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2024-10-2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2篇)

1.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一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人静脉输液容易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了解老年人血管特点,正确选择血管,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老年人;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患者治疗给药的主要手段。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吞咽困难以及胃肠吸收不良或肾功能障碍等,往往使口服给药受到限制,静脉输液便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由于老年人血管条件差,另外年人全身状况差,心脏肺以及肾等多脏器功能下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在静脉输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对问题总结如下,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的血管痉挛导致鼓疱、外渗。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1.1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

[1]。

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产生。

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3.1.1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大。

3.1.2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3.1.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3.1.4 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3.1.5 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3.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3][2],易导致恶性循环的。3.3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4 正确的拔针方式

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血管有轻度闭锁样变化,尤其是80多岁的老人,轻度损伤即可能产生瘀斑。因此,拔针后的处理要适当。一般情况下,针头刺入血管造成两个针眼: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为了止血,两个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拔针时先分离胶布,仅留下压针眼棉球的一条,护士用右手捏住头皮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缓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快速拔出体外。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拇指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力度适中,并将穿刺侧上肢微抬,直至不出血为止。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按压时间一般5~10min。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出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5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4]。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5]。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 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

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8][7][6]。

~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

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或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 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5 小结

临床上给老年患者输液要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和血管情况,根据病情制定详尽的输液计划,规范基本操作规程,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注重各细节的处理,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并将舒适护理和心理护理交融、穿插、渗透在各个护理环节中,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患者心情愉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参考文献

[1]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2]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3]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10-11.[4]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5]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9,38卷(8):757.[6]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7]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8]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15(22):6.

2.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静脉输液老年患者180例, 男94例, 女86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6.2岁,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3例, 肺炎107例, 高血压60例, 上述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 还进行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药物治疗, 住院过程中平均每人约输液18次, 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病例为16例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 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

2 护理

2.1 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良好规范的穿刺技术, 加强输液相关理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和技能培训, 加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 从静脉外渗的源头抓起, 培训内容包括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的评估、常穿刺的浅静脉体表位置, 血管的选择, 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 遵循由远端到近端的原则, 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处进针。选择合适输液器具, 对高营养药物、刺激性大药时选择外周静脉套管针,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不宜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 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 避免反复穿刺, 保护血管。在使用套管针穿刺时掌握穿刺部位的护理、肝素帽三通接头的连接使用方法、封管技术的掌握、输液部位的更换;正压封管的原理、封管液的选择、穿刺后固定牢固等理论知识。操作时护士要有自信, 和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情绪稳定, 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针尖拔出皮肤时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5 min, 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切忌揉压, 防止皮下淤血, 正确拔正针可避免血管损伤, 提高血管利用率, 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外渗。

2.2 分析引起输液外渗的原因

2.2.1老年人由于各个器官老化,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 血管出现管壁硬化, 弹性差, 血管脆、皮肤松弛、回血慢等, 血管通透性差等特点, 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这是不可避免的血管因素。此外,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 痛阈降低, 末梢循环差等, 心力衰竭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更增加了外渗的可能[2]。

2.2.2技术因素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低;针头固定不牢固;输液前对血管状况评估不足;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推注药物用力过大;输液外渗输液管道维护不当。

2.2.3外力因素

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时间长, 易感到疲劳, 有的人会出现肌肉不自主运动, 因此在挑选血管时, 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 如手背、足背、小臂背等, 应避免在关节部位。患者在输液前排空尿液, 将输液过程中所需物品放置于床头, 避免因患者上厕所、取物所致的外渗因素, 向护理人员讲解输液的滴速, 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在输液开始时计算好时间, 固定好输液部位, 防止老年患者在改变体位或上厕所时针头脱出[3]。

2.3 加强巡视

观察全面: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房, 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宣教,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 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更换注射部位。护士查看输液患者时, 经常注意液体是否滴空和液体流速是否准确顺畅等方面, 忽视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药液渗漏的情况。特别是没有护理人员看护、需要自己取拿物品的患者, 患有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老年男性, 他们活动频繁, 针头容易活动, 或者因寒冷静脉输液侧肢体被衣服或被盖遮挡的患者, 如发生药物外渗不易被发现, 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 重者出现红斑、水泡、溃疡, 处理不当可造成输液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2.4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

2.4.1传统用于治疗液体外渗所造成的局部组织肿的药物是50%硫酸镁, 其机制是:镁离子通过高渗作用渗入水肿组织, 镁离子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起到止痛作用, 也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 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促进药液吸收, 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但在临床应用中50%硫酸镁蒸发快, 需经常在纱布上滴加或更换纱布, 水温下降时50%硫酸镁常常形成结晶, 患者感觉不适并易受凉, 不能达到疗效。小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往往不能接纳, 而大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疗效缓慢, 且有可能由于高渗吸出水分, 致渗出处液体渗透压增高而加重组织的损伤。治疗过程中皮肤因长期液体浸泽而破溃, 见效慢、疗效差, 效果不理想。

2.4.2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为20克/支) 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和二乙胺水杨酸, 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成熟干燥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 具有较强消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可以改善局部代谢, 加强血液循环;同时还可收缩毛细血管壁, 拮抗缓激肽释放, 进而发挥减少组织渗出、减轻局部疼痛等作用。水杨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预防及治疗由于炎症及创伤引起的局部肿胀方面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涂与静脉输液药物渗漏局部, 无油腻感, 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 使用简单、方便, 患者易于接受, 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3]。

2.4.3肝素钠乳膏主要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 或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也报导用马铃薯, 生姜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渗漏。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静脉输液的成败直接与临床治疗相关, 输液外渗是一项有预见性、可防的护理工作, 面对老年患者, 比一般患者有更强责任心、更熟练的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有针对性的预防, 积极处理对症治疗,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18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 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规避风险, 对症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 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 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结论 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有针对性的预防, 积极处理对症治疗,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674.

[2]刘忠俊.老年患者静脉榆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1) :5172-5173.

3.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三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64-02

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是减轻患者痛苦,便于开展临床治疗、急救及供给营养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采用,既减轻了病人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部分老年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血管条件不良和在病痛时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客观因素,特别在使用了某些刺激药物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血管疼痛、硬化甚至静脉炎,导致静脉受损伤,不良反应偏重者会有局部变色或坏死等情况,势必增加老年患者心理负担,影响到进一步的治疗。因此,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应当提高护理的全面性理念,掌握和发挥更宽泛的护理方法、技巧,让护理渗透到整个治疗过程中。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专门针对我院100例老年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治疗过程进行了细心周密地观察、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的有益护理方法和措施,为老年患者的治疗、快速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利用一年的时间对我院100例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护理。有高血压病患者、有冠心病患者、有脑卒中偏瘫、糖尿病等,这些老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康复缓慢,而且都采用输液治疗,时间均在2周以上。

1.2方法采用22号静脉留置针,按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成功后,固定好留置针,连接输液装置,然后将麝香壮骨膏[1]剪成2cm×5cm大小,在穿刺部位的近心端沿血管走向贴好,24h更换1次。

2观察与护理

2.1在日常临床工作中,100例老年患者中,有7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血管病变,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官腔变小或血流减慢,末梢循环欠佳,皮肤完整性受损。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

2.2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认真观察和选择血管,根据不同患者的血管条件,针对所应用的药物种类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选择,原则上由远到近,尽量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特别是对卒中偏瘫患者静脉输液宜选用健侧肢体,因为患肢留置针输液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健肢[2]。

2.3在穿刺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首先是亲切的询问和交流,口气舒缓温和,充满关心,从而让患者发起信任感,主动放松精神和机体,同时有效通过触摸的方法让老人轻松下来,通过肢体语言强化交流,并邀请家属共同参与,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了解,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健康引导。还有就是要强化病房的空气质量,适当调整房间光亮度,使老年患者尽量不受到外围环境不良反射影响。

2.4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一般在5天左右,输液不畅或不通,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硬结现象、有无静脉炎,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白、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症状,是我们临床观察的重点,特别对病情危重者在下肢输液时,因皮肤松弛,药液外渗时往往滴速正常,不易发现,且有增加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对血管痉挛或肿胀者,在护理中应用0.25%奴夫卡因局部封闭。输入高渗溶液时给予适当加温的方法,将静脉滴注液体的温度维持在25-35℃有助于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输液间隔期用125u/ml肝素生理盐水2×5ml正压封管。肝素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加速血流,缩短药物在血管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肝素还可拮抗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而避免或减少静脉炎发生。还注意到拔针后按压时间,应保持5-10min;抬高肢体40-60min,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减轻因输液时间过长引起的不适。避免药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过长,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同时也能防止慢性渗出。另外,使用中草药对静脉炎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云南白药乙醇湿敷,红归酊涂搽,红花醇湿敷等。

在留置针输液时,对穿刺部位在穿刺前局部按摩,输液前30min用热水袋熱敷局部血管,或用50%硫酸镁或2%三莨菪碱湿热敷,能够起到使血管充盈,减少血管痉挛。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快、准。

2.5护理评价依据对这100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家庭状况评估,发现采用护、患、家属共同参与的形式治疗效果最佳。特别对危重患者采用预防性输液护理措施,能防止静脉炎和局部坏死的发生,同时能减轻局部疼痛、血管痉挛、损伤、水肿、渗出等症状。对可能有危险的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多观察、多分析总结、合理调整护理方法,对有效提升护理水平,促进治疗进程非常不益。

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赢得了治疗和抢救的时机和患者家属的支持称赞。

3体会

因为一般老年患者的患病时间都比较长,活动量也不够,血流的速度也慢,身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因为新陈代谢不正常使得外周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缺血,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发生病变,最后出现感觉障碍,这样就会出现局部感染等症状。当留置针血管的直径达到三毫米的时候,宫腔小,其针管和血管壁机械的摩擦程度就会越大,血管内膜所受的刺激也就更多。

也就是说,针对老年人实施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时候,要重视对老年人脆弱血管的关注,要明白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弱,面对机械性损伤和化学能力的反应的抵抗水平比较差,比较容易出现静脉损伤并发症。这样就会根据对身体状况进行观察,掌握血管情况,研究心理认识,同时结合病情实施对应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提高血管保护力度。再有就是要形成优质的医患关系,结合良好的服务以及优质的技术强化患者对自身的信任,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邵红娟.麝香壮骨膏预防静脉损伤延长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实用护理杂志[J].2011,5(18):53.

4.静脉输液护理ppt课件 篇四

如何排气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如何选血管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

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

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

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确定进针角度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如何控制滴速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

(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

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更换液体技巧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

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

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拔针的技巧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

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加快患者康复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

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5.护理名词解释:静脉输液法 篇五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常用于治疗烧伤、出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各种原因的脱水、禁食、大手术后。

3.输入药物,达至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等。

4.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等。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常用溶液

根据病情选用以下溶液:

1.供给水分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溶液。

2.供给电解质,用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溶液。

3.调节酸碱平衡,用5%碳酸氢钠,11.2% 乳酸钠溶液等。

4.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血容量,用各种右旋糖酐注射液、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和聚乙烯吡咯酮(pvp)等代血浆。

5.利尿脱水,用甘露醇、山梨醇、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等。

6.其他。用于特定治疗目的,如浓缩白蛋白注射液,可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水解蛋白注射液,用以补充蛋白质;还有一种营养液可由静脉输入,能供给病人热量,维持其正氮平衡,并供给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液体,多用于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

三、用物

(一)无菌物品无菌输液器有密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可根据病情及输入溶液性质选择应用。

1.密闭式输液器输液橡胶管(或一次性输液器)一套,灭菌后供密闭式输液用,内有一条通气管连接粗径针头(插入护针套内),输液管一条包括粗径针头→短橡胶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接管→针头(插入护针套内)(图12-1)。

2.开放式输液器 带盖输液瓶(500mlt 1000ml, 小儿用100ml),依次连接橡胶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玻璃接管→静脉穿刺针头(插入保护针套内)。

(二)其他用物注射盘内另加止血钳、调节器、网袋(密闭式用)、胶布、剪刀,必要时备夹板、绷带、输液架。

(三)药液、按医嘱

四、操作方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常用部位同静脉注射法。头部浅静脉适用于小儿,也用于成人。

1.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1)按治疗本,带输液架至床旁,向清醒病人解释输液目的,以取得配合,选择合适的静脉,调节输液架高度,嘱病人排便。

(2)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药,擦去瓶上灰尘,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破裂现象,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检查药液的质量,将瓶上下摇动,采用直立-倒置“z”字型检查,每瓶对光检查时间不少于10秒钟,如发现有絮状物、沉淀、变色等均不得输用。取下输液瓶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和无菌状态,备齐其余用物携至床旁。

(3)操作前认真做好查对,协助病人摆体位,放妥止血带(为防止交叉感染,要做到治疗巾、止血带每人“一巾一条”),以2%碘酊、75%酒精消毒瓶塞,如液内需加药时则应在治疗室进行,加入其他药液应摇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在瓶签上注明床号,所加药物名称、剂量、。将输液管的针头和通气管针头去掉针帽,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通气管另一端固定在网袋上。

(4)将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用手挤压点滴管,然后松开,使药液进入点滴管的1/2为止,排气后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端夹紧,以便穿刺时易见回血。

(5)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7)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60-80滴,儿童每分钟30-40滴,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输入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当输入高渗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滴速宜慢。

(8)再次查对,交待注意事项,护士消毒双手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病人,随时观察反应及滴速。如为继续输液,原则上输一瓶配一瓶,以防准备过早造成药物污染,或降低药效,应及时更换输液瓶,其方法是;先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常规消毒瓶塞后,挂于输液架上,从第一瓶内拔出通气针头与输液管瓶针,分别插入瓶内,待输液畅通方可离开病人,若输两瓶以上液体,而溶液间又无配伍禁忌者,可采用连续滴入法,两瓶间用短管相连,短管两端连接针头,插入两个相连的瓶塞内,在远端输液瓶内插入通气管(图12-5)。

(9)输液过程中,需临时加入少量药物,应先按注射法抽吸药物,常规消毒输液瓶塞后,将药液注入瓶中并摇匀,再按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10)输液完毕,夹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利用敷盖针眼的纱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片刻(其他部位拔针后应按压片刻),整理病床单元,整理用物,归还原处。

2.开放输液法此法能灵活变换输液种类及数量,随时按需要加入各种药物,危重抢救、手术病人及病儿常采用此法,但易污染,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1)同密闭式输液(1)、(2)。

(2)除去溶液瓶的铝盖,消毒瓶塞及瓶颈,以瓶签侧面位置为起点,用无菌钳翻转瓶塞,再次消毒,拔出瓶塞,轻放在瓶口上。

(3)打开输液包一手持输液瓶,将其底部橡胶管折叠,将接管夹于指缝中。另一手持溶液瓶,按无菌溶液倒出法,倒入30-50ml溶液冲洗输液瓶和橡胶管,以减少输液反应。将液体排入弯盘(输液器接头应距弯盘15cm左右),再向输液瓶内倒入所需溶液(溶液瓶不要紧贴输液瓶口,倒液速度要均匀,防液体外溅,盖好瓶盖,挂好输液瓶,排尽管内空气,待茂菲氏滴管液面为1/2时,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将玻璃接管与带保护套的针头相接备用。

(4)按要求常规消毒皮肤,扎紧止血带,嘱病人握拳,再次检查。排尽针头内空气,穿刺成功后固定方法与密闭式输液相同。

6.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六

谢晓芬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1.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2.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3.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1.非药物治疗:

① 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 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15~20min/次。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 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④ 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2.药物治疗:

① 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透明质酸的生物酶,透明质酸是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降解透明质酸可以降低皮层细胞外基质的粘度,促进渗漏药物的扩散与吸收,配制浓度为150μ/mL,剂量1mL,在渗漏发生后60min内皮下注射。最佳的注射方法推荐5点式注射法,即在渗漏区域边缘平均分5个注射点进行注射,每个注射部位30U(0.2mL),一般15~30min后肿胀会明显减轻,也有增加剂量或加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问题。

② 酚妥拉明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的应用越早越好,5~10mg酚妥拉明稀释于10mL氯化钠溶液,应用时最迟不超过渗漏事件发生后12h,渗漏区域皮肤颜色的改变常常于1h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注射酚妥拉明时,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也偶有发生。用药后的副反应包括: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鼻塞、脸红、虚脱、心动过速等。大剂量应用时其副反应更易发生。③ 特布他林。β2受体兴奋剂,能够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拮抗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引起的血管收缩,缓解组织缺血、缺氧,在此类药物渗漏而酚妥拉明注射无效时,更为适用。④ 化疗药物解毒剂的应用。在患者化疗过程中针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渗漏,解毒剂的应用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a.类固醇激素:蒽环霉素类、阿奇霉素类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患者在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能够明显降低炎性介质的反应,减轻组织的损害,但有报道称在小鼠试验中氢化可的松可增加长春碱类药物的皮肤毒性。b.碳酸氢钠:局部注射碳酸氢钠可以碱化组织微环境,通过改变pH值,降低阿奇霉素类药物的吸收,加速消除。

c.硫代硫酸钠:氮芥类药物的解毒剂,在小鼠实验中唯一被证实的氮芥类化疗药物解毒剂。

d.二甲亚砜:一种较为常用的溶剂,局部应用能够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加速药物的排出。3.外科干预:

7.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七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问题

1.1 合适静脉的选择

(1) 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 护理人员用左手将老年患者欲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1]。 (2) 护理人员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的上下方, 其余三指放在背隆掌空中轻顶手背, 使手背处血管再最高点上, 以利于穿刺和固定。 (3) 根据血管分布和针头型号, 选择直而易固定的手背静脉穿刺。 (4) 穿刺时, 要避开静脉瓣, 避开关节处, 以防止输液不畅、活动针尖穿破血管及针头折断的发生。 (5) 不能盲目选择血管, 尤其是慢性病老年患者。要做到轮换使用, 有计划地保护血管, 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1.2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 进针角度和时间控制

用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选择5~6号针头,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头的上下面, 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约3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 再改变针头角度约15°。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s以内, 要一气呵成, 不能停顿。

1.2.2 合理掌握进针长度

5~6号针头的长度为19~24mm, 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应控制在6~8mm, 以确保针头进入血管并达到牢固固定。原因在于进针浅会使针头暴露在外面易受感染, 而且不好固定易漏针;进针深会穿破血管, 形成皮下血肿。

1.2.3 进针方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时, 与传统穿刺法相比, 采用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瘀血的出现率可以得到明显降低[2]。当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情况时, 采用该方法或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 都能提高回血率, 并有利于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1.3 妥善固定针头

穿刺成功后, 应用输液胶贴固定穿刺点针头, 以遮盖暴露在皮肤外的针梗, 防止感染, 并有利于拔针后按压针眼。再用2块输液胶贴固定针柄, 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 用胶贴固定。

2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

2.1 输液速度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老年人血管多有硬化, 在静脉穿刺时, 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 出现液体静脉滴注不畅或不滴;而当患者变换体位使之离开血管管壁时, 滴速反而增加。因此, 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调节输液速度时, 其主要依据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患者的病情情况。如输入对血管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时, 要适当减慢速度, 以保证既保证治疗要求, 又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再如对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输液速度要慢, 同时告诫患者及其家属, 输液加快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循环血量, 加重心肺负担, 易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以免出现危险情况。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输液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新陈代谢功能减退, 对疼痛等机体反应较为迟钝, 因此,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 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渗出等现象, 一旦出现要进行及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皮疹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如发生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 拔针按压护理

3.1 拔针按压基本操作

减慢输液滴速, 用左手大拇指按压住针柄, 右手轻轻分离输液胶贴, 滞留针眼部位的胶贴。之后,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 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 稳、无痛地拔出针头后举高, 按压至不出血。若让患者自己按压, 交待患者用大拇指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 或四指并列按压针眼, 使针刺点和血管针眼均在按压范围内。

3.2 按压时间

对220例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时间的效果观察表明, 按压时间在4min左右较为适合[1]。但是, 由于老年人血管的脆性相对较大, 凝血时间延长, 因此,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按压时间应相对2~4min, 以有效防止出血的发生。

3.3 拔针按压的注意事项

(1) 为了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便于穿刺后固定, 避免过长针梗暴露于外环境之中, 穿刺时常规先进入皮肤, 再沿血管上方平行进入血管, 这使得皮肤和血管各有一个针眼, 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患者按压时, 往往只按压皮肤部位的针眼而遗漏了血管部位的针眼, 此时血液可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所以, 护士要耐心解释、交待和示范正确的按压方法。 (2) 按压针眼时, 切忌边压边揉。因为, 反复揉按会导致针眼出血, 皮下瘀血[3]。如遇皮下渗出或瘀血, 可在渗出上缘向下挤压, 使渗出液和瘀血从针眼处排出, 或用注射器抽出体外, 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3) 拔针后护理人员要嘱患者不得急于下床活动, 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从穿刺到拔针是静脉输液的连续过程,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 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在输液过程中, 护士要做到勤快、耐心、周到, 观察要细心、准确。

参考文献

[1]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7) :851.

[2]梁孝梅, 郑秀珍, 迟晓玲, 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7 (7) :1353-1354.

8.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八

方法:对2011 年 5月至 2011年12月,本科住院接受留置针穿刺的 99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对照组49例使用Y 型留置针,从留置时间、舒适度、针刺伤比较。

结果: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留置时间长,舒适感强,明显降低了护士针刺伤的机率(P<0.05)。

结论:安全型留置针留置时间满足病人的需求,增强舒适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系数,确保了护士的安全。

关键词:留置针老年患者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8-02

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避免了与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达到了使其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的目的。心内科患者多数是老年患者、体型肥胖、长期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肢体水肿、静脉输液时间长,使得患者静脉血管显露不佳、弹性差、脆性大,易刺破、出血、瘀青,给临床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并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静脉留置针为心内科病房静脉输液首选工具。现结合心内科病房老年患者特点对静脉留置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并减少患者痛苦。现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自2011 年 5月至 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99 例。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欧洲心脏医学会(ESC)的治疗指南[1]。其中男48例 ,女51 例;年龄 (66.33±12.13)岁 。 基础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62 例,高血压病 17 例,扩张性心肌病8 例,瓣膜病 12 例。随机分为安全型留置针组50 例,Y 型留置针组49 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封管方法及穿刺部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材料与方法。

1.2.1材料。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组采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型号为24G的安全型留置针,Y型静脉留置针采用BD公司(BD Intima Ⅱ)生产的型号为24G 的Y 型留置针。

1.2.2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粗、 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

1.2.3穿刺步骤。使用安碘伏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cm×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松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1/2或2 /3處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2 cm。 后撤针芯少许(0.2~0.3c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人血管。撤针芯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右旋取下。用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 统计软件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1.4结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舒适度、针刺伤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

2讨论

心内科老年患者疾病本身具有多样并发性,因此,在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时,抢救病人准确、迅速建立有效静脉给药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安全型留置针的最大流速可达到22ml/min,并且套管软,易于固定保留,可减少对病人反复穿刺,在急诊抢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安全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Y型留置针留置时间(P<0.05)。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洁瑞安全型留置针生物相容性好,入血管后材质软化73%,减少血管损伤,管壁光滑,疏水性材质使血小板不易粘附减少了血栓的形成,降低了堵管发生率,解决了Y型留置针易发生堵塞的缺点,不耽误病人输液输液时间,最重要的是在病人危重的抢救时能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还可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2.2病人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期间较使用Y 型留置针感到舒适(P<0.05),安全型留置针留置外观与普通针无差异、重量几乎无差异,病人接受度高。

2.3使用安全留置针明显降低了护士针刺伤的机率(P<0.05)。本组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无1例针刺伤发生,护士在行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一般针刺伤多发生在输液操作后,尤其是放入锐器盒时,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危险环节,其中感染血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最大,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重要途径。美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nine Jagger,1988年研究发现,因不安全针具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工作者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研究报道,使用安全型针具,可以避免80%以上意外针刺伤的发生。2008 年国内《护士条例》的颁布:鼓励护士在工作中使用安全型的工具,可有效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2],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系数,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ESC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CPG).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onAcute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J].Eur Heart J.2005, 26(4):384-416

9.浅析留置针输液引起静脉炎的护理 篇九

【摘要】目的:通过对使用静脉置留针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措施。方法:我科于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其中有2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症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静脉炎是使用留置针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有留置针型号、血管因素、输入药物性质、留置时间、封管技术、技术操作、个体因素等。结论:通过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合理选择静脉、合理选用针管、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灵活掌握留置时间、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时给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护意识,可预防静脉炎发生。

【关键词】

留置针;输液;静脉炎;护理

浅析留置针输液引起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因引起一些并发症而终止,常见的静脉炎就是留置针使用期间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1]。具体原因及措施现综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9例患者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6岁~84岁。其常见症状是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静脉时,感觉血管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原因分析

留置针型号: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据报道[2],22号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认为22号留置针较粗,进入机体后充塞于血管中,增加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因此根据留置针结构、型号,结合病人的血管情况、穿刺部位及实际需要等特点加以选择。

血管因素:血管管径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显示[2],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4 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主要原因是血管越小,则管腔越小,血流量越少,管壁越薄,致使留置针管与血管壁的机械摩擦增多,血管内滞留的血药浓度增高,受损伤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则越差。远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主要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

输入药物性质: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是诱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1]。

留置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留置72~96 h,炎症发生率达81.82%[1],主要原因是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造成了一定损伤以及留置针在血管内的来回移动及刺激性药物的输入对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而引起。

封管技术: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方法不当可致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堵管而诱发浅表静脉炎。通常使用的封管方式大多是无论输入何种药液,均采用稀释肝素盐水(25 U/ml)2~5 ml封管。小儿肝素封管液剂量为2ml.各年龄组使用肝素盐水的浓度:新生儿为0.5U/ml,3岁以下为1~5U/ml,3~7岁为5U/ml,8~14岁为5~12U/ml,血液高凝状态25U/ml[3]。⑥

操作技术:技术操作不规范,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或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及固定针头位置不当等,均可加重机械性损伤导致静静炎。操作者应掌握正确的角度、速度和方向,对操作过程娴熟,不断提高穿刺技能和技巧。⑦ 个体因素:个体的差异与患者全身状况有关。老年人、营养不良、有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功能不全等,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和对机械、化学性刺激及细菌致局部炎症的抗感染能力随之下降,使用留置针时容易发生静脉炎。

3、预防措施

(1)输液前认真评估病人全身及穿刺部位血管情况。避免在感染、瘢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穿刺,排除病人易发生静脉炎的各种因素。

留置针输液宜选粗、直、柔软、富有弹性的血管,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及有静脉瓣的静脉。

1)

成人常规选择四肢浅静脉,如手背静脉和周静脉;小儿一般首选头皮静脉,不满3岁的病儿,如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宜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其他额角分支及头部其他浅静脉。2)

严重大面积烧伤,全身水肿,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输液可选择切痂术中痂下的静脉。

3)

晚期肿瘤病人可选择胸、腹壁浅静脉。

4)对于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和化疗药物的病人 ①应酌情选用浅静脉穿刺。②连续使用3日以上,套管针保留时间一般应不超过3日。

(2)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穿刺前严格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5 cm。穿刺时动作宜轻柔,减少针管来回移动,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穿刺毕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以便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炎症反应。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穿刺前用2%普鲁卡因涂搽穿刺部位,使局部静脉扩张充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4](3)建立病人静脉使用档案 掌握病人血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根据病人疗程、病情和液体性质,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穿刺针,减少穿刺时造成的血管创伤。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进针速度宜慢,且应直接刺入血管。进针后要及时观看回血(回血慢可稍做停顿),见有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潜行1—2mm,右手固定针心,以针心为支撑,此时为送套管的最佳时机,切忌见到回血立即送管,套管进入血管内,松开压脉带,退针心。退针心时按压套管尖端处,能明显减少血液外溢,优于按压穿刺点近心端血管。

(5)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①采用新法拔针: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棉球按压穿刺点(包括皮肤和血管2个穿刺点),这样减轻甚至除去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②按压的方法:以中指和示指沿血管走向按压,按压长度3—4cm,一般输液按压2—3分钟。③输注抗肿瘤药、凝血机制障碍病人,按压时间要延长。④静脉穿刺时针头在血管内尽量减少进针长度。

(6)输注高酸碱度、高渗透压的液体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给予足够的稀释;同时输注数种刺激性强的药物时,2种药物中间应输入生理盐水间隔,以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引起静脉炎。

(7)提高患者自护意识:留置针使用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带管时严禁淋浴,勿自行调速,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有不适感时及时报告护士,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发生静脉炎时的处理措施

(1)一旦发现急性静脉炎时要立即拔出留置针。(2)了解所输液体的名称、性质,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急性静脉炎的原因、分类及严重程度。

(3)根据静脉炎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4)局部处理 ①一般药物引起,使用33%硫酸镁局部湿敷,活血化瘀中药湿敷,紫外线照射及理疗。②对血管活性药引起的静脉炎,可局部使用特异性解毒药、拮抗药局部封闭治疗。③对于化疗药所致的静脉炎,除以上处理外,拔针后可用0.1%普鲁卡因皮下做环形封闭,并用氢化可的松湿敷至症状消除。[4]④对已引起局部坏死的创面,应及时换药及抗感染、局部氧疗等。

综上所述,随着留置针的广泛应用,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留置针的有效应用,重视每一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当静脉出现炎症反应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9(11):75.[2] 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科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15(5):300301.[3] 刘筱英 刘世年 护士操作技巧(2009)第057606号

10.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 篇十

为提高静脉治疗和护理,保证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现和大家一起学习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

一、静脉输液反应的防范

(一)、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1、药物的配置:配置环境符合要求,最好使用超净台或静脉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

2、采用密闭式输液,禁止开放式输液:所有的输液管必须配有终端过滤器。

3、规范输液配伍管理,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间有无配伍禁忌。

4、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安瓿锯痕为1/4周,开启安瓿前对折断的部位进行消毒。

5、加药时避免使用过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并严格执行一人一具,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6、建议使用无针系统。

(二)、提高输液速度的准确性

1、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治疗要求及药液性质等进行合理调节。

2、静脉输液速度一般以手动流速控制装置调节,若病人年龄、状况和治疗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时,应当用电子输液设备(包括调节器、输注泵和输液泵)。选择电子输液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能并定期检测设备性能。

3、加强输液巡视及做好床边交接班,及时发现异常输液速度,确保输液安全。

二、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抢救措施:

(一)、发热反应

1、原因: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

2、症状: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或1h,表现发冷、寒战或发热。轻者体温在38.0℃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措施

(1)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

(2)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

(3)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按医嘱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二)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1、原因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

2、症状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3、措施

(1)严格控制输液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者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为病人安置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肺负担。

(3)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

(4)按医嘱给用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入洋地黄等。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袖带作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10min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此外,对无贫血的病人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以减少回心静脉血量。

(三)静脉炎

1、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效,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打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导致局部静脉的感染。

2、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3)超短波理疗。

(4)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至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立即死亡。

2、症状

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措施

(1)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以防止空气栓塞发生。

(2)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11.浅谈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的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22-01

门诊输液室是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集中场所,我院为中医医院,故门诊病人以老年患者居多,特别是每年换季的时候老年患者人数更多。这些患者大多输一些活血通脉的药物,年龄50~80岁,大多数患者可自行到门诊输液室,少数患者由家属陪同。一般一个疗程需要输液7~14天,为了使这些老年患者顺利完成一个疗程的输液治疗,笔者总结了一些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12月我科共有25268例患者到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其中老年患者约18350例,占全部的72.6%,年龄50~80岁,在这期间患者最少输液3天,最多连续输液21天,患者均表示满意。

2护理

2.1输液护理

2.1.1输液前护理 (1)患者的准备:①首先应评估患者对疾病和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患者準备穿刺的皮肤和血管情况。老年患者长期输液一般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必须使血管充分暴露,找好血管。在冬季,气温低,血管充盈不良,可先给予局部热敷后再行穿刺。②输液前的健康指导:嘱咐患者不能空腹输液,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特别嘱咐要按时服药,输液速度不宜过快。(2)药物的准备:检查各种待输入的药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原则进行配药,宜现配现用。

2.1.2输液时护理 (1)患者因年龄偏大,听力下降,因此护士核对病人姓名时宜采取双向核对法进行查对,可防止输液差错的发生。(2)输液时,取舒适体位,尽量选择血管充盈、弹性好、直、易固定的血管,避开皮肤有瘢痕、伤口及关节处。(3)在输液的过程,要经常巡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的理化性质调整滴速。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说明快速输液的危害。(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输扩血管药的患者有时因药物作用出现面部潮红时,要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现象,如果有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测量血压、脉搏,同时通知医生进行诊治[1]。( 5 )对中风有肢体偏瘫的患者尽量在健侧肢体输液,对有帕金森病的患者输液后用夹板固定注射部位,避免因肢体抖动使针头滑出血管[2]

2.1.3输液后护理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快速拔针后用输液贴拇指直压法按压针眼,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正常人凝血时间为3~7min,指导患者输液拔针按压时间以4 min为宜[3][4]。根据老年人血管的特点,在拔针后按压时间可稍延长,一般为5~6 min,直至注射部位不再出血。

2.2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患有慢性病,长期输液常易出现烦躁的心理,有时为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如患者较多时座位无法安排,有些患者就会吵闹,此时护士要给予理解,切勿与患者争吵,态度和蔼,尽快安排座位。对于输液时间较长时,可提供一些报纸和健康教育处方,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3艾灸仪配合治疗

艾灸仪是通过电子加热与磁化作用,可充分利用艾绒有效成分,对多个穴位施灸,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5][6]。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病、腰腿活动不利等,输液时以自愿原则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增加疗效,又节约时间。

4健康宣教

对门诊输液室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内容要十分精练,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需要做系统性教育,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根据时令、疾病进行药膳饮食,如:南瓜粥,可改善糖代谢,有减肥、降血脂、降血糖和通便之功效,其中所含微量元素——钴,极其丰富,可促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又如:葛根茶,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7] ,健康知识的宣教,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冯正仪. 内科护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乔东鸽. 中风患者的健康教育.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 (10).1121

[3]李晓惠,黄小梅.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3.

[4]何美香.吴美水. 静脉穿刺后无痛拔针的体会. 【医学创新研究】,2006,12(12)84-85

[5]邓宏,龙顺钦等. 艾灸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9 (6): 90-91

[6]周萍. 医学基本常识及针灸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2.老年静脉输液舒适护理的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老年,静脉输液,舒适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由于这种操作会造成疼痛,而且存在体位的限制和空间的制约,常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畏惧和不适。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全国人口的10.2%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已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我院自2006年10月对内科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随机抽取内科疗区老年静脉输液患者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55~85岁,其中肺心症18例,脑出血5例,癌症2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16例,脑血栓4例。

1.2 方法

1.2.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

(1) 舒适的输液环境为有效解决老年患者的心理恐慌,要将患者安置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老年患者对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老年患者产生不安的心理。病室环境应明朗、温馨、安静,要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座位、沙发椅或者床单位的整洁会给患者一种轻松舒爽的感觉,要让老年患者感觉到家的舒适和温暖; (2) 与患者及家属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而为此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老年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的心理。常表现为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遇到一些琐碎的事情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心理因素,用患同样疾患的患者战胜疾病的生动事例开导启发患者,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和所要采取的治疗和护理计划,消除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良好的护士素质如果说舒适的输液环境是必要的前提,那么护士良好的素质就是输液的必要条件。一个护士所表现出的端庄的仪表、大方的举止、和蔼的态度、首先是给患者传递一种无声的信息。给患者以尊重、信任、安全和美好的感觉。即使在治疗患者人数较多时,通过护士忙而不乱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安排,简洁明快的谈吐,都会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输液治疗[2]。

1.2.2 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1) 合适的体位

协助老年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如有需要协助其输液前排除大小便。例如对肺心症患者应取半坐卧位,帮助其将氧气管安置于妥当位置,有助于患者呼吸顺畅。安置妥当后询问患者:"请问,您这个姿势舒服吗?现在我可以为您做静脉输液了吗?"。做到关心、体贴、安慰、鼓励,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满足患者对舒适的要求; (2) 熟练的操作技术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慢性病患者因多次穿刺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护士精湛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是增加患者信任度的重要因素。在操作时,必须沉稳、熟练,穿刺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穿刺时认真选择血管,穿刺要准确、轻柔、快速进行,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从而减少因穿刺疼痛造成患者对输液的恐惧心理,给患者和家属以力量和信心。部分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等情况,护士在穿刺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A静脉不充盈时,可使用热敷、按摩、上肢下垂等方法使之充盈;B止血带不能扎得过紧或过松,以免不能有效阻断静脉回流或完全阻断动脉。因而不能使静脉很好的充盈,穿刺时易失败,扎止血带位置应在穿刺点以上5-10cm为宜;C进针角度,较粗直的静脉宜30-40度角,细小的静脉以15-30度角为宜;D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在穿刺中可采取握杯状手形,有利于进针;E脱水或周围静脉压较低的老年患者,穿刺时无回血或回血较慢者,可用注射器接头皮针抽5-10ml生理盐水,边进针边抽吸注射器,使之产生微负压,这样容易见回血; (3) 细心严密的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按时巡视,要注意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通畅,针头是否脱出,液体流速是否合适,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注意病人的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疼痛等。调节好的滴速,嘱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速,以免发生意外。输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观察30min,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方可定时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有无输液反应。在巡视过程中,治疗护士用轻松的语调、亲切的语言、适中的音量询问患者:"请问,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叫我!"。让患者产生信任感。护士的巡视,观察,无疑会增强患者信心,避免因输液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紧张情绪,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 (4) 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的整洁安静,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心情舒畅,思想放松;另一方面,可以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读书、看报。因输液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护士最好能够准备一些报纸,杂志及有关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读物,供患者阅读。既可以分散患者对注射部位的注意力,也可增长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知识,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需要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为其阅读报刊杂志、播放舒缓的音乐、与患者聊天等,缓解其心理压力。达到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护患关系的作用。

1.2.3 输液完毕时的舒适护理

(1) 拔针时的护理输液结束时拔针动作应轻柔,按压穿刺部位要准确。同时教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即顺时针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压,时间为3-5min,防止血液外溢形成皮下淤血,造成患者的思想负担,给以后静脉穿刺增加难度。嘱家属拔针后2h后再给予热敷,保持血管弹性; (2) 不良反应观察拔针后确认患者按压正确,无出血情况后,为患者整理衣物,取舒适体位。询问患者:"您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患者无不适,观察5-10min方可离开。

3 结果

我院自开展舒适护理以来,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并以同情、关心、体贴的语言、安慰开导患者及家属。使老年患者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并接受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抽取的60名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程度达到98%以上。

4 讨论

4.1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有效的护理模式

在内科疗区的老年输液患者中,舒适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考虑到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影响,运用新的护理模式理念,应用舒适护理,对内科疗区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4.2 静脉输液前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和健康教育

注意调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与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和其家属都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达到舒适护理的目的。

4.3 静脉输液是运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努力做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

做到一针成功,固定完好,做到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对老年输液患者舒适的护理,明显提高了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身心舒适程度,获得愉快的治疗心情,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说明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6) :409.

上一篇:柯柯分公司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下一篇:学习强国知识竞赛获奖感言