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共9篇)
1.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篇一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作业
课程名称: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任课老师:李锋老师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号:129012004023姓名:张彩利年级:0
4(一)假新闻的背后是什么
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不符合事实的报道,它可以分为捕风捉影的疑式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文题不符的假新闻,夸大事实的报道和违反常识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新闻必须真实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准确,有据,全面。所谓准确就是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环境,条件,结果等基本事实,乃至有关人士的年龄等微小的细节,都应该准确无误。有据就是新闻报道必须清楚地表明消息来源,以免遭到无端怀疑。全面就是新闻报道力求全面地看问题,既写成绩,又写缺点,本质地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把具体事实与整体面貌统一起来,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景象。而假新闻正是违背了这些原则,现在的新闻造假日趋社会化,造假的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造成的后果更是越来越严重。假新闻之所以如此猖狂,最根本的原因是贯彻马克思新闻观不彻底,而最关键的因素是一线记者的要求不到位,作风漂浮,知识更新滞后,很多记者因为名利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其次是媒介的商业化倾向给虚假新闻提供市场,让很多报道倾向于娱乐化,片面化,趣味化,很多媒体把新闻当创收机器,为了迎合广告商大量炒作新闻。媒体竞争环境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也给了假新闻有了可趁之机,网络的盛行和自由撰稿人的兴起让假新闻有了更大的产生和传播渠道。再加上内部管理不严格和外部的约束力不够让假新闻越来越猖狂。
假新闻固然可恶,可其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识破了这层墙纸,假新闻自然无机可乘。从传言的产生到传播过程看,普通大众虽然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培训,但大众的确是编“新闻”的能手。传言能够产生并传播,本身就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流行,人们相信这种现象存在。这是传言能够流传开的基础。在接受环节,人们将传言是当作新闻接收的,他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这样的事会发生,他还会根据自己的常识对传言的部分进行编辑修改,就像记者加工新闻素材一样。最后,他将经过自己加工好的传言当作“新闻”一样再传播出去。比如宝马车的传言,从社会心理上说,人们是普遍相信富人有钱以后是能够为所欲为的,很多社会新闻也支持这一论点。但飞扬跋扈的大款遇到狗胆包天的大款会发生什么,普通人是很少见到并非常想知道的,这则传言就有了流行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传言想不流行都难。传言变假新闻,编造者看重的就是传言背后和社会心理基础,也就是轰动效应。虽说是假新闻,但它背后的因素不可忽视。砸宝马的传言与“仇富心理”无关,而只与富人获得财富的方式的富裕之后的作为有关,与整个社会的执法环境有关,与某些地方政府与富人们的亲密关系有关。前几年每到春节、高考的时候,都会有传言说一个母亲(或父亲)去菜市场偷肉被小老板抓住,最后小老板了解了实情,如家里实在包不起过年饺子,孩子面临高考几个月没见腥荤等等,小老板就慷慨地放人赠肉,(正直的)羞愧的父母在回家之后行了极端之事,引得众人一番唏嘘。在这类传言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民众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最后的一餐来源于小老板的施舍,是对一些政策未能考虑最基层民众生存需要的另类评说。可惜的是一些食肉者没听到或是不屑听草根阶层的这类传言,没能分析一下传言背后的民意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于是,传言变成了真的新闻,父母、新生被高昂的学费逼上绝路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制止假新闻容易,调整传言与新闻之间的关系难,改变传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则更难。纸包子事件,反映的是公众对食品安全严重丧失信心的社会心理。后母虐女假新闻也是符合了千百年社会心理中的后母形象,而北大毕业生裸奔假新闻也符合公众对大学生的评价程度。这是这几个假新闻能够流传并受到关注的社会心理基础。传言会流行,折射了部分大众对媒体消息的不信任,“大道”消息缺失,“小道”消息必然会流行。而许多小道消息最终被证明为大道消息,强化了小道消息的流行。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新闻会被普通人当成传言看,而传言则让人们深信不疑,这就是信任危机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任何政府也负不起的。官方注意搜集并分析传言产生的背景,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诗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产生的。对待传言,官方应该重视分析背后所透露出的社会心理基础,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导致这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有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传言才失去了传播的条件,自然会销声匿迹。
假新闻的社会公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真正能把它当社会问题来思考的却很少。从深层次讲,一个官员、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是因为一则传言就被击倒的话,那只能证明有倒下的社会基础,传言只是起到了波将金号铁甲舰事变中那一碗汤的作用。重视传言,认真分析捕捉传言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切实研究传言变假新闻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尽快恢复大众对媒体的信心,尽快解决传言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应该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请撕下虚伪的面具美国是新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联社(AP)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每天世界上就有一百多个国家约二十亿人看到它的电讯。它的一万家订户有半数在美国,其中包括1,262家报纸,约3,500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该社每天播发3百 万字,每年要花费1亿美元。1973年是美国日报最多的年份,达1,774份,日发行量达6310 万份。1998年,美国日报数为1,489份,日发行量略为降低,为5620万份。在60和70年 代,平均每天读报人数占总人口的80%。新闻媒体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晚,有9千8百万美国人,几乎等于美国人口的一半,观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形式。在1988年,总统候选人杜加基斯和布什在电视上辩论,有 160万美国人观看。新闻媒体能吸如此众多的美国观众,这使它成为一支在政治上强大的力量。新闻媒体成为美国政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媒体为美国人提供政治和文化形象,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媒体不仅是美国人对世界形成看法的主要源泉,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整个社会中传播。新闻自由是人民通过新闻工具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民主权利。新闻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鲜明的标志,这一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在近代民主制度中得到了普遍的确认。具体说来新闻自由一般是指搜集、发布、传送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是创办新闻传播工具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发表自己对社
会各种问题的看法以及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中的创造成果的自由。美国一直标榜自己的“新闻自由”,并以此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到处炫耀,并打压一些他们看不顺眼的国家。美国高喊自由的言论给世人以错觉,让人们以为美国是新闻自由的乐园,殊不知,这只不过是美国人蒙骗世人的伎俩,事实上,与世界各国一样,美国新闻不可能完全自由,有时甚至毫无自由。美国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起,就十分重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在随后的200余年中,这个控制舆论的政策从未改变过,只是随着白宫主人的变迁因人而异罢了。尼克松总统就曾经坦言,“现代总统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中国人都清楚地记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99年5月8日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造成包括中国3位记者在内的重大人员伤亡。当时,对这一根本置人权与主权于不顾的极具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装聋作哑,竭尽隐瞒、掩盖之能事,使得大多数美国受众得不到这一新闻的知情权,而美国媒体对中国人民的抗议、声讨等活动则不遗余力地大报特报,并肆意歪曲,声称这是“**在煽动反美情绪”。这种言行不
一、黑白颠倒的宣传行径就是美国政府“驾驭舆论艺术”的真实写照。
美国人鼓吹自己的新闻是自由的,并对其它他们认为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指指点点,仿佛肩负推动全球新闻自由的重任。但偏偏正是他们,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到处打压别国的新闻自由,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甚至使用武力,视新闻工作者的生命为草芥。1999年4月,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南斯拉夫官方电视台反复播放美国的F-117隐形战斗机被击落、南斯拉夫军队俘获3名美国军人以及北约袭击阿族难民车队的画面,这些画面被境外各家电视机构广为转播,收到强烈的效果。美国无法容忍南联盟新闻自由,于4月23日凌晨炸毁了正在播出节目的塞尔维亚电视台。这个标榜“言论自由”的国家毫不避讳地声称,这是为了不让南联盟有新闻自由。
美国不给别人自由,也不给自家人自由。“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不顾美国政府的警告,播出了访问阿富汗塔利班精神领袖奥马尔的报道,美国政府毫不手软地给予惩罚:美国之音电台台长惠特沃恩和主管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的国际广播局局长康尼夫被撤职,美国之音在欧洲的一个发射台的经费预算200多万美元也被勾销。不难看出,美国对新闻自由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凡是不符合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的,便挥舞“新闻自由”的棍棒大加讨伐;但到了要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时,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美国为标榜其新闻自由,的确不会赤裸裸地颁布一些法令强迫新闻界接受检查或是霸道地决定什么新闻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但他们会采取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巧妙的控制手法,“主动”向媒介提供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都会被不动声色地加以扣压,有时甚至故意提供一些无法证实的虚假信息。很显然,这种被过滤过的新闻自由带有明显的虚假性,甚至是虚伪性。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美国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历来标榜的新闻自由,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前记者阿内特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报道了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情况,就被解职。阿内特是“因言获罪”而被解雇的。而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的记者里维拉差不多与阿内特同时受到了处分,他被“调离了工作岗位”,处分他的真正原因是他被编入的部队的指挥官对他发出的报道“不满意”。
美国媒体经常炫耀自己如何与官方保持“距离”,以此来标榜其新闻自由,但事实证明,这仅是一面招摇的旗帜,是为了更好地为政府服务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2.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篇二
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课程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会计基础》《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 而在这其中, 会计基础和电算化属于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是每位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 掌握这两部分内容也是担任会计职位的基本前提。正因为如此, 才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只是将《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当作一个应付考试的内容, 为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不得已来学习这门学科。而一旦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就将《职业道德与法律》抛于脑后, 甚至完全遗忘了这门学科。而且, 这门学科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 很多学生也对此提不起兴趣。众多学生认为,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只是考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 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 没有公司会检查职业道德与法律, 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 而真正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 是牢固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电算化操作。
(二) 教学方式陈旧
当前, 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采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教学方式的单一, 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单调, 整个课堂显得没有活力。而且课程内容大多是法律条文、法律规定、职业道德规范, 这些内容都说些理论性的知识, 比较枯燥,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三) 师资力量调配不合理
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存在这教学结构的缺陷, 主要是缺乏专业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讲课教师。很多学校片面的认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是纯理论性的课程, 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 很多非会计专业的教师也能教这门课程, 因此, 就让很多金融专业的教师代教《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 完善职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
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探索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统考科目, 内容枯燥,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让课堂气氛变得充满活力是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但是,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还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
(一) 以案例教学为主
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一课程内容都是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 其内容比较单调, 也很抽象, 而利用这案例教学法这一模式恰好能够通过具体的某个真实案例, 让学生体会其中, 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运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就要精心准备案例, 教师在宣讲某一会计理论或法律规范时, 要准备适当的案例, 能够反映教学内容, 又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同时又有一定的探索趣味性的案例, 是我们应该择优选择的, 通过案例细化知识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二)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量比较大, 而且内容都比较抽象, 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的, 因此, 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容量大, 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众多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且多媒体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黑板粉笔, 它能够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震撼的感受, 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 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得教材中那些枯燥无味的法律法规变得生动有趣了, 不但能够节省教师的上课时间,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要将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思考
由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所以很多教师也只是将这门课程当成一门备考科目来进行教学, 并没有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出发。实际上,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行业基础。通过教学, 要让学生知道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要在合法的条件下, 尽全力的维护公司和个人的利益。作为会计人员, 要有职业素养, 要能够抵制住金钱的诱惑,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用强大的正能量来抵制住各种利益的诱惑。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内容, 这些法律法规为什么会出台?其现实作用是什么?具体的规定又是什么?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 才能够真正的学好《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 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摘要:一般公司都会设有会计岗位, 而会计岗位也是每个公司最为重要的岗位之一。会计岗位的从业人员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娴熟的技能和丰富的知识, 而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考试科目, 可见,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锦荣.对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探讨[J], 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11) .
[2]王伽.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06) .
3.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篇三
[关键词] 新闻出版标准 新闻出版法规 概念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42-06
[Abstract] This paper gathered the same terms between i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from the cooperated foot platform of GAPP(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webs of the four standard-committees, then compared th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them.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lied in the diversities of establishment aims, scopes of application, decision procedures and formulation main bodies. To develop coordinately,standards and regual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must take the experience of each other as reference, moreover ,we should systematize and strengthen efforts to propagate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standards.
[Key words] Standard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Regulations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Concep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出版业是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该行业既有宣传导向功能,也有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功能。目前,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将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相结合,对本国的出版活动进行控制与协调,我国也不例外。但在实践中会出现同一概念在不同法规或标准中的解释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一方面,会导致行业主体对某些概念认识不清或是混淆某些概念,从而影响相关的出版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执行力,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而新闻出版标准的执行力相对较弱,二者概念上的不同,在法律强制执行力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新闻出版标准的执行力,进而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分析相关概念在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的不同解释入手,深入探讨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如何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相互协调的问题,以期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1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以我国现行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为蓝本,搜集其中的相同概念,比较同一概念在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的不同解释,找出概念解释不一致的原因。
我国的出版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且有机联系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在维护出版秩序、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我国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构成,各有很多条文涉及出版活动。而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即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别制定。到目前为止,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制定或修订94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4项次、行业标准50项次);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完成9项国家标准和25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正在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0项,申报国际标准1项;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制定9项标准,其中行业标准8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正在组织制修订的标准有14项,其中2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项指导性技术文件;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4个,正在研究制修订的行业标准17个[1]。
本次研究对象的概念均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标准化协同工作平台及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网站。资料收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上述网站找出相关法规和标准;然后,逐行在全文中搜索相关概念及其解释,形成3个word文档;最后,分三步分别将法规与法规、标准与标准、标准与法规中相同概念的解释进行比较。
资料收集过程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法规条文主要来自于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难免有些遗漏;标准方面的资料搜集相对较难,有些标准需要付费,有些标准在网络上无法查到内容。
2 数据分析
经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尽管出版行业林林总总有很多概念,但是法规之间、标准之间、法规和标准之间交叉的概念并不很多。概括起来,笔者在新闻出版法规体系中整理出141个概念及其解释,在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中整理出267个概念及其解释,但是二者交集只占很小一部分。如图1所示。
虽然大部分概念并不重复,但同一概念在不同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中却有不同的解释。具体见表1。
3 相关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新闻出版相关概念的解释不一致,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法规之间、标准之间以及标准与法规之间。
3.1 法规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新闻出版法规中某些概念解释不一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内的新闻出版法规与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之间,如关于“录音制品”、“录音制作者”和“发行”的解释,这种不一致主要是由于中外两种语言的翻译产生的。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天壤之别,对同一概念的解释不太一致也是情有可原,并且这种不一致并无大碍。另一方面集中在调整范围不一的相关法规中,如关于“出版物”的解释,《出版管理条例》与《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是一致的,都概括性地从载体形式规定“出版物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但《印刷业管理条例》却不同,它将出版物界定为“包括报纸、期刊、书籍、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等”。很显然,《印刷业管理条例》将出版物中的“图书”细分为“书籍、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等,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中涉及印刷业务的部分界定为“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这主要是因为印制业务的需要,这样的解释体现了印刷业务的特点,使对印刷业的调整范围一目了然。关于“复制权”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不一致,实质上都是强调“制作一份或者多份”,前者将复制的方式予以列举,后者只是强调将“软件”制作成一份或者多份,这与两者调整范围的大小有关。关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解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笼统地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为“在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单位(包括出版社、期刊社)中从事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后者则做了详细划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以及在报纸、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后者的规定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
nlc202309011258
3.2 标准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新闻出版标准的数量很多,但整个体系比较零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以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新闻出版标准中解释不一致。如关于“电子出版物”的解释, 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与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外观标志》(CY/T36-2001)不一致,前者界定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可复制、发行,通过计算机或具备类似功能的设备进行播放使用的交互性大众传播媒体产品”,后者界定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通过计算机或具备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和丰富生活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关于“数据文件”的解释,2006年1月26日公布的《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CY/T 39-2006)与“印刷标准技术概念”也不一致。究其原因,就是“政出多门”。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标准主要来自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3 法规和标准之间概念解释不一致的表现及原因
新闻出版法规和新闻出版标准之间概念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关于“图书”的解释,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与2007年12月26日发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界定“图书”为“用文字或图画、符号记录知识于纸张等载体,并具有相当篇幅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后者规定“图书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前者采取描述式,说明图书是一种用文字或图画、符号记录知识的纸质出版物,后者则采用列举式,说明图书包括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等。两者不一致,只能归结于制定主体不同、制定目的不同了。
关于“期刊”的解释,2009年9月30日发布 ,2010年2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与2005年9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前者界定“期刊是一种载有卷期号的连续出版物,通常在其每期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著者(责任者)”,后者规定“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应该说,后出台的国家标准应与先公布的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规章保持一致,但《期刊编排格式》似乎要独树一帜,但其关于“期刊”的定义表述不够准确,且存在三处失误[2]。其一,认为期刊的主要特征是“载有卷期号”,而有的期刊不刊载卷期,只刊载年、月标识。其二,没有说明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成册出版。“成册”出版是期刊的重要特征,否则,期刊与报纸在出版形式上就会混淆。其三,定义中“著者(责任者)”表述极不合适,“著者”一词通常用于图书馆学书目元数据中对作者的称谓,著者即作者,图书作者即可为该书的责任者。期刊则不同,我国相关法规中认定的期刊的责任者为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三者各有其法定的职能,而撰写文章的人是作者。期刊的责任者和文章作者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电子出版物”的解释,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外观标志》(CY/T36-2001)、2008年12月22日公布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营销分类法》(CY/T51-2008)两个国家标准,与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4月15日公布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不一致,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规章明确规定“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存在这些概念解释不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目的不同。制定出版法的目的是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清楚自己的行为规则,明确自己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违反了法律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人们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法律法规更多地是针对社会大众,是指导性、方向性的规定,因而法律法规对概念的定义更多地是对范围的界定,列举一些具体的包含在本法适用范围内的对象。新闻出版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这里所说的最佳秩序,是指通过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提高,发挥出最好的功能;而最佳效益,则是要发挥出标准的最佳系统效应,产生理想的效果。标准更多地是针对行业内的参与者,是对出版行业有一定认识的成员,所以标准是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概念做出概括性或是抽象意义上的界定,让参与者自己去把握在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适用范围(针对性)不同。新闻出版法规作为行业的整体规范,提供的是行业内大方向、大框架上的问题,而具体的实践问题则是由新闻出版标准规定的,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框架提出后的具体实施只能由标准来进行完善,就此而言标准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细致。
第三,制定程序不同。就出版业而言,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严格的法定程序,这就导致出版法律法规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其反应是迟于标准的,具有滞后性,往往一些新出现的概念未能列入法律法规中。相比于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修改程序简单一些,修改周期也相对较短,所以标准可以更迅速地针对业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整,及时补充完善自身,而法律法规则很难适时做出调整。
第四,制定主体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主体,而行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多是业内人士,对于行业的不同认知则导致某些概念解释上的不同,但不会产生本质上的不一致。
4 对今后新闻出版标准及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新闻出版标准和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概念要相互借鉴,达成统一
首先,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充分借鉴先前产生的法律法规,更加系统、严谨地阐述行业规范,完善出版运行机制。其次,新闻出版法规的修订可以借鉴新闻出版标准的规定,因为新闻出版标准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的,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应当注意借鉴、吸收那些出版界产生的新生事物,对出版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规范。第三,应及时清理新闻出版标准、新闻出版法规之间的不一致,尽量达成二者之间的统一并形成良性互动,维护新闻出版标准和新闻出版法规的权威性,使出版从业者更加明确本行业的规范。充分认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协调,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
4.2 新闻出版标准自身的体系化
我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标准体系是按照行业或流程来划分的,比如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制定出版、印刷、发行及信息标准化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标准专业划分很细,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往往使标准规定的对象产生重复和交叉,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冲突[3]。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今天,出版流程及各种媒体的形态已经被打破,我国的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应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认为,只有新闻出版标准自身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与新闻出版法规相协调、从而最终达到良性互动。
4.3 加大新闻出版标准的宣传力度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新闻出版法规作为法律的一个部门,其执行力非常强。与之相比,新闻出版标准执行力就大打折扣了,这对我国形成有效的新闻出版法规和标准配套体系是非常不利的。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调研员蔡京生所说:“新闻出版标准化工作由三个步骤组成,分别是标准制定、标准宣传贯彻和标准培训,目前我们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在只注重了第一步,后面两步做得非常有限”[4]。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除了个别标准因为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之外,大多数标准并没有得到出版界重视;另一方面就是新闻出版标准的公示力不高,很多标准通过网络或是其他途径无法看到全文,使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无从知晓标准的具体要求。很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明明标准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因为执行力、强制力、成员标准意识、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问题依旧,标准形同虚设。所以,必须加大新闻出版标准的宣传力度,以便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
注 释
[1]根据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网站资料统计。
[2]张泽青,安秀敏.国家标准应与国家现行法规相一致:谈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存在的问题[J].中国出版,2010(10)
[3]张书卿.当前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8)
[4]课题组成员赴京于新闻出版总署调研笔录。
(收稿日期:2011-11-27)
4.新闻伦理与法规整理(最终版) 篇四
(整理的有问题有错误的话和我联系,晓爽)
社会利益与社会规范
1、社会利益
(1)个体之间的不同利益(2)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3)强势群体利益与弱势群体利益(4)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整体利益(5)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2、社会冲突
(1)社会利益的不同,必然会发生冲突(2)社会利益的日趋多元使冲突日益加剧
3、社会利益的制衡
A、原因: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得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制衡,从而消除社会冲突。B、手段:自然规范(自然规律)
社会规范
4、社会规范及其功能
社会规范的两大类型:A、权力性社会规范:即社会控制中外在的硬控制手段
主要表现形式:法律、制度、纪律等。
特性:强制性、普适性、确定性
B、非权力性社会规范:即社会控制中内在的软控制手段。
主要表现形式:道德、习俗、宗教等。
特性:自觉性、觉他性
社会规范的功能:
(1)确立标准:从人生目标、价值选择、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规定人在社会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人能理解他人、社会、群体的要求。
(2)规范行为:用规范来引导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的要求调节个体或群体的行为。(3)制止冲突:用规范来控制个别人或群体的越轨行为,保护现实社会秩序。
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法的界定:
A、法是什么:“法平如水。”英国的法院门口站立着古希腊象征法律精神的正义女神的雕像,她左手拿着神圣的天平Libra,象征着权衡和平等;右手拿着宝剑,象征着裁决和力量;眼睛被布蒙着,象征绝对的公正无私。
B、法的科学定义: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制
(1)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2)法制,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或执政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3)法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有国家即有法制,历史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
3、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1)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思想(理念)。A、法治,就是依法治国,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现代社会的特性,就是法治两个字,现代社会往往被称为法治社会。
B、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与“人治”相对立。人治是指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主张。
(2)依法治国的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的意志和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4、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1)法治所表达的主要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至上权威。(法治社会状态表明在特定的社会中法律就是最高权威,法律对公民、组织和政府行为的有效规则,特别是对合理运用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公民、团体和政府必须依从公认的法律行事。)
(2)法制所表达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仅仅表明特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独立的、与其他各种制度不同的法律制度,可能是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
(3)法制状态虽然不能直接导致法治,但法治状态必须以完备的法制作为基础。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包括:A宪法制度(根本制度)
B立法制度(法律的创制)C司法制度(实施与保障)
2、案例分析:富士康“血汗工厂”报道引添加赔偿(案例详情参考PPT
P19-P47)
A、案例总结:
1、报道风险
2、法律规范
3、报道程序
4、用词规范
5、事实核定
6、团队精神 B、第一财经日报(了解):《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
《第一财经日报》为对开大报,每周一到周六出版,该报采取跨媒体的办报模式,其主要受众为中国的商界领袖、创业家、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知识界等,力求覆盖中国最具消费力的高端主流人群。第一财经(CBN)隶属于中国第二大传媒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目前,第一财经拥有: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第一财经无线、第一财经新闻社及第一财经信息服务业务。
3、新闻传播活动的职业特征
(1)社会性:A、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广泛性。B、新闻传播产品的社会影响力。(2)紧张性(3)艰苦性
(4)危险性: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充满危险的社会活动。(环境构成的危险。值得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工作的地方,往往是出现了变动或反常现象的地方。这些出现了变动或反常现象的地方,一般都是充满危机、十分危险的地方。)
(5)自主性(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而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个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精神产品往往是个人主观精神的反映。最典型的情形是在新闻与信息的选择过程中。)
4、新闻传播道德及其调节对象
新闻传播道德概说:A、新闻传播道德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种关系和进行自我调适的理念与规范的总和。
B、由于新闻传播活动属于职业实践活动的范畴,因而新闻传播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
C、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特别是网络传播者的身份很难确认,因而网络传播道德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的特性。新闻传播道德的调节对象:
A、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与受众的关系。B、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与工作对象的关系。C、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与工作同行的关系。D、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与所属媒体的关系。E、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与广告客户的关系。新闻传播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1、新闻传播法的概念:
A、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B、广义的新闻传播法,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2、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和两个服务的方向的原则: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我们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称之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和基本方向。为人民服务,是因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新闻事业只能以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质和指导思想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符合和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巩固与促进作用。(2)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原则:
A、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学中被表述为新闻自由。
B、不可滥用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如果滥用新闻自由权利,违反宪法和法律,则将导致新闻违法行为的发生。
3、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界定
A、定义:新闻传播违法行为,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B、分类:a、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又称新闻传播犯罪行为,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触犯刑事法律规范、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b、新闻传播民事违法行为: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触犯民事法律规范、不履行民事法律义务、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的过错行为。
4、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1)国家发展新闻传播事业
(2)国家对新闻传播事业实行行政管理
(3)新闻传播的行政法律责任(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违反这些行政法律规范、不履行这些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义务,将构成新闻传播行政违法行为,从而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新闻法制简史及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内容
1、我国新闻传播法制主要内容:(1)新闻传播事业的行政管理(2)特殊新闻与信息的发布与报道(3)广告的发布
(4)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5)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6)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
我国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的主要问题
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2)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3)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2、新闻真实性的道德意义
(1)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业务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的核心是善,就新闻职业道德而言,即对社会负责、为受众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道德的基础是真,就新闻职业道德而言,即通过传播真实的新闻信息,使人们受到真理的启示和道德的熏陶。新闻职业道德必须做到真与善的统一,即将社会责任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2)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的道德意义,在于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充满了各种非客观的因素,而这些非客观的因素又时时处处在干扰着新闻事实的如实报道,因而必须把客观、公正的原则视作一种“信仰体系中确定无疑的那种知识”,“一种伦理学”,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舒登声把它说成是“指明人们在道德上作出决定时应当采取何种思考方式”,从而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问题”,而是“有益的、应该力求达到的”“把‘是’和‘应该’溶为一体的途径”。
2、新闻传播失实的表现形式
(1)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把正在进行说成已经完成,庄稼还在地里,就报道增产几成了
(2)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用不真实、不准确的只言片语代替确凿的事实,表扬好就一切都好,批评坏就一切都坏
(3)强扭角度,似是而非:把表面的、毫无联系的事情捏在一起,凑成整体加以描绘,事实成了可以随意捏来捏去的面团
(4)合理想象,夸大渲染:基本事实是真的,细节描写是假的
(5)照抄照写,以讹传讹:拿到材料就抄,不加分析,不加校对,写成稿子就发
(6)添枝加叶,任意拔高:既从具体事实、整体面貌上拔高,也从思想认识、精神境界上拔高,脱离客观实际,美化神化典型
(7)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把张三的事写李四的事,把多人的事写成一人的事,把过去的事写成现在的事(8)事后导演,以假乱真:新闻事件已过去,重新摆布新闻人物,进行“实地”摄影、录相、录音或速写(9)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根本没有发生某人某事,却写出了某人某事,外地读者信以为真,本地读者莫名其妙
(10)篡改事实,颠倒黑白:把好人好事写成坏人坏事,或把坏人坏事写成好人好事
2、新闻传播失实的主要原因
(1)偏听偏信,主观武断,片面性严重
(2)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采访时怕艰苦、不深入实际;
(3)哗众取宠,随波逐流,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歪曲事实,报喜不报忧,盲目赶浪头,贴标签,乱刮风(4)为了取悦于人,明知违背新闻真实性也满不在乎
(5)把新闻报道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有的囿于名誉地位,有的贪于金钱待遇,有的顾于人情关系,为捞取个人好处大写“关系稿”、“人情稿”,我写稿吹捧你,你给我好处,一个要名,一个要利,互相拉拢,把新闻当成了交易物,不顾事实地硬写,制造出了假新闻,或在关键地方掺假
(6)适合某人需要,依附于某种权势,不惜弄虚作假,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也有的是屈于某种压力或从于邪恶势力。
新闻传播侵权问题
1、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A、定义:侵权行为(Tort),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
B、特点:a、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会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
b、行为人因为过错(行为人由于过错伤害他人而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c、需要作出赔偿(旨在倡导一种社会正义)
2、新闻传播侵权行为的界定:
A、定义:新闻传播媒体或个人通过新闻传播手段(即利用新闻传播媒体),由于故意或过失,向公众传播了法律禁止的不当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的行为。B、特点:
(1)从主体上看,主要是通过合法的行为机构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人。
(2)从具体内容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3)从后果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一旦构成新闻侵权,其后果一定是十分严重的。C、原因:
(1)专业素质不高
a、业务能力不强:缺乏调查研究能力,缺乏文字表达能力
b、工作作风浮夸: 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偏听偏信
c、法律知识缺陷:例如,好心办坏事,无意之中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有的人对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养子身份或养女身份等生活磨难视为隐私,但新闻记者在报道这些人人生成功的时候无意中宣传了这些隐私,构成对公民人格权的侵害。
d、道德水平低下
(2)舆论监督不当
a、习惯充当“判官”的角色:例如,不少传媒热衷于对一些法院未审结的案件加以报道,而在报道时丝毫不顾及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情感是否足以造成法院不得不听命于传媒的舆论环境。
b、喜欢“造势”,根据自己的好恶对事实作出判断:通过新闻策划,让事实服从于报道的需要。D、表现形式:
(1)内容失实(现已发生的新闻侵权行为大部分是因为内容失实、特别是批评性的内容失实造成的。然而,新闻内容失实并不必然构成新闻侵权,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失实新闻才构成新闻侵权,因为轻微的失实并不一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2)评论不当(如果报道内容基本属实,仅是个别评论的词句表达不当,且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不能认为侵权。)
(3)揭人隐私(一些作者为猎奇,或为扩大影响、招徕读者,未经他人同意在报刊等新闻媒介上宣扬他人隐私,甚至通过非法手段宣扬他人隐私,构成新闻侵权。
也有一些作者则因过失而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如表扬某人工作成绩突出,却在背景材料中介绍此人过去的污点,使本人极为苦恼。尽管作者出于好意,亦构成侵权)
5.媒体法规与职业道德 篇五
·什么是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基本原则:1无害原则2保守机密原则3自主原则4知情同意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社会功能:1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2营造社会公信力,提供传播效率3对社会道德的提升和示范作用。·基本准则:1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2、客观报道3力求全面4力求公正5遵守法律。】
·采访尊重事实重要意义:1尊重事实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2尊重事实是媒体公信力之基石和生存之根本3尊重事实是实现新闻信息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基本要求:1采访中不得人工导演新闻2采访中应该反对诱导式提问3采访中要反对主题先行4要冷静,而不能有太多的感情投入甚至感情用事5不要介入并干预新事件。
·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1为消息来源保密2采访行为不能侵扰别人生活(1要尊重他人隐私3不得对采访者跟踪监视4户外对非公众人物采访需得同意(不得涉及个人隐私)5尽量避免侵扰伤痛6采访要明确告知对方)3不得以任何名义接受采访对象的钱物
·与同行进行公平竞争:1采访中不得为对手故意设置障碍,制造困难2不得败坏同行的声誉3形成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社会利益】
·隐性采访: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或不公开采访目的,采用能够获得信息的各种方式从事的采访活动。问题:1采访可不可以诱民入罪2采访中可不可以冒充身份3偷拍偷录
·付费采访:即某家媒介或记者通过向采访对象支付一定费用,从而取得采访机会。往往是媒介和记者为独家占有新闻发布权而采取的一种采访方法。·西方主流新闻界对付费采访的态度:1付费采访是一种通行的做法2西方主流新闻界不欢迎这种做法。
·采访中职业追求与道义责任的冲突:如:考试作弊被暗中拍摄、记者记录和尚抗议南越政权自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行为人通过新闻报道伤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格权的违法行为。·特点:从后果看1影响广泛2影响深刻3扩散迅速。新闻侵权包括:1
人格权2名誉权3隐私权4肖像权5其他,姓名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方式:1直接诽谤(文章中明显存在诽谤性内容)2间接诽谤3新闻侮辱(撰稿人在文中以有损名誉的词对报道对象进行定性、评论)·保护死者名誉权理由:1为了维护社会利益.一些死者的言行形成了我们社会赖以维系的价值体系2为了维护死者遗嘱的利益】
·公众人物: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其以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为构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了公众人物的特性。·类型:以行为人主观意愿为标准。1自愿性公众人物2非自愿性公众人物3政治性公众人物4社会性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与普通百姓的区别: 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防范侵权:一各环节要遵循行业规范:1一条报道原则上应该有两个以上消息来源2争议性事件一定要采访双方当事人3报道和言论分开4遵循发稿程序二要有充分的证据意识:1必要时用采访机录音2笔录要翔实,字迹要清晰,如果是主动消息来源,必要时可请他在每一页签字3上穷碧落下黄家,动手动脚找东西三履行更正与答辩义务四诉讼中尊重法官,不与法官形成对立。】
新闻伦理要求:一把新闻真实性放在第一位(1反对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罔顾新闻的真实性2平等无中生有假策划假报道3坚持有错必纠,主动更正错误)二注意报道间平衡.三正确把握报道时机.四杜绝新闻炒作
·媒介责任:1涉及个人隐私的画面要做技术处理2剪辑掉一些忧伤风化的镜头3慎重对待恐怖镜头新闻炒作(定义:人为的拔高某个事件的新闻价值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危害:1干扰社会秩序2分散公众注意力影响对社会重要问题的关注3起哄式炒作,易导致误导舆论
6.旅游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 篇六
第一、二章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单选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加快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
A、人民当家作主B、民主集中制C、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3、在党的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执政为民B、与时俱进C、立党为公D、改革开放
15、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社会主义的本质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三个有利于”标准
1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A、精神文明B、物质文明C、政治文明D、道德文明 20“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二、多选
1、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为标准。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54、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包括建设有中国行色的社会主义。
7.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篇七
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一)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二)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三)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没有规定一定的学历条件。这导致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基本上从未接受过法规学习,缺少法学的熏陶,普遍存在入门难的问题。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做好种种细致的准备工作,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挑战。如何使没有法学基础和会计基础的学员获得突出的成绩,使学员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是教学第一线教师要不遗余力进行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鉴于上述因素,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思考。
二、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思考
因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统考科目,很枯燥,教师不好讲;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的都是填鸭式教学法,习惯于“一言堂”。出于应试目的,所以很多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师生联系不紧密。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因此,认真研究《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改革现行的教法,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应试角度考虑。而应认识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单位的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和违法现象。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人们只有在娴熟掌握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法律的应用才会游刃有余。财经法规作为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异常密切,也非常复杂,所以要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单纯地死记硬背法规的有关条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理解财经法规的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掌握的具体知识灵活运用。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就无法准确理解法律。坚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业务知识,良好的感悟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的基本素质。所以,对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法律知识灌输层面。由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会计法律、支付结算法律、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职业道德等,显得比较庞杂,而且章节之间没有系统性。单纯对知识进行灌输无助于学生全面化、体系化地掌握和运用财经法规的相关知识。要使没有会计基础的学生能够切实娴熟地掌握财经法规的基本理论,并且做到应用起来游刃有余,就要改变传统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贯彻“理论—知识—案例—知识—理论”为思路的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精心设计的案例为核心,理论和知识的讲授是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中的问题解决后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手段
1. 以案例教学为主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宣讲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结合联系比较紧密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或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利用理论和规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没有法律功底,对法律没有一定的认识,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必定不能采用正规院校的方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诠释法律,使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使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案例是生活中的法律,法律是案例的抽象和总结,采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法学原理、法律规则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案说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养成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自觉分析、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和自觉依照法律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懂财经法规,运用财经法规,提高对财经法规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运用水平。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应该注意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所选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其次,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若选用过时的案例,缺乏时代特色,就会挫伤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案例选择的研究,不断更新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准备。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可以辅之以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与教师探讨,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要探讨的题目、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学生通过分组提问、发言和讨论,课前进行准备,生生之间进行互动,上课后学生通过提问,教师通过要点讲授、纠错和答疑,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应用性教学课程的比重,融洽师生的关系,加强师生的能动性交流。
2.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和枯燥,加上考前辅导的时间少、内容多,学生又缺乏法律基础和会计基础,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立体感,给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世界,以图、文、声、色、形、影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性地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设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文字、图形、影像等方式直观地再现案例内容,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将校园教学系统与法院审判庭联系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设多媒体课堂,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并开展网络讨论,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江苏: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4, 第1版.
[2]何丹.对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消费导刊 (教育时空) , 2009.2.
8.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篇八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形式;教学实效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对于繁多的法律条文学起来将会味同嚼蜡,毫无趣味性可言。因此,要学好它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学,才能顺利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摸索,主要方法如下:
一、思想重视
1.让学生认识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使命就是学到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基础,做准备。但是进入财会职业的“门槛”是会计从业资格,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的必考科目,即使学生是会计类专业毕业也必须在两年之内考取这门科目,毫无选择余地。
2.这门课程实用性强,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第二章是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它与出纳的工作关系密切,第三章介绍会计人员在跟税务部门打交道时应遵循的法律规定。这些知识不仅在工作中十分有用,而且还包含在初级专业资格的教程内。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仅仅为了考证而考证,还要为工作,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着想,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思想动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这门课程,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摆正态度,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二、教学形式
1.抓关键字眼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概念和法律条文很多,但现在的考证试题都是以客观题的“身份”出现,因此,指导学生没必要死记硬背,多读多看几遍脑中自然会形成印象,在看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概念、法律条文的关键字眼,是帮助理解记忆的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会计行政法规的概念中讲到制定主体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这里注意“或”后面的有关部门是“拟定”,如果不留意,把它也看成“制定”就错了。因为有关部门都只能拟定,拟定是打草稿,草拟的意思,拟定完了还得提交国务院批准,没有问题,同意后才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因此把有关部门的“拟定”看成“制定”,就不正确了,必须是“拟定”,然后国务院批准发布。另外,会计行政法规调整的关系,与会计法律一样,也是经济生活中的会计关系,但它调整的是什么会计关系呢?是“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相较于会计法律而言,会计行政法规调整的会计关系没有那么全面。因此,在会计行政法规的概念中,要注意“调整会计关系”前面的定语是“某些方面”这四个字。通过关键字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的概念,降低记忆难度,大大避免在做题时掉入陷阱的危险。
2.善于总结归纳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点多,而有些知识点又涵盖数量众多的内容,如果使用传统的记忆方法,耗时费神不说,效果未必明显。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学生将会记得多记得牢。
比如,现行消费税税目有14个之多,学生怎么做才能把它们在短时间内牢记于心呢?根据这14个税目的特点,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一句有趣好玩的句子:五男二女去游山玩水+家居两样。14个税目中与男生有关的是烟、酒、哄女生开心制造浪漫氛围的焰火,表现男生勇敢的鞭炮,现今流行的“男人玩手表”,当然这手表要高档手表才行,这是与男生有关的五个税目;与女生有关的是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这两个税目;男生女生游山玩水需要摩托车、小汽车,游玩要做好准备,要有油——成品油和汽车轮胎,没有它们跑不了,还可以玩高档的体育项目——高尔夫球及球具,因此游山玩水的税目有五个;最后是家居两样:实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通过总结,把内容繁多的消费税税目轻而易举地拿下,而且不易忘记。
3.灵活运用图表
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而教材基本都是用文字表述,长长的一句话、一个段落冷生生硬梆梆,容易让人生厌。此时,可以结合知识点的区别,使用图表,不仅可以改变视觉效果,而且达到直观、清晰明了的目的。
例如,在会计档案销毁中的专人负责监销,因为不同的单位要销毁会计档案派出的监销人员各不相同,怎么区别呢?设计的图表如下:
再如,会计法律制度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学生需要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三个层次,制定的主体是谁,分别有哪些内容?图表如下:
通过图表的高度简约和概括,缩减了文字记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率。
4.英语的使用
虽然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但是简单的英语词汇他们还是能够接受,而且在讲解某些知识点的时候,能够适当使用简单的英语词汇,也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上要有四个人的签章,哪四个人,他们是签名、盖章、签名或盖章还是签名并盖章?在签章问题上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步到位把这个知识点记牢,可以把这四人的“签名并盖章”表述成为签名和盖章两者都需要,两者是and的关系。在课堂上使用简单英语词汇进行讲解,学生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印象深刻而且不易忘记,不会与相似的知识点相混淆。
基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善于学习,多探究,寻求更多结合知识点本身、适合学生“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
三、及时鼓励
凡事没有一帆风顺,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在练习中,在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问题、碰到挫折,难免会产生灰心、沮丧的情绪。怎样才能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一次滑铁卢的测验后,面对情绪低落的学生,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其实成功很简单,它只需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对自己要有信心,也就是要有乐观精神,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第二,要热爱——热爱你所做的事,热爱这门学科,有了热爱,你才会为之倾注热情,忘我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光有信心和热情还不够,因此第三个因素是:努力奋斗。天下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有了理想,确立了目标,就得付诸行动。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具备,意味着你们已经敲开了成功的大门。因此,现在遇到困难、碰到挫折并不可怕,正因为现在能够遇到、能够碰到它们,才预示着在关键时刻能够面带微笑轻松通过。
通过以上做法,最后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有一颗乐观、积极、为着理想全力以赴的学习心态,自信心明显增强。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执教生涯中笔者将继续寻求、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刘容.浅谈提高中职生财经法规知识记忆能力的方法[J].广东教育·职教,2012(4).
[3]杨丽生.会计签章知多少[J].农村财务会计,2012(10).
9.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二 篇九
1.下列不属于票据丧失后,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D)。
A.挂失止付
B.公示催告
C.普通诉讼
D.通过银行协商解决
2.一般会计人员办理工作交接时,负责监交的人员应当是(B)。
A.单位领导人
B.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
C.其他会计人员
D.主管领导
3.以丧失票据的人为原告,以承税人为被告,请求法院判决其向失票人付款的行为是指(C)。
A.行政诉讼
B.挂失止付
C.普通诉讼
D.公示催告
4.会计人员通过履行会计职责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者服务,但不直接参与管理活动指的是(B)。
A.强化服务
B.参与管理
C.实事求是
D.真实可靠
5.高级会计师资格取得实行(B)。
A.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B.考试和评审相结合制度
C.地方统一考试制度
D.评审制度
6.对于增值税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以下认定标准正确的是(A)。
A.从事货物生产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 B.从事货物批发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 C.从事货物生产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D.从事货物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
7.(B)是指由纳税人依据账簿记载,先自行计算缴纳税款,事后经税务机关查账核实,如有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则多退少补的一种税款征收方式。
A.查定征收
B.查账征收
C.查验征收
D.自报核缴
8.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限额为(D)元。
A.800
B.1 600
C.3 200
D.4 800
9.关于现金收支的基本要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开户单位收入现金一般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
B.开户单位对于符合现金使用范围规定,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章盖章,并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
C.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以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
D.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
10.下列关于预算体系组成的表述,错误的是(D)。
A.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组成 B.部门单位预算是指部门、单位的收支预算
C.总预算包括本级预算和本级政府行政隶属下的一级政府的总预算
D.预算组成不受限制,可随意编制
11.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B)年以上经历。
A.2
B.3
C.4
D.5
12.根据《XX省会计管理条例》的规定,行使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是(B)。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C.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3.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B)年内要求纳税人补缴税,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A.2
B.3
C.5
D.10
14.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B)特征的和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A.会计工作
B.会计职业
C.会计活动
D.会计人员
15.我国《预算法》自(C)施行。
A.1991年1月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16.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的账户是(B)。
A.国库单一账户
B.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
C.特殊专户
D.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17.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由(A)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
A.省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乡、民族乡、镇政府
18.会计工作特点决定,(D)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前途,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A.提高技能
B.坚持准则
C.客观公正
D.廉洁自律
19.(C)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各种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A.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化
B.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法
D.会计部门规章
20.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的人员,除了应具备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A)学历。
A.高中以上
B.中专以上
C.大专以上
D.本科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对会计市场的管理,包括(ABD)。
A.会计市场的准入管理
B.会计市场退出管理
C.前期管理
D.过程的监管
2.票据的权利有(CD)。
A.出票权
B.背书权
C.付款请求权
D.追索权
3.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保存的会计资料,尚不构成犯罪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
A.对单位并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B.对单位并处5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C.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对其中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
4.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检查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ABCD)。
A.检查纳税人会计资料
B.检查纳税人货物存放地的应纳税商品
C.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的单据
D.经法定程序批准,查核纳税人在银行的存款账户
5.根据规定,出纳不得兼任的工作有(ACD)。
A.会计档案保管
B.库管
C.稽核
D.收入、支出
6.根据规定,与单位负责人有(ABCD)关系的,不得担任本单位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出纳。
A.父母
B.近姻亲
C.直系亲属
D.兄弟
7.我国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包括(ABC)。
A.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才机制
B.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评价
C.对会计人员的表彰奖励
D.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评价
8.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有(BC)。
A.《企业会计制度》
B.《总会计师条例》
C.《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D.《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9.记账凭证按适用的经济业务,可分为(AD)。
A.专用记账凭证
B.复式记账凭证
C.汇总记账凭证
D.通用记账凭证
10.下列事项中,单位开户银行可以使用现金的有(ACD)。
A.发给公司王某的900元奖金
B.支付给公司临时工李某的3 000元劳务费
C.向农民收购农产品的l万元收购款
D.出差人员出差必须随身携带的2 000元差旅费
11.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主要表现为(ABCD)。
A.在作用上相互补充、相互依托
B.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C.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
D.在实施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2.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政府采购当事人中采购人的有(AB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B.人民教育出版社
C.中国红十字会
D.甲个人独资企业
13.我国《预算法》规定的预算支出形式包括(ABCD)。
A.经济建设支出
B.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C.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D.各项补贴支出
14.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主要包括(ABCD)的变更。
A.存款人名称
B.单位法定代表人
C.单位主要负责人
D.住址
15.下列关于发票的开具要求说法正确的有(ABD)。
A.开具发票应该字迹清楚、全部联次一次性复写或打印
B.任何单位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
C.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l5年
D.民族自治地区在填写发票时可在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16.在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依法承办的审计业务有(ABCD)。
A.审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B.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C.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17.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ABCD)情况下,主管单位派人会同监交。
A.因单位撤并而办理交接手续
B.主管单位责成所属单位撤换不合格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所属单位负责人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不办理
C.所属单位负责人与办理交接手续的会计机构负责人矛盾时
D.主管单位认为交接中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派人监交时
18.票据和结算凭证的(ACD)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更改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A.金额
B.付款日期
C.出票或签发日期
D.收款人名称
19.财政部门履行的会计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有(ABCD)。
A.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B.会计市场管理
C.专业人才评价
D.会计监督检查
20.符合(ACD)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
A.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 B.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的供应商处采购的
C.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 D.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三、判断题
1.公司向股东或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现任人,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2万元-20万元罚金。(√)
2.票据伪造人由于未以自己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所以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3.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4.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三的滞纳金。(×)
5.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应对本公司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6.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依据是纳税人经营规模的大小。(×)
7.开户单位现金应于次日送存开户银行,次日有困难的应于l5日内送开户银行。(×)
8.代理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代委托人填制原始凭证。(×)
9.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少缴的税金,税务机关有权追缴。(√)
10.票据签章是票据行为的重要条件,也是票据行为表现形式中绝对应记载的事项。(√)
11.“财政零余额账户”经过批准可以提取现金。(×)
12.实行分散采购不利于采购及时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手续繁杂。(×)
13.单位和个体户的员工,雇主在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职务内的劳务时,不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14.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繁简都必须设置专职的会计机构。(×)
15.单位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
16.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会计机构负责人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17.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都必须符合信息产业部的规定。(×)
18.甲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由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批准。(×)
19.原始凭证一般由会计人员取得和填制的。(×)
20.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四、案例分析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
某地财政部门在会计执法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的下列事项:
(1)入账的原始凭证没有审核人的签字或盖章;
(2)部分采购发票没有开具单位的盖章;
(3)为逃避检查,有少数单位将一些会计资料进行了销毁;
(4)有的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库存现金与现金日记账不符,原因是企业未逐日结出余额进行核对。
1.对于公司库存现金与现金日记账不符,企业未逐日结出余额进行核对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D)。
A.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责令限期整改
B.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有关责任人员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2.对于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D)。
A.该行为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
B.该行为违反了《会计管理条例》的规定
C.该行为违反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
D.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3.对于入账的原始凭证没有审核人签字或盖章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该行为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
B.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有关责任人员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4.对于公司有少数单位为逃避检查而销毁会计资料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D)。
A.该行为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
B.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有关责任人员处2 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D.情节严重的,可以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5.对于部分采购发票没有开具单位印章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该行为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
B.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有关责任人员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有关部门可以对该单位有关责任人员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6—10题:
H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今年由于公司经营决策失误,导致公司亏损。为此总经理十分着急,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仍无法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于是总经理要求公司财务经理想办法对公司会计报表进行所谓的“技术处理”,把公司的亏损做成盈利。公司的财务经理认为,现在公司正面临困境,这样做也是为了整个公司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于是,公司财务部门便通过虚增收入、隐瞒费用和少列支出,对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了技术处理,使公司由亏损变为盈利。
6.H企业会计人员违反了哪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ABC)。
A.客观公正
B.坚持准则
C.诚实守信
D.参与管理
7.上述哪些行为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ABCD)。
A.虚增收入、少列支出、隐瞒费用
B.总经理授意、指使他人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C.隐瞒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
D.会计人员应总经理的指示调整公司会计报表,进行人为技术处理
8.H公司的总经理认为对财务数据进行调整,是财务人员所为,他不应承担法律责任。H公司的会计人员认为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是单位领导的要求,他只是按照领导的要求办事,尽管他的工作有错误,但是财政部门不应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上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D)。
A.正确、正确
B.正确、错误
C.错误、正确
D.错误、错误
9.下列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正确的是(ABCD)。
A.《会计法》规定,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B.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C.对其直接负责的专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可以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D.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0.违反会计法律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正确的有(ABCD)。
A.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瞒、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会计人员参与技术处理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推荐阅读:
关于职业生涯与规划的讲座新闻稿09-05
新闻职业生涯规划07-02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10-09
教师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总结06-23
201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08-11
09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11-11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问答题(重要)08-02
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二次任务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