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论研究(共8篇)
1.实践理论研究 篇一
2015《创新理论与实践--企业创新理论与实践》在线考试
第 1 题 收藏
宝洁公司拥有多个品牌的洗发水,且在市场上均获得了成功,表明该公司有很强的()(10分)
A.生产能力
B.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C.品牌推广能力
D.质量管理能力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分 收藏
()是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10分)
A.联想
B.IBM
C.苹果
D.微软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收藏
分
()是全球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10分)
A.联想 B.IBM C.苹果
D.微软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分
第 4 题 收藏
企业创新必须对市场环境做出迅速反应,这说明企业创新具有() A.时效性
B.多维性
C.战略性
10分)( D.层次性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分
第 5 题 收藏
企业通过垂直整合策略,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属于()
A.收入模式创新
B.企业模式创新
C.产业模式创新
D.技术模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10分)(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6 题 收藏
分
国际化创业是指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国外市场机会的过程。(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7 题 收藏
分
宝洁公司能有效地推广多个品牌产品,这说明其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8 题 收藏
分
改变企业的用户价值定义和相应的利润方程,属于商业模式中的产业模式创新。(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9 题 收藏
分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可以为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10 题 收藏
分
企业创新必须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增加,这说明企业创新必须遵循效益性原则。(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2.实践理论研究 篇二
一、重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完全由教师控制, 学生仅学会某些孤立的语法或表达, 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更不能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虽然很多教育者也采用过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语言课堂中主要应用这些教学法是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而对于读、写作等教学过程使用甚少, 因此无法解决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问题。
2.借鉴工程教育模式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功能
随着CDIO教学理念在教育界的推行,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它, 并且都在尝试将其运用于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去。所谓CDIO, 它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CDIO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 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它所强调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尽管CDIO的教学模式并非为语言技能的传授所研究, 但它的教育哲学思想, 特别是一体化课程设计思想, 以及完整的教学流程设计对于我们的语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值得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新型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介绍
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东软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CDIO自身体系又对这个体系进行了丰富, 提出了TOPCARES-CDIO (下称T-C) 教学模式。此T-C八大能力包括:T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 O (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 开放式思维与创新, P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个人职业能力, C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 A (Attitude and Manner) 态度与习惯, R (Responsibility) 责任感, E (Ethical Values) 价值观, S (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应用创造社会价值。可以说T-C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CDIO模式内涵的丰富和细化, 更是此体系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
为了能在T-C框架下重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构思阶段充分调研利益相关者
在构思阶段, 设计者应该充分调研利益相关者。在设计过程中, 应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高校教师, 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进行调研。根据对调研数据的分析, 最终确定实践体系的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知识点结构、实践环节的设计都符合社会对于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要求。
2.设计阶段要具有一体化思维
在构思结束后, 我们需要把课程体系放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看它和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并且要将其培养学生的能力指标与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整合, 形成一体化的学生能力指标培养方案。在这个部份, 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必须同各专业负责人一同来确认大学英语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任务, 并且据此来建立适应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课程, 以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
3.实现过程教师是关键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首先要利用第一堂课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学习。再次,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助手, 在学生完成课程及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提供适当的援助。
4.课程运行阶段要注重成果物并且要适时评估效果
在这个部分, 学生成绩的考核不仅参考终结性考核结果, 更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按照课程大纲中既定的评价体系来对某个同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成果物进行综合的评价, 同时也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正是基于T-C课程模式的效果评估体系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之处。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衡量了知识习得本身的进展情况,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也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了终结性考核分数在反映学生实际能力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偶然性。
三、思考
在T-C模式改造过的新型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 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团队意识等获得了展示和记录。教师正是通过这些记录对同学个体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 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够为教师团队针对某一学生个体实施一体化教育提供参考。最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验者, 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目标, 我们必须不断校正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实施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时配比, 力争通过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师资团队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玲.任务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10) .
[2]李万轶, 李雁卿.任务教学法用于外语口语教学中的误区及建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8) .
[3]汕头大学工学院.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纪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
[4]李云仙.高职英语精读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 2008, (3) .
[5]马燕苏.CDIO教育模式与高职英语教学.中国科技信息, 2009, (9) .
[6]张秀琴, 张馨月.CDIO理念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刍议.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 (11) .
3.实践理论研究 篇三
关键词:课程开发;实施理念;教学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课程类型,是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才能够为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实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老师因为本身对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教学中混同于学科教学,有的对活动的管理意识不强,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各项内容而草草收场……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握活动的开发和实施的原则,从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让学生收获更多成功的体验。
一、巧用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因为没有寻求到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而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索然无味。有时也会因为没有有效地引导,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甚至走进了“教知识”的误区。
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内容,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单元主题、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数学广角、英语学科中的 更不用说科学等了,都是我们随手拈来的好资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学科单元主题为例: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作为学科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开发设计,充分兼顾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铺垫,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兴趣出发,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主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环节,才能让学生积极乐意参与其中,并在整个活动中团结协作,从而对活动过程也会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最后做到能把经验与同伴分享。
二、关注需要,凸显综合活动的细节指导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这样写道: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在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致考虑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跟进指导。例如,在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书法》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安排周末时间走进家庭、社区、街头等去发现、收集书法家题写的店名、广告牌、大厅匾额等。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人们为何悬挂这些匾额作品的意义。学生很乐于参加走出校外的活动,可是本次的调查活动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吃了闭门羹,最终扫兴而归。经过了解,原来是他们只为急于完成任务,有的在商家忙碌的时候,不停发问;有的甚至由于好奇随意乱动店里的东西,而引起商家的反感;有的学生没做好问题设计,结果访问结果南辕北辙……周一的课余时间,我马上组织学生反思,共同寻找调查活动失败的原因,再次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以及注意事项:(1)要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2)要设计好调查访问的问题,讲清楚自己调查的目的;(3)把握好调查的时间。有了这样的铺垫,第二次的调查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收获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关注每一个细节做起。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做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成果时,往往把它当作一种任务直接布置下去了,而忘记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做到这些看似“琐碎”的指导。
三、注重实践,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身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由于所处的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家长们忙着维持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极其忽略,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极其冷漠。从感恩教育问题出发,开发了《走进亲情》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自行组成小组,共同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到活动进行小结、成果展示,写活动反思与收获;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在“母(父)爱的瞬间”活动记录中,孩子们才发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其实不只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而是深藏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由此,延伸开展“回报亲恩”的活动日记里,孩子们也知道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家长。有的是为下班的家长热好饭菜;有的是为上夜班晚归的家长留下贴心的话语;有的自觉改正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让家长不再为自己的学习操心。活动后,家长纷纷来电或在QQ上留言,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变了,长大了,会关心人了,觉得自己真幸福!孩子的懂事是他们最大的欣慰。整个活动,孩子们所亲历所得的都是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形。”事实说明,实践体验是儿童享受现实生活和走向未来的起点,是一种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有效开发实施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2][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
4.网络教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篇四
——博客的作用
博达中学 李佳松
网络教研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仅仅把纸质文稿转变成电子文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需还要创设和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教研管理平台,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依据博客特点和优势在这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实践。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究,我们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网络博客教研是使“大众”成为“精英”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说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放眼目前的大部分中小学,我们不难发现,教科研总是极少数教师在做,甚至是为个人功利而做,大部分教师依然认为:我是教书的,教科研工作与自己无关,这就是说,教科研工作在学校仍被少数“精英”甚至是学校指派的人所垄断的局面,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陷入举步维艰的局面,另外,我认为还有两点原因:1)客观上教师的工作量大,无暇顾及教科研工作;2)主观上,一提教科研工作,相当的教师脑中总有一种宏大的模式——长篇论文、精美课件等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相当多的教师走入教科研误区。
为此,为教师创设一有效的平台,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方便、轻松、及时参与到教科研,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这一关键的解决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博客的作用。让教研从“精英”走向“大众”,为教科研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二,网络博客教研的特点。
博客具有的开放性特点,这种“零距离”优势使得学校的教研活动可以跨学科、跨年级,不像传统的教研活动在学科、年级上是有区分的。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可以真正的做到集思广益,聆听教师的心声,避免了面对面的教研活动中应付和跟风的弊端。另一方面,网络教研极大的拓宽了参与的人群范围,在博客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教师本人在博客上的身份也是双重的,既使表达的主体,又是欣赏与认同别人和自己的网志成果的主体。教师们可以方便的上传成果,也可以随时修改已经发表的成果,优化已经积淀的资源,还可以尽情地选择别人的成果链在自己的网志上,成为扩大自己学习半径、甚至行为半径的有效手段。博客支持下的这种便捷的跨时空的人际交流,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需求找到了得以实现的技术工具。教师的网志从内容到形式日益精彩纷呈,争奇斗艳,为网络教研的开展的现实意义。
第三,我校网络博客教研的实施心得。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就是教师在本学科内用学科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形成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更要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网络教研使学科内成员共同实现专业成长。
1、博客可以共享教学、教研资源。视频课堂反复观摩,学科成员共同提升。由于学校教师工作时间安排紧密的特点,即使是同学科教师能坐下来共同观摩和研讨课堂教学的机会也并不多,把教师公开课的视频资源放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把开课内容反复多遍的观看、研究,再进行交流,不仅提升教师课堂观察能力、评课能力还可在更精细的评价之下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博客可以随时通讯,交流互动。
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通讯,这是现代网络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很好地借助博客网的留言功能,只要是注册用户,均可进行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讯功能。这种交流方式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找点式的被动交流,加上系统自动的提醒功能,增强了交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虽然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资源很多,但每个教师之间往往是孤立的,学校一般也没有把这些资源进行展示、交流、归纳和整合。这样的教研方法,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了制约。而借助博客我们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学校的团队网志进行关联、展示、交流,同时每个教师也可随时查看其它教师的共享资源,并可随时进行必要的点评。而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或管理者,可随时登录博客,查看相关情况,然后再通过博客留言进行反馈。
3、博客注重科研,实现资源积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校硬件设施迅速到位,但相应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却十分匮乏。在互联网上,各种教学资源也参差不齐。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注重积累自己的校本资源显得日益突出,也只有这些资源才是最合适的教学资源。
博客能为教育教学所用,就是因为其自由的交互作用,突出的日志记载形式。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把自己所发现的好的资源素材,或平时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通过日志的形式与团队中的所有会员进行交流和商讨,同时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分门别类的进行积累。通过这样的网络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往我们为了教研而教研的活动形式,既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发展同时又兼顾了教学资源素材的积累。
4、博客使得点面结合,专业得以发展。
一个教师成功不算成功,许多教师成功才算是成功。在以往的教研环境下,成功的教师不多,而要成功的教师带出一群成功的教师更是难上加难。而我们借助博客教研活动,可以把成功教师的作用从一个点放大到学校一个面,通过与成功教师的点面交流过程中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教师个人网志是一个点,学校团队网志是一个面。教师个人网志是一部教师教学的工具,是教师学习的工具,是教师的资源库,更是一部教师成长的历史。学交团队网志是学校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教师交流的一个平台,更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大融炉。
5.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篇五
孙双金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论坛》、《小学青年教师》、《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随着实践的推进,广大教师希望对情智语文有更多的了解,期望自己的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情智语文作一点较为全面的梳理。当然任何教学主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边实践、边发展、边完善,“情智语文”也不能例外,今天的总结是昨天的发展,也必然是明天的起点。
一、何为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对“情”与“智”的认识。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它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的呀!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辩,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
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的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上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都是有失偏颇,有些偏激了。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二、当前小语界提法很多,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一)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也要有的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
(二)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三)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
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四)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儿童时期是情感
发展的最佳时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三、“情智语文”它突出的个性是什么?情与智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情智语文的个性就是“情”与“智”,这是里面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情感”问题,二是“智慧”问题,三是“情与智”的关系问题。
情从哪里来,从文本中生成情,然后教师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里涉及到三方面的“情”,一是文本之情、二是教师之情、三是学生之情。文本之情是根本,它是教师之情的依据,它是学生之情的归属。教师之情是桥梁,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学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赖教师之情,培育学生纯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
智从哪里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文本后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让作者的智慧启迪我们教师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在问中生智。用文本的智慧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智从教师的头脑中来,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智慧的化身。文本的解读,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生成,均依赖于教师的智慧。问题产生智慧,因此课堂上要让学 2 生多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产生智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学而不思则罔”;辩论产生智慧,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讨论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
情与智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情与智是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关系。
情能促智,情能生智。
一、静中生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唯有心中宁静,排除浮躁之心,沉下来方能产生智慧。我的许多公开课的思路在宁静的夜晚产生的,白天办公室里繁忙公事不断是难以产生智慧的。二是急是生智,急是一种情绪状态,此时身心内在潜能被完全激活,处在极度紧张状态之中。《跳水》中那位船长本来提着枪是出去打海鸥的,但一看到儿子站在桅杆顶端,处在危急关头,他立即举枪瞄准儿子让其跳入水中,挽救了儿子的生命。三是赏中生智,欣赏给人带来愉悦,带来快乐,也给人带来灵感和智慧,欣赏能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最为活跃和敏捷状态。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宽松、民主和欣赏的氛围环境,这样的环境学生才能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想出一个好的方法,解决了困难,心中无比高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得到别人的夸赞,心中充满欣喜;解决了一道难题,攻克了一道难关,心中充盈快乐。这样的情感最为充实,最为真实,因为它发自内心,是由内而外的情感体验。
四、“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及一般模式是什么?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我以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时“小脸通红”,否则只会时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操作方法: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方法:
△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型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的运用能力。
(2)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
五、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情智语文”?能结合案例加以阐述吗?
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请看我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只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它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指一名学生)你来。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 5 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指另一名学生)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提问学生,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师:他(李白)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感人啊!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请看我执教的《我拉战友邱少云》的片段 师:很好。我们就先来学习作者目睹邱少云被烈火包围时内心矛盾痛苦的第7小节(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第7小节)。
请一个同学朗读1、2两句,其他同学思考:眼看着战友被烈火灼烧,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心情紧张。
生:作者的心情是十分紧张。我是从‚绷得紧紧的‛看出的。
师:理解得准确(板书:紧张)。作者为什么这么紧张呢?‚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这‛指的是烈火烧身。师:这是一团什么样的火啊?谁能联系第5小节讲讲看。
生:我从作者当时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作者听到茅草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看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师:你回答得很有条理。是啊,平常我们手指被火柴烧一下都痛得大叫,现在一团烈火包住邱少云燃烧,那是多么大痛苦啊。
生:老师,我认为‚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不仅指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难以忍受,还指作者目睹战友在烈火燃烧的心情也是难以忍受的。
师:好极了!你体会得好。同学们有的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的能体会出语言内含的意思,这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怀着极度紧张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第3句,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生:‚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因为一般人被烈火灼烧时都会叫起来,或者跳起来的。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因为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经受的考验少,突然被大火包围,巨痛难忍,我怕他会经受不了,会跳起来或叫起来。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还有吗?请联系当时的环境想一想。
生:‚我‛产生这个担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当时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如果邱少云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师:讲得太好了!正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非常担心(板书:担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读4、5两句,问:‚‘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什么心清? 生:这是极度矛盾的心情(板书:矛盾)。师:十分准确。‚我‛为什么不敢看呢?
生:因为‚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 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生:正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所以不忍看、不敢看。师:那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
生:因为战友正在烈火中燃烧,‚我‛不能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生:因为‚我‛ 盼望出现奇迹。
师:这里的‚奇迹‛指什么?‚我‛为什么只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难道没有办法救出战友吗?
生:这里的‚奇迹‛指的是‚火突然间熄灭了‛。
生:完全有办法救出战友。课文第6小节写道:‚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战友。‛从这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火,保住自己的生命是十分容易的。师:那‚我‛和邱少云为什么都不那样做呢?
生;因为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所以‚我‛只能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师:请你们和作者一样,怀着焦灼不安,极度矛盾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奇迹会出现吗? 生:这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师:所以最后一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我‛ 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板书:痛苦)。
师:同学们,这小节写了‚我‛ 目睹战友在烈火中燃烧,内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老师心中有个问题:课文明明是写邱少云,为什么把‚我‛ 的心情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把‚我‛的心清写具体就从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处境危险。生: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写的,他不能直接描写邱少云的心情。
师:回答得很好。那你们从作者‚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理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邱少云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
三、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这是我上《落花生》一课的片段。
初读课文之后,他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学习。‛学生照着指示做。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笔做做样子,根本没在课本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后,没有人举手提问,都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我有些愕然:都读5年书了,竟然还不会提1个问题。我决定,这节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提问,而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笑了笑:‚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男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其他学生的眼里有了一丝羡慕。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由于被激励,许多学生开始产生属于自己的‚?‛号,但都还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我决定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学生不再像刚才那样茫然,而是陷入了思考。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一个女生说。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立即把课文的这句话给投影出来,并提示:‚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有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大家脑筋开动起来了。
‚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一个男孩问了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引得全班一片笑声。‚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你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
一个个精彩的‚?‛号产生了,一个个脑袋里的智慧被唤醒了。
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那句话提出问题?因为那看似闲淡的一笔,隐藏了许多必须被揭示出来的信息,比如这一家人是很有文化教养的,“父亲”的异常举止预示着后面的谈话内容的重要性。如果放过这一句,学生就难以理解“父亲”的教诲对于“我们”的神圣性,也难以理解“父 亲”的教诲的真实含义——不是那样的家庭,不是那样的教养,“父亲”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克己谦让的人生哲学的。进而言之,没有这一铺垫,后面围绕“父亲”的教诲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会成为脱离文本、背离文本的瞎编乱造。
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四、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还是我的课:李白的《赠汪伦》。
读懂了基本的意思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但大家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这是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吗?
生:(齐)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送了,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
(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而后交流。)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师:什么回忆?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让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赶到桃花潭送他。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听过我这节课的老师说:当为什么李白已经到桃花潭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我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我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惟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六、当前语文界“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呼声很高,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则明确表示反对在语文前加上字限,语文就是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您认为,您的“情智语文”的提法,是否有人为地给语文“增负”的嫌疑?
当前小语界的教学风格流派有很多,有讲“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说“简单语文”……我认为这是好事,体现了我国当前小学语文研究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如果若大的一个中国,这么多语文教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是一种声音,那倒是值得担忧的,它不是呈现了“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智语文正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花朵,绝不是贴在语文学科的标签。
——情智语文是工具语文。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语文就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盟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则成了水中花,镜中月。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文能开出情智之花,一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根扎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情智语文是人文语文。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 12 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吐……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会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自觉地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吗?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是情智语文的特征。心中有情,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
七、实践情智语文对教师提出哪些素质要求?
我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千重要万重要,教师素质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没有法。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情智语文“来说,哪些素质很重要呢?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很主要的功能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二、真挚的爱生情怀。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是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
6.学习研究 实践 反思 篇六
研究
实践
反思
——《桐乡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反思
在这阳光灿烂的初夏,我们90学时第四期的实践培训已接近尾声,细细翻看着这段时间的听课记录,静静回味这一周来的点点滴滴,心里充满了不舍。优秀教师的精彩引领,辩论赛的激烈讨论,学员们的默契配合„„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实践培训活动中,我们受益非浅。首先,我们来到屠甸小学聆听了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来自茅盾实验小学的盛泓老师在课堂中激情四射,充满感情的语言令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女娲补天》时的惊心动的场面;启新的魏智慧老师用她那温柔智慧的语言,引领着一群如小蜊蚪般可爱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一路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来自奉化的特级教师郭老师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寓言,不只是明白寓言所要传递的道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寓言的写作特点。三位老师对所执教的教材进行认真、深度的剖析,从文本入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较好的诠释了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孩子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是这些展示课传递给所有听课老师最强烈的、真实的感受。下午,我们又聆听了郭老师的精彩的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链接》,他用充满磁性的声音,以具体清晰的教学案例向大家解读了这次新的课程标准,让每一位学员学习后无不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大家领悟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精神实质,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次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上的增长。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小组学员群策群力,将自己在这次培训中的所想所得融入到了课堂之中,以小组为单位,磨出了两堂优质课,来汇报展示自己这次的培训收获。虽然这次葛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艰难的任务,上好一堂复习课。复习课对于我们来说,很熟悉,但上公开课还是头一回。也从末看到听到相类似的课堂呈现,更无法查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我们小组依靠自己的力量,群策群力,我们一起研究,一起讨论,一起反思,一起修改„„在磨课的过程中大家献计献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试教。参与班级展示的吕维老师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认真修改教案,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之后慢慢对复习课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最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员们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相信这种思考会一直继续,促使每位老师不断地更新自己、发展自己。下面是我们小组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体会与反思: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特级特级郭老师的专题讲座,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盛老师的《女娲补天》一课让我们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仅做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目标的制定者,探究问题的整合者,重疑点的点拨者,学法的指导者和促进学习精彩的生成者。
7.重视建筑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建筑研究涉及面广, 它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相互交叉。建筑理论是一个大的系统, 涉及建筑与人的关系 (是建筑适应人, 还是人去适应建筑, 或者相互适应) ;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特别是如何认识建筑的社会性) ;建筑师的定位 (建筑师与群体的关系、建筑师的角色作用)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路子;还有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等。建筑师如果只有远大的理想, 而不能脚踏实地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工作, 他将只是一个空想家。相反, 如果只是埋头苦干, 不注意自我修养, 则将自己沦为一个平庸的绘图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将自己锻炼成一名优秀建筑师。
一个封闭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封闭的学科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学科。所以, 建筑学引进外国经验、与边缘学科结缘, 天经地义。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先进建筑理论大体有两大分支:一是“詹氏后现代”, 二是“解构”。前者说建筑是一种语言, 后者说建筑是一种哲学。尽管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曾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 尽管当时建筑论坛的言路并不广, 尽管中国建筑理论的政治因素十分浓厚, 我国建筑界还是具有重视建筑理论、理论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的优良传统的。具体内容涉及建筑的特征;建筑艺术 (包括建筑的双重性、思想性和美观等) ;建筑的内容和形式;建筑传统与革新;建筑的地方性与民族性;建筑风格、新材料、新技术与建筑风格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创作方法等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建筑界就有了指导建筑创作的口号:“适用、经济、美观”, 1955年发展成为建筑方针:“适用、经济,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指导了我国的建筑创作几十年。尽管建筑方针不是建筑理论, 而是一项政府或行业政策, 但它显然是基本建筑理论的产物。在它产生、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中, 充满了对基本建筑理论的认识和普及。吴良镛先生1989年出版的《广义建筑学》一书, 通过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教育甚至哲学的角度去讨论建筑, 形成了“广义建筑学”。广义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循环体系, 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植根于文化土壤的多层次技术建构, 选择适合实际的技术路线;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 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讲求整体环境艺术, 为建筑、工艺和美术在更高的层次上结合而努力。提倡“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 殊途回归”, 是国内较早关注地区主义相关建筑理论的著作。
1 当前理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的思考, 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 作出积极的探讨, 而不是随波逐流。当今中国建筑最缺乏的就是理论上的思考。一方面, 我们在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时, 有时变得束手无策;另一方面, 繁重的设计任务已让设计人员来不及回味, 重复着年复一日的车间般工作。他们不过是从国外的建筑书刊上摘抄设计拼凑出一个方案, 稍聪明一些的人则找一个洋气的噱头, 不管与设计有无联系, 先唬住别人再说。建筑师急功近利, 没有过多的时间很好地推敲建筑方案, 也不能静下心来总结和提高。很少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哪怕是经得起推敲的理论观点。另外, 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 工作有艺术性的一面, 比较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团队精神。事实上, 作为生产行业, 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分工复杂, 使严密的团队协作成为必需。正是这种状况, 国外的许多设计机构在对我国情况了解不多, 却屡屡在一些重大项目中得手。建筑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但是近年来建筑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思路比较狭窄。当前, 我国的建筑科学研究院不研究建筑理论已不是什么怪事了。政府部门在研究建筑理论方面投入的科研经费, 甚至不如开发一件卫生陶瓷产品。这样就很难提出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 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不严谨, 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建筑就可以说是纯粹地找风格依据的需要。他们的建筑理念或者空洞无物, 或者华而不实。在国内建筑理论的讨论中, 大量的是关于建筑形式问题。其实, 形式只是一种手段, 本身并无对与错, 关键是建筑师会不会用, 以形式论形式就很难深入到建筑创新的实质中去。要知道, 即使是建筑形式也深藏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需要我们艰苦地去探索[1]。
建筑经常借用邻家的概念和道理来说明自己, 比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等等。这种比喻思路开阔、形象生动, 可以深化对建筑的理解。但是, 任何比喻都代替不了建筑本身。在西方, 建筑首先是艺术, 建筑师是艺术家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 建筑与艺术分属两个领域, 相互割裂开来。虽然也承认建筑有艺术性, 但建筑形式常被认为是功能和技术的产物, 绝不能把它仅仅当作纯艺术来处理。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 至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 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 而我国绝对是理工科生。其实, 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 它的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 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介于文理之间。中国的建筑教育轻视理论及历史, 强调绘图能力, 甚至只强调图面的优美表达, 看起来是注重实践能力, 但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的设计理念大而空, 不知道任何把它一步步落到实处, 所以设计总欠缺深度, 细微处的思考任意为之, 最后整个建筑只剩下空壳, 只有大的体量, 经不起推敲。整个建筑教育界的风气如此, 除了培养了图匠, 怎么能涌现出建筑大师呢?
2 建筑创作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建筑创作离不开市场制约, 我们所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或是向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建筑创作。长期以来“设计是龙头”的观念已经形成定论, 建筑师也因此具有优越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建筑设计进入服务行业的范畴, 其龙头地位应重新审视, 有利于摆正建筑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和创作水平。既然建筑设计是服务, 就有如何为业主服务的问题。强调设计是龙头, 那么这个龙头必然被舞龙人手中的“宝珠”所左右。任何一个优秀建筑的产生都是由开明的业主和优秀的建筑师共同造就的, 缺一不可。对于一个开发项目, 发展商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甚至过亿。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建筑师必须根据设计委托合同的要求, 在建筑技术上提交解决方案。对于一个政府项目, 建筑师要对纳税人负责。同时, 周边环境的建筑约束和文化约束、使用者的需求、项目的市场定位、建筑的性质和特征, 都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因素, 并形成设计构想。设计师为市场服务, 而市场比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若不了解用户在想什么,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无异于盲人摸象。关注社会、有效地吸收和学习有效的市场信息, 对建筑师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位英国建筑师说过, “找大师设计建筑, 就是找特定的建筑大师的风格, 而不是业主本人决定风格。”建筑创作与市场相结合是使建筑设计走向成熟的标志。由于市场经济的因素, 设计师往往容易偏离这个结合点, 或是过分地强调建筑师自身的风格或是一味迎合业主及主管部门的意见, 难免会出现平庸之作。建筑师的责任不仅仅反映在设计图纸上, 他们在项目策划和市场定位等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建筑师的创作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发展商的意图, 还要在与发展商开发理念的切磋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过程。建筑师的作品是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与社会需求的产物, 持续的市场需求是检验建筑师作品水平的重要标准。建筑师应能从整体规划到部件选择、从适用经济到美观高效各个方面去把握建筑物的品质。建筑师的责任还体现在使建筑物价值最大化, 实现建筑师智慧所体现的附加值。另外, 建筑科技的进步, 从竖向联系着国家、设计单位和建筑师, 横向牵涉着使用方、施工方和设计方, 因而必须有完善的运作体系和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
3 通过建筑理论教育培养建筑师素质
建筑师的素养既包括专业技能, 也包括创作哲理和他的人品, 这三者都很重要。那么, 应该如何学习优秀建筑师的素养呢?要学其本质, 而不是肤浅的词汇和外表。培养素质不是空洞的口号, 也不是外表的装饰, 而是将内在充实的东西与现实中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 积累是建筑师必不可少的过程, 包括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建筑规范及法规知识的积累、对于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设计中大量面对的是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又互相缠绕, 需要建筑师经历长期的训练予以解决。如果你设计一个餐厅, 就需要了解许多与餐饮相关的知识。比如餐厅经营的菜式风格、功能要求、座位数量、餐桌的形式和大小, 还有对照度、空调、排风的要求, 包括业主的投资意向、资金使用情况, 甚至需要了解厨房的操作、走菜方式和前台的结算方式等等。只有这样, 你才能合理地作出设计方案。可见, 设计都是由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构成, 组合得好, 就可能成为一个最佳的设计。
建筑教育是建筑发展的未来。加强未来建筑师的教育, 对增强科技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增加建筑的科技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多数是一些工程技术性的内容, 如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和设备之类, 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 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但这些毕竟是浅层的内容, 不难把握。对于一名建筑师来说, 重要的还在于建筑学中的深层, 即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水准。建筑的这种深层内涵是难以把握的。具体来讲, 建筑师的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构思的创造能力:“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构思、体形构思、文脉和意境构思、结构和技术构思、艺术构图规律和构成法则的构思。
(2) 意图的表达能力:设计绘图的表现技巧 (以画代言、徒手画与工具画、渲染技法、CAD绘图) 、建筑艺术形式美的规律和积累设计手法。
(3) 空间的想象能力:猎奇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 甚至是标新立异的思想。
(4) 形象的观察能力:形象的分析、记忆。
(5) 方案的鉴别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熟悉评价标准, 并善于分析比较。
(6) 信息的运用能力:积累知识、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
(7) 敏锐灵活的思维能力:有机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
(8) 社交和指挥能力:广交朋友, 善于结合采纳各方意见从而使方案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加强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树立建筑与环境的整合思维理念, 使研究生具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职业建筑师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程项目全过程,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具有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努力为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4 借助阅读建筑期刊强化科技意识, 领悟新的设计理念
有人说,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 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几乎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都对建筑学产生影响, 只要是个理论最终都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虽然进入了网络时代, 但纸载传媒文献阅读起来非常方便, 也容易保存, 所以它在信息传播上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素质方面, 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新一代建筑师对于新型设计手段的掌握是必需的。不断掌握和运用新的设计手段, 要求建筑师有不断学习的精神。目前, 国内的建筑期刊在健康发展, 许多刊物从印刷质量到内容编排都越办越好。我们可以把各种类型的建筑期刊作为业务学习的课堂和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 通过建筑设计实例、建筑评论和建筑历史等方面的文章更新, 充实自己的头脑。特别是通过对建筑实录的研读, 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同仁们的远见卓识、设计新作乃至各方面的经验之谈。开卷有益!翻开任何一本建筑期刊, 总能从中发现一些“火花”。很多与设计相关的知识都是在不经意时积累的, 知识面越开阔, 见识越广, 思想越活跃, 做出的设计才能不拘一格, 别出心裁。
我们要重视建筑创作的内涵, 注意吸收科技新成果, 学习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 从哲学思想与科学思维两个方面武装自己, 特别是要弄清现代建筑的真正含义与内容,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建筑期刊大量介绍和引进国外建筑理论和各种思潮, 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国外建筑大师的建筑理念一般都非常清晰, 他们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引导世人什么样的生活观念, 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先生的共生理论, 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 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中。同处亚洲, 同样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建筑应该如何融入世界并且保持自己的个性, 其思考的颇深, 在理论上都有建树。又如美国著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在闻名世界的解构主义建筑—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 首次引入了用于航天造型技术的软件, 将古根海姆美术馆变成完全自由的外形, 转化成施工图纸进行建造也成为可能。当然, 对于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理论, 建筑师可以了解, 但不能完全将其视为工作核心, 每必奉之, 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实现。可喜的是, 我们国内高校建筑院系以及一些设计院的大中型设计项目, 一般都有人及时地向建筑期刊及其他媒体作出报导。我们可以从个案中逐步领悟到徐尚志大师教诲的建筑创作应当遵循“此时、此地、此事”的原则, 做到因时、因地、因不同的设计对象选择设计风格的观点;领悟何镜堂院士倡导的建筑创作要讲两观三性, 即整体观、生态观、时代性、文化性和地域性[3]。
5 积极撰写建筑学术文章, 提高建筑理论及实践水平
研究建筑, 思考未来, 这是我们的责任。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常会思绪翩翩, 不乏许多隽思妙语、真知灼见。理论研究的任务繁重而又迫切, 无论是功能的、结构的、设备的, 还是艺术的、形式的、意识形态的都应该深入研究。其实, 写文章不只是个人的事, 也是对社会作出贡献。所以, 建议建筑师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撰写建筑设计创作、建筑评论的学术文章。我们知道, 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 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研究这个问题。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当我们面对一个城市, 一项工程时, 反思一下自己具备了什么样的观念、素质和手段, 思考一下如何去研究这个课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去听从理论的东西, 必要时还要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 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 从以住的知识中创造出更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我们必须克服盲目设计的倾向,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重视总结经验教训。
理论研究的成果往往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 建筑师撰写科技论文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动笔写东西, 就存在“可读性”问题。所以, 怎样“做文章”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科技论文应讲求真、善、美。所谓真、是指论文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 它应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发生与发展, 反映人的创造实践;所谓善, 是指论文内容的目的性、功利性, 一篇论文应让人获得知识, 或给人启迪, 或给人借鉴、参考、帮助;所谓美, 即论文内容的真实、新颖、有用、有序、简洁、和谐。前三点与内容直接相关, 后三点既涉及内容又涉及表达形式。显然, 只有具备了真、善、美的文章, 才有较高的可读性, 才能使人获得知识[4]。建筑论文通常分为作品介绍类论文、建筑评论类论文和理论研究类论文。对于理论研究类论文,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立论:它是论文的灵魂。
(2) 结构:一篇好的论文, 往往需要结构清晰, 使人看得懂, 而且信服。
(3) 论证:它是文章的核心, 论证有各种方法, 如归纳法、因果法、排斥法、演绎法和反证法等等。建筑论文的论证有自己的特征, 因为建筑 (包括城市、园林等) 这种现象, 既属于自然科学, 又属于社会科学, 也具有文学艺术性, 因此, 不能只以理性方法去作论证操作, 而应该有非理性的方面。分析评论一个作品、一个流派或一种观点, 应该既从理性又从情态出发, 既作表层的横向分析又作深层的纵向分析, 才有更好地进行论证;
(4) 层次:它既帮助作者思路清晰, 更对读者感受清楚。
(5) 风格:写论文要注意写作的倾向性, 有的多用力度, 有的重视丰满, 令人信服。
(6) 规范:论文虽然可以提倡个性、风格、但既然是论文, 就必须符合规范。
6 结语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 中国建筑师正遇上一个建筑创作的黄金年代。建筑师必须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环境, 不断探索、勤奋工作, 强化建筑师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筑是时代结晶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我们需要中国的建筑理论来指导现代建筑的设计实践, 推动建筑科学理论的发展, 提高中华民族的建筑学术水平。既要看到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的一面, 也要迎接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明天, 使中国的建筑水平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大莉.对建筑的一点思考[J].新建筑, 1997 (2) :64~65.
[2]黄绳.建筑设计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16~242.
[3]谢浩.以开放的姿态呼唤世界级大师[J].城市, 2008 (3) :40~43.
8.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实践教学检查;目的;内容;原则;流程再造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学检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实践教学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看,暴露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当前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和数量面临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求得生存之地,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检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更应对其加以高度重视。
2.实践教学检查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检查,对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秩序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通过检查,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培养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检查的内容
实践教学检查按照检查的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但一般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情况;学生的课堂纪律、到课率、学习兴趣、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教学服务保障部门的服务质量、设备的运行状况、环境卫生和安全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进度、效果等情况。
4.实践教学检查的原则
实践教学检查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应遵循以下几原则:(1)目的明确,内容清晰。(2)组织有序,方法得当。(3)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日常检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5)自查与检查相结合。(6)全方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7)检查结果与处理纠改相结合。(8)教学检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9)教学检查与工作流程相对应。这些原则是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应严格遵循。
5.教学检查的流程设计
为了使实践教学检查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检查的目的,在实践教学检查的流程设计过程中,应以查找主要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做为教学检查工作的核心目标,注重检查效果,避免流于形式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浪费,将查找主要问题点数量的多少和寻求关键影响因素质量的高低做为衡量教学检查质量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6.实践教学检查结果的运用——处理、改进、流程再造
实践教学检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带有共性和比较突出的教学管理问题并经过统计、整理、归类后对所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问题入手,按照SMART原则,运用5W2H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制订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案,通过工作改进、流程再造修正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践教学管理进人更高一级的PDCA循环奠定基础。
7.实践教学检查的实践
我院实践教学管理处按照教务处下发的“关于组织实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通知”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本着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以查促教、以查促改的原则对全院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2周的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全院实践教学总体运行状况比上学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任课老师能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课前准备充分,上课精力集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师生对教学服务保障部门的服务基本满意,实验(训)室整体环境卫生情况良好,安全无重大隐患。经检查统计,本学期我院实践教学课程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部开出,实验(训)室整体利用率较低,学生到课率不高。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深受学生喜爱的代课老师;辅导员、班干部亲自清查到课学生人数,课堂纪律井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优秀”教学班级;干净整洁、摆放有序的“样板”实验(训)室。
虽然全院实践教学课程的运行从总体上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 实验(训)室总体利用率不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专业生源骤减和课程设置或教学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个别实验(训)室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这种实验(训)室在不影响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有必要采取:调整课程结构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下的实验(训)室进行必要的撤并——运用现有的资源改造或整合,形成一批专业急需而因各种原因尚未建设、建设中可以利用现有“闲置”资源的实验(训)室;对一些在时间上要求不高、上下学期安排不均衡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从教学计划入手,以资源为导向,合理设置和调整教学计划,使该实践教学课程达到资源与时间的均衡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训)室的利用率。
7.2 个别代课老师未能尽职尽责,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致使学生对课程
缺乏应有的兴趣,上课期间打瞌睡、玩游戏、上网聊天、随意进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满意度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代课老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教学管理部门、班级辅导员、学生班干部齐抓共管,完善并真正落实专、兼职教师绩效考核与奖惩管理制度,建立畅通快捷的教学管理信息通道,实现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全员共同参与,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3 个别教学班级纪律松散、到课率低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缺乏应有的动态跟踪管理和指导,对学生要求不严;代课老师不注重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未能被激发起来,产生厌学逃课的情绪。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建立并落实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将辅导员每个学期跟班听课的次数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设计合理有效的督查流程,让辅导员在跟班听课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彻底挖掘出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心实意地回到课堂中来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7.4 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这次检查的情况看,实验室记录本的填写比上学期有了明显改进,如金贸学院王院长在9周教学期内亲自对记录本的填写情况进行了6次专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亲手在记录本上做重要批示,这种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领导特有的个人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管理人员、代课老师,使实验(训)室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而个别实验(训)室专职管理人员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既不将全院实验(训)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向师生传达,也不将实验(训)室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例行检查和督促改进,师生通过记录本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记录本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使许多细小的问题难以迅速得到妥善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任课老师感到填写记录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便产生一种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消极甚至抵触情绪。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如何完善并有效地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形成凡事有人抓、凡事有人管,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夯实基础、求真务实的运行机制。
7.5 学生、管理人员、任课老师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随着夏季的来临,实验(训)室各种电器设备的启动比平时明显增多,人走灯亮,人走风吹的现象随处可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有义务有责任倡导广大学生、管理人员、任课老师从自身做起,把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并把这种活动做为每个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一门公共必修的实践教学课程,这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财富,可能会使学生享用一生。
总之,通过这次期中教学大检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所取得的可喜成绩,更让我们发现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要全院上下思想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我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学生“学得有用,学了受用”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8.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实践教学检查是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理应引起教学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杨中秋,杨卫东.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4):
10-12.
[2]王友存,陈万强,苏晓明.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2007,559(27):
28-30.
[3]陈步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75-76.
[4]马殿平,施宙.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7):77-78.
[5]洪金德.加强毕业环节的教学与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2,(4):63-64.
[6]王贤生.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1):96-98.
【实践理论研究】推荐阅读: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06-20
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08-18
说课理论与实践08-28
慕课理论与实践10-02
财税理论与实践考试11-24
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10-08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10-08
浅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1-20
实践与理论的英语作文11-20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