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赏论文

2024-11-10

中国画鉴赏论文(共9篇)

1.中国画鉴赏论文 篇一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其表现内容本质是偏重于精神性、哲学性和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笔墨表现艺术学科,同时又是画家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行为。中国画的创作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充满了精神现在作品内在意蕴和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的释放。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等。

一、中国画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二、中国画在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 1

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

三、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四、中国画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

五、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益盛,文

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写意的精神,中国画画一个人不只是画外表而是要像这个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谓“全神气”即是要把这人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画的不是形而是神。这种写意的精神,是产生于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国人的思想。

六、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是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我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她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累积和沉淀下来的,在时间长河中,古人对其进行选择和创新,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所以说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留下的每一样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2.中国画鉴赏论文 篇二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记录传统民族风俗文化的绘画艺术。它在世界美术文化长河中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我国传统的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美术作品相媲美,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瞩目。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画作为我国独特民族特点的传统绘画,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境和艺术融合能力发展变化着, 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像一张白纸,是吸取知识最快、主动性最强的阶段。同时,在这阶段教导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好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理解能力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此,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中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继承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尤其是关于中国画内容的教学时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首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掌握。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化并且趋向低龄化,外来文化的作品因为其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划分,传播更具针对性,所以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另外,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触绘画,所使用的油画棒、水彩笔,到以后用的水彩、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基本都是西洋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国画教学只有很少的课时。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调配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外来文化的独特魅力,但也是它的独特让学生在接受方面遇到阻碍。

其次,由于中国画是一门传统的民族艺术,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中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教画学生练习为主,讲完后所有学生完成的都是一样的作品。 教学方法过于程式化和成人化,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艺术表现性的拓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的是创新型教育,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转换教学思维,更多地采取开放教学的模式。

最后,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计划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的陶冶、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在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面配合。

三、怎样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 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国画学习的无穷乐趣,就会让学生对中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能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兴趣。利用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对中国画产生兴趣的关键。

中国画的鉴赏数学中,要注重中国画知识的基础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由欣赏画作入手,感受传统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和绘画特点, 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方法与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然后启发学生以丰富、多样的艺术理念来进行开放式的中国画学习和创作活动,充分地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绘画风格。在进行创作时,不能让学生受传统中国画理念的约束,要放手让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大胆想象,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画作品。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归纳、总结自己在制作时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的困惑和心得。 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点拨。

例如,在《我爱大熊猫》一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不同绘画风格中的熊猫形象图片。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得到创作灵感。之后,欣赏传统中国画风格中的熊猫绘画过程或绘画作品,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绘画步骤和自己的独特绘画构思。这些引导步骤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笔和墨的用法规则,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之后,老师进行正确的教学示范,并对学生遇到问题的部分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绘画知识。

四、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但是我们进行中国画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我们依然以《我爱大熊猫》 一课为例。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美术课程的导入也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课程的导入部分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课程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才是其更为关键的任务。在小学阶段,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生活导入等方法都比较实用,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节课可以熊猫为主人公的水墨画题材的动画导入,课程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鉴赏氛围

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学生欣赏作品只能是通过课本上单调的二维图片,内容既有限也不够全面。现代教学设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应用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不同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都带到学生眼前,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单独放大局部进行观察。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课堂中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艺术的长河中畅游,使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老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不同风格的画作中的熊猫,与中国画的熊猫加以对比。然后具体通过视频展示中国画熊猫的绘制过程,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内容。

(三)养成学生鉴赏的习惯,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不能只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局限在短短的课堂内,要把这个作为一种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传统的中国画元素,品鉴中国画的风采。并且鼓励学生在对名家名画的观摩学习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大胆创作,在实践之后重新加以鉴赏总结,深化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或者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那里能见到中国画风格的大熊猫,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奖励熊猫玩偶,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将更多的开放元素引入的传统的模式教学课堂中来,相信中国画的学习和鉴赏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摘要:中国画作为国粹之一,以线条、水墨作为绘画基础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画家们运用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他们对美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为中心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中国画博大精深,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艺术鉴赏、创造、审美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3.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鉴赏 篇三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总之,顾恺之是对中国画发展保持影响的第一位画家,他不仅创造了人物画的基本模式,留下了最早的山水手稿《画云台山记》,而且提出如“传神论”这样可以坚守千年的绘画原则。不苛刻地说,在现代美术教育进入中国以前,顾恺之的绘画理念仍然是大部分中国画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尊称画圣,吴道子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很早就开始当画工兼雕塑工。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成绩不大。后专攻绘画,由于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被尊称为“画圣”的人,非天纵奇才不能获如此殊荣,吴道子也确实厉害,他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中国画历史中的最亮点,诸如高度的写实技巧、笔法的解放、山水画的正式确立等等,皆是肇始于吴道子。吴道子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如果没有他,中国画的发展不会如现在我们所见,历史将会改弦易辙。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書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外国的研究者总是怀疑王维绘画的真实性,但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是诗画结合的鼻祖。虽然王维画迹已经是杳无踪迹了,但是他的诗仍然在,中国人读他的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想象那种只可能属于中国人的美妙境地。中国人不会怀疑王维,就像不会怀疑自己文化的灵魂一样。

荆浩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荆浩创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这个创造为中国人表现自己崇高理想,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路径。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 “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李唐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其中,《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後,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授成忠郎職务。

李唐在八十岁的时候,仍然在杭州摆地摊,谁都可以想象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矛盾,但是生命的动荡没有影响画家对艺术品质的要求,他的作品精致华丽又大气磅礴,虽然意气始然却又坚持理性。后人如果凭借笔墨挥洒情绪,仍然可以借鉴李唐,他的创造是放纵和节制结合的完美典范。

4.中国美术鉴赏感想 篇四

“美术”一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美术,以我个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想上的享受,当然这指得是好的美术作品。我就来说说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当初,我一开始想选美术鉴赏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对这个课堂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美术鉴赏在我个人认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你就会沉迷于画中。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回想起我高中学习美术时,记得老师说过任何一个画面都是美术,美术随处可见,在上课时需要画的也只是几个不同的假水果一快背景布所组成的画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美术的气息,一张桌子、悬挂的衣服等等。学了美术鉴赏课,真让我受益匪浅,平常对生活粗略地观察也变得细心起来了。我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那么美好。

美术,也可以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当然美术不仅仅是画,美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中国古代绘画有其发展历程。

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古画也并不讲究进大远小的规律,以人物画为例,重点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较大,次要部分占的比例较小。

5.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鉴赏 篇五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再掀书画艺术新风潮

十大名画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韩滉《五牛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6.中国古代美术鉴赏论文 篇六

——评魏晋大家顾恺之

学号:09104086

学院:管理学院

姓名:宋齐佳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概述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顾恺之头像

[1]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二.职业生涯

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顾恺之相

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三. 艺术特色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洛神赋图》

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7.中国画鉴赏论文 篇七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自身探索和努力获得知识, 改变美术鉴赏中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领航人,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 我尝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加入《自主式学习导航》学生作业纸的设计, 并在参加市公开课《心灵的慰藉》时将其付诸实践。

《心灵的慰藉》这一课选自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发展的历程。本课主要结合一些具体作品, 了解宗教对美术的创作内容、形式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以及他们与宗教观念的关系。本课可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分析中国佛教美术的各种形态。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国外宗教美术形态。在此, 我以《心灵的慰藉———中国佛教美术》为题, 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

这部分内容介绍中国佛教美术, 主要遗迹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其中代表性的美术样式是雕塑和壁画。本课内容主要包括: (1)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 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2) 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体现的观念。 (3)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本土化现象。

佛教本身离学生比较遥远, 课前可以建议学生主动查找一些有关资料和故事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本课的《自主式学习导航》, 通过知识竞赛、图表归纳的方式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二、课堂实录

预备铃响起, 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份《自主式学习导航》学习纸。

师:大家拿到《自主式学习导航》了吗?请同学利用课前时间仔细阅读一遍导航, 并带着导航上的问题进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 用竞赛调动课堂气氛

上课铃响起。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心灵的慰藉———中国佛教美术》。首先,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开心辞典》, 考考大家对佛教到底有多了解。

幻灯片展示《开心辞典》的游戏规则———给学生3分钟填写导航中的知识竞赛部分, 时间到后, 每组选一同学作为代表提交竞赛答案, 以哪组同学回答问题多且正确为胜。 (班长为记分员)

(计时开始后, 所有同学都投入紧张的讨论中, 尤其每组选出的代表更是非常专注, 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师:时间到, 下面请同学和我一起看看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

(学生显得异常兴奋, 尽管我和大家是第一次见面, 但是陌生感一下子消失了, 他们都大声地说出自己知道的答案, 师生间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交流。)

班长核分得出优胜组为第三组。

(二) 用故事引发学生共鸣

师:你知道佛教诞生于哪个国家, 创始人是谁吗?

生:古印度, 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有感于人生无常, 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 舍弃王族生活, 出家修行, 创立佛教。原始佛教的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师:你知道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吗?

生:两汉时期。

师: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 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 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 第二天, 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 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 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两人便携带佛像经卷, 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 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本。

(三) 用导航引领合作探究

1.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同座位合作完成问题探究一“佛教何时进入中国, 佛教艺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哪些朝代?有哪些代表作品?”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首先去山西云冈石窟看一看。

教师播放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视频片段, 简介石窟历史。

师:欣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造像 (露天大佛) , 比较印度犍陀罗时期佛造像, 分析北魏时期佛像有何特点。

生:露天大佛形象上更加粗犷, 虽然鼻梁很高, 但眼睛有中国人的特点。

生:印度佛像是卷发, 露天大佛的发型像中国人。

教师总结:云冈石窟中的大佛造像面容丰满端庄, 双肩宽厚平直, 身披右袒袈裟。衣纹采用平直刀法, 线条简洁, 显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 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特点。

师:进入唐代以后尤其是高宗和武则天时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此时佛教美术作品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出现了很多极具表现力的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传教入师播放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大佛”图片。

发师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一看唐代石窟佛造像有了什么新鼎的盛特点?

生:卢舍那大佛在形象上丰满了, 脸型比较圆润, 修眉细长、庄时代重文雅。代表作特点 (形象、服装、姿态)

生:大佛衣纹很柔交和飘逸

生:大佛看起来像一位慈祥的女性……

教发师展总结:卢32舍8窟那菩佛萨坐 (初像唐为) 龙门石窟最大佛像, 高17.14米, 造型鼎盛丰满, 仪表45堂窟皇菩、萨衣 (盛纹唐流) 畅, 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实在是一件精美1绝94伦窟的菩萨艺 (术中唐杰) 作。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 嘴巴微翘又含笑不露, 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在艺术上, 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 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 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 既符合解剖学原理, 又适当加以夸张, 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 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大漠上的明珠”,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有着“东方卢浮宫”之称。

教师简介莫高窟概况, 放映第275窟、328窟、45窟和194窟等图片。

请同学以朝小代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导航问代表题作探究二。

传入问题东探汉究初 (二参:考“答佛案教) 传入中国后洛, 阳白原马有寺的 (参佛考教答案形) 象发生了发很展大魏变晋化南, 北朝中 (国参考的答艺案术) 家逐云步冈按石照窟自昙曜己五的窟审 (参美考标答准案) 和信仰鼎来盛塑造佛唐和 (参菩考萨答的案) 形象。龙以门敦石窟煌奉美先术寺作卢品舍那为大例佛, (填参写考答如案下) 表格 (参考课本活动建议一) 。”

生:275窟交脚弥勒菩萨像衣纹很密, 有点瘦。

生:328窟菩萨像造型很柔美, 像女性, 但有胡子。

生:45窟菩萨做“S”形动态, 婀娜多姿很漂亮, 像唐朝美女。

生:194窟菩萨像一位贵妇人形象, 面相丰腴、肌肤光洁丰润、人物神态安详……

教师总结, 公布表格参考答案。

(四) 用拓展感受文化魅力

师:在莫高窟的壁画上, 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 能歌善舞。在墙壁上, 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 有的手捧莲蕾, 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 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 宛如游龙;有的随风漫卷, 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 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空灵的想象世界。

教师放映“当代艺术家曾浩的敦煌世界”。

学生欣赏, 感受油画家笔下的敦煌。

师:我们今天的拓展作业就是请同学们用线描的方式临摹一张飞天, 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回去上网找一找画家张大千的线描作品。

师:在本课结束之前, 我公布本课知识竞赛环节的结果, 获胜队是第三小组。

学生在台下爆发出一阵欢呼, 第三小组的学生显得尤其兴奋, 课堂在一片热烈喜悦的氛围中结束。

三、案例反思

本课主要针对高中阶段学生, 一方面, 多年的学习积累使他们积累了一部分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 人生观、价值观也在迅速成熟, 部分对佛教感兴趣的学生对此还有一定研究;但是另一方面, 他们由于社会意识及生活经验的局限, 对本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程度出发, 让美术鉴赏亲和起来,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表达自己看法, 避免用所谓的“定论”否定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论证力。

本课是我在全市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面对一群素未谋面的学生, 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可以说颇有难度。学生对教师的陌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 都会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此, 好的开始是决定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师生消除陌生感, 让课堂迅速“热”起来呢?斟酌再三, 我新设计了《开心辞典———知识竞赛》这一环节, 让学生互动, 发挥团队力量, 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斗志。在这一环节中, 我所选择的题目都是学生在课堂或课外可以接触的, 并与本课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关联, 比如其中涉及了两首诗, 无论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还是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学生熟知的名句, 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 也激发起学生的信心。每组选派的选手都非常认真地为集体荣誉而战, 组员们积极参与、热心帮忙, 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为下面新授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拉近佛教美术与学生的距离, 除了在教学体系上用历史顺序排列鉴赏不同时间的佛教美术作品之外, 我还在每一部分的内容中适当串联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如东汉明帝梦佛, 武则天与佛, 还有一些佛本生身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不得不提的是, 自主式学习导航的运用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教学开始前, 导航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导航通过问题和图表的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更明确地对代表作品比较, 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结束后, 导航可以便于学生巩固知识体系, 拓展教学时空,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实践, 获得更多美术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新课程提倡新型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善于聆听学生心声, 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机统一体。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索实践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巨大潜能和在学习中获得的愉快, 这份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让我体验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为师者的自豪和快乐。

(附自主式学习导航)

心灵的慰藉自主式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中国佛教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佛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本土化现象。

【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佛教何时进入中国, 佛教艺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哪些朝代?有哪些代表作品?

2.佛教传入中国后, 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信仰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以敦煌美术作品为例, 填写如下表格 (参考课本活动建议一) 。

【实践活动】

1.知识竞赛

(1) 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___、___、_____。

(2) 佛教的诞生地是___、创始人是_____。

(3) 佛教于____ (朝代) 传入中国, 在______得到发展, 在____达到鼎盛。

(4)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_____。

(5)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尚皇帝”是________。

(6)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________, _________。”是唐代高僧, 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诗句。

(8) 中国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再现了江南花红柳绿、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其中“______, ______”暗指南朝统治者佞佛, 劳民伤财, 修建了大量寺庙。

2.课后拓展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美丽的神。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敦煌艺术宝库中有许多美丽的飞天形象。请用线描的方式临摹一张飞天, 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要求:16K画纸, 铅笔或者钢笔

摘要:新课程提倡新型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者在市公开课《心灵的慰藉———中国佛教美术》教学中, 运用《自主式学习导航》, 探讨了一种新型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自身探索和努力获得知识, 改变了美术鉴赏中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领航人,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了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形式。

8.论中国书画传承与鉴赏要点 篇八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诸多凝聚了历代人民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珍品,进入了更多人的精神领域,艺术品收藏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传统风尚。中国古代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下至庶民百姓,无不醉心于此,有的甚至嗜好成癖。古玩字画等艺术品,它不仅传播了固有的审美价值,而且具备了特有的经济价值,成为一种在市面上广为流通的特殊商品。当欣赏历代名家书画时,犹如置身“云烟供养”之中,颇有益身心健康,并形成了一种养生方式。

历代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知识和经验,成为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家如唐代鉴赏家张彦远、宋代书画家米芾、金石收藏家赵明诚等,都有关于艺术品真伪鉴定的论述。但多为收藏过程总结的经验,积累了一些零碎的感性知识,但未经过系统的整理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也未形成一套有效的鉴定方法。

我国历代都有不少书画著录和笔记之类的图籍,虽然没有正式命名为鉴定学之类,但也包括了当时现有的鉴定知识在内,只是还不成系统。

建国以来,一些文物专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艺术史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把艺术品鉴定从零散的经验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成为一门专业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先生著《怎样鉴定书画》、徐邦达先生著《书画鉴定概论》等书,开创了古代书画的鉴定体系和题例,为我国书画鉴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成为书画鉴定方面的重要文献。

鉴赏书画,首先需了解书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书画家作品风格的特征与变化。

例如,传世最早的两幅楚国帛画和仪仗图,其笔墨简洁,神情生动,造型技巧完美,构图井然有序,想象力极其丰富。难以想象2000多年前的绘画技法,已达到如此生动欲活的艺术境地。

楚国的帛书和江陵睡虎地秦简,虽然出自于书吏,但其形体结构自有法度,为以后出现的隶书开辟了先河。

两汉书体普遍使用隶书,随后出现章草,从三国到两晋的书画艺术,突出的变化在于进入了上层社会,一些显宦士大夫也从事书画创作和理论著述,从而促使了书画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书法宗法“二王”,其后隋唐之际的虞、欧、褚、薛等诸名家都继承了王氏书风,绘画渗入了佛教艺术技法,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的配景作用,而自成一种。

书画理论著作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造的方向,开元年问的张旭、颜真卿,再传怀素、柳公权,面目又为之一变。

隋唐人物、山水、花鸟都有发展,隋代展子虔擅长人物、楼阁,对山水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盛唐宗教画盛行,所谓“唐尚新题”以现实为主题的作品以及故事画也已经出现。

五代是我国山水画、花鸟画最灿烂的辉煌时代,山水画受到唐代画家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指导,出现了荆、关、董、巨,反映了各自生活以及地区风光特色的画派。

两宋书画继续发展,初期西蜀和南唐画院集中汴京,李成格调高标,为一代宗师,影响极为深远。中期又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讲究诗书画的统一,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却富有生命力,与宣和院体成为鲜明对比。以李唐为代表的“李、刘、马、夏”四家画风又为之一变,南唐院体日渐程式化。

两宋书家辈出,苏、黄、米、蔡,各具风貌,光照后世。

辽金两代的书画艺术,各具特色,颇有可资叙述之处。元代弃院体而法唐,五代之后,文人画大为发展,后期的元四家即由文人画而来,书画名家殊少。

明初继承元文人画的余波,有所发展,院体画继南宋而又兴起,盛极一时。中期出现吴门四家,文人画又跃居主流。晚期华亭派,是吴门派发展的继续,领一代风骚。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其中大多数重临摹而轻生活,尽管笔墨精湛,而缺乏生活气息,后之来者相习成风,凋零殊甚。“扬州八家”自辟蹊径,另开新路,创造书画新局面。

清道咸以后,名家屈指可数。明清书法,受元人影响,更为馆阁体所束缚。至乾嘉考据金石学建立,与书法挂钩,虽有所突破,究难挽颓局。

中国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

我们评论鉴赏书画,讲的是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传统等诸多方面。谢赫的“论画六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民族绘画的特色,千余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绘画的发展。

中西方艺术,在笔法技巧以及其他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外国油画虽也有类似表现,然而笔墨、气韵两点是他们所没有的。

西方有文字,而无书法艺术,他们文字书写只是技术,而中国书法则是“情动言行,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

西方绘画无书画相同的认识,而中国书与画则互为影响,元代以后的水墨写意画中更少有一幅不是书画相映成辉的。不仅如此,中国书画艺术,还与文学相关联。元明人的作品,大都系以诗作为创作命意的补充与发展,同时启发欣赏者的感想,增进联想,这是文人画的特点之一。

书画的鉴赏与创作,是一个钱币分两面。

首先谈我们的书写工具,毛笔有大小,毛分软硬,羊毫笔柔软,紫毫笔硬实,由于软硬不同,书画的效果随之而异。

古人书画用绢和纸,纸的种类很多,大多分为生熟。生纸上作水墨画使墨分五色,浓淡层次分明,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色彩的应用,以前以矿石研制为主,少数为植物颜料,故古代作品经千百年而色泽犹妍。

墨的制作历来都很讲究,油烟墨黑如漆,松烟墨浅淡而明快。工具对书画家至关重要,故有“笔精墨妙,人生一乐”之说。但也有“善者不择笔”的说法,那是高境界,不具普遍意义,另当别论。

一般说的文房四宝,指的就是笔墨纸砚,相当考究,各个时期变化不同,也成为书画鉴定方面中的重要依据。

书画的形式分为卷轴、册页、条屏、扇面等,为的是欣赏,也为保藏,同时为作品增加质感,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质感更强。

“三分画七分裱”,说明装裱在书画鉴赏以及收藏中的重要性。装裱技术与形式各个时期风格迥异,也成为书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书画流传中,经收藏者签题、押署、题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它可以借以判断时代的早晚。如果是出自著名鉴赏家,还可以帮助判断真伪。一般来说,通过书画的征集、保藏、鉴定的过程,客观上已经对作品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从事这项工作积累多了,就会对时代、画家、流派等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

如元明以后的作品,由于传世较多而且作品上有创作年月可以考证,比较容易了解作者一生风貌的变化特点,同时进一步考证其师承关系,当时人风格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这一流派和这一时代的风格,可全面了解书画史的发展演变。

书画创作师承关系尤为重要。从一个书画家作品展开延伸,可以引申出上下各自的关系以及书画技法的变化特点。由点开始,逐渐成面。所以便有书画界开山鼻祖之说:一个书画大师笔墨技巧,习惯,以及其精神气质,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画所体现的风格特征受时代制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时代风格,对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内容,乃至笔墨、结构、形式等必然产生不同影响。

书画家的个人境遇、命运更迭,也会对其创作风格产生影响,并且是后世研究与鉴赏其作品的重要依据。

书画家由于气质性格的不同,审美习惯不同,所创作的书画作品往往具有个人的特殊面貌。这就是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因为用笔的快慢、力度、审美情趣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个人风格特点。

同一个书画家,由于受年龄、阅历、性格、师承关系转变等影响,会导致其早、中、晚期作品的风格不同,笔法、落款、印章也都会有不同的面貌。

另外,风俗习惯、衣冠服饰、生活起居等方面的知识对鉴定书画也有很大帮助,对书画家传记的考证及生卒、籍贯、字号的研究,对鉴定其作品也有参考作用。

总而言之,书画鉴定、鉴赏,需要鉴赏家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巨大的人文情怀和对书画艺术深厚的酷爱与探索精神是分不开的。

9.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共) 篇九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xx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

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上一篇: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下一篇:护士医德行为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