“1135”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一圣地”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即 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三基地”即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即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 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一战略大背景下,天水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区人口也将进一步增加,而天水市现有城市供水水源存在补给不足、水源单
一、开采量衰减和保护难度大等问题。并且城市水源位于市区东西两端,占用大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给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障碍。为了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既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开展天水城市供水水源战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水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经深入分析和研究论证表明:天水市是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城市,尽管天水市人均水资源量少,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调蓄能力差,目前供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开发利用程度低,属于工程性缺水。
二、城区供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水水源及现状供用水量目前,天水市城区供水水源全部为河谷浅层地下水。据 2009 年调查统计:城市生产、生活总供水量 2910.9 万立方米。供水水源主要由天水市自来水公司市政供水(自来水)、各单位自备水源(自备水)两部分组成。其中市政供水为秦州区的西十里--三十甸子水源地和麦积区的慕滩水源地。单位自备水源(自备水)开采井主要用于企业单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集中于秦州西十里--东十里及麦积城区及社棠镇一带,呈分散点状分布。
2、城区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区地下水含水层厚度较小,地下水资源短缺,调节能力差,由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持续下降严重。
(2)现状城区供水水源全部为浅层地下水,水源单一,供水安全性较差。
(3)水源地农业用水与城市供水争水矛盾突出。
(4)目前天水城区供水的两个主要水源地均处于城市规划中心地带,占地范围大,保护难度大,城市建设用地与水源保护用地不协调。
三、城区供水水源战略研究
依据《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有关城市空间布局、水源规划要求,对现状 城区供水水源、规划城区供水水源进行战略研究。在天水城市供水水源建设中遵循如下战略:
——多水源战略。要保障天水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水量,根据天水市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靠建设
一、两处水源地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利用多处水源地向城区供水,且对地下水富水好的区域合理布设自备水源井用于工业生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的综合利用,以地表水为主的多水源战略。
——分网分质供水战略。天水水资源紧缺,在城市供水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水源,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要按水质要求实行分网分质供水,做到城市中水利用、城市下游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对水质优良的水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管网;水质较差的水供给工业用水、生态用水。
——低耗水战略。天水城区现状工业耗水率较低,城市节水水平较高,要保持天水城区低耗水的工业结构,在今后的工业项目引进上要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坚持低耗水战略。
——开源节流战略。天水城区供水水源建设滞后,主要问题是城市供水水源工程不足,属于工程性缺水。因此,要在继续抓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发建设新水源工程。
——分区供水战略。天水秦州、麦积两区距离较远、高差较大,同网供水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根据城市规划和实际用水状况对不同水源地采取分区供水战略,能够有效降低输水损失及供水成本。
1、可用于城区供水的新水源(含正在建设的水源)研究(1)社棠工业地下水源地。位于社棠镇渭河南岸铁路以南渭河边,设计开采井10 眼,取水井口径 350mm,单井深度 60m,初步评价可开采资源量为 1387.0 万立方米/年。
(2)三阳川地下水源地。经过研究论证,三阳川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可开采资源量 1900 万立方米/年,按照城市发展和总体布局,该水源地为三阳川片区建设提供水源。
(3)南沟河水源地。该水源地位于秦州区皂郊镇芦子庄--下寨子一带,设计井径 3m,深度 15m 的开采井10 眼,进一步勘查预计提供可开采资源量 365 万立方米/年。
(4)秦州区西三十里南山(太京南山)地下水源地。位于太京镇南部山区,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本次调查,具备有基岩裂隙水的地质构造条件,估算基岩裂隙水天然资源量 1440 万立方米/年,水源井设计深度200m的开采井10眼,进一步勘查预计可提交可开采资源量 730 万立方米/年。
(5)麦积区伯阳工业地下水源地。
(6)上磨水库。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上磨村 6Km 处,藉河主要支流金家河上,距秦州区西 36km。
(7)高桥头水库。该工程位置拟定于藉河上游关子镇牛家湾庄以东约 300m 处的虎头崖下,距市区(秦州)约 50km。
(8)曲溪水库(白家河调水工程)。该调水工程的主体工程曲溪水库位于白家河上游,坝址选择在白家河与冷水河交汇处,距离麦积城区约 54km。
(9)黄家峡水库。该工程位于麦积区街子乡以南 0.75km 处的峡口上。(10)鸳鸯水库。
2、城区供水水源地方案研究
根据天水城市供水实际和水资源分布条件,经多方案比较研究确定在整个规划期,通过对现状水源地范围的压缩、关闭或使用功能改变等措施,压减现状供水能力后,通过增加新水源保证城市供水。
3、储备水源
(1)黄家峡水库。
(2)伯阳工业地下水源地。
(3)建设鸳鸯水库。
(4)外流域调水工程。主要包括引洮供水工程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5)建设秦州、麦积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工程。
4、城区应急水源地
(1)平峪沟应急地下水源地。
(2)太京南山应急地下水源地。
(3)颖川河应急地下水源地。(4)东柯河应急地下水源地。
四、城市供水水源承载能力研究
上述城市供水方案是在80万城区人口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的,考虑到天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次核心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城市供水水源能力的提高,从供水水源上分析论证的结论是:完全可支持天水市发展进入100--12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行列。主要水源有:
(1)黄家峡水库。(2)伯阳工业地下水源地。
(3)建设秦州、麦积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工程。
(4)建设鸳鸯水库工程。
五、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天水属于水资源贫乏性城市,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调蓄能力差,目前供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开发利用程度低,属于工程性缺水。从全市人均占有量来看,天水市的水资源较为短缺。但是,对于城市供水来说,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现状城区供水水源单一,供水安全性较差,对地表水没有有效利用,属于典型的工程型缺水。解决城市供水问题,要在进一步搞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尽快建设研究确定的各阶段水源工程。
2、天水城区供水的两个主要水源地均处于城市规划中心地带,占地范围大,保护难度大,城市建设用地与水源保护用地不协调,新水源工程建设将拓展城市建设用地。城区地下水含水层厚度较薄,调节能力差,由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持续下降严重,水源地农业用水与城市供水争水矛盾突出。城区水源地占地面积大,城市建设用地与水源保护用地矛盾突出,随着新水源工程的建成供水,通过置换关闭部分地下水源地,而且可解决城市用水与城郊蔬菜灌溉争水矛盾。
3、随着天水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的能力必将大力提高,水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约城市规模发展的问题将基本解决,完全可支持天水发展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规模将不受城市供水水源问题的限制,城市建设将不受水源地保护的限制,可以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
(二)天水城市供水水源建设的建议
1、随着天水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也日益剧增,而城市水源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一般地表水源工程建设周期 3--5 年,地下水源建设周期 2--3 年。建议对近期规划水源工程超前谋划,为此,城区水源地建设进度安排建议为:今年要抓好南沟河水源工程建设,并向城区供水;抓好上磨水库的建设,力争2013年实现向城区供水。
2、研究提出的新增水源地、储备水源地,建议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定水源保护区,建设水源涵养林,尽早加以保护,做到保护工作先行。
【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推荐阅读: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规范06-17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06-29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论文09-21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迎检汇报材料10-30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07-23
西宁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全文09-23
在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现场会上的讲话09-30
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