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2024-09-17

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精选16篇)

1.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一

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阶段性总结会圆满召开

2012年12月23日,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阶段性总结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圆满召开。来自辽宁、浙江、广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等7个省市卫生厅医政处,以及沈阳市、秦皇岛市、常州市、佛山市、兰州市等5个地市卫生局医政处(科)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该项目的师资代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孟丽华向与会者汇报了专家委员会2012年开展的有关工作,并对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随后,辽宁省卫生厅医政处王大庆处长畅谈了实施该项目的体会,他指出:开展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一项详实的工作,也是医政处的一项具体工作;该项目将基层医务工作者培训与患者教育相结合,给合理用药工作开创了新的工作模式,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缓解诚信缺失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建议将该项目的实施要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努力做到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张晓林委员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顼志敏教授结合其临床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们指出基层医疗服务的内容85%是健康管理问题,而基层医务工作者目前缺乏的是主动学习和系统学习,尤其是诊疗思维的学习;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生培养成懂管理、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彰显出其人格魅力,把患者留在基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状。该项目的主要支持单位盈天医药集团的副总经理黄掌欣、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军分别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尽一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讨论中,各省市卫生厅(局)的领导分别介绍了本省(市)基层合理用药工作开展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如培训形式可以开展师资培训和网络教育,培训内容加强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学习,宣传方式创新等等。会后,代表们参观了盈天医药集团总部大楼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环球制药的生产中心,深入了解了部分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要求、设备组成等。

2009年8月,为顺应新医改的形势,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唤起全社会对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关注,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医疗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医政司设立了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由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截止到2012年底,该项目得到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重庆、河北、甘肃等10个省市卫生厅及所属地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累计开展了13场培训,来自县级及以上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近5000名心内科、全科、呼吸科、儿科、内科、药剂、五官、中医等科室的基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包括院长、医师、药师和护士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医患沟通、特殊人群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中医诊疗思维、心血管等慢病的诊疗误区等多项内容,平均培训满意度达90%。此外,2012年在沈阳和济南还增加了两场患者教育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山德士中国制药公司、石药集团和三精制药对该项目的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立足根本、创新模式,将该项目稳步扎实推进,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技术支 撑。

2.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二

随着我国医疗系统改革的深入, 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将发生以下3个转变: (1) 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变; (2) 从药房走向病房的转变; (3) 从普通用药向个体化用药的转变[1]。合理用药是医院药学工作的核心。药品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这一进程中药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 全球患者约1/3死于不合理用药。美国因药物损害死亡者, 每年约10万人, 而我国不合理用药 (IRUD) 问题较美国更为严重[2]。因此, 住院药房应大力开展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促进合理用药。

我院住院药房日常药品流通环节的工作量繁重, 药师在工作之余仅能抽出少量精力开展其他药学工作, 且住院药房尚无促进合理用药的完整的工作机制。住院药房必须要完善、创新工作模式, 使药师有时间、有能力、有途径开展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本文根据我院住院药房的具体实际及一些实践工作, 对我院住院药房完善、创新工作模式做一些初步探讨。

1 提高流通环节工作效率, 将更多时间用于其他药学服务

住院药房承担着所有住院患者的药物调配和退药工作, 工作量巨大, 且人员编制有限, 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高级药学服务。我院住院药房为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缩短发药路径、创新发药流程、集中多发及频发药品货位等方式来提高调配药品速率, 效果显著。我院住院药房创新发药流程是指:将原来由1名药师调配1个科室针剂的模式改变为由2名药师分工合作流水完成1个科室针剂用药, 即1~2名药师在范围较大而药品摆放少的大件区调配药品, 其他药师在范围相对较小的常用药品区完成剩下的调配工作, 大大减少了发药路径, 较原来速度大为提高。在收药和药品上架方面, 通过定人定责、定时定量等机制快速有效地完成工作。通过完善、创新流通环节, 提高了流通环节的工作效率, 使住院药房药师有更多的时间开展高级药学服务。

2 完善综合考核上岗机制, 加强药师自身知识储备

要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 住院药房药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 为促进合理用药打下基础。在充分发挥药师自觉学习的前提下, 住院药房也须完善综合考核上岗机制, 选拔有能力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药师。综合考核上岗机制是对包括知识水平、交际能力、服务态度、实践能力、科研素质、应用能力、社会责任心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制度。住院药房领导定期对每位药师进行公开考核, 考核内容涉及到综合素质的每个环节。将考核优胜者安排到药学服务的岗位上。综合考核上岗机制还应包括淘汰及奖励制度, 即已上岗药师在一定时间内未作出满意成绩或者表现不佳, 将被下次考核的优胜者替代;对取得较好成绩的上岗药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国外药房人员分为药技和药师[1], 这是未来住院药房发展的一个理性选择, 也可以通过综合考核机制来实现。药技主要工作是药品流通工作, 对其知识、能力等要求不高;药师主要工作是住院药房的高级药学服务, 主要面向医、护、患, 要求学历较高, 知识丰富, 其他综合素质也较好。综合考核机制对每个药师都有均等机会, 完善这一机制将会提高住院药房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也将加速住院药房促进合理用药的步伐。

3 住院药房药师开展合理用药的工作模式探讨

3.1 开展药师在住院药房的药学服务

住院药房应设立对外服务的药物咨询台。住院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是非常必要的[3,4]。药师由综合考核合格的药师担任, 面向医、护、患, 尤其是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药物咨询服务。此外, 住院药房应定期制作有关合理用药的《药讯》, 分发给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 以促进合理用药。

3.2 开展药师在临床的药学服务

目前, 我院专职临床药师下临床已是常事, 但不是每个临床科室都有专职的临床药师, 而这些科室的医师、护士及患者也需要药学服务, 那么与临床科室接触最紧密的住院药房就应该优先在这些科室开展促进合理用药的工作模式。目前, 国内已有一些医院的住院药房在开展住院药房药师下临床的探索, 如文献[5,6,7]等报道。药房在取得药剂科和临床科室领导的同意后, 委派考核优秀的药师每天早上去某个临床科室参加交班、查房。药师应查看病历, 尽可能与患者多沟通,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 为医师提供更为合理的用药选择, 以促进患者用药安全合理。药师也应与护士多交流, 向其讲解药品贮存、使用等事宜。

3.3 与专职临床药师合作

专职临床药师一直在临床科室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住院药房药师应多与其交流、合作, 为临床科室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3.4 开展住院医嘱点评工作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8]。住院药房应积极开展住院医嘱点评工作, 并逐步开展专项医嘱点评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并与相关部门及临床科室沟通, 以促进合理用药。

3.5 开展更为经济的药物治疗工作

由于医疗改革的滞后, 过高的医疗费用已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9]。住院药房药师应认真搜集、学习、研究药物经济学知识, 并及时将其反馈给相关科室。另外, 住院药房药师应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 重点了解特困患者, 并与医护人员一起为其提供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3.6 完善制定药物使用报告制度, 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

住院药房电脑摆药系统中有较完备的各科室、单患者及其它有关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 将这些资料和数据充分利用起来, 针对某些关于合理用药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就很有可能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将分析的数据及结果制作成报告, 呈交科室及医院相关领导,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如针对第四代头孢菌素不合理使用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在摆药子系统中调出随机抽取的一段时间内用过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所有单患者姓名、ID号、所在科室及其它相关信息, 然后分别查看这些患者的病程记录, 科学判断用药是否合理, 然后将未合理使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科室、医师汇总, 并与判断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一起制作成报告。如此继续分析若干次后, 将几个报告合而为一, 分析出不合理应用第四代头孢菌素最频繁的科室与医师, 最后将报告呈交科室及医院相关领导, 为决策者作出合理用药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因此住院药房完善制定药物使用报告制度, 将会加快住院药房促进合理用药的步伐。

4 小 结

住院药房要大力开展以“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就必须对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住院药房的药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药房整体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 找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工作模式, 以加快住院药房促进合理用药这一医院药学核心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建海.医院以及医院药学的定位和服务方式转变[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1) :1-4.

[2]姚骥如, 卞鹰, 王一涛, 等.新医改模式下我国医院药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3) :52-53.

[3]金雪, 寿张轩.住院药房开设药物咨询窗的必要性[J].中国药业, 2010, 19 (2) :49-50.

[4]吴荔嘉, 谢庚英, 曾国富.住院药房开展用药咨询的必要性[J].海峡药学, 2008, 20 (5) :133-135.

[5]于美玲, 宁艳, 栾军.我院住院药房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 2007, 18 (29) :2317-2318.

[6]高玲, 胡克勤.建立责任药师与临床联系制模式初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1) :1415-1416.

[7]任晓明, 唐金玲.我院推行责任药师制的探讨[J].中国药师, 2009, 12 (10) :1484-1485.

[8]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 (2010) 28号.

3.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行政干预;药师素质;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特别是基层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尤为突出。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到经销商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合理用药、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急需整治。

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太高,多选用三代头孢甚至是四代头孢来作为预防性应用;2.预防用药全部在手术后给予;3.用药时间过长,不能做到及时停药,基本在患者出院时方停止使用抗菌药物。4.内科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常高,在80%以上,5.不做药敏试验或虽做但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6.不必要的联合用药;7.随意更换抗菌药物;8.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药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问题?: 2.不根据中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中药注射剂;2.存在重复用药现象;3.超剂量使用(超过说明书用量);4.不根据说明书选择溶媒等。

大量使用辅助治疗药物:我院大量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小牛血提取物注射液等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医师药品知识的了解不足、行政干预不力、药师主动性不够是主要原因。当然药师地位得不到认可,临床知识不足也是医院不认可药师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大量学习临床知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给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广泛、更新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直接参与患者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临床药师的工作也将使患者和医生感受到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提高药学在医院的地位。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

1.3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大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严格控制药品使用范围和剂量。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預警制度。 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是建国以来医院药学最重要的药事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剂科工作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提出了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明确了医院药学应走向临床,建立临床药师制,面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作用。对医院药学的正确发展、药师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很有指导作用,受到药学人员的欢迎,也反映出医院药事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医师、药师、护师、病人互补的临床用药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我们药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4.合理用药整治工作总结 篇四

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因此,抗菌素的应用在临床最为广泛。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磺胺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抗菌素的使用日新月异。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数以千计颇具奇效的抗菌素,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甚至灾难。众所周知,大量频繁、反复使用抗菌素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和严重的二重感染,甚至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同时昂贵的医药费用也形成了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资阳市雁江区卫生局《关于印发〈资阳市雁江区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资雁卫发〔2011〕99号)精神,保和中心卫生院调整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成员。主任:罗颂(院长)副主任:周昌建、杨以刚。成员:文武、陈远军、杨菊容、陈永琼等。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医院进一步规范用药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权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宣传培训

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保和中心卫生院合理用药整治实施方案》,召开业务培训会议,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生素知识培训,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放在首位,尽力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以满足最佳治疗,同时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对新药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以便

适应形势,合理选用。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疗法。

二、完善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在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建立《保和中心卫生院药品处方集》,开展处方点评制度。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根据国务院新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重新修订了我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制定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病历》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以制度建规范,用管理促落实。

三、自查自纠、监督检查

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第一负责人,并负责对本科实合理用药实施管理职责。药剂科负责监控全院用药情况,并定期将结果汇总上班。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疗程、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医师查房制度、危重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的了解情况,使医院各项核心制度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充分发挥三级质控网的作用,实施全过程、多层次的质量监控。组成医疗质量监控小组,通过质量查房和病例处方的点评,及时发现质量缺陷,对存在问题在院会议和质量通讯上进行通报;加强教育、培训、考核,强化了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保证了医疗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质控小组的

工作流程和考核内容,定期组织考核,保证了监督效果

四、总结报告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在医院药事委员会的领导下,全院医务人员齐心协力,进一步规范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保和中心卫生院药剂科

5.合理用药质控组工作制度 篇五

一、在院长及医务部主任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并具体组织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实施、分析、措施、上报。

二、有计划地进行全院合理用药监控、评价、考核、督查等工作,并向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报告,提出监控措施。

三、制定合理用药评价细则,追究临床不合理用药责任,按医院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考核。

四、制定医院处方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定期抽查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对临床用药进行合理分析,全院通报不合理用药情况。

五、负责抗菌药物管理,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分级管理、围手术期规范用药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考评,考核情况院内公示,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医师绩效考核体系。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七、制定医院药比管理措施,控制各临床科室的药比达标。

八、制定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有促进临床医师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具体措施,每月统计、分析各科室使用情况,使用率符合相关要求。

九、开展药品不良监测报告工作,做好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工作,防范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6.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六

10月份临床药学室根据合理用药管理考核办法和处方点评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对耳鼻喉一区、耳鼻喉二区、泌尿一区、泌尿二区、妇科一区、妇科二区、产科一区、产科二区、干部病房、神经内科四区、神经内科三区、神经内科二区、神经内科一区等科室进行了合理用药考核,对不良反应申报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将考核结果汇总如下: 不良反应上报考核结果

一、2016年10月份上报不良反应18份,分别是2016年10月份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8份,分别中医一区3份、妇科一区、妇科二区、骨关节、心内三区、肾病风湿一区、泌尿一区、内分泌一区、普外三区、神经内科三区、神经外科、消化一区、中医二区、耳鼻喉一区、口腔科、脊柱骨病科各一份,受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的表扬与肯定。

门诊处方(抽取100张,不合格3张,合格率为97%)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诊断不规范或无诊断、超时处方未注明原因。

不规范处方(抽查急诊处方50张,发现不合格处方1张,合格率为98%,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注明诊断)

二、合理用药考核结果

本月抽查病历680份,其中日常考核抽查病历460份,专项考核抽查病历220份,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肿瘤二区使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溶媒使用100ml,使用溶媒量偏少;耳鼻喉科一区使用丹红注射液溶媒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选用溶媒不合适;普外一区硝苯地平控释片一天服用两次超说明书用药;普外二区疝气使用头孢硫脒无使用指征;烧伤整形科使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美罗培南没有会诊、泮托拉唑针更换为奥美拉唑针无更换指征等。

下一步将重点对上述问题进行考核,做好与临床的沟通,督促存在问题的科室和医生进行及时整改,防止类似不合理用药问题重复发生,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存在问题:

普外二区

吕淑云,女,61岁,11床,2016017307

脐疝、高血压、糖尿病,使用头孢硫脒针没有皮试,使用指征不明确。

刘巧枝,女,45岁,10床,2016017124

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术后使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预防感染,选用品种不合适,术前0—30min未用药。

杨玉花,女,77岁,27床,2016016856

胃癌术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有糖尿病使用果糖注射液,选药不合适。

程书伟,男,37岁,29床,2016017291,左侧腹股沟疝、阑尾炎术后,术后使用拉氧头孢针,没有必要预防用药,使用指征不明确。

普外一区

闫秀恋,女,67岁,50床,2016016045

胆管结石伴有胆管炎、脑梗死后遗症,使用头孢呋辛针2天换为头孢他啶针,换药无分析。

张方汶,男,68岁,3床,2016016784,单侧腹股沟疝 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po

bid

超说明书用药。整形烧伤科

徐盼业,男,28岁,7床,2016015527,左足第一趾关节皮肤缺损 使用泮托拉唑针一天换为奥美拉唑针,换药指征不明确。

郭秀杰,男,30岁,42床,2016006750,慢性窦道、膀胱破裂修补术后、全身皮肤多处溃疡 10.21使用左氧氟沙星胶囊,10.22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属于重复用药。

郭栓,男,63岁,25床,2016015258,右小腿慢性感染伴溃疡、多发性骨髓瘤 使用美罗培南注射液,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没有会诊。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临床药学科合理用药考核小组

2016年10月29日

7.儿科合理用药原则及不合理用药 篇七

儿童时期, 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 儿童的各脏器功能及各大系统 (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等) 都未发育完善, 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另外, 儿童对药物的排泄速度及代谢均异于成人, 与成人相比, 儿童更加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用药治疗中, 医师必须熟悉各种儿童药物的作用、性质、剂量、用药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合理用药原则,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1]。为了探讨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合理用药原则, 本文特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分析, 现综述如下。

1 儿科合理用药的原则[2]

1.1 合理药物选择

在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前, 医师必须要先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避免用药后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临床诊断中, 医师要首先诊断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才能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 给予患儿合适的药物治疗。在儿科中, 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病毒性腮腺炎、麻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及病毒性肠炎等, 这些疾病的体征及症状均不相同, 治疗中要有所针对才能取得治疗效果。关于细菌性感染, 医师应该要掌握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适应证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保证用药合理性。

1.2 合适剂型选择

目前, 我国儿科药物剂型改革主要遵循以下的方向: (1) 研制口服制剂:原则上, 小儿给药中, 如果能够通过口服给药的, 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因此, 尽量研制口服制剂, 用于替代注射剂。 (2) 开发口服制剂: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及药物吸收情况, 开发适合儿童服用的多种口服制剂, 并且多次研究改善口感, 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 (3) 研制缓释制剂:通过研制缓释制剂, 能够将患儿的服药天数及服药次数减少, 从而使小儿的用药依从性提高。

1.3 合适给药方式选择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般要针对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药物本身性质及药物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因为, 正确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够将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吸收发挥得更好, 给药中要注意下述事项: (1) 如果患儿能够通过鼻饲给药或者可以口服药物, 最安全的给药方式为经胃肠道给药;但是, 有些药物通过肌内注射比口服能够更快吸收, 因此临床给药中, 医师要注意这一点。 (2) 一般来说, 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可能会对患儿的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并且皮下注射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因此, 这种给药方式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如果临床治疗药物为地西泮溶液, 那给药时可以选取直肠灌注, 通过直肠灌注给药比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患儿能够更快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因此小儿惊厥治疗中, 这种给药方式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控制患儿的病情。 (4) 由于儿童的皮肤结构与成人有差异, 给药时选择皮肤黏膜用药, 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很快被吸收, 但该种给药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患儿中毒, 因此体外用药时要谨慎。

1.4 合适剂量选择

在临床用药治疗中, 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剂量。由于临床药物中, 大多数未规定儿童用药剂量, 因此, 给药时常用的药物换算方法大多根据成人用药剂量进行换算, 换算时会将患儿的体质量、年龄或者体表面积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这些换算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临床用药中, 更应该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同时结合临床经验, 选用合适的剂量。如果需要给予患儿联合用药治疗, 也要针对具体情况, 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2 儿科不合理用药[3]

2.1 不合理的药物选择

在疾病治疗中, 药物治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出现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 这些均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我国, 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患儿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 如耳毒性药物, 严重的会致聋。因此,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定要保证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2.2 不合理的药物剂型

纵观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 虽然种类繁多, 但仅有不到10%的儿童专用药物剂型。从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来看, 在患病总人数中, 患病儿童的比例大约为20%, 完全不能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的药物需求。儿科临床治疗中, 如果给予患儿成人药品治疗,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割剂量, 并且分割药物很容易破坏药物剂型, 还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药物在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发生改变,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情况更严重的, 甚至还会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3 不合理的给药方式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 往往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由于静脉输液的给药效果好, 并且药效快, 这些都优于肌内注射及口服, 再加上医师对静脉滴注对患儿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临床给药中往往将静脉滴注作为患儿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 (2) 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效果好, 患儿家长往往会要求医师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助长这种现象的发生。给予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静脉滴注, 不但会产生严重的疼痛感, 还有可能会导致发生静脉炎及急性肺水肿, 与其他给药方式比较, 静脉滴注的医疗成本更高。

3 结 语

儿科用药是一个值得我们加深研究及探讨的领域, 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儿童保健临床服务应该要受到全民的关注;临床用药中, 医师一定要关注儿科药物的性质、用药禁忌、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 熟悉掌握儿科药物的相关知识;同时, 临床治疗中, 还要结合儿童的临床诊断结果给予儿童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敬运龙.儿科合理用药浅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合理用药) , 2009, 7 (4) :135-136.

[2]任冠华.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9, 17 (6) :183-184.

8.合理用药防心梗 篇八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9.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九

豫卫医〔2011〕39号

各省辖市卫生局、有关扩权县(市)卫生局,省直各医疗机构:

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是2011年我省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十大指标”宏观监管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药品费用,现就推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合理用药管理组织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合理用药工作放在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高度,列入卫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研究拟定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方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进行培训、指导和评价,组织实施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测等工作。

(二)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要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定期研究解决合理用药的具体事宜,研究制订防止用药事故和药源性疾病的措施,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或主管院长担任,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和临床合理用药专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由药学、医务、护理、检验、门诊、纪检、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其职责是: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管理机制;提出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合理用药情况检查与评价工作,通过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临床合理用药技术指导小组,由医务、药学、护理、检验、感染管理、临床专业专家组成,其职责为: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与教育;针对本院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规范性用药方案,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临床科室在合理用药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

二、着力落实合理用药监管制度

(一)严格实施合理用药全员培训制度。医疗机构要制定临床医师药学知识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意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适时开展合理用药强化培训工作,持续改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二)严格处方点评制度。各级医疗机构要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其中门、急诊处方点评抽样率≥总处方量的1‰(不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点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1%(不少于30份)。要根据药事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确定点评的范围和内容,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处方评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规定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医院应分别给予责令改正和通报批评。

(三)严格落实 “双十制度”。医院要建立合理用药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使用抗菌药物金额前10名的药品和前10名的医师,每月公布一次;对于连续3个月进入被监控的药品或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用药异常情况的,由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情况采取限制用药或暂停用药。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四)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原则》,制定本单位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分线目录》。医院要确定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原则上住院医师限于一线(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主治医师限于二线(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三线(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副主任医师以上担任医疗小组的负责人同意并签字方能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制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围手术期用药管理,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须使用时要严格落实“三定”制度(定时间、定药物、定执行人)。定时间:应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定药物:必须依据卫生部《常用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要求确定使用相关药物;定执行人:必须采用正确的给药方法,明确给药实施人并准确记录。

(六)严格临床药师查房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专职临床药师,并开展专科临床药师工作,每周至少有2/3时间参加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临床药师要参与危重患者的救治和药物治疗方案的拟定与实施,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应用研究,负责收集、整理和核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上报。

三、着力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建设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开展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分析工作,规范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住院患者在开始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应先留取相应标本作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急危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医院要定期公布全院及临床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四、着力加强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室)建设 各地要认真落实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建设,逐步实行集中调配和供应静脉用药,以提高静脉用药质量,促进静脉用药合理使用,保障静脉用药安全。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与药学专业技术电子信息支持系统,提高静脉用药调配科学管理水平。

五、着力加强合理用药监督考核

(一)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定期将药品价格、药品收入控制比例、抗菌药物收入比例、处方合格率、预防和联合用药正确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执行率、违规用药医师等情况进行院内、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实施责任目标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将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和控制药品收入比例一并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明确目标、措施,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责任,明确考核和奖惩办法,加强监督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医师年度考核、医德医风考核挂钩,考核情况记录到个人档案,考核不合格者按《医师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与个人晋职、晋升职称挂钩,凡个人合理用药考核不达标者取消当年晋职、晋升资格及年度评先资格;与医疗机构评先评优、医院等级评审挂钩,凡单位合理用药及药品比例控制不达标者将取消等级评审和评优评先资格,确保合理用药落到实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转变作风,加强监管,严格考核,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执行不力、药品比例控制不达标者,要按照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全省二级以上医院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工作的意见》要求,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10.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 篇十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重点针对诊治过程中对医疗费用影响较大的检查、用药、耗材及治疗措施制定本制度。

1、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和《医院临床路径工作规范》进行检查、用药和治疗。

2、某些单纯或典型的疾病,检查项目要适可而止,能不做的检查不做,如最常见的普通感冒、临床症状典型,胸部摄片检查并非必须。

3、对疑难复杂患者的申请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降低病人不合理检查费用。如病人确需进行CT等大型仪器检查,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4、在诊疗过程中,给病人的检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项目。

5、严格落实“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在同级医院已作的检查认可,不再进行该检查,尽量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

6、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医生在手术和诊疗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低中值耗材,以减少浪费,降低耗材费用,凡包括在手术费以内的消耗材料,不另行收费。

7、在检查、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特殊材料和高值耗材,应掌握适应症,保证质量,不可滥用,且预先要将使用的必要性和材料的价格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报医务科审批方可使用。

8、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各类药物的使用应坚持“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对临床用药应进行动态监控。

9、医生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正确诊断、正确选用、合理使用,提高药物使用效益,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同一类或同一性质的药品应严格控制重复使用。

10、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11、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12、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13、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

14、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分级应用管理办法》执行。各临床科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严格抗菌药物分类分线管理,严格二线、三线抗菌药物审批签字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和重复使用。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和医保病人,医师要按照《XX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合理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及自费治疗项目时,必须告知患者家属,并签字同意。

16、检验科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17、临床药师应参与查房和协助用药方案设计,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促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药物。

18、临床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制度》,坚持“小病小治、大病大治”的原则,必须手术的就手术,不必要手术的尽量不要手术。

19、严格执行《输血制度》,加强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可不输血的坚决不输血”的原则,充分有效利用血液资源,减少浪费。严禁非法自采自供血液,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20、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住院天数。

XX县中医院医院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

XX县中医医院关于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专项整治监管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规范化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我院特制定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用材、合理治疗管理制度,为了切实落实这项制度,特制定本专项整治监管措施。

一、实行院科两级监管、科室负责日常监督和控制,按照制度和临床路径的要求执行,并将检查结果和整改措施记录于《科室医疗质量检查记录本》中。

二、过度医疗行为专项治理行动领导组每季度组织对临床科室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进行专项检查治理,检查标准为卫生部《临床诊疗指南》、《医院临床路径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将检查结果当场反馈到科室,促其及时整改。

三、过度医疗行为专项治理行动领导组每季度将检查结果汇总,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的,按医院医疗质量检查规定予以处罚(2009年1号文件),并纳入科室目标考核。

11.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十一

选择适宜的制剂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口服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注射制剂适用于急性病,外用制剂适用于外科、皮肤科、伤科病,但这不是绝对的。就疗效而言,口服制剂较慢,注射制剂、外用制剂较快。就疗程而言,口服制剂适宜于长期服用,而注射、外用制剂只宜短期使用。

选择合适的剂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

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不良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等综合考虑。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依据年龄、体重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用药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相应减少。

选择对症给药途径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患者;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起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ml),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液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是合理用药的必要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天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天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0.5~1年以上。此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合理用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就拿黄芪来说,性甘,微温,功效为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益气固表、利水通肿,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减轻肿瘤放化疗毒不良反应,升高白细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使肾脏病变减轻,改善肾功能;有强心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冠脉流量;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红系与粒系细胞分化,对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有明显的回升作用,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黄芪还有明显的抑癌效果。但是,黄芪对于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比如感冒患者,则应謹慎使用。因为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总之,医者只有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经正确的用药途径,给予适当的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启 事

本刊2012年第3期第390页文章“新生儿住院期间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罗艳萍”,应更正为“罗燕平”(676200云南景东县人民医院)。

12.老年人用药禁忌与合理用药 篇十二

1 患病类型及特点

1.1 患病类型

老年人患病主要包括5类: (1) 发生在各年龄段的疾病, 如感冒、胃炎、心律失常等; (2) 中年起病并延续到老年的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老年人易患的疾病, 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痛风等; (4) 老年期起病, 为老年人特有的疾病, 如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痴呆等; (5) 极少数老年人也可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 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

1.2 老年人患病特点

(1) 起病隐袭, 症状多变, 老年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免疫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降低, 易发各种疾病, 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2)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 机体适应能力下降, 故一旦发病, 病情难控, 迅速恶化; (3)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集于一身的现象极为常见; (4) 意识障碍诊断困难; (5) 此起彼伏, 并发症多[2]。

2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2.1 肾损害药物

老年人的肾功能仅为年轻人的一半, 因此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肾脏的损害, 特别应避免应用四环素、万古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应用青霉素类、链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时, 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 应用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乙胺丁醇以及巴比妥类药物时需慎用, 必需使用时, 则应减量或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2.2 神经系统药物

老年人大脑质量减轻, 脑血流量减少, 中枢神经系统耐受性降低, 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 如地西泮, 服用此类药物需注意减量, 每天仅需服用正常剂量的50%。

2.3 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服用降压药物剂量不宜过大, 否则会引起低血压。另外晨起血压一般都呈生理性或病理性上升趋势, 因此抗高血压药清晨服用效果较好。

2.4 肝损害药物

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毒的重要器官。老年人由于肝脏的代谢及排毒功能明显降低, 使用药物更易加重肝损害。另外有些药物直接损害肝细胞, 可引起类似肝炎的症状, 进而引起肝细胞合成白蛋白能力降低, 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 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 药效增强, 如盐酸普萘洛尔, 由于肝脏分解功能差, 增加普萘洛尔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而易引起脑缺血, 出现头昏、昏迷等症状, 因此老年人在应用盐酸普萘洛尔时要注意减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2.5 联用药物

老年患者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经常服用多种药物,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如胍乙啶、麻黄碱和丙咪嗪联合使用, 可使胍乙啶完全失去降压作用;中西药同服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 导致严重后果, 如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与复方利血平片不能同服, 因前2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 可使动脉收缩, 升高血压, 影响降压效果。另外老年男性患者多有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等疾病, 较大剂量应用抗胆碱药物, 如阿托品、盐酸苯海索和巴比妥类药物等, 可抑制排尿括约肌, 导致尿潴留, 因此必须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 以不影响排尿为宜。

3 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

针对老年人患病特点和用药禁忌, 做到老年人用药安全、有效, 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用药指导,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师要深入临床了解老年人用药情况, 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用药指导, 包括药物的注意事项、效果、不良反应等, 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避免≥2种药物同时应用;②药物治疗要适当, 多数老年人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以血压控制在130~140/85~90mm Hg (1mm Hg=0.133kPa) 为宜, 若更低则会影响脑血管及冠状动脉灌注, 甚至可诱发脑血栓的形成;③根据患者的情况坚持少花钱、治好病的原则, 优先选用疗效相近而价格较低的药物;④老年人轻微不适可通过生活调理缓解, 不可滥用保健药、营养药等。 (2) 合理选用抗生素, 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降低院内感染率, 而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与抗生素使用频率息息相关, 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的产生与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关[3], 因此药师要与临床医师一起制定用药规范, 严格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联用, 以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3) 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药师应不断加强学习, 及时更新药物知识, 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知, 尽心尽职地为老年人提供药学服务, 做好用药咨询和宣传工作, 认真研究老年人用药禁忌, 根据病情、血药浓度、抗生素特性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确保老年人安全、合理、经济用药。

关键词:老年人,药师,用药禁忌,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邱碧月.浅谈老年药代动力学的特点[J].海峡药学杂志, 1999, 11 (2) :105.

[2]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76.

13.合理用药自查汇报 篇十三

多年以来我院对于合理用药始终进行着严格的管理。2015年医院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之后对于合理安全用药非常重视。及时调整了加强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为加强我院的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建立规范临床用药机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节约药品资源,根据卫计委《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出了我院《临床用药动态监控和超常预警制度》。并且根据国家对于中医医院的特殊要求,制定了我院基本用药比例不得低于41%,中药饮片比例不得低于35%,中医非药物治疗比例不得低于10%。并将这些标准纳入了医疗质量综合考核项目中。

药剂科指定专人负责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分析,发现药品超常使用情况后,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并密切进行监测;情况严重的,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处理。严格控制临床科室用药比例。根据全院每年控制的药品比例,各临床科室相关用药特点,结合以往用药情况,制定各临床科室用药比例,并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全院用药比例不符合医院控制比例时,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全院使用药品有选择性扩大范围暂停用药。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制定《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和《处方评价及处罚标准》。医务科质控组每个月抽查一天门诊处方,根据本办法的评价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处方评价,有问题的处方进行处方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与处罚决定在院综合考核会点评和公示。

如果临床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织进行复议结果并公示。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和抗菌药物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医院于院2011年10月成立临床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小组,2016年新的领导班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的有关规定,及医院人员变动情况对医院《临床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小组》进行调整,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和改进。调整后的临床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小组由业务主管、医务科人员、院感办人员、药科人员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监督小组严格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制定并明确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改进措施。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观念,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并委托社区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14.临床合理用药病例分析 篇十四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从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以下病例,指出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意见。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6岁,农民,因“心慌气短、腹胀、乏力、下肢浮肿3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体温36.7℃,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心率齐,101次/分钟,两下肺有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二指可触及;双下肢有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胸片可见肺有轻度淤血,心脏扩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拒绝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0.25mg口服,每日2次;青霉素160万u+庆大霉素16万u肌注,每日1次;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1日后,因利尿效果不明显,加用呋赛咪40mg肌注,每日1次。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能平卧及进行室内活动,食欲较好;查:心率齐、86次/分钟,两下肺无啰音,水肿明显消退,遂将呋赛咪改为40mg肌注,隔日1次,其它治疗方案未变。治疗第9天,患者诉全身乏力,检查发现:心率不齐、54次/分钟,心电图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性早搏。

病例2 患者杨某,男性,72岁,退休干部,因“咳嗽气喘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50年吸烟史、20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史和10多年的“胃溃疡”史,长期使用“消炎药”、“平喘药”等治疗。查体:体温38.8℃,咳白色粘痰,两肺有干性啰音,心率齐,78次/分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肺透明度增加、纹理增多,心脏狭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低氧血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感染”。治疗:凯舒特(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强的松龙10mg口服,每日2次;班布特罗10mg口服,每日1次;氨茶碱0.5mg口服,每日2次;必可酮雾化剂每日3-4次吸入。入院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查体发现两肺仍有干性啰音。上级医师指示每日加用氨茶碱1克、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接受新治疗方案后患者感觉有严重的胸闷、腹胀,被迫停用所有的氨茶碱。一周后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胃镜检查见食道、胃底、十二指肠球部均有活动性溃疡。

15.借鉴国内外用药经验促进合理用药 篇十五

一、世界各国药物不恰当使用状况及潜在问题

(一) 国外不恰当使用药物状况。

据美国医学研究表明, 由于不正当使用药物造成的医疗事故会超过车祸、乳腺癌、艾滋病和工伤事故。研究美国几百年的药物使用情况, 临床结果显示0.45%的医嘱是不正确的, 社会的医疗服务中的药物发放不当率为3.8%~10%;每年约有301~1, 368亿美元的费用亏损是由药源性疾病及死亡引起;据估计每年约4.4万~9.8万死于药物不恰当使用, 其总体带来费用亏损120亿美元 (1996)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报道称, 对于美国1996~2006年间四个重要电子数据库中153份报告, 按Meta分析标准, 对住院病人ADR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率进行计算, 得到39份科学前沿性的研究报告;严重ADR和导致死亡的ADR发生率分别为6.7%和0.32%。例如2004年, 住院病人中有2, 216, 000例出现严重ADR, 导致死亡的有106, 000例, 按10.6万例的均值计算, 其仅排在癌症、心脏病与中风之后, 排在美国人口死亡原因第四名, 约为美国人口的1/2200。最新研究估算美国约有7, 000例~140, 000例死于ADR, 在住院病人中发病率为0%~2.3%。美国对住院病人的药物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表明, 5次使用药物就有1次是不正确的。根据2005年英国资料显示, 之前的十年期间, 每年ADR导致的死亡率都在持续增长。

(二) 现阶段我国不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

药物滥用在我国形势也非常严峻, 12%~32%的人滥用药物, 美国曾发表评估每个国家约有1/2200社会人口因药物滥用而死亡。若依上所述, 我国将有50多万的人死于药物滥用。卫生部门证据表明, 70%的国民死于脑血管病、癌症、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 但长久看来, 却只有5%的人能达到标准治疗, 使血压有效控制, 其他大部分均不能达标, 得不到长期有效的治疗。在武汉的9所医院的200名去世患者的药物使用资料调查显示, 住院患者的0.22%以及住院去世人数的11%与药物有关, 而误诊、漏诊、违背禁忌症、慎用症、过快的注射和监测有误也是药物滥用的主要方面。

粗略的统计一下, 我国有不少于500万人因为ADR来医院就医, 其中死于ADR的人数约为19.2万人。20世纪, 市场已将100多个药物下架, 都是由于其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近20年废除的药品约占其中的70%。

在北京、武汉、重庆、广州的20家医院中, 检测了治疗儿童水样腹泻的药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表明, 只有5.4%的人的用药符合药品使用规定。

抗生素的品种最多也是滥用最普遍的药, 我国6, 000万的残疾人中, 2, 000万为听力残疾, 而由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用药不良而引起的约为60%~80%, 肺部感染是导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但只有不到50%的人得到了合理的用药, 由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对社会造成了达百亿元的经济亏损。

根据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的报告表明, 细菌耐药在我国已极其严重。已有细菌的耐药性居于世界的首位, 但人们对这些危害还没有深刻意识, 抗生素广泛不良使用造成全国每年1万人死亡。镇静剂、皮质激素、止痛剂的不正当利用引起药物依赖的人数逐日上升。

二、用药失误的原因

我国常见的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有:适应症不清晰、药物禁忌、用量多少、疗程长短、用药的复方和类型过多;用药不考虑成本;随访与按照医嘱不良;抗感染药合理应用率没有达到50%;解热镇痛药适应症不符, 疗程过久, 有的病人低热或退热后仍继续用药的现象广泛存在;激素适应症过广, 不合理应用于抗感染、类风湿、肾炎, 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也很少;不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不合理输液及应用注射剂和用配伍禁忌者多 (10%~30%) ;开中药处方者对中医了解少, 中西药合用不恰当, 药物类型杂乱。 (表1)

三、国外药物使用前沿经验

国外在用药使用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 (1) 构建有效机制达到利益制约。重点处理过分利用和不正确利用的问题; (2) 构建适宜的用药标准系统, 以考察估量, 并向大众公示。为大众供应充足的质量方面的资料, 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3) 建立《标准治疗指南》, 专家依照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结合研究报告, 对健康问题给予治疗指导; (4) 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 美国就引进了计算机技术, 研发了针对药方或医嘱判断的有效药物使用系统, 可以迅速地观察用药剂量和医生用药情况的有效性, 并迅速地将观察结果反馈给医生。研究报告表明, 医疗机构使用了这种系统后, 药物不正确使用 (剂量不正确除外) 的概率比之前下降了81%, 住院的人均天数减少0.89天, 经费减少了12.7%, 现在像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超过90%的医院投入了对此类系统的应用。

四、为我国带来的启发

前提:加强用药规范。创建一套为促进、宣扬、应用和修订国家 (或专科医院) 的方案来规范治疗;以选择治疗为基础, 创建更全面的基本用药目录 (或临床用药目录) 方案;医院有必要创建有特征性的药物和治疗学委员会, 并严格规范监察增强正当用药责任。

重点:改善运行机制。按照标准化诊疗规范, 我国采取将问题作为基础进行药物治疗训练的方法对本科生进行医学和相关技术的训练;支持职业社会团体、大学、卫生部一起确立一个有确定的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方法, 并不断地对有经营权的从事卫生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周期性教育;通过加强使用者和提供者的相互作用, 评估和恰当用药;为了使医生和药商更好地给予消费者和使用者合理意见, 要对其进行再教育, 使其成为卫生保健团体里的积极分子。

保障:建立政策机制。提议政府加大人力、物力用于普及有关药品方面的教育, 并支持消费者团体踊跃参与;为优化私立医院医疗工作者的处方行为确立有效的程序及多方协作方案;创建有效的监管重要药物的标准体系以达到明确卫生部门革新及优化规章制度引发的问题。

摘要:分析我国医院用药失误现状, 借鉴国外用药经验, 提出我国监测和减少用药失误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用药经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

[2]史国兵, 黄泰康.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的文献分析.中国药房, 2009.11.

16.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篇十六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解读:早在1985年,内罗毕国际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就提出,合理用药的要求包括:对症开药,供药及时,价格低廉,配药准确,以及剂量、给药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量合格,安全无害。

1987年,WHO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用药的标准:①处方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品供应;③正确的调剂处方;④按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天数用药;⑤确保药品质量及安全有效。

从以上合理用药的要求可以看出,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安全性是选择药物的前提,是指要求获取最大治疗效果而承受最小风险,避免或降低药物性损害;有效性是指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包括显效、好转、预防、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主要是考虑治疗费用,期望用尽可能低的医药费用获得尽可能高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合理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正确的药物。指根据疾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②正确的剂量。应尽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遗传因素等生理病理状况做到个体化用药。③正确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每种药物都有其相适应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也可能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④正确的用药频次,即单位时间段内的用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及患者和疾病状况确定。⑤正确的用药时间。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因此,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确定给药方案。⑥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指患者能够遵从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用药。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性价比高。我国的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遴选出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有人误以为基本药物就是廉价药,其实基本药物强调的是性价比。因此,通俗地说,基本药物就是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基本药物的普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据WHO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0%~20%。这里指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药物正常使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包括选药不当、剂量不当、药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致的药品不良事件。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相当严重,据估算,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已成为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用药。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如普通病毒性感冒自然病程多为1周左右,应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法自愈;如早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通过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就有望不药而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成分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也许会因此而失效,不仅影响原有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据报道,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因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又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相对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该途径有不少限制,如食物和一些其它的药物等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同时,这种给药方式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部分药物因为对消化酶不稳定等不能制成口服剂型,某些特殊情况如胃肠道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必需使用注射等给药途径。

老百姓不管大病小病,总希望医生开吊瓶(静脉输液),其实这是不对的。静脉输液无吸收过程直接进入全身循环,虽见效快,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输液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我国患者人均输液瓶数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也明显超过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与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有关,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老百姓对输液治疗的依赖,尤其是儿童患者的过度输液治疗值得大家关注。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所谓处方药是指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处方药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镇静催眠药物等);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诊,使用药物需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胰岛素以及注射药物等。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划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配有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购买。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零售。

nlc202309042226

目前一些药店尽管将处方药放在非开放的柜台中管理,但一般不需要医师处方都可以买到。这是违反处方药管理规定的,无疑会增加用药风险,建议老百姓对未标注“OTC”字样的药品,不要随意购买和使用,应咨询药师或医师后再使用。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解读: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指导医生和患者选择、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依据,是具有医学和法律意义的文书。药品说明书主要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保存条件等。

警示语是指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及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的警告,也可以包括药品禁忌、注意事项及剂量过量等需提示用药人群特别注意的事项。禁忌一般是指禁止使用,是最严厉的警告。说明书中列出的禁忌应严格遵守。此外,还有慎用、忌用等,消费者在用药时也需特别注意。

适应证是指本药品所直接对应的疾病,一般是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品对所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剂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种疾病所需要服用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医生可对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不良反应需列出根据药物特性推测及新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上市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收集,并在说明书更新时加以补充。一般来说,不良反应列举比较详细的药物在前期临床研究时已经对其性质了解得比较透彻,有些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列举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就不敢使用,其实是错误的,有些不良反应只是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发生率,列举在说明书中是为了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对那些不良反应资料不全的药物也应该谨慎使用。

用法用量,用量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成人剂量,即18~60岁年龄段人的用量。用法一般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等,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执行。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以上讲了将有些药品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比如未知的副作用、比如依赖性等等,因此处方药不可擅自使用、停用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使用抗菌药要严格按医嘱用药,首先必须按时、按量使用。因为抗菌药物需在血液或感染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才能杀菌、抑菌,不规律的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细菌带来喘息和繁殖的机会;其次一定要按照处方规定的疗程服用。因为抗菌药物完全杀灭或抑制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疗程服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疾病难以治愈。此外,要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细菌学检查等条件选择用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生活中错误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一是不该用的用了,如普通感冒滥用抗菌药物很常见,其实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二是该用的没有用,如明确的急性肺炎、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必需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激素类药物包括天然激素,以及结构和功能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人工合成品,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但如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激素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要特别注意逐步减量原则,不能突然停药。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读: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它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了个别属于体质特别敏感外,毒性反应大多数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其轻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当然,即使在常用剂量下,有的患者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这种特异质反应有先天性特点,常存在遗传性酶缺陷,平时无表现,仅在应用某种药后才发病。

致畸作用是指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妊娠期的前3个月,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最大,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此外,非处方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人认为中药作用温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其实近年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少,特别是长期使用中药保健品引起的肝肾损害,当然,其中不少是由于药材污染引起的。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nlc202309042226

解读: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上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人应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一般来说,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很容易服用多种药物。而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逐渐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差,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相对增加。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

儿童不宜服用成人药、补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用药的选择无论从品种,还是剂型、剂量,都需要考虑该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年人用药。另外,儿童不宜用补药。某些药物或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造成儿童性早熟。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的第1~3个月)妇女要尽量少用或不用药。某些药物可以透过胎盘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原则上,孕妇在整个怀孕期间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包括中药及外用药。

哺乳期妇女不能随意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后,某些药品的成分能随乳母的乳汁排出,乳儿吸食了这样的乳汁,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月经期妇女应慎用抗凝药、止血药。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抗凝血药可引起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比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香豆素、溶栓剂等具有抗凝或抑制血小板功能。同样,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抗凝血、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也会造成月经量过多。而相反地,使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

此外,由于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师,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师、药师咨询,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适当减少用药剂量,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药师。

在从事驾驶、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前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因为服用这类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危害人身安全。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因抗感冒药中大多含有抗组胺成分,所以要特别注意。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解读:在贮存保管药品时,空气、光线、湿度、温度和时间5大因素都影响着药品质量。因此,在保管药品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注意密闭密封隔绝空气。在存放药品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如密封盒、玻璃瓶等。把药品放进去后要尽量作密闭、密封或熔封处理,避免空气、水分的侵袭。

2.注意干燥阴凉避光。有些药品说明书明确地说明了药品保存的温度,要根据说明书妥善保管。常温保存的药品夏天要置阴凉处,冬天要避免放在暖气片附近。

3.有些药品遇光易变色、沉淀,在贮存时要注意避光,最好用棕色玻璃容器包装,也可以用黑布包裹玻璃容器。

4.抗生素、胰岛素、疫苗、活菌制剂等在高温下容易变质,要采用低温冷藏贮存,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但是不能用冷冻贮存。

此外,对于保存的药品要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服用时还要注意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等等,出现变质的现象时就不能再用。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乙肝疫苗事件,让部分公众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疫苗接种大幅下降的现象,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接种疫苗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国家倡导的一类疫苗一定要接种,不接种疫苗,会增大将来患流行性疾病的风险,同时,若群体性不接种,可能引起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流感、水痘、肺炎疫苗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接种情况。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卫生行政部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保健品和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那么,药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国家对药品生产管理更严格。其次,在治疗方面,作为药品,是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证,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的作用,不需要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限量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消费者如果是“小病自治”应选择药品,为了确保安全,最好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在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并严格按说明书所推荐的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如果只是以保健为目的,可以选择保健食品。

目前,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汉语拼音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其中“准”字代表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药品,“试”字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保健食品在2003年7月前由国家卫生部(原)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省份)卫食健字[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卫进食健字××号”。2003年7月以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国食健字J××”。

上一篇:悼念长辈的范文下一篇:毕业论文个人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