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2024-12-17

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共13篇)

1.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一

第二单元习作——《童年趣事》讲评课教案 授课人:孙玉花 时间:2014年4月9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读他人的文章,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2、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文章的精彩之处,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赏析,逐步学会评改习作的方法。并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讲评重点】

会运用标准对照和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评议他人作文。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

1、阅读学生习作初稿,了解习作情况,初选优秀习作1篇。

2、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学生读本次习作中“看图作文”的习作。——指读优秀文章或句段。)

一、导入新课:

本次习作可以写两方面内容,刚刚的课前三分钟,我们共同欣赏了同学们所写的看图作文中的优秀作品。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我们写的另一个作文是——童年趣事。在课前,老师看了同学们写的作文,大家写的内容各不相同。那么,你们的习作围绕着有趣,把过程讲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童年趣事”的习作讲评课。

二、复习习作要求

1、生回忆并汇报习作要求

2、师总结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三、榜上有名

1、课件出示本次优秀习作题目

2、生谈读题后感受

3、师小结。

四、亮点欣赏。

1、课件出示优秀句段。

2、生评,师相应作总结。

3、小结

师:欣赏了这些同学文章的亮点之处,我想您们一定意识到了,想要写好文章,不仅要善于观察,更要善于记忆呀,得把这些有趣的事记住,才能写下来对吧?

五、佳作欣赏(侧重整体指导评价)

1、欣赏习作:

师:在咱们班同学中,我就找到一位记忆力超强的同学,他能把童年中的那一件趣事写得活灵活现的,那一幕好像就发生在我的眼前。下面,就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的习作,好不好?注意,他在读文章时,你们应该以欣赏的心态,认真倾听。(课件出示问题)问题:听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哪些环节写得比较有趣?什么地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2、交流听后感受

3、教师适时点评

六、修改习作

1、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将近二百遍才复印。————海明威

2、复习修改方法:

师:这两位大作家虽然不在一个国度,但是对作文修改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可见修改是作文多么重要的环节呀!我们以前都是怎么修改文章的?(生汇报)

师:老师总结出了一下几条。(指读)课件出示修改方法:

(1)读。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

(2)增。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使之生动。(3)删。删掉重复啰嗦的字、词、句、段。

(4)改。调换或改写个别句段,使其更合理,更有表现力。注意: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3、共同修改一篇习作

4、修改他人的习作

5、汇报修改情况

6、自改自己的习作

六、课堂小结

师:成就一篇好文章,很难也很容易,关键是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够勤学苦练,一定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板书:

童年趣事

——习作讲评

欣赏 修改

2.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二

少教多学是高效课堂的保证。那么教师如何通过个人对整堂课的“导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来支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既能让学生快乐地学,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也不会使教师失去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笔者将以牛津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的Project为例,谈谈自己在“少教多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自学能力,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即将教授的内容,教师提前设计好导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材料。导学案对学生的要求如下:

Preview the two passages.

Two questions: W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o you think are serious?

As a student, what can you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要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就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并根据资料的内容进行思考。而在查找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性地想到一些问题,比如:各种环境问题都是由什么导致的?糟糕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不利的影响?采取什么措施能缓解甚至根除某种或各种环境问题?学生根据资料自己所想所提的问题比教师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效果要好很多。

二、挖掘课文内容,利用多元互动教学激发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步:Lead in

1. Talk about the rivers in the world.

2. Play The song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arouse their pride for their mother river.

3. Talk about the Yangtze River with a map.

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几大河流的图片,进行师生大讨论,扩充学习知识背景,加强文化渗透,并引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这一话题。播放《长江之歌》,配以歌词和美丽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河的心情和感受,提升人文情怀。将歌词和地图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概况,激发阅读兴趣,为之后的课文理解做铺垫。

4. 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polluted Yangtze to make a contrast.

在学生们沉浸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情绪中时, 用多媒体显示一组长江不断被污染以及不及时治理后的触目惊心的图片,使学生们突然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利用他们当下的心理,使他们迅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长江的必要性和紧急性,进而引入本课话题。

教师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感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产生智慧的碰撞,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课堂教学设计第二步:Reading comprehension

1. Read the article and tell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2. Divide the whole report into three parts.

3. Summary (task-based diagram).

任务型阅读的设计和训练旨在升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细节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

在这一部分继续使用导学案,使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有层次地、有梯度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材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给每个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学生在阅读时自觉根据书本查阅和讨论,最终高效完成这部分课堂内容的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第三步:Presentation

1. Discuss what else we can do to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

2. Think of a slogan for water protection.

这是阅读部分的一个提升,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欲。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同,有很多见解想要表达。这个环节能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将知识形成语言反馈出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种生生互动的模式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益补充,丰富了课堂形式,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达到了课堂效果,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这个环节,教师甚至可以抽离出来,将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前看的资料和课文内容, 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能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布置课外作业,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

课外作业的布置应多样化,把少教多学和互动延伸到课外。例如结合课堂所学,给出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话题:太湖水污染治理。旨在把课堂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有效迁移,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生生互动,探究收集有关信息并制作报告,体现团队合作的精髓。这既满足了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3.五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雨夜 篇三

暂且引用李清照的一首词来做文章的引子,而实际上除了第一句勉强符合外,后面的三句,都是子虚乌有的情节。

前夜,或许是大前夜,曾雨狂风骤。

是晚上约八点左右的时候,狂风骤起,吹打得玻璃窗噼哩啪啦地响,外面不时传来玻璃被吹裂掉落地上的声音,清脆而悦耳,夹杂在在风的呼啸声里,竟然有着一股慑人的质感。

未几,雨便来了,豆大的雨点(自然并非亲眼所见,夜的黑把雨点隐藏,但听见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声响,便可知非豆大、甚至更大不能有此声势。)斜斜地敲在窗玻璃上,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时之间,风声雨声玻璃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抛开。

这样的雨夜,除了静静地听雨,闲杂事等,还是暂且抛于一边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王安石的诗,写出了意境,心境,情境,所以喜欢,并多次引用,拿来为自己脸上贴金。四月的末梢,还算是春天吧,夜,春雨,听,唯独没有的只是一座小楼罢了。透过玻璃看出去,远远近近都是高高低低的楼房,虽然看不清它们的现在,却知道它们都绝非是小楼一座。钢筋水泥的骨架,让它们可以无休止地往上生长。

什么样的楼才是小楼?我无法说出答案,但却明白地知道,此刻自己所处的房子,无论用什么样的答案,也归类不到小楼中去。

小楼一夜听春雨,终究还是流淌在内心深处的诗境罢了。

很多年前,老家,雨夜,一个人,这份场景曾多次在现实中出现。雨落在屋顶的瓦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如弦如丝,时急时缓。什么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惊风乱s芙蓉水,什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时一概地不知道,只觉得这雨声恁是好听,又清又凉,比收音机里听过的所有歌曲都好听。

仔细想想,原来小楼一夜听春雨,自己是曾经享受过的,而且不止一只,百次,千次,万次地拥有过。

如此想想,也便渐渐地原谅了此刻的雨声了,虽然它们并不是特别好听,只是这个中的原因,终究怪不得它们,它们和多年前的雨,并没有什么大分别吧。有分别的是我们,我们把自己关在高高的钢筋水泥里,我们的耳朵里塞满了太多的尘诟,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太多的杂乱,这夜听春雨,又如何能有十分的美满呢?

4.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文:我的妹妹 篇四

我的妹妹生的娇小可人,如那山顶的小白花纯洁美丽,刚洗完澡的时候最是可爱,白净的脸蛋如那瓷器般光亮,又白又嫩的小手会向我张开,红如樱桃的小嘴叫着:“抱,抱!”可要是刚吃完饭,那就两样了。脸上的饭粒总比嘴里的多,看看她的脸,就知道吃了什么菜。不仅如此,她还常常饭后手里还抓着把菜往嘴里塞呢!可不变的是那双忽闪忽闪的眼睛,璀璨如星光。

一到晚上,我和妹妹就一起在床上玩积木大战。我们笑声回荡在小小的房间。我们拿积木当子弹,举着枕头当盾牌,只见她高举着一块积木准备向我发起进攻了,慢慢向左边退,寻找一个最佳角度瞄准。她两眼直盯着我,生怕我趁其不备,猛然攻击,竟没注意脚已经退到床的边缘了,一脚踩空就要往床下栽。她脸上的笑容一下僵住,手脚在空中胡乱扑腾起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我脑中闪过一个个念头,最终一片空白,可身体依然做出行动。一个虎跃来到床边,在她将要头着地时,我说时迟,那时快,一把拽住她扑腾着的小手,死命将她扯了上来。这个疯丫头在我怀里笑个不停,我则拍着胸口说:“哎呀,吓死我了。”

我妹妹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是最怕妈妈去上班。到点了,她看着妈妈梳头,披大衣,背包,脑中立刻响起警报声,她知道了:妈妈要出门,还不带她。她马上奔向妈妈,几乎是扑到妈妈面前,抱着妈妈的大腿,“哇”的一声就哭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得,流个不停。她边哭还边叫,第一声震耳欲聋,第二声叫人心疼,第三声地动山摇。弄的我们也束手无策了。

5.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五

今天上午,老师从投影里放了他们的演出,不过我最难忘的是里面有许书宁和吕兢喆等同学表演的连唱。许书宁的表演真是让我赞不绝口,她拿着一面红旗,后脑勺上还扎了一个麻花辫,头摇几下,她头上长长的角也会晃来晃去的,可好玩了。

再说说吕兢喆的吧,她拿了一把黄色的小伞,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我们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乡村的小姑娘。她把小黄伞放在了地上,自己也坐在了地上,小脚丫露了出来,一上一下不停的动,好极了。

放学时间到了,郑源源对我说:“你快点把书包袋理好。”

六一儿童节作文150字

我六一儿童节去了大岭山玩,在酒店住了两晚,我们整个小队都去了,再加上白老师,只有一个人没去。我觉得最好玩的只有一个,是去k,我一进到里面就拿起话筒唱歌。

白老师先给我们唱一首红豆的歌,是一个国际歌星王菲唱的,她唱的很有感情,唱完了,大家听得快要入迷了,唱得跟王菲很相似。这两天,不但有唱歌,有其它活动……

六一儿童节作文150字

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了欢乐的演出,大家可开心了。

早上,同学们开心的陆续走进教室,准备看演出。

开始演出了,老师把电脑打开,和我们共同观看,演出有乐器表演,有舞蹈表演。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兰辞》,因为我最喜欢激烈的,而《木兰辞》也是那种很激烈的。小演员们表演地很卖力,很尽兴,很有看点。

我们班同学表演的也不差,吕兢喆、许书宁表演的时候,全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天的演出真精彩呀!

六一儿童节作文150字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学校要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班也有几个同学参加。好期待看他们的节目。

可是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大雨。表演只能放在阶梯教室举行,我们也只能在自己的教室看视频直播。

演出开始了,节目一个接着一个,都特别的精彩。终于我们班的许书宁出场了,只见他穿着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头上竖着两根长长的羽毛,好看极了。她唱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我们都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后来,我们班的小吕,也都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我们也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在现场看,但我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的,感觉特别的开心!

六一儿童节作文150字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真是开心啊!

6.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六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 作为教师, 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让本节课成为同学活动充分, 思维活跃, 快乐合作, 课堂高效, 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代表课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读图完成黄河基本知识整理; (2) 能分析理解黄河对我们的贡献; (3) 能读图分析出黄河之患的由来; (4) 能设计一两条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案。

地理能力目标: (1) 可以徒手绘制黄河简图; (2) 学会使用黄河水系及地形图。

德育目标:激发同学们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情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长久以来仍把地理学习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应付, 学习不积极, 兴趣不太浓厚, 被动学习状态比较明显, 地图的使用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鲜活、趣味性的图片, 刺激他们的直观体验;通过反复地读图、用图练习, 利用地图串联知识, 以图带练, 轻松掌握黄河知识。同时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 满足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会实用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先播放黄河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组织同学们吟诵黄河诗词, 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唤起在我们心中都深藏着的那一份浓浓的黄河情、中国心!

1. 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出示黄河水系图, 利用导学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 完成黄河基本知识的自学整理总结, 通过学生活动, 基本了解黄河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整理、讨论、归纳总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 养成用图、析图的良好习惯, 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2.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 利用导学案关于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引导, 总结出不同河段特征, 认识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增强自信心。

3. 师生小游戏

(1) 徒手一笔绘黄河 (利用稿纸和电子白板小组合练, 先描画, 再以手指代笔, 快速描绘, 做到心中有图) 。

(2) 快报黄河站名 (主要的水电站和地名) (3—4位同学上台指图、大家模拟黄河旅行报站名, 老师加大梯度和难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读图、绘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 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建立脑海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 以图记忆。

保留一份同学们绘制的最佳干流示意图, 为后面的游戏做素材。

4. 讲解黄河之功:发电、灌溉、塑造、旅游

小活动:请你来当小老师!同学上台讲解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充分让同学展示,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互动的舞台。

5. 黄河的忧患、产生原因及治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得出黄河的主要灾患, 并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 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 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等) 。引导同学们通过合作、研究, 提出对黄河治理合理科学的建议, 拓展知识容量和深度, 理解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断流, 同学们也提出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发展节水农业, 节约用水等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顺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6. 我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黄河已是伤痕累累, 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把小组的最佳方案以小标签的形式贴在黄河干流示意图上, 让母亲河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

五、课后反思

7.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七

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1

圆柱

圆柱的定义

以长方形ABcD的一边绕着另一条边旋转360°,所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叫做圆柱,即AD长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其中AD叫做圆柱的轴,AD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Dc的长度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体表面的面积,叫做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以后是一个正方形(长方形),侧面展开以后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所以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表面积S:

S=2-S底+S侧

=2-πr2+cH

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跟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底面积×高: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体积V:V=πr2h

如S为底面积,高为h,体积为V:v=sh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S侧=ch

注:c为πd

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2

圆锥

圆锥的体积

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

V=1/3Sh(V=1/3SH)

圆锥的高:

圆锥的顶点到圆锥的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圆锥的侧面积:

将圆锥的侧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没展开时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母线:

圆锥的侧面展开形成的扇形的半径、底面圆上到顶点的距离。

圆锥有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一条高、无数条母线,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不相等的圆柱圆锥不相等。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勤奋地学习,持之以恒,才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你们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经过反复练习,你们确实取得好成绩了吧!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前不心浮气躁可以让你高速而有质量的复习。另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能让你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8.八年级下第五单元 集 篇八

第五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入选的四篇散文和五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 篇章。无论其写景、传记、寓理、赠序以至抒怀,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教师略加点拨,学生不难读懂,非常适合当代中学生阅读。

教学本单元,不仅要读懂这些作品,了解丰富深厚的感情,理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会深邃的意境,感悟优美精致的语言,从而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此外,还要通过对古诗文的广泛接触,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言文的感受能力,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

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要结合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练习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流利地背诵,并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在学习方法上要发挥诵读的功力,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内容的理解上,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到勤读,善思,乐问,敢疑。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形式,着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师可指导学生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阅读,要特别留意本文作者饱览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受。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而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其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文可与《桃花源记》互相印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英才,谓人才惟遇伯乐方能施展才华,否则将尽被埋没,极言知遇之难。可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谈谈对人才的认识和培养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为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背诵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培养审美情趣。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体会作者由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感触。

三、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二、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知,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1)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4)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写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

第二、三段紧承上文,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教师提示: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测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三峡》比《与朱元思书》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地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相关文言词语。

二、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三、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二、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三、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主要方面及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环堵萧然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⑦以乐其志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9.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九

秦汉时期, 形成了一整套驿 (yì) 传制度。特别是汉代,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 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 注明时间, 以明确责任。

隋唐时期, 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 向四方辐射, 直达边境地区, 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 鼎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 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 万多人 , 其中驿兵170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 各驿站设有驿舍, 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 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 再快要日行300里, 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逆水行船时, 河行40里, 江行50里, 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 中写道:“一驿过一驿, 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 幕及陇山头。”在这里, 他把驿骑比作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 两地相隔三千里, 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 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 经达到很 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 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 在道上奔驰时, 白天鸣铃, 夜间举火, 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 数铺换人, 风雨无阻, 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 线强迫召回临安, 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 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 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飞鸽传书! 打仗时, 军队用狼烟来告诉友军敌人进攻的消息!

10.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篇十

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本单元围绕 “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和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这些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过飞蛾极力鼓动翅膀奋力逃生的事实,让学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险时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感。在教学《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时,我抓住“竟然”一词,“竟然”表示没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让学生展开想象:安静经常在花间往返,安静经常触摸花儿,蝴蝶也经常被安静触摸到,已经很习惯了。所以被安静捉到。也就说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盲童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过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多,更不用说一些图片了,因此造成对本组课文的拓展不够。在口语交际时,只能说说看到的现象,讲不出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因此体会不够深刻。

11.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十一

在本课教学中,因为没有多媒体,效果不是很好。但我努力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教学前先让学生交流关于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和熟悉的诗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教学中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让学生以读来走近李白,感受李白的性格特点,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课堂中出现了出离预设的学生情况后有所慌张;第二,情境的创设和渲染上还有缺陷,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还要着力下功夫研读文本,从读者、作者、教育者、和学生四重视角解读文本,抓中心、抓细节、抓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

12.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十二

学生在阅读、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与我们小学阶段的日常语文教学不注重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梳理分类、对比迁移是很有关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对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要求都较小学阶段理性。如果要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的习作教学、阅读教学必须由“扶”到“放”,由“指导梳理”到“自主梳理”,由“仿”到“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笔者尝试从指导学生列提纲、用提纲入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指导学生编写提纲

所谓“编写提纲”,就是把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分为若干部分,然后按每一部分层层细化梳理,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或摘录文章的重要词句,以合理的形式(或图或文),最终编写成文章的理解架构。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如何指导他们学会编写提纲呢?笔者认为,必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精读课文以“扶”为主, “扶”“放”结合,而略读课文则以“放”为主,适当点拨。具体可以将编写指导融入以下教学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预习阶段初现框架

我们总是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除了抄抄、读读的作业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下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来描写,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回答了如上几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作为提纲的第一、二层次内容了。或许这些要求很多教师也会布置,但却没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书面表达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考并历练语言的好方式。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基本上就可以编写出一、二级提纲了(如下所示)。

为了使预习阶段的提纲编写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学生编写提纲的初始阶段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类型,并根据每种类型的课文展开思考。比如小学阶段最常见的记叙文,要侧重编写事情的发展过程。小说、童话、故事,要侧重编写情节发展提要。议论文可以侧重编写论点论据等。我们很多时候会担心学生完成不了这样的作业。但事实是,只要教师足够重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个性化地完成这样的预习作业。或许完成的质量一开始不尽如人意,但是,这样的尝试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生动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担心,而一味抹杀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生编写的提纲如何反馈?课前能收上来批改并作分析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接下来的课中引导做准备。 除此之外,在课中安排时间进行反馈也是非常可取的。在预习过程中,“每一个读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文本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课中反馈的过程就是学生“解释信息”的过程。学习活动超越原先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 学生在表达个人见解的同时,师生不断质疑、对比, 实现信息的不断完善、合理。当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自己的引导意识是要明确的。

1. 教给方法,归并中理清段落。很多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在交流中,应强调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边读边想每段的主要意思,读完之后, 再进行“自然段归并”,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个意思表达出来。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分,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也可以按“回忆”“启示”两部分分。

2. 提出要求,抓重点简洁表达。刚开始编写提纲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会相当烦琐。交流中,教师可以用示范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简洁表达。当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病根在于学生分不清主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写哪部分内容最具体? 为什么如此详细?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描写最具体的是“钓鱼和放鱼”。为什么这样写呢?写出“我”对鱼的喜爱,更照应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此,为作者获得人生的启示作铺垫。这样一来,概括和梳理时,表达就会有序、简洁起来。

(二)课堂品读细化框架

一般情况,语文教师上家常课,总是喜欢不断地提问题,然后学生读书思考,不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节课结束后,教师甚至发现自己在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学生也自始至终没有什么下笔的机会。热热闹闹一节课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学习过程的印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提纲的编写和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学习课文边细化提纲的框架。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文章的一、二级提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二级提纲当中的一个点或者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细化提纲,示范编写提纲的方法。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师可以抓回忆部分“我”的心理进行教学。教师问“:从钓到大鱼到放回湖中,我的内心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在放与不放这件事上,我和父亲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他们各自是什么态度?”(父亲要把鱼放回去,而我却不愿意放) 接着教师问“: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父亲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用‘______’画相关句子。”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师生先集中反馈“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也许会抓住“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中的“啊”“从没见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钓上这么大的鲈鱼。学生也许会抓住“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迅速把它拉上岸来”中的“好长时间”“小心翼翼”等词语体会到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学生也许会抓住“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句中的“静悄悄”体会到当时没人看见我钓上鲈鱼,拿走鲈鱼神不知鬼不觉。学生也许还会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剧烈地抖动”“啪啪”“轻轻翕动”等词体会鲈鱼的大和美。学生也许还会抓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一句中的“欣赏”体会我和父亲的喜爱之情。一个“欣赏”,透露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经过这样的一番课堂生成,我们的三级、四级、五级提纲可以完成(续上面一、二级提纲)了。

经过如上的示范,教师即可把品读、编写提纲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感悟到位、合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主导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品读自己编写提纲。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自编。当然,我在实践中更侧重于让学生先自己体悟、编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反馈。这样的群体对话在感悟和提纲编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意义以及对主导问题的思考、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都存在差异。一定范围内的交流对话,给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机会。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彼此共振”。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说不定也在交流对话中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因为这样的交流学习非常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自然较好。经过学生的反复交流、斟酌,关于《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学习,最终将呈现这样的一份学习提纲。

当然,学习提纲的呈现形式以及呈现的内容, 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重点安排都有很大的关系。要让学习提纲更加科学、实用,教师必须谙熟文本内容、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文本所构成的认知矛盾, 然后巧妙设计主导问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悟读文本、编写提纲。

(三)课后整理反刍框架

课文的提纲呈现出来后,一篇课文基本也就上好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还应该对提纲进行梳理、补充。对于中等以下学力的学生,提纲的来龙去脉还需要反复斟酌,甚至增加一些有助于自己理解的内容、摘要。对于学力较好的学生,除了增加一些摘要、提示之外,他们更喜欢在课文提纲的下面,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写自己的学习体会、人生感悟,甚至是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课文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实践的后期,也就是学生到了六年级后,“反刍框架”的方式,一般就体现为“仿写”。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写自己的“下水文”。五年级也可以适当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段或者几个段《。钓鱼的启示》就非常适合模仿,学生可以仿照它的文章架构、写法,写写自己的某次经历及启示。 这样的“仿写”,是引导学生内化、外化课文写作形式的很好载体。而且,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因为很多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在借鉴中加入自己的一点写作尝试。

二、纵横联系,悟写结合,帮助学生用好提纲

提纲编写的过程,其实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理清文章条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同时,提纲编写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概括,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用词、炼句的能力。当然,编写提纲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不仅限于此,或者说其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那么,后期如何用提纲?

(一)提纲对比,零存整取,单元习作巧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写作教学”中具体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是传统语言文字教学的精华。国外的“读写结合双向交流模式图”(如下所示)非常清晰地呈现了读与写错综交互的关系。

如上图三个知识块,共享策略知识表明,在知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读写双方都从对方学到自己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读写结合是“读”“写”共赢的。

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是按照人文专题来组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大致包括“阅读”板块“、口语交际·习作”板块“、回顾·拓展” 板块,这些板块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人文专题” 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在“阅读”板块编排了《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在“口语交际·习作”板块,编排了说启示、写启示的内容,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示的事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 写写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在“回顾·拓展”板块,既帮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重点语句(启示),又提供补充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启示”打开思路、丰富材料。整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是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的。因此,我们的“读写结合”不应该仅限于日常课文教学时的片段仿写、提纲编写等,教师还应该站在整个单元的视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单元课文学习时编写的所有提纲,在提纲的对比当中,启示学生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写作,其写作的方法、表达的顺序都可以各有千秋、新意不断。

例如“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虽然四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但其写作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学生是很难有所长进的。特别在单元作文中,学生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才能写好,最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如果我们在每篇课文的学习时就编写了相应的分级提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翻开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后提纲,然后在小组内对比交流。学生首先可以依据提纲再次复述、回顾文章的内容、脉络。然后对比四篇课文的提纲,从中发现写作内容、写作方法、 写作顺序的区别《。钓鱼的启示》是先回忆一件事情,然后写自己的感悟。写作上比较侧重细节描写、 心理变化的描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先回忆一件事,认识到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然后是记叙“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困境,以及凭借 “走另一条路试试”的勇气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整篇文章心理描写有特色,全文首尾呼应《。落花生》 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而获得的启示则是杂糅在人物的对话当中表现的。全文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但是详略非常明显,借物喻人,耐人寻味《。珍珠鸟》,先描写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自然流泻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其间穿插描写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无微不至的关爱。全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小鸟的变化,作者的喜爱、呵护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四篇文章,从写法上看,描写的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相关事件描述,有的侧重相关启示的实践,有的则侧重启示含义的诠释。从内容上看, 有的是针对一件事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东西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现象获得一个启示。总之,综合对比中,学生可以在发现区别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积淀,灵活运用相关的写作方法,在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板块为自己所用。

(二)期终梳理,温故知新,学生自主培养兴趣

期终复习梳理,是每个学期或长或短要经历的一个基本学习过程。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教师惧怕上复习课,因为知识量大,无从下手;学生惧怕上复习课,因为基本是做练习或者考试。复习课,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复习? 可以以提纲为抓手,关注整体,讲究方法,注重序列。

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阅读复习与习作复习分开来进行。阅读复习先将课文的知识点说一遍,与学生整节课一问一答,然后找些拓展练习做一做。习作复习则先概括地说说如何取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然后命个题目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复习,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段、年级的学习目标, 莫名地提高或降低了学习的要求。其实,语文学科的整体性是相当强的,复习的过程也应该关注基础知识、阅读、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教师可以运用提纲实现这一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复习。小组内先朗读课文,然后默读提纲,接着让小组成员或者借助提纲复述课文,或者看着提纲向其他组员介绍课文,最后小组内听写难写的字、词,背诵必背的语段。如此一来, 复习的主要任务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复习兴趣也自然高涨。教师做什么呢?当学生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围绕学习提纲做两件事:一是围绕学习提纲,查漏补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写在提纲边上的学习疑难。教师可以参照单元学习提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以提问的方式检查,或者以拓展阅读的方式检查,但检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上。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提示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师的检查与拓展都应该集中在“主要内容”“启示”“词句含义”上,考察学生能否概括类似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否读懂作者获得的启示,能否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二是围绕学习提纲,要求学生梳理写作方法,知道“通过事件写启示”这一类文章可以怎么写。教师可以拓展其他的一些写法类似、主题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提高习作认识。这样的复习,以提纲为抓手,实现了阅读、习作、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梳理,学生的知识板块和脉络都比较清晰,习得的知识成序列化积累,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复习的方法,操作方便,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工具性线索和人文性线索的完美统一。

13.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 课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

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2)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1.给加点字注音。(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

终点。)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

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

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

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

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 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散

执教:五眼泉中学

向常文

学习目标: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语导入

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

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路

母亲 小路

孙子

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

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

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

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 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

(1)“我”听母亲的

A、相关语句

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

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

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

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3)、简要概括: 母亲听“我”的 妻子听“我”的 儿子听“我”的

小结: 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四、主题升华

1、“爱”是相互的会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

出示:《父爱永铭》,之后简单谈体会。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说是说„„

3、欣赏《爱是左右手》,多好的一首诗啊!爱是左右手,用我们的左右手去回报给我们爱的人们,再读这首诗,并试作仿写。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齐民要术序》

序│ 2.赠序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3)对比鲜明。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2、书题二、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作者简介

李瑛(1926—),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

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 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

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 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 明确:

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

(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

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

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

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㈡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

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

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

特点。第十一节是写“我”的理想,第十二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五、小结

诗人通过想像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诗节。

二、分析诗歌率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思考:诗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现了怎样的崇高精神。

明确:第十三节用假设的方式对“我”的一生加以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我”的丰富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第十四节

是结尾,表现了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浸透到了“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献给人间的不是一般的光

和热,而是“纯洁的”“炽热的”。这样就使得“我”——“一棵树”,这样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了。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诗言志”,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本诗通过“我”——“一棵树”的自述,抒发了诗人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民之情,表现的是人民之志,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通过想像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新风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

四、探究活动

1、诗人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你能体会作者所说的“骄傲”的主要含义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义是:①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灵;③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

一切。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外,还使用了象征手法。

如:“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 给新婚的嫁娘,/ 作闪光的耳环;/ 我要挽住软软的云霞,/ 给辛勤的母亲,/ 作擦汗的手帕。”“我愿„„

”“我要„„”,诗中的树有着人的意愿,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软软的云霞”,立足于树高大参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现树美好而浪漫的情怀;整个诗段以分号为界,前后对称整齐,节

奏严谨。

诗中运用借代之处也不少,如“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粗糙的手,黝黑 的背,闪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劳动群众。“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是用身体的有代表意义 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难的人民。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虽然处处是根据树的特点来进行想像和描写,但处处都用来表现社会主

义新人的精神和情怀,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说全诗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3、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要善于把握所写事物的特点,明确自己所要抒发的热情,然后借鉴课文的方法展开。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小结

诗歌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有的人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

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

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

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

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

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

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为人民的人 :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 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 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

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 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

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

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 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

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

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

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 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

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

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寒假作业答案下一篇: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