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管理工作计划

2024-06-30

地理教师管理工作计划(16篇)

1.地理教师管理工作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夯实基础,求能力;根据大纲展开;抓住核心,寻求联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接手了初三一班,二班,三班的地理教学,但是不太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是1班和3班都是普通班,2班各方面都很好;学生的个体理解要循序渐进,直到教学工作开始。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上学期的课本是七年级第一册。

第一章:学习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运动和地图的一般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研究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和海洋的变化、板块运动、地震和地球上的火山。

第三章:主要研究天气变化、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温度和温度分布、影响温度传播的因素、降水和降水分布、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影响因素。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背为主。

第四,教学方法

积极尝试和探索外国思想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典型事例,培养创新思维。

动词(verb的缩写)审查过程

1.指出每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让学生记住。

2.分析每章的重点地图,学会分析对比地图,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全面的知识,拓展知识。

3.老师收集历年期末考试中关于这一章的题目,进行测试,让学生在测试中梳理出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找到每一个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4.根据历年试题结构分析,本教材重点在第一、二、三章,第四、五章作为记忆内容不容忽视。

2.地理教师管理工作计划 篇二

第一, 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是特级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特级地理教师首先要从多元的视角认识地理教育的意义, 并具有较强的地理意识和对学科价值的深刻认识。

地理特级教师对地理教育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地理学科是启迪爱国、经世致用、连接着人类未来的伟大学科, 从事地理教育是一件责任重大、意义也十分重大的事, 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都是以地理教育为启蒙的。未来积极而负责任的公民, 必须具备地理知识和地理意识。地理知识在生存、生产、生活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地理特级教师尤其要对学科思想及其意义有深刻了解, 以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教育学生, 树立地域差异、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科学观点。

第二, 特级地理教师应该对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作为特级地理教师, 应该对当前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有所了解,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 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未来衔接起来。当前地理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影响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等。作为特级地理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并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新信息, 同时还必须关注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有意识地学习新知识。如: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 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微观研究, 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到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进一步上升到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报预测) ;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实现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和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 。明乎此, 在教学中方能高屋建瓴、站位高、理解深、见识远, 讲别人之所不能、见别人之所未见。

3.地理教师管理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乡土地理;家乡的发展历史;宏观状况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厚积”才能“薄发”。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收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那么,要如何来了解和学习乡土地理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一、了解家乡地理的总体状况

只有对乡土地理的总体概况进行了解,教师才能在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来讲解时把握一个总体的“准确度”,才不会在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时出现偏差。

如何从宏观上来把握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呢?我觉得,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行政区划、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以及河流、湖泊、工农业发展、交通状况、文化特征等地理特征加以了解和掌握,以保证在用乡土地理材料时不会出现宏观地理特点的错误。其次,要了解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上的差异,比如要了解淮安周边地区乃至全江苏省的宏观地理特征,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乡土地理材料的拓展和提问,提高乡土地理材料利用的准确性。

二、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

地理老师对本地区乡土地理的发展历史要有了解,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加深、巩固、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比如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城市的兴衰影响,可以通过古今东、西大街的对比来学习,东西大街与清江浦一样坐落于里运河的沿岸,已经没有往日的模样,留下的类似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都可以免费参观,通过对本地乡土地理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感到地理素材更加真实,无形中增加了老师课堂教学知识的“可信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本地区历史地理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在历史中学习地理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淮安兴衰和过渡性地理位置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学校附近的板闸,过去是何等壮观啊?人烟十万,商旅如织。民国以来,随着里运河的衰落和清江浦的衰落,板闸镇也衰落了。在讲古代淮安的地理位置时,介绍若飞桥附近的“南船北马”标志碑,通过它可以了解该桥在当时淮安古城的重要作用。由于该桥紧邻学校,是好多同学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所以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还回家上网查了大量资料,做了地理小报,很好地把握了淮安的过渡性位置。

三、了解家乡的发展方向

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淮安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的速度更加快,笔者在讲淮安交通的变化时,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是高速公路,最近几年刚建成的淮安南北西枢纽、新火车站、机场,还有学校对面的轻轨公交站台,这些素材就是热点,包括在建的高铁枢纽,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实例,学生会感到十分真实,同时也使乡土地理的材料更具说服力。

怎样做到让乡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时俱进呢?我觉得首先要关心当地各种媒体和网络所报导的新闻、图片,不断收集,积少成多,并加以分类。如地理新闻类、交通类、经济类、环境类等等。其次,可以动员学生去收集,既可以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心,同时也可以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再次,对自己所到城市或地区加以关注,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对身边的乡土地理变化加以记录或分析,使自己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达到熟记于心,同时也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了解家乡的微观状况

除了对宏观的地理素材的了解,还必须要了解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落到实处”,感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作用,也会使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无痕对接”。本校地处市区核心主干道,放学时门口交通状况堪忧,同学们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对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让同学们给出合理化建议。这实际就是一个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建议增加红绿灯,学校和交警加大对放学时段的交通疏导等都能大大缓解交通的压力。对这种微观状况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身边地理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作为老师更应注意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周边的乡土地理事物,注意积累、分析和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能体现联系学生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分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确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赵贤舜.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J].地理教学,1998(3).

4.地理教师工作计划通用 篇四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__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未尾又有单元小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通过尝试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能训练。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高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篇五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具体措施

(一)业务学习、研究及有关活动的安排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周周参加集体备课,经常听组内新、老教师和学校其他教师的课;课余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认真钻研教材、教材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研究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2)落实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建设高效课堂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结合案例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爱学,学了有用。在课堂上让的学生参与进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落实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使“疑惑”在40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加强以考代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6) 注重教法研究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在方法上一定要很好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索取,不能搞填鸭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实效。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认真挖掘教材。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6.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篇六

1、以课改为核心,以现代课堂教学为根本,有效地推进教学、教研工作,探索积累适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加强各教学内容和各课型的典型课例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集体评议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2、各任课教师重点做好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工作,分层次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工作,防止两极分化,提高整体水平。

3、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二、教学常规的实施和管理措施:

⑴备课、上课要求及检查措施

1.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增强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2.加强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一与高二新教材、新教法的探讨与案例分析。

3.上课时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独立见解”,形成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⑵作业量、测验次数及批改。

根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注意对练习题的精挑细选,做到“典型、启发”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一些热点、考点要让学生做熟、做烂;注意全批全改,及时反馈。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推动作业形式、内容的改良,精心推敲、选取,提高作业效率,使之成为课堂的有效补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学校和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好月考和统考,平时适当做些单元练习,尤其是选择题的训练。做到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进一步加强爱心教育,做到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和表扬,以情动人,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学习。

⑶课外辅导和考试

7.小议地理教师自身的改变 篇七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遗弃。在新的课程体制下改变地理不受重视的局面不仅仅要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在教师身上也要找寻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所在。

在教师身上的原因主要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才能将初中的地理教学搞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学生素质的提高已经取代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成为教师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这样的倡导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过去只有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天体的时候,虽然这部分比较短,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却非常有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用简短的课外天文知识的描述来带出课内所要讲授的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观测天文现象,增强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改变教学观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革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一点就要把自己的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实行的时候,有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地理学科往往都是采取应付差事的态度。这样做大大泯灭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都把地理当做鸡肋来看待,学生更加对此不屑一顾,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教师应该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分重视起来,不论是主科还是副科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要加以改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突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在自身的教学观念上要调动起自己的教学积极性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学生,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卫青.《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地理教师素质结构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6.

8.现代地理教师心理素质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

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地理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唤醒、开发,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文感情体验,培养出具有高尚精神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地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较多。

一、地理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地理课不被重视使地理教师产生自卑失落感。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语数外轻政史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不重视地理教育,认为学习地理将来不好找工作,使学生不能在学习地理的最佳年龄(一般是初中阶段)将基础打好;当地理教师把自己要上的地理课精心准备一番,正信心十足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下面的学生为了主课的任务,在各干各的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疑会挫伤地理老师的积极性,使其消沉、失落。

2.就地理教师自身而言,专业技能不过硬使其就业时产生心理压力。师范生入学时的地理基础普遍教差,地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多数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分类和中外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地理学家及其研究方向更是知之甚少,地理素养较差,甚至基本的专业知识也很差,很多学生当初选的不是地理,而是被调剂过去的。

3.地位和待遇低下对教师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理状况如何,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程度如何等,与他们劳动报酬的多少息息相关。我国教师收入普遍低下,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这些情况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产生厌恶感,许多教师将时间投入在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教师应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

学校地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水平和地理素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是开拓者和创新者,要求地理教师具备道德、身心、专业和其他非专业等各方面素质,而在教师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应以心理素质为重。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反映。地理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更以自己的情操、责任感等个人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正因为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术业有专攻”。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游刃有余地驰骋。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识图画图能力、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地理教师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这些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由于职业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同时,由于现代工作竞争激烈,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紧张焦虑和压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繁重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时,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使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

三、提高地理教师心理素质之有效措施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

1.学校实施教育的时候把地理和语数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地理的重要性,为学校的地理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证。学校开设课程时应注意协调地理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让地理课程课时饱和,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尊重地理教育的良好气氛,这样教师在同学和社会眼中的地位会提高,自信心会增强。

2.高等学府对师范生的培养或学历进修要宽进严出。我国高等学校对教师培养或进修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用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或进修学院要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无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还是授课内容作业与考试等都要严格要求,凡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完全达标者都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未达到要求的则应毫不留情地给予补考、留级乃至退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理有压力,才能有学好专业的动力。

3.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到实处,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这是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对学生形成“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奋力使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达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总之,只有教师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地理素养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方法,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209-210.

9.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篇九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深化细化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堂教学和限时训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课程和学生情况分析

课本按照教学改革的思路,增加了各种类型的地图,目的是加强学生们得读图和识图能力并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下学期,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随着学校改革力度的加强,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地理成绩也在改革春风下,大幅度提高。但是有很多的工作还需要更加细化。

三、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

1、从长远角度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在八年级下学期要进行结业考试,初三没有地理,中考也不考,基于这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和家长还有学校不够重视。但是地理方面的知识早已渗透到各个学科,而且虽然中考没有地理但是中考中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涉及到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英语阅读理解的短文中经常出现地理方面的知识,中考作文基于地理方面的材料也屡见不鲜等等,所以学好地理不仅可以提高成绩而且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不仅如此虽然中考没有地理但是高考却有地理,而且高考内容一部分是初中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即便你初中不学地理高中必然要学习。总之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继续强化读图、识图以及绘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说的简单一点地理的学习也就是地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读图、识图甚至绘图。不仅如此在各种大小考试中考察地图方面的题往往占到60%以上甚至80%。有些地理方面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各种地图来呈现。

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还要能识别各种类型的地图,各个区域的地图,例如地形图、政区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以及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柱状统计图、病状统计图等等。而且对于一些专业地图还要会绘制例如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图等。

3、地理属于小学科,课时少、内容也不多而且每周两次课的间歇比较大,所以第一次上课讲的内容第二节课做练习时有不少同学都忘了,这是课程安排的欠缺也是学科本身所致,因此课上的教学效率一定要高,一方面每节新课课前提问,上节所讲的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出现“猴子掰棒子”的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安排作业,而且作业要精简有针对性。

4、及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提高:

以为教育名家说过,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积极发现学生有教育价值的东西,适时鼓励促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方面在课前提问中表扬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好的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改作业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做得非常好、你是最棒的、你还能做得更好等激励语,第三是考试前要给学生定位,考试后要表扬优胜班、进步班等班级以及高分,进步幅度大,单个题满分的学生。

5、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好的课堂纪律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尤其是学期伊始一定要强化纪律,课堂纪律的好坏与学生无多大关系,关键是老师的管理、强调,对于初次犯错的学生一定要想办法认识到其严重性,对于表现积极、表现好的学生要大肆表扬,建立信赖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精心细致的呵护又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学校改革的前提下,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着淬砺教育,并把诱思探究理论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教学中,有了学校领导的远见而卓识的引领,有了老师悉心经营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一定更加辉煌。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初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2.初中地理教师个人的工作计划

3.初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4.初中地理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5.初中地理教师教学随笔反思

6.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7.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8.初中地理的教案教学反思

10.八年下学期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篇十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六个班314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天津地理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3.海河水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

4.天津的农业生产和物产;

5.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布局和滨海新区建设;

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本班现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7人。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乐于学语文、用语文。经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及记字的能力,初步懂得和掌握了一定的识记生字的办法,有自主学习的...

一、学生概况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

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三数学,所用的教材是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复习丛书当中的《数学复习点要》和《数学总复习》(上、下册)。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听完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的高考信息讲座,深感自己身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做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待于完善的地方。这次学习,让我在诸多之处受益匪浅,尤其是对高考和课本教学及高考和英语语法教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11.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研究 篇十一

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主动思考,而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的提问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关键。目前我国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研究比较少,而且过于笼统,专门研究地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就更少了。本文在对提问技能一般性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对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研究方法,来试着探讨地理课堂中的提问技能。

合理安排和有计划的提问,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比较高水平的行为。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只要抓住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地去思考、主动地吸收,从而使地理课堂变得精彩,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课堂提问技能研究综述

2.1 课堂提问的内涵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景,以引导学生积极、定向地思考而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

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动力,不仅可以达到反馈的目的,而且还是促进学生思维、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最好形式。

2.2 关于课堂提问技能的文献总结

目前我国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研究比较少,过于笼统,局限与提问的类型、功能、原则几个方面,而且多有重复。对运用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提问技能的方法这两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对提问技能一般性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对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研究方法,来试着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

3 地理课堂提问的功能

3.1 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集中于某种对象的,因此注意可以使我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朝着教师引导的教学内容上指向和集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的提问恰好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来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求知,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及时的反馈

反馈是实施调控的必要前提。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指导教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或冷场时,教师的一个导向性提问可及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来控制教学方向。

地理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及时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获得反馈信息,灵活地改变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一步解释。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使其紧紧跟随教师的步伐。

3.3 提问可以刺激回忆、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

这种问题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可督促学生回忆并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很突出,地理概念、原理的获得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技能的巩固强化来自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若能巧妙地提出系统联系前后所学知识的问题,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当知识被系统地串联在一起时,它就很容易记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建构地理学科的思维模式,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4 地理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关注学生自主性、关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教学模式中,提问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提问技能不易掌握,所以很多教师对提问持有“可以不必学、不愿学”的态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提问技能的理解不够,提出很多无效的问题,造成表面上的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学生没有帮助,纯粹浪费时间。

4.1 提问的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很随意。比如说提问课本上的概念,学生机械地照课本来念,不经思考。还有“……是不是啊?”,“对不对?”等等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提问,学生只能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起不到启发思考的作用,还会形成学生的懒于动脑的坏习惯。

(2)对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好。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不明确,提问时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提出的问题过于零碎、过于简单,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这不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第二,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回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会造成课堂上的“冷场”局面。

4.2 提问的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课堂上提问的数量过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思路,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疲劳、反感情绪,破坏课堂的气氛。

(2)提问缺乏普遍性。教师怕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不出正确答案影响教学,只提问成绩优秀的几个学生。每个班级中成绩差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教师这样提问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时机把握不好。提问没有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的提出问题,导致提问的效果不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若是讲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提问前一个知识点的问题,就会扰乱学生的思路,同时没有及时加强学生理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5 地理教师提高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

5.1精心设计课堂中要提的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不是随便想起什么就问什么,而是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什么时间提问什么问题,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大概会遇到什么情况等等。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鉆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这是提高提问技能的前提。只有吃透了教材和教学大纲,提出的问题才能契合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不然只能是浪费时间。

(2)把握提问的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并及时“解惑”。

5.2 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

(1)语言要科学严谨、简明易懂。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课堂中的提问要有科学性,措辞要恰当,不能有歧义。如指图说明地理事物位置时,不应说上、下、左、右,而应说北、南、西、东等。

(2)提问要图文相结合。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或依课本插图设问,或让学生指图回答,或让学生填绘空白地图、板图,着意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图的基本技能 。

6 结论

提问技能是地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技能之一,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提高提问技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中要提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才能运用自如。

(2)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这是提高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论前提,有理论才能知道实践。

(3)教师自身加强训练。自我训练是提高技能的关键。

12.小议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素养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素质,信息化,培养方法

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是教育事业发展对于当代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要求。只有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 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与工作实践中, 实现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与传统的教师相比, 当代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意识

受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影响, 许多学校的地理学科都具有很强大的专业性。这就使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具有较强的地理专业知识能力, 就可以很好地操作高中地理教学。但是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传递, 造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信息的需求程度大大减少, 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意识明显不足。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意识进行培养, 是提高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第一步。这需要引导教师进行信息需求的自主调节。只要教师自身加强了对地理专业科学技术的关注, 就会对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教师再利用网络进行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的查阅, 其信息意识就会得到有效的建立。

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 教师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理信息结构。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是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 所以教师从教材中的内容很难进行地理信息的全面分析。当教师的地理知识结构不断科学建起时, 其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较大, 自然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搜集, 从而能够促进其地理信息意识的提高。例如, 教师要讲解《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课就要对不同时代的人口分布信息进行了解, 需要利用一定的图表与数据进行结论的总结。教师要开展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 必然要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与信息的整理。在这样的实践中, 教师的信息意识大大提高, 这对于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极为重要。

2 丰富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知识

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充足的信息知识, 是无法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的。高中学校要多多开展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丰富信息知识的学校培训, 使高中地理教师接触到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 培训者要对高中地理学科特点进行分析, 让高中地理教师认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在培训中, 要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引导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加强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 在多次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学校还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让高中地理教师学习幻灯片与视频剪辑技术, 利用多种计算机软件来服务于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

在诸多的计算机软件中, PowerPoint是最为简单的一款。利用这一办公软件,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对大量的地图与其他图片进行处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让学生欣赏与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图像。加强电子演示方稿知识的丰富对于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来讲较为重要。另外,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了解Flash相关知识, 利用动画的插入, 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校还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水平考核, 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以促进其信息素养的快速提高。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师信息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 往往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持。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需求较大。所以学校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时, 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切入点。由于地理学科教学中会涉及众多相关的图片、地理信息数据的统计图表等, 所以教师在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后, 可以对这些教学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与整理, 使其更有序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以多媒体为切入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1高中地理教师要尝试对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的网站进行熟悉, 学会从不同的网站上进行有效的资源的获取。互联网平台上虽然具有较大的信息, 但要进行有效信息的挑选, 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2学校要引导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个性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每一位教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方便自己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的手段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培养, 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素养是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一项业务能力。利用有效的方法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具有了较为强大的信息素养, 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汉群.高中地理教师信息素养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3, 92.

[2]贾荷陵.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1) :105-107.

[3]旋晓伟, 王林, 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125-128.

[4]王莉, 王杰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51-53.

[5]马玉玲.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 2013 (7) :74-75.

13.地理教师个人提升计划 篇十三

一、现状分析

我xxxx年毕业,参加工作近5年,一直在南辰中学从事地理教学,有两年的班主任经验,能关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虽然也读了一些理论书籍,但在实践中的运用尚不到位,再加上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认识上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

二、总体目标

在xxxx至xxxx年这三年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在学校搭建的各种舞台上,在我的导师的指引下我会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成长的更优秀。

三、在这三年中,我个人具体规划如下:

1、教学目标

给人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作为地理老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地理素养。在这三年中,我准备多读一些地理教育教学理论,还想把自己的地理基本功打得扎实些,为此我计划重新解读高中地理教科书,多阅读与地理相关的教学理论。

在课堂上能够争取在每学期上好一堂研究性的公开课,争取在各个级别的教研比赛中进行参与并获得奖项。

科研方面,每学期至少要写1篇论文或案例参加县、市级评比。在这三年中,我准备申报一个课题,并且经营好自己的个人教育博客。

2、班级管理目标

虽然担任过两年的班主任,但自己觉得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我想争取在外来两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实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更加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而在此之前,我会主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并从其他班主任平时的管理中学习经验,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14.地理教师个人政治业务进修计划 篇十四

学海无涯,知识是无止境的, 教育工作是动态的鲜活的进步的,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终身学习。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委提出的教学质量文化年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这也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理念。特制订本学期个人进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三个代表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教学为中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使学生想学、爱学、悦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进修目标

1.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地理教学教研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坚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借助先进的媒体学习,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2.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利用一切资源,校内多向同事学习,并积极走出去,向教育界名师寻经问宝。

3.善于思考,把教学工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坚持认真撰写课后反思,并积极反馈于教学工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反思教育学生的点滴,在反思中感悟,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

4.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积极探索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5.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用课题促进自己教研学习,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自己,分享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切实按照教委和学校的总体计划部署,根据自己所教学生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勤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所教学科做到最好。

15.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现状

笔者对江苏省江阴市12所高中的90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存在如下问题。

1.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笔者以选择题“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A非常清楚, B知道一些, C不知道。”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 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非常清楚的教师为19人, 占调查人数的21.11%;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知道一些的教师为27人, 占调查人数的30.00%;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不知道的教师为44人, 占调查人数的4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2.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笔者以选择题“平时教学中, 你是否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衔接?A经常注意到, B有时注意到, C很少注意到, D没有注意到。”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 在平时教学中, 能经常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1人, 占调查人数的23.33%;有时意识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47人, 占调查人数的52.22%;而很少或没有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2人, 占调查人数的24.45%。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3.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笔者以选择题“你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吗?A通读过, B读过部分, C读过一点, D从未读过。”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 通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2人, 占调查人数的13.34%;读过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7人, 占调查人数的18.89%;读过一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8人, 占调查人数的20.00%;从未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43人, 占调查人数的47.78%。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4.绝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没有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笔者以选择题“平均每学期你到初中听课或学习多少次?A 10次以上, B 6~10次, C 1~5次, D 0次。”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 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教师为6人, 占调查人数的6.67%;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6~10次的教师为5人, 占调查人数的5.55%;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5次的教师为8人, 占调查人数的8.89%;每学期从没有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的教师为71人, 占调查人数的7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到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淡薄是由于课程标准、教材、社会、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总是以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不到位, 都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质量[1]。从应然的角度出发, 高中教学是在义务教育教学完全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实践。而实际情况是, 由于受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削弱 (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 , 因而造成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由于初、高中学校分离设置, 即使初、高中学校没有分离设置的学校中, 绝大多数的高中地理教师也没有能进行初、高中地理大循环教学, 从而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基础无法全面了解, 因而造成初、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断层, 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 也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激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 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1.基础:理论引领

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引领。通过教育理论上的引领, 能使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教学衔接意识, 并能培养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实施方案。一旦教师具备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 他们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如果教师形成教学衔接意识并通过设计出的教学衔接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后, 出现了他们期许的教与学的积极变化, 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而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确认和巩固自己的教学衔接意识, 从而使自己原先那些不确定的教学观念逐渐积淀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加以践行。

(1) 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 “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2]。地理课程专家在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衔接方面有更深的研究, 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他们是地理学科的引路人。专家引领主要从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3]。专家的思想观念引领是地理课程专家将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一线地理教师, 并逐渐被教师理解和认同, 进而形成教师内心的追求, 从而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最终确立教学衔接理念;专家的理论知识传播应立足于教师实践, 使地理教师可以较快地获得理论的支撑, 并使专家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融通;专家的经验方法引领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 从而解决一线教师在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 进而使地理教师的教学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的引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

(2) 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课程标准起着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 所以, 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等教学环节中, 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 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5]。加之,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6]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标准与活动建议) 等方面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以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前瞻性, 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关键:实践培养

衔接意识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地理教师只有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经验, 并将地理课程专家所提供的理论与自己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才能使自己逐步确立起教学衔接意识。

(1) 开展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而教学活动场域是形成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 只有在教师教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对教学衔接意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地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场境中, 并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衔接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从衔接角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积极品尝和享受因运用衔接意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自己的教与学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进而使地理教学衔接意识在更高的实践层次上得以巩固和提高。

(2) 深入教学实际

教师深入教学实际, 参加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名师讲堂等教学实践活动, 这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又一重要途径。听课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教育场域, 一堂课或体现了某种教育理念、或阐述某种教育模型、或解决某种教育问题, 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 便于听课教师的借鉴和模仿, 为听课教师提供了解剖教学过程的机会, 也为听课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交锋碰撞的平台。深入地理课堂, 对地理教学现状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越全面, 就越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形成, 越能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做好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的责任感, 并积极思考和探索促进高中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3.保证:制度建设

理论引领和实践培养对于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要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除了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外, 还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来做保障, 以便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 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

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需要地理教师之间的长期沟通和交流, 地理教师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创造条件, 为地理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机会, 如组织教师到其他初、高中学校去听课, 组织全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定期举行教学工作研讨会等形式, 创造条件让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 特别是让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地理教师, 有更多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不同学校地理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交流。在各种沟通和交流活动中, 地理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现状与得失, 积极探讨教学衔接意识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最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 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师进修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四大板块:经典与前沿学科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新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7]。然而,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的培训很少。因此, 应该将培养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中, 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才能不断被唤醒并最终得以确立。

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应从理论引领、实践培养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 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2]刘旭东.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3]朱宁波, 齐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实施策略.教育科学, 2008 (6) .

[4]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教师教育研究, 2013 (6) .

[6]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6.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十六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而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这种方式,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就使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及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改进,设置了很多新的栏目,文字信息也变少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去获取地理知识。这样,就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树立新的教材观,首先体现在对地理教材的处理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也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变“教本”为“学本”。此外,教师还要在尊重教材主导知识体系功能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深刻挖掘社会生活及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地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融入地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巩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可以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认识自然、展示自我的舞台,使课堂各环节变为在轻松中认识现象,在争论中提升理论认识。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应该从爱心出发,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用辩证的观点客观实际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正确的学生观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融入社会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管理威信。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要让学生从“装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新的学生观是对“教师讲为中心”的否定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为此应不断地探索、调整,逐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由于学生在认识、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重心,有目的、有计划地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获得成功学习经验,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操作化途径之一。对于使学生处在不同起点上的多元智能差异,强调使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它各种智能的发展。在教学中应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教师要给学生“话语权”,真正地实现“对话”——言语的、人格的、情感的对话,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充分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愿望,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无论是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组织都应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重心,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探索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三、树立新的教师观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素质教育也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需求,并积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标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要扮演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等角色。要明确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地理教师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其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

四、树立新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考试、作业和课堂测验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确定教师的教学效果。毫无疑问,这种评价方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转变地理教师教学观念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十分必要,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新课标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也要求地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地理教师要掌握新的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每个学习者的成绩都是需要教师们努力去探索和研究的。

上一篇:端午节文化活动标语下一篇:个人版管理会计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