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新动向

2024-08-04

教学改革新动向(精选8篇)

1.教学改革新动向 篇一

汽车美容行业发展动向 镀膜引领新动向

给汽车镀膜如今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汽车美容项目,主要原因是镀膜对车漆的保护效果比较好,不仅可以保护车漆还有明显的增亮效果,使汽车看起来更新,镀膜出众的美容效果和保护效果让很多高档车主都向往不已。靓车会提示汽车美容行业的创业者,应该把握住这次推陈出新的机会,找到镀膜项目的加盟品牌,这是最迎合市场的投资项目。

毫无疑问,汽车镀膜已经成为汽车美容界的新动向。

何为镀膜?

汽车镀膜剂的主要成分PTFE是人类所掌握的最光滑物质之一,这种极度光滑的材质能使你的汽车不沾灰,神奇地保持干净,甚至水都无法沾在漆膜上,因而用水就可以很轻易地冲洗掉附着在车漆面上的任何脏物。

“汽车漆面保护膜”核心技术是运用玻璃纤维素、硅素聚合物、氟素聚合物和高纯水等非石油环保材料,在车漆表面形成一层永不氧化的保护层,将车漆和外界完全隔离起来,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耐候性。

车漆镀膜美容是漆面保护的最佳措施,可以避免车漆氧化,达到使漆面增亮、抗酸碱、抗氧化、抗紫外线等多重功效。由于膜的材料本身是一种无机物,所以,无机镀膜对车漆没有损害。

一般在给车镀膜时,会对车漆进行抛光还原处理,车身由于老化而变色脆化的漆皮及长年腐蚀形成的氧化层会一并除掉,让车漆再次展现出光亮度,增加漆面硬度,避免小的划痕和光圈产生。另外,镀膜保持时间也最长,最长可以达到5年。

汽车镀膜的特性在于在车漆表面形成保护层,隔绝外界物质对漆面的损害。从简单的洗车到车蜡到封釉,国内汽车美容进入一个不断升级阶段,而汽车镀膜已经逐渐取代了打蜡和封釉在高档车主心中的地位,镀膜虽然价格高,但是却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汽车美容效果赢得了高档车主的亲睐。

2.教学改革新动向 篇二

研究型教学最早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提出的, 1998年夏,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 并于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从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2001年4月,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这是基础教育启动“研究性学习”运动的标志。

此后, 在高等教育领域, 国内理论界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讨, 把它界定为课程, 即“研究型课程”。[2]如2001年张晓宁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型课程”》和2003年杜瑛的《我国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文章指出, “研究型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非常有利, 高等学校有条件的课程都应形成“研究型课程”。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型教学”正式提法的开端与标志。

19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 除清华大学外,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 成效显著。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益萍在研究型教学方面成绩突出, 其力作《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和其主编的《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等系列著作, 应俊峰的《走进研究性课程》和王升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也对研究型教学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其他高校进行研究型教学并发表研究成果论文的主要有:区外的湖南工业大学的徐蓓, 罗秋明 (2007) 、衢州学院的张晓宏 (2007) 、东南大学的崔军 (2008) 和区内的广西师院的张雪红等 (2006) 等等。而围绕高校思想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并发表研究成果论文的有:区外的东华理工学院的曹和修 (2006)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王阵军教授 (2008) 、北京大学博士生巩茹敏 (2010) 、茂名学院的陈雪等 (2010) ;区内的广西师大的林春逸教授 (2005) 、黄瑞雄教授 (2008) 和玉林师院的丁祥艳 (2009) 等都有所涉及。

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大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而确立的, 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 从而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所以, 有关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大量涌现。2010年6月26日, 本人进行文献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www.cnki.net/index.htm, 1994-2010“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 篇名为“研究性学习”的记录:共计6304条 (篇) ;篇名为“研究性教学”的记录:共计761条 (篇) ;篇名为“研究型教学”的记录:共计360条 (篇) ;篇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记录:共计11条 (篇) , 而主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记录:共计51条 (篇)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收获

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推行研究型教学活动后, 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收获颇多。

学习收获一:通过这几次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 我们收获了许多: (1) 我们首先收获的是我们更加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 更加懂得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等。 (2) 我们学会了更加合理地利用与珍惜时间, 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会协调好时间, 使得每位同学都能够按时到场而不落下任何一位。 (3) 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在查阅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不少知识, 增长了见识。 (4) 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同学之间也更加了解对方, 发现了其他同学平时没有表现出来的优点, 加深了友谊。

学习收获二:通过这四次的课题研究活动, 作为组长, 既要看到组内人员的成就, 也要看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由于组员分散, 组内个别人员的自主性不强, 对研究性活动没有很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经验的缺乏, 很多时候不能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 不能很好地收集到有效的资料, 导致时间的浪费。但总的来说, 我们在此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学到了不少:首先是要能使活动按期进行, 必须提前拟定出一个计划, 把计划的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位组员身上, 要使组员有责任感, 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要充分利用每一位成员的特点:比如:陶福超同学对当今社会教育的现状有很好的了解, 让其结合自身的经验去收集资料;李玉琴和陆敏比较喜欢去图书馆查资料, 让她们负责图书馆资料方面的资料;第二, 要经常跟组员联络、交流, 增强组内人员的感情, 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组织活动;第三, 要求与时俱进, 关注社会的变化, 学会利用现代技术资源, 对于知识要做到源于课本, 又要高于课本, 灵活运用所学的各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等。

学习收获三: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为社会的建设发展培养新型的优秀人才。要推行研究型教学,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每一位成员都要融入群体, 一起学习, 一起活动。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 就必须学会倾听, 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提高自身的品质修养, 使大家更加团结合作。积极发言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我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讨论时自己要有话可说, 就得先自主去熟悉内容、发现并思考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每一样事物, 不同的人是有着不同的看法, 做到自主地去学习思考, 我们才能得出独到的见解, 不会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死记硬背。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

学习收获四:虽然以研究型教学方式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 但是同学无不从中受益良多。寻找问题、探讨问题、整理材料、解决问题等各项工作都能熟练地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小组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互帮互助、共进退的团结协作精神重要性, 也使同学们在活动交流探讨中通过吸取到别人的长处、优点, 使自身的短处得到补充。

学习收获五: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通过学习探讨, 我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加强, 开始变得敢于去置疑, 敢于去创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研究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推行研究型教学活动过程中, 作为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与建议也不少。

问题之一:研究型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是在部分科目上进行, 而是要推行到我们所开设的所有科目中去。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应该踊跃地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不要担心出错, 就算错了其他的小组成员也还可以帮助纠正, 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应该及时积极主动地去向老师请教, 而不是要等到课上或是很久之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研究型教育所要求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讨能力的这一目标, 成为一名创新性人才。

问题之二:研究型教育虽然以小组进行, 但组员间的合作还是有所纰漏。具体表现:提出课题时, 首先讨论的往往不是怎么解决问题, 而是讨论由哪位代表来回答问题。怎样使同学们始终保持这股热情也是一个难题。课题交流多以探讨的形式开展, 但其最初形式应该是1V S1, 且必须等对方说完后, 另一方才发言。可是在课堂探讨回答问题时, 听到某个关键词, 老师不时地发表评论, 多少打扰了回答者的思路, 这点是不可取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很有必要, 就拿去附中听课的那两次经历来看, 同学们收获也不少, 希望以后多一些类似的活动与机会。

问题之三:作为初步的研究活动者, 我们在这些研究活动中, 感到有时候不知所措, 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因此又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 希望有专门的老师给予我们指导, 这样我们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就可以避免出现各种低级的错误同时也可以更专注于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第二, 我们学生要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这样, 我们的知识就不只是局限于课本就不会觉得知识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去;第三, 要进行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学校必须给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等。

问题之四:我们有些同学在活动开展期间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 没能完全开动脑筋对课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等。由于沟通不到位或者想法上的不同, 在讨论同学们有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分歧, 虽然最终还是达到了一致, 但是我们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还是得通过更多的合作机会来加深。我们与其他小组的沟通还不够, 有时候不能全面地看问题、想办法和做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晓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型课程”[J].外国文学研究, 2002, (4) .

3.教学改革新动向 篇三

2008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表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的核心内容是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的能力。它体现了社会与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新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下面本文依据教育部文件表述,解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对新课程改革省份(2007年是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高考的新要求,由此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国家政策对2008年高考发出的信息。本文具体讨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综考试的新动向。

一.选取恰当的方式把握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们国家正处于历史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时代,作为一个参加高考的考生尤其是一个文科学生,一定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形势和特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判断。这一知识背景可能对我们作具体的试题没有立竿见影的帮助,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考生如何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呢?(一)整个世界的时代特征实际上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涉及到,但是讲的不是非常明确。政治上的特征是,随着两极格局苏联一极的坍塌,整个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的格局是一超多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经济上的特征可以抓住两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区域化也迅速发展;二是知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中国的时代发展特征可以抓住这样三个方面(1)政治上:民主与法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政府对生命的尊重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2)经济上:正在努力建立以追求公平与效率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文化上: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掌握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1)摒弃冷战思维,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成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在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期共存。文综山东卷第37题,(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实际上包含着资本主义文明(罗斯福新政)同样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2)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整个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如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全球变暖、生态平衡破坏、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水污染加重、全球能源危机、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等等)。环境对人类提出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越来越需要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携手。实际上这些问题考生如果比较敏感,大多是年度的热点问题。如印度洋海啸、美国佛罗里达州飓风、缅甸热带风暴、中国2008年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5月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3)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两者互相渗透,受其影响,在思维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人文在不断渗透,趋于统一。这种思维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学科考试尤其是文科综合考试的显著特点。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城市的布局与规划问题。考生既要从人文的历史的角度分析北京城的发展演变,又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冶炼厂、水泥厂、石油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在城市布局与规划中的选址。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以玉米的全球传播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玉米种植的环境条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甚至从生物的角度分析玉米种植的产量变化。科学与人文的深度渗透是当代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明显的反映。

二.研究性学习与贴近社会

教育部文件表述的贴近社会指的是中学教育应该走出校门,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教育的终点。科学认识这一问题,是正确把握新旧课程差异的关键。(一)就文科综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认同和践行我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深刻理解我们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那些主要内容呢?温家宝总理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成民主化法治的国家。”纵观2007年高考语文、文综(主要是政治和历史),民主、共和、宪政、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平发展、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等等成为全国和各省市区命题的热点。而上述问题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二)贴近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在高考中出现,这向人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将纳入新高考中。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以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成为全国高考试题的风向标。上海试题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明显增加。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倡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对各种信息、材料、资源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到形成结论的过程。如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第12小题,关于帝王谥号的一道选择题,如果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比较系统的问题作为一项研究性课题来研究,就会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等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做这一类题就会比较轻松。简而言之贴近社会就是要求学生认同、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说就是使学生能够从比较高的高度和比较深的层面认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三.从课程实际出发,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和考试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贴近学生实际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要符合“9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教育部和学者基本形成个一个共识,就是中学教育不再定位为专业教育,而是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共识表现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高考命题上。旧新课程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旧课程把大学的专业内容简化后就直接搬到中学里使用。基本上是初中翻抄高中内容,高中翻抄大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在内容的选择上,中学更强调素材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大学更强调素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中学更强调方法的实践性,大学更强调方法的学术性。这里所谓的实践性就是中学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中学生感觉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社会。(3)在评价的目标上,中学的目标更加多元,更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大学更强调真实性和创造性。学术研究的目标相对单一,中学教育涉及到青年人尤其是非成年人的培养,所追求的目标要丰富得多。

四:通过设置情境运用新材料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以前的高考中,我们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是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高考相比,新高考显然走的更远,力度更大。新的考试在这一方面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1)在分析的内容上,旧的考试强调的是对已经学过的内容的考查,而新的考试注重提供新的材料、新的情境让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2004年上海高考第30小题,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设置背景,引出《春愁》一诗,一种思恋故土、渴望统一的情感和期盼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问题台湾问题融入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设置的新的情境具有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人文色彩。(2)在分析的方法上,旧的考试强调的是分析的结果,而新的考试强调的是分析的过程。由重视结论性知识向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探究、史论印证、案例研究、史料整理、归纳分析等方面转变。(3)在分析的结果上,即试题的答案上,旧的考试的答案是封闭的。很可能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新的考试很多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允许学生有多种答案。在2007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中,这一点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第39题,内容是我国制成品所面临的问题,试题提出了三种思路,要求考生分析哪一种思路是最好的。第40题要求学生分析影响北京选址的因素。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理、气候、民族、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卷的第38题要求分析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当代社会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2007年海南文综考试历史学科的考试第33题讲述了一个故事——英国探险家斯坦利与非洲的土著发生冲突,在双方事后的叙述中都把责任推给了对方,要求学生分析一下到底谁是谁非。答案允许学生支持斯坦利,也可以支持土著。甚至可以以缺乏第三者叙述为由双方均不支持。由此可见,新的考试下的文综试题非常强调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并且这种分析能力的考查是建立在新情境和新材料基础上的。

五.用多元化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对文科学生而言,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问题的解释能力和评价能力上。所谓解释就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既然是解释,就不能不牵涉到学生基本的立场和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只有我们自己先有明确的是非标准,明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何谓先进何谓落后,我们才能够对历史事物作出解释、评价和判断。如广东高考历史科的第30题“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必须对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有一个自己的标准,然后才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农业根本上就应该是工业的附庸,还是农业根本上应该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而不纯粹是一种服务于工业的产业。这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有重评价、轻解释的倾向,而对于评价,又有重视专家学者的评价,教科书的评价而轻视个人评价的倾向。这都是需要慢慢纠正的。解释的多元化、评价的多元化应该是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提出合乎逻辑,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的解释和结论。评价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应用多元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4.刑事诉讼法修改新动向 篇四

司法实务部门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人民法院的与会代表建议:

世界各国都把完善诉讼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96年刑事诉讼法制定,在我国司法制度上有重要义意,目前刑事诉讼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修改的基本原则上应坚持

1、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2、公正与效率兼顾。公正与效率有时相互影响,要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3、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助于我国法制发展和完善。

在审判的具体措施上,首先是重视简易程序的作用,简易程序对提高诉讼效率有一定意义,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建议扩大简易程序的受案范围。目前简易程序只适用三年以下案件,建议对三年以上也可以适用简易。对应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被告人认罪的案件也可以适用简易程。

要对证人出庭作出明确的规定,证人没有出庭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同时要加强对证人保护,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证人的补助;对证人出庭作证应规定宣誓制度。实行庭前证据展示制度,这样做一是对被告方保护,二是防止证据突袭。

在强制措施方面和审理案件期限方面:对超期羁押要进行整顿;建立保释为主,羁押为的强制措施制度;建议办案期限与羁押期限相分离。目前对法院办案期限规定不具有合理性,侦察期限是算在审限中的,应根据案件具体案件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国外对法院的审限是不作规定的。在案件的受理方面要设定合理的诉讼程序程序,使符合条件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

死刑核准程序应该加以完善,不应简单规定为法律审和程序审。改革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的问题,对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应该规定条件。

(二)人民检察院的与会代表建议:

正确客观评价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进行刑事法修改的前题。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十分必要:诉讼理论有重大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制定了相当一部分规定,这些规定经过检验,已经成熟,可上升为法律;目前我们的法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新的规定去完善它;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有利于促进司法机关转变观念。

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修改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目前我们打击犯罪任务还是很重的,在一定地区人们还没有安全感,要重视对犯罪的打击,在打击犯罪中也重视对人权的保护。

2、立足国情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相结合。国情的内容很复杂,整个国民受法治教育的水平以及党政机关受法治教育的水平及政法机关人员水平都有待提高,在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不能脱离这个具体国情。

3、在现行宪政体制的体制下进行修改刑事诉讼法,只能在现行宪政的框架下修改一刑事诉讼法。包括不实行三权分立,有一些宪法的原则必需坚持。

4、尊重和保护人权作为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来对待问题。人权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已经把人权问题列入宪法,并且在人权问题上有了很大进。保护人权就是要加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现行的刑诉法对律师作用的规定比以前有进步,至少在规定上是这样,但是规定得还不够,再修改刑事诉法对,在这方面要有进步。

检察机关的角色如何界定:检察机关的作用在世界各国都不样,在我国的四个地方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对检察机关规定就不一样。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检察机关的地位是宪法规定的,目前的规定总的来说是利大于不利。检察机关地位不是凌驾于法官之上的,检察机关实际上就是对其它司法机关提意见和启动新程序,而当事人也有这样的权力;同时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不可能再赋予检察机关更大的权力。

检察机关的侦察权的问题:现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侦察权是有限的,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有较大的权力,英国等家检察官有一定的权力。而我国检察官没有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那么大的权力。检察机关的侦察权,主要限于职务犯罪方面。侦察机关在侦察中是要接受多方面监督的: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同时还要接受法院的监督。从去年开始试行人民监督员的制度,检察工作在许多重要环节上实行人民监督员监督。这种监督是与人大监督有区别,主要是对检察机关决策起影响作用。

检察机关是不是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应该是司法机关,这是有法律规定的。我国的法律就没有把司法权赋予某一个机关。从国外看,也同样没有把司法权单独地赋予法院,我国的法律也没有把司法权单独地赋予法院。如果把决定逮捕的权力全部赋予法院,再由法院对自己决定逮捕的人进行审判是不符合法院中立性原则的。如果设立预审法官,这样做是可以,但我们没有设立预审法官。

检察机关对审判监督的问题,要不要淡化?检察机关内部也有争议。法律要不要把检察机关规定为当事人?目前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是与当事人平等的,有人认为检察机关对法院的监督会减少法院的权威,事实与此相反、检察机关监督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

刑诉法的修改要通盘考虑,有些学者建议设置一些程序,在为刑事诉讼设置程序时要全面考虑,因为程序的设置涉及到许多问题。如证据展示:由誰主持?如果由法官主持,又难以防止法官形成先见。在法律没有授权的情况,不能突破现行法律。

检察机关侦察权,基本是个立法问题。我们立法有缺陷,造成目前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如何处理检察院组织法和诉讼法的关系的关系?从特别法优先普通的关系上,组织法应该优先于诉讼法,同时组织法在实际中也没有执行。不少人认为检察机关权力大,其实检察机关不大。国外检察机关权力很大,有指挥警察的权力。国外侦察法官审查羁押的办公室就设在检察院里,设立法官审查的目的就是为保障程序上的公正,仅仅是程序上的审查,法官对检察官的申请还没有不批准的。

有关检察院的监督问题:作为理论上检察机关是公诉机关,这是没有问题。但在法律没有修改之前,首先是考虑执行法律。美国之所以强大,是与法律稳定有关。在不改宪法的体制上,检察机关仍然是法律监督机关。权力不受监督极易造成腐败,如果我们不监督,法官腐败之后怎么办?检察机关就多次强调要接受监督。如检察机关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还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检察机关对自身的监督有许多都是刚性的规定。

理论界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刑事诉讼法究竟是改还是不改,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主张,目前对刑事诉法不宜修改。理由是:96年的刑事诉讼法总的来说是好的,基本上能满足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96年的刑事诉讼法中有许多好的制度和原则还没有得到落实,同时从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的角度看,也不宜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修改刑事诉讼法。这部分观点不是主流观点,因为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修改刑事诉讼法从逻辑上看是势在必行的。还有个别同志认为,刑事诉讼法修不修改,关健是采取何种指导思想的问题?是以自然法学还是以实证法学作为指导思想?如果以自然法学就应改,反之就不应修改

二、在修改的力度方面:有大改、中改、和小改之别。持这些观点的同志都认为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应修改,但对修改的力度有不同的主张,其主要区别在于能否突破现行的宪法框架。凡是主张在现行宪政框架内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属于中改或小改,反之则属于大改。大多数学者主张在现行的宪政框架内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小部分同志主张改革就应一步到位,在人权保护和司法机关权力分工方面可以突破现行的宪政框架。

三、还有的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自己的看法:学者仅是推动力,不是动力本身,从某种角度看仅是助动力。我们首选应促进执法人员司法理念的提升,来执行法律。做点实践性调查来解决问题;调整科研目标,找出司法实践中最关健的问题是什么?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要使好我们的力气,搞好实证调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可以搞点逆向思维?可以从具体问题开始,从具体问题进行突破,然后取得大的突破。目前宪政体制还是不容突破。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现行宪政体制下进行改革,问题是我们的现行的宪政是否建立?与我们民主法治目标是否有差距?目前我们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统一,很难落实。以上的问题不解决,修改刑事诉讼法很难。再比如什么叫司法机关,目前还不统一,公安、安全是不是国家司法机关?有许多基本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

四、在修改刑诉法时应坚持何种原则:

1、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原则。大多数学者主张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立足点必须是对人权保护和打击犯罪两者兼顾,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有的学者又主张,并重并不等于平均使用力量。比如英国就是不断对控制犯罪进行调整,对沉默权的限制,对错案的纠正;大陆法系国家都加强对人权的保护;我国对控制犯罪方面,要加强对侦察措施的改进。

2、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结合原则。有学者注张程序优先,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强调程序优先有可能会能伤害实体;绝对强调程序优先也影响实体公正。实际上如果实体上对被告人不正确,还是应该纠正。在立法方面应该建立程序的性制裁机制,我们的处理通常是实体上处理,而没有程序性的制裁机制。

3、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当事人选择诉讼,就是为了公正,如果没有公正,效率也就没有意义,当然也要兼顾效率。

4、权利平衡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间的权利应平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服刑之后,要回归社会。在处理案件时候,应更多地主张和解、调解,有关机关应尽可能地用调解、和解方式结案,以及用经济手段来制裁犯罪。

5、借鉴外国经验和我国国情相结合原则。结合我国国情,不等于照顾我国落后的做法。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要考虑宪法的规定:对人权保护;对公、检、法机关关系的规定;关于逮捕的规定,目前争论比较大,有几个方案。如果把逮捕决定权归法院,是与目前宪法的规定有矛盾的。如果把自侦案件的批逮权上提一级,其效率如何?是值得推敲的。在防止刑讯逼供,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6、坚持解决重点问题与全面修改相结合原则。首选要解决实践中突击的问题,但同时又要注重配套措施相结合。我国刑诉法条文过于简单,导致大量司法解释出现,从这个方面出发,主张全面修改。

有个别学者主张基本原则不应在刑事诉讼中加以规定,基本原则应作为具体中操着规则。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基本原则不一定要单列专章,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原则可以吸纳,对我国的一些带有政治性方面色彩的原则可以去掉。诸如人民法院之类的规定,人民是有色彩,那么敌人到什么地方打官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崔敏教授认为;目前有些法律规定并不平等:如果外国人犯罪,官民犯罪等方面都有不平等的规定。基本原则不能不要,关健是如何写好。有些不属于基本原则的,要把它去掉。

五、在证据方面讨论

有关证据法基本原则;应包括举证责任,证据交换,证据展示,证明标准。有部分学者认为刑事诉讼应确立证据采信规则:一是证明标准有无的问题;二是设立那些证据规则。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据存在的问题是:当事人和法官对证据的当庭认定重视不够;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意见时,缺少救济途径;证人出庭是老大难问题,证人出庭率普遍偏底。如何对证人进行有效保护,也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传统、法律义务、经济补偿、免证等方面问题,在实践中都影响证人出庭作证。

有关证据展示问题,学者们从证据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检察机关隐瞒证据有什么办法加以控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到会的同志普遍认为律师取证证据能力不强,在这方面应该加强。被告人方面没有什么取证能力,辨方基本上掌握不了什么材枓。在此种情况控方不拿出全部证据,或者对被告人有利证据怎么办?目前我们在证据展示方面有比较大的缺陷,证据开示问题比较多。在制度设置上如何使控方把全部证据拿出来?如何判断他是否全部拿出?都是在今后立法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举证责任上,通常是控方举主,但有些证据,控方很难举证,是否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加以改变?

六、有关诉讼理论方面的讨论

1、侦察权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在这方面,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把侦察权界定为行政权是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但有的学者主张:如果明确侦察权是行政权,有许多问题就可以顺带解决。有些根本问题很难解决一下解决,但可以从具体问题上着手。如纪委的强制措施就不受法律规制,可以抛开一些根本问题,从具体问题着手,这就容易解决得多。

2、在理论和实践关系上,有的学者认为:理论应高于实践,但不应反对实践。用理论突破实践是有难度的,但可以用实践来突破理论。如先把理论框架固定死,就很难解决问题。从本质来看,法律就是一个经验的东西。谈改革就不应受现行的法律的限制,如果受限制就不是改革。从国外来看,也注重对具体行为的规范。对抽象的东西规定得太多,就可能脱离实际。如,法律都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实际中却广泛存在。应该在程序上设置一些什么样的规范?才能使法律变成现实;使没有争议的东西,变成现实东西;才能使现实的法律规定变成真实的法律规定。

3、有关司法解释和法院内部规定规定太多,冲击了法律的权威性。出台司法解释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境,弥补法律的空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富成博士认为:目前司法解释出台过多、过滥,不仅最高司法机关出台司法解释,而且省级司法机关、巿级司法机关、甚至县级司法机关都出台相关的办理案件规定、指导意见。并且这些规定、指导意见在司法实践中都在起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冲击了法律的权威和稳定。

七、有关程序方面的讨论

1、对死刑案件的程序要单列。目前我国的死刑是普通程序,应该建立独立程序。把死刑程序从普通程序中分离出来,应实行三审终审?对一些重大案件也可以纳入死刑程序,对死刑程序可以设立陪审团,对死刑的审理期限可以适当地延长,目的是保证死刑判决的正确性,准确地适用法律。在程序上把死刑作为一个特别程序来对待,对其它的一些普通程序可以实行二审终审。如果所有案件都实行三审终审,会影响办案效率。不赞成普通程序简易化,这种提法不科学。一审程序是基本程序,对一审程序可以适当地进行改革。但我国也有难题:在于没有审前程序。容易出现暗箱操着,不能当庭认定证据、不能当庭定罪量刑。

2、对死刑的复核权,大家都主张应该收回最高人民法院。陈光中教授一语中的地说:死刑核准权不收回错误的理由只有一个:违法。对死刑核准权的收回都没有争议,关健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3、扩大简易程序的范围,但也不能太大。一般以五年以下为宜;在当事人认罪情况下,也可以超过五年。

4、有关超期羁押的问题。超期羁押在某种程度上是单位行为,同时也有期限方面规定不合理所致。在立法上可以规定一个出口,国外在这方面有规定。在审限上,对死刑案件的审理期限规定就可以长于普通程序。

5、刑罚的执行监督的问题、变更执行的问题;减刑、假释、的问题。检察院在这些程序中,如何行使权力没有法律规定。变更执行的主体,从法理上看应该由检察院来行使。

6、关于审判监督问题,提起再审期限限制的问题:无罪的人被错判了,能不能上诉?要不要给他平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全世界有利被告是没有限制,我国对发生的错案再审能不能限制?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还当事人一个清白,不能受违法性限制,也不能受案件性质上的限制。

7、刑事诉讼中有关例外的规定。法律是整齐划一的,在立法中要不要搞例外?一事不再理在中国要不要搞?有没有例外?中国怎样搞?英国对一事不再理也有例外,中国不搞例外对不对?关健是对一事不再理的口子开得有多大。陈光中教授认为:对十年以上的判决,在一事不再上可以搞例外,可以进行再审,关健是卡到一个什么的线。在审级的问题要不要搞例外?作为一个审级制度在不同的诉讼中,应该统一。在举证责任上要不要搞例外?例外有没有一个标准的问题?这些都是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

8、有关辨护、法律援助的问题,特别是在死刑辩护上的效果问题。与会同代表普遍认为: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关健是如何把法律援助做到理有实效。对执行中的法律援助,要加以延伸;律师的援助应该延伸到法律的执行方面。为了使律师援助落到实处,应设立国家公职律师制度。

9、对搜查应规定条件:被搜查的案件当事人,至少是应判处有期处刑以上。对一此技术侦察手段,要限制,目前侦察阶段缺少必要监督。对此可实行法官令状主义,也要有例外的规定。如果搜查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应给当事人一个说法。同时对违法搜查也应有制裁措施,在诉讼中应保证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

5.2013会计证考试新动向 篇五

根据财政部会计证无纸化考试有关文件,2012年下半年在杭州市考试试点,现根据杭州市考试要求解答同学询问,仅供参考,今后以正式文件为准。

1、2013年考试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从2013年开始,每年将不再是一年一次了,以后要采用每月考试。

2、2013年开始,考试形式有没有新的变化

答:从2013年开始,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就是在电脑上考试,不再是以前笔试形式了。

3、实行无纸化考试后,考试题型有没有变化

答:有,原来从业资格只考3种题型,现改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实务题、案例题等,考题覆盖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财办会〔2009〕10号)中所有知识点,增加学生综合题的考试能力。

4、会计电算化以后怎么考?

答:以后会计电算化不再单独考试了,就是说以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以及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要一次考试通过才算合格。

5、以前会计电算化考试通过,但理论课没有通过,以前考出来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是否还有效? 答:已发电算合格证书长期有效,但是否可申请该课统考时免考,具体处理现在没有文件规定,以正式文件下达为准。

6、以后会计电算化考试难度会加大吗?

答:肯定比以前难,新考试软件系统中增加很多会计知识。

7、实行无纸化考试后,考试难度会加大吗?

答:不能说难度加大,关键是考试采用无纸化后,从题库里面选题,以前是考重点,以后是考点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要全面,过去那种碰运气的成分要减少,要求学生看书要仔细,对知识点要理解。很多学生不适应,像我们近邻的安徽、上海、宁波、江苏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合格率明显下降。8、2013年考试的教材有没有改?

答:考试大纲没有变动,教材稍微改动,但题库采用全国题库,可能会出现有些题目好像都没有学过的感觉,但总数不多。

9、实行无纸化考试后,是不是意味着,随时可以考试?

答:是的,对大家而言,是意味着随时可以参加考试,但对于每个人来说,一个人一年只能考2次,相当于比以前多考一次机会,不及格可补考。

10、以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只要考单科就可以,以后怎么办?

答:杭州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办法中,没有免考的规定了,就意味着,以后即使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也要同时考3门,具体要等正式文件下达为准。

11、以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加大了吗?

答:和以前相比,难度大了,今后考试试卷由无纸化考试信息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组卷生成。这样一来,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每个知识点和考点,投机取巧的成份几乎没有,还有就是时间问题:每科考试时间均为60分钟,采取三门科目连续考试,每科中间不作休息,考生可以连续进入下一科考试,但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很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才可以。

12、什么时候考试报名合适?

答:明年是无纸化考试实行的第一次,很多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很多变化需要了解与消化。也不知道考试的难易,建议同学往后推迟一下,到3月或4月再参加考试报名,5月到6月左右考试。

13、考试报名怎么报名?

答:学员可以自己到浙江省财政厅会计考试网报名,如觉得网上交费十分不方便,可以委托学校帮你报名,学校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14、考试题型如何计分?

答:法规与道德 单选20*1=20分 多选20*2=40分 判断20*1=20分 案例题2*5*2=20分 会计基础单选20*1=20分 多选20*2=40分 判断20*1=20分 计算题2*5*2=20分

会计电算化 单选20*1=20分 多选20*1=20分 判断10*1=10分 实务题10*5=50分

说明:判断题不设倒扣机制。

6.世界企业管理的六大新动向 篇六

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也称作无缺点管理或末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示企业树立危机意识,注意有效的交流,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和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它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和过程,研究应付危机的规则和方法以及企业反危机的行为机制,采取有效手段和策略以预防危机和安全渡过危机。

信息管理。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要求,当今企业已逐步趋向多样化、综合化、弹性化、分权化,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日益受到重视和重用。

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更多地体现在营销方面。绿色营销注重把环保观念融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产品本身、废物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绿色营销的思想,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7.各业趋势新动向 篇七

安防市场进入“内需时代”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更加明确, 业内人士指出, 2011年将成为“大内需时代”全面开启的关键年份。此外, 由于“奥运工程”、“科技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安防盛会经济的刺激与带动, 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防范产品市场”。业内统计数据显示———

第一, 目前我国安防企业近3万家, 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产品生产企业约达到1万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设计、安装、集成企业约1.2万家;报警运营服务企业约有3000家;各种经销商、代理商、中介服务约有5万家企业, 2009年行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

第二, 民用安防在欧美的普及率高达70%以上, 而国内市场基本处于空白待开拓状态。根据推测,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城镇居民家庭为1亿户来计算, 结合国民经济GDP增长率以及城市化发展速度, 未来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预期购买总量将达到4000万套, 而按照每套1500元计算的话, 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年就有10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况且, 这一估算并未将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纳入销售范围。

第三, 无论是专业市场、半专业市场, 还是非专业市场, 安防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已与日俱增, 越来越多的用户不仅希望市场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使用的安防产品, 而且还提供从产品开发、系统技术集成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全防范解决方案。

第四, 随着国家对反恐形势的日益重视, 防爆安检、放射性物质探测、毒气探测等非传统安防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 非传统安防产业将渐次形成并发展壮大。由此可见, 一个中国安防市场的“内需时代”已经来临。

2011年陶瓷行业十大发展趋势

2011年初, 业内人士撰文称, 2010年我国墙地砖产量达70亿平方米, 卫生陶瓷突破14000万件, 堪称陶瓷大国。但无论技术、设备或品牌价值, 我国陶瓷业仍远远落后于陶瓷业发达国家。在2011年, 我国陶瓷业将有十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上半年销售不畅。受相关调控政策影响, 2011年新楼建设速度将会减缓, 国内陶瓷卫浴产品销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尤其是上半年。在出口外销方面, 受国外反倾销以及人民币汇率影响, 形势也将越发严峻。

二、陶瓷产业基地方面, 将维持佛山产区一家独大、各产区群雄逐鹿的格局。

三、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且措施越来越严厉的背景下, 陶瓷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开始自觉加强。在此条件下, 企业成本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导致一批无品牌企业将面临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倒闭的形势。

四、随着《中国零售商售后服务标准》的正式出台, 全国各地的工程招标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厂商的售后服务工作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规范有序。不规范的厂商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五、产供销各环节分工更加细化。

六、部分企业将试水电子商务, 推行网上服务渠道。

七、中国的农村市场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供需两旺势头, 一批品牌企业将重新设计系列产品线, 打造更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

八、中国陶瓷行业将由行业和区域品牌向大众化品牌迈进, 而2011年将成为品牌化建设的一个拐点, 这也是行业寡头时代来临的一种先兆。

九、企业偷税漏税、非法用工、专利侵权、污染环境、商业贿赂、非法占地、制造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有一批企业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十、拆旧建新的改造热, 导致各省市2011年将陆续出现“市场大迁移”的景象。

开发五金行业把握五个机会入手点

业内人士指出, 未来几年我国五金行业将有五个重要发展趋势, 同时也成为从业者抓住机会的入手点。

第一, 作为世界五金行业中心, 我国五金行业外向型发展特征明显, 企业应积极拓展外向型出口渠道。

第二, 由于科技创新将成为国内五金行业发展的关键, 加大技术投入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

第三, 渠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加强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 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是加强渠道管理的新出路。

第四,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五金行业的“高速震荡期”, 行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选择跨入哪个阵营并事先做好应对准备, 是决定企业今后生死存亡的关键。

第五, 我国五金行业与国外企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与其在同一行业中竞争, 不如从技术、信息服务等其他渠道入手, 提前占领业内的“第三方”市场。

中国锁具高速增长引发七大预言

据中国建材网消息,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锁具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锁具行业的年销售额高达400亿元以上, 产能超过20亿套, 年出口额超过100亿元, 据相关专家预测, 未来我国锁具市场仍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此, 业内人士提出了2011年行业发展的七大预言:

一、质量问题将被提升至新的认识高度;二、高端产品渐成主流;三、汽车锁市场潜力巨大;四、插芯门锁是发展方向;五、自主品牌不断涌现;六、锁具智能化标准越来越高;七、农村市场成主攻目标。

传媒产业八大领域各显趋势

美国著名媒体《华尔街日报》近日在其网站上刊登专题文章, 对2011年媒体八大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具体为:一、社交媒体———冲破网络空间的束缚, 从“渗透到人们现实生活”中开发新业务;二、电影———通过网络VOD (详见备注) 模式跟网络视频租借公司、DVD碟片租赁商争抢市场;三、有线电视———电视有线网络服务商努力从在线影视市场分一杯羹;四、数字杂志和报纸———发行商一边要准确定位在通过读者的购买量攫取利润, 一边尽力留住读者, 不使其“转投非纸质媒体的怀抱”;五、电子书———继续“蚕食”纸质图书的销售市场, 这一点传统图书零售商体会最为深刻;六、广告———行业自律规避政府监管;七、游戏———从前很少涉足的科技产业开始介入;八、音乐———结束常年通过高票价填补低出席率的运作方式, 呈现复苏态势。

备注:VOD, Video On Demand, 即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 这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视技术而迅速新兴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家庭用户可以通过额外付费VOD服务来提前观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

建材防水行业未来十年市场可期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我国的防水行业仍属于建材行业内的新兴领域, 市场地位也较低。在“十一五”期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特别是受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城市建设、市政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影响, 为防水材料行业提供更大的新市场。

而在今后十年, 按国家发改委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新型建材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 具体涉及到相关产品如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仍将是主导产品, 并将快速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方面, 重点发展EPDM、PVC (P型) 两种产品, 并积极开发TPO产品;防水涂料前景看好的是聚氨酯 (尤其单组份) 及丙烯酸类;密封材料仍重点发展硅酮、聚氨酯、聚硫、丙烯酸四大类;防水保温一体材料、刚性防水材料、防渗堵漏材料、金属屋面材料、沥青瓦、土工材料将有一定的市场。

农业装备渠道精细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在气候恶劣、透支消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010年的农机行业遭遇整体下滑。尽管如此, 不管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对2011年的行情持乐观态度。业内普遍认为, 2011年农业装备渠道精细化将是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指出, 农机补贴政策不是“金饭碗”, 市场竞争导致农机厂商各层面面临升级, 与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渠道管理首当其冲, 具体来讲有一些变化。首先, 厂家对代理商的评估分级更加明细;其次, 农机厂家内部渠道管理队伍人才将面临缺口;再次, 厂家与代理商之间的沟通将导致“对接型”营销团队出现;最后, 厂家驻店销售人员主导对市场运作方案进行全面执行。

数字标牌行业爆发式增长后显现十大趋势

2010年中, 数字标牌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近日, 业内人士预测了行业在2011年的十个发展趋势:

一、跨媒体平台、跨技术整合成为主导思想;

二、支持服务和互动的内容将更为复杂;

三、企业并购与投资的趋势将比以往更加凸显;

四、更大广告投资将进入DOOH (Digital Out of Home, 即家庭以外的数位媒体) 领域;

五、体验、链接与互动将是主要营销策略;

六、度量与承兑将成为日常广告和零售网络投资回收业的一部分;

七、标牌内容标准在竞争中更加明晰;

八、不断寻求创建新的多样网络, 将使一批大项目出现;

九、内容创建及分析的管理服务盛行;

十、零售商改变旧有模式, 使之包含更多销售途径。而不论是在线数字标牌还是商店的数字标牌, 手机都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新变化

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再迎高速发展期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业内统计数字显示, 2009年我国复合材料总产量为323万吨, 跃居世界第二位, 并接近居首位的美国水平。而在未来五年, 国内该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

首先, 全球复合材料行业的重心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亚洲复合材料产量高速增长已成为行业最显著的趋势之一, 产量到2015年有望翻番, 在全球市场的所占比重将从本世纪初的25%提升至2013年的51%。

其次, 中国将成为全球复合材料“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过去两年, 欧美地区的年增长率仅为4%, 亚太地区则高达7%, 其中中国约为9.5%, 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的转型以及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复合材料在中国将获得更大发展。具体来说有六个特点:一、以碳纤维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将会加快;二、多工艺集成技术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三、复合材料的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四、创新设计和使用将取代原来的“替代材料”的设计思想;五、低成本、低排放的制造技术将会得到重视;六、在设计、制造、使用等各个环节, 环保的思想和理念会得到广泛认同。

酒店业“二三线城市、中档化”趋势走强

据新华网消息, 随着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在我国经济版图中的崛起, 我国酒店行业向二三线城市和中档化发展的趋势逐步明朗和强化。另外, 亚太著名品牌香港逸东酒店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人员会经常性地出差、营销、采购, 他们和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的人员出行一样, 约80%以上入住经济型酒店。

统计显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旅游团队也选择入住经济型酒店。因此市场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量非常大。“预期中国会在2020年前, 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常旅游的国家, 旅客人数一年可高达1亿3千万人次。”这都将为中档酒店的发展带来机会。

橱柜市场强者更强, 弱者消亡

2010年以来, 由于行业不景气, 橱柜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 橱柜市场两极分化的市场趋势也越发显现出来:少数的行业巨头占领了超过80%的消费市场, 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品牌只占有不到20%的消费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知名品牌具有优势, 在质量、款式、售后服务等方面均优于一般产品;第二,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作为关系到生活质量的厨房装修, 消费者宁愿“咬咬牙”使用品牌产品, 使得中小品牌的价格优势失去竞争力;第三, 行业整体不景气, 导致生产商比较“谨慎”, 相对放缓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同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橱柜行业也应该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更强, 弱者消亡, 主要市场将会被三五个大品牌瓜分, 在区域市场形成绝对竞争力, 橱柜行业整合洗牌无法避免。这是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小众化”消费将向“大众化”扩展

8.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篇八

摘要:美国在近2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将中小学信息教育作为一项要点。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新动向主要表现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降低生机比,提升学校联网率,增加资金投入;在信息教育课程方面,开发了K-12信息教育课程标准,充实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在信息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改革趋向是由直接式教学向建构式教学转变,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在信息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注重教师终生专业发展与培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教师资格审查标准之中。

关键词: 信息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改革;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15-05

近20多年来,美国一直将信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点。改革信息教育同样受到新组成的美国政府的重视。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在“改革”旗帜下,倡导创新与变革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奥巴马在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即经济刺激方案,将信息技术视为21世纪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力图通过构建21世纪教室和普及宽带加大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的步伐。[1] 近年美国信息教育改革既包括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又包括加强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注重信息教育教师培养的改革。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综观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新动向,可以发现,美国联邦政府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1.降低生机比,提升学校联网率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结果,美国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和学校联网情况为:2005年公立学校的生机比为3.8∶1,这个数字明显低于1998年12.1∶1的生机比,也低于2003年4.4∶1的生机比;2005年97%的公立学校使用宽带与因特网连接,而2000年和2001年,只有80%和85%的公立学校使用宽带与因特网连接。[2]又根据2008年6月16日美国一项“学区生机比”的统计数据,全国所有学区中,183个学区的生机比低于3.3∶1,50个学区的生机比介于3.3与4.3∶1之间,12个学区的生机比高于4.3∶1。[3] 如麦迪生郡(Madison County)26个学区的平均生机比为4∶1。[4] 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配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教育资源建设与推广等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推进网络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中全面应用的中期阶段。

2.增加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对中小学信息教育的资金投入。如在2003年的国家财政计划中,国家投入教育技术州基金7.005亿美元、电视计划2200万美元,用来支持州、学区及学校将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以及教育视频的开发和相关资料的分配。[5]

2009年奥巴马新经济刺激方案中对教育技术提供的复苏基金为10亿美元,该基金将“通过技术提升教育计划”支持州、学区和学校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以改善教学。[6] 该基金可用于购买硬件、软件应用程序、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相关教师培养上。通过确保每一名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和技术素养,这些基金将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确保其为升入大学和参加工作做准备;同时这些基金还将用于提高持续的和富有意义的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引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而课程与教学改革又会相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

尽管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并不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但《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为各州或各学区制订信息教育课程纲要提供了蓝图;在课程设置上大都采取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综合发展策略,课程内容不仅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也重视学生未来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强化技术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课程大致采用单独设课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课程中两种方式。

1.开发K-12信息教育课程标准

美国曾经长期不采用统一的信息教育课程标准,但1998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发的《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学生应具有的技术能力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为各州或各学区提供了信息教育课程标准蓝图,成为它们各自开发信息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2007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了《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7] 同1998年的第一版相比,新版的《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多个维度重新定义了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列举了大量的针对性活动,并突出了“创新意识与变革精神”的培养。新版的《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仍分为六大类 ,教师可以这些标准和特征为准绳来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交流,获得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活的技能。

(1)创造和革新

学生能够展示创造性思维,建构知识,在开发革新性产品和过程中使用技术。主要表现为:将既有知识应用于生成新的观点、产品或过程中;创造原创作品来展示个人或者团队的能力;运用模式和模拟场景探讨一些复杂的体系和问题;能够确定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对问题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2)交流和协作能力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环境和媒体促进沟通和协同工作,支持个人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主要表现为:利用各种数字媒体和环境与同伴、专家以及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和发表作品;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与不同的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和观点;通过与其他文化学习者交流,培养文化理解力和全球化意识;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以创造原创作品或解决问题。

(3)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工具来收集、评价及使用信息。主要表现为:设计引导探究的策略;从多种来源和媒介中,检索、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各种信息;评价和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和数字工具,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处理数据,报告成果。

(4)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

学生能够利用合适的数字工具和资源,支持批判性的思维技巧,计划和处理研究、管理项目,解决问题以及做出正确决策。主要表现为:辨别和定义真正课题和重要问题,以开展调查研究;为开发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完成一个项目,计划和管理各项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制订解决方案,做出合理决策;利用多种过程从不同视角来探索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5)数字时代公民意识与素养

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文与社会问题,践行法律与伦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倡导和实践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对支持协作、学习和提升效率的技术持积极态度;对终身学习尽到个人责任;具有数字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

(6)技术操作和概念

学生能够展现出对技术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主要表现为:理解和使用技术系统;有效和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应用软件;检修系统与应用故障;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技术上来。

2. 充实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方式

2003年美国计算机协会教育董事会大学预备委员会专门工作组发表了《K-12计算机学模型课程:计算机协会K-12专门工作组课程委员会终结报告》,[8] K-12计算机学综合模型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供学生有关计算机学的特性及其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的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理解计算机学原则和技能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学技能解决其他科目中的问题。上述综合模型课程在内容上强调,K-12计算机学课程不仅包括计算机学技术知识,还应包含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伦理问题,如因特网安全、隐私权、知识产权、公共领域软件的优缺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等要素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美国各州中小学的信息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大体有两种形式,第一,单独开设信息教育课程。如北卡罗来纳州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信息教育是通过“计算机与技术技能”和“信息技能”两大课程体系来开展的;[9] 第二,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如纽约某学校教师让·恩(Jeanne),通过信息技术将美国国会图书馆典藏的资料——访谈性媒体课件资料整合到其教授的课程之中。[10]

三、信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1.由直接式教学向建构式教学转变

在信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教师和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直接式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和主动告知者,通过讲授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坐听教师讲解的被动学习者;建构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知识建立的“协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从教师身上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11] 因此,建构式教学就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并通过同伴间的互动,逐渐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

2.在线教学快速发展

根据北美在线教学协会公布的第五次年度报告调查结果,至2007年9月为止,全美有42个州提供K-12在线教学服务,每年使用网络教学系统的中小学学生人数显著增加。2005-2006学年K-12网络学习者已达70万人。[12] 目前美国中小学有96%的学生利用在线学习,且至少有一门课程采用在线学习。

美国中小学在线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由州主导在线计划。目前有34个州由州政府支持相关在线课程、教师教学及提供学生辅助工作。如佛罗里达州、伊利诺州、密西根州等都有州立虚拟学校;第二,在线特许学校。与大部分州主导在线计划不同,在线特许学校提供学生所选择的全时在线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旨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年度进步目标与州制订的分数评定标准;第三,学区在线计划。该计划由学区管理,为学生提供全时或补习在线课程;第四,在线联合。例如威斯康辛电子学校网络是由中间学区、教育合作服务委员会等联合主办,提供在线教材及设置在线教材的中枢交换中心。一项来自2008年11月《跟上K-12在线教学的步伐:各州政策与实践调查报告》(Keeping Pace with K-12 Online Learning:A Review of State –level Policy and Practice Report)的调查表明,有23个州提供由州主导的补习教育在线教学;有4个州由特许学校与学区主导提供全时而非补习教育的在线教学。截至2007年秋天,只有8个州还没有在线教学系统。[13]目前美国部分州中小学在线教学发展动向主要体现为:提倡全时在线教学,对学生修完课程的要求以及对网络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如佛罗里达州州议会通过的一项决策要求学区在2009-2010学年提供幼儿园至8年级学生全时在线教学。目前,佛罗里达州虚拟学校已有12万多名学生注册;阿拉巴马州教育厅通过的一项决策要求9年级学生在2009-2010学年修完虚拟学校学习技能的课程;夏威夷州及怀俄明州成立工作小组,研究提供各州的在线学习方式。怀俄明州还成立了“怀俄明州交换台网络”,以开发与监管在线课程。夏威夷州也立法支持州主导的补习与全时虚拟学校。

综上所述,美国信息教育教学理念与目的越来越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线教学的迅速发展也说明了21世纪美国中小学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和图书馆这种具体的地点,而是通过虚拟、在线或者是远距离将教学环境拓宽。

四、信息教育教师培养的改革

对教师培养的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进而提升中小学信息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

1.教师终生专业发展与培养

美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越来越重视教师终生专业发展与培养。萨姆·卡瑞逊(Sam Carison)等人认为,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不同,一种新的教师终生专业发展与培养模式正在出现,该模式包括以下三个维度:(1)职前培养。让教师具备稳固的知识基础,掌握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获得组织技能,掌握将来任教学科的知识,获得利用包括技术在内的教育资源的能力;(2)利用工作坊、研习课程和短期课程,让教师获得新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教科目中,同时与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以及师资任职资格挂钩;(3)开展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进行持续的教育和技术支持。[14]

2.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教师资格审查标准

美国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教师资格审查标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主要依据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所核准的技术教育教师培养方案标准,培养方案标准共有十项,第一至五项为技术教育教材内容标准,分别为: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设计、面向技术世界的能力;第六至十项为技术教育有效教学标准,分别为课程、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学生与专业成长。截至2008年4月,美国已有25个州采用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技术教育教师培养方案。[15] 相关研究也显示美国有三分之一州的学校将技术训练列为师资任职资格的一部分。[16]

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2000年9月加州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一、二级水平技术证书和三级导师水平与管理水平证书标准》,一级技术证书为个人水平评估,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能够:(1)使用计算机及提高相关软件个人产出率;(2)通过因特网收集信息,开展研究;(3)操作一些普通的媒体显示设备。技术证书二级为教学等级评估,其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在下列情况中应用教育技术技能:(1)规定课程对提高更广泛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实际意义与价值;(2)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3)运用技术更有效地迎合单个学生的需要。德克萨斯州与加利福尼亚州一样,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增加了教育技术的内容,并明确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计算机水平考试。

结束语

综观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新动向,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式、教师培养内容等不拘泥于单一改革的模式,这种改革为中小学生获得21世纪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提供了先决条件。正如21世纪技能合作组在《面向21世纪的学习》(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所强调的,要培养学生具备如下三种技能:第一,信息交流技能。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体分析、获得、管理、整合、评价和创造信息;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各种背景下,理解、管理和创造有效的口语、书面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第二,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充分锻炼理解能力和复杂问题选择的能力,理解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他人沟通新的想法,保持对新的以及不同的观点的开放态度和相应态度。第三,人际关系和自我指导技能。具有协同合作和领导能力;能适应不同角色和职责;和他人一道有效地工作;锻炼心领神会的能力;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监控自己的理解力和学习需要,能够查找适当的资源,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担负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下的责任;制定高标准;具有维护更大团体利益的责任感;在个人、工作和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举止。[17]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REALTORS.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DB/OL].

http://www.realtor.org/government_affairs/gapublic/American_recovery_reinvestment_act_home.

[2]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ternetAccess in U.S.Public Schools and Classrooms:1994-2005[DB/OL].

http: //nces.ed.gov/pubs2007/2007020.pdf.

[3] Student toComputerRatio bySchoolDistrict[DB/OL]. http://schooledata.dis.arkansas.gov/Student_to_Computer

_Ratio.pdf.

[4] MadisonCounty Schools.[DB/0L].https://www.madison.k12.al.us/infoportal.

[5] Myung-Geun Lee.Comparative ofICTIntegration Initiatives in Korea,German and American Educations[DB/OL].

http://www.medienpaed.com/02-2/lee.pdf.

[6] Stimulus Bill Includes $142B for Education[DB/OL]. http://odysseyware.com/talkingroom.

[7] NETS for Students[DB/OL]. http://cnets.iste.org/currstands/cstands-netss.html.

[8]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 model curriculum for K-12 computer science[DB/OL].http://www.wiki.

cs.cmu.edu/public/uploads/Main/k12Draft1101.pdf.

[9] Public Schools ofNorth Carolina[DB/OL].http://www.ncpublicschools.org.

[10] Bill Tally.History Goes Digital Teaching when the Web is in the Classroom[DB/OL].http://dlib.org/dlib/september

96/09tally.html .

[11] Roblyer M D.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M].3 rd edition.Columbus ,OH: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54.

[12] K-12 Online Learning:A Survey of U.S.School District Administrators,2007[DB/0L].http://www.library.gsu.edu/news.

[13] Keeping Pace with K–12 Online Learning: A Review of State-Level Policy and Practice Report[DB/OL].

http://www.kpk12.com/downloads/KeepingPace_2008.pdf.

[14]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se of Technology[DB/OL].http://www.ictinedtoolkit.org/usere/

library/tech _for_ed_chapters/08.pdf.

[15] NCATE.NCATE and the States[DB/OL]. http://www.ncate.org/states.

[16]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port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Teachers-Preschool, Kindergarten, Elementary,

Middle, and Secondary, on the Internet[DB/OL]. http://www.bls.gov/oco/ocos069.htm.

[17]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DB/OL]. http://medialit.org/reading-room.

上一篇:当代国际社会检测题下一篇:飞奔的青春的升旗仪式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