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2024-09-22

高中地理试卷分析(12篇)

1.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篇一

株洲市08年高中地理教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一个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您告诉我们‘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您又告诉我们‘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这个学生的提问,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如何应对?(10分)

首先应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分)。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外力作用的方向的确是削高填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也的确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这其实并不矛盾(3分)。因为正是外力作用把黄土高原上的物质搬运到了华北平原和渤海,这本身就是一个削高填低的过程;至于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形态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表形态下抵抗侵蚀的能力是不同的,地表结构的差异在外力作用下就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形态,但这种形态是不稳定的,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最终将全部被搬运到低地去(4分)。

.2.对例题和经典试题的评析、讲解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底蕴。下面为一组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请对这组试题作出简要的评析(提示:可从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对试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评析)(15分)

2003年11月20日,中星20号成功定点于103°E赤道上空。天津某课外活动小组拟观测该卫星。回答10~11题。

10.一天中,观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时间(北京时间)是

A.1时前后B.7时前后C.11时前后D.13时前后

11.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一天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

该题命题意图:通过卫星的材料切入月相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6分)。

解题思路:①提取有效信息——卫星的定点位置(103°E赤道上空)和观测小组位置在天津(约117°E、39°N)以及月相变化的相关知识(2分)。②思维过程——因为卫星本身不发光,需要反射太阳光线才能被地球上的人看到,所以可把卫星看作一个人造月球,但不同的是它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它绕地球运转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月相的变化取决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同理,卫星上能看到的被太阳光线照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太阳、月球、观察者三者的相对位置。只有当太阳从观察者背后的方向照射过来时,卫星最亮。由此可推断第10题应选A(因为天津的位置比103°E约偏东14度,大约早1个小时)。第11题就应选B(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观测者的位置同在北半球)(4分)试题评价:命题过程中的创新主要是情境的创设和立意的境界。本题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观测卫星的情境自然的切入月相的知识,并把地球的公转、自转、时区和区时、天津的地理位置等知识浓缩在两道选择题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思维容量,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试题。(3分)

(本题是一道虚假情境的试题:首先,该题假定卫星的形状是个球形,但实际上卫星可见部分主要是可变化方向的太阳能电池板,它的位置变化与月相变化规律完全无关;第二,卫星在观测者看来只是个小光点,除非有强大的望远镜否则不可能看到类似月相的变化,并且因为太阳位置差异导致的亮度变化很容易淹没在云量、天气、大气透明度、能见度、大气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中。)

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期望值。它是备课过程的原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的界定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教材中的一个片断,请分析这一小节教材所应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5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4.2光年。

我们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恒星以外,还有很多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以外有一些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到20世纪末,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从此种意义上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究的渴望与激情。(5分)

(2)让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从而逐步树立唯物主义的宇宙观。(5分)

(3)通过感悟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5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酌情计分)

4.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在于把内容标准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如“结合实例,分析„„”;“举例说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等。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动、鲜活、身边的事例和材料,来升华自己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事例和材料要靠教师在平时点滴的挖掘、积累、整理、提升。株洲就是一个地理特征十分鲜明的城市,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挖掘。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了哪些取材于株洲的教学资源?(15分)

例:株洲是一个移民城市,通过分析株洲居民原藉的地理分布可以阐释人口迁移过程及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分析株洲各地迥异的方言来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株洲城市各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是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活教材;株洲城市空间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丰富城市化过程理论、可以说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株洲工业的分布及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的治理等是阐释工业区位理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的最生动实例„„(答案合理均可酌情计分,但必须把株洲的实例、材料用地理学的专业术语进行描述或与地理学的原理、理论、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的答案才是有效答案。每个有效答案计5分,至少需答出三个有效答案。)

5.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而研究性学习的设置正是这些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你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了哪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你是如何组织实施的?(15分)

写出开展过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内容每项计3分共6分,实施过程包括对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必须基本完整、真实、可操作计9分

2.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篇二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地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创造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试卷分析课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编试卷

创编试卷是创新型教师需开展的一种基本活动, 在创编过程中通过各种素材的搜索重组, 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容量, 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品位。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进程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 安排适量的试卷练习。一般情况下, 一轮复习试卷内容要呈现基本考点, 以基础练习为主, 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适当添加一些高考真题。二轮专题复习要突出重点, 围绕重点知识选择一些新颖适时、切合高考方向的试题。最简单的创编可以围绕热点从素材的搜索和重组开始, 然后再结合一些地理原理和考点在原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 以适应高考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 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学生、钻研高考方向、捕捉高考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不间断的创编活动还可以激发教师强烈而持续的创作意图, 促使教师由传授型逐渐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2. 学会沟通

沟通不仅体现在上课过程, 试卷改做也是一种沟通的渠道, 通过改做, 教师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或新奇, 或典型的问题, 还可以在改做中体验上课成效带来的快乐, 我们看到一份质量很高的答卷时, 会会心一笑, 增加无限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改做中作一些简单的文字点评, 这种“无声式”的沟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的改做一定要及时认真, 信息反馈要准确、及时、到位, 能通过试卷中的一道题, 一眼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把检测到的问题作及时记录, 我把这个记录命名为学生“病历卡”, 每一位同学在这份“病历卡”中都能找到他在某个阶段患的主要毛病, 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 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 找到实质性的问题, 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长期的这种良性沟通, 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 于是在做下一份试卷时会更加投入, 甚至会没等老师批改就急冲冲地跑到办公室, 要求老师作出点评。老师也应主动约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面批” (即当面批改分析, 或表扬, 或批评, 并提出相应要求) 。“面批”的对象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并努力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3.“透明式”分析

如果一位老师能把每一份试卷都分析到位, 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分析过程中做到无障碍接受, 甚至比较轻松, 我把这种分析叫作“透明式”分析, 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好体现,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老师反其道而行之, 能把一周积压下来的试卷, 在一节课中快速地把它分析完, 并且感觉很有成就, 认为这种“动车组”速度为他节约了好几个课时, 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殊不知学生无声地接受, 只是表示他根本就不愿意跟着这样的节奏, 他已经放弃了认真听课的责任和要求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的权利。因此, 作为老师要根据卷面改做情况和上课学生反应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试卷分析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答案的校对, 要分析不同学生呈现的典型问题, 破题的关键步骤, 答题的技巧, 回顾重要考点, 对学生答题能力的点评, 以及试卷本身体现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等, 做到老师与学生、学生和试卷的无障碍且愉悦式交流, 使知识点的学习透彻而到位。

二、关于“有效式”试卷分析的几种方法

1. 适合一轮复习的几种方法

一轮复习会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期, 包括知识点宽度和深度的过渡, 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的过渡, 因此要以教师引导分析为主, 分析问题, 总结方法, 逐步做到从考点到习题, 从习题到考点的过渡与统一, 带领学生有序地积累知识, 学会选择好题、判断易犯错误集中地、删选卷面信息、领会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技巧等。

(1) 直接分析法。教师通过改做对比, 找出试卷中错误率最高的几个典型题直接进行剖析答疑, 从怎样审题, 怎样找到突破口, 怎样建立地理思维开始谈, 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题境, 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并找到解题的办法。一般适宜在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分析法能围绕重点错误作详细剖析, 直奔主题, 问题呈现直接而透彻。

(2) 活动法。一般情况下, 教师会直接拿试卷作点评, 学生看到自己早就做过的试卷, 可能会失去弄清问题的兴趣, 甚至会比较厌倦, 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同科目的试卷分析课, 如果以小活动的形式开展试卷分析, 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也会静下心来再一次投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 学生听得很有神, 效率自然也较高。

例题1:下图为“北京时间16点, 太阳直射A点时的昼半球图”, A点的纬度是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C点位于B点的方向, C点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 等值线 (1) 、 (2) 、 (3) 中, 昼长最短的是________;

(3) 如F点地方时为6时。画图:在上图中画出30°W经线。

活动思考题:

(1) 本题中你看到了哪些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 你能在图中找到北极点吗?

(3) A点的经度能得到吗?A和C是否在同一条经线上?

(4) 同一天中诸暨的白昼可能和浙江的那个城市相当?因此等昼长线意味着什么?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求得白昼长短?

(5) 你还见过哪些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能否把它画出来?

(6) 本题有哪些亮点呈现?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点内容。

(1) 隐藏极点, 使学生很难判断C点的坐标, 30°W经线也很难找对。

(2) 变纬线为等昼长线, 需要学生自觉转换。

通过这个思考活动, 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信息的删选, 建立了清晰的地理思维, 变原题中跳跃式的思维为完整的思维链, 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增加了学生做题的信心, 同时强化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比如:极点太阳高度的计算、极点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昼长的计算。

(3) 问题展示法。有计划地让几个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也可以把他们的答案做成PPT, 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根据题目要求, 来组织答案, 再对照学生的答案一起找问题, 分析错误原因, 总结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 答案本身比较复杂, 学生的答案更复杂, 在这些杂乱的内容中更能找到很多典型的易犯错误。把问题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 能有力地强化错误,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技巧。

(4) 考点回归法。熟悉教材, 熟悉考纲, 把握考点深度, 是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一件事, 有时可以有准备地发一张练习下去, 不需要学生做题目, 只要直接写出围绕该题的一系列考点, 最好还能根据相应的地理思维把它们串联起来,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学习, 从机械记忆到灵活总结, 同时还能切实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

2. 适合二轮专题复习的几种方法

二轮专题复习要更多体现学生的实践应变和总结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 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健康的应试心理, 积累应试技巧, 提高综合应试能力,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

(1) 讨论法。积极讨论是释放既有信息, 交换不同意见, 巩固学习经验的良好途径。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 围绕分配到的一道题进行讨论, 一般一节课拿出两三个题进行讨论, 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审题的关键点、相关的重要地理思维和原理、试题的亮点、涉及的重要考点、易犯的错误、解题的技巧等。通过讨论就像经过机器的筛选, 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答题方向, 组织更加科学准确简洁完整的答案。

例题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并加以分析。

分组讨论内容:

第一组:三角洲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又有哪些因素?

答:直接原因是泥沙的沉积。主要影响因素: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多少、流经地区的地貌状况、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第二组:什么情况下, 泥沙较容易沉积?

答:地势起伏小, 水流速度缓, 上游有水库大坝, 使水量减小, 水流速度缓、流经地区气候条件差或者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低。

第三组:什么情况下, 泥沙不容易沉积?

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植被覆盖率好、降水少, 水量小、河口地带因海水侵蚀或地壳下陷。

第四组:谁能总结三角洲成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首先主要考虑流水沉积作用, 然后考虑地貌状况、海水侵蚀、地壳运动。流水沉积为主导作用, 一般要作具体分析, 比如影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气候、工程建设) , 影响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植被覆盖率、流速) , 而地貌状况、海水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可以理解为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的因素。

第五组:我们在高考成因分析题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才能使答案变得更加完整?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讨论结果:

(1) 建立一条简短的因果思维链, 理顺答题方向。

(2) 高考设问中反传统现象比较多, 平时要多尝试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问题, 培养自己自如的逆向思维。

(3) 一般要想到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影响, 体现思维的完整性。

(4) 简答题中的成因分析, 还可根据分值分配情况, 通过递进解释强化某一成因, 灵活丰富, 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得分点。

(5) 打个只有关键词的草稿, 以免考试紧张而遗漏一些本来想到的内容。

(6) 最后要结合题目信息和实际情况作完整表述。

(2) 对比分析法。综合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 因此在高三学习的后半阶段, 可以经常性地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参考答案,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答案, 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并找出自己的答案有否做到科学准确、规范针对、完整有序等。

(3) 倒叙法。当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后, 可以试着让学生总结该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考点不够熟练, 还存在哪一些障碍, 让学生自己列出相关考点, 再从已做过的试卷中找到相应的题目, 这样能加深他的印象巩固知识。

(4) 体验法。弄一份标准的样卷, 让学生自行批改, 加分登记, 体验每一分分数的宝贵, 找出失分的原因, 并指定几个学生到讲台前作简要分析, 这样学生会充分地去准备, 在感受压力的同时, 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三、明确“有效式”试卷分析课的能力培养

试卷分析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活动, 如何上好这类课, 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考分数的高低目前只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试卷分析课的质量, 让学生在少而精的试卷练习中感知重要考点、捕捉高考信息、体验高考方向、建立地理思维、提升学习能力等。分数是表面现象, 一份试卷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要不断探索尝试运用各种“有效式”的试卷分析法, 让每位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想象转换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反思总结能力、迁移发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在每一次试卷分析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高考复习中的最后一份试卷作有效而稳固的准备。

3.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篇三

一、统计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Ⅱ已使用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新课标全国卷Ⅱ适用于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单独命题的北京卷是第6年使用,天津卷是第7年,重庆卷则是第10年使用,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只适用于各自地区。

1.试卷结构(表1)

2.知识能力

说明:“四项能力”要求分别为A表示获取和解读信息;B表示调动和运用知识;C表示描述和阐释事物;D表示论证和探讨问题。

☆自然地理与地图(表2)

☆人文地理(表3)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表4)

☆选做部分(表5)

3.热点情景

☆统计梳理(表6)

☆解读分析

2015年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突出关注重大社会热点,时代、生活气息浓郁。

热点共性:①素材选取多为重大社会议题,如城市问题,资源、能源问题;②近期社会热点,如高铁出海、中非合作、路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电子商务等着重考查;③极端天气中的台风、沙尘暴问题连续、多地出现,显示其成为天气、气候这一主干知识的重要素材,应引起重视。以上共性,显示高考命题对社会热点并不回避,而是主动挖掘命题素材,体现高考命题选材鲜活的一面。

热点差异:①全国卷Ⅰ对热点考查以隐形考查为主,如城市问题、水源问题、工程建设,此特点与2014年一脉相承,需引起重视;②京津卷热点多选本地重大热点事件,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北京的重大会议、活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③重庆卷对国际议题关注较多。

4.图表呈现

☆三年五套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说明:复合图拆分统计、去重合计)(表7)

☆选图、用图规律、趋势解读(表8)

☆深度剖析、引领教学

纵观近三年、横比此五套试卷,全国卷Ⅰ在选图、用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成熟度高。鉴于2016年起绝大多数省区将采用全国卷,深度剖析其选图、用图规律,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1)新颖景观图开篇。切合社会热点、考查背后原理成为趋势。如2014年选取太阳能电站景观图,2015年选取城市雨水花园景观图。

(2)区域选图重特色。如2014年选取新疆吐鲁番附近区域、错那湖附近区域、中东沙特区域,2015年选取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些区域要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要么区域的事物有较大变化,均可提供丰富的命题素材。

(3)光照图淡化。以置于区域图中结合经纬网等信息考查为主。

(4)图表信息挖掘深。2015年全国卷Ⅰ在用图数量、方式上具有一个区别其它区域的鲜明特色,即选择题一图均是三问(最后一题,题量所限除外)。其它则多一问、两问。一图三问,考查的角度、内容更多,对图表信息挖掘更深入。如图1城市雨水花园结构图,分别考查了目的、作用、功能等;图2纽芬兰甘德机场图则考查了区位及变化原因,并跳脱开去考查了地球运动知识。图3渤海年均气温图考查了海冰的厚度、资源分布及开发等内容。这要求在迎考复习中,对于图示的判读练习不可浅尝辄止,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挖掘图表信息,这也是高考命题区分度的要求。

二、总体特点

1.依纲靠标,紧扣主干,自然人文人地协调

从五套高考试题考点统计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没有离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紧扣主干知识。全国卷Ⅰ、Ⅱ、天津卷涉及地球和地图内容。全国卷Ⅰ继续弱化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而其它四套试题中均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设计高低不一,天津卷和重庆卷难度较高,但整体趋向难度降低。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考查的比例,全国卷Ⅰ的选择题是36∶8,综合题是40∶16,整体是76∶24,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内容的三倍多。全国卷Ⅱ的选择题是28∶16,综合题大致是28∶28,整体是56∶44,自然地理内容比人文地理内容稍多。北京卷的选择题是24∶20,综合题是14∶42,整体是38∶62,人文地理内容是自然地理内容的近两倍。天津卷的选择题是32∶12,综合题是17∶49,整体是49∶51,基本均衡。重庆卷的选择题是20∶28,综合题是25∶27,整体是45∶55,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综上所述,全国卷Ⅰ、Ⅱ自然地理内容多于人文地理内容,北京、天津、重庆卷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

2.彰显特色,以点带面,学科主线不偏不倚

综合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这一特征在综合题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全国卷Ⅰ36题,考查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又分析卤虫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对卤虫捕捞业的展望。

区域性。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特点,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全国卷Ⅱ36题选定区域是非洲尼日利亚,考查了铁路网特点及作用、布局特点、沿海气候及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铁路建设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影响等。

空间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位置;继而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动态性。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应随时留心它的时空变化。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中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如全国卷Ⅰ10~11题,考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推测淤积和侵蚀的先后顺序和黄河流域降水、入海年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农业灌溉面积等变化。

试题用自然和人文两条腿走路,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深刻落实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偏不倚。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国卷Ⅰ37题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运营的影响及对策;43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北京卷36题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张家口发展新能源的地理条件;天津卷13题南方丝绸之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3.关注社会,稳中求新,生活有用终身发展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高考试题更是引导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体验,反映时代特征,彰显人文关怀,这是地理学科价值的最终体现。如“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天津卷13题以“南方丝绸之路”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选线的影响因素,铁路、公路建设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积极影响及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北京卷40题选取丝绸之路上尼罗河沿岸和我国南疆的绿洲农业,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及其优势自然条件。如“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卷36题以北京与河北张家口为依托,考查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其影响、产业合作与发展(葡萄酒),共办赛事(冬奥会)、区际联系(能源调整)。天津卷12题围绕“合作”分别考查古都的分布及形成基础、河北钢铁工业调整的目的、天津旅游发展的条件。再如北京卷6~8题取材APEC会议期间的放假旅游,考查景区门票优惠政策的影响、旅游资源多样性分析和放假期间各地的地理现象;11题以“城市牵挂”切入考查武汉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地域差异,给人感觉生活就在身边。全国卷Ⅰ1~3题考查“雨水花园”的结构和功能,全国卷Ⅰ、Ⅱ的选做题考查旅游、灾害和环境保护,更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应用。

三、教学启示

解读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可见如下特点非常突出:一是内容上回归区域的趋势加强;二是图表考查深度增加;三是以景观图为载体,重视其背后原理的探究;四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成为命题的重要情景;五是复杂的或局部的光照图等已基本不再考查。这种命题规律、趋势,对今后的教与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师生应适应这种变化,顺应这种潮流。

1.回归区域

从五套试卷的统计看,区域图占绝对比重,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而统计图、等值线图、光照图等趋于减少。图表是载体,区域图增多意味着对区域的关注增多,也表明高考命题的趋势是进一步重视将自然、人文地理及可持续发展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考查。

☆重点区域重点研究

(1)重点区域及选取标准。从全国及京津渝5套试卷看,所考查区域多为常见的重点区域,如全国卷的美国西部地区(大盐湖)、北大西洋海域、青藏地区、北非西海岸地区、美国五大湖区域、河套平原地区,京津卷的京津地区,重庆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这些区域都是历年考查的重点。

解读以上区域,可见高考命题对于区域选择有两个特点较为突出:一是所选区域地理要素集中,便于综合考查;二是所选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便于深入考查。进一步具体分析可发现高大的山地、典型的河湖、复杂的海域、独特的岛屿是命题人青睐的重中之重。

(2)区域复习方法及策略。首先是整合。即要梳理考查过的重点区域,分析其考查方式。以此为依据,推及哪些区域可能考查、如何考查,又如何应对。对于已经考查的区域,还有哪些点是没有考查而将会考查的。梳理、整合是为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见招拆招,疲于应对。

其次是解剖。可能考查的区域众多,不能一一兼顾,故需择其最典型的区域进行深入解剖式复习,在“透”字上做文章。

☆关注区域特色地理事物

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独特生物等是区域地理环境的反映,是命题的重要抓手。以全国卷为例,从2013年尼罗河的鲈鱼、西南地区的速生桉,到2014年科隆岛上的企鹅、鼠蜥,到2015年大盐湖的卤虫等,即为体现。

宏观上不割裂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注重以区域为载体,整合式复习。把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知识、原理放到区域中去运用、检验,回归地理学科区域性的本质属性。具体上,对重点区域要进行小切口、精研究(所选区域要小、要典型,研究要深、要透)的解剖式复习,对区域要吃透、挖深。

2.深挖图表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为提高试题区分度,在图表考查上呈现出拓广度、挖深度的特点。这要求在日常教、学、练中,不迷信成品题的权威,不止步于对一图一题的理解,不满足于对题目的正确解答。对高质量的图表,多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跳脱出原题设定的试题情景,进一步挖掘试题信息及可能的命题方向,方能跳出题海、决胜高考。

2014年全国卷Ⅰ的太阳能电站、Ⅱ的握手楼,2015年全国卷Ⅰ的城市雨水花园、青藏铁路热棒等均为景观图。这些新颖的地理景观,要么深刻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要么背后隐藏着地理原理,是地理环境、地理原理的直观体现、映照,是地理命题的重要抓手、切入点。在教与学中,要善于寻找、剖析此类景观,探寻其反映的地理特征、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等,学会运用所学去迁移解读。

3.关注重大热点

从五套试卷看,高铁出海、中非合作、一带一路、重要会议等,多卷多次考查。这些事关国际民生的重大热点,深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等,为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情景。

对热点的关注,一要注意科学筛选,选取与地理学科特点(区域性、系统性、边缘性)紧密相关,能深刻反映区域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重大热点。二要注意以地理眼去审视、剖析热点。不可过多关注热点本身,应以热点为切入点,将热点落实到具体区域中,剖析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明晰热点事件、现象发生的背景、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将书外之热点与书中之原理紧密结合。

4.淡化复杂光照图判读

从五套试卷看,对地球运动的考查,题量、题型、考查方式基本成熟。单纯的光照图判读基本回避,将地球运动知识置于选择题区域图中的最后一题,多结合经纬度等信息,以时间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经纬网图判读等。

前几年全国卷命题,多出现难度较大的局部光照图判读,也使得光照图判读成为教学重难点。局部光照图判读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文科考生而言,难度较大,往往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且影响对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主干知识的学习。今后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命题的最新特点,淡化复杂光照图的判读,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教学时可将重点转向:关注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探寻其背后的地球运动原理应用;熟练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技巧并关注新事物、新景观等。

4.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篇四

K J.CO

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的总体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有利的方面:

试题多以图片形式出题,让学生看图答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时事为材料考查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表明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材料题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题多以填图的形式出题,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学习地理识别地图是多么重要的理念,也为其提供了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试卷的特点(指出试题的优劣之处):

优点:适应了学生的整体能力,切合课本,巩固了基础知识;点面结合,重点知识考查还算齐全;题型多样;多以图片形式出现,生动形象,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发展的特点。

缺点:缺少发散性题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现阶段青少年处在思维活跃阶段,应注重培养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的能力。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地理思维,使他们有自己独立独特的思想。我认为这种能力对学生非常的重要,这样一方面教给了学生该有的知识储备即“鱼”,另一方面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即“渔”。从而给了他们可以独立行走的拐杖,既考虑了现阶段又考虑了学生长远的发展,符合了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和理念,而此份题仅仅是对故有知识的一种考查,学生做完之后我认为仅仅是对现阶段知识的复习而已,并没有任何太大的收获!

四、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落实外,更应注意学习地理,地图的重要性,应注重引导学生识别地图,将重要的地理事物等放在地图进行落实,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识记地理的难度!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多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从地理角度总结一些相关的问题!再者,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具体的地理知识应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相关的实际现象和时事,比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回归现实,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自己想办法,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不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做一个关心社会,关心祖国,热爱生活,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有志少年,做一个21世纪真正的青少年!

五、教学中的不足(不要只说学生,关键是找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希望学生总结出我所想要的,可是往往不如人意,我就只能自己说出,一方面或许我引导的不够好,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此课较懈怠,课上不动脑思考,不太配合老师!总的来说,还是课上的不够精彩,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六、改进方法和今后的打算。

今后在方法上应注意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设计上多注意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全面长远的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有用之才。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将尽心尽力,竭尽所能,不负所托,努力改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5.初一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篇五

一、试题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题共三大题,选择题、连线题和读图题.选择题25个共50分,练习题共1个,5分;读图题5个,共45分;满分100分,题量适中。

二、试卷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5个,50分。第10、17、19、21小题偏难,其它较为容易。出错较多的题是第5、10、17、19、21题,第10题,学生对等高线图不会分析,反映出在平时教学中学生读图较少。第19题通过文字表述来判断对错,涉及的知识较多,因而造成学生出错。

第二大题连线题,考察与五带相吻合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现象,此题较基础,得分率较高。

第三大题读图题:

第1小题,《五带划分图》此题较简单,得分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些同学对五带的划分界线记忆模糊,不能完整的填出热量带名称以及标出纬线的度数和符号。第2小题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对这个题掌握不是特别牢固,得分率不高,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填出某一点的海拔高度,更不能正确填出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方位的判断也很困难,可见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该题得满分的很少,多数学生得分在满分50%-80%之间.第3小题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大洲的分界线,该题考察的较基础,学生平时对这类图也见的比较多,所以这个题的得分率较高,有一部分学生的满分。

第4小题是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相关小题,并结合5.12大地震来考察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结合了生活实际,该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基础,很多同学能够正确的填出答案,得分率较高,但一些同学对板块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空无法下笔。

第5小题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来完成一些小题,该题非常基础,只要学生认真读图,从图中都能够找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这个题的得分非常搞,很多学生都能够得满分。

三、问题与措施:

(一)存在问题: 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有较大的提高,但在经纬线只是、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气温与降水柱状图的阅读等能力方面仍存在问题,下一步要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2、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较弱,空间定位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

3、初一开始学习地理,知识容量加大,课程难度变大,理解分析能力要求高,使很多学生掌握起来较慢,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

教师方面:

1、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要求过高,致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

2、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偷懒心理使学生不能按教师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二)整改措施:

1、低起点切入,夯实基础:以后的学习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立好坡度。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和亲身感悟,主动构建和全面整合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2、进一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整体的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每次备课都定中心发言人,讨论后形成统一观点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具体教学中付诸实践。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并提出整改措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走过场。

3、严格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变灌输知识为开发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结合市教研室使用的“学案教学法”和我校的“三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方针,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巩固深化,使其在方法和能力上得到提高。结合我校实际,及时在教学中实践,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抬起头来听课”。

4、落实作业批改:作业是检测学生规范性的重要形式,也是克服学生眼高手低,锻炼学生规范性的重要形式。每次布置作业都要求目的明确,内容精当,针对性强,问题要准,及时批阅,矫正彻底,能面批的要尽量面批。

5、建立错题档案,落实满分卷:要求学生将练习、各类测试中的错题集中成册,每次测试后用红笔在卷面上书写正确答案,改成满分卷,考前翻看,减少相同错误的出现,也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深入了解学情,及时做好备考指导。

6、进一步加强训练答题的规范性,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术语标准,卷面整洁。

6.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篇六

文综地理部分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曲线为等高线,b地海拔小于 d地,则()

A.该区域属于向斜构造 B.a地可以看到c地 C.b地可能发育溪流

D.d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2.若图中曲线为北半球的某段纬线,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地在d的正东方向

B.B.d两地元旦同时日出 C.c地最晚迎来元旦

D.d地元旦白昼最长

3.若图中曲线为南半球的某段等温线,该图可以表示()A.7月份大陆部分的等温线

B.大陆东部的海水等温线 C.高大山脉及两侧的等温线

D.冷锋过境区域的等温线

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海绵城市”建设对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符合实际的是()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加 5.“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④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第1页,总8页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关注的突出问题有()

①汉江中下游灌溉和航运受到影响

②库区及沿线移民搬迁安置量大 ③沿线干渠开挖后诱发水土流失

④北段冬季结冰,调水量受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南水”进入北京后将与北京市五条主要河流渠道相连,沟通各条水系最主要的目的是()

A.增加水量,促进水能资源开发 B.解决北京全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C.最大限度地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 D.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右图为长江流域某湖泊的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

①流域内降水变化

②湖水流向变化

③上游地区植被破坏

④当地围湖造田

答案第2页,总8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关于该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B.湖泊深度增加,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C.TSS通量为负值时,湖水补给河水 D.河流枯水期时,TSS通量以流人为主

下图为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7000℃等积温线的东西两端出现明显弯曲,主要影响因素是()A.季风

B.地形

C.河流

D.海陆位置

11.为推动珠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省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A.水土保持

B.西电东送 C.航道建设

D.劳务输出

第Ⅱ卷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7所示区域是中国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区,其中甲市有中国最大葵花油生产基地。其产品销往国内外,近几年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市场葵花籽需求量大大减少,有些地区还出现葵花籽滞销现象。

材料二: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1)据图分析图示区域种植向日葵的有利条件。(8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地区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请说明你的理由。(8分)(3)过度樵采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结合材料二说说如何有效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6分)

答案第3页,总8页 37.(24分)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美洲甲国简图8。

材料二 甲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粉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世界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鱼粉进口国。图9为2001~2013年甲国鱼粉出口及出口额关系。

(1)L城是世界著名的“不雨城”。请解释其原因。(4分)

(2)甲国建有著名的输水工程,说出该工程的输水方向及其原因,指出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12分)

(3)据材料二,概括2001-2013年甲国鱼粉出口的特点并提出中国的应对措施。(8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2 .(10 分)【旅游地理】

下图是某一旅游风景区的地图,该旅游风景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的景点有“山顶观日出”、“尼湖风光”、“远眺尼湖”、“银海飞瀑”、“漂流探险”、“古寺揽幽”等。假如你是一名旅 客,8 月13 日晚入住湄尼市酒店,14 日(晴天)15 日(上午小雨、下午小雨到中雨)游览景 区景点。

答案第4页,总8页

请你根据景区景点的分布和天气情况为两天的游览设计合理计划。(10 分)

44.(10分)环境保护 2014年,右图所示地区发生了沙漠污染事件,原因是附近工业园区的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在图示地区长期排污带来的主要危害。(4分)(2)简要说明沙漠受到污染后治理难度大的原因。(6分:

答案第5页,总8页 文综地理部分答案与解析

1.D 2.C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若图中曲线为等高线,b地海拔小于d地,bd为山脊,则b处较A.c两处高,该处区域属于背斜构造(背斜成山),A错;a地看不到c地,B错;b地为分水岭,不可能发育溪流,d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差,C错D对。

2.若图中曲线为北半球的某段纬线,则d的纬度较a高且二者经度差小于180°,因此a在d的东南方向,A错;元旦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日出越晚,因此b早于d日出,d地白昼最短,B和D错;c地最晚迎来元旦(位于最西端,地方时最晚),因此C正确。

3.若图中曲线为南半球的某段等温线,则该图表示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A错;大陆东部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大陆东部受暖流影响),B正确;等温线经过高大山脉要向低温处(北)弯曲,冷锋过境区域气温要下降,等温线也要向低温处(北)弯曲,因此C和D错。

考点:等值线的应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D 5.C 【解析】 试题分析: 4.“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两(图中②)增多,地表径流(图中①)减少,地下径流(图中③)增多,A.B.C错;“海绵城市”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量(图中④增大),D正确。5.通过图中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一是缺水地区,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其他地区,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因此C符合题意。考点:“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及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6.B 7.C 【解析】 试题分析: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是汉江的上游,汉江中下游灌溉和航运受到影响;丹江口水库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和调水所经地区人口稠密,移民搬迁量很大;南水北调所经地形区以平原和盆地为主,不会引发水土流失;沿线北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易结冰,调水受限制。综上所述,B项正确。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北京后将与北京市五条主要河流渠道相连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生态用水,从而达到绿化美化北京城市环境的目的。选项C正确。考点:该题考查南水北调的意义;水库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8.A 9.C

答案第6页,总8页 【解析】 试题分析:

8.图示为长江流域的一湖泊,属于季风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为丰水期,河流的水位高于湖泊,则河流补给湖泊,河流会带来泥沙注入湖泊,湖泊TSS通量为正值;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水,湖泊水含的泥沙量小,湖泊TSS通量为负值。因此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与流域内降水变化、湖水流向有关,A项正确。9.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水,湖泊水含的泥沙量小,以流出为主,湖泊TSS通量为负值,C对D错;湖泊的泥沙淤积会影响通航能力,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节洪水的能力,因此A.B错。考点:湖泊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10.B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10.图中7000℃等积温线所经过的东西两端为低山丘陵,积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中部)较低,因此7000℃等积温线的东西两端出现明显向北弯曲,因此B项正确。11.本题要注意题文中“生态安全”一词,再结合选项,只有A项符合题意。考点:影响等值线向的因素;不同区域优势对比;区际合作。第Ⅱ卷 36.(22分)(1)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和干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位于黄河附近,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分)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2分)有铁路、高速公路通过,运输便利。(2分)(2)观点1:应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2分)

理由:该地夏季光热充足,适合向日葵的种植;(2分)有中国最大的葵花油生产基地(2分);能增加农民收入;(2分)观点2:不应该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2分)。

理由:向日葵生长耗水量较大,(2分)当地水资源缺乏,种植向日葵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张(2分),且目前葵花籽处于滞销现象。(2分)(两观点取其一)

(3)积极开发新能源;推广省柴灶;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任答三点得6分)37.(24分)

(1)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海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过,降温减湿。(4分)(2)方向:东水西调(自东向西)。(2分)

原因: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水系发达,水资源充足;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西部(人口)城市众多,城市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6分)困难:输水线路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山缺氧。(4分)

(3)出口特点:出口总量波动下降;单价总体上升,使得出口总额总体上升。(4分)措施:拓展鱼粉进口渠道;提升国内鱼粉产能;积极开发替代产品。(任答两点,得4分)

44.(10分)(1)造成空气污染(2分),造成地下水(河流水)污染(2分)。(2)沙漠地区降水少(植被少)(2分),环境自净能力弱(2分);经济技术落后(治理能

答案第7页,总8页 力差)(2分)。

7.高中地理试卷分析 篇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课堂枯燥、乏味, 缺乏新意, 特别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 加之自身学习能动性受到束缚, 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 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然而, 高中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且爱好活动, 所以地理活动则可以使那些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索, 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活动样式,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但是为了确保地理活动教学的质量, 地理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生理特征来合理确定活动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时, 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中的热点话题———“雾霾”来引导学生积极就此问题来进行互动沟通、交流和讨论。首先, 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雾霾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以使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雾霾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接着地理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一下当下社会中争议较多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相关的片段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雾霾”。然后, 在学生观看完影片后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感想互相讨论和交流, 同时地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以“雾霾”为主题的活动,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行搜集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 比如, 雾霾是如何形成的?其有什么危害?等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来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两个重要的能力, 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度重视课内教学的学习方式极大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地理活动教学方式的运用则可以使学生在野外调查和社会考察的过程中观察某些地理区域的地势、地形以及风土人情,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辨别时间与方向, 切实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另外, 在当前的地理活动中, 地图解读、罗盘定向、图标绘制以及地理器材的使用等均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 在讲解“等高线”的时候, 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制作相关的等高线地形图和模型。地理教师需要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合适的小组, 接着引导各组绘制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或者借助橡皮泥来自主制作一个山体模型。然后引导各族学生对着自己绘画或者制作的等高线模型来进行等高线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 其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地理问题, 深化学生对于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地理活动在区域性、综合性以及空间性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所以地理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 地理活动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其创造能力。例如, 在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地区的环境状况, 并给予的方法指导以及必要的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切实的调查,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调查中提升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 更好地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总之, 地理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地理活动来开展教学, 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在新课标日益普及和推广的今天, 高中地理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度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而忽略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加之课堂沉闷, 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所以如何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是新课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8.简述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方法 篇八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教材宏观分析法、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以及地理教材专题分析法。本文主要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法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1)学生已有储备: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2)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学生存在问题:空间感、动态感不强;归纳概括能力不强。

(4)解决方法:提供素材、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四、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能在日照图上指出相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至少说出3种正午太阳高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在相应的日照图上指出昼弧、夜弧;晨线、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极昼、极夜;昼长时数、夜长时数。

4.能够说出四季更替的原因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并能准确画出五带的接线及填出五带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学会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分析“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示意”3个图,分别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3.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地球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2.通过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五、分析教材重点、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介休市第一中学)

9.八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篇九

地理上册试卷分析

李明章

本学期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卷设计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考查内容比例比较恰当,考查有效。试题重视记忆、应用和创新相结合,具有灵活性,突出主干知识、图表和地理思维考查。题型结构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从整体上看,是一套较好的检测考试试卷。

1、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

2、试题适中,无偏题、怪题。

3、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4、该试卷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选择题分析 共有25小题,50分。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或知识不扎实,导致失分的有第4、14、18、19题,学生记忆不准而失分的有第8题,不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失分的有第25题。

2、读图综合题分析 共4题,50分

第1题主要考查我国东面的海洋、邻国和部分岛屿。失分较多的是我国与日本有争议的钓鱼岛和赤尾屿,它们都在台湾岛的东北方向,面积很小,同学们读图时可能没有注意观察。

第2题主要考查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附近的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及两侧的干湿地区、温度带、耕作景观等,同时也考查了我国主要的山脉。这一题失分最多,尤其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两侧的干湿地区、温度带和耕作景观等。

第3题考查的是我国冬、夏两种季风风向、性质、发源地等有关内容,其中关于两种季风的风向失分较多。

第4题考查我国有关人口和土地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其中关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大多数同学都错误答成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一具体要求,有关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全部答对的同学也很少。

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过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得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但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对学生个体分析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

3、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内容结合到课本中去。

4、强化后进生的识记能力,提高总体成绩。

10.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十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对本试卷作一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满分 100 分,有四种题型:单选 15 道,30 分; 判断对错 10 道,20 分;读图分析 3 道,30 分;简答 5 道,20 分。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 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具有 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 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 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一)、重基础,题实际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 30 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 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当我们遇 到冰雹灾害时的正确做法”,“区别人种的依据”等等,只 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针对难点的经纬度和气候 题,理解是关键。另外还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典型 地理考试,地图是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 30 分,将近整张卷三分之一的分值,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 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 “世界海陆分布的识记”到“经 纬度和半球知识的分析”;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第三个 图气候:从气温降水分析气候特点),可谓典型,从而较全 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此外,卷面有一点小瑕疵,第一页的最后一题在 D 选 项后多个对号,干扰学生答题;读图题第一道的最后一空,“在”字应该写在空的前面;还有期末给的参考答案,第一 题的第一个就是错的。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一题和第九题大的最不好。其余题 大部分同学答得都很好,部分学生因马虎而没把题看完,也 有部分学生因概念不清导致都把答案错选。第 9 题,部分同 学没有仔细考虑就做出了选项,我想如果仔细考虑的话学生 应该能分清。错的最多的是第 9 小题,感觉现在仍有学生分 不清,学生基础没有打好,这是地理学习中的大问题。

(二)、判断题,大部分同学答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同 学没有记住,误以为第 2 题是错的。只有 4 是错的,其余全 对。

(三)、读图分析题,第 1 小题考察学生对经纬及半球 知识的掌握。很多同学分不清经纬的表示。2 题答得最好,第 只有少部分同学在写七大洲四大洋写错。

(四)、简答题,至于简答题,那就是理解和背诵,最 好就是理解性背诵,有的学生记力好,不懂也记下了,有的 记不下来就背不下来。所以理解是前提。这道题中,学生答 的较好的是 1 和 2 题,4 题因为答案字数较多如果学生不能 很好的理解,背诵下来也不是易事,还有少部分同学背题背 混了,在答第 4 题,影响气候的因素答成了影响聚落和人口 分布的因素,还有答案不全等问题。

三、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 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 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 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 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 理的兴趣。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象教学,使学生能从地图上 查找在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 悉它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 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 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11.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篇十一

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 课文系统 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 课文表述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分析教材。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

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它是地理教材的主体。[1]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一、课文内容选择的比较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如表2所示,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

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2],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

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

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

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课文的概念表述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

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3]

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

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

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

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综合以上对现行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三方面的比较可知,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系统设计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因此,在运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优势,将四种版本综合使用,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王静.四种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课文栏目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

[3] 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赫兴无(1976-),男,湖北枝江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12.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分析 篇十二

一、教学案例

以“世界洋流运动”为例, 对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 选图。在学习洋流之前, 学生已经熟知世界的季风分布情况, 而洋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季风的影响。所以, 教师可以首先展现世界季风分布图, 然后让学生在季风分布图的基础上自行画出洋流的运动情况。最后, 教师将世界季风分布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放在一起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洋流的基本内容之后, 对其进行拓展, 将世界洋流分布具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 呈图、指图和析图。呈图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在析图的过程中, 适时的在图像上指出, 帮助学生对图像进行了解[2]。比如在洋流教学的过程中, 在某些位置会出现反常的洋流, 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在图像上指出, 并且引导学生对反常洋流的成因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个环节要控制好课程的节奏和语速, 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以得到引导教学的目的。

第三, 评价。在评价阶段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 评价的性质有两类, 分别是:肯定式评价和否定式评价[3]。但是评价的方法和用语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尽量的做出肯定式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特殊的时候, 比如学生因为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回答出现失误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否定式评价, 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第四, 收图。部分教师会在析图完成之后就收图, 部分教师会在总结之后再进行收图。这两种收图方式取得的效果不同, 一般情况下, 第二种收图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析图之后对析图内容进行总结, 让学生在激烈的思考之后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图像结合在一起, 更有利于提升消化吸收的效率, 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所以, 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选择合适的收图方式。

二、教学效果评价

在“世界洋流”的教学中, 通过选图、呈图、指图、析图、评价、收图等图像教学方法的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第一, 在选图阶段, 选择的图片和课本上的图片相似性太高, 导致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愿抬头看图,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了呈图、指图和析图的教学效果。第二, 在析图的过程中, 教师的语速和节奏过快, 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少, 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效果。第三, 在收图的时候, 教师在析图完成之后就进行了收图, 影响了最后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的改进策略

(一) 丰富图片形式

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依据互联网资源, 图片的形式可以极大限度的得以扩展, 甚至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来丰富图片形式。比如, 在学习洋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动态的洋流图片或者洋流形成的简短的视频来取代静态的洋流图片,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二) 选择合适的析图方式

在析图的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自己对课堂的主导地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析图的时候要尽量使用问题引导法或者小组合作讨论法来进行。比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特殊洋流的成因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思考, 最后让小组代表将自己小组的意见阐述出来。

(三)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面,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时机和评价用语。首先,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对学生发言中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对学生发言中有待改进的部分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眼神或者温和的语言给予鼓励, 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式的发言为学生的发言做一个完美的收尾, 以维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四) 选择合适的收图方式

在收图的时候, 教师要尽量将这个过程放在总结之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结合图像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地理课堂的图像教学是一种发展已久的教学形式, 在提高高中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课堂的图像教学需要从选图、呈图、指图、析图、评价和收图等几个环节来进行。随着课程内容的发展和教学形式的改进, 在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才能有效的实现图像教学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地理是和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一门课程, 其中充斥了大量的地形、地貌、季风、洋流、大气运动、地质运动等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地理课堂的图像教学来源已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对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分析

参考文献

[1]丘永平.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5) :156.

[2]李银子.关于高中地理课堂图像教学行为观察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4, (1) :101.

上一篇:司考复习方法下一篇:课题调研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