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2024-07-30

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共10篇)

1.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一

企业发展之安全与质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安全与质量。“安全“这两个字的背后包藏了太多的含义:它既有关爱,也有警告,更有一种对生命的敬仰。”质量“这两个字的背后同样包含太多的含义:质量为企业发展之本,企业发展之道。

安全无论对于我们个人还是我们企业都是重中之中。从我们个人的方面来说我们的个人安全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幸福,同样牵动着我们亲人的心。就我们个人来讲在生产中我们自己首先要准确的学习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守则,并严格的遵守操作守则这不仅是我们企业需要的同样是我们个人需要的。企业的操作守则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严格遵守操作守则对于我们自身的安全是一个极大的保证。只有我们自己抱着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态度才能让我们的亲人放心,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放心。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讲每位职工都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位职工的安全也是我们企业最关心的,我们的每位职工安全有了保证后才能确保我们企业的安全。我们的安全条幅不是形式而是企业对我们个人的关怀,我们自己更要重视安全不仅自身的安全同样也要关心我们的企业安全,只有我们自己和企业的安全得到了保证,我们的美好生活才能得到保证。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之本。我们的产品想要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想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产品,那我们就必须对我们的生产提出高要求高标准。只有我们对产品的质量高要求,才能换来我们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就我们成装车间来讲,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成装的生产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印象。针对于我们的生产我觉得我们的生产线上只能从事生产活动,不能把零食等物品带到生产线上,那样有可能把一些杂物无意中留到产品或其包装内进而对我们的产品质量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我们产品的高质量来自于生产中的点滴。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安全“与”质量“这两只大手,同样我们的成装生产也需要这两只大手来保证

2.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二

国产湿热和干热灭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常见问题?需要如何进行技术改进?

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使用的灭菌设备对其辅助系统有哪些要求?

目前制药企业对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使用的灭菌设备的验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哪些是由于设备原因导致的?

SFDA在2009年4月下发的新版GMP (专家修订稿) 中着重修改了对无菌制剂的要求, 关于其对灭菌设备的要求, 如何理解?

1 目前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中主要的灭菌方式有哪些?如何根据灭菌工艺要求选择无菌制剂药品生产用灭菌设备?

胡卫杰河南欣泰药业有限公司

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主要的灭菌方法有5种:蒸汽法、干热法、过滤法、环氧乙烷法、辐射法。选择灭菌的方法要考虑制剂特点、微生物情况及制剂主成分的性质。

蒸汽法也是湿热灭菌, 在湿热的条件下, 微生物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被杀死。其适用于可承受所需的温度, 且能被湿气穿透但不会受到不良影响的包装在密闭容器中的药物制剂。

干热法是在特别设计的灭菌器中进行灭菌的方法, 通过气体或电加热, 温度可控。干热灭菌的温度通常是在160~170℃之间或更高, 时间不少于2 h。焚化或氧化使微生物脱水死亡, 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过滤法是通过过滤介质吸附或者筛选除去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用于热敏性溶液的灭菌。

环氧乙烷是常用的气体灭菌剂。通过与细胞内的分子起化学反应而破坏和消除蛋白的活性, 使微生物死亡, 达到灭菌的目的。其穿透力较强, 常用于医疗器械、外科手术用具、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及不与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不稳定的酶制剂、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灭菌。

辐射法是使用γ射线或阴极射线灭菌的方法, 通过射线照射后, 微生物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 使细胞活性丧失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以上灭菌方法, 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就是干热和湿热灭菌。采用哪种方法, 产品必须经过无菌检查以证明所采用方法的效果, 同时还要对灭菌方法进行验证。

李克臣启东华拓药业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经理

灭菌是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无菌制剂原则上是制剂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 但绝对无菌既是无法保证也是无法用试验来证实的。实际生产过程是将制剂中微生物存活率下降至SAL≤10-6。良好的灭菌工艺是无菌制剂的重要保证。确定灭菌工艺时应把无菌制剂的性质、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灭菌后物品的完整性、灭菌介质的残留量等因素综合考虑。

(1) 湿热灭菌:灭菌能力强, 最有效, 应用也最广。一般适用于耐热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灭菌。成型设备有立式灭菌锅、台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脉动真空灭菌柜、中成药灭菌柜、多功能安瓿检漏灭菌柜、大输液水浴灭菌柜等。 (2) 干热灭菌:可去除热原物质,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 如金属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及玻璃仪器等。成型设备有净化双扉干燥烘箱、西林瓶隧道灭菌器等。 (3) 辐射灭菌法:最常用的为60Co-γ射线辐射灭菌。适宜于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要控制辐射剂量。 (4) 气体灭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适用于在所选气体中稳定的物品消毒灭菌。还需要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采用环氧乙烷时, 还应考虑泄露试验。成型设备有臭氧、环氧乙烷灭菌柜及甲醛、臭氧熏蒸。 (5) 过滤除菌法: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如无菌原料药、冻干粉针生产除菌。

可根据被灭菌无菌制剂的特性采用适当方法灭菌, 尽可能选用最终灭菌法。若产品不适合此法, 可选用过滤除菌法或无菌生产工艺, 只要可能应对非最终灭菌的产品作补充性灭菌处理 (如流通蒸汽灭菌) 。

李晓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对湿热灭菌来说, 灭菌方式有蒸汽式、水浴式和蒸汽与空气混合式;灭菌状态分静态和动态。根据灭菌工艺:当灭菌温度大于105℃时可以采用蒸汽式, 若灭菌温度低于105℃时可以采用水浴和蒸汽与空气混合式。若灭菌物品防止灭菌过程药品分层或沉淀需要选择动态灭菌器, 反之选择静态灭菌器。

易肃平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公共支持部高级工程师

如何根据灭菌工艺要求选择无菌制剂药品生产用灭菌设备?我认为: (1) 设备设计和安装应有利于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差错并便于清洁及日常维护。全部材料应采用优质不锈钢制作。氩弧焊焊接, 焊缝须平整光滑, 弯角应圆弧过渡, 材料折边不能有死角和缝隙。结构上无盲区, 便于清洗和防止尘埃粒子沉积。 (2) 工艺设备应在生产工艺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如隧道式灭菌干燥机, 各段温度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可独立控制和任意设定, 灭菌加热段温度可在300~380℃内控制, 350℃高温灭菌段运行时间一般≥5 min。灭菌后抗生素玻璃瓶的微粒达到100级洁净度要求、细菌内毒素降3个对数单位及微生物不得检出。又如湿热和干热灭菌箱, 胶塞和铝盖灭菌箱位于两个不同洁净区的双扇门应配置电气或PLC电脑控制, 保证各洁净区间的隔离, 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引起不符合GMP的事故发生。另外, 干热灭菌箱的进、出风口需安装高效过滤器, 防止外界对内部的污染。

赵志宏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无菌制剂药品生产常用灭菌方式有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种方式。物理灭菌有加热、辐射、过滤等, 化学灭菌是用化学品的气体或蒸汽对药品、材料进行灭菌。选择灭菌设备, 要根据无菌药品采用的制造工艺进行确定, 如制造无菌药品有采用无菌制造和最终灭菌制造两种工艺。制造工艺不同, 采用的灭菌工艺也有所不同。 (1) 最终灭菌无菌制剂, 首先要对药品的内包装物 (如药瓶等) 进行灭菌, 如采用干热灭菌的隧道烘箱灭菌, 在灭菌后的内包装物灌装药品和密封后, 最后在灭菌容器 (如双扉式蒸汽灭菌柜、水浴式灭菌柜等) 内进行灭菌; (2) 非最终灭菌无菌制剂, 因药品装入内包装物后, 不再做灭菌处理, 对无菌的要求相对更高。药瓶经过清洗后, 要经过隧道烘箱进行干热灭菌, 胶塞清洗后, 要用纯蒸汽灭菌, 最后用除菌空气干燥或真空干燥。以上两种工艺都牵涉到工、器具的灭菌问题, 可以选择电热烘箱或臭氧灭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微波灭菌在灭菌工艺中得到认可和采用, 其有节省能源、干燥灭菌快的特点。

选用灭菌设备, 应以节能、灭菌均匀、速度快、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性好为原则。“所有的灭菌方法都应经过验证”, 同样, 无论采用何种灭菌设备, 都要验证其灭菌除热原的效果来确认设备的适宜性。

包来根通用电气药业 (上海) 有限公司工程师

目前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中主要使用蒸汽、水浴、射线、除菌过滤等灭菌方式。在选型时要选择适合自己工艺需求的灭菌设备。蒸汽、水浴灭菌需要考虑不同的产品包装方式的灭菌要求, 如玻璃瓶、软袋、PE瓶等, 特别是软袋、PE瓶需要考虑灭菌温度、压力, 确保不破坏外包装, 否则易导致最终污染。这类灭菌柜必须要通过风扇来保证蒸汽的均匀度。当然真空系统、压缩空气都必须根据工艺选用来平衡压力。

如果是器具灭菌, 主要应考虑灭菌前后的验证, 如何保证灭菌前、后外包装的安全性。当然工作服的验证同样需要做, 而且需要考虑工作服的更换周期验证。

除菌过滤也是无菌的保障措施。但除菌过滤主要是通过过滤器来保证, 由验证来确认过滤器的可靠性。

2 国产湿热和干热灭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常见问题?需要如何进行技术改进?

胡卫杰河南欣泰药业有限公司

以热风循环干燥箱为例。其常见问题及技术改进如下: (1) 干燥箱腔体的支架固定无法清洗, 这是干热灭菌设备的常见问题, 不固定不稳当, 如果固定又不方便清洗, 还有就是干燥箱腔体里面的支架选用材质打磨不光洁, 影响干燥箱腔体里面的支架清洗; (2) 热风气流自下而上, 易二次污染。侧送风侧回风, 从而影响到一部分产品受到污染; (3) 热风循环不过滤, 虽然杀灭了干燥箱内的细菌, 但尘埃粒子还是超标。再一个就是灭菌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温度不好控制。

林炎海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湿热灭菌柜存在的问题: (1) 温度、时间和压力监测; (2) 记录器和控制仪相互独立; (3) 独立的指示剂; (4) 排水和泄漏测试; (5) 空气的除去; (6) 蒸汽的穿透和蒸汽的质量; (7) 负载的所有位置、接触时间、温度; (8) 过度灭菌; (9) 培养基灭菌用蒸汽灭菌柜的特殊性。

干热灭菌设备存在的问题: (1) 待灭菌物品的清洗区域环境要求; (2) 灭菌腔内空气应保持循环和正压; (3) 经过过滤的空气; (4) 灭菌温度和时间必须进行记录; (5) 如温度适当, 可以除去热原; (6) 验证 (使用内毒素指示剂进行挑战性测试) 。

两种灭菌最主要的问题是F0值, 首选F0≥12, 而不是F0≥8;还是只要达到F0≥8即可?可参考欧盟灭菌工艺选择的决策树。决策树中残存概率法是否亦优先选择121℃的温度条件?那就是不一定, 要根据产品的稳定性确定, 如果采用更高温度和更短的时间能满足残存概率法时, 可能比较低温度, 更长时间的灭菌条件对产品更有利。如果产品不能耐受121℃的高温, 则可以降低温度, 并保证微生物的残存概率<10-6。

技术改进: (1) 根据灭菌前带菌量进行设计, 一是基于对灭菌前产品所含微生物的耐热性和数量以及该品的热稳定性, 二是灭菌后的污染概率<10-6; (2) 过度杀灭法, 一是基于工艺程序能杀灭更加耐热的微生物, 二是理论上对生物指示剂孢子的杀灭能力达到10-12; (3) 将两者结合, 兼顾产品的热稳定性和无菌要求。

赵志宏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国产湿热或干热灭菌设备在灭菌温度均匀性方面和国外先进设备还有一定的差距, 设定的温度和实际温度误差较大 (±3或更大) , 配置档次不高, 设备的稳定性不好。为满足无菌工艺要求, 还需在设备的一些细节和配置上不断进行改进。 (1) 湿热灭菌设备中所用的国产水环式真空泵噪音较大, 影响生产环境中人员的情绪。由于湿热灭菌设备多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有的设备还没有防止在有蒸汽压力情况下门被误打开的安全保护装置, 这样的设备在安全性能上还得不到保证。湿热灭菌设备通入的是流通纯蒸汽, 为节约能源, 设备应设置夹套, 通入锅炉蒸汽进行预热, 但很多设备在这一点还没有做到。 (2) 对无菌衣进行灭菌干燥的脉动真空消毒柜, 在衣物灭菌后, 单纯靠抽真空的方法, 衣物很难彻底干燥, 还需设置洁净空气加热器, 通入热空气, 配合脉动抽真空进行干燥。 (3) 干热灭菌的隧道式干热灭菌机应具备冷却段, 以保证烘箱出瓶达到较低的温度。应设置设备和无菌区域之间的空气自动平衡装置, 以保证压差的平衡和稳定的层流。为保证灭菌效果, 监视烘箱的运行状态, 还应有网带速度、压差、风速监控系统。在异常情况下, 如灭菌温度低压设定温度超过5℃, 空气流速低于报警值等情况, 能自动停机。冷却段应配有SIP装置, 保证冷却段无菌的工作状况。《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3102条明确规定:“无菌药品生产用灭菌柜应具有自动监测、记录装置, 其生产能力应与生产批量相适应”, 为此还要有参数方面的记录装置, 保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要提高设备的档次, 还可配置灭菌段的粒子计数器, 在线监测灭菌段的洁净度。

李云华江苏金丝利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国产湿热灭菌设备按设定程序自动运行时, 容易受到一些参数条件影响 (如真空度无法达到等) 而停滞不前, 最好能设故障报警装置并智能提示可能发生的故障原因, 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故障。

国产干热灭菌设备中灭菌烘箱技术相对较简单, 隧道烘箱主要问题在于风压平衡, 重点应防止因外界风压发生变化而影响烘箱内的风压平衡, 建议加装风压自动监控、平衡装置, 并在设计厂房时在隧道烘箱进、出口所在房间设置缓冲门, 减少开关门时带来的压差影响, 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选择水冷式降温。此外, 干热灭菌设备的环境保证靠高效过滤器, 因药厂使用的干热灭菌温度在250~320℃之间, 如此高的温度下, 高效过滤器的质量和安装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否则就会成为污染源。

3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使用的灭菌设备对其辅助系统有哪些要求?

易肃平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公共支持部高级工程师

隧道灭菌烘箱辅助送风系统:工艺要求控制送风量、送风温度、排风温度、隧道各部位压差值、隧道两端房间的压差等数据。

胶塞清洗灭菌机辅助系统包括:烘干用热风及抽真空系统、洗涤用纯化水和注射水系统、纯蒸汽灭菌系统。对注射水和纯蒸汽的流量、温度均有生产工艺控制要求;热风干燥系统应保证送风量及送风温度达到灭菌工艺要求。

王学亮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以大输液灭菌设备为例, 需要配套的主要附属系统有蒸汽系统、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等。其中: (1) 蒸汽系统提供加热用的蒸汽, 要求蒸汽源提供的是饱和蒸汽, 压力适当, 如果蒸汽过热或者压力过高, 会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及寿命造成影响; (2) 水系统, 大输液灭菌器需要注射用水和软化水。灭菌循环用的水为注射用水或者纯化水, 换热器的冷却水需要软化水; (3) 压缩空气系统一般采用无油润滑方式产生压缩空气, 灭菌过程中需要向灭菌器内补充压缩空气, 该压缩空气需无油。压缩空气系统需要稳定提供压力恒定的压缩空气, 由于灭菌过程中压缩空气耗量是个变值, 为了得到稳定的气压, 一般需要设置足够容积的压缩空气储气罐。

李云华江苏金丝利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干热灭菌设备必须确保冷却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有效, 防止产生凝结水, 造成污染。

湿热灭菌设备的饱和蒸汽必须满足干燥, 即含湿气<5%、含冷空气<3.5%以及过热度≤5℃, 因为饱和蒸汽遇冷凝而释放出大量的潜热能, 使物品的温度上升。而冷凝的同时, 其体积急剧收缩 (1/1 600) , 还可产生局部负压, 使随后的蒸汽穿透到物品深处, 对过热蒸汽, 一方面冷凝放缓, 不利于灭菌, 此现象在过热5℃以上时即表现明显。另外, 蒸汽过热可导致物品快速老化。当蒸汽中混入空气其压力和温度间的关系与饱和蒸汽时的有所偏差, 此时压力表中所示压力值应扣除空气的分压, 也即其所能达到灭菌温度也会相应下降, 如不注意这一点, 由于未达到灭菌温度而导致灭菌失败。

灭菌设备要求其辅助系统上的过滤器始终有效, 必须注重对过滤器的维护管理, 这直接影响主机的使用。

4目前制药企业对无菌制剂药品生产使用的灭菌设备的验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哪些是由于设备原因导致的?

易肃平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公共支持部高级工程师

验证是制药企业定标及达标运行的基础。而目前我国对灭菌设备的验证无统一的标准, 验证设备进口的和国产的不统一, 因此导致验证工作的不规范。而验证过程中由于运行设备本身的先天原因, 比如, 隧道烘箱在验证时, 因远红外加热管布局及加热功率设计不合理, 造成灭菌过程中各段温度分布不均, 常常导致验证数据的不稳定性;另外, 验证时冷却送风系统送风量、温度控制出现偏差, 也会对验证结果造成影响。

林炎海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存在问题:主要是热分布和热穿透问题。一般来说, 空载热分布的冷点应在确定的位置周围, 否则就可能是由设备、压力、空气置换不完全、蒸汽质量等原因引起。

对于装载热穿透, 大容量注射剂冷点位于产品的几何中心和沿纵轴位于产品的底部, 但需要验证确认。冷点的定位在小容量注射剂中并不典型, 因为溶液加热的速率几乎与灭菌器相同。还有, 容器的方向也会影响冷点的位置, 当容器旋转或翻转时, 可能不存在可辨别的冷点。如果装载不变, 容量相同, 蒸汽穿透不存在阻隔等, 冷点仍然无法重现, 则应检查设备、工艺、压力、蒸汽质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满载热分布和空载热分布对于灭菌效果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两项试验都是测量灭菌腔室的温度分布情况, 还不反映产品内的温度和热效益, 不能直接反映产品的灭菌效果。但腔室情况会影响产品内的情况。验证中依次进行空载热分布、满载热分布、产品热穿透试验。采用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用尽量少的试验次数, 尽可能地揭示客观情况。前道试验的结果为后道试验提供信息。

包来根通用电气药业 (上海) 有限公司工程师

设备设计不足, 缺乏专业灭菌工艺研究人员。灭菌设备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设备的可靠性, 需针对不同产品和需求设计不同的灭菌方案。厂家缺乏验证经验, 更多的是仿制设备, 对设备设计理念应当更具体、更完善, 应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同时自动化程度需要提高, 特别是每批数据记录存储, 电子签名必须要按FDA 21CFR PART 11做评估。PLC系统也需要按计算机系统要求做验证, 如GAMP5, 至少是4类。

5 S FDA在2009年4月下发的新版GMP (专家修订稿) 中着重修改了对无菌制剂的要求, 关于其对灭菌设备的要求, 如何理解?

李克臣启东华拓药业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经理

新版GMP (专家修订稿) 附录无菌制剂中, 对无菌制剂的灭菌用了灭菌、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三章的内容进行阐述, 概括为:根据制剂特性选用合适的灭菌方式;尽量采用湿热灭菌, 过滤除菌风险最大;任何灭菌方式都应验证及再验证;明确区分已灭菌和未灭菌的制剂;灭菌应有记录。

对灭菌设备有如下要求: (1) 尽可能消除“冷点”是湿热灭菌柜设计、制造质量好坏与否的首要条件。 (2) 灭菌柜的精确度和重现性要高。 (3) 要求设备配有GMP验证标准接口、温度时间和F0值控制、能自动记录打印各种参数及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用于检测或记录的温度探头和用于控制的温度探头要分别设定, 具体位置要验证。 (4) 操作条件的适应性强和操作方法的简便性好。 (5) 柜门一般是双扉, 有利于区分已灭菌与未灭菌的制剂。 (6) 需要测定并记录灭菌柜腔室底部排水口在灭菌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 (7) 饱和蒸汽灭菌柜室内的空气必须排尽, 否则压力表显示已达灭菌压力, 但蒸汽温度却并未达到要求, 从而导致灭菌失败。 (8) 用于安瓿针剂和小输液瓶的灭菌柜应能进行检漏及清洗。 (9) 灭菌柜的安全系统包括安全泄放装置、电气安全装置和压力安全连锁装置。 (10) 干热灭菌设备的高效过滤器应经过完整性测试。 (11) 过滤除菌方法中过滤器的选择应尽可能不脱落纤维 (接近零) , 也不得吸附药液的组分或向药液中释放其他物质, 严禁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

林炎海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

任何灭菌工艺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物理检测手段和必要时的生物指示剂试验来验证其对产品的适用性及灭菌效果, 即每种被灭菌品的所有部位都达到了设定的灭菌要求。应对工艺的有效性定期进行再验证 (1年至少1次) 。设备有重大变更后, 应进行再验证。再验证的结果和记录应予保存。同时, 应通过验证确立所有灭菌程序的装载方式。

热力灭菌: (1) 每次热力灭菌均应用适当大小的记录纸记录灭菌过程的时间/温度曲线。也可用具有适当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其他设备来记录。用以监控记录灭菌温度的探头位置应通过验证来确定。验证过程中, 在可能条件下, 应在同一部位安放另一支独立的测温探头作对照。 (2) 应有足够时间保证所有被灭菌品都升高到所需灭菌温度后, 方可开始测定灭菌程序的时间。每种装载方式所需升温时间均须测定。 (3) 在灭菌高温阶段后, 应采取措施防止冷却期间已灭菌品遭受污染。任何与产品相接触的冷却用液体或气体都应当是灭过菌的, 除非能证明任何渗漏的容器不可能被批准投放市场。

湿热灭菌: (1) 湿热灭菌程序监控的参数应包括灭菌温度和压力。一般情况下, 程序控制性仪表应独立于监控及记录仪表。如采用自控和监测系统, 该系统应经过验证, 以确保符合关键工艺的要求。该系统应能记录系统本身以及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操作人员应监控这类故障的发生。应经常将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的读数定期与灭菌过程中记录获得的图表作对照。对腔室底部装有排水口的灭菌柜而言, 也许有必要测定并记录该点在灭菌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如灭菌程序中包括抽真空操作, 则应经常对腔室作检漏试验。 (2) 应注意, 灭菌用蒸汽应达到适当的质量标准。蒸汽中含添加剂的量不应给产品或设备造成污染。

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时灭菌柜腔室内的空气应循环并保持正压, 以阻止非无菌空气进入。进入腔室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赵志宏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新版GMP (专家修订稿) 对灭菌设备的要求比以前更具体, 阐述得也更明确, 标准更高。新版GMP (专家修订稿) 在附录1无菌药品章节中对灭菌设备有关细节有明确的要求。解读如下:第12章第73条:在验证和生产过程中, 用于监测或记录的温度探头与用于控制的温度探头应分别设置, 设置的位置应通过验证确定, 每次灭菌均应记录灭菌过程的时间/温度曲线。如采用自控和监测系统, 该系统应经过验证, 以确保符合关键工艺的要求。该系统应能记录系统本身以及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操作人员应监控这类故障的发生。应定期将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的读数与灭菌过程中记录获得的图谱对照。从这条我们可以看出, 规范明确要求用于监测或记录的温度探头与用于控制的温度探头应分别设置, 设置的位置应通过验证确定, 现在的很多设备还没有做到这点, 很多是公用的探头。定期将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的读数与灭菌过程中记录获得的图谱对照这方面也是没有做到的。

在湿热灭菌设备方面规定有第77条:湿热灭菌工艺监控的参数应包括灭菌温度、时间和压力。对腔室底部装有排水口的灭菌柜而言, 可能需要测定并记录该点在灭菌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如灭菌工艺中包括抽真空操作, 则应经常对腔室作检漏测试。对装有排水口的灭菌柜, 要求测定并记录腔室底部在灭菌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这一点是最冷点的温度, 但我们很多还没有重视并做到。腔室的检漏也是没有做到的。

第80条:干热灭菌时灭菌柜腔室内的空气应循环并保持正压, 以阻止非无菌空气进入。进入腔室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高效过滤器应经过完整性测试。当干热灭菌用于去除热原时, 验证应包括细菌内毒素挑战试验。干热灭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压差应有记录。我们大多数可满足对干热灭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的记录, 对压差的记录还没有全部做到。

3.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三

热词:台湾出版业 数字化转型 图书定价 公共借阅权

2016年2月台湾图书馆发布了《“滑世代”后的新书出版样貌——2015年台湾图书出版现况及其趋势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台湾图书出版10年来首度跌破4万种,创下10年来最低;电子书出版虽增长31%,但在整个图书出版业中的比重非常低,

“滑世代”的来临并未让电子书出版成为主流。调查显示,中国台湾地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2本书,远低于韩国10.8本、法国10本、日本8.4本。

数字时代的来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图书出版业呈现结构性萧条,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方向。台湾文化部门在2016年也推出一系列帮助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措施,如协助出版产业健全数字出版环境,拓展数字出版市场;辅导出版业者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及创新应用,并办理人才养成,以提升出版产业竞争力。

然而,台湾图书出版业者并未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根据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41.6%出版业者认为图书销售市场将微幅衰退,30.3%认为会有严重衰退,合计比率达71.9%。

纵观台湾图书出版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来自出版市场、出版社自身和政策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台湾图书出版业的现状、特点如何,数字化转型的三重困境是什么,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台湾图书出版业现状

(一)台湾图书出版概况

1.新书出版种类。自2005年台湾图书出版种类首次突破4万种以来,近些年的图书出版种类曾最高达到20lO年的43209种。2015年则出现标志性拐点,图书出版种类首次跌破4万种(见图1)。

根据台湾图书馆的数据,从出版机构类型看,2015年一般出版社出版35134种新书(占88.46%);其次为政府机关3629种(占9.14%),个人954种(占2.40%)。一般出版社、政府机关出版新书种数和比例均下降,个人出版有所上升。

按照台湾出版业界常用的18种“主题类型”进行统计,“语言/文学/小说(含轻小说)”图书最多,有8793种,占全部新书总种数的22.15%;“艺术”(含音乐、建筑、雕塑、书画、摄影、美工、技艺、戏剧等)3039种,占7.66%;“人文史地”(含哲学、宗教、史地、传记、考古等)3008种,占7.58%;“儿童读物”(含绘本、故事书等)2863种,占7.21%;“社会科学”

(含统计、教育、札俗、社会、财经、法政、军事等)2536种,占6.39%;漫画书2407种,占6.06%。

2.图书销量。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全年图书总销量为9007万本,2013年7614万本,2014年跌至6917万本。

在新书销售方面,2013年版新书销售为5398万本,占当年新书印刷量的92.9%;2014年版新书,当年度销售4583万本,占当年新书印刷量的80.7%。

台湾2014年图书出版产业产值为243亿新台币,较2013年减少38亿新台币,比2012年减少109亿新台币,图书出版产业明显衰退。亏损、盈利和持平的出版社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5.电子书出版。根据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34%的出版社出版过电子书,其中在2012年至2014年问首次发行的电子书占57.4%。2013年出版的电子书数量为1671种,258种为原生电子书;2014年出版的电子书数量为1998种,原生电子书有272种。电子书发行册数只占总图书册数的5.2%,占比并不高。从出版类型来看,电子书以小说(含轻小说)占比最高,2013年和2014年均为二成左右。

2013年和2014年台湾电子书产值约为5.1亿新台币和5.3亿新台币,占图书出版业产值的1.8%和2.2%,而2012年美国大众图书销售接近150.5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9.69亿美元,这其中电子书销售贡献大约为20%。

(二)台湾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自1999年台湾“出版法”废止以来,台湾的出版生态为之一变。近观新世纪以来台湾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小而散:出版主体以微型企业为主

台湾“出版法”废止后成立出版社非常容易,2001年出版社一度增至7810家,2015年还有5030家,但年出新书4种以上的仅700多家。

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2014年11.2%的出版社只有1名正式员工,25.7%有2至4名正式员工,24.6%有5至9名正式员工,合计61.5%图书出版单位属于微型企业,比例与2012年的60.3%相近。另外,有10到24名正式员工的占18.6%,25至99人的占14%,100人以上的占3.5%(见表1)。平均下来,每家出版社只有9人。

2014年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新台币的微型出版社占84.6%。出版产业“小而散”的特征是在台湾独特的出版产业环境中产生的,其优势和劣势也都是相当明显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出版社的利基市场定位,最大的劣势在于缺少内容和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

2.单书营运:出版社的利基市场模式

台湾图书出版业的市场容量有限,在经营策略上,多数出版社选择利基(niche)模式:即每家出版企业都有特定的出版范围,其出版物基本全在这个范围之内,不断细分、深化。

在利基市场模式下,单书营运的方式较为适合台湾“小而散”的出版主体特征:一本书起印量3000本,一年内实现销售2500本以上,即可盈利。在拥有五千多家出版社的台湾,出版社对利基市场的开拓已经到了相当细致的程度。虽然近些年台湾出版社有集团化趋势,但同一集团内的各家出版社仍专注于各自的分众市场,彼此在业务上并不冲突。以城邦文化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社为例,除了商周和麦田这两家综合性出版公司以外,其他成员均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内部出版格局。

nlc202309082301

3.分级制度:图书出版全过程自行分级

根据台湾《出版品及录像节目带分级管理办法》,出版品和录影节目带实行自行分级制,即普遍级与限制级。这一规定最大的亮点在于,分级不仅是针对出版品的内容,而是从内容、发行,直至最后的售卖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目的在于防止有害内容向少年儿童传播。

台湾《出版品及录像节目带分级管理办法》对出版品限制级的判定标准是:①过当描述赌博、吸毒、贩毒、抢劫、窃盗、绑架、杀人或其他犯罪行为者;②过当描述自杀过程者;③过当描述恐怖、血腥、残暴、变态等情节且表现方式强烈者;④过当以语言、文字、对白、声音、图画、摄影描绘性行为、淫秽情节或裸露人体性器官者。限制级出版品需在封面明显标示“限制级:未满十八岁之人不得阅听”字样,标示面积不得小于封面的五十分之一。

对于租售限制级出版品的业者,可以通过设置专区、设置专柜、外加封套等方式将限制级出版品与普遍级出版品区隔开。在台湾,限制级图书的种类占比并不算大。根据台湾图书馆的数据,2015年度申请ISBN的新书中,申请“限制级”的图书有518种,占全部新书总种数1.31%。

4.“画”重“文”轻:漫画出版占市场七成比重

台湾图书业的发展极不均衡,这种特征可总结为“画”重“文”轻。虽然每年台湾出版的新书种类在4万种左右,但纯文字书在种类上的占比仅为6%,支撑台湾出版业的则是漫画书。根据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2013年漫画业务占整体出版图书业务的比重平均为72.1%,翻译漫画占总出版品的91.4%,本土创作的新书占8.6%。台湾人喜欢看漫画,与深受日本文化影响不无关系。不过台湾漫画虽然种类繁多,但单书销量并不高,能卖到5000册就属畅销之作。

二、台湾图书出版业的数字转型之困

台湾图书出版业的数字转型面临诸多瓶颈,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之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市场之困:人口红利减少,电子书阅读未成风气

阅读人口的数量决定着出版市场的容量,通常出版业会从人口红利中获益。近些年台湾的人口红利正在萎缩。儿童人口总数的下降给图书市场带来的冲击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最早是童书,接下来影响的将是教材教辅、青春读物,随后会扩及励志类、经管类、文学类、生活类等大众出版以及畅销书领域。

数据显示,如果低结婚率、低生育率的趋势不改变,台湾总人口数最快将于2019年开始呈现负增长。

在人口低速增长的背景下,人口外迁也减少了阅读群体。目前将近台湾人口1/10的200万台胞在大陆工作、生活,他们都是收入较高的中上层精英。对于以内需市场为主的图书出版业来说,人口外迁的影响不可小觑。

与之矛盾的是台湾图书出版业在面对老龄化社会来临明显应对不足。2015年台湾65岁以上居民有2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1.53%,而2015年面向老年人的图书仅有43种,只占新书比例的0.1%,出版业似乎还没跟上高龄化的阅读浪潮。

被台湾图书出版业忽视的另一个群体是外来移民。目前台湾约有80万外来移民,主要来自于大陆以及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地,不少人是大学以上学历,纵观台湾图书市场,面向这些群体的图书种类极少。

对于台湾图书出版业来说,对市场的洞察,尤其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市场需求变化是需要敏锐察觉和把握的。

虽然台湾进入了所谓的“滑世代”,但电子书阅读并未成为主流风气,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图书出版业的转型与发展。电子书阅读市场的不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台湾的数字出版政策失误,二是图书出版业者缺少长远眼光。

台湾数字出版政策的失误是由于台湾的数字出版政策由图书馆学背景的教授策划执行,推出的则是以知识的公共化为诉求的数字出版仓储政策,而非数字出版产业推进政策,导致台湾数字出版陷入难以产业化之境。

此外图书出版业者还缺少长远眼光,台湾一些传统出版社可能担心电子书快速流通会造成版权及利益损失,仍以纸本图书为主力,对比欧美部分国家的电子书比率已达20%至30%,显示台湾在电子书出版方面有很大差距。

根据调查,即使台湾民众上网时间增加,也没有让台湾电子书更普及。近八成(77.1%)民众仍偏爱纸本书,半数民众(53.4%)至今仍未读过电子书。17家图书馆共推出电子书47万册,借阅人数83万人次。值得注意的是,55.1%民众不太愿意付费阅读电子书,24.1%非常不愿意,合计有79.2%民众无法接受付费阅读。

(二)生产之困:本土原创内容与数字出版技术的双重匮乏

在内容生产方面,台湾本土原创内容生产遇到瓶颈,出版社无力也无法培养、支持本土作者,转而经营已在海外有一定畅销度的翻译书种,使得岛内创作环境失去应有的平衡,版税的降低,直接挤压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2014年台湾出版的新书中,43.4%出版单位购买了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图书版权。台湾图书馆的数据也显示,在2015年出版的39717种新书中,有9503种图书标示为翻译图书,占全部新书总种数近四分之一。有研究者评价,翻译书比例之高,不能不说是台湾的出版特色。

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台湾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从曾出版电子书机构的电子书编辑情形来看,47.1%全部自行编制,33.5%全部委外制作,15.5%部分委外,0.6%采纸本扫描方式制作。只有不到半数的出版社具有独立的电子书出版能力。由此可见,台湾数字出版技术环境并不成熟。台湾大部分出版品生产都由中小型出版社完成,而这些中小企业的业者,面对数字阅读、数字出版潮流,仍有诸多资金、人力、技术、产品规划、版权管理等层面的经营障碍,造成台湾出版业目前仍无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环境。

(三)政策之困:图书统一定价与公共借阅权前景不明

对于台湾出版业者而言,扭转当前的颓势是当务之急,他们希望在顶层设计上主管部门能有切实的举措。图书统一价格(Fixed Book Price,FBP)和公共借阅权(Public Lending Right,PLR)是目前图书出版业者与主管部门谈判、协商的重点。

图书统一定价是指图书在出版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进行折扣销售。这一政策针对的是图书折扣战,目前台湾新书上市通常低于八折出售。2005年台湾文化部门认为与其让财政部门减税,不如推动统一价格制。

实行图书统一定价制度,可以保证出版社利润、图书品质和作者的积极性,避免压价竞争,还可让小书店、独立书店得以生存。负面影响在于书价将上扬,不利于出版社问的自由竞争。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在实行这项旨在保护图书出版业的制度,现在关于这一政策的讨论还在继续,主要焦点在于实施后是否会如政策所愿,平衡各方利益。

阅读与购书看似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实则不然。不买书并不代表不读书。在台湾,公共图书馆普及,根据台湾2015年阅读习惯调查结果,全年借阅达1879万人次,借阅总册数为6943万册,均比2014年增长9%。日趋增长的图书馆阅读趋势,对台湾出版业者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读者借由图书馆渠道看书,很可能会使购书的可能性降低。于是台湾图书出版业者提出“公共借阅权”的理念。

公共借阅权是指图书或其他媒体数据,透过图书馆出借给读者,而相关机构以补偿金或酬金形式支付作家(或其他版权拥有者)的一种权利。自从丹麦于1946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PLR制度以来,截至2012年底,全球至少已有56个国家在本国法律体系内承认PLR。

2008年台湾出版业者首次提出PLR,呼吁政府必须增加图书采购预算,并以“公阅版”价格购书;2012年和2013年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针对PLR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讨论。现实问题是,鉴于台湾图书馆普遍缺乏购书经费,即使实施,未来该由政府付费,还是使用者付费?如果因此减少民众借阅意愿,降低普及知识功能,在台湾实施公共出借权是否仍有意义?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出台一个规定就能解决的。公共借阅权虽然讨论火热,但前景尚不明晰。台湾文化部门目前的表态是:将努力说服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管辖的学校图书馆采购不要采最低标,而严重压缩出版界利润。这一表态没有指向公共借阅权。

4.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四

陈忠秋02级绿色食品(1)班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已有部分山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的战略,推行山区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探索广东省开发绿色食品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其中较突出的有新丰县。该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品牌战略结构调整信息营销

一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介绍:

现在全县蔬菜面积(含复种)已达18万亩,主要品种有20多个,年产量达到20多万吨,产品销往港澳、珠三角等地。在广州江南市场设有“新丰无公害蔬菜一条街”,获免检进入广州市场。该县生产的蔬菜在港澳和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地区负有盛名,新丰县有珠三角“菜园”的美誉。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为了进一步打造新丰绿色食品蔬菜品牌,抓好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建设,新丰县提出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藉此为契机,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二.关于新丰县绿色食品现状与分析:

1.绿色食品效益显著,应着重打响绿色食品品牌,实施产品品牌战略。新丰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中小白菜、佛手瓜、尖椒、玉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蔬菜荣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认证的“丰绿牌”商标;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该县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目前新丰县政府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WTO挑战、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天蓝、地净、水清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和发扬“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把新丰的发展定位在建设绿色生态中心区上,以绿色打造地区品牌、塑造地区形象,使新丰的绿色食品开发在规模、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在广东省创一流、当排头,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新丰自然资源丰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促进新丰经济发展。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开拓蔬菜类产品的新市场,为新丰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蔬菜等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蔬菜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蔬菜保鲜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地区竞争力,加快新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蔬菜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新丰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创立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牌,去年全县种植面积14.6万亩,产量15.2万吨,计划到“十五”期末将发展到20万亩规模,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目前全县还没有一间蔬菜加工企业,若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对于今后蔬菜加工业的开展前景必定更加广阔。

3.促进绿色食品营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适应信息时代大势,大力加强建设和普及市场信息网络,以营销带动新丰绿色食品基地的发展。绿色食品营销是整个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搞好新丰县绿色食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新丰绿色食品企业要注意培养绿色食品营销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市场开拓。同时要认真做好探索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市场的稳定产销契约关系和利益机制,研究减少从产地到终端销售过程的环节,降低营销成本。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对于任何产业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象蔬菜类的产品,价格和需求量跟随季节、天气等不定因素而变化,生产者对市场必须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蔬菜的流通,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农民可以通过上网,随时随地了解政府在当地的各项方针政策,还可通过浏览农业站点,了解最新的农科技术和农业技术成果,利用先进技术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

4.加强专业培训,依靠科技和实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确保新丰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新丰在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绿色食品基地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涉及到的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很多,参与的生产者也更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新丰绿色食品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加大对新丰绿色食品技术工作的指导,印发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给开发绿色食品的参与者,让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了解和掌握绿色食品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必须依靠科技,加强与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对绿色

5.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 篇五

内容摘要:近年,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他活跃在各大媒体之上,在2012年全国两会最关注的十大话题当中,食品安全问题亦榜上有名。因此,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陆续被媒体曝光于群众面前。今年来,这些曝光之声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被曝光的国内知名品牌越来越多,让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更加严重。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督 现状 对策

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聚氰胺奶粉,咸鸭蛋含有致癌苏丹红,人造蜂蜜,红枣、蜂胶、鸡蛋,假葡萄酒,假阿胶,紫砂煲由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地沟油,水银蒸虫草,硫磺蒸人参,福尔马林泡海参,大头娃娃奶粉,双氧水泡鱼翅,植物油涂大米,金华火腿敌敌畏,血旺掺甲醛,石膏制豆腐,石蜡火锅底料,还有刚爆出的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灌水银的长江刀鱼„„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单还会变得更长。

屡屡曝出的食品质量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民众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国人对“洋品牌”的信任集中表现在奶粉行业,由于“三聚氰胺”和一系列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是许多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普遍心理。除了崇尚“洋品牌”,国内不少消费者对“专供”、“特供”的产品也情有独钟。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定比较粗放,缺乏具体且合理的刑罚标准。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

3.监管疏漏。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 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同时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导致一些领域重复检测,而一些领域得不到检测,出现监管上的漏洞甚至“真空”。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使得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

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还有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对政府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管理人员,对从事食品种植、生产、销售人员以及家属应系统地、经常性进行开展道德、责任、法律法规教育、宣传,在他们心中牢牢地树立起质量关、道德观来进行这种工作。政府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从思想源头上把住质量安全关,净化了思想,就不会有不净的行动及后果。这是根本,根本抓不好,手段及制度均起不了作用,问题会时而发生。(2)与国际接轨,迅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相关法律程序,做到有法可依。社会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其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分不同层次的。目前,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或派生出来,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在创造着五花八门的新产业。

(3)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书,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4)增加媒体透明度,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四、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与做法

大学生对于食品质量还是很关心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就餐,大部分同学对于食堂的卫生满意度并不高,认为满意的同学也大多是基于对学校有关部门的信任。食堂卫生安全总体来讲不错,比如使用消毒餐具,这方面在同学中口碑还是较高的,但是也有有待加强的方面,比如饭菜中偶尔出现不卫生的东西,或者服务人员服装卫生不合格,这严重影响了食堂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不是说政府还是企业的责任就可以了事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好比就我们而言,已经知道我们周边的地下作坊提供的食品是不达标的,就应该抵制,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打给电话叫外卖就一直宅在宿舍。与此同时,大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已经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能够勇敢的说出来,而他们遇到的问题,以食品中毒和过保质期为多。

参考文献: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张敏

2、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何文娟

6.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六

1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1 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及方式已基本形成, 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食品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品, 提倡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是这类农业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则由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等五部分组成。目前, 经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通用准则和大类产品标准90项, 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产品及加工品。

1.2 绿色食品集中产区逐步形成, 区域优势初步显现

从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看, 东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农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林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基本相当, 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农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次之,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比重, 饮料类产品比重也相当突出,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

1.3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2005年,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3%, 企业年检率达92%。同时,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发展论坛等活动, 进一步树立了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 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认证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超市, 走向国际市场, 成为国内商家的“新卖点”和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1.4 绿色食品组织体系初见雏形, 监测监管工作机制逐渐形成

绿色食品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环境和产品监测机构以及绿色食品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由农业部所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省及部分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门机构组成, 实行逐级委托的管理体制。目前, 全国的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及产品监测机构分布在各个省市,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是两个社会性工作机构, 分别负责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产品的评审, 由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同时, 逐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年检、标志管理公告通报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重点实施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检, 同时加强了规范用标管理, 严厉打击了假冒侵权和违规用标行为。

2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展望

在现代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惯性运作下, 绿色食品生产不仅显示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并在多种农业生态区域、气候类型、经济状及社会制度及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今后, 绿色食品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2.1 绿色食品生产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1世纪是“绿色”世纪,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绿色食品生产的实践探索。政府方面, 无论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 还是在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甚至非洲的肯尼亚等国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民间方面, 在生产领域,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农场主, 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经营的农户, 对从事类绿色食品生产感兴趣的越来越多。在消费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勿容质疑,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 已在世界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及认证体系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 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出现的三个引人注目的变化而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 获得一张“绿色”通行证。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3 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将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动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进步与创新至关重要, 绿色食品发展更依赖于科技推动。首先, 绿色食品发展突破了常规农业生产方式, 将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管理体系。在投入要素的使用上力求减少或避免对产品与环境的污染, 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双重目标, 在加工、包装、储运等产后环节,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次, 从产品开发的一般意义上讲, 技术进步与创新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源消耗强度下降, 产品成本降低, 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与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率。

2.4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凸现

目前, 我国绿色食品在其生产领域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生产经营分散, 产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产业链条短, 经济效益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 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特点, 引导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走一体化的道路。即通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有机结合, 形成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益为纽带, 通过以市场带动基地, 以基地带动农户,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

7.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七

[关键词]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现状

近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门类不够齐全,借用、套用和简单改编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在《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曾多次与本校同事和有关院校同行交换意见,也进行了学生对所用教材评价调查分析,从中得出一些肤浅的认识,作为一管之见愿与同行交流。

《物理化学》课程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受到全国农林院校或有食品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普遍重视并相继开设。据悉,目前全国有食品专业的院校均无专门的《物理化学》教材,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极少有使用几校合编教材的。它们是化学化工类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的原版或简编版。有的力所能及地补充少量与农林院校有关的知识内容,但很少涉及食品专业内容。其教材体系不是针对食品专业而建立,缺乏专业相关性,突显不出其专业基础课作用,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联系专业实际不紧密,因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有的在化学化工类专业教材基础上压缩内容,但令普通高校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感到缺乏系统性,普遍认为难学,影响学习效果,也给教师授课带来许多不便。如何在保持《物理化学》学科框架和联系专业实际方面做到两全其美,是一个非常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农林院校选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据笔者所知,在普通高校的教材中,至今没有一本专门为食品专业师生编写的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化学》教材,农林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因其专业众多,各异性较强,要满足普遍适用性必然缺乏专业针对性。

2教材脱胎于化学化工院校同类教材,没有自成体系,缺乏特色

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在《物理化学》框架的完整性和食品专业所需内容的丰满性未能很好地兼备。所编内容也不是结合专业展开,因此,缺乏特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应该从食品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新的《物理化学》教材体系,使教材具有专业需求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3简编教材缺乏浅显明了的教材特点

时下使用的农林院校《物理化学》教材尽管篇幅不大,但内容不少,在有限字数内难以系统地将涉及的知识表述清楚和充分,在限制篇幅的同时,也易忽视通俗性,体现不出作为教材应有的深入浅出特色,不便于学生阅读。对高校扩招后的多数学生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4教材章节间内在联系不紧密,核心内容不突出

近年实行的教材统编制,在体现博采众长的同时没有考虑到校际差异、生源差异和专业差异。解决了“放而乱”问题,又带来了“统而死”的问题。另外,某些教材编写内容相互呼应不够,不同人编写的章节内容缺乏有机结合。因未考虑专业差异性,对食品专业应用者来说,自然不会出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局面。

5教材缺乏明晰而显见的条理性和归纳性

某些教材难点、重点、关键点不够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头脑中点、线、面不明晰,没有抓手。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物理化学》教材,有的标题下内容不充实;有的缺乏小标题;有的章节缺乏知识主线的前提示、后总结和中贯穿,如“重点提示”、“理解要点”、“事项说明”和“应用实例”等。高校扩招后生源基础差的学校和专业,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认为条理不清,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影响学习效果。

6教材联系实际应用不够

有的农林院校的《物理化学》教材确有一些与生产实际、科研实际相关的内容,有的则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在知识阐述中结合食品专业实际的内容很少。应适当編入一些联系紧密、应用性强或比较新颖、前沿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内容。

上述诸类问题,都是因为没有专门的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借用、套用或简单改编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所带来的,并不是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本身的问题。

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必要性

1这类教材有教学需求,是食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与物理学,《物理化学》课程是其专业主干课。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该类教材,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有阵地和基础,比较好开展工作。而其他院校对应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也有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都非常希望使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目前缺乏这类教材。

2这类教材对促进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要搞好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目前教材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确定出切合专业实际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食品专业紧密结合、注重系统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物理化学》教材,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大幅度提高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对促进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都具有普遍意义。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高校教材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教材不宜全国统编、全国通用,这样缺乏专业特色与灵活性。不同档次院校的相同专业的教材也应有所区别。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根本没有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称为“人才摇篮、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也没用全国统编教材。西南联大之所以“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其办学经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宝库”,就是因为它秉承“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兼容并包,移社会一时之风气”。事实上,中国近年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动手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规定死板,从教材上就规定死了,如此培养的人才岂能不墨守成规?所以,要想办出特色专业,培养出优秀人才,必须搞好教材建设。高校教材管理应该科学化,摒弃简单化。教材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用最新的统编教材,必须让自编教材、合编教材、统编教材、甚至是国外引进教材“百花齐放”,至于应该选用哪种教材,学校或学院要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公平、公正地论证,再做出决定,并且该委员会要有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看,不宜过分强调统编教材,将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一枝独秀”的格局一定会被各类高校教材的“百家争鸣”所取代。

2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物理化学》教材针对性会日益增强,教材将按专业编写而不是按学科类别编写

近年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校扩招、扩专业幅度也大。一些新设专业没有专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对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都不利,有识之士感触颇深,对针对性强的教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物理化学》犹如一座大厦,定居在各楼层、各房间的许多其他专业住户都在利用它的资源,但必须按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装潢”、甚至“改造”,让人走进某房间就知道里边是干什么的,而不是直接居住在它的“毛坯房”内或各专业房间都统一规格和装潢。因此,《物理化学》教材也会与其它学科教材一样,从普适性走向专用性,各专业各取所需,各自重新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说将来必然要按照专业体系编写教材,而不是象目前按学科体系编写教材。

(2)各专业的发展将给《物理化学》注入新的内容,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化学的内涵

食品专业与其它需要《物理化学》学科作为知识基础的专业一样,它的技术发展在不断地给《物理化学》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物理化学》的内涵,甚至有可能产生与《物理化學》有关的新的边缘学科。这样,就更需要从现在开始,将《物理化学》这一传统而基础学科向着服务于它所覆盖的食品专业等各专业方向发展,在新的学科和专业供求关系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形成更大的知识界面。

(3)教材系统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会更加和谐统一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社会和高校都更加注重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就高校而言,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教材是进行这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学科系统性和专业实用性的高度统一、知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并重与和谐。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

1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关键问题

(1)结构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新编教材既要体现出物理化学的知识框架,还要体现出与食品专业的紧密联系,围绕该类专业建立新的教材体系并进行编写。如果教材体系建立或内容编写不得当,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涉及专业内容过多则成为狭隘的专业课教材,框架不合理则成为残缺的《物理化学》教材,故而有很大难度。

(2)内容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联系专业实际,提供给读者解决专业问题和生产难题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原理,并且要求编著者有过多方面或某些方面物理化学研究经历,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过生产技术难题,也发表过研究论文,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引入这些工作的创新技术成果。在语言方面,要深入浅出,借鉴国外教材或专著的灵活、浅显的写作风格,重要问题结合实例阐述。

(3)编写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对物理化学涉及的关键的、在食品专业有重要应用的内容,如相分离技术、乳化技术、表面活性剂、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应用电化学、凝胶等内容,既考虑到结构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引入近年新技术、新成果,让学生感到新颖、满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2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与教材编写

基于目前教材现状和上述考虑,有必要研究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编写出适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便于该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我院物理化学教研组2005年开展了校级教育科研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研究”;2007年又开展了“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体系研究”校级教研课题;2008年,申报并获批准开展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并编写教材,该项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等校共同完成。 在前期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应用物理化学》教材,拟定六篇(热力学、平衡体系、反应体系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界面、分散体系)17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电解质溶液、电极与电池、应用电化学基础、表面与表面现象、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溶胶、凝胶、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现初稿已完成过半。

8.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八

]

4,找到了一家可能更好的公司,于是觉得自己凤凰涅磐了,于是一有机会就要骂一下之前的雇主,好像跟之前的人在一起有辱自己的身份,这种人我都懒的评价,我只想说,尊重雇主是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俗话说,“狗不嫌家穷”,不管你所在的公司怎样,它都曾经是你的归宿。如果觉得一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了,离开也是很正常的,人都是有追求的,特别在这个时代,但完全可以好聚好散。过去的不管是愉快还是有些不愉快,都让它过去吧。当然前提是雇主也一定要尊重自己的雇员。

5,自以为怀才不遇,于是消极怠工,甚至搞些小动作(比如在提交代码时写些古怪的Comments).我觉得这些人太可笑了。我想说,任何东西都不能成为自己不把事情做好的理由,因为这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觉得不适合了可以跳槽,但只要在做就该对自己负责,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6,这种比较严重。因为IT 从业者有很多机会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如很多人的隐私或者公司的机密。有些不自重的人拿这些来做些不轨的文章。这个不是二这么简单了,要知道,这个是犯罪,搞不好要进去的。

前面第2条中说到了动机,于是又有了一种二子,那便是,

7,看到人家很优秀,很成功,于是心里很不爽,

觉着好像是人家抢了自己的`机会,认为如果换作自己,绝对比人家做的更好。很可惜的是,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换作你了。不畏权势可算是一中风骨,如果啥都无畏,毫无信仰,那可能就只能算作是一中疯骨了。有很多人,天赋高,人品好,又勤奋,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跟爱戴。至少不应该成为攻击的对象,虽然你的攻击只是个笑话,但它却反映出了你的丑恶,这有点得不偿失吧。我相信借骂别人上位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纪录下来这些是为了警醒自己,无意伤害任何人,更无意教育谁。少年的我,非常的聪明,却又是相当的任性跋扈,是个十足的坏蛋。如今我终于要长大了,懂得了要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教育了我,也没人教育得了我,完全是生活本身教会了我该如何生活。所以我也要花一辈子来修炼,让自己不要有哪怕一点点教育别人的念头,因为成长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可以被教育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大同了,也就无趣了。于是这里又有了这最后一种二先生,

8,整天一副教主的姿态 ,教化着世人。兄弟,你不能这样,姑娘,你应该这样恋爱,应该那样分手… …靠,你以为你是谁啊。

9.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九

新类型产品的推广时机与当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成熟度相一致,所谓时势造英雄规律,即当企业在以消费者需求为主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未能成熟时推出产品,需要开展长时间、高技巧、高投入的消费引导,它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持续力、营销水平和企业忍耐力加以保证。在这种条件要求下,成功的难度与可能性可想而知;但当社会、经济和消费需求的成熟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最好处于临界点时推出相应的产品,可能稍有强度的刺激,就能够激起消费者的共鸣,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说明例证1:饮料行业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饮料行业刚刚真正起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汽水以最基本的“解渴”功能满足了当时消费者的需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国内饮料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期,国门已经打开,西文文化汹涌进入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具有显著美国文化特色的“两乐”,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解渴”这一基本要求,更迎合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模仿和向往的心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饮料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各样的饮料产品不断推出,特别是各种营养型饮料更是层出不穷。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大大提高,已经开始关注基本生活质量,连饮用水都在其本“解渴”的功能上追求卫生和营养元素的补充,

随着瓶装水的功能受到普遍质疑,功能饮料受到消费人群的限制,而果蔬汁饮料的较强地域性差别和较差的解渴功能,以及由于国力增强,人们生活富裕导致的民族情绪的高涨,便催生出与西方咖啡齐名的真正的民族饮料――茶饮料的风起云涌。

果汁饮料是以“维生素”和“美容”为主题推出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到追求质量的层面,所以才有果汁饮料会与牛奶的同时兴起――通过营养的补充来提高身体质量,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功能饮料实际上应当称之为“运动饮料”,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保障,随后的将是各种户外运动的兴起,休闲时需要营养的额外补充来提高免疫能力,运动时同样需要对流失的相关元素的补充和体力的持续,这就有功能饮料的崛起的真正原因。

例证说明2:功能饮料的突然崛起

功能饮料在近十年的推广时间里,除了“红牛”和曾经的“健力宝”显现出一定的亮点外,“三乐源”、“力保健”,包括娃哈哈的“康有利”等均以失败而收场,功能饮料的发展史是一个偶有成功但主要是失败的历史。

10.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 篇十

关键词:有机食品产业 南充市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85-03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全球有机食品的需求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广阔的市场前景,优厚的价格,必将引导更多的生产者加入有机食品生产的行列,进一步促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地处四川东北部的南充市,具有发展有机食品的天然条件。在南充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有机食品强市”目标的引领下,近年来全市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网络营销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充市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南充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对策,以期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南充市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

1.1 有机食品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

南充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机农业启动较早。在南充的九个县(区、市)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更是走在了前列。早在2009年,西充县在西部各县(市)中率先提出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的规划。2012年南充市西充县专题制定了《西充县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有机农业发展,南充市在2014年出台了《南充市有机农业强市建设方案》。该方案提出,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建设有机农业强市。到2020年,全市有机农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10×109 kg,有机畜禽年认证达50万头(只),总产值实现100亿元,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33.33 km2亩、有机农产品300个,建成西南地区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和物流加工中心。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动下,全市有机食品产业获得快速健康发展。

1.2 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建设,南充的有机食品产业从陌生到熟悉,规模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14年,全市有机认证粮油18.28 km2、蔬菜16.68 km2、水果18.41 km2、水产9.74 km2,生猪2.19×104 kg、鸡8.96×104 kg、鸡蛋8.76×104 kg、肉牛8.0×104 kg、生羊2.06×106 kg、兔肉2.26×104kg。其中,0.67 km2以上有机种植基地44个,存栏猪2000头以上、小家禽2万只以上有机养殖基地1个,水域面积1.33 km2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3个。仅西充县就已建成有机食品基地53个,面积53.34 km2。其中33个基地、92个品种、30 km2已通过有机认证,并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殊荣。

1.3 有机食品品牌建设有序推进

经过几年的努力,南充市已创建了充国香桃、西凤脐橙、二荆条辣椒、龙兴园蔬菜、富硒猪肉、百科牛奶猪、百科葵花鸡、 百科莲花菜、深山南瓜、槐树禽蛋等有机食品品牌达28个。其中,充国香桃、西凤脐橙、二荆条辣椒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兴园牌农产品和百科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菜被列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会馆“有机产品特供商”。南充有机食品品牌的建设为有机食品的身份识别,更好地扩大有机食品的“有机”效应,实现有机食品的生产效益提供了方便。

1.4 有机食品产业形成了一批经营模式

南充市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订单生产模式,在西充县多扶镇、嘉陵区河西乡、高坪区走马乡建立有机蔬菜基地2.33 km2。四川省广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充分公司采用“公司+基地”雇佣生产模式,在西充县中岭乡建大陆西部地区台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33 km2。顺庆区搬罾镇蔬菜产销农民专合社采用“专合社+专重大户(家庭农场)+基地”租赁生产模式,带动当地52个专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大棚有机蔬菜超过1 km2。四川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南充“田桌网”鲜活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与嘉陵区凤木农庄等13家有机生产企业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有机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这些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创建,为有机食品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有机食品产业市场营销网络已经起步

目前,南充市各地以有机农产品专卖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启动了“市级有机农产品配送中心和西充配送分中心建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有机产品供给量,完善市场体系调节有机农产品市场价格。“川东北有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已进入招商程序,“西充县有机会展中心”已全面完成并试营业。“市级有机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完成,目前已进入选址建设阶段。南充市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润丰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建立有机旗舰店12个共2100 m2,全市已建成有机农产品直销店17家,有机农产品专销店年销售能力在7×106 kg以上。市场营销网络的形成,为有机食品从田间走向市场提供了绿色通道。

2 南充市有机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研发不够,生产水平不高

nlc202309051230

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之上,需要全生态的标准生产方式支撑。从品种选育、土地及土地环境选择、生产管理、收、储、加工、包装等均需要在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基础上,按照标准进行。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要有有机食品生产的专用肥料、农药等辅助性生产资料的研发与生产。而目前南充市有机食品产业科技力量薄弱,研发水平不高,众多的有机食品生产停留在“概念”上,难以形成标准化的生产能力。生产者对有机食品的生产缺乏全生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化学肥料、农药的禁用上,关于土地休养生息、现有有机肥料的污染、环境污染的认知较弱,粗放管理几近常态,生产水平难以提高。

2.2 主导品牌未形成,专业市场难开拓

尽管西充县有“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第一县”之称,四川龙兴、南充丰源、百科有机种养殖、天盛竹业被授予“魅力品牌走进联合国馆指定产品”、“战略合作伙伴”、“指定生态基地”等称号。但总体来看,无论是从有机食品的种类,还是从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生产及销售规模来看,还缺少真正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良好声誉的特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缺乏主导品牌,致使品牌效应难以形成,无法主导产业的形成。

由于受品牌的制约,目前,南充市三公农业有限公司、南充大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西充县百科有机种养殖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虽在南充市主城区,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了有机农产品直销店,但由于没有完整的有机农产品专销市场和销售网络,尚未形成由专业市场、连锁经营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电子网络等构成的市场营销体系。有机食品产业多数还停留在“背篓”工程上,一人背不了,一车装不满,有机产品单一、数量较少、持续供给不足,专业市场难以开拓,有机食品被普通食品所淹没,难以实现有机食品的高效益。

2.3 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

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既需要生产技术的指导,更需要对生产过程的跟踪、品质的检测。从目前的情况看,既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部门也是五花八门。按照有机认证程序,企业申报认证必须经当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签章后认证机构才予受理。目前,南充市农牧业局由经作站负责,西充县由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负责,高坪区、南部县、仪陇县由农牧业局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阆中市由质管中心、蓬安县由食品安全办、营山县由蔬菜办负责,顺庆区、嘉陵区由科教科临时负责。有机食品检测也是分散在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药监等多个部门,全市没有一家具有检测资质(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各县(市)基本不具备检测手段。围绕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不健全,也难以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更难以整体推进产业发展。

2.4 地方标准不完善,认证管理不规范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具有规范生产、加工、销售的行为准则、操作规程、检验标准、跟踪记录等。至2013年7月,市质监局仅发布了西充县《有机充国香桃生产技术规程》等3项水果类、《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等4项粮油类、《有机黑麦草种植技术规程》1项牧草类、《有机二荆条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蔬菜类、《有机食品 肉猪生产技术规程》等3项畜禽类有机生产地方标准。其余八县(市、区)没有拟订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有机食品生产无标准可依的现状,不仅严重影响有机食品的品质稳定,而且也严重影响到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通过率,目前全市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通过率仅达42.32%,严重制约着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有机认证机构23个,部分认证机构将认证资格委托给咨询中介,致使有机认证标准不统一、费用差异较大、认证监管混乱。认证南充有机农产品的机构有北京五洲恒通、南京国环、北京五岳华夏、广东中鉴、北京中绿华夏、杭州万泰、北京爱科赛尔、东方嘉禾和浙江公信9家,分别占全市认证面积的71.26%、6.07%、4.73%、3.54%、3.83%、3.37%、 2.22%、0.81%、0.44%。其中,中绿华夏委托成都巨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认证2.13 km2、杭州万泰委托四川威迈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认证0.67 km2,占全市有机认证的3.72%。中介认证公司出现的认证成本高、证后监管不力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南充有机食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5 基础投入较大,扶持力度不够

有机食品产业与传统食品产业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和消费者转变观念,更需要生产环境生态的自然循环,几乎原始的休养生息,会使生产成本相对于普通食品高。如有机食品产业对技术、管理、环境等要求高,其劳动成本、技术成本、认证成本、营销成本也比一般农产品高,基础投入较大,因此仅靠有机食品生产者自身力量是无法自发地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虽然围绕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申报项目、实施项目,市财政每年安排了一定专项资金,对“‘三品一标’认证、市场建设、科技开发”进行专项奖扶,一定程度调动了农业企业基地建设和申报认证。但现有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原料基地建设、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在企业扩能技改等方面扶持力度也很小。资金的短缺,扶持力度的不到位,制约了有机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3 南充市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对策

1939年,英国的Lord Northbourne在《Look to the Land》中提出了organic farming(有机耕作)的概念,意指整个农场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组织,而相对的, chemical farming(化学耕作)则依靠了imported fertility(额外的施肥),而且,cannot be self-sufficient nor an organic whole(不能自给自足,也不是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有机农业”概念的第一次提出。1942年美国有机农业之父罗代尔出版了《有机农业和园艺》杂志,并在1945年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从有机农业的概念提出到有机农场的建立,再到有机食品的生产,有机食品都是一个崭新的生产方式,更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台上运行。因此南充市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对策,应该是在遵循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南充市特有的现状提出。

上一篇:税收执法责任制下一篇:书香鹤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